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那么心得體會該怎么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描寫新橋小學教師讀書心得體會及感悟一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北京旅游,我是你們的導游。
永定河上的盧溝橋,在北京附近,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間。橋長265米,整座橋由11個半圓形的石拱組成。每個石拱長度不一,短的只有16米,長的有21.6米。石拱之間有石橋墩,把11個橋拱連成一個整體。由于各拱相連,所以盧溝橋叫做連拱石橋。永定河發(fā)大水時來勢很猛,以前兩岸河堤常被沖毀,但是自從建成盧溝橋,再沒有出過事,從這里可以看出它的設計很科學。橋寬約8米,路面平坦,幾乎與河面平行。橋面用石板鋪砌,兩旁有石欄石柱。每個柱頭上都雕刻著不同姿態(tài)的獅子。有的母子相抵,有的相互戲耍,有的像傾聽水聲,有的像檢閱橋上的車馬,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
早在13世紀,盧溝橋就聞名于世界。那時候馬可·波羅來過中國,他在游記里贊揚這座橋,說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他特別欣賞柱子上的獅子,說它是“美麗的奇觀”。在國內,這座橋也歷來為人們所稱贊。
在我國人民抵抗帝國主義侵略戰(zhàn)爭的歷史上,盧溝橋是值得紀念的。1937年7月7日,愛-民奮起抗戰(zhàn),揭開了抗日戰(zhàn)爭的序幕,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盧溝橋,亦稱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處,豐臺區(qū)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xiàn)存最古老的石造聯(lián)拱橋。橋身結構堅固,造型美觀,具有極高的橋梁工程技術和藝術水平,充分體現(xiàn)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橋梁建造的輝煌成就。
盧溝橋為十一孔聯(lián)拱橋,拱洞由兩岸向橋中心逐漸增大,拱券跨徑從12.35米至13.42米不等,橋身中央微微突起93.5厘米,坡勢平緩。河面橋長213.15米,加上兩端的引橋,總長266.5米。橋身總寬9.3米。橋面寬7.5米。橋兩側雁翅橋面呈喇叭口狀,入口處寬32米。橋面兩側設置石欄,北側有望柱140根,南側有141根。望柱間距約1.8米至2米,柱高1.4米。柱間各嵌石欄板,欄高約0.85米。
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在《馬可·波羅游記》中它被形容為一座巨麗的石橋,后來外國人都稱它為"馬可波羅橋"。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zhàn)的第一槍。
早在13世紀,盧溝橋就聞名世界。那時候有一個意大利人馬可·波羅來過中國,他的游記里,十分推崇這座橋,說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并且特別欣賞橋欄柱上刻的獅子,說它們"共同構成美麗的奇觀"!
盧溝橋是在金世宗統(tǒng)治的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決定修建的。不過當時尚未動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了。盧溝橋始建于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完工。兩側石雕護欄各有140條望柱,柱頭上均雕有石獅,形態(tài)各異,據(jù)記載原有627個,現(xiàn)存501個。石獅多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遺存。"盧溝曉月"從金章宗年間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因橋身跨越盧溝,人們都稱它盧溝橋。早在戰(zhàn)國時代,盧溝河渡口一帶已是燕薊的交通要道,兵必爭之地。1153年金朝定都燕京(今北京市宣武區(qū)西)之后,這座浮橋更成了南方各省進京的必由之路和燕京的重要門戶。
盧溝橋公元1444年重修。由于清康熙年間永定河洪水,橋受損嚴重, 不能再用,大量古跡在洪水中銷聲匿跡。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橋西頭立碑,記述重修盧溝橋事。橋東頭則立有乾隆題寫的"盧溝曉月"碑。公元1920xx年,清光緒帝死后,葬于河北省易縣清西陵,須通過盧溝橋。由于橋面窄,只得將橋邊石欄拆除,添搭木橋。事后,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
1937年7月7日在盧溝橋發(fā)生的"七七盧溝橋事變",成為中國展開全國對日八年抗戰(zhàn)的起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在橋面加鋪柏油,并加寬了步道,同時對石獅碑亭作了修繕。1961年盧溝橋和附近的宛平縣城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1年為保護盧溝橋減少其運輸量而建立的盧溝新橋完工,但盧溝橋仍然繼續(xù)承擔交通運輸任務。1986年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成立,目的在于恢復盧溝橋原貌,工程拆除了1949年后鋪設的柏油和1967年加寬的步道,恢復了古橋的原貌,同時將機動車的通行移至緊鄰的盧溝新橋與之后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
建橋歷史
明代自永樂十年(1420xx年)到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共修橋6次。6次均無大工程。
清代自康熙元年(1662年)至光緒年間,共修橋7次,其中5次工程不大,只有兩次工程稍大一些。
公元1920xx年,清光緒帝死后,殯葬于河北省易縣西陵,須通過此橋。由于橋面窄,只好將橋兩旁石欄臨時拆除,在兩側添搭木橋,以便順利通過棺槨。事后,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
歷史上有兩個盧溝橋
最初的建于金朝大定二十九年(1189),到清朝康熙年間毀于洪水??滴跞吣曛亟?1698),這才有了盧溝橋。因此,通常所說的盧溝橋有八百余年歷史,是把新舊兩個橋的時間算在一起,我們所看到的是康熙重建的盧溝橋,只有三百余年的歷史。
文革期間的修繕工程
1967年8月,中央"文革領導小組"命北京市革命委員會(市政府)解決盧溝橋交通不暢問題。在這加寬400余米步道、建立59道混凝土挑梁的修繕工程中,由于正值"文革",原工區(qū)主任和老工程師都在接受工人階級再教育(參加勞動),由一名青年工人任施工隊隊長,施工隊中有一名貧農(nóng)出身的老石工,自己做主大膽地更換望柱91根、欄板9塊。在91根望柱上共雕出石獅164只。比原有91根望柱上的獅子總數(shù)多出5只。使全橋望柱上的獅子總數(shù)達到491只。
新建"盧溝新橋"
1971年,北京市在距盧溝古橋約一公里遠處又新建了"盧溝新橋"。這是一座17孔跨河公路橋,全長54.99米,寬15.5米。
1985年又在旁邊建了一座新橋,舊盧溝橋從此成為文物,不再通車。
全面修繕古橋
1986年,北京市政府專門成立了"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全面修繕了古橋。工程籌資355萬元,拆除了1967年加寬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并清除瀝青,中間空出印心,完全恢復了古橋原貌。
1988年9月3日是一雷雨天,一個霹雷將盧溝橋北側東起第68根欄桿望柱擊壞,望柱上的石獅也同時壞損。1997年又對部分被雷電擊壞的石獅和望柱進行了補救。
盧溝橋的獅子數(shù)不清
民間有盧溝橋的獅子數(shù)不清之謂,各方說法不一,此處據(jù)盧溝橋文物部門數(shù)據(jù)。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可達9.3米。有橋墩十座,共11孔,整個橋體都是石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而最有特色的,則是橋墩的造法。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個尖尖的船頭,其作用則在于抗擊流水的沖擊。橋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橋身的石雕護欄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4米,柱頭刻蓮座,座下為荷葉墩,柱頂刻有眾多的石獅。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態(tài)各異、數(shù)之不盡的石獅子。民間有句歇后語說:"盧溝橋的石獅子--數(shù)不清",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盧溝橋的石獅子"數(shù)之輒不盡"的記載。許多游人試圖搞清數(shù)目,但數(shù)來數(shù)去,眼花繚亂,最后只有作罷。1962年有關部門專門派人搞了一次清點,逐個編號登記,清點出大小石獅子共485個,至此,應該說是"迷團冰釋"了。孰料,在1979年的復查中,又發(fā)現(xiàn)了17個,這樣,大小石獅子的總數(shù)應為502個,今后是否還會發(fā)現(xiàn),誰也不敢來劃這個句號。
石獅子姿態(tài)各不相同
盧溝橋的石獅子姿態(tài)各不相同。獅子有雌雄之分,雌的戲小獅,雄的弄繡球。有的大獅子身上,雕刻了許多小獅,最小的只有幾厘米長,有的只露半個頭,一張嘴。因此,長期以來有"盧溝橋的獅子數(shù)不清"的說法。據(jù)統(tǒng)計,望柱上有大石獅281個,小石獅211個,橋上石獅共492只,橋東端還有頂著欄桿的石獅,左右各1只。橋兩頭有華表各1對,華表頂部石獸各1對(東邊為一對獅子,西邊為一對大象)??傆嬍{496個,兩畔還各有石碑一座:一座碑上記載清康熙二十七年(1698)重修盧溝橋的經(jīng)過。另一座是乾隆所寫金章宗所題"盧溝曉月"四字。碑高4.52米,寬1.27米,厚84厘米,盧溝橋為燕京八景之一。1937年"七七事變"就發(fā)生在此。望柱上當年日軍的彈痕猶斑斑可見。1981年建立盧溝橋史料陳列館,1987年在橋南另建一座新公路橋,叫京石公路橋,全長1120米。盧溝古橋只準許行人步行通過。盧溝橋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坐落在橋西頭的石碑
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建成此城。城東西長640米,南北長320米,城門分東西兩座,東門為"順治"西門為"永昌",清代改為"威嚴"。東西城門建有城樓、甕城和閘樓。原來城四角各有一座角樓。南北城墻正中有馬道并在臺上蓋有樓和兵房。城墻周圍有垛口、望孔,下有射眼,每個垛口都有蓋板,古稱"崇墉百雉,嚴若雄關"。
三獅齊吼
1937年7月7日,爆發(fā)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從此中國人民開始了全面性的抗戰(zhàn)。
橋東端伏地大石獅
抗戰(zhàn)雕塑園: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雕塑園,是由北京市政府投資興建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一個集歷史、文化、藝術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于一體的觀光勝地。她于1995年7月7日奠基,20xx年7月竣工,8月16日正式對社會開放。
抗戰(zhàn)雕塑園位于豐臺區(qū)宛平城與京港澳高速公路之間的三角地帶,西臨永定水,南望京港澳高速,北倚宛平城,占地二十公頃。園內有前親筆題寫碑名的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碑;有以《國歌》為主題反映中國人民八年浴血抗戰(zhàn)歷史的雕塑群區(qū)以及下沉式中心廣場、歷史悠久的宛平城墻等主要景區(qū)。園中還種植了雪松、合歡、珍珠梅等十余種喬灌木和名貴草坪,林草相映成趣。置身于雕塑園中,舉目眺望,紀念碑巍然高聳,雕塑群凝重悲壯,宛平城墻歲月滄桑,不禁令觀眾浮想聯(lián)翩,萬千感受油然而生。
雕塑群區(qū)由日寇侵凌、奮起救亡、抗日烽火和正義必勝四個部分共計三十八尊銅鑄雕塑。
描寫新橋小學教師讀書心得體會及感悟二
我一直希望香港的那一調皮,可以有一座橋,古雅、風霜,滿載悲歡離合。它連接著兩岸,
維系著相思,尤其當我離開這座城市如此遙遠的那一刻回憶起它,會是何等的美麗迷蒙,嬌媚哀傷。
我莫名其妙地深愛著橋。于我,橋是路的延續(xù),路的升華,路的美麗版本。路的終極希望,路在無路可逃時的陡地飛揚!仔細想起來,好象世界的大城市,都有一座,或者很多座的橋。
紐約有布碌橋,舊金山有金門橋,巴黎有新橋,泰國有桂河橋,英國更有劍橋‘秋霞橋,嘆息橋。
即使我們中國,也有盧溝橋,肩負著欷[創(chuàng)傷。威尼斯所有的道路仿佛都是橋,河水蕩漾,它也順理成章地成為很多人心中最愛的城市。
保加利亞有一座玻璃橋,玲瓏剔透地從此岸伸到彼岸,脆弱而美麗,十噸重怪獸般的大貨車,卻又可以安然通過。
莫桑比克的森林里有一種蛇橋,由千百條的巨大蟒蛇互相纏結而成,越空而過,飛渡空谷巨川,無速弗界,像我們的楊門14女般英氣勃勃壯懷激壯。秘魯?shù)挠〉诎踩?,會用繩索扭成繩橋,就此攀過險峻懸崖。
日本九州還有一座音樂橋,過渡者只要從頭到尾按順序敲打橋上的每一根橋柱,便可以聽到一首完整的歌。當然,假如你懂得音律,又有這樣的閑情逸致,又有適當?shù)男木吃跇蛏蟻砘刈邉拥脑挘惚憧梢砸贿呥^橋,一邊還跳躍著創(chuàng)作或者演奏一首喜歡的歌,送給在你身畔或者遠方的親友。那感覺與境界,輕輕邈邈的,仿佛在音樂橋上,走著一條有情路。于是我想,所有天下過橋人,都應預先選定一首歌,送給在彼岸等候的心上人吧,比如說,interlude,又或者《愛如潮水》。
橋繩悠悠晃晃的,卻又欲斷難斷,據(jù)說還會永恒地散發(fā)著麻繩的芳香。
描寫新橋小學教師讀書心得體會及感悟三
各位游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北京旅游,我是你們的導游。
永定河上的盧溝橋,在北京附近,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間。橋長265米,整座橋由11個半圓形的石拱組成。每個石拱長度不一,短的只有16米,長的有21.6米。石拱之間有石橋墩,把11個橋拱連成一個整體。由于各拱相連,所以盧溝橋叫做連拱石橋。永定河發(fā)大水時來勢很猛,以前兩岸河堤常被沖毀,但是自從建成盧溝橋,再沒有出過事,從這里可以看出它的設計很科學。橋寬約8米,路面平坦,幾乎與河面平行。橋面用石板鋪砌,兩旁有石欄石柱。每個柱頭上都雕刻著不同姿態(tài)的獅子。有的母子相抵,有的相互戲耍,有的像傾聽水聲,有的像檢閱橋上的車馬,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
早在13世紀,盧溝橋就聞名于世界。那時候馬可·波羅來過中國,他在游記里贊揚這座橋,說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他特別欣賞柱子上的獅子,說它是“美麗的奇觀”。在國內,這座橋也歷來為人們所稱贊。
在我國人民抵抗帝國主義侵略戰(zhàn)爭的歷史上,盧溝橋是值得紀念的。1937年7月7日,愛-民奮起抗戰(zhàn),揭開了抗日戰(zhàn)爭的序幕,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盧溝橋,亦稱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處,豐臺區(qū)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xiàn)存最古老的石造聯(lián)拱橋。橋身結構堅固,造型美觀,具有極高的橋梁工程技術和藝術水平,充分體現(xiàn)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橋梁建造的輝煌成就。
盧溝橋為十一孔聯(lián)拱橋,拱洞由兩岸向橋中心逐漸增大,拱券跨徑從12.35米至13.42米不等,橋身中央微微突起93.5厘米,坡勢平緩。河面橋長213.15米,加上兩端的引橋,總長266.5米。橋身總寬9.3米。橋面寬7.5米。橋兩側雁翅橋面呈喇叭口狀,入口處寬32米。橋面兩側設置石欄,北側有望柱140根,南側有141根。望柱間距約1.8米至2米,柱高1.4米。柱間各嵌石欄板,欄高約0.85米。
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在《馬可·波羅游記》中它被形容為一座巨麗的石橋,后來外國人都稱它為"馬可波羅橋"。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zhàn)的第一槍。
早在13世紀,盧溝橋就聞名世界。那時候有一個意大利人馬可·波羅來過中國,他的游記里,十分推崇這座橋,說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并且特別欣賞橋欄柱上刻的獅子,說它們"共同構成美麗的奇觀"!
盧溝橋是在金世宗統(tǒng)治的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決定修建的。不過當時尚未動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了。盧溝橋始建于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完工。兩側石雕護欄各有140條望柱,柱頭上均雕有石獅,形態(tài)各異,據(jù)記載原有627個,現(xiàn)存501個。石獅多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遺存。"盧溝曉月"從金章宗年間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因橋身跨越盧溝,人們都稱它盧溝橋。早在戰(zhàn)國時代,盧溝河渡口一帶已是燕薊的交通要道,兵必爭之地。1153年金朝定都燕京(今北京市宣武區(qū)西)之后,這座浮橋更成了南方各省進京的必由之路和燕京的重要門戶。
盧溝橋公元1444年重修。由于清康熙年間永定河洪水,橋受損嚴重, 不能再用,大量古跡在洪水中銷聲匿跡。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橋西頭立碑,記述重修盧溝橋事。橋東頭則立有乾隆題寫的"盧溝曉月"碑。公元1920xx年,清光緒帝死后,葬于河北省易縣清西陵,須通過盧溝橋。由于橋面窄,只得將橋邊石欄拆除,添搭木橋。事后,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
1937年7月7日在盧溝橋發(fā)生的"七七盧溝橋事變",成為中國展開全國對日八年抗戰(zhàn)的起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在橋面加鋪柏油,并加寬了步道,同時對石獅碑亭作了修繕。1961年盧溝橋和附近的宛平縣城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1年為保護盧溝橋減少其運輸量而建立的盧溝新橋完工,但盧溝橋仍然繼續(xù)承擔交通運輸任務。1986年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成立,目的在于恢復盧溝橋原貌,工程拆除了1949年后鋪設的柏油和1967年加寬的步道,恢復了古橋的原貌,同時將機動車的通行移至緊鄰的盧溝新橋與之后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
建橋歷史
明代自永樂十年(1420xx年)到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共修橋6次。6次均無大工程。
清代自康熙元年(1662年)至光緒年間,共修橋7次,其中5次工程不大,只有兩次工程稍大一些。
公元1920xx年,清光緒帝死后,殯葬于河北省易縣西陵,須通過此橋。由于橋面窄,只好將橋兩旁石欄臨時拆除,在兩側添搭木橋,以便順利通過棺槨。事后,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
歷史上有兩個盧溝橋
最初的建于金朝大定二十九年(1189),到清朝康熙年間毀于洪水。康熙三十七年重建(1698),這才有了盧溝橋。因此,通常所說的盧溝橋有八百余年歷史,是把新舊兩個橋的時間算在一起,我們所看到的是康熙重建的盧溝橋,只有三百余年的歷史。
文革期間的修繕工程
1967年8月,中央"文革領導小組"命北京市革命委員會(市政府)解決盧溝橋交通不暢問題。在這加寬400余米步道、建立59道混凝土挑梁的修繕工程中,由于正值"文革",原工區(qū)主任和老工程師都在接受工人階級再教育(參加勞動),由一名青年工人任施工隊隊長,施工隊中有一名貧農(nóng)出身的老石工,自己做主大膽地更換望柱91根、欄板9塊。在91根望柱上共雕出石獅164只。比原有91根望柱上的獅子總數(shù)多出5只。使全橋望柱上的獅子總數(shù)達到491只。
新建"盧溝新橋"
1971年,北京市在距盧溝古橋約一公里遠處又新建了"盧溝新橋"。這是一座17孔跨河公路橋,全長54.99米,寬15.5米。
1985年又在旁邊建了一座新橋,舊盧溝橋從此成為文物,不再通車。
全面修繕古橋
1986年,北京市政府專門成立了"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全面修繕了古橋。工程籌資355萬元,拆除了1967年加寬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并清除瀝青,中間空出印心,完全恢復了古橋原貌。
1988年9月3日是一雷雨天,一個霹雷將盧溝橋北側東起第68根欄桿望柱擊壞,望柱上的石獅也同時壞損。1997年又對部分被雷電擊壞的石獅和望柱進行了補救。
盧溝橋的獅子數(shù)不清
民間有盧溝橋的獅子數(shù)不清之謂,各方說法不一,此處據(jù)盧溝橋文物部門數(shù)據(jù)。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可達9.3米。有橋墩十座,共11孔,整個橋體都是石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而最有特色的,則是橋墩的造法。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個尖尖的船頭,其作用則在于抗擊流水的沖擊。橋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橋身的石雕護欄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4米,柱頭刻蓮座,座下為荷葉墩,柱頂刻有眾多的石獅。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態(tài)各異、數(shù)之不盡的石獅子。民間有句歇后語說:"盧溝橋的石獅子--數(shù)不清",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盧溝橋的石獅子"數(shù)之輒不盡"的記載。許多游人試圖搞清數(shù)目,但數(shù)來數(shù)去,眼花繚亂,最后只有作罷。1962年有關部門專門派人搞了一次清點,逐個編號登記,清點出大小石獅子共485個,至此,應該說是"迷團冰釋"了。孰料,在1979年的復查中,又發(fā)現(xiàn)了17個,這樣,大小石獅子的總數(shù)應為502個,今后是否還會發(fā)現(xiàn),誰也不敢來劃這個句號。
石獅子姿態(tài)各不相同
盧溝橋的石獅子姿態(tài)各不相同。獅子有雌雄之分,雌的戲小獅,雄的弄繡球。有的大獅子身上,雕刻了許多小獅,最小的只有幾厘米長,有的只露半個頭,一張嘴。因此,長期以來有"盧溝橋的獅子數(shù)不清"的說法。據(jù)統(tǒng)計,望柱上有大石獅281個,小石獅211個,橋上石獅共492只,橋東端還有頂著欄桿的石獅,左右各1只。橋兩頭有華表各1對,華表頂部石獸各1對(東邊為一對獅子,西邊為一對大象)??傆嬍{496個,兩畔還各有石碑一座:一座碑上記載清康熙二十七年(1698)重修盧溝橋的經(jīng)過。另一座是乾隆所寫金章宗所題"盧溝曉月"四字。碑高4.52米,寬1.27米,厚84厘米,盧溝橋為燕京八景之一。1937年"七七事變"就發(fā)生在此。望柱上當年日軍的彈痕猶斑斑可見。1981年建立盧溝橋史料陳列館,1987年在橋南另建一座新公路橋,叫京石公路橋,全長1120米。盧溝古橋只準許行人步行通過。盧溝橋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坐落在橋西頭的石碑
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建成此城。城東西長640米,南北長320米,城門分東西兩座,東門為"順治"西門為"永昌",清代改為"威嚴"。東西城門建有城樓、甕城和閘樓。原來城四角各有一座角樓。南北城墻正中有馬道并在臺上蓋有樓和兵房。城墻周圍有垛口、望孔,下有射眼,每個垛口都有蓋板,古稱"崇墉百雉,嚴若雄關"。
三獅齊吼
1937年7月7日,爆發(fā)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從此中國人民開始了全面性的抗戰(zhàn)。
橋東端伏地大石獅
抗戰(zhàn)雕塑園: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雕塑園,是由北京市政府投資興建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一個集歷史、文化、藝術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于一體的觀光勝地。她于1995年7月7日奠基,20xx年7月竣工,8月16日正式對社會開放。
抗戰(zhàn)雕塑園位于豐臺區(qū)宛平城與京港澳高速公路之間的三角地帶,西臨永定水,南望京港澳高速,北倚宛平城,占地二十公頃。園內有前親筆題寫碑名的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碑;有以《國歌》為主題反映中國人民八年浴血抗戰(zhàn)歷史的雕塑群區(qū)以及下沉式中心廣場、歷史悠久的宛平城墻等主要景區(qū)。園中還種植了雪松、合歡、珍珠梅等十余種喬灌木和名貴草坪,林草相映成趣。置身于雕塑園中,舉目眺望,紀念碑巍然高聳,雕塑群凝重悲壯,宛平城墻歲月滄桑,不禁令觀眾浮想聯(lián)翩,萬千感受油然而生。
雕塑群區(qū)由日寇侵凌、奮起救亡、抗日烽火和正義必勝四個部分共計三十八尊銅鑄雕塑。
描寫新橋小學教師讀書心得體會及感悟四
各位游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北京旅游,我是你們的導游。
永定河上的盧溝橋,在北京附近,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間。橋長265米,整座橋由11個半圓形的石拱組成。每個石拱長度不一,短的只有16米,長的有21.6米。石拱之間有石橋墩,把11個橋拱連成一個整體。由于各拱相連,所以盧溝橋叫做連拱石橋。永定河發(fā)大水時來勢很猛,以前兩岸河堤常被沖毀,但是自從建成盧溝橋,再沒有出過事,從這里可以看出它的設計很科學。橋寬約8米,路面平坦,幾乎與河面平行。橋面用石板鋪砌,兩旁有石欄石柱。每個柱頭上都雕刻著不同姿態(tài)的獅子。有的母子相抵,有的相互戲耍,有的像傾聽水聲,有的像檢閱橋上的車馬,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
早在13世紀,盧溝橋就聞名于世界。那時候馬可·波羅來過中國,他在游記里贊揚這座橋,說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他特別欣賞柱子上的獅子,說它是“美麗的奇觀”。在國內,這座橋也歷來為人們所稱贊。
在我國人民抵抗帝國主義侵略戰(zhàn)爭的歷史上,盧溝橋是值得紀念的。1937年7月7日,愛-民奮起抗戰(zhàn),揭開了抗日戰(zhàn)爭的序幕,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盧溝橋,亦稱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處,豐臺區(qū)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xiàn)存最古老的石造聯(lián)拱橋。橋身結構堅固,造型美觀,具有極高的橋梁工程技術和藝術水平,充分體現(xiàn)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橋梁建造的輝煌成就。
盧溝橋為十一孔聯(lián)拱橋,拱洞由兩岸向橋中心逐漸增大,拱券跨徑從12.35米至13.42米不等,橋身中央微微突起93.5厘米,坡勢平緩。河面橋長213.15米,加上兩端的引橋,總長266.5米。橋身總寬9.3米。橋面寬7.5米。橋兩側雁翅橋面呈喇叭口狀,入口處寬32米。橋面兩側設置石欄,北側有望柱140根,南側有141根。望柱間距約1.8米至2米,柱高1.4米。柱間各嵌石欄板,欄高約0.85米。
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在《馬可·波羅游記》中它被形容為一座巨麗的石橋,后來外國人都稱它為"馬可波羅橋"。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zhàn)的第一槍。
早在13世紀,盧溝橋就聞名世界。那時候有一個意大利人馬可·波羅來過中國,他的游記里,十分推崇這座橋,說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并且特別欣賞橋欄柱上刻的獅子,說它們"共同構成美麗的奇觀"!
盧溝橋是在金世宗統(tǒng)治的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決定修建的。不過當時尚未動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了。盧溝橋始建于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完工。兩側石雕護欄各有140條望柱,柱頭上均雕有石獅,形態(tài)各異,據(jù)記載原有627個,現(xiàn)存501個。石獅多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遺存。"盧溝曉月"從金章宗年間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因橋身跨越盧溝,人們都稱它盧溝橋。早在戰(zhàn)國時代,盧溝河渡口一帶已是燕薊的交通要道,兵必爭之地。1153年金朝定都燕京(今北京市宣武區(qū)西)之后,這座浮橋更成了南方各省進京的必由之路和燕京的重要門戶。
盧溝橋公元1444年重修。由于清康熙年間永定河洪水,橋受損嚴重, 不能再用,大量古跡在洪水中銷聲匿跡。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橋西頭立碑,記述重修盧溝橋事。橋東頭則立有乾隆題寫的"盧溝曉月"碑。公元1920xx年,清光緒帝死后,葬于河北省易縣清西陵,須通過盧溝橋。由于橋面窄,只得將橋邊石欄拆除,添搭木橋。事后,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
1937年7月7日在盧溝橋發(fā)生的"七七盧溝橋事變",成為中國展開全國對日八年抗戰(zhàn)的起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在橋面加鋪柏油,并加寬了步道,同時對石獅碑亭作了修繕。1961年盧溝橋和附近的宛平縣城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1年為保護盧溝橋減少其運輸量而建立的盧溝新橋完工,但盧溝橋仍然繼續(xù)承擔交通運輸任務。1986年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成立,目的在于恢復盧溝橋原貌,工程拆除了1949年后鋪設的柏油和1967年加寬的步道,恢復了古橋的原貌,同時將機動車的通行移至緊鄰的盧溝新橋與之后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
建橋歷史
明代自永樂十年(1420xx年)到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共修橋6次。6次均無大工程。
清代自康熙元年(1662年)至光緒年間,共修橋7次,其中5次工程不大,只有兩次工程稍大一些。
公元1920xx年,清光緒帝死后,殯葬于河北省易縣西陵,須通過此橋。由于橋面窄,只好將橋兩旁石欄臨時拆除,在兩側添搭木橋,以便順利通過棺槨。事后,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
歷史上有兩個盧溝橋
最初的建于金朝大定二十九年(1189),到清朝康熙年間毀于洪水。康熙三十七年重建(1698),這才有了盧溝橋。因此,通常所說的盧溝橋有八百余年歷史,是把新舊兩個橋的時間算在一起,我們所看到的是康熙重建的盧溝橋,只有三百余年的歷史。
文革期間的修繕工程
1967年8月,中央"文革領導小組"命北京市革命委員會(市政府)解決盧溝橋交通不暢問題。在這加寬400余米步道、建立59道混凝土挑梁的修繕工程中,由于正值"文革",原工區(qū)主任和老工程師都在接受工人階級再教育(參加勞動),由一名青年工人任施工隊隊長,施工隊中有一名貧農(nóng)出身的老石工,自己做主大膽地更換望柱91根、欄板9塊。在91根望柱上共雕出石獅164只。比原有91根望柱上的獅子總數(shù)多出5只。使全橋望柱上的獅子總數(shù)達到491只。
新建"盧溝新橋"
1971年,北京市在距盧溝古橋約一公里遠處又新建了"盧溝新橋"。這是一座17孔跨河公路橋,全長54.99米,寬15.5米。
1985年又在旁邊建了一座新橋,舊盧溝橋從此成為文物,不再通車。
全面修繕古橋
1986年,北京市政府專門成立了"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全面修繕了古橋。工程籌資355萬元,拆除了1967年加寬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并清除瀝青,中間空出印心,完全恢復了古橋原貌。
1988年9月3日是一雷雨天,一個霹雷將盧溝橋北側東起第68根欄桿望柱擊壞,望柱上的石獅也同時壞損。1997年又對部分被雷電擊壞的石獅和望柱進行了補救。
盧溝橋的獅子數(shù)不清
民間有盧溝橋的獅子數(shù)不清之謂,各方說法不一,此處據(jù)盧溝橋文物部門數(shù)據(jù)。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可達9.3米。有橋墩十座,共11孔,整個橋體都是石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而最有特色的,則是橋墩的造法。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個尖尖的船頭,其作用則在于抗擊流水的沖擊。橋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橋身的石雕護欄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4米,柱頭刻蓮座,座下為荷葉墩,柱頂刻有眾多的石獅。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態(tài)各異、數(shù)之不盡的石獅子。民間有句歇后語說:"盧溝橋的石獅子--數(shù)不清",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盧溝橋的石獅子"數(shù)之輒不盡"的記載。許多游人試圖搞清數(shù)目,但數(shù)來數(shù)去,眼花繚亂,最后只有作罷。1962年有關部門專門派人搞了一次清點,逐個編號登記,清點出大小石獅子共485個,至此,應該說是"迷團冰釋"了。孰料,在1979年的復查中,又發(fā)現(xiàn)了17個,這樣,大小石獅子的總數(shù)應為502個,今后是否還會發(fā)現(xiàn),誰也不敢來劃這個句號。
石獅子姿態(tài)各不相同
盧溝橋的石獅子姿態(tài)各不相同。獅子有雌雄之分,雌的戲小獅,雄的弄繡球。有的大獅子身上,雕刻了許多小獅,最小的只有幾厘米長,有的只露半個頭,一張嘴。因此,長期以來有"盧溝橋的獅子數(shù)不清"的說法。據(jù)統(tǒng)計,望柱上有大石獅281個,小石獅211個,橋上石獅共492只,橋東端還有頂著欄桿的石獅,左右各1只。橋兩頭有華表各1對,華表頂部石獸各1對(東邊為一對獅子,西邊為一對大象)??傆嬍{496個,兩畔還各有石碑一座:一座碑上記載清康熙二十七年(1698)重修盧溝橋的經(jīng)過。另一座是乾隆所寫金章宗所題"盧溝曉月"四字。碑高4.52米,寬1.27米,厚84厘米,盧溝橋為燕京八景之一。1937年"七七事變"就發(fā)生在此。望柱上當年日軍的彈痕猶斑斑可見。1981年建立盧溝橋史料陳列館,1987年在橋南另建一座新公路橋,叫京石公路橋,全長1120米。盧溝古橋只準許行人步行通過。盧溝橋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坐落在橋西頭的石碑
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建成此城。城東西長640米,南北長320米,城門分東西兩座,東門為"順治"西門為"永昌",清代改為"威嚴"。東西城門建有城樓、甕城和閘樓。原來城四角各有一座角樓。南北城墻正中有馬道并在臺上蓋有樓和兵房。城墻周圍有垛口、望孔,下有射眼,每個垛口都有蓋板,古稱"崇墉百雉,嚴若雄關"。
三獅齊吼
1937年7月7日,爆發(fā)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從此中國人民開始了全面性的抗戰(zhàn)。
橋東端伏地大石獅
抗戰(zhàn)雕塑園: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雕塑園,是由北京市政府投資興建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一個集歷史、文化、藝術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于一體的觀光勝地。她于1995年7月7日奠基,20xx年7月竣工,8月16日正式對社會開放。
抗戰(zhàn)雕塑園位于豐臺區(qū)宛平城與京港澳高速公路之間的三角地帶,西臨永定水,南望京港澳高速,北倚宛平城,占地二十公頃。園內有前親筆題寫碑名的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碑;有以《國歌》為主題反映中國人民八年浴血抗戰(zhàn)歷史的雕塑群區(qū)以及下沉式中心廣場、歷史悠久的宛平城墻等主要景區(qū)。園中還種植了雪松、合歡、珍珠梅等十余種喬灌木和名貴草坪,林草相映成趣。置身于雕塑園中,舉目眺望,紀念碑巍然高聳,雕塑群凝重悲壯,宛平城墻歲月滄桑,不禁令觀眾浮想聯(lián)翩,萬千感受油然而生。
雕塑群區(qū)由日寇侵凌、奮起救亡、抗日烽火和正義必勝四個部分共計三十八尊銅鑄雕塑。
描寫新橋小學教師讀書心得體會及感悟五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們現(xiàn)在來到的是位于廣安門外豐臺區(qū),距離市中心約20公里的盧溝橋,建于1892年(金代),橋長266.5米,橋欄桿上有501只石獅子(也有人說502只),橋下11孔。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盧溝橋因跨越盧溝河(今永定河)而得名。盧溝橋位列中國三大古代名橋之首,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外兩座是河北的趙州橋和泉州的洛陽橋。
盧溝橋建于1892年(金代),橋長266.5米,橋欄桿上有501只石獅子(也有人說502只),橋下11孔。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
七百多年前,“盧溝曉月”就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橋上有清乾隆題寫的“盧溝曉月”碑亭。
到1985年,盧溝橋還是北京西南一條重要的交通通道,擔負著繁重的運輸任務。1985年后在旁邊建了兩座新橋后,舊橋才停止使用。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這里發(fā)動進攻,既盧溝橋事變。
據(jù)當?shù)氐睦先私榻B,20 世紀80年代(可能是1988年)在一個大晴天,一個劈雷將橋北側中間部分的一個橋柱劈開,現(xiàn)已修復好. 圓明園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區(qū)東部。原為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御苑,占地約5200畝,平面布局呈倒置的品字形,總面積達350公頃。圓明園有“萬園之園”的美稱,它建成于清朝乾隆年間,原有亭臺樓閣140多處,總面積達350萬平方米。它的陸上建筑面積和故宮一樣大,水域面積又等于一個頤和園。
歷史上圓明園,是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萬春園)組成。三園緊相毗連,通稱圓明園。共占地5,200余畝(約350公頃),比頤和園的整個范圍還要大出近千畝。它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間,所創(chuàng)建和經(jīng)營的一座大型皇家宮苑。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朝皇帝,都曾長年居住在圓明園優(yōu)游享樂,并于此舉行朝會,外理政事,它與紫禁城(故宮)同為當時的全國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稱為"御園"。
圓明園最初是康熙皇帝賜給皇四子胤禛(即后來的雍正皇帝)的花園。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20xx年時,園已初具規(guī)模。同年十一月,康熙皇帝曾親臨圓明園游賞。雍正皇帝于1720xx年即位后,拓展原賜園,并在園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正殿以及內閣、六部、軍機處諸值房,御以"避喧聽政"。乾隆皇帝在位60年,對圓明園歲歲營構,日日修華,浚水移石,費銀千萬。他除了對圓明園進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并在緊東鄰新建了長春園,在東南鄰并入了綺春園。至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圓明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嘉慶朝,主要對綺春園進行修繕和拓建,使之成為主要園居場所之一。道光朝時,國事日衰,財力不足,但寧撤萬壽、香山、玉泉"三山"的陳設,罷熱河避暑與木蘭狩獵,仍不放棄圓明三園的改建和裝飾。
圓明園,不僅以園林著稱,而且也是一座皇家博物館,收藏極為豐富,堪稱文化寶庫。雨果曾說:"即使把我國(法國)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寶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這個規(guī)模宏大而富麗堂煌的東方博物館媲美。"園內陳設豪華精美,收藏有大量的藝術珍品。據(jù)目睹過圓明園的西方人描述,"園中富麗輝煌之景象,非予所能描色揣稱,亦非歐洲人所能想見"。"各種寶貴的珍品,均積聚于此皇家別墅,千門萬戶之中。"上等的紫檀雕花家具、精致的古代碎紋瓷器和琺瑯質瓶盞,織金織銀的錦緞、氈毯、皮貨、鍍金純金的法國大鐘,精美的圓明園總圖,寶石嵌制的射獵圖,風景人物栩栩如生的匾額,以及本國其它各種藝術精制品和歐洲的各種光怪陸離的裝飾品,應有盡有。
圓明園是人工創(chuàng)造的一處規(guī)模宏偉,景色秀麗的大型園林。平地疊山理水,精制園林建筑,廣植樹木花卉。以斷續(xù)的山丘、曲折的水面及亭臺、曲廊、洲島、橋堤等,將廣闊的空間分割成大小百余處山水環(huán)抱、意趣各不相同的風景群。園內水面約占三園總面積的十分之四,在平地上人工開鑿大中小水面,由回環(huán)縈流的河道串聯(lián)為一個完整的河湖水系。園內又綴疊有大大小小的土山250座,與水系相結合,水隨山轉,山因水活,構成了山復水轉、層層疊疊的園林空間。使整個園林宛如江南水鄉(xiāng)般的煙水迷離,真可謂:雖由人做,宛自天開。
圓明園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造園藝術之精華,是當時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園林。乾隆皇帝說它:"實夭寶地靈之區(qū),帝王豫游之地,無以逾此"。而且在世界園林建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其盛名傳至歐洲,被譽為"萬園之園"。法國大文豪雨果于1861年有這樣的評價:"你只管去想像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宮的城堡一樣的建筑,夏宮(指圓明園)就是這樣的一座建筑。"人們常常這樣說:希臘有帕特農(nóng)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羅馬有斗獸場,東方有夏宮。""這是一個令人嘆為觀止的無與倫比的杰作"。
北京圓明園導游詞 ·北京故宮導游詞參考 ·北京明十三陵導游詞 ·北京八達嶺長城導游詞
圓明園這座舉世名園,于咸豐十年,即1860年的10月,遭到英法聯(lián)軍的野蠻洗劫的焚毀,成為我國近代史上的一頁屈辱史。
如今的圓明園遺址公園,以遺址為主題,形成了凝固的歷史與充滿蓬勃生機的園林氣氛相結合的獨特的旅游景觀,既具有重大的政治歷史價值,又是一處難得的旅游勝地。圓明園被毀的悲劇,曾是中華民族屈辱的象征,圓明園的重生,已經(jīng)成為并將繼續(xù)成為中華民族奮發(fā)圖強、日益繁榮昌盛的見證。隨著專項規(guī)劃的出臺,20xx年基本建成圓明園遺址公園的目標已經(jīng)清晰地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
我們堅信一個充滿綠色的圓明園必將成為綠色奧運的一顆明珠;一個基本完整的圓明園必將成為人文奧運的一個亮點。
故宮占地72萬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為16.3萬平方米,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周圍有10米高的城墻環(huán)繞,還有寬52米的護城河,在四角都建有一座精美的角樓。根據(jù)1973年的統(tǒng)計,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4間。明朝永樂皇帝朱棣登基不久,在永樂四年,也就是1420xx年下詔營建北京紫禁城。修建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永樂四年開始備料,而第二階段就是在永樂十五年,1420xx年六月開始動工興建,歷時20xx年,在永樂十八年,1420xx年完工。在建造過程中,征集了全國10萬名能工巧匠和民夫100萬人,而建筑材料都來自全國各地,比如漢白玉石來北京房山,金磚來自蘇州,石灰來自河北易州,五色虎皮石來自河北薊縣盤山,殿基所用的精磚石來自山東臨清,松木多來自東北,而楠木多來自四川、云貴、浙江等地,可見當時工程的浩大。故宮基本上是按照明中都皇宮的藍圖而修建的,布局規(guī)劃遵循了《周禮·考工計》的都城設計禮制:前朝后寢,左祖右社。大致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南半部位前朝,北半部則為后寢。前朝是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殿和武英殿為東西兩翼,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而后寢則是以乾清、交泰、坤寧這后三殿以及東西六宮、御花園為中心,外東路、外西路的建筑為主,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和后宮皇妃居住、祭祀的地方。左祖右社是這樣布局的:在午門外東側是皇帝祭祖的場所太廟,西側則是祭社稷的場所社稷壇。按照這種布局建筑而成的故宮就是明清兩代24位皇帝的皇宮,其中明朝14位,清朝10位,統(tǒng)治時間總共長達五個世紀。由于它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它精美的建筑群體,所以在1987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到了《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當中,成為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筑群?,F(xiàn)在在北京有一條貫穿南北的中軸線,被梁思成先生稱為偉大的中軸線,全長8.5公里,南起永定門,北到鐘樓,其中包括故宮在內的皇城就占了三分之一。這條中軸線也叫做龍脈,線上的景山是內城的中心點,也是故宮的鎮(zhèn)山。
我們有時候還把故宮叫做紫禁城,而它的名稱是怎樣得來的呢?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把天上的主要恒星分為三垣、四象和二十八星宿。三垣是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其中紫薇垣居中,是天上皇帝所居住的地方,稱為紫宮。封建帝王自稱是天帝的兒子,所以他們也把自己居住的皇宮象征為天上的紫宮。而且皇帝居住的地方戒備森嚴,不許庶民百姓接近,是絕對的禁地,又稱為禁宮,所以這里也被叫做紫禁城。這里共有四道門,分別是午門、神武門、東華門和西華門。而紫禁城的正門就是午門,因為在羅盤上,上午的代表正南,所以午門也是南大門的意思。它的平面呈“凹”字型,從漢代的門闕形制演變過來。下端有高12米的墩臺,正中的墩臺上面有門樓,兩側還設有鐘鼓亭,東西兩側突出的部分叫觀,上部各有廊廡13間,兩端還建有重檐攢尖方亭。中央的廣場叫闕。在明清兩代,這里是朝廷舉行頒朔大典和獻俘典禮的地方。正中開了三道門,兩側都有掖門,這種做法稱為“明三暗五”。五個門洞都有各自的用途:中門是皇帝專用的,或者皇帝大婚的時候,皇后可以從這里入宮,科考三甲也可以從這里入宮;平時,文武百官走左門,宗室王公走右門;掖門只有在大型活動的時候才開,三品以下的官員按照文東武西分別通過東西掖門,外國使節(jié)要從西掖門才可以入宮;在殿試的時候,考生分單雙號,從東西掖門中通過。
進入午門,我們首先看到的就是內金水河,它自西向東蜿蜒流過太和門廣場,上邊還有五座漢白玉石橋,就是內金水橋了。內金水河的作用不僅是故宮中排水的主要通道,也是建筑和滅火的主要水源,同時還起到了點綴景觀的作用,使太和門廣場在雄渾中不失秀美。
在太和門兩旁還有兩道門,就是德昭門和貞度門。每逢皇帝出宮,都要在太和門換車,而且皇帝大婚的時候,皇后也要從太和門進入皇宮。在光緒四年的時候就發(fā)生了這樣一件事:在光緒皇帝大婚前夕,太和門突然被火燒毀了,可是大婚當天皇后要從這里經(jīng)過,所以朝廷就在北京尋找了能工巧匠,連夜用彩綢還有木料搭建了一座假的太和門,才使得婚禮如期進行,而在第二年,太和門才重建完成。
過了太和門我們就進入了太和殿廣場,它面積有3萬多平方米,在每年的元旦、冬至、還有皇帝生日以及一些重大活動的時候,都要在太和殿以及太和殿廣場舉行隆重的朝禮。
現(xiàn)在我們面前這座宏偉的建筑就是太和殿了,它和中和殿還有保和殿是建立在一個土字型的三層臺基上,臺基南北長230米,高8.13米,在四周圍還建有一些樓閣,其實就是清朝內務府所管轄的庫房。太和殿是故宮中最高最大的建筑,面積有2377平方米,通高35.05米,面闊11間,進深5間。其實在明朝奉天殿的時候,這里市面闊9間,進深5間的大殿,到了清朝年間,將它改為了現(xiàn)在的大小,其實在兩側的夾室是封閉的,不能作為正殿使用,所以實際上還市面闊9間,進深5間,同時,也將它改名為太和殿。太和二字出自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而太和的觀念是上古天人和一觀念的延伸,強調了君臣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還有個民族之間的和諧。在太和殿的屋頂正脊上還有一個高3.36米的大吻,往下還有11個垂脊獸,在我國古代,異獸的數(shù)量越多,代表了殿宇等級越高。在殿內有72根大住支撐,當中的六根是瀝粉貼金云龍圖案的金柱,上面支撐了藻井,再藻井當中雕刻有蟠龍,龍口中銜有軒轅鏡。軒轅二字出自于我國古代天文學中的軒轅星,意思就是軒轅黃帝之星,也是掌管雷雨之星,在殿頂上建有藻井,一是為了代表當朝的皇帝才是中華民族的正統(tǒng)繼承人,第二則是起到了鎮(zhèn)火的作用。
殿內的陳設也非常的多。金鑾寶座是明代的遺物,清朝的皇帝繼續(xù)使用。在袁復辟的時候,曾經(jīng)將它換成了一個中西合璧,不倫不類類似沙發(fā)的座椅,解放以后,專家們在家具庫中發(fā)現(xiàn)了原來的寶座,經(jīng)過一年多的整修,終于恢復了它本來的面貌。
殿內的地平床高6尺多,上面設有屏風,寶座等,在臺面上還有香亭、仙鶴等等。在皇帝上朝的時候,就要點燃檀香,烘托出一種神秘的氣氛。殿中有一只象,身上駝著寶瓶,里面放有五谷,寓意天下太平,吉慶有余。而象身四腳立地,穩(wěn)如泰山,象征社會和政權的穩(wěn)固。稱為太平有象。角端,是傳說中的一種神獸,象征著當今皇帝是圣明之君。仙鶴被古人認為是一種長壽鳥,象征著江山長存。香亭是從香爐演變而來的,放在殿中,象征著國家安定。
在太和殿外還有很多的陳設。日 :是我國古代的計時器,在此處標準的北京時間。 嘉量則是乾隆年間全國的標準化計量器,在乾清宮前也有一個。銅龜銅鶴都是長壽的動物,放置在這里也是寓意長壽。在故宮內有大小水缸308口,用來防火,叫做太平缸。在太和殿外的這兩個鎦金大缸,重2噸,可是上面的黃金卻被八國聯(lián)軍用軍刀刮走了。圍繞著太和殿,還有一些故事。在1920xx年12月,四歲的溥儀在太和殿登基,他的父親跪在寶座下,扶著他,可是溥儀卻哭喊著說:“我不再這兒,我要回家,我不再這兒,我要回家?!彼母赣H只好說:“別哭了別哭了,快完了?!钡涠Y結束以后,文武百官竊竊私語說這不是個好兆頭。果不其然,三年以后,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勝利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的封建帝制??墒窃?920xx年,袁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自稱“洪憲皇帝”,企圖恢復封建社會,還在太和殿搞了登基典禮,把三大殿中匾額上的滿文統(tǒng)統(tǒng)去掉了。而且還命令京城內的煤鋪把墻上的“元煤”去掉,把元宵改為湯圓。不過他只作了83天的皇帝,就在全國一片倒袁聲中死了。
現(xiàn)在大家已經(jīng)來到了北京的遠郊昌平區(qū),那即將進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區(qū)。利用這段時間,我來給大家講解一下十三陵的歷史背景和說明。
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在1420xx年派了一些風水術士到北京選擇“吉壤”,其實就是吉祥的土地,準備修建陵寢。當時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開始他們選在了口外的屠家營,可是皇帝姓朱,與豬同音,犯了地諱。然后又選在了昌平西南的羊山腳下,可是后面有個村子叫“狼口峪”,這樣豈不是更危險!后來選過京西的“燕家臺”,有與“宴駕”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后直到明永樂七年,才選定了現(xiàn)在的這片天壽山陵區(qū),在周圍有蟒山,虎峪,龍山和天壽山。這里正符合了陰陽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還有溫榆河經(jīng)過這里,真可以說是風水寶地。從此可見當時皇帝要為自己修建一個陵寢要耗費多少精力啊。隨后,就開始修建了長陵,經(jīng)過四年終于竣工了。那明朝歷代的皇帝,也陸續(xù)在這里修建了陵寢。而且從1409修建長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滅亡,這200多年間,明十三陵的營建工程從來沒有間斷過。在這方圓40平方公里的范圍,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還有許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墒沁@里也沒能夠完整的保留下來,在清兵入關以后,為了報復金人將清太祖的祖墳毀掉,所以就將這里燒了。后來在乾隆五十年的時候,為了籠絡漢人,就下令修繕陵區(qū)。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對這里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開發(fā),并且開放了的長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宮已經(jīng)被發(fā)掘了。現(xiàn)在這里已經(jīng)成為了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qū),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F(xiàn)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個皇帝么?怎么在這里只有十三個皇帝的陵寢?其實原因很簡單,明太祖朱元璋因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當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個皇帝建文帝,因為被朱棣奪取了皇位,尸骨下落不明,所以這里就沒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時候,他曾經(jīng)被宦官王振慫恿,率軍親征,后來在河北懷來的土木堡被瓦刺軍俘虜,這個事件稱為“土木之變”,一國不能無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冊封為景泰帝,而后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奪取皇位的“奪門之變”,所以在十三陵中沒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親王的禮節(jié)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這樣一來,大家一定都明白了為什么這里叫做十三陵了。
現(xiàn)在大家沿途看到的這一個石牌坊,就是陵區(qū)的標志,是嘉靖年間制造的。這個牌坊是5間6柱11樓,高有14米,寬達到了28.86米,是現(xiàn)在國內保存下來最大、最精美的石牌坊,上邊的圖案裝飾也都是云龍圖案,反映了皇家建筑的特點。
大宮門就是陵墓區(qū)的正門兒,也叫大紅門。門是南向的,分三洞,在這個門里邊就是陵墓區(qū)。在門兩側都有刻著“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的下馬碑,因為當時規(guī)定這些人進入陵區(qū)都是要步行,否則可是要治罪的。而且這里也是禁區(qū),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隨便進入的地方,嚴重的是要被斬首的。而進了這個門兒,也就走進了貫穿陵園南北,能夠直接通到長陵陵門的神道,明朝的神道,也是我國歷代修建的帝王陵中神道最長的,其實他的主要作用就是讓皇帝靈魂通過的地方,全長有7公里。
我們一邊走著,就可以看到前邊有一個碑亭。這個碑亭是重檐歇山頂?shù)慕ㄖ?,里邊有赑屃馱著巨碑,這個就是長陵的神功頌德碑,正式建立于1435年,正面就是永樂皇帝的長子朱高熾寫的頌德碑文,有3000多字,而背面則是在乾隆五十年撰寫的《哀明陵三十韻》,里邊詳細記錄了陵墓的破損情況。碑身的東面是清政府修繕陵墓的花費,西側則是在嘉慶九年論述明王朝滅亡的原因。
過了碑亭,我們繼續(xù)沿著神道行走,會發(fā)現(xiàn)在神路兩側,都有很多石雕。其實這里一共有36座石雕,叫做石像生。緊挨著碑亭后邊的是兩根石望柱,接下來就是獅子、獬豸、駱駝、大象、麒麟、馬,各有四匹,按照先臥后立的順序排列。然后是武臣、文臣和勛臣各有四人。修建這些,都是為了體現(xiàn)帝王生前的儀仗和死后的尊嚴。所以體積都非常大,雕刻的都非常精細。而且這些也都象征著皇帝在生前可以得到尊崇,到了死后也是同樣得到尊崇。,各方神圣和文武百官還是要為我獨尊。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座欞星門,也叫龍鳳門,取天門之意。在這個三門六柱的門中央位置上,有三個火焰寶珠,所以這里也被叫做火焰牌坊。
我們其實一直都是沿著神道來前進的,來回顧一下,先是石牌坊,然后到了大宮門,現(xiàn)在我們就要已經(jīng)進入了長陵了。碑亭,石象生,過了龍鳳門,還有一段路程就可以到達長陵的陵門了。而我們所說的整個陵墓群的中軸線其實也就是這條貫穿陵園南北,全長共7公里的神道。
說到長陵,它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始建于1420xx年,在1420xx年全部建成,是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和徐皇后的合葬墓。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當朱元璋死后,朱棣就以靖難為名,從北平發(fā)兵攻下南京,并且從當時的皇帝朱允文手中奪得了皇位,改年號為永樂,這件事歷史上稱之為靖難之役。朱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當了皇帝以后仍然為了鞏固明朝的統(tǒng)治而連年征戰(zhàn),并且在1420xx年做出了遷都北京的重大決定。在他所統(tǒng)治的明朝年間,國庫充實,政局穩(wěn)定,而且還命人寫作了《永樂大典》這部我國歷史上最大的類書,派鄭和七下西洋,發(fā)展了各國之間友好關系。而他的賢內助徐皇后,也就是明朝開國元勛徐達的女兒也是一位有中國古典美的女性,她曾經(jīng)編寫了《內訓》和《勸善》用以化育人心,在用了五年的時候病逝了。值得一提的是葬入長陵的第一個人并不是朱棣,而是徐皇后。長陵共占地10公頃,中軸線由陵恩門,陵恩殿,明樓,寶城和寶頂共同組成。陵墓共有三進院,第一進院是從陵門道陵恩門,可以看到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小碑亭,但當時上面都沒有文字,現(xiàn)在的文字是清順治皇帝寫上的。陵恩殿坐落在陵墓的第二進院落中,在1412,明永樂十四年建成,是供奉牌位和舉行祭祀活動的地方。它面闊九間,進深五間,是重檐廡殿頂?shù)慕ㄖ?,殿內?0根楠木柱,中間的四根直徑都達到了一米以上,是國內最好的楠木殿。原來陵恩殿中陳列有大佛龕,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后人制作的永樂皇帝坐像,大家可以繞道坐像的后邊來看一下,可以看到椅背上刻有一條龍,而龍頭則正對著萬歷皇帝的頭部,這象征著皇帝是真龍?zhí)熳印6闹軇t是出土文物的展覽。
描寫新橋小學教師讀書心得體會及感悟六
各位游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北京旅游,我是你們的導游。
永定河上的盧溝橋,在北京附近,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間。橋長265米,整座橋由11個半圓形的石拱組成。每個石拱長度不一,短的只有16米,長的有21.6米。石拱之間有石橋墩,把11個橋拱連成一個整體。由于各拱相連,所以盧溝橋叫做連拱石橋。永定河發(fā)大水時來勢很猛,以前兩岸河堤常被沖毀,但是自從建成盧溝橋,再沒有出過事,從這里可以看出它的設計很科學。橋寬約8米,路面平坦,幾乎與河面平行。橋面用石板鋪砌,兩旁有石欄石柱。每個柱頭上都雕刻著不同姿態(tài)的獅子。有的母子相抵,有的相互戲耍,有的像傾聽水聲,有的像檢閱橋上的車馬,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
早在13世紀,盧溝橋就聞名于世界。那時候馬可·波羅來過中國,他在游記里贊揚這座橋,說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他特別欣賞柱子上的獅子,說它是“美麗的奇觀”。在國內,這座橋也歷來為人們所稱贊。
在我國人民抵抗帝國主義侵略戰(zhàn)爭的歷史上,盧溝橋是值得紀念的。1937年7月7日,愛-民奮起抗戰(zhàn),揭開了抗日戰(zhàn)爭的序幕,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盧溝橋,亦稱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處,豐臺區(qū)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xiàn)存最古老的石造聯(lián)拱橋。橋身結構堅固,造型美觀,具有極高的橋梁工程技術和藝術水平,充分體現(xiàn)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橋梁建造的輝煌成就。
盧溝橋為十一孔聯(lián)拱橋,拱洞由兩岸向橋中心逐漸增大,拱券跨徑從12.35米至13.42米不等,橋身中央微微突起93.5厘米,坡勢平緩。河面橋長213.15米,加上兩端的引橋,總長266.5米。橋身總寬9.3米。橋面寬7.5米。橋兩側雁翅橋面呈喇叭口狀,入口處寬32米。橋面兩側設置石欄,北側有望柱140根,南側有141根。望柱間距約1.8米至2米,柱高1.4米。柱間各嵌石欄板,欄高約0.85米。
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在《馬可·波羅游記》中它被形容為一座巨麗的石橋,后來外國人都稱它為"馬可波羅橋"。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zhàn)的第一槍。
早在13世紀,盧溝橋就聞名世界。那時候有一個意大利人馬可·波羅來過中國,他的游記里,十分推崇這座橋,說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并且特別欣賞橋欄柱上刻的獅子,說它們"共同構成美麗的奇觀"!
盧溝橋是在金世宗統(tǒng)治的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決定修建的。不過當時尚未動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了。盧溝橋始建于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完工。兩側石雕護欄各有140條望柱,柱頭上均雕有石獅,形態(tài)各異,據(jù)記載原有627個,現(xiàn)存501個。石獅多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遺存。"盧溝曉月"從金章宗年間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因橋身跨越盧溝,人們都稱它盧溝橋。早在戰(zhàn)國時代,盧溝河渡口一帶已是燕薊的交通要道,兵必爭之地。1153年金朝定都燕京(今北京市宣武區(qū)西)之后,這座浮橋更成了南方各省進京的必由之路和燕京的重要門戶。
盧溝橋公元1444年重修。由于清康熙年間永定河洪水,橋受損嚴重, 不能再用,大量古跡在洪水中銷聲匿跡。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橋西頭立碑,記述重修盧溝橋事。橋東頭則立有乾隆題寫的"盧溝曉月"碑。公元1920xx年,清光緒帝死后,葬于河北省易縣清西陵,須通過盧溝橋。由于橋面窄,只得將橋邊石欄拆除,添搭木橋。事后,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
1937年7月7日在盧溝橋發(fā)生的"七七盧溝橋事變",成為中國展開全國對日八年抗戰(zhàn)的起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在橋面加鋪柏油,并加寬了步道,同時對石獅碑亭作了修繕。1961年盧溝橋和附近的宛平縣城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1年為保護盧溝橋減少其運輸量而建立的盧溝新橋完工,但盧溝橋仍然繼續(xù)承擔交通運輸任務。1986年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成立,目的在于恢復盧溝橋原貌,工程拆除了1949年后鋪設的柏油和1967年加寬的步道,恢復了古橋的原貌,同時將機動車的通行移至緊鄰的盧溝新橋與之后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
建橋歷史
明代自永樂十年(1420xx年)到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共修橋6次。6次均無大工程。
清代自康熙元年(1662年)至光緒年間,共修橋7次,其中5次工程不大,只有兩次工程稍大一些。
公元1920xx年,清光緒帝死后,殯葬于河北省易縣西陵,須通過此橋。由于橋面窄,只好將橋兩旁石欄臨時拆除,在兩側添搭木橋,以便順利通過棺槨。事后,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
歷史上有兩個盧溝橋
最初的建于金朝大定二十九年(1189),到清朝康熙年間毀于洪水??滴跞吣曛亟?1698),這才有了盧溝橋。因此,通常所說的盧溝橋有八百余年歷史,是把新舊兩個橋的時間算在一起,我們所看到的是康熙重建的盧溝橋,只有三百余年的歷史。
文革期間的修繕工程
1967年8月,中央"文革領導小組"命北京市革命委員會(市政府)解決盧溝橋交通不暢問題。在這加寬400余米步道、建立59道混凝土挑梁的修繕工程中,由于正值"文革",原工區(qū)主任和老工程師都在接受工人階級再教育(參加勞動),由一名青年工人任施工隊隊長,施工隊中有一名貧農(nóng)出身的老石工,自己做主大膽地更換望柱91根、欄板9塊。在91根望柱上共雕出石獅164只。比原有91根望柱上的獅子總數(shù)多出5只。使全橋望柱上的獅子總數(shù)達到491只。
新建"盧溝新橋"
1971年,北京市在距盧溝古橋約一公里遠處又新建了"盧溝新橋"。這是一座17孔跨河公路橋,全長54.99米,寬15.5米。
1985年又在旁邊建了一座新橋,舊盧溝橋從此成為文物,不再通車。
全面修繕古橋
1986年,北京市政府專門成立了"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全面修繕了古橋。工程籌資355萬元,拆除了1967年加寬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并清除瀝青,中間空出印心,完全恢復了古橋原貌。
1988年9月3日是一雷雨天,一個霹雷將盧溝橋北側東起第68根欄桿望柱擊壞,望柱上的石獅也同時壞損。1997年又對部分被雷電擊壞的石獅和望柱進行了補救。
盧溝橋的獅子數(shù)不清
民間有盧溝橋的獅子數(shù)不清之謂,各方說法不一,此處據(jù)盧溝橋文物部門數(shù)據(jù)。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可達9.3米。有橋墩十座,共11孔,整個橋體都是石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而最有特色的,則是橋墩的造法。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個尖尖的船頭,其作用則在于抗擊流水的沖擊。橋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橋身的石雕護欄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4米,柱頭刻蓮座,座下為荷葉墩,柱頂刻有眾多的石獅。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態(tài)各異、數(shù)之不盡的石獅子。民間有句歇后語說:"盧溝橋的石獅子--數(shù)不清",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盧溝橋的石獅子"數(shù)之輒不盡"的記載。許多游人試圖搞清數(shù)目,但數(shù)來數(shù)去,眼花繚亂,最后只有作罷。1962年有關部門專門派人搞了一次清點,逐個編號登記,清點出大小石獅子共485個,至此,應該說是"迷團冰釋"了。孰料,在1979年的復查中,又發(fā)現(xiàn)了17個,這樣,大小石獅子的總數(shù)應為502個,今后是否還會發(fā)現(xiàn),誰也不敢來劃這個句號。
石獅子姿態(tài)各不相同
盧溝橋的石獅子姿態(tài)各不相同。獅子有雌雄之分,雌的戲小獅,雄的弄繡球。有的大獅子身上,雕刻了許多小獅,最小的只有幾厘米長,有的只露半個頭,一張嘴。因此,長期以來有"盧溝橋的獅子數(shù)不清"的說法。據(jù)統(tǒng)計,望柱上有大石獅281個,小石獅211個,橋上石獅共492只,橋東端還有頂著欄桿的石獅,左右各1只。橋兩頭有華表各1對,華表頂部石獸各1對(東邊為一對獅子,西邊為一對大象)??傆嬍{496個,兩畔還各有石碑一座:一座碑上記載清康熙二十七年(1698)重修盧溝橋的經(jīng)過。另一座是乾隆所寫金章宗所題"盧溝曉月"四字。碑高4.52米,寬1.27米,厚84厘米,盧溝橋為燕京八景之一。1937年"七七事變"就發(fā)生在此。望柱上當年日軍的彈痕猶斑斑可見。1981年建立盧溝橋史料陳列館,1987年在橋南另建一座新公路橋,叫京石公路橋,全長1120米。盧溝古橋只準許行人步行通過。盧溝橋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坐落在橋西頭的石碑
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建成此城。城東西長640米,南北長320米,城門分東西兩座,東門為"順治"西門為"永昌",清代改為"威嚴"。東西城門建有城樓、甕城和閘樓。原來城四角各有一座角樓。南北城墻正中有馬道并在臺上蓋有樓和兵房。城墻周圍有垛口、望孔,下有射眼,每個垛口都有蓋板,古稱"崇墉百雉,嚴若雄關"。
三獅齊吼
1937年7月7日,爆發(fā)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從此中國人民開始了全面性的抗戰(zhàn)。
橋東端伏地大石獅
抗戰(zhàn)雕塑園: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雕塑園,是由北京市政府投資興建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一個集歷史、文化、藝術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于一體的觀光勝地。她于1995年7月7日奠基,20xx年7月竣工,8月16日正式對社會開放。
抗戰(zhàn)雕塑園位于豐臺區(qū)宛平城與京港澳高速公路之間的三角地帶,西臨永定水,南望京港澳高速,北倚宛平城,占地二十公頃。園內有前親筆題寫碑名的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碑;有以《國歌》為主題反映中國人民八年浴血抗戰(zhàn)歷史的雕塑群區(qū)以及下沉式中心廣場、歷史悠久的宛平城墻等主要景區(qū)。園中還種植了雪松、合歡、珍珠梅等十余種喬灌木和名貴草坪,林草相映成趣。置身于雕塑園中,舉目眺望,紀念碑巍然高聳,雕塑群凝重悲壯,宛平城墻歲月滄桑,不禁令觀眾浮想聯(lián)翩,萬千感受油然而生。
雕塑群區(qū)由日寇侵凌、奮起救亡、抗日烽火和正義必勝四個部分共計三十八尊銅鑄雕塑。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
- 2023年推薦違法違紀案件個人心得體會怎么寫(精選20篇)
- 最新電影鋼琴家心得體會總結(通用20篇)
- 2023年教師資助工作感悟心得體會(模板12篇)
- 最新疫情教師個人學習心得體會如何寫(模板12篇)
- 最新參加實操培訓后的心得體會及收獲(匯總16篇)
- 為黨和人民辦實事心得體會精選(匯總17篇)
- 我要做好孩子分享心得體會和感想(優(yōu)質14篇)
- 機械振動知識點心得體會和感想 機械振動知識點心得體會和感想感悟(5篇)
- 2023年學前教育學生參賽心得體會(模板17篇)
- 2023年參加實操培訓后的心得體會總結(匯總12篇)
- 探索平面設計師工作總結的重要性(匯總14篇)
- 平面設計師工作總結體會與收獲大全(20篇)
- 平面設計師工作總結的實用指南(熱門18篇)
- 免費個人簡歷電子版模板(優(yōu)秀12篇)
- 個人簡歷電子版免費模板推薦(通用20篇)
- 免費個人簡歷電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學校貧困補助申請書(通用23篇)
- 學校貧困補助申請書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學校貧困補助申請書的核心要點(專業(yè)16篇)
- 學校貧困補助申請書的申請流程(熱門18篇)
- 法制教育講座心得體會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總結與計劃(模板18篇)
- 教學秘書的工作總結案例(專業(yè)13篇)
- 教師的超市工作總結與計劃(精選18篇)
- 單位趣味運動會總結(模板21篇)
- 禮品店創(chuàng)業(yè)計劃書的重要性(實用16篇)
- 消防隊月度工作總結報告(熱門18篇)
- 工藝技術員工作總結(專業(yè)18篇)
- 大學學生會秘書處工作總結(模板22篇)
- 醫(yī)院科秘書工作總結(專業(yè)14篇)
相關文檔
-
2023年可反問面試官的問題(實用14篇)
29下載數(shù) 473閱讀數(shù)
-
2023年社區(qū)科普活動方案范文(模板9篇)
43下載數(shù) 386閱讀數(shù)
-
最新演講稿:假如我是家長(優(yōu)質6篇)
37下載數(shù) 296閱讀數(shù)
-
2023年黨建結對共建工作亮點特色匯報(匯總15篇)
28下載數(shù) 323閱讀數(shù)
-
有關學習“兩會”精神的主題班會策劃(匯總14篇)
44下載數(shù) 597閱讀數(shù)
-
勇敢章爭章范文范本 勇敢章內容(三篇)
24下載數(shù) 413閱讀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