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論語泰伯子罕篇心得體會精選 《論語·泰伯篇》(2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1-11 05:05:14 頁碼:7
論語泰伯子罕篇心得體會精選 《論語·泰伯篇》(2篇)
2023-01-11 05:05:14    小編:ZTFB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獲以后,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么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得一篇好的心得體會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秀心得體會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對于論語泰伯子罕篇心得體會精選一

一翻《論語》我們一定會看到“仁、德、孝、學、禮、和、知”這七個字,它們整部論語的核心,更是整個儒學的核心??梢哉f儒學的核心是《論語》,而《論語》的核心便是這七個字,我們便要讀懂這七個字。

讀懂它們不容易,兩千多年來多少名人在思考這個詞題到今天也說不清楚,以下是我的個人見解。

“仁”即愛人,善待身邊的每一個包括陌生人。這一點與墨家類似,但是儒學沒有一味的愛人?!白釉唬何ㄈ收吣芎萌?,能惡人?!闭f的便是這個道理。那些好人要愛,知錯能改的人要愛,唯獨犯了大錯且不思悔改的人不能愛。愛人有限度,有底線,所以說人要善待人但不能沒有底線。

“德”即道德,與道家有些相同之處。但道家提倡順其自然,但孔子認為“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憋@然孔子認為道德不能順其自然,只能靠自己。

“孝”即孝道,孔子在《論語》中的“孝”有一部分涉及了封建思想,但拋棄這些渣滓,乘下的都是精華?!靶┮舱?,其為仁之本與!”會讓我們終生受用。

“學”即思學,按照王守仁的話說是“知行合一”。這正是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一句學習秘決的高度概括并提純。

“禮”是“克己復禮”,這可以說是孔子被現(xiàn)代人指責的一個地方。在我看來,它其實是指不能越過的道德底線,“禮”是道德中的法律。

“和”為和諧,現(xiàn)代社會缺少這個,如同人人心懷“和”便不會鋌而走險去犯罪,不會對貪污抱有一絲幻想,不會為了貪欲去侵略他國。

“知”便是“智”。正所謂“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水變幻莫測,飄乎不定。沒有實體,卻實實在在在那里。有明,純潔,可以一眼看穿,但是又是那么令人捉摸不透,這便是智慧。

這七個字像大海一樣無邊無際,一眼望不到頭,我也只在這海邊撿些貝殼暗自竊喜,卻可能永遠也見識不到這遼闊的大海。

對于論語泰伯子罕篇心得體會精選二

印象中,自己以前從沒有完整地讀過《論語》,所幸多少知道里面的一些傳世名句。這次寒假,利用學校開展“同讀一本書”的活動機會,我才能靜下心來系統(tǒng)地讀了一遍《論語》。語錄體的《論語》文字深入淺出,言簡意賅,內容包羅萬象。除了記載倫理、教育、政治、文學、哲學、藝術這些大的方面之外,還涉及到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其中不乏閃爍智慧、蘊含精深思想的語句。所以,它不愧為儒家學派最重要的經典著作,至于“《論語》之在中國,猶如《圣經》之在西方”、“半部《論語》治天下”等相關贊譽,并非沒有根據(jù)。

讀《論語》,各方面的收獲太多了,三言兩語是講不清的。這倒頗像該書語言簡練而精髓不斷的特點。俗話說,文能會人,讀著《論語》,孔子的偉大形象就像是穿越了兩千年的時光隧道,栩栩如生地立在你的眼前:一位身懷各種謀生技能、又對生命、政治、教育有深隧洞見的能人;一個不因自己地位的卑微而隨波逐流,不停反省自己去偽存真,終生提醒自己除惡向善的高尚賢人(我覺得稱為“圣人”還是夸大了點);一個平生沒有一部自己的著作,僅憑著學生們記錄他言行的《論語》就讓后人受用終生,并因之敬仰和傳誦的奇人;一個自強不息,處于亂世而不放棄追求,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來殉人生的理想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言行廣闊地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因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得以在中華大地生根發(fā)芽,長久而深遠地影響著中國的歷史。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孔子思想和儒家學說與人類文化長河中的其他現(xiàn)象一樣,雖歷經滄桑,卻總是生命之樹常青,不斷創(chuàng)造著人類文化的奇跡。所有的一切,皆得益于多才多藝的孔子扎根于民族文化又立足于個人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大智慧。

讀《論語》,不外乎在讀孔子的“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當然,這期間要辯證地看待這些學說,棄其糟粕,取其精華;要獨立思考一些自古以來有爭議的處世交友論調,比如“中庸之道”,比如“無友不如己者”。而且,我們還會發(fā)現(xiàn),當今許多為人、治學、從政的原則都出自古老的《論語》。譬如:父母在,不遠游。()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道不同,不相為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政者,正也……啊,太多了,不勝枚舉。于是乎,對孔子及其弟子又多了幾份敬仰之情。

“在其位,謀其政”。身為教師,讀《論語》過程中我最感興趣、最為關注的,自然是孔子在教育方面的理論和實踐。事實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成就也最為輝煌。從教育的視角來理解《論語》,我們就會領悟到孔子智慧中的個體價值,以及孔子尊重個體、弘揚主體,最大限度實現(xiàn)個體社會價值的良好愿望。

首先,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養(yǎng)目標與當時的社會需要是相統(tǒng)一的。他認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君子儒”,為此孔子將教育內容分為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而置德行于諸科之上。孔子認為要變“天下無道”為“天下有道”,就需要提高個體的修養(yǎng),不斷完善自我,以達“仁”的境界。從“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個關于仁的重要定義來看,孔子顯然是把“學會做人”即德育放在基礎或首要的地位來強調的。記得陶行知先生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他的這種教育理念,和孔子提出的“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么前后相隔兩千多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教育的首要目標,不斷提高學生的修養(yǎng)與品德。把德育放在首位,這種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所以,我們也要牢記教育的使命,努力培養(yǎng)當今社會主義需要的人才,重視學生的品德教育。畢竟,智育不好出的是次品,而德育不好出的則是危險品。

孔子主張,教育對象“有教無類”。即不分貴族與平民,不分華夏與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在等級森嚴的奴隸社會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類的“豺狼”的時代,孔子能對教育對象有如此認識,并能在實踐中始終以此作為辦學方針,無疑需要極大的革命勇氣與魄力,值得后人欽佩。由于孔子教學是來者不拒,多多益善,故此,相傳他門下的學生竟達三千人之多。

學生眾多,可能是促生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原因之一。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币簿褪钦f對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對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為貫徹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對自己學生的觀察了解,諸如“由也果”、“賜也達”、“求也藝”)《論語·雍也》,在此基礎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即:“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孔子還重視誘導式的啟發(fā)教育,不要求學生死讀書,而貴在觸類旁通,即所謂“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學而》??鬃犹貏e強調“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時,我不去啟發(fā)他,不到他想講而講不明白時,我不去開導他。舉一個道理而他不能類推出三個道理,我就不再教誨他了。孔子還強調在實行啟發(fā)誘導的基礎上,注意循序漸進,“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論語·子罕》這種使學生竭力鉆研,“欲罷不能”的情狀,正是對循循善誘啟發(fā)教育的寫照,在我國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再來看看孔子的切磋討論、教學相長。子貢請教孔子說:“窮而無謅,富而無驕,何如?”孔子說:“可也。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弊迂曈谑钦f:“《詩經》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孔子說:“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論語·學而》由此可見,孔子與他的弟子們在教學上是互相啟發(fā)、取長補短的??鬃诱J為只有師生之間互相啟發(fā),才是最好的教學方法。反過來,顏回在孔子面前從來不提相反意思,孔子就批評說:“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說。”孔子提倡“當仁不讓于師”)《論語·衛(wèi)靈公》,認為求學者要有強烈的主體精神和求學要求??鬃舆€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論語·公冶長》,這是以強烈的求知進學精神啟迪學生。

因材施教,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循循善誘、循序漸進,教學相長……凡此種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無不給我們帶來啟迪和思考,它們至今仍在我國甚至世界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學中發(fā)揮作用??梢哉f,孔子在政治上雖然沒有達到他的目的,但在文化教育上卻是成績卓著的。正因為他將畢生精力貢獻給了教育事業(yè),所以他對后世的教育活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世界教育史上有著崇高的地位。

讀《論語》,老師們請多關注孔子作為“教師”形象出現(xiàn)的精彩言論??梢哉f,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教師的典范,他所體現(xiàn)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已成為中國教師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他是一個“以德服人”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對于社會和個體人生都具有無限的價值和意義。當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帶有時代的、歷史的屬性,但辯證地、客觀地分析評價其價值和內涵,發(fā)揮其合理的、普遍性的價值意義,對于現(xiàn)代教育的發(fā)展以及教學思路的開拓必將具有積極的意義。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