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日月星辰的心得體會和感想 關(guān)于日月星辰的感受(三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1-09 10:11:05 頁碼:9
日月星辰的心得體會和感想 關(guān)于日月星辰的感受(三篇)
2023-01-09 10:11:05    小編:ZTFB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好的心得體會對于我們的幫助很大,所以我們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質(zhì)的心得體會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描寫日月星辰的心得體會和感想一

日月潭舊稱水沙連,又名水社里,位于阿里山以北、能高山之南的南投縣魚池鄉(xiāng)水社村。日月潭是中國臺灣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堪稱明珠之冠。在清朝時即被選為中國臺灣八大景之一,有“海外別一洞天”之稱。區(qū)內(nèi)依特色規(guī)劃有六處主題公園,包括景觀、自然、孔雀及蝴蝶、水鳥、宗教等六個主題公園,還有八個特殊景點,以及水社、德化社兩大服務區(qū)。

日月潭由玉山和阿里山漳的斷裂盆地積水而成。環(huán)潭周長35公里,平均水深30米,水域面積達900多公頃,比杭州西湖大三分之一左右。日月潭中有一小島,遠望好象浮在水面上的一顆珠子,名“珠子嶼”??箲?zhàn)勝利后,為慶祝中國臺灣光復,把它改名為“光華島”。島的東北面湖水形圓如日,稱日潭,西南面湖水形觚如月,稱月潭,統(tǒng)稱日月潭。

日月潭之美,在于它環(huán)湖皆山,重巒迭峰,郁郁蒼蒼;湖面遼闊,水平如鏡,潭水湛藍;湖中有島,水中有山;波光嵐影;一年四季,晨昏景色,各有不同。在風和日麗的春天,翠山環(huán)繞,堤岸曲致,山水交映,變化多端,當晨曦初上時,萬籟俱寂,湖水放射出綺麗的色彩,倏忽變易,神秘莫測;每逢夕陽西下,日月潭畔霞四起,輕紗般的薄霧在湖面上飄蕩回旋;若遇細雨蒙蒙。四周山巒猶如經(jīng)地沖洗,顯得格外清凈,山光水色,更是碧綠得可愛;尤其是秋季的夜晚,明月照潭,清光滿湖,碧波素月一起交相輝映,寧靜優(yōu)雅,置身其間,如臨仙境。清人曾作霖曾用“山中有水水中山,山自凌空水自閑”的詩句來贊美日月潭這“青山擁碧水,明潭抱綠珠”的美麗景觀。游人常把它與西湖相比,究竟誰美?其實,祖國山河,何處不美!日月潭不僅是中國臺灣人的民驕傲,大陸同胞亦為它那“萬山叢中突現(xiàn)明潭”的奇景而自豪。

日月潭湖中風光旖旎,景色如畫。湖畔的山麓上還建有許多亭臺樓閣,是觀賞湖光山色的極好場所。四周秀美的自然景致中點綴著寺廟古塔,更顯得感想幽雅。其中最引人的是潭南青龍山麓的玄奘寺和潭北山腰的文武廟。山麓建有玄奘寺,供奉唐代高僧玄奘法師,寺中懸有“民族法師”匾額一方。寺前有一座白色柱子的門樓,畫棟雕梁的樓頂,飛檐挑角,富有民族特色。寺中三樓有一小塔,供奉著玄奘法師的頭頂靈骨。寺后的青龍山巔,幾年前建了一座九層高塔,名曰“慈恩塔”。塔仿遼宋古塔式樣,為八角寶塔,每層檐尾垂掛小鐘,迎風叮當作響,登塔遠眺,明潭風光,盡收眼底。有人說,在天高云淡時,于塔頂可望見西子湖畔六和塔的塔尖,雖近似神話,卻反映了人們對祖國大陸的向往之情。

日月潭文武廟中間是孔子像,左右是文昌帝群和關(guān)羽神像,廟中還祭祀神農(nóng)大帝、岳王、玉皇大帝、元始天尊、三官大帝、城隍、海龍王等,可謂集神圣之大成,廟宇建筑十分華麗,從湖邊山腳到廟門,共有陡峭石階365級,有人戲稱要走過“一年”才能到達,謂之“登天路”。

日月潭附近的德化社,是高山族聚居的村落,現(xiàn)已建為山地文化村,山胞歌舞翩翩,尤以表現(xiàn)春米的“杵舞”吸引著眾多游客。日月潭西邊,是一座別致的孔雀園林,養(yǎng)有數(shù)十對孔雀,每見艷裝游人便競相開屏,羽羽五光十色,光彩耀目,更添游人光致。

日月潭如今,環(huán)湖而游,至西北岸山腳,遠遠就可聽見水流怒吼如雷鳴,原來就是日月潭水源的入水口。這是從濁水溪上游通過18公里長的大隧道引來的水,入水口噴出的水花,高達四五米至七八米,勢若蛟龍吐水,湍激排空。使日月潭有了源源不斷充足的水源,現(xiàn)在潭邊修堤筑壩,湖面更加遼闊,成為一個水力發(fā)電站的蓄水池。雖然日月潭邊低地被水淹沒,月潭形狀變得像一片楓葉,日月潭名稱已名不副實,但其水光山色依然充滿詩情畫意,不愧為中國臺灣秀麗風景的突出代表。

好!請大家自己隨意觀賞日月潭的景色,相信大家肯定會不虛此行!

描寫日月星辰的心得體會和感想二

日月山是青海東部農(nóng)業(yè)區(qū)和西部牧業(yè)區(qū)的分水嶺,山的東西兩側(cè)自然人文景觀差異極為明顯。山麓兩邊景色迥然不同:山麓西邊是廣袤蒼茫,牧草豐茂,牛羊成群的大草原;山麓東邊是村落點點,梯田阡陌,麥浪滾滾的農(nóng)區(qū)。

日月山南北朝至唐代時叫做赤嶺,是北魏和吐谷渾、唐和吐蕃的界山,因山頂砂土赤紅而得名。它屬于拉脊山脈西端,北起青海湖東部的耳海,南接湟中群加,綿延數(shù)十里。日月山是青海東部外流河與內(nèi)陸河的分水嶺,也是青海東部農(nóng)業(yè)區(qū)和牧業(yè)區(qū)的自然分界線。這里山巒起伏,峰嶺高聳,氣候寒冷,雨水充沛,水草豐美。山麓兩邊景色迥然不同:山麓西邊是廣袤蒼茫,牧草豐茂,牛羊成群的大草原;山麓東邊是村落點點,梯田阡陌,麥浪滾滾的農(nóng)區(qū)。每年六至九月,山坡之上綠草如茵,野花燦爛,帳篷點點,景色十分壯觀。日月山口的南北各有1個乳峰,其形狀似太陽和月亮。藏語叫日月山為“尼瑪達哇”,蒙古語稱“納喇薩喇”,都是太陽和月亮的意思。

日月山,地處要塞,形勢險峻,戰(zhàn)略位置重要。很早以來,它就是祖國內(nèi)地通往西南邊陲的交通要道,也是漢藏人民友好往來,互市貿(mào)易的紐帶。早在漢代,日月山已成為我國“絲綢輔道”的一大驛站。唐代時,日月山更是唐蕃古道的必經(jīng)之路。

公元620xx年,唐朝建立后,與邊疆各民族和睦相處,各族首領(lǐng)紛紛派遣使者向唐朝求婚,唐朝先后有15位公主嫁到兄弟民族當中。當時的吐蕃國王松贊干布開明治國,為引進文化、加深友誼、安定邊境,在與唐朝建立友好關(guān)系后,派祿東贊到長安求婚,得到唐太宗應允。文成公主自幼被唐太宗和皇后收養(yǎng),深得疼愛。公主遠嫁,唐太宗準備了各種日用器皿、珠寶飾物、綾羅綢緞及書籍、藥物、蠶種、谷種等作為嫁妝,還派樂隊、工匠隨同去吐蕃。公元641年正月,唐朝派李道宗護送公主從長安起程,經(jīng)咸陽、隴西、臨夏,渡過黃河,進入青海,沿湟水西行。過日月山后,先與嫁給吐谷渾王諾曷缽的唐朝弘化公主,在大河壩附近的館驛中,舉行盛大宴會, 唐、吐蕃、吐谷渾三方親朋歡聚一堂。之后,公主一行繼續(xù)南行。松贊于布親自率兵在扎陵湖南岸,筑館安營,迎接公主,李道宗主持了隆重的婚禮。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經(jīng)玉樹進入西藏,4月15日抵達今拉薩,受到吐蕃人民隆重歡迎。文成公主遠赴西藏聯(lián)姻,沿途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傳說和史跡,千古流傳,至今藏族人民仍然稱公主為“阿姐甲莎”,意思是漢族姐姐。

日月山,古今聞名,傳說眾多。其中流傳最廣,最為感人的莫過于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相傳,唐太宗為了漢藏人民世代和好,將自己的宗室女兒文成公主許配給了藏王松贊干布。文成公主一行由江夏王李道宗、藏相祿東贊陪同,從京都長安迤邐西行,來到了日月山。當公主登上山頂,舉目環(huán)顧時,但見山麓兩邊竟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一邊是雨打芳草萋萋,一邊是雪壓枯草慘慘;一邊是煙雨飄搖枝新,一邊是玉鱗紛飛草葉枯,甚至連這里的日月,也沒有家鄉(xiāng)那樣明亮、溫暖,不禁心潮起伏,愁思萬縷,潸然淚下。唐太宗聽說公主懷鄉(xiāng)思親,不肯西進,為了替女兒解愁,特意鑄造了一面日月如意寶鏡送上此山,說是如果公主想家,打開寶鏡,可以從中看到家鄉(xiāng)父母、故里山河。護送的吐蕃大相怕公主見到親人,思故不進,便暗中將日月寶鏡換成了石刻日月鏡。公主拿起鏡子來看,怎么也看不到長安城里的父母,以為是父皇薄情而在有意欺騙她。公主潸然淚下,淚水流成了倒淌河,由東向西匯人碧波萬頃的青海湖。一氣之下,將石刻日月鏡拋在一邊,毅然西進。后來人們便把赤嶺改名為日月山。唐代開元年間,唐王朝和吐蕃王國還在日月山頂樹立過漢藏和好碑,藏漢兩族以日月山為界,和睦相處,并把日月山作為茶馬互市之地。

日月山雖然高不及昆侖,險不如積石,既無蒼翠的森林,又無嶙峋的怪石,有的只是一派蒼茫。然而,從古到今,許多過往行人都愿登上日月山去追尋當年文成公主路過日月山時留下的蹤影。為此,人們早先在日月山頂修筑了廟宇??上П蝗似茐摹=?,人們又在日月山口修建了兩座造型美觀、風格獨特的日亭和月亭,供游人參觀。

倒淌河發(fā)源于日月山西麓的察汗草原,自西向東流經(jīng)40多公里后注入青海湖的耳海。倒淌河是注入青海湖水量最小的一支,但河水清澈見底,常年不斷。倒淌河由于河水向西流淌以及文成公主的傳說而名揚四海。

倒淌河鎮(zhèn)是青藏公路和青康公路的交匯處,是西寧通往海西、西藏、玉樹、果洛、海南等的必經(jīng)之地。鎮(zhèn)內(nèi)建有紀念文成公主的雕塑公園,亦是旅行休息就餐的好地方。

日月山雙亭 在日月山口,有為紀念唐代文成公主進藏聯(lián)姻而建的日月二亭。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宗室女文成公主遠嫁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由長安去拉薩在這里停留,留下很多歷史佳話和神奇的傳說,給日月山增添了一層神秘色彩。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確定唐朝和吐蕃以赤嶺分界,并立界碑,成為民族友好的象征。20世紀80年代中期修建的日月二亭,成分立埡口兩側(cè),建筑精巧、輝煌。日亭內(nèi)有青海省人民政府撰文刻制的“文成公主進藏紀念碑”,記述了文成公主和親始未及歷史功績。亭內(nèi)還繪有壁畫,再現(xiàn)了文成公主進藏的歷史面貌;月亭有珍貴的“唐蕃赤嶺分界碑”和文成公主在西藏傳播中原文化,促進西藏文化藝術(shù)與生產(chǎn)成就等方面的壁畫。山口中立有1950年10月1日由青海省軍區(qū)司令員賀炳炎、政委廖漢生樹立的“日月山修路紀念碑”,記載了人民解放軍修建青藏公路的業(yè)績。

日亭壁畫 日亭壁畫主要講述了藏王松贊干布派大臣祿東贊赴唐都長安請婚,以及請婚過程中祿東贊以大智大勇力排諸難,巧破難題的軼事。其一題:要把一群母馬和一群馬駒區(qū)別出母子的故事。祿東贊是從雪域草原上來的,這道題對他來說易如反掌,他把母馬和馬駒分開后各圈了一天一夜,第二天放出馬駒,馬駒發(fā)瘋般的撲向媽媽身旁。其二題:唐太宗讓祿東贊從三百名女子中找出文成公主來,聰明的祿東贊早料到會有此難題。他事先通過探訪了解到,原來公主用一種護膚品,名叫“萬里飄香”,只要擦上這種油,就異香撲鼻,能引來蝴蝶和蜜蜂。三日后,三百名打扮的一模一樣的美女齊集在一起,兩只蜜蜂在一女子頭頂盤旋,這樣公主被認出來了。

月亭壁畫 月亭壁畫主要介紹了文成公主入藏后,從中原帶去精神與物質(zhì)文明的傳播情況。當時,唐朝已進入封建社會,而吐蕃則處于奴隸社會階段。因此,壁畫逐一反映了公主帶去的紡織、釀酒、音樂、舞蹈、天文、地理以及佛教等傳播情況。各種先進技術(shù)的傳入,極大地促進了吐蕃社會的進步與文明。隨之,吐蕃也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文字--藏文。藏文的創(chuàng)立,標志著吐蕃人民從此也進入了文明時代。而文成公主做為這個文明時代的奠基人,而永垂唐蕃史冊。

日月山展廳壁畫 公元七世紀初,松贊干布派使臣祿東贊一行,以黃金五千兩及珍寶數(shù)萬件作聘禮,向唐求婚。壁畫中坐車者為唐太宗,立者為祿東贊一行,壁畫中間是文成公主行至“赤嶺”時手持日月寶鏡,思念故鄉(xiāng)親人,但她想到唐王的重托及和親大任,毅然棄鏡西行的描述。壁畫下部為唐太宗賜松贊干布的“灌頂國師闡化王”之印,壁畫右下部是漢藏建筑相至流入的景象,左下部車中佛像是文成公主從唐帶去的釋迦牟尼像,現(xiàn)存放在拉薩大昭寺。左部為公主逝世后,藏族人民緬懷其功德,供奉為神的情景。

描寫日月星辰的心得體會和感想三

日月山是青海東部農(nóng)業(yè)區(qū)和西部牧業(yè)區(qū)的分水嶺,山的東西兩側(cè)自然人文景觀差異極為明顯。山麓兩邊景色迥然不同:山麓西邊是廣袤蒼茫,牧草豐茂,牛羊成群的大草原;山麓東邊是村落點點,梯田阡陌,麥浪滾滾的農(nóng)區(qū)。

日月山南北朝至唐代時叫做赤嶺,是北魏和吐谷渾、唐和吐蕃的界山,因山頂砂土赤紅而得名。它屬于拉脊山脈西端,北起青海湖東部的耳海,南接湟中群加,綿延數(shù)十里。日月山是青海東部外流河與內(nèi)陸河的分水嶺,也是青海東部農(nóng)業(yè)區(qū)和牧業(yè)區(qū)的自然分界線。這里山巒起伏,峰嶺高聳,氣候寒冷,雨水充沛,水草豐美。山麓兩邊景色迥然不同:山麓西邊是廣袤蒼茫,牧草豐茂,牛羊成群的大草原;山麓東邊是村落點點,梯田阡陌,麥浪滾滾的農(nóng)區(qū)。每年六至九月,山坡之上綠草如茵,野花燦爛,帳篷點點,景色十分壯觀。日月山口的南北各有1個乳峰,其形狀似太陽和月亮。藏語叫日月山為“尼瑪達哇”,蒙古語稱“納喇薩喇”,都是太陽和月亮的意思。

日月山,地處要塞,形勢險峻,戰(zhàn)略位置重要。很早以來,它就是祖國內(nèi)地通往西南邊陲的交通要道,也是漢藏人民友好往來,互市貿(mào)易的紐帶。早在漢代,日月山已成為我國“絲綢輔道”的一大驛站。唐代時,日月山更是唐蕃古道的必經(jīng)之路。

公元620xx年,唐朝建立后,與邊疆各民族和睦相處,各族首領(lǐng)紛紛派遣使者向唐朝求婚,唐朝先后有15位公主嫁到兄弟民族當中。當時的吐蕃國王松贊干布開明治國,為引進文化、加深友誼、安定邊境,在與唐朝建立友好關(guān)系后,派祿東贊到長安求婚,得到唐太宗應允。文成公主自幼被唐太宗和皇后收養(yǎng),深得疼愛。公主遠嫁,唐太宗準備了各種日用器皿、珠寶飾物、綾羅綢緞及書籍、藥物、蠶種、谷種等作為嫁妝,還派樂隊、工匠隨同去吐蕃。公元641年正月,唐朝派李道宗護送公主從長安起程,經(jīng)咸陽、隴西、臨夏,渡過黃河,進入青海,沿湟水西行。過日月山后,先與嫁給吐谷渾王諾曷缽的唐朝弘化公主,在大河壩附近的館驛中,舉行盛大宴會, 唐、吐蕃、吐谷渾三方親朋歡聚一堂。之后,公主一行繼續(xù)南行。松贊于布親自率兵在扎陵湖南岸,筑館安營,迎接公主,李道宗主持了隆重的婚禮。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經(jīng)玉樹進入西藏,4月15日抵達今拉薩,受到吐蕃人民隆重歡迎。文成公主遠赴西藏聯(lián)姻,沿途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傳說和史跡,千古流傳,至今藏族人民仍然稱公主為“阿姐甲莎”,意思是漢族姐姐。

日月山,古今聞名,傳說眾多。其中流傳最廣,最為感人的莫過于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相傳,唐太宗為了漢藏人民世代和好,將自己的宗室女兒文成公主許配給了藏王松贊干布。文成公主一行由江夏王李道宗、藏相祿東贊陪同,從京都長安迤邐西行,來到了日月山。當公主登上山頂,舉目環(huán)顧時,但見山麓兩邊竟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一邊是雨打芳草萋萋,一邊是雪壓枯草慘慘;一邊是煙雨飄搖枝新,一邊是玉鱗紛飛草葉枯,甚至連這里的日月,也沒有家鄉(xiāng)那樣明亮、溫暖,不禁心潮起伏,愁思萬縷,潸然淚下。唐太宗聽說公主懷鄉(xiāng)思親,不肯西進,為了替女兒解愁,特意鑄造了一面日月如意寶鏡送上此山,說是如果公主想家,打開寶鏡,可以從中看到家鄉(xiāng)父母、故里山河。護送的吐蕃大相怕公主見到親人,思故不進,便暗中將日月寶鏡換成了石刻日月鏡。公主拿起鏡子來看,怎么也看不到長安城里的父母,以為是父皇薄情而在有意欺騙她。公主潸然淚下,淚水流成了倒淌河,由東向西匯人碧波萬頃的青海湖。一氣之下,將石刻日月鏡拋在一邊,毅然西進。后來人們便把赤嶺改名為日月山。唐代開元年間,唐王朝和吐蕃王國還在日月山頂樹立過漢藏和好碑,藏漢兩族以日月山為界,和睦相處,并把日月山作為茶馬互市之地。

日月山雖然高不及昆侖,險不如積石,既無蒼翠的森林,又無嶙峋的怪石,有的只是一派蒼茫。然而,從古到今,許多過往行人都愿登上日月山去追尋當年文成公主路過日月山時留下的蹤影。為此,人們早先在日月山頂修筑了廟宇??上П蝗似茐?。近年,人們又在日月山口修建了兩座造型美觀、風格獨特的日亭和月亭,供游人參觀。

倒淌河發(fā)源于日月山西麓的察汗草原,自西向東流經(jīng)40多公里后注入青海湖的耳海。倒淌河是注入青海湖水量最小的一支,但河水清澈見底,常年不斷。倒淌河由于河水向西流淌以及文成公主的傳說而名揚四海。

倒淌河鎮(zhèn)是青藏公路和青康公路的交匯處,是西寧通往海西、西藏、玉樹、果洛、海南等的必經(jīng)之地。鎮(zhèn)內(nèi)建有紀念文成公主的雕塑公園,亦是旅行休息就餐的好地方。

日月山雙亭 在日月山口,有為紀念唐代文成公主進藏聯(lián)姻而建的日月二亭。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宗室女文成公主遠嫁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由長安去拉薩在這里停留,留下很多歷史佳話和神奇的傳說,給日月山增添了一層神秘色彩。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確定唐朝和吐蕃以赤嶺分界,并立界碑,成為民族友好的象征。20世紀80年代中期修建的日月二亭,成分立埡口兩側(cè),建筑精巧、輝煌。日亭內(nèi)有青海省人民政府撰文刻制的“文成公主進藏紀念碑”,記述了文成公主和親始未及歷史功績。亭內(nèi)還繪有壁畫,再現(xiàn)了文成公主進藏的歷史面貌;月亭有珍貴的“唐蕃赤嶺分界碑”和文成公主在西藏傳播中原文化,促進西藏文化藝術(shù)與生產(chǎn)成就等方面的壁畫。山口中立有1950年10月1日由青海省軍區(qū)司令員賀炳炎、政委廖漢生樹立的“日月山修路紀念碑”,記載了人民解放軍修建青藏公路的業(yè)績。

您可能關(guān)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