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西安全民閱讀條例心得體會及收獲 全民閱讀活動心得(9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1-05 16:43:59 頁碼:12
西安全民閱讀條例心得體會及收獲 全民閱讀活動心得(9篇)
2023-01-05 16:43:59    小編:ZTFB

心得體會是指一種讀書、實踐后所寫的感受性文字。心得體會對于我們是非常有幫助的,可是應該怎么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我?guī)痛蠹艺淼淖钚滦牡皿w會范文大全,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推薦西安全民閱讀條例心得體會及收獲一

“碑林”一名始于清代。它收藏了從漢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余件,分布在七個陳列室,八個碑廳和六座碑廊之中。這些碑石主要可以分為“碑林”和“石刻藝術室”兩大部分。博物館占地面積31900平方米,陳列面積3000平方米。碑林博物館是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廟宇式建筑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原先拜謁孔子的孔廟改建而成,至今仍處處可見孔廟的痕跡。孔子是中國儒家的創(chuàng)始者,歷來被封建統(tǒng)治者所推崇。漢武帝就曾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按照中國歷來的建筑制式,門都是朝南開的。而碑林的門卻是東西向的。這是怎么回事呢?這是因為碑林為孔廟舊址,按照中國古代的制度,孔廟的門都開在東西兩側,以示對孔子的尊敬。西門稱為“禮門”東門稱為“義路”。南面的門則封閉起來,叫做“塞門”。大家現(xiàn)在看到的這個高大的牌坊叫做“太和元氣坊”。它是明代的建筑,是由華山西岳廟移過來的,采用的是四柱三檐。上面的這些彩畫是和璽彩畫。中國古代制度森嚴,彩畫也是有等級的。最高的是和璽彩畫,另外還有旋子彩畫和蘇式彩畫。

大家眼前看到的這兩個半圓形的水池,它是孔廟特有的建筑。按照古代制度,國家級孔廟內(nèi)的水池為圓形,叫“辟雍”;地方級孔廟內(nèi)的水池為半圓形,叫做“泮池”?!般笔侨嗡觽€一半的半。漢字講究象形,“泮”就是半個水池??鬃犹岢珜W無止境,學問永遠沒有滿的時候,就像這水池,永遠也不可能成為滿圓形的。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間的小橋,當一回秀才。

在泮池北邊的這個石牌坊也是孔廟特有的建筑,稱為“欞星門”。傳說“欞星”是二十八星宿中主管取土的神。當年,進出欞星門有嚴格規(guī)定:祭孔大典時,只有主祭的最高官員才能由中門出入;一般官員由西門出入;其他人員由東門出入。所以就有了成語“旁門左道”?,F(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進入了欞星門內(nèi)。中國古代的建筑都是講究中軸對稱的。那么,碑林也不例外。碑林的各個陳列室以欞星門的中門為中軸線,自南向北對稱排列。兩邊的房間為臨時陳列室。大家請注意看,中央道路兩旁有許多的石柱,它是我國古代民間石刻的瑰寶—渭北栓馬樁。這些栓馬樁高2米左右,上面刻有各種紋飾,造型豐富。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和作戰(zhàn)工具。在一望無垠的渭北高原上,出于交通與軍事的需要,在驛站旁邊設立了大批的栓馬樁。它除了可以栓系、震懾牲畜這個目的外,還具有震邪、吉祥和裝飾的意義。在解放前,渭北地區(qū)的官宦或富豪人家的院門外兩側大都栽有成排的栓馬樁。

現(xiàn)在請大家看遠出處的這個巨大的匾額,上面書寫著“碑林”二字。你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碑”字少了一撇。那么為什么會少一撇呢?難道這是一個錯別字嗎?顯然這是不可能的。這兩個字出自清代著名的愛國將領林則徐之手。鴉片戰(zhàn)爭之后,他革職戍守新疆伊犁。當時路經(jīng)西安,寫下了這兩個字。有人說“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征他當時丟了烏紗帽。其實,并不是這樣的。你待會兒就會發(fā)現(xiàn),碑林中的所有“碑”字都少了一撇。這是因為古代的漢字講究對稱,“碑”字少了一撇,只是為了看起來對稱美觀罷了。

現(xiàn)在請大家看這通高大威嚴的石碑,這便是久負盛名的《石臺孝經(jīng)》。它是碑林中最大的石碑?!缎⒔?jīng)》是儒家經(jīng)典之一,是由孔子的學生曾參編纂的。全書共分18章,主要講述封建社會基本倫理道德之一的孝道。并且把孝敬父母和忠于君王聯(lián)系起來,提倡“事君如事父”,以宗法血緣關系維護封建統(tǒng)治,因而得到歷代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特殊重視。認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把“以孝治天下”視為基本統(tǒng)治策略?!妒_孝經(jīng)》的前半部分是唐玄宗李隆基用隸書為孝經(jīng)作的序,目的是為了表示自己要以孝來治理天下。后半部分是孝經(jīng)的原文。那些小字是李隆基為孝經(jīng)作的注釋。在當時,此碑立在國子監(jiān)太學內(nèi),因此被稱為“御碑”。又因為此碑建在三層石臺之上,所以叫做《石臺孝經(jīng)》。這塊碑石高近6米,碑座、碑身、碑首由35塊巨石組成。碑頂?shù)裼芯碓乞辇?,似乎就要凌空而去。碑身由四塊巨石組成,是整個碑林中碑身最大的一塊石碑。碑座底下有三層石臺,形制特殊?!帮L流天子”唐玄宗也擅長書法,這塊碑刻書法工整,字跡清晰,華美飄逸,在唐代隸書中堪稱佼佼者。這塊碑林中的超級巨碑因為太大,只好向下延伸,在碑亭中形成一個方坑,向上則快到亭頂,顯得頂天立地,氣度不凡,因此被稱為“迎客第一碑”。

現(xiàn)在請各位隨我進入碑林的第一陳列室。這里展出由艾由晦、陳等楷書的《開成石經(jīng)》。“開成”是因為它刻于唐文宗開成二年,也就是公元837年?!敖?jīng)”,是指中國古代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堕_成石經(jīng)》包括12部著作,除《孝經(jīng)》外,《周易》通過八卦形式推測自然和社會變化,是先秦思想史的重要資料;《詩經(jīng)》是編成于春秋時代的中國最早詩歌總集;《周禮》、《儀禮》和《禮記》是先秦典章制度與社會禮俗的匯集;《春秋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分別從史料和儒家義理角度闡釋我國最早的編年史《春秋》;《論語》是技記述孔子言行的專集;《爾雅》是我國最早解釋詞義的專著。這些都是封建社會文人學士的必讀之書。因為當時雕版印刷還不普遍,為避免傳抄錯誤,唐文宗下令把它們刻在石碑上,立于國家最高學府國子監(jiān)太學內(nèi),供人們校對?!堕_成石經(jīng)》由114塊碑石雙面組成,共計228面,650152字。清代又補刻了《孟子》一書9石,合稱十三經(jīng)。中國歷史上曾經(jīng)組織過7次經(jīng)籍石刻,只有這一部保存得最完整。加上時代又早,史料價值極高,人們贊嘆它是“世界上最厚最重的書籍“。

各位游客,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來到了碑林的第二展室。這里主要陳列唐代著名書法家書寫的碑石,歷來都是人們學習書法的范本。其中有唐初著名書法家歐陽詢書寫的《皇甫誕碑》,以及他的兒子,也就是歐陽通書寫的《道因法師碑》。有顏真卿書寫的《多寶塔碑》、《顏氏家廟碑》,還有晚唐柳公權書寫的《玄秘塔碑。和懷仁和尚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又被稱為“千金貼”。這里還有中外馳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唐代書法是我國書法藝術史上的高峰時代。長期的政治穩(wěn)定和社會發(fā)展為文化的繁榮創(chuàng)造了條件。自唐太宗以來歷任皇帝的酷愛和提倡,造就了全社會對書法的普遍重視。一大批書法家涌現(xiàn)出來,如同百花齊放。

各位游客請看這塊碑石。在中國古代石碑上出現(xiàn)外國文字的碑石在碑林中有好幾塊。而《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大概就是碑林里國際知名度最高的碑石了。它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也就是公元的781年,由波斯人景凈述事,呂秀嚴書寫。原立于唐長安城的大秦寺內(nèi),后來埋沒土中。明天啟三年,也就是公元1620xx年被重新發(fā)現(xiàn),清末移入碑林?!按笄亍笔侵袊糯鷮|羅馬帝國的稱呼。景教,屬基督教的一個分支,稱聶斯脫利派,公元431年由敘利亞人聶斯脫利派創(chuàng)立于費城,也就是今天土耳其的塞克城以北。據(jù)碑文記載:“由波斯人阿羅本率領的傳教代表團欲公元635年到達長安,受到隆重接待,并準許其傳教。從此,景教在中國大范圍流傳開來?!熬啊笔枪饷鳌⒚篮玫囊馑?。碑首刻有基督教標志十字架。這塊碑石記載了基督教早期傳入中國的情況以及教規(guī)、教義,還有古敘利亞和漢文對照刻了72個景教僧侶的名字。為研究中國古代和歐洲、中亞的友好往來提供了寶貴資料?!洞笄鼐敖塘餍兄袊吩诮饑H上的廣泛關注。此碑拓片曾經(jīng)傳到了國外,并譯成了拉丁文稿,引起了許多國家的注意。一些外國人認為,歐洲多基督徒,那么像這樣記載景教的碑石應該運到歐洲供人瞻仰。1920xx年,丹麥人荷爾漠受英國政府指使,企圖以3000兩白銀復制的假碑換取此碑,受到輿論反對,只得將復制的碑石運往倫敦?,F(xiàn)在世界上好幾個國家有這塊碑石的復制品。

在《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對面,我們看到的這幾通碑石是唐代著名大書法家顏真卿書寫的。分別是《多寶塔碑》、《顏氏家廟碑》以及《爭座位稿貼》。顏真卿不僅書法瀟灑,而且在歷史上也以忠貞有節(jié)、剛正不屈著稱。在發(fā)生“安史之亂”時,他作為平原太守,也就是今天的山東太守,聯(lián)絡他的兄弟顏篙卿起兵抵抗,被推為盟主。合兵20萬,有力地牽制了叛軍,成為平息叛亂的中堅人物,被封為魯郡公。后來,李希烈叛亂,他前往勸降,被殺害。顏真卿的書法字如其人。他初學褚遂良,后來跟隨張旭學習草書,在正楷中參用篆書。顏真卿的書法可用四個字來概括,那就是“圓、大、厚、方”。他的行書氣勢開張,揮灑自如,對后世影響很大,人稱“顏體”?!抖鄬毸窞轭佌媲?4歲時所寫,是留存下來的顏書中的最早作品,代表了他的早期風格,常被人們作為學習顏體的入門范本?!额伿霞覐R碑》是他73歲時所寫,筆力雄健,氣韻醇厚,書法造詣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稜幾桓濉肥撬?5歲時所寫,是寫給當時另一位官員郭英義的書信手稿,指責郭在公眾場合把宦官魚吵恩的座位安排在許多大臣之上。行筆蒼勁有力,一氣呵成,是顏體行草書中的精品。

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碑林的第三陳列室。通過這里陳列的碑石,我們可以對中國古代書體的演變做一個大致的了解。據(jù)《史記》記載,文字是由黃帝時代的一個史官倉頡造的,所以人們稱倉頡為“造字圣人”。這里我們看到的是《倉頡廟碑》。其實文字的發(fā)明不應該歸功于某一個人,它是人民群眾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共同創(chuàng)造出來的。篆書是流行至今最古老的字體,在碑林的這個陳列室中,我們可以看到宋代夢英和尚刻立的《篆書目錄偏旁部首碑》。他把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的540個偏旁部首分別篆出,并用楷書注釋,自作序文說明。這對研究漢字的淵源、演講以及篆體書法都大有益處。篆書在秦代時達到了高峰。但由于它字體繁難不便于書寫,秦代的獄吏程邈把篆書的筆畫和結構作了簡化,把圓轉(zhuǎn)為方折,形成了使用較為方便的隸書。由篆到隸是我國書體的一大變革。隸書到了漢代成為通用文字,逐漸趨于成熟美觀。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漢隸的一個代表作《漢曹全碑》,它是東漢時為陜西合陽縣令曹全所立。從這塊碑石上我們可以看到隸書的特點:蠶頭燕尾,外柔內(nèi)剛??瑫霈F(xiàn)于三國時期,隋唐時楷書成為通用的字體。歷代統(tǒng)治者都把楷書規(guī)定為書寫官府文書和科舉文章的正式字體??瑫托胁輹谶@里都有代表的作品。因為時間的關系,我們就不一一概述了。

石刻藝術是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陜西是中國石刻藝術發(fā)展較早、遺存較豐富的地區(qū)之一,特別是漢唐盛世石刻以眾多的數(shù)量和高超的技藝馳名海內(nèi)外,在我國雕刻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石刻藝術室建于1963年,集中了散存在陜西各地的從漢到唐的圓雕、浮雕和線刻藝術品共70余件,分為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兩大類。陵墓石刻是用刀砸在石面上的圖畫,起源于西漢,盛行于東漢,20xx多年來以它獨有的特色顯示著不朽的藝術魅力。

西漢時期,厚葬風氣極盛,在貴族階層中“事死如事生”的觀念很強。他們生前的生活場景和寵幸愛慕的東西雕刻于墓室以盡人間之樂。漢代畫像石便是在這種厚葬風氣中逐漸產(chǎn)生的。石刻藝術室陳列的漢畫像石大多出土于陜北。內(nèi)容除少數(shù)神話故事外,其余的大量取材于現(xiàn)實生活,如牛耕、狩獵、樂舞,貴族生活等。漢畫像石記載了大量的歷史史實。因此,它們既是藝術創(chuàng)作又是歷史記錄,為研究東漢社會提供了珍貴的資料?!杜8麍D》是漢代畫像石的代表作,畫面上有一人雙手扶犁,前面有兩頭牛拉著,兩頭牛的牛頸上有一橫杠,這就是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漢朝時農(nóng)業(yè)的耕作水平已經(jīng)是很高的了.在陜北地區(qū)共出土漢代畫像石500件,西安卑林博物館收藏有133件。隋唐時期的陵墓石刻在這里陳列的有獻陵石犀和昭陵六駿。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地這尊石雕是獻陵石犀,它原來位于唐高祖李淵的獻陵前,刻于公元635年,重10噸,是用整塊巨石圓雕而成。這種犀牛的品種非常奇特。大家來看,它頭上沒有角,鼻子上方有一圓包,因此叫做“圓帽犀”。這種犀牛原產(chǎn)于東南亞一帶,現(xiàn)已滅絕。據(jù)史料記載,唐初,林邑國,也就是今天越南順化一帶,以這種犀牛向唐王朝進貢,李淵非常喜歡。建造獻陵時,唐太宗李世民就特意把石犀置于陵前。這一石雕注重寫實,結構勻稱,比例準確,顯然是以活犀牛為“模特兒”,使人感到它溫順馴服,憨態(tài)可掬。

接下來各位看到的這一組石雕為“昭陵六駿”。它是原先置于唐太宗昭陵北麓祭壇兩側廡廊的六幅浮雕石刻。六駿,指唐太宗在統(tǒng)一中國的戰(zhàn)爭中曾經(jīng)騎乘作戰(zhàn)的六匹駿馬。相傳六駿圖形出自于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之手。原先畫面上角刻有唐太宗題銘的四言贊詩,是由歐陽詢書寫的,由于年代久遠,字跡已經(jīng)模糊了。唐太宗營建昭陵時,詔令立昭陵六駿的用意,除為了炫耀一生的戰(zhàn)功外,也是對這些曾經(jīng)相依為命的戰(zhàn)馬的紀念,并告戒后世子孫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六駿采用高浮雕手法,以簡潔的線條,準確的造型,生動傳神地表現(xiàn)出戰(zhàn)馬的體態(tài)、性格和戰(zhàn)爭中身冒箭矢、馳聘疆場的情景。每幅畫面都告訴人們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故事。由于六駿雕刻精美,引起了外國人的注意。1920xx年,美國人畢士博勾結陜西軍閥陳樹藩將六駿中的兩駿盜運美國,現(xiàn)存于美國費城賓夕尼亞大學博物館內(nèi)。這兩駿便是拳毛弧與颯露紫。大家現(xiàn)在看到的這兩幅完整的浮雕作品,便是拳毛弧與颯露紫的復制品。1920xx年,他們又再次來到中國,企圖將剩余的四幅砸成數(shù)塊再次裝箱運走,被人們發(fā)現(xiàn)攔存了下來。所以大家現(xiàn)在看到的是四幅殘損的浮雕。它們雖然是殘缺的,但卻是真品。

大家現(xiàn)在看到的這尊莊嚴的石像是老君像,是道教的石刻。老子像是道教的教主李耳的雕像。因為它是唯一反映道教的石刻,所以就非常珍貴。不知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個老子像的眉目不像我們中原人。據(jù)說這是因為這個作品的雕塑者是西域的一個著名雕塑家,名叫元伽兒。他從小就生活在少數(shù)民族的圈子當中,作畫、寫生都是以本民族的人為摹本,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他這種獨特的風格。老子的形象莊嚴肅穆,耐人尋味。臺座的變形牡丹花圖案疏密有致,勻稱飽滿。它原先位于驪山的華清宮朝元閣內(nèi),當年接受過唐玄宗的膜拜。后來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朝元閣倒塌了,使老子像的外面裹了一層泥塑,所以至今保存完整。于1963年移存到這里,是唐代石雕中的珍品。

好了各位,今天我們的碑林博物館之行到這里就全部結束了。感謝各位的參觀,謝謝!

推薦西安全民閱讀條例心得體會及收獲二

各位游客:

中國擁有數(shù)百座古代城墻,其中以北京、南京、西安的古城墻規(guī)模最大,但北京、南京古城墻先后被拆毀或嚴重殘缺,而始建于公元1370年的西安古城墻迄今仍保存完整。日本天皇訪華來西安時,放著“世界第八大奇跡”秦俑坑不看,卻登上了始建于600多年前的西門城樓,領略了這座古代城墻的雄姿。下面請大家跟我一起實地去參觀西安古城墻。

【城墻的起源】

各位游客,這幾天我們已經(jīng)在車行晨曦或晚霞中領略了古城墻的多彩多姿和古樸深沉?,F(xiàn)在我們來到城墻腳下,請大家走上城墻游覽。

大家一定想知道城墻的真正含義是什么。“城墻”一詞原是從“城”字引申而來?!俺恰卑础墩f文》解釋,是“盛”的通假字,“盛”是納民,所以“城”字的本義是土圍民而成國,由此引出城墻一義。被譽為中華民族脊梁的萬里長城的“城”宇,同樣是城墻的意思。只是后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城”字又包含了今天城市的解釋?!俺恰弊肿钤绯霈F(xiàn)在周朝的金文中,從字形看活生生地體現(xiàn)了古代城墻的軍事用途。城墻的軍事作用是保衛(wèi)私有制,而在意識形態(tài)上看,城墻的形體規(guī)模又是等級森嚴的宗法制的嚴格體現(xiàn)。顯然統(tǒng)治者營造城墻,是用它來保護自己,宣示國威?,F(xiàn)在我們看到的西安城墻,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它從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詔修城開始動工,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完工,歷時8年,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礎上擴筑而成的,經(jīng)過歷代修葺,基本上保持著完整的封建社會城垣建筑的面貌,反映了中國古代筑城技術的杰出成就。

【城垣規(guī)模和結構設施】

各位游客,那么西安城墻到底有多大呢?它的結構又是怎樣的?據(jù)測算,西安城墻周長11.9千米,其中東城墻2590米,西城墻2631.2米,南城墻3441.6米,北城墻3241米。這樣的規(guī)模在國內(nèi)外都是比較少見的。

大家看見城墻四門外筑有護衛(wèi)城門的小城,那叫甕城。所謂甕城,意為敵人一旦進入,就會受到甕城城墻上面的四面夾擊,猶如甕中之鱉,無法逃脫。甕城外還筑有拱衛(wèi)甕城的小城,古稱羊馬城。古時候大城門的啟閉有規(guī)定時間,關閉城門后尚未回城的人可連同自己牽的羊、趕的馬等,進入羊馬城以及今環(huán)倡園地帶歇息,等候開城門后再進城。西安的羊馬城在清末已全毀。記得1986年在西安城安定門(西門)甕城北門外約17.5米處發(fā)現(xiàn)羊馬城北側門道,長5.5米,寬2.4米?,F(xiàn)在大家能看到南門甕城外側已修復的羊馬城,墻體長198米,高9.5米。

護城河外曾有拱衛(wèi)四城門的四個夯筑土城叫郭城。據(jù)《西安府志》卷九記載:唐天佑年間,韓建筑東郭小城和西郭小城。宋、金、元皆因之。明洪武年間拓城時,東郭小城大部分被包在大城內(nèi),留在城外的即為東郭新城。明后期西郭小城記。目前,四關郭城墻體僅存部分殘段,郭門僅在地名上留有其名稱。

現(xiàn)在我們來到西安城內(nèi)東北處,這里曾經(jīng)是明秦王府城,簡稱王城。明初,朱元津封其次子為秦王,命其坐鎮(zhèn)西安,加強對西北的控制。整個秦王府城分為兩重城墻。外城墻稱蕭墻,全系土筑成。內(nèi)城墻因外砌青磚,故稱磚墻。明滅后,蕭墻被毀。清雍正年間,西安修廟宇,秦王府的建筑多被拆除,磚城改為八旗教場。目前秦王府磚城只存夯土城殘段若干處。

明代建西安城時,全城城門有4座:“長樂”、“永寧”、“安定”、“安遠”。門名刻于大城門洞外的青石門據(jù)上。大城城門上所建的樓房稱城樓,也叫正樓,是守城指揮官的指揮所。甕城城門洞上所建之樓稱箭樓,因樓壁辟有箭窗,是當時發(fā)箭防御之用。到了民國時又開辟了4座城門,俗稱小四門:中山門(小東門),在現(xiàn)在的東新街東端,是為紀念孫中山修建的;勿幕門(小南門),在今天的四府街南端;玉祥門(小西門),在蓮湖路西端,解放后,此門被拆;解放門(小北門),原名中正門,在解放路北端,當年因為隴海路通車到西安而修建,到了1952年因擴建火車站而被拆除。西安在解放后也開辟了新城門,南墻有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朱雀門、含光門。北墻有尚德門。東墻有朝陽門。

一般游客知道明代建筑西安城墻時有98座敵臺,臺上均建有敵樓。但1982年西安市城墻管理所實地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那些古敵樓沒有留下一個,只有部分尚存礎石。之后,西安重建敵樓12座,為磚木結構,歇山頂式,重檐二層樓,底層周設回廊。

古代城垣設施不僅修建敵樓、箭樓作用武之備,還修建魁星樓以祭把主宰文運之神魁星。西安魁星樓建在南門城樓東,后遭兵火毀壞。后來在原址上復建魁星樓,值得一看。

【煥發(fā)新顏的古城墻】

各位游客,經(jīng)過十多年的整體開發(fā),古都西安已把位于市中心的殘破的明代城垣,改造成頗具特色、中外罕見的環(huán)城旅游風景區(qū)。1983年,西安市開始了建國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文物保護開發(fā),到1997年底累計投資2.27億元,不僅全面修繕了城墻,填補了大小洞穴1650個,還重建敵樓四座、角樓2座以及南門月城、閘樓、吊橋各一處,同時對環(huán)城河、林、路進行了全面整治。現(xiàn)在,從14條被修復的馬道緩步登城,能見到長1334o米的城垛,還有11500米的女兒墻也全部修復。站在高12米的城頭上舉目遠眺,南邊的終南山、北部的渭水河遙遙相望;俯首四顧,城內(nèi)城外市容盡收眼底。城上還陳列弓弩。滾木、擂石等防衛(wèi)工具,城下復設吊橋、云梯,供人使用參觀。從城墻下到環(huán)城河邊,修建了20多座橋,城河到城腳之間的環(huán)城綠化帶,成了西安最大的綠化公園,茅屋瓦舍,仿古亭廊,詩碑雕塑,應有盡有。

各位游客,西安古城墻的開發(fā),受到了中外人士的高度評價:過去把古城墻看作是妨礙現(xiàn)代化城市發(fā)展的枷鎖,如今它卻成了使古城增添姿彩的花環(huán)。專家們還評價,秦始皇兵馬湘的發(fā)掘,一舉成就了世界奇跡;而西安明代城墻的維修,同樣引起了世界矚目。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來此后,一致同意推薦它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推薦西安全民閱讀條例心得體會及收獲三

歡迎大家來到這里,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在中國的西北部,美麗的西安市是著名的十三朝古都。有標志性建筑物鐘樓、明長城遺址、華清池等等??勺钚蹅ァ⒆钣惺⒚倪€要數(shù)大雁塔。

大雁塔自唐朝以來,由玄奘法師修建,用來存放經(jīng)書的佛塔。它建在大慈恩寺內(nèi),從古至今,保存完好,現(xiàn)在供游人參觀、游覽,是我國著名的旅游景點,更是著名的古城西安的象征。西安市的市徽中央就印著大雁塔,由此可見,大雁塔是當之無愧的西安的標志。

雁塔的由來神奇玄秘。相傳,在印度摩伽陀國,一個寺廟內(nèi)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吃三凈食(即雁、鹿、犢肉)。一天,空中飛來一群雁。有位和尚見到群雁,信口說:“今天大家都沒有東西吃了,菩薩應該知道我們肚子餓呀!”話音未落,一只雁墜死在這位和尚面前,他驚喜交加,遍告寺內(nèi)眾僧,都認為這是如來佛在教化他們。于是就在雁落之處,以隆重的儀式葬雁建塔,并取名雁塔。玄奘便以這個典故,修建了大雁塔。

大雁塔最早因財力不足,只是一座五層的建筑,后來因武則天信奉佛教,將它修建到了十層??刹恍业氖牵宕鷳?zhàn)亂又降至七層,才有今天的七層青磚塔。塔高64.5米,地面各有一個門洞,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筑藝術中的不可多得的杰作。

從遠處望去,你會發(fā)現(xiàn)大雁塔略有傾斜,這可是有來頭的。過去,西安有過數(shù)次的地震,將塔震得像一邊微有傾斜,后來,塔下身部分為土質(zhì),地下水不均勻,使大雁塔加速了沉降傾斜,現(xiàn)在逐漸收回地下水,使大雁塔“改邪歸正”。

大雁塔是第一批全國重點保護文物,經(jīng)過一次次整修,這個七層的青磚塔變得堅固結實,大雁塔在日后的文物保護、社會建設中,不減昔日古典的美麗,籠罩這一層迷人、神秘的面紗!吸引著世人探尋佛教文化和古代東方文明。

黃山在中國唐代以前叫黟山,黟是黑樣子,因為山上巖石多青黑青黑的,古人就給它起這樣一名字。傳說咱們中華族的先祖軒轅黃帝在完成中原統(tǒng)一在業(yè)、開創(chuàng)中華文明之后,來到這里采藥煉丹,在溫泉里洗澡,因而得道仙。

親愛的朋友,成吉思汗陵旅游區(qū)位于鄂爾多斯市東南部伊金霍洛旗的甘德爾草原上。成吉思汗陵作為一座民族的豐碑,記載著蒙古民族滄桑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綿山,亦名綿上,后因春秋五霸之晉文公名臣介子推。它地處汾河之陰,距介休市區(qū)20公里,跨介休、靈石、沁源三市縣境,最高海拔2566.6米,相對高度1000米以上,是太岳山(霍山)向北延伸的一條支脈。

中國的沿海城市,東面或南面臨海居多,北面臨海的卻很少。煙臺恰是北面臨海,所以便有了一份獨特的海上景觀。今天我就來介紹一下煙臺的海。

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今日離別后,何日君再來?鄧麗君小姐這首《何日君再來》是我們常常唱起的一首歌。但我相信,我們之間友情的花朵會常開,xx地區(qū)的美景永遠常在,今日離別后,什么時候你會再來?

推薦西安全民閱讀條例心得體會及收獲四

各位游客:

中國擁有數(shù)百座古代城墻,其中以北京、南京、西安的古城墻規(guī)模最大,但北京、南京古城墻先后被拆毀或嚴重殘缺,而始建于公元1370年的西安古城墻迄今仍保存完整。日本天皇訪華來西安時,放著世界第八大奇跡秦俑坑不看,卻登上了始建于600多年前的西門城樓,領略了這座古代城墻的雄姿。下面請大家跟我一起實地去參觀西安古城墻。

【城墻的起源】

各位游客,這幾天我們已經(jīng)在車行晨曦或晚霞中領略了古城墻的多彩多姿和古樸深沉。現(xiàn)在我們來到城墻腳下,請大家走上城墻游覽。

大家一定想知道城墻的真正含義是什么。城墻一詞原是從城字引申而來。城按《說文》解釋,是盛的通假字,盛是納民,所以城字的本義是土圍民而成國,由此引出城墻一義。被譽為中華民族脊梁的萬里長城的城宇,同樣是城墻的意思。只是后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城字又包含了今天城市的解釋。城字最早出現(xiàn)在周朝的金文中,從字形看活生生地體現(xiàn)了古代城墻的軍事用途。城墻的軍事作用是保衛(wèi)私有制,而在意識形態(tài)上看,城墻的形體規(guī)模又是等級森嚴的宗法制的嚴格體現(xiàn)。顯然統(tǒng)治者營造城墻,是用它來保護自己,宣示國威?,F(xiàn)在我們看到的西安城墻,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它從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詔修城開始動工,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完工,歷時8年,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礎上擴筑而成的,經(jīng)過歷代修葺,基本上保持著完整的封建社會城垣建筑的面貌,反映了中國古代筑城技術的杰出成就。

【城垣規(guī)模和結構設施】

各位游客,那么西安城墻到底有多大呢?它的結構又是怎樣的?據(jù)測算,西安城墻周長11.9千米,其中東城墻2590米,西城墻2631.2米,南城墻3441.6米,北城墻3241米。這樣的規(guī)模在國內(nèi)外都是比較少見的。

大家看見城墻四門外筑有護衛(wèi)城門的小城,那叫甕城。所謂甕城,意為敵人一旦進入,就會受到甕城城墻上面的四面夾擊,猶如甕中之鱉,無法逃脫。甕城外還筑有拱衛(wèi)甕城的小城,古稱羊馬城。古時候大城門的啟閉有規(guī)定時間,關閉城門后尚未回城的人可連同自己牽的羊、趕的馬等,進入羊馬城以及今環(huán)城公園地帶歇息,等候開城門后再進城。西安的羊馬城在清末已全毀。記得1986年在西安城安定門(西門)甕城北門外約17.5米處發(fā)現(xiàn)羊馬城北側門道,長5.5米,寬2.4米。現(xiàn)在大家能看到南門甕城外側已修復的羊馬城,墻體長198米,高9.5米。

護城河外曾有拱衛(wèi)四城門的四個夯筑土城叫郭城。據(jù)《西安府志》卷九記載:唐天祐年間,韓建筑東郭小城和西郭小城。宋、金、元皆因之。明洪武年間拓城時,東郭小城大部分被包在大城內(nèi),留在城外的即為東郭新城。明后期西郭小城記。目前,四關郭城墻體僅存部分殘段,郭門僅在地名上留有其名稱。

現(xiàn)在我們來到西安城內(nèi)東北處,這里曾經(jīng)是明秦王府城,簡稱王城。明初,朱元津封其次子為秦王,命其坐鎮(zhèn)西安,加強對西北的控制。整個秦王府城分為兩重城墻。外城墻稱蕭墻,全系土筑成。內(nèi)城墻因外砌青磚,故稱磚墻。明滅后,蕭墻被毀。清雍正年間,西安修廟宇,秦王府的建筑多被拆除,磚城改為八旗教場。目前秦王府磚城只存夯土城殘段若干處。

明代建西安城時,全城城門有4座:長樂、永寧、安定、安遠。門名刻于大城門洞外的青石門據(jù)上。大城城門上所建的樓房稱城樓,也叫正樓,是守城指揮官的指揮所。甕城城門洞上所建之樓稱箭樓,因樓壁辟有箭窗,是當時發(fā)箭防御之用。到了民國時又開辟了4座城門,俗稱小四門:中山門(小東門),在現(xiàn)在的東新街東端,是為紀念孫中山修建的;勿幕門(小南門),在今天的四府街南端;玉祥門(小西門),在蓮湖路西端,解放后,此門被拆;解放門(小北門),原名中正門,在解放路北端,當年因為隴海路通車到西安而修建,到了1952年因擴建火車站而被拆除。西安在解放后也開辟了新城門,南墻有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朱雀門、含光門。北墻有尚德門。東墻有朝陽門。

一般游客知道明代建筑西安城墻時有98座敵臺,臺上均建有敵樓。但1982年西安市城墻管理所實地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那些古敵樓沒有留下一個,只有部分尚存礎石。之后,西安重建敵樓12座,為磚木結構,歇山頂式,重檐二層樓,底層周設回廊。

古代城垣設施不僅修建敵樓、箭樓作用武之備,還修建魁星樓以祭把主宰文運之神魁星。西安魁星樓建在南門城樓東,后遭兵火毀壞。后來在原址上復建魁星樓,值得一看。

【煥發(fā)新顏的古城墻】

各位游客,經(jīng)過十多年的整體開發(fā),古都西安已把位于市中心的殘破的明代城垣,改造成頗具特色、中外罕見的環(huán)城旅游風景區(qū)。1983年,西安市開始了建國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文物保護開發(fā),到1997年底累計投資2.27億元,不僅全面修繕了城墻,填補了大小洞穴1650個,還重建敵樓四座、角樓2座以及南門月城、閘樓、吊橋各一處,同時對環(huán)城河、林、路進行了全面整治。現(xiàn)在,從14條被修復的馬道緩步登城,能見到長1334o米的城垛,還有11500米的女兒墻也全部修復。站在高12米的城頭上舉目遠眺,南邊的終南山、北部的渭水河遙遙相望;俯首四顧,城內(nèi)城外市容盡收眼底。城上還陳列弓弩。滾木、擂石等防衛(wèi)工具,城下復設吊橋、云梯,供人使用參觀。從城墻下到環(huán)城河邊,修建了20多座橋,城河到城腳之間的環(huán)城綠化帶,成了西安最大的綠化公園,茅屋瓦舍,仿古亭廊,詩碑雕塑,應有盡有。

推薦西安全民閱讀條例心得體會及收獲五

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叫姜**,今天我們要到秦兵馬俑去參觀。

978發(fā)過法國前總統(tǒng)希拉克參觀后說:“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跡,秦俑的發(fā)現(xiàn),可以說是八大奇跡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來到埃及,不看秦兵馬俑,不算真正來到中國。”

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臨潼區(qū)城以東的驪山之北。它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園東側 500米處。秦始皇陵兵馬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fā)現(xiàn)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 4260平方米,一個俑坑最多有六千多個。

再看騎兵俑,上身著短甲,下身著緊口褲,足蹬長靴,手執(zhí)韁繩。好像隨時準備上馬沖殺。

為武士俑相貌各異,有的沉穩(wěn)剛毅,有的英勇果敢,還有的慈祥含笑,可謂栩栩如生,神情各異。

現(xiàn)在可以自由活動了,要在九點之前集合。

怎么寫秦兵馬俑的導游詞

女士們,先生們,歡迎你們到兵馬俑來游玩,但請你們在游玩的過程中不要亂扔垃圾。

秦兵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坑,由一、二、三號坑組成的,今已建成博物館,兵馬俑分成將軍俑、騎士俑、武士俑、陶馬等館內(nèi)還展出大型彩繪銅車馬,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兵馬俑展示了古長安往日的輝煌。

一號坑在三個俑坑中面積最大,坑里的兵馬俑也最多,有六千多個???這就是將軍俑,它身材魁梧頭戴鶴冠,身上披著鎧甲,手里還拿著寶劍,看它若有所思的樣子,好像在考慮如何打敗敵人。 那個兵馬俑是武士俑,它身穿戰(zhàn)袍,披掛鎧甲,腳上還穿著前端向上翹的戰(zhàn)靴,手里還拿著兵器,瞧它神氣的樣子,準能把敵人嚇的屁滾尿流。

這個身披鎧甲,騎在馬上的青年,就是騎兵俑,它手持弓箭,好像在等將軍一聲令下,就去與敵人做殊死拼搏。

這個兵馬俑是陶馬,它的大小與真馬差不多,個個形體健壯,肌肉豐滿,看它躍躍欲試的樣子,好像一聲令下,就會撒開四蹄,騰空而起,踏上征程。

今天的講解就到這里吧,祝大家在這里能玩的開心。

推薦西安全民閱讀條例心得體會及收獲六

據(jù)說回民街過去是商業(yè)繁華之街,商賈云集,風光無兩,街上名店鱗次櫛比,名產(chǎn)馳譽全國。據(jù)說有108家糧行,有宰牛、宰鴨、宰驢的數(shù)10位,無論是不是趕集,都熱鬧非凡?,F(xiàn)在,矮矮的民居屋頂,如蜘蛛網(wǎng)一樣的電線,四通八達縱橫交錯,卻又那么觸手可及:觸到的是木板里遺留的草根氣質(zhì),但那種人聲鼎沸的鼎盛場面,早就無法企及。

這條街的歷史也已經(jīng)很久了,據(jù)說,原來國外的使節(jié)和來長安做生意的商家們聚居在這里,不斷地繁衍生息,現(xiàn)在的坊上人大都是這些古老移民的后裔。他們用自己的宗教形成了高度的凝聚力,在漢人占主流的社會中,頑強地堅持了自己特有的文化生活圈子,他們的血液中還保留著精明商人和貴族的遺傳因子,一直到了今天。

在一千多年前的漢朝,這里就曾經(jīng)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迎來了回民的先民--來自古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商人、使節(jié)、學生。歷史記載,許多人沿著絲綢之路來到繁華熱鬧的長安城后,在這一區(qū)域經(jīng)商、留學和做官,一代代繁衍生息。今天,這里成為6萬多回族穆斯林群眾的聚居區(qū)。

作為伊斯蘭文化的傳承之地,這一區(qū)域今天仍然有唐代含光門、明代西城門樓群、眾多保存完好的清真寺和道教城隍廟、佛教西五臺、喇嘛教廣元寺等眾多文化遺跡。街區(qū)內(nèi)眾多街道具有濃郁的伊斯蘭風格,清真飲食城、民族購物中心和清真寺、回民生活區(qū)"相映成趣"。

回民街在鼓樓的邊上,街的北頭是一座厚重的城墻和它斑駁的拱門。大塊大塊城磚似乎暗示著西北人的豪放不羈,總是使人聯(lián)想到那種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豪爽俠氣。來回民街就是吃的。

回民街不常,短短的也就500米左右,兩旁開滿了正宗的回民飯店。大多數(shù)的店家門口總是能見到幾個帶著回民白帽的小伙子在扇著烤著的牛羊肉串,陣陣的烤肉香味足以令你遲步留連,然后決定進去大爽一把,以飽口福。

回民街上的店門面都不大,外邊看起來總使人聯(lián)想到上海吳江路上的小餐店,可是當你一踏進店門就會知道自己估算錯了,窄窄的兩扇門面之后竟然有著禮堂般的大堂,兩個字:大氣。

經(jīng)營這些餐館店鋪的幾乎都是回民朋友。清真小吃可以說是西安小吃的代表。比如平娃烤肉、賈三灌湯包子、紅紅炒米、特別特、西北樓、金家砂鍋等有名的餐館。到過西安北院門的朋友都有胃口太好但胃太小的感覺。有人說,陜西的小吃不小,可以和八大菜系的大餐媲美。

從公元十世紀,也就是北宋時期,回民開始在這里不斷聚居、繁衍、擴展,他們環(huán)清真寺而居,逐漸形成了以回民生活為主,具有獨特建筑、環(huán)境、文化、社會和經(jīng)濟特點的歷史街區(qū)。歷史街區(qū)內(nèi)有10座年代不一、大小各異的清真寺,其中最著名的是化覺巷清真大寺。走在街區(qū)內(nèi),隨處可見具有中國傳統(tǒng)建筑風格和穆斯林建筑風格相融合的商業(yè)網(wǎng)點,民族服飾、工藝品、清真副食、餐飲店和回民小吃店撲面而來,著名的"賈三灌湯包子店就在其中。40余棵古樹點綴其間,再加上不遠處的鐘、鼓樓,令人仿佛步入了歷史的深處。

鐘樓向西走100米左右、穿過鼓樓門洞,就進入了西安回民歷史街區(qū)。這里曾經(jīng)是隋唐皇城所在地,唐朝末年以后成為普通市民的生活區(qū)域。漢、唐時代以來西域商人、學者、使節(jié)及其后民留下的諸多文化遺產(chǎn),成為改造工程的重點保護對象?;孛窠謪^(qū)是一塊面積約1.8平方公里的區(qū)域。

由于街區(qū)處于西安市中心地帶,是經(jīng)濟發(fā)展的熱點地區(qū),近年來,街區(qū)內(nèi)的傳統(tǒng)建筑不斷被拆毀,保存下來為數(shù)不多的傳統(tǒng)民居大多也年久失修。許多院落沒有上下水系統(tǒng),生活十分不便。再加上許多居民為改善居住條件、增加營業(yè)面積,自建房屋活動頻繁,這些自建房屋多為2--5層樓房,施工簡單粗糙,不僅沒有改善居民生活質(zhì)量,反而嚴重破壞了歷史街區(qū)的環(huán)境和景觀。

為進一步改善居民生活質(zhì)量、方便回族群眾的宗教、日常生活,保護街區(qū)的歷史風貌,政府從1991年就開始對歷史街區(qū)內(nèi)的部分街道進行改造。1997年,挪威首相和當時的江同志簽定了一個中、挪合作的協(xié)議,其中有一個內(nèi)容就是西安回民歷史街區(qū)的保護。由挪威出資500萬元,國家科委和西安市、省上給一定的配套資助和支持,共同啟動了西安回民歷史街區(qū)保護項目。

榮獲20xx年度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遺產(chǎn)保護獎的化覺巷125號院落就是這次中、挪合作保護、維修的成果。這是一座已經(jīng)有200多年歷史的標準的小四合院,青磚黛瓦、雕梁畫棟、古色古香。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安化覺巷清真大寺位于街區(qū)化覺巷內(nèi),始建于唐玄宗天寶元年,距今已經(jīng)有1200多年的歷史,后經(jīng)宋、元、明、清的幾次重修和擴建,逐漸形成了規(guī)模宏大、樓臺亭殿布局緊湊和諧、莊嚴肅穆的具有明清風格的巨大古建筑群。其建筑風格體現(xiàn)了伊斯蘭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建筑藝術的有機統(tǒng)一,是迄今為止我國最具特色、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中國式清真寺之一。全寺分5進院落,占地13000平方米。經(jīng)過政府和寺院前后30年的重修,不僅保持了寺院的原貌,而且還新增了不少與寺院風格相一致的明清建筑。

通過有效的保護措施,西安回民歷史街區(qū)將是一個能夠體現(xiàn)我們西安的文化特色、黃土文化、穆斯林文化特色的旅游景點區(qū),里邊有傳統(tǒng)的伊斯蘭的小食品、還有他們傳統(tǒng)工藝的餐廳、旅游產(chǎn)品、有旅游景點。大清真寺經(jīng)過整修護、周圍的環(huán)境經(jīng)過改善以后,將會更好的起到旅游示范作用。傳統(tǒng)的四合院將更加體現(xiàn)回、漢交融的建筑特色。它的綠地面積、它的公用面積、它的宗教活動面積將得到擴充,要滿足每一個當?shù)鼐用竦纳?、宗教活動和他的工作、出行的要求,以及現(xiàn)代生活必須具備的一些基本要求。但又保留了古老傳統(tǒng)街區(qū)的面貌。經(jīng)過改善的宗教活動(場所)就更具完善性。使這個區(qū)域從生活質(zhì)量、從城市總體功能的配合、基礎設施的容量都能得到滿足,能適應現(xiàn)代化生活的需要,又體現(xiàn)出我們古城的古老風貌。

推薦西安全民閱讀條例心得體會及收獲七

據(jù)說回民街過去是商業(yè)繁華之街,商賈云集,風光無兩,街上名店鱗次櫛比,名產(chǎn)馳譽全國。據(jù)說有108家糧行,有宰牛、宰鴨、宰驢的數(shù)10位,無論是不是趕集,都熱鬧非凡?,F(xiàn)在,矮矮的民居屋頂,如蜘蛛網(wǎng)一樣的電線,四通八達縱橫交錯,卻又那么觸手可及:觸到的是木板里遺留的草根氣質(zhì),但那種人聲鼎沸的鼎盛場面,早就無法企及。

這條街的歷史也已經(jīng)很久了,據(jù)說,原來國外的使節(jié)和來長安做生意的商家們聚居在這里,不斷地繁衍生息,現(xiàn)在的坊上人大都是這些古老移民的后裔。他們用自己的宗教形成了高度的凝聚力,在漢人占主流的社會中,頑強地堅持了自己特有的文化生活圈子,他們的血液中還保留著精明商人和貴族的遺傳因子,一直到了今天。

在一千多年前的漢朝,這里就曾經(jīng)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迎來了回民的先民--來自古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商人、使節(jié)、學生。歷史記載,許多人沿著絲綢之路來到繁華熱鬧的長安城后,在這一區(qū)域經(jīng)商、留學和做官,一代代繁衍生息。今天,這里成為6萬多回族穆斯林群眾的聚居區(qū)。

作為伊斯蘭文化的傳承之地,這一區(qū)域今天仍然有唐代含光門、明代西城門樓群、眾多保存完好的清真寺和道教城隍廟、佛教西五臺、喇嘛教廣元寺等眾多文化遺跡。街區(qū)內(nèi)眾多街道具有濃郁的伊斯蘭風格,清真飲食城、民族購物中心和清真寺、回民生活區(qū)"相映成趣"。

回民街在鼓樓的邊上,街的北頭是一座厚重的城墻和它斑駁的拱門。大塊大塊城磚似乎暗示著西北人的豪放不羈,總是使人聯(lián)想到那種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豪爽俠氣。來回民街就是吃的。

回民街不常,短短的也就500米左右,兩旁開滿了正宗的回民飯店。大多數(shù)的店家門口總是能見到幾個帶著回民白帽的小伙子在扇著烤著的牛羊肉串,陣陣的烤肉香味足以令你遲步留連,然后決定進去大爽一把,以飽口福。

回民街上的店門面都不大,外邊看起來總使人聯(lián)想到上海吳江路上的小餐店,可是當你一踏進店門就會知道自己估算錯了,窄窄的兩扇門面之后竟然有著禮堂般的大堂,兩個字:大氣。

經(jīng)營這些餐館店鋪的幾乎都是回民朋友。清真小吃可以說是西安小吃的代表。比如平娃烤肉、賈三灌湯包子、紅紅炒米、特別特、西北樓、金家砂鍋等有名的餐館。到過西安北院門的朋友都有胃口太好但胃太小的感覺。有人說,陜西的小吃不小,可以和八大菜系的大餐媲美。

從公元十世紀,也就是北宋時期,回民開始在這里不斷聚居、繁衍、擴展,他們環(huán)清真寺而居,逐漸形成了以回民生活為主,具有獨特建筑、環(huán)境、文化、社會和經(jīng)濟特點的歷史街區(qū)。歷史街區(qū)內(nèi)有10座年代不一、大小各異的清真寺,其中最著名的是化覺巷清真大寺。走在街區(qū)內(nèi),隨處可見具有中國傳統(tǒng)建筑風格和穆斯林建筑風格相融合的商業(yè)網(wǎng)點,民族服飾、工藝品、清真副食、餐飲店和回民小吃店撲面而來,著名的"賈三灌湯包子店就在其中。40余棵古樹點綴其間,再加上不遠處的鐘、鼓樓,令人仿佛步入了歷史的深處。

鐘樓向西走100米左右、穿過鼓樓門洞,就進入了西安回民歷史街區(qū)。這里曾經(jīng)是隋唐皇城所在地,唐朝末年以后成為普通市民的生活區(qū)域。漢、唐時代以來西域商人、學者、使節(jié)及其后民留下的諸多文化遺產(chǎn),成為改造工程的重點保護對象?;孛窠謪^(qū)是一塊面積約1.8平方公里的區(qū)域。

由于街區(qū)處于西安市中心地帶,是經(jīng)濟發(fā)展的熱點地區(qū),近年來,街區(qū)內(nèi)的傳統(tǒng)建筑不斷被拆毀,保存下來為數(shù)不多的傳統(tǒng)民居大多也年久失修。許多院落沒有上下水系統(tǒng),生活十分不便。再加上許多居民為改善居住條件、增加營業(yè)面積,自建房屋活動頻繁,這些自建房屋多為2--5層樓房,施工簡單粗糙,不僅沒有改善居民生活質(zhì)量,反而嚴重破壞了歷史街區(qū)的環(huán)境和景觀。

為進一步改善居民生活質(zhì)量、方便回族群眾的宗教、日常生活,保護街區(qū)的歷史風貌,政府從1991年就開始對歷史街區(qū)內(nèi)的部分街道進行改造。1997年,挪威首相和當時的江同志簽定了一個中、挪合作的協(xié)議,其中有一個內(nèi)容就是西安回民歷史街區(qū)的保護。由挪威出資500萬元,國家科委和西安市、省上給一定的配套資助和支持,共同啟動了西安回民歷史街區(qū)保護項目。

榮獲20xx年度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遺產(chǎn)保護獎的化覺巷125號院落就是這次中、挪合作保護、維修的成果。這是一座已經(jīng)有200多年歷史的標準的小四合院,青磚黛瓦、雕梁畫棟、古色古香。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安化覺巷清真大寺位于街區(qū)化覺巷內(nèi),始建于唐玄宗天寶元年,距今已經(jīng)有1200多年的歷史,后經(jīng)宋、元、明、清的幾次重修和擴建,逐漸形成了規(guī)模宏大、樓臺亭殿布局緊湊和諧、莊嚴肅穆的具有明清風格的巨大古建筑群。其建筑風格體現(xiàn)了伊斯蘭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建筑藝術的有機統(tǒng)一,是迄今為止我國最具特色、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中國式清真寺之一。全寺分5進院落,占地13000平方米。經(jīng)過政府和寺院前后30年的重修,不僅保持了寺院的原貌,而且還新增了不少與寺院風格相一致的明清建筑。

通過有效的保護措施,西安回民歷史街區(qū)將是一個能夠體現(xiàn)我們西安的文化特色、黃土文化、穆斯林文化特色的旅游景點區(qū),里邊有傳統(tǒng)的伊斯蘭的小食品、還有他們傳統(tǒng)工藝的餐廳、旅游產(chǎn)品、有旅游景點。大清真寺經(jīng)過整修護、周圍的環(huán)境經(jīng)過改善以后,將會更好的起到旅游示范作用。傳統(tǒng)的四合院將更加體現(xiàn)回、漢交融的建筑特色。它的綠地面積、它的公用面積、它的宗教活動面積將得到擴充,要滿足每一個當?shù)鼐用竦纳?、宗教活動和他的工作、出行的要求,以及現(xiàn)代生活必須具備的一些基本要求。但又保留了古老傳統(tǒng)街區(qū)的面貌。經(jīng)過改善的宗教活動(場所)就更具完善性。使這個區(qū)域從生活質(zhì)量、從城市總體功能的配合、基礎設施的容量都能得到滿足,能適應現(xiàn)代化生活的需要,又體現(xiàn)出我們古城的古老風貌。

推薦西安全民閱讀條例心得體會及收獲八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墻。明西安城墻是明初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上建筑起來的。它是我國中世紀機后期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也是我國古代城垣中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同時,也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設施。

城墻是中國冷兵器時代城市的傳統(tǒng)防御設施。我們在距今6020___年前的半坡遺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圍挖掘深溝,以提防野獸和外部的襲擊。如果把半坡村落視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溝也就是當時相當于城墻的設施。待到人們發(fā)明筑墻技術后,城墻自然伴隨城市同時誕生,成為古代城市的顯著標志了。據(jù)史冊記載:“筑城以衛(wèi)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边@大約是在距今約4520___年前的原始社會晚期。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筑城墻。它們多數(shù)被歷史的塵埃掩埋。但我們看到的這座城墻仍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紀的隋代。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并于第二年在龍首塬北麓修建了大興城。大興城規(guī)模龐大,結構嚴密。除環(huán)繞城市的外郭城城墻外,城內(nèi)環(huán)繞宮城和皇城也筑有城墻,形成“城中有城”的格局。唐王朝建立后,將隋代的大興城改名為長安城。唐長安城基本上沿襲了大興城的規(guī)模和布局,只是對大興城進行了擴建和修建。唐代末年,朱溫挾持唐昭宗逃往洛陽,留守長安的佑國軍節(jié)度使韓建出于軍事防守需要,放棄外郭城和宮城,把長安城縮小到皇城之內(nèi),以皇城城墻作為長安城的城墻,形成自五代至元的長安城規(guī)模。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陜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為西安,意為“西方長治久安”。從此開始了明在西安的統(tǒng)治,也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墻的序幕。由于西安在歷史的政治、軍事地位極高,所以,明王朝在對全國廣筑城墻的過程中,對西安城墻的修筑更為重視。朱元璋任命長興侯耿柄文和都指揮使璞英主持修筑。從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到洪武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78年,歷時8年,西安城墻的修筑才全部竣工。明西安城墻修筑得高大堅固,西、南兩面城墻基本上和唐長安城皇城的范圍相同。東、北兩面城墻分別向外擴移了三分之一。這座城墻的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墻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南城墻長4256米,北城墻長4262米,西城墻長2706米,東城墻長2886米,周長13.9公里。最初的西安城墻采用黃土夯打而成。在城墻墻基和墻頂還分別有一層厚80厘米和45厘米的三合土層。這種三合土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獼猴桃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堅硬如石,用鎬都刨不動。

西安城墻自明代初年建成后,歷代屢有修葺。明穆宗隆慶年間,也就是公元1568年,陜西都指揮使張祉為原來的城墻內(nèi)外包砌了青磚。清乾隆年間,也就是公元1781年,陜西巡府畢沅對城墻進行了大規(guī)模補修。沿舊城墻先圍基石后灌腳,再用黃土逐層夯打,至頂部鋪砌青磚,并對整個城墻外壁加厚磚面。城墻內(nèi)每隔40—60米,用青磚砌筑水槽一道,排除城墻頂面雨水,對西安城墻的長期保護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自1983年以來,陜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對這座古城墻進行了大規(guī)模修繕,補建已被拆毀的東門、北門箭樓、南門閘樓、吊橋,并建成了環(huán)城公園,使這座古建筑重新煥發(fā)了昔日風采。

西安古城墻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墻、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構成科學、嚴密、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護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墻的第一道防線。它可以阻滯敵人進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敵人趁機消滅。環(huán)繞西安城墻的護城河寬20米,深7米。跨過護城河就是城門,而連接護城河與城門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橋。吊橋的橋頭兩側有鐵環(huán),貫以粗大的鐵索與麻繩,系在閘樓上,用滑輪控制升降。平時,守城士兵聽從晨鐘暮鼓的指揮,早晨降下吊橋,開啟城門;晚上升起吊橋,斷絕交通。一旦發(fā)生戰(zhàn)爭,吊橋升起,城門緊閉,城門就成為堅固封閉的戰(zhàn)斗堡壘。

城門是城防體系的重點,也是薄弱點。平時,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戰(zhàn)爭時,又是攻守雙方爭奪的首要目標。因此,明代十分重視完善城門防御設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術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門。明代以前,城門沿襲磚門的過梁式結構。從軍事角度看,這種城門的最大弱點是經(jīng)不起火攻。因此,城門上往往眼設置水池,以防敵人火攻。也因此留下“城門失火,殃及魚池”的成語。券拱式城門的出現(xiàn)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一色青磚結構不僅使得城門更加堅固,而且可以有效地抵御火攻。

在古代,雙方作戰(zhàn),當敵人跨過護城河時,城門卻又攔住了去路。所以,在攻城的一方常有幾個人扛著粗重的木樁前來撞門,要花費好長時間才能將城門撞開,而有時也可能撞不開。明西安城的城門非常堅固,門扇用厚達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門須用木材2.8立方米,重達3.19噸。門扇上下橫匝著9道寬15厘米,厚23厘米的鐵條加固,每兩道鐵條的間隔處,釘有180枚四棱攢頂?shù)蔫F蘑菇針。整個門扇上共有1800枚鐵蘑菇針。這樣密集的釘群,擠密了門扇的木材,增加了門扇剛度,使箭矢無法射入。有的城門還在門扇后的城門洞內(nèi),設置了拒馬樁、陷馬坑、鐵蒺藜等,進一步阻擋敵人進攻。

為了提高城門防御的保險系數(shù),城門實際上由三重組成,即:閘樓、箭樓和主樓。閘樓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橋,也叫“闕樓”、“樵樓”。象征門闕,兼用來打更。閘樓三面有城墻與主城墻相連,形成一個半月形的立體空間,叫“羊馬城”。敵人即使攻入閘樓城門,也好似進入甕內(nèi),會受到來自四面居高臨下的攻擊,因此樓下這一空間也叫“甕城”。箭樓在正中,正面和兩側都有窗戶,供射箭用。箭樓與箭樓之間用圍墻連接起來的也叫“甕城”,甕城內(nèi)可屯兵。無論敵人進入第一甕城還是第二甕城,箭樓均可發(fā)揮攻擊作用。正樓在最里,正樓上面的城樓是城門的主題建筑。城樓距地面高約32米,長43.2米,三重飛檐,四角高翹,回廊環(huán)繞,莊重穩(wěn)健,是主將鎮(zhèn)守指揮的所在。城墻外側,每隔120米有一個突出于城墻主體之外,寬20米,長12米的敵臺,俗稱“馬面”。整個城墻上共有“馬面”98座,“馬面”上面的建筑叫敵樓,兩個敵臺之間相距120米,正好形成一個立體交叉射擊區(qū)域。也正是弓、弩、箭等古代遠射程冷兵器的有效殺傷射程。而它的一面為60米,為“一箭之遙”。這樣的布局便于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因此,古人有評論說:“有城無臺,亦如無城,是城所以衛(wèi)人,臺又所以衛(wèi)城也。”敵樓供士兵避風雨和儲備物資。城墻上外側有矮雉,又稱“垛墻”,整個城墻共有5984個矮雉。垛墻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內(nèi)側的矮墻稱為“女兒墻”,墻高1米,沒有垛口,它的作用是為了防止士兵行走時墜入墻下。在西安城墻四角各有一座城樓叫“角樓”。如果你繞城一周,就會發(fā)現(xiàn),城墻的四個角唯獨西南角是圓形的,其它三個角是直角,那么這是為什么呢?其實這個角是保持了元代長安城蒙古式風格的轉(zhuǎn)角圓狀。明城墻在隋、唐、元代城墻遺址基礎上改建而成,范圍和唐長安城皇城范圍基本相同。

在箭樓與正樓形成的甕城中,有同向城頭的馬道。緩上沒有臺階,便于戰(zhàn)馬上下。全城共建有登城馬道11處。登城馬道底部道口的門是朱漆的,俗稱“大紅門”。戰(zhàn)爭期間,這里是調(diào)兵遣將的咽喉要道,必須保證暢通無阻。為防敵人奸細混入城墻守衛(wèi)部隊中,登城馬道戒備嚴密,平時不允許守成士兵私下,也不許閑雜人等靠近逗留。等到軍中禁夜炮響后,鐵門便緊鎖了。

西安城墻除明代在東、西、南、北有四個門:長樂門、安定門、永寧門、安遠門外,隨著歲月的變遷,城門也發(fā)生種.種變化?,F(xiàn)在我們除了可以看到這四個門,還可以看到:勿幕門、朱雀門、含光門、玉祥門、中山門、尚德門、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等等,這些名稱的來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興。

明西安城墻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它以悠久的歷史,偉岸的雄姿,神秘的色彩吸引了八方游客。好了,西安城墻就參觀到這里,我們將繼續(xù)帶大家去參觀鐘鼓樓。謝謝大家!

鐘樓和鼓樓是古代中國城市的特有建筑。鐘與鼓本是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打擊樂器,它的誕生至少有3020___年以上的歷史。最初作為祭禮、朝儀、娛神中的禮器和樂器。大約自春秋時期,也就是公元前八世紀開始用于軍事指揮。古代中國城市兼有軍事城堡性質(zhì),除城市四周構筑城墻,挖掘城壕,設置吊橋外,與之配套的還需要在城市中心修筑鐘鼓樓作為指揮中樞。平時以晨鐘暮鼓報告時辰,定時啟閉吊橋,緊急狀態(tài)是用以報警戒嚴,指揮城防。這種嚴密的城市防御系統(tǒng)在明代發(fā)展到頂峰。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zhèn),它的鐘樓和鼓樓無論從建筑規(guī)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筑之冠。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建筑就是鐘樓。鐘樓位于西安市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占地11260平方米,建筑面積是1378平方米。它建于公元1384年,也就是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觀,距目前位置1000米左右。當時迎祥觀是西安市的中心,但鐘樓在建成220___年后,隨著城市中心的東移,城門改建,新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形成,位于迎祥觀的鐘樓便日益顯得偏離城市中心。到了明神宗萬歷20___年,也就是公元1582年,在陜西巡撫龔懋賢的主持下,將鐘樓來個整體拆遷,遷至今址。據(jù)鐘樓的碑文記載,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木質(zhì)結構的樓體全是原樣原件。所以耗資不多,工程迅速。

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筑藝術風格,樓高36米,重檐斗拱,攢尖高聳,屋檐微翹,華麗莊嚴。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钦叫危窟呴L35.5米,高8.6米,全部用青磚砌成?;拿嬲懈饔幸粋€高和寬都是6米的十字交叉券洞。樓身為正方形木質(zhì)結構,邊長22米,高26米,四面五開間,外面以回廊環(huán)繞,里面為二層樓,樓內(nèi)有木梯盤旋而上。樓內(nèi)上下兩層正方形大廳里,陳列著明代以來各種名貴瓷器及紅楠木家具,四面門上布滿浮雕畫,風格厚樸生動。樓頂為四角攢尖結構,上面覆蓋著碧綠色的琉璃瓦,頂端大圓頂高達5米,里面是木心,外貼銅皮,銅皮上再箔敷一層黃金,金光閃閃,輝煌燦爛。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鐘邊鑄有八卦圖案。這口鐘建造以明成化年間,也就是公元1465年—1487年間。但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卻小得多了。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鐘是唐代景云年間鑄造的“景云鐘”。現(xiàn)在這口鐘收藏于西安碑林。據(jù)說,鐘樓從迎祥觀遷到今址后,雖然樓的式樣大小并沒有改變,但景云鐘卻怎也敲不響了。沒有辦法,只有另換。對于景云鐘不響的原因,有人認為它是“歷世久遠,神武有靈”,不愿被熱挪動;也有人說,鐘置于室內(nèi)正好像是“待甕以呼”,當時應該移到樓外。但無論如何,這給鐘樓的歷史又添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為了將景云鐘移到新建的鐘樓上,當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橋,利用橋面斜坡把景云鐘運到了鐘樓上。據(jù)說“橋梓口”也因此而得名。鐘樓內(nèi)西墻上嵌刻有《鐘樓歌》和《鐘樓記》碑刻。《鐘樓歌》是當年修建鐘樓的陜西巡撫龔懋賢在解職赴京時登樓所賦。詩中對鐘樓做了熱情的贊頌。《鐘樓記》是督修過鐘樓的巡撫張楷所作,詳細記述了鐘樓的身世。在鐘樓的門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畫共64幅,其中有木蘭從軍、嫦娥奔月、柳毅傳書、八仙過海等等。這些木刻浮雕故事,給鐘樓增添了不少歷史趣味。建國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對鐘樓進行了三次大規(guī)模修葺,使這座古建筑又煥發(fā)了昔日的風采。

與鐘樓遙遙相對的是鼓樓。鼓樓位于鐘樓的西北角。鼓樓樓底門洞為南北向,北通北院門,南達西大街。鼓樓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80年,比鐘樓要早四年,與鐘樓是姊妹樓。在鼓樓的第一層北面有一面巨鼓,與鐘樓上的晨鐘形成暮鼓,所以稱為鼓樓。鼓樓占地1999平方米,建筑面積1804平方米。樓體呈長方形,總高33米,基座高8米。基座的門洞高與寬均為6米,洞深38米。鼓樓建筑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頂,重檐三滴水。樓分上、下兩層。南北檐下各有一塊匾,每塊匾重約3噸。南邊的匾額是:“文武盛地”,為清乾隆皇帝御筆刻書。北面的匾額為“聲聞于天”,是咸寧縣書生李允寬書寫。在鼓樓的外檐都飾有斗拱,四面有回廊。在鼓樓的三樓有14根紅色顯柱,24根隱柱交叉立。里面掛有3只大宮燈,12盞中宮燈,16盞小宮燈。天花板上油漆彩繪云形圖案,古色古香,十分美麗。1953年,國家撥款對鼓樓進行了大修,設立了文管所,精心保護,使鼓樓更加秀麗巍峨?,F(xiàn)在,鐘鼓樓交相輝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麗壯觀。

好了,鐘鼓樓的參觀到這里就結束了。謝謝大家!

推薦西安全民閱讀條例心得體會及收獲九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古城西安參加世界園藝博覽會。我是接待指揮部國內(nèi)接待二組的,很高興為大家服務,希望通過我的介紹和大家的參觀,西安這座千年古都和西安世園會給各位留下美好的記憶!

西安古稱長安,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也是人類文明發(fā)達最早的地區(qū)之一,西安有著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國都史,是中國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時最長的古都,也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國際旅游城市。

今天的西安以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眾多的文化名勝古跡、秀美的自然景色風光和濃郁的傳統(tǒng)民俗風情,吸引著世人的目光,每年有5000多萬人次的境內(nèi)游客和100多萬人次的境外游客,前來尋古探幽、觀光覽勝,許多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都把訪問中國的第一站選在了西安。

人們都說,走進西安,就像走進了中國歷史的博物館:名勝古跡星羅棋布;稀世文物燦若星辰。金匾丹青賞心悅目;古槐青磚意境深邃,一座城市簡直就是一部流動的歷史。

西安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14處,其中國家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6處,古遺址和帝王貴胄陵寢4000多處,出土文物12萬余件。這里薈萃著以藍田猿人、半坡村為代表的華夏文明的曙光,以豐

鎬都城、精美青銅器為代表的周文化,以咸陽城、阿房宮、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為代表的大秦文化,以漢長安城,絲綢之路起點、陽陵為代表的強漢文化,以大明宮、大雁塔、曲江池、法門寺為代表的盛唐文化,這一切構成了華夏文明由形成到發(fā)展并走向強盛的核心歷史。

西安自信、開放、大氣和包容的人文氣質(zhì),造就了各種宗教匯集發(fā)展的局面,在佛教八大宗派中,有六大宗派的祖庭都在西安;作為西安標志性古建筑的大雁塔,是唐代高僧玄奘存放并翻譯從西域帶回的佛教經(jīng)卷之地;珍藏有佛祖釋迦摩尼真身指骨舍利的法門寺文化景區(qū),被譽為“世界佛都”;西安化覺寺,是世界上唯一的中國式伊斯蘭寺院,道家始祖老子著書講經(jīng)的樓觀臺,被譽為“天下第一福地”。

華夏故都,山水之城,充滿人文底蘊的西安,還有著更加迷人的生態(tài)和自然之美。

西安有巍峨壯麗、峰巒疊嶂、資源豐富的秦嶺山脈,不僅是西安的綠色寶庫,也是中國的中央公園和南北氣候的分水嶺。在這道美麗的風景線上,有險峻挺拔、號稱五岳之首的西岳華山,有以溫泉湯池而聞名天下的臨潼驪山,有四季蔥綠而內(nèi)藏珍稀的終南山,有以六月積雪不化堪稱奇觀的太白山,它們共同形成了一道天然而獨特的秀美景群。近年來,西安周邊形成了大片的綠色生態(tài)林帶,曲江新區(qū)和滻灞生態(tài)區(qū)有了寬廣清澈的湖面,水域面積達2.2萬余畝,“八水繞長安,翠綠滿皇都”的美景再現(xiàn)于世。

西安記錄著盛世之文明,也不斷創(chuàng)造著新的夢想。宏大的“唐皇城復興計劃”正順利實施,不斷建設的旅游新景區(qū)讓書中的歷史走

出來,讓地下的歷史站起來,讓往昔的崢嶸歲月重現(xiàn)出來。曲江池遺址公園、唐城墻遺址公園和大慈恩寺遺址公園三大主題遺址公園的建成開放,重現(xiàn)了盛唐景象。大雁塔北廣場有亞洲最大的音樂噴泉,大唐芙蓉園皇家園林建筑和大型水景表演、大唐不夜城的中央雕塑景觀、步行街和文化場館更是一派大唐繁華景象。大明宮遺址公園曾是一座唐代規(guī)模最大、最為輝煌壯麗的宮殿,總面積相當于北京紫禁城的三倍。

西安是民俗風情之都,到戶縣看看農(nóng)民畫,到百年老戲院易俗社聽聽秦腔,到書院門仿古街淘淘字畫和文房四寶,真是令人悠哉游哉;西安是美食之都,閑暇之余,還可以走一走民坊,逛一逛古街,盡享一下吃在西安的無盡樂趣。

4月28日—10月22日以“天人長安.創(chuàng)意自然——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主題的世界園藝博覽會在西安滻灞生態(tài)區(qū)舉行,西安以綠色引領時尚的風情精彩亮相,全世界的目光會又一度聚焦?jié)I灞,聚集西安。

西安有時像一位飽經(jīng)滄桑的老人,有時,西安又像青春少女一樣年輕。今天的西安現(xiàn)有普通高等院校37所和8 所軍事院校,博士點334個,碩士點826個,是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業(yè)基地。被評為國家級衛(wèi)生城市和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已經(jīng)成為西部地區(qū)重要的中心城市。西安現(xiàn)轄9區(qū)4縣,總面積10108平方公里,擁有人口840萬。

西安根據(jù)自身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確定了高新技術、裝備制造、旅游、現(xiàn)代服務業(yè)、文化等五大主導產(chǎn)業(yè),形成了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開發(fā)區(qū)、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曲江新區(qū)、滻灞生態(tài)區(qū)、灃渭新區(qū)、國際港務區(qū)和西安國家航空產(chǎn)業(yè)基地、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chǎn)業(yè)基地的“五區(qū)一港兩基地”的發(fā)展格局,經(jīng)濟社會保持了快速增長的良好態(tài)勢。20xx年全市生產(chǎn)總值3241.49億元,財政總收入510.69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11億元,達到歷史最好水平。

西安是神秘的,也是開放的,作為中國的古都之首,它是中國歷史的底片、中國文化的名片和中國精神的芯片。在經(jīng)歷了3100多年沉沉浮浮的發(fā)展變遷之后,又肩負著中華民族輝煌、光榮的夢想。

古都儀象和現(xiàn)代氣息,交融并蓄在西安的胸襟之中。歷史瑰寶和時代宏圖,交相輝映在西安的大地之上。在這里,古老和現(xiàn)代相互和諧,傳統(tǒng)和創(chuàng)新相互和諧,發(fā)展和保護相互和諧,人和自然、人和人相互和諧。科學的發(fā)展觀給城市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西安正在向著國際化大都市的目標,步履堅定的邁向美好的明天。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