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行為和思維方式,從而找到改進和成長的方向。要注重寫心得體會的個人觀點和真實感受。每篇心得體會范文都有不同的亮點和值得借鑒之處。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心得體會范本篇一
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他不認同傳統(tǒng)的說法中關(guān)于《老子》一書是有個叫老子的人所做,且他早于孔子。
馮先生研究認為:《老子》一書不可能是孔子之前或同時代的產(chǎn)物。老子與《老子》一書并無必然聯(lián)系,是兩回事。完全可能有個叫老聃(老子)的人,他年長于孔子,很有用智慧;至于《老子》這本書,他的作者則另有其人,或是群體編寫。這本書的年代晚一些,“我現(xiàn)在相信,這部書寫在(或編在)惠施、公孫龍之后,而不是在他們之前。”
其理由:因為《老子》里有很多關(guān)于“無名”的討論,而要討論“無名”之前",就得先要討論“名”?!懊薄ⅰ盁o名”見于關(guān)于惠施、公孫龍等名家的記載。據(jù)此馮先生認為《老子》出現(xiàn)于惠施、公孫龍這些名家之后。
僅憑“名”或“無名”見于惠施、公孫龍這些名家的記載中,在孔子之前不見記載,而斷言《老子》一書的年代,證據(jù)未免太單薄了些了吧?也許,在孔子之前就有“名”或“無名”的論辯,只是未被記載或我們未能見到記載罷了。
“道無名”這一部分可能是《老子》中需要費神理解的部分。
人類大多習慣于具體思維,生動形象是蕓蕓眾生耳目所及的,可以通過感官把握的世界。絕大多數(shù)人的思想,都限于“形象之內(nèi)”的世界,眼見為實等。即通過眼見、耳聽、皮膚接觸可感知的世界,從而獲得信息。感知的世界可以具體表達,用名來稱呼他們,描述他們。而“名家的哲學家開始思索名的本身,思索名,就是思索思想。它是對于思想的思想,所以是更高層次的思想。”
超越了具體,從而思考抽象的“無”、“無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因為“道”無名,所以不可言說。但是我們還是希望對于道有所言說,只好勉強給它一個代號——稱其為道,其實道根本不是它的名。也就是說,我們稱道為道,不同于稱桌子為桌子。我們稱桌子為桌子,意思是說,它有某些客觀的屬性和用途,由于有這些屬性和用途,就可以稱之為桌子。但是我們稱道為道,并不是它有任何類似的可以言說的有名屬性。道,純粹是一個代號,本身不是某一物,所以不可名,它是“無名”。
(1)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有一個絕對的界限嗎?極限在哪里?
萬物變化莫不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其中最根本的是“物極必反”、“否極泰來”。它的思想源頭很可能是來自老子。在老子的原話是“反者道之動”、“逝曰遠,遠曰反”。意思是說,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質(zhì)如果發(fā)展至極端,一定轉(zhuǎn)變成它們的反面。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少則得,多則惑”,“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這些看似矛盾的說法,正是一切事物發(fā)展亙古不變的規(guī)律自古及今,大多庸人不知持滿,后悔莫及。
(2)人生在世,如何預防欲速則不達,走向愿望的反面?
老子警告我們:“富貴而驕,自遺其咎”,這里的驕,是人前進到了極端界限的標志。驕,是人應該避免的第一件事。在這方面孔子有同樣看法。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大意是:假如一個人相貌與才能的美比得上周公,但只要驕傲且吝嗇,則我們只會看到他的驕傲與吝嗇,看不到其他方面。驕和吝,超過了界限,才和美不足觀了。
(3)“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所說的“?!弊直硎居肋h不變的東西,或是可以認為是規(guī)律性的東西。
事物變化都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老子把它們叫做“?!薄@献诱f“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又說“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p>
人應該認識自然規(guī)律、尊重自然規(guī)律。依據(jù)它來指導社會活動。老子稱之為“襲明”——想要得到一些東西,就從其反面開始;想要保持什么東西,就要在其中容納一些與它相反的東西,即包容心。“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比粝胱儚?,從弱開始,“柔弱勝剛強”;“若想保持資本主義,就必須在其中容納一些社會主義成分。”一個單位內(nèi)一定程度的“反對派”、“刺頭”的存在,并不是壞事。
(4)道家具有儒家一樣的救世情懷。尤其是在物欲橫流的時代,不少人急功近利,做“房奴”、“車奴”、負債、焦慮難安,聽聽老子言,勝服清涼散,可以“襲明”。
道家的中心問題是全生避害,躲開危險?!扳叶〗馀!闭f貴生,順著紋理、規(guī)律生活處事就安全,否則會損傷生命。人需要柔弱、謙虛、知足?!爸悴蝗?,知止不殆?!彼允ト恕叭ド?,去奢,去泰?!?/p>
以上都可以看做是從“反者道之動”這個總學說演繹而來得。“無為”,也來自此?!盁o為”并不是完全無所作為,是有所為,有所不為,不過頭,不任性妄為。畫蛇添足,就是適得其反做過了頭。
任性妄為,不加約束,都是反自然的?!叭朔ǖ兀胤ㄌ?,天法道,道法自然?!薄暗馈比》ㄓ凇白匀弧保赖倪\作是以自然為法則,以宇宙本來自然的規(guī)律為規(guī)律。
老子認為,道生萬物。在這個生的過程中,每個個別事物都從普遍的道中獲得能量,這就是“德”。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心得體會范本篇二
古人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钡覄偪吹健吨袊軐W簡史》這本書時卻沒有什么感情。書的封面是米白色,上面有金色的“馮友蘭作品精選”七字,很普通,給人的第一感覺是寧靜,平淡。書在手里沒有什么感覺,就匆匆放進抽屜,直到閱讀課時才拿出來,當時記得還是現(xiàn)場拆封面。
讀這本書的最初感覺是無聊,可以用“好看的想讓人睡覺”來形容。書里面有一些是引用古文,沒有給你注釋,讓你自己思考,第一次看著差點睡著了,并沒有沉浸在書中的海洋里。就像生物老師說的:“書中的每一個字都認識,都拼在一起你便不知。”哲學也是這道理,因為從來沒有讀過這本書,感覺很陌生。
漸漸地,我進入書的境界中,慢慢的融入在書中,書中有許多的精華,你唯有“啃讀”才會知道其中的意蘊。讀完書才明白“啃讀”與“悅讀”不同,讀過這本書與沒讀過這本書是不一樣的——里面有“哲學”的知識,可以豐富思維,增長見識,讓人更加智慧。書中有很多歷史知識等,讀起來也別有一般滋味。哲學就像物理一樣,在生活中處處可見,都以不同形式與時代、社會、政治、人生聯(lián)系在一起。
書中的許多觀點令我佩服,就像書中所說的:“哲學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是生命的體驗。”它告訴我們需要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用新的眼光來認識哲學。在宇宙間,萬事萬物存在都有它的理由,我們應順應自然,明白宇宙的每一事物存在的緣由。
要說不喜歡這本書那是不可能的,議論中夾著少許的描寫,內(nèi)容顯得并不太枯燥。但因為書中還有許多古文,看不懂,愛恨有加。書中講述了許多哲學,儒家、道家、法家……不止國內(nèi)的,還有國外的,甚至貫穿整個世界。真是太奇妙了!
哲學是什么?一切源泉來自哲學,這本書有太多太多值得我們談論的東西。例如:“人沒有私欲,他的內(nèi)心像一面明鏡?!边@句話警醒我們:把自己的內(nèi)心磨礪得像明鏡一般,時刻提醒自己不犯錯誤,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不被心中的貪婪所迷惑。
書中精華太多,多得我們都不知從何處說起;哲學的應用范圍太廣,大到國家大事,小到生活瑣事,簡直無所不包,是天地間最大的學問,值得我們一生去追尋!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心得體會范本篇三
《中國哲學簡史》是由馮友蘭先生1947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受聘擔任講座教授時,將英文稿整理改編成的書,這本書較之于其他的哲學理論書顯得更加淺顯易懂,總的來說,這本書主要概述了中國歷史記載以來哲學發(fā)展的`歷程。
中國古代哲學并沒有像西方的那樣成體系,中國古代哲學是在激烈的思想觀念碰撞中產(chǎn)生的,漸漸的,持有不同思想的學者被分成不同的派系,因而古時有百家爭鳴這樣的現(xiàn)象,在這本書中,馮友蘭先生基于前人得出的理論及研究成果,將古代“百家”劃分為六個主要的學派,他們分別是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馮先生對這主要的六大派系進行了誕生背景的介紹,各家主要的人物的介紹,談論了各家的主要思想成果以及對各家思想上的沖突進行對比和辯證,除此之外,對各家思想的功能性也做了評論和比較,其功能性包括該思想在它所處的時代中的作用和對人的影響,以及在當下該思想能夠起到的作用。
《中國哲學簡史》這本書也是由馮先生經(jīng)過整理前人的文獻,再加上自己的獨到的觀點整合而出的著作,評論性的著作一般都帶有作者自身的主觀思想,這種形式其實跟古時候的一些學者為一些名著做注解是一樣的,基于自身原有的理論基礎,通過學者自己的認知將其解讀。事實上,個人主觀或多或少的也會對原著本身想要表達的意志造成一定的曲解,對于解讀中國古書籍更是這樣,中國古文較之于西方語言顯得更加晦澀難懂,僅僅幾個字往往能表達出一定的人生道理,之乎者也在不同的情景下用法也大不相同,一字的多義可能會讓不同的人對同一句話有著不一樣的理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也就是這個意思,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魅力也都深藏于此。
相對來說,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更多的尊重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從客觀的角度對中國古代的哲學派系的思想進行了歸納總結(jié)。"儒家者流蓋出于文士,墨家者流蓋出于武士,道家者流蓋出于隱者,名家者流蓋出于辨者,陰陽家者流蓋出于方士,法家者流蓋出于法術(shù)之士?!边@是馮先生對古代六個主要的思想學派的評價。我以為,儒家為百家之首確實有其內(nèi)在的理由,儒家的思想較之于其他學派在社會層面上有更多的服務性,孔子提倡“仁義忠恕”,就是提倡人要有德并且行使這種德,與道家的“無為”正相反,道家用“避”和“隱”的方式出世,儒家則強調(diào)積極入世,相比之下,我更欣賞中后期的儒家,這段時期的儒家思想更加睿智和符合時代需要,比如儒家對“葬禮”的理解就很有趣,禮葬是對逝去人得一種送別儀式,本身具有一定的鬼神色彩,然而這個時期的儒家是理智的,可以算的上是無神論,但卻仍然注重“禮”,外人看來這是自相矛盾的,在儒家的解釋來說,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有情感能感知,身邊的親人去世,在感情上需要寄托,這個時候強調(diào)理智就顯得很不人性,禮葬剛好能夠給悲痛的人一個釋放的出口,以一種儀式去對逝者告別,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就滿足了情感的需要。
儒家經(jīng)典中有兩部是專講“禮”的,《禮儀》和《禮記》將原本禮中含有的迷信和神話凈化,將其中的宗教成分都轉(zhuǎn)化為詩,不僅將其美化而且顯得更加科學和理智。儒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剛好杜絕了中國本土宗教的誕生,從另一方面來看,儒家是以哲學形式存在的宗教,它沒有西方宗教繁瑣的教義和神話般的人物,儒家的內(nèi)在任務就是教導世人如何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這樣一來較之于其他派系就要顯得更加有現(xiàn)實意義,這可能是幾千年以來儒家學派遭遇很多變故仍經(jīng)久不息的原因,也是儒家思想在當下仍然能給人以啟示的原因。
除了儒家,道家更加注重個人的內(nèi)在,能對人的心態(tài)有很好的影響。墨家顯得攻擊性太強,名家就顯得有些滑稽,公孫龍的《白馬論》在我看來雖然有一定的內(nèi)涵和思維邏輯在,但并不具有實際的意義,從書中舉得名家例子中,更讓人覺著名家的言說有很濃烈的詭辯的味道。
這本書所介紹的各家學說在當下也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有一些現(xiàn)象也跟古代思想有些關(guān)聯(lián),比如書中說,莊子以為,在辯論中,什么也不能夠決定。他說,即使有人獲勝,勝者未必正確,敗者未必錯誤。但是在后期墨家看來,莊子說這番話,正是表明他不同意于別人,他正是在和別人辯論。他若辯贏了,這個事實不就正好證明他錯了?莊子又說:“大辯不言?!边€說:“言辯而不及。”所以“言盡?!?。莊子還進一步認為,萬物各從自己的道,自己的意見來看,都是正確的,這個不應當批評那個。若是照這樣的言論來說,在當下有一位學者的思想觀念與莊子的很像,就是網(wǎng)絡上人稱“打假英雄”的方舟子。方舟子以不管我是對的還是錯的我都是對的這樣的觀念戰(zhàn)勝了一個又一個與他有過節(jié)的辨者,實屬當今網(wǎng)絡一大笑話。
《中國哲學簡史》這本書雖然已經(jīng)是哲學書中的淺顯版本,但對我來說還是有很多的陌生的名詞,古文的理解上也有些吃力,若是多年以后重溫這本書,我想它會給我更多更深層次的感悟。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心得體會范本篇四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私人身份教了大量學生的人,他周游列國時有大批學生跟隨著。
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稱之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的這兩個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實行仁的方法。
道家講“無為”的學說。而儒家講“無所為而為”的學說。依儒家看來,一個人不可能無為,因為每個人都有些他應該做的事。然而他做這些事都是“無所為”,因為做這些事的價值在于做的本身之內(nèi),而不是在于外在的結(jié)果之內(nèi)。--儒家就不像一個獨立的人而是一個嗷嗷待哺嬰兒,所以嗷嗷哭哭的哇哇大,讓別人替他做事,他就逼逼賴賴還逼逼賴賴出優(yōu)越感。
要做儒家所說的君子,知命是一個重要的必要條件。所以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保ā墩撜Z·堯曰》)--分內(nèi)之事和分外之事本身就有待商議,知命有沒有強加的意志?又當又立。
在漢朝的中葉,儒家的確可以稱做宗教。--多少有些宗教的影子。
雖然從歷史上說,他當初不過是普通教師,但是后來有些時代認為他是“至圣先師”,也許是不無道理的-人類熱衷于造神運動,借由神的存在完成某些不可告人的真是目的。儒家尤如此,滿口仁義道德實際道貌岸然。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心得體會范本篇五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又好比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事情總是如此,有一個極端就有另一個極端的代表來跟它作對。
所謂“物極必反”,本是道家哲學,便是事情發(fā)展到極端,向反方向轉(zhuǎn)化。告訴世人,告誡世人,事情的本性都有它的局限性。我們都在找一個“度”,這個平衡點。倘若強行超越,恐怕要適得其反,喪失自己。
呂不韋與眾多門客在編輯《呂氏春秋》時,曾用“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盈則必虧”這十二個字將物極必反詮釋的很到位;老子《道德經(jīng)》中有“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到早已”的道理;清代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描寫了賈府盛極必衰的過程。這一道理貫穿古今時空。
這個成語使我聯(lián)想到一個詞——欲望。若控制得當,它是我們達到某種目的的利器;若控制不當,便是使人墜入“萬劫不復的深淵”的兇器。所以行事為人,力求平易樸實,腳踏實地。
再舉個例子,如果吃得太多,對身體有益的物質(zhì)也會轉(zhuǎn)變?yōu)閷θ擞泻Φ臇|西,所以飲食要適度;畫蛇添足,行事過于多余,結(jié)果可能比不做還要糟糕。所以,一切都要順乎自然,要遵循萬事萬物的運行規(guī)律自然發(fā)展。
善從何處而來,惡也從何處而生,而那些避免邪惡的方法也會應運而生。深水在很多方面是有益的,同時也是有害的。因為深水有溺水之險,但與此同時,卻也找到了避免溺水的方法——學會游泳。所以,在困境到來時,我們也不必一籌莫展,解決的方法也在應運而生,就像小孩子一生下來,便有哭的本領(lǐng),后來才學會了笑;一個人不先了解悲哀,便不會了解快樂。
把握好事情的“平衡點”是重要的。或許我們會為此磕磕絆絆,但會在下一次幽暗時刻到來之前用光明戰(zhàn)勝?;貧w到本質(zhì),我們應抵抗外物誘惑,保持純真自我,萬物在發(fā)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們應與時代通變。遇到新問題和新需求,準確無誤的把控這個度。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心得體會范本篇六
一是以人為本。作者介紹哲學是對人生的系統(tǒng)的反思的思想。這和以往接觸的哲學不同,以往學習的哲學中,強調(diào)物質(zhì)和意識的關(guān)系等問題,過于抽象,很難和個人生活聯(lián)系起來,并和自己的人生意義聯(lián)系起來。而從對人生的系統(tǒng)反思這個角度出發(fā),讓我們對哲學的功用和意義有了深刻的了解。特別是對人的四種境界的劃分,讓我們對哲學的妙用有了更清楚的認識。
二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做過人生的反思和總結(jié)。如年末,對自己一年的生活、經(jīng)歷的事情、閱讀的書籍等等進行總結(jié)。發(fā)現(xiàn)其中的問題,進行下一步的計劃,但很多這種反思總結(jié)中,多數(shù)流于流水賬,對為啥這樣做?這樣做是受何種觀念影響?這種觀念從何而來?都知之甚少。
三是發(fā)現(xiàn)每個人受固有環(huán)境和社會流行觀念的影響巨大。例如中國農(nóng)業(yè)社會的特點,讓中國人喜愛直覺思維,比如我們的繪畫、我們的音樂、書法,都是世界直接形式的模仿。思想中的中庸,否極泰來等觀念,都和中國農(nóng)業(yè)社會的生活方式有緊密聯(lián)系。
四是如何改變自己的觀念,這里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格物致知,就是每天學習新的知識,一種是領(lǐng)悟,真誠地去做事,達到心和宇宙統(tǒng)一起來,所謂致良知的方法,一種是敬,抱持者對世界的敬愛的態(tài)度,來生活。
例如前一階段看一本書上,一個志愿者到利比亞去工作,通過其工作經(jīng)歷,他人生的觀念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已經(jīng)不局限于單純的原來,醫(yī)院、家庭兩點一線的生活方式;()他在了解這個世界的過程中,觀念已經(jīng)發(fā)生很大變化。
五是哲學為啥重要。哲學就是通過思維找基本規(guī)律。哲學是最高層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下面還有n層的東西,如基本方法、普遍方法、邏輯、技能等。學習哲學就要以興趣和實用為導向,定下你的目標,要讓哲學成為你的思考方式,想要讓自己具備觸類旁通、解決問題、正確決策、創(chuàng)新等重要能力,非讀哲學不可。
例如,我們學習數(shù)學就知道,數(shù)字是一種抽象,函數(shù)是對數(shù)學規(guī)律的抽象,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建立數(shù)學模型,這是另一層次的抽象,在此基礎上,還有數(shù)學哲學和系統(tǒng)動力論,是對數(shù)學的更高層次的抽象。
七是學習哲學的方法。
認識哲學,了解哲學,懂得哲學的體系和邏輯原理,并將這一原理運用到實際的思考之中。學習哲學需要技能+意識+學習材料。如批判性思維是意識的儲備,可以幫助你迸發(fā)學習熱情,形式邏輯是技能的儲備。
p6中國哲學的價值在于,成為圣人,圣人的最高成就是個人與宇宙的同一;
忠,肯定方面是指己之所欲亦施于人;否定方面是指,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命,是指承認世界本來存在的必然性,對于外在的成敗也就無所縈懷;
p47孔子三十而立,是指他這時候懂得了禮,言行都很得當;四十而不惑,是指他這時候已成為知者,50,60而知天命,是指認識到超道德的價值。
p82惠施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nèi),謂之小一;發(fā)現(xiàn)了超乎形象的世界;
圣人由于對萬物自然本性有理解,他的心就不受世界變化的影響。用這種方法,他就不依賴外在事物,因而他的幸福也就不受外界事物的限制;可以說已經(jīng)得到絕對幸福。
p222新道家。圣人高度理解萬物之性,所以他的心不受萬物變化的影響。他以理化情。
p232佛學的一般概念,宇宙的心的概念,和形上學的負的方法;
覺悟的確切意義。是指個人與宇宙的心的統(tǒng)一,或者說與所謂的佛性的同一;
中道宗的方法,所謂二諦義。第一層次,普通人以萬物為實有,而不知無。第二層次,說萬物是有,但是說萬物是無也是片面的;事實上,有就是無;應當說不片面的中道,在于理解萬物非有非無;第四層次,中道在于不片面,意味著進行區(qū)別,而一切區(qū)別的本身就是片面的。
這個否定一切,就可以達到莊子哲學中的坐忘,佛家稱之為涅槃;
涵養(yǎng)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
廊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
哲學的推理,形上學的推理,其出發(fā)點是經(jīng)驗中有某事物存在。
哲學史對于人生有系統(tǒng)的反思的思想,由于他的反思的性質(zhì),它最終必須思想從邏輯上說不可能成為思想的對象的“某物”
人生的境界。可以概括為四個,自然境界。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他社會的風俗習慣。、功利境界。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
道德境界。還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會的存在,踏實社會的一員。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情;天地境界??赡芰私獾匠跎鐣w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
1.反哲學入門。
2.思想的力量。
4.大問題。
5.你的第一本哲學書。
6.哲學的慰藉。
7.哲學淺說。
8.我的半生傳奇蔡志忠。
9.牛津大學哲學入門。
10.康德哲學講演錄。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心得體會范本篇七
中國哲學起于“農(nóng)”,祖先們在春種秋收的自然規(guī)律中覺醒,寒來暑往,日月盈虛,于是便有了“反者道之動”,進而完善出了“中庸之道”。這個理論貫徹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于是我們格外重視此間原則,在繁盛時不忘謹慎常存,在黑暗時不忘靜候光明。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jīng)》的第四十章,意思是說道的運動循環(huán)往復,道的作用微妙柔弱。此句基本上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個是物極必反,另一個是相反相成。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各類事物的究極之境終歸都是返璞于自然。譬如書法,初學者起先臨摹名家,按照約定的章法規(guī)范去練習,而習到最后,待你忘了這些條框約束,于手中紙筆渾然一體,才真正做到了爐火純青。再譬如寫作也是一樣,好的文章絕非華美辭藻的堆砌,而是以簡潔清晰的敘事,渾厚深邃的思想流傳于世。杜甫堪為詩圣,便是他那樸實而真摯的詩文,沒有任何金雕玉飾,卻是字字滴血字字含淚的真大義。
這便是中國人講究的“物極必反”,因此我們的中庸之道講究凡事總要差那么一點,“不及比太過好,不做比做得過多好”;因此我們才覺得“大成若缺,大盈若沖”,我們才會提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的道理。也正是因此,中國文化才更加強調(diào)謙遜和低調(diào)的美好品質(zhì)。
中華民族有著有異于其他民族的堅韌,這也和中國哲學的發(fā)展密不可分。在天災人禍面前,我們堅信千百年前祖先的智慧教誨。“相反相成”便是告訴人們,你得先俯下去,為了更好地勃發(fā)。無論說天人合一,內(nèi)圣外王,還是儒道互補,中國傳統(tǒng)文化究其主旨都離不開正反比較的敘述。智慧哲人們總能從兩個相對立的事物中找到關(guān)聯(lián),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相反相成,這才是中國哲學要義。
“物極必反,相反相成”,這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可以用矛盾的觀點來解釋。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zhuǎn)化,這就是物極必反。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這就是相反相成。相比于西方哲學用大量的定義去闡述這個道理,中國哲學家們用更簡練,更靈性的方式記錄了這個源于天地自然的哲學觀念,即“反者道之動”。在思考人于宇宙關(guān)系的過程中,很明顯,這種起源于直覺的暗示的確為中國哲學的發(fā)展提供了一條筆直而明確的捷徑。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心得體會范本篇八
《中國哲學簡史》是馮友蘭先生“六書紀貞元,三史釋今古”哲學體系中的“三史”之一。本書是馮友蘭先生哲學與思想融鑄的結(jié)晶,講述了中國哲學的發(fā)展歷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關(guān)知識,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馮友蘭對中國哲學的理解,是史與思的結(jié)晶,充滿了人生的睿智與哲人的洞見。[1]在閱讀馮先生介紹道家代表人物莊子時,我對莊子的思想,尤其是他的逍遙自在人生態(tài)度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此我表達一下自己的拙見。
莊子,原名莊周,是道家的第三階段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思想與著述被記錄在《莊子》一書中。談及他的思想,一般人就會聯(lián)想到名篇《逍遙游》里所描繪的那種“為我,放任,避世,空談”,其實不然,應該是那種“忘我,順其自然,入世而超世”,并且包含著至高的人生境界。這也是莊子對“道”的高深領(lǐng)悟。
一般人如果認為莊子那種避世的心態(tài)源自于他對人間情況的不諳抑或無法應對復雜的人世間,那就大錯特錯。因為他對人世間給予了高度關(guān)注,并對人生問題提出了以“道”為核心的非凡見解。例如,他詳細觀察了人的情緒變化,在《齊物論》中,一下子提及了十二中:喜、怒、哀、樂、慮(憂慮)、嘆(嘆息)、變(反復)、慹(恐懼)、姚(輕?。⒇ǚ趴v)、啟(張狂)、態(tài)(作態(tài))。真可謂全面豐富。另外他還提醒到人不可擾亂人心,他在《莊子。在宥》中這樣描寫人心:“老聃曰:‘女慎無攖人心。人心排下而進上,上下囚殺,淖約柔乎剛彊。廉劌雕琢,其熱焦火,其寒凝冰。其疾府仰之間而再撫四海之外,其居也淵而靜,其動也縣而天。僨驕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說到人心理復雜的情況,恐怕很難找到如此貼切生動的描繪了吧!由此,可以看出莊子并非對復雜的人間情況的無知,而是研究的如此透徹。
正如莊子上面所描繪的那樣,有關(guān)人的問題是如此的復雜,那么人生還有沒有追求快樂幸福和靈魂得到安放的希望?答案是肯定的,但莊子指出必需通過身心的修煉。具體做到如他在《齊物論》中描繪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就是要我們排除身體的欲望與心智的執(zhí)著,做到“無我”,“忘我”的境界。以他的術(shù)語來講就是“心齋”。何為“心齋”?就如他在《人間世》講述的“回曰:‘敢問心齋?!倌嵩唬骸粢恢尽o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進一步講就“心齋”是指心的齋戒,而不是指宗教信仰上的飲食戒律?!靶凝S”的具體作法,就是要逐漸減少來自身體感官的誘惑與欲望,以及以我為中心的觀念與成見??傊褪且獙Α靶摹边M行一番“清理”,擯棄雜念,使它進入虛靜的狀態(tài),使自己進入“忘我”,“無我”的境界。
由此,關(guān)于處世的方法,莊子強調(diào)“外化而內(nèi)不化”(《知北游》),一方面隨順外物而變化,另一方面內(nèi)心保持不變。內(nèi)心與“道”契合,圓滿無缺,在精神自由層面所保持自然本性,自然不必變化;外表和言行就要配合融入世俗,作到“順人而不失己”(《莊子·雜篇·外物》)、“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養(yǎng)生主》)。這些反映的是莊子外圓內(nèi)方的處世哲學,十分精妙。[3]“外化內(nèi)不化”,堅持并有融通,通達和堅守一并而行,有取有舍,有進有退。這方現(xiàn)了君子處世為人的大智慧。
在他處世的哲學中,最讓人神往的一句話是:“泛若不系舟”(《莊子·列御寇》),“虛而待物者也”(《人間世》)。莊子為我們描繪了一種虛己以游世,虛而待物的人生?!疤摗弊钟袉渭兤降狻7褐鄄幌?,隨水而漂,人若無執(zhí),則可化解于無形。這也正是莊子“心齋”所要達到的人生境界。通過“心齋”,化解自己的執(zhí)著和不得已,讓心處于虛靜狀態(tài),達到空靈層次,作到自我由忘而化,化解自我與無形。人心是復雜的,若是任由身體感官去牽引,疲于世俗的誘惑而執(zhí)著于心,進而耍弄心機,事事計較,那么心就成為煩惱和痛苦的根源活著片刻也不覺的安寧。因此,“虛而待物”,超越于“我”,達到“無我”的境界,與道合一,不但不會痛苦,不反而隨遇而安,像莊子一樣“上于造物者(道)游,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莊子·天下》)這是何其逍遙自在的人生呀!不僅令人羨慕不已。
在現(xiàn)如今的社會環(huán)境中,人們由于太過執(zhí)著于世俗之爭,喪失了內(nèi)心的清明,分不清孰輕孰重,不懂得得與失,舍與得,往往使自己在處世方面做不到“外化而內(nèi)不化”,以至于自己活得不安寧,活在痛苦之中,找不到快樂。我們周遭人們患憂郁癥的更是有增無減。有沒有預防和治療的方法呢?有時,心境就是就是一劑良藥。為何我們不學習一下莊子的那種“虛而待物”的人生態(tài)度呢?將一切無謂的不得已、不必要的執(zhí)著“相忘于江湖”,以換的像魚兒那樣遨游于大海的快樂與自由。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心得體會范本篇九
在《中國哲學簡史》中,馮友蘭先生對于宗教的認識是每一種大的宗教就是某種哲學加上一定的上層建筑,——即迷信、教義、禮儀和體制等??梢钥闯鋈我庖粋€偉大的宗教內(nèi)核必定有一個哲學體系的加持。現(xiàn)實中對于宗教的貶低化應該是片面地只看到了宗教的迷信層面而未注意到它的教義、禮儀和體制。
因此馮先生描述哲學的兩大特點:其一是系統(tǒng)性,其二是具有反思性的。人作為思考主體進行思考的時候,經(jīng)常容易受到周遭環(huán)境的限制和影響,特定的生活中,體悟生活和生命便會有特定的方式。所以在哲學中會有一定的強調(diào)、一定的省略,組成了哲學的特點。而中國的哲學之所以發(fā)展至今日,與其中國的背景因素不無關(guān)系。尤其是中華民族的地理、經(jīng)濟背景,馮先生在第二章開篇引用了《論語》(《雍也》第二十一章)里的孔子的一段話:“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瘪T先生引用此話將中國文明與兩希文明(希臘和希伯來)做對比,希臘文明屬于典型的海洋文明,身處于地中海,扼守連接歐洲和小亞細亞的咽喉。因此從古希臘從開始至雅典時代,對于商業(yè)十分看重,除了有北面的山區(qū),其中有馬其頓人、色雷斯人,雅典的城邦面臨大海,有著海洋民族的特性。而中國一直是農(nóng)業(yè)大國,只有一面靠海,而且從古至今中國人下遠洋的次數(shù)并不多,例如徐福東渡到日本為秦始皇求丹藥,還有作為中國遠洋團隊上的創(chuàng)舉鄭和下西洋。因此東亞的地理條件決定了中國是土地式文明,而非海洋式文明。開篇的山和水是不是有可能分別暗指的便是中華文明比做樂山,更為靜態(tài),西方的動態(tài)的海洋文明比做樂水,更為動態(tài)。
中國是一個大陸國家。因此在古代的中國人心目中,世界就是他們生活的這片土地。在中文里,“普天之下”和“四海之內(nèi)”都是表示“世界”。但是對于希臘人,一直處于海洋國家會不明白,居住在“四海之內(nèi)”(比如說,住在克里特島上),怎么就是住在“普天之下”。從孔子的時代直到十九世紀末,中國的思想家們從來沒有到海上冒險的經(jīng)歷。但是用現(xiàn)代的角度來看孔子和孟子所住的地方都離海很近,孔子住在魯國,而孟子所在的鄒國也在山東境內(nèi)。但是在《論語》里,孔子只有一次提到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公冶長》第六節(jié))因此,海在孔子心中是個未知、遁世之處,人跡罕至之處。而這是只有自己的道不行,才會去的地方。而仲由作為孔子的七十二賢之一,一直是以勇氣出名。據(jù)說,仲由聽到孔子的這句話,非常高興。但是孔子卻并沒有因仲由的過分熱心而感到特別滿意,他說:“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意思說,仲由雖然勇敢,可惜不能裁度事理。)。
而孟子提到海的話很簡短。他說:“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泵献訉⒑:褪ト说乃枷胂啾?,展現(xiàn)了更多不可知不嘆的一面。(《孟子·盡心章句上》)看著孔子和孟子對于海洋的未知和驚嘆。對比之下,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出生在海洋國家,漫游列島的經(jīng)歷和感悟和孔孟又是多么不同。
而古代中國和古代希臘的哲學家們不僅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之中,還生活在不同的經(jīng)濟環(huán)境之中。中國是個大陸國家,中華民族歷來依靠農(nóng)業(yè)來維持生存。在馮友蘭先生那個時期,中國的參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全體人口中占總?cè)丝诘陌俜种呤逯涟耸?。在一個農(nóng)業(yè)國家里,財富的首要基礎是土地。因此,在中國歷史上,一切社會、經(jīng)濟思想以至政府的政策措施都以土地的分配和利用為中心。比如周朝井田制、明代的攤丁入畝、太平天國的天朝田畝制度以及中共領(lǐng)導人在革命中提出的“打土豪、分田地”等一系列口號,土地公有制度和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開始實行“家庭聯(lián)產(chǎn)土地承包責任制"。
馮先生表達了在一個農(nóng)業(yè)國家里,無論和平時期或戰(zhàn)爭時期,農(nóng)業(yè)都同樣重要。中國歷史上,公元前480至前222年是戰(zhàn)國時期和今日世界在很多方面都頗為相似。當時中國分裂為許多封建的小王國。每個小國都把“耕戰(zhàn)之術(shù)”作為國家的要務。最后,“七雄”中的秦國,在經(jīng)濟和軍事上都占優(yōu)勢,得以戰(zhàn)勝其他六國,從而使中國在歷史上第一次實現(xiàn)了政治統(tǒng)一。因此中國哲學家們的社會經(jīng)濟思想都強調(diào)要區(qū)別“本”和“末”,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被認為是立國之本,而商業(yè)則被看為是立國之末端,因為經(jīng)濟生產(chǎn)主要靠農(nóng)業(yè),而商業(yè)只關(guān)系到產(chǎn)品的交換。商品的交換終究要以生產(chǎn)為前提,在一個以農(nóng)業(yè)為基礎的國家里,農(nóng)產(chǎn)品是主要的產(chǎn)品,因此在中國歷史上,各種社會、經(jīng)濟的理論和政策都重農(nóng)抑商。
因此在中國古代社會,商人不受到重視。在中國的傳統(tǒng)社會里,把民眾按行業(yè)分為士、農(nóng)、工、商四等,士和農(nóng)這兩種行業(yè)受到社會的尊重,士通常是來自地主階級,農(nóng)就是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農(nóng)民,因此家庭中若是“耕讀世家”,往往是引以為傲,例如安徽的皖南黃山下的宏村都會有牌匾寫著“耕讀世家”,不僅要讀書還要耕作,一方面了解格物之理,一方面讀圣賢書。還有如湖南也有很重的鄉(xiāng)紳文化。
學者一般出身于地主家庭,不需親自耕地,而農(nóng)民一般被稱作佃農(nóng),租用別人的土地進行耕種,但是家庭的興衰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好壞直接聯(lián)系在一起:農(nóng)業(yè)收成好,他們受益;農(nóng)業(yè)收成壞,他們也受連累。因此,他們的宇宙觀和人生觀都主要反映了農(nóng)民的思想。而加上這批學者受過教育,使他們得以表達農(nóng)民自己沒法表達的思想,這種表達在中國就采取了哲學、文學和藝術(shù)的形式。因此中國的哲學藝術(shù)中有許多耕讀的傳統(tǒng)。目前有談及中國人民的信仰危機也有類似觀點,中國的鄉(xiāng)土文化扎根之深,并非輕松可以撼動,當把這種農(nóng)業(yè)文明抽身而走的時候,似乎并未為這些空隙填入新的超道德價值觀。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心得體會范本篇十
人性是善的,還是惡的,——確切的說,就是,人的本質(zhì)是什么?——向來是中國哲學簡史中爭論最激烈的問題之一。
據(jù)孟子說,他那個時候,關(guān)于人性的學說,除了他自己以外,還另有三種學說。第一種是說人性既不善又不惡。第二種是說人性即可善又可惡(這意思似乎是說人性內(nèi)有善惡兩種成分),第三種是說有些人的人性善,有些人的人性惡。
孟子說人性善,他的意思并不是說,每個人生下來就是孔子,就是圣人。他的學說,與上述第二種學說的一個方面有某些相似之處,也就是說認為人性內(nèi)有種種善的成分。他的確承認,也還有些其他成分,本身無所謂善惡,若不適當控制,就會通向惡。這些成分,他認為就是人與其他動物共有的成分。這些成分代表著人的生命的“動物”方面,嚴格的說,不應當是“人性”部分。
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惡學說。這與孟子的性善學說直接相反。從表面上看。似乎荀子低估了人,可是實際上恰好相反。荀子的哲學可以說是教養(yǎng)的哲學。他的總觀點是,凡是善的,有價值的東西都是人努力的產(chǎn)物。價值來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創(chuàng)造。正是在這一點上,人在宇宙中與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
荀子的人性論雖然與孟子剛好相反,可是他也同意:人人能夠成為圣人。照荀子所說,人不僅生來毫無善端,相反的倒是具有實際的惡端。在《性惡》篇中,荀子試圖證明,人生來就有求利求生的欲望。但是他也肯定,除了惡端,人同時還有智能,可以使人向善。
在我看來,“性善說”與“性惡說”二者從本質(zhì)來說都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因為他們對“惡”的理解不同。對于惡,我認同西方的一種說法——七罪宗(傲慢、嫉妒、暴怒、懶惰、貪婪、色欲、暴食),它和“七宗罪”很類似,但又不完全相同,它指的是各大罪行的七種主要根源,例如竊賊的欲望來自于貪婪,從本質(zhì)上來說,它們不是罪,就像科技一樣,用得好能造福人類,但用的不好,就會產(chǎn)生無法估量的后果。
在我看來,二者的說法都自有道理,但我認為“惡”在人性中占更大的比例。說到惡,首當其沖的就是原罪之一——嫉妒了,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心靈導師卡耐基曾在其著作《人性的弱點》中寫道:“如果你要得到朋友,那就讓你的朋友勝過你”。這句話從人類的潛意識入手充分揭示了人性的劣根性——嫉妒讓朋友之間產(chǎn)生裂縫。
“嫉妒”只是“七罪宗”之一,“欲望”才算是萬惡根源。對錢財?shù)呢澯谷顺蔀楸I賊,對權(quán)力的渴望使人成為野心家,欲壑難填說的就是人與欲望的關(guān)系。那么,欲望就是人類之惡嗎?其實不然,在《人性的弱點》中還有這么一句話:人類拼搏,是為了得到他人的贊美。欲望同樣是人努力的動力,控制得好,它會助你成功,而控制的不好,它就會讓你墜入深淵。
那么,人性中善的那面又是什么呢?在我看來,它屬于“愛”,就像人們常說的:上帝賦予我們愛與被愛的權(quán)利。愛的情感,也許需要我們在成長中慢慢學會;但對親人的情感,或許無須學會,因為這是與生俱來的、存在于人心深處最純真的情感。人性雖然本“惡”,但我仍然能控制它,并在生活的清流中洗凈心靈的污穢,成為更好的自己!
“哲學”二字就像一朵帶刺的玫瑰,雖然看似鮮艷,但人們常常因為畏懼它的荊棘望而卻步。但在《中國哲學簡史》中,作者就好比一名技藝高超的園藝師,在他精心的修剪下,哲學變得更加簡單易懂,更加溫和可親。
您可能關(guān)注的文檔
- 上海疫情的感悟心得體會精選(優(yōu)秀8篇)
- 最新就業(yè)采訪心得體會范文(模板10篇)
- 最新醫(yī)學史聽課心得體會精選(匯總9篇)
- 2023年抽煙危害及心得體會范文(實用9篇)
- 最新社區(qū)做核酸檢測心得體會范本(實用12篇)
- 2023年心得體會應該才好范文(匯總17篇)
- 農(nóng)機手心得體會(精選9篇)
- 最新少年傳承紅色基因心得體會(匯總8篇)
- 2023年榜樣6心得體會廷巴特怎么寫(優(yōu)質(zhì)9篇)
- 文明禮儀在校園的手抄報(大全14篇)
- 探索平面設計師工作總結(jié)的重要性(匯總14篇)
- 平面設計師工作總結(jié)體會與收獲大全(20篇)
- 平面設計師工作總結(jié)的實用指南(熱門18篇)
- 免費個人簡歷電子版模板(優(yōu)秀12篇)
- 個人簡歷電子版免費模板推薦(通用20篇)
- 免費個人簡歷電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學校貧困補助申請書(通用23篇)
- 學校貧困補助申請書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學校貧困補助申請書的核心要點(專業(yè)16篇)
- 學校貧困補助申請書的申請流程(熱門18篇)
- 法制教育講座心得體會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總結(jié)與計劃(模板18篇)
- 教學秘書的工作總結(jié)案例(專業(yè)13篇)
- 教師的超市工作總結(jié)與計劃(精選18篇)
- 單位趣味運動會總結(jié)(模板21篇)
- 禮品店創(chuàng)業(yè)計劃書的重要性(實用16篇)
- 消防隊月度工作總結(jié)報告(熱門18篇)
- 工藝技術(shù)員工作總結(jié)(專業(yè)18篇)
- 大學學生會秘書處工作總結(jié)(模板22篇)
- 醫(yī)院科秘書工作總結(jié)(專業(yè)14篇)
相關(guān)文檔
-
中 國 哲 學 經(jīng)典著作導讀論文中 國 哲 學 原著導讀(八篇)41下載數(shù) 914閱讀數(shù) -
中 國 哲 學 課程心得體會高中 及感悟 對中 國 哲 學 史課程的心得體會(五篇)47下載數(shù) 658閱讀數(shù) -
中 國 哲 學 課程心得體會總結(jié)中 國 哲 學 課程感悟(八篇)34下載數(shù) 638閱讀數(shù) -
中 國 哲 學 課程心得體會如何寫 對中 國 哲 學 史課程的心得體會(五篇)50下載數(shù) 373閱讀數(shù) -
中 國 哲 學 的心得體會及收獲中 國 哲 學 史的心得體會(五篇)25下載數(shù) 171閱讀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