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并不僅僅停留在經驗上的總結,更是對自己內心感悟的宣泄和思考。在寫心得體會時,要用一些具體的事例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心得體會是在自己經歷過程中的得失與收獲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寫心得體會時,要結合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來加深自己的認識。以下是一些不同角度的心得體會范文,或許會給你帶來一些新的思路。
弟子規(guī)泛愛眾心得體會精選篇一
一直以來,很想去領悟一些關于圣主先賢所流傳下來的思想,但由于本人文學修養(yǎng)不高且比較懶惰,所以有關那些優(yōu)秀的思想我平時都沒怎么去領悟。
說實在的,在此之前我并不知《弟子規(guī)》為啥!而今我有機會可以認真去研讀它了。
讀了《弟子規(guī)》,看了關于道德教育的這個光盤,聽了那些老師的講解,聽了那些當事人自己的訴說,真的,我發(fā)覺自己的眼角濕了,感覺有些不相信,難道對我有這么大觸動么?我想有的,的確是流淚了。
我不想去論述自己懂了多少,但想告訴自己:“你長這么大了,你覺得你會做人么,會做一個好人么?”
人嘛!之所以為萬物之首,就在于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復雜的社會關系,也因為有了人類才有了社會。做為一個人,每時每刻都在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于家庭來說,我是他們的親人,于朋友來說,我的是他們的伙伴,于同學來說,我是他們的同學,于老師來說,我是他們的學生,于社會來說,我只是平凡的一員,于世界來說,我只是一顆毫不起眼的塵埃。
學習《弟子規(guī)》之后,( )我自己感到很慚愧。感覺自己對不起很多人,很多。
首先,我對不起自己的爸爸媽媽。從小到大,我都不是一個讓父母省心的孩子,活了這么些年,感覺很愧對父母。都說了百善孝為先,可是我卻沒有做到,因為我不孝。別誤會,我說自己不孝并不是我自己對父母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兜茏右?guī)》:“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敬承。”說的是父母所教我們的都是為了我們好,父母的教導應該虛心接受,不能強詞奪理。說到這里,我不知道這個小小的基本要求,有幾個人可以做到,如果連這個都做不到,那么,孝順那就無從談起,很慚愧,我沒有做到,這真的很不應該,以前老覺得沒什么,學習了《弟子規(guī)》之后,我開始才覺醒,也知道自己的過錯。從今天開始,我保證自己會改變。
做為一個學生,我也愧對老師,首先,我不是一個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其次,我也不是一個守規(guī)矩的學校。小學和初中我就不說了,說說高中吧。高一第一學期,我規(guī)規(guī)矩矩的度過了,老師對我的評價也還可以。好了,高一第二學期來了,我也變了,為什么變了,我自己的心態(tài)問題之外,還和換了班主任有關。那時我正處于叛逆時期,而說實在的,那老師的為人處事也的確有些問題,所以,我們班里那些調皮的同學對她都有意見,我也是其中之一,甚至是起帶頭的那個,真的,那時的我有些瘋狂,我事事都與她對抗,我當著她的面故意踢教室的門,當著她的面撕毀她叫我寫的檢討書,甚至我還那些自己寫的稿子在班里的講臺上數落她,等等如此壞事。當然啦,在我做了如此之多的壞事之后,那老師對我都是不好的,比如,平時對我橫眉豎眼的,背后跟同學們數落我的不是,故意亂記我的德育分使我的德育分不及格,也許有人不相信,但我真的沒有冤枉她半點,真的,雖然我成績不理想,但我自信我的綜合能力不錯,可是呢!我的學籍表里面的所有科目,不是不及格的就是勉強及格,甚至我最好的體育分都只是勉強及格,為什么呢!因為我得罪她,她故意整我的。(別的地方我不知道,但我們這里就是這樣,你的學籍表上的科目的成績是由班主任決定,喜歡你,給你全優(yōu),不喜歡你,一支筆一劃,你就什么都不行了,真的,試想一下,一個班里地理連考兩次第一的地理課代表的學籍表的地理成績只是勉強及格,一個班里體育一千米跑步考第一的學生他的體育成績居然是不及格再改成勉強及格,真的,很可悲。)曾經我真的是恨死她了,真的,我無時無刻都在詛咒她,我想不明白她做為一個長輩為何跟我過不去,而我的脾氣也實在是不好,我受不了這樣,所以我就瘋狂的和她對著干,不知道那時的我是否感到痛快了,只知道我的成績在直線下降,太不應該了。至于為什么會這樣,我一直想不通,直至學了《弟子規(guī)》,我才明白,原來這一切的原因都在我身上,原來這就是報應呀,是我自己先錯在先了??!做為一個學生我不該這樣呀!真的!這是罪孽呀!我忘記了身為一個學生的基本素質,甚至是做為一個人的基本要求!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我們有些五千年的歷史,有些太多太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比如尊敬師長等等,可是我都給忘記了,我沒有做到,我沒有尊敬老師,所以,我不是一個合格的學生。學習了,這個《弟子規(guī)》后,我知道錯了,我會改過,學習怎么樣當一個合格的學生,說句實話,我現在還是對那個老師沒好感,還是不喜歡,但是至少我不恨她了,或許吧!以后我對她會有改觀。最后我想對高一第二學期的班主任說,(學習心得)老師,不管如何,我想對您說聲“對不起?!?/p>
錯,才發(fā)覺有些本來不必要的矛盾都是自己自找的是可以避免的。那天看了那個光盤,那老師說得真好:“恨是一切罪惡的根源?!闭娴?,我過后自己想了很久才明白,真的,只要心中放下恨意,心就會開朗一些,日子也會過得開心一些,所以,我也在學著漸漸改變自己。對于那些我喜歡的人,我一輩子不會變心,對于那些不喜歡我和我不喜歡的人,我以后會理性客觀的對待,對于那些我傷害過的人,我會去彌補,請求原諒,對于那些傷害過我的人,我會放下恨意,放棄仇恨,從今以后,開開心心的活著,做一個受大家歡迎的人。
好了,最后說說關于社會。沒學習《弟子規(guī)》之前,我是一個功利主義者。我也知為何,我的思想和我的年齡有些不適應。自大一點說,我看不起大多數同齡人,我老覺得自己比大多數人好得多,所以,我說話特別不謙虛,對待人也不怎么禮貌。學習了《弟子規(guī)》,我想的人生觀會有很大的改變,我要從新學習做人,學習做一個好人,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為什么我要寫這個讀后感,我想原因只有兩個,其一,我開始覺悟了。其二,我想和別人分享,想讓所有的人變得更好。
弟子規(guī)泛愛眾心得體會精選篇二
弟子規(guī)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一部重要經典,它是對兒童教育的重要指導手冊。其中,弟子規(guī)中的“泛愛眾”一章,教導我們要廣泛地關注和愛護眾人。通過學習和實踐,我深深體會到了泛愛眾的重要性以及這一理念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以下是我對弟子規(guī)泛愛眾的體會感想。
首先,泛愛眾讓我更加關注他人的需求。在過去,我并不是非常關注身邊的人,更多的是將注意力集中在了自己身上。但是,通過學習弟子規(guī)中關于泛愛眾的內容,我開始思考著他人的需求和感受。我會主動詢問身邊的同學、朋友是否需要幫助,為他們提供一些建議和支持。同時,我也會關注社區(qū)中的一些弱勢群體,盡己所能去為他們提供幫助,帶給他們一些溫暖和關懷。
其次,泛愛眾讓我更加尊重他人的差異。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個性、思想和觀點,這是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通過泛愛眾的理念,我開始積極地傾聽他人的聲音,尊重他人的差異。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家庭,我會盡量理解別人的立場和情感,不輕易去批評和指責他人。通過與他人的交流與合作,我也會更加容納和接納不同的意見,這讓我變得更加開放和寬容。
再次,泛愛眾讓我更加關注社會責任。作為一個成年人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僅要對自己負責,還要為社會和國家負責。通過學習弟子規(guī)泛愛眾的內容,我明白了自己應該承擔起屬于自己的社會責任。參與社區(qū)的志愿活動,關注環(huán)境保護和公益事業(yè),這些都是我認為很重要的社會責任。通過積極參與,我感受到了社會的溫暖和感激,也更加明白自己肩負的責任。
最后,泛愛眾讓我更加關注人與人之間的互助和友愛。在弟子規(guī)中,我們學習到了幫助他人是一種美德和幸福。通過與他人的互動和交往,我發(fā)現當我?guī)椭藙e人時,不僅得到了善意和贊賞,還獲得了一種深深的滿足感。同時,我也明白了友愛是維系人際關系的重要紐帶。通過互相理解、尊重和幫助,我們能夠建立起真正的友誼和信任。泛愛眾讓我更加懂得去營造和維護良好的人際關系,這對我個人的成長和發(fā)展帶來了很大的幫助。
總結起來,弟子規(guī)中的泛愛眾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感受。通過學習和實踐,我體會到了關注他人的需求、尊重他人的差異、承擔社會責任以及建立友愛關系的重要性。我相信,只有當我們擁有了泛愛眾的心態(tài),我們才能夠成為一個對社會有所貢獻和影響力的人。
弟子規(guī)泛愛眾心得體會精選篇三
弟子規(guī)是中國古代的教育經典之一,其內容涵蓋了倫理、道德、禮節(jié)等多個方面。其中,“泛愛眾”是弟子規(guī)中的一條寶貴教誨,要求孩子們要學會廣泛地關愛他人。在這個充滿競爭和冷漠的社會中,泛愛眾的精神顯得尤為重要。下面我將分享我對于泛愛眾的體會和感想。
首先,泛愛眾意味著我們要尊重每一個人的存在和權益。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他們有不同的個性、背景和觀念。而泛愛眾要求我們要對每一個人抱有敬意和關心之心。無論對方是誰,無論他們的身份地位如何,我們應該始終給予他們尊重和平等對待。只有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礎上,我們才能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增進彼此之間的理解和信任。
其次,泛愛眾要求我們要樂于助人。世間有種種不幸和困境,我們作為一個有愛心的人,應該勇于伸出援手,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無論是幫助老人過馬路,照顧弱勢群體,還是幫助同學解決問題,我們都應該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他人。當我們給予別人關心和幫助時,不僅可以改善別人的困境,還能培養(yǎng)自己的慈悲心和仁愛之情。泛愛眾的實踐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其實幫助別人也是在幫助自己。通過給予別人幫助,我們可以感受到快樂和滿足。
再次,泛愛眾讓我們學會寬容和諒解。每個人都會有犯錯和疏忽的時候,我們作為有著泛愛眾情懷的人,應該學會寬容和諒解。當別人犯下錯誤時,我們不要立即指責和批評,而是要給予對方改正錯誤的機會和支持。同時,在與別人相處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學會從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理解對方的立場和情感,用寬容和理解之心來對待他人的過錯,促進和諧與合作之間的關系。
最后,泛愛眾還要求我們培養(yǎng)一種公益心態(tài)。公益是社會進步和發(fā)展的關鍵力量之一。作為有著泛愛眾情懷的人,我們應該積極參與公益活動,為社會盡一份力。無論是關注環(huán)保,支持教育事業(yè),還是幫助貧困地區(qū),我們都應該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去為社會做貢獻。與此同時,公益也是一個促進個人成長和提升的過程。通過參與公益活動,我們可以培養(yǎng)自己的責任感和擔當精神,同時也會認識到自己對于社會的重要性。
總之,泛愛眾的精神是一種寶貴的情懷和品質,它要求我們以廣闊的胸懷關愛他人,體現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和諧。通過學會尊重、樂于助人、寬容諒解和參與公益,我們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同時也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培養(yǎng)泛愛眾的精神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我們不斷地努力和實踐。愿我們都能以泛愛眾為指引,創(chuàng)造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
弟子規(guī)泛愛眾心得體會精選篇四
作者:李毓秀。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輕訾。
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
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
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guī),道兩虧。
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
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
待婢仆,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
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
“泛”就是廣泛,很普遍的意思;“愛”就是慈悲,有愛心。這個“眾”,我們此地講的是眾人;除了人之外,你還能擴展到動物、植物,這個世界就更為美好了。請看下一條課文,第二十五條: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這一條也指出來我們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仰天一看天空,你我都是一樣的;我們站在地上,都是同一個地球上面,所以人應該要彼此的珍惜。尤其現代科技的發(fā)達,交通的便捷,人與人之間往來互動更為接近,地球就快要成為地球村了。所以人與人之間更應該和睦共處,族群與族群當中也應該相互的包容,相互的尊重。不要認為我這個民族比較優(yōu)越,我的家庭也比較富有,就有那種侵略別人之心,輕忽別人的心態(tài),這些往往都是紛爭的開始。所以人為什么會有爭斗,就是彼此不能包容,彼此不往來,彼此不互相尊重,才會引起這樣的爭端。假使人都能互相的包容,從個人開始做起,家庭一定幸福美滿,社會也會一片祥和。我們如果能愛護一切動物,愛護一切花草樹木,我們每天早上起來,看到天空的云彩,我們會感覺大地非常的美。我們再看這么漂亮的花草樹木,我們看到大自然這么美,看到花長得這么漂亮,我們內心也都會覺得非常的喜悅。我們再看看動物,我們聽到鳥兒在唱歌,我們聽到植物上面的蟲鳴,我們是不是也會覺得很安心,很寬慰?所以在此地,如果我們能把愛心擴展到動物,也能愛惜一切動物,愛惜世間的一切植物,愛惜這些花、這些樹,人間一定會更美好。人看到這么好的環(huán)境,生活也會更為完美,更為幸福。我們再看下一條,第二十六條: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這里就講到一個人為什么會受到別人的推崇與尊重?就是那一個人品德涵養(yǎng)都很好,他足以服眾人,大家看到他的言行,他的舉止,就會從內心不由自主地敬仰他、尊敬他。為什么?因為他有德行,他有修行,他有涵養(yǎng)。所以這一條也告訴我們“行高者”,就是內涵、品行,你的品德。品德修養(yǎng)到達一個程度,一個修養(yǎng)很高的人,他的名聲、他的威望自然相對的提升。這種從內心發(fā)出來的敬仰仰慕之心,不假外力,不是說他用權勢來希望大家能服從他,敬仰他。
“人所重,非貌高”。我們都知道,一個人會值得尊重,不是他長得好看,也不是他有權勢,他有財位(有財產有地位),不是的。因為那種是假的,真正從內心仰慕是不容易的。就好比顏回贊嘆孔老夫子,他就說“仰之彌高,鉆之彌堅”。你看老師他非常的高昂,為什么?他的內涵、他的品德、他的修養(yǎng)都是那么高,那么雄偉。為什么雄偉?因為他的德行、他的威嚴會讓我們不自覺地景仰他。所以此地也提到了,一個人要受到別人的尊重,一定要從內心做起,你才有辦法以德服眾。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這里就講到一個人有才德、有才學,有真正的學問,這些才德隨著你學問的提升增高,你的聲望也會隨著你的內涵而提升。為什么?世間人都很希望擁有良好的老師,你有這樣的才學,很自然就會贏得別人的敬重。大家除了羨慕你的才學之外,同時也很敬佩你有這么深厚的學問。這個學問不是知識,知識的話,我們一看就明了。學問是有真實的實學,這些實學散發(fā)出來,你的言行、你的舉止都會很令人敬仰的。所以這里講人之所以能服眾,不是他講話大聲,也不是用權勢能壓迫的,而是自自然然你有那樣的真才實學,有那樣的道德涵養(yǎng),你才有辦法令所有的眾人推崇于你,敬仰于你。
所以此地就告訴我們,人要好學。尤其領導人物或者老師,我們都要知道自己一定要不斷地提升,才有辦法在團體里頭、團體當中領導眾人。自己千萬不能有偏頗,行為方面更要謹慎;不能謹慎,不能廉潔,那你就沒有辦法領眾,更不可能有辦法服眾。不能服眾,我們就曉得,這個團體隨時都有瓦解的可能。所以這里告訴我們,我們的品德要光明正大,才能贏得眾人的服從。我們再看第二十七條: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
這里也提到人不能吝財。財有兩種含義,一個是自己的才能,一個是錢財。當我們有能力幫助別人的時候,千萬不要吝于自己的才華布施。如果你有智慧,你有能力,應該幫助一些沒有能力的人,希望他們也能在這一生愈來愈好,能幫助別人解危,能幫助別人解決社會上的困擾也好,財物上的施舍也很好??偠灾?,這里告訴我們,你有能力,不管是什么樣的能力,只要是好的,我們都不要吝嗇自己的才華、自己的能力、自己的財富,適時地幫助別人,這是中國傳統的美德。
今天社會上已經很少有善人、很少有人愿意很主動地幫助別人,我們讀到《弟子規(guī)》之后,衡量自己,如果你真的是有才學、有才德之人,應該要站出來為這個社會多做一點事情,這樣才能挽救社會頹敗之風。
“人所能,勿輕訾”,什么意思?這個“訾”就是輕視、鄙視。有些人他往往看到別人好的一面,他不愿意贊嘆,也不愿意有成人之美,他反而會落落的批評,有什么了不起,我也行。有道是“文人相輕,同行相忌”。
很多人都因為面子問題,看到別人好的一面,往往沒有辦法贊嘆;不但不能贊嘆,反而還要多加以批評兩句,這個也是人的通病。我們有這樣的毛病,我們檢查看看,這是經常很容易犯的過失。我們讀到這一條也要很謹慎地想一想,如果有的話,及時地改正,我們會更好,這個人生會過得更好。
因為妄加的批評,旁人看了,他會認為你是一個貢高我慢之人。我們也曉得,“謙受益,滿招損”。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當中,我們最忌諱的就是自傲自滿,自傲自滿的人就沒有辦法與眾相處。不能與眾相處,這個人生就沒有什么意義,因為你都沒有朋友。所以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其中的互動,我們一定要有成人之美的這種心胸,看到別人有能力,應該贊嘆,能再加以幫助,那是最好不過了。我們再往下看:
【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
這個“勿”就是不可以,“諂富”就是去巴結富有之人,或者有權勢之人?!拔痱溫殹保膊灰湴粒氋v也不要難過。這里告訴我們,當我們生活好一點,我們不要笑貧,不要輕視這些貧窮沒落之人;我們如果貧窮,處于貧窮,我們也不要去巴結有權勢之人,沒有必要,人生活在世間應當坦蕩蕩。這里也告訴我們,要有志氣,要有氣節(jié),有道是素富貴,素貧窮,素富貴安于富貴,素貧窮也安于貧窮當中。
我們講世事無常,人環(huán)境的好壞,可以說風水輪流轉。今天你看到甲非常的得意,焉不知十年之后,甲可能落魄難堪都說不定。所以人要珍惜現今所有的環(huán)境,當你有地位、有權勢的時候,千萬不要仗勢欺人;我們貧窮的時候也要有志氣,一定要發(fā)憤圖強,不要有那種自卑的感覺,一定要努力向上。你能努力,自然能改造自己的生活,自然能改造自己的命運。
所以這里告訴我們,做人要懂得珍惜;你不懂得珍惜,你會輕視別人,同時別人也會瞧不起你。你今天富貴,哪一天你落寞了,別人一樣的也會瞧不起你。所以人與人之間,我們想一想,我們應該要珍惜。富貴的時候,不忘要多施舍;貧賤的時候,不忘自己要好自為之,要努力自強不息,自然能改造環(huán)境。
“勿厭故,勿喜新”,這一條就更重要了。人追求美好的,都是一般人的習性,看到好的就想要,我也希望能擁有。如果有這樣的心態(tài),我們的欲望就永無止境。所以有一句話說,“喜新厭舊”,可以說自古以來,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習性。對物品來講,如果不能珍惜,不能愛護一切的物品,追求物欲就會愈來愈深,這樣對我們人生也是很不好的。為什么?因為無止境的欲望會帶給你很大的痛苦,當你入不敷出的時候,怎么辦?已經養(yǎng)成這么奢靡的習慣,要回頭都相當的難。
所以從小我們也要告誡子弟,要愛惜一切的物品。尤其年輕人,最喜歡追求時尚,流行什么一定要趕上這樣的潮流,這個也是相當不好的毛病。子弟有這樣的情形,做父母的一定要告誡之。當然最主要的,父母本身就不能有喜新厭舊這種心態(tài),這個非常要不得。
除了物品之外,人與人相處也更要注意不能喜新厭舊。我們曉得現在的家庭,有很多家庭為什么會破碎,都是源于家庭父母當中,有一方有外遇,所以把原本幸福的家庭就這樣給搞破碎了。拋棄子女,拋棄妻子,棄妻棄子都不應該,棄夫棄子也同樣的不應該。為什么?家庭的建立很難得,家庭的幸福更是難得,我們不可能把這么幸福美好的家庭,就是由于自己一時的喜新厭舊,一時的貪欲,然后造成破碎,這個非常的要不得,也是造作極大的罪惡。
為什么?當一個人被拋棄,不是他一個人而已,還有他的家庭、他的父母、他的子女,傷了多少人的心,可以說是非常的傷心。想一想子女在這么小,他就失去了親情,可能沒有父親,可能沒有母親,這也是天下最悲哀的一件事情。在失去家庭的溫暖之后,長大如果在外面為非作歹,父母的過失就更大了。我們看看今天的社會,有很多青少年在外游蕩,有很多青少年在外不知要迷途歸返,不曉得應該趕快回頭。我們探究他背后,都是有一個身世凄涼的家庭背景,原來都是得不到親情的照護,從小疏于管教。在家庭失去溫暖之下,子女肯定沒有辦法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家庭是一切社會安定的關鍵所在,為人父母的要珍惜好不容易建立的家庭,我們不要輕易地讓這個幸福的家庭破碎。
夫妻當中含有極重的情義,什么情義?想想看,婚前兩情相悅,才有可能結合成為一個家庭,結為夫婦?;楹蟊舜嘶ハ嗯?,建立這個家庭,買了房,安置好一個幸福的窩,彼此都有恩德,這個叫恩義,夫妻之中這個恩義我們不能忘記。還有一個,夫妻里頭還有信義,婚前彼此信誓旦旦,山盟海誓,想想過去的這些誓言,如今搖身一變統統忘記了,夫妻之間的三義都不見了,情義、恩義、信義都不講了。所以,我們看到現在有這么多的家庭破碎,我們看了實在是非常的難過,尤其無辜的下一代更是可憐。所以為人父母的,我們要想一想,我們的所作所為是不是影響重大。
如果我們有這樣的傾向,自己要反省一下,想一想它的危害、它的影響有多深。
所以,當我們讀到“勿厭故,勿喜新”的時候,自己也要反躬自省,在物質上面我們是不是有這樣的毛病?在與人相處,在感情方面,我們是不是也有喜新厭舊的這種心態(tài)?這是非常要不得的,一定要及時回頭,懸崖勒馬,一切還是來得及挽救的。我們再看下面:
【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
這里講到人與人之間相處,往往我們會忽略很大的一點,哪一點?經常只有顧到自己,不能替對方著想。譬如說我們要找人講話,要找人幫忙,我們如果沒有注意對方是不是有空,然后就請人幫忙,就跟別人講話,往往對方礙于這個情面,不好意思跟你講。所以,在此末學也深深感受到,從以前服務于公職,或者后來從事教職,也經常有這樣的困擾。對方不知道你很忙,雖然看到你手上很多工作,但是他就喋喋不休,他就要找你講話,明明我們在思考,但是沒有辦法。碰到這樣的人,怎么辦?心里只有默默地希望他能看到我這么忙,趕快離開。有時候,我們正在思考的時候,正在做事很忙的時候,又接到電話,這個電話偏偏對方又跟你講了很久,有時候不好意思跟他拒絕,往往也會帶給自己無限的困擾。
所以,每一次我講到“人不閑,勿事攪”的時候,我會特別的告訴學生,當你看到別人很忙,千萬你不要再去忙上加忙,不要再找他的麻煩?!拔鹗聰嚒?,就是不要再麻煩他做其他的事情,不要讓別人更忙。同時,我也告誡所有的小朋友,當你要打電話給親人、給朋友,我們也要特別注意看看時間,是不是已經吃飯的時間到了,或者人家在休息的時候,我們也要注意到,不要在這個時候打電話給別人。即使你要打電話,你也要問一下:請問你現在有空嗎?不要電話拿起來,就拼命講個不停。人有時候是很忙的,但是礙于情面,又不能直接的跟你拒絕。
所以在電話當中,我們也要建立一個新的觀念。我們打電話給別人,除了問候之外,如果要長談,要細講,要聊長一點,希望也能問一下對方有沒有空閑。過去的學生,他們知道我都有這樣的習慣,所以他們打電話來,通常都會先問:請問老師有空嗎?如果他的問題比較長,我都會另外安排時間,請他什么時候再打來,方便的話就那個時間打來,這樣才不會互相的影響,所以這個也是很重要的禮節(jié)。希望每一個人在讀到這一條的時候,我們也要注意到,當別人很忙的時候,我們不要再去找他的麻煩。
“人不安,勿話擾”。我們看到一個人生病,或者他的心情不好,我們也不要再去找他講話。這個“話擾”就是再去找他講話,前面那一句就是再去找他,這個事情找他幫忙。有很多人非常有愛心,聽到某人生病了,住院了,就趕緊去看他。我們曉得,病人他在生病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保存他的體力,而且他非常虛弱,正是需要休息的時候,我們不應該一個接一個去探望他,這樣只有叨擾他。等他好了之后,我們再去看他都不晚。
所以當我們要做,要需要人幫忙的時候,眼睛一定要仔細地瞧瞧,對方是不是很忙;很忙的時候,我們連跟他講話的時間,我們都盡量的要避免,更何況要找他幫忙。人不安的時候,我們看到人生病,或者情緒不好的時候,我們應該也要讓他有好好休息的時間。
也有一些小朋友,他們會跟我抱怨哥哥姐姐經常欺負他。我就問他:為什么你會被欺負?我會說:是不是哥哥姐姐在做功課,你去吵他,你要他陪你玩?他說:是。我說:你這樣就犯了《弟子規(guī)》這一條人不閑,你去事攪。你看到哥哥姐姐正在用功讀書,你去吵他,要他陪你玩,你就是不對的。如果你能看到哥哥姐姐他很忙,然后你不去吵他,你就是好弟弟,你可以跟哥哥姐姐講等你功課忙完了再陪我好不好?千萬不可以吵他。孩子在聽到這樣的講解之后,往后吵架的機會就少了,因為他也懂得替哥哥姐姐著想,功課為要。當他功課做完了以后,做哥哥做姐姐的再陪弟弟玩,這樣才對。而不是看到哥哥姐姐一回來,就抓著他不放,要他陪你玩。
所以孩子小小的年紀,你這樣講道理給他聽,他往往都能接受,而且也能改善。大人這一點看到別人不能替對方著想,就是看到人就想請人幫忙,這種習慣也要改正。為什么?有時候人很難開口拒絕,可是自己又很忙,又很矛盾。在這種情形之下,人與人相處應該要懷有經常會替對方設想的這種心。
人與人交往貴在能知心,也貴在能替對方設想。這一點也告訴我們,我們要善于觀察我們周遭的人事物,不要經常的去叨擾別人。你要叨擾別人,要請別人幫忙,也要看看對方他有沒有空閑。要找人講話,我們也要想一想,這個話該不該講?有沒有必要講?看到別人沒有這樣的心思陪你講話,我們也要及時克制自己,不要認為這件事情很高興很快樂,一定要急著跟朋友分享;一定要看狀況,這樣才好,同時也不會讓別人造成很大的困擾。我們接著再看下一條,第二十八條: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
這里也講到人跟人相處當中,互相看到對方的不是,互相見到彼此的缺點,這是很經常的事情。我們看到別人有缺陷、有短處,“切莫揭”。這個“切”就是真實的,很真切的,一定要切記;“莫”就是不可以;“揭”就是把人家講開,把人家傳開。我想每一個人,他都有弱點,他都有缺點,這些缺點跟弱點也是最不愿意讓人知道的。所以當我們知道對方有缺點,我們不要像傳聲筒一樣,到處去講別人的這些短處,非常要不得。你會講別人,同時也要記住,別人也會講你;你怎樣講別人,別人也會以牙還牙對待你。所以這里也告訴我們,人要有包容別人的心量??吹絼e人有短處、有毛病,不要去傳,這是很不好的一件事,可以說是相當缺德的。
“人有私,切莫說”。這個“私”就是隱私,也是不可以說,一定不可以說,“切莫說”。在人與人相處當中,我們也不免會有一些朋友,他過去曾經遭到一些痛苦之事。當我們知道他有這樣一段不為人知,不愿意人家知道的這種隱痛,我們曉得了,也應該替他保密,不可以去講,講了以后他的傷害會更深。除了這個隱私之外,有一些事情不應該讓當事人曉得的,我們也不應該去傳述。
舉一個例子來講,一個朋友他曾經這樣說,他說有一個醫(yī)生,他看到這個病人病情已經相當嚴重,可以說在數日子了,生命已經到了盡頭。
所以,他就跟這個病人說:你可以回去了。這個病人他的年紀也不小了,當醫(yī)生跟老伯說:老伯,你可以回家了,從此以后你就不用住院了。他的含意就是說:你過世了以后,你永遠就不會到醫(yī)院來了。這位老伯就這樣回去了他的家里。因為醫(yī)生的這一句話,給這個病人產生很大的信心,他說永遠都不用來看病了,不用再住院了,所以他非常的高興。
事隔一兩年之后,這個病患覺得自己就好了,他想說經過一兩年再回來復診看看。這個醫(yī)生看到這個老伯,就非常的驚訝說:老伯,您怎么又來了?這個老伯就講:我來看你,因為你以前說我已經好了,可以回家了。回家之后,我就非常的高興,對自己很有信心,就這樣慢慢地調養(yǎng)。
經過兩年之后,他認為應該再來醫(yī)院檢查,看看自己的身體狀況如何。這個醫(yī)生就告訴所有醫(yī)學系的同學,他說醫(yī)生的一句話,往往可以讓病人燃起生命的希望。因為他沒有把真相告知這個病人,所以病人也不曉得自己的病這么嚴重。由此可知,很多的病都是因為心理作祟被嚇死了,不是他真正病死的。所以當別人有隱私,不應該讓他知道的時候,我們也要替他保密。這是一個故事。
有一次有一個朋友他當醫(yī)生,他也講了類似這樣的故事。他就講病患甲乙兩個人,病歷的診病單開錯了,甲是胃炎,乙是胃癌,兩個單子給錯了,結果真正胃炎的人他就轉換成胃癌,真正胃癌的人他看到自己不是癌癥,原來只是胃小小的發(fā)炎而已,結果兩個人的命運就不同,一個活得很好,一個很快就病死了。
所以在這里,我們對于別人有隱私不應該讓他知道,或者我們知道的也不應該替他宣揚,這樣會造成別人很大的傷害。后頭我所講的病情,我們也要注意病人沒有辦法接受這樣的打擊,這樣的事實,我們也要替他隱蔽起來,不要讓他了解。
曾經在親朋好友當中聊天,也聽到這樣的一則故事。有一個人,他的父親得了肺癌,他們不想讓父親知道他得了癌癥。所以當醫(yī)生診斷證明開給他們的時候,家族就開了一個會議,認為應該給父親過一個很安詳很快樂的晚年,不希望他在醫(yī)院里頭折騰。所以就把這個“癌”字去除掉,把它用立可白涂掉,改成炎,發(fā)炎的炎,再去影印,就拿給父親看:爸爸,你是一般的肺炎,我們回家療養(yǎng)就可以,吃吃藥打打針就可以。
經過幾年,兩三年,父親也真的是很快樂。子女知道父親的病已經相當嚴重,但是不愿意讓父親在醫(yī)院里頭做很多化學治療,或者痛苦的這種試驗,他們不愿意。父親在這兩三年當中也過得很快樂。有一年過年,他就自己跑去給醫(yī)生看,因為精神不錯。醫(yī)生就跟他說,你已經癌癥末期了。結果來不及了,因為家人沒有陪同他,這個父親知道以后,心情大受影響,隔了幾個月就走了。
所以,當我們明白這一點,我們曉得當有一些隱私,不能讓對方知道,我們肯定要替他保密,不要讓他知道是在保護他。尤其是這個病情,為人子女的,我們如果曉得親戚朋友當中有這樣的人,他沒有辦法接受這樣事實的打擊,我們一定要替他隱藏,不要讓他曉得??吹絼e人,或者聽到別人有痛苦的隱秘,有隱私,我們更不應該去跟別人宣揚,這是非常要不得的,很損陰德的一件事情。接下來我們看底下一句: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guī),道兩虧?!?。
這一條也非常的.重要。我們都曉得人與人之間,好朋友當中,我們見到朋友有過失,我們理所當然的都會勸他兩句;夫妻之間,我們看到對方有過失,做太太的或者做先生的難免也會勸他;看到子女有不對的地方,做父母的肯定也會來教導他。這一條就告訴我們,“善相勸”,這個“善”要特別的注意。我們都知道規(guī)勸別人,可是這個“善”就是你要有善巧方便。
近的就是夫妻。為什么會吵架?吵架的原因,不外是聽了口氣很不好,聽了很不舒服。為什么會不舒服?就是對方在指責過失的時候,往往態(tài)度語氣相當的不好,令對方受不了,所以兩個人才會吵架。這里就提到人與人之間,如果在規(guī)過勸善的時候,要懂得善巧方便,要抓到適當的時機。你如果沒有抓好這個時機,這個時間抓得不好,讓他很難堪,讓他覺得很難為情,就會傷害到他的自尊。
每一個人都很講究自己的自尊,都很講究自己的面子問題。所以一定要記得,當我們在勸勉別人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到對方他接受的程度有多少,一定要衡量,然后再盡我們的力量來幫助他,來規(guī)勸他。同時,一個人如果有真誠之心想要規(guī)勸別人,我們說“誠于中而形于外”,這個時候你的語氣、你的態(tài)度一定是非常虔誠,一定能感動對方會察覺說:我這樣的確是過失,很感激你的勸勉。如果我們用強勢、很威權的這種態(tài)度來勸勉別人,有時候反而沒有辦法達到規(guī)勸的目的,而且還結了怨仇,還懷恨于你。你這么兇,讓他沒有面子,給他現場難堪。
所以我們讀到這一條,不要很高興看到別人有過失,就趕緊去跟別人講,一定要懂得善巧方便。尤其夫妻之間,夫妻兩人的對話,往往都是家里子弟學習的對象。你能委婉互相尊重,子女在講話時,他的語調也會跟父母一樣輕聲細語。如果父母之間有過失,彼此是用很嚴厲的這種言語來指責對方就不對。
所以在此地,你能“善相勸,德皆建”,這個德就是我們本性里的性德,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德行,肯定都能有改過向善的這種本能,這種德行。因為我們后天環(huán)境的影響,所以我們原來所有的德行,沒有辦法發(fā)揮出來。所以在此地,它就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當我們看到別人有過失,真是好朋友、親人是應該要講的,這個時候我們一定不可以不講,我們不能見死不救,看他一步一步地墮落。如果你見死不救,你不愿意規(guī)勸,這里就講你就沒辦法建立你的德行。
“德皆建”,就是雙方都能樹立很好的德行。從歷史上,我們前面已經講到唐太宗跟魏征,像這樣的皇帝,開闊的胸襟,能接納建議大臣對他的規(guī)過,可以說相當的難得。貴為皇帝都能如此,我們想一想,我們今天的身份地位,是不是更應該學習他們這么寬宏大量,這么博大的胸襟。我們在勸別人的時候,自己也要想一想,用怎樣的言語,用怎樣的態(tài)度;如果你能比喻,用譬喻的方式,往往收到的效果更好。
如果說“過不規(guī),道兩虧”,如果你看到他日益在造惡,你見死不救,你不愿意幫助他,就是“道兩虧”,兩邊都有虧損。一個是一直往下墮落,他的道德日益沉淪;另外一個,你眼睜睜地不愿意幫助他,這樣也不對。
所以“過不規(guī),道兩虧”,你沒有規(guī)勸別人,別人不懂得改正,這樣也是有失為人的本分。
在此地也要提出一點,這也是很多家長都紛紛反映的;也就是說,如果父親在教小孩,他比較嚴格,做母親的就在旁邊攪局。什么叫攪局?就是爸爸口氣比較嚴,媽媽就在旁邊鼓噪說何必這么嚴格,讓小孩有所依恃,讓小孩覺得你們大人都沒有辦法一致,所以他就有恃無恐,這個也很不對。當有人在勸教子女,或者在勸勉別人時,在旁的人應該要先回避一下,千萬不要破壞當時的教誨。因為教導子女,非常忌諱一個嚴格地在教,一個很寬宏大量地在旁鼓噪,這是很不好的。
記得小時候,鄰家有一對婆媳相依為命的這戶人家,子女也有幾個,當時男主人在外工作,只剩下婆媳二人。這戶人家對子女的教育非常嚴格,最后我們看到他的子女長大之后,都相當有成就。每當媳婦很嚴格在教育她自己的小孩的時候,甚至會揍他、打他,做奶奶的會回避到一旁。
等孩子被打完,被教訓完之后,祖母她會出來牽著孫子說:你剛剛就是因為犯錯,犯錯母親打你是要你好,把你打醒,因為你做錯事情了,打你一次,你永遠記住這樣做是錯誤的,她是要你好,將來不要變成壞人,將來你會成為社會上的賢良之人。有這么賢明的奶奶,所以我們看到這戶人家他的子女都相當有成就。
所以為人父母的,當你夫妻兩個人在教育子女的時候,應該要協調要同步要一致。作為爺爺奶奶在旁邊如果看得心疼,就應該要出去回避一下。當然父母在嚴厲教導子女的時候,也要特別謹慎小心。為什么?你打他的時候,我們也要打安全的部位,不可以打要害,這樣反而會有意外,或者意外的災難發(fā)生,那就真的是遺憾終身。
所以“善相勸”,我們兩方的品德都可以樹立,因為我們可以漸漸地切磋而提升。不過在此地還要再鄭重地叮嚀一下,善巧方便它的重要,才能達到勸解的效果。如果你沒有善巧方便,這個效果可能沒有辦法達到。接下來我們再看第二十九條:
【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
這一條也跟我們切身生活,有相當大的關聯性。從最接近的日常三餐,吃飯的時候,我也曾經這樣問學生:碰到你喜歡吃的菜,會不會一直往自己的碗里裝?幾乎有一半以上的小朋友都會說:會。為什么?他想到的只有自己,他覺得今天的菜很好吃。爺爺奶奶也說:好,那你盡量吃。
小朋友從小沒有人教,他就知道:我只要喜歡,我就可以多拿,我就可以多吃。殊不知,這樣讓他養(yǎng)成了很不好的習慣,他不懂得我們在取拿之間,要觀察周遭是不是別人沒有用到,別人沒有吃到?因為小朋友現在每一家每一戶都生得很少,在家里就是一塊瑰寶一樣,像寶物一樣,所以大家都珍惜得不得了。從小他要吃的,他要用的,全部都滿足他的欲望。
所以在這一條,我們看到周遭現在的人,對于取舍方面,往往不懂得人與人之間要講義?!百F分曉”,就是說你在取用當中,你在拿還有施予的時候,你必須要明白個中的道理。什么道理?取用當中要講到這個“義”字。為什么要講義?如果你今天很自私,只有自利,你就不懂得還有別人。我們要曉得,如果你都自私自利,別人也是自私自利,這個社會會變成怎樣的社會?一定是你爭我奪的社會。所以我們看到現在的社會,我們也曉得這一條很多人不曉得。不曉得從小就要告誡子女,要養(yǎng)成多給予少取用,少為自己而取用。
所以這里講到“與宜多,取宜少”?!芭c”就是給予,給予別人要多一點,自己占有少一點,自己不要有占有的心。所以我們看到第二十九條,我們就想到人要有布施的心,當你面對很多種的物品或者錢財在你面前的時候,你第一個就能分辨我可不可以拿?我拿了以后會有哪些后果?首先我們要建立這樣明辨是非的能力。我們曉得在社會上,從事一些比較特殊行業(yè)的這些人,往往會有很多人巴結,會有很多人送禮,甚至于走后門。
當你看到有很多錢財橫亙在你面前的時候,這就是考驗我們廉潔之心,我們的操守。
所以,孔老夫子告訴我們:“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本痈∪酥g的差別,就在義跟利而已。講義的人,他會覺得我取用當中,我是不是得宜?是不是對的?如果不對的話,當然不能取。所以,這里從小我們如何來教育子女?有一個朋友他很善于教育自己的子女,從小他對子女的教導,譬如說吃餅干,吃水果。他就講四個孩子當中,一包里頭一個人只能吃兩片,不能多。所以小孩從很小,他拿著餅干不是自己拿著一包。跟我們現在看起來,有很多小孩父母給他就是一包,他獨享,分給別人不愿意,因為從小就沒有這種給予得多,自己取用得少,沒有這樣的觀念。這個朋友,他從小孩很小,小學三年級就開始教他。水果如要削皮的,就教他怎么削,削了之后他可以多吃一片。為什么可以多吃?因為他多付出了勞力。所以他說他們家的小孩,從小就養(yǎng)成吃東西一定是均等。對待別人也是一樣,不敢多取。如果有剩下,一定是再把它封起來。做父母的也沒有比較疼愛哪一個,誰要求多吃一片就給他。
當然這些孩子有這么良好的父母教誨,長大也都很有成就。所以有很多生活的小細節(jié),生活的這種規(guī)范,從小父母就要讓他建立起正確的觀念。我們也曉得,施予愈多,你所得到也愈多。所以古人有句話說:舍得愈多,所得的也愈多,你得福更多。所以,舍得、舍得,舍了就得。為什么?當你在施舍當中,你就跟人家建立結交了很多善緣。如果將來你有困難,這些朋友肯定也會幫助你,也會回饋于你。所以此地也講道,當我們心胸能開闊的時候,我們給予的更多,我們所獲得的相對也會更多。我們再看下一段:
【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
這一段也是跟我們日常生活很有關系。尤其大人之間的交往,有時候我們也會特別感受到,明明很不想這件事情落到自己的身上,偏偏別人就會丟給你。我想很多大人都普遍有這樣的感受。所以這里就告訴我們,“將加人”,當你不管是言語或者事情要加諸于別人,譬如說你將要批評別人,要說別人不是的時候,你想一想。想什么?想一想對方,他是不是愿意接受你這樣的批評?你這樣講他,他會不會難過?如果你自己是他,你肯定會難過。想到這里,就應該趕快停止。
“己不欲”,當你自己也不愿意別人這樣來對你的時候,就要及時地停止。不管事情也好,言語也好,我們都要三思而后行?!皩⒓尤耍葐柤骸?,平常我們都忽略了。為什么忽略了?因為我們經常沒有這種反思的舉動,往往看到就講,往往看到了以后就加諸于別人,讓別人痛苦,我們沒有感覺。因為我們不是當事人,往往人都會忽略,我講完就算了,從來不去考慮它的后果是怎樣的。所以這里也特別提醒到我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每一個人都不希望不好的事情、不好的言語加諸在自己的身上,以同理之心,我們就要想到別人的感受,也不應該這樣加諸于別人。再看下一段:
【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俊?/p>
這里就講到我們要懂得感恩。能感恩的人,他內心經常會覺得很滿足,覺得世間的人對他都很好,他生活的環(huán)境也會一片祥和。為什么?他感激所有的人對他好,他也感激世間種種的環(huán)境都是非常美好的。這里也告訴我們,人要活在感恩的世界里頭,不要總是憤憤不平、經常抱怨,不能活在這樣痛苦的世界里頭。
所以,這里提到“恩欲報”。簡單地講,就是誰對我們有恩,我們一定要有感恩圖報之心,一定要報答他,不可以忘恩負義。我們想一想,現代的社會,幾乎是忘恩負義的社會,幾乎可以說是這樣的。當然好人還是很多,可是比例的確是太少了。我們想一想,這一生當中,我們擁有這樣的身體,誰給予我們的?父母。如果沒有父母從小這樣辛苦地把我們養(yǎng)大,我們就沒有今天。再想一想,我們能有這么良好的生活條件,每天快快樂樂到學校去讀書,誰給予我們的?就是師長。你能明理,誰教導我們的?也是老師。這些學校誰蓋的?就是國家。我們再想一想,今天有得吃,有得穿;吃得好,穿得也好,又是誰的功勞?就是很多人集體起來一起努力所得到的。
所以在佛法里頭講人有四種恩德,我們必須報答,而且這個恩德對我們非常非常的大。第一個,就是父母之恩;第二個是師長之恩,老師的恩德,啟發(fā)我們的智慧非常的大;第三個是國家之恩,今天如果沒有國家,沒有一切的施政,我們就沒有辦法生活在安定的社會里頭;另外一個就是眾生恩,我們今天所享有的一切,都是一切眾生他們努力才有的結果。
所以我們想到這里,從最切身的想到了父母,我們一定要有感恩之心,感恩就要懂得來報答,怎么報答?你要盡心盡力奉養(yǎng)你的父母。你能盡自己的能力,把你的才華把你的才藝貢獻給國家社會,也是報國家之恩,報眾生之恩,報老師之恩。為什么?老師辛苦地傳授給我們智慧,傳授給我們知識,當我們有能力的時候,一定要報答老師的恩惠。怎樣報答?一定也要再傳授下去,一代傳承一代。
“怨欲忘”,這里就講到當你有不平衡,當你受到委屈,當你心中有仇怨,這個時候應該要趕快把它忘記。我們想一想,當我們看到藍藍的天空,沒有絲毫的云彩,我們會覺得非常的空曠,內心也會覺得非常的開朗開闊。如果你心里有不平衡、有怨恨,你終日在那里痛苦,痛苦是一天,快樂也是一天,我們何不把這種怨恨快快的去除掉?所以這里就告訴我們,心中有不平、有怨恨,我們應該要早早地把它除掉。這些怨恨就好像濃厚的烏云一樣,我們看到天空沒有藍藍色彩,天空烏云滿布,也是會覺得不舒服。
所以,人活在這一生當中,我們要懂得調適自己,自己有怨恨的時候,不要把怨恨愈積愈多,就好像存在銀行一樣,一直生利息,怨恨在心里頭愈結愈大,這是很不好的,對自己的身心都有很大的傷害。所以圣人告訴我們,心里有不平衡、有怨恨,應該早早地把它忘記。我們也不忘每天要清除內心里頭的障礙,內心里頭的不平衡,就好像倒垃圾一樣,每天要把這些臟的東西統統丟光,我們的身心才會安適,才會舒服。
“報怨短,報恩長”。所以這里就提到,我們仰慕父母,孝順父母,那是一輩子的事情,是源遠流長的。不能說我現在想到孝,我才來孝;我沒有想到,我就不知道懂得報恩。所以“報怨短”,要記得有不舒服的時候,要趕緊把它去除掉;有恩于我們的,我們終生不要忘記,這樣才對。我們想一想,我們的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我們有這么快樂的環(huán)境,我們一定要懂得珍惜。
末學曾經看過有一個先天就雙目沒有眼珠的人,當時我在用餐,點餐的時候,也看到他要吃一碗面,我當時看他在吃面的景況,我那天中午就吃不下飯。為什么?我感到我自己真的是一個非常幸福快樂的人。我看到他吃這一碗面,雖然有稍微涼一點,但是他兩只手這樣摸,沿著這個桌子慢慢地、慢慢地摸,然后筷子拿起來慢慢地端起來,摸很久他才吃一口。我看到這種情形,我的眼淚就掉下來。為什么?我感到人間有這么悲慘的人,有這么可憐的人。我們想一想,今天我們這么幸福,這么快樂,我們更應該感恩圖報。對我們好的人,我們不可以忘記,我們一定要盡心盡力,不能有抱怨,不能有懷恨。你看這樣的人,他都有勇氣,他都活得這么好。我們常人,我們一般正常之人,更應該不要愧對父母,不要愧對國家,不要愧對師長,應該要好好努力才是。看完了二十九條,我們再看第三十條:
【待婢仆,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
這里就講到當你是一個主管,當你領導很多人的時候,作為主管,作為領導人,你應該如何來善待你的部屬?我們曉得要以德才能服眾。從最簡單的做一個主管、領導人物,應該如何?這里就講“身貴端”。你的身體,從你的行為舉止,你就要端正。這個“婢仆”,古時候都有丫鬟,我們說婢女;仆人有長工。這些丫鬟、長工我們就統稱為婢仆??墒乾F在我們不用這樣的名稱,我們都稱為部屬,或者家里頭的傭人。
如何對待他們?“身貴端”,首先作為一個領導人,作為主人的你,你的身體,你的言語,你的造作,就要端正。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你做得不端正,底下的人也會向你學習,你不端正,底下的人當然就不端正。所以不管是一個公司也好,一個團體也好,一家也好,這個主人、帶頭的,首先都要記得自己威儀一定要端正。如果你很輕浮、很輕率,你就沒有辦法以身作則,底下的人也沒有辦法樹立好的行為,他們也沒有辦法建立良好的行為態(tài)度。所以在此地,怎樣做一個主管?怎樣做一個領導人?這里教我們,首先就是要端正自己的言行舉止。
“雖貴端,慈而寬”。這里就講道,雖然你很端正,很嚴格,但是人不能太苛刻,你做主管的也要懂得體恤下屬之人。所以在《論語》里頭有一句話,“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也就是說做老板的、做主管的,你對底下的人,你要懂得禮貌,你要以禮來尊敬他。你能體恤他,你能關懷他,你能以禮相待,他就肯定會效忠于你,所以說“臣事君以忠”。因為他感受到你對他的關切,肯定他就會很賣力地為你工作,他就會忠于他的職守來為你效勞。如果你待他很苛刻,非常的嚴厲,一點都不慈悲,犯一點小過,你就要很嚴格的處罰,這樣底下的員工不服,將來都有可能給你捅很大的紕漏跟差錯,這就得不償失。
所以古人這樣教誡我們,苛刻之人是最無福之人;就是你待人很刻薄的話,你就是一個沒有福報的人。老板如果沒有福報,這個公司就岌岌可危。所以待人要懂得“慈而寬”,這個慈就是要仁慈,要有仁慈之心、要有寬恕之心來對待下人。我們想想看,他今天會做這樣比較卑微的工作,就是他們能力有不足的時候;有不足的時候,我們衡量他們智慧能力都略差一點,我們能同情他在這一方面有一點差,反應或者慢一點,作為主管的我們能洞察他們有這一方面的缺陷,我們應該好好的教育他們。不可以很嚴格很嚴厲,犯了一點小錯,就很嚴格的處罰,這個都是很不對的,而且很不慈悲,很不道德。
所以作為主管,你要做一個輕松的主管,要做一個有福的主管,要記得對底下要以禮,要經常關心他們,體恤他們,肯定你的福報會源源不斷。接下來講如果你不是用慈悲,不是寬恕,不是用這樣仁慈來對待你的屬下;你用勢力來服眾。
【勢服人,心不然?!?。
這里就講到你用權威用勢力用錢財來控制他,他們不會服從你,只是表面服從你,因為有利害關系。我肯定現在聽你的,是因為我要這一份薪水。但是他心里一定是騎馬尋馬,一旦有比較好的工作條件,他一定就會離開。所以不能用權勢、用很嚴格的條件來令人服從于你,因為它的后遺癥是彼此心里都會有反抗,一旦時機成熟,吃虧的是自己,吃虧的是老板。所以這里講:
【理服人,方無言?!俊?/p>
如果你能讓大家服從于你,是用理,用正理,用有道理的這個方式,來令眾人服從于你,這樣大家都會歡歡喜喜地為你效勞。所以此地特別講到作為一個主管,當你的制度在建立的時候,我們也要特別注意到,是不是有講到道義、仁義?如果太苛刻的話,這些員工恐怕沒有辦法真心地為公司效勞。要讓大眾都服你,你就要有公理、有道義存在,這樣彼此之間才沒有言語的紛爭,你的公司、你的團體才有辦法和諧。
弟子規(guī)泛愛眾心得體會精選篇五
弟子心得體會,涵蓋了一個人對于拜師學藝、修行成長的感悟和總結。作為一名弟子,重要的是保持初心,堅守信仰。初始的信仰驅使我們尋求真理并與大師結緣。由于各種原因而拜師學藝,我們展望自己的未來,期望能夠在師父的指引下,獲得人生的指引與真諦。信仰托舉起弟子的內心,為他們的行為提供了正能量。
第二段:修行的坎坷與收獲。
然而,弟子心得的道路從未是一帆風順的。修行中我們經歷了許多困厄和痛苦,同時也收獲了人生的智慧和成長。師父們以各種方法考驗我們的毅力和決心,意在教導我們耐心、恒心和勇氣的重要性。艱難險阻讓我們學會面對挫折與失敗,重拾信心并不斷奮進。在修行的路上,我們遇到了許多來自內心和外界的誘惑,但是通過師父的教誨和引導,我們明白了修煉之道的真諦。
第三段:修行中的悟與領悟。
通過對于修行經驗的沉淀,弟子們逐漸領悟到了一些人生的真理。我們明白了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悟到了愛與和諧的重要性。我們從惡習中解脫出來,學會放下自我,敞開心扉,互相包容與理解。師父們不僅教導我們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啟發(fā)我們的悟性和智慧。我們用心去聆聽,用心去領悟,逐漸明白了人生中的一些道理,通過修行,讓我們的心智更加開闊,眼界更加寬廣。
第四段:跨越挫折與扶貧的力量。
正如修行的道路無處不在地教育我們,我們也體會到了跨越挫折和困難的力量。我們用堅持和毅力努力克服了各種困難,在人生的漩渦中一往無前。修行的過程,激發(fā)了我們內在的潛力,讓我們變得更加堅強和自信。在面臨誤解和抵抗時,我們學會了寬容和忍耐。我們從師父那里學到的智慧與鼓勵讓我們樂于幫助他人,傳遞正能量。我們意識到修行不只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他人,更好地回饋社會。
弟子心得的意義不僅在于每個人自身的成長,更在于為整個社會傳承師父的教導和智慧。通過將我們的心得和經驗分享給其他師兄弟姐妹,我們承擔起了傳承的責任。我們與日俱增的修行經驗使我們能夠為他人提供指導和支持,推動整個大家庭的凝聚力和發(fā)展。同時,在弟子心得中,我們也更加深入地理解到了師父對我們的期望并更加明確了自己的使命和使命。
結論段:
弟子心得體會是每一個拜師學藝的弟子必經的重要階段。通過堅守初心,克服挫折,不斷修行,我們收獲了智慧和成長。我們學會了寬容與付出,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仰與理念。讓我們將自己的弟子心得傳承下去,為他人提供指導和支持,為整個社會帶來更多的正能量。
弟子規(guī)泛愛眾心得體會精選篇六
在上一年級時,老師教我學了一本書—《弟子規(guī)》,那本書可教會了我不少做人的道理。
比如,“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它的意思是:父母生病的時候,煎好的湯藥,做子女的都要先嘗一嘗。照料生病的父母,要日夜服侍在床前,不離開一步。
哎呀,想想自己做得真是不好。媽媽生病的時候,我雖然給媽媽倒了水,但是我連嘗都沒嘗,就把水遞給了媽媽。這樣,我怎么能知道這水燙不燙,媽媽能不能喝呢?我從來都沒有日日夜夜照料過媽媽。一到了晚上,我就跑回自己的小房間睡覺去了。
記得有一次我生病了,媽媽急得眼淚都掉下來了,顧不得天黑,一個人帶我到醫(yī)院去看病。到了醫(yī)院,一會兒樓上,一會樓下,媽媽一直背著我,汗水順著媽媽的臉頰流下來?;氐郊?,媽媽更是一刻不停地照顧我。喂我吃藥、給我量體溫,夜里我醒過來,媽媽歪坐在我身邊的被子上,手還放在我的頭上。頓時,我心里暖暖的。啊,媽媽真是太愛我了!
以后,我一定要牢記《弟子規(guī)》里的話,努力改正自己身上的缺點,向媽媽學習,學會孝敬父母。像媽媽照顧我的那樣,哄她開心。
在老師的教育下,還有爸爸媽媽的幫助下?,F在,我已經進步了很多啦。自己身上的壞毛病也改掉不少了。爸爸媽媽經常表揚我,夸我《弟子規(guī)》學得不錯,重要的是做得不錯。
我真的能當爸爸媽媽的好閨女啦。我感覺自己長大啦!
弟子規(guī)泛愛眾心得體會精選篇七
《弟子規(guī)》的《泛愛眾》,“泛”就是廣泛,很普遍的意思;“愛”就是慈悲,有愛心。這個“眾”,我們此地講的是眾人。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
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揚人惡既是惡疾之甚禍且作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guī)道兩虧。
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待婢仆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
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
解讀:
對于大眾有關懷愛護的心,如同蒼天與大地,絕對沒有私心,不論好人、壞人、聰明、愚笨、寶貴、貧賤、種族國界都一樣給予保護和承載,純是一片仁慈之心,不為名利毫無虛假。正是“天同覆,地同載”的大同境界。
泛愛眾的人人君子,他的心中有人我一體的觀念,所以肯放下滔滔私心,關懷大眾,我們若處處學著仁厚待人,在德行上改過修養(yǎng),守住人的品格,并深入學習各項才藝,相信也能做出一份番利益大眾的事業(yè)。
品行高尚的人,名聲自然高,人們所敬重的是德行,并不是論外貌是否出眾;才能大的人聲望自然大,人們所信服的是真才,并不是只會發(fā)表言論。
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不要自私保守;看到別人有才華,應該多加贊美肯定,不要因為嫉妒而貶低別人。
對富有的人態(tài)度不諂媚求榮;對貧窮的人不表現出驕傲自大的樣子,不厭惡不嫌棄親戚老友,也不一味喜愛新人新朋友。至圣先師孔子教導我們,貧窮的人除了不諂媚迎合外,能夠在道德上自得其樂更好,富有的人不但不以驕傲的心態(tài)妨礙他人,更要愛好禮節(jié),恭敬大眾。貧和富只是生活方式不同而已,都要學習禮節(jié)充實各項才能,發(fā)揮人我一體的仁心,才能營造一個“貧而樂,富而好禮”的幸福社會。
他人有事,忙得沒有空暇,就不要找事攪亂他;對方身心很不安定,我們就不再用閑言碎語干擾他。別人的短處絕對不要揭露出來,別人有秘密不想讓人知道,我們就不要說出來。
贊美別人的善行,就等于是自己行善,因為對方知道了,就會更加勉勵行善;宣揚別人的過惡,就等于自己作惡,如果過分的憎惡,就會招來災禍。行善能相互勸勉,彼此都能建立良好的.德行,有了過錯而不相互規(guī)勸,相方都會在品行上留下缺陷。
和人有財物上的往來,應當分辨清楚不可含糊。或者,財物只與他人應該慷慨多布施;取用別人的財物就應少取一些;有事要托人做或有話要和人說,先問一問自己是不是喜歡,如果自己不喜歡就應立刻停止。
他人對我有恩惠,應時時想回報他;不小心和人結了怨仇,應求他人諒解,及早忘掉仇恨,報怨之心停留的時間越短越好,但是報答恩情的心意卻要長存不忘,對待家中的待婢和仆人,本身行為要注重端正莊重不可輕浮隨便,若能進一步做到仁慈、寬厚,那就更完美了。權勢可以獲使人服從,雖然表面上不敢反抗,心中卻不以為然。唯有以道理感化對方,才能讓人心悅誠服而沒有怨言。
雖然現在也很少有人用婢仆,但是上下尊卑的關系仍然處處可見,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仁德君子的泛愛眾,多為大眾著想,共同營造一個相互關懷、相互體諒的溫馨社會。
弟子規(guī)泛愛眾心得體會精選篇八
泛愛眾是一種對所有人群無條件給予關愛和尊重的態(tài)度。在一個多元化和復雜的社會中,泛愛眾不僅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智慧和生活態(tài)度。泛愛眾追求的是人類共同的幸福和和諧,無論是個體還是整個社會都能從中受益。對我而言,泛愛眾的心得體會是探索自我與他人之間的聯系,培養(yǎng)同理心和接納他人的能力。
第二段:深入理解他人。
泛愛眾要求我們去深入理解他人,無論他們的經歷和背景如何。只有當我們真正了解他人的故事,才能更好地與他們建立聯系和產生共鳴。以我的親身經歷為例,曾經有一個被認為很疏離的同事,但當我花時間與他交流、分享經歷時,我才漸漸了解到他有一個悲傷的家庭歷程。在理解他的背景后,我開始對他感到同情和關愛,與他的關系也得到了極大改善。泛愛眾的體驗告訴我,只有通過深入了解他人才能消除偏見和誤解,培養(yǎng)出真正的同情心和關心。
第三段:培養(yǎng)同理心。
泛愛眾要求我們具備同理心,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感受和理解他們的情緒和想法。這需要我們主動投入到他人的經歷和處境中,嘗試體驗他們的感受。我曾經參與了一個社區(qū)服務項目,與一群流離失所的人相處了一段時間。通過和他們交流和共同生活,我開始理解并分享他們的困境和掙扎。這種經歷不僅讓我更加珍惜現有的幸福,也讓我明白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我們還是能夠彼此支持和理解。培養(yǎng)同理心是泛愛眾的關鍵,它不僅能夠改善人際關系,還能為自己帶來慰籍和成長。
第四段:擴大接納的圈子。
泛愛眾要求我們擴大接納的圈子,不僅僅是接納自己熟悉的人群,而是多元化社會中所有不同的個體。這意味著我們要超越種族、宗教和國家的界限,接納和尊重來自各個背景的人。我曾經參與了一個跨文化交流項目,在這個項目中遇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通過了解他們的文化、價值觀和觀點,我深深地感受到多元化的獨特之處。擴大接納的圈子不僅能夠讓我們更加寬容和包容,還能夠為個人和社會帶來更多創(chuàng)新和進步的機會。
實踐泛愛眾的理念不僅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責任和義務。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機會可以體驗和實踐泛愛眾,例如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傾聽他人的故事、尊重不同的觀點等等。我發(fā)現,通過實踐泛愛眾,我們不僅可以改善他人的生活,還可以提高自己的人際關系、增強幸福感和建立良好的社會聲譽。實踐泛愛眾的過程需要持續(xù)不斷地努力,但它將帶給我們更加和諧、令人滿足和有意義的人生。
總結:
泛愛眾是一種理解、同情、包容和接納的態(tài)度。通過深入理解他人、培養(yǎng)同理心、擴大接納的圈子和實踐泛愛眾的理念,我們能夠成為更好的人。泛愛眾的心得體會告訴我,只有放下偏見和成見,才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共融。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獲得真正的體驗,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充實和有意義。
弟子規(guī)泛愛眾心得體會精選篇九
近年來,泛愛眾這一概念逐漸在社會中受到廣泛關注。泛愛眾是指一個人對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抱持著一種廣泛、無私的愛。泛愛眾的理念要求我們超越個人的喜好和利益,關心和關注世界上的每個人,倡導和平、友善和公正。我在實踐中深有體會,泛愛眾不僅提升了我個人的幸福感,同時也對社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傾向于以自我為中心,關注和關心的范圍有限。然而,隨著我對泛愛眾的理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開始嘗試將這種無私的愛應用于自己的生活中。我學會了主動傾聽他人的需求和煩惱,盡力提供幫助;我努力在擁擠的地鐵中讓座給有需要的人,即使這意味著自己要犧牲一些舒適;我也經常參與公益活動,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這些實踐讓我感受到了無私奉獻的快樂和滿足感,同時也拓寬了我的視野和審視自我的角度。
泛愛眾不僅在個人層面帶來了正面影響,也對整個社會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一個人人相互關愛和尊重的社會中,人們更加注重和諧共處,遵守社會規(guī)則,減少沖突和紛爭,從而有效提升社會的安全感和公共秩序。此外,泛愛眾也鼓勵人們關注社會問題,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yè),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只有當每個人都以泛愛眾的態(tài)度對待世界,社會才能真正實現和諧與繁榮。
盡管泛愛眾的理念具有積極的意義,但實踐過程中也會遇到一些局限性和挑戰(zhàn)。首先,人們的個體差異性使得泛愛眾的全面實現頗具挑戰(zhàn)性。每個人的背景、經歷、價值觀都不盡相同,因此在實踐中需要更多的溝通和理解。此外,社會中的不公正現象和利益沖突也可能影響個體對泛愛眾理念的接受和實踐。然而,正是因為這些挑戰(zhàn),我們才需要更加努力地推動泛愛眾的實踐。
第五段:實踐泛愛眾的重要性和前景。
盡管泛愛眾的實踐面臨一些挑戰(zhàn),但我堅信泛愛眾的理念仍然具有重要性和前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于心靈和情感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而泛愛眾這一理念正是滿足這種需求的有效方式。通過泛愛眾,我們能夠培養(yǎng)更強的同理心和社會責任感,使得社會更加和諧和美好。未來,我相信泛愛眾的理念會逐漸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和實踐,推動社會走向更加進步的方向。
在這篇文章中,我通過介紹泛愛眾的概念,闡述了個人在實踐中的體會,同時探討了泛愛眾對社會的推動作用以及面臨的困境和前景。泛愛眾的理念在當今社會中愈發(fā)重要,它不僅讓人們在個體層面獲得更多的幸福感,也為整個社會的發(fā)展帶來積極的影響。讓我們共同努力,推動泛愛眾的實踐,共建一個更加和諧、友愛的社會。
弟子規(guī)泛愛眾心得體會精選篇十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輕訾。
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
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
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guī),道兩虧。
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
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
待婢仆,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
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
弟子規(guī)泛愛眾心得體會精選篇十一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輕訾。
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
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
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guī),道兩虧。
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
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
待婢仆,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
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
解讀:
對于大眾有關懷愛護的心,如同蒼天與大地,絕對沒有私心,不論好人、壞人、聰明、愚笨、寶貴、貧賤、種族國界都一樣給予保護和承載,純是一片仁慈之心,不為名利毫無虛假。正是“天同覆,地同載”的大同境界。
泛愛眾的人人君子,他的心中有人我一體的觀念,所以肯放下滔滔私心,關懷大眾,我們若處處學著仁厚待人,在德行上改過修養(yǎng),守住人的品格,并深入學習各項才藝,相信也能做出一份番利益大眾的事業(yè)。
品行高尚的人,名聲自然高,人們所敬重的是德行,并不是論外貌是否出眾;才能大的`人聲望自然大,人們所信服的是真才,并不是只會發(fā)表言論。
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不要自私保守;看到別人有才華,應該多加贊美肯定,不要因為嫉妒而貶低別人。
對富有的人態(tài)度不諂媚求榮;對貧窮的人不表現出驕傲自大的樣子,不厭惡不嫌棄親戚老友,也不一味喜愛新人新朋友。至圣先師孔子教導我們,貧窮的人除了不諂媚迎合外,能夠在道德上自得其樂更好,富有的人不但不以驕傲的心態(tài)妨礙他人,更要愛好禮節(jié),恭敬大眾。貧和富只是生活方式不同而已,都要學習禮節(jié)充實各項才能,發(fā)揮人我一體的仁心,才能營造一個“貧而樂,富而好禮”的幸福社會。
他人有事,忙得沒有空暇,就不要找事攪亂他;對方身心很不安定,我們就不再用閑言碎語干擾他。別人的短處絕對不要揭露出來,別人有秘密不想讓人知道,我們就不要說出來。
贊美別人的善行,就等于是自己行善,因為對方知道了,就會更加勉勵行善;宣揚別人的過惡,就等于自己作惡,如果過分的憎惡,就會招來災禍。行善能相互勸勉,彼此都能建立良好的德行,有了過錯而不相互規(guī)勸,相方都會在品行上留下缺陷。
和人有財物上的往來,應當分辨清楚不可含糊。或者,財物只與他人應該慷慨多布施;取用別人的財物就應少取一些;有事要托人做或有話要和人說,先問一問自己是不是喜歡,如果自己不喜歡就應立刻停止。
他人對我有恩惠,應時時想回報他;不小心和人結了怨仇,應求他人諒解,及早忘掉仇恨,報怨之心停留的時間越短越好,但是報答恩情的心意卻要長存不忘,對待家中的待婢和仆人,本身行為要注重端正莊重不可輕浮隨便,若能進一步做到仁慈、寬厚,那就更完美了。權勢可以獲使人服從,雖然表面上不敢反抗,心中卻不以為然。唯有以道理感化對方,才能讓人心悅誠服而沒有怨言。
雖然現在也很少有人用婢仆,但是上下尊卑的關系仍然處處可見,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仁德君子的泛愛眾,多為大眾著想,共同營造一個相互關懷、相互體諒的溫馨社會。
弟子規(guī)泛愛眾心得體會精選篇十二
弟子規(guī)是中國古代的教育經典之一,講述了作為弟子應具備的品質和行為準則。其中之一是泛愛眾,即要對所有人以愛心相待。這一準則對于培養(yǎng)人們的寬容、善良和互助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多年以來,我一直以泛愛眾為原則去對待人與事,在這個過程中,我體會到了很多。
段二:體驗互助的力量。
泛愛眾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互助精神。無論是在學校、社交圈子還是生活中,我發(fā)現只要我們心懷善意,樂于助人,別人也會愿意幫助我們。在我生活的社區(qū)中,鄰里之間經?;ハ鄮椭?,無論是需要一把鑰匙、一點米飯,還是一些拖鞋,只要有人有需要,都能夠在第一時間得到鄰居們的幫助。這種親密的鄰里關系給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也讓我真正體會到了泛愛眾的力量。
段三:拓寬視野,尊重差異。
泛愛眾還意味著接納不同的人和觀點。在我的學校里,同學們來自各個不同的地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優(yōu)點。泛愛眾教會了我要學會欣賞他們的差異,并尊重每個人獨特的價值。通過與不同人的交往,我發(fā)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只要我們用愛心去看待,就能夠發(fā)現他們的獨特之處,也能夠從他們身上學到更多。
段四:培養(yǎng)寬容心態(tài)。
泛愛眾也是培養(yǎng)寬容心態(tài)的重要途徑。在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一些讓人不悅的事情或者人。但如果我們能從心底里給予別人寬容和理解,就能夠減少矛盾和爭吵。我曾經遇到過一個很難相處的同學,他的性格和我完全不同。起初,我很難接受他的存在,但通過與他相處,我意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難和煩惱。于是我學會了對他更加寬容和理解,最終我們成為了朋友。泛愛眾教會了我寬容他人的重要性,也讓我在處理人際關系時更加理智和成熟。
段五:結尾。
泛愛眾是弟子規(guī)中的重要原則,它培養(yǎng)了我的寬容、善良和互助精神。在生活中,無論是親人、鄰居還是同學,只要我們以愛心去對待他們,就會獲得更多的關愛和幫助。泛愛眾教會了我尊重差異,接納他人,讓我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我將繼續(xù)堅守泛愛眾的原則,努力改變自己,也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影響更多的人去傳播愛與善良。
弟子規(guī)泛愛眾心得體會精選篇十三
清朝秀才李毓秀根據《論語》“學而篇”第六句:“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這幾句話為精神內涵編寫了《訓蒙文》,并以“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為組成部分;后來清朝學者賈存仁修訂改編并改名為《弟子規(guī)》。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
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
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
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guī)道兩虧。
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
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
待婢仆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
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
“泛”就是廣泛,很普遍的意思;“愛”就是慈悲,有愛心。這個“眾”,我們此地講的是眾人;除了人之外,你還能擴展到動物、植物,這個世界就更為美好了。請看下一條課文,第二十五條: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這一條也指出來我們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仰天一看天空,你我都是一樣的;我們站在地上,都是同一個地球上面,所以人應該要彼此的珍惜。尤其現代科技的發(fā)達,交通的便捷,人與人之間往來互動更為接近,地球就快要成為地球村了。所以人與人之間更應該和睦共處,族群與族群當中也應該相互的包容,相互的尊重。不要認為我這個民族比較優(yōu)越,我的家庭也比較富有,就有那種侵略別人之心,輕忽別人的心態(tài),這些往往都是紛爭的開始。所以人為什么會有爭斗,就是彼此不能包容,彼此不往來,彼此不互相尊重,才會引起這樣的爭端。假使人都能互相的包容,從個人開始做起,家庭一定幸福美滿,社會也會一片祥和。我們如果能愛護一切動物,愛護一切花草樹木,我們每天早上起來,看到天空的云彩,我們會感覺大地非常的美。我們再看這么漂亮的花草樹木,我們看到大自然這么美,看到花長得這么漂亮,我們內心也都會覺得非常的喜悅。我們再看看動物,我們聽到鳥兒在唱歌,我們聽到植物上面的蟲鳴,我們是不是也會覺得很安心,很寬慰?所以在此地,如果我們能把愛心擴展到動物,也能愛惜一切動物,愛惜世間的一切植物,愛惜這些花、這些樹,人間一定會更美好。人看到這么好的環(huán)境,生活也會更為完美,更為幸福。我們再看下一條,第二十六條: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這里就講到一個人為什么會受到別人的推崇與尊重?就是那一個人品德涵養(yǎng)都很好,他足以服眾人,大家看到他的言行,他的舉止,就會從內心不由自主地敬仰他、尊敬他。為什么?因為他有德行,他有修行,他有涵養(yǎng)。所以這一條也告訴我們“行高者”,就是內涵、品行,你的品德。品德修養(yǎng)到達一個程度,一個修養(yǎng)很高的人,他的名聲、他的威望自然相對的提升。這種從內心發(fā)出來的敬仰仰慕之心,不假外力,不是說他用權勢來希望大家能服從他,敬仰他。
“人所重,非貌高”。我們都知道,一個人會值得尊重,不是他長得好看,也不是他有權勢,他有財位(有財產有地位),不是的。因為那種是假的,真正從內心仰慕是不容易的。就好比顏回贊嘆孔老夫子,他就說“仰之彌高,鉆之彌堅”。你看老師他非常的高昂,為什么?他的內涵、他的品德、他的修養(yǎng)都是那么高,那么雄偉。為什么雄偉?因為他的德行、他的威嚴會讓我們不自覺地景仰他。所以此地也提到了,一個人要受到別人的尊重,一定要從內心做起,你才有辦法以德服眾。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這里就講到一個人有才德、有才學,有真正的學問,這些才德隨著你學問的提升增高,你的聲望也會隨著你的內涵而提升。為什么?世間人都很希望擁有良好的老師,你有這樣的才學,很自然就會贏得別人的敬重。大家除了羨慕你的才學之外,同時也很敬佩你有這么深厚的學問。這個學問不是知識,知識的話,我們一看就明了。學問是有真實的實學,這些實學散發(fā)出來,你的言行、你的舉止都會很令人敬仰的。所以這里講人之所以能服眾,不是他講話大聲,也不是用權勢能壓迫的,而是自自然然你有那樣的真才實學,有那樣的道德涵養(yǎng),你才有辦法令所有的眾人推崇于你,敬仰于你。
所以此地就告訴我們,人要好學。尤其領導人物或者老師,我們都要知道自己一定要不斷地提升,才有辦法在團體里頭、團體當中領導眾人。自己千萬不能有偏頗,行為方面更要謹慎;不能謹慎,不能廉潔,那你就沒有辦法領眾,更不可能有辦法服眾。不能服眾,我們就曉得,這個團體隨時都有瓦解的可能。所以這里告訴我們,我們的品德要光明正大,才能贏得眾人的服從。我們再看第二十七條: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
這里也提到人不能吝財。財有兩種含義,一個是自己的才能,一個是錢財。當我們有能力幫助別人的時候,千萬不要吝于自己的才華布施。如果你有智慧,你有能力,應該幫助一些沒有能力的人,希望他們也能在這一生愈來愈好,能幫助別人解危,能幫助別人解決社會上的困擾也好,財物上的施舍也很好??偠灾?,這里告訴我們,你有能力,不管是什么樣的能力,只要是好的,我們都不要吝嗇自己的才華、自己的能力、自己的財富,適時地幫助別人,這是中國傳統的美德。
今天社會上已經很少有善人、很少有人愿意很主動地幫助別人,我們讀到《弟子規(guī)》之后,衡量自己,如果你真的是有才學、有才德之人,應該要站出來為這個社會多做一點事情,這樣才能挽救社會頹敗之風。
“人所能,勿輕訾”,什么意思?這個“訾”就是輕視、鄙視。有些人他往往看到別人好的一面,他不愿意贊嘆,也不愿意有成人之美,他反而會落落的批評,有什么了不起,我也行。有道是“文人相輕,同行相忌”。
很多人都因為面子問題,看到別人好的一面,往往沒有辦法贊嘆;不但不能贊嘆,反而還要多加以批評兩句,這個也是人的通病。我們有這樣的毛病,我們檢查看看,這是經常很容易犯的過失。我們讀到這一條也要很謹慎地想一想,如果有的話,及時地改正,我們會更好,這個人生會過得更好。
因為妄加的批評,旁人看了,他會認為你是一個貢高我慢之人。我們也曉得,“謙受益,滿招損”。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當中,我們最忌諱的就是自傲自滿,自傲自滿的人就沒有辦法與眾相處。不能與眾相處,這個人生就沒有什么意義,因為你都沒有朋友。所以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其中的互動,我們一定要有成人之美的這種心胸,看到別人有能力,應該贊嘆,能再加以幫助,那是最好不過了。我們再往下看:
【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
這個“勿”就是不可以,“諂富”就是去巴結富有之人,或者有權勢之人?!拔痱溫殹?,也不要驕傲,貧賤也不要難過。這里告訴我們,當我們生活好一點,我們不要笑貧,不要輕視這些貧窮沒落之人;我們如果貧窮,處于貧窮,我們也不要去巴結有權勢之人,沒有必要,人生活在世間應當坦蕩蕩。這里也告訴我們,要有志氣,要有氣節(jié),有道是素富貴,素貧窮,素富貴安于富貴,素貧窮也安于貧窮當中。
我們講世事無常,人環(huán)境的好壞,可以說風水輪流轉。今天你看到甲非常的得意,焉不知十年之后,甲可能落魄難堪都說不定。所以人要珍惜現今所有的環(huán)境,當你有地位、有權勢的時候,千萬不要仗勢欺人;我們貧窮的時候也要有志氣,一定要發(fā)憤圖強,不要有那種自卑的感覺,一定要努力向上。你能努力,自然能改造自己的生活,自然能改造自己的命運。
所以這里告訴我們,做人要懂得珍惜;你不懂得珍惜,你會輕視別人,同時別人也會瞧不起你。你今天富貴,哪一天你落寞了,別人一樣的也會瞧不起你。所以人與人之間,我們想一想,我們應該要珍惜。富貴的時候,不忘要多施舍;貧賤的時候,不忘自己要好自為之,要努力自強不息,自然能改造環(huán)境。
“勿厭故,勿喜新”,這一條就更重要了。人追求美好的,都是一般人的習性,看到好的就想要,我也希望能擁有。如果有這樣的心態(tài),我們的欲望就永無止境。所以有一句話說,“喜新厭舊”,可以說自古以來,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習性。對物品來講,如果不能珍惜,不能愛護一切的物品,追求物欲就會愈來愈深,這樣對我們人生也是很不好的。為什么?因為無止境的欲望會帶給你很大的痛苦,當你入不敷出的時候,怎么辦?已經養(yǎng)成這么奢靡的習慣,要回頭都相當的難。
所以從小我們也要告誡子弟,要愛惜一切的.物品。尤其年輕人,最喜歡追求時尚,流行什么一定要趕上這樣的潮流,這個也是相當不好的毛病。子弟有這樣的情形,做父母的一定要告誡之。當然最主要的,父母本身就不能有喜新厭舊這種心態(tài),這個非常要不得。
除了物品之外,人與人相處也更要注意不能喜新厭舊。我們曉得現在的家庭,有很多家庭為什么會破碎,都是源于家庭父母當中,有一方有外遇,所以把原本幸福的家庭就這樣給搞破碎了。拋棄子女,拋棄妻子,棄妻棄子都不應該,棄夫棄子也同樣的不應該。為什么?家庭的建立很難得,家庭的幸福更是難得,我們不可能把這么幸福美好的家庭,就是由于自己一時的喜新厭舊,一時的貪欲,然后造成破碎,這個非常的要不得,也是造作極大的罪惡。
為什么?當一個人被拋棄,不是他一個人而已,還有他的家庭、他的父母、他的子女,傷了多少人的心,可以說是非常的傷心。想一想子女在這么小,他就失去了親情,可能沒有父親,可能沒有母親,這也是天下最悲哀的一件事情。在失去家庭的溫暖之后,長大如果在外面為非作歹,父母的過失就更大了。我們看看今天的社會,有很多青少年在外游蕩,有很多青少年在外不知要迷途歸返,不曉得應該趕快回頭。我們探究他背后,都是有一個身世凄涼的家庭背景,原來都是得不到親情的照護,從小疏于管教。在家庭失去溫暖之下,子女肯定沒有辦法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家庭是一切社會安定的關鍵所在,為人父母的要珍惜好不容易建立的家庭,我們不要輕易地讓這個幸福的家庭破碎。
夫妻當中含有極重的情義,什么情義?想想看,婚前兩情相悅,才有可能結合成為一個家庭,結為夫婦?;楹蟊舜嘶ハ嗯Γ⑦@個家庭,買了房,安置好一個幸福的窩,彼此都有恩德,這個叫恩義,夫妻之中這個恩義我們不能忘記。還有一個,夫妻里頭還有信義,婚前彼此信誓旦旦,山盟海誓,想想過去的這些誓言,如今搖身一變統統忘記了,夫妻之間的三義都不見了,情義、恩義、信義都不講了。所以,我們看到現在有這么多的家庭破碎,我們看了實在是非常的難過,尤其無辜的下一代更是可憐。所以為人父母的,我們要想一想,我們的所作所為是不是影響重大。
如果我們有這樣的傾向,自己要反省一下,想一想它的危害、它的影響有多深。
所以,當我們讀到“勿厭故,勿喜新”的時候,自己也要反躬自省,在物質上面我們是不是有這樣的毛病?在與人相處,在感情方面,我們是不是也有喜新厭舊的這種心態(tài)?這是非常要不得的,一定要及時回頭,懸崖勒馬,一切還是來得及挽救的。我們再看下面:
【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
這里講到人與人之間相處,往往我們會忽略很大的一點,哪一點?經常只有顧到自己,不能替對方著想。譬如說我們要找人講話,要找人幫忙,我們如果沒有注意對方是不是有空,然后就請人幫忙,就跟別人講話,往往對方礙于這個情面,不好意思跟你講。所以,在此末學也深深感受到,從以前服務于公職,或者后來從事教職,也經常有這樣的困擾。對方不知道你很忙,雖然看到你手上很多工作,但是他就喋喋不休,他就要找你講話,明明我們在思考,但是沒有辦法。碰到這樣的人,怎么辦?心里只有默默地希望他能看到我這么忙,趕快離開。有時候,我們正在思考的時候,正在做事很忙的時候,又接到電話,這個電話偏偏對方又跟你講了很久,有時候不好意思跟他拒絕,往往也會帶給自己無限的困擾。
所以,每一次我講到“人不閑,勿事攪”的時候,我會特別的告訴學生,當你看到別人很忙,千萬你不要再去忙上加忙,不要再找他的麻煩。“勿事攪”,就是不要再麻煩他做其他的事情,不要讓別人更忙。同時,我也告誡所有的小朋友,當你要打電話給親人、給朋友,我們也要特別注意看看時間,是不是已經吃飯的時間到了,或者人家在休息的時候,我們也要注意到,不要在這個時候打電話給別人。即使你要打電話,你也要問一下:請問你現在有空嗎?不要電話拿起來,就拼命講個不停。人有時候是很忙的,但是礙于情面,又不能直接的跟你拒絕。
所以在電話當中,我們也要建立一個新的觀念。我們打電話給別人,除了問候之外,如果要長談,要細講,要聊長一點,希望也能問一下對方有沒有空閑。過去的學生,他們知道我都有這樣的習慣,所以他們打電話來,通常都會先問:請問老師有空嗎?如果他的問題比較長,我都會另外安排時間,請他什么時候再打來,方便的話就那個時間打來,這樣才不會互相的影響,所以這個也是很重要的禮節(jié)。希望每一個人在讀到這一條的時候,我們也要注意到,當別人很忙的時候,我們不要再去找他的麻煩。
“人不安,勿話擾”。我們看到一個人生病,或者他的心情不好,我們也不要再去找他講話。這個“話擾”就是再去找他講話,前面那一句就是再去找他,這個事情找他幫忙。有很多人非常有愛心,聽到某人生病了,住院了,就趕緊去看他。我們曉得,病人他在生病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保存他的體力,而且他非常虛弱,正是需要休息的時候,我們不應該一個接一個去探望他,這樣只有叨擾他。等他好了之后,我們再去看他都不晚。
所以當我們要做,要需要人幫忙的時候,眼睛一定要仔細地瞧瞧,對方是不是很忙;很忙的時候,我們連跟他講話的時間,我們都盡量的要避免,更何況要找他幫忙。人不安的時候,我們看到人生病,或者情緒不好的時候,我們應該也要讓他有好好休息的時間。
也有一些小朋友,他們會跟我抱怨哥哥姐姐經常欺負他。我就問他:為什么你會被欺負?我會說:是不是哥哥姐姐在做功課,你去吵他,你要他陪你玩?他說:是。我說:你這樣就犯了《弟子規(guī)》這一條人不閑,你去事攪。你看到哥哥姐姐正在用功讀書,你去吵他,要他陪你玩,你就是不對的。如果你能看到哥哥姐姐他很忙,然后你不去吵他,你就是好弟弟,你可以跟哥哥姐姐講等你功課忙完了再陪我好不好?千萬不可以吵他。孩子在聽到這樣的講解之后,往后吵架的機會就少了,因為他也懂得替哥哥姐姐著想,功課為要。當他功課做完了以后,做哥哥做姐姐的再陪弟弟玩,這樣才對。而不是看到哥哥姐姐一回來,就抓著他不放,要他陪你玩。
所以孩子小小的年紀,你這樣講道理給他聽,他往往都能接受,而且也能改善。大人這一點看到別人不能替對方著想,就是看到人就想請人幫忙,這種習慣也要改正。為什么?有時候人很難開口拒絕,可是自己又很忙,又很矛盾。在這種情形之下,人與人相處應該要懷有經常會替對方設想的這種心。
弟子規(guī)泛愛眾心得體會精選篇十四
20x年4月11日我們集通項目在項目書記的帶領下已經第二次學習《弟子規(guī)》了,對于學習《弟子規(guī)》現在不僅僅限于學齡兒童了,引薦延深到企業(yè)里,教育員工的言行舉止,讓員工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爭取做企業(yè)的精品。
通過學習《弟子規(guī)》,使我認識提高了。每天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什么時候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怎么做好,人人都清楚。也許有人認為這是一本兒童讀物,是教育小孩子的和成年人沒有多大關系,其實做為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我們每個人都沒有理由去拋棄的。雖然時代在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更新,但中國國學博大精深,雖然歷時久遠,可仍具有極強的閱讀價值和深刻的教育意義。我們通過中國古典文化的熏陶,對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增強自已的審美底蘊和人文意識都是非常有益的。通過此次學習,我感到對自已是一場深刻的思想革命、一次心靈的洗滌,克服平時自己的一些惰性,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在學習《弟子規(guī)》的過程中,使我受益非淺。有些道理通過學習《弟子規(guī)》之后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規(guī)》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通過對《弟子規(guī)》的學習我有三點體會: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所以《弟子規(guī)》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 應勿緩父母命 行勿懶”“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通過這次學習,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給操勞的父母幸福的生活。
第二待人接物要懷著恭敬之心,為人要謙虛。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疤撔氖谷诉M步,驕傲使人落后”,雖然從小就念過許多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我卻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品質,反而常常爭強好勝,驕傲自滿。想一想驕傲自滿的確給自己造成了很多損失,也讓自己落后于別人一大截。人不可有傲慢之心,工作成績再突出,不尊重別人,我行我素還是得不到大家的認可,相信自己能夠很好的協調好與人相處的關系。
第三要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弟子規(guī)》教人向善,長養(yǎng)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通過學習《弟子規(guī)》明白和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你選擇了一個什么樣的人生目標,就有一個什么樣的人生。同樣,我們在教育孩子時也應該通過各種途徑來傳達《弟子規(guī)》中的精髓,從而取得更大的進步。
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懂得反省自己,時刻反省自己,做一個真正無愧于心的人!
弟子規(guī)泛愛眾心得體會精選篇十五
《弟子規(guī)》“泛愛眾”這是學生主修的第五門課。泛愛就是博愛,就是與朋友在一起相處,要講平等博愛。這是指交友。愛人者,人恒愛之。
【原文】: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譯文】:不論是什么人,我們都要互相關心、愛護和尊敬,因為我們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同一塊土地上。
【譯文】:一個行為高尚的人,名聲自然會高。因為人們敬重的是一個人的品行,而不是看他是否有一副好的相貌。
一個才學豐富的人,名望自然會大。因為人們所佩服的,是有真才實學的人,而不是自吹自擂的人。
自己有才能,不要只想著為自己謀私利,也應當做些對社會大眾有益的事。別人有才能,不要心生嫉妒,隨便輕視、毀謗。
不要諂媚巴結富有的`人,也不要對窮人傲慢無禮。不要厭棄過去的朋友,也不要只喜歡新結交的朋友。
【譯文】:當別人正忙著沒空時,不要因自己有事兒去打攪。當別人身心不安時,不要跟人家說話而去打擾他。
別人有短處,千萬不要到處宣揚。別人有隱私,絕對不能說出去。
稱贊別人善行,本身就是一種美德。因為別人知道后,就會因此受到勉勵而更加努力地去行善。
宣揚別人惡性,本身就是一種惡行。如果由于過分的厭惡痛恨而一味地去宣揚,就會招來禍害。
【譯文】:朋友之間互相規(guī)過勸善,則彼此都能成就良好的德行。如果有錯不能互相規(guī)勸,兩個人在道德上就都會有缺陷。拿人家東西和給人家東西,特別要分得清清楚楚。給人家的東西要多一點,拿人家的東西要少一點,這是人情來往的道理。
想讓別人做一件事,首先要問一問自己愿不愿意做。如果自己都不原意去做,你趕快也不要讓別人去做。
受人恩惠,要感恩在心、常記不忘,并時時想著報答;別人有對不起自己的事,過去就算了,不要老放在心上,應該寬大為懷,盡快把它忘掉。
【原文】:待婢仆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譯文】:對待家里的傭人,最重要的是自身品行要端正。品行端正固然重要,對人還要仁慈寬厚。
用權勢去壓服別人,別人就會口服而心不服。用道理去說服別人,別人才會無話可說。
弟子規(guī)泛愛眾心得體會精選篇十六
子曰:泛愛眾而親仁。仁者愛仁,智者愛智。
記得以前在讀者上看到這樣一則故事,年老的父親讓兩個兒子去獨闖天下,數年后,兩個兒子回來了,老大的述說是每到一處便遇惡人,所經之處必是惡地,這些年他過得很辛苦也很痛苦;老二的'運氣則好得不得了,所遇皆是善人,所到必是詳和之地,這些年他過得快樂。父親聽完之后沉默了一會,讓兄弟二人交換之地再次出發(fā)。結果,老大去弟弟所到之處,發(fā)現這些人根本就不向弟弟說的那么友善;而老二走在哥哥以前到過的地方,發(fā)現這些人其實都很善良,相處久了都很友好。所以說你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去對待別人,你就會得到怎樣樣的回報。常懷仁慈之心,以仁愛待人,那對方會在你的仁愛之光中感化。
懷著仇恨而生活的人,身體的每一個細胞將會被仇恨而吞噬,由此生活將會變得漫長而苦悶。而有智慧的人可用仁愛化解一切怨念,讓一切背負風清云淡。在若干年后,你再回首,發(fā)現當初曾令人爭執(zhí)、仇恨的事情已經不值一提。在沒有家國恨的年代,人與人的關系完全能夠因為泛愛眾而拉近,社會也會在每個人心存仁愛之中而和諧。
因存仁愛,人便不會自傲;因存仁愛,人便不會自負;因存仁愛,人便會揚善抑惡;因存仁愛,便會心存感恩之心;因存仁愛,便不會睚眥必報;將愛放在心中,人生便會少許多煩惱,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成完美的人間。
泛愛眾,我愛眾人,眾人亦愛我。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弟子規(guī)泛愛眾心得體會精選篇十七
當我步入這個大門的時候,我內心充滿了迷茫與猶豫。作為一名剛剛成為弟子的年輕人,我心里充斥著各種疑問和擔憂。我不知道自己能否勝任這個角色,不知道如何應對師傅的苛刻要求,更不知道未來的道路會是怎樣的艱難與險阻。然而,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摸索和磨礪之后,我逐漸明白了作為一名弟子應該具備的品質和態(tài)度。
第二段:師之教誨和心之堅定。
師父對我的教誨,使我對自己的選擇更加堅定。師父常說:“為了理想,你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堅持!你必須放下自己的自私和懶惰,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這些話語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內心。我明白了作為一名弟子,我應該始終以學習為重,不斷提高自己的修為和境界。同時,為了實現師父交給我的任務和使命,我努力擺脫懶散和拖延,時刻保持學習的熱情和狀態(tài)。只有如此,我才能真正成為一名合格的弟子。
第三段:古人智慧與今人探索。
在修行的道路上,我不斷汲取古人的智慧和經驗,并通過自己的探索和實踐進行了深入地思考。我發(fā)現,作為一名弟子,必須具備良好的品德和堅毅的意志。要時刻保持低調和謙卑,不被功名利祿所迷惑和墮落。同時,要堅持對生活和人性的無私關懷,并樂于助人。只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用心靈影響他人,傳播正能量。
第四段:修行的困惑和堅持的力量。
在修行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挫折和困惑。這時,堅持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堅持,才能克服自身的局限和困惑,找到前進的方向。師父常說:“修行如登山,會有艱難陡峭的時刻,只有堅持不懈,才能達到頂峰?!边@句話經常鼓勵著我,讓我知道只有堅持下去,才能看到真正的曙光。
通過一段時間的修行和摸索,我的弟子心得越來越深刻。我明白了作為一名弟子,要以師父的教誨為指引,堅持不懈地追求真理和美好。同時,要時刻堅守初心,保持對人性的關懷和責任心。這樣,無論在修行的道路上還是在生活的戰(zhàn)場上,我都能保持內心的平和與機智,抵御各種困難和誘惑。對于未來,我充滿了期待。無論遇到怎樣的風雨與挫折,我都會堅守初心,做一名真正的弟子。
總結:作為一名弟子,初入師門時的迷茫和猶豫只是一種挫折和試煉,通過師之教誨和心之堅定,我們可以獲得成功與成長。古人的智慧和今人的探索,讓我們更加明白了弟子應具備的品質和態(tài)度。當我們遇到困惑和挫折時,只有堅持,才能找到解脫和前進的道路。最后,我對未來充滿了期待,因為我相信,只有堅守初心,我們才能成為真正的弟子。
弟子規(guī)泛愛眾心得體會精選篇十八
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還存在著素質低下、道德滑坡、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不知書不達禮、沒有責任感和事業(yè)心等現象。這些人缺的是什么?我覺得缺的就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兜茏右?guī)》一書深刻地訓導我們如何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習慣;如何具備博愛的精神及正確的讀書方法等。諸如書中所寫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應勿懶;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yè)毋變;”這是孝道的基本要求?!靶值烙眩艿拦?兄弟睦,孝在中;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顯能”。乃為如何友愛兄弟,尊長愛幼最基本的語言及行為規(guī)范。另外,書中通過列舉生活中最易被視作瑣碎的習慣及現象,進而訓導我們如何養(yǎng)成良好生活習慣、具備博愛的精神和正確的讀書學習方法等。本書中的每一章、每一句、列舉的都是生活當中最為普遍、最基本性的習慣和現象,而這些習慣和現象可以說是人人皆知,但有好多人做起來卻不是那么容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去做。書中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要因小而不為,良好的習慣都是從一點一滴做起的。
通過學習《弟子規(guī)》一書,使我認識提高了。每天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什么時候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怎么做好,人人都清楚。也許有人認為這是一本兒童讀物,是教育小孩子的和成年人沒有多大關系,其實做為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我們每個人都沒有理由去拋棄的。雖然時代在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更新,但中國國學博大精深,雖然歷時久遠,可仍具有極強的閱讀價值和深刻的教育意義。我們通過中國古典文化的熏陶,對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增強自已的審美底蘊和人文意識都是非常有益的。
通過此次學習,我感到對自已是一場深刻的思想革命、一次心靈的洗滌,克服平時自己的一些惰性,要求學生做到的,必須自己身體力行,率先垂范,處處走在學生的前面,為學生做好表率。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guī)》,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guī)》,就是要把圣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學習《弟子規(guī)》,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yǎng)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弟子規(guī)》是先賢圣人流傳下來的一種行為規(guī)范,里面有很多為人處事的妙招。通過此次培訓課程的學習,我深受啟示:
第五,無欲則剛。物欲世界難免會有人為了一己私利而損他人利益,我們應當就事論事,而不要以人論事,這樣就會避免很多困擾和麻煩;最后,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與其改變他人,不如先改變自己,當行為達不到預期效果,則要反躬自問。
“五倫”是中國傳統社會基本的五種人倫關系,即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五種關系,也是狹義上的“人倫”,忠、孝、悌、忍、善為“五倫”關系的準則。孟子認為: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故應忠;父子之間有尊卑之序,故應孝,兄弟手足之間乃骨肉至親,故應悌;夫妻之間摯愛而又內外有別,故應忍;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故應善。這是處理人與人之間倫理關系的道理和行為準則。
人的一生都離不開這五種關系。我們要明白,順應“人倫”之道是做人的根本。如果違背了“五倫”自然關系,人就難以立身處世。家庭不和、社會秩序混亂、道德淪喪,國家也就失去了安定、興盛的根本。
在學習《弟子規(guī)》課程時,我深刻記得靳老師講的一句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
讓我們珍惜身邊的人,珍惜現在的時光吧……。
把快樂鑰匙揣在自己的口袋里。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快樂鑰匙”,但是我們卻時常不知不覺就把這把鑰匙交給別人掌管了。
一位女士抱怨道:“我活得很不快樂,因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彼芽鞓疯€匙放在先生手里。一位媽媽說:“我的孩子很不聽話,叫我好生氣!”她把快樂鑰匙交給孩子手里。一個男人說:“上司不賞識我,所以我情緒低落?!彼职芽鞓疯€匙塞給老板手里……這些人都做了相同的決定,那就是都把自己的快樂鑰匙交給別人,讓別人掌控了自己的心情。
其實,一個成熟的人應該把自己的快樂鑰匙緊緊地揣在自己的口袋里,不讓任何人控制這把心靈的鑰匙。他能夠自己控制情緒,能為自己負責,因此,和他在一起是一種享受。他快樂,所以,他走到哪里哪里都會像雨后的彩虹一樣光彩奪目、繽紛絢麗。
那么,朋友們,你們的快樂鑰匙在哪里呢?趕緊拿回它,揣到自己的口袋里!
人生的一面鏡子。
“謙虛使人進步,傲慢使人退步”,因為聽不見別人對你的勸諫,也聽不到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有句古話云,“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我們要放下自己的傲慢,放下自己的架子,這樣,別人才敢親近你,才愿意親近你,也才樂意為你指出自身存在的錯誤、缺陷和不足之處,幫助你更好更快地完善自己。
在此次《弟子規(guī)》培訓學習中,我們各位學長之間就相互指錯、認錯和改錯,一股批評與自我批評之風興起。《弟子規(guī)》固然是我們人生的一面鏡子,而他人也是我們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面鏡子,時刻照一照,時刻找一找,人生也就美好了!
感恩的心。
古人云,“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參加《弟子規(guī)》培訓學習之后,讓我們懂得了感恩的心是一顆多么美好的心。我們要感謝給我們生命的人,感謝給我們知識的人,感謝給我們衣食的人,感謝給我們住所的人,感謝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是他們讓我們成長更健康、更迅速。讓我們心懷感激、心懷感動,用感恩的彩筆描繪出屬于自己的精彩世界!
弟子規(guī)泛愛眾心得體會精選篇十九
作為求學者的基本要求,學習是每個人成長的必然經歷。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成為了老師的弟子,掌握了知識,拓寬了眼界,也積累了人生經驗。而弟子心得體會則是我們在學習過程中的感悟與體驗,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與掌握所學的知識,提升自己的學術水平和人格魅力。弟子心得體會是我們學習旅程中的寶貴財富,它不僅可以幫助我們鞏固所學知識,還可以將這些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不斷提升自己,更好地服務社會。
弟子心得體會具有多種形式與種類。其中,學習心得體會是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做的反思總結,讓我們對學習的收獲有個全面的了解。實踐心得體會則是我們在實際操作中的感悟與體會,當我們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時,會遇到各種問題與困難,而通過總結這些經歷,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與運用所學知識。此外,還有交流心得體會,即與他人的學習經驗分享與互動,通過與同學、老師的交流,我們可以拓寬視野,相互借鑒,共同進步。無論是哪種形式的弟子心得體會,它們都是我們在學習路上的重要標志,通過總結、反思與分享,我們能夠更好地吸收所學知識,提高學習效果。
第三段:弟子心得體會對我影響的重要性(大約200字)。
對于我個人而言,弟子心得體會有著重要的影響。首先,它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通過總結與反思,我可以將學習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和思考過程梳理出來,形成系統化的認識。其次,它可以提高我的學習效果。在總結與反思的過程中,我能夠找到我在學習中的不足之處,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此外,通過與他人的交流與分享,我能夠接觸到更多的觀點與經驗,豐富了自己的知識儲備。最后,弟子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更好地運用所學知識。當我將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時,卻遇到困難時,我可以回憶起自己的心得體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
撰寫一篇優(yōu)秀的弟子心得體會需要一定的技巧與方法。首先,我們要求真務實,實事求是地總結自己的經驗與體會,避免虛浮與敷衍。其次,我們要扎實掌握所學知識,只有真正理解所學內容,才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心得與體會。然后,我們要多角度思考問題,從個人經歷、社會背景、學科內涵等多個維度出發(fā)進行總結。此外,我們要注意遣詞造句,力求簡潔、明了,以便讀者更好地理解與接受。最后,我們要勇于與他人分享與交流,通過他人的反饋與指導,不斷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第五段:總結弟子心得體會的價值與意義(大約200字)。
總結弟子心得體會對于我們個人的成長與發(fā)展具有極大的價值與意義。通過總結與反思,我們能夠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與實踐能力。通過與他人的交流與分享,我們能夠拓寬視野,深化理解,發(fā)現與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弟子心得體會也是一種對學習過程的回顧與總結,它幫助我們認識并改進自己的不足之處,成為更好的自己??傊?,弟子心得體會是我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貴重財富,它的價值與意義不僅體現在學業(yè)上,還體現在人格培養(yǎng)與社會服務中,是我們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弟子不可或缺的素質。
弟子規(guī)泛愛眾心得體會精選篇二十
第一段:簡述泛愛眾的含義及重要性(200字)。
泛愛眾是一個有關互助、友善和合作的價值觀。它是一種心態(tài),鼓勵人們關心社會大眾,倡導彼此關愛,并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泛愛眾的重要性在于它有助于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提高社會凝聚力,推動社會進步。在快節(jié)奏、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泛愛眾對每個人的影響和意義尤為重要。
泛愛眾對個人來說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道德觀念上的提升。當一個人擁有泛愛眾的心態(tài)時,他會樂于助人,對他人抱有善意,以及容忍和寬容他人的錯誤。這種心態(tài)能夠塑造一個積極樂觀的個性,增強自身的幸福感。同時,泛愛眾還有助于個人發(fā)展,因為通過參與公益活動,個人能夠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啟發(fā),共同進步。
第三段:泛愛眾對社會的意義(200字)。
泛愛眾的心態(tài)在社會層面上有著深遠的影響。社會中每個人皆有其責任和義務去關心和幫助他人。泛愛眾的理念能夠激勵人們積極參與公益事業(yè),關注弱勢群體的權益,推動社會公平與正義。泛愛眾能夠凝聚社會力量,促進社會發(fā)展,并緩解社會矛盾。一個擁有泛愛眾心態(tài)的社會,將會充滿愛和和諧。
為了培養(yǎng)泛愛眾的心態(tài),首要的是從自身做起。我們可以通過關注和參與社會公益活動,主動幫助他人來培養(yǎng)泛愛眾的心態(tài)。此外,我們還可以培養(yǎng)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在日常生活中細心體貼他人,在人際關系中注重溝通和理解。培養(yǎng)泛愛眾的心態(tài)需要長期的努力,但是當我們看到身邊的人也受到我們的影響時,那種喜悅和意義是無法言語表達的。
泛愛眾的心態(tài)給我們展示了一種美好的未來。當每個人都能夠培養(yǎng)出泛愛眾的心態(tài)時,社會將會變得更加友善和和諧。社會各個領域的問題將會得到更好的解決,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合作將會得到加強。在這樣一個未來,互相幫助和共同進步的心態(tài)將成為每個人的共識,人們將能夠更加積極地參與社會建設,推動社會向更美好的方向發(fā)展。
總結:
泛愛眾是一種關心他人、助人為樂的心態(tài),它對個人和社會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培養(yǎng)泛愛眾的心態(tài)需要每個人的努力,但其帶來的影響和影響將是深遠而持久的。相信只有當我們都成為泛愛眾者,社會才能實現真正的和諧與進步。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
- 最新從嚴治警教育整頓心得體會實用(匯總8篇)
- 忠誠敬業(yè)擔當心得體會總結 忠誠敬業(yè)擔當心得體會總結范文(2篇)
- 部隊渉槍涉彈心得體會及感悟 用槍心得體會(6篇)
- 最新大學生青馬課心得體會如何寫(大全13篇)
- 鐵路一學一做心得體會總結 鐵路工作感想和體會(五篇)
- 最新兩會心得體會部隊范文(匯總17篇)
- 2023年青年安全工作會暨心得體會(優(yōu)秀17篇)
- 一個輔警的心得體會和方法 怎樣做好一名輔警心得體會(五篇)
- 2023年暑假社會活動心得體會和感想(匯總19篇)
- 2023年建軍80周年心得體會實用(通用14篇)
- 探索平面設計師工作總結的重要性(匯總14篇)
- 平面設計師工作總結體會與收獲大全(20篇)
- 平面設計師工作總結的實用指南(熱門18篇)
- 免費個人簡歷電子版模板(優(yōu)秀12篇)
- 個人簡歷電子版免費模板推薦(通用20篇)
- 免費個人簡歷電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學校貧困補助申請書(通用23篇)
- 學校貧困補助申請書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學校貧困補助申請書的核心要點(專業(yè)16篇)
- 學校貧困補助申請書的申請流程(熱門18篇)
- 法制教育講座心得體會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總結與計劃(模板18篇)
- 教學秘書的工作總結案例(專業(yè)13篇)
- 教師的超市工作總結與計劃(精選18篇)
- 單位趣味運動會總結(模板21篇)
- 禮品店創(chuàng)業(yè)計劃書的重要性(實用16篇)
- 消防隊月度工作總結報告(熱門18篇)
- 工藝技術員工作總結(專業(yè)18篇)
- 大學學生會秘書處工作總結(模板22篇)
- 醫(yī)院科秘書工作總結(專業(yè)14篇)
相關文檔
-
最新
弟 子 規(guī) 演講稿網弟 子 規(guī) 演講稿(精選9篇)17下載數 139閱讀數 -
弟 子 規(guī) 講故事比賽弟 子 規(guī) 故事演講比賽(4篇)49下載數 785閱讀數 -
弟 子 規(guī) 泛 愛眾心得體會感想報告弟 子 規(guī) 泛 愛眾一段感悟(九篇)31下載數 734閱讀數 -
弟 子 規(guī) 泛 愛眾心得體會感想實用弟 子 規(guī) 泛 愛眾解讀(九篇)21下載數 590閱讀數 -
弟 子 規(guī) 出則弟 心得體會和感想弟 子 規(guī) ――出則弟 心得(三篇)47下載數 448閱讀數 -
弟 子 規(guī) 出則弟 心得體會總結弟 子 規(guī) 的體會(3篇)16下載數 466閱讀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