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弟子規(guī)入則孝心得體會范本(通用9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8 01:09:23 頁碼:14
弟子規(guī)入則孝心得體會范本(通用9篇)
2023-11-18 01:09:23    小編:ZTFB

心得體會可以讓我們更深入地認識自己,觸及內心的真實感受和思考。在總結中可以提出自己在學習或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進的方向。以下是大家共享的心得體會,希望能夠激發(fā)更多的思考和想象。

弟子規(guī)入則孝心得體會范本篇一

《弟子規(guī)》“出則悌”部分,主要說的是家中兄弟姐妹相處之道,以及如何和長輩在一起的規(guī)矩。在這些規(guī)范中,訓練孩子們謙恭有禮,懂得尊重別人,自然容易融入團體,為大家所接納。這里的“出”是指家庭之外,“悌”包含兄友弟恭,包含尊敬長輩的禮節(jié)態(tài)度。如果一個人在家里和兄弟姐妹之間能夠友愛,能夠以禮相待,那么他出去外面與人相交就會做到和諧、和睦;相反如果他在家中與兄弟姐妹吵吵鬧鬧,不守禮節(jié),那么出去外面自然不可能守規(guī)矩。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當哥哥姐姐的要友愛弟妹,做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姊,兄弟姐妹能和睦相處,一家人和樂融融,父母自然歡喜,孝道就在其中了。與人相處不斤斤計較財物,怨恨就無從生起。言語能夠包容忍讓,多說好話,不說壞話,忍住氣話,不必要的沖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有一個父親,他的孩子脾氣特別不好,他為了教導他的孩子,他就跟他說:你現(xiàn)在假如發(fā)一次脾氣,就到我們家后院那個木柱上面釘一個鐵釘。那孩子一發(fā)脾氣就去了,拿一支鐵釘把它釘上去,一開始一天釘五、六支;結果釘了幾天,那個孩子嚇了一跳,密密麻麻,他突然感受到說,我的脾氣居然壞成這樣!這個孩子一發(fā)現(xiàn),就開始收斂,經(jīng)過一段時間之后,不發(fā)脾氣了。他的父親跟他說:你只要今天不發(fā)脾氣,就去把鐵釘拔一顆下來。他兒子拔得很有成就感,拔拔拔,突然有一天拔完了,他很高興,就跑去跟他父親報告:我都拔完了。他父親不急不徐把他帶到這個木柱前面,他說:雖然你的鐵釘都拔光了,但是留下了多少的坑洞!能不能回到原來的樣子?回不到!所以“利刃割體痕易合,惡語傷人恨難消”,到時候你再怎么對不起,也不見得能回到原來的一種關系了。所以,我們了解到就要更謹慎,下次要發(fā)脾氣的時候,要馬上“言語忍,忿自泯”。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

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良好的生活教育,要從小培養(yǎng),不論用餐就座或行走,都應該謙虛禮讓,長幼有序,讓年長者優(yōu)先,年幼者在后。長輩有事呼喚人,應代為傳喚,如果那個人不在,自己應該主動去詢問是什么事,可以幫忙就幫忙,不能幫忙時則代為轉告。青少年守則明言:助人為快樂之本。從古至今,助人為樂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人與人相處,就必須懷著一顆助人為樂的心,要用愛心和善念來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這樣一來,不僅別人會快樂,自己也會得到快樂的回報。如果別人有困難,我們就要向他們伸出援助之手,盡我們最大的'力量來幫助他們,這樣人生會過得更有意義、有價值。

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

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

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余。

稱呼長輩,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長輩面前,要謙虛有禮,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路上遇見長輩,應向前問好,長輩沒有事時,即恭敬退后站立一旁,等待長輩離去。不論騎馬或乘車,路上遇見長輩都應該下馬或下車問候,并等到長者離去稍遠,約百步之后,才可以離開。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

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

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與長輩同處,長輩站立時,晚輩應該陪著站立,不可以自行就坐,長輩坐定以后,吩咐坐下才可以坐。與尊長交談,聲音要柔和適中,回答的音量太小讓人聽不清楚,也是不恰當?shù)摹S惺乱阶痖L面前,應快步向前,退回去時,必須稍慢一些才合乎禮節(jié)。當長輩問話時,應當專注聆聽,眼睛不可以東張西望,左顧右盼。對待叔叔、伯伯等尊長,要如同對待自己的父親一般孝順恭敬,對待同族的兄弟姐妹,要如同對待自己的兄長一樣友愛尊敬。

無論是對什么人我們都要愛護,讓對方感到溫暖,知道愛的力量是多么的偉大,這樣他便也會用這種愛去關心別人,盧梭曾經(jīng)說過一句話:慈善的行為比金錢更能接觸別人的痛苦。你愛別人,別人就會愛你;你幫助別人,別人就會幫助你;你待他情同手足,他對你就會親如兄弟。

弟子規(guī)入則孝心得體會范本篇二

今年,我們按學校的要求親子一起學習《弟子規(guī)》?!兜茏右?guī)》的確是一本家庭教育的好教材,同時也是開啟學生心靈的金鑰匙。它走進孩子的日常生活,走進我們的家庭,規(guī)范著日常行為,成為孩子們成長路上的”指南針“。

為了使學習落到實處,取得實效,我們逐字逐句誦讀、理解、背誦。將《弟子規(guī)》的行為規(guī)范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切實從行為習慣上抓好孩子的基本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努力使傳統(tǒng)道德精華滲透到孩子的心田,讓潤育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經(jīng)典文化和啟蒙讀物提升孩子的生命質量,熏陶氣質,從而學會為人處世,懂得尊敬師長。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八囊馑际牵翰还芨改浮⒂H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俗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讀了弟子規(guī)中的的《入則孝》后,讓我感到十分慚愧。我發(fā)現(xiàn)其實什么是”孝“我一點都不懂。反而,父母對我百依百順,照顧到家,我想要的東西想方設法的滿足我,還反倒覺得父母為自己做的是理所當然,甚至有時候他們對自己過于擔心還覺得他們很煩。我實在是太不應該了。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弟子規(guī)入則孝心得體會范本篇三

”百善孝為先“,《弟子規(guī)*入則孝》細致而全面的闡述了孝道的各個方面,以今天的視角來看,仍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它告訴我們要有孝心、懂孝儀、守孝道。

在我內心,我很想孝敬父母,讓他們得到安慰。但總做不好,忍不住要和父母吵架,時常給父母臉色,干活回來還得為我們燒飯……他們是我最親近的人啊,為什么要這樣?我不禁自問。在今天的社會,諸此種種,或許習以為常,但這不應得到發(fā)揚。與古人相比,今日的孝道確實大為衰弱,還有人叫囂著人人平等、全盤西化,殊不知東西方文化有別,西化是資本主義國家的陰謀。

學習了《入則孝》,孝的觀念更深入我心?!贝笮⒆鹩H,其次不辱“。如今,求學于外,不能常陪伴在父母左右,內心多有不忍,但這非我所能改變,我最應該也最能做的就是好好學習,將自己照顧好,以免父母擔憂,記得多和家人聯(lián)系,體諒父母。

對于孝的行為,應由內及外,真正從心里感恩父母,并將行動落實到點滴之中,如和父母說話柔和一點,父母的愿望多滿足一點,對自己的身體多愛護一點……如此才能避免出現(xiàn)”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悲劇。

參加了讀書會,感覺蠻好的。

弟子規(guī)入則孝心得體會范本篇四

相信同學們對弟子規(guī)都非常熟悉了,以下是弟子規(guī)入則孝篇的解釋,一起學習吧。

原文。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yè)無變。

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

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解釋。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俊?/p>

從第二條開始,所指的是從小我們在家里,應當如何扮演好一個好的子女。從哪里開始?就從父母跟子女的應對開始。“父母呼”,“呼”就是叫喚的意思?!皯鹁彙?,“應”就是回答,“勿”就是不可以,“緩”就是遲緩。也就是聽到父母在呼喚、叫喚我們的時候,應該要立即回答。

末學也曾經(jīng)指導兒童讀經(jīng),講到《弟子規(guī)》中,“父母呼,應勿緩”的時候,也會問他們:當父母叫你的時候,你都怎么回答?答案就有三個:我在、我在這里、干嗎。以回答父母叫他,回答“干嗎”的最多,幾乎占了三分之二。我再問他們:如果在學校老師問你、叫你,有沒有人敢回答“干嗎”的?沒有一個小孩子舉手。他們紛紛地說道:我們才不敢,老師!他不是媽媽,也不是爸爸??梢姀男?,小朋友在家里,做父母的的確也不注意,他們的回答是不是有禮貌。我們曉得,在家里不懂得禮節(jié),不懂得禮貌,出外怎么會有禮節(jié)?怎么懂得要尊敬別人?所以,在第一句“父母呼,應勿緩”,做父母的也往往忽略掉,他跟子女的應對當中是怎樣的情形。

我們再看看現(xiàn)代的社會,幾乎已經(jīng)變成了孩子呼,父母應。為什么?因為現(xiàn)在大家養(yǎng)育子女都非常少,一個兩個。很多家庭都只有一個,所以一個就是寶貝,從小就慣他。大家寵他,父母寵他,爺爺奶奶寵他,集萬千寵愛于一身。所以從小他就養(yǎng)成驕慢、目中無人的這種態(tài)度,等到七八歲這個時候要來教他,都已經(jīng)相當困難了。因為他在童年當中,在四五年當中,從兩三歲到七八歲,這一段不長的時間、不短的時間,他已經(jīng)養(yǎng)成自大、驕慢的這種態(tài)度,所以就很難及時地把他教好。

“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在教我們的時候,父母教我們做任何事情,“行勿懶”就是要馬上動作,不可以拖拖拉拉的。我們也曉得,現(xiàn)在的子女功課很多,父母往往舍不得他做事,即使是家事,也都是由父母代勞。像在冬天,也曾經(jīng)問過小朋友:會自己疊棉被的,請舉手?幾乎非常少,微乎其微。為什么?因為從小就是父母幫他疊被子。由此可知,小朋友這么小,幾乎一生出來他就在享受,父母從來沒有給他機會學習。所以等到父母要叫他做事,他難免就沒有辦法服從。怎么以前爸爸媽媽沒有叫我做,現(xiàn)在才叫我做?所以他難免就會反抗。也有很多家長都紛紛感慨說,孩子真的是叫不動,叫他寫功課不寫,叫他洗澡也不洗;可是不用叫的,看電視、打電動樣樣都行。

我們也曉得,由這一點來看,我們知道從小有很多家長,他就不明白應該如何來教育自己的子女。也有很多人,他有一個錯誤的觀念,小孩子很小,他不懂;小孩子很可愛,就讓他玩;他很天真,他很漂亮,他很可愛。什么都舍不得,這個不是在幫他,而是在害他。過去的人,從兩三歲會自己吃飯,會走路,就開始教育他。從父母呼喚他,就教他學習要趕快回應;從父母叫他做事,他就要及時地趕快去做。從小就要訓練,你沒有訓練,到大了他不但不會料理自己,而且精神也可以說非常的散漫。我們從很多學生的習慣,他們的習氣毛病,也可以略知一二。我們再往下看: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這個意思就是父母要知道,從小就要教育自己的小孩。教育他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到,孩子有沒有專心地聽你講。我們看現(xiàn)在的情形,幾乎是父母跟孩子的對應,父母講一句,孩子可能頂了三五句。父母不說還好,一說孩子就喋喋不休,所以完完全全時代都變了。為什么?因為從小父母在教自己的子女的時候,他沒有特別注意到他們的禮貌。一個人在家里不聽從父母的話,將來在社會上與人接觸、與人相處,也可以說很難用虔敬之心去服從別人、去聽從長輩的話,或者長官所命令的話,可以說很難有那種誠敬之心。

所以,“父母教,須敬聽”。從小我們就要教導自己的子弟,要有這樣。

的態(tài)度,以恭敬之心來聆聽父母所教育他的。父母從小應該要怎么教他?如果我們要培養(yǎng)他的德育思想,培養(yǎng)他的善心、慈悲之心,我們可以講歷史上孝悌的故事,忠孝的故事,禮義的故事,廉恥的故事。每天你能講一則故事給他聽,他從聽故事當中,他可以明白什么叫孝,他可以明白古圣先賢所有教化后人的這些典范。用故事來詮釋給他聽,他不但愛聽,而且從小就能建立這些德育的觀念。

“父母責,須順承”。如果孩子他有做錯事情,做父母的千萬不可以含糊過去。尤其是第一次犯錯,就要及時地糾正,所謂“慎于始”,一切都要謹慎于開始。等他一錯再錯,我們再來糾正他,已經(jīng)太慢了。所以當父母管教自己子女的時候,也要特別注意到你的子女,他是不是愿意服從你的教誨。如果他有反抗的現(xiàn)象,你是不是會再加以說明?尤其現(xiàn)在講親子要溝通,不可以用專制的態(tài)度,在愛的教育施行下,父母有很多的權利,教導自己孩子的權利,很多都受到了限制。

所以,我們再看小孩,如果有犯錯的時候,一定要好好地教育他,讓他改過向善。也要觀察小孩子,他在犯錯之后,他會不會再犯;如果他再犯,表示他沒有順從。所以從小我們對自己的子女,對家庭的每一個子弟,做父母的要特別謹慎、特別小心來教育他們。如果這一條最基本的,我們沒有辦法把他教育好,將來就很難培養(yǎng)出良好的這種人格。為什么?犯錯不能接受教誨,犯錯不能改進,這個孩子怎么教導?所以我們做父母的,對于子女的管教,應該要特別的注意。

做子女的,從小我們也要有一種心,父母對我們所說的,我們要專心來聆聽,態(tài)度要很誠懇地接納。有很多學生會跟我反映,他說:媽媽很無理,她都這樣嚴格地要求我。我就會告訴他:教不嚴,師之惰;同理,子不教,父之過,母之過。所以媽媽要你好,她才會嚴格教你;老師要你好,才會嚴加督促你。你要曉以大義,他才能知道,原來父母嚴格的督促,完全出于一片慈愛之心。

所以,我們在教育子弟時也要特別的謹慎,從自身做起,才能真正讓子女效法。家里如果還有長輩在,做父母的一定也要做到“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你的子女看到,你同時也能接受爺爺奶奶的教誨,他們哪有不向你學習的?我們看完第二條之后,接下來我們看第三條: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

“冬則溫”,什么意思?“溫”就是溫暖的意思。“夏則凊”,凊就是涼爽的意思。此地就是指子女漸漸稍微長大的時候,對父母應該盡的這種孝心,到底應該從哪里開始做?就是從關懷父母的起居開始。此地只有講冬還有夏,春、秋也一樣。因為冬天比較寒冷,夏天比較炎熱,父母在照顧方面會比較費心。所以此地所指的冬跟夏,并不是春、秋都不管。我們曉得年紀大的人他很怕寒冷,所以冬天在家里,對父母就要特別的照顧,不要讓他晚上睡不好,要暖和,讓他睡得安穩(wěn)?,F(xiàn)在借著高科技的產品,我們有空調,所以父母在起居方面就方便多了。夏天讓父母睡得很舒爽,很涼爽,我們也可以借助冷氣機、電風扇,可以讓父母睡得也是很安適。

“晨則省,昏則定”。就是每天早上要記得起來第一件事情,就是向父母問候,問早安。同時問完早安之后,還要關心一下,昨天睡得好不好?是不是安穩(wěn)?一切是不是睡得很舒服?這些都是為人子弟在家里對父母應該有的態(tài)度,還有孝敬的這一份心?!俺縿t省,昏則定”,“省”的意思就是安慰問候的意思。“定”也是如此,也是安慰,讓他的心情覺得很好。為什么?能看到子女每天來問安,做父母的哪有不高興的!

比較寂寞,每天你能用笑臉來面對長輩,面對父母,父母一定也會很高興。但是我們再看看當今的環(huán)境,幾乎老人很少跟子女住在一起,老人有很多都被送到老人院。他們的生活不像古代,古時候有三代同堂,甚至四代同堂,在歷史上陳日方這一家,他們有十幾代統(tǒng)統(tǒng)居住在一起,完全沒有分家,有七八百口在一起吃飯,我們可以感受到那種溫馨的場面。

但是社會的變遷,使現(xiàn)在的父母往往沒有像以前那么幸福。所以為人子女者,我們沒有辦法跟父母居住在一起,也要時時刻刻惦記著父母的生活情形,有空應該撥個電話問候父母。假日也應該攜帶自己的子女回去探望,讓父母高興?;氐郊依?,能為父母下廚做幾道可口的小菜,相信父母會吃得很高興。即使他沒有辦法跟子女生活在一起,也會覺得生活相當?shù)男腋!?/p>

古人能做到晨昏定省,我們今人剛好恰恰相反。子女早上大部分都是父母去叫他,父母去問他,你起來了沒?好不好?完全相反。我們實在沒有辦法想象,為什么時代會變成這樣。所以有很多做父母的,他很感慨子女不孝。為什么不孝?從小我們就沒有好好教他,所以長大他不孝也是理所當然的。當然我們也看見現(xiàn)代很多職業(yè)婦女,孩子一生出來就是保姆帶,保姆帶大了,上學。所以親子關系,母親的責任與古人相比,可以說是天壤之別,這種親子的互動很少很少,子女對你沒有親切感。既然沒有親切感,他又如何來孝敬你?更何況從小又沒有好好地教他,所以長大他不孝,那這個也真的是理所當然。

所以當我們看到古人的孝心,古人的孝行,我們今人看了,雖然我們也深覺現(xiàn)在的環(huán)境的確與古人不同,但是我們可以效法他們的精神。什么樣的精神?關懷父母的精神不變,體貼父母的精神也不變。如果我們朝這個方向去做,也可以算是孝順了。我們再看: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yè)無變。】。

這里也講到出門一定要跟雙親稟告。孔老夫子他講“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什么意思?當父母都在家里的時候,如果你有事情要出去,一定要向父母稟告,不管你去得遠或者近,也一定要講明你到哪一個地方,好讓父母找你方便。尤其現(xiàn)在的社會環(huán)境很復雜,治安也沒有以前的好,所以為人子女一出門就一定要向父母稟明到哪里,或者說到同學家,到哪一個地方,什么時候回來,都一定要向父母稟告。為什么?絕對不能讓父母為我們的行蹤擔心。

“反必面”,回來的時候,也要跟父母報告講明?!懊妗本褪且嬉姼改福尭改缚吹侥惆踩鼗貋?,讓父母得到寬心。

“居有常,業(yè)無變”。這個“居”就是居住,居住的地方,“?!本褪且潭āN覀兌紩缘?,子女長大以后都會到外面工作或者求學,一旦我們在外面已經(jīng)立業(yè)或者成家,我們也要讓父母寬心。我們所居住的地方要讓父母曉得,不要經(jīng)常變換,讓父母擔心兒女在外頭居無定所,好像到處漂泊流浪一樣。所以為人子女,如果在外面讀書求學,或者經(jīng)商做事,我們也要讓父母知曉我們居住的地方。

除此之外,“居”就是我們的生活起居。除了要居有常,居住有一個固定的場所之外,我們的日常生活,也要有規(guī)律。有規(guī)律地生活,才有健康的身體。如果你不懂得節(jié)制,不曉得如何保養(yǎng)自己的身體,生活不正常,也會讓父母為你擔心。這個也是為人子女所應該特別注意的。尤其在現(xiàn)在的社會里頭,幾乎子女長大之后,都是自己在外居住。在外居住不會照顧自己,那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為什么?人要懂得會照顧自己,你才有健康的身體、才有良好的精神,你要創(chuàng)業(yè),你要做任何事情,你才有那種體力跟精神。

“業(yè)無變”,這個“業(yè)”,我們可以說事業(yè)、學業(yè),或者說你的工作。我們曉得有很多人心如果不定,工作三兩個月,他就很想再換一個工作,這個都是不對的。學習任何的才藝,或者我們求學的過程,我們也要專注,一門深入。一門深入,我們這一生才有成就。如果沒有定心,不能一門深入,可以說將一事無成。所以古人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于忍”,這個“法”的意思,就是任何事情的成就,都是你要能忍耐下來;你沒有這個忍的功夫,你就會經(jīng)常變換。人無定,事業(yè)經(jīng)常更換,父母當然也會為你操心,這個都是為人子女應該要避免的。

我們看到“冬則溫,夏則清”,一直到“居有常,業(yè)無變”,也告訴我們長大之后,應該如何來孝養(yǎng)父母。從冬溫夏清、晨昏定省,已經(jīng)逐漸告訴我們,長大之后,你的方向是應該要如何的孝敬父母。在我們日常生活起居中,也應該懂得如何來照顧自己,生活和事業(yè)方面都應該懂得如何來安排規(guī)劃,以免讓父母操心。能做到這樣,才算是一位真正的孝子。

今天時間已到,我們就講到第三條,下一堂我們從第四條開始為大家講解。謝謝!

【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

從字面上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事雖小”,就是泛指一切事情無論大小,即使很小很小的一件事情,“勿擅為”,這個“擅”就是隨自己的意思,擅自的意思。也就是說事情即使是非常小,也不可以不經(jīng)過同意就擅自去做它。譬如說有很多小朋友,他在家里,爸爸媽媽不在的時候,他就好像造反一樣,什么事情都碰,父母的房間、抽屜翻箱倒柜,很好奇地都去翻閱它,這些都是不對的。

《中庸》里頭告訴我們,人要懂得慎獨。什么叫慎獨?也就是說在沒有人看到的時候,我們內心也要很恭敬,絕對不可以隨心所欲,自己想要怎么做就擅自去做。曾子說“十目所視,十手所指”,這個意思也是告訴我們,人要經(jīng)常懷有這種警戒之心,即使沒有人看到,或者在沒有人的地方,這種獨處的時候也要很謹慎。

孔子也說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也在告訴我們,一個人對自己要能有所節(jié)制,同時也要懂得尊敬別人;你能尊敬別人,別人才有可能尊敬你。我們在公共場所,或者在一些很多人聚集的地方,也可以看到一些小朋友或者一些大人,沒有經(jīng)過同意,因為好奇心的驅使,往往會不自禁地東摸西摸,這些都是犯了事雖小而擅為的情形。

所以這里告訴我們,凡是沒有經(jīng)過同意的一些事情,我們都不可以擅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為什么?你去做了以后,有可能就闖了大禍。有一些人他非常的好奇,看到電鈴,看到這個按鈴,或者有按鈕,他隨便一按,結果就闖出了大禍,這都有可能?;蛘咝∨笥巡粫缘?,在家里隨便亂開瓦斯,或者電器的開關,這些也都非常的危險。所以從小在家里,為人父母的就要告誡小孩,凡是不能做的、沒有經(jīng)過同意的,都不可以隨便好奇,然后就去做它、去摸它、去碰它,這些不但很危險,同時也是不禮貌的。

我們再看下一句,“茍擅為,子道虧”。事情盡管是這么小,但是不能做。萬一你去做,這個“茍”就是假使,假使你去做它?!白拥捞潯保褪怯袚p為人子女的品德?!疤潯?,就是指缺陷、不完美。我們的人品,每一個人都希望他的道德非常的高尚。為人父母的更期望他的子女都是很優(yōu)秀的,不但品學兼優(yōu),課業(yè)要好,在他的品德方面,也是要非常優(yōu)秀的。所以做任何事情,我們無論大小,凡是沒有經(jīng)過同意,都不可以擅自去做它;去做了它,就會讓父母感到難過,也有損我們?yōu)槿俗优钠返?。我們再看底下?/p>

【物雖小,勿私藏。】。

這里也講到所有的物品,雖然很小,可能是一顆糖果,但是不該你吃、不該你用的,你統(tǒng)統(tǒng)不可以私自把它藏匿,變成己有。這里也特別告訴我們,凡是不應該拿的,不是屬于你自己的,應該征求別人的同意;經(jīng)過同意之后,你才可以拿。如果沒有經(jīng)過同意,你就私自把它隱藏起來,那就等于是小偷一樣,這些也是有損我們品德的。所以:

【茍私藏,親心傷。】。

如果你擅自把它藏匿起來,就是你擅自把它偷偷地占為己有,都是品德上很重大的瑕疵。所以會讓父母親感到傷心難過,他會難過你為什么要犯這樣的過失。因為小偷這個名,實在是很難聽,犯這樣的行為會讓父母蒙羞,感到是一種羞恥。所以為人子女的,從小我們在家里,凡事應該請示媽媽,哪些可以用,才可以動手去用;哪些不能用,就不應該去碰它。哪些可以拿來自己用,自己使用都要經(jīng)過同意,如果沒有經(jīng)過同意,就等于是小偷一樣,這樣做對品德就有很大的傷害。尤其在學?;蛘邲]有人見到的地方,東西很多,你很想要,你私自把它占為己有,這樣也是不對的,這樣還是犯了這種偷盜的錯誤。所以為人父母的,從小我們就應該注意自己的子弟,經(jīng)常要查看他們的書包,是不是有多出一些文具,或者多出一些用品。如果發(fā)覺他的書包里頭,或者口袋當中,有不明來路的東西,為人父母的一定要特別的注意,說不定小孩的手已經(jīng)做出了不干凈的行為。所以,從小我們在這方面要特別的謹慎注意。請看第五條: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俊?/p>

這一條也告訴我們,為人子女應該如何關心體貼父母。我們都曉得有時候父母年紀大了,他所需求的,他不方便自己出去買,或者他不好意思開口,為人子女的這個時候應該要善察親意。譬如說看到母親什么東西比較缺乏,我們應該要主動地為她補充。母親喜歡吃好吃的,她經(jīng)常喜歡吃的食物,我們也要盡到孝心,經(jīng)常滿足她的愿望,希望她能吃到她想要吃的。尤其是年紀大的人,可能胃口差一點,如果我們可以經(jīng)常關心體貼他,雙親也一定會非常的高興。如果我們能用這樣的方式來告訴自己的子女,將來他們長大,我們年紀大的時候,他也會記住當時母親(父母)是怎樣來孝敬爺爺、奶奶的。

所以“親所好,力為具”,這個“好”就是喜好,他們的嗜好?!傲Α本褪且M心盡力,“具”就是要為他準備。所以母親或者父親或者長輩,他們有任何的需求,為人子女的要盡心盡力為他去準備。如果你現(xiàn)在還是一個很小的小學生,父母最喜歡的無非是你的功課要很好,自己的作業(yè)要自己努力去做;應該學的,也應該努力去學習。我想父母在你幼小的時候,一定最希望你能在功課上好好的努力,這個時候你也應該要盡心盡力在你的課業(yè)上努力,讓父母得到歡喜。

“親所惡,謹為去”。這個“惡”就是不喜歡、討厭的、厭棄的?!爸敗币彩且霉Ь粗?,很謹慎地為父母去排遣,或者排除,為他去除掉。譬如說父母不喜歡的東西,我們應該盡量把它去除。父母見到我們有不良的嗜好,不良的習慣,自己應該要趕快改正過來,讓父母能得到歡心。

這個“惡”,它還有其他的解釋,譬如說父母不想見到的人,我們是不是也應該要幫他支開。所以這個好跟惡,完完全全要看子女平常與父母相處的時候,要仔細地去觀察父母心里所想要的。如果你能體貼父母,他一定能得到寬心。我們再看下一句:

【身有傷,貽親憂?!?。

“傷”就是身體有受傷,或者有病痛?!百O親憂”,“貽”就是遺留,會讓父母牽腸掛肚,“憂”就是掛心。我們想一想,從小到大,當我們身體受到傷害或者病痛的時候,最擔心的莫過于父母。他們會憂心,憂心我們的身體是不是沒有辦法好轉。我們能有這樣體會父母關心我們、照顧我們的那一份心情,我們就懂得愛護、照顧自己的身體,免得讓父母為我們操心。

子女長大之后,我們在外面結交朋友,更要特別的小心。結交不好的朋友,如果有不好的習慣,也會讓父母傷心。為什么?如果年長之后,你在外面,如果你不懂得處理你的感情,你因為心情不好,你受到創(chuàng)傷,父母也會為你擔憂。所以一個人從小到大,可以說父母無時無刻不在關心我們,所以我們也要懂得如何來照顧自己,這樣才是孝順的表現(xiàn)。如果不懂得照顧自己,長大之后還讓父母操心,那也是不應該。

如果我們現(xiàn)在年紀很小,我們也要注意自己的衣食,自己的穿著。冬天、夏天添加衣服、減少衣服,我們都要特別的注意。還有我們的飲食習慣也要特別注意,所謂“禍從口出,病從口入”,在日常生活當中,為人子女都要特別的注意,千萬不要讓自己的身體受到傷害,讓父母為我們擔心。

【德有傷,貽親羞?!?。

這一句是說父母他們最大的期望,無非將來小孩在社會上能有成就。不但有成就,也希望所有的子弟都能成圣成賢,那是父母最期望不過的。假使我們不能做到如此,反而還有品德上面的瑕疵,一定會讓父母非常的傷心,非常的難過。為什么?從小我們在父母這么辛苦養(yǎng)育之下,才能長大成人。我們如果不懂得珍愛自己,沒有報恩的心不打緊,還讓我們的品德有瑕疵。這個品德有瑕疵,就是什么?譬如說在外面跟同學打架,就是你品德有瑕疵;在外面逗留,晚上不回家,也是你品德有瑕疵。為什么?那么晚了還在外面游蕩,肯定沒有好事;年紀輕輕就跟人喝酒,這也不是好事,這些都是品德有瑕疵。或者賭博、打電動,輸了很多錢,這些都是品德上有很嚴重的瑕疵。所徒留的只有讓父母感到傷心難過而已。

《經(jīng)·蓼莪篇》里頭提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勞”,這里就在贊嘆父母生我們,養(yǎng)育我們,的確是非常的辛苦。我們有今天健全的身體,我們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哪一樣不是父母恩賜給我們的?所以我們想到這里,我們就應該要想到飲水思源,我們從哪里來的。我們一定要想到父母,看他們年紀大了,我們有能力應該要盡到子女的孝道,在品德上面更不應該有瑕疵讓父母蒙羞。古人講到孝順這個最高的境界,他能光耀門楣。如果今天我們不能光耀門楣,起碼我們要做一個好人,千萬不能讓我們的品德有缺陷,徒讓父母傷心,這是很不應該的。我們再看底下: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這里也提到了,雙親從小就這么愛護我,我孝順理所當然,是天經(jīng)地義之事,怎么可以不孝!如果我今天不孝敬我的父母,將來我的后代,同理也是不會孝敬我,想想人可不能像人家所說的“衣冠禽獸”。人為什么稱為萬物之靈?就是因為我們有仁慈之心。有仁慈之心的人,一定會孝養(yǎng)他的父母。

“親憎我,孝方賢”。“憎”就是討厭。即使雙親不喜歡我,討厭我,我還能恪盡子女的孝道,這個“孝”才稱為賢?!百t”是圓滿的意思。歷史上有很有名的孝順的故事,我們都聽過虞舜,他的父母對他不好,可是他還能順親意,順母意。即使后母對他相當?shù)牟缓茫踔炼家λ?,但是舜都能順從,逆來順受,最后感化他的父母。這一則故事也告訴我們,即使我們跟父母親的緣分沒有那么好,但是我們也要想辦法讓父母能改變。為人子女,雖然辛苦一點,但是至誠可以感通。如果是發(fā)自內心真誠的孝心,肯定可以感動父母的。所以,最后這里也提到了,父母親這么愛我,我們同樣用父母親愛我們的心,也能來愛我們的父母。這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這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的,不分年齡老少,不分大小,我們都可以做到的。

在歷史上,有一個叫陸績的小朋友,他有一次跟他的父親去做客,小小的年紀才六歲,主人招待他吃了橘子。他看到主人還有剩余,所以就把這個橘子藏了兩個,放在他的袖子里頭?;丶业臅r候,拜別了主人,跪拜禮謝主人,這個橘子就掉下來。主人就笑他說:你這么貪吃!可是這個小朋友就跟主人講:因為我母親她很喜歡吃這樣的橘子。所以趁主人不在的時候,他就拿了兩個,想要帶回去給母親吃。雖然這是不好的行為,但是他想到母親。因為他想到母親平常對他的愛護,現(xiàn)在看到母親喜歡吃的東西,他沒有忘記母親,所以他就順手多帶了兩個,放在這個袖子里頭。由此可知,孝順不分貧賤,不分年齡,只要你懂得讓父母高興,你能體貼父母。你能讓父母得到歡喜,你就是孝順。

“親憎我,孝方賢”,雖然有一點困難,但是在歷史上我們看到這么動人的故事,也說明,人本性還都是善良的。即使父母對我有不善之處,只要我們肯用心,肯定可以感化父母對我們這個態(tài)度的轉變。所以孝順不是困難,孝順也不是掛在嘴上,一定要落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接下來我們再看下一則,請看第六條: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俊?/p>

這里就講到在家里,假使父母親有過失、有不對,為人子女要基于盡孝,我們也要勸父母不可以這樣做。但是在勸勉父母的時候,這個“諫”就是勸諫。在勸諫父母的時候,我們要注意我們的神情,我們的表態(tài),是不是很尊重?是不是很客氣?是不是我們的臉色也和顏悅色這樣來勸勉?“親有過”,這個“過”的意思就是有過失,或者有不當?shù)倪@種行為。諫就是勸勉的意思,勸解的意思。

“使”就是使他能更正,或者能及時停止。我們曉得,這種事情相當難為。可是我們看到也有一些不是的父母,譬如說染上惡習,好飲酒,或者沉迷賭博,這時為人子女的要來勸解、勸諫,也要特別注意我們的態(tài)度、舉止。古人說,如果勸勉三次之后,這里就有講: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這里就講到,如果我們和顏悅色地勸諫父母讓他能及時更改,或者能停止。萬一父母不能接受,“諫不入”,不入就是不能接受?!皭倧椭G”,我們可以委婉地再勸諫。古人告訴我們,如果勸諫三次之后,可能會覺得很難過,很傷心。說不定我們第四次勸諫的時候,就會“號泣隨”,就會覺得很傷心、很難過,為什么父母不能接受我這樣的建議?所以難免會傷心、會落淚,“號泣隨”。

如果這樣父母還不能接納,“撻無怨”,這個時候如果父母惱羞成怒或者他不愿意聽到我們這樣勸他,即使被打了,也不應該有所怨恨。在此地,我們也要特別注意到,一個人如果發(fā)怒的時候,往往出手的力量非常的大,所以沒有辦法節(jié)制。因此,假使有被打的時候,我們也要衡量當時的情景,應該要躲避的時候,我們也要趕快離開現(xiàn)場。

像歷史上很有名的曾子,因為有一次他的父親覺得他有過失,于是當時就拿著手上的杖,就是一根木頭,就打他。結果一打,大概是打中了要害,曾子就昏迷了??桌戏蜃俞槍@一件事情,他就說是曾子的錯。為什么?你昏迷了,萬一你死了,你不是害了父親殺人的罪名嗎?所以我們在此要特別的注意。

歷史上還有一個有名的故事,那就是唐太宗,當他年紀很輕的時候,他隨著父親李淵到處平定,當時因為天下很亂,所以他就陪著父親一起打仗。在當時父親有一個決策,就是連夜拔營要攻打另外一個地方。當時還沒有當皇帝,李世民就跟他說:這樣做的話,我們可能沒有辦法成功,因為可能后面有埋伏,前面不但不能得到勝利,可能后面又被圍剿,反而不利我軍。當時唐高祖(也就是他的父親),他不采納。三次之后,他仍不采納。

眼見明天父親整個軍隊就要拔營了,這個時候,唐太宗就在這個帳篷外面號啕大哭,哭得非常傷心。為什么很傷心?他知道父親這個舉動是錯誤的,從整個局勢來看,唐太宗已經(jīng)看出他相當?shù)奈kU。李淵在帳篷里頭,突然聽到外面有很大的哭聲,而且哭得非常的傷心,所以就走出去看??戳酥螅艜缘盟膬鹤釉谀抢锟奁?,于是他就問他是什么原因。唐太宗這個時候就做最后一次的勸解,說他為什么哭泣的原因。他希望能阻止父親的這一項軍事行動,但是父親不能采納,他非常的傷心,非常的難過,就在那里唉聲嘆氣。他的父親看到兒子這么傷心,他所分析的`道理又這么的中肯,就及時停止這項軍事行動。后來唐高祖跟他兒子太宗,終于平定各地的這些賊寇,奠定了唐朝的基業(yè)。

由此可知,當我們對父母有所勸解的時候,首先應該注意我們的態(tài)度,我們不能義正詞嚴,這種臉色很凝重,或者好像是很有正義,然后那種臉色好像是以大來說服小,這樣是完全不對的。所以晚輩如何用和顏悅色,還有委婉的神情來告訴長輩,來為他們建議、分析。千萬不可以大人的這種角色,用訓勉的話來對待父母,父母肯定不能接受。

所以人與人之間的交談都希望對方能尊重。最先的接觸一定是看到你的臉色,如果你的臉色很難看,表情非常的嚴肅,而且是一派指責的言語,肯定沒有辦法讓對方接受。更何況此地所講的是父母有過失的時候,當然我們如果碰到這種事情,為人子女的應該要三思,而且也要掌握時機。時機的掌握也是非常的重要,因為時機不對,我們所說的話不但別人不能接受,父母更不能接受。

所以在這一條里,我們應該要特別注意,為人父母,我們讀到這一條,也更應該警誡自己,經(jīng)常反省自己有無過失。有不良的習慣,我們要及時把它改正;不能一時戒掉,我們也要慢慢地來戒除,這樣才能做好榜樣讓子女效法。接下來我們再看第七條:

【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第七條就是告訴我們當父母生病的時候,為人子女應該怎么樣來侍奉湯藥。我們曉得在過去,這個藥幾乎都是水藥,剛煮起來的湯藥一定非常的燙。我們要端給父母的話,要特別注意它的溫度是不是太高了,太高了唯恐燙到父母。所以在古者,他往往會倒一點點,然后喝喝看,舀一小瓢試試看,它是不是溫度太高,或者太低。所以古人對父母的侍奉,可以說是無微不至。

“晝夜侍,不離床”。晝就是白天,夜晚都侍候在旁,不離開床邊。為什么要做到這樣?我們曉得父母養(yǎng)我們,這樣的恩德非常大。我們想想小時候,父母照顧我們,當我們會走路,他怕我們跌倒;當我們生病的時候,他半夜不曉得要看我們幾次,摸了我們的額頭,一摸再摸,怕我們發(fā)燒。隨時隨地都在關心我們,體貼我們。這個時候父母年紀已經(jīng)大了,他們生病了,身體不好了,正是我們回饋的時候,所以說“藥先嘗”,應該的。“晝夜侍,不離床”,也是應當?shù)摹?/p>

我們現(xiàn)在醫(yī)藥發(fā)達,現(xiàn)在父母吃藥就方便多了,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要按時讓父母服藥。這個時間我們要經(jīng)常注意,不可以服錯藥,就是照顧的時候不可以服錯藥,一定要特別的注意。尤其病情危急的時候,更應該守在床邊,稍微的閃失,都有可能使父母病情惡化。所以在照顧年老的父母,這個時候為人子女應該要很細心很仔細的來服侍。能讓父母在晚年的時候,得到好好的照料,不但是父母所期望的,同時為人子女有這樣的機會為父母盡孝,我們也應該要好好珍惜這一段因緣,一定要盡心盡力侍奉自己的雙親。

【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如果不幸父母走完了人生之后,這時候如果辦喪事,我們也一定要盡孝,盡到為人子女所應該盡的這些禮節(jié)。禮節(jié),不在于鋪張,不在于浪費。如果父母有信仰,我們應該要用他所信仰、他所期待的這個喪事來為他辦理。佛教徒有佛教徒的儀規(guī),基督教、天主教也有他們不同的彌撒禱告,我們在送走父母最后的這個喪事,也要讓父母感受到我們對他的尊敬與追思。

所以,“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尤其古人都有守喪三年的美德。為什么要守喪三年?因為在過去,父母養(yǎng)育子女,他們哺乳都有三年,為人子女在父母過世守喪三年,也是理所當然的。所以在以前,經(jīng)常孝子就會在墳墓的旁邊筑一個圍廬,就在那里居住。

歷史上有很有名的王裒泣墓。在晉朝的時候,有一個叫王裒的人,他的母親生前很怕打雷。母親過世的時候,他就在墓旁邊筑一個小屋,就在那里居住。每一次碰到風雨交加又是打雷的時候,王裒都會跑去墓前,跟母親呼叫著說:媽媽!你不要難過,你不要害怕,你的兒子就在這里。他經(jīng)常在打雷的時候,下雨的時候,在墓前安慰自己的母親。

由此可知,每一個人都有孝心,只是我們在現(xiàn)在這樣的大時代環(huán)境里頭,很少人提到孝道。但是當我們看到古人盡孝的表現(xiàn),我們也會深深地感受到,父母的確對我們的恩德非常大。王裒這樣的故事,也可以給后人很大的啟發(fā),是值得我們效法的。效法他的精神,對父母那樣的追思,那樣的仰慕,即使母親過世了,他還念念不忘母親最怕的是什么。

所以盡孝,不在一時,也不止三年,有道是孝子終身仰慕父母。所以“喪三年,常悲咽”,只是形容父母剛過世的時候,我們因為思念他,經(jīng)常不自禁地眼淚會涔涔下來,這也是為人子女所經(jīng)常有的。如果有的父母已經(jīng)過世,即使已經(jīng)多年,我們想到當年父母跟我們在一起的這種情形,也不免會傷心落淚。

“居處變,酒肉絕”。這里就提到當我們面對家里有過世父母,生活應該要簡樸,在這個時候如果我們能茹素,那是最好不過的,為父母祈禱。在這個時候,我們想到平常父母跟我們一道吃飯,此刻一個位子空著,我們看到這種景象,往往是吃不下食物。所以在這種情形之下,深信有很多人也無心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

當我們守孝的期間,應該要遵從古人的禮節(jié)。我們的飲食、我們的日常生活都要特別的節(jié)儉,可以說是對父母的一種哀悼。雖然我們現(xiàn)在物質環(huán)境這么好,但是在這一段時間之內,我們也可以讓父母的錢財遺留人間,替他布施或者做有意義的事情,也是非常好的,也是一種盡孝的表現(xiàn)。我們再看底下:

【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這里就提到辦喪事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盡到禮節(jié),不可以隨便。但是這個禮節(jié)并不是很鋪張,很浪費,應該要莊嚴肅穆。在莊嚴肅穆當中,我們也要樹立良好的典范。什么典范?我們也看到一般民間的這種喪禮很鋪張,完全是做給別人看的,這個不是真正的孝道,反而是一種浪費。所以,我們在辦喪事的時候,也應該以莊重肅穆為主。每一個人、每一個子女,或者晚輩,能在此刻,能有孝思追念之心,而不是做給別人看的。形式的喪禮不是真正的盡到禮節(jié),發(fā)自內心才是真正的禮節(jié)。

“祭盡誠”,這里“祭”所指的是祭拜的時候要真誠。我們祭拜祖先,或者祭拜剛過世的父母,要有怎樣的心?要有他仿佛就在我們旁邊這樣的心。所以,我們不可以好像我有拜一下,我有祭祀這樣就好。我們說“祭神如神在”,雖然他們已經(jīng)遠離了我們,但是我們在祭拜他,就好像我們呼請他回來一樣,這樣的親切,讓父母在天之靈也能得到寬慰。為人父母的,你能這樣做給你的子女看,讓他也能了解什么叫對父母的一種禮敬。

古人講“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人能感恩祖先,能感恩過世的父母,這樣我們就不敢胡作非為,我們有父母在,我們有祖先在,我們不敢貽羞祖先,我們不敢丟自己祖先的臉。所以,我們祭拜的時候,能用這樣的心,很誠敬,好像他們就在我們周遭,跟我們在一起,這樣的祭拜才有意義。

“事死者,如事生”。這個也就是剛剛所講的,祭拜的時候要把過去的人,雖然他已經(jīng)遠離我們了,但是也應該像他還在我們身旁一樣。過去舍姐曾經(jīng)住在末學家里有幾年,她過世后,我們吃飯的時候、喝茶的時候,都不忘擺一副碗筷、擺一個茶杯在旁邊,也請她隨時隨地都回來與我們團聚。為什么要這樣?我們這個感覺,就是她永遠都在我們身旁。雖然她已經(jīng)不在,不跟我們生活在一起,但是我覺得她的精神就常在左右。

所以追思父母,不一定是形式,經(jīng)常能想到父母他所教育我們,他所指導我們,所教誨的種種言行,或者其他這個很有道理的情形,我們都要牢記在心里。為什么我們要這樣?因為我們要秉承父母所教我們的,能一代傳一代,這樣才不辜負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也才不辜負古人為什么要立教垂范于后世。

為什么要教我們孝?為什么要教我們悌?因為沒有這些基礎的話,我們又如何能做人?所以,最基礎的應該從“入則孝”,在家里這么幼小的時候,就應該好好學習如何孝養(yǎng)父母。做父母的也更應該好好把握時間,在他們三歲到七歲入學的年齡當中,不要任意放棄這一段寶貴的時光;這一段時光他們沒有好好建立這種家庭教育,實在是非常的可惜。

弟子規(guī)入則孝心得體會范本篇五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yè)無變。

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解說:

在家中,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應。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趕快行動,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懶得去做。父母要我們學好而教導我們時,必須恭敬而不可隨便,要將話聽到心里。我們犯錯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并且承擔過失,不可忤逆他們,讓他們傷心。

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親穿的是否溫暖,居處是否暖和。夏天,要考慮父母是否感到?jīng)鏊C吭缙鸫?,一定要看望父母親,請問身體是否安好;傍晚回來了,也一定要向父母親問安。外出時,先告訴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以后,一定面見父母親,讓他們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對于所從事的事情,不隨便改變。

事情雖然很小,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稟告父母,假如任意而為,就有損于為人子女的本分,東西雖然很小,也不要背著父母,偷偷的私藏起來,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里一定十分難過。

父母親所喜愛的東西,當子女的都應盡力準備齊全,父母所厭惡的,都該小心排除。萬一我們的身體受到傷害,一定會給父母親帶來憂愁,我們的品格有了缺失,會讓父母親感到羞辱、沒有面子。

當父母不幸去世,必定要守喪三年,守喪期間,因為思念父母就常常悲傷哭泣起來,自己住的地方也改為簡樸,并戒除喝酒、吃肉的生活享受。辦理父母的喪事要依照禮儀,不可草率馬虎,祭祀時要盡到誠意。對待已經(jīng)去逝的父母親,要像對待父母生前一樣的恭敬。

更多《弟子規(guī)》文章推薦閱讀:

1、《弟子規(guī)》的德育方法。

2、《弟子規(guī)》對當代大學生的意義。

3、《弟子規(guī)》中的感恩教育。

4、《弟子規(guī)·謹》讀后感。

5、《弟子規(guī)》是家庭良好教育的寶典。

6、《弟子規(guī)》測試試卷與答案。

9、教師讀《弟子規(guī)》心得。

弟子規(guī)入則孝心得體會范本篇六

我讀了弟子規(guī)中的入則孝和出則弟,我知道了: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一切言行中,要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余遐,更應努力的學習禮、樂、射、御、書、術等六藝,各種經(jīng)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學問。

在家中,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應。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趕快行動,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懶得去做。父母要我們學好而教導我們時,必須恭敬而不可隨便,要將話聽到心里。我們犯錯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并且承擔過失,不可忤逆他們,讓他們傷心。

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親穿的是否溫暖,居處是否暖和。夏天,要考慮父母是否感到?jīng)鏊?。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親,請問身體是否安好;傍晚回來了,也一定要向父母親問安。外出時,先告訴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以后,一定面見父母親,讓他們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對于所從事的事情,不隨便改變。

事情雖然很小,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稟告父母,假如任意而為,就有損于為人子女的本分,東西雖然很小,也不要背著父母,偷偷的私藏起來,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里一定十分難過。

父母親所喜愛的東西,當子女的都應盡力準備齊全,父母所厭惡的,都該小心排除。萬一我們的身體受到傷害,一定會給父母親帶來憂愁,我們的品格有了缺失,會讓父母親感到羞辱、沒有面子。

當父母不幸去世,必定要守喪三年,守喪期間,因為思念父母就常常悲傷哭泣起來,自己住的地方也改為簡樸,并戒除喝酒、吃肉的生活享受。辦理父母的喪事要依照禮儀,不可草率馬虎,祭祀時要盡到誠意。對待已經(jīng)去逝的父母親,要像對待父母生前一樣的恭敬。

我的。

散文。

雨荷發(fā)表了,女兒很高興的把我的文章曬到了微博上,引得孩子們圍觀,女兒的心暖暖的,我的文章沒有任何報酬,有時候幸福真的與金錢無關,女兒想寫小說,我希望的就是這樣,教會孩子自信的生活,教給她本領,適應社會的能力。這是我最想得到的贊譽。

幸福是什么,幸福很簡單,微笑,我的努力被女兒視為榜樣,我是一個好媽媽,我很自豪。雖然生活很辛苦,但我內心有了希望,微笑著迎接黎明的曙光,太陽每天都是新的。

女兒對我說,這是她聽到的最暖心的話,孩子們都夸她有一個好媽媽,她自豪的說,媽媽那么棒,桐桐也要努力啊,幸福就是如此的簡單,用行動來實踐自己的諾言,父母是孩子的導師!

弟子規(guī)是清朝康熙時山西絳州人李毓秀所作。全書以論語·學而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開篇,以三字韻語的文字形式,教人應該怎樣待人處世。

對弟子規(guī)的學習,讓我找到了答案。弟子規(guī)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guī),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它從人之根本出發(fā),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說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yǎng)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么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對長輩、對領導、對老師、對兄長、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fā)自內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

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意思是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余遐,還要學習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這是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要經(jīng)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yǎng)。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八囊馑际?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弟子規(guī)入則孝心得體會范本篇七

弟子規(guī)入則孝心得體會要怎么寫,才更標準規(guī)范?根據(jù)多年的文秘寫作經(jīng)驗,參考優(yōu)秀的弟子規(guī)入則孝心得體會樣本能讓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弟子規(guī)入則孝心得體會精選3篇】,供你選擇借鑒。

幸福,是一個很美的詞,像花開一樣沒有聲音,可是卻讓人感動得流淚。人們就像追求一切美好的東西一樣,也無悔地追求著幸福。而每個人都在追求著的幸福源于哪里呢?是那片蘸著奶酪的面包?還是那杯冒著熱氣的牛奶?真正的幸福源于我們的感恩的心。這是在讀了《弟子規(guī)》之后得到的感悟。

《弟子規(guī)》教誨我們要懂得感恩,學會感恩。古語云: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當我們剛出生的時候,我們是什么也不懂什么也沒有的,我們只是帶著一具軀體來到了這個世界上,還有那呱呱的哭啼聲。我們人生中的一切所得一切幸福也都是父母給予的。只要我們去學學一門外語,我們就能體會當初父母教育我們講話的辛苦了;只要我們用自己的雙手掙一筆錢,我們就能體會父母為我們的生活奔波的勞累了;只要我們去嘗試教育一個調皮的小孩我們就能體會父母對我們的養(yǎng)育之恩了。我們有了父母的關愛本是幸福的,但只有當我們真正的去感恩了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合家歡樂的幸福。

要如何感恩呢?父母對我們的索求并不多,只是孝順,便讓他們覺得欣慰?!兜茏右?guī)》所教導的我們的感恩方式也是簡簡單單的生活禮儀。家和萬事興說的也就是一家人互相敬重互相關愛的幸福。一個人若是連父母都不能贍養(yǎng),不能尊敬的話,如何能對別人友善呢?那他就更不可能得到別人的尊敬和禮讓了。所有,我們首先要培養(yǎng)的就是感恩的品格,尤其是對父母的感恩。每天早上起來關心父母的身體是否依舊硬朗,吃飯時間關注他們胃口是不是還一如以往,晚上睡覺留意他們會不會因為操勞過度而太疲憊,這些就是切切實實的感恩了。這些我們做到了嗎?如果做到了,那我們就是幸福的了。

我們不但要感恩父母的善待,更要感恩父母的斥責。虛偽之人常以笑臉相待,以阿諛奉承之語相贈,只有真正關心我們的人,真正為我們好的人才會斥責我們的過失并幫助我們改正自己的缺點。有了父母的斥責,我們才知道什么可為而什么不可為,我們才有了正確的道德標準和法律意識。因此,今天我們的成就最大的功勞就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在這個感激的過程中,我們也在用心地感受著生活的美好,所有這也是一種巨大的幸福。

有父母的愛和養(yǎng)育是一種幸福,去感恩這種幸福本身也是一種幸福,幸福不需要尋找,只要用心去感恩,便已是身處幸福之中,而這份幸福恰恰是《弟子規(guī)》帶給我們的思考所得的。

說來覺得可笑與慚愧,長這么大第一次接觸《弟子規(guī)》,前幾天打電話給爸爸,本來想得到一番表揚,沒料到爸爸說7歲的表弟也在學習,我無言以對,我知道硬式教學會讓這些孩子們背的滾瓜爛熟,但其中國學的博大精深的神韻要細細思考方可吸收。

可以說在我身上80后的一切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自私、任性、輕浮、嬌縱。所以,面對挫折也相當浮躁與脆弱。一直以來,我是父母眼中的唯一,他們會給我我想要得一切,會從心底原諒我在他們面前所有不被理解的思想與狂躁。

我知道了從現(xiàn)在開始熱愛生活的涵義,最愛的不是自己,而是父母,然后才是自己,而這種愛才應該是理性而又深穩(wěn)的愛,與其說父母賦予了生命這樣高潔的贊美,不如說是肉體與生智的延續(xù)的坦白,而懂得了這些不是要多么的謳歌國學的什么,而是一種體會,我想體會在心,付之行動,方算得上吸收了精髓。

“孝”自古以來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一直倍受重視,是一個人為人之根本,也是每個人必須認真學習的。

父母一生為子女操勞,在生活中,我們不僅要對父母尊重理解,更要從自身小事做起,為父母分憂解愁,盡孝道,做好為人子女的本份。

弟子規(guī)開篇第一章就講到孝,可見孝的重要性,可能有人認為弟子規(guī)中講的孝已經(jīng)不在適合于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社會,但其中為孝的精神本質是始終不變的,需要我們認真學習,并結合當今社會和個人的家庭進行落實?!案改负魬鹁徃改该形饝懈改附添毦绰牳改肛燀氻槼小睆牡茏右?guī)所述內容上看,實際上很多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很容易做到,也很容易被忽略,關于“孝”的很多事情我們都知道,可是真正能做到的少,所以我認為,對于行孝,一定要能夠知道而做到,只有做到了才算真正和孝,知道而不做到,反而比不知道更要批評。而且要注意細節(jié),從周圍的小事做起。對于其他做人做事亦是如此。

做任何事都有方法,盡孝道也是如此。我們可以向周圍做的好的人學習,結合自已的家庭情況,合理處理和父母之間的問題。供養(yǎng)父母是基本,與父母多溝通交流,更能體現(xiàn)孝的真諦。很多現(xiàn)代青年和父母關系緊張,抱怨有代溝,盡量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因為不管父母做什么說什么,他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子女好,畢競想害子女的父母還是世間罕有的,和父母之間的關系決定了你的盡孝的態(tài)度。

我們應努力做到能尊新,不辱親,能養(yǎng)親。為自己立人生,為別人做榜樣。

弟子規(guī)入則孝心得體會范本篇八

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父母不孝順、和兄弟姐妹朋友不和睦,那么他的孩子都會看在眼里,有一天他的孩子還會去學習,自己的行為不光會影響自己也會影響孩子的一生。記得有一則小笑話是說,有個老人年紀大了,雙手經(jīng)常哆嗦,他的兒子兒媳嫌棄他,有一次吃飯的時候,老人打破了一個碗,老人的兒子兒媳非常生氣,對著老人發(fā)了一頓火,從此之后,讓老人用木碗吃飯。有一天,這對夫婦發(fā)現(xiàn)自己的兒子在玩木頭,就問兒子在干什么,兒子說在給他們做碗呢,等到他們老的時候給他們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孩子最好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身教。

如果每一個人能夠做到,我們的和諧社會才是可以期待。

弟子規(guī)入則孝心得體會范本篇九

自從讀了《弟子規(guī)》以后我知道人生需要考慮的還有很多很多,演戲很容易,做人卻很難,戲可以演過無數(shù)次,人生的機會卻只有一次;世上好演的是戲,難做的是人;戲是虛構的,人卻是真實的;戲進而演的是人生,人生就像一場戲,心靈美好的人,夢也一定是美好的,真心的夢幻,絕不是虛幻)人活一口氣,要活得有志氣――為喘氣而活,僅活著而已;活得有志氣,死得也美麗。昨天是曾經(jīng),是過去,今天是面臨,是現(xiàn)實,不要在昨天里沉媚,應該在今天中開創(chuàng)!

在學生主修的第四課“信”,我知道了能實踐諾言,便是守信;不能實踐諾言,無論是出自不得已,還是故意食言,都違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處世的基本原則。母親履行的責任像奏多情的細雨,潤物細無聲;父親實踐的責任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凈心田。同學們,父母永遠的付出,不曾為回報等待,一心守候,只為子女成材。我們學了“入則孝”以后,心里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yǎng)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這就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為先。

《弟子規(guī)》里面的內容還有很多很多,需你自己去細細品味。

《弟子規(guī)》是清朝康熙時山西絳州人李毓秀所作。全書以《論語?學而》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開篇,以三字韻語的文字形式,教人應該怎樣待人處世。

對弟子規(guī)的學習,讓我找到了答案。弟子規(guī)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guī),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它從人之根本出發(fā),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說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yǎng)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么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對長輩、對領導、對老師、對兄長、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fā)自內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

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意思是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余遐,還要學習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這是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要經(jīng)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yǎng)。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彼囊馑际牵翰还芨改浮⒂H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入則孝是學生主修的第一門課入是在家,孝是善事父母,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善事,一個是心一個是侍。心即是心里面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yǎng)育之恩,侍既是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做,就是善事父母,這是做人的根本。百事孝當先。

今天我讀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意思是說:父母親叫你的時候,要立刻答應,不能遲緩;父母親讓你做事的時候,要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懶。

今天我做了兩件事:

早上媽媽叫我,我馬上就回應了;爸爸叫我刷鍋,我馬上就刷啦!

我做到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上一篇:看忠犬八公有感下一篇:維穩(wěn)反恐工作匯報材料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