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唐宋傳奇經(jīng)典讀后感 唐宋傳奇集目錄(三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4-05 06:22:04 頁碼:10
唐宋傳奇經(jīng)典讀后感 唐宋傳奇集目錄(三篇)
2023-04-05 06:22:04    小編:zxfb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墒亲x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yōu)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唐宋傳奇經(jīng)典讀后感 唐宋傳奇集目錄篇一

要放在一起來看,是因為互為補充。讀了《李娃傳》,才能不罵李益軟弱,明白他得知母親已定下表妹盧氏為親時“逡巡不敢辭讓”其實深可同情。今人以今人之愛情觀,罵他竟然一丁點力爭的意思都不表示,絕情負心軟弱如此。但《霍小玉傳》明明白白告訴今人,他膽敢爭取,其后果統(tǒng)計規(guī)律上很顯著,就是他父親一巴掌拍死?!耙择R鞭鞭之數(shù)百。生不勝其苦而斃,父棄之而去?!边€好那斃在此不是死,而是撲倒意思。父親不知道他為妓女流落街頭時,尚還灑淚于亡子,知道亡子沒亡,就干脆打死,免得他丟人顯眼。

為一個妓女喪志?那種大逆不道,輕則不給你寄錢了,重則打死打傷永世不見。唐朝門族、等級觀念如此傷筋動骨,誰敢抗爭?鄭生也算是“消極抗爭”了,心中至情,被李娃設(shè)計逐出妓院后沒有立即寫信回家騙父親討要些銀子,而是情苦念重,抑郁不得出離,故身心顛沛流離。李益也有消極抗爭,他假托要為給百萬聘禮籌錢,“事須求貸,便托假故,遠投親知,涉歷江、懷,自秋及夏”。他就挨時間。他以為時間可治愈小玉之恨,“生自以辜負盟約,大愆回期,寂不知聞,欲斷期望”。他不是不力爭,而是他非常明白慘局,鄭生都渾身潰爛了都。他只是在矛盾中無聲地痛苦,雖身未受鞭笞,而心已受千百遍。

當然,今人會說,既然《李娃傳》里的鄭生可以為李娃亡產(chǎn)敗金,連功名都不考了,那么霍小玉的男人就不能放棄些什么?可見還是李益貪心功名,一攀高門,所以負心。說是這樣說,說得好像悲劇是由個人的選擇中來。但以我愚見,《李娃傳》和《霍小玉傳》的悲劇,都只是結(jié)構(gòu)性的,還不是個性的。

李益和鄭生的行為不同,并不因個性的不同,而因在同一結(jié)構(gòu)的不同位置。李益本就是聞名天下,“麗詞嘉句,時謂無雙”,唐史上真有其人的;“先達丈人,翕然推伏”,在唐代科舉制度里,社會名聲好,有前輩引薦的,閱卷的就會給個高分兒,因為閱卷是不“彌封”的,李益的考前自我營銷顯然是到位的、成功的。何況李益已經(jīng)“以進士擢第”,只不過由進士到當官還需要經(jīng)過“科目選”,已有進士出身身份的,選一科目考合格,才能授官,所以李益有了三年的等待期。他非常明白自己的處境。

人的本能會讓自己很清楚自己的處境。李益清楚自己在等待之間想要的不過是風(fēng)花雪月感官富足人生正途之外的游戲,故事第一句就道明了,他內(nèi)心“自矜風(fēng)調(diào),思得佳偶,博求名妓”,不過是看得起自己的風(fēng)流,想要一場風(fēng)流,也因此才會在霍小玉提出“妾年始十八,君才二十有二,迨君壯士之秋,猶有八歲。一生歡愛,愿畢此期。然後玅選高門,以諧秦晉,亦未為晚,妾便舍棄人事,剪發(fā)披緇,夙昔之愿,於此足矣”時,他感到慚愧。小玉是真愛,可以放棄自己,成全他想要迎娶“五姓女”的門閥地位心,而自己古佛青燈度殘生,小玉可以如此至情,豁達,他卻只是自矜風(fēng)調(diào),一場游戲,所以他羞愧。但他清楚自己的前程,只要不搞出什么迎娶前罪臣霍王爺?shù)男∨?、如今的倡妓的大新聞,就一定會走向人生巔峰。話說回來,有幾個人肯為了一個女子,放棄自己的人生巔峰?你會為了一個年輕貌美的女子,就放棄做谷歌的總裁的機會嗎?

你會為了一個地位卑下但合你心意的女子,就放棄創(chuàng)造阿里巴巴神話的機會嗎?人對自我的成就總是有極高的幻想,這可以驅(qū)逐其他一切幻想。

相比之下,鄭生是什么角色呢,不過是個自小有些聰明、赴京趕考的秀才,頂多是帶的錢夠他在京城花兩年,錢多得讓他父親以為他是“以多財為盜所害”,但前途還未定,聲名也談不上,更因為跟李娃混了一年,也沒在科舉界用功做自我營銷,科舉無望了,錢花得也差不多了,對李娃是“倒過去”的情感依附關(guān)系。

是鄭生需要李娃更多一點,而霍小玉需要李益更多一點。

古今世界一樣,誰站在被需要的位置,誰就有主動權(quán)。

所以李益選擇放棄,李娃選擇放棄,李益不看好他和霍小玉的愛情在自己人生中的位置,李娃不看好鄭生這個人在自己人生中的位置,其實是這個邏輯。

假若霍小玉也同樣不以愛情為首位,那么他和李益,不過是好聚好散,不會有什么悲劇,但恰恰霍小玉當愛情為生命,這才讓李益震驚,霍小玉對愛情的那種堅韌不拔讓他震驚,因為他沒有。

而假若鄭生也同樣沒有那么多情,如果他不是“生怨懣,絕食三日,遘疾甚篤,旬余愈甚”,而是立即托書給父親讓他寄點錢來,想必他隨便編幾句話,半年的生活費還是騙得來的,那么他和李娃后來也沒有故事了。但他沒有,他只是日夜的悲傷,他和霍小玉是一樣的,把愛情看得很重呢,即使過去了幾個月,仍然在悲戚里,“每聽其哀歌,自嘆不及逝者,輒嗚咽流涕,不能自止”。

所以在同一個社會結(jié)構(gòu)里,未必總是一方是受害受壓迫者而另一方總是強者,未必總是這樣,人是從結(jié)構(gòu)中受益還是受害還要看人在其中的態(tài)度,對其他人的依附。在《霍小玉傳》里女人是受壓迫者,而在《李娃傳》里男人是受壓迫者,其本質(zhì)是一樣,動了真心,產(chǎn)生了依附,因而動真心者成受壓迫者。

讀了《李娃傳》,才能明白一個地位卑賤女子能說出“不邀財貨,但慕風(fēng)流”的話,真正是“有一仙人,謫在下界”,霍小玉就是仙女一枚,并且她對李益動心了。李娃那樣的不過是妖姿要妙,又“與通之者,多貴戚豪族,所得甚廣,非累百萬,不能動其志也”,就是有色,有錢,又只為了錢,因為她明白和士人的戀愛是不能當真的,士人們沒得勢時喜歡她們,得勢了就要娶高門貴族的女子,“士之耽兮,猶可脫也,女之耽兮,不可脫也”,李娃一開始就很理智,她肯定不會為了一個鄭生這樣的人物就像霍小玉那樣死去活來的做了厲鬼也不放過李益。

所以李娃的騙鄭生,設(shè)計逐他出門,也是深刻同情的。但是鄭生對她動心了,已經(jīng)到心愿和她有子嗣的地步了,所以李娃可以用“與郎相知一年,尚無孕嗣。常聞竹林神者,報應(yīng)如響”的借口輕易地騙得他流落街頭。

還是那句話,動真心者是受壓迫者?!痘粜∮駛鳌防铮瑝浩日呃钜娼K受內(nèi)心折磨?!独钔迋鳌防?,鄭生其實和霍小玉一樣,個性的結(jié)局本該是為情死的,但是白行簡對他大概有十萬分的同情,讓他和李娃在雪夜乞食相逢,李娃感其至情,終對他“晨昏得以溫凊,某愿足矣”,壓迫者李娃終于救贖了罪過。

《李娃傳里》兩情在磨難之后,其父因她于他有恩而誠意贊成婚事,其實還是結(jié)構(gòu)性的。如果霍小玉不死,將來戰(zhàn)亂中救李益,李益也可感念其恩情,說服他父母。所以終究,兩個故事是同樣一個結(jié)構(gòu)性的悲劇,也可成同一種結(jié)構(gòu)性的喜劇。

結(jié)構(gòu)還是那個結(jié)構(gòu),唐朝的門閥觀念之下士大夫和倡妓之間的愛情。能使這一結(jié)構(gòu)有故事的,必有寧為情而死的個性。但悲劇之因,不因個性,而因結(jié)構(gòu);而悲劇里,動真心者是受壓迫者。

但居然到最后,《李娃傳》不但不稱贊鄭生至情,還贊李娃“倡蕩之姬,節(jié)行如是,雖古先烈女,不能逾也”。也不知道唐朝士族的思維是怎么回事,反正明朝馮夢龍是明眼人,在《情史》里轉(zhuǎn)錄《李娃傳》為《滎陽鄭生》并文后曰:“世覽《李娃傳》者,無不多娃之義。夫娃何義乎?方其墜鞭流盼,唯恐生之不來。及夫下榻延歡,唯恐生之不固。乃至金盡局設(shè),與姥朋奸,反唯恐生之不去。天下有義焉如此者哉!幸生忍羞耐苦,或一旦而死于邸,死于兇肆,死于箠楚之下,死于風(fēng)雪之中,娃意中已無鄭生矣。肯為下一滴淚耶?繡襦之裹,蓋由平康滋味,嘗之已久,計所與往還,情更無如昔年鄭生者,一旦慘于目而怵于心,遂有此豪舉事耳。生之遇李厚,雖得此報,猶恨其晚。乃李一收拾生,而生遂以汧國花封報之。生不幸而遇李,李何幸而復(fù)遇生耶?”

說了這么多哦,其實就一個理,《霍小玉傳》和《李娃傳》并沒有個性的悲劇,只有結(jié)構(gòu)性的悲劇,唯獨一種個性,是用情至深的個性,但但凡是個愛情故事,也必然須有用情至深之人,所以也不算什么個性,所以這兩個唐傳奇,終究是結(jié)構(gòu)性的悲劇,是唐朝士大夫階層對科舉、門族的癡心,是一個時代對于成功的幻念可以抹殺一些美好的東西,而時代對人的條條框框如此之多,讓人無法抗拒。放到如今,這樣結(jié)構(gòu)性的悲劇也還是有,但是少了,畢竟時代人口流動特別大,你想要逃脫親朋好友的品頭論足是很簡單,遷徙,到北上廣,到其他二線城市,一份工作,結(jié)婚生子,過年可以不回家,一年不回家,十年不回家,接父母親人來玩一玩就行了,誰也不要管誰太多,更何況,也管不著,大家不再是抬頭不見低頭見了,不過一年見一回,過過嘴癮,多問你幾句,社會習(xí)俗的壓力已經(jīng)不是制度性的束縛了,你怎么想,怎么看,全憑自己個性,總盯著負面看的,就罵這個社會壓力太大,但其實都是個性的問題。這個時代有很多的故事都應(yīng)該歸結(jié)為個性的問題,但這個時代的文藝還十分鐘情于結(jié)構(gòu)性的問題。電視劇里演的全都是什么天帝、皇帝、王公貴族,和什么民間女子,或者家族關(guān)系一定要嫁給別人的女子之間的情愁,那些社會結(jié)構(gòu)而致的悲劇的確深慟人心,但這個時代不同了,人格個性的不同、所致的選擇不同、結(jié)局不同甚至悲喜劇的差別,應(yīng)該有更加觸動靈魂的力量。是的,這個時代的中國開始講靈魂了,個體了,也應(yīng)該多一些關(guān)于個體人格、選擇的悲喜劇成為主流了,不要再讓那些成為小眾文藝片了。

唐宋傳奇經(jīng)典讀后感 唐宋傳奇集目錄篇二

《補江總白猿傳》開篇云故事發(fā)生于“梁大同末”,歐陽紇生于大同四年,大同紀元共十一年,故“大同末”歐陽紇還不足八歲,絕不可能是蘭欽的“別將”,也未成婚。那么《傳》以歐陽紇為主角,意圖何在?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言“(歐陽)紇……子(歐陽)詢以江總收養(yǎng)成人,入唐有盛名,而貌類稱猴,忌者因此作傳,云以補江總,是知假小說以施誣蔑之風(fēng),其由來亦頗古矣。”汪辟疆《唐人小說》亦云“唐時風(fēng)氣,往往心所不嫌,輒托文字以相垢,如本傳(《 補江總白猿傳 》)及《周秦行紀》皆是已?!笨梢娞茣r風(fēng)氣托文詞相詬,今之讀者看起來精妙詭譎的小故事,暗藏著政治斗爭的機鋒,機鋒指向不是歐陽紇而是他兒子歐陽詢?!堆a》彰顯了我國罵人優(yōu)良傳統(tǒng)——問候你祖宗,于是歐陽紇悲傷的扮演了一回謙兒哥的爹王老爺子(又名于德綱,郭小寶)的角色。

那么問題就來了,潑臟水的人是誰呢,和歐陽詢什么仇什么怨?

先來看看歐陽詢是何許人,據(jù)《舊唐書·歐陽詢傳》:“高祖微時,引為賓客。及即位,累遷給事中。詢初學(xué)王羲之書,后更漸變其體,筆力險勁,為一時之絕,人得其尺犢文字,咸以為楷范焉。高麗甚重其書,嘗遣使求之。高祖嘆曰:‘不意詢之書名,遠播夷狄……’?!眰麟m然短,但是已經(jīng)透露了倆關(guān)鍵信息: (一)歐陽詢是高祖還沒發(fā)家時候的老朋友,。(二)字寫的是武德朝第一。“開元通寶”上那幾個字就是他寫的(想想人名幣上印著你的字)。 還編修了《藝文類聚》和《陳史》,寶寶在高祖身邊那真是紅極一時。這時候難免有人眼熱,但還不敢冒險對紅人做什么。

咣當一聲玄武門之變,一朝天子一朝臣,李世民做了皇帝,就把他虞世南扶了上來,虞世南“忠直博學(xué)”能寫能畫,深得太宗賞識。虞世南死后,歐陽詢尚在,太宗卻對魏征說“無人可以論書”,因為太宗最崇拜王羲之書法,虞世南曾師事王羲之后裔釋智永,是王書的嫡傳,而歐陽詢“書出于北齊三公郎中劉泯”,并不為太宗所親。初唐歐、虞、褚、薛四大書家,實為兩派,虞、褚、薛為一派,詢?yōu)榱硪慌伞_@兒的褚是褚遂良,這貨素有稱霸書壇的野心,曾問虞世南“吾書何如智永(虞世南的師傅)?孰與詢?”可見壓人一頭的野心之甚。虞世南死后,褚正要接過虞的旗幟,以繼承人的身份才能充分得到太宗的信任,而歐陽詢的存在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必須把他搞臭。而褚遂良打壓政治對手,諂媚太宗的文字也多見于史傳,誣謗歐陽詢是極有可能的?!堆a》寫作時間推測當在虞卒后,歐卒前,極有可能是褚遂良授意手下文人作。

二、流變

錢鐘書言“猿猴好人間女色,好竊婦以逃,此吾國古來流傳俗說,屢見之稗史者也。”可見“猿猴盜婦”故事是一個較為常見的民間故事母題?!霸澈锉I婦”的流變經(jīng)歷了兩漢六朝逸事實錄、唐代文人遐想、宋元明道佛宣教三個階段。

1.緣起:

自漢以來,四川民間就存在大量存在的猴玃盜女傳說,“猴玃盜婦”題材在漢代蜀地畫像石中也頻繁出現(xiàn),成為了各種文學(xué)藝術(shù)作品的故事素材。漢焦延壽《易林》 卷一 “坤之剝” 即載:“南山大玃,盜我媚妾。怯不敢逐,退然獨宿?!睍x代張華的《博物志》卷三“異獸”記載:“蜀山南高山上有物如獼猴,長七尺,能人行,健走?!薄恫┪镏尽酚涊d,“猳玃” 盜取美婦所衍生的后代所組成人猿雜交的群落,是由,它們與人無異,皆以 “楊” 為姓,有明顯的生理特征“玃爪”,聚居在蜀中而形成族群。

之所以會在四川等地有這樣的故事,一方面是此處多山,多猴玃的生存環(huán)境。蜀道之難阻隔了許多人,也為當?shù)啬ㄉ狭松衩氐纳{(diào),這種神秘提供了一系列想象的暗示。猴子與人交媾生產(chǎn)出的后代在相貌、 智力和行為方式上會怎樣?西南地區(qū)彝羌等族人,長相與中原漢人殊異,他們是否是猴子與人的后代?

2.早期佛教故事影響:

佛教傳入中國后影響逐漸增長,尤其是佛教故事因其情節(jié)和趣味性廣為傳播,也有人認為從情節(jié)的構(gòu)建來看,《補江總白猿傳》 應(yīng)該是寫作者在中國古而有之的 “猳玃盜婦” 傳說的基礎(chǔ)上嫁接漢譯佛經(jīng)中的羅摩故事創(chuàng)作出來的。

《六度集經(jīng)》中的《龍本生經(jīng)》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菩薩為大國王,育護眾生,聲動遐邇。而他舅舅也在另外一個國家為王,性貪無恥。舅舅興兵欲奪菩薩國,國王為使子民免于戰(zhàn)亂,便和王后亡逸山林。海有邪龍,迷戀王后美貌。便化為梵志,入山禪定,騙取國王信任。然后在國王出去采野果的時候盜挾王后而去。于是,國王便踏上了尋妃之路。后來在尋妃路上遇到被舅舅奪去王位的猴王,他幫猴王打敗猴王的舅舅,奪回王位。猴王便發(fā)動手下的眾猴幫國王尋找王后。 最后,在化為小猴的帝釋天神的幫助下終于殺死了邪龍,奪回了王后。此時,他的舅舅也死了,臣民尋求舊君,他便又回去做了國王。

3.道佛爭勝:

唐宋以后佛道二教搶地盤,紛紛對民間流行的 “猿猴盜婦” 故事進行宗教化的改造,譬如白猿盜婦是為了道家通過“房中術(shù)”的內(nèi)丹修煉,而不是像此前文本里的獸性需要。宋元話本《陳巡檢梅嶺失妻記》中既有釋家長老規(guī)勸猴精向佛,也有道教真人施法降妖。頗有意味的是,宋元話本《陳巡檢梅嶺失妻記》中,佛家不如道教,而在明代小說《會骸山大士誅邪》 中,佛教漸占上風(fēng)。

此后“猿猴盜婦”的故事逐漸褪去其早期對艷情、異獸的好奇,轉(zhuǎn)向宣揚道、佛法力的教化故事。降妖伏魔也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主題,其流變應(yīng)合了俗眾對民間文學(xué)的心理期待。

三、猴賽雷

白猿登場時,“有物如匹練,自他山下,透至若飛,徑入洞中,少選,有美髯丈夫長六尺余, 白衣曳杖, 擁諸婦人而出”,風(fēng)流倜儻、俊秀灑脫的美男與眾絕色美人嬉戲場景與之前的沉重氛圍截然相反?!耙娙@視,騰身執(zhí)之,披裂吮咀,食之致飽”則又是一轉(zhuǎn),,使文本忽生一抹妖異濃艷的亮色。食色性也,但多數(shù)人終究囿于“發(fā)乎情而止乎禮”的倫理道德訓(xùn)誡,白猿的“好色好酒”恐怕也表現(xiàn)了以作者為代表的部分世人對這種審美意識的自覺審視。

后來白猿書簡被燒的“悵然自失”和“木葉之初,忽愴然”則揭示了白猿豐富敏感的心境以失意士子的蒼涼口吻隱約道出了外物永恒而生命有限的巨大落差。死前自嘆“此天殺我”豈不讓人回想起當年西楚霸王“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的悲愴?想來白猿修行千年,卻依舊“將得死罪”,唯托天命才能令自己屈服,竟有了一絲希臘悲劇的意味?!邦欀T女汍瀾”以及臨死前為保兒子而“大嘆咤”,顯然已成為與你我同類的擁有情味之人。

可見白猿的形象充滿著文人的瑰麗想象,卻也能嗅出明顯的文人情懷。盡管這篇傳奇是諷刺之作,但讀完卻覺得此文中的白猿比歐陽紇更加有血有肉。

唐宋傳奇經(jīng)典讀后感 唐宋傳奇集目錄篇三

想得很美,而社會不能成全你,因此自憐。因物喜,因己悲,根源在個體遭遇和社會結(jié)構(gòu)規(guī)范的沖突。要理解個人,首先要理解個人心理的社會背景。唐朝的性觀念真的像傳說中的那樣開放嗎?貞節(jié)觀念真的淡漠嗎?如果真是,那么張生向紅娘表明心意時,怎么結(jié)果是“婢果驚沮,腆然而奔”?

可見丫鬟覺得禮數(shù)之外的男女交往是可驚、可羞的,但至于是不是可恥,還不可知。驚和羞,是社會風(fēng)氣并不流行之故,但不一定可恥,就像改革初,人們對婚前性行為更能接受了,因為人口流動,城市化,很多個性的、自我的東西出來了,而且現(xiàn)實經(jīng)濟關(guān)系改變了,子女在他鄉(xiāng)打工、工作,比父輩掙得還多,父母之言也就沒威力了,但要聊天說出來,還是會羞,會驚,因為畢竟不流行,非常態(tài),不像現(xiàn)在,奉子成婚已經(jīng)是種模式了,朋友很平常談?wù)撔允乱膊黄婀?。所以,從丫鬟的反?yīng),那一驚,一逃跑,以及后來又說,“郎之言,所不敢言,亦不敢泄”,可見唐朝的婚嫁、性觀念里,非禮交往還是很嚴重的,至少讓長輩知道了是不得了的,保持貞節(jié)是普遍的,喪失貞節(jié)是少數(shù)的,像鶯鶯本來“貞慎自保,雖所尊不可以非語犯之”,對張生也不搭理,“張生稍以詞導(dǎo)之,不對”,這才是女兒應(yīng)有的自覺。

但是張生又能說出“若因媒氏而娶,納采問名,則三數(shù)月間,索我于枯魚之肆矣”,可見男人心中,不明媒正娶而直接在一起是合情、合理,有正當性的,他覺得愛之深之切就可以拋開程序禮儀,也就是說,婚前性行為并不是不合時宜的,如果那于時代是萬惡的,像中國宋明理學(xué)那樣的存天理、禁人欲,并且認為唐朝“閨門不肅,禮教不興”,“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閨門失禮之事不以為異”《朱子語類》,那么張生說這話簡直就是強盜,跟搶壓寨夫人一個性質(zhì),就好比如今的利比亞男人如果說:“我愛你,但是我想在娶你之前跟你上床”,那么他一定不愛她,因為婚前性行為在利比亞是可以亂棍打死的罪孽,他對她沒有一丁點的保護之心。

所以對比保守的,又對比開放的,大略可知唐朝是介于保守和開放之間的。至少在唐朝男性眼中,張生并不是始亂終棄的十惡不赦者,“時人多許張為善補過者”。他的行為似乎既沒有違背法令,也沒有違背道德。就連鶯鶯都說:“始亂之,終棄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亂之,君終之,君之惠也?!柄L鶯認為,始亂終棄是“宜”,宜不就是合理的事嗎?既然合理,他的背棄最多是可恨、可傷心,但不至于可譴責,可責備。她雖深憐自己深情,“骨化形銷,丹誠不泯;因風(fēng)委露,猶托清塵”,但也潛意識認為兒女之情這是女子所耽,而男兒有仕途志求,如果把兒女情看得很淡,也是志向所驅(qū)使,堪稱志向堅秉,所以鶯鶯會說出如果張生“達士略情,舍小從大,以先配為丑行,以要盟為可欺”,她自己就骨化形銷,丹誠不泯。她料到,并且認可張生的選擇,因為人必然會根據(jù)社會結(jié)構(gòu)規(guī)范下的理性選擇來揣摩他人的行為,并且以“公共領(lǐng)域的規(guī)范思維”來表示理解。但她內(nèi)心必然是抗拒,悲痛。個人境遇和社會結(jié)構(gòu)有了嚴峻的沖突在這里。

之所以能發(fā)生這樣的沖突,當然唐朝那既開放又保守的社會狀態(tài)是原因之一?!豆侍坡墒枳h卷第十四戶婚》明確有言:“諸卑幼在外,尊長後為定婚,而卑幼自娶妻,已成者,婚如法;未成者,從尊長。違者,杖一百?!币簿褪窃磽?jù)這一言,網(wǎng)上有流行的話說“《唐律·戶婚》規(guī)定:子女未征得家長同意,已經(jīng)建立了婚姻關(guān)系的,法律予以認可,只有未成年而不從尊長者算違律。”狗日的要查找百度百科、流行說法的原始論據(jù)還真是浪費了我很多生命,但一想到顧彬在沒有電腦的時代讀遍中國古籍來研究唐傳奇,我也真是覺得我可能并不適合讀歷史??傊?,這一句,的確給張生對鶯鶯的追求披了一件合理性的外衣。唐朝男女大可以私定終身,再讓家長知道,反正已經(jīng)有夫妻之實,唐律也承認,任由“婚如法”。張生也的確有娶鶯鶯之意,文中有句:“張生常詰鄭氏之情,則曰:‘我不可奈何矣’。因欲就成之。”只因張生要赴京趕考,所以事情耽擱了下來。

但其實,他們之間是毫無社會結(jié)構(gòu)規(guī)范的反對和束縛的。鶯鶯雖非豪門,但是家產(chǎn)殷實,張生雖然科舉得中,但也是寒門出身,所以門當戶對的,連紅娘最初都提議他直接走“父母之言,媒妁之命”的路。畢竟在唐朝,由父母等長輩主婚,出婚書,下聘禮,走一走那張生嫌太長的過程,“若因媒氏而娶,納采問名,則三數(shù)月間”,這才是正道。凡事兒女在外私定終身的,成了事實就算了,不成的,還是得聽父母主婚,否則“違者,杖一百”。

可是后來,張生斷了念想,時人還認為他斷絕和鶯鶯的關(guān)系是好事,因為張生說鶯鶯這種尤物,為蛟為螭,變成什么可怕的都不一定,他法力淺駕馭不了,“時人多許張為善補過者”,當然,這里的時人是男性群體,是男性群體的集體思維,而淹沒泯滅了女性的聲音。在我看來,鶯鶯不過是有些抑郁質(zhì),情緒變化無常,給人的壓抑感很強,張生你不愛她就算了,干嘛編說法來貶低她。

您可能關(guān)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