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七年級地理總結歸納(通用9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0 07:59:47 頁碼:13
七年級地理總結歸納(通用9篇)
2023-11-10 07:59:47    小編:zdfb

總結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回顧、反思并總結經驗,為今后的學習和工作提供指導。4.要寫一篇完美的總結,可以參考其他人的總結經驗,學習他們的優(yōu)點和方法。閱讀他人的寫作作品,可以開闊我們的視野和思維。

七年級地理總結歸納篇一

1.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南極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陸地。

3.半島是陸地伸進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峽是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

4.七大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陸變遷的原因: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

6.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

7.20世紀60年代,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

8.六大板塊示意圖參看課本第37頁。

9.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帶。

由為大家提供的七年級地理陸地和海洋知識點歸納總結就到這里了,希望大家喜歡!

七年級地理總結歸納篇二

1、從東、西半球看,我國位于(東半球);從南、北半球看,我國位于(北半球)。

2、從緯度位置看,我國大部分位于(北溫帶),南部部分地區(qū)位于(熱帶),沒有(寒帶)。

3、從海陸位置看,我國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的東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海陸兼?zhèn)洹?/p>

4、我國領土最南端為海南省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最北端在黑龍江省漠河縣北端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最西端在x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的(帕米爾高原)上,最東端位于黑龍江省(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匯合處。

5、我國陸地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僅次于(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6、陸上國界線長達(2.2萬)多千米,與(14)個國家相鄰。

7、我國大陸瀕臨海洋,從北到南,依次為(渤海)、(黃海)、(東海)、(南海)。臺灣島東岸直接瀕臨(太平洋)。

8、大陸海岸線長(18000)多千米,近海分布著(臺灣島)、(海南島)、(舟山群島)、(南海諸島)等眾多島嶼。我國與(6)個國家隔海相望。此外,我國與(朝鮮)、(越南)既陸上相鄰,又隔海相望。

9、我國有(2)個內海(渤海)、(瓊州海峽)。

10、我國行政區(qū)劃分為(省)、(縣)、(鄉(xiāng))三級。

11、我國有(23)個省、(5)個自治區(qū)、(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qū),共計(34)個省級行政區(qū)域。

第二節(jié)人口。

1、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是(中國)。

2、2、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我國人口數(shù)為(13.40億)。

3、我國的基本國策是(計劃生育)。

4、我國人口分布特點是(東多西少)。

5、2010年,我國平均人口密度為(143人∕平方千米),約為世界平均人口密度(47人∕平方千米)的(3)倍多,是世界人口密度(較大)的國家之一。

6、我國人口密度的分界線(黑河——騰沖)。

第三節(jié)民族。

1、我國有(56個)民族;(漢)族人口最多,約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92%)。其他(55)個民族人口較少,成為(少數(shù)民族)。(壯族)人口最多,超過1600萬人。

2、(漢語)是我國使用人數(shù)最多的語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數(shù)最多的語言。

3、我國民族分布的特點(大散居、小聚居、交錯雜居)。

七年級地理總結歸納篇三

北美洲為10%;南美洲為17%;大洋洲為14%;非洲為27%。

世界上鐵、煤、石油的分布情況如下:

(1)世界上的鐵礦主要分布在俄羅斯、馬西、國、澳大利亞、印度、加拿大和美國。

這七個國家的鐵的儲量約占世界的90%。

(2)煤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亞歐大陸和北美洲中部,在世界各國中,煤儲量居世界前列

的有中國、美國、俄羅斯等國。

(3)世界上石油資源的分布很集中,中東地區(qū)約占世界石油儲量的一半還多。主要輸往日本、歐洲和北美洲等地。

森林有調節(jié)大氣成分、凈化空氣、含蓄水源、增加空氣濕度、防風護田、保持水土等作用。所以,人們把森林叫做“大自然的總調節(jié)室”。世界有森林面積40 億公頃,主要在以針葉林和闊葉林為主。全球森林資源絕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

地球上的水主要有海洋水、陸地水和大氣水三種存在形式。

總量很多,但是 96%以上的是海洋水。在淡水資源中,冰川中儲存的水量最多,現(xiàn)在人們大量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河水、湖泊水(淡水湖的水)和部分地下水。保護水資源,主要途徑有:節(jié)約和合理用水,減少對水資源的浪費;防止和治理水污染;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淡化海水,擴大淡水來源。

土地的利用類型:

土地的利用類型可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類型。

土地資源的分布:

溫帶濕潤的平原地的地勢平坦,氣候溫暖,適宜發(fā)展農業(yè),是世界耕地的主要分布地區(qū)。

氣候冷濕的亞寒帶地區(qū)和炎熱多雨的熱帶地區(qū),保留了大片的針葉林和雨林。熱帶和溫帶半干旱地區(qū)草地面積廣闊,是世界畜牧業(yè)的主要分布區(qū)。

七年級地理總結歸納篇四

1、地球是一個球體。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的船隊首次實現(xiàn)了人類環(huán)繞地球一周的航行。

2、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周長4萬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

3、地球儀上與南、北極距離相等的大圓圈叫赤道,赤道是的緯線圈,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4、赤道緯度為0°,是緯度起始線。赤道以北叫北緯,用“n”表示;以南叫南緯,用“s”表示。

5、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并垂直緯線的線叫經線,也叫子午線,經線指示南北方向。

6、本初子午線經度為0°,是經度起始線。向東和向西各分180°,稱為東經(e)和西經(w)。

7、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東、西半球分界線是20°w、160°e組成的經線圈。

8、地球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為24小時,也就是一天,自轉產生了晝夜交替。

9、地球公轉方向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周是一年。地球在公轉軌道不同位置上產生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季節(jié)變化,南、北半球季節(jié)相反。

10、根據(jù)各地獲得太陽光熱多少,把地球表面分為熱帶、南、北溫帶和南、北寒帶共五個溫度帶。

11、比例尺、方向和圖例是地圖的語言,閱讀地圖要學會測量距離,辨認方向、識別圖例。

12、辨認方向,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有指向標的地圖上,要按照指向標判讀方向。

13、地圖種類很多,根據(jù)不同目的,正確選擇地圖。公園游玩要用導游圖,外出旅行參考交通圖。

14、地面某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叫海拔,把地圖上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成線,就是等高線。

16、分層設色地形圖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表的.高低形態(tài)和海底的起伏狀態(tài);陸地表面的地形類型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五種。地形剖面圖可以更直觀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緩。

七年級地理總結歸納篇五

1、亞洲是世界上面積的一個洲,也是世界上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一個洲。

2、運用地圖說出亞洲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

3、亞洲的地勢中間高、四周低,地形復雜多樣。

亞洲的河流特點:發(fā)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狀流向周邊的海洋,形成眾多的長河。

亞洲的氣候特點: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大陸性氣候分布廣。

亞洲分布范圍最廣的氣候類型是溫帶大陸性氣候。

4、亞洲地廣人多,約有36.8億的人口,東亞、東南亞和南亞是人口稠密區(qū);人口超過1億的亞洲國家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日本等6個國家。

5、亞洲共有1000個左右的民族,不同地區(qū)的民族,分別創(chuàng)造了各自的文化。

亞洲的三大文明發(fā)祥地: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印度河流域;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6、亞洲經濟發(fā)展不平衡,日本為發(fā)達國家,其他為發(fā)展中國家。

(

1、運用地圖說出歐洲西部所處的位置、范圍、主要國家。

2、歐洲西部地形以平原為主,氣候沿海地區(qū)為溫帶海洋性氣候,內陸地帶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南部為地中海氣候及高原山地氣候,北部為寒帶氣候。

3、歐洲西部主要為發(fā)達國家,工業(yè)以制造業(yè)為主,傳統(tǒng)的畜牲業(yè)發(fā)達。歐洲西部旅游業(yè)發(fā)達。

1、運用地圖說出南極洲所處的位置、范圍:地球最南端,大部分位于南極圈內。

2、南極洲的幾個世界之最:緯度、平均海拔、跨經度最多、氣候最寒冷。

3、南極洲的.地形以高原為主,有“冰雪高原”之稱,冰層的平均厚度達2000多米,淡水資源豐富。

4、南極洲的氣候特點:干燥、烈風、嚴寒。

5、南極洲礦產資源豐富,植物品種稀少。

1、日本是位于太平洋西北部的島國,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等4個大島和數(shù)千個小島及周圍的海域組成,首都為東京。

2、日本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平原面積狹小,峰為富士山,是一座的活火山,日本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地帶,多火山地震。交通以海洋運輸為主。

3、日本地處中緯度,氣候以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為主。

4、日本水能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高。

5、日本自然資源缺乏,發(fā)展所需的原料、燃料主要靠進口。

6、日本為亞洲的發(fā)達國家,科技力量雄厚,產品多銷往國際市場,經濟的對外依賴性強。

日本的工業(yè)布局為臨海型,為了便于引進原材料、輸出工業(yè)產品,減少運輸費用、降低成本,日本的工業(yè)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

(

1、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的國家,東西長1萬多千米、南北寬約4000千米,面積為1707.54萬平方千米,領土跨越了亞洲和歐洲兩部分。首都為莫斯科。

2、俄羅斯的主要地形自西向東依次為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

3、俄羅斯境內的伏爾加河為世界上最長的內流河,貝加爾湖為世界上最深的湖,是一個淡水湖。

4、俄羅斯地處中高緯,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冬季長而寒冷、夏天短而溫暖。亞洲部分的西伯利亞地區(qū)是冬季冷空氣的源地,年平均氣溫低。

5、在圖上找出俄羅斯主要的河流: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均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

6、俄羅斯自然資源豐富,重工業(yè)發(fā)達。在圖上明確庫爾斯克鐵礦、秋明油田、庫茲巴斯煤礦的位置。俄羅斯的工業(yè)都臨近資源豐富的地方布局,主要工業(yè)區(qū)有莫斯科工業(yè)區(qū)、烏拉爾工業(yè)區(qū)、新西伯利亞工業(yè)區(qū)等,能在圖上找出來。

7、俄羅斯交通部門齊全,鐵路、公路、航空、內河、海洋和管道運輸業(yè)都很發(fā)達,但交通線在歐洲部分和亞洲部分分布不平衡。

1、美國位于北美洲大陸,由50個州組成,其中本土有48個州及首都華盛頓所在地哥倫比亞特區(qū),另外還有兩個海外的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美國的主體(本土)位于北溫帶,阿拉斯加州位于北寒帶,夏威夷州位于熱帶。

2、美國的主體部分(本土)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臨墨西哥灣。

3、美國地形呈南北縱列分布,西部為落基山脈,中部為中央大平原,東部為阿巴拉契亞山脈。

4、美國境內的密西西比河為世界第四長河,與加拿大交界處的五大湖群為世界的淡水湖群,其中蘇必利爾湖為的淡水湖。

5、美國的農業(yè)和工業(yè)都非常發(fā)達,是世界上最發(fā)達的國家。

6、美國的農業(yè)具有區(qū)域化的特點,美國從事農業(yè)的人口比例很小,但效率很高,產量很大,美國是世界上出口農產品最多的國家。利用地圖記住美國農業(yè)帶的分布。

7、美國工業(yè)以高新技術產業(yè)為主,三大工業(yè)區(qū)中,東北工業(yè)區(qū)以傳統(tǒng)工業(yè)為主,南部工業(yè)區(qū)以航天工業(yè)為主,西部工業(yè)區(qū)以電子工業(yè)為主。

8、美國工業(yè)發(fā)達,資源消耗和浪費嚴重,需要大量進口。

1、澳大利亞位于南太平洋上,東臨太平洋,西面和南面臨印度洋,首都是堪培拉。悉尼是澳大利亞的工業(yè)中心和港口城市,墨爾本是澳大利亞第二大城市。

2、澳大利亞人口密度小,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

3、澳大利亞地形分為三大部分,西部是低矮的高原,中部為大面積的平原,地下水豐富,有典型的大自流盆地(澳大利亞大盆地),東部為大分水嶺。

4、墨累河為澳大利亞的河流,從東南部注入印度洋。

5、南回歸線穿過澳大利亞中部,氣候具有半環(huán)狀分布的特點,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沙漠氣候分布面積大。

6、由于澳大利亞長期孤立于南半球的海洋上,所以其生物獨特性非常突出,特有的動物有袋鼠、鴯鹋、鴨嘴獸,考拉等。

7、澳大利亞羊的數(shù)量特別多,是世界上綿羊數(shù)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8、澳大利亞農牧業(yè)占重要的地位,利用不同地區(qū)的自然條件,形成了四個不同的農牧業(yè)區(qū)。

9、澳大利亞礦產資源豐富,礦產品出口比重大,被稱為“坐在礦車上的國家”。

10、澳大利亞的城市和人口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qū)。

七年級地理總結歸納篇六

1、位置:北美洲中部,西半球和北半球。北部與加拿大相鄰,南部與墨西哥接壤。西臨太平洋,東臨大西洋,南瀕墨西哥灣,海上交通便利。

2、領土組成:陸地面積僅次于俄羅斯、加拿大和中國,居世界第四。本土有50個州(本土48個州,2個海外州:

3、人口和首都:以白種人為主,屬于移民國家。首都華盛頓,位于美國本土的東側,大西洋沿岸。

4、地形:平原為主組成——三個南北縱列帶;地勢:東西兩側高,中間低。

a.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

b.中部------廣闊的平原組成,約占全國總面積的一半以上。

c.東部------低緩的阿巴拉契亞山脈。

5、河流和湖泊:。a.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最長的河流。

b.五大湖--------自西向東為蘇比利爾湖(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淡水湖)、密歇根湖(美國全境)、休倫湖、伊利湖、安大略湖,最終通過圣勞倫斯河流入到大西洋,五大湖中除密歇根湖其余均為美國與加拿大的分界線。

6、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7、農業(yè)地區(qū)專業(yè)化:

a.高度發(fā)達,機械化程度高;農業(yè)生產專門化。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生產國和出口。

b.主要農產品:小麥、大豆、玉米。

c.主要農業(yè)區(qū):乳畜帶(國土的東北地區(qū))、玉米帶(國土的中部)、棉花帶(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區(qū))、小麥區(qū)(國土中部,在玉米帶的南北兩側)、畜牧和灌溉農業(yè)區(qū)(國土的西部地區(qū))、亞熱帶作物帶(墨西哥灣沿岸)。

七年級地理總結歸納篇七

本學期地理科教學能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成績在上個學期的基礎上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現(xiàn)作如下總結。

開學初,本人總結了上個學期考試情況,分析了學生成績偏低的原因,制定了本學期的教學計劃,給學生定出了平均分要在60分以上,同時向學生提出本學期的學習要求以及宣布課改計劃,從正面鼓勵學生,讓學生明確了目標,又使學生增強了學習的信心。

由于本人不是地理專業(yè)畢業(yè),對地理知識不夠精通,因此,課前除了投入大量的時間對教材進行鉆研外,還經常利用課余時間向其他老師請教,做到了課前掃清教材及其涉及問題的所有障礙,每一節(jié)課均感到了得心應手的輕松。然而,本人認為,如果用傳統(tǒng)的滿堂灌的教法,必定會導致學生對枯燥無味的地理知識及教法感到厭倦,學生積極性調動不起來,教學效果就可想而知。為了避免這種現(xiàn)象,為了尋求較適合我校學生的教法、學法,本人學習了《初中生心理發(fā)展特點》、魏書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談》、《課程理念與實施》《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基礎》等書,實施了討論法和設置對手法的教學方法,即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充分地自讀教材,做好筆記,在小組中討論,然后隨機分配,把學生分成兩個對手組,進行激烈的辯論,最后教師總結。這樣既能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使學生在主動發(fā)現(xiàn)知識、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加深了印象,感覺到了自己就是課堂中的主人,學生成績有了明顯的進步。

我校地理教具緊缺,沒有地理掛圖,只靠老師的口頭描述或者課本中的文字敘述,有的地理知識是十分抽象、難以理解的。為此,這個學期,本人利用電腦掃描制作了十三幅地理掛圖,用到教學中,使抽象的教學直觀化,大大方便了學生的學習。

本人在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把課本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利用理論知識解釋生活現(xiàn)象,通過實踐經驗證實理論知識。本學期,先后舉行過兩次地理知識辯論活動,在唇槍舌戰(zhàn)中,雖然有的同學“獨占鰲頭”,有的同學“敗下陣來”,但是,他們均使出了“渾身解數(shù)”把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有機地結合起來,在辯論中增進了友誼,增加了知識,增強了能力。

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風氣,加大課改范圍和步伐,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綜合各科情況,培養(yǎng)尖子生,提高優(yōu)秀率。

七年級地理總結歸納篇八

1、我國位于東半球,北球;在亞歐大陸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2、我國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共20個鄰國。(14個陸上鄰國,6個隔海相望的國家)。

3、我國的行政區(qū)劃分省、縣、鄉(xiāng)三級。我國省級行政區(qū)劃中包括23省,5自治區(qū),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qū)。(共34個)。

4、我國人口特點:人口數(shù)量多、人口增長快。

5、我國人口分布特點:不均,以黑河和騰沖一線為界,東多西少。

6、我國民族分布特點:大雜居,小聚居;少數(shù)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和東北地區(qū)。

8、我國地勢特點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9、我國地形特點復雜多樣,山區(qū)面積廣大;

11、我國氣候特點: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

13、我國降水地區(qū)分布規(guī)律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14、我國溫度帶劃分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及一個高原氣候區(qū)。

15、我國干濕地區(qū)分濕潤地區(qū)、半濕潤地區(qū)、半干旱地區(qū)、干旱地區(qū)。

16、我國季風區(qū)和非季風區(qū)的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季風氣候最典型的特點是雨熱同期,十分有利于農業(yè)生產,但災害也較嚴重,如夏季風異常帶來水旱災害,冬季風異常帶來寒潮和凍雨。

17、我國南北方河流比較,南方河流流量大,汛期長,原因在于降水多,雨季長。

18、自然資源主要有可再生和非可再生兩類,如:水(土地、生物)資源屬于可再生資源,礦產資源屬于非可再生資源。

19、我國自然資源基本國情:總量豐富,人均不足。

20、我國土地資源基本國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22、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的重要途徑:節(jié)約用水,保護水資源。

24、在我國經濟發(fā)展中,交通運輸業(yè)是“先行官”,農業(yè)是“基礎”工業(yè)是“主導”

25、我國交通運輸業(yè)以鐵路運輸為主,大連的主要鐵路線是哈大線。

27、我國四大牧區(qū)主要有內蒙古牧區(qū)、新疆牧區(qū)、青海牧區(qū)、西藏牧區(qū)。

28、我國林區(qū)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qū)(東部季風區(qū)、西部非季風區(qū))三大林區(qū):東北林區(qū)(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地),西南林區(qū)(橫斷山區(qū)),東南林區(qū)(人工林)。

29、我國四大工業(yè)基地主要是遼中南、京津唐、滬寧杭、和珠江三角洲基地。(遼中南:的重工業(yè)基地;京津唐:北方的綜合性工業(yè)基地;滬寧杭:全國的綜合性工業(yè)基地;珠江三角洲:以輕工業(yè)為主的綜合性工業(yè)基地)。

七年級地理總結歸納篇九

1、我國地形的特點(地形類型多樣,山區(qū)面積廣大)。

2、縱橫交錯的山脈就像大地隆起的脊梁,構成我國地形的(骨架)。

3、從圖上可以看出,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地)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3。

4、我國地勢的特點(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5、我國陸地的最低點(艾丁湖)。

6、我國陸地海拔最高地方是(珠穆朗瑪峰),它位于我國和(尼泊爾)交界處,海拔(8844.43米),為世界第一高峰。

第二節(jié)氣候。

1、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夏季(普遍高溫)。

2、我國大部分地區(qū)1月平均氣溫由南向北逐漸降低,1月(0℃)等溫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布。漠河和海口的1月平均氣溫相差約(50℃)。

3、夏季,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普遍高溫)。我國大部分地區(qū)7月平均氣溫在(20℃)以上。

4、我國冬季最冷的地方(黑龍江漠河縣的北極村),最熱的地方(x疆的吐魯番)。

5、根據(jù)氣溫的南北差異,并結合農業(yè)生產實際,從北到南,可以將我國劃分為5個溫度帶:(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另外,還有一個地高天寒、面積廣大的(青藏高原)區(qū)。

6、從總體上看,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很不均勻。年降水量分布的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7、我國降水最多的地方是(火燒寮)、我國降水最少的地方是(托克遜)。

8、一個地區(qū)降水量和蒸發(fā)量的對比關系,反映該地氣候的(干濕狀況)。

9、年降水量大于蒸發(fā)量,氣候(濕潤);年降水量小于蒸發(fā)量,氣候(干旱)。

10、根據(jù)氣候的干濕狀況,可以將我國劃分為(濕潤)、(半濕潤)、(干旱)、和(半干旱)四類地區(qū)。

11、我國東南部以(濕潤)、(半濕潤)為主,西北部以(干旱)、(半干旱)區(qū)為主。

12、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氣候復雜多樣)和(季風氣候顯著)兩個主要特征。

13、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有(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等。

14、我國東部地區(qū)為世界上典型的(季風氣候)區(qū),由北向南分布著(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氣候,季風氣候的類型齊全。

15、我國西北部分布著(溫帶大陸性)氣候。青藏高原地區(qū)分布著獨特的(高原山地)氣候。

第三節(jié)河流。

1、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大多數(shù)河流自(西)向(東)流,最后注入(太平洋)。

2、在x疆北部,(額爾齊斯河)向北流入(北冰洋)。這些最終流入海洋的河流,稱為(外流河)。

3、最終未能流入海洋的河流,稱為(內流河)。

4、河流在水量、水位、流量、流速、汛期與枯水期、含沙量、結冰期等方面的特征,統(tǒng)稱為河流的(水文特征)。

5、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人工河(京杭運河),全長(1800)千米。

6、長江發(fā)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脈),注入(東海),全長(6300千米),是我國長度(最長)的河流。也是我國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還是我國(水量)最大的河流。

7、長江是我國巨大的(水能寶庫)。長江的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人們還把長江稱為(黃金水道)。

8、重點治理了灘多流急的(川江)和“九曲回腸”的(荊江)。

9、治理長江的關鍵是(防洪)。

10、黃河發(fā)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流入(渤海)。黃河是我國的(第二)長河。黃河干流像一個巨大的(“幾”)字。

11、黃河(含沙)量大,部分河段初春或初冬時節(jié)往往形成(凌汛)。

12、在上游干旱的寧夏、內蒙古境內,黃河塑造了(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13、黃河河床逐漸抬高,人們被迫不斷加高堤坎,黃河成為(地上河)。

14、新中國成立后,在黃河上游地區(qū)(加強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在中游黃土高原地區(qū)開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在下游(加固黃河大堤)。

15、黃河上、中、下游分界線(河口)、(桃花峪)。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