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2023年讀《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心得感悟(精選10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1 16:47:05 頁碼:9
2023年讀《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心得感悟(精選10篇)
2023-11-11 16:47:05    小編:zdfb

感悟是在面對困難、挫折和迷茫時,通過深刻思考和領悟得出的結(jié)論和信念。如何運用巧妙的表達方式和手法使感悟文章更加生動有趣?這些感悟文章或許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讀《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心得感悟篇一

麥克尤恩進入中國的順序,像是一種倒敘,20xx年由其同名小說改變的電影《贖罪》大熱,人們在牢記凱拉奈特莉被釘在書架上做愛,兩人四肢像蜘蛛般延展鏡頭的同時,也深深記住了“伊恩麥克尤恩”這個在英格蘭早已紅得發(fā)紫的名字,《水泥花園》、《阿姆斯特丹》、《夢想家彼得》、《在切瑟爾海灘上》......一部部作品溯源變成中文引入,而3月末剛剛發(fā)行的《最初的儀式,最后的愛情》,中文版雖是新書,但恰恰是作者寫作生涯的第一本作品。

這部短篇小說集發(fā)表于1975年,當時麥克尤恩從東英吉利大學的寫作碩士班畢業(yè)不久,這門碩士課程不要求學生提交畢業(yè)論文,而是以一定數(shù)量的文學作品做評?!秄irstlove,lastrites》中的好多作品,正是研究生麥克尤恩同學的習作。這些用來攢學分績點的作業(yè)不僅僅給他賺來了碩士學位,而且一炮而紅贏得了平生第一個文學大獎毛姆獎,更重要的是,以這八個故事為基點,麥克尤恩開啟了他以少年、青春、愛欲糾纏交織的文學生命。

與時年23歲不到的小麥同學相差不大,小說的主角都是年齡在青春期上下浮動的男性形象,在故事中,這些自身面目并不明朗的男生們,游走在成熟與幼稚的邊緣,自作聰明地作出了許多蠢不可及或駭人聽聞的事件。《家庭制造》里,“我”抑制不住突然意識到的情欲,哄著妹妹過家家地破了處;《化裝》中失祜的男孩在姨媽的強迫下穿上女裝,性向選擇和男性自我意識受到嚴重的沖擊;一個被媽媽當成嬰兒養(yǎng)到17歲的男人,最后只有在櫥子里自我禁閉才能找到安全感;始終隱藏的噴薄性欲,終于在《舞臺上的柯克爾》里得到了最令人啼笑皆非的爆發(fā)......少年們急于掙扎出幼稚的束縛,但面對成年人的性、死亡和責任時,卻被嚇得束手無策。

按照喬納森·拉邦(jonathanraban)的說法,麥氏筆下的少年們永遠“對自己也有愛他人的潛能極為不安,這種愛的本能有時悄悄襲來,像躡手躡腳的入侵者闖入他們空蕩蕩的房間。他們對世界抱著永遠的好奇,但這好奇卻像動物園中動物的目光一樣,中性而猶疑不定。他們不屬于任何社會,他們的雙手沾滿血跡與滑膩的青苔”......這“血跡與青苔”被早期的讀者所不能接受,故事引起了人們極度的不適感,提煉出個中亂倫、孌童、溺尸的因素,連同之后的《水泥花園》等作品,將其標上“震蕩文學”的驚悚標簽,進行種種憂心忡忡泛道德化的解讀。

時光流逝三十年,今日用淡藍色繪畫封皮印出的這本書,必定不再會有七十年代那樣痛苦的反響了,如果不是刻意強調(diào),各種的“不適感”也許并沒有強調(diào)中的那么明顯。所謂的異端早已變成了常態(tài),就像中國的余華和蘇童,經(jīng)歷了20xx年的爭議—接受—商業(yè)認可的階段,前者的《兄弟》上下冊火熱大賣,創(chuàng)造了純文學虛構(gòu)作品的商業(yè)奇跡;后者的《河岸》被冊封上各種獎項,默許為社會的主流讀物。可事實上,余華和蘇童延續(xù)的仍然是當年的書寫慣性,只不過當今讀者的胃口更加多元和寬厚,昔日的先鋒化成了主流而已。同樣,從“恐怖伊恩(ianmacabre)”的黑色稱謂,演化成當今頭一把交椅的“國民作家(nationalauthor)”,麥克尤恩漸漸被讀者接受,迅速升溫直到紅得發(fā)紫,以至于當同樣是表現(xiàn)青年人性與愛苦悶無門的《在切瑟爾海灘上》,可以被熱烈接收到倫敦地鐵里如同通票一樣人手一本的地步。

八個故事的結(jié)尾,各個都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麥克尤恩用平靜的筆調(diào),超然物外冰冷無感的口吻來敘述每一個故事,緩緩地做漫長的鋪墊,在這種冷加溫的速度下,讀者不會像看歐亨利那樣去趕著追結(jié)尾,而是沉溺于這種優(yōu)雅、干凈的文字中,由作者帶領著去觸及人性更深的層面。在這樣避重就輕的講述中,一切不可思議的情節(jié)都變得理所應當,以至于最終意識到,那些亂倫、溺尸等情節(jié)或許并非為讓人震驚而設立,只不過作為愛欲和狂躁最高級的表現(xiàn)形式,不是它們先預設于故事,而是自然而然地,故事走向了它們。

所有主人公的外貌描寫都完全被略去,他們是面目模糊的,模糊到讓人不能分辨,不能分辨是哪一個故事里的人物,也不能分辨是過去還是現(xiàn)在,是虛構(gòu)還是真實,是他,還是我們自己。那些躁動、情欲、不安全感,是剛剛跨過青春期的小麥最熟悉的感覺,也是我們身體中尚未散盡的潮汐。另外,我始終認為麥克尤恩的作品中,有一個頑固的時間意向,甚至因此懷疑老麥是不是每天都是中午起床、傍晚干活,所以才對那無數(shù)個安靜得凝固的下午時光如此熟悉,那些帶有“陰沉沉向晚暑熱”的午后描寫,召喚著每個人身體的記憶,如同是讀者自己那一個無聊周日的復刻。只是在麥克尤恩的筆下,它們變得無聲又危險,戲碼正在從各個角落緩緩蒸騰而起,默默翻滾,開始驚人的匯聚。

夏天就要來了,我非常建議大家在第一場雷陣雨前搶收這八個故事,而當鳴蟬開始枯燥,在某天午睡過后,你揉了揉睡眼獨自走過幾條“由女貞樹籬和滾燙的泊車分割而成、每條街上都聞到同一股煮午飯的味道。敞開的窗戶里傳出同一套電臺節(jié)目的聲音”一樣的街道時,相信我,一定會有那么通電似的一刻,身體中的少年,會突然被似曾相識的一激靈喚醒,那感覺,將是如此地熟識。

讀《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心得感悟篇二

在這個夏天即將到來的時候,我告訴自己,冷暖自知,北方的城市,季節(jié)早已穿上了漂亮的外衣,四季模糊,服飾根本無法分辨溫差的標簽,我甚至分不出春天和夏天的區(qū)別,季節(jié)的變換緩慢的像電影的慢鏡頭,等我們醒悟過來,炙熱的空氣已蒙面撲來,雨季也已到來,朝南的那扇窗戶,打開了,就再也沒人關閉。

一些人,一些事,總停留在我們初識的那個年代,時間拉扯著我們一路狂奔,不經(jīng)意間,你已在我心里深深種下了根,當我不在的時候,你會不會想起我?我不知道我們的路有多長,望著通往遼寧的鐵軌,一直延伸,心總隨著火車的汽笛聲一起跳動。

原諒我總是擺出一副大哥的模樣,總是尋找借口來排擠憂傷,讓自己像一只狂轉(zhuǎn)的陀螺??墒牵抑滥鞘菒墼偕L,如野草般散滿了我單薄的肺葉和胸腔。

我也會唱“在雨中”了,我也不不管什么滋味了,記得的只是“在那場淅瀝瀝,嘩啦啦,紛紛揚的雨中,我們能否相擁……我們經(jīng)常為永遠爭得面紅耳赤,可我不知道,比愛還遠的愛是什么,有時候承諾不實用一個簡單的概率來決定的,很多事情由不得我們,身不由己,是我常常想用自己的思想來要求你。我是一個害怕孤單的人,害怕失去,總活在自己的夢中,看不到未來的方向,我卻總在說一定可以天長地久,時針和分針在互相追逐,總有擁抱的那個時候,我和你也會有。

而在年少時我愛的你,總會退去少年的青澀,青色得胡須沒有修剪,不再是單純的少年,揚起脖子喝酒,卻不知道自己不勝酒力喝得頭昏腦漲。愛情總會有傷痕,別以為喝醉了就會過去。

除了我沒有人會督促你去學習,也沒人會在你受傷時拉起你的手,而有些習慣我卻無法改變,每晚必須和你聊天,必須聽那首歌,依然會敲擊鍵盤,為了我們未了的故事絞盡腦汁,就像我依然會將自己的文字拿給別人分享,迫不及待,像一個小孩。

但,依然有什么,--依然有什么是永遠也忘不掉的。

遠方的兄弟,遠方的愛人,以及很多素未謀面的人,感謝你們陪我走了這么長的旅途,在這個充滿愛的季節(jié)里,我想我是幸福的,不管過往如何壓得我搖搖欲墜,我深信有你們。

有些人注定越走越遠,有些人,雖然相隔兩岸看不到彼此的容顏,卻始終會心手相牽,盡管有千萬條路阻隔在你我中間,比海更深,比愛還遠。

讀《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心得感悟篇三

1、編輯mm給我寄了麥克尤恩的《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說我應該會很喜歡,還說讓我看完給寫兩句。我一邊看的時候一邊就想,為什么認為我會很喜歡啊。我又不是變態(tài)。為什么我會喜歡這種東西?好吧,我現(xiàn)在要很正式的說,這本書我一點都不喜歡,甚至有些厭惡。

2、我看了幾個書評,然后就看樂了,因為覺得大家寫得都有點難受,當然了,也許是我看本書的書評僅限于我自己的朋友的,大家物以類聚。不過要說其實贊這本書真不難,因為年輕的麥克尤恩的確是相當?shù)挠刑旆郑?0幾歲能把文字駕馭成這個樣子真不簡單。而且故事也夠哥特,夠暗黑變態(tài),冷酷無情而詭異。因此反正你要想贊點它什么能寫得出來的不是一點半點。

3、余華在序里感到納悶,為什么中國讀者對這么牛b的小說卻可以視而不見。嗯。你得承認人家的確是很牛。不過,畢竟不是每個普通的讀者都是拜牛b教的。但作家有時候會喜歡文本意義上的評判標準大于其他,文字牛b就可以惺惺相惜,完全不在乎其他。但是普通讀者不是這樣的,除了牛b,還是需要點別的,所以就連我自己有時候也很感情用事,一時忘記了自己也是個寫東西的人,由著自己的性子說討厭就是討厭,直接無視那些牛b轟轟的才華橫溢。

4、如果一本書就是一個人,有他自己的氣息的話,我討厭麥克尤恩這個人和他的這本書。這和他的寫作水平,這本書的水平無關。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經(jīng)常想起一連跟了五季的《犯罪心理》,那里面的犯罪心理小組專門破解連環(huán)殺人案,麥克尤恩故事中的那些“我”,也許是他們骨子里散發(fā)的那種氣息,常常讀著讀著,就讓我想起那些可怕的面孔。他們很多人也都是天才,都是藝術(shù)家,他們精心策劃殺人,沒有同情心,拿人的生命如草芥,他們犯下的罪惡就是他們的杰作。他們高高在上,自鳴得意。

5、這本書讓我想起他們,就好像在看一個連環(huán)殺人犯早期的日記一樣。當然了,很多人會覺得這些殺人狂很酷,他們進監(jiān)獄之后也會有無數(shù)粉絲給他們寫信。同樣的道理,麥克尤恩的小說也會讓一些人感覺很酷。但是我真的無法忍受和這樣的人呆在一起。讀《蝴蝶》的時候,我一直想起的,就是《犯罪心理》里hotch說的那句話,這種人,一旦開始,就永遠不會停止。你說這是不是人性?當然是。但一個人還可以選擇喜歡或者討厭另外一個人呢,何況令人討厭的人性。

6、就短篇小說的敘事語言和技巧來論,麥克尤恩的敘述可以和卡佛不相上下,但是卡佛的孤獨,是內(nèi)斂的,安靜的,不傷人的,甚至是讓人心疼的。而這本書里的孤獨,那種陰郁的孤獨氣質(zhì),不是那種善良無害的孤獨,這種孤獨,是那種陰溝里的,見不得光的,臟兮兮的孤獨。是咄咄逼人的,有進攻性的孤獨,是那種守在你的身邊,默默的注視著你,陰沉的監(jiān)視著你,心中懷著仇恨,伺機就會咬你一口的孤獨,讓人感覺毛骨悚然。我不喜歡它不是因為它邪惡,而是因為它臟。

7、我并不迷信那些溫情脈脈的東西。也很少用厭惡這個詞兒來描述一本書,但是這次我真的要感情用事了,我的確厭惡這本書,厭惡他的冷酷孤傲又得意洋洋,沾沾自喜的變態(tài)。沒有同情心卻渾身噼里啪啦的往下掉才氣給你看。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一種情感的表達,不代表人家文筆水平不好。我想我和這本書的相遇就是一種錯誤。如果我不讀這本書,就不會忍不住在這里表達我的厭惡了。

8、當然了,這世界上有的人就喜歡臟兮兮,陰乎乎的東西,所以誰要是想體會一下什么是臟兮兮的孤獨,倒是可以去讀一讀這本書。和這本書干干凈凈又清新的書封比起來,這到也是一個鮮明的對照,很有諷刺意味。

9、我想我得和編輯mm說聲對不起了,但是我一向只說實話。

讀《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心得感悟篇四

麥克尤恩進入中國的順序,像是一種倒敘,20xx年由其同名小說改變的電影《贖罪》大熱,人們在牢記凱拉奈特莉被釘在書架上做愛,兩人四肢像蜘蛛般延展鏡頭的同時,也深深記住了“伊恩麥克尤恩”這個在英格蘭早已紅得發(fā)紫的名字,《水泥花園》、《阿姆斯特丹》、《夢想家彼得》、《在切瑟爾海灘上》......一部部作品溯源變成中文引入,而3月末剛剛發(fā)行的《最初的儀式,最后的愛情》,中文版雖是新書,但恰恰是作者寫作生涯的第一本作品。

這部短篇小說集發(fā)表于1975年,當時麥克尤恩從東英吉利大學的寫作碩士班畢業(yè)不久,這門碩士課程不要求學生提交。

畢業(yè)論文。

而是以一定數(shù)量的文學作品做評。《firstlove,lastrites》中的好多作品正是研究生麥克尤恩同學的習作。這些用來攢學分績點的作業(yè)不僅僅給他賺來了碩士學位而且一炮而紅贏得了平生第一個文學大獎毛姆獎更重要的是以這八個故事為基點麥克尤恩開啟了他以少年、青春、愛欲糾纏交織的文學生命。

與時年23歲不到的小麥同學相差不大,小說的主角都是年齡在青春期上下浮動的男性形象,在故事中,這些自身面目并不明朗的男生們,游走在成熟與幼稚的邊緣,自作聰明地作出了許多蠢不可及或駭人聽聞的事件?!都彝ブ圃臁防?,“我”抑制不住突然意識到的情欲,哄著妹妹過家家地破了處;《化裝》中失祜的男孩在姨媽的強迫下穿上女裝,性向選擇和男性自我意識受到嚴重的沖擊;一個被媽媽當成嬰兒養(yǎng)到17歲的男人,最后只有在櫥子里自我禁閉才能找到安全感;始終隱藏的噴薄性欲,終于在《舞臺上的柯克爾》里得到了最令人啼笑皆非的爆發(fā)......少年們急于掙扎出幼稚的束縛,但面對成年人的性、死亡和責任時,卻被嚇得束手無策。

按照喬納森·拉邦(jonathanraban)的說法,麥氏筆下的少年們永遠“對自己也有愛他人的潛能極為不安,這種愛的本能有時悄悄襲來,像躡手躡腳的入侵者闖入他們空蕩蕩的房間。他們對世界抱著永遠的好奇,但這好奇卻像動物園中動物的目光一樣,中性而猶疑不定。他們不屬于任何社會,他們的雙手沾滿血跡與滑膩的青苔”......這“血跡與青苔”被早期的讀者所不能接受,故事引起了人們極度的不適感,提煉出個中亂倫、孌童、溺尸的因素,連同之后的《水泥花園》等作品,將其標上“震蕩文學”的驚悚標簽,進行種種憂心忡忡泛道德化的解讀。

時光流逝三十年,今日用淡藍色繪畫封皮印出的這本書,必定不再會有七十年代那樣痛苦的反響了,如果不是刻意強調(diào),各種的“不適感”也許并沒有強調(diào)中的那么明顯。所謂的異端早已變成了常態(tài),就像中國的余華和蘇童,經(jīng)歷了20xx年的爭議—接受—商業(yè)認可的階段,前者的《兄弟》上下冊火熱大賣,創(chuàng)造了純文學虛構(gòu)作品的商業(yè)奇跡;后者的《河岸》被冊封上各種獎項,默許為社會的主流讀物??墒聦嵣?,余華和蘇童延續(xù)的仍然是當年的書寫慣性,只不過當今讀者的胃口更加多元和寬厚,昔日的先鋒化成了主流而已。同樣,從“恐怖伊恩(ianmacabre)”的黑色稱謂,演化成當今頭一把交椅的“國民作家(nationalauthor)”,麥克尤恩漸漸被讀者接受,迅速升溫直到紅得發(fā)紫,以至于當同樣是表現(xiàn)青年人性與愛苦悶無門的《在切瑟爾海灘上》,可以被熱烈接收到倫敦地鐵里如同通票一樣人手一本的地步。

八個故事的結(jié)尾,各個都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麥克尤恩用平靜的筆調(diào),超然物外冰冷無感的口吻來敘述每一個故事,緩緩地做漫長的鋪墊,在這種冷加溫的速度下,讀者不會像看歐亨利那樣去趕著追結(jié)尾,而是沉溺于這種優(yōu)雅、干凈的文字中,由作者帶領著去觸及人性更深的層面。在這樣避重就輕的講述中,一切不可思議的情節(jié)都變得理所應當,以至于最終意識到,那些亂倫、溺尸等情節(jié)或許并非為讓人震驚而設立,只不過作為愛欲和狂躁最高級的表現(xiàn)形式,不是它們先預設于故事,而是自然而然地,故事走向了它們。

所有主人公的外貌描寫都完全被略去,他們是面目模糊的,模糊到讓人不能分辨,不能分辨是哪一個故事里的人物,也不能分辨是過去還是現(xiàn)在,是虛構(gòu)還是真實,是他,還是我們自己。那些躁動、情欲、不安全感,是剛剛跨過青春期的小麥最熟悉的感覺,也是我們身體中尚未散盡的潮汐。另外,我始終認為麥克尤恩的作品中,有一個頑固的時間意向,甚至因此懷疑老麥是不是每天都是中午起床、傍晚干活,所以才對那無數(shù)個安靜得凝固的下午時光如此熟悉,那些帶有“陰沉沉向晚暑熱”的午后描寫,召喚著每個人身體的記憶,如同是讀者自己那一個無聊周日的復刻。只是在麥克尤恩的筆下,它們變得無聲又危險,戲碼正在從各個角落緩緩蒸騰而起,默默翻滾,開始驚人的匯聚。

夏天就要來了,我非常建議大家在第一場雷陣雨前搶收這八個故事,而當鳴蟬開始枯燥,在某天午睡過后,你揉了揉睡眼獨自走過幾條“由女貞樹籬和滾燙的泊車分割而成、每條街上都聞到同一股煮午飯的味道。敞開的窗戶里傳出同一套電臺節(jié)目的聲音”一樣的街道時,相信我,一定會有那么通電似的一刻,身體中的少年,會突然被似曾相識的一激靈喚醒,那感覺,將是如此地熟識。

麥克尤恩進入中國的順序,像是一種倒敘,20xx年由其同名小說改變的電影《贖罪》大熱,人們在牢記凱拉奈特莉被釘在書架上做愛,兩人四肢像蜘蛛般延展鏡頭的同時,也深深記住了“伊恩麥克尤恩”這個在英格蘭早已紅得發(fā)紫的名字,《水泥花園》、《阿姆斯特丹》、《夢想家彼得》、《在切瑟爾海灘上》……一部部作品溯源變成中文引入,而3月末剛剛發(fā)行的《最初的儀式,最后的愛情》,中文版雖是新書,但恰恰是作者寫作生涯的第一本作品。

這部短篇小說集發(fā)表于1975年,當時麥克尤恩從東英吉利大學的寫作碩士班畢業(yè)不久,這門碩士課程不要求學生提交畢業(yè)論文,而是以一定數(shù)量的文學作品做評?!秄irstlove,lastrites》中的好多作品,正是研究生麥克尤恩同學的習作。這些用來攢學分績點的作業(yè)不僅僅給他賺來了碩士學位,而且一炮而紅贏得了平生第一個文學大獎毛姆獎,更重要的是,以這八個故事為基點,麥克尤恩開啟了他以少年、青春、愛欲糾纏交織的文學生命。

與時年23歲不到的小麥同學相差不大,小說的主角都是年齡在青春期上下浮動的男性形象,在故事中,這些自身面目并不明朗的男生們,游走在成熟與幼稚的邊緣,自作聰明地作出了許多蠢不可及或駭人聽聞的事件?!都彝ブ圃臁防铮拔摇币种撇蛔⊥蝗灰庾R到的情欲,哄著妹妹過家家地破了處;《化裝》中失祜的男孩在姨媽的強迫下穿上女裝,性向選擇和男性自我意識受到嚴重的沖擊;一個被媽媽當成嬰兒養(yǎng)到17歲的男人,最后只有在櫥子里自我禁閉才能找到安全感;始終隱藏的噴薄性欲,終于在《舞臺上的柯克爾》里得到了最令人啼笑皆非的爆發(fā)……少年們急于掙扎出幼稚的束縛,但面對成年人的性、死亡和責任時,卻被嚇得束手無策。

按照喬納森·拉邦(jonathanraban)的說法,麥氏筆下的少年們永遠“對自己也有愛他人的潛能極為不安,這種愛的本能有時悄悄襲來,像躡手躡腳的入侵者闖入他們空蕩蕩的房間。他們對世界抱著永遠的好奇,但這好奇卻像動物園中動物的目光一樣,中性而猶疑不定。他們不屬于任何社會,他們的雙手沾滿血跡與滑膩的青苔”……這“血跡與青苔”被早期的讀者所不能接受,故事引起了人們極度的不適感,提煉出個中亂倫、孌童、溺尸的因素,連同之后的《水泥花園》等作品,將其標上“震蕩文學”的驚悚標簽,進行種種憂心忡忡泛道德化的解讀。

時光流逝三十年,今日用淡藍色繪畫封皮印出的這本書,必定不再會有七十年代那樣痛苦的反響了,如果不是刻意強調(diào),各種的“不適感”也許并沒有強調(diào)中的那么明顯。所謂的異端早已變成了常態(tài),就像中國的余華和蘇童,經(jīng)歷了20xx年的爭議—接受—商業(yè)認可的階段,前者的《兄弟》上下冊火熱大賣,創(chuàng)造了純文學虛構(gòu)作品的商業(yè)奇跡;后者的《河岸》被冊封上各種獎項,默許為社會的主流讀物??墒聦嵣希嗳A和蘇童延續(xù)的仍然是當年的書寫慣性,只不過當今讀者的胃口更加多元和寬厚,昔日的先鋒化成了主流而已。同樣,從“恐怖伊恩(ianmacabre)”的黑色稱謂,演化成當今頭一把交椅的“國民作家(nationalauthor)”,麥克尤恩漸漸被讀者接受,迅速升溫直到紅得發(fā)紫,以至于當同樣是表現(xiàn)青年人性與愛苦悶無門的《在切瑟爾海灘上》,可以被熱烈接收到倫敦地鐵里如同通票一樣人手一本的地步。

八個故事的結(jié)尾,各個都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麥克尤恩用平靜的筆調(diào),超然物外冰冷無感的口吻來敘述每一個故事,緩緩地做漫長的鋪墊,在這種冷加溫的速度下,讀者不會像看歐亨利那樣去趕著追結(jié)尾,而是沉溺于這種優(yōu)雅、干凈的文字中,由作者帶領著去觸及人性更深的層面。在這樣避重就輕的講述中,一切不可思議的情節(jié)都變得理所應當,以至于最終意識到,那些亂倫、溺尸等情節(jié)或許并非為讓人震驚而設立,只不過作為愛欲和狂躁最高級的表現(xiàn)形式,不是它們先預設于故事,而是自然而然地,故事走向了它們。

所有主人公的外貌描寫都完全被略去,他們是面目模糊的,模糊到讓人不能分辨,不能分辨是哪一個故事里的人物,也不能分辨是過去還是現(xiàn)在,是虛構(gòu)還是真實,是他,還是我們自己。那些躁動、情欲、不安全感,是剛剛跨過青春期的小麥最熟悉的感覺,也是我們身體中尚未散盡的潮汐。另外,我始終認為麥克尤恩的作品中,有一個頑固的時間意向,甚至因此懷疑老麥是不是每天都是中午起床、傍晚干活,所以才對那無數(shù)個安靜得凝固的下午時光如此熟悉,那些帶有“陰沉沉向晚暑熱”的午后描寫,召喚著每個人身體的記憶,如同是讀者自己那一個無聊周日的復刻。只是在麥克尤恩的筆下,它們變得無聲又危險,戲碼正在從各個角落緩緩蒸騰而起,默默翻滾,開始驚人的匯聚。

夏天就要來了,我非常建議大家在第一場雷陣雨前搶收這八個故事,而當鳴蟬開始枯燥,在某天午睡過后,你揉了揉睡眼獨自走過幾條“由女貞樹籬和滾燙的泊車分割而成、每條街上都聞到同一股煮午飯的味道。敞開的窗戶里傳出同一套電臺節(jié)目的聲音”一樣的街道時,相信我,一定會有那么通電似的一刻,身體中的少年,會突然被似曾相識的一激靈喚醒,那感覺,將是如此地熟識。

在我的書架上,有一些書是我打算用我一生時間一讀再讀的,目前這樣的書大概有三、五十本。當我讀完《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之后,我決定將這本書也歸為此列。當然,我必須說明的是,我想要一讀再讀的主要是這部短篇小說集中的這兩篇:《家庭制造》和《蝴蝶》。

在這本短篇小說集里,第一篇令我著迷的短篇是《家庭制造》,這篇小說講述了一個關于兄妹亂倫的故事。說到亂倫,我想起了我個人最喜歡的兩部電影,一部是羅曼?波蘭斯基執(zhí)導的《唐人街》,另一部則是李志毅執(zhí)導的《不夜城》?!短迫私帧肺铱戳巳?,而《不夜城》我看了至少十遍以上,這兩部電影的故事內(nèi)核都與亂倫有關。總的來說,我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藝術(shù)工作者在探討亂倫這一主題的時候,其姿態(tài)都是非常凝重的。而在《家庭制造》中,伊恩?麥克尤恩關于亂倫的敘述,卻有著一種游戲感,在我個人看來,這是一種很新奇同時也是很大膽的敘述方式。而這也讓我想起了學者汪安民總結(jié)的羅蘭?巴特對于閱讀的一個觀點,即文本中隱藏的不是“意義”,而是“快感”,閱讀不是一種“精神交流”,而是身體和身體之間的色情游戲;當“閱讀解除了知識的暴政后,狂喜就接踵而至”。我喜歡羅蘭?巴特的這個觀點,在我看來,這才是閱讀的真相。另外我發(fā)現(xiàn)我打算用一生時間一讀再讀的那些書,都是那種能讓我在閱讀的時候獲得強烈快感的書。

比較反諷的是,我想這本收入像《家庭制造》這樣驚世駭俗的短篇小說的書之所以能在中國順利出版,可能是因為《家庭制造》最后一頁的那個注腳——在那個注腳里有這樣兩個觀點:一個觀點是“結(jié)尾處的疑似亂倫事件實為作者一種玩笑般的奇想”,而另一個觀點卻是這篇小說“有著異常迫切的道德企圖,具有揭示社會痼疾,探討人類生存困境的嚴肅意義”。

而我個人更愿意這樣去解讀這篇小說:對于那些陳腐的道德或意義的顛覆,能衍生出全新的、更人性化的道德和意義。

再說一說這本書里我最偏愛的另一篇短篇小說《蝴蝶》,這本小說探討了嚴重自閉者的內(nèi)心世界、戀童癖以及謀殺者的犯罪心理。當然,準確地說,這篇小說的主人公也許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戀童者,他之所以選擇了將女童作為自己的傷害對象,只是因為正處于青春期的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社會邊緣人,他不知道如何與他人正常交往,所以他也就無法用正常的方式去勾引一個14歲以上的女孩兒,然后在她身上排解他的性欲。

我必須坦白,我非常理解這篇小說的主人公的這種心理,因為在我處于青春期的時候,我最大的痛苦就是我無法通過一個異性的身體來排解我身體內(nèi)異常強烈的性欲。在我上中學的時候,有機會跟女孩兒上床的基本上都是那種情商非常高、膽子特別大的男孩兒,這些男孩兒從來都不缺乏打架和泡妞的勇氣。這些男孩兒之所以敢打架,并不是因為他們的身體發(fā)育得有多強壯(事實上我發(fā)現(xiàn)在我讀的中學里,最能混的混子從來都不是膀大腰圓的那種人,而通常都是看上去很瘦、但特會運用其情商領導馬仔的那種人),而只是因為他們膽子大、情商高,使得他們身邊有很多馬仔,進而在打架時總是能以人數(shù)取勝。說到這兒我想起老羅曾說小孩子打架就是拼發(fā)育,我覺得事實還真不是這樣,反正我記得我小時候,那時打架拼得其實是膽子和情商。

我上中學的時候,朋友倒是有不少,但基本上都不是那種很喜歡打架的男孩兒——這只是比較好聽的一個說法,準確地說,應該是不敢打架。也就是說,我那時膽子很小,我不敢打架。我那時倒是敢去追我喜歡的女生,但基本上都失敗了,現(xiàn)在分析我那時失敗的原因,我想主要就是因為我長得既不帥也不高,而且還不敢打架,雖然那時我敢去追我喜歡的女孩兒,但我追女生的技巧非常單一,而且缺乏與對方深入交往的勇氣,例如有時我已經(jīng)把我喜歡的女孩兒約到電影院一起看電影了,可是我竟然都不敢去牽她的手,以至于直到現(xiàn)在,我依舊很鄙視處于青春期的我自己,因為那時的我實在太膽小了。

雖然我那時經(jīng)常也會構(gòu)思跟有關的性幻想,但還好我那時可以看到一些毛片兒,看完毛片兒后我就可以跟我那對兒這一生都會對我不離不棄的性伴侶玩“兩只蝴蝶”——正如你所知的那樣,我的這對兒性伴侶一個姓左,另一個姓右。就因為這個原因,我沒有成為一個犯。說到這兒我想起了一位日本作家的這樣一個觀點:如果把那些會襲擊路過女性的男人當作是雷電,那避雷針應該就是av了吧。

好像有點扯遠了,說回到《蝴蝶》,我喜歡這篇小說同樣是因為它讓我獲得了閱讀的快感,那是一種陰郁的、黑暗的快感,這快感根源于我身體里最邪惡的那一面。但我知道,我必須努力去了解我自己的那一面,因為正如??滤f的那樣:“人需要自己最邪惡的一面,以便實現(xiàn)自己最善良的一面。”

除了《家庭制造》和《蝴蝶》,這部短篇小說中的其他六篇也各有特色,但限于篇幅,我在這里就不加以贅述了。

最后再說幾句看似可能有些不相干的題外話。我一直都有這樣一種想法,即主題黑暗的藝術(shù)作品能凈化人的內(nèi)心,而色情藝術(shù)作品則能柔化人的內(nèi)心,但是在今日中國的主流語境之中,這兩類作品幾乎從來都是被敵視的。我在想,這可能是因為某些人很害怕我們成為那種人格健全的人——因為人格健全的人如果變得越來越多,那他們的某些把戲就玩不轉(zhuǎn)了。

我相信肯定會有一些人對這本《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進行道德批判。關于這一點,我想說的就是,進行道德批判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無數(shù)中國人最擅長做的就是這件事,但世界上最能內(nèi)斗的恰恰也是中國人,道德體系最混亂的也是中國人。碰到問題多想想,想一想那些所謂的“好人”是不是偽善的,想一想那些所謂的“壞人”之所以變“壞”是因為哪些社會原因?qū)е碌?,這么想著想著,人就會變得越來越寬容了。

回顧人類歷史,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世界上最殘忍、最無人性的事往往都是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人做出來的;而那些其言行經(jīng)常超越世俗善惡標準的人卻通常反而是這個世界上最寬容的人,另外這些人能幫助我們重新思考人之定義。

而伊恩?麥克尤恩的這本超越世俗善惡標準的《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某種意義上,正是一本能幫助我們重新思考人之定義的書。

讀《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心得感悟篇五

《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這本書有著一個非常萌的書名,配合上一個非常小清新的封面,第一時間就讓我聯(lián)想到一些校園青春偶像文學神馬的,矮油好羞澀。我同事在推介時給我打了預防針,說這本書其實很陰暗很重口味,于是我就更矮油,更tm羞澀了,掩面跑開。

在這本書里,青春其實還是青春,只不過都是些或蒙昧或傲慢或無助或猥瑣的青春,青春得有點糟爛就是了。這是本由八個短篇構(gòu)成的小說集,很容易就讓我想到了塞林格爺爺?shù)摹毒殴适隆贰笳咴跀?shù)量上比前者還多一篇,不過《九故事》中故事與故事間、人物與人物間過于晦澀的暗線關聯(lián),配合上平淡乏味的故事和大爺對瑣碎細節(jié)描述的癡迷,很快就把我有限的智商燒到了100以下。相比之下,這本《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真還算是比較好懂的了。

下面來簡單講講我讀完這幾個故事的感受,有大量劇透,不喜者請自行跳樓。

《立體幾何》。

或許是受中學數(shù)學老師的影響,我其實一直把數(shù)學視作一種神秘的存在去崇拜去敬仰的,雖然我數(shù)學成績一直很一般,但你知道我那不過是有心無力罷了。這篇《立體幾何》就用一種超現(xiàn)實的手法向我們展示了數(shù)學作為一門哲學和藝術(shù)的精致與殘酷。男主人公的曾祖父當年拍賣得來的那根泡在福爾馬林里的x具應該是某種隱喻,象征主人公兩口子并不河蟹的x生活,因為主人公和他曾祖父一樣,是個宅男,整天潛心于研修而冷淡了lp。曾祖父好歹還有個(純心理曖昧的)基友,我們的男主角卻只有個煩人的整天沉浸在自己噩夢中的lp。于是當有一天他lp把這個泡著x具的瓶子當著他面砸碎時,這就成了一條導火索,撕掉了兩人間羸弱關系的最后一層含情脈脈的面紗,于是男主角對他lp實行了充滿魔幻色彩和哲學美感的精致而殘忍的謀殺。

《家庭制造》。

到底是制造家庭還是家庭制造,這是個問題。但當制造家庭這事由家庭成員制造時,它就基本上算是場亂倫。哪個男生在青春期沒有點荷爾蒙分泌過剩?[美國派]系列早已經(jīng)把男孩青春期哭爹喊娘要破x這事翻來覆去地說到我耳朵都起了繭子。不過這一篇里男主人公的破x之旅卻怎么看怎么滑稽荒誕,透露出一種無力感。他和他妹妹的第一次既沒有偷吃禁果的那種興奮刺激,也沒有完成成人禮的那種成就感自豪感,甚至沒有本能上的那種快感——反而由于他妹妹反過來在這場荒誕游戲中成為主導而導致他潛意識中認定的男女社會關系和角色分工發(fā)生了對調(diào),于是男主人公生理上的x起之后卻是一場徹底的心理層面上的x萎,聽起來的確讓人感覺挺沮喪的。

《夏日里的最后一天》。

這個故事講的是一個男孩眼中的三個女性,兩個女人一個女孩。代表這兩個女人的關鍵詞是母性,母性的關懷與愛。母性關懷本來是件挺好的事,但因為兩人都想要向這個小女孩展現(xiàn)母性,于是就產(chǎn)生了某種微妙的關系,明爭暗斗,羨慕嫉妒恨。故事的結(jié)尾很突然很意外,讓我想到了[非常突然]的尾聲。不同的是,后者想要表達的主題是一種命運無常的不確定性,而這個故事的結(jié)局則傳達出一種必然的宿命感——暗涌到最后的結(jié)局必然是被暗涌吞沒,或許在男孩眼中,死亡是解決這幾個煩人的女人的最好方法。而兩者相同的地方則在于都傳達出一種消極陰暗的情緒。書的后序中有人提到故事結(jié)尾暗示出的弒母情結(jié),我倒真沒想到這層,可能是因為我心理太陽光了。

《舞臺上的柯克爾》。

光聽名字,就知道這篇夠直白露骨了。本篇是全書中篇幅最短的一篇,用太多的文字去評述它好像多少也有點矯情??傊幕恼Q現(xiàn)實主義格調(diào)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起[索多瑪120天]。要一群人在舞臺上表演x交卻又不能x潮和x起,這原本就是一種最大的矛盾和荒誕諷刺,它同時也混淆了本能與藝術(shù)間的界限。于是在故事的結(jié)尾,藝術(shù)毫無懸念地向人的動物本能屈服——如果這藝術(shù)真能算是藝術(shù)的話。

《蝴蝶》。

一個典型的怪蜀黍和小蘿莉的故事。和《洛麗塔》相比,不同的是男主人公不夠紳士有魅力,甚至年齡上都夠不上蜀黍級別;而小女孩也沒有洛麗塔的叛逆和魅惑,純粹只是男主角yy的捧哏。故事是第一人稱主視角闡述,在敘述上用了蒙太奇式的閃回,但閃回得太長于是又從插敘變成了倒敘??傊磉_出青春期某種陰暗的心理,是自我向本我屈服的一段心路歷程。

《與櫥中人的對話》。

衣櫥在這個故事中無疑是一種表征,就像故事中有一段反復提到的鍋爐一樣。它是一層幫助男主人公逃避現(xiàn)實的保護殼——不一定舒服但其實很有安全感。這層保護殼最早是母親在青少年時期對他近乎病態(tài)的溺愛(這段情節(jié)很荒誕很夸張很有戲劇成分),從第一視角的追憶口吻中,看得出他其實很憎恨這段經(jīng)歷與感覺。有一天主人公突然失去了這層庇護,于是他突然就獲得了他想要的自由。但后來他發(fā)現(xiàn)他想要的自由其實不過是他人即地獄。于是他從幾次被困鍋爐的受虐體驗中反而獲得了某種心理上的依賴,這也是后來他沉溺于在衣櫥中完成各種隱秘私事的潛意識驅(qū)動。而一旦他從這層保護殼中出來(衣櫥也好鍋爐也好),他所能做的就是破壞和對這個世界施行報復。

讀《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心得感悟篇六

在我的書架上,有一些書是我打算用我一生時間一讀再讀的,目前這樣的書大概有三、五十本。當我讀完《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之后,我決定將這本書也歸為此列。當然,我必須說明的是,我想要一讀再讀的主要是這部短篇小說集中的這兩篇:《家庭制造》和《蝴蝶》。

在這本短篇小說集里,第一篇令我著迷的短篇是《家庭制造》,這篇小說講述了一個關于兄妹亂倫的故事。說到亂倫,我想起了我個人最喜歡的兩部電影,一部是羅曼?波蘭斯基執(zhí)導的《唐人街》,另一部則是志毅執(zhí)導的《不夜城》?!短迫私帧肺铱戳巳椋恫灰钩恰肺铱戳酥辽偈橐陨?,這兩部電影的故事內(nèi)核都與亂倫有關??偟膩碚f,我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藝術(shù)工作者在探討亂倫這一主題的時候,其姿態(tài)都是非常凝重的。而在《家庭制造》中,伊恩?麥克尤恩關于亂倫的敘述,卻有著一種游戲感,在我個人看來,這是一種很新奇同時也是很大膽的敘述方式。而這也讓我想起了學者汪安民總結(jié)的羅蘭?巴特對于閱讀的一個觀點,即文本中隱藏的不是“意義”,而是“快感”,閱讀不是一種“精神交流”,而是身體和身體之間的色情游戲;當“閱讀解除了知識的暴政后,狂喜就接踵而至”。我喜歡羅蘭?巴特的這個觀點,在我看來,這才是閱讀的真相。另外我發(fā)現(xiàn)我打算用一生時間一讀再讀的那些書,都是那種能讓我在閱讀的時候獲得強烈快感的書。

比較反諷的是,我想這本收入像《家庭制造》這樣驚世駭俗的短篇小說的書之所以能在中國順利出版,可能是因為《家庭制造》最后一頁的那個注腳——在那個注腳里有這樣兩個觀點:一個觀點是“結(jié)尾處的疑似亂倫事件實為作者一種玩笑般的奇想”,而另一個觀點卻是這篇小說“有著異常迫切的道德企圖,具有揭示社會痼疾,探討人類生存困境的嚴肅意義”。

而我個人更愿意這樣去解讀這篇小說:對于那些陳腐的道德或意義的顛覆,能衍生出全新的、更人性化的道德和意義。

再說一說這本書里我最偏愛的另一篇短篇小說《蝴蝶》,這本小說探討了嚴重自閉者的內(nèi)心世界、戀童癖以及謀殺者的犯罪心理。當然,準確地說,這篇小說的主人公也許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戀童者,他之所以選擇了將女童作為自己的傷害對象,只是因為正處于青春期的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社會邊緣人,他不知道如何與他人正常交往,所以他也就無法用正常的方式去勾引一個14歲以上的女孩兒,然后在她身上排解他的性欲。

我必須坦白,我非常理解這篇小說的主人公的這種心理,因為在我處于青春期的時候,我最大的痛苦就是我無法通過一個異性的身體來排解我身體內(nèi)異常強烈的性欲。在我上中學的時候,有機會跟女孩兒上床的基本上都是那種情商非常高、膽子特別大的男孩兒,這些男孩兒從來都不缺乏打架和泡妞的勇氣。這些男孩兒之所以敢打架,并不是因為他們的身體發(fā)育得有多強壯(事實上我發(fā)現(xiàn)在我讀的中學里,最能混的混子從來都不是膀大腰圓的那種人,而通常都是看上去很瘦、但特會運用其情商領導馬仔的那種人),而只是因為他們膽子大、情商高,使得他們身邊有很多馬仔,進而在打架時總是能以人數(shù)取勝。說到這兒我想起老羅曾說小孩子打架就是拼發(fā)育,我覺得事實還真不是這樣,反正我記得我小時候,那時打架拼得其實是膽子和情商。

我上中學的時候,朋友倒是有不少,但基本上都不是那種很喜歡打架的男孩兒——這只是比較好聽的一個說法,準確地說,應該是不敢打架。也就是說,我那時膽子很小,我不敢打架。我那時倒是敢去追我喜歡的女生,但基本上都失敗了,現(xiàn)在分析我那時失敗的原因,我想主要就是因為我長得既不帥也不高,而且還不敢打架,雖然那時我敢去追我喜歡的女孩兒,但我追女生的技巧非常單一,而且缺乏與對方深入交往的勇氣,例如有時我已經(jīng)把我喜歡的女孩兒約到電影院一起看電影了,可是我竟然都不敢去牽她的手,以至于直到現(xiàn)在,我依舊很鄙視處于青春期的我自己,因為那時的我實在太膽小了。

雖然我那時經(jīng)常也會構(gòu)思跟有關的性幻想,但還好我那時可以看到一些毛片兒,看完毛片兒后我就可以跟我那對兒這一生都會對我不離不棄的性伴侶玩“兩只蝴蝶”——正如你所知的那樣,我的這對兒性伴侶一個姓左,另一個姓右。就因為這個原因,我沒有成為一個犯。說到這兒我想起了一位日本作家的這樣一個觀點:如果把那些會襲擊路過女性的男人當作是雷電,那避雷針應該就是av了吧。

好像有點扯遠了,說回到《蝴蝶》,我喜歡這篇小說同樣是因為它讓我獲得了閱讀的快感,那是一種陰郁的、黑暗的快感,這快感根源于我身體里最邪惡的那一面。但我知道,我必須努力去了解我自己的那一面,因為正如福柯所說的那樣:“人需要自己最邪惡的一面,以便實現(xiàn)自己最善良的一面?!?/p>

除了《家庭制造》和《蝴蝶》,這部短篇小說中的其他六篇也各有特色,但限于篇幅,我在這里就不加以贅述了。

最后再說幾句看似可能有些不相干的題外話。我一直都有這樣一種想法,即主題黑暗的藝術(shù)作品能凈化人的內(nèi)心,而色情藝術(shù)作品則能柔化人的內(nèi)心,但是在今日中國的主流語境之中,這兩類作品幾乎從來都是被敵視的。我在想,這可能是因為某些人很害怕我們成為那種人格健全的人——因為人格健全的人如果變得越來越多,那他們的某些把戲就玩不轉(zhuǎn)了。

我相信肯定會有一些人對這本《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進行道德批判。關于這一點,我想說的就是,進行道德批判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無數(shù)中國人最擅長做的就是這件事,但世界上最能內(nèi)斗的恰恰也是中國人,道德體系最混亂的也是中國人。碰到問題多想想,想一想那些所謂的“好人”是不是偽善的,想一想那些所謂的“壞人”之所以變“壞”是因為哪些社會原因?qū)е碌?,這么想著想著,人就會變得越來越寬容了。

回顧人類歷史,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世界上最殘忍、最無人性的事往往都是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人做出來的;而那些其言行經(jīng)常超越世俗善惡標準的人卻通常反而是這個世界上最寬容的人,另外這些人能幫助我們重新思考人之定義。

而伊恩?麥克尤恩的這本超越世俗善惡標準的《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某種意義上,正是一本能幫助我們重新思考人之定義的書。

讀《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心得感悟篇七

《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這本書有著一個非常萌的書名,配合上一個非常小清新的封面,第一時間就讓我聯(lián)想到一些校園青春偶像文學神馬的,矮油好羞澀。我同事在推介時給我打了預防針,說這本書其實很陰暗很重口味,于是我就更矮油,更tm羞澀了,掩面跑開。

在這本書里,青春其實還是青春,只不過都是些或蒙昧或傲慢或無助或猥瑣的青春,青春得有點糟爛就是了。這是本由八個短篇構(gòu)成的小說集,很容易就讓我想到了塞林格爺爺?shù)摹毒殴适隆贰笳咴跀?shù)量上比前者還多一篇,不過《九故事》中故事與故事間、人物與人物間過于晦澀的暗線關聯(lián),配合上平淡乏味的故事和大爺對瑣碎細節(jié)描述的癡迷,很快就把我有限的智商燒到了100以下。相比之下,這本《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真還算是比較好懂的了。

下面來簡單講講我讀完這幾個故事的感受,有大量劇透,不喜者請自行跳樓。

《立體幾何》。

或許是受中學數(shù)學老師的影響,我其實一直把數(shù)學視作一種神秘的存在去崇拜去敬仰的,雖然我數(shù)學成績一直很一般,但你知道我那不過是有心無力罷了。這篇《立體幾何》就用一種超現(xiàn)實的手法向我們展示了數(shù)學作為一門哲學和藝術(shù)的精致與殘酷。男主人公的曾祖父當年拍賣得來的那根泡在福爾馬林里的x具應該是某種隱喻,象征主人公兩口子并不河蟹的x生活,因為主人公和他曾祖父一樣,是個宅男,整天潛心于研修而冷淡了lp。曾祖父好歹還有個(純心理曖昧的)基友,我們的男主角卻只有個煩人的整天沉浸在自己噩夢中的lp。于是當有一天他lp把這個泡著x具的瓶子當著他面砸碎時,這就成了一條導火索,撕掉了兩人間羸弱關系的最后一層含情脈脈的面紗,于是男主角對他lp實行了充滿魔幻色彩和哲學美感的精致而殘忍的謀殺。

《家庭制造》。

到底是制造家庭還是家庭制造,這是個問題。但當制造家庭這事由家庭成員制造時,它就基本上算是場亂倫。哪個男生在青春期沒有點荷爾蒙分泌過剩?[美國派]系列早已經(jīng)把男孩青春期哭爹喊娘要破x這事翻來覆去地說到我耳朵都起了繭子。不過這一篇里男主人公的破x之旅卻怎么看怎么滑稽荒誕,透露出一種無力感。他和他妹妹的第一次既沒有偷吃禁果的那種興奮刺激,也沒有完成成人禮的那種成就感自豪感,甚至沒有本能上的那種快感——反而由于他妹妹反過來在這場荒誕游戲中成為主導而導致他潛意識中認定的男女社會關系和角色分工發(fā)生了對調(diào),于是男主人公生理上的x起之后卻是一場徹底的心理層面上的x萎,聽起來的確讓人感覺挺沮喪的。

這個故事講的是一個男孩眼中的三個女性,兩個女人一個女孩。代表這兩個女人的關鍵詞是母性,母性的關懷與愛。母性關懷本來是件挺好的事,但因為兩人都想要向這個小女孩展現(xiàn)母性,于是就產(chǎn)生了某種微妙的關系,明爭暗斗,羨慕嫉妒恨。故事的結(jié)尾很突然很意外,讓我想到了[非常突然]的尾聲。不同的是,后者想要表達的主題是一種命運無常的不確定性,而這個故事的結(jié)局則傳達出一種必然的宿命感——暗涌到最后的結(jié)局必然是被暗涌吞沒,或許在男孩眼中,死亡是解決這幾個煩人的女人的最好方法。而兩者相同的地方則在于都傳達出一種消極陰暗的情緒。書的后序中有人提到故事結(jié)尾暗示出的弒母情結(jié),我倒真沒想到這層,可能是因為我心理太陽光了。

《舞臺上的柯克爾》。

光聽名字,就知道這篇夠直白露骨了。本篇是全書中篇幅最短的一篇,用太多的文字去評述它好像多少也有點矯情??傊幕恼Q現(xiàn)實主義格調(diào)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起[索多瑪120天]。要一群人在舞臺上表演x交卻又不能x潮和x起,這原本就是一種最大的矛盾和荒誕諷刺,它同時也混淆了本能與藝術(shù)間的界限。于是在故事的結(jié)尾,藝術(shù)毫無懸念地向人的動物本能屈服——如果這藝術(shù)真能算是藝術(shù)的話。

《蝴蝶》。

一個典型的怪蜀黍和小蘿莉的故事。和《洛麗塔》相比,不同的是男主人公不夠紳士有魅力,甚至年齡上都夠不上蜀黍級別;而小女孩也沒有洛麗塔的叛逆和魅惑,純粹只是男主角yy的捧哏。故事是第一人稱主視角闡述,在敘述上用了蒙太奇式的閃回,但閃回得太長于是又從插敘變成了倒敘。總之它表達出青春期某種陰暗的心理,是自我向本我屈服的一段心路歷程。

《與櫥中人的對話》。

衣櫥在這個故事中無疑是一種表征,就像故事中有一段反復提到的鍋爐一樣。它是一層幫助男主人公逃避現(xiàn)實的保護殼——不一定舒服但其實很有安全感。這層保護殼最早是母親在青少年時期對他近乎病態(tài)的溺愛(這段情節(jié)很荒誕很夸張很有戲劇成分),從第一視角的追憶口吻中,看得出他其實很憎恨這段經(jīng)歷與感覺。有一天主人公突然失去了這層庇護,于是他突然就獲得了他想要的自由。但后來他發(fā)現(xiàn)他想要的自由其實不過是他人即地獄。于是他從幾次被困鍋爐的受虐體驗中反而獲得了某種心理上的依賴,這也是后來他沉溺于在衣櫥中完成各種隱秘私事的潛意識驅(qū)動。而一旦他從這層保護殼中出來(衣櫥也好鍋爐也好),他所能做的就是破壞和對這個世界施行報復。

本書的同名作品。也是比較晦澀難懂的一篇。故事里男女主人公生活居住的環(huán)境一直非常骯臟窒悶潮濕混亂,這或許是兩人對愛情的一種茫然到有些心煩的感覺的象征,愛情在心生齟齬間陷于隨時都可能走到終點的危機。而最后的儀式大概就是指他們捕殺老鼠的那段過程。死去的母老鼠正在分娩,小老鼠還沒來得及出來就胎死腹中。我的理解是殺死分娩中的母鼠,代表兩人心中割斷了愛情與繁衍之間的牽系,于是最初被壓抑的愛情被解放到了一種更輕松更純粹的狀態(tài),少了許多疑心和顧慮。而正是這種心態(tài)上的轉(zhuǎn)變拯救了他們之間的愛情,于是這場捕鼠就成了某種意義上的成人儀式。

《化裝》。

象征意味很明顯的一個故事。每次化裝后都是一個新的身份,但每個面具后面其實還是同一個人。故事里男主人公的姨媽在現(xiàn)實中是個失敗的戲劇演員,而在舞臺上的失敗促使她通過不斷地給自己和男主人公易裝來把整個人生偽裝成一個更大的舞臺。故事里姨媽表現(xiàn)出某種強烈的占有欲和主導意識,直到男主人公有朝一日從恐懼和順從中發(fā)現(xiàn)了另一個自己(他易裝成女生照鏡子時,或許象征著精神層面上和他暗戀的那個同桌女生的媾和,當然這純粹是我的yy罷了),于是他開始對姨媽對他的控制表現(xiàn)出抵觸和違抗。而故事結(jié)尾處的那場假面舞會則是他姨媽對他實行的一次最大的報復,給他上了一堂深刻的哲理課:人生其實就是一場又一場的假面舞會,你永遠不知道自己真正是誰以及真正想要什么。

讀《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心得感悟篇八

1、最初,小家伙很認生,逐漸地,它就和我熟了,最后我們成了好朋友了。

2、我和小紅剛認識,最初很陌生,逐漸開始了解對方,最后我們完全熟悉了。

3、最初,小明學習沒有上進心,但在周圍同學的影響和老師的悉心教導下,小明逐漸愛上學習了,在最后期末考試里,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4、最初,我們在春天種下一棵蘋果樹,逐漸的蘋果樹在長大,最后看著滿樹的紅蘋果,我們笑了。

5、最初的夢想逐漸暗淡,最后終于化為現(xiàn)實忙碌生活中幾不可見的一角蛛絲。

6、最初它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逐漸經(jīng)過雕刻家的雕琢,最后它終于成了一塊璞玉。

7、小明最初討厭學英語,自從參加英語廣角后,他逐漸喜歡上了英語,最后,他的英語成績在班級里名列前茅。

9、最初小明不理解小花的做法,后來通過一些事情,他逐漸明白了她的良苦用心。

10、梔子花開時,最初花苞尖先裂開個口子,然后花瓣逐漸展開,最后整個花苞完全綻開。

11、他最初是拿人筆、本,逐漸發(fā)展到偷錢,甚至持刀搶劫,最后終于被抓進監(jiān)牢。

12、早上看日出,東方的天最初是灰蒙蒙的,逐漸變得微亮的,最后變得紅彤彤的,太陽出來了。

13、我的籃球技術(shù)最初不好,但經(jīng)過一定練習,技術(shù)逐漸提高,最后我非常擅長打籃球。

14、下雨了,最初只是星星點點的`雨滴,逐漸連成蒙蒙的雨絲,最后變作了瓢潑大雨。

15、最初,毛毛細雨飄蕩下來,然后逐漸變大,豆大的雨點從天空中打落下來,最后雨點連成了線,就像塌了天似的鋪天蓋地地從天空中傾斜下來。

16、最初我對畫畫很感興趣,逐漸興趣減弱,偶爾畫畫,最后徹底不提筆繪畫了。

17、在海上觀看日出,太陽最初只露出一點點光亮,逐漸地太陽越來越大,最后就整個兒跳出了海面。

18、從最初的熱情到逐漸冷淡下來,最后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19、他最初嘴硬地很,什么也不說,逐漸有點受不了了,最后終于招供了。

20、最初天空飄起零星小雨,繼而便是傾盆大雨,逐漸的雨又小了,最后又恢復了往日的風和日麗!

讀《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心得感悟篇九

本書的同名作品。也是比較晦澀難懂的一篇。故事里男女主人公生活居住的環(huán)境一直非常骯臟窒悶潮濕混亂,這或許是兩人對愛情的一種茫然到有些心煩的感覺的象征,愛情在心生齟齬間陷于隨時都可能走到終點的危機。而最后的儀式大概就是指他們捕殺老鼠的那段過程。死去的母老鼠正在分娩,小老鼠還沒來得及出來就胎死腹中。我的理解是殺死分娩中的母鼠,代表兩人心中割斷了愛情與繁衍之間的牽系,于是最初被壓抑的愛情被解放到了一種更輕松更純粹的狀態(tài),少了許多疑心和顧慮。而正是這種心態(tài)上的轉(zhuǎn)變拯救了他們之間的愛情,于是這場捕鼠就成了某種意義上的成人儀式。

《化裝》。

象征意味很明顯的一個故事。每次化裝后都是一個新的身份,但每個面具后面其實還是同一個人。故事里男主人公的姨媽在現(xiàn)實中是個失敗的戲劇演員,而在舞臺上的失敗促使她通過不斷地給自己和男主人公易裝來把整個人生偽裝成一個更大的舞臺。故事里姨媽表現(xiàn)出某種強烈的占有欲和主導意識,直到男主人公有朝一日從恐懼和順從中發(fā)現(xiàn)了另一個自己(他易裝成女生照鏡子時,或許象征著精神層面上和他暗戀的那個同桌女生的媾和,當然這純粹是我的yy罷了),于是他開始對姨媽對他的控制表現(xiàn)出抵觸和違抗。而故事結(jié)尾處的那場假面舞會則是他姨媽對他實行的一次最大的報復,給他上了一堂深刻的哲理課:人生其實就是一場又一場的假面舞會,你永遠不知道自己真正是誰以及真正想要什么。

讀《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心得感悟篇十

麥克尤恩進入中國的順序,像是一種倒敘,由其同名小說改變的電影《贖罪》大熱,人們在牢記凱拉奈特莉被釘在書架上做愛,兩人四肢像蜘蛛般延展鏡頭的同時,也深深記住了“伊恩麥克尤恩”這個在英格蘭早已紅得發(fā)紫的名字,《水泥花園》、《阿姆斯特丹》、《夢想家彼得》、《在切瑟爾海灘上》......一部部作品溯源變成中文引入,而3月末剛剛發(fā)行的《最初的儀式,最后的愛情》,中文版雖是新書,但恰恰是作者寫作生涯的第一本作品。

這部短篇小說集發(fā)表于1975年,當時麥克尤恩從東英吉利大學的寫作碩士班畢業(yè)不久,這門碩士課程不要求學生提交畢業(yè)論文,而是以一定數(shù)量的文學作品做評。《firstlove,lastrites》中的好多作品,正是研究生麥克尤恩同學的習作。這些用來攢學分績點的作業(yè)不僅僅給他賺來了碩士學位,而且一炮而紅贏得了平生第一個文學大獎毛姆獎,更重要的是,以這八個故事為基點,麥克尤恩開啟了他以少年、青春、愛欲糾纏交織的文學生命。

與時年23歲不到的小麥同學相差不大,小說的主角都是年齡在青春期上下浮動的男性形象,在故事中,這些自身面目并不明朗的男生們,游走在成熟與幼稚的邊緣,自作聰明地作出了許多蠢不可及或駭人聽聞的事件?!都彝ブ圃臁防铮拔摇币种撇蛔⊥蝗灰庾R到的情欲,哄著妹妹過家家地破了處;《化裝》中失祜的男孩在姨媽的強迫下穿上女裝,性向選擇和男性自我意識受到嚴重的沖擊;一個被媽媽當成嬰兒養(yǎng)到17歲的男人,最后只有在櫥子里自我禁閉才能找到安全感;始終隱藏的噴薄性欲,終于在《舞臺上的柯克爾》里得到了最令人啼笑皆非的爆發(fā)......少年們急于掙扎出幼稚的束縛,但面對成年人的性、死亡和責任時,卻被嚇得束手無策。

按照喬納森·拉邦(jonathanraban)的說法,麥氏筆下的少年們永遠“對自己也有愛他人的潛能極為不安,這種愛的本能有時悄悄襲來,像躡手躡腳的入侵者闖入他們空蕩蕩的房間。他們對世界抱著永遠的好奇,但這好奇卻像動物園中動物的目光一樣,中性而猶疑不定。他們不屬于任何社會,他們的雙手沾滿血跡與滑膩的青苔”......這“血跡與青苔”被早期的讀者所不能接受,故事引起了人們極度的不適感,提煉出個中亂倫、孌童、溺尸的因素,連同之后的《水泥花園》等作品,將其標上“震蕩文學”的驚悚標簽,進行種.種憂心忡忡泛道德化的解讀。

時光流逝三十年,今日用淡藍色繪畫封皮印出的這本書,必定不再會有七十年代那樣痛苦的反響了,如果不是刻意強調(diào),各種的“不適感”也許并沒有強調(diào)中的那么明顯。所謂的異端早已變成了常態(tài),就像中國的余華和蘇童,經(jīng)歷了的爭議—接受—商業(yè)認可的階段,前者的《兄弟》上下冊火熱大賣,創(chuàng)造了純文學虛構(gòu)作品的商業(yè)奇跡;后者的《河岸》被冊封上各種獎項,默許為社會的主流讀物??墒聦嵣希嗳A和蘇童延續(xù)的仍然是當年的書寫慣性,只不過當今讀者的胃口更加多元和寬厚,昔日的先鋒化成了主流而已。同樣,從“恐怖伊恩(ianmacabre)”的黑色稱謂,演化成當今頭一把交椅的“國民作家(nationalauthor)”,麥克尤恩漸漸被讀者接受,迅速升溫直到紅得發(fā)紫,以至于當同樣是表現(xiàn)青年人性與愛苦悶無門的《在切瑟爾海灘上》,可以被熱烈接收到倫敦地鐵里如同通票一樣人手一本的地步。

八個故事的結(jié)尾,各個都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麥克尤恩用平靜的筆調(diào),超然物外冰冷無感的口吻來敘述每一個故事,緩緩地做漫長的鋪墊,在這種冷加溫的速度下,讀者不會像看歐亨利那樣去趕著追結(jié)尾,而是沉溺于這種優(yōu)雅、干凈的文字中,由作者帶領著去觸及人性更深的層面。在這樣避重就輕的講述中,一切不可思議的情節(jié)都變得理所應當,以至于最終意識到,那些亂倫、溺尸等情節(jié)或許并非為讓人震驚而設立,只不過作為愛欲和狂躁最高級的表現(xiàn)形式,不是它們先預設于故事,而是自然而然地,故事走向了它們。

所有主人公的外貌描寫都完全被略去,他們是面目模糊的,模糊到讓人不能分辨,不能分辨是哪一個故事里的人物,也不能分辨是過去還是現(xiàn)在,是虛構(gòu)還是真實,是他,還是我們自己。那些躁動、情欲、不安全感,是剛剛跨過青春期的小麥最熟悉的感覺,也是我們身體中尚未散盡的潮汐。另外,我始終認為麥克尤恩的作品中,有一個頑固的時間意向,甚至因此懷疑老麥是不是每天都是中午起床、傍晚干活,所以才對那無數(shù)個安靜得凝固的下午時光如此熟悉,那些帶有“陰沉沉向晚暑熱”的午后描寫,召喚著每個人身體的記憶,如同是讀者自己那一個無聊周日的復刻。只是在麥克尤恩的筆下,它們變得無聲又危險,戲碼正在從各個角落緩緩蒸騰而起,默默翻滾,開始驚人的匯聚。

夏天就要來了,我非常建議大家在第一場雷陣雨前搶收這八個故事,而當鳴蟬開始枯燥,在某天午睡過后,你揉了揉睡眼獨自走過幾條“由女貞樹籬和滾燙的泊車分割而成、每條街上都聞到同一股煮午飯的味道。敞開的窗戶里傳出同一套電臺節(jié)目的聲音”一樣的街道時,相信我,一定會有那么通電似的一刻,身體中的少年,會突然被似曾相識的一激靈喚醒,那感覺,將是如此地熟識。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