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2023年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悟(優(yōu)質(zhì)1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3 21:11:49 頁碼:13
2023年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悟(優(yōu)質(zhì)18篇)
2023-11-13 21:11:49    小編:zdfb

感悟是一種對自身經(jīng)歷和感受的總結(jié)和反思。如何提升感悟的能力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這些范文或許能夠給我們帶來不同的視角和思考方式。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悟篇一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一個平靜的夜,月如鉤。

一座破落的宅子,夜色籠罩,月影斑駁,像一幅潑墨山水畫。你,今夜無眠,輾轉(zhuǎn)反側(cè),思緒萬千。想起了自己人生的軌跡,一行行向遠方舒展開去,當思想的卷軸翻到“烏臺詩案”,你的心終于無法釋懷。柔和的月光順著窗,爬過書房,透過潔白的宣紙,躍上床沿,照著一個無眠的人。見到這皎潔的月色,你如見到多年未見的故友,甚是歡喜。

謫居黃州的日子,生活在這鄉(xiāng)野里,有這般月色相伴,也算是一份恩賜,一定得好好享用。想及此,心中的煩躁一下子稀釋了,淡化了。你忙起身,輕輕推開門。夜已深,天空像水浸過一般透明,遠處偶爾有幾只秋蟲在草叢里竊竊私語。

不知不覺,你的步伐在承天寺門前停下。你輕輕地推開門,慢慢走進去。也許是一種心靈感應,同是天涯淪落人,被貶他鄉(xiāng),卻可以在這里共同領(lǐng)受自然的妙趣。你嘴角微彎,慢慢地走向懷民,幽幽地說道:“懷民兄,有雅趣一起賞月嗎?”懷民抬起頭,笑著應道:“正合吾意?!?/p>

歲月如梭,有些事像沙粒一般被風吹散;而有些事卻永遠忘不了。忘不了四年前,你還朝服在身,與弟弟蘇轍剛?cè)胧送?,有著大好的前程,三十幾歲正是干大事業(yè)的時候;忘不了四年前,你曾意氣風發(fā)與變法者針鋒相對,你將仕途和榮辱看得很輕;忘不了四年前,你的好朋友沈括,暗中收集你的詩文,扭曲意思,交付朝廷;更忘不了四年前,李定等小人,他們妒你才學,曲解詩文,竭盡各種打擊之能事。你是一個剛烈的斗士,你不拒絕戰(zhàn)斗,但是讓你氣不過的是,你輸給了一群小人,他們用心眼和伎倆戰(zhàn)勝了你。

一切像過眼云煙,昔日的浮華慢慢地向時間和記憶深處沉淀?;氐浆F(xiàn)實中,也許這樣更好,更有時間和心緒去思考宇宙人生的玄妙。多美的月色啊,你和懷民在這小院中悠然散步!此時此刻,你詩興盎然,完全被這美景陶醉了。月光像水一樣從空中傾瀉而下,靜靜地流淌到這小院中,庭院慢慢地積滿了一層水,清澈透明。放眼望去,宛如水邊觀景,那水中一叢叢、一簇簇的水草荇菜,隨著水的漣漪輕輕地招搖,還有幾只魚兒興致勃勃地游來游去。抬眼處,懷民靜靜地看著你,兩人心照不宣地笑了,原來那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啊。

眼前的一切,撥開了你的襟懷,點燃一個詩人沉睡的靈感,把你從生活的煩憂中拔了出來。你在問懷民,被貶又何妨,人生失意也須盡歡悅,別辜負了美好風光;你在問自己,還有什么比這景更美,你就是這江山的主人,誰也無權(quán)干擾。

那一剎間,你完成了心靈的頓悟和升華:生活是殘酷的,它拿走了功名、榮耀、政見,一切的一切;但是命運又是公正的,它給了你孤獨中的深思,讓你成了閑人,卻給了你一輪朗月,讓你的心靈和思想如皎月一般通透和明靜。

人生何處望逍遙,此時,你正逍遙!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悟篇二

月光所到之處,萬物都鍍上一層清冷的光輝,大自然的美妙之處在于遠離世俗的喧囂:藻荇在墨綠色的溪水中縱橫交錯,就如同竹柏之影;林中的老柏樹早已放棄昔日榮華,歷無數(shù)春秋寒暑,不為流光掠影所迷;看風看雨,看日行月走,人世更迭,九百年,安靜了,安靜得草木葳莛。

夢回千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貶至黃州,貶謫的悲京還未在心中消散,甚至溫飽也成了問題。蘇軾白天耕種,只有到了夜深人靜,雞不鳴,犬不吠時才能享受一份清閑,去默坐,去呆想,去推開耳邊的嘈雜,理一理紛亂的思緒。正解衣欲睡,卻不想辜負這大好的月色,打算出去走一走??墒且蕴K軾現(xiàn)在的處境,朝廷打壓,環(huán)境偏僻,生活苦寂,又有誰愿與他為伍?正所謂“千金易得,知己難求”,蘇軾遇見了同樣反對王安石變法被貶黃州的張懷民,可能是雙方的遭遇相同,讓他們有一種同病相憐的感覺,最高級的靈魂契合,也是最極致的心靈相許相知?!澳顭o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得知張懷民亦未寢,內(nèi)心欣喜,于是相約步于庭中,不謀而合,月光澄澈、樹影斑駁、幽靜清新。望著這一輪明月,蘇軾是否會念起遠在他鄉(xiāng),聚少離多的親人;是否會想起曾經(jīng)提攜陪伴自己的良師益友;是否會憶起宦海起伏,坎坷不平的一生?他感慨:“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焙葦?shù)語,意味售永,景色雖美但掩蓋不了蘇軾此時復雜,感慨的心緒。

他深知:自己的一生的歸宿不是悠然自得的田園生活;他深知:自己正值壯年,還有著大好的青春與才華;他深知:他并不是為了自己而活,而是為了國家為這黎民百姓而活,他為官的理想是希望大宋朝國家富強,百姓安居樂業(yè),不汲就于富貴與名利。對于蘇軾來說,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都是平等的眾生。他曾說“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氣兒”。他純真、質(zhì)樸,敢說敢做,一生率性而為:因為他的率性吃盡了苦頭;但也因為他的率性,無論是何種境遇,何種災難,他都可以微笑著面對。他始終以樂觀開朗和積極的精神面對著生活中的狂風驟雨,荊棘叢林。

夕陽亦是旭日,當它熄滅著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也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燒著爬上山巔,布散烈烈朝輝之時。每一次貶謫,對于他人來說,或許是最落魄的人生低谷;但對于蘇軾來說是一種全新的開始,再一次生命。無論到何處,蘇軾都有著一份“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的安然,“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蘇軾堅守自己的初心,造福百姓,活得瀟灑自信,真正的做到了詩意人生。

廟堂之高,江湖之遠,與其轟轟烈烈地勾心斗角于官海沉浮,舍生忘死地追逐名利,不如像蘇軾一樣隨緣自適,坦蕩曠達。從古到今,滄桑巨變,高岸為谷,深谷為陵,但曠達樂觀的胸懷永遠是心里的`一處芬芳。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悟篇三

蘇軾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他既可以說是一個聰明到極的人,又可以說是一個糊涂不堪的人;或者也要以說他不會人際交往,但他又是一個喜歡結(jié)交朋友的人;他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也是一個樂觀主義者。我想這就是他,一個無可復制的人——蘇軾。

在這篇文章中,蘇軾可以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瘋子,因為他能在大半夜因為月色不錯而睡覺跑出去看景,還要去承天寺拉上他的好朋友一起去看,這種思維我自認為是沒有的。況且這種可能擾人清夢的舉動也的確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對于蘇軾來說,人生或許就應該像月光一樣清清白白,如積水空明一般美麗,而這社會也該如此。可是卻被那些竹柏之影的構(gòu)成的確水草攪得支離破碎,混濁不堪,而那些水草一樣的小人,都裝作是竹柏之影,自比清柏翠竹,高端清白,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樣。我想蘇軾也許是因為不愿成為水草中的一員,而屢次調(diào)離京城,而那些水草們,也許正是因為蘇軾的清白會影響到他們的擴張,而反復陷害忠良。

或許對于蘇軾來說,當個東坡居士,在承天寺與朋友一起看個景,寫首詩,瀟灑一生才是最好的選擇吧。

2下一頁。

@_@我是分割線@_@。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悟篇四

打開書本,拂過書頁,輕輕瞭探著一位文學大師的隨筆。

蘇軾,中華文化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甚至可以說是最為閃亮的一顆巨星。寫這篇隨筆時,他身陷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連一向為他說話的宋神宗都被逼迫得無法救他。于是,蘇軾被貶謫到了黃州。

在黃州,蘇軾徹底醒悟了,“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就是最好寫照。在黃州,有個同樣被貶,同樣淡泊名利的張懷民。他倆志同道合,心心相惜。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蘇軾重新變得豁達、開朗。僅僅因為“月色入戶”而“欣然起行”的,恐怕就只有他一個人了吧。蘇軾盡管是大詩人,但是被朝廷貶謫,也基本上是門庭冷落。此時看見月色毫無勢利之情的目光,于是高興地起來,他要找來張懷民,一起欣賞世間這最美的風景。

一截炫麗的文化,如同一顆含苞待放的牡丹,悄悄地在黃州綻放。盡管這個時期,在政治上,正是蘇軾失意的時候,然而,失意和打擊摧毀不了蘇軾,他依舊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詩作。前后《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詩文光照千秋。一篇隨筆,區(qū)區(qū)八十來字,卻能道出蘇軾那淡泊名利安然閑適的心境。能夠?qū)⒃鹿獗茸魉?,或許還有很多;能夠?qū)⒅癜赜氨茸魉莸?,或許也不少。但是,把這兩種意境融合在一起的,卻只有蘇軾了。身為一名大詩人,卻能如此觀察仔細,實在是難得。僅僅一篇隨筆,卻能如此精妙地勾勒出一幅《閑人看月圖》,實在是牛!灑滿庭院的月光,清澈透明,正如蘇軾的心境一般,感覺進入了一個表里澄澈的世界,拋卻了塵世間的束縛,自由自在。兩位“閑人”,并沒有終日悲嘆官場的失意,而是借助失意的官場來投奔純凈的大自然,不失為一種雅趣。

詩意似乎充滿蘇軾的生活,但凡是留有他足跡的地方,詩的意象便濃了:西湖、海南、黃州……僅僅是篇隨筆卻能讓我感慨良多,蘇軾再次將我震撼。

輕輕合上書本,想象著,千年前,大師的模樣,是否如我所想一般——瀟灑。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悟篇五

美麗的月,凄慘的光,那莫的傷.站在人生低谷的作者,郁郁不得志,苦悶,寂寞,應該如此.但他卻跳出了山谷,跳上了山峰,抬起頭,欣賞那美麗的月.多么可貴的樂觀,寫到這里,想到了自己,小小的挫折-----考試卷上一個不好的分數(shù),老師一句批評的話語...都能讓我們難過上大半天,我們可曾有一次擁有作者的豁達?只是低著頭注視著照到地上月光的凄慘,恰恰顯露了自己的無能.我們是不是應該多多欣賞月的美麗,做到如此,人生將沒有悲傷有的只有幸福.

這一篇文章寫的僅僅是作者被貶職以后的一個小小生活片段,少少的八十多字,卻承載著作者豐富的內(nèi)涵、情感,每一字、每一句都是那么自然、樸實,但實際上,一字一句都經(jīng)過仔細的'斟酌。蘇軾的這篇文章“不見其情”,但筆底波瀾此起彼伏,自然“其情可見”。文章寫得很細致,又很簡潔。第一句話,看似平凡,實際上,這句話里的“夜”字便已緊扣了題目“夜游”。作者正欲休息,卻發(fā)現(xiàn)月光悄悄闖入,這就是對“夜”的具體描寫。

最后兩句尤其妙絕,富含作者的復雜情感。作者拿那些追名逐利的“忙人”和“閑人”作比較,突出“與月為伴”的悠閑自在、無限樂趣,因為“閑”才能“夜游”。原本平凡、隨處可見的月夜,因為有了人的欣賞與愛慕,才會顯得美。要不是有兩個“閑人”在,我想,或許月色再美也毫無意義。文章表現(xiàn)了作者沉浸于清虛冷月的仙境之中的安閑自適,當然,這其中不免會有一絲絲憂傷——不能為朝廷效力,這也是人之常情。文章就好像一首月光曲,每一個音符都如流瑩閃耀于天際一般,傾訴著作者的背涼與酸楚。讀罷全文,兩個“閑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觀賞的景色,似乎盡現(xiàn)眼前。這微妙的感情蜿蜒著讀者的思緒,可謂是回味無窮!

幽微的星光下,古寺沉睡著。寥寥的行人,腳步在四下的寂靜里變得突兀而悠長,閃爍的燭光在天邊的黑暗中挖出殿宇神佛的輪廓……蘇軾用他淡定悠閑,又稍稍帶著一絲輕快的筆觸,給我打開了一個幽靜而神秘的世界。

我不想再去深究那些淡定從容之后世事沉浮的背景,僅僅這深夜古寺、秉燭而行的雅興就令我心動不已。億萬人之中,能有幾個人抱有這樣迥異塵俗的興致?而人的一生中又有幾個這樣的機會?尤其是在今天的紅塵中時刻難以脫身的我們。

無論今古,人既然置身于社會之中,便總會有種種的感慨和無奈。而同樣,人都不可能脫離社會,即使一時間無比地厭倦,但最終還要打起精神去完成一生的面對。既然不能脫離,能夠選擇的,便只有暫時的逃避和喘息。一段沒有紛擾的時間,一個沒有旁人的處所,便能給我們提供逃避和喘息的機會。于是,萬籟俱寂的靜夜,獨處深山的古寺,疏星在天,微燭映壁,這將是一次多么好的精神旅行。

時間也許已使古寺傾塌,但塵囂的擾攘依然,心靈依然需要那寂靜空靈來洗滌慰藉。古寺不在了,但夜還在,盡管現(xiàn)在的黑暗已經(jīng)被霓虹燈攪得有些渾濁,盡管現(xiàn)在的夜已不如當時那樣幽深而神秘。在所有的笙歌都寥落之后,等所有的浮塵都沉寂下來,總是還有一個時間和空間交叉的角落,伴著幽微飄忽的燭光,等著一顆疲憊的心去憩息占領(lǐng),直到最后一顆星消失在微亮的天空。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悟篇六

夜無眠,月更幽。

微弱的星光,皎潔的明月,浩瀚的夜空,沉睡的'古寺……。

創(chuàng)造晨曦是為了人們蘇醒,創(chuàng)造黃昏是為了醞釀睡意,創(chuàng)造夜晚是為了入睡安眠。那一夜,最無法入眠的,莫過于心中無比悵然的的蘇軾罷!

繁星點點,皓月當空,解衣欲睡之時,偶然察覺那悄然入戶的月光。它幽幽地傾瀉,淡淡的灑在地上、案上,就如鍍上了一層銀輝,閃閃發(fā)亮。那輕柔的月光竟讓人欣喜,如此良辰美景,蘇軾便頓無了睡意,決定徒步而行,以解心中煩悶。

約上一同被貶官的張懷民,兩人漫步庭院中。庭中之景迷人至極,他們不禁停下腳步,用心觀賞。舉目望去,柔和的月光灑滿院落,就猶如積水充斥著,清澈透明。整個大地沉浸在這柔美的月光之中,淹沒在寧靜之夜情意綿綿的魅力里。遠處,夜鶯在不斷地歌唱,撩人思索引人入夢,那輕柔顫抖的歌聲似乎是專為難以入睡之人而發(fā)的,更增添了月光撩人的魅力。近處的池塘,它的周圍與上空籠罩著一片薄薄的水汽,一片白色的輕霧,經(jīng)月光一照,愈發(fā)覺得如仙境一樣美,而青蛙也一刻不停地將它們短促而鏗鏘的鼓噪聲投向夜空。池中,原以為那是交纏在一起的水草,仔細一看,不曾想到竟是月下柏樹的影子,樹影婆娑,冷月靜照,這注定是是凄清的夜。

雖說遇挫被貶,但如此佳境,有心之人將它欣賞,無心之人忽而略之,受傷的心靈應由這純凈空靈的月色來慰藉。遠離職場、官場的爭斗與喧囂,靜下心來享受身邊的美才是真。既然不能擺脫,那就回避走開,讓疲憊的心靈憩息,等一切浮塵沉寂下來,正義之光必將照亮大地。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悟篇七

你從汴梁走來,雨疾風嘯卻吹不散你的滿身塵埃;你經(jīng)過河南,百姓的哭聲震天卻解不開你身上的枷鎖;你跨過淮河,三千里淮水濤濤卻無法洗滌你的屈冤。踏過長路漫漫,終抵黃州。一聲長嘆,兩行清淚,三年不蜚,家徒四壁,身懷作千古絕唱之能卻懷才不遇,胸有留萬世芳名之志卻龍盤鳳逸,這就是你在黃州的生活。

在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中,他稱自己為“閑人”,可我覺得應將他稱為“孤獨者”。孤獨之因有三:一是政治抱負無法實現(xiàn)的孤獨;二是空有一身才華卻處處受人排擠的孤獨;三是失去摯友的孤獨。

他旨在造福一方水土,為百姓贏得福祉。從杭州的蘇堤到廣州的供水系統(tǒng),再到竭力反對王安石的新法,他無一不為百姓著想,卻從不顧及自己的私利。可如今小人得勢權(quán)臣當?shù)?,他遠大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xiàn)。杭州大旱,四百萬災民如饑似渴地等待救濟,可朝廷只援助了兩千石糧食,還被層層剝削,這種情況下他如何一手擎天?這是其一。

其二,恰如康震教授所說,蘇軾被貶黃州未嘗不是一種機遇,如果沒有這次機遇,可能就沒有了《念奴嬌》的豪邁壯闊與《赤壁賦》的千古滄桑?!盀跖_詩案”以后,他明白了,一個人蒙受了誣陷,即便死也死不出來個道理來。所以,蘇軾的性格變了,他變得謹小慎微,雖滿腹經(jīng)綸卻無人,也不敢與旁人傾訴;雖佳作頻出卻提防讓他人知曉?!坝⑿蹮o用武之地”是一個人最大的悲哀,也是一種意境上的孤獨。

其三,蘇軾被貶后,親友大多與他斷絕了聯(lián)系,蘇軾的一封封用美妙絕倫,光照中國書法史的筆墨寫成的書信,千辛萬苦送出去卻杳無音信。明知自己是正義之身卻遭到親人冷漠的拒絕,這也是一種心靈上孤獨。

在《記承天寺夜游》中,庭下的積水仿佛是一面鏡子,照出了蘇軾內(nèi)心的想法,“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正是一個孤獨者最凄美的告白!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悟篇八

北宋王朝,尚文輕武。此種社風,東坡臨世。年少裘馬頗清狂的他,卻因王安石變法而引出的烏臺詩案被一貶再貶。

貶官黃州,四年,這年,他四十五歲。

一聲聲,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燈,此時無限情。夢難成,恨難平,不道愁人不喜聽,空階滴到明。在貶黃州期間,蘇東坡的內(nèi)心深處無時不憂慮著國家黎民,思念著親人,孤獨而寂寞著。

可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得罪了權(quán)臣,他又能如何?只能心中默念。歷經(jīng)了多年的滄桑,他學會了從容地看淡一切,享受孤獨。遂寫下了《記承天寺夜游》一文,文章整體采用了長短句相結(jié)合的方式。寫道:在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正當他無事可做,無公文可批,準備入睡時,驚然發(fā)覺那澄明清澈的月光斜射入了門中的縫隙,他欣賞地起床了,剎時又念一人賞景豈不百無聊寂,心中不禁又暗然失色。轉(zhuǎn)念,于是就懷揣著希望去承天寺敲了與他同命相連的張懷民的門,門開了。懷民亦未寢,蘇東坡心中不免閃過一絲驚喜,又想到懷民與他都心懷鴻鵠之志,卻生不逢時,都郁郁寡歡,不得志。

閑來無事,便悠閑自在,擁有了閑情雅趣,卻慢步于庭中,懷著一點小歡喜,小閑適去細分水中之景,寫庭下如積水空明,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月光比作積水,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東坡先生的內(nèi)心如皎潔的月光一樣澄澈,光明磊落。文中“竹柏”我意亦暗示了達觀處世,堅強著樂觀。難道不是嗎?細品此文,從蘇東坡的一舉一動中,仿佛呈現(xiàn)出了一位胡須飄飄,白發(fā)蒼蒼,目光炯炯,健步有力的“壯中少年”。

文末,東坡道:“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背闪艘淮?,這句詩運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自問自答,自我解嘲,是一種議論抒情,亦是借此夜美景抒發(fā)自己曠達卻壯志難酬的人生遭遇。正如他還說過:“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睔v盡滄桑、卻以一種歷經(jīng)萬般紅塵劫,猶如涼風輕拂面般超然的人生態(tài)度去對人生,對挫折,用一顆熱愛生活的心譜下百篇名作。更是在風一更,雪一更中瀟灑而淡然,超脫世俗的存活著。

朋友你可能會問,東坡不曾憂愁?且道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靜止,求泄的方法在動。而蘇東坡的一生雖是雪泥鴻爪,卻也用這種方式,以動泄愁——耕地五十畝,種桑三百尺,讀書,助民,寫作……此舉更突顯了他的智慧!

從古到今,滄桑巨變,而蘇東坡守一片寧靜,攜一份淡然,無畏世事紛擾。他一桌一椅,一人一壺,便斟滿整個夕陽,他半世癲狂,半世流離,一生的逆旅,一世的行人!

蘇東坡先生以曠達尋美之心對命運,智慧從容之心對人生,面態(tài)。

……。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悟篇九

創(chuàng)造晨曦是為了人們蘇醒,創(chuàng)造黃昏是為了醞釀睡意,創(chuàng)造夜晚是為了入睡安眠。那一夜,最無法入眠的,莫過于心中無比悵然的的蘇軾罷!

繁星點點,皓月當空,解衣欲睡之時,偶然察覺那悄然入戶的月光。它幽幽地傾瀉,淡淡的灑在地上、案上,就如鍍上了一層銀輝,閃閃發(fā)亮。那輕柔的月光竟讓人欣喜,如此良辰美景,蘇軾便頓無了睡意,決定徒步而行,以解心中煩悶。

約上一同被貶官的張懷民,兩人漫步庭院中。庭中之景迷人至極,他們不禁停下腳步,用心觀賞。舉目望去,柔和的月光灑滿院落,就猶如積水充斥著,清澈透明。整個大地沉浸在這柔美的月光之中,淹沒在寧靜之夜情意綿綿的魅力里。遠處,夜鶯在不斷地歌唱,撩人思索引人入夢,那輕柔顫抖的歌聲似乎是專為難以入睡之人而發(fā)的,更增添了月光撩人的魅力。近處的池塘,它的周圍與上空籠罩著一片薄薄的水汽,一片白色的輕霧,經(jīng)月光一照,愈發(fā)覺得如仙境一樣美,而青蛙也一刻不停地將它們短促而鏗鏘的鼓噪聲投向夜空。池中,原以為那是交纏在一起的水草,仔細一看,不曾想到竟是月下柏樹的影子,樹影婆娑,冷月靜照,這注定是是凄清的夜。

雖說遇挫被貶,但如此佳境,有心之人將它欣賞,無心之人忽而略之,受傷的心靈應由這純凈空靈的月色來慰藉。遠離職場、官場的爭斗與喧囂,靜下心來享受身邊的美才是真。既然不能擺脫,那就回避走開,讓疲憊的心靈憩息,等一切浮塵沉寂下來,正義之光必將照亮大地。

2下一頁。

@_@我是分割線@_@。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悟篇十

打開書本,拂過書頁,輕輕瞭探著一位文學大師的隨筆。

蘇軾,中華文化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甚至可以說是最為閃亮的一顆巨星。寫這篇隨筆時,他身陷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連一向為他說話的宋神宗都被逼迫得無法救他。于是,蘇軾被貶謫到了黃州。

在黃州,蘇軾徹底醒悟了,“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就是最好寫照。在黃州,有個同樣被貶,同樣淡泊名利的張懷民。他倆志同道合,心心相惜。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蘇軾重新變得豁達、開朗。僅僅因為“月色入戶”而“欣然起行”的,恐怕就只有他一個人了吧。蘇軾盡管是大詩人,但是被朝廷貶謫,也基本上是門庭冷落。此時看見月色毫無勢利之情的目光,于是高興地起來,他要找來張懷民,一起欣賞世間這最美的風景。

一截炫麗的文化,如同一顆含苞待放的牡丹,悄悄地在黃州綻放。盡管這個時期,在政治上,正是蘇軾失意的時候,然而,失意和打擊摧毀不了蘇軾,他依舊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詩作。前后《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詩文光照千秋。一篇隨筆,區(qū)區(qū)八十來字,卻能道出蘇軾那淡泊名利安然閑適的心境。能夠?qū)⒃鹿獗茸魉?,或許還有很多;能夠?qū)⒅癜赜氨茸魉莸?,或許也不少。但是,把這兩種意境融合在一起的,卻只有蘇軾了。身為一名大詩人,卻能如此觀察仔細,實在是難得。僅僅一篇隨筆,卻能如此精妙地勾勒出一幅《閑人看月圖》,實在是牛!灑滿庭院的月光,清澈透明,正如蘇軾的心境一般,感覺進入了一個表里澄澈的世界,拋卻了塵世間的束縛,自由自在。兩位“閑人”,并沒有終日悲嘆官場的失意,而是借助失意的官場來投奔純凈的大自然,不失為一種雅趣。

詩意似乎充滿蘇軾的生活,但凡是留有他足跡的地方,詩的意象便濃了:西湖、海南、黃州……僅僅是篇隨筆卻能讓我感慨良多,蘇軾再次將我震撼。

輕輕合上書本,想象著,千年前,大師的模樣,是否如我所想一般——瀟灑。

2下一頁。

@_@我是分割線@_@。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悟篇十一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晚風吹拂,夜色漸涼。工作一天后的我感到非常疲憊,昏昏欲睡。

解開衣服正準備睡覺,突然發(fā)現(xiàn)門口布滿了一層薄霜,走近一看,只見皎潔的月光從門外撒進屋子里??吹竭@里,我想起大唐詩仙李白的詩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彼忸D無,我高興地走到外面,準備散步賞月。

走著走著,考慮到?jīng)]有一個知心的朋友與我共同賞月,也沒有一個知心的朋友與我散步談心,于是我便來到承天寺,來找我的朋友張懷民。沒有想到的是,張懷民也沒有睡,這下好了,我們兩個知心好友共同走在庭院里,互相訴說著自己懷才不遇的凄慘狀況。

深秋時節(jié),金風送爽,吹走了我和張懷民的疲憊和困意。

明月如玉盤般懸掛在淡藍色的天幕上,格外皎潔、格外圓潤,它灑下如積水般澄澈透明的月光。這時,一片金黃的枯葉緩緩飄落在我和張懷民的眼前,吸引力我們的注意力,我們將目光朝地面看去。只見月光灑滿庭院,如澄澈透明的積水。這積水中,竟還有水藻和荇菜縱橫交錯,構(gòu)成了一幅簡約的水墨畫。仔細一看,這水藻和荇菜仿佛還在隨著水流微微晃動呢。我和張懷民看得入了迷,在思考著這水生植物的由來,突然,一陣秋風吹過,想起了“沙沙沙”的響聲,抬頭一看,噢!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啊。

哪個夜晚沒有月亮?哪個地方?jīng)]有竹子和柏樹?唉!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悟篇十二

月色無聲,灑在地上,在不眠人身上凝成了一道霜。

“多好的月色??!”他在心中默念?!拔抑盀楹螐奈匆娺^呢?”信步出門,皎潔的月光透過還略顯蒼翠的枝葉,將無數(shù)個小亮點印在地上。小小的院落里似天上銀河如滿地星海。夜風掠過,星星們還調(diào)皮地眨眼呢!他心中高興起來———如此美景,何處去尋!看著那一輪明月,他思念起了弟弟子由。唉!兄弟兩人本可以在一起談心,現(xiàn)在卻天各一方……可子由也是因我被貶的??!身邊一個知心人也沒有,就算有,我哪里還能再連累他們呢!

月亮躍出樹梢,照亮了遠處的承天寺,他想起了“同為天涯淪落人”的張懷民。

輕叩寺門,懷民將其打開。細細打量,懷民衣冠整齊,并未有睡意。二人真可謂心心相??!兩位貶官,兩個憂國憂民的文人,兩顆火熱的心,在黃州相遇。兩人說笑著步入庭院。

月亮已升得很高了。月光投在山墻包圍的小院里,正如一汪清水,水中隱約有水藻在泛動。原來是寺中種植的青竹與翠柏的影子。二人相視一笑,他高聲吟道“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恐怕只是少了如我二人這樣的閑人吧!”懷民道:“美景處處有,只有閑下來才看得到吧!”語畢,二人互相撫著背,朗聲大笑。

月色滿地,如萬里鋪雪,他的心,敞亮多了……。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悟篇十三

蘇東坡是一位“閑人”卻又不是?!伴e”在他被貶黃州后遠離朝廷,過著艱苦悠閑的生活,不“閑”的是那顆文壇宗主的心。

生活的巨大落差總是會造就出另一個人,蘇東坡亦是如此,前生的大文豪,萬人景仰,天下無不羨慕之人。他此刻并不是“閑人”,恰是“文人”是站在文壇頂峰的詩人,但他這“文人”的生活成為了他自嘲“閑人”的契機,人太過出名便會衍生妒嫉,多虧于古代的獨特性質(zhì),“三人成虎”、“人紅是非多”社會輿論壓力下的他卷入了“烏臺詩案”??烧窃谶@監(jiān)獄中也不忘寫詩給弟弟,就連獄卒都為之親備洗腳水,這無不體現(xiàn)蘇軾的魅力所在,他投身于文學的心是從不閑著的。

被貶黃州,從未有過的生活讓他在逆境中成長,曠達的心境是在無數(shù)次鞭打下形成的,開始你是蘇軾,之后便是蘇東坡。不甘于死亡卻有著頑強的心態(tài)的他自封“東坡居士”,種菜、生活、養(yǎng)田。悠閑地生活洗凈了他疲勞的心,褪下了萬人景仰的光輝,此刻只為自己的生存而活。但是他這顆心卻不因被朝廷貶謫而停止成長,自我深刻反省后的他,反對了自己追求于他人的贊賞,沉溺于博得他人的叫好的膚淺生活,這次的他并不是乖巧地自我調(diào)整,恰是重懇的剖析,就這樣尋求自我的大課題在被貶的時機下邁出了第一步。要我說,這是難能可貴的,至此之前從無一人,在此之后萬人效仿,正是在不如意的生活的百般錘煉下才能真正體現(xiàn)一個人真正的靈魂所在。人始終不可能低著頭走路,他要么倒下,或是站起來勇往直前。他的個性沖破了枷鎖,就像鳥兒沖破殼般,創(chuàng)出了新的世界,這樣強大的沖力塑造了一個不理會嘲弄,洗刷了世俗,擁有著獨特精神的蘇東坡。

他不閑,可以說從不!因為他所追求的不是夢想,是信仰,一個人沒有了信仰,那和死灰有何區(qū)別。也正是這最基本的敢于放下面子的活著,才能奏響千古杰作的序章。待到蘇東坡精神養(yǎng)就的那一天,我們看到的便是一個真實、自我的蘇東坡,一個追尋自我的勇者,一個擁有從不“閑“著的心的文人。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悟篇十四

美麗的月,凄慘的光,那莫的傷。站在人生低谷的作者,郁郁不得志,苦悶,寂寞,應該如此。但他卻跳出了山谷,跳上了山峰,抬起頭,欣賞那美麗的月。多么可貴的樂觀,寫到這里,想到了自己,小小的挫折——考試卷上一個不好的分數(shù),老師一句批評的話語。都能讓我們難過上大半天,我們可曾有一次擁有作者的豁達?只是低著頭注視著照到地上月光的凄慘,恰恰顯露了自己的無能。我們是不是應該多多欣賞月的美麗,做到如此,人生將沒有悲傷有的只有幸福。

《記承天寺夜游》這一篇文章寫的僅僅是作者被貶職以后的一個小小生活片段,少少的八十多字,卻承載著作者豐富的內(nèi)涵、情感,每一字、每一句都是那么自然、樸實,但實際上,一字一句都經(jīng)過仔細的斟酌。蘇軾的這篇文章“不見其情”,但筆底波瀾此起彼伏,自然“其情可見”。文章寫得很細致,又很簡潔。第一句話,看似平凡,實際上,這句話里的“夜”字便已緊扣了題目“夜游”。作者正欲休息,卻發(fā)現(xiàn)月光悄悄闖入,這就是對“夜”的具體描寫。

“入戶”二字用得很恰當,把月光擬人化,讓人產(chǎn)生錯覺:月光似乎感覺到作者的寂寞無聊,于是主動與其為伴。對于一個被貶職的人來說,他感受到人情冷暖后的心情不言而喻;此時此刻似乎只有月光懂他的心,愿意聆聽他?!靶廊黄鹦小边@簡潔的四個字表露了作者的心跡,作者的心靈因此得到安慰。這里,作者就無形地表達出他被貶的酸楚,想要見月派遣的心情。正好,此夜月色清涼、來得頗合時宜,于是,引起了下文——作者來到承天寺游玩。作者對月光的描寫非常特別。那奇特的想象力、新奇有趣的比喻,把月光寫得如水一般有靈氣。又把竹子和松柏比喻成“水中交錯的藻、荇”,可見,作者真的就把月光當作是一個久違的知心朋友,他對月光的了解都體現(xiàn)在他獨特的描寫當中,那般皎潔、空靈,富有魅力。在這些描寫之中,作者并沒有提到一個“月”字,但同時,他的語言中,無時無刻都在描寫月色之美,作者高明的寫作可圈可點。

最后兩句尤其妙絕,富含作者的復雜情感。作者拿那些追名逐利的“忙人”和“閑人”作比較,突出“與月為伴”的悠閑自在、無限樂趣,因為“閑”才能“夜游”。原本平凡、隨處可見的月夜,因為有了人的欣賞與愛慕,才會顯得美。要不是有兩個“閑人”在,我想,或許月色再美也毫無意義。文章表現(xiàn)了作者沉浸于清虛冷月的仙境之中的安閑自適,當然,這其中不免會有一絲絲憂傷——不能為朝廷效力,這也是人之常情。文章就好像一首月光曲,每一個音符都如流瑩閃耀于天際一般,傾訴著作者的背涼與酸楚。

讀罷全文,兩個“閑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觀賞的景色,似乎盡現(xiàn)眼前。這微妙的感情蜿蜒著讀者的思緒,可謂是回味無窮!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悟篇十五

從古至今,從來不乏“閑人”。有“鏡湖元自屬閑人”的陸游,有“一欣談笑作閑人”的歐陽修,亦有“江湖歸去做閑人”的黃庭堅。

“閑人”顧名思義“清閑之人”。被貶黃州的蘇東坡,說來確是閑人一個,雖擔任黃州團練副使,卻并無實權(quán)。整天優(yōu)哉游哉,看見美景便不禁出門觀賞,好像一般閑情雅致??墒聦嵣希K東坡的“閑人”只是表面上對自己無事清閑的自嘲,包含了自己官場郁郁不得志的悲傷心境。一位富有詩書,懷揣遠大抱負的人怎會甘心只做“閑人”?這只不過是自己安慰自己后又覺既不能“修齊治平”,那做個“閑人”夜來賞月也是一樁美事。月處處都有,賞月之人也隨處可見,就看賞月之人是以如何的心境去欣賞的。這仿若是悲涼之后的歡悅自得:這般良辰美景,如若不是我二人情趣高雅來欣賞,豈非暴殄天物?如此曠達豁然,也只有他蘇東坡了!

“閑”或許對于古人而言,并非荒廢光陰。那些無處安放的匆忙,其實是自己誤解了人生。這一遭走來,并非為了匆忙趕路,而是悠然欣賞的自在。人生長河,急流緩流,若是只想如何渡急流,那便永遠到達不了閑適的彼岸?!澳サ恫徽`砍柴工,滴水穿石也從容”。心中海山不老,便始終清閑。人生此行歸宿。是放下一切后的寧靜。林清玄也說過:“直到花甲之后,才舍棄了幻化的繁華,回歸到極簡,在單純之中看見美?!薄安皇情e人閑不得,能閑必非等閑人”。只是片刻清閑也是生命中的清福。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悟篇十六

是低著頭注視著照到地上月光的凄慘,恰恰顯露了自己的無能.我們是不是應該多多欣賞月的美麗,做到如此,人生將沒有悲傷有的只有幸福.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記承天寺夜游》這一篇文章寫的僅僅是作者被貶職以后的一個小小生活片段,少少的八十多字,卻承載著作者豐富的內(nèi)涵、情感,每一字、每一句都是那么自然、樸實,但實際上,一字一句都經(jīng)過仔細的斟酌。蘇軾的這篇文章“不見其情”,但筆底波瀾此起彼伏,自然“其情可見”。文章寫得很細致,又很簡潔。第一句話,看似平凡,實際上,這句話里的“夜”字便已緊扣了題目“夜游”。作者正欲休息,卻發(fā)現(xiàn)月光悄悄闖入,這就是對“夜”的具體描寫。

最后兩句尤其妙絕,富含作者的復雜情感。作者拿那些追名逐利的“忙人”和“閑人”作比較,突出“與月為伴”的悠閑自在、無限樂趣,因為“閑”才能“夜游”。原本平凡、隨處可見的月夜,因為有了人的欣賞與愛慕,才會顯得美。要不是有兩個“閑人”在,我想,或許月色再美也毫無意義。文章表現(xiàn)了作者沉浸于清虛冷月的仙境之中的安閑自適,當然,這其中不免會有一絲絲憂傷——不能為朝廷效力,這也是人之常情。文章就好像一首月光曲,每一個音符都如流瑩閃耀于天際一般,傾訴著作者的背涼與酸楚。讀罷全文,兩個“閑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觀賞的景色,似乎盡現(xiàn)眼前。這微妙的感情蜿蜒著讀者的思緒,可謂是回味無窮!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悟篇十七

幽微的星光下,古寺沉睡著。寥寥的行人,腳步在四下的寂靜里變得突兀而悠長,閃爍的燭光在天邊的黑暗中挖出殿宇神佛的輪廓……蘇軾用他淡定悠閑,又稍稍帶著一絲輕快的筆觸,給我打開了一個幽靜而神秘的世界。

我不想再去深究那些淡定從容之后世事沉浮的背景,僅僅這深夜古寺、秉燭而行的雅興就令我心動不已。億萬人之中,能有幾個人抱有這樣迥異塵俗的興致?而人的一生中又有幾個這樣的機會?尤其是在今天的紅塵中時刻難以脫身的我們。

無論今古,人既然置身于社會之中,便總會有種種的感慨和無奈。而同樣,人都不可能脫離社會,即使一時間無比地厭倦,但最終還要打起精神去完成一生的面對。既然不能脫離,能夠選擇的,便只有暫時的逃避和喘息。一段沒有紛擾的時間,一個沒有旁人的處所,便能給我們提供逃避和喘息的機會。于是,萬籟俱寂的靜夜,獨處深山的古寺,疏星在天,微燭映壁,這將是一次多么好的精神旅行。

時間也許已使古寺傾塌,但塵囂的擾攘依然,心靈依然需要那寂靜空靈來洗滌慰藉。古寺不在了,但夜還在,盡管現(xiàn)在的黑暗已經(jīng)被霓虹燈攪得有些渾濁,盡管現(xiàn)在的夜已不如當時那樣幽深而神秘。在所有的笙歌都寥落之后,等所有的浮塵都沉寂下來,總是還有一個時間和空間交叉的角落,伴著幽微飄忽的燭光,等著一顆疲憊的心去憩息占領(lǐng),直到最后一顆星消失在微亮的天空。

全文分三層。

第一層敘事:交待了時間,地點和夜游原因。

首句即點明事件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為團練副使已經(jīng)四年了。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間,作者本欲就寢,怎奈被這美好的月色所迷,頓起雅興,但想到?jīng)]有同樂之人,遂動身去不遠的承天寺尋張懷民。張懷民和蘇軾一樣,亦是被貶至黃州來的貶官,他和蘇軾的友誼相當篤厚。當晚,張懷民也還未睡,于是二人一起來到院子中間散步。這一層敘事,樸素、淡泊而有自然流暢。(尋友夜游)。

第二層寫景:描繪庭中月光的澄清。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個字,就營造出一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讀者自可以發(fā)揮想象:月光清朗,灑落庭中,那一片清輝白茫茫一片好似積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還有水草漂浮,游蕩,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處在于,以竹、柏之影與月光兩種事物互相映襯、比擬、比喻手法精當,新穎,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肅穆。更體現(xiàn)出了月光清涼明凈的特點,襯托出作者閑適的心境。(庭中夜色)。

第三層:惋惜無人賞月。

便轉(zhuǎn)入議論。作者感慨到,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可是有此閑情雅致來欣賞這番景色的,除了他與張懷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點睛之筆是“閑人”二字,蘇軾謫居黃州,“不得簽書公事”,所擔任的只是個有名無實的官,與儒家的“經(jīng)世濟民”之理想相去甚遠,即所謂“閑人”之表層意義,它委婉地反映了蘇軾宦途失意的苦悶;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月光至美,竹影至麗,而人不能識,唯此二人能有幸領(lǐng)略,豈非快事!蘇軾的思想橫跨儒釋道三家,這便使他的處世態(tài)度有極大的包容性,可以說是寵辱不驚,進退自如。當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月下抒情)。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悟篇十八

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夜地點:承天寺。

人物:“我”與張懷民。

主旨句子的`意思是:一方面是說那些追逐名利的小人,趨炎附勢,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難以自拔,那有閑暇領(lǐng)略這仙境。

第二是表現(xiàn)了作者安閑自適的心境,也透露出自己身居閑職,不能為朝廷盡忠的抱怨恨之情。

主題思想:

本文既表達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落寞,又有安閑自適的曠達,也有對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負了良辰美景的慨嘆。

您可能關(guān)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