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大全1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3 07:29:24 頁碼:8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大全14篇)
2023-11-13 07:29:24    小編:zdfb

人際交往是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yīng)該提高交際能力。寫總結(jié)要注意客觀真實,不偏不倚地反映實際情況和自身的實際表現(xiàn)。下面是一些總結(jié)范文的搜集,以供大家研究和參考。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篇一

這個世上沒有真正的神靈,卻的確存在著惡魔。毒品就是這魔鬼的化身。如果你了解這種白色瘟疫誕生至今所釀成的慘劇,你就會明白這絕不僅是一個比喻。因為吸食毒品者被毒品所剝奪的也絕不僅是金錢和健康,他們所要付出的代價是靈魂淪喪,家庭破亡乃至生命消逝。這絕不是危言聳聽,因為每年為這白色惡魔所害的是數(shù)以百萬計的生命。

一個人做錯事,甚至違法亂紀,世人社會都會公正地給他一個補救,改過自新的機會。但毒品犯罪者卻是全世界全人類的公敵。毒品犯罪絕不是一般犯罪。我們應(yīng)該認識到:在我國,禁毒立法的中心思想就是對毒品犯罪實施嚴刑峻法。然而更為嚴峻的事實是,作為一名吸毒者,自身將因毒品本身所具有的成癮性特征產(chǎn)生對毒品身體,心理上的雙重依賴,而無法依靠現(xiàn)代尚不完全的戒毒手段和個人意志走出深淵,終身成為毒品的俘虜,永遠地失去做為一個正常人的生活。因此,可以說吸毒者既是不可救藥的罪人,又是無藥可醫(yī)的病人。

唯有八個字應(yīng)該緊記:珍愛生命,拒絕毒品。因此我們該做的很多,而且必須從小做起。認清毒品的真面目并徹底與其化清界限不僅僅需要若干的禁毒知識,更加需要的是有意識地培養(yǎng)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生活習(xí)慣;是謹慎地擇交朋友和高度的警覺和自制;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也唯有將預(yù)防毒品從意識轉(zhuǎn)化為行動,再由行動上的拒絕升華為精神上的排斥,從生命的高度去抵制這中食人瘟疫的誘惑,才有可能做到遠離毒品而不受侵害。

生命是無價的,也是脆弱的。它承載著你的親人,朋友和整個社會賦予你的責(zé)任,所以生命絕不僅僅是你一個人的。它承受不起任何不負責(zé)任的冒險,所以請珍惜你的生命——為自己,也為所有人——永遠拒絕毒品!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篇二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本書,斷斷續(xù)續(xù)聽到不少人的推薦和高評價,一向想看但是拿起來很多次都看了一點點就看不動了,可能正因工作太累,也可能年齡閱歷不夠,總之一向沒看進去。這段時刻辭職了,那天坐長途汽車,拿起來看了幾頁就被鎮(zhèn)住了。借用周杰倫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實在是“太帕耍弊魑一個喜愛看書的人,長這么大看的書不少,但是從來沒有一本書給我這么大的心靈震動和共鳴。這不僅僅僅是一本小說,這絕對是一本哲學(xué)和心理學(xué)的偉大著作。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對應(yīng)這本書的就是“字字珠璣”,小說中幾乎每句話都包含深刻的哲學(xué)思考。在關(guān)于人生的輕與重,靈與肉,忠誠和背叛,事業(yè)和感情,理想和現(xiàn)實等等逃不開的人生好處問題上都有入木三分的思考和詮釋。

何為生命之輕?生命不管是長或者短,對于每個人來說在任何時候都只有一次選取的機會,你永遠無法知道你沒走的那條路會講你帶向何方,人生如果是作一幅畫,那么“生活就是一張沒有什么好處的草圖,最終也不會成為一幅圖畫”,“如果生命屬于我們只有一次,我們當然也能夠說根本沒有生命”,這就是生命之最輕;生命失去獨立性,一不留意我們的人生就會活到了別人的口水里或者成為別人生命無好處的延續(xù)那么生命就成為無好處的輕。

同時,生命也是沉重的。無法逃避的職責(zé)、糾纏不清的感情、永不滿足的欲望、“務(wù)必如此”的執(zhí)念、潛藏深處的同情共同構(gòu)成了生命的沉重。

“但是沉重是真的悲慘,而簡單就真的快樂嗎?最沉重的負擔(dān)壓得我們坍塌了,但是也許最沉重的負擔(dān)同時也是一種生命最為充實的象征,負擔(dān)越重,我們的生活也就越貼近真切和實在”。反之生命之輕呢,如果拋開了所有的欲望和職責(zé),人將變得比大氣還輕,輕到了天國之上,離開了真實的生活,看似是到了天堂,其實也同時進了地獄。生命之輕和生命之重一樣,無法承受。

心理學(xué)案例。

特麗莎擁有一個索取型的母親,母親一向認為是正因特麗莎而失去一切(而不是自己的無知或者什么)。過去的一切無法改變,因此作為女兒的特麗莎便擁有了無法彌補改變的原罪(負罪感),她做一切事情來討得母親的歡心,迎合她母親“看不見靈魂”“肉體集中營”的世界。但是人畢竟是有靈魂的,一向追求上進的特麗莎遇到了自己的愛人托馬斯,這句話印象深刻“托馬斯的聲音把她那怯懦的靈魂從她的身體深處呼喚了出來”。但是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而無法逆轉(zhuǎn)的,特麗莎逃離了母親的世界,但是一向在夢中充滿恐懼。

書中關(guān)于女畫家薩賓那和其情人弗蘭茨的“誤解小詞典”,也很有意思。弗蘭茨的經(jīng)歷讓他認為“忠誠”是自己最看重也是自己所具備的最重要的品質(zhì),而對于薩賓那來說,小時候嚴格的按部就班的家庭讓其心靈深處最大的需求是“獨立”,也就是意味著拋開所有舊秩序的“背叛”對薩賓那最有吸引力。其實每個人的行為模式就那幾種,我們只是在不一樣的場合,不一樣的事情,不一樣的人身上重復(fù)著幾種模式而已,如同薩芬娜一生一向在實踐各種形式的“背叛”一樣。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篇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雖然只有14萬字,但它所蘊含的內(nèi)容太多太多,米蘭.昆德拉從一定的高度俯視整個地球,看到的是一些我們凡夫俗子所難以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閱讀這本書必然不是一次就能結(jié)束的,在前兩次的閱讀中,讓我感觸最深的在于最后一章《卡列寧的微笑》。

當托馬斯和特麗莎經(jīng)歷了無數(shù)變故磨難后,他們來到了鄉(xiāng)下,過起了牧歌式的生活。全文節(jié)奏從緊張走向了舒緩,帶給我們的是別樣的一種悠閑。

“幸福是對重復(fù)的渴求。”特麗莎屢次提到了這句話,在悠閑的鄉(xiāng)村生活,一顆飽經(jīng)風(fēng)霜的疲憊心靈是如此容易感到幸福。一個重復(fù)多次的蹩腳笑話,也能讓她產(chǎn)生幸福的感覺?!霸谀粮枋降沫h(huán)境里,連幽默,也受制于重復(fù)這條甜蜜的法律?!?/p>

重新回看這標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g,being,意為存在。存在之輕,便是我們輕視了存在,當平常的幸福伴隨在我們四周而我們渾然不知,當幸福即將離去時卻要去渴求重復(fù),這便是一種悲哀,一種不能承受的輕。游子思鄉(xiāng),因為年少時沒有覺得家鄉(xiāng)好,想要到外面的世界闖一闖,而蒼顏華發(fā)之時,又想著家鄉(xiāng)的好,于是天涯人斷腸。當然,并不是說敢于出去闖不好,其中沒有褒貶之意,闖——華發(fā)——斷腸,這似是一種生命常態(tài),這種不能承受之輕每個人必須要承受,無時不在承受。

是否因為承受,而幸福蕩然無存?

我想,承受是定式,是必須經(jīng)過的歷程,那幸福的尋找,就在于自己,因為輕視而沒有幸福,那何不趕緊重視,便重新奪回這種幸福。

或許那句玄妙的墓志銘有了解答,“這里安息著卡列寧,他生了兩個面包圈和一只蜜蜂?!?,因為特麗莎的一個夢,她想出了這句話,作為她愛犬的墓志銘。如果僅把它當做一道形而上的美學(xué)命題,我想昆德拉遠非那么簡單,如果硬說面包圈與蜜蜂象征什么,我想這也是暴殄天物。面包圈與蜜蜂,是夢境,是虛無,因為愛之切,卡列賓的死顯得那么重,因為不想回首那些幸福往事,便將最后的死亡化作夢境飄走,而不落一點痕跡于過去。因為愛過,所以幸福,珍惜他生時的一分一秒,死便是一種輕,輕如一個虛無的想象。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篇四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初看書名就油然而生一種肅穆的感覺,不由得端正了身子,小心翼翼地捧起它來翻閱。

作者米蘭·昆德拉在這部小說中,圍繞幾個人物的不同經(jīng)歷,經(jīng)他們對生命的選擇將小說引入哲學(xué)層面,對諸如回歸、媚俗、遺忘、時間偶然性與必然性等多個范疇進行了思考。這是一部哲理小說,與傳統(tǒng)的小說不同,它不再通過故事情境本身吸引讀者,而是用將讀者引入哲理的思考之中,通過生活中具體的事件引起讀者形而上的深層思考。

生命的存在與價值的問題是任何一個人也無法逃避的問題,生命只是一個過程而已。在米蘭·昆德拉看來,人生是一種痛苦,這種痛苦來自于我們對生活目標的錯誤選擇,對生命價值的錯誤判斷,世人都在為自己的目的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標本身就是一種空虛。生命因“追求”而變得庸俗,人類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隸,在“追求”的名義下,我們不論是放浪形骸,還是循規(guī)蹈矩,最終只是無休止地重復(fù)前人。因此,人類的歷史最終將只剩下兩個字——“媚俗”。

讀它時心情很壓抑,米蘭昆德拉就像張愛玲,筆鋒直指人類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扇藗儏s不得不承認,這些欲望的真實和無德。我想米蘭要說的是:無德為“輕”,“輕”讓人們無法負載在生命的軌道上。

書里的一個情節(jié)特別讓我感觸良多:特雷莎的媽媽年輕時很漂亮,她有九個追求者。第一個最英俊,第二個最機智,第三個最富有,第四個最健康,第五個最高貴,第六個最會背詩,第七個曾周游世界,第八個會拉小提琴,第九個最有男子氣概。特雷莎的媽媽最終嫁給了第九個,不是因為她愛他,而是因為她和他不小心有了特雷莎。她不愛特雷莎,她覺得特蕾莎是她的拖油瓶,害得她被迫呆在第九個男人的身邊——她一直在想另外八個都比第九個好。她在想她還沒有追求過別人,于是,她離開了最有男子氣概的男人,追求一個沒有男子氣概,犯過幾次罪,有過兩次離婚的男人。后來,她嫁給了他,從此,她開始淪落,漸漸失去美貌,變成潑婦。

這段我印象最深刻。就像造物主不會讓某一個人擁有一切旁人所羨慕的東西,作者把九種特質(zhì)分配到九個人身上,特雷莎的媽媽只能從中選一個。然而她誰都想要,同時她不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她的貪婪讓她來到一個一無所有的人身邊。她開始失去,失去美貌,失去生活品質(zhì),失去靈魂。當特雷莎把門鎖上,要求自己最基本權(quán)利的時候,作為媽媽的她暴跳如雷,她才意識到一切在離她而去,她在用最后母親的身份,幾乎是要挾她女兒留下??蛇@些都是徒勞的,因為她從沒有承擔(dān)過生命中的責(zé)任,無論是對社會、對家庭、還是對親人。她死掉也只是輕輕地一閉眼,不會有任何重量,她失掉了靈魂。

另一方面,我在考慮作者要傳達的愛情觀。然而,我不懂愛情。我以為,愛情是純感性的東西,如果你用太多理性思維去思維它,那么愛情將不純正?,F(xiàn)在這種觀點幾乎完全被顛覆。愛情需要條件,需要理性的思考。人無完人,沒有一個人能夠擁有你所喜歡的一切特質(zhì)。你必須要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找個可以滿足自己需要的人,然后包容他的其他缺點,履行自己對對方的責(zé)任,這才是愛情。作者說“負擔(dān)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實存在?!贝蟾虐樨?zé)任走過的愛情才是真實存在的愛情。寫到這里,我才發(fā)現(xiàn)執(zhí)著地追尋一個自己想象的人是多么愚蠢,愛情是在特別的時段遇到特別的人。

不知不覺寫了這么多,但還有意猶未盡的感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很難讀,每一句話都意味深長,讀好它我可能得花上幾年工夫,可它已經(jīng)使我開始受益了。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篇五

深夜,我反復(fù)翻閱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本書太過深奧,輕與重的意義,也在生命的概念里同空氣一樣難覓其形。昆德拉在這本小說中不僅勾畫了西方社會的人生百態(tài),更是折射出人生的虛無與空幻,細品之下,猶如回響。

書中主人公托馬斯也意識到了這些,他知道這唯一性的人生,決不能隨波逐流,可他卻沒有像居里夫婦一樣找到自己的使命感,而是以放下負擔(dān)的方式,拒絕媚俗的社會。可沒有負擔(dān)的他變的太過輕飄,反而難以詩意的棲息在這片大地上。因為他努力去感受凡夫俗子所享受的輕松,而承受著‘輕’的痛苦。這種輕松的'實質(zhì)卻是人生的虛幻。但事實上,這樣的生活也絕非他想要的,他時常沉思于一句德國諺語:“只活一次,等于一次也沒有活過?!敝挥幸淮蔚娜松糜谙硎芤矡o法通過經(jīng)驗對比得知對錯,畢竟追求不平凡往往是平凡的,反之,追求平凡就顯得那么不平凡了。然而這種平凡并非是托馬斯那樣的放縱享受。如果想要生命不朽,就必須創(chuàng)造自己獨立的人生價值,如果在此同時又不愿被世間的媚俗所感染,那就要向尼采說的一樣:“個體必須始終在社會中掙扎求生,才能使自己不致幻滅”。那么這種超脫于媚俗的平凡就是像楊絳先生一樣“無名無位自在”的平凡,超脫于世俗之外,又有著貝多芬式的非如此不可。這樣的人往往有著平凡的,淡然的心態(tài),也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所想要的。相信他們的平凡,他們的執(zhí)著,他們對自己的理解,會讓他們在這宇宙的小小一角奏響生命的凱歌。

這輕飄的生命,充滿了偶然與虛幻,回不到過去看不見未來,剛剛看破滾滾紅塵,卻也難逃歲月的流沙,想要生命不朽,只有釋放自己靈魂的真善美,去完成自己的使命,才能超然于世俗,點亮自己的人生。這并非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的全部意義,但卻是我感同身受的哲學(xué)內(nèi)涵。

窗外,疾行的車流從一個未知,駛向另一個未知......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篇六

有很多書,我們在讀的時候不屑一顧,原因是它們沒有一波三折的情節(jié)和波濤洶涌的情感,但是在閱讀結(jié)束再回頭思考的時候,又會覺得溫婉深沉,回味無窮。讀這類書純屬精神層面的享受,可以獲得對人生和生命價值的思考和追問。

一頁頁將《生命》讀完,我從心底里服了米蘭?昆德拉。他用高超的技巧將哲理小說提高了夢態(tài)抒情和感情濃烈的一個新水平。其對于靈與肉、輕與重的思考顛覆了我原本既有的生命價值觀念,甚至開始使我產(chǎn)生惶恐。

生命中確有輕重之分。人類奔波勞碌傾其一生無非就是為了追求幸??鞓罚匆恢币灾氐淖藨B(tài)在追逐"輕",而人類幸福的標準無非是家庭、名利、愛情等媚俗的東西。西方悲觀哲學(xué)家叔本華以為,人生即意欲之表現(xiàn)。意欲是無法滿足的淵藪,人生卻總是去追逐這種無法滿足的淵藪,所以追逐本身就是一大痛苦。對此,很多人呼吁何不放棄追逐,重新審視身邊的人,考慮一下如何真正的活著,拋掉負擔(dān),回歸自然,養(yǎng)精蓄銳以應(yīng)對一切。

可是生命除了有輕有重,還有"沉重之輕"。叔本華說,存在既是痛苦。若要不痛苦,須是不存在。生命之重通常都會使我們理智地提醒自己應(yīng)該遵循的生命法則。有重就會有對于輕的渴望。然而當輕真正降臨,我們卻很難承受。沉重之輕與重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讓生活更加糟糕。人們習(xí)慣了在一次次成功和贊美中肯定自我,當真正放下追逐,卸下所謂生命之重時,便陷入了失重后的生活。這時候一切的滿足感蕩然無存,"上進心"被當做垃圾處理了,自我意識就再也無法支撐,社會上只剩一群人感嘆家庭親人的可貴,蕓蕓眾生將慢慢喪失掉個性。說的遠一點,社會發(fā)展文明進步就更沒指望了。

詩人蘭波說:人生要一邊趕路,一邊賞花。"一邊…一邊…"這個關(guān)聯(lián)詞往往強調(diào)并列性。蘭波想表達的不是要有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而是要用這心態(tài)來"趕路"。人生如果僅僅用來"賞花",便只??仗摗⒖只藕蜔o聊的安逸了。這即是我所理解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書中對于我們所忠于的生命之重有種特定稱謂,叫做"媚俗"。媚俗要求人們擁有一份堅信和簡單化的真理來得到最大多數(shù)人的理解,并同化他們整個集體。在媚俗的世界里實施的是心靈的專制,是對個人定義美的意志的剝奪,它來自對生命的絕對認同。我認為書中四個主人公中,弗蘭茨是最媚俗的。他可以代表我們每一個人,他至死都沒有明白自己所追求的美只是別人眼中偶然的錯誤。

所有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媚俗也不例外。任何人只要不脫離公眾就難免媚俗。當個人有意扭曲自己的價值觀去應(yīng)和群體的價值取向時,就已經(jīng)陷入了媚俗的境遇。所以,即使最瀟灑的薩比娜也不能免俗。

書中有兩對互做對比的人物:托馬斯和特蕾莎用來表現(xiàn)"靈"與"肉",薩比娜和弗蘭茨用來表現(xiàn)"輕"與"重"。靈與肉的糾葛占了本書大部分篇幅,但是淺薄如我卻并沒有參透什么,而薩比娜和弗蘭茨的對立沖突,讓我印象深刻。

薩比娜是帶有叛逆色彩的特立獨行的女畫家,她的人生充滿了背叛。她是昆德拉媚俗哲理思想的主要載體。被特蕾莎發(fā)現(xiàn)和托馬斯的情人關(guān)系時她選擇離開,弗蘭茨準備和她真正攜手時她又再度選擇離開。她的背叛不止在私人生活中存在,更延伸到國家社會中。在祖國遭遇困境時,她對游行隊伍毫不理睬,共同的故土、歷史和文化不會使她與那些捷克移民有任何共同的思想親近。這樣,她又構(gòu)成成了對"同胞"這個概念的背叛。她寧愿自我地生活在陰暗的光里,也不愿媚俗的活在陽光下。我覺得她和書中兩個男人之間都不存在愛情。她不愿承擔(dān)什么,始終處于背叛的進行時,所以他們只是她享受生命之輕的道具。和托馬斯在一起,是類似知己的存在。和弗蘭茨在一起,她則扮演起長者的角色。放下奔波的角度組織家庭安頓下來,對別人來講是種輕,對她則是不能承受的媚俗之重??墒且粋€時時刻刻將自己視為局外人的人,一個總是不停背叛生命之重的人,生活中會剩下什么呢?薩比娜給了我們答案,只剩下空虛和寂寞。

弗蘭茨則是完全和薩比娜背道而馳的。他的人生信條是"忠誠",他的一生就是對事業(yè)、婚姻、愛情忠誠的追逐過程??墒墙Y(jié)果卻像唐吉訶德愚蠢地和風(fēng)車搏斗一樣,結(jié)局徒勞無益,令人啼笑皆非??伤麑λ_比娜又充滿崇拜和愛慕,所以他嘗試著用薩比娜的人生哲學(xué)來改變自己。雖然最終被薩比娜拋棄,但他卻享受到了和年輕女學(xué)生在一起的輕松,沉迷于自由和新生帶來的歡樂,這對一直處于"重"的狀態(tài)的他是種真正的救贖,是迷途中的精神回歸。只是最后的最后,他還是沒有放棄追逐,在所謂"偉大的進軍"中喪失生命。他的一生是平凡的,媚俗的,卻又是偉大的。弗蘭茨的經(jīng)歷告訴我,也許最沉重的負擔(dān)就是一種最真實的生活。如果一個人沒有負擔(dān),比大氣還要輕,他將變得似真非真,完全自由卻毫無意義。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篇七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到底應(yīng)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第一次讀這本書是在去年,看完以后覺得很震撼,但有什么具體的感觸時,竟也說不上來。

小說一開始就以尼采的哲學(xué)觀點展開,當時覺得很抽象,也很枯燥,因為我不太喜歡純理論性的東西。所以“輕”與“重”的對比和“眾劫回歸”的理念,讓我難以理解。但主人公托馬斯和特麗莎的出現(xiàn)立即吸引了我的眼球。

特麗莎是個缺少安全感的女孩兒。父親的早逝和母親的責(zé)罵,使她從小就顯得格外安靜、格外孤獨。認識托馬斯以后,她顯得更加脆弱,因為她害怕失去。

托馬斯是個不安現(xiàn)狀的人,沒有什么可以拴住他的心,即使是在遇到特麗莎,他也嘗試背叛。意料之外的是,他竟愿意和特麗莎結(jié)婚,因為他所向往的自由從不允許他受婚姻的束縛。

特麗莎非常聰明,不管學(xué)什么都快的很,于是攝影成了她的專長。戰(zhàn)亂的年代成就了她的事業(yè),也挫傷了她的命運,她一次又一次的用照片訴說著民間的疾苦,表達著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渴望。她愛攝影,就如她愛托馬斯一樣!

斯賓娜,是托馬斯的情人。她的熱情似火似乎專為襯托特麗莎的冷若冰霜,她以她最獨特的視角描繪出人生百態(tài)。一幅幅被她用畫筆、顏料勾勒出的畫卷是她的心理獨白,也只有這些畫可以寄托她的全部情思。

她是一個孤獨者,沒有親情、沒有友情、沒有愛情。她不喜歡托馬斯,但她從不拒絕托馬斯,因為他們之間有太多太多的共同點。同樣的孤獨,同樣的叛逆,同樣的不安現(xiàn)狀,同樣的心思縝密,于是她們選擇了放縱自己。

特麗莎與斯賓娜的初次見面,并沒有顯得尷尬或是局促不安;相反,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內(nèi)心深處是同樣的“安全感”的缺失。特麗莎欣賞著斯賓娜的畫,她在試圖走進她的世界。

她懂她。她很快就為遇到斯賓娜而顯得興奮。于是,她們開始裸體互拍。特麗莎竟會如此瘋狂,連作者自己都沒有料到。但正是因為作者愛特麗莎,他希望特麗莎快樂,他希望特麗莎釋放她最真實的存在,靈魂與外表一樣干凈、澄澈。

托馬斯的背叛使特麗莎變的`更加沉默不語。特麗莎整日與卡列寧為伴、最終冒著生命危險逃離托馬斯。托馬斯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但他知道他不能失去特麗莎。他用生命為賭注,去追尋特麗莎的腳步。

但,生活沒有給他們喘息的機會。托馬斯的一篇文章讓整個國家顯得格外不安。各種人試圖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去接近他們,特麗莎本就脆弱的神經(jīng)此刻緊繃欲裂。

特麗莎希望回到田野,托馬斯沒有絲毫猶豫。農(nóng)村,成了他們的樂土。在這片土地上,他們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也送走了卡列寧。雖然很短暫,卻足夠快樂。

巴門尼德回答輕為積極、重為消極。

在我看來,主人公承受住了命運強加給她的一切,所有又有什么談得上是重的呢!于是這些輕成了生活中的瑣碎,包括生命。

其實生活中,死亡都不畏懼,又何以不能承受瑣碎。換種思想、換個角度,生命中或許真的沒有什么不能夠承受的。

僅以此獻給迷茫中的我們,努力去承受生活中的種種瑣碎,為明天尋一條出路。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篇八

最沉重的負擔(dān)壓迫著我們,讓我們屈服于它,把我們壓到地上。但在歷代的愛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身體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負擔(dān)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dān)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

相反,當負擔(dān)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

那么,到底選擇什么?是重還是輕?

理解昆德拉/許鈞

中國讀書界對昆德拉的了解得益于翻譯界的工作。就我所知,國內(nèi)對昆德拉的翻譯,比較早的是韓少功,他與他姐姐合作翻譯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現(xiàn)中譯名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于1987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十五年來,昆德拉的作品,除了早年用捷克文寫的詩歌和劇本,以及2003年三月才推出的法文版小說《無知》,幾乎都被介紹到中國來了,有的還有幾個譯本。我不知道在上海譯文出版社正式引進昆德拉的十三部作品之前,哪些出版社購買過昆德拉的中文簡體字版權(quán),但可以肯定地說,絕大多數(shù)都沒有以合法的手續(xù)購買版權(quán)。我特別贊同艾曉明在1996年香港《明報周刊》上講的那段話:“為了避免作品‘橘逾淮而成枳’的宿命,我想,我們是否需要回到一個基本問題上,有沒有可能按照《伯爾尼公約》和既有的著作權(quán)法,禮待昆(德拉)先生,然而再考慮,有沒有可能原原本本地介紹他的文字?”這兩種可能,上海譯文出版社現(xiàn)在都給我們提供了。我想,有了這兩種可能,我們便有了進一步理解昆德拉的可能性。

說起昆德拉,有人會說他在他的祖國捷克影響力不大,怎么在中國會有這么大的反響,是不是有點反常?實際上,昆德拉早在移居法國之前,已經(jīng)是捷克第四屆作家協(xié)會主席團成員,只是因為帶頭說了真話,才被開除出黨。據(jù)蔣承俊介紹,在1977年,捷克有七十六名人民藝術(shù)家、三百六十名功勛藝術(shù)家、七千多名藝術(shù)工作者簽名發(fā)表了捷克斯洛伐克文藝界《宣言書》,其中曾這樣寫道:“……我們極端鄙視這么一幫子人,他們狂妄自大,虛榮心重,優(yōu)越感強,自私自利,無恥之尤,甚至為了幾個臭錢,不惜出賣自己祖國的利益,參加了叛徒集團,脫離了人民,離開了人民的生活,背棄了人民真正的利益而投入帝國主義懷抱,成了反人道主義的工具,墮落為那些顛覆和制造各國間不和的人的傳聲筒?!痹谶@樣的聲討中,昆德拉的作品在捷克當然不可能流傳,不流傳也就不可能有影響。我覺得這種情況一定會有改變,歷史會說話的。

昆德拉在中國的影響確實不小,但在西方,昆德拉的影響更為持久而廣泛。他在美國,在法國,在意大利,在西班牙,還有在以色列,都獲得過文學(xué)大獎。據(jù)我們了解,他的作品至少已經(jīng)被翻譯成20種語言,幾乎所有作品都有了譯文,在世界廣為流傳。實際上,是翻譯造就了具有國際影響的昆德拉,是翻譯賦予了昆德拉的作品以豐富的生命。

昆德拉的作品被廣泛翻譯,甚至不斷重譯,說明了他的作品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昆德拉作品的生命力,首先在于其獨特的個性和多重的解讀可能性。應(yīng)該說,多重解讀的可能性,是昆德拉作品的顯著特征之一。在國內(nèi),有哲學(xué)家如復(fù)旦大學(xué)的俞吾金,從哲學(xué)角度對昆德拉的話語世界進行過闡釋,認為其作品“鑄造新的時代精神”;比較文學(xué)家樂黛云認為昆德拉“成功地完成了哲理與故事、夢與現(xiàn)實的結(jié)合,或者說創(chuàng)作了一支把哲學(xué)、敘事和夢合為一體的復(fù)雜交響樂”;文學(xué)評論家們則更推崇昆德拉掀起的小說“革命”,對其小說的“新”與“奇”,對其小說技巧的創(chuàng)新進行探討??梢哉f,就闡釋的多樣性而言,近二十年來,從國外譯介到中國來的'外國作家,幾乎沒有哪一個能與昆德拉相比。我想,隨著這次昆德拉作品的系統(tǒng)、全面地推出,為我們?nèi)嬖u價和理解昆德拉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昆德拉的作品的生命力,還在于圍繞昆德拉本人及其作品,有著種種的不解,甚至誤解。實際上,不解甚至誤解是人類精神生活中所不可避免的。昆德拉深刻地認識到不解甚至誤解的不可避免性,就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在第三部分就有一部小小的“不解之詞匯集”,讀后感《《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2000字》。諸如忠實與背叛,靈與肉,存在的輕與重,對所有這些有關(guān)人類生存的根本問題,在他看來就存在著種種不同的認識和“誤解”。而他的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以深刻的哲理開頭,結(jié)束于悲愴的詩意氛圍中,為我們揭示了人性的弱點和人類不可避免的誤解所產(chǎn)生的深刻原因。既然不解和誤解普遍存在,那么就作品而言,在翻譯和接受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有誤讀。從作品的理解、翻譯和接受的歷程來看,誤讀是必然的。

個人的誤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集體性的強迫性誤讀。比如,以政治或意識形態(tài)的標準,對昆德拉的作品進行唯一的評判。在我看來,好的翻譯應(yīng)該是為理解開拓空間。昆德拉的作品在中國以往的譯本中常有刪節(jié)和改動,這是為避免誤讀而實際上又造成誤讀的原因之一。這次上海譯文出版社組織系列譯介昆德拉,我想其中大部分的刪節(jié)或改動是有可能還其真面目的。十幾年來,中國的社會與政治環(huán)境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給我們?nèi)胬斫饫サ吕峁┝诵碌目赡?。再說隨著國際文學(xué)界對昆德拉的不斷解讀,也開拓了我們認識昆德拉的視角,為我們翻譯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昆德拉對翻譯有自己獨特的理解,也有比較明確的原則,我想我們翻譯昆德拉,首先應(yīng)該尊重他,至少對他的思想,對他的風(fēng)格,對他在文學(xué)上的獨特追求,應(yīng)該盡可能在翻譯中表現(xiàn)出來。我在重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時有三條原則:一是盡可能全面地理解昆德拉;二是力求再現(xiàn)昆德拉作品的風(fēng)格特征;三是盡可能避免誤譯,并不隨意刪改原文。但愿我們的努力能有益于國人從對昆德拉的不解甚至誤解,進一步走近昆德拉,理解昆德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篇九

上帝死后,尼采告訴人們,萬物都處在循環(huán)中。宇宙也罷,人類史也罷,其運行軌道不是一條線,而是一個圈。以往發(fā)生過的事情會重復(fù)發(fā)生。被法國人譽為英雄羅伯斯庇爾,會一次次登上歷史舞臺,將法國一次次置于白色恐怖之下。

可是這個羅伯斯庇爾不是我們所了解的那個英雄羅伯斯庇爾。后者在歷史上僅有一次,前者則反復(fù)出現(xiàn)。所以此處的羅伯斯庇爾是一個獨裁、白色恐怖的概念。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羅伯斯庇爾,不管他以往殺過多少人,因為歷史終將過去,他的惡行會被遺忘??扇绻覀冎荒芸吹竭@個獨一無二的羅伯斯庇爾,而忽略了概念上的永劫復(fù)歸的羅伯斯庇爾,那么他永遠會在殘殺無數(shù)民眾之后被原諒。就像拿破侖、--、斯大林都僅有一個。

歷史是直線運動和圓周運動的奇怪的統(tǒng)一。人類史和人的一生都是沿線性軌道向前的,發(fā)生過的所有的事件,無論其好壞,都僅有一次,所以沒有什么好怕的。歷史和人生都輕如鴻毛。一次就是沒有,僅有一次的生命就是從來沒有存在過。于是很多人就在這條不能回頭的軌道上選擇輕的生活,融入主流,加入媚俗的大軍。還有人卻總是要在其中找尋更多的價值和意義,他們思考、掙扎、反抗,他們渴望自我能做的更好,擔(dān)負起自我的職責(zé),即使為此他們要選擇重,選擇一次次痛苦的輪回,選擇永劫復(fù)歸。那么永劫復(fù)歸的存在不在于它是否存在,而在于我們是否看得到,是否做出復(fù)歸的選擇。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昆德拉對于“永劫復(fù)歸”這一命題的思考。集中營中的親人死了,它帶給生者的傷痛還在;羅伯斯庇爾、--死了,新的獨裁者、殺人狂還在誕生。戰(zhàn)爭和獨裁,是永劫復(fù)歸的人類史上無法抹平的傷疤。若你對它視而不見,任憑歷史原諒并淡忘希特--大林,戰(zhàn)爭和獨裁會一次次重復(fù)下去。人生同樣如此。一生中只出現(xiàn)過一次的事情沒有任何意義。若你糾結(jié)于周圍環(huán)境的好壞和別人的評價,若你害怕承擔(dān)職責(zé)和重復(fù)的生活而不停的掙脫最終越飛越高,那你就會遠離大地而無法體會生命的真實。

動物是天生的哲學(xué)家。狗很幸福,因為它們享受于日常重復(fù)的生活。幸福就是對重復(fù)生活的渴望。狗的生命軌跡是一個圈,不像人的生命越走越遠。當所有人,所有事,所有物都被直線向前的人拋棄乃至遺忘,當人掙脫了所有的負擔(dān)而飛上天空,這樣的人生最終走向虛空。人類思考了千百年,才發(fā)現(xiàn)幸福,居然就是能像貓狗一樣生活,認真、重復(fù)的生活。難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fā)笑。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篇十

今晚的動漫評論都是伴隨著相應(yīng)的動漫音樂展開的,純屬興致使然,我也沒想到,自己對動漫的興趣竟然如此頑強持久,也算難得。

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寫〈loveless〉,寫立夏了,說到動漫,就不能不說這部作品,在我看來,這是一部從各方面看都比較完美的動漫。曾經(jīng)在論壇,帖吧上,看到有人評論說,看這部片子,是視覺和聽覺的雙重享受。我有同感。這樣的漫畫作品,并不常見,當然,它也是有缺陷的,我想最大的遺憾就是,內(nèi)容欠深刻,過于漂浮了,可能作者還沒完成吧,因為我只看了動畫。

視覺享受主要是畫面唯美,人物也是比較賞心悅目的(只包括主角),還有一個亮點,就是蝴蝶。我一直很喜歡蝴蝶這種生物,總覺得很靈動,所有靈動的東西,都不太會落于庸俗。動漫里,藍色的,紫色的蝴蝶,也充當了其中唯美浪漫的元素。至于聽覺享受,除了動畫中聲優(yōu)出色的配音外,片尾曲〈旅程〉也是很值得一聽的,那哀傷的旋律,會縈繞在心中許久。

看在眼里,忘在心里。所以,滿目瘡痍,心無一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的好嗎?空落的街道,空落的心呵,沒有忘卻一切,卻隱藏一切,擱淺一切,成了現(xiàn)在的樣子,沒有靈魂的肉體?!恫荒艹惺苌p》里提到:美貌和青春了無意義,世界是個大的肉體集中營,靈魂是根本看不見的。真的看不見了……再也不見。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篇十一

讀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yīng)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當太陽微笑的時候,已經(jīng)是早上,我打開書,仔細地閱讀一篇《生命生命》的文章。當我讀完后,這篇文章告訴了我:作者通過捉飛蛾、贊瓜苗、聽心跳知道了生命的重要性,讓作者領(lǐng)悟了生命是有限的,但卻可以讓自己把生命變成無限的價值。

這時,使我想到了生活中,有些人禁不住打擊或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使自己成為社會的負擔(dān),其中就有一件事:有一個學(xué)生考試的時候偷看了別人的卷子,被正在巡查的老師看見了,老師非常生氣,馬上就把那名學(xué)生的考試資格給奪去了,還在卷子上打零分,又要那名學(xué)生聽寫單詞、默寫單詞、背單詞、讀單詞等等。

晚上,那名學(xué)生回到家里,悶悶不樂地坐在椅子上說:“當著那么多同學(xué)的面子,要我寫這個,寫那個,又在我的考試卷上打零分,簡直是欺人太甚,弄得我多沒面子啊,干脆自殺算了,如果我不自殺,還能在江湖混混嗎?”說完,他就睡了。

到了第二天,這名學(xué)生跳進湖里自殺,過了一天又一天,尸體浮了上來,有個路人看見了,連忙叫警察和救護車趕來,當救護人員來到這里時,那名學(xué)生已經(jīng)去世了。死者的家屬非常傷心,警察說:“又一件自殺案,現(xiàn)在年青人怎么不愛惜生命,說什么就什么?”

這件事,使我感受了我們不要去折磨自己,而是要珍惜自己的有限生命。

社會上還有另一種人,他們是非常熱愛生命的人,就拿阿炳來說吧,有一天,阿炳不幸染上了一種疾病,導(dǎo)致了雙目失明,可是他并沒有放棄,而是堅持發(fā)揮自己的`特長,終于等到了出人頭地的日子。

社會上的兩種人,第一種是不愛生命的人,第二種是熱愛生命、保護生命、珍惜生命的人,我希望,世界人民都站在第二種人的角度去做。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篇十二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初看書名就油然而生一種肅穆的感覺,不由得端正了身子,小心翼翼地捧起它來翻閱。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以醫(yī)生托馬斯、攝影愛好者特麗莎、畫家薩賓娜、大學(xué)教師弗蘭茨等人的生活為線索,通過他們之間的感情糾葛,散文化地展現(xiàn)了蘇軍入侵后,捷克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和情緒,富于哲理地探討了人類天性中的“媚俗”本質(zhì),從而具備了從一個民族走向全人類的深廣內(nèi)涵。作者米蘭·昆德拉在這部小說中,圍繞幾個人物的不同經(jīng)歷,經(jīng)他們對生命的選擇將小說引入哲學(xué)層面,對諸如回歸、媚俗、遺忘、時間偶然性與必然性等多個范疇進行了思考。這是一部哲理小說,與傳統(tǒng)的小說不同,它不再通過故事情境本身吸引讀者,而是用將讀者引入哲理的思考之中,通過生活中具體的事件引起讀者形而上的深層思考。

生命的存在與價值的問題是任何一個人也無法逃避的問題,生命只是一個過程而已。在米蘭·昆德拉看來,人生是一種痛苦,這種痛苦來自于我們對生活目標的錯誤選擇,對生命價值的錯誤判斷,世人都在為自己的目的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標本身就是一種空虛。生命因“追求”而變得庸俗,人類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隸,在“追求”的名義下,我們不論是放浪形骸,還是循規(guī)蹈矩,最終只是無休止地重復(fù)前人。因此,人類的歷史最終將只剩下兩個字——“媚俗”。

讀它時心情很壓抑,米蘭昆德拉就像張愛玲,筆鋒直指人類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扇藗儏s不得不承認,這些欲望的真實和無德。我想米蘭要說的是:無德為“輕”,“輕”讓人們無法負載在生命的軌道上。

書里的一個情節(jié)特別讓我感觸良多:特雷莎的媽媽年輕時很漂亮,她有九個追求者。第一個最英俊,第二個最機智,第三個最富有,第四個最健康,第五個最高貴,第六個最會背詩,第七個曾周游世界,第八個會拉小提琴,第九個最有男子氣概。特雷莎的媽媽最終嫁給了第九個,不是因為她愛他,而是因為她和他不小心有了特雷莎。她不愛特雷莎,她覺得特蕾莎是她的拖油瓶,害得她被迫呆在第九個男人的身邊——她一直在想另外八個都比第九個好。她在想她還沒有追求過別人,于是,她離開了最有男子氣概的男人,追求一個沒有男子氣概,犯過幾次罪,有過兩次離婚的男人。后來,她嫁給了他,從此,她開始淪落,漸漸失去美貌,變成潑婦。

這段我印象最深刻。就像造物主不會讓某一個人擁有一切旁人所羨慕的東西,作者把九種特質(zhì)分配到九個人身上,特雷莎的媽媽只能從中選一個。然而她誰都想要,同時她不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她的貪婪讓她來到一個一無所有的人身邊。她開始失去,失去美貌,失去生活品質(zhì),失去靈魂。當特雷莎把門鎖上,要求自己最基本權(quán)利的時候,作為媽媽的她暴跳如雷,她才意識到一切在離她而去,她在用最后母親的身份,幾乎是要挾她女兒留下??蛇@些都是徒勞的,因為她從沒有承擔(dān)過生命中的責(zé)任,無論是對社會、對家庭、還是對親人。她死掉也只是輕輕地一閉眼,不會有任何重量,她失掉了靈魂。

另一方面,我在考慮作者要傳達的愛情觀。然而,我不懂愛情。我以為,愛情是純感性的東西,如果你用太多理性思維去思維它,那么愛情將不純正?,F(xiàn)在這種觀點幾乎完全被顛覆。愛情需要條件,需要理性的思考。人無完人,沒有一個人能夠擁有你所喜歡的一切特質(zhì)。你必須要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找個可以滿足自己需要的人,然后包容他的其他缺點,履行自己對對方的責(zé)任,這才是愛情。作者說“負擔(dān)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實存在?!贝蟾虐樨?zé)任走過的愛情才是真實存在的愛情。寫到這里,我才發(fā)現(xiàn)執(zhí)著地追尋一個自己想象的人是多么愚蠢,愛情是在特別的時段遇到特別的人。

不知不覺寫了這么多,但還有意猶未盡的感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很難讀,每一句話都意味深長,讀好它我可能得花上幾年工夫,可它已經(jīng)使我開始受益了。

文檔為doc格式。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篇十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什么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下面是小編帶來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歡迎閱讀!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本書,斷斷續(xù)續(xù)聽到不少人的推薦和高評價,一直想看但是拿起來很多次都看了一點點就看不動了,可能因為工作太累,也可能年齡閱歷不夠,總之一直沒看進去。

這段時間辭職了,那天坐長途汽車,拿起來看了幾頁就被鎮(zhèn)住了。

借用周杰倫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實在是“太屌了!”作為一個喜歡看書的人,長這么大看的書不少,但是從來沒有一本書給我這么大的心靈震動和共鳴。

這不僅僅是一本小說,這絕對是一本哲學(xué)和心理學(xué)的偉大著作。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對應(yīng)這本書的就是“字字珠璣”,小說中幾乎每句話都包含深刻的哲學(xué)思考。

在關(guān)于人生的輕與重,靈與肉,忠誠和背叛,事業(yè)和愛情,理想和現(xiàn)實等等逃不開的人生意義問題上都有入木三分的思考和詮釋。

何為生命之輕?生命不管是長或者短,對于每個人來說在任何時候都只有一次選擇的機會,你永遠無法知道你沒走的那條路會講你帶向何方,人生如果是作一幅畫,那么“生活就是一張沒有什么意義的草圖,最終也不會成為一幅圖畫”,“如果生命屬于我們只有一次,我們當然也可以說根本沒有生命”,這就是生命之最輕;生命失去獨立性,一不小心我們的人生就會活到了別人的口水里或者成為別人生命無意義的延續(xù)那么生命就成為無意義的輕。

同時,生命也是沉重的。

無法逃避的責(zé)任、糾纏不清的感情、永不滿足的欲望、“必須如此”的執(zhí)念、潛藏深處的同情共同構(gòu)成了生命的沉重。

“但是沉重是真的悲慘,而輕松就真的快樂嗎?最沉重的負擔(dān)壓得我們坍塌了,但是也許最沉重的負擔(dān)同時也是一種生命最為充實的象征,負擔(dān)越重,我們的生活也就越貼近真切和實在”。

反之生命之輕呢,如果拋開了所有的欲望和責(zé)任,人將變得比大氣還輕,輕到了天國之上,離開了真實的生活,看似是到了天堂,其實也同時進了地獄。

生命之輕和生命之重一樣,無法承受。

心理學(xué)案例

特麗莎擁有一個索取型的母親,母親一直認為是因為特麗莎而失去一切(而不是自己的無知或者什么)。

過去的一切無法改變,所以作為女兒的特麗莎便擁有了無法彌補改變的原罪(負罪感),她做一切事情來討得母親的歡心,迎合她母親“看不見靈魂”“肉體集中營”的世界。

但是人畢竟是有靈魂的,一直追求上進的特麗莎遇到了自己的愛人托馬斯,這句話印象深刻“托馬斯的聲音把她那怯懦的靈魂從她的身體深處呼喚了出來”。

但是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而無法逆轉(zhuǎn)的,特麗莎逃離了母親的世界,但是一直在夢中充滿恐懼。

書中關(guān)于女畫家薩賓那和其情人弗蘭茨的“誤解小詞典”,也很有意思。

弗蘭茨的經(jīng)歷讓他認為“忠誠”是自己最看重也是自己所具備的最重要的品質(zhì),而對于薩賓那來說,小時候嚴格的按部就班的家庭讓其心靈深處最大的需求是“獨立”,也就是意味著拋開所有舊秩序的“背叛”對薩賓那最有吸引力。

其實每個人的行為模式就那幾種,我們只是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事情,不同的人身上重復(fù)著幾種模式而已,如同薩芬娜一生一直在實踐各種形式的“背叛”一樣。

不想再寫了,這本書是大師之作,我的詮釋再多再好也不如讀原著來的好。

何況如果只是讀哲學(xué)的理論那是非??菰锓ξ兜?,所以作者借助小說的題材傳遞了眾多的哲學(xué)思考,所以,去讀原著吧!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法籍捷裔小說家米蘭?昆德拉的代表作,寫關(guān)于布拉格風(fēng)云變幻中普通人民的生活。

書中的兩對男女——托馬斯與特麗莎、薩賓娜與弗蘭茨——貫穿了全書,而“愛情,自由與真理”的人生哲學(xué)在全書中起起浮浮,此隱彼現(xiàn),刻畫出了一個虛擬而又真實,逝去而又尚存的“輕與重”的世界。

而我,把視線駐留在了愛情之上。

愛情的背后,折射出的亦是一個人對生命中自由與真理的選擇。

生命孰重孰輕,在布拉格的短暫的春天后顯露無遺,托馬斯卻在這過程中開始了他的愛情,與特麗莎—像個孩子,被人放在樹脂涂覆的草筐里順水漂來,而他在床榻之岸順手撈起了的女人,開始他前所未有地投入的愛情。

戰(zhàn)爭僅隨其后,然而托馬斯夫婦是幸運的。

蘇聯(lián)軍隊入侵之后,托馬斯以自己的名聲,被西方醫(yī)學(xué)界同行安排出國,在瑞士獲得一個不錯的職位。

但特麗莎忍受不了國外生活的輕松悠閑,她返回布拉格。

托馬斯在輕與重之間有好一陣掙扎:

他不斷警告自己不要向同情屈服,同情心則俯首恭聽,似乎自覺罪過。

但同情心知道這只是他的自以為是,還是默默地固守自己的陣地,終于,在特麗莎離別后的第五天,托馬斯告訴院長,他得馬上回去。

院長是幫助托馬斯逃離災(zāi)難的人,他不理解,他生氣了。

他質(zhì)問道:“非如此不可嗎?”托馬斯答:“非如此不可?!?/p>

托馬斯選擇了對妻子守候,如此堅決,而他的情人薩賓娜卻選擇了對弗蘭茨的背叛,義無反顧。

薩賓娜是昆德拉筆下最有才華,最能洞穿世事人物,她的行為與愛情似乎是參透“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謎樣的“輕”的箴言。

薩賓娜是背叛的象征和符號。

背叛使她能夠直面人生,沉重的人生,在她這里也變得輕盈。

而弗蘭茨,卻成為相反的另一面,成為被薩賓娜背叛得最厲害的人物,而且得不到同情。

弗蘭茨,一個就讀于巴黎的很有天資的英俊青年,20歲時就成為學(xué)者,在以后的事業(yè)上將一片光明。

而且他不滿足于學(xué)院式的成功,認為書本生活不真實,他渴望與人們并肩游行,同聲呼喊,他要為真理和正義戰(zhàn)斗。

弗蘭茨的愛慕,除了情與性,還帶著觀念色彩。

當然,很難說這種觀念的成份,應(yīng)該受到尊重還是輕視。

如此,盡管弗蘭茨傾注心血來追求薩賓娜,薩賓娜的心中卻沒有他的.位置。

當弗蘭茨既出于愛情,又出于正義沖動好不容易背叛家庭時,薩賓娜卻背叛了他,不留一句話,悄然而去。

薩賓娜的背叛是輕的勝利,在某種意義上說,這勝利是巨大的苦難代價之后的報償:它將無家可歸、亡命天涯的人對好心腸的施恩者在精神上的優(yōu)越感暴露無遺。

突來的寒潮讓氣溫陡降不少,在冷風(fēng)中裹緊外套,走在人影稀疏的街道,一絲桂花的余香偶爾在鼻中蕩漾。

回到家中,在冷冽的月光下,又翻起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米蘭-昆德拉在書中提出了:“輕”與“重”,他說:“最沉重的負擔(dān)壓得我們崩潰了,沉沒了,將我們釘在地上。

負擔(dān)越沉,我們的生活就越貼近大地,越趨近真切和實在。

相反,完全沒有負擔(dān),人變的比大氣還輕,會高高的飛起,離開大地即離開生活,變的似真非真。

書中的托馬斯大夫是一個特立獨行,不愿意被任何事物束縛的人,當他感到家庭的重擔(dān)和責(zé)任讓他快要窒息的時候,他離開了他的妻子,回到了單身漢的生活,原以為他重新找到了自由的天堂,可是沒過多久,他又感到無聊、空虛、寂寞,原來他仍然需要家庭責(zé)任的那份沉重,看似自由的“輕”讓他更加抑郁,更加糾結(jié),讓他不能承受,一生都處在矛盾當中。

這個故事這讓我思考著,領(lǐng)悟著,體會到作者所謂的“輕”就是生命在最原始的時候帶給我們的可以享受的一切,比如:自由、愛情,友情等,而“重”就是人身在社會當中所產(chǎn)生的、必須面對的責(zé)任、欲望、困難、災(zāi)難等等。

“輕”、和“重”在我們的生命中都是不能被忽視,客觀存在的。

就像書中主人公那樣當兩者擺在他面前的時候,他毅然選擇了一直向往的東西,這就是“輕”,以為“輕”便是他的追求,但隨后又發(fā)現(xiàn)其實生命中不能缺少令他沉重的東西,這就是“重”,但生命只有一次,他已不能重來。

是啊!生命只有一次,僅有的一次生命不能預(yù)先彩排他的內(nèi)容,也不知道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一旦我們意識到這些,卻又有點茫然不知所措。

其實,“輕”和“重”在某種環(huán)境下也是可以相互轉(zhuǎn)化的,關(guān)鍵看我們怎樣選擇。

我認為,選擇一個有實質(zhì)的人生就應(yīng)該是我們所追求的。

每個人的追求不盡相同,所選擇的道路也不盡相同,但只要選擇了你的初衷并付諸了努力,在這個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己,提高自己,肯定自己,那么你的人生就是有實質(zhì)且精彩無限的。

不必要去抱怨你的人生被什么所累,只需要朝著自己認定的方向,堅定信念的走下去,享受生命的過程,也許當你突然回首時,就會發(fā)現(xiàn),原來我的人生同樣積累了某個領(lǐng)域的很多東西,我的人生色彩同樣斑斕!那么“輕”與“重”永遠不會成為你的阻礙,也不會出現(xiàn)“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篇十四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里,反復(fù)描述了貝多芬的音樂及其四重奏《非如此不可》,有的評論家就說書中的四位主要人物可視為四重奏中的樂器——第一小提琴醫(yī)生托馬斯,第二小提琴女攝影記者特麗莎,中提琴女畫家薩賓娜,大提琴為大學(xué)老師弗蘭茨。他們交相呼應(yīng),互為襯托,通過輕重抑揚的音調(diào),演奏了一首被壓迫民族里幾個人的感情糾葛和生活軌跡的樂章。

作家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提出:“輕”與“重”。他說:“最沉重的負擔(dān)壓得我們崩潰了,沉沒了,將我們釘在地上。可是在每一個時代的愛情詩篇里,女人總渴望壓在男人的身軀之下,也許最沉重的負擔(dān)也是一種生活最為充實的象征。負擔(dān)越沉,我們的生活就越貼近大地,越趨近真切和實在。相反,完全沒有負擔(dān),人變的比大氣還輕,會高高的飛起,離開大地即離開生活。他變的似真非真,運動自由而無意義。那么輕為積極,還是重為積極呢?這是個疑問??梢源_定是:輕與重對立最為神秘,也最模棱兩可。

您可能關(guān)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