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2023年《三峽》教學設計和反思(模板10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0 13:52:00 頁碼:12
2023年《三峽》教學設計和反思(模板10篇)
2023-11-20 13:52:00    小編:zdfb

總結是一種對經(jīng)驗的沉淀和提煉,可以讓我們更好地吸取教訓,并避免重蹈覆轍??偨Y要具備可操作性,即通過總結能夠得出改進和提升的方向。接下來是一些把握發(fā)展機遇的范文,供大家參考學習。

《三峽》教學設計和反思篇一

《三峽》是一篇文質(zhì)優(yōu)美的文言文,選自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是一篇經(jīng)典傳世之作,不僅詳細介紹了三峽的地貌特征,還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為了讓學生理解文言文的特征并感受文章之美。

在教學時,我向?qū)W生明確了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

1、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熟讀課文。

2、反復朗誦中感悟三峽的優(yōu)美風光,品味語言的精妙。

3、掌握學習方法,輕松背誦。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以“讀”貫穿始終,讓學生通過對課文多遍不同形式的讀,如:默讀、輕讀、朗讀等,在讀中完成學習目標。整個課堂都是學生在讀,在說,在品,在記,老師只起著引導的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以最大程度的發(fā)揮。語文課“語文味”的特點得到充分體現(xiàn)。

在學生對《三峽》一文精度細品的基礎上,我積極引導學生掌握背誦的方法,分清層次,理解文章,掌握重點字詞,眾所周知,沒有提問的課堂,是不完整的課堂,而有章法的朗讀,再配以美妙的音樂,讓學生愉快地學習,輕松地收獲。整個語文課堂變成了欣賞美、感悟美、收獲美的場所。

本節(jié)課學生很好地掌握了相關的朗讀技巧,提升了學生“讀中品”、“讀中悟”的能力。

《三峽》教學設計和反思篇二

《三峽之秋》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作者以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了三峽的秋景,讓讀者得到了美的享受。

在《三峽之秋》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基本能做到靠攏《新課程標準》,讓學生在感受三峽一天中不同景色,體會作者熱愛三峽的真摯感情,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認識作者按照時間順序描寫景物的方法。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來學習課文,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多講,多讀,自讀,自悟。

在導入部分,我制作了多媒體課件,讓從來沒有到過三峽的學生對三峽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在精讀課文時,我安排了一讀、二讀、三讀三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讀中感悟三峽的美。一讀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談談對三峽之秋最初的印象;二讀讓學生說出課文是按什么順序?qū)懙模诔隽艘惶飚斨芯拔锏哪男┨攸c;三讀課文,具體深入地感知文中的一詞一句,從優(yōu)美的景物描寫中體會三峽在一天中的不同特點。但在教學處理時,我不應該把三峽在一天中不同景色的特點在二讀中出示,這樣使得老師講得太多,而學生在三讀課文時自己的體會就少了。每個時間段的特點應該在細讀課文時,由學生根據(jù)不同景色的描寫、自己的體會,自己概括出來。

其次,在這堂課中對學生朗讀感悟的訓練較少,也使得學生沒能把文章讀到位,對于文章的理解也是表面的。一堂課上下來,我的感受很深:語感是一種頓悟(言說者的人生經(jīng)驗同語言形式的融合),它和悟性、靈性相隨,語感得到培育,悟性、靈性也就生在其中。當學生在閱讀中產(chǎn)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時,我們老師應倍加珍視,并加以強化、疏導;而當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時則要創(chuàng)造條件令他們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這樣這堂課才會上得精彩。

《三峽》教學設計和反思篇三

似乎難以找到設計的匠心,刻意的雕琢。它隨心所欲,悠游自在,有太多的“不期而遇”和“無法預約的精彩”。仿佛在山中看盡了滿眼的蔥綠,突然間一道泉水,從高處一路自由自在地傾瀉下來,叮叮淙淙,無拘無礙。這樣的課,你無法用什么“法”或什么“式”來判定,它是“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悠然,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灑脫。大開大合,空靈寫意。使人不禁要問,到底要怎樣的教學思想才會有這樣的呈現(xiàn)?就算翻遍所有的教學論書籍,你也只能找到一個答案。那就是:成功的教學必定是心目中有“人”的教學。這個“人”不僅在老師的“目”中,還走進了老師的“心”中,更是占據(jù)這節(jié)課最“中心”的位置。這正是:把無限放在你的手上,永恒在那一剎那被收藏。

在經(jīng)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后,老師設計了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質(zhì)疑問難。學生共提出十個問題,而教師的處理方式卻是各不相同,千變?nèi)f化。我們選取其中幾個問題的處理過程一起來看剖析:

學生一:“沿溯阻絕”和“絕巘多生怪柏”兩句中“絕”的意思相同嗎?

師:(板書并問大家)“沿溯阻絕”的“絕”是什么意思呢?有學生說:是“斷”的意思。

師:那“絕巘”的“絕”呢?有學生說:是“極點”“極高”的意思。(把問題拋給學生,師生共同解答。)

學生二:為什么前面寫山、寫水,最后一段卻寫猿鳴?

師:誰能幫他解答一下?

生一:想突出三峽秋天的悲涼。

師:說得真好!三峽的秋天是悲涼的。(板書)作者選取典型的景物來表現(xiàn)出秋季的特征。(學生解答,教師提升。)

學生三:為什么詳寫夏?卻略寫春、冬?

師:詳寫了“夏”的什么?學生齊答:水。

師:(板書)那夏天的水有什么特點?

生一:夏天的水最猛。

師:誰有補充?學生沉思,無應答。

師:那你覺得他說得對嗎?學生依然沉思,無應答。

師:好!我們先把它放下,誰還有其它問題?(這是教學難點,教師把學生的問題拆分為一個一個小問題,屢次遇難,暫且放下。)

學生四:“清榮峻茂”描寫的哪些景物?

師:這四個字是描寫哪些景物?

生:以清寫水,以榮寫樹,以峻寫山,以茂寫草。

師:這四個字怎么翻譯?可以翻譯成八個字。

師生共同翻譯:水清,樹榮,山高,草盛。

師:真美,實在是很多趣味。所以讀的時候要用感嘆的語氣?。ㄊ痉蹲x)大家試一下。(理解文意、翻譯句子、指導朗讀融為一體)

學生十:為什么課文寫三峽風光不按春夏秋冬季節(jié)順序?qū)??卻先寫山?

生一:因為峽是兩山夾水的地方,有水必有山嘛。

生二:那就按“山——春冬景色”寫?

師:發(fā)出挑戰(zhàn)了!

生三:因為峽重要的還是水,而不是山上的景色。

生四:山上的景色不能突出三峽最重要的特征。

生五:三峽的景色最特別的就在山和水,夏天的水又特別。

生:雖乘奔御風……(并解釋)

師:白帝城,誰的詩?

生背誦:朝辭白帝彩云間……

師:播放圖片,配合講解,山高水道窄,漲水時上涌,流速就會?(極快)選中了最具特色的夏天的水來寫,然后寫春冬水特點相似一起寫,最后寫秋。

首先看學生的質(zhì)疑。角度新,方位多,零散而肢解??山處焻s不疾不徐,隨即處理,即時梳理,對于不同問題給予不同的解決方式。若沒有這樣運籌帷幄的大智慧,想來是不敢在這樣的精品課上全部放開,任由學生提問;若沒有一種“還課堂以學生”的教育理念,是不會讓學生這樣無所顧忌地提出所想的。這個環(huán)節(jié)看似隨意,卻不是隨心所欲的放任。而是對一切束縛學生個性、漠視學生權利、不利于學生發(fā)展的“規(guī)范”的藐視和反叛??此齐S性,卻又給學生指明了方向:“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提出來,有關字、詞、內(nèi)容都可以?!?/p>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有意義。樂思方有思泉涌。教師敢放,學生就敢做。學生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里一個接一個地暢所欲言,正是因為教師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只產(chǎn)生于輕松的氛圍。沒錯的?;蛟S今天學生的十個問題中,還有些稍顯“蜻蜓點水”,但是假以時日,必將在思維體操的任意馳騁中,逐步找尋到與世界的對接方式,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而這樣的人,才是獨立的人,有思想的人。而他們,就是我們的接班人。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再看教師的處理方式。十個問題中,對于基礎知識問題(如問題一、五、六、七視頻中有,上表沒列舉),教師直接拋給學生,學生問,學生答,即時解決。

對于需要提升的知識點,教師依然先讓學生解答(如問題二:為什么前面寫山、寫水,最后一段卻寫猿鳴?學生答:為了突出三峽秋天的悲涼)。若這個問題到此就視為解決,的確是體現(xiàn)了課堂是學生的,學生是自學的,但是學生就只能停留在他們能夠掌握的水平,而無法提升,教師也完全失去“導”的作用。此時,教師及時補充:“作者選取典型的景物來表現(xiàn)出秋季的特征?!鄙仙綄懽魇址ǖ闹笇В攀帜閬?,精當?shù)皿w,自然更勝一籌!

更多問題的處理,最后都會回歸到朗讀的指導。本課是文言文,朗讀是重中之重。老師在整堂課前20分鐘里通過各種各樣、有組織、有層次、循序漸進的朗讀手法激發(fā)學生興趣暫且不說,在處理學生提出的問題時,也不忘強化朗讀。(如問題四、五、八)學生討論、理解文意后,教師總會問:“那我們該怎么讀?”連朗讀的方法也是由學生自己說出,教師絕不強加。停頓、重音一示范,學生更是學得有模有樣。讓人感覺似乎學生的任何問題,老師都能調(diào)動學生共同解決,更重要的是還能夠有傾向性地給予最好的方向性指導。使本來由學生“凌空”劈來的一劍,有了目的地。誠然,學生更敢于大膽地問,大膽地說,更敢于大膽地想。

我們常說:“一課一得”。若能“得”在課文的重難點上,那是再好不過了。但長期以來課文的重難點是誰定的?教學參考書,教師,而非學生。這節(jié)課的重難點卻是學生自己提出來的(問題三、十)。

學生提出的問題三:“為什么詳寫夏?卻略寫春、冬?”對于這個難點,教師先化難為易,把它分解為一個小問題:“詳寫了夏天的什么景物?”學生很容易就能說出:水。而對于水迅猛的特點,誰能補充?無人應答。教師也不解答。只是換了個問話方式:“他說得對嗎?”依然無人應答。教師也不答。這個環(huán)節(jié)看似出現(xiàn)了冷場,卻是最改讓我們學習的地方。首先,學生以自己的理解,無法解答,教師如果直接包辦代替,顯然無益。而有些熱熱鬧鬧轟轟烈烈的課堂后還能剩下什么呢?但教師并不放棄,“不悱不啟,不憤不發(fā)”。再次引導,又是無人應答。教師卻說:“暫且放下?!笔墙處熥约阂膊荒芙獯饐幔匡@然不是。那為什么不說?課堂是學生的,學生正在思考,留白——是尊重學生的思考。為什么敢放下?因為這個“結”此處沒解開,一定會在下一個地方再次出現(xiàn)。果然如此,后面學生又提出了與這個重難點相關聯(lián)的問題十:“為什么課文寫三峽風光不按春夏秋冬季節(jié)順序?qū)懀繀s先寫山?”。

至此,學生提出的問題已經(jīng)漸入佳境,深度已大大超越前面的問題三。若剛才的問題教師越俎代庖,又怎么會有這樣閃亮的思維的火花?尊重學生,這不是一句空話。課堂小天地,思想大舞臺。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然而教師何時“點”?何處“撥”?只有真正尊重學生,才能掌握最恰當?shù)臅r機,適時出擊。人和樹一樣,對它太殷勤了,就培養(yǎng)了它的惰性和依賴心理,根本經(jīng)不起挫折的打擊。你經(jīng)常澆水施肥,樹的根就只在地表淺處盤桓;反之,樹就會拼命向下扎根尋求需要的水分和肥料。

于是我們看到了學生思維的碰撞:剛才無人應答的難點,現(xiàn)在引起了爭執(zhí)。這是無法預設的課堂,這些“不期的美麗”可遇而不可求。是教師呵護了學生不斷探求的心,為學生鋪設一張可以任意涂鴉的白紙。對于學生的爭論,教師未置可否,反而火上澆油?。ā鞍l(fā)出挑戰(zhàn)了!”)蘇格拉底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碑攲W生的思想正在熊熊燃燒時,教師不能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而撲滅學生的思想火焰!

最后,教師由白帝城的地理位置,詩歌《早發(fā)白帝城》的回顧,多媒體圖片配合,深入淺出地化解了難點,讓持不同觀點的學生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舉重若輕,有如行云流水,不知不覺中,教師進行了指導,學生得到了提升。

語文課就是一堆細節(jié)。細節(jié)決定成敗,關懷彰顯力量。不著痕跡的細節(jié),不遺余力的關懷,讓我們有幸和教師一起品味著無法預約的精彩。

《三峽》教學設計和反思篇四

1、利用三峽風光導入。

師板書:“三峽”,(讓生讀一遍)問:同學們,對于三峽,你知道些什么?(生答)。

(師出示課件:三峽風光)師解說:這就是神奇的長江三峽,它長190多公里,它包括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三峽這雄偉壯麗、險峻的風光像一條迷人的畫廊,深深地吸引著人們。同學們,這畫面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生答后)師:是啊,三峽不但美麗,而且還孕育了許多的優(yōu)秀兒女,他們有的雖然離開了家鄉(xiāng),(板書:情)但他們的情卻永遠留在了三峽,留在了家鄉(xiāng)。萬州詩人湛明明、湛泉中就寫下了這首優(yōu)美的詩。(生讀一遍:《三峽情》)。

2、過渡。

師:從題目上看,這首詩圍繞哪一個字在寫?(生答:情)師:那是怎樣的情呢?讓我們在下面的學習中去感受吧!

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盡量做到字字讀準,句句讀通。

師:同學們,會讀了嗎?那好,我們來會會這幾個生字朋友。

師出示生字詞。1、指名讀;2、齊讀;3、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快速地記住生字;4、抽生說“篙”和“駕”用什么方法記?。唬◣熢趯W生介紹后,說:這種方法好,很多字都可以用這種加一加的方法)5、師出示“癡”在字典中的三種解釋:(1)不聰明;(2)極度迷戀某種事物;(3)呆。師:你覺得詩中的癡是什么意思?6、“巫”的筆順。

1、師:同學們做到了字字讀準,能否句句讀通呢?老師來檢查一下,誰愿意給大家讀讀?(師抽4個人后再讀)(師要及時給學生糾正讀錯的地方,如:喊一聲號子/駕船行)。

2、同學們,我們一起讀課文,看看詩人想表達他的什么感情。

1、師:通過剛才的朗讀,你知道這首詩表達的是詩人什么感情嗎?(生答:思鄉(xiāng)情,師板書:思鄉(xiāng)情)。

師:請同學們看看課文,哪些句子直接寫了詩人的思鄉(xiāng)情?(生答:“牽動兒女思鄉(xiāng)情”“恰似兒女思鄉(xiāng)情”)師:是什么牽動著他的思鄉(xiāng)情呢?(生答:三峽的雨和三峽的云,如果生答不出,教師就引導生讀第二和第四節(jié))。

同學們,詩歌優(yōu)美,歌聲感人,讓我們在優(yōu)美的旋律聲中,好好品誦這首詩吧!會背的最好背。

師:讀得多投入呀!同學們,我們的學校,我們的家都從舊城遷到了新城,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生答)師:是的,就是因為三峽電站的修建,讓三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想知道今天的三峽都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嗎?(師出示相關的圖片,并介紹:這就是氣勢雄偉的三峽大壩,是它,讓高峽出平湖;這就是浩浩蕩蕩的三峽移民大軍,他們?yōu)榱巳龒{工程建設,舍小家,為國家,舉家外遷;這位雙手抱嬰兒的父親,他深情的回望著,我們感受到了他的依依不舍之情,感受到了所有的三峽移民都和詩人一樣,都有著(指著板書,師:如癡的思鄉(xiāng)情,都有著濃濃的(生讀:三峽情));是的,有了他們,才有了今天更加美麗富饒的三峽!)。

師:是呀,三峽的變化太大了,它讓那些三峽游子更加思念,讓那些為支持三峽工程而移居他鄉(xiāng)的三峽移民更加留念。同學們,讓我們帶著他們的無限思鄉(xiāng)之情讀:(師引要低)。

三峽雨三峽云細如絲柔如錦牽動兒女思鄉(xiāng)情。

三峽雨三峽云潔如玉白如銀恰似兒女思鄉(xiāng)情。

師:這美麗的三峽,古往今來,不知得到了多少人的贊美,請同學們課外去收集有關描寫或贊美三峽的文章吧。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熱愛家鄉(xiāng)、思念家鄉(xiāng)是古往今來人們永遠吟唱的主題?!度龒{情》正是反映了這個永恒的主題。三峽雨,三峽云,故鄉(xiāng)的景,故鄉(xiāng)的情。這是一首抒情詩,也是一支旋律優(yōu)美的歌曲,讀一讀,唱一唱,已讓人熱淚盈眶。三峽兒女對故鄉(xiāng)的眷戀之情就寄托在那如絲的雨中,寄托在那如錦的云中。

詩歌共有四節(jié),每一小節(jié)都以三峽雨,三峽云作為開頭,這樣反復出現(xiàn),如同娓娓道來的故事,使情感表達更為真切、纏綿。第一節(jié)讓我們仿佛看到一個口吹葉笛的孩子正行走在三峽的坡坡坎坎上,正出沒于三峽的風風雨雨中。第三小節(jié)又似乎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老人正在異鄉(xiāng)面朝著三峽的方向老淚縱橫。而二、四小節(jié)借三峽的雨和云直抒胸臆。

今天反復吟唱這首詩,讓人感觸更深,三峽大移民工程中,不知有多少三峽兒女為了祖國建設離開了家鄉(xiāng),但他們的根卻留在了三峽,三峽永遠牽動著三峽兒女的思鄉(xiāng)之情。

本課教學的重點:一是引導學生感受詩歌語言的優(yōu)美精練,體會作者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和濃濃的思念之情;二是自主認識本課的生字,并能美觀地書寫。

《三峽》教學設計和反思篇五

回想整個教學過程,我感到有以下幾點值得反思,以利于今后的教學。

傳統(tǒng)文言文教學過分重視文言知識傳授的傾向,使本來意蘊豐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詞、句的理解和落實,這顯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結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見“樹木”而不見“森林”。以往講授《三峽》,自己都是安排的兩課時,本次因課堂性質(zhì)特殊,便“逼”著自己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和創(chuàng)新。

課前準備時與學生自然聊天,結合國慶旅游打算指出游覽自然山水的益處,自然導入《三峽》的學習,把學生引入課文優(yōu)美的意境,接著簡明進行文學常識的介紹后便進入了課文的學習。首先,通過配樂示范朗讀讓學生初步感知文本,讀準字音,把學生帶到課文的意境中,然后再指名學生仿讀,其他同學評點。緊接著讓學生結合書下注釋,自行朗讀課文,把不懂的地方勾畫出來,及時組織小組交流,質(zhì)疑釋疑,疏通文意。三遍朗讀中,學生大多對文章有了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數(shù)同學都能流暢自如地朗讀課文了。這時,組織班內(nèi)交流:你有什么困惑或收獲?通過生生問答,教師明確,引導學生學習重要的文言詞語。在通讀基礎上,引導學生整體把握,三峽的美麗神奇的景象主要體現(xiàn)在哪兩方面?到這里,實際上學生對文本已經(jīng)深入其中了。

接下來,進入品讀課文,賞析美景環(huán)節(jié)。通過展示畫面,回顧文本優(yōu)美語句,品味三峽景色的美麗。教師指導學生談自己喜歡作者筆下的什么景象,并再次組織有感情朗讀課文,小組交流,后班內(nèi)交流,水到渠成地生成三峽特點的概括。最后,結合課堂內(nèi)容,拓展延伸,進行課堂練筆指導學生拿起手中的筆,從文本中探尋美點,用給定的句式寫一段美點品析,引導學生用筆深化對三峽特點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等。

綜上,我認為,“品”要以“讀”為基礎,而“品”過之后還要用“寫”來豐富語言的積累。先讀后品,品品讀讀,反復誦讀,涵泳文意,在付諸筆端,學以致用,才是學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別是如《三峽》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我認為,文言文是一種知識載體,它承載著傳授知識的任務,但又絕不是惟一的任務,更不是根本任務。面對《三峽》這篇文章,如果肢解開來讀,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韻味,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讓學生在整體中去解讀語言,真正實現(xiàn)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到活的知識而不是孤立的字詞。因此在疏通文意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大膽地改變了過去串講的形式,放手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完全讓學生借助注釋來讀課文,若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再拿到課堂上大家共同討論解決。實踐證明,有了前面誦讀的基礎,學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決文意串講這個問題的。

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融合,那么學《三峽》的人也與自然景觀成為一體了。

《三峽》教學設計和反思篇六

《三峽》是一篇文質(zhì)優(yōu)美的文言文,它是酈道元所寫的《水經(jīng)注》中的一篇典范之作,不僅詳細介紹了三峽的地貌體征,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在教學時,我設置了以下學習目標:

1、學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理解文意。

2、理解課文內(nèi)容。把握三峽四季不同的特點。

3、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三峽》一課的教學,我引導學生以自主學習為主,以“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教學環(huán)節(jié)重點突出以下四個方面,即“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譯讀課文,理解文意”、”研讀課文,解決問題”、“誦讀課文”。最后,通過讓學生做一回導游的活動形式激發(fā)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首先,我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然后每個小組選出學生代表進行朗讀,讓學生在朗讀比賽中互相學習,進一步糾正學生易讀錯的地方,大多數(shù)同學都能夠根據(jù)要求朗讀課文。要想真正品出文章的味道,沒有讀的過程是不行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就是弄懂文意。對文言文來說,只有先弄懂課文的意思才能進行更深入的學習。

《三峽》教學設計和反思篇七

應該是信手拈來了,完成了聽說讀寫能力訓練的全過程。課堂實踐表明,學生的表現(xiàn)是完全可以比我們預設的要好的。

當然,課堂教學過程中也暴露了不少缺點和不足。比如,制作的課件突出了課堂的直觀性和趣味性,卻忽視了課堂的知識性,學生只回憶起部分內(nèi)容,效果沒有達到預期理想。再比如,我的課堂語言不夠凝練,“連綿不絕”一詞重復使用了幾次,還出現(xiàn)了口誤現(xiàn)象。這些都提醒自己,“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經(jīng)過此次課堂教學,我對課堂有了更多的認識,有了更多的收獲,也有了更多的思索,我想我一定能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在同仁們的指導下不斷成長進步。

《三峽》教學設計和反思篇八

《三峽》是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散文佳作,它描寫的那雄奇險拔的山峰,湍流不息的江水,挺拔怪異的柏樹,飛流直瀉的瀑布,哀轉(zhuǎn)久絕的猿鳴,讓人有種如臨其境之感,面對古人對祖國河山的謳歌,真讓我嘆為觀止。

對于文言文的學習,我們向來注重識記。記住作者、原文、翻譯、中心、文句的分析和采用了何種寫作手法等方面,卻忽視了語言的運用。為此在上本節(jié)課時,我專門設計了兩個環(huán)節(jié),用“三峽的____美,你看(聽)____”的句式寫一個句子和寫一份導游詞,同學們只能就課文而言課文,并不能體味到文字背后三峽的那份壯美,也許是學生語言積累不夠,不能用優(yōu)美、貼切的詞語表達心中的那份感情,也許是遠離生活,三峽的險峻、奔放、清幽、凄婉并不能使學生感到震撼。為此,我認為,這應該是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當然,教材內(nèi)容與現(xiàn)實是有差距的,比如三峽、富春江、石拱橋、蘇州園林等風景名勝,學生不可能都去過,甚至教師也沒有去過,可見,讀書和實踐是兩回事,隨著學生生活經(jīng)驗和閱歷的增加,對景物的認識和感受應該會不同吧。

在本課的教學中,同學們課堂上的表現(xiàn)都非常積極,一個個精神飽滿,面對老師的提問能集思廣益,各抒己見。如講解“素湍綠潭,回清倒影”這句時,為使翻譯語句通順,需調(diào)整語序,大多數(shù)學生翻譯為“白色的急流,綠色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時,研潤同學大膽提出自己的疑問“老師,回旋的清波里怎會倒映出影子呢?”也讓其他同學恍然大悟。面對學生的質(zhì)疑和不解,我倍感高興,因為他們時刻關注著課堂,他們在用心對待著每節(jié)課中的每一分鐘。

《三峽》教學設計和反思篇九

寫景的文章很難上好公開課,這是很多老師的共識。因為受公開課氣場的影響,學生很難真正能體會到景物的詩情畫意,也就很難有師生的共鳴。因此,當我選擇《三峽之秋》作為賽課題目時,曾顧慮重重,難于下手。但是本著鍛煉、挑戰(zhàn)的出發(fā)點,我還是最終上了這節(jié)課。

之所以最終能滿懷信心地上了這節(jié)課,那是長期的教學經(jīng)驗讓我在各種紛繁復雜的教法中牢牢地抓住了一個核心,那就是“讀”,曾經(jīng)有一位語文教學的前輩告訴我,小學語文課堂的最基本的秘訣是:“書聲瑯瑯?!蔽蚁?,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學生一定能夠?qū)υ~語、對意境產(chǎn)生自己的感想。于是,我在備課的時候簡化了很多看似華麗,但卻占用學生朗讀時間的程序。我設置了很多“讀”的方法,比如個人朗讀、齊讀、小組讀,齊讀等等。我的目的很明顯:那就是:以讀攻讀,以讀促講在設置小組討論與小組朗讀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時候,我也有顧慮,我聽說很多領導不喜歡那種嘩眾取寵且不產(chǎn)生任何作用的小組討論形式。但是,我在參加校外的好多次培訓中,看到很多學校的高手們都在采用這一招,龍江路小學的一個課題研討就是這方面的內(nèi)容。看來,領導反對的不是小組討論的形式,而是小組討論的落實。為此,我細化了小組討論要求,力求讓學生真正的動起來。我首先在課件上明確我的我要求,事先對小組組長布置了任務,并參與了部分小組的討論。當我看到各個小組能在組長的帶領下真正地展開了朗讀和討論,教室里人聲鼎沸、書聲瑯瑯,讓我想起來洋思中學和杜郎口中學的授課模式。課后,王校長在與我的面談中認為我的理念比較先進,比較適合六年級階段的.語文教學特點。

回顧整個課堂,我覺得能讓我比較自信就是朗讀這個環(huán)節(jié),但在很多方面則乏善可陳。比如在學生的課堂鞏固練習方面,因為學生回答較活躍,所以后來設計的練習沒來得及叫學生當堂訓練;在字詞的賞析方面,似乎還可以讓學生當堂造句;我的引導性語言還顯得較快,再加上自己的普通話太糟糕,造成了學生的理解障礙;學生的批注可以在小組討論和賞析中得到引導和強化…….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三峽》教學設計和反思篇十

語文課堂少不了品讀,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語文課“心動”比“形動”更為重要,有時“沉靜”比“活躍”更有效。見問題就討論,動不動就合作的語文課堂只能是華而不實的泡沫語文課。

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倡導學生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通過互相啟發(fā),共同探究,培養(yǎng)合作精神和協(xié)作能力。只有在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才能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因此,我認為教師在精心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中:一要組織好學生自學,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二要組織好探究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思維,進而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做到互動學習與個別輔導相結合;三要組織好全班師生對話交流,在交流對話中加強引導,全面實現(xiàn)教學目標。

下面就我在《三峽》課堂教學中的得失進行反思。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的嘗試、體驗、實踐,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升華認識,學會學習。

課堂上探究性學習主要體現(xiàn)在探究性閱讀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文本的深層含義進行開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閱讀活動。語文的探究學習不同于科學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講究科學性,隨意探究只會浪費時間。但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重視發(fā)散思維,不注重整合和優(yōu)化,開放無度,天馬行空。我第一次執(zhí)教《三峽》時(一班),給學生提出了如下探究問題:

1、在三峽地區(qū)我們國家正在建設一個什么工程?

2、就你掌握的資料看,這一工程有什么作用?

3、這一工程對三峽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有何影響?

4、假如爆發(fā)戰(zhàn)爭,這一工程是否存在安全隱患?

5、你知道我國黨和國家三代領導集體是如何關心和重視這一工程的? 這幾個問題在師生的互動、交流、爭論中學生對問題感興趣,討論熱烈,查閱資料積極,占了整個課堂的三分之二。課后細思,這樣的“探究”看起來有“深度”和“廣度”,也很“開放”,但實際上是曲解開放,遠離文本,喧賓奪主,本末倒置,將語文課上成了“資料課”、“環(huán)保課”、“綜合課”。

閱讀是富有個性化的行為,閱讀過程充滿了創(chuàng)造。閱讀教學應該依據(jù)教材內(nèi)容設計開放性的話題,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個性閱讀能力。教師在進行開放性教學時要把握一個度:開放要有利于師生在閱讀實踐中與文本發(fā)生深層的有價值的對話,有利于引發(fā)學生的積極思考,有利于進行科學方法、健康情趣、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的滲透,有利于學生體驗母語的優(yōu)美和運用母語的實踐。

對話既是一種教學方式,更是一種師生關系。

《語文課程標準》引進了“對話理論”,認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

下面是我第二次(二班)在教學《三峽》設計的“對話式閱讀” 教學與過程,課后反思,覺得就較好地體現(xiàn)了對話式閱讀的內(nèi)涵與特征。

1、創(chuàng)設對話的良好氛圍。(1)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三峽雪白的急流、碧

綠的潭水、飛奔的船只和凄異的猿嘯等自然風景,引領學生親歷課文意境;

(2)利用課文配樂朗讀,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課文意韻之美。

4、培養(yǎng)學生在對話中的創(chuàng)造性。譬如:通過討論"我們今天應當怎樣開發(fā)和利用三峽?"這一問題,在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的基礎上,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積累,挖掘?qū)W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可見,真正的“對話式閱讀”應該是對話主體間視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對話主體各自向?qū)Ψ降摹熬癯ㄩ_”和“彼此接納”。

而實踐中,我開始對“對話”的內(nèi)涵理解不透,認識膚淺,甚至歪曲。課堂上貌似平等的對話,但實際與《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對話還有不少距離:一是話語霸權嚴重,對話機會不等。課堂教學中一部分學生成為對話的貴族,一部分學生淪為對話的奴隸,師生的對話成了“課堂上的孤獨行為”。

二是注重發(fā)表和說話,忽視傾聽和交流。學生間不能夠有效地通過對話互相補充、共同提高,教師也難以及時抓住對話中閃現(xiàn)的教學契機。三是不重讀書,只重對話。往往學生只讀了一兩遍書教師就展開議論、組織交流,導致對話的質(zhì)量不高。四是對話到底,方式單一。整堂課一個討論接一個討論,一個交流接一個交流,學生個體閱讀、思考的時間和機會太少,特別是學生的默讀、靜思、寫作時間多被擠掉,最終影響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

“真理向前邁一小步,就會變成謬誤?!?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弊端必須革除,但我們不能矯枉過正,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在新課程的語文教學改革實踐中我們只有不斷地深入學習,冷靜地思考,不斷的反思,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真正的走進新課程。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