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2023年留守兒童開題報告范文(優(yōu)秀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3 08:36:20 頁碼:12
2023年留守兒童開題報告范文(優(yōu)秀8篇)
2023-11-13 08:36:20    小編:ZTFB

報告可以幫助我們系統(tǒng)地梳理思路,整理數(shù)據(jù),以便更好地傳遞信息。報告應該具備邏輯性,要按照一定的結構展開,并注重段落間的過渡和銜接。編寫報告時,我們可以使用一些輔助工具和軟件來提高效率和質量,例如文檔編輯軟件和數(shù)據(jù)可視化工具。

留守兒童開題報告篇一

留守兒童是指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中父母雙方或單方外出打工、經商交由祖輩或親屬監(jiān)護的未成年人,是近幾年我國研究者廣泛關注和研究的對象。

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我校位于農村偏遠地區(qū),已成為留守兒童的聚集地,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成為我校教師面臨的復雜問題。隨著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農村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群體還在壯大。留守兒童正處于成長發(fā)育的關鍵時期,而他們卻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正確引導和幫助,也缺少了情感上的關愛和呵護,以至于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隔代教育”問題在農村留守兒童群體中最為突出,也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fā)展的異常。因此,作為教師,我們需要深入剖析留守兒童的心理并進行正確引導,讓他們全面發(fā)展,健康成長。

(一)研究目的。

2、本課題的研究對我校留守兒童的成長特點進行實踐探索和理論總結,探索出適合留守兒童的教育對策。

3、實現(xiàn)城鄉(xiāng)教育的均衡發(fā)展是我國義務教育法的方向性要求,是實現(xiàn)教育公平的內核,是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重要體現(xiàn),而做好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則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有力舉措。

(二)實踐意義:

1、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切實保障公民基本權利,重點關愛弱勢群體,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摸索出解決我校及周邊地區(qū)留守兒童問題的途徑、方法,為學??沙掷m(xù)發(fā)展找準路子。

2、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為實現(xiàn)學??缭绞桨l(fā)展提供源泉。

(一)研究的現(xiàn)狀。

留守兒童比例在近年來增大,其教育問題在之前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關的課題研究相對較少。國內對留守兒童問題的關注研究始于上個世紀90年代初,但沒有對其進行系統(tǒng)研究和探討。最近幾年來,由于社會領域提出“關注弱勢群體”和教育領域提出教育公平、基礎教育均衡發(fā)展等重要命題,于是留守兒童心健康教育問題的研究成為科學研究中的一大熱點問題。

(二)可能的創(chuàng)新之處。

建立留守兒童的個人動態(tài)成長檔案,通過對其成長軌跡進行跟蹤調查、分析、研究,探索出我校對留守兒童教育服務的方法、策略和可操作模式。通過課題研究,使教師教育理念得到升華,學生得到全面健康發(fā)展,探索出留守兒童管理新模式和初步構建留守兒童的教學模式。

(一)理論依據(jù)。

1、馬斯洛的“人的動機理論”把人的需要分五個等級——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愛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后兩個需要是人的高級需要,是人發(fā)展的持久動力。

2、美國社會學家默頓在關于社會行動的主觀動機和客觀社會后果的分析中,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正功能和負功能的概念。負功能使既定系統(tǒng)的適應或調整的可能性減少的結果,負功能有助于系統(tǒng)調整和適應的客觀結果。家庭環(huán)境和教育及家庭結構對于兒童社會化的進行也有正負功能。

3、《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的若干意見》指出:“要以公辦學校為主,認真做留守兒童義務教育工作,切實落實一視同仁政策。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及時解決留守兒童在思想、學習、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指出:高度重視對下一代尤其是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培養(yǎng),努力提高未成年人心理素質,是我們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黨和國家事業(yè)后繼有人的重要保證。

(二)實踐價值。

我校地處偏山村地區(qū),自然條件較差,是典型的靠天吃飯的傳統(tǒng)農村。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轉型,外出務工人員逐年增多,產生了新的教育群體——留守兒童。我校現(xiàn)有學生16人,留守兒童就有16人,也就是說我校是百分之百的留守兒童學校。在情感缺失和心理的失衡的影響下,許多留守兒童產生了自卑、叛逆、性格抑郁、自我封閉、自私冷漠等不良心理。有些甚至屬于智障或患有自閉癥、焦慮癥、多動癥等。如何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已經是一個很嚴峻的問題。留守兒童在學習、思想、品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整體狀況不容樂觀,給學校的教育教學、德育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進行此課題研究,探索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現(xiàn)狀及教育對策將促進這些問題的解決。

總之,通過本課題的研究,針對我校留守兒童的現(xiàn)狀,分析主要學習問題及成因,提供針對性的教育對策,并在此基礎上探索一條開展以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為突破口的教育新路子。同時,通過課題研究和實驗,培養(yǎng)一支骨干教師隊伍。

(一)主要研究目標:

1、探索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策略和方法;形成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評價量標體系。

2、提高教師教育學生的能力,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形成優(yōu)良的校風和學風。

3、通過研究,落實以人為本的思想,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教育留守兒童自主、自信、自尊、自強。培養(yǎng)留守兒童的創(chuàng)造能力、生存能力,為終生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

4、通過研究,切實減輕家庭負擔,讓外出人員安心務工,構建和諧的教育環(huán)境,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和諧社會的創(chuàng)建貢獻力量。

5、通過研究,撫平留守兒童殘缺的家庭感、親情感,還留守兒童一片美麗的天空,創(chuàng)建和諧校園、溫馨家園。

(二)主要內容:

1、分析研究留守兒童的現(xiàn)狀、心理問題形成的原因、教育現(xiàn)狀。

2、建立留守學生的成長檔案,進行個案跟蹤研究。

3、進行實驗、觀察本學校留守學生與非留守學生的心理現(xiàn)狀,進行比較找出差異,運用多種途徑和方法進行研究。

4、排除農村留守兒童心理障礙對策:健康心理的培養(yǎng);人際關系的培養(yǎng);自我認定意識的培養(yǎng);關愛他人意識的培養(yǎng);安全意識提高的培養(yǎng)研究;自愛、自控能力的培養(yǎng)研究等。

(一)實施過程、步驟:

1、準備階段:(20xx年4月——20xx年8月)。

學習本課題相關的理論,課題成員進行學習討論。收集有關資料,統(tǒng)計、分析、訪談、調查階段,為課題研究作好充分準備。

2、實施階段:(20xx年9月——20xx年3月)。

明確研究內容,全面進行統(tǒng)計分析。

(1)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檔案,進行個案跟蹤研究。學校對全校留守兒童的身體狀況、學業(yè)成績、父母情況和監(jiān)護人情況進行調查摸底,逐一進行登記造冊。樹立班主任是關心留守兒童第一責任人的觀念,提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管理體制,加強管理,強化管理意識。

(2)通過召開座談會、發(fā)放問卷、進行社會調查、開設心理健康輔導課及心理咨詢室,便于留守兒童傾訴、化解不健康的心理情緒。

(3)“留守兒童”與普通兒童道德品質、學習習慣、學習成績分析研究。找出留守兒童與普通兒童的道德品德差異與心理差異,對留守兒童與普通兒童學習成績進行分析。探究出適合留守兒童心理發(fā)展特點的教育方法與途徑,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發(fā)展。

(4)妥善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也是農村學校得以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們課題組成員必須認真研究,尋找一條適合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fā)展特點的教育途徑。

3、總結階段:(20xx年4月)。

將研究所得資料加以科學分析、綜合、概括,逐步形成最終成果,形成研究報告,論文集。

(二)主要措施。

1、調查:現(xiàn)場走訪、問卷調查、文獻調查等。

2、收集第一手資料、數(shù)據(jù)、事例,分析、整理資料。

3、形成階段和最終研究成果:調查報告、論文、數(shù)據(jù)庫、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國家重視留守兒童的教育為課題提供了社會背景條件,國內外已有的留守兒童教育研究為本研究提供了理論與實踐基礎;他們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研究已取得的許多研究成果和成功的經驗,也可供我們學習、參考和借鑒。其次,課題有一支實力雄厚的研究隊伍。本課題組教師具有積極投身學校教育教學研究的意識和主動性。由于我們的課題研究采取行動研究的思路,研究活動就是教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愛活動,因此,在課題研究的時間上,有了充分的保證。同時,課題有得天獨厚的實驗條件。我校是一所具有悠久歷史的農村學校,在發(fā)展的歷程中積淀了豐厚的校本文化,開放的觀念、對新事物的敏感與熱誠是我校教師重要的特色。前期各種獻愛心活動已引起社會的關注,為本課題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有了以上條件,加之本課題自身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本課題的研究是完全能達到預期目的的。

研究組成員每人寫一份調查報告,一篇研究論文。

課題負責人:李剛。

負責研究的總體規(guī)劃和研究事務的相關協(xié)調,研究活動的指導與管理,負責研究方案的制定。

主要成員:李苗苗、曹越楠、張閃閃、王貞、楊海燕、王丹。

李苗苗、曹越楠、張閃閃負責研究活動的設計與組織實施并負責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與生活狀態(tài)的關系研究。王貞、楊海燕負責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王丹負責全校留守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

留守兒童開題報告篇二

一、課題名稱及其界定。

界定:“留守兒童”是指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中父母雙方或單方外出打工、經商交由祖輩或親屬監(jiān)護的未成年人,是近幾年我國研究者廣泛關注和研究的對象。

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隨著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于成長發(fā)育的關鍵時期,由于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也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愛和呵護,以至于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隔代教育”問題在農村留守兒童群體中最為突出,也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fā)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二、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一)研究目的。

2.本課題的研究對我校留守兒童的成長特點進行實踐探索和理論總結,探索出適合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對策。

3.實現(xiàn)城鄉(xiāng)教育的均衡發(fā)展是我國義務教育法的方向性要求,是實現(xiàn)教育公平的內核,是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重要體現(xiàn),而做好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則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有力舉措。

(二)實踐意義:

1.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切實保障公民基本權利,提高生活水平,重點關愛弱勢群體,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摸索出解決我校及周邊地區(qū)留守兒童問題的途徑、方法,為學??沙掷m(xù)發(fā)展找準路子。

2.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為實現(xiàn)學??缭绞桨l(fā)展提供源泉。

三、本課題研究的現(xiàn)狀及可能的創(chuàng)新之處。

(一)研究的現(xiàn)狀。

由于國外國情的差異,留守兒童比例較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關的課題研究基本沒有。

國內對留守兒童問題的關注研究始于上個世紀90年代初,但沒有對其進行系統(tǒng)研究和探討。最近三年來,由于社會領域提出“關注弱勢群體”和教育領域提出教育公平、基礎教育均衡發(fā)展等重要命題,于是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研究成為科學研究中的一大熱點問題。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縣教育部門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研究也逐漸增多。

(二)可能的創(chuàng)新之處:

建立留守兒童的個人動態(tài)成長檔案,通過對三年的成長軌跡進行跟蹤調查、分析、研究,探索出我校對留守兒童教育服務的方法、策略和可操作模式。通過課題研究,使教師教育理念得到升華,學生得到較大發(fā)展,探索出農村中學留守兒童管理新模式和初步構建出課堂教學的模式。

四、本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jù)和實踐價值。

(一)理論依據(jù):

1.馬斯洛的“人的動機理論”把人的需要分五個等級――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愛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后兩個需要是人的高級需要,是人發(fā)展的持久動力。

2.美國社會學家默頓在關于社會行動的主觀動機和客觀社會后果的分析中,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正功能和負功能的概念。負功能使既定系統(tǒng)的適應或調整的可能性減少的結果,負功能有助于系統(tǒng)調整和適應的客觀結果。家庭環(huán)境和教育及家庭結構對于農村兒童社會化的進行也有正負功能。

3.《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的若干意見》指出:“要以公辦學校為主,認真做好進城務工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切實落實收費‘一視同仁’的政策。要加強對以接受進城務工農民子女為主的民辦學校的扶持和管理。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及時解決進城務工農民托留在農村的‘留守兒童’在思想、學習、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指出:他們的思想道德建設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素質,關系到國家前途和命運。高度重視對下一代的教育培養(yǎng),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質,是我們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黨和國家事業(yè)后繼有人的重要保證。

(二)實踐價值。

我校是一所鄉(xiāng)鎮(zhèn)的寄宿制農村中學,學校中留守兒童較多,所反映出來的學習、交往、甚至心理問題都比較多。首先,由于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過低,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加上學生自律能力較弱,留守兒童學習成績明顯差于其他學生,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為偏差,遲到、逃學、說謊打架等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其次,由于父母無暇顧及正處于身心迅速發(fā)展時期的留守兒童的情緒情感變化,留守兒童找不到傾訴的渠道,又缺乏正確的引導,因而許多兒童表現(xiàn)出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缺乏自信、焦慮自閉、悲觀消極……長期下來,影響了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再次由于缺乏親情的撫慰和關懷,大多數(shù)留守兒童出現(xiàn)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差,遇事容易焦慮緊張的現(xiàn)象。由此可見,留守兒童在學習、思想、品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整體狀況不容樂觀,給學校的教育教學、德育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進行此課題研究,探索留守兒童學習現(xiàn)狀及教育對策將促進這些問題的解決。

總之,通過本課題的研究,針對我校留守兒童的學習現(xiàn)狀,分析主要學習問題及成因,提供針對性的教育對策,并在此基礎上探索一條開展以留守兒童學習教育為突破口的教育新路子。同時,通過課題研究和實驗,培養(yǎng)一支骨干教師隊伍。

五、本課題研究的主要目標和內容。

(一)主要研究目標:

1.探索農村初中留守兒童教育的策略和方法;形成農村初中留守兒童教育的評價量標體系。

2.提高教師教育學生的能力,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形成優(yōu)良的校風和學風。

3.找出解決“留守家庭”后顧之憂的對策,保障農村經濟的發(fā)展,為農村人才培養(yǎng)不出現(xiàn)“斷代”而努力。

4.打開農村初中留守兒童教育研究一個新的突破口,構建切實可行的教育體系,總結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

5.探尋和積累切合農村初中實際的、有特色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經驗。

6.讓農村初中留守兒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留守兒童健康發(fā)展,為和諧家庭、和諧社會的構建盡一份力量。

(二)主要內容:

1.農村初中留守兒童的現(xiàn)狀、形成原因、教育現(xiàn)狀的分析研究。

2.農村初中留守守兒童教育與發(fā)展的途徑,可以從做人、做事、學習、交流、安全等多方面進行研究。

3.農村初中留守兒童個案的研究: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培養(yǎng)他們自立能力、學習能力、社會實踐活動能力的教育。

4.農村初中留守兒童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研究:誠實守信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研究;真誠待人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研究;做事認真負責習慣的培養(yǎng)研究;正確交友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研究;不善與人交際的行為習慣的矯正研究;良好的個人衛(wèi)生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研究;良好的飲食衛(wèi)生習慣的培養(yǎng)研究。

5.農村初中留守兒童的心理障礙及排除的對策:人際關系的培養(yǎng);健康心理的培養(yǎng);自我認定意識的培養(yǎng);關愛他人意識的培養(yǎng)。

6.農村初中留守兒童節(jié)假日安全的培養(yǎng)研究:自救的培養(yǎng)研究;安全意識提高的培養(yǎng)研究;自愛、自控能力的培養(yǎng)研究。

六、本課題研究的主要過程、步驟和主要措施。

(一)實施過程、步驟:

1.準備階段:(20xx年7月――20xx年9月)。

選定研究課題,成立課題研究小組,學習本課題相關的理論,對課題成員進行培訓。制訂《課題研究方案》和《課題實施計劃》完成課題申報、立項。

2.實施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6月)。

(1)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檔案,進行個案跟蹤研究。學校對全校留守兒童的身體狀況、學業(yè)成績、父母情況和監(jiān)護人情況進行調查摸底,逐一進行登記造冊,建立反應其進步與不足的成長記錄檔案并實行動態(tài)跟蹤,及時歸檔,分類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樹立班主任是關心留守兒童第一責任人的觀念,提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管理體制,加強管理,強化管理意識。

(2)“留守兒童”心理發(fā)展中不健康的心理分析研究。留守兒童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在生理與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情緒消極,孤僻任性,自私冷漠,產生了叛逆、厭世情緒。通過召開座談會、發(fā)放問卷、進行社會調查、開設心理健康輔導課及心理咨詢室,便于留守兒童傾訴、化解不健康的心理情緒。

(3)“留守兒童”與普通兒童道德品質、學習習慣、學習成績分析研究。找出留守兒童與普通兒童的道德品德差異與心理差異,對留守兒童與普通兒童學習成績進行分析。探究出適合留守兒童心理發(fā)展特點的教育方法與途徑,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發(fā)展。

(4)適合“留守兒童”心理發(fā)展特點的教育途徑研究。孩子是未來、是希望,農村留守兒童更是以后發(fā)展農村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力軍。加快農村經濟建設與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妥善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也是農村得以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們課題組成員必須認真討論研究,尋找一條適合“留守兒童”心理發(fā)展特點的教育途徑。

3.總結階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

對收集的原始資料進行整理,對結果進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并總結出適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fā)展特點的教育對策。推廣經驗,寫出研究報告、結題報告。準備成果驗收。

(二)主要措施。

1.調查:現(xiàn)場走訪、問卷調查、文獻調查等。

2.收集第一手資料、數(shù)據(jù)、事例,分析、整理資料。

3.形成階段和最終研究成果:調查報告、論文、數(shù)據(jù)庫、留守兒童德育管理體制。

七、完成課題研究的條件的分析。

首先,國家重視留守兒童的教育為課題提供了社會背景條件,國內外已有的留守兒童教育研究為本研究提供了理論與實踐基礎;他們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研究已取得的許多研究成果和成功的經驗,也可供我們學習、參考和借鑒。其次,課題有一支實力雄厚的研究隊伍。本課題組教師具有積極投身學校教育教學研究的意識和主動性,他們先后參與了學校的多項課題研究,許多教師通過行動研究,提高了自己教學能力,強化了教學研究的意思,提高了研究能力。可以說,組織的本課題研究組的成員具備了完成本課題研究的能力;由于我們的課題研究采取行動研究的思路,研究活動就是教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愛活動,因此,在課題研究的時間上,有了充分的保證。同時,課題有得天獨厚的實驗條件。我校是一所具有悠久歷史的農村初中,在發(fā)展的歷程中積淀了豐厚的校本文化,開放的觀念、對新事物的敏感與熱誠是我校教師重要的特色。前期學校開展的“讓愛伴我成長”手拉手關注留守兒童系列活動,已引起社會的關注,為本課題的研究奠定了基礎。另外,有著豐厚的資金保障。學校領導非常重視教師參與課題研究培訓的行動研究思路,組織了一批腳踏實地、勤于鉆研的教師隊伍參與本課題研究,校領導親自參與研究,并在經費上給予全力支持。

有了以上條件,加之本課題自身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本課題的研究是完全能達到預期目的的。

八、本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1.響水縣運河鎮(zhèn)留守兒童現(xiàn)狀的第一手調查研究資料一套。

2.有關留守兒童教育的實驗論文、案例研究成果。

3.運河中學有關留守兒童教育教學建議。

4.給政府有關部門的調查報告。

5.區(qū)域內留守兒童教育狀況的有好轉趨勢。

九、課題組成員分工。

課題組承擔者科研水平及分工:

王生國,擔任本次課題的組長,在課題研究組要是全面負責課題的各項工作。

孫光,擔任本次課題的主持工作,將協(xié)同課題組長負責課題的各項工作。

鄧洪國,主要負責資料的收集和課題研究的理論指導。

朱從虎,主要負責資料的收集和課題研究的理論指導。

王國海,協(xié)同負責資料的收集和課題研究的理論指導。

宗開道,主要負責留守兒童的跟蹤調查工作。

單以云,主要負責對留守兒童進行青春期的心理輔導和思想教育。

劉寶,主要負責留守兒童的資料整理、歸檔工作。

高磊,主要負責對留守兒童的心理疏導工作。

王棟林,主要負責開展個案研究,撰寫結題報告。

單康中,撰寫相關的研究個案及經驗論文等。。

龔成兵,負責對留守兒童相關資料及個案、論文,圖片、影像資料等的收集和整理。

楊琳,負責撰寫相關的研究個案及經驗論文等。

全體課題組成員:在了解留守學生教育的基礎上,開展相關的研究工作,撰寫研究個案及經驗論文等。

留守兒童開題報告篇三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和意義。

隨著國家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城鄉(xiāng)社會結構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目前“農村留守兒童”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在各地都已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據(jù)統(tǒng)計,目前我國留守兒童人數(shù)近2000萬人,而且還有增長的趨勢。這些兒童遠離父母,他們的監(jiān)護權誰來行使,受教育權如何保障?這些問題正日益受到社會的關注。國內關于留守兒童問題的研究幾年前就已經啟動,教育部、全國婦聯(lián)及部分省市縣教育部門都對此進行了研究。這些研究,重點探討了農村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和他們面臨的嚴重困難和問題,在呼吁社會各界積極關愛農村留守兒童方面產生了較大影響。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大量關注農村留守兒童成長方式的消極面,缺乏對留守成長方式積極因素的研究;大量關注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缺乏面向過去和未來的縱向研究;大量關注問題的表面現(xiàn)象,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研究缺乏深度和廣度。

我校將“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研究”提到了重要的議事日程,開展了專題調研,在學校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努力做好“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向人民和社會負責。要求學校發(fā)揮教育“留守兒童”的主陣地作用;要求學校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實行結對幫扶制度;辦好家長學校,提升“代理家長”素質;落實家訪聯(lián)系制度,在春節(jié)期間全面走訪“留守兒童”家長,交流溝通思想;推行寄宿制管理等。但由于“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隊伍龐大,而且又是一個長時期內存在的問題,學校都感受到力不從心,真正是“任重而道遠”。

二、課題研究的前期準備。

(一)做好理論準備。

1、盡可能地搜集,學習并掌握兒童教育的新理論,使課題具有廣闊的視野,不斷更新思想理念,深化拓展課題的內涵和外延。

2、著力學習教學論、實踐論、教學法等基本原理,牢固樹立德育為先的基本理念,以便為課題實驗創(chuàng)造良好的思想理論基礎,使課題具有整體的效應。

(二)做好組織準備。

(1)圍繞課題內容,按照科研要求,將主課題分為若干子課題,并責任到人,以便分頭實施,系統(tǒng)研究。

1(2)為了使課題科學高效地開展,特聘請省特級教師徐德蘭校長負責研究過程的理論指導,負責研究計劃、方案、成果的審核,并定期開展有關理論講座。

三、課題研究的條件論證。

十一、五”課題的研究創(chuàng)造了優(yōu)良的外部環(huán)境,這些都是完成課題的客觀現(xiàn)實基礎。

2、從師資狀況上看:

我校教師均生于農村、長于農村,對農村家庭教育情況比較熟悉,課題組的骨干成員均達大專以上學歷,有較扎實的兒童教育經驗,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他們中有學校校長、中層干部;有學科帶頭人、教學骨干等,課程改革的關鍵是教師,而我們這一支充滿活力、素質優(yōu)良的研究隊伍,為完成課題研究提供了有力保證。

3、為了使課題科學地研究,學校邀請課題研究方面的專家到學校來,請他們舉辦講座,進行理論方面的指導。努力使此課題按計劃分布實施,定期總結。

4、為了使課題研究真正落到實處,取得實效,學校將建立課題實驗管理制度,減輕課題組成員的工作量,讓他們有時間進行課題研究。要求課題組成員每月活動不少于一次。教科室將對課題研究情況作協(xié)調、監(jiān)督。

5、在課題實驗過程中,學校將在研究經費上予以全力保障。資金主要來源于學校積極向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爭取。確保課題開題論證、中期評估、結題鑒定各項費用及時到位;保證在實驗過程中課題組成員的學習、獎勵等各項支出如期支付。預算課題各項經費要1.5萬元。

四、課題的界定和理論支撐。

本課題的研究將根據(jù)人本主義理論、現(xiàn)代心理學理論、主體教育理論、多元智能理論、現(xiàn)代教育管理理論以及與未成年人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采用問卷調查法、個案分析法、比較研究法、行動研究法和經驗總結法等研究方法開展課題研究。

五、研究的意義。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成功與否,關系廣大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社會和諧穩(wěn)定,也關系國家未來。學校教育過程借助信息技術這個平臺,與社會、家長共同解決好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和權益保護等方面的問題,為他們創(chuàng)造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使其獲得與其他兒童平等的發(fā)展機遇。并對留守兒童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開展國情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感恩教育,2培養(yǎng)留守兒童的浩然正氣,增強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培養(yǎng)留守兒童成為對祖國忠誠、對社會感恩、對事業(yè)堅定的接班人是這種教育教學方式的目的。

六、研究目標。

深入了解我鎮(zhèn)各學?!傲羰貎和钡默F(xiàn)狀(學習、生活、性格、心理、道德養(yǎng)成等方面),探索學校對留守兒童的管理職責、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和學校教育的和諧發(fā)展,為各地提供理論和實踐參考。

七、研究內容。

1、留守兒童學校應該承擔的職責研究;

4、守兒童行為習慣養(yǎng)成研究;

八、課題實施的基本步驟。

發(fā)揮學校主陣地的作用。學校制訂具體工作計劃,實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方案,加強領導,總結經驗,樹立典型,推動“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規(guī)范化和經?;?。使學校真正成為學生學知識、學文化、不斷提高思想覺悟的主陣地、主渠道。、成立領導機構,明確職責分工。成立關愛留守兒童領導小組,加強對留守兒童的統(tǒng)一領導和管理,保證各項工作要求全面認真落實到位。學校校長室、總務處、教導處、教科室、少先隊等部門要結合各自工作職能,加強上下聯(lián)系和溝通,做到相互配合和協(xié)作,切實做好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和聯(lián)系卡制度。

學校相關部門要認真調查研究,摸清“留守兒童”的底數(shù),建立每個“留守兒童”的專門檔案和聯(lián)系卡。其基本內容:學生的基本情況、家長姓名、家庭詳細地址、聯(lián)系電話,家長務工單位詳細地址、聯(lián)系電話,監(jiān)護人或其委托監(jiān)護人的職業(yè)、詳細地址、聯(lián)系電話、身體狀況、年齡等。學校安排負責學籍檔案管理的人員對“留守兒童”的檔案進行管理,并根據(jù)學生變動情況,及時補充或變更聯(lián)系卡的有關內容。通過聯(lián)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強學校與學生家長及其他監(jiān)護人的聯(lián)系,共同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關愛網絡。學校設立“留守兒童”親情電話。、真情關愛,“三個優(yōu)先”。

3(1)學習上優(yōu)先輔導。學校要從學習方面對“留守兒童”逐一進行分類、分組,落實到每一位任課教師。由任課教師具體分析學生的學業(yè)情況,制定學習幫扶計劃,明確幫扶時間、內容和階段性效果。每個“留守兒童”由老師牽頭確立一名學習幫手,教師要對結對幫扶效果進行定期檢查,建立進步檔案。

(2)生活上優(yōu)先照顧。學校對“留守兒童”要多看一眼,多問一聲,多幫一把,使學生開心、家長放心。食堂要注意營養(yǎng)搭配均衡,有益身體發(fā)育?!傲羰貎和被疾r,要及時診治,悉心照料。

(3)活動上優(yōu)先安排。學校要高度重視并認真組織“留守兒童”參加集體活動,或根據(jù)特點單獨開展一些活動,既使其愉悅身心,又培養(yǎng)獨立生活能力。、實施教職工結對幫扶“留守兒童”制度。

學校在“留守學生”中確立重點幫扶對象并配備幫扶教師和其他教職工。配對幫扶教師和其他教職工要經常與“留守學生”談心,隨時掌握“留守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引導他們健康成長。建立教職工關愛留守兒童成長日記,培養(yǎng)更多的優(yōu)秀教師成為“代理家長”。教師要定期走訪與臨時監(jiān)護人交流,及時反饋兒童的情況,幫助做好“留守兒童”的思想工作。讓“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群體中成長,對已缺失的家庭教育進行補償,使他們走出孤獨和憂郁。

5、健全教師與“留守兒童”的談心制度。

學校要定期召開幫扶教師、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或委托監(jiān)護人座談會。要求班主任每月與“留守兒童”談心一次,詳細填好記錄卡,對少數(shù)學習嚴重滑坡、人格發(fā)展不健全、道德發(fā)展失范、涉嫌違法的“留守兒童”要制定個別教育管理方案,著重進行矯治和幫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開展人文關愛活動。讓“留守學生”通過教師和集體的溫暖彌補親情缺失對其人格發(fā)展的消極影響。通過定期舉行主題班會、團隊活動,舉辦書畫展、演講比賽、文藝演出等各種活動,組織留守學生積極參與,使他們生活在歡樂、和睦的氛圍中,找到回家的感覺,增強學習、生活的信心,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成長的快樂。

6、建立關愛“留守兒童”的應急機制。

建立留守兒童、學校、家長(監(jiān)護人)、政府之間完備的聯(lián)系方式和突發(fā)事件的應急機制。“留守兒童”在校期間遇到突發(fā)事件,要30分鐘內告知委托監(jiān)護人,1小時內告知在外務工家長,2小時內報告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和鎮(zhèn)黨委4政府,以保證“留守兒童”的安全第一的要求,不得拖延推諉。與教職工層層簽訂學校安全工作責任書,明確責任,確保學生在安全的環(huán)境中成長。

7、注重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針對品德行為偏差和心理障礙的“留守兒童”,學校建立心理咨詢室,大力開展心理咨詢、心理矯正活動,定期開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獨立生活教育和體諒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兒童”感到備受關愛,體驗到生命成長的快樂與幸福,消除不良情感體驗,樹立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培養(yǎng)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育資源,積極開通親情專用電話或電子信箱開設知心信箱,開設心靈驛站,建立溝通心靈的綠色通道,給學生以心理咨詢和輔導。學校定期舉行文藝、體育、科技和社會實踐活動,讓“留守兒童”在歡樂和睦、積極向上的環(huán)境中學習成長。

8、建立健全檢查考核機制。

加強對留守學生的教育和管理,要作為學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到工作目標體系之中。建立和完善工作考評制度,定期對班級、部門和教師進行考評,作為獎優(yōu)罰劣的重要依據(jù)。如因工作不力和失職而造成影響的,師德和年度考核定為不合格并給予經濟處罰。

9、構建全社會的教育網絡,形成關愛合力。

加強與留守兒童父母或監(jiān)護人交流與溝通。學校要向留守兒童的家長公布學校領導、班主任、任課教師的聯(lián)系電話。增進學校和家長的溝通聯(lián)系。加強委托監(jiān)護人的教育培訓。學校要辦好家長學校,著力提高委托監(jiān)護人對自身責任的認識,加強委托監(jiān)護人在受托期間,切實履行自己的職責和義務。加強同社區(qū)、村組和家庭的合作,營造濃厚良好的育人氛圍。學校要主動與當?shù)匚幕?、工商、婦聯(lián)等部門配合,調動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資源,關愛留守兒童。重視家校合力教育,要求家長采取多種形式與兒童交流、溝通,多關心兒童的身心健康,讓兒童體會到父愛母愛,努力形成政府、村組、學校、家庭四級聯(lián)動的教育網絡,營造濃厚關愛氛圍和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環(huán)境。

10、努力營造良好育人環(huán)境。

加強對貧困留守兒童的資助工作,對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等方面,給予特別的照顧;集中整治校園周邊環(huán)境,加大對校園周邊環(huán)境的監(jiān)督、管理和查處力度。引導留守兒童防范不良行為,快樂健康成長;建立研討、交流制度,學校每學期進行一次“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總結,定期召開研討會、座談會,定期5舉行論壇,交流經驗,研究工作,探索新路,采取措施,加強薄弱學校建設,鞏固成果,增強實效,不斷提高留守學生教育管理的水平,發(fā)揮學校在“留守兒童”教育管理中的積極作用。

11、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2012年6月——2012年10月)實驗準備階段。

學習相關資料,制訂并完善研究方案,確定研究學校,建立研究檔案。

第二階段:(2012年11月——2013年12月)全面實施階段。

按照實施方案,開展課題研究,定期研討交流,總結經驗,形成階段性研究成果。

第三階段:(2014年1月——8月)總結推廣階段。

整理材料,撰寫實驗報告,做好實驗成果的推廣工作。

九、研究方法。

(1)文獻法:通過查閱文獻,學習教育理論,了解小學生課外閱讀的現(xiàn)狀。通過廣泛吸收和借鑒成功做法和先進經驗,為課題研究尋找一條捷徑。

(2)問卷調查法:問卷調查法與觀察法相結合,對學生采取實驗前問卷調查,閱讀情感測試;實驗中閱讀表現(xiàn)觀察;實驗后再次調查、測試,前后對比。

(3)群體研究與個案研究結合法:在群體主動性研究的同時,進行個案跟蹤研究。

十、成果顯示。

“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研究”實驗研究報告;留守兒童檔案;留守兒童學生、家長咨詢錄;留守兒童個案研究文集;階段性研究報告;“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研究”相關論文集;“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研究”實驗研究結題報告;“留守兒童”成長成果展。

留守兒童問題已經引起了普遍的關注,學校作為留守兒童教育的重要陣地,必須充分發(fā)揮好應有的作用。引導留守兒童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正確引導他們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艱辛,讓他們懂得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道理,珍惜現(xiàn)在難得的學習機會,努力學習。增強他們是非觀、判斷力和責任感,使他們對父母的理解轉化為學習的動力。

留守兒童開題報告篇四

“基于共生理論的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發(fā)展研究”是基于共生理論研究成果、針對農村基礎教育改革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提出的。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現(xiàn)代化不斷加速的今天,勞動力流動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從農村轉移到城市的勞動力數(shù)量進一步擴大,伴隨而來的“留守兒童”數(shù)量必將進一步擴大,“留守兒童”現(xiàn)象將會也必然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存在。據(jù)有關統(tǒng)計數(shù)字表明:城鎮(zhèn)學校“留守兒童”約占學??側藬?shù)30%,農村學?!傲羰貎和奔s占學??側藬?shù)的40%。而據(jù)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統(tǒng)計,我國僅農村“留守兒童”人數(shù)就近萬人,而且還有增長趨勢。“留守兒童”由于遠離雙親,缺乏來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親情呵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這些“留守兒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行為習慣,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嚴重斷層和缺位,在成長發(fā)育的過程中比較容易偏離正常軌道:一些兒童內心產生嚴重自卑感,性格孤僻,行為懶散,我行我素;一些兒童因心靈空虛而盲目尋找其他精神支柱,迷上電子游戲、賭博;有的甚至拉幫結派,打架斗毆,與社會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由此可見,“留守兒童”問題已成為一個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視和關注的現(xiàn)實問題。關注留守兒童是學校全面提高育人質量的需要。留守兒童身上明顯存在的監(jiān)護權缺失、安全無保障、情感缺乏、性格缺損、道德教育出現(xiàn)真空等問題,已嚴重影響學校全面育人目標的達成。關注留守兒童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教育部周濟部長在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上曾指出:農村流動人口子女就學問題和留守子女教育問題依然嚴峻……從負面看,父母外出務工使家庭教育缺位,對子女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生理、心理的健康成長產生了諸多不利影響。如果任其發(fā)展下去,它最終會演變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這種現(xiàn)象會影響農村整整一代人的成長發(fā)展,進而影響我國社會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進程。

共生理論是一種有助于促進留守兒童發(fā)展的理論。“共生”一詞的概念源于生物學,指不同種屬的生物一起生活。在我國古老的中醫(yī)學說中,也早就提出了“五行學說”、“相生相克”的“共生理論”。共生理論和方法在二十世紀中葉以來開始應用于社會領域,主要是醫(yī)學領域、農業(yè)領域和經濟領域。在社會科學方面的應用,首先為西方社會學者們所提出。他們認為,在科技高度發(fā)達的現(xiàn)代社會里,人們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密切,具有高度知識的人與生產工具的綜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緊密。因此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已經結成了一個相互依賴的共同體。在此基礎上,西方的一些社會學家提出了一種“共生方法”的.理論來設計社會生產體系,強調社會生產體系中各種因素的作用與關系。隨著研究不斷深入,“共生理論”認為到,共生是自然界、人類社會的普遍現(xiàn)象;共生的本質是協(xié)商與合作,協(xié)同是自然與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動力之一;互惠共生是自然與人類社會共生現(xiàn)象的必然趨勢等。依據(jù)“共生”理論來看待和分析學校教育中的發(fā)展問題,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影響學??沙掷m(xù)發(fā)展的若干宏觀重大關系問題就是一種“共生關系”。如現(xiàn)代教育理念下的教師、家長、學生就是一個相互促進,相互學習,協(xié)同進步,共同成長的共生體,三者之間是互惠互利,協(xié)同發(fā)展的。而作為共生體一部分的留守兒童群體完全有可能依據(jù)共生體的有效交往資源得以生存、轉化與協(xié)調發(fā)展。

留守兒童開題報告篇五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研究的背景,城市化是現(xiàn)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城市化進程中社會要從一個農村為主的社會轉變?yōu)橐粋€以城市為主的社會,其結果必然出現(xiàn)人口流動。農民工在背井離鄉(xiāng)尋富路,離田離土求發(fā)展的時候,絕大部分仍然把其子女留在自己的出生地,讓他們繼續(xù)在當?shù)剞r村學校上學,從而在教育學領域出現(xiàn)一個新興的名詞留守兒童。所謂留守兒童,是指其父母一方或雙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鄉(xiāng),并需要其他親人照顧,年齡在十六歲以下的兒童,即沒有能夠跟隨外出務工的父母前往城市接受教育,而是被留在家里,在當?shù)剞r村上學的農村流動人口的子女,故又稱之為留守子女、留守孩、留守兒、留守學生等。

受打工潮的影響,農村中學生厭學情緒嚴重,輟學打工率比較高,更讓人擔心的是“留守兒童”的綜合素質和人格培養(yǎng)問題。許多家庭是犧牲對后代的教育來完成家庭經濟的運作的,打工農民在揣著夢想進入“外面的世界”的同時,也把牽掛和擔憂留在了鄉(xiāng)村。

由于這些遠離父母的留守兒童缺乏直接的家庭教育和親情關懷,在學習、生活、心理及人格的發(fā)展上都或多或少地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

有研究者認為,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學習興趣上沒有顯著差異,調查表明,留守兒童中喜歡學習的比例為81.7%,非留守兒童中喜歡學習的比例為77.12%。在對自身學習成績的認識上也沒有顯著的差異,但是,由于監(jiān)護人對留守兒童的學習關注過少而導致學習問題,一方面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監(jiān)護人的文化水平較低,對孩子學習上的問題往往不能給予幫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親或母親由于承擔了全部的家務和農活,也沒有時間去關注孩子的學習,所以,如果學習上有了問題,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

“留守兒童真凄涼,平日難見爹和娘,放學回家忙家務,夜里夢中喚爹娘?!绷羰貎和F(xiàn)象的產生來自于家庭和社會兩個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貧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農村到城市務工;另一方面,中國長期的城鄉(xiāng)二元制以及社會對“農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廣大農民沒有辦法及能力帶著孩子一起走進城市。

留守兒童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我國留守兒童數(shù)量多,涉及面廣,已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經過調查發(fā)現(xiàn)多個?。ㄊ?、區(qū))中,留守率平均為26.1%,最高為51.3%。然而我校留守率達到了47.7%,父母至少有一方在外打工的學生比例高達73.4%,多數(shù)學生生活在家庭角色不完整的環(huán)境中。

我校小學生的家庭作業(yè)只注重如何“鞏固知識”和“強化技能”,學生的作業(yè)單調枯燥,偏重書本,缺乏彈性,影響了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均衡發(fā)展,消解了學生的興趣,壓制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使他們的個性得不到發(fā)展,智力得不到開發(fā)。

由于我校大部分學生是留守兒童,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缺少家長的科學引導和培養(yǎng),如果根據(jù)我們學校的現(xiàn)狀研究出能激發(fā)留守兒童強烈學習需要與興趣的家庭作業(yè),就能啟發(fā)留守兒童的心智,提高他們的求知欲,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谝陨纤伎?,如何使留守兒童家庭作業(yè)設計得到創(chuàng)新,有待我們進一步研究。

留守兒童開題報告篇六

“基于共生理論的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發(fā)展研究”是我校與瓦甸小學聯(lián)合研究課題。這一課題已于xx年5月被南通市教科所列為“xxx”教育科學規(guī)劃立項課題。經過5個月的籌備工作,今天正式開題了。我代表課題組就課題研究的有關內容向各位作一個匯報。

“基于共生理論的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發(fā)展研究”是基于共生理論研究成果、針對農村基礎教育改革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提出的。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現(xiàn)代化不斷加速的今天,勞動力流動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從農村轉移到城市的勞動力數(shù)量進一步擴大,伴隨而來的“留守兒童”數(shù)量必將進一步擴大,“留守兒童”現(xiàn)象將會也必然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存在。據(jù)有關統(tǒng)計數(shù)字表明:城鎮(zhèn)學?!傲羰貎和奔s占學校總人數(shù)30%,農村學校“留守兒童”約占學??側藬?shù)的40%。而據(jù)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統(tǒng)計,我國僅農村“留守兒童”人數(shù)就近xx萬人,而且還有增長趨勢?!傲羰貎和庇捎谶h離雙親,缺乏來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親情呵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這些“留守兒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行為習慣,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嚴重斷層和缺位,在成長發(fā)育的過程中比較容易偏離正常軌道:一些兒童內心產生嚴重自卑感,性格孤僻,行為懶散,我行我素;一些兒童因心靈空虛而盲目尋找其他精神支柱,迷上電子游戲、賭博;有的甚至拉幫結派,打架斗毆,與社會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由此可見,“留守兒童”問題已成為一個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視和關注的現(xiàn)實問題。關注留守兒童是學校全面提高育人質量的需要。留守兒童身上明顯存在的監(jiān)護權缺失、安全無保障、情感缺乏、性格缺損、道德教育出現(xiàn)真空等問題,已嚴重影響學校全面育人目標的達成。關注留守兒童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教育部周濟部長在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上曾指出:農村流動人口子女就學問題和留守子女教育問題依然嚴峻……從負面看,父母外出務工使家庭教育缺位,對子女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生理、心理的健康成長產生了諸多不利影響。如果任其發(fā)展下去,它最終會演變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這種現(xiàn)象會影響農村整整一代人的成長發(fā)展,進而影響我國社會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進程。

共生理論是一種有助于促進留守兒童發(fā)展的理論?!肮采币辉~的概念源于生物學,指不同種屬的生物一起生活。在我國古老的中醫(yī)學說中,也早就提出了“五行學說”、“相生相克”的“共生理論”。共生理論和方法在二十世紀中葉以來開始應用于社會領域,主要是醫(yī)學領域、農業(yè)領域和經濟領域。在社會科學方面的應用,首先為西方社會學者們所提出。他們認為,在科技高度發(fā)達的現(xiàn)代社會里,人們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密切,具有高度知識的人與生產工具的綜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緊密。因此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已經結成了一個相互依賴的共同體。在此基礎上,西方的一些社會學家提出了一種“共生方法”的理論來設計社會生產體系,強調社會生產體系中各種因素的作用與關系。隨著研究不斷深入,“共生理論”認為到,共生是自然界、人類社會的普遍現(xiàn)象;共生的本質是協(xié)商與合作,協(xié)同是自然與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動力之一;互惠共生是自然與人類社會共生現(xiàn)象的必然趨勢等。依據(jù)“共生”理論來看待和分析學校教育中的發(fā)展問題,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影響學??沙掷m(xù)發(fā)展的若干宏觀重大關系問題就是一種“共生關系”。如現(xiàn)代教育理念下的教師、家長、學生就是一個相互促進,相互學習,協(xié)同進步,共同成長的共生體,三者之間是互惠互利,協(xié)同發(fā)展的。而作為共生體一部分的留守兒童群體完全有可能依據(jù)共生體的有效交往資源得以生存、轉化與協(xié)調發(fā)展。

留守兒童是指遠離雙親或單親,多數(shù)依靠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監(jiān)護的兒童。

農村留守兒童,就是指隨著大量農村成年男女向城鎮(zhèn)轉移就業(yè),而多數(shù)人沒有攜帶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許多農村兒童遠離雙親或單親,成為農村家庭的留守兒童,多數(shù)依靠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監(jiān)護。

共生理論?!肮采币辉~的概念源于生物學,指的是不同種群按某種物質聯(lián)系生活在一起,他們之間進行物質交換、能量傳遞,從而能夠合作共生。共生現(xiàn)象不僅存在于生物界,而且廣泛存在于社會與經濟領域之中?!肮采碚摗闭J為:共生是自然界、人類社會的普遍現(xiàn)象;共生的本質是協(xié)商與合作,協(xié)同是自然與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動力之一;互惠共生是自然與人類社會共生現(xiàn)象的必然趨勢等等。該理論強調種群間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協(xié)調發(fā)展。運用共生現(xiàn)象普遍性的觀點來看待人類社會中諸如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的關系,就會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這些關系存在的客觀性,從而按照共生原理不斷推進其向優(yōu)化轉變,從而實現(xiàn)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基于共生理論的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發(fā)展研究,就是學?;趯采碚摰睦斫馀c運用,通過對“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學習等現(xiàn)狀的分析,研究探索出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學習等方面加以引導、梳理、教育策略,促使“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積極融入學校主流環(huán)境,獲得健康快樂成長的研究。

(一)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現(xiàn)狀:

以共生理論觀照和分析、解決學校教育發(fā)展中的具體問題尚屬新生領域。有關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研究已開始并產生了一些影響廣泛的成果,但這些研究基本側重于一般理論研究方面,而針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智力的教育和實踐研究是不夠的。已有的研究往往注重現(xiàn)狀的分析,但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智力的教育還沒有較完善的方案出臺。已有的研究往往注重針對性矯治留守兒童問題,但從系統(tǒng)層面解決這一問題還鮮有涉及。本課題擬在已有研究基礎上借鑒共生理論,針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智力的教育作進一步的理論梳理和實踐探索,以探索適合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發(fā)展的途徑和方法。

(二)主要觀點與可能的創(chuàng)新之處。

主要觀點:

共生理論下的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教育的過程就是構建更加和諧的育人環(huán)境、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過程。

本課題研究的創(chuàng)新之處:

1、開拓共生理論在教育領域的新進展。

2、構建更加和諧的育人環(huán)境。

3、進一步探索出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學習教育方法及發(fā)展方案。

4、對“留守兒童”的教育適應當前農村現(xiàn)狀的要求,對當前農村經濟的發(fā)展和建設新農村都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三)本課題的研究價值:

基于共生理論的理解和運用,在學校,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學習等方面加以引導、梳理、教育,促使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健康快樂成長,實現(xiàn)教育目標,構建和諧校園。在家里,使家庭更加和睦、幸福,促進農村家庭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協(xié)調發(fā)展,構建和諧家庭。在社會,對促進當前農村經濟的發(fā)展和建設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也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一)課題研究的目標:

學校基于對共生理論的理解與運用,通過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學習等方面加以引導、梳理、教育,促使“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健康快樂成長,并探索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學習教育方法及發(fā)展方案。

(二)研究的內容:

a、共生理論下的學校“留守兒童”教育研究。

b、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學習現(xiàn)狀。

c、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學習教育。

d、探索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學習教育方法及發(fā)展方案。

(三)研究重點:

適合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學習教育方法及發(fā)展方案。

本課題研究力圖以“研究——嘗試——反思——生長”為研究模式,力圖在研究中嘗試,在嘗試中反思,在反思中生長。

1.文獻資料的搜集與學習。廣泛搜集、學習,把握國內外教育教學關于共生理論、留守兒童研究的先進理論與成功經驗。

2.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定量與定性研究相結合,對當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現(xiàn)狀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分析。

3.探究試驗的實踐研究。在切實把握應然與實然狀態(tài)的基礎上,提出試驗方案,開展如問題留守兒童個案研究、留守兒童情感補償?shù)膶嵺`研究、留守兒童養(yǎng)成教育實踐研究、農村留守兒童學業(yè)困難矯治研究等。

4.經驗總結法??偨Y經驗教訓,建構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發(fā)展模式。

(一)研究思路:基于對共生理論的理解與運用,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心理、思想、智力教育的研究,并通過他們日常的學習和生活實踐來進行教育。在心理教育方面,課題強調的核心理念是“包容、向上”;在思想教育方面,課題強調的核心理念是“自強、協(xié)作”;在智力教育方面,課題強調的核心理念是“進步、成才”。

(二)研究過程:

第一階段(xx年5月—xx年10月),準備階段。

建立課題研究領導小組并落實課題研究人員。組織研究人員深入調查,分析現(xiàn)狀,確立研究內容,制定研究方案。根據(jù)研究方案,制定相應的保障制度。規(guī)劃研究經費,確保研究順利進行。

第二階段(xx年11月—xx年12月),實施階段。

1、認真按研究方案開展研究,通過多種形式全面了解學生現(xiàn)狀,不斷發(fā)現(xiàn)新的情況,貼近學生,走近學生。邊實踐邊研究,邊研究邊實踐,讓學生留得下,學得好,生活開心,家長放心。

2、根據(jù)“留守兒童”現(xiàn)狀,分類指導,區(qū)別對待,在活動中受啟發(fā),在交流中受教育,在相處中求愉悅,從個性中找共同點,從共性中找差異。收集案例,加以分析,因材施教,探索出教育“留守兒童”的新方法,新措施。初步擬定留守兒童發(fā)展方案、提綱,總結規(guī)律,分析提高。

第三階段(xx年1月—xx年7月),總結階段。

1、總結經驗,搜集成果,整理檔案,撰寫研究報告。

2、初步制定《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發(fā)展方案》并付諸實施。

3、申請課題結題。

七、研究預期成果及保障措施。

(一)預期成果。

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心理教育的研究階段小結。

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思想教育的研究階段小結。

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智力教育的研究階段小結。

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教育制度制度。

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發(fā)展方案制度。

(二)保障措施。

1、人員條件及資源保證:

人員條件是課題研究實施的主要保證。從參與課題的人員結構看,本課題具備很好的人員條件。課題主持人及核心組成員均從事管理工作已經有多年,具有豐富的管理經驗和豐富的課題研究工作經驗,并共同合作參與一項市“十五”課題的研究工作,并圓滿結題。

其他人員多為學校各年級的班主任、有教學經驗的學科教師,長期在中小學一線工作,他們構成了課題研究具體實施隊伍。從知識結構、專業(yè)素質和已有經驗看,這支隊伍都是很出色的。

2、在確立本課題之前,我們查閱了許多關于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資料,對一些學生及其家長作了科學的問卷調查,通過對問卷調查分析,了解到當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教育現(xiàn)狀、問題。在農村中小學開展“留守兒童”教育研究確有必要性和很大的實用價值。

3、課題研究的條件保障:

領導支持:兩所學校領導都大力支持課題的研究,曾專門召開會議,鼓勵課題組開展工作。

資料與設備保障:學校為了保障課題研究的正常開展,已配置大量教育科研、教育理論類書籍。學校還為課題組配備了多臺微機,便于上網查閱資料。

經費保障:學校計劃提供5000元作為課題啟動資金,能充分保障課題研究的正常開展。

時間保障:學校還對課題組所有成員的課務作出適當調整,以便課題組成員騰出更多的時間進行課題的研究與實施。

開展“基于共生理論的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發(fā)展研究”課題研究,對我們兩校來說是挑戰(zhàn)更是機遇。我們堅信隨著課題的啟動與發(fā)展,依靠全體課題組成員的集體智慧、鍥而不舍的科研熱情、求真的工作作風及創(chuàng)新精神,一定會圓滿完成各項任務!

留守兒童開題報告篇七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qū)工作,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大規(guī)模的人口流動形成了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是農村),他們被稱為留守兒童。

由于地理和歷史等原因,我國不同區(qū)域的經濟發(fā)展很不平衡,農村人地矛盾尖銳。在市場經濟迅猛發(fā)展的推動下,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為改變生存狀況外出打工,其中大部分為夫妻一同外出,因經濟等原因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由此引發(fā)“留守兒童”問題。由于留守兒童多由祖輩照顧,父母監(jiān)護教育角色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隔代教育”問題在“留守兒童”群體中最為突出。

據(jù)調查顯示,父母外出打工后,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jiān)護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饑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xiàn)偏差。學習受到影響。

據(jù)有關資料顯示,我國留守兒童近20xx萬人。有專家推算和保守估計,近年14歲以下的留守兒童至少在4390萬以上。在一些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留守兒童在當?shù)貎和倲?shù)中所占比例高達18-22%。父母雙方都外出流動,兒童不能與父母一起生活的情況在全部留守兒童中超過了半數(shù),比例高達56.17%。因人口流動引發(fā)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二)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親情缺失,性格孤僻。

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都面臨挑戰(zhàn)。心理問題是農村留守兒童最值得關注的問題。親情的缺失使孩子變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嚴重地影響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發(fā)展。研究發(fā)現(xiàn),部分留守兒童性格行為上在向兩個極端的方向發(fā)展。一方面,有些孩子因為感到父母保護的缺失而變得膽小、懦弱;另一方面,有的留守兒童因為沒有父母的約束而行為失范,變得脾氣暴躁、任性、打架斗毆等。缺乏管教引發(fā)行為失范甚至越軌,在留守兒童身上體現(xiàn)比較普遍。“當然也有部分兒童的心理行為發(fā)生令人欣慰的積極變化,生活能力和學習自覺性提高,自我約束增強,更富有責任感等等。”

2、道德滑坡,價值扭曲。

家長外出打工,可以改善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條件,但部分家長忽視了對孩子的倫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別是部分父母長期在外,因無暇照顧子女而產生負疚感,于是采取給孩子物質和對孩子放任的方式來進行補償,使得一些留守孩子擁有過多零花錢,極易形成功利主義價值觀、享樂主義人生觀和好逸惡勞、奢侈浪費等陋習,甚至導致了一些“讀書無用”的錯誤思想的產生。調查中,不想讀書,想自己去賺錢的留守兒童占12%,他們并把人生發(fā)展方向定位為打工掙錢。

3、不愛學習,不守規(guī)章。

在農村,留守兒童委托監(jiān)護人或者因文化水平低,或者因事務繁忙,往往無法給予留守兒童學習上的幫助,留守兒童在學習上遇到了困難,向委托監(jiān)護人求得幫助的比例很低。這使得部分留守兒童的學習問題比較嚴重,學習成績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父母外出務工尤其對年幼兒童的學習有明顯的不利影響。

4、管理空檔,違紀成風。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約束,一些留守兒童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品行,出現(xiàn)行為偏差,留守兒童違法違紀案件呈現(xiàn)上升趨勢。

5、監(jiān)護不力,存在安全隱患。

根據(jù)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及少年兒童身心發(fā)展特點,少年兒童處于身心發(fā)扎的轉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長發(fā)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傲羰貎和币坏┦セ蛎撾x家長適當?shù)募s束與科學引導,極易受到不良誘惑與影響,很多少年兒童由于無人管理或管理不當而與社會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養(yǎng)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同時他們呢遇到突發(fā)事件時自救能力差,傷亡事故極易發(fā)生,甚至成為不法分子的侵犯對象,極易遭受傷害。

(一)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xiàn)狀與趨勢分析。

由于國外國情的差異,留守兒童比例較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并不十分突出,所以有關的課題研究基本沒有。

國內對留守兒童問題的關注,主要是近幾年才有的。中央教科所和部分縣市教育部門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研究顯著增多,大多正在課題研究過程當中。

(二)本課題與之聯(lián)系與區(qū)別、預計有哪些突破。

1、主要觀點:

課題研究、實施的主要目的在于將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的問題與社會轉型期少年兒童發(fā)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區(qū)別開來,真實、全面地了解留守兒童的心理、學習、生活狀態(tài),了解留守兒童的教育狀況、分析留守兒童長遠發(fā)展趨勢和中國社會的長遠發(fā)展趨勢,探索有效推進留守兒童教育、發(fā)展的方法和手段,為學校和政府相關部門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資料和學術支持。

2、創(chuàng)新之處。

(1)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學習問題及積極的應對。留守兒童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應當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尤其是作為教育工作者。本課題研究依托黨和國家的教育政策,以教學研究為主要陣地著眼于留守兒童的心理、學習等各方面,力求探索出積極的應對方法,研究成果對于解決當前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各方面存在的問題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要對“留守兒童”進行細心的觀察與溝通,打開他們的心扉,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心理;祖父輩的監(jiān)護人沒有足夠的能力對其學習給予幫助,可以為孩子請家教,使其獲得個別化的教育,提高學習成績。

(4)用愛心去彌補留守兒童因親子關系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fā)展形成的消極影響。“留守兒童”比平常人缺少最多的是父母的關愛和呵護,長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傲羰貎和贝蠖嗵幵谛W階段,一般都是未滿14歲的少年兒童。這個階段,正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第二關鍵期,親子關系的正常發(fā)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長任教師,良好的親子關系能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相反,則阻礙其發(fā)展。為了“留守兒童”能夠像其他兒童一樣健康快樂的成長,筆者認為,完善家庭教育環(huán)境,加強父母與子女的溝通,搭建他們能夠見面的橋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培養(yǎng)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

3、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和理論價值。

實踐意義。

通過調查研究,對鄉(xiāng)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為準確地把握當前鄉(xiāng)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動向,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教育教學的地對性,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探索實施素質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觀依據(jù)。

理論價值。

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綜合性的社會問題,僅依靠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力量很難徹底解決,需要社會各方面力量的介入。根據(jù)當前農村社會發(fā)展的實際情況,相關部門應集中展開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各方面對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如上所言,社會要加強和完善農村社區(qū)教育組織或機構建設,充分發(fā)揮社區(qū)教育對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彌補作用,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位一體,互補共生,共同關心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更好地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構和發(fā)展。

4、完成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他具有多年教學經驗,所寫的論文中,獲山東省一等獎一篇,二等獎兩篇;市縣級多篇,具有較高的教育科研能力。

(2)參加者的研究水平和時間保證:參加課題研究的教師,是中青年教師,擔任班主任,是學校的骨干教師,精力充沛,對教育科研具有較高的熱情,能保證課題研究的時間。在平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積極探索,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水平。

(3)資料、設備和經費來源:我校已經建立留守兒童教育制度,在留守兒童教育方面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已經取得一定的效果。通過圖書或者上網查閱有關資料,為課題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的幫助。設置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表現(xiàn)和思想,并進行分類,在此基礎上分析成因,設計對策。依靠學校現(xiàn)有設備,校方給予大力支持。

1、課題界定。

“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出現(xiàn)了“心理疏導”字眼。這個新名詞的出現(xiàn),昭示著我們國家已經開始注重關心人內心的感受,體現(xiàn)出我們黨對民眾心理健康的真切關懷,以及心理和諧對社會和諧建設的重要性。我們國家青少年兒童心理問題目前呈現(xiàn)日益高發(fā)的勢態(tài)。80%的兒童青少年的疾患未被大家關注,以致延誤病情,帶來嚴重的后果。面對如此嚴峻的社會形勢,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以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維護者,教師必須及時了解掌握孩子的心理狀況,是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2、理論假設與研究目標(研究目標分解與具體化)。

得到父母關愛,享受家庭溫暖,是每個小孩與生俱來不可或缺的權利。但農村留守兒童的大量存在,反映出此項基本權利的部分缺失。隨著離開父母的時間增加,留下來的孩子們也不可忽視的出現(xiàn)了許多問題,首當其沖的是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本課題研究有助于促進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有助于為社會培養(yǎng)有用人才,有助于社會we穩(wěn)定,有助于創(chuàng)建平安校園,和諧社會。

課題研究的目標: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找到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和行為習慣方面存在的問題,分析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

3、研究內容。

(1)本學區(qū)留守兒童基本情況調查研究。

(5)本學區(qū)留守兒童教育的對策與建議。

4、研究過程設計(階段時間劃分、階段達成目標、階段研究內容、階段成果形式、階段負責人)。

(1)第一階段:20xx年8月——20xx年1月,為課題申報和理論建構階段。

主要目標:召開課題組活動預備會議,開題論證會議,進行職責分工和研究預設,在課題立項之后尋求理論的指導與幫助。

(2)第二階段:20xx年2月——20xx年7月為全面鋪開階段。

主要目標:各種資料的收集、各項研究實驗、案例的開展,摸索積累留守兒童教育的方法與手段。

(3)第三階段:20xx年7月——20xx年1月為驗收結題階段。

主要目標:摸清我校留守兒童現(xiàn)狀,總結出留守兒童教育的模式或有效方法,反思完善實驗研究,完成課題的結題。

5、研究方法設計(對應研究目標、內容、過程進行某一方法的具體設計)。

(1)文獻研究法:搜集、整理與課題有關的教育教學理論,為課題研究提供充實可行的理論依據(jù)。

(2)問卷調查法:了解我校、周邊部分學校留守兒童基本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

(3)教育實驗法:對我校留守兒童與其他學生進行比較實驗研究,以便發(fā)現(xiàn)、驗證因果規(guī)律。

(4)經驗總結法:對收集的資料和實驗研究成果主要運用經驗總結法,探求留守兒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5)案例研究法:選擇恰當?shù)膶W生樣本,通過跟蹤調查、教育引導,摸索留守兒童教育的一般規(guī)律。

6、完成本課題研究任務的保證措施。

我校是山東省留守兒童教育基地,設施齊全,經費充足,學校領導高度重視科研興校。在課題研究中,且取得了一定實效,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課題研究經驗。整個課題組的成員都曾參加過省、市課題研究,是我校的骨干教師,具有豐富的德育工作經驗、開拓進取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團結協(xié)作的團隊精神,有足夠的力量能完成課題研究。

課題研究的主要措施:

(1)強化組織領導,確立研究制度。

(2)加強課題組的理論學習。

(3)加強研究中的合作與反思。

7、預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以及預期完成時間)。

(1)留守兒童現(xiàn)狀的第一手調查資料一套。

(2)有關留守兒童教育的實驗論文、案例研究成果。

(3)給學校的.有關教育教學建議。

(4)給政府有關部門的調查報告。

(5)我校留守兒童教育狀況的明顯好轉。

留守兒童開題報告篇八

“基于共生理論的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發(fā)展研究”是我校與瓦甸小學聯(lián)合研究課題。這一課題已于xx年5月被南通市教科所列為教育科學規(guī)劃立項課題。經過5個月的籌備工作,今天正式開題了。我代表課題組就課題研究的有關內容向各位作一個匯報。

“基于共生理論的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發(fā)展研究”是基于共生理論研究成果、針對農村基礎教育改革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提出的。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現(xiàn)代化不斷加速的今天,勞動力流動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從農村轉移到城市的勞動力數(shù)量進一步擴大,伴隨而來的“留守兒童”數(shù)量必將進一步擴大,“留守兒童”現(xiàn)象將會也必然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存在。據(jù)有關統(tǒng)計數(shù)字表明:城鎮(zhèn)學?!傲羰貎和奔s占學??側藬?shù)30%,農村學?!傲羰貎和奔s占學??側藬?shù)的40%。而據(jù)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統(tǒng)計,我國僅農村“留守兒童”人數(shù)就近xx萬人,而且還有增長趨勢?!傲羰貎和庇捎谶h離雙親,缺乏來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親情呵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這些“留守兒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行為習慣,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嚴重斷層和缺位,在成長發(fā)育的過程中比較容易偏離正常軌道:一些兒童內心產生嚴重自卑感,性格孤僻,行為懶散,我行我素;一些兒童因心靈空虛而盲目尋找其他精神支柱,迷上電子游戲、賭博;有的甚至拉幫結派,打架斗毆,與社會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由此可見,“留守兒童”問題已成為一個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視和關注的現(xiàn)實問題。關注留守兒童是學校全面提高育人質量的需要。留守兒童身上明顯存在的監(jiān)護權缺失、安全無保障、情感缺乏、性格缺損、道德教育出現(xiàn)真空等問題,已嚴重影響學校全面育人目標的達成。關注留守兒童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教育部周濟部長在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上曾指出:農村流動人口子女就學問題和留守子女教育問題依然嚴峻……從負面看,父母外出務工使家庭教育缺位,對子女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生理、心理的健康成長產生了諸多不利影響。如果任其發(fā)展下去,它最終會演變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這種現(xiàn)象會影響農村整整一代人的成長發(fā)展,進而影響我國社會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進程。

共生理論是一種有助于促進留守兒童發(fā)展的理論?!肮采币辉~的概念源于生物學,指不同種屬的生物一起生活。在我國古老的中醫(yī)學說中,也早就提出了“五行學說”、“相生相克”的“共生理論”。共生理論和方法在二十世紀中葉以來開始應用于社會領域,主要是醫(yī)學領域、農業(yè)領域和經濟領域。在社會科學方面的應用,首先為西方社會學者們所提出。他們認為,在科技高度發(fā)達的現(xiàn)代社會里,人們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密切,具有高度知識的人與生產工具的綜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緊密。因此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已經結成了一個相互依賴的共同體。在此基礎上,西方的一些社會學家提出了一種“共生方法”的理論來設計社會生產體系,強調社會生產體系中各種因素的作用與關系。隨著研究不斷深入,“共生理論”認為到,共生是自然界、人類社會的普遍現(xiàn)象;共生的本質是協(xié)商與合作,協(xié)同是自然與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動力之一;互惠共生是自然與人類社會共生現(xiàn)象的必然趨勢等。依據(jù)“共生”理論來看待和分析學校教育中的發(fā)展問題,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影響學校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若干宏觀重大關系問題就是一種“共生關系”。如現(xiàn)代教育理念下的教師、家長、學生就是一個相互促進,相互學習,協(xié)同進步,共同成長的共生體,三者之間是互惠互利,協(xié)同發(fā)展的。而作為共生體一部分的留守兒童群體完全有可能依據(jù)共生體的有效交往資源得以生存、轉化與協(xié)調發(fā)展。

留守兒童是指遠離雙親或單親,多數(shù)依靠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監(jiān)護的兒童。

農村留守兒童,就是指隨著大量農村成年男女向城鎮(zhèn)轉移就業(yè),而多數(shù)人沒有攜帶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許多農村兒童遠離雙親或單親,成為農村家庭的留守兒童,多數(shù)依靠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監(jiān)護。

共生理論?!肮采币辉~的概念源于生物學,指的是不同種群按某種物質聯(lián)系生活在一起,他們之間進行物質交換、能量傳遞,從而能夠合作共生。共生現(xiàn)象不僅存在于生物界,而且廣泛存在于社會與經濟領域之中。“共生理論”認為:共生是自然界、人類社會的普遍現(xiàn)象;共生的本質是協(xié)商與合作,協(xié)同是自然與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動力之一;互惠共生是自然與人類社會共生現(xiàn)象的必然趨勢等等。該理論強調種群間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協(xié)調發(fā)展。運用共生現(xiàn)象普遍性的觀點來看待人類社會中諸如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的關系,就會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這些關系存在的客觀性,從而按照共生原理不斷推進其向優(yōu)化轉變,從而實現(xiàn)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基于共生理論的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發(fā)展研究,就是學校基于對共生理論的理解與運用,通過對“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學習等現(xiàn)狀的分析,研究探索出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學習等方面加以引導、梳理、教育策略,促使“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積極融入學校主流環(huán)境,獲得健康快樂成長的研究。

(一)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現(xiàn)狀:

以共生理論觀照和分析、解決學校教育發(fā)展中的具體問題尚屬新生領域。有關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研究已開始并產生了一些影響廣泛的成果,但這些研究基本側重于一般理論研究方面,而針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智力的教育和實踐研究是不夠的。已有的研究往往注重現(xiàn)狀的分析,但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智力的教育還沒有較完善的方案出臺。已有的研究往往注重針對性矯治留守兒童問題,但從系統(tǒng)層面解決這一問題還鮮有涉及。本課題擬在已有研究基礎上借鑒共生理論,針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智力的教育作進一步的理論梳理和實踐探索,以探索適合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發(fā)展的途徑和方法。

(二)主要觀點與可能的創(chuàng)新之處。

主要觀點:

共生理論下的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教育的過程就是構建更加和諧的育人環(huán)境、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過程。

本課題研究的創(chuàng)新之處:

1、開拓共生理論在教育領域的新進展。

2、構建更加和諧的育人環(huán)境。

3、進一步探索出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學習教育方法及發(fā)展方案。

4、對“留守兒童”的教育適應當前農村現(xiàn)狀的要求,對當前農村經濟的發(fā)展和建設新農村都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三)本課題的研究價值:

基于共生理論的理解和運用,在學校,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學習等方面加以引導、梳理、教育,促使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健康快樂成長,實現(xiàn)教育目標,構建和諧校園。在家里,使家庭更加和睦、幸福,促進農村家庭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協(xié)調發(fā)展,構建和諧家庭。在社會,對促進當前農村經濟的發(fā)展和建設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也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一)課題研究的目標:

學?;趯采碚摰睦斫馀c運用,通過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學習等方面加以引導、梳理、教育,促使“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健康快樂成長,并探索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學習教育方法及發(fā)展方案。

(二)研究的內容:

a、共生理論下的學?!傲羰貎和苯逃芯俊?/p>

b、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學習現(xiàn)狀。

c、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學習教育。

d、探索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學習教育方法及發(fā)展方案。

(三)研究重點:

適合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學習教育方法及發(fā)展方案。

本課題研究力圖以“研究——嘗試——反思——生長”為研究模式,力圖在研究中嘗試,在嘗試中反思,在反思中生長。

1.文獻資料的搜集與學習。廣泛搜集、學習,把握國內外教育教學關于共生理論、留守兒童研究的先進理論與成功經驗。

2.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定量與定性研究相結合,對當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現(xiàn)狀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分析。

3.探究試驗的實踐研究。在切實把握應然與實然狀態(tài)的基礎上,提出試驗方案,開展如問題留守兒童個案研究、留守兒童情感補償?shù)膶嵺`研究、留守兒童養(yǎng)成教育實踐研究、農村留守兒童學業(yè)困難矯治研究等。

4.經驗總結法??偨Y經驗教訓,建構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發(fā)展模式。

(一)研究思路:基于對共生理論的理解與運用,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心理、思想、智力教育的研究,并通過他們日常的學習和生活實踐來進行教育。在心理教育方面,課題強調的核心理念是“包容、向上”;在思想教育方面,課題強調的核心理念是“自強、協(xié)作”;在智力教育方面,課題強調的核心理念是“進步、成才”。

(二)研究過程:

第一階段(xx年5月—xx年10月),準備階段。

建立課題研究領導小組并落實課題研究人員。組織研究人員深入調查,分析現(xiàn)狀,確立研究內容,制定研究方案。根據(jù)研究方案,制定相應的保障制度。規(guī)劃研究經費,確保研究順利進行。

第二階段(xx年11月—xx年12月),實施階段。

1、認真按研究方案開展研究,通過多種形式全面了解學生現(xiàn)狀,不斷發(fā)現(xiàn)新的情況,貼近學生,走近學生。邊實踐邊研究,邊研究邊實踐,讓學生留得下,學得好,生活開心,家長放心。

2、根據(jù)“留守兒童”現(xiàn)狀,分類指導,區(qū)別對待,在活動中受啟發(fā),在交流中受教育,在相處中求愉悅,從個性中找共同點,從共性中找差異。收集案例,加以分析,因材施教,探索出教育“留守兒童”的新方法,新措施。初步擬定留守兒童發(fā)展方案、提綱,總結規(guī)律,分析提高。

第三階段(xx年1月—xx年7月),總結階段。

1、總結經驗,搜集成果,整理檔案,撰寫研究報告。

2、初步制定《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發(fā)展方案》并付諸實施。

3、申請課題結題。

(一)預期成果。

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心理教育的研究階段小結。

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思想教育的研究階段小結。

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智力教育的研究階段小結。

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教育制度制度。

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發(fā)展方案制度。

(二)保障措施。

1、人員條件及資源保證:

人員條件是課題研究實施的主要保證。從參與課題的人員結構看,本課題具備很好的人員條件。課題主持人及核心組成員均從事管理工作已經有多年,具有豐富的管理經驗和豐富的課題研究工作經驗,并共同合作參與一項市“十五”課題的研究工作,并圓滿結題。

其他人員多為學校各年級的班主任、有教學經驗的學科教師,長期在中小學一線工作,他們構成了課題研究具體實施隊伍。從知識結構、專業(yè)素質和已有經驗看,這支隊伍都是很出色的。

2、在確立本課題之前,我們查閱了許多關于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資料,對一些學生及其家長作了科學的問卷調查,通過對問卷調查分析,了解到當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教育現(xiàn)狀、問題。在農村中小學開展“留守兒童”教育研究確有必要性和很大的實用價值。

3、課題研究的條件保障:

領導支持:兩所學校領導都大力支持課題的研究,曾專門召開會議,鼓勵課題組開展工作。

資料與設備保障:學校為了保障課題研究的正常開展,已配置大量教育科研、教育理論類書籍。學校還為課題組配備了多臺微機,便于上網查閱資料。

經費保障:學校計劃提供5000元作為課題啟動資金,能充分保障課題研究的正常開展。

時間保障:學校還對課題組所有成員的課務作出適當調整,以便課題組成員騰出更多的時間進行課題的研究與實施。

開展“基于共生理論的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發(fā)展研究”課題研究,對我們兩校來說是挑戰(zhàn)更是機遇。我們堅信隨著課題的啟動與發(fā)展,依靠全體課題組成員的集體智慧、鍥而不舍的科研熱情、求真的工作作風及創(chuàng)新精神,一定會圓滿完成各項任務!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