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豐子愷散文精選讀后感200(模板19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2 15:27:12 頁碼:11
豐子愷散文精選讀后感200(模板19篇)
2023-11-12 15:27:12    小編:ZTFB

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一篇文章或一部電影后,根據(jù)自己的觀察、感受和思考而寫下的個人感想和體會。讀后感有助于加深對作品內(nèi)涵的理解,培養(yǎng)文學藝術(shù)欣賞能力和思辨能力,我想我們應該都有讀后感吧。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讀后感需要認真理解作品的核心內(nèi)容和意圖。如果您需要參考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以下文章將為您提供多方面的思考。

豐子愷散文精選讀后感200篇一

我家的房子———緣緣堂———于去冬吾鄉(xiāng)失守時被敵寇的燒夷彈焚毀了。我率全眷避地萍鄉(xiāng),一兩個月后才知道這消息。當時避居上海的同鄉(xiāng)某君作詩以吊,內(nèi)有句云:“見語緣緣堂亦毀,眾生浩劫佛無靈?!钡诙湎旅孀⒚鬟@是我的老姑母的話。我的老姑母今年七十余歲,我出亡時苦勸她同行,未蒙允許,至今尚在失地中。五年前緣緣堂創(chuàng)造的時候,她老人家鎮(zhèn)日拿了史的克在基地上代為擘劃,在工場中代為巡視,三寸長的小腳常常遍染了泥污而回到老房子里來吃飯。如今看它被焚,怪不得要傷心,而嘆“佛無靈”。最近她有信來(托人帶到上海友人處,轉(zhuǎn)寄到桂林來的),末了說:緣緣堂雖已全毀,但煙囪尚完好,矗立于瓦礫場中。此是火食不斷之象,將來還可做人家。

緣緣堂燒了是“佛無靈”之故。這句話出于老姑母之口,入于某君之詩,原也平常。但我卻有些反感。不指摘某君思想不對,也不是批評老姑母話語說錯,實在是慨嘆一般人對于“佛”的誤解,因為某君和老姑母并不信佛,他們是一般按照所謂信佛的人的心理而說這話的。

我十年前曾從弘一法師學佛,并且吃素。于是一般所謂“信佛”的人就稱我為居士,引我為同志。因此我得交接不少所謂“信佛”的人。但是,十年以來,這些人我早已看厭了。有時我真懊悔自已吃素,我不屑與他們?yōu)槲椋ㄎ沂芟雀高z傳,平生不吃肉類。故我的吃素半是生理關系。我的兒女中有二人也是生理的吃素,吃下葷腥去要嘔吐。但那些人以為我們同他們一樣,為求利而吃素。同他們辯,他們還以為客氣,真是冤枉。所以我有時懊悔自己吃素,被他們引為同志)。因為這班人多數(shù)自私自利,丑態(tài)可掬。非但完全不解佛的廣大慈悲的精神,其我利自私之欲且比所謂不信佛的人深得多!他們的念佛吃素,全為求私人的幸福。好比商人拿本錢去求利。又好比敵國的俘虜背棄了他們的伙伴,向我軍官跪喊“老爺饒命”,以求我軍的優(yōu)待一樣。

信佛為求人生幸福,我絕不反對。但是,只求自己一人一家的幸福而不顧他人,我瞧他不起。得了些小便宜就津津樂道,引為佛佑(抗戰(zhàn)期中,靠念佛而得平安逃難者,時有所聞);受了些小損失就怨天尤人,嘆“佛無靈”,真是“阿彌陀佛,罪過罪過”!他們平日都吃素、放生、念佛、誦經(jīng)。但他們的吃一天素,希望得到比吃十天魚肉更大的報酬。他們放一條蛇,希望活一百歲。他們念佛誦經(jīng),希望個個字變成金錢。這些人從佛堂里散出來,說的都是果報:某人長年吃素,鄰家都燒光了,他家毫無損失。某人念《金剛經(jīng)》,強盜洗劫時獨不搶他的。某人無子,信佛后索得一男。某人痔瘡發(fā),念了“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痔瘡立刻斷根……此外沒有一句真正關于佛法的話。這完全是同佛做買賣,靠佛圖利,吃佛飯。這真是所謂:“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

我也曾吃素。但我認為吃素吃葷真是小事,無關大體。我曾作《護生畫集》,勸人戒殺。但我的護生之旨是護心(其義見該書馬序),不殺螞蟻非為愛惜螞蟻之命,乃為愛護自己的心,使勿養(yǎng)成殘忍。頑童無端一腳踏死群蟻,此心放大起來,就可以坐了飛機拿炸彈來轟炸市區(qū)。故殘忍心不可不戒。因為所惜非動物本身,故用“仁術(shù)”來掩耳盜鈴,是無傷的。我所謂吃葷吃素無關大體,意思就在于此。淺見的人,執(zhí)著小體,斤斤計較:洋蠟燭用獸脂做,故不宜點;貓要吃老鼠,故不宜養(yǎng);沒有雄雞交合而生的蛋可以吃得……這樣地鉆進牛角尖里去,真是可笑。若不顧小失大,能以愛物之心愛人,原也無妨,讓他們鉆進牛角尖里去碰釘子吧。但這些人往往自私自利,有我無人;又往往以此做買賣,以此圖利,靠此吃飯,褻瀆佛法,非??蓯骸_@些人簡直是一種瘋子,一種惹人討嫌的人。所以我瞧他們不起,我懊悔自己吃素,我不屑與他們?yōu)槲椤?/p>

真是信佛,應該理解佛陀四大皆空之義,而屏除私利;應該體會佛陀的物我一體,廣大慈悲之心,而護愛群生。至少,也應知道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之道。愛物并非愛惜物的本身,乃是愛人的一種基本練習。不然,就是“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的齊宣王。上述這些人,對物則憬憬愛惜,對人間痛癢無關,已經(jīng)是循流忘源,見小失大,本末顛倒的了。再加之于自己唯利是圖,這真是此間一等愚癡的人,不應該稱為佛徒,應該稱之為“反佛徒”。

我也來同佛做買賣吧。但我的生意經(jīng)和他們不同:我以為我這次買賣并不蝕本,且大得其利,佛畢竟是有靈的。人生求利益,謀幸福,無非為了要活,為了“生”。但我們還要求比“生”更貴重的一種東西,就是古人所謂“所欲有甚于生者”。這東西是什么?平日難于說定,現(xiàn)在很容易說出,就是“不做亡國奴”,就是“抗敵救國”。與其不得這東西而生,寧愿得這東西而死。因為這東西比“生”更為貴重?,F(xiàn)在佛已把這宗最貴重的貨物交付我了。我這買賣豈非大得其利?房子不過是“生”的一種附飾而已,我得了比“生”更貴的貨物,失了“生”的一件小小的附飾,有什么可惜呢?我便宜了!佛畢竟是有靈的。

葉圣陶先生的《抗戰(zhàn)周年隨筆》中說:“……我在蘇州的家屋至今沒有毀。我并不因為它沒有毀而感到歡喜。我希望它被我們游擊隊的槍彈打得七穿八洞,我希望它被我們正規(guī)軍隊的大炮轟得尸骨無存,我甚而至于希望它被逃命無從的寇軍燒個干干凈凈?!彼姆孔?,聽說建成才兩年,而且比我的好。他如此不惜,一定也獲得那樣比房子更貴重的東西在那里。但他并不吃素,并不作《護生畫集》。即他沒有下過那種本錢。佛對于沒有本錢的人,也把貴重貨物交付他。這樣看來,對佛買賣這種本錢是沒有用的。畢竟,對佛是不可做買賣的。

豐子愷散文精選讀后感200篇二

今天早上我看了《給我的孩子們》這篇文章,它給我的感觸很深。我認為豐子愷老先生的這篇文章寫得非常好,他對孩子的心理刻畫得十分傳神,也用一些詼諧幽默的詞進行了一些加工。而這一切又是真情實感,讓人仿佛身臨其境,有時會傷感,有時會捧腹,有時又會聯(lián)想翩翩。有一段話,讓我的眼睛漸漸模糊了dd“軟兒!你常常耍弄我的長鋒羊毫,我看見了總是無情地奪去,而有一次,我甚至打了你,看你嚎哭的樣子,我竟不安慰,還大聲說‘這就是你的下場!’我現(xiàn)在痛苦極了,后悔自己為什么那么無情??珊蠡谟惺裁从媚兀课抑荒苁终嬲\地對你說:‘軟兒,原諒我吧!我錯了,我應該平下心給你講對與錯,不該那么粗魯,當時,你也還是個小孩,什么事也不懂。’”,他用自己真誠的一顆心,期望去彌補往時的錯失,也對自己的魯莽后悔莫及,多么負責任的父親?。∫苍S軟兒已不記得這件早在十幾年前的事了,可他還是向我們描述出來,如同對待一件大事,鄭重地進行道歉,豐老先生這樣率真的個性令我深思。有的話又讓我忍不裝撲哧”一聲笑了dd“瞻瞻,你最純真可愛,我每次剃了頭,你都疑心我變成了和尚,好幾時都不讓我抱。

最好玩的是,今年夏季,你發(fā)現(xiàn)我的腋上長滿了毛,又以為我是黃鼠狼,忽然掙脫了我的懷抱,好久都不理我”,那么可愛?。《颊f,童年是天真的,是?。∥覀兊男睦锍錆M了莫多的問號,大人們卻非常死板,總也不能理解我們的內(nèi)心想法,總拿我們說的話不當回事,或者應付兩句就完事。不像我們小孩,對任何事情都充滿熱情和好奇,我們的世界總是那樣的美麗、純真,怪不得豐老先生會這么羨慕我們的童真。童年就應該自然地過,不能做作,要真實,因為它是一個人最美好的回憶。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有一段天真無邪的童年。

豐子愷散文精選讀后感200篇三

這次豐子愷的《楊柳》是我們寒假作業(yè)中的一篇文章,讀完后真地想說些什么了,于是便誕生了這篇文章。

每個人都對事物有不同的見解,所以在這里,我要發(fā)表一下我的見解。

植物本來就不代表著什么的,可是人們偏偏讓植物去代表自己強加給它們的意義。比如都說牡丹乃是富貴之花,我問你們,牡丹怎么富貴了?難道就是因為它的花達而艷麗?說牡丹吃得很多很好而沒有用處,難道觀賞不是用處嗎。人們往往習慣于把事物分類,而分類的標準呢,無外乎對自己有用或者沒用。憑什么,憑什么一個事物存在就一定要對你們有用,你們是誰啊。

每一種植物都有它們特殊的形態(tài)特點,花木蒸蒸日上,是因為它們愛陽光。植物的生長離不開陽光,就算是喜陰的植物,也不能在一個小黑屋子里健康成長的。它們努力向上發(fā)展,是為了爭取到更多的陽光。而一株植物就是一個整體,又怎么能把它們分開單獨討論。

至于文章結(jié)尾部分所說春天應是“柳條春”,其他植物的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既然這樣,那么春天就只要楊柳好了,其他植物都不要發(fā)芽、開花了,反正只有楊柳能象征春的神意,我想真是那樣的話,你一定無聊的要死吧。放眼望去,除了楊柳就是楊柳,除了綠色和棕色,其他的顏色是沒有的。什么,蜜蜂?你在開什么玩笑啊,沒有色彩艷麗的花朵,哪里會有蜜蜂在花叢中忙碌的影子呢,蜂蜜就更別想了。

春天應該是充滿了生機的季節(jié),當春風吹拂大地,五彩繽紛的花朵競相開放,泥土混著花的香氣迎面撲來,植物們拼命向上生長,泥土里的根系也更深更發(fā)達了。蜜蜂急急忙忙的開始了新的工作,鳥兒在枝頭快活的歌唱,這才是真正的春天,一個生機勃勃的春天。

豐子愷散文精選讀后感200篇四

【作者簡介】豐子愷(18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光緒二十四年生,中國浙江省嘉興市桐鄉(xiāng)市石門鎮(zhèn)人。原名豐潤,又名仁、仍,號子覬,后改為子愷,筆名tk(主要原因是豐子愷的威氏拼音法名字為fong,tseka)。師從弘一法師(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畫法創(chuàng)作漫畫以及散文而著名。

(一)。

我回憶兒時,有三件不能忘卻的事。

第一件是養(yǎng)蠶。那時我五六歲時、我的祖母在日的事。我的祖母是一個豪爽而善于享樂的人,良辰佳節(jié)不肯輕輕放過。養(yǎng)蠶也每年大規(guī)模地舉行。其實,我長大后才曉得,祖母的養(yǎng)蠶并非專為圖利,葉貴的年頭常要蝕本;然而她喜歡這幕春的點綴,故每年大規(guī)模地舉行。我所喜歡的是,最初是蠶落地鋪。那時我們的三開間的廳上、地上統(tǒng)是蠶,架著經(jīng)緯的跳板;以便通行及飼葉。蔣五伯挑了擔到地里去采葉,我與諸姐跟了去;去吃桑葚。吞落地鋪的時候,桑葚已很紫很甜了,比楊梅好吃得多。我們吃飯之后,又用一張大葉做一只碗,采了一碗桑葚,跟了蔣五伯回來。蔣五伯飼蠶,我就可以走跳板為戲樂,常常失足翻落地鋪里,壓死許多蠶寶寶,祖母忙喊蔣五伯抱我起來,不許我再走。然而這滿屋的跳板,像棋盤街一樣,又很低,走起來一點也不怕,真有樂趣。這真是一年一度的難得的樂事!所以雖然祖母禁止,我總是每天要去走。

蠶上山之后,全家靜靜守護,那時不許小孩子們噪了,我暫時感到沉悶。然而過了幾天,采繭,做絲,熱鬧的空氣又濃起來。我們每年照例請牛橋頭七娘娘來做絲。蔣五伯每天買枇杷和軟糕來給采繭、做絲、燒火的人吃。大家認為現(xiàn)在是辛苦而有希望的時候,應該享受這點心,都不客氣地取食,我也無功受祿地天天吃多量的枇杷與軟糕,這又是樂事。

七娘娘做絲休息的時候,捧了水煙筒,伸出她左手上的短少半段的小指給我看,對我說:做絲的時候,絲車后面,是萬萬不可走近去的。她的小指,便是小時候不留心被絲車軸棒軋脫的。她又說:“小囝囝不可走近絲車后面去,只管坐在我身旁,吃枇杷,吃軟糕。還有做絲做出來的蠶蛹,叫媽媽油炒一炒,真好吃哩!”然而我始終不要吃蠶蛹,大概是我爸爸和諸姐都不吃的緣故。我所樂的,只是那時候家里的非常的空氣。日常固定不動的堂窗、長臺、八仙椅子,都收拾去,而變成不常見的絲車、匾、缸。又不斷地公然地可以吃小食。

絲做好后,蔣五伯口中唱著“要吃枇杷,來年蠶罷”,收拾絲車,恢復一切陳設。我感到一種興盡的寂寥。然而對于這種變換,倒也覺得新奇而有趣。

現(xiàn)在我回憶這兒時的事,常常使我神往!祖母、蔣五伯、七娘娘和諸姐都像童話里、戲劇里的人物了。且在我看來,他們當時這劇的主人公便是我。何等甜美的回憶!只是這劇的題材?,F(xiàn)在我仔細想想覺得不好:養(yǎng)蠶做絲,在生計上原是幸福的,然其本身是數(shù)萬的生靈的殺虐!《西青散記》里面有兩句仙人的詩句:“自織藕絲衫子嫩,可憐辛苦赦春蠶。”安得人間也發(fā)明織藕絲的絲車,而盡赦天下的春蠶的性命!

我七歲上祖母死了,我家不復養(yǎng)蠶。不久父親與諸姐弟相繼死亡,家道衰弱了,我的幸福的兒時也過去了。因此這回憶一面使我永遠神往,一面又使我永遠懺悔。

(二)。

第二件事不能忘卻的事。是父親的中秋賞月。而賞月之樂的中心,在于吃蟹。我的父親中了舉人之后,科舉就廢,他無事在家,每天吃酒,看書。他不要吃羊、牛、豬肉,而喜歡吃魚、蝦之類。而對于蟹。尤其喜歡。自七八月起直到冬天,父親平日的晚酌規(guī)定吃一只蟹,一碗隔壁豆腐店里買來的開鍋熱豆腐干的碎瓷蓋碗,一把水煙筒,一本書,桌子角上一只端坐的老貓,我腦中這印象非常深刻,到現(xiàn)在還可以清楚地浮現(xiàn)出來。我在旁邊看,有時他給我一只蟹腳或半塊豆腐干。然我喜歡蟹腳。蟹的味道真好,我們五個姊妹兄弟,都喜歡吃,也是為了父親喜歡吃的緣故。只有母親與我們相反,喜歡吃肉,而不喜歡又不會吃蟹,吃的時候常常被蟹螯上的刺刺開手指,出血;而且抉剔得很不干凈。父親常常說她是外行。父樣說:吃蟹是風雅的事。吃法也要內(nèi)行才懂得。先折蟹腳,后開蟹斗……腳上的拳頭(即關節(jié))里的肉怎樣才能吃干凈,臍里的肉怎樣可以剔出……腳爪可以當作剔肉的針……蟹螯上的骨頭可以拼成一只很好看的蝴蝶……父親吃蟹真是內(nèi)行,吃得非常干凈。所以陳媽媽說:“老爺吃下來的蟹殼,真是蟹殼。

蟹的儲藏所。就在開井角落里缸里,經(jīng)??傪B(yǎng)著十來只。到了七夕、七月半、中秋、重陽等節(jié)候上,缸里的蟹就滿了,那時我們都有得吃,而且每人得吃一大只,或一只半。尤其是中秋一天,興致更濃,在深黃昏,移桌子到隔壁的白場上的月光下面去吃。更深人靜,明月底下只有我們一家的人,恰好圍成一桌,此外只有一個供差使的紅英坐在旁邊。大家談笑,看月亮,他們--父親和諸姐--直到月落明光,我則半途睡去,與父親和諸姐不分而散。

這原是為了父親嗜蟹,以吃蟹為中心而舉行的。故這種夜宴,不僅限于中秋,有蟹的季節(jié)里的月夜,無端也要舉行數(shù)次。不過不是良辰佳節(jié),我們少吃一點。有時兩人分吃一只。我們都學父親,剝得很精細,剝出來的肉不是立刻吃的,都積贊在蟹斗里,剝完之后,放一點姜醋,拌一拌,就作為下飯的菜,此外沒有別的菜了。因為父親吃菜是很省的,而且他說蟹是至味,吃蟹時混吃別的菜肴;是乏味的。我們也學他,半蟹斗的蟹肉,過兩碗飯還有余,就可得父親的稱贊,又可以白口吃下余多的蟹肉,所以大家都勉勵節(jié)省?,F(xiàn)在回想那時候,半條蟹腿肉要過兩大口飯,這滋味真好!自父親死了以后,我不曾再嘗這種好滋味,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自己做父親,況且已經(jīng)茹素,當然永遠不會再嘗這滋味了。唉!兒時歡樂,何等使我神往!

然而這一劇的題材,仍是生靈的殺虐!因此這回憶一面使我永遠神往,一面又使我永遠懺悔。

(三)。

第三件不能忘卻的事,是與隔壁豆腐店里的王囡囡的交游,而這交游的中心,在于釣魚。

那是我十二三歲時的事,隔壁豆腐店里的'王囡囡是當時我的小伴侶中的大阿哥。他是獨子,他的母親、祖母和大伯,都很疼愛他,給他許多的錢和玩具,而且每天放任他在外游玩。他家與我家貼鄰而居。我家的人們每天赴市,必須經(jīng)過他家的豆腐店的門口,兩家的人們朝夕相見,互相來往。小孩子們也朝夕相見,互相來往。此外他家對于我家似乎還有一種鄰人以上的深切的交誼,故他家的人對于我特別要好,他的祖母常常拿自產(chǎn)的豆腐干、豆腐衣等來送給我父親下酒。同時在小侶伴中,王囡囡也特別和我要好。他的年紀比我大,氣力比我好,生活比我豐富,我們一道游玩的時候,他時時引導我,照顧我,猶似長兄對于幼弟。我們有時就在我家的染坊店里的榻上玩耍,有時相偕出游。他的祖母每次看見我倆一同玩耍,必叮囑囡囡好好看待我,勿要相罵,我聽人說,他家似乎曾經(jīng)患難,而我父親曾經(jīng)幫他們忙,所以他家大人們吩咐王囡囡照應我。

我起初不會釣魚,是王囡囡教我的。他叫大伯買兩副釣竿,一副送我,一副他自己用。他到米桶里去捉許多米蟲,浸在盛水的罐頭里,領我到木場橋去釣魚。他教給我看,先捉起一個米蟲來,把釣鉤從蟲尾穿進,直穿到頭部。然后放下水去。他又說:“浮珠動一動,你要立刻拉,那么鉤子鉤住魚的顎,魚就逃不脫?!蔽艺账痰脑囼?,果然第一天釣了十幾頭白條,然而都是他幫我拉釣竿的。

第二天,他手里拿了半罐頭撲殺的蒼蠅,又來約我去釣魚。途中他對我說:“不一定是米蟲,用蒼蠅釣魚更好。魚喜歡吃蒼蠅!”這一天我們釣了一小桶各種的魚?;丶业臅r候,他把魚桶送到我家里,說他不要。我母親就叫紅英去煎一煎,給我下晚飯。

自此以后,我只管喜歡釣魚。不一定要王囡囡陪去,自己一人也去釣,又學得了掘蚯蚓來釣魚的方法。而且釣來的魚,不僅夠自己下晚飯,還可送給店里的人吃,或給貓吃,我記得這時候我的熱心釣魚,不僅出于游戲欲,又有幾分功利的興味在內(nèi)。有三四個夏季,我熱心于釣魚,給母親省了不少的菜蔬錢。

后來我長大了,赴他鄉(xiāng)入學,不復有釣魚的工夫。但在書中常常讀到贊詠釣魚的文句,例如什么“獨釣寒江雪”,什么“漁樵度此身”,才知道釣魚原來是很風雅的事。后來又曉得所謂“游釣之地”的美名稱,是形容人的故鄉(xiāng)的。我大受其煽惑,為之大發(fā)牢騷:我想“釣魚確是雅的,我的故鄉(xiāng),確是我的游釣之地,確是可懷的的故鄉(xiāng)。”但是現(xiàn)在想想,不幸而這題材也是生靈的殺虐!

我的黃金時代很短,可懷念又只有這三件事。不幸而都是殺生取樂,都使我永遠懺悔。

豐子愷散文精選讀后感200篇五

想拜讀豐子愷先生的作品,源于我對老先生漫畫的喜愛,簡潔的筆觸,勾勒出社會生活的形形色色,給人以深深的震動和啟迪。當封面上白底淺綠色紋樣中豐子愷漫畫映入眼簾的那一刻起,我便被這本書深深地吸引了。

豐老一生身兼數(shù)家:漫畫家、翻譯家,文學作家、美術(shù)教育家,我一早便知道他的漫畫功底甚是了得,但閱讀后才領略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質(zhì)樸的文筆中透出的是豐老深厚的文學基礎、生活積淀,而漫畫的簡潔點綴得恰到好處,讓人讀來如清風拂面,意猶未盡。

讓我印象頗為深刻的是《給我的孩子們》這篇文章,用回憶甚至略帶懺悔的語調(diào)描寫了豐老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所經(jīng)歷的一些事情,真實反映了一個父親在對待孩子教育問題上極其負責的態(tài)度。書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dd“軟兒,你常常耍弄我的長鋒羊毫,我看見了總是無情地奪去,而有一次,我甚至打了你,看你嚎哭的樣子,我竟不安慰,還大聲說:‘這就是你的下場!’我現(xiàn)在痛苦極了,后悔自己那么無情??珊蠡谟惺裁从媚??我只能十分真誠地對你說:軟兒,原諒我吧!我錯了,我應該平下心對你講對與錯,不該那么粗魯,當時,你也還是個小孩,什么事也不懂!”字里行間,體現(xiàn)了一位開明的、具有強烈責任感的父親對自己年輕時候?qū)Υ⒆拥聂斆Р萋噬钌顟曰冢ML大后的孩子能體諒為父的心情,并接受真誠的道歉。也許他的軟兒早已對十幾年前發(fā)生的事情沒有了記憶,但卻一直糾結(jié)在父親的心上,如今又鄭重其事地描寫出來,不管過去了多久也要對自己曾經(jīng)的錯誤道歉,豐老率真的個性在此可見一斑,豐老這樣的深明大義更是讓我為之動容,這與那個年代一些專制跋扈的家長相比,這是多么的難能可貴??!

讀完豐老的書,使我更清晰了與孩子相處的藝術(shù),那便是:只要心中有愛,與孩子真誠以對,孩子們一定也會對你喜愛有加,在相互的溝通交流中彼此影響,共同成長。

豐子愷散文精選讀后感200篇六

從前聽人說:中國人人人具有三種博士的資格:拿筷子博士、吹煤頭紙博士、吃瓜子博士。

拿筷子,吹煤頭紙,吃瓜子,的確是中國人獨得的技術(shù)。其純熟深造,想起了可以使人吃驚。這里精通拿筷子法的人,有了一雙筷,可抵刀鋸叉瓢一切器具之用,爬羅剔抉,無所不精。這兩根毛竹仿佛是身體上的一部分,手指的延長,或者一對取食的觸手。用時好像變戲法者的一種演技,熟能生巧,巧極通神。不必說西洋了,就是我們自己看了,也可驚嘆。至于精通吹煤頭紙法的人,首推幾位一天到晚捧水煙筒的老先生和老太太。他們的“要有火”比上帝還容易,只消向煤頭紙上輕輕一吹,火便來了。他們不必出數(shù)元乃至數(shù)十元的代價去買打火機,只要有一張紙,便可臨時在膝上卷起煤頭紙來,向銅火爐蓋的小孔內(nèi)一插,拔出來一吹,火便來了。我小時候看見我們?nèi)痉坏昀锏墓軒は壬蟹N種吹煤頭紙的特技。我把煤頭紙高舉在他的額旁邊了,他會把下唇伸出來,使風向上吹;我把煤頭紙放在他的胸前了,他會把上唇伸出來,使風向下吹;我把煤頭紙放在他的耳旁了,他會把嘴歪轉(zhuǎn)來,使風向左右吹;我用手按住了他的嘴,他會用鼻孔吹,都是吹一兩下就著火的。中國人對于吹煤頭紙技術(shù)造詣之深,于此可以窺見。所可惜者,自從卷煙和火柴輸入中國而盛行之后,水煙這種“國煙”竟被冷落,吹煤頭紙這種“國技”也很不發(fā)達了。生長在都會里的小孩子,有的竟不會吹,或者連煤頭紙這東西也不曾見過。在努力保存國粹的人看來,這也是一種可慮的現(xiàn)象。近來國內(nèi)有不少人努力于國粹保存。國醫(yī)、國藥、國術(shù)、國樂,都有人在那里提倡。也許水煙和煤頭紙這種國粹,將來也有人起來提倡,使之復興。

但我以為這三種技術(shù)中最進步最發(fā)達的,要算吃瓜子。近來瓜子大王的暢銷,便是其老大的證據(jù)。據(jù)關心此事的人說,瓜子大王一類的裝紙袋的瓜子,最近市上流行的有許多牌子。最初是某大藥房“用科學方法”創(chuàng)制的,后來有什么“好吃來公司”、“頂好吃公司”……等種種出品陸續(xù)產(chǎn)出。到現(xiàn)在差不多無論哪個窮鄉(xiāng)僻處的糖食攤上,都有紙袋裝的瓜子陳列而傾銷著了。現(xiàn)代中國人的精通吃瓜子術(shù),由此蓋可想見。我對于此道,一向非常短拙,說出來有傷于中國人的體面,但對自家人不妨談談。我從來不曾自動地找求或買瓜子來吃。但到人家作客,受人勸誘時;或者在酒席上、杭州的茶樓上,看見桌上現(xiàn)成放著瓜子盆時,也便拿起來咬。我必須注意選擇,選那較大、較厚、而形狀平整的瓜子,放進口里,用臼齒“格”地一咬;再吐出來,用手指去剝。幸而咬得恰好,兩瓣瓜子殼各向兩旁擴張而破裂,瓜仁沒有咬碎,剝起來就較為省力。若用力不得其法,兩瓣瓜子殼和瓜仁疊在一起而折斷了,吐出來的時候我就擔憂。那瓜子已縱斷為兩半,兩半瓣的瓜仁緊緊地裝塞在兩半瓣的瓜子殼中,好像日本版的洋裝書,套在很緊的厚紙函中,不容易取它出來。這種洋裝書的取出法,現(xiàn)在都已從日本人那里學得,不要把指頭塞進厚紙函中去力挖,只要使函口向下,兩手扶著函,上下振動數(shù)次,洋裝書自會脫殼而出。然而半瓣瓜子的形狀太小了,不能應用這個方法,我只得用指爪細細地剝?nèi)?。有時因為練習彈琴,兩手的指爪都勢乎,和尚頭一般的手指對它簡直毫無辦法。我只得乘人不見把它拋棄了。在痛感困難的時候,我本擬不再吃瓜子了。但拋棄了之后,覺得口中有一種非甜非咸的香味,會引逗我再吃。我便不由地伸起手來,另選一粒,再送交臼齒去咬。不幸而這瓜子太燥,我的用力又太猛,“格”地一響,玉石不分,咬成了無數(shù)的碎塊,事體就更糟了。我只得把粘著唾液的碎塊盡行吐出在手心里,用心挑選,剔去殼的碎塊,然后用舌尖舐食瓜仁的碎塊。然而這挑選頗不容易,因為殼的碎塊的一面也是白色的,與瓜仁無異,我誤認為全是瓜仁而舐進口中去嚼,其味雖非嚼蠟,卻等于嚼砂。殼的碎片緊緊地嵌進牙齒縫里,找不到牙簽就無法取出。碰到這種釘子的時候,我就下個決心,從此戒絕瓜子。戒絕之法,大抵是喝一口茶來漱-漱口,點起一支香煙,或者把瓜子盆推開些,把身體換個方向坐了,以示不再對它發(fā)生關系。然而過了幾分鐘,與別人談了幾句話,不知不覺之間,拿跟了別人而伸手向盆中摸瓜子來咬。等到自己覺察破戒的時候,往往是已經(jīng)咬過好幾粒了。這樣,吃了非戒不可,戒了非吃不可;吃而復戒,戒而復吃,我為它受盡苦痛。這使我現(xiàn)在想起了瓜子覺得害怕。

但我看別人,精通此技的很多。我以為中國人的三種博士才能中,咬瓜子的才能最可嘆佩。常見閑散的少爺們,一只手指間夾著一支香煙,一只手握著一把瓜子,且吸且咬,且咬且吃,且吃且談,且談且笑。從容自由,真是“交關寫意!”他們不須揀選瓜子,也不須用手指去剝。一粒瓜子塞進了口里,只消“格”地一咬,“呸”地一吐,早已把所有的殼吐出,而那在那里嚼食瓜子的肉了。那嘴巴真像一具精巧靈敏的機器,不絕地塞進瓜子去,不絕地“格,”呸“,”格“,”呸“,……全不費力,可以永無罷休。女人們、小姐們的咬瓜子,態(tài)度尤加來得美妙;她們用蘭花似的手指摘住瓜子的圓端,把瓜子垂直地塞在門牙中間,而用門牙去咬它的尖端。”的,的“兩響,兩瓣殼的尖頭便向左右綻裂。然后那手敏捷地轉(zhuǎn)個方向,同時頭也幫著了微微地一側(cè),使瓜子水平地放在門牙口,用上下兩門牙把兩瓣殼分別撥開,咬住了瓜子肉的尖端而抽它出來吃。這吃法不但”的,的“的聲音清脆可聽,那手和頭的轉(zhuǎn)側(cè)的姿勢窈窕得很,有些兒嫵媚動人。連丟去的瓜子殼也模樣姣好,有如朵朵蘭花。由此看來,咬瓜子是中國少爺們的專長,而尤其是中國小姐、太太們的拿手戲。

發(fā)明吃瓜子的人,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天才!這是一種最有效的”消閑“法。要”消磨歲月“,除了抽鴉片以外,沒有比吃瓜子更好的方法了。其所以最有效者,為了它具備三個條件:一、吃不厭;二、吃不飽;三、要剝殼。

俗語形容瓜子吃不厭,叫做”勿完勿歇“。為了它有一種非甜非咸的香味,能引逗人不斷地要吃。想再吃一粒不吃了,但是嚼完吞下之后,口中余香不絕,不由你不再伸手向盆中或紙包里去摸。我們吃東西,凡一味甜的,或一味咸的,往往易于吃厭。只有非甜非咸的,可以久吃不厭。瓜子的百吃不厭,便是為此。有一位老于應酬的朋友告訴我一段吃瓜子的趣話:說他已養(yǎng)成了見瓜子就吃的習慣。有一次同了朋友到戲館里看戲,坐定之后,看見茶壺的旁邊放著-包打開的瓜子,便隨手向包里掏取幾粒,一面咬著,一面看戲。咬完了再取,取了再咬。如是數(shù)次,發(fā)見鄰席的不相識的觀劇者也來掏取,方才想起了這包瓜子的所有權(quán)。低聲問他的朋友:”這包瓜子是你買來的么?“那朋友說:”不,“他才知道剛才是擅吃了人家的東西,便向鄰座的人道歉。鄰座的人很漂亮,付之一笑,索性正式地把瓜子請客了。由此可知瓜子這樣東西,對中國人有非常的吸引力,不管三七二十一,見了瓜子就吃。

俗語形容瓜子吃不飽,叫做”吃三日三夜,長個屎尖頭?!耙驗檫@東西分量微小,無論如何也吃不飽,連吃三日三夜,也不過多排泄一粒屎尖頭。為消閑計,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條件。倘分量大了,一吃就飽,時間就無法消磨。這與賑饑的糧食目的完全相反。賑饑的糧食求其吃得飽,消閑的糧食求其吃不飽。最好只嘗滋味而不吞物質(zhì)。最好越吃越餓,像羅馬亡國之前所流行的”吐劑“一樣,則開筵大嚼,醉飽之后,咬-下瓜子可以再來開筵大嚼。一直把時間消磨下去。

要剝殼也是消閑食品的一個必要條件。倘沒有殼,吃起來太便當,容易飽,時間就不能多多消磨了。一定要剝,而且剝的技術(shù)要有聲有色,使它不像一種苦工,而像一種游戲,方才適合于有閑階級的生活,可讓他們愉快地把時間消磨下去。

具足以上三個利于消磨時間的條件的,在世間一切食物之中,想來想去,只有瓜子。所以我說發(fā)明吃瓜子的人是了不起的天才。而能盡量地享用瓜子的中國人,在消閑一道上,真是了不起的積極的實行家!試看糧食店、南貨店里的瓜子的暢銷,試看茶樓、酒店、家庭中滿地的瓜子殼,便可想見中國人在”格,呸“、”的,的“的聲音中消磨去的時間,每年統(tǒng)計起來為數(shù)一定可驚。將來此道發(fā)展起來,恐怕是全中國也可消滅在”格,呸“、”的、的"的聲音中呢。

我本來見瓜子害怕,寫到這里,覺得更加害怕了。

1934年4月20日。

豐子愷散文精選讀后感200篇七

豐子愷的書我有兩本:一本是早期人民文學出版社的《豐子愷散文選》;還有一本是《閑居》,也是散文集。時常在空閑時翻翻覺得頗有些情趣,他的散文文理并茂,情意盎然,給人帶來美的享受。

豐子愷的散文最適合秋天來讀,正如他所說:“我覺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調(diào)和,非但沒有那種狂喜與焦灼,且常常被秋風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暫時失卻了自己的所在?!边@是一個文人對節(jié)令物我兩忘的真切體味。他有一幅漫畫名為“人散后,一鉤新月天如水”。我總覺得那個天一定是秋天,如水是用以說明秋天的高浩和晴朗。秋日的午后讀豐子愷,需安坐于陽臺,泡上一壺上等鐵觀音,慢慢讀書,細細品茶。

豐子愷的散文富有哲理,如《漸》:“使人生圓滑進行的微妙要素,莫如“漸”,造物主騙人的手段,也莫如“漸”?!辈⒄f“漸”是大自然的神秘原則,造物主微妙的功夫。也只有遠離急躁和焦慮的心緒,才能細致入微地靜觀和體悟。他寫的散文最具特色和出彩的,我認為還是他筆下動物和兒童,他寫《白鵝》、《蜜蜂》、《蝌蚪》、《養(yǎng)鴨》等,不僅僅是有趣那么簡單,他賦予動物以人的性靈,那態(tài)度是對等的、尊重的。即便是寫《楊柳》、《梧桐樹》也活生生賦予它們?nèi)说哪撤N情緒,由此可見豐先生是熱愛大自然的,是敬畏生命的。豐子愷筆下的孩童多半是自己的子女,在《兒女》篇里,他寫道:“近來我的心為四事所占據(jù)了:天上的神明與星辰,人間的藝術(shù)與兒童。()這小燕子似的一群兒女,是在人世間與我因緣最深的兒童,它在我心中占有與神明、星辰、藝術(shù)同等的地位?!边@已經(jīng)超越了一般父愛,是一個成熟藝術(shù)家胸襟氣度闊達的流露。

現(xiàn)當代作家中具有藝術(shù)家氣質(zhì)的不多,豐子愷先生算是這不多中的一位。豐先生十分推崇弘一法師,在《我與弘一法師》開篇寫道:“弘一法師是我學藝術(shù)的導師,我的一生受法師影響很大”。雖說法師是老師,但豐先生的藝術(shù)造詣也絕不在法師之下。他對藝術(shù)家有自己的看法:“藝術(shù)家看見花笑,聽見鳥語,舉杯邀明月,開門迎白云,能把自然當人看,能化無情為有情,這便是“物我一體”的境界。更進一步,便是“萬法從心”、“諸相非相”的佛教真諦了。故藝術(shù)的最高點與宗教相通?!闭怯辛诉@種藝術(shù)家的眼光,他筆下的事物便有了靈魂,有了性情。《口中剿匪記》、《吃瓜子》諸篇,皆是詼諧、輕巧的文化隨筆,極有市民情懷;《潮畔夜飲》不光寫了景致閑情,還寫了人事變遷,在不長的篇幅內(nèi)卻有著眾多的信息量,足見豐先生文字的節(jié)奏掌控得十分到位。通篇文章工整而不呆板,雅致而不晦澀,真不愧是散文中的上品佳作。其實,說豐子愷的散文是藝術(shù)散文也是可行的,因為那些文字實在是神秘而可愛。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豐子愷散文精選讀后感200篇八

暑假里,我讀了《豐子愷散文集》,感覺他寫的文章確確實實如同豐老說的一樣:“喪失了美麗的童年時代,送盡了蓬勃的青年時代,而初入黯淡的中年時代的我,在這群真率的兒童生活中夢見自己過去的幸福,覓得了自己已失的童心?!蔽易x完后,也就找回了在天真幼稚時光中的記憶。

他的文章總是有著自己的思考和想法,總是希望人們能團結(jié)在一起,但是總是在生活中便成了泡影,我覺得他非常喜歡觀察,比如他從孩子親情友情體會到了愛和未來的希望,每次讀他的散文,每一篇我都會看到美好和希望,但也會看到那些陰暗和光明的比較,讓人們品的更高尚,更加反對那些社會的陰暗。

他曾說過:“人體的美的姿態(tài),必是出于自然的。換言之,凡美的姿態(tài),都是從物理的自然的要求而出的姿態(tài),即舒服的時候的姿態(tài)。這一點屢次引起我非常的敏感。無論貧賤之人,丑陋之人,勞動者,黃包車夫,只要是順其自然的天性而動,都是美的姿態(tài)的所有者,都可以禮贊。”是呀,對此,我也感同身受。在我之前的小區(qū)里,有一個蹬三輪車打掃衛(wèi)生的老爺爺,我們親切地稱他為“垃圾爺爺”。

垃圾爺爺?shù)哪樕喜紳M了皺紋,記錄著多年的辛勤勞苦。他那粗壯的大手上刻著裂痕,向我們訴說著他那多年來的風霜艱辛。然而,一個樸素淳樸的老爺爺,卻有著心靈的美。那一天,垃圾爺爺照常在學校里轉(zhuǎn)悠。我剛吃完飯從餐廳里出來就見他了,我打了招呼,就快步走了,趕去讀書,這時馬一凡又來了。他說問我借錢。我一摸口袋,錢沒了。我自言自語道:“咱能沒有呢?”我著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急的團團轉(zhuǎn)。頓時,我那原來平和的心怎么也平靜不下來。我認真的把所有的都翻便了,都沒有。于是我憑著記憶找。馬一凡也幫忙。我們好像在黑暗中尋找光明的勇士,馬不停蹄的開始了行動。

一圈,沒找到!兩圈,也沒找到!三圈,還是沒找到!

我們簡直失去了希望,這時只間垃圾爺爺來了,他的手里竟拿著我的錢,他向我走來,我高興極了!拿上錢連蹦帶跳,大聲叫道:“找到了”!垃圾爺爺見到我高興的樣子也大笑起來,過了一陣便悄悄離開了,他的影子印在了我心里!

其實,美,是沒有形式,沒有形狀,卻令你驚嘆,令你著迷,藝術(shù)大師羅丹說:美,到處都有,對于眼睛而言,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笨梢娒朗菬o時無刻出現(xiàn)在每個角落,但是有些人卻是視而不見,如果能更用心去體會。

豐子愷散文精選讀后感200篇九

在這個寒假里,我看了一本豐子愷作家寫的散文卷。書中的內(nèi)容是讓成年人如何理解和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與觀念。

兒童文學是“大人寫給孩子看的文字”,這種特殊的文學生產(chǎn)方式與傳播方式?jīng)Q定了兒童文學蘊含著兩代人之間進行精神對話與文化傳遞的價值期待。在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社會,豐子愷就是這樣一個人。豐子愷有著多重身;畫家、藝術(shù)教育家、翻譯家、散文家。豐子愷特別喜歡孩子。他說:“我的心為四事所占據(jù)了:天上的神明與星辰,人間的藝術(shù)與兒童?!?/p>

文學創(chuàng)造貴在一個“誠”字,有至誠之心與至誠之情,才能使筆下的人物形象打動人、感染人、影響人。散文中的內(nèi)容裝著太多的童心、童真、童趣,筆底表達出來自然是“青春在眼童心熱”——活潑的兒童世界。

剛開始看散文的時候,不是那么的好看,可是后一點的內(nèi)容豐富,精彩的片段一而再,再而三地吸引著我,我也有了許多深刻的地方。書中的《為什么豆的嘴是黑色的》讓我哭笑不得,主要內(nèi)容:在老太婆煮豆的時候,豆和稻草和炭一起逃了出來,途中一條河阻礙了它們,稻草在河上躺下來當一艘“船”,炭因為怕水突然著火,兩人立即被洶涌的水流給沖走了。豆因為這一幕笑得合不了口,旁邊的裁縫師見狀,立馬用手中的針線給他縫,他的線黑的,豆的口就變黑了??戳诉@文章,我也受到了啟示,在寫想象作文要寫的神話故事似的和別具一格、內(nèi)容新穎別致。

豐子愷的兒童文學作品,內(nèi)容豐富,體裁多樣,里面有著許許多多的童心、童真、童趣,讓人恨不得重回兒童時代去。

豐子愷散文精選讀后感200篇十

你知道豐子愷是誰嗎?豐子愷是中國現(xiàn)代畫家、散文家、美術(shù)教育家、音樂教育家、漫畫家、書法家[1] 和翻譯家。你讀過他的散文嗎?有著怎樣的讀后感呢?歡迎閱讀以下的豐子愷散文讀后感,與你分享!

最早聽到豐子愷這個名字還是在初中的時候,老師拿了一幅他的漫畫給我們看,畫的什么現(xiàn)在不記得了,但還記得確實很幽默。

所以在圖書館看見這個名字就毫不猶豫的借下來了,雖然我明白自己不是很愛看散文。

印象中的散文就是描寫各種各樣的景色,高中時有一次老師布置寫散文,我已經(jīng)盡量在寫景色了,可老師還是覺得寫景色的篇幅太少,一直對只是寫景的文章比較“敬畏”。

可晚上回宿舍看了幾篇以后才知道,原來散文可以這么有趣!

每一篇文章的出發(fā)點都是那么的“小”,而由每件小事引發(fā)的感想都是我們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的或是每個人都會有共鳴的。

那都是人們平日里都能見到的東西,很平常,可在豐子愷的眼里他們似乎都有了存在的意義,有了優(yōu)缺點或是與社會上的某些現(xiàn)象有關。

而有的東西,你只要仔細的觀察了,都會發(fā)現(xiàn)他有趣的地方。

吃瓜子也可以寫出很長篇幅的文章來,我倒是從上面學到了一種新的吃法,不過還沒嘗試過呢!

不過我最喜歡的還是他作為一個父親寫的關于兒女們的文章。

他覺得大人們的生活和孩子們“天真、健全、活躍”的生活比起來是“變態(tài)的,病的,殘疾的”,“天地間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們的所有物,時間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們能最明確、最完全的見到。

我比起他們來,真的心眼已經(jīng)被世智塵勞所蒙蔽,所斫喪,是一個可憐的殘廢者了”。

然后又引發(fā)了更大的孩子們的散文、數(shù)學的興味。

想想這都是一群多么可愛的小孩啊,也只有愛他們的父母才能如此細致的觀察他們。

都說父愛深沉,其實也是很強烈的,只是一般的沒有表現(xiàn),而豐子愷在文章里舒緩的表達著強烈的父愛。

還有很多篇幅是用來祭奠緣緣堂的,那是豐子愷的住所,是他自己一點點設計、規(guī)劃撿起來的,付諸了很多的心血,所以當知道那里被日本人炸了以后非常悲傷。

緣緣堂在他的眼中完全是一個有血有肉、有自己獨特個性的人,春夏秋冬的各有一番風景,那樣帶著感情的描寫讓向來不愛看風景描寫的我都認認真真的看下去了。

其實他們也就只是想活下去,每個人就算他壞也是有原因的,他壞也不可能是徹底、完完全全的壞。

我無法想象如果自己是個一家之主,在那么動亂的年代肩負一家人的性命,要怎么去處理所有的事情,這可能就是男人的`責任吧,要有一顆多么強大的心!

我現(xiàn)在知道南方人過年真的和北方很不一樣,一樣的還是繁雜的過年程序,哪天該干哪些事都明明白白。

不過現(xiàn)在每年過年都越過越?jīng)]意思了,是因為我們長大了還是因為那些傳統(tǒng)就在我們長大的短短二十來年就消失殆盡了那么多?!

真的沒有想到自己能把一本散文集每篇文章都看了,是佩服豐子愷還是佩服自己呢!呵呵,看完一整本書就是有滿足感。

看完散文集讓我覺得生活更加有趣了,就像他描寫了一只鵝,甚至讓我有了自己也養(yǎng)上一只的沖動。

看完書,有時不經(jīng)意的想到一兩個小細節(jié),也會微微一笑。

看來散文這東西和談戀愛一樣,也能留下美好的回憶!

使人生圓滑進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漸”;造物主騙人的手段,也莫如“漸”。

在不知不覺中,天真爛漫的孩子“漸漸”變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俠的青年“漸漸”變成冷酷的成人;血氣旺盛的成人“漸漸”變成頑固的老頭子。

“不見其各階段的境界,而似乎覺得常在同樣的地位,恒久不變,又無時不有生的意趣與價值,于是人生就被確實肯定,而圓滑進行了。

人之能堪受境遇的變衰,也全靠這“漸”的助力。

“漸”的本質(zhì)是“時間”。

時間我覺得比空間更為不可思議,猶之時間藝術(shù)的音樂比空間藝術(shù)的繪畫更為神秘。

因為空間姑且不追究它如何廣大或無限,我們總可以把握其一端,認定其一點。

時間則全然無從把握,不可挽留,只有過去與未來在渺茫之中不絕地相追逐而已。

性質(zhì)上既已渺茫不可思議,分量上在人生也似乎太多。

因為一般人對于時間的悟性,似乎只夠支配搭船、乘車的短時間;對于百年的長期間的壽命,他們不能勝任,往往迷于局部而不能顧及全體。

試看乘火車的旅客中,常有明達的人,有的寧犧牲暫時的安樂而讓其座位

于弱者,以求心的太平(或博暫時的美譽);有的見眾人爭先下車,而退在后面,或高呼:“勿要軋,總有得下去的!”“大家都要下去的!”

然而在乘“社會”或“世界”的大火車的“人生”的長期的旅客中,就少有這樣的明達之人。

然人類中也有幾個能勝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壽命的人。

那是“大人格”,“大人生”。

他們能不為“漸”所迷,不為造物所欺,而收縮無限的時間并空間于方寸的心中。

故佛家能納須彌于芥子。

中國古詩人(白居易)說:“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英國詩人(black)也說“一粒沙里見世界,一朵花里見天國;手掌里盛住無限,一剎那便是永劫?!?/p>

再讀《豐子愷散文集》,心中不自覺籠上了一層悲哀,來得如此無奈。

隱隱約約中,仿佛看到了自己那些無法挽回的歲月,清楚地羅列在眼前。

想抓住,卻已飄遠了。

那一刻,才發(fā)現(xiàn)自己不復是黃金時代的人了。

尤其偏愛豐老的《送阿寶出黃金時代》,記得他曾在文中說道:“我的孩子們!我憧憬于你們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屈地說出來,使你們自己曉得。

可惜到你們懂得我的話的時候,你們將不復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

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這確是一種悲哀!當我提筆寫下這些文字時,便是明白了這道理。

于是我開始回憶我的黃金時代,卻發(fā)現(xiàn)無畏可愛的歲月仿佛早已離我而去。

或許是我早忘了那樣的生活,便也不再去想。

可這竟是多么荒唐的事!不知不覺的幾年以來,天真、無邪漸漸淡出了我的生活。

而面孔上,多了一份為重的思考。

這沒什么不好。

知識與那黃金時代相比,少了心中的暢快,少了自己的真性情!我多想在此刻重溫一個孩子的溫度,但一切都太晚了!說出這番話時,便已與黃金時代劃了一道橫。

成長,你能否放慢腳步,讓我感受黃金時代的余溫?

有一絲恐懼,腐住了每一根神經(jīng)。

我有些擔心。

“眼看見兒時伴侶中的英雄、好漢,一個個退縮、順從、妥協(xié)、屈服起來,到像綿羊的地步。

豐子愷散文精選讀后感200篇十一

【作者簡介】豐子愷(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光緒二十四年生,中國浙江省嘉興市桐鄉(xiāng)市石門鎮(zhèn)人。原名豐潤,又名仁、仍,號子覬,后改為子愷,筆名tk(主要原因是豐子愷的威氏拼音法名字為fong,tseka)。師從弘一法師(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畫法創(chuàng)作漫畫以及散文而著名。

(一)。

我回憶兒時,有三件不能忘卻的事。

第一件是養(yǎng)蠶。那時我五六歲時、我的祖母在日的事。我的祖母是一個豪爽而善于享樂的人,良辰佳節(jié)不肯輕輕放過。養(yǎng)蠶也每年大規(guī)模地舉行。其實,我長大后才曉得,祖母的養(yǎng)蠶并非專為圖利,葉貴的年頭常要蝕本;然而她喜歡這幕春的點綴,故每年大規(guī)模地舉行。我所喜歡的是,最初是蠶落地鋪。那時我們的三開間的廳上、地上統(tǒng)是蠶,架著經(jīng)緯的跳板;以便通行及飼葉。蔣五伯挑了擔到地里去采葉,我與諸姐跟了去;去吃桑葚。吞落地鋪的時候,桑葚已很紫很甜了,比楊梅好吃得多。我們吃飯之后,又用一張大葉做一只碗,采了一碗桑葚,跟了蔣五伯回來。蔣五伯飼蠶,我就可以走跳板為戲樂,常常失足翻落地鋪里,壓死許多蠶寶寶,祖母忙喊蔣五伯抱我起來,不許我再走。然而這滿屋的跳板,像棋盤街一樣,又很低,走起來一點也不怕,真有樂趣。這真是一年一度的難得的樂事!所以雖然祖母禁止,我總是每天要去走。

蠶上山之后,全家靜靜守護,那時不許小孩子們噪了,我暫時感到沉悶。然而過了幾天,采繭,做絲,熱鬧的空氣又濃起來。我們每年照例請牛橋頭七娘娘來做絲。蔣五伯每天買枇杷和軟糕來給采繭、做絲、燒火的人吃。大家認為現(xiàn)在是辛苦而有希望的時候,應該享受這點心,都不客氣地取食,我也無功受祿地天天吃多量的枇杷與軟糕,這又是樂事。

七娘娘做絲休息的時候,捧了水煙筒,伸出她左手上的短少半段的小指給我看,對我說:做絲的時候,絲車后面,是萬萬不可走近去的。她的小指,便是小時候不留心被絲車軸棒軋脫的。她又說:“小囝囝不可走近絲車后面去,只管坐在我身旁,吃枇杷,吃軟糕。還有做絲做出來的蠶蛹,叫媽媽油炒一炒,真好吃哩!”然而我始終不要吃蠶蛹,大概是我爸爸和諸姐都不吃的緣故。我所樂的,只是那時候家里的非常的空氣。日常固定不動的堂窗、長臺、八仙椅子,都收拾去,而變成不常見的絲車、匾、缸。又不斷地公然地可以吃小食。

絲做好后,蔣五伯口中唱著“要吃枇杷,來年蠶罷”,收拾絲車,恢復一切陳設。我感到一種興盡的寂寥。然而對于這種變換,倒也覺得新奇而有趣。

現(xiàn)在我回憶這兒時的事,常常使我神往!祖母、蔣五伯、七娘娘和諸姐都像童話里、戲劇里的人物了。且在我看來,他們當時這劇的主人公便是我。何等甜美的回憶!只是這劇的題材?,F(xiàn)在我仔細想想覺得不好:養(yǎng)蠶做絲,在生計上原是幸福的,然其本身是數(shù)萬的生靈的殺虐!《西青散記》里面有兩句仙人的詩句:“自織藕絲衫子嫩,可憐辛苦赦春蠶?!卑驳萌碎g也發(fā)明織藕絲的絲車,而盡赦天下的春蠶的性命!

我七歲上祖母死了,我家不復養(yǎng)蠶。不久父親與諸姐弟相繼死亡,家道衰弱了,我的幸福的兒時也過去了。因此這回憶一面使我永遠神往,一面又使我永遠懺悔。

(二)。

第二件事不能忘卻的事。是父親的中秋賞月。而賞月之樂的中心,在于吃蟹。我的父親中了舉人之后,科舉就廢,他無事在家,每天吃酒,看書。他不要吃羊、牛、豬肉,而喜歡吃魚、蝦之類。而對于蟹。尤其喜歡。自七八月起直到冬天,父親平日的晚酌規(guī)定吃一只蟹,一碗隔壁豆腐店里買來的開鍋熱豆腐干的碎瓷蓋碗,一把水煙筒,一本書,桌子角上一只端坐的老貓,我腦中這印象非常深刻,到現(xiàn)在還可以清楚地浮現(xiàn)出來。我在旁邊看,有時他給我一只蟹腳或半塊豆腐干。然我喜歡蟹腳。蟹的味道真好,我們五個姊妹兄弟,都喜歡吃,也是為了父親喜歡吃的緣故。只有母親與我們相反,喜歡吃肉,而不喜歡又不會吃蟹,吃的時候常常被蟹螯上的刺刺開手指,出血;而且抉剔得很不干凈。父親常常說她是外行。父樣說:吃蟹是風雅的事。吃法也要內(nèi)行才懂得。先折蟹腳,后開蟹斗……腳上的拳頭(即關節(jié))里的肉怎樣才能吃干凈,臍里的肉怎樣可以剔出……腳爪可以當作剔肉的針……蟹螯上的骨頭可以拼成一只很好看的蝴蝶……父親吃蟹真是內(nèi)行,吃得非常干凈。所以陳媽媽說:“老爺吃下來的蟹殼,真是蟹殼。

蟹的儲藏所。就在開井角落里缸里,經(jīng)??傪B(yǎng)著十來只。到了七夕、七月半、中秋、重陽等節(jié)候上,缸里的蟹就滿了,那時我們都有得吃,而且每人得吃一大只,或一只半。尤其是中秋一天,興致更濃,在深黃昏,移桌子到隔壁的白場上的月光下面去吃。更深人靜,明月底下只有我們一家的人,恰好圍成一桌,此外只有一個供差使的紅英坐在旁邊。大家談笑,看月亮,他們--父親和諸姐--直到月落明光,我則半途睡去,與父親和諸姐不分而散。

這原是為了父親嗜蟹,以吃蟹為中心而舉行的。故這種夜宴,不僅限于中秋,有蟹的季節(jié)里的月夜,無端也要舉行數(shù)次。不過不是良辰佳節(jié),我們少吃一點。有時兩人分吃一只。我們都學父親,剝得很精細,剝出來的肉不是立刻吃的,都積贊在蟹斗里,剝完之后,放一點姜醋,拌一拌,就作為下飯的菜,此外沒有別的菜了。因為父親吃菜是很省的,而且他說蟹是至味,吃蟹時混吃別的菜肴;是乏味的。我們也學他,半蟹斗的蟹肉,過兩碗飯還有余,就可得父親的稱贊,又可以白口吃下余多的蟹肉,所以大家都勉勵節(jié)省?,F(xiàn)在回想那時候,半條蟹腿肉要過兩大口飯,這滋味真好!自父親死了以后,我不曾再嘗這種好滋味,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自己做父親,況且已經(jīng)茹素,當然永遠不會再嘗這滋味了。唉!兒時歡樂,何等使我神往!

然而這一劇的題材,仍是生靈的殺虐!因此這回憶一面使我永遠神往,一面又使我永遠懺悔。

(三)。

第三件不能忘卻的事,是與隔壁豆腐店里的王囡囡的交游,而這交游的中心,在于釣魚。

那是我十二三歲時的事,隔壁豆腐店里的'王囡囡是當時我的小伴侶中的大阿哥。他是獨子,他的母親、祖母和大伯,都很疼愛他,給他許多的錢和玩具,而且每天放任他在外游玩。他家與我家貼鄰而居。我家的人們每天赴市,必須經(jīng)過他家的豆腐店的門口,兩家的人們朝夕相見,互相來往。小孩子們也朝夕相見,互相來往。此外他家對于我家似乎還有一種鄰人以上的深切的交誼,故他家的人對于我特別要好,他的祖母常常拿自產(chǎn)的豆腐干、豆腐衣等來送給我父親下酒。同時在小侶伴中,王囡囡也特別和我要好。他的年紀比我大,氣力比我好,生活比我豐富,我們一道游玩的時候,他時時引導我,照顧我,猶似長兄對于幼弟。我們有時就在我家的染坊店里的榻上玩耍,有時相偕出游。他的祖母每次看見我倆一同玩耍,必叮囑囡囡好好看待我,勿要相罵,我聽人說,他家似乎曾經(jīng)患難,而我父親曾經(jīng)幫他們忙,所以他家大人們吩咐王囡囡照應我。

我起初不會釣魚,是王囡囡教我的。他叫大伯買兩副釣竿,一副送我,一副他自己用。他到米桶里去捉許多米蟲,浸在盛水的罐頭里,領我到木場橋去釣魚。他教給我看,先捉起一個米蟲來,把釣鉤從蟲尾穿進,直穿到頭部。然后放下水去。他又說:“浮珠動一動,你要立刻拉,那么鉤子鉤住魚的顎,魚就逃不脫?!蔽艺账痰脑囼灒坏谝惶灬灹耸畮最^白條,然而都是他幫我拉釣竿的。

第二天,他手里拿了半罐頭撲殺的蒼蠅,又來約我去釣魚。途中他對我說:“不一定是米蟲,用蒼蠅釣魚更好。魚喜歡吃蒼蠅!”這一天我們釣了一小桶各種的魚。回家的時候,他把魚桶送到我家里,說他不要。我母親就叫紅英去煎一煎,給我下晚飯。

自此以后,我只管喜歡釣魚。不一定要王囡囡陪去,自己一人也去釣,又學得了掘蚯蚓來釣魚的方法。而且釣來的魚,不僅夠自己下晚飯,還可送給店里的人吃,或給貓吃,我記得這時候我的熱心釣魚,不僅出于游戲欲,又有幾分功利的興味在內(nèi)。有三四個夏季,我熱心于釣魚,給母親省了不少的菜蔬錢。

后來我長大了,赴他鄉(xiāng)入學,不復有釣魚的工夫。但在書中常常讀到贊詠釣魚的文句,例如什么“獨釣寒江雪”,什么“漁樵度此身”,才知道釣魚原來是很風雅的事。后來又曉得所謂“游釣之地”的美名稱,是形容人的故鄉(xiāng)的。我大受其煽惑,為之大發(fā)牢騷:我想“釣魚確是雅的,我的故鄉(xiāng),確是我的游釣之地,確是可懷的的故鄉(xiāng)?!钡乾F(xiàn)在想想,不幸而這題材也是生靈的殺虐!

我的黃金時代很短,可懷念又只有這三件事。不幸而都是殺生取樂,都使我永遠懺悔。

豐子愷散文精選讀后感200篇十二

看了幾本豐子愷的散文集、漫畫集,深以為意,又選了一本他的詩詞集來讀,誰知卻掉進了坑。吳浩然編著的《豐子愷詩詞選》收集了1918年至1975年間豐子愷所做的詩詞、題畫詩、歌詞等,其中只有少部分能映射到我印象中那個極具生活情趣的睿智老人,大部分是應時的應景詩詞,感覺與他率真的性情相去甚遠。

比如寫于1958年的“戰(zhàn)鼓敲得響,利箭在弦上。躍進再躍進,前途無限量”;寫于1960年的“大搞農(nóng)業(yè),五谷豐稔。經(jīng)濟發(fā)展,基礎穩(wěn)定。歡騰雀躍,慶祝國慶”;寫于1961年的“迎春爆竹響千家,共祝新春百物華。五谷豐登蔬果熟,棗如瓜與瓜如車”。這些時政性詩詞讀起來別扭、拗口,具有那個時代共有的弊病:口號式的文字,標語式的詩詞。讀著這樣的文字,很難與“緣緣堂”里那位率真灑脫的老者聯(lián)系起來。

沒有人能脫離他所處的時代,如今站在局外回看當年,自然可以公正的評價指正,指點一二??墒窃谀莻€紅旗飄飄的時代,真正能保持正確思維的又有幾人,有正確思維又敢發(fā)聲的又有幾人,敢發(fā)聲又能存活下來的又有幾人呢。豐子愷本人也在“”中遭受迫害,終因積郁成疾而亡。

當然,此書中還有一些詩詞是體現(xiàn)豐子愷的真性情的。農(nóng)家院里的阿貓阿狗、小燕大鵝、螞蟻蜻蜓、甚至老鼠蒼蠅都是他筆下詩中的素材。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此書的編者也認為豐子愷的詩詞是無法與他的漫畫、散文相提并論的,感覺他的詩類似于打油詩,更多的是為了配合他的畫作而題的,所以此書翻翻便可,若想有所思悟還是讀他的散文為好。

平安小果果寫于2017年9月14日。

豐子愷散文精選讀后感200篇十三

因為我的畫中多楊柳,就有人說我喜歡楊柳;因為有人說我喜歡楊柳,我似覺自己真與楊柳有緣。但我也曾問心,為甚么喜歡楊柳?到底與楊柳樹有甚么深緣?其答案了不可得。

原來這完全是偶然的:昔年我住在白馬湖上,看見人們在湖邊種柳,我向他們討了一小株,種在寓屋的墻角里。因此給這屋取名為“小楊柳屋”,因此常取見慣的楊柳為畫材,因此就有人說我喜歡楊柳,因此我自己似覺與楊柳有緣。假如當時人們在湖邊種荊棘,也許我會給屋取名為“小荊棘屋”,而專畫荊棘,成為與荊棘有緣,亦未可知。天下事往往如此。

但假如我存心要和楊柳結(jié)緣,就不說上面的話,而可以附會種種的理由上去?;蛘哒f我愛它的鵝黃嫩綠,或者說我愛它的如醉如舞,或者說我愛它象小蠻的腰,或者說我愛它是陶淵明的宅邊所種,或者還可引援“客舍青青”的詩,“樹猶如此”的話,以及“王恭之貌”、“張緒之神”等種種古典來,作為自己愛柳的理由。即使要找三百個冠冕堂皇、高雅深刻的理由,也是很容易的。天下事又往往如此。

也許我曾經(jīng)對人說過“我愛楊柳”的話。但這話也是隨緣的。仿佛我偶然買一雙黑襪穿在腳上,逢人問我“為甚么穿黑襪”時,就對他說“我喜歡穿黑襪”一樣。實際,我向來對于花木無所愛好;即有之,亦無所執(zhí)著。這是因為我生長窮鄉(xiāng),只見桑麻、禾黍、煙片、棉花、小麥、大豆,不曾親近過萬花如繡的園林。只在幾本舊書里看見過“紫薇”、“紅杏”、“芍藥”、“牡丹”等美麗的名稱,但難得親近這等名稱的所有者。并非完全沒有見過,只因見時它們往往使我失望,不相信這便是曾對紫薇郎的紫薇花,曾使尚書出名的紅杏,曾傍美人醉臥的芍藥,或者象征富貴的牡丹。我覺得它們也只是植物中的幾種,不過少見而名貴些,實在也沒有甚么特別可愛的地方,似乎不配在詩詞中那樣地受人稱贊,更不配在花木中占據(jù)那樣高尚的地位。因此我似覺詩詞中所贊嘆的名花是另外一種,不是我現(xiàn)在所看見的這種植物。我也曾偶游富麗的花園,但終于不曾見過十足地配稱“萬花如繡”的景象。

假如我現(xiàn)在要贊美一種植物,我仍是要贊美楊柳。但這與前緣無關,只是我這幾天的所感,一時興到,隨便談談,也不會象信仰宗教或崇拜主義地畢生皈依它。為的是昨日天氣佳,埋頭寫作到傍晚,不免走到西湖邊的長椅子里去坐了一會??匆姾兜臈盍鴺渖?,好象掛著幾萬串嫩綠的珠子,在溫暖的春風中飄來飄去,飄出許多彎度微微的s線來,覺得這一種植物實在美麗可愛,非贊它一下不可。

聽人說,這種植物是最賤的。剪一根枝條來插在地上,它也會活起來,后來變成一株大楊柳樹。它不需要高貴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光、泥土和水,便會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強健而美麗。牡丹花要吃豬肚腸,葡萄藤要吃肉湯,許多花木要吃豆餅;但楊柳樹不要吃人家的東西,因此人們說它是“賤”的。大概“貴”是要吃的意思。越要吃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貴”。吃得很多很好而沒有用處,只供觀賞的,似乎更貴。例如牡丹比葡萄貴,是為了牡丹吃了豬肚腸只供觀賞,而葡萄吃了肉湯有結(jié)果的原故。楊柳不要吃人的東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賤”的。

我贊楊柳美麗,但其美與牡丹不同,與別的一切花木都不同。楊柳的主要的美點,是其下垂?;敬蠖际窍蛏习l(fā)展的,紅杏能長到“出墻”,古木能長到“參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見枝葉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記了下面的根,覺得其樣子可惡;你們是靠它養(yǎng)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絕不理睬它呢?你們的生命建設在它上面,怎么只管貪圖自己的光榮,而絕不回顧處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

甚至下面的根已經(jīng)被斫,而上面的花葉還是欣欣向榮,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惡而又可憐!楊柳沒有這般可惡可憐的樣子:它不是不會向上生長。它長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長得高,越垂得低。千萬條陌頭細柳,條條不忘記根本,常常俯首顧著下面,時時借了春風之力,向處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親一吻。好象一群活潑的孩子環(huán)繞著他們的慈母而游戲,但時時依傍到慈母的身邊去,或者撲進慈母的懷里去,使人看了覺得非??蓯?。楊柳樹也有高出墻頭的,但我不嫌它高,為了它高而能下,為了它高而不忘本。

自古以來,詩文常以楊柳為春的一種主要題材。寫春景曰“萬樹垂楊”,寫春色曰“陌頭楊柳”,或竟稱春天為“柳條春”。我以為這并非僅為楊柳當春一抽一條的原故,實因其樹有一種特殊的姿態(tài),與和平美麗的春一光十分調(diào)和的原故。這種姿態(tài)的特點,便是“下垂”。不然,當春發(fā)芽的樹木不知凡幾,何以專讓柳條作春的主人呢?只為別的樹木都憑仗了東君的.勢力而拚命向上,一味好高,忘記了自己的根本,其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楊。這是我昨天看了西湖邊上的楊柳而一時興起的感想。但我所贊美的不僅是西湖上的楊柳。在這幾天的春一光之下,鄉(xiāng)村處處的楊柳都有這般可贊美的姿態(tài)。西湖似乎太高貴了,反而不適于栽植這種“賤”的垂楊呢。

《兒女》豐子愷。

回想四個月以前,我猶似押送囚犯,突然地把小燕子似的一群兒女從上海的租寓中拖出,載上火車,送回鄉(xiāng)間,關進低小的平屋中。自己仍回到上海的租界中,獨居了四個月。這舉動究竟出于什么旨意,本于什么計劃,現(xiàn)在回想起來,連自己也不相信。其實旨意與計劃,都是虛空的,自騙自擾的,實際于人生有什么利益呢?只贏得世故塵勞,做弄幾番歡愁的感情,增加心頭的創(chuàng)痕罷了!

當時我獨自回到上海,走進空寂的租寓,心中不絕地浮起這兩句《楞嚴》經(jīng)文:十方虛空在汝心中,猶如白云點太清里;況諸世界在虛空耶!晚上整理房室,把剩在灶間里的籃缽、器皿、余薪、余米,以及其他三年來寓居中所用的家常零星物件,盡行送給來幫我做短工的、鄰近的小店坐的兒子。只有四雙破舊的小孩子的鞋子(不知為什么緣故),我不送掉,拿來整齊地擺在自己的床下,而且后來看到的時候常常感到一種無名的愉快。直到好幾天之后,鄰居的友人過來閑談,說起這床下的小鞋子陰氣迫人,我方始悟到自己的癡態(tài),就把它們拿掉了。

朋友們說我關心兒女。我對于兒女的確關心,在獨居中更常有懸念的時候。但我自以為這關心與懸念中,除了本能以外,似乎尚含有一種更強的加味。所以我往往不顧自己的畫技與文筆的拙陋,動輒描摹。因為我的兒女都是孩子們,最年長的不過九歲,所以我對于兒女的關心與懸念中,有一部分是對于孩子們普天下的孩子們的關心與懸念。他們成人以后我對他們怎樣?現(xiàn)在自己也不能曉得,但可推知其一定與現(xiàn)在不同,因為不復含有那種加味了。

回想過去四個月的悠閑寧靜的獨居生活,在我也頗覺得可戀,又可感謝。然而一旦回到故鄉(xiāng)的平屋里,被圍在一群兒女的中間的時候:我又不禁自傷了。因為我那種生活:或枯坐,默想,或鉆研,搜求:或敷衍,應酬,比較起他們的天真、健全、活躍的生活來。明明是變態(tài)的,病的,殘廢的。

有一個炎夏的下午,我回到家中了。第二大的傍晚,我領了四個孩子九歲的阿寶、七歲的軟軟、五歲的瞻瞻、三歲的阿韋到小院中的槐蔭下,坐在地上吃西瓜。夕暮的紫色中,炎陽的紅味漸漸消減,涼夜的青味漸漸加濃起來。微風吹動孩子們的細絲一般的頭發(fā),身體上汗氣已經(jīng)全消,百感暢快的時候,孩子們似乎已經(jīng)充溢著生的歡喜,非發(fā)泄不可了。最初是三歲的孩子的音樂的表現(xiàn),他滿足之余,笑嘻嘻搖擺著身子,口中一面嚼西瓜,一面發(fā)出一種像花貓偷食時候的的聲音來。這音樂的表現(xiàn)立刻喚起了五歲的瞻瞻的共鳴,他接著發(fā)表他的詩:瞻瞻吃西瓜,寶姐姐吃西瓜,軟軟吃西瓜,阿韋吃西瓜。這詩的表現(xiàn)又立刻引起了七歲與九歲的孩子的散文的、數(shù)學的興味:他們立刻把瞻瞻的詩句的意義歸納起來,報告其結(jié)果:四個人吃四塊西瓜。

于是我就做了評判者,在自己心中批判他們的作品。我覺得三歲的阿韋的音樂的表現(xiàn)最為深刻而完全,最能全般表出他的歡喜的感情。五歲的瞻瞻把這歡喜的感情翻譯為(他的)詩,已打了一個折扣;然尚帶著節(jié)奏與旋律的分子,猶有活躍的生命流露著。至于軟軟與阿寶的散文的、數(shù)學的、概念的表現(xiàn),比較起來更膚淺一層。然而看他們的態(tài)度,全部精神投入在吃西瓜的一事中,其明慧的心眼,比大人們所見的完全得多。天地間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們的所有物,世間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們能最明確、最完全地見到。我比起他們來,真的心眼已經(jīng)被世智塵勞所蒙蔽,所斫喪,是一個可憐的殘廢者了。我實在不敢受他們父親的稱呼,倘然父親是尊崇的。

我在平屋的南窗下暫設一張小桌子,上面按照一定的秩序而布置著稿紙、信筐、筆硯、墨水瓶、漿糊瓶、時表和茶盤等,不喜歡別人來任意移動,這是我獨居時的慣癖。我我們大人平常的舉止,總是謹慎,細心,端詳,斯文。例如磨墨,放筆,倒茶等,都小心從事,故桌上的布置每日依然,不致破壞或擾亂。因為我的手足的筋覺已經(jīng)由于屢受物理的教訓而深深地養(yǎng)成一種謹惕的慣性了。然而孩子們一爬到我的案上,就搗亂我的秩序,破壞我的桌上的構(gòu)圖,毀損我的器物。他們拿起自來水筆來一揮,灑了一桌子又一衣襟的墨水點;又把筆尖蘸在漿糊瓶里。他們用勁拔開毛筆的銅筆套,手背撞翻茶壺,壺蓋打碎在地板上……這在當時實在使我不耐煩,我不免哼喝他們,奪脫他們手里的東西,甚至批他們的小頰。然而我立刻后悔:哼喝之后立刻繼之以笑,奪了之后立刻加倍奉還,批頰的手在中途軟卻,終于變批為撫。因為我立刻自悟其非:我要求孩子們的舉止同我自己一樣,何其乖謬!我我們大人的舉止謹惕,是為了身體手足的筋覺已經(jīng)受了種種現(xiàn)實的壓迫而痙孿了的緣故。孩子們尚保有天賦的健全的身手與真樸活躍的元氣,豈像我們的窮屈?揖讓、進退、規(guī)行、矩步等大人們的禮貌,猶如刑具,都是戕賊這天賦的健全的身手的。于是活躍的人逐漸變成了手足麻痹、半身不遂的殘廢者。殘廢者要求健全者的舉止同他自己一樣,何其乖謬!

兒女對我的關系如何?我不曾預備到這世間來做父親,故心中常是疑惑不明,又覺得非常奇怪。我與他們(現(xiàn)在)完全是異世界的人,他們比我聰明、健全得多:然而他們又是我所生的兒女。這是何等奇妙的關系!世人以膝下有兒女為幸福,希望以兒女永續(xù)其自我,我實在不解他們的心理。我以為世間人與人的關系,最自然最合理的莫如朋友。君臣、父子、昆弟、夫婦之情,在十分自然合理的時候都不外乎是一種廣義的友誼。所以朋友之情,實在是一切人情的基礎。朋,同類也。并育于大地上的人,都是同類的朋友,共為大自然的兒女。世間的人,忘卻了他們的大父母,而只知有小父母,以為父母能生兒女,兒女為父母所生,故兒女可以永續(xù)父母的自我,而使之永存。于是無子者嘆天道之元知,子不肖者自傷其天命,而狂進杯中之物,其實天道有何厚薄于其齊生并育的兒女!我真不解他們的心理。

近來我的心為四事所占據(jù)了:天上的神明與星辰,人間的藝術(shù)與兒童,這小燕子似的一群兒女,是在人世間與我因緣最深的兒童,他們在我心中占有與神明、星辰、藝術(shù)同等的地位。

豐子愷散文精選讀后感200篇十四

豐子愷的。

散文。

樸實自然,從瑣屑平凡中流露率真純情。那么,來看看本站小編精心為你整理豐子愷的散文讀后感,希望你喜歡。

最早聽到豐子愷這個名字還是在初中的時候,老師拿了一幅他的漫畫給我們看,畫的什么現(xiàn)在不記得了,但還記得確實很幽默。所以在圖書館看見這個名字就毫不猶豫的借下來了,雖然我明白自己不是很愛看散文。印象中的散文就是描寫各種各樣的景色,高中時有一次老師布置寫散文,我已經(jīng)盡量在寫景色了,可老師還是覺得寫景色的篇幅太少,一直對只是寫景的文章比較“敬畏”??赏砩匣厮奚峥戳藥灼院蟛胖溃瓉砩⑽目梢赃@么有趣!

每一篇文章的出發(fā)點都是那么的“小”,而由每件小事引發(fā)的感想都是我們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的或是每個人都會有共鳴的。這樣的小事有很多,比如說朋友沒有幫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太太搬東西,家里的花貓、養(yǎng)過的大白鵝、有凹陷的椅子甚至是幾枝扁豆桿都可以寫進文章里,那都是人們平日里都能見到的東西,很平常,可在豐子愷的眼里他們似乎都有了存在的意義,有了優(yōu)缺點或是與社會上的某些現(xiàn)象有關。而有的東西,你只要仔細的觀察了,都會發(fā)現(xiàn)他有趣的地方。吃瓜子也可以寫出很長篇幅的文章來,我倒是從上面學到了一種新的吃法,不過還沒嘗試過呢!

不過我最喜歡的還是他作為一個父親寫的關于兒女們的文章。他覺得大人們的生活和孩子們“天真、健全、活躍”的生活比起來是“變態(tài)的,病的,殘疾的”,“天地間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們的所有物,時間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們能最明確、最完全的見到。我比起他們來,真的心眼已經(jīng)被世智塵勞所蒙蔽,所斫喪,是一個可憐的殘廢者了”。字里行間都能看到他對孩子們的愛,有趣的是描寫夏天他們父子們吃西瓜的場景,每個孩子吃西瓜時的滿足感表現(xiàn)的都不一樣最小的孩子是笑嘻嘻搖擺著身子,一邊嚼西瓜,一邊發(fā)出像花貓偷食的時候發(fā)出的聲音,引起了大一點的孩子的共鳴,于是他發(fā)表了他的詩:“瞻瞻吃西瓜,寶姐姐吃西瓜,軟軟吃西瓜,阿韋吃西瓜”,然后又引發(fā)了更大的孩子們的散文、數(shù)學的興味。想想這都是一群多么可愛的小孩啊,也只有愛他們的父母才能如此細致的觀察他們。都說父愛深沉,其實也是很強烈的,只是一般的沒有表現(xiàn),而豐子愷在文章里舒緩的表達著強烈的父愛。

還有很多篇幅是用來祭奠緣緣堂的,那是豐子愷的住所,是他自己一點點設計、規(guī)劃撿起來的,付諸了很多的心血,所以當知道那里被日本人炸了以后非常悲傷。緣緣堂在他的眼中完全是一個有血有肉、有自己獨特個性的人,春夏秋冬的各有一番風景,那樣帶著感情的描寫讓向來不愛看風景描寫的我都認認真真的看下去了。還有豐子愷帶著一家老小在那個動蕩的年代逃難的經(jīng)歷,讓我了解了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是那么戰(zhàn)戰(zhàn)兢兢,他們路上也碰見了一些唯利是圖、坑害別人的人,其實他們也就只是想活下去,每個人就算他壞也是有原因的,他壞也不可能是徹底、完完全全的壞。我無法想象如果自己是個一家之主,在那么動亂的年代肩負一家人的性命,要怎么去處理所有的事情,這可能就是男人的責任吧,要有一顆多么強大的心!

我現(xiàn)在知道南方人過年真的和北方很不一樣,一樣的還是繁雜的過年程序,哪天該干哪些事都明明白白。不過現(xiàn)在每年過年都越過越?jīng)]意思了,是因為我們長大了還是因為那些傳統(tǒng)就在我們長大的短短二十來年就消失殆盡了那么多?!

真的沒有想到自己能把一本散文集每篇文章都看了,是佩服豐子愷還是佩服自己呢!呵呵,看完一整本書就是有滿足感??赐晟⑽募屛矣X得生活更加有趣了,就像他描寫了一只鵝,甚至讓我有了自己也養(yǎng)上一只的沖動??赐陼?,有時不經(jīng)意的想到一兩個小細節(jié),也會微微一笑??磥砩⑽倪@東西和談戀愛一樣,也能留下美好的回憶!

再讀《豐子愷散文集》,心中不自覺籠上了一層悲哀,來得如此無奈。隱隱約約中,仿佛看到了自己那些無法挽回的歲月,清楚地羅列在眼前。想抓住,卻已飄遠了。那一刻,才發(fā)現(xiàn)自己不復是黃金時代的人了。

有一絲恐懼,腐住了每一根神經(jīng)。我有些擔心。“眼看見兒時伴侶中的英雄、好漢,一個個退縮、順從、妥協(xié)、屈服起來,到像綿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你們不久也要走這條路呢!”孩童時代的我們只知成長如何是好,充滿羨慕地眼巴巴地望著大人的生活,急于沖破時間的牢籠,奔向下一個目的地。那一刻,我們永遠也不會明白成長的“代價”?;蛟S“綿羊”并不是所有人的選擇,但或多或少,我們丟棄黃金時代的奔放與熱情?;蚨嗷蛏?,帶上了世俗的氣息來應和這個世界。這樣的生活又何嘗不是一種壓抑!無奈,只因我不再是黃金時代的人兒了,要學會“生存”。我避不開,躲不掉,只求能否放慢腳步,讓我在黃金時代的在最后末端沾回一些過往的氣息?即使是掩藏其真面目的時刻,也不至于做一只“綿羊”。

剎那間,仿佛覺得人生像是一場分段的冒險賽,時間像是那只計時的秒表。黃金時代,是這場游戲的開始。因為你不懂游戲規(guī)則,所以犯了錯也不會受到懲罰。只是此刻,我已具備了初學者的水平,不得不步入下一個階段。我必須學會謹慎、小心,卻步是屈服、妥協(xié)。

出黃金時代,意味著另一個新的開始。不是不敢向前,想再次留戀過往的美好罷了。讓我們的黃金時代被烙在心底吧。

茫茫宇宙,蕓蕓眾生,從何而來,向何處去,我不知道,但讀了豐子愷的散文,我想他是知道的。

豐子愷的第一篇散文,已向我鮮明的揭示了萬物運行的第一基本,那就是“漸”。是啊——不論春到夏,秋到冬,無論芳華落盡,紅顏老去,無不是在淡淡的漸變中運行的?;蛟S,真正這樣淡淡的漸變著運行著的,還有時間。

“時間”,到底是個什么東西,和空間差不多么,不是一字之差么?不,至少我們能看見空間,能摸到它,能切身的感受它,但時間呢,她看不見,摸不著,幾乎是虛幻的,但又令人感覺無處不在。倘若說空間是一幅畫,一副立體的,包羅萬象的畫,那時間則是一首歌,一首聽得到而又聽不到的太虛之歌。

豐老說,有一列火車,車上的人都極明達,有的讓其座位與老者,有的高呼“不要亂”“有秩序”,但另一列火車——“人生”就不同了,每個人的人生,很少有如此明達,所以百余年的壽命,定然太長。

豐子愷散文精選讀后感200篇十五

寒假期間,我讀了《豐子愷兒童文學》,我非常喜歡讀這本書。

豐子愷是我國現(xiàn)代畫家、散文家、美術(shù)教育家、音樂教育家、漫畫家和翻譯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

《豐子愷兒童文學》這本書中收錄的故事,是豐子愷在70年前的《新少年》里連載的作品,里面記錄的是幾個喜歡美術(shù)的小孩子的經(jīng)歷。

書中有很多豐子愷的漫畫作品,很漂亮。里面的故事更是有趣極了!其中有一篇《兒童節(jié)前夜》,講了一個叫逢春的孩子和她的弟弟如金、及同學華明,三個人一起嘗試做書簽的故事。

你們可能會問:做書簽不是很好做嗎?豐子愷為什么偏偏寫這個呢?我告訴你們吧:他們可不是用一般的水彩筆畫的,而是用山芋做的“刻版畫”書簽。他們是先在紙上畫出想要刻的圖案,華明和弟弟覺得刻圖案簡單,就先把圖案刻在山芋上,逢春覺得太便宜他們,因為這是比較容易的工作。之后,逢春自己把題字和年號給小心地刻上。接著他們把刻好的山芋粘在厚厚的黃紙上,再把黃紙放在外面晾干。這就完成了制作書簽的刻印工具。第二天早晨,華明逢春和如金到外面爬上一棵大樹,發(fā)現(xiàn)周圍有很多三原色混合的顏色,華明提議:“我們用三原色――紅黃藍來印刷書簽怎么樣?”大家覺得華明這個意見很不錯?;氐郊依?,華明來印紅色,如今印黃色,逢春印藍色。他們干得很起勁兒,一直干到姆媽叫他們吃中飯。紅黃藍三原色的書簽就這樣制作好了。

這本書大概每個故事都有寫逢春、華明和如金他們創(chuàng)作作品,能讓讀者從其中了解很多美術(shù)創(chuàng)作的知識。豐子愷先生的文字功底特別棒,故事的語言也非常生動、活潑,小孩子都會喜歡看的。我就經(jīng)常讀著讀著就大聲跟媽媽說:“太好看了!”我去美國的時候,把這本書一直帶在身邊。

同學們,你想不想看看?

豐子愷散文精選讀后感200篇十六

時值新春二月,天氣多變,乍暖還寒,正是最難將息的時候。

日前的天氣本還是好好的,想不到早上起床之后抬眼望外,發(fā)覺整個天空都是灰蒙蒙的,更因氣溫低下而感覺稍許寒冷之意。天空中烏云密布,顯得陰暗異常,絲絲的冷風中更傳遞著風雨欲來的訊息,這樣的天氣憑空讓人心態(tài)情緒上感到些壓抑和消沉。然而事實上,確是人心的多變更勝于天氣的。

傍晚時分天空陰暗得愈發(fā)厲害,直到淅淅瀝瀝的小雨漸次的滴落和濕潤了大地為止,這當算得上是立春之后的第一場春雨。但當暮色四合之后,窗外的景色漸漸的淹沒于夜色之中終于不見,只有遠方的霓虹燈的燈光透過層層的細雨而遙遠的傳過來。雨聲淅瀝,連綿不絕,暗合著這冬去春來的夜晚,心緒更加感到彷徨。剛剛從家里出來有十天,難道又想家了嗎?雖是自己的心事,自己卻未必就說得清楚。正趕上今天還是我的生日,心情上更加是欲言又止。而對于我的生日,我想哪怕全天下的人都不記得,甚至連我自己都不記得的,但想家中的母親卻一定會記得的。而事實上我的生日又何嘗不是老媽的受難日呢。但很遺憾的是日間一直都沒能來得及給家里打個電話問安一下,感到有些慚愧。

滿懷無著無落的心緒或者感覺,翻開日前帶來的那本書《現(xiàn)代閑情小品》,讀到豐子愷的那篇散文《春》之后,移情于物來遣懷的竟有所感。而加之連日來我又感冒復發(fā),持續(xù)服藥使得滿嘴終日感覺苦澀,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我以為借用別人的感受來排解自身的煩緒,那卻也是未為不可的事情。

“春的景象,只有乍寒、乍暖、忽晴、忽雨是實際而明確的。此外雖有春的美景,但都隱約模糊,要仔細探尋,才可依稀仿佛地見到,這就是所謂“尋春”罷?”但當看到這段文字之時,感覺有些微妙,因我日前還曾發(fā)短信給距近的好友說來日擇個好天氣一起去爬山游玩呢,郊外踏青尋春卻也是潛在的目的。

“春所帶來的美,少而隱;春所帶來的不快,多而確。詩人詞客似乎也承認這一點,春寒、春困、春愁、春怨,不是詩詞中的常談么?不但現(xiàn)在如此,就是再過個把月,到了清明時節(jié),也不見得一定春光明媚,令人極樂。倘又是落雨,路上的行人將要“斷魂”呢??芍和矫榔涿趯嶋H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倍@段對春的描述更讓人茍同,春風化雨竟多愁,且不說詩人詞客,單說凡夫俗子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實際,一年中最愉快的時節(jié),是從暮春開始的。就氣候上說,暮春以前雖然大體逐漸由寒向暖,但變化多端,始終是乍寒乍暖,最難將息的時候。到了暮春,方才冬天的影響完全消滅,而一路向暖?!必S子愷的這段文字的理性認知,更加讓我感到五體投地。想到乍暖還寒的初春,景象固然是一派生機勃發(fā),但風雨不定氣溫多變,卻也正是古人詞句里說的是最難降息的時候。所以說暮春才是最美好最愉快的時節(jié)。

“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風雨!”事實是的確如此。側(cè)耳傾聽著窗外的雨聲,依然淅淅瀝瀝的錯落有致的富于節(jié)奏?!靶且灰孤牬河辍钡脑娋湟饩呈菬o比美妙的,然而實際上若拿到現(xiàn)實情境里來映照,我們或都會感到失望的,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的遭逢際遇并不總是那么富有“詩意”的。想及到日間午后因為天寒,而蜷縮到屋內(nèi)一隅不愿再動,再反觀詩人詞家那些淡雅恬靜的詩句,我們或也會感到啞然失笑的吧。

豐子愷散文精選讀后感200篇十七

一次,去圖書館看到《豐子愷散文》這本書,粗粗的看還可以,就借回家。書借了一個星期多了,我也看完了,打算再看一遍,好書耐讀呀。以前我知道他的畫工了得,沒想到寫文章也很有感覺。從作品中,你可以看到他一顆童心。這也許就是他的藝術(shù)不衰的秘訣。

書中配了一些圖畫,是有關起孩子的居多。如一張《爸爸不在家》畫的是小孩子左手拿著毛筆在畫,很有童趣。幾乎每篇文章都有圖畫。讀文字的時候,看著圖片,也是很享受的。我喜歡他的文字,清新自然,饒有趣味,如同他的畫一樣。他的文字沒有多余的文字,從自己的感官出發(fā),一切顯得自然,沒有做作之態(tài),給人很舒服的感覺。

書中多以自己的生活為題材,把作者的所思所想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出來。如他曾建造自己的祖屋,因為在佛堂中幾次都抓閹,都抓到“緣”,所以起名“緣緣堂”。他曾在這屋里待了六年,有很深的感情。這房子的一切費用都是作者自己掙得的,也是自己設計的。這種感情是大家可以想象到的。但因為抗日戰(zhàn)爭,他們逃離了祖屋,房子也在戰(zhàn)爭中被炸毀。如自己的孩子突然在自己手里死亡,眼睜睜看他死亡,什么都做不了,是何等的悲哀和不幸。但作者不知一味地悲哀,也為自己的房子如能在我軍的手里被毀,何等的光榮。從中我們看出一個愛國,有愛心的人站立在我們的面前。

其中還有很多類似的文章。最有意思的是他把孩子的日記寫下來,讓我們見識了一個孩子的純真。鄰居的小孩子跟他一樣高,也喜歡玩耍,相互也有感情,他就發(fā)出大人在一處,小孩子在一處生活的奇思。原來孩子是如此對世界有新想法。還有看到別人給父親理發(fā),自己很不理解,只看到“有人割父親的腦袋,打父親的背”,家人都不幫父親,自己只能哭……想想都很有意思。孩子的世界比我們的世界簡單的多,豐富的多,純真的多。將來,我也會有孩子,也可以設身處地地感受孩子的世界,想開都是很有趣味的。()。

在這個世俗的世界中,還能看到如此純美的文章,真是一種享受。此書,可以陶冶我的精神世界,讓我用全新的眼光去看這個世界,感受這世界的美,而不僅僅是其丑。

因該多看看這本書,更多、深入地看。不但我看,更多的人看。因為這確實是一本好書,值得向人推薦。

豐子愷散文精選讀后感200篇十八

豐子愷有著佛家悲天憫人的菩薩心腸,他渴望人間充滿溫情,這從他的一篇隨筆——《敬禮》中體現(xiàn)出來。文章寫的是豐子愷在譯稿時不小心壓傷一只螞蟻,它企圖爬走,一步一瘸,終于倒下,絕望地掙扎。豐子愷感到很對不住它,但又不能把它送去醫(yī)治,也不忍把它捻死,以解除痛苦,所以就不理睬它,繼續(xù)譯稿。后來,另一只螞蟻來救助傷者,不惜勞苦,不惜冒險,豐子愷感到非常抱歉,非常慚愧。豐子愷忽然覺得這兩只螞蟻突然大起來,變得高不可仰了,而自己卻變得向螞蟻那么小,最后,他站起身來,對著這兩只螞蟻,行了一個敬禮。

這樣藐小的動物,竟有這樣深摯的友愛之情、這樣慷慨的犧牲精神、這樣偉大的互助精神,真使我大吃一驚!

當有人侵略了蜂巢或傷害了某些蜜蜂,許多蜜蜂竟不惜生命代價用叮咬來報仇,好像這是自己的職責、榮耀。然而,蜜蜂的刺是“一次性”的,叮完便會死去,就這樣,無數(shù)只蜜蜂為此喪命,最后,人在草地上痛苦地掙扎,身旁是一位位蜜蜂烈士。

動物尚有這樣的精神,人有時竟沒有。我看過一則新聞:一名女子在露天銀行取錢,一名男子持刀搶劫,女子不肯給錢,男子刺了女子一刀,拿錢離去。女子痛苦地掙扎,可一旁來來往往的行人竟無動于衷,還避而遠之,沒有人來送她去醫(yī)院,好像怕被摻和進去似的。最后,女子因失血過多而死去。

動物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們也懂得體貼,懂得關愛,對人的關愛繼而對動物、對世間的一切的關愛,我希望人世幸福快樂、沒有冷酷!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豐子愷散文精選讀后感200篇十九

從前聽人說:中國人人人具有三種博士的資格:拿筷子博士、吹煤頭紙博士、吃瓜子博士。

拿筷子,吹煤頭紙,吃瓜子,的確是中國人獨得的技術(shù)。其純熟深造,想起了可以使人吃驚。這里精通拿筷子法的人,有了一雙筷,可抵刀鋸叉瓢一切器具之用,爬羅剔抉,無所不精。這兩根毛竹仿佛是身體上的一部分,手指的延長,或者一對取食的觸手。用時好像變戲法者的一種演技,熟能生巧,巧極通神。不必說西洋了,就是我們自己看了,也可驚嘆。至于精通吹煤頭紙法的人,首推幾位一天到晚捧水煙筒的老先生和老太太。他們的“要有火”比上帝還容易,只消向煤頭紙上輕輕一吹,火便來了。他們不必出數(shù)元乃至數(shù)十元的代價去買打火機,只要有一張紙,便可臨時在膝上卷起煤頭紙來,向銅火爐蓋的小孔內(nèi)一插,拔出來一吹,火便來了。我小時候看見我們?nèi)痉坏昀锏墓軒は壬蟹N種吹煤頭紙的特技。我把煤頭紙高舉在他的額旁邊了,他會把下唇伸出來,使風向上吹;我把煤頭紙放在他的胸前了,他會把上唇伸出來,使風向下吹;我把煤頭紙放在他的耳旁了,他會把嘴歪轉(zhuǎn)來,使風向左右吹;我用手按住了他的嘴,他會用鼻孔吹,都是吹一兩下就著火的。中國人對于吹煤頭紙技術(shù)造詣之深,于此可以窺見。所可惜者,自從卷煙和火柴輸入中國而盛行之后,水煙這種“國煙”竟被冷落,吹煤頭紙這種“國技”也很不發(fā)達了。生長在都會里的小孩子,有的竟不會吹,或者連煤頭紙這東西也不曾見過。在努力保存國粹的人看來,這也是一種可慮的現(xiàn)象。近來國內(nèi)有不少人努力于國粹保存。國醫(yī)、國藥、國術(shù)、國樂,都有人在那里提倡。也許水煙和煤頭紙這種國粹,將來也有人起來提倡,使之復興。

但我以為這三種技術(shù)中最進步最發(fā)達的,要算吃瓜子。近來瓜子大王的暢銷,便是其老大的證據(jù)。據(jù)關心此事的人說,瓜子大王一類的裝紙袋的瓜子,最近市上流行的有許多牌子。最初是某大藥房“用科學方法”創(chuàng)制的,后來有什么“好吃來公司”、“頂好吃公司”……等種種出品陸續(xù)產(chǎn)出。到現(xiàn)在差不多無論哪個窮鄉(xiāng)僻處的糖食攤上,都有紙袋裝的瓜子陳列而傾銷著了?,F(xiàn)代中國人的精通吃瓜子術(shù),由此蓋可想見。我對于此道,一向非常短拙,說出來有傷于中國人的體面,但對自家人不妨談談。我從來不曾自動地找求或買瓜子來吃。但到人家作客,受人勸誘時;或者在酒席上、杭州的茶樓上,看見桌上現(xiàn)成放著瓜子盆時,也便拿起來咬。我必須注意選擇,選那較大、較厚、而形狀平整的瓜子,放進口里,用臼齒“格”地一咬;再吐出來,用手指去剝。幸而咬得恰好,兩瓣瓜子殼各向兩旁擴張而破裂,瓜仁沒有咬碎,剝起來就較為省力。若用力不得其法,兩瓣瓜子殼和瓜仁疊在一起而折斷了,吐出來的時候我就擔憂。那瓜子已縱斷為兩半,兩半瓣的瓜仁緊緊地裝塞在兩半瓣的瓜子殼中,好像日本版的洋裝書,套在很緊的厚紙函中,不容易取它出來。這種洋裝書的取出法,現(xiàn)在都已從日本人那里學得,不要把指頭塞進厚紙函中去力挖,只要使函口向下,兩手扶著函,上下振動數(shù)次,洋裝書自會脫殼而出。然而半瓣瓜子的形狀太小了,不能應用這個方法,我只得用指爪細細地剝?nèi)?。有時因為練習彈琴,兩手的指爪都勢乎,和尚頭一般的手指對它簡直毫無辦法。我只得乘人不見把它拋棄了。在痛感困難的時候,我本擬不再吃瓜子了。但拋棄了之后,覺得口中有一種非甜非咸的香味,會引逗我再吃。我便不由地伸起手來,另選一粒,再送交臼齒去咬。不幸而這瓜子太燥,我的用力又太猛,“格”地一響,玉石不分,咬成了無數(shù)的碎塊,事體就更糟了。我只得把粘著唾液的碎塊盡行吐出在手心里,用心挑選,剔去殼的碎塊,然后用舌尖舐食瓜仁的碎塊。然而這挑選頗不容易,因為殼的碎塊的一面也是白色的,與瓜仁無異,我誤認為全是瓜仁而舐進口中去嚼,其味雖非嚼蠟,卻等于嚼砂。殼的碎片緊緊地嵌進牙齒縫里,找不到牙簽就無法取出。碰到這種釘子的時候,我就下個決心,從此戒絕瓜子。戒絕之法,大抵是喝一口茶來漱-漱口,點起一支香煙,或者把瓜子盆推開些,把身體換個方向坐了,以示不再對它發(fā)生關系。然而過了幾分鐘,與別人談了幾句話,不知不覺之間,拿跟了別人而伸手向盆中摸瓜子來咬。等到自己覺察破戒的時候,往往是已經(jīng)咬過好幾粒了。這樣,吃了非戒不可,戒了非吃不可;吃而復戒,戒而復吃,我為它受盡苦痛。這使我現(xiàn)在想起了瓜子覺得害怕。

但我看別人,精通此技的很多。我以為中國人的三種博士才能中,咬瓜子的才能最可嘆佩。常見閑散的少爺們,一只手指間夾著一支香煙,一只手握著一把瓜子,且吸且咬,且咬且吃,且吃且談,且談且笑。從容自由,真是“交關寫意!”他們不須揀選瓜子,也不須用手指去剝。一粒瓜子塞進了口里,只消“格”地一咬,“呸”地一吐,早已把所有的殼吐出,而那在那里嚼食瓜子的肉了。那嘴巴真像一具精巧靈敏的機器,不絕地塞進瓜子去,不絕地“格,”呸“,”格“,”呸“,……全不費力,可以永無罷休。女人們、小姐們的咬瓜子,態(tài)度尤加來得美妙;她們用蘭花似的手指摘住瓜子的圓端,把瓜子垂直地塞在門牙中間,而用門牙去咬它的尖端?!钡?,的“兩響,兩瓣殼的尖頭便向左右綻裂。然后那手敏捷地轉(zhuǎn)個方向,同時頭也幫著了微微地一側(cè),使瓜子水平地放在門牙口,用上下兩門牙把兩瓣殼分別撥開,咬住了瓜子肉的尖端而抽它出來吃。這吃法不但”的,的“的聲音清脆可聽,那手和頭的轉(zhuǎn)側(cè)的姿勢窈窕得很,有些兒嫵媚動人。連丟去的瓜子殼也模樣姣好,有如朵朵蘭花。由此看來,咬瓜子是中國少爺們的專長,而尤其是中國小姐、太太們的拿手戲。

發(fā)明吃瓜子的人,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天才!這是一種最有效的”消閑“法。要”消磨歲月“,除了抽鴉片以外,沒有比吃瓜子更好的方法了。其所以最有效者,為了它具備三個條件:一、吃不厭;二、吃不飽;三、要剝殼。

俗語形容瓜子吃不厭,叫做”勿完勿歇“。為了它有一種非甜非咸的香味,能引逗人不斷地要吃。想再吃一粒不吃了,但是嚼完吞下之后,口中余香不絕,不由你不再伸手向盆中或紙包里去摸。我們吃東西,凡一味甜的,或一味咸的,往往易于吃厭。只有非甜非咸的,可以久吃不厭。瓜子的百吃不厭,便是為此。有一位老于應酬的朋友告訴我一段吃瓜子的趣話:說他已養(yǎng)成了見瓜子就吃的習慣。有一次同了朋友到戲館里看戲,坐定之后,看見茶壺的旁邊放著-包打開的瓜子,便隨手向包里掏取幾粒,一面咬著,一面看戲。咬完了再取,取了再咬。如是數(shù)次,發(fā)見鄰席的不相識的觀劇者也來掏取,方才想起了這包瓜子的所有權(quán)。低聲問他的朋友:”這包瓜子是你買來的么?“那朋友說:”不,“他才知道剛才是擅吃了人家的東西,便向鄰座的人道歉。鄰座的人很漂亮,付之一笑,索性正式地把瓜子請客了。由此可知瓜子這樣東西,對中國人有非常的吸引力,不管三七二十一,見了瓜子就吃。

俗語形容瓜子吃不飽,叫做”吃三日三夜,長個屎尖頭?!耙驗檫@東西分量微小,無論如何也吃不飽,連吃三日三夜,也不過多排泄一粒屎尖頭。為消閑計,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條件。倘分量大了,一吃就飽,時間就無法消磨。這與賑饑的糧食目的完全相反。賑饑的糧食求其吃得飽,消閑的糧食求其吃不飽。最好只嘗滋味而不吞物質(zhì)。最好越吃越餓,像羅馬亡國之前所流行的”吐劑“一樣,則開筵大嚼,醉飽之后,咬-下瓜子可以再來開筵大嚼。一直把時間消磨下去。

要剝殼也是消閑食品的一個必要條件。倘沒有殼,吃起來太便當,容易飽,時間就不能多多消磨了。一定要剝,而且剝的技術(shù)要有聲有色,使它不像一種苦工,而像一種游戲,方才適合于有閑階級的生活,可讓他們愉快地把時間消磨下去。

具足以上三個利于消磨時間的條件的,在世間一切食物之中,想來想去,只有瓜子。所以我說發(fā)明吃瓜子的人是了不起的天才。而能盡量地享用瓜子的中國人,在消閑一道上,真是了不起的積極的實行家!試看糧食店、南貨店里的瓜子的暢銷,試看茶樓、酒店、家庭中滿地的瓜子殼,便可想見中國人在”格,呸“、”的,的“的聲音中消磨去的時間,每年統(tǒng)計起來為數(shù)一定可驚。將來此道發(fā)展起來,恐怕是全中國也可消滅在”格,呸“、”的、的"的聲音中呢。

我本來見瓜子害怕,寫到這里,覺得更加害怕了。

1934年4月20日。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