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發(fā)展帶來了諸多便利,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新的挑戰(zhàn)。寫總結(jié)時,要注重用詞準確、語句通順。請大家參考以下范文,自己動手寫一篇總結(jié),并進行相互之間的交流和評析。
鞍山千山風(fēng)景區(qū)導(dǎo)游詞篇一
千山南臨渤海,北接長白山,是著名的道教勝地,因為由近千座形似蓮花的奇峰組成而得名,自然風(fēng)光十分秀麗。千山風(fēng)景區(qū)主要由仙人臺國家森林公園、大佛景區(qū)、天上天景區(qū)、五佛頂景區(qū)組成。
千山景區(qū)的景點比較多,基本來此的游客以一日游為主,如果想要全部游完景區(qū)內(nèi)精華景點的話,建議坐景區(qū)內(nèi)電瓶車、徒步和纜車結(jié)合的方式游玩最佳。
進入山門便是一條林蔭水泥大道,道路兩旁滿目翠綠,路上可以看到蓮花石和生態(tài)綠道的景點。之后便可來到財神廟和無量觀,無量觀是一個小的道觀,從這里開始需要沿著石階,一路向上攀爬,沿途可以看到無量石、太極石及木魚石。之后便到了一線天,此處非常狹窄,只能同時容納一個人經(jīng)過,走到盡頭拉著鐵鏈向上爬一小步便登上了天上天。這是一個小山脊,四周都是鐵欄桿,很安全,但由于山脊面積不大,最多可容納十幾名游客,所以登上之后需繼續(xù)向前下山。
繼續(xù)向前來了七重天和九重天,這兩處和之前一樣,也是全部石階,兩旁欄桿。之后會經(jīng)過天外天和佛山峰兩個景點,再向上便到了五佛頂。這里是千山景區(qū)最高處,爬到這里用時約3、4個小時。如果體力還可以的游客,可以在此沿百鳥園步行下山,體力不支的游客可以選擇乘坐纜車下山。
纜車下山后便有景區(qū)電瓶車可坐到大佛寺,從大佛寺開始一路向上可至千山彌勒大佛,這座大佛有著千年歷史,最值得看的是大佛胸前一串天然形成的佛珠。之后從大佛步行至山腳下一路可參觀龍泉寺、龍?zhí)逗?、圓通觀和祖越寺,最后返回景區(qū)大門。
鞍山千山風(fēng)景區(qū)導(dǎo)游詞篇二
千山,古稱積翠山,又名千頂山、千華山、千朵蓮花山。千山是長白山的支脈。整個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經(jīng)遼陽、海城、蓋州、岫巖,止于金州。南北綿延200多公里,縱貫整個遼東半島。自古以來就有“無峰不奇,無石不峭,無寺不古”之譽。千山為“園林寺廟山岳型風(fēng)景區(qū)”,被譽為“東北明珠”。千山宗教文化歷史悠久早在14前北魏時期,千山就有佛教徒的蹤跡,隋唐代起有了廟宇建筑,到遼金已發(fā)展成遠震遼左的著名佛教勝地。“祖越”、“龍泉”、“香巖”、“中會”、“大安”五寺,在明代已很出名。到了清代道教進入千山,使千山的廟宇有了進一步的增建,發(fā)展到七寺、十二觀、九宮、十庵。千山廟宇布局巧妙,建筑宏偉。
古老而宏偉的寺廟,與自然景物彼此烘托,融為一體,構(gòu)成一幅優(yōu)美、雅致、幽靜的動人畫面。眾多寺廟終日香煙繚繞,鐘鼓幽鳴,一派仙人福地景象。特別是身高70米的天成彌勒大佛,自發(fā)現(xiàn)以來,轟動海內(nèi)外,成為世界奇觀。探奇者、朝拜者絡(luò)繹不絕,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親筆題寫“千山彌勒大佛”,每年6月的千山大佛節(jié),將宗教活動帶入高潮,堪稱佛教之盛事。
千山人文歷史遺跡頗多千山歷來是引起人們向往的名勝之地,不僅有唐太宗李世民駐蹕和薛禮兵營遺址,還留下清帝康熙和乾隆游歷的足跡和詩篇。名貫三江的關(guān)東才子清太史王爾烈,曾在千山龍泉寺讀書,至今還保留他的書房。明清時的官宦、名人也曾紛紛來游,并題有許多匾額和詩詞贊美千山。就連《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棟亭詩抄》中,也把自己的籍貫用“千山”二字標出。千山物產(chǎn)豐富。百年以上古松萬余株;各類動物60余種,特產(chǎn)水果10余種,香水梨、南果梨堪稱一絕。溫泉休閑娛樂勝地在風(fēng)景觀光區(qū)的東北部是溫泉休閑娛樂勝地,這里溫泉資源得天獨厚,地?zé)崴Y源占鞍山地區(qū)已查明地?zé)崴Y源50%以上,目前年采水量85萬立方米。
天上天景區(qū)。
天上天景區(qū)位于千山風(fēng)景名勝區(qū)北部,東起千山正門,西至,五佛頂,面積約5平方公里,海拔450—-550米,為千山第二高嶺,山峰奇峭,怪石嶙峋,懸崖絕壁,蒼松翠柏,錯落其中,以峰奇,石奇,松奇而著稱。是千山唯一一個高嶺游覽區(qū),平均海拔520米,唐太宗李世民,清康熙、乾隆等帝王曾游覽過此景區(qū)。相傳唐王李世民,住大安寺到無量觀“振衣岡”上抖過戰(zhàn)袍;金代皇帝世宗完顏雍曾到千山靈巖寺探望其母貞懿太后;清代康熙,乾隆、嘉慶皇帝也都到或從遼阻古城望千山,并留下遺跡題詞和詩文。王爾烈陪同嘉慶皇帝在千山找的那塊“木魚石”、即曹雪芹寫的石頭記(紅樓夢)中那塊有靈氣石頭,金世宗住的遺址、蟄龍亭、博愛樹、貞懿太后住的遺址內(nèi)出土的30多萬枚銅錢均在景區(qū)范圍內(nèi)。在景區(qū)內(nèi)建了索道,在索道下文建了御覽殿,殿為高臺基單檐歇山式建筑面闊五間,雕粱畫棟,在,其后面又建了半月牙式迥廊,內(nèi)嵌青石板雕像千山著名傳說:仙子繡蓮、童子奕棋、令威化鶴、薛才征東、無佛五佛、御賜龍泉、伏虎禪師、香巖雪庵、全后修禪、敕建龍泉、梵腿煮石、剩人函可、無根奇石、太琳鑄鼎、釋道同源、康熙巡游、寓居龍泉、嘉慶尋石18幅,游覽至此品佛、仙之悠,睹圣君、明主之奕彩、回顧歷代珍聞,逐幅賞玩,體會中滋味、定能生悅意之快,至身佳境之愉。
天上天景區(qū)以自然景觀為主,以奇峰、怪石、古廟、巖松而著稱。千山著名道觀無量觀和五大禪林之一的祖越寺位于此景區(qū)。景區(qū)由正門至御覽峰為上段,至玉霞關(guān)為中段,至五佛頂為下段,上看怪石,中看秀峰,下看奇松。著名景點有天上天、七重天、.九重天、天外天、一線天、一字天、夾扁石、無根石、木魚石、鸚鵡石、可憐松、探海松、望天蛙等100余處。乘座天上天索道您可以安全快捷地到達主峰天上天,盡覽千山的秀美景色。天上天景區(qū)有全國唯一、民間普遍信奉的喜神、財神、三星(福、祿、壽)、文昌帝君等民神為主的喜神殿、財神殿、文昌個閣。該景區(qū)每年舉辦的增福、添壽、發(fā)財?shù)亩Y拜祭活動,其中文昌帝君更是人們求學(xué)進取的可祿之星。正如古歌謠云:福星高照把福施,祿星送印下祥云。壽星騎鹿獻蟠桃,吉星高照喜盈門。
無量觀。
無量觀是千山最早最大的一座道觀,始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又名無梁觀或無糧觀,關(guān)于名字的來歷也有一段不平凡的歷史。劉太琳是全真教龍門派第九代弟子,奉師命來千山擴大道教勢力,可是當他來到千山后,寄居在佛教寺院里,開始僧人對他十分尊敬,后來發(fā)現(xiàn)劉太琳有傳道入山的跡象,于是把他軟禁在后山羅漢洞內(nèi),劉太琳寄居在此心情十分苦悶,于是40余日不進飲食,后來同門俗家?guī)煹芎閷④妬砜此l(fā)現(xiàn)他的境遇十分狼狽,于是幫助他修建起道教廟宇,后來起名時,因劉太琳40余日無糧,而且羅漢洞是無梁洞府,于是起名無糧觀或無梁觀,后來取道教功德無量改名為“無量觀”,于是劉太琳便成為千山道教的“開山祖師”。
無量觀位于千山北溝,地處群山環(huán)抱之中,山勢巍峨,峰奇石怪,蒼松翠柏,簇擁四周,空明天朗之時,風(fēng)光繚繞,紫云:籠罩,四時風(fēng)景如畫。有人曾贊喻:“來到無量觀,景點連成片,松塔石洞天,處處惹人戀,若想細觀賞,須得一天半”?!八笔菤v史的見證,是名勝的點綴。許多風(fēng)景勝地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塔。千山的塔多為墓塔,是道士羽化和和尚圓寂的葬身之地,無量觀的塔就有玲瓏塔、許公塔、八仙塔、葛公塔、祖師塔五座古塔。玲瓏塔是千山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始建于唐代,高十二點三米,六角十三級。塔身是花崗巖砌筑而成,玲瓏塔掩映在茂密的松林中,每當夕陽西下,晚霞映襯塔頂時,分外輝煌,秀麗壯觀。
六角九級飛檐斗拱的寶塔即是藏真塔,又名許公塔,是無量觀第十一任道長許信友大師的羽化墓塔,共花費百余萬元,許信友大師六歲出家直至”95年,羽化,享年91歲,他把一生的精力都奉獻給道教事業(yè),是我國道教三元老之一,他一生最大的貢獻是促進千山佛道兩教的團結(jié)合作,并且化緣三百余萬元修建了無量觀東閣,完成了開山祖師劉太琳的遺愿,因此,人們不惜重金為他修建了這座壯觀的羽化墓塔,以紀念表彰他的功跡,這座塔高是13,32米,用雪花石雕刻而成,浮雕為漢白玉。
沿著許公塔繼續(xù)前行,有一上尖下寬的巨石臥在路邊,名為拴馬石,上面有一圓洞,即用來拴成繩的,因為寺廟為圣地,不許牲畜入內(nèi),所以人們在朝拜時,都要把馬匹拴在此處,古人曾說過,來到此地“文人下轎,武官下馬”,以表示對清靜之地的尊重。過了拴馬石,古跡斑斑的古塔就是八仙塔,高為十三米,六角十一級,塔的四周有八仙的浮雕,正面是南極仙翁,此塔建于清康熙年間,是由開山祖師劉太琳的俗家?guī)煹芎閷④姙槠浯蜃藿?,但每一次劉太琳在此打坐時都是心神不寧,之后才恍然大悟,自己的功德再高也不能居于八仙之上,于是放棄此塔,至今成為無量觀中為數(shù)不多的風(fēng)景塔之一。在八仙塔之上有座潔白素雅飛彌漫著道教氣氛的白塔為“葛公塔”,建于民國土8年,是由愛國將領(lǐng)張學(xué)良將軍和一些國民黨高級將領(lǐng)為葛月潭道人所修建的,此塔高為8.78米,為密檐卷云式建筑,從塔基至塔頂全部使用細晶花崗巖修建,六面塔壁鑲嵌著用漢白玉雕刻的葛公生前親手繪制的蘭草和幽竹的浮雕,塔前刻有“淡泊寧靜”四字,是出自于諸葛亮的一副“淡泊以銘志,寧靜而志遠”以代表葛公一種超脫的境界?!昂辇埵澜缣焓曲Q家鄉(xiāng)”是說自己象云野鶴一樣脫離了軍閥混戰(zhàn)年代世俗的紛爭,最終來到仙境無量觀。
葛公名葛月潭,道號震庚道人,祖籍山東,生于清咸豐4年(1854年),羽化于1934年冬,享年8l歲,是當時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一代才子,曾被當時人喻為能文能畫又能詩,文彩風(fēng)流冠一時的學(xué)者飛詩人飛畫家,曾是沈陽太清宮監(jiān)院原來是大軍閥張作霖的幕僚好友,為人善良,每遇災(zāi)荒,他都會寫字作畫換得銀兩賑濟災(zāi)民。而且他還在沈陽開辦一所小學(xué)和一所中學(xué),專門招收窮人的孩子讀書,這也是說葛公不僅是當時慈善家,而且是教育家。
過了葛公塔,就來到一座古樸肅穆的塔前,即為開山祖師劉太琳的羽化墓塔,名為祖師塔,此塔建于清康熙年間,高三丈,為六角七級精品花崗巖的密巖式寶塔。夕頃石階上行在無量觀正門西側(cè)的絕壁上,生長著一棵高不過l,3米,粗不過3寸的小松樹,遇風(fēng)時搖搖欲墜,有弱不禁風(fēng)之勢,令人可憐,因此被人稱為可憐松,名為可憐,實則強焊,它嬌小玲瓏,傲視白云,飽經(jīng)風(fēng)霜,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了,盡管風(fēng)吹日曬,雨淋霜打,它卻巍然屹立,這種堅毅的性格給游人以鼓舞和斗志,所以,人們又稱他為“頑強松”,并且有清代詩人蓬萊子曾贊揚它“莫把巖松號可憐,空山涵養(yǎng)已多年,頻看喬木催斤斧,是彼真誠地上仙”。
無量觀建筑最優(yōu)美的要算“西閣”了,它依山勢而建,環(huán)境十分幽靜。清代呂翼文曾撰聯(lián)贊道:“潮月空山茗莢落,露風(fēng)靈響海天高”。西閣內(nèi)建有觀音殿,它座落在半山腰上,玲瓏剔透,宛若精致的盆景。內(nèi)供奉慈航道人飛眼光娘娘和子孫娘娘,據(jù)說子孫娘娘掌管生兒育女,無嗣者可求助于她,眼光娘娘專治眼病,給人以光明。殿內(nèi)還供奉觀音救八難和“天女散花”、“麻姑獻壽”兩幅壁畫。有人會生起疑問,為何道教宮觀會供奉佛教菩薩呢?傳說很多,《遼東文獻征略》記錄了一個有趣的故事,說無量觀有位道士,看到羅漢洞內(nèi)供奉觀世音菩薩相,心中不快,就偷偷把觀音的頭砍掉,改成真武大帝的頭像??墒沁^了不久,這個道士便爛頸而死,其余道士非常害怕,以為是觸犯了觀音的神靈,害怕再牽連他人,急忙又在西閣正殿重塑觀音菩薩像,以平息紛爭。
在慈云殿后面山路旁邊有一處平坦的石面,擊之能發(fā)出木魚的聲音,因此名為“木魚石”,游人從此經(jīng)過都好奇的敲一敲,聽一聽。天長日久·,木魚石被敲打的十分光滑,有的地方已呈凹形。相傳嘉慶皇帝在千山尋找木魚石花費了三年的時間,踏遍千山的每一個角落,最終在他的老師王爾烈的指引下找到這塊奇石。
羅漢洞是游人云集之處。羅漢洞十分古老,是由一個天然石洞稍加穿鑿而成,相傳在唐代就有此洞。明代東苑馬寺卿張鏊在詩中稱該洞為“羅漢洞”,洞同有2排羅漢像,共十八尊,塑像各具特色,笑怒坐仰,神態(tài)離奇。過去在十八羅漢中間塑有真武大帝。佛道兩家本來供奉不同,十八羅漢為佛教供奉,真武大帝為道教尊者,兩家神像本不能塑于一洞,和尚飛道士也不能一起燒香訟經(jīng)。難怪古人提出質(zhì)疑“釋道環(huán)居一洞中,花開花落幾春風(fēng),牟尼莫漫玄真問,貝葉黃庭解不同”。這個奧秘至今才完全揭開。原來,創(chuàng)建無量觀的劉太琳成為開山祖師后,感到在他的觀內(nèi)供奉羅漢有失大雅,就想把羅漢像毀掉,但又礙于輿論,遂采取一個折中的辦法,將洞內(nèi)正位的觀世音菩薩像扒掉,改塑成真武大帝,變成“道居正位,佛列兩旁”。并在洞外親筆提寫“釋道同源”四個字,以自圓其說。
在羅漢洞的上方有一石名叫“無根石”,它是由三塊小石頭支起一塊大石頭,上提寫“無根石”三字,據(jù)說曹雪芹寫紅樓夢時就在此地方生靈感,無根石即是寶玉,而旁邊的小樹為林黛玉(純屬虛構(gòu))。
無量觀的正殿是三宮殿,內(nèi)供奉上元賜福天官堯,中元赦罪地官舜,下元解厄水官禹。此殿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單檐硬山式建筑,整個大殿建在山間盆地上,是一座整齊潔凈的院落。在三官前方分別是赤面王靈官和護壇土地,神話中的王靈官有第三只眼睛,叫慧眼,專治邪人惡事,為民護法,在三官東側(cè)是八仙過海去赴蟠桃會,在過海時各顯神通,形象唯妙唯肖,西側(cè)為瑤池金母,金母騎著吼騰云駕霧,神態(tài)安祥。右墻壁繪有堯王舜,大禹治水的兩幅壁畫。
在三宮殿正上方有一山峰,題寫“振衣崗”三字,相傳唐王李世民在此休息過,風(fēng)吹動他的戰(zhàn)袍,讓李世民頓覺心曠神怡。后來又有詩人贊美道: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振衣千里崗,濯足萬里行。后來浙江向程取詩里的三個字振衣崗題寫在上面。
過了一塊酷似豬頭的石頭,叫豬首峰,向上攀登,在東面有一座秀美的廟宇。叫老君殿,北殿建于清康熙年間,因為老子為道教之祖,故殿門刻有“道教之家”四字,內(nèi)供太上老君道德天尊飛靈寶天尊飛玉清自然元始天尊,兩側(cè)繪有老君過涵谷關(guān)的壁畫和孔子問禮于老子的壁畫,老君殿前有一塊平坦之地,四周有護欄,倚欄俯視,石聳峰峭,樹海林濤,別有一番風(fēng)趣。
過老君殿前行,有臥象峰,上面有1969年原湖南省委書記張平化游千山所題寫的詩:“千山不足千,人造一株蓮,此說誰為證,請詢天上天”。繞過臥象峰,前面是依山勢所建的三十三級石階,這就是著名的三十三層天,石階非常寬敞,足有五米寬,由下至上,一步一層天,每升一級,極目晴空,浩浩無際,樹海蒼芒,氣勢磅薄,景象萬千。有人有詩贊道:“別有名天三十三,興來拾級任登探,舉頭試望絕高處,一色蒼茫接蔚藍”。三十三層天上端是無量觀最高的建筑玉皇閣,道士稱之為“觀頂”。工程堅固,歷經(jīng)數(shù)年竟未傾圮。玉皇閣內(nèi)塑有玉皇大帝神像。在三十三層天左側(cè)峭壁上鑿刻出八步蹤印,非常險要,一步緊似一步,故稱“八步緊”,1926年東北憲兵司令陳興亞來此地時不禁有感而發(fā)題寫上“化險為夷”四個大字。
古人曾有詩贊道“絕頂苔青路未封,過來人已早留蹤。要知吃緊為人處,一步何曾放得松”。過了八步緊就是著名景點“夾扁石”,這是天然形成的石縫,長4米,高3米,寬近半米。這就是千山一絕夾扁石。不管胖人瘦人,只可側(cè)身而過,這處景點吸引了眾多游客來此“一夾”,游客經(jīng)過此處,笑聲朗朗,其樂陶陶,似乎所有登山的疲勞都被:“夾”的一二凈。走出夾扁石,就來到“一步登天”,之后便是著名的“天上天”,游人至此,心情豁然開朗,眼界頓覺開闊,舉目遠眺,滿眼碧翠,群峰爭奇,使人確有置身天上之感。從天上天乘索道下行400米便來到新開放的財神殿,整個大殿高7米,長工3米,寬8,5米。面闊5間,是采用清代歇山式風(fēng)格建筑,正中供奉正財神趙公明。殿門匾額是由著名書法家馮啟光所題,兩側(cè)楹聯(lián)為:濟世當疏財,你也求,我也求,求之有道,不做半點事,朝也拜,夕也拜,做難公明。財神分為正財神,偏財神和準財神。正財神又分文財神和武財神。文財神是比干和范蠡,武財神是趙公明和關(guān)羽。
天應(yīng)宮。
祖越寺。
祖越寺位于千山北溝峰巒疊翠的北山坳谷中,殿宇與自然景色深然一體,一道高10余米,長50余米的石墻,將坳谷口閘住,形成石土墊平的廟基地,該寺共有七幢建筑,394,9平方米,雖經(jīng)多次修建,仍帶有明代建筑風(fēng)格,顯得莊重雄渾,古風(fēng)浮厚。殿宇北是雄偉的彌勒峰,兩側(cè)伸出小山脈骨,將祖越寺入胸前,形成彌勒捧古剎的巧妙構(gòu)圖。東為亭閣飛古塔飛密松、西為古松托起的懸崖,前有亭塔相峙,天作人口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構(gòu)成一幅動人的山水畫卷。
祖越寺是千山五大禪林之一,前身為靈巖寺,始建于唐代,相傳在建寺之時,恰逢佛祖經(jīng)過此處并長住于此,為寺憎出謀劃策,直至寺成方飄然而去,為了紀念佛祖,起名為祖越寺。從遺址看,大約有60余幢廟房,清康熙六年,道教傳入千山后,祖越寺范圍縮小,屈居五大禪林建筑規(guī)模之末,但近年來曾在舊址中發(fā)現(xiàn)較大彩雕石欄板望柱蓮花佛座和殘缺的石碑頭等遺物,也很有收藏和研究價值。祖越寺蒼松四合,峭崖壁立,四季景色俱佳,在山門之側(cè),有立于清光緒六年(1875年)的兩甬石碑,上刻“天花亂墜”“地涌金蓮”八個大字,相傳祖越寺某大師在此講經(jīng)說法,因其知識淵博,佛法深重,競講得天花如雨,從長空墜落,金蓮盛開,從地下噴涌而出,因立三碑,但據(jù)實記載,是說梁武帝時云光法師講經(jīng)感動上天,天花紛紛墜落,祖越寺僧立此二碑,無非是宣揚佛門法力,增加神秘感。百丈深淵之下,則是另一個寧靜的大干世界,沿著通幽曲徑的小路,進入祖越寺,在蒼松翠柏的環(huán)抱中,祖越寺建筑盡收眼底,莊嚴肅穆的法王殿依山向陽,正面供奉未來佛祖彌勒佛,彌勒佛是人間喜佛,在百姓心目中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可以說人人朝拜彌勒佛,家家供奉觀世音,即使對待一些不信奉宗教的眾生。彌勒佛也會教導(dǎo)眾生遇事忍大肚能容的精神。旁邊兩側(cè)供奉四大天王,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飛水天王、西方天王,因為四大天王手中持法器不同,保佑方眾可以國泰民安,風(fēng)調(diào)雨歹頃。又因四大天王可以凈眼觀看世間,懲治一些做惡的小人,所以有一句話說“勸君莫做虧心事,舉頭三尺有神靈”,就是被四大天王踩在腳下。在彌勒佛后方的是保護寺院的菩薩葦陀護法。很多寺院建筑都是法王殿在前,大雄寶殿在后,也就是這個原因。在法王殿之后的就是大雄寶殿,里面供奉著橫三式佛,即中間釋迦牟尼,左側(cè)南無消災(zāi)延藥師佛,右側(cè)南無阿彌陀佛。那么釋迦牟尼是佛教創(chuàng)始人,佛教中至高無尚的教主,在歷史上也確有其人,他生于古印度迦毗羅衛(wèi)國,生于公元前565年,與中國孔子時期同步,他的思想很富有哲學(xué)道理,特別是他主張的和很多宗教也有相同之處的就是以善為本,那才是最難得可貴的,那左側(cè)藥師佛祖是保佑人的身體可以健康長壽,這也是每個人對自己和家人有一個美好的祝福和心靈上的寄托,同時朝拜阿彌陀佛也希望赴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可以萬壽無疆,也不會進入六道輪回都能成佛。旁邊房里而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薩,又稱幽教主,但也不是我們所說的閻王爺,他也可以稱之為大愿菩薩,因他說過“度盡眾生,方正菩提,地獄不空,誓不為佛”,所以,很多地藏殿里都擺著去世人的靈位和牌位,是為了超度靈魂所用的。站在院中,仰首翹望茫茫云海驚濤駭浪,那凌空而立的峻嶺腰間,銘刻四個大字“獨鎮(zhèn)群岳”,據(jù)記載,黃帝自洛水取《河南經(jīng)書》遍歷天下,封泰山為東岳,華山為西岳,嵩山為中岳,恒山為北岳,衡山為南岳,后歷蜀中,見青城山巍峨險峻,氣勢博大,便封青城山為五岳丈(岳父),一月之內(nèi)群岳都來朝拜,因有獨鎮(zhèn)群安之譽。彌勒峰與丈人峰具取形式比其靈異也,所以當年巡遼侍御盛泰字在明隆慶二年(1568年)直書四字,經(jīng)過地質(zhì)風(fēng)化與侵蝕,是何人所提已無從考證,意思是山之為言宣也,含澤布氣調(diào)五神,即帶著恩澤差遣五岳之神,也是源彌勒為五岳丈人之意,是丈人廣施恩澤賜予群峰以宏大的氣勢,可想,昔日的祖越宏偉規(guī)模。祖越寺以它“蓮花出天際,頓覺絕塵?!钡姆逋馄娣?,“山引樓臺連碧落,佛閣高樓漂渺中”的樓臺殿閣,“巖松宿霧常浮翠,石間流泉漾落花”的松石林泉,引來歷代文人墨客才子佳人,為此紛紛踏至留下珍貴的摩石刻,每景每物都將為游人留下美好的回憶,正如古人云:“祖越多奇境,天工亦幻哉”
可憐松。
可憐松位于無量觀山門西有紋無罅的懸崖峭壁上,高1.3米,直徑6厘米。長得嬌小玲瓏,遇風(fēng)發(fā)出沙沙的聲音,險有搖搖欲墜之勢,令人可憐,故命名為可憐松?!哆|陽縣志》記載:“觀東(西)有巨石如砥,無土無罅,上生一松,根入石中,遇風(fēng)則搖搖欲倒,有弱不可經(jīng)風(fēng)之意,殊令人憐,”可憐松已有幾百年的歷史,飽經(jīng)世代風(fēng)霜,依照傲立于懸壁上,十分頑強。清代詩人蓬萊子曾對可憐松的精神贊揚道:“莫把巖松號可憐,空山涵養(yǎng)已多年。頻看喬木摧金斧,是彼直成地上仙?!?/p>
木魚石。
位于無量觀西閣觀音殿后巖石上,即羅漢洞洞口西南。木魚石是以音響命名,無突出形象,只是上下石徑中間平坦處,用石敲之聞其聲如木魚。相傳,此木魚石之名源于清初年間。千山道教祖師劉太琳,其在家禮兄弟洪xx(清朝將軍),來此以手杖擊之,聞木魚之聲,而命之。從此,游人經(jīng)此,多以石敲打,致使石面上被敲出若干個小坑。小坑旁,刻有“木魚石”三個字。
鸚鵡石。
一線天位于無量觀西閣北山臥虎峰下,為地殼運動期造成的巖石斷裂罅縫。1964年開發(fā),清理出罅縫中的古樹、石土,即成為景觀罅徑。罅縫長32米,寬不滿l米,深10余米,底地極陡,裝設(shè)138級條形石階。置身于罅縫中,仰首而望,兩側(cè)懸崖凌空,中間藍天一線。傳說,昔日積翠仙子盜九霄彩云紡紗繡蓮花,冒犯玉皇大帝,她在與天兵天將格斗中,不慎將繡花針失落于此罅中。罅下端是巨象峰和通向無量觀的九曲石徑,上端是落針亭飛壽星石飛臥虎峰。以一線天為中心構(gòu)成一衛(wèi)星游覽小區(qū)。
一字天。
一字天位于鸚鵡洞北山峰南側(cè)陡壁,為地殼運動期造成巖石陡壁一斷裂罅縫,長30余米,最寬處0.7米,最窄處0.4米。1982年,對罅縫進行了清理,挖出積土和石頭,鋪裝上63級條形石階,至峰頂。置身罅縫仰首,藍天呈“一”字形,故命名為一字天。此罅是登無量觀北山七重天飛九重天必經(jīng)之路。罅下是松林,奇石、古木,罅上是長長一道峰頭,在赤條條的巖石上,生長十幾株古老而又矮小的蒼松,名為石頂插翠。
一步登天。
在玉皇閣北面八步緊之上、天上天之下,有圓形巨石,石邊置有鐵環(huán),游人握環(huán)一步登上,故曰一步登天。民國初期,稱作上天臺石。前人白星烈詩曰:“一步登天芳草凄,危石高聳與云齊。桃梨萬樹開荒野,松柏千峰陰綠溪。丹鳥浮空掠客過,黃鶯振羽向人啼。塵心我已隨水流,筑石山林愿人棲?!?/p>
無根石。
無根石位于羅漢洞旁,浮于芙蓉峰上,高約3米,上刻有“無根石”三字。由西北觀看猶如人首,由南向北觀看如瓶狀。《遼陽縣志》記載:“過可憐松仰視,峰頂浮擱一石,高約丈余,岌岌欲墜,上又堆小石三塊,迎風(fēng)似欲動搖,然歷有多年,其石如故?!鼻逑特S道人郭永慧在《無根石》一詩中寫道:“凌空拔地累然存,擬向南宮細討論。底是崢嶸奇怪石,也同芝草竟無根。”清朝前期,此石名為凈瓶石,清康熙進士陳夢雷在《游千山記》中寫道:“洞上,有石如瓶,號曰凈瓶。”因凈瓶與中會寺凈瓶峰、龍泉寺凈瓶峰重復(fù),后易名無根。
天上天。
“天上天”,位于無量觀頂峰游人至此,心情豁然開朗,眼界頓覺開闊,舉目遠眺,滿眼碧翠,群峰爭奇,使人確有置身天上之感。
五佛頂五佛頂位于西海景區(qū),海拔554.12米,是千山風(fēng)景區(qū)的第二高峰,是千山開發(fā)比較早的風(fēng)景點之一。在當?shù)刈怨胚€流傳著“登不上五佛,看不盡千景”和“山高不過仙人臺,廟高不過五佛頂”的說法。在1990年前,想要上五佛頂,必須經(jīng)過兩上小時登山,而現(xiàn)在在1990年修建了長781米的空中索道,經(jīng)過7—8分鐘的運行就直接把人送到了景區(qū)的4/5的位置,這樣使游客不必太勞累就可以登上五佛頂,下了索道以后,了頃著石階向上走,就到了五佛頂?shù)钠瞻灿^,它是千山海拔最高的一座道觀。
它的原名西名庵,由明代僧人普安創(chuàng)立于15,當時有茅堂三間,堂后玉皇洞,內(nèi)塑玉皇大帝,也是普安練功打坐之場所,為佛門凈土普安圓寂后,在清代道士錢來吉來到此處,看見西名庵破損不堪,于是他便四處化緣,建了道觀,為了紀念普安大師修煉過,于是用了佛教普安和尚之名起名為普安觀,從這也能看出佛道兩教相處非常融洽,在這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據(jù)說普安大師修煉時曾與他俗家的外甥宏光一塊出家于西明庵,由于天資比較實在,打坐認真,也得到普安大師的喜愛,一日普安大師要下山化緣,在山上已準備好柴米,可是宏光仍然同普安說:“您走后我吃什么,喝什么呀”?由于當時普安下山著急,看見宏光這么問,于是生氣地說到:“燒大腿,吃石頭”。而宏光聽后并沒以為普安說的氣話,廚心地點點頭,一晃數(shù)月以過,普安和尚化緣歸來,于是回到山上,看見柴米未動非常奇怪,于是忙問宏光:“你這些天吃什么,喝什么呀”?宏光看見普安答到:“您不是讓我吃石頭,燒大腿嗎,我按您說的做的。”普安聽過非常不信讓宏光做給他看,而宏光真的把大腿伸進灶內(nèi)燒著,而鍋內(nèi)的石頭也可以下咽,當時普安也非常吃驚,但他也不知道,自己的徒兒宏光已練生金鋼不壞之身。
雖然這個焚腿煮石的故事有很大一部分虛構(gòu),但是從此五佛頂?shù)钠瞻灿^卻更為神秘。普安觀院內(nèi)分為東西兩殿,左為老君樓,建于民國年間,它是千山為數(shù)很少的二層建筑,里面供奉道教玉清宮主人太上老君,他在道教中是最高天神,兩邊為呂祖(呂洞賓)和全真教龍門派創(chuàng)始人。邱祖(邱處機),右為關(guān)帝廟,清代單檐硬山式建筑,里面供奉忠義財神,關(guān)帝君(關(guān)羽),它的“桃圓三結(jié)義”和“過五關(guān)斬六將”“千里送皇嫂”的佳話仍被人們所傳誦,兩邊是藥王孫思邈和當?shù)氐谋<蚁珊趮寢?,在普安觀的供奉上看,就能看出道教所供奉的人物都是人們所熟知的,而道教也是多神論者,在他們認為只要對人民作出貢獻之后都會成為仙,也都會供奉,在世界上中國道教也被稱為唯一的一個沒有違反自然規(guī)律的宗教,看過普安觀,我們歹頃著比較陡的臺階向上走就來到了這長20米,寬15米的有300平方米左右的平臺,五佛頂開發(fā)于明代萬歷年間,由于山頂光禿的山峰,其上多沙而少土,無草無木,如和尚光禿的頭,故日佛頭山。相傳,當唐朝李世民曾與高句麗族有一些交戰(zhàn),曾屯兵于千山。因李世民信佛教,所以與老僧一同游覽千山風(fēng)景,當游覽至佛頭山時,不覺為佛頭山的景色所驚呆,近望座座山峰猶如朵朵蓮花開放,遠眺視野開闊,太子河像一朵白色的彩帶奔流不輟,唐太宗興之所致便問僧眾此山何名?老僧答曰:“佛頭山”,唐太宗沉吟半響脫口說道:“名曰佛頭山,無佛在山巔,何不請佛至,證明實佛山”。老僧聽后認為皇上要運上五佛,因為他們把“無佛”聽為“五佛”,聽“實佛”為“石佛”,于是五大禪林各命一名弟子不遠萬里,從河南少林寺運回五佛立于佛頭山,從此易名為“五佛頂”。這個傳說流傳至今,而現(xiàn)在立于山上的玉佛是1991年千山風(fēng)景區(qū)重塑玉佛為墨玉的,依次為日月燈佛、阿閃佛、釋迦牟尼佛、無量壽佛和焰肩佛站在五佛頂極巔,萬仞白云俱在腳下,近望山巒疊嶂,松海飛濤,蒼翠盡染,遠眺藍天盡處,秀峰景亭點綴其中,輕云薄霧繚繞峰尖,恍若仙境。
龍泉寺。
始建于隋末唐初,它座北朝南,居于群山環(huán)抱之中,景色優(yōu)美,古跡繁多,建筑宏偉壯觀,是千山僧廟之中規(guī)模較大的一座。但隨著歷朝歷代的山火焚燒,山洪沖涮都以不復(fù)存在。留下來的最早建筑都是明朝的建筑風(fēng)格,單檐歇山式建筑,建筑面積為881,3平方米。費效通題寫“南有黃山,北有千山”,黃山有迎客松,千山有迎賓石。俗語說:“松迎客,文質(zhì)彬彬,石迎客,實心實意”,寺門外的巨石就是龍泉寺的迎賓石,所以83年8月“鍾靈毓秀”四個字被薄一波老先生寫于此,其含義為千山結(jié)合天地之靈氣,孕育山川之秀美,這樣說這里還是非常值得一游的景區(qū)。沿石徑而上,東西兩山欲合處是一道石徹山門,重建于明朝萬歷三十八(16),正面有“敕建龍泉’’四個大字,旁有“明萬歷三十八年”一行小字,據(jù)載這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御筆親題,但現(xiàn)存的這四個字是否出于皇家的親題呢?不是,在“”中這四個字被紅衛(wèi)兵小將打掉,恢復(fù)宗教以后是廟上的石匠將其修補上的,所以看起來象一個玩童所寫一樣,進山門迎面有影碧墻上寫嘉慶老師王爾烈在他5l歲錦衣還鄉(xiāng)與翰林院同仁游千山時所題寫的“鳥引花迎到寺門,翠屏環(huán)擁紺宮尊。一千峰里煙霞勝,十六景中圖畫存。絕壁時懸云外屋,怪石皆走石間根,來游總向西堂宿,瓊島虛舟愜夢魂”。這首詩里,王翰林提出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就是當年他與翰林院眾人在游千山時可沒有導(dǎo)游給沿途講解,給引路只是小鳥,翠綠色的圍繞著繹紫色的寺廟,一千座山峰在云霧之中時隱時現(xiàn)。
龍泉寺清繆潤紱所品評的十六景,景景如畫,寺廟建立在懸崖峭壁上,樹木長在懸崖峭壁之中。法水常流,是龍泉寺的第三道泉眼,但現(xiàn)在無論是雨季,還是晴天,都看不到泉水流出為什么?因為在日本侵華時,發(fā)現(xiàn)千山山脈含有礦物質(zhì),所以建有早期的三大鐵礦和最早的鋼療所,日本人投降后,鞍山人接著開采,破壞了生態(tài)平衡。離千山最近的大孤山鐵礦已經(jīng)負地表200米的大深坑,所以水脈被截流,現(xiàn)存泉水很少,抬望高高山墻將游人的視線與寺廟隔開,為了驗應(yīng)深山藏古剎,古剎有高僧的說法。古剎龍泉是龍泉寺的第二道山門,走進此門也就走進了中國第一部反特故事影片《古剎鐘聲》的外景拍攝地。龍泉寺名字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種以水而命名,據(jù)載,當年唐王游覽千山時,到此廟飲用泉水,喝完之后,感到甘甜可口,沁人心脾,于是感嘆到真乃龍泉也,他貴為真龍?zhí)熳?,所以他飲用的水稱為龍泉,此廟因此而得名。說法其二,以山而命名,龍泉寺從風(fēng)水上講可算是一塊風(fēng)水寶地,因剛好生落于龍泉谷內(nèi)也就是說一條石龍盤踞之中,龍頭按逆時針而下,頭尾最近的地方,就是進來的第一道山門,龍頭下有漱瓊的字,這是明朝巡遼御史盛泰宇所根據(jù)楹聯(lián)末尾兩字所題“龍脈泉聲吐柱如漱,洞明天朗,光照若瓊”,這里的漱代表洗涮,瓊代表瓊漿玉液。當年拍攝電影《古剎鐘聲》時小和尚打水的位置就是兩口小紅井,一口井水甘甜可口是廟上飲用水,另一口又苦又澀不能喝,左邊井就是廟上飲用水,另一井邊澆花澆菜都不用它,其實水質(zhì)的不同,也是出手打井人的忌料之處,因為正在咫尺不在一水脈之上,所以也象征人生有苦必有甜,有甜必有苦的說法。
抬頭看是法王殿,兩旁楹聯(lián)上楹:長白發(fā)祥疊嶂層巒朝拱遙看千筠烈,下聯(lián)為:龍泉擅勝深庭幽壑巡游曾引六飛來。含義為:千山本是長白山的余脈,山峰多而險峻,遠遠望去,群峰象手持笏板的臣子拱衛(wèi)朝庭一樣環(huán)待著龍泉寺,而此廟獨居著千山勝境,廟宇建筑隱露在深深的龍泉谷中,優(yōu)雅景致曾引得封建帝王乘著六駕金鸞到此巡游,目光象廟內(nèi)看一下,中間供奉未來世界佛主彌勒佛,人們稱他為喜佛,所以有這樣一幅楹聯(lián):“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下下可笑之人”,所以脾氣不好的人應(yīng)經(jīng)常拜未來佛,學(xué)會佛主的容和忍。而且彌勒佛據(jù)佛經(jīng)講:他經(jīng)人間56億7萬年,佛歷4000歲,之后第三次來到人間給眾生講經(jīng)說法,要在樺林園的龍樺樹下徹悟成佛。所以他又象征著新生飛希望。但現(xiàn)在寺廟中的彌勒佛是我國五代時期出豪在浙江、寧波飛雷逗寺,佛號為契此的和尚,由于他經(jīng)常身披布袋,四處化緣,所以,百姓就稱他為布袋和尚,而且在他圓寂時,口誦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這時他的弟子便知道他是彌勒佛在人間的轉(zhuǎn)世之身,所以便將他畫了下采。所以現(xiàn)在廟中的彌勒佛是民間布袋和尚的外像。兩旁有四大天王,分別為東方持國,南方增長,西方廣目,北方多聞,按手中所持法器分別代表風(fēng)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腳下踏有八怪,就是世間八種丑惡現(xiàn)像,被四大天王統(tǒng)統(tǒng)踏在腳下,所以勸君莫作虧心事,離地三尺有神靈,否則會被踏上億萬立腳,讓你永世不得翻身。其實按佛經(jīng)講,四大天王的八條腿代表八正道,腳下為八邪道。在彌勒佛后身為葦陀菩薩,他是護法菩薩,背對是未來佛主,面對當今佛主釋迦牟尼,相傳釋迦牟尼涅后,帝釋天手持七寶瓶準備取下佛牙舍利回去建塔供養(yǎng),時有羅剎鬼躲在帝釋天身后乘人不備突然竊去佛牙舍利,葦馱奮不顧身,奮起直追,剎那間把羅剎鬼抓獲,并奪回佛牙舍利,因其能驅(qū)邪魔,保護佛祖佛法,所以成了菩薩,手中法器有驅(qū)魔作用。龍泉寺以泉為景,龍頭里吐出了泉水才能形成龍頭下的大深坑,此廟規(guī)模不大,但卻與眾不同,因為上面供奉倒坐觀音,下面供奉龍王大士,千山的特點就是小山小廟,但廟小神靈大,還是很靈驗的。大家有宗教信仰的可以拜一拜。
繞石階而上,來看一下倒坐觀音。中國佛教的供奉方式為坐北面南,而這里是坐南而北。那么問“觀音為何倒坐,因眾生不肯回頭”。這幅楹聯(lián)告訴大家,信奉觀音菩薩的人便跪在拜墊上,需要觀音的超渡,不信的人,從身邊繞過而行,而觀音看到眾生,在人間是以甘為樂,更甚的是有人以苦作惡,就是自己在人間受苦,還要作很多壞事來坑害別人,給他人帶來更多痛苦。所以觀音發(fā)下宏愿,不渡盡人生一切苦厄,不聽盡人間一切悲聲,誓不成佛。兩旁有一幅楹聯(lián)“大慈悲度一切苦厄,空色相現(xiàn)五蘊光明”,含義為: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度盡世間一切受苦受難的生靈。世間的萬事萬物,無論是虛無漂渺的,還是實際存在的,都表現(xiàn)出了物質(zhì)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完美統(tǒng)一。往西廂房看一下,兩旁的楹聯(lián)為:“峰不必一千萬象已呈真宰妙,景豈止十**時當作會心游”。含義為:千山的山峰不一定要有一千座,各種氣象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造物者美妙神奇。龍泉寺的景觀不僅有十六處,一年四季都景色各異,你能用心感應(yīng)出他的美嗎?我告訴大家龍泉寺的楹聯(lián)除觀音倒坐為佛語外,其它均為王爾烈在五十一歲錦衣還鄉(xiāng)寫的。廟內(nèi)供奉西方接引佛,中間為無量光佛或無量壽佛,兩旁左為觀音菩薩,右為大勢至菩薩,據(jù)佛經(jīng)記載:人們腳下都有一朵花,當你作善事時,它光明無比;當你。作壞事時它就會漸漸枯萎。當善良的人去世時,蓮花就會接引你到西方極樂世界。抬關(guān)看主殿為大雄寶殿,為大無畏,大英雄,只有供當今佛主的殿才能稱為大雄寶殿,中間供奉佛主釋迦牟尼,脅侍為阿南菩薩和迦葉菩薩,西側(cè)供奉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兩脅侍為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東側(cè)供奉東方玻璃藥師佛,兩旁肋侍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統(tǒng)稱為橫三世佛。曲徑通幽的小路旁有一護法殿,內(nèi)供胡三太爺和胡三太奶,這是保家仙中最高的神位,在此處供奉道教是驗應(yīng)佛主生前所講的六道眾生皆有佛性,經(jīng)過修行才能得到正果。
此處往上是一巨石峰,很似彌勒佛的石身,所以在未發(fā)現(xiàn)天成石佛,便認定他為石佛,但五官不清晰,四肢不全,在明朝時巡遼御史盛泰宇在此還刻上“吐符應(yīng)生”四個字,這里的吐代表自然流露,符代表信條,應(yīng)生代表都會應(yīng)驗而生,也可以說在此朝拜也很靈驗,此殿新建的毗盧殿,殿內(nèi)供奉:毗盧遮那佛,他是法身佛,是體驗佛法和絕對真理的佛,佛法就像陽光一樣普照眾生,兩側(cè)為文珠菩薩和普賢菩薩,文殊修智,生騎嗇獅威猛象征有勇有謀是文人所崇拜,普賢菩薩是修善飛賢德之意,象征六道輪回。順小路而上來到王爾烈書房,它座落在龍泉寺凈瓶峰北人造平臺上,為民式建筑的瓦室三楹,閣前瓶峰對峙,峰尖與閣尖齊舉,閣后萬松簇擁。西閣始建于明朝隆慶五年(1571年),初建規(guī)模很小,只有三間茅草屋,雅稱書房,這里是名人墨客,達官顯貴下榻,揮豪潑墨之地,此處,每逢夜闌人靜之時,瞑色四合,萬簌俱靜,孤檠相伴,紅影搖窗,燭光遠逝林間綠陰紅影,其境遇微妙幽伏枕細聽,方覺松濤隱隱,讀寥寥數(shù)語,如身臨其境。這此似人間仙景的地方。當年,王爾烈士8歲時,這年冬天帶書童來此處觀雪景,剛好趕上廟上的主持帶小沙彌們在此廟內(nèi)堆雪人,堆了一個觀音像,堆好后,主持詩興大發(fā)順嘴說一上聯(lián):“雪積觀音日照化身歸南海”,讓小徒弟們對下聯(lián),站在此外的沙彌們都面面相對,無一人能答,站在一旁的王爾烈卻順嘴答出:“云成羅漢,風(fēng)吹漫步到西天”,主持先一愣,后笑著說:“好,你如此小的年紀,即能對出如此好的楹聯(lián),這樣,和我到禪房一坐”,落坐后,先是閑談一陣,后老主持有意在考考他,因為他認為王爾烈對的下聯(lián)是蒙上的。所以,又出一上聯(lián):“蝦兵蟹將龜元帥,通通鐵甲”讓王爾烈對下聯(lián),王爾烈悄沉思后答到:“蚯短蟮長鯰嘴大,串串無鱗”,主持一聽大悅。認為此人是可造之材,所以,在主持的指點之下,從無量觀的西閣來到龍泉寺西閣,因為他早拜海城拔貢劉廣濤為師。他從18歲在此讀書,7年后(1753)25歲的他考取鄉(xiāng)試拔貢。27年后(1771)考取二甲一名,入翰林院作四庫全書的編修王爾烈科考這一年,剛好是乾隆也下考場。所以當時留下一句老祖同窗的佳話。原來,大家都說乾隆是一位博學(xué)多才的帝王,所以他也想試一下自己能在朝剛中名列第幾,所以他化裝成一書生,進入考場,可是當時被主考官一眼認出為當今圣上,這樣,初試沒有三名,讓這一書生隨意調(diào)選,這樣圣上便認為此次考試失敗。但還不能因自己的參與使全國考試取消,所以,只要有名次都在金殿上殿試,這次殿試,改變了王爾烈的一生命運,因為初試他只考中102名,上殿之后圣上出題為學(xué)道,他僅用89字,便將學(xué)問之道飛為官之道飛治國之道寫得面面俱到,乾隆龍顏大悅,破格由102名提名為第四名二甲一名,答卷內(nèi)容為:學(xué)道者譬如游山必上絕頂坐使天下高峰遠岫卷阿大澤悉新其狀豈不偉與靜觀萬物之理得吾心之悅也易動處萬物之分得吾心之樂也難是故智仁合一君子之學(xué)成學(xué)問之道,但默坐澄心體認天理則私欲還釋矣!含義說:作學(xué)問的與游山一樣,只有會當靈絕頂,一覽眾山小,只有學(xué)問達到一定高深時,才能品評圣人學(xué)說,看到圣人的思想心中極為不平靜,好似大河奔流飛云霧翻卷一樣,好不壯觀,作學(xué)問的人當靜下心來想寫好一篇文章很容易,這葉紙上談兵,但將文章思想拿到實踐當中去。想實現(xiàn)理想就很難,王大人早在200年前以提到理論與實際相結(jié)合的道理。做官也是這樣,必須得才兼?zhèn)洳拍茏饕幻骞伲旄R环桨傩?,治國也一樣,你身為一國之君,白天所說的話,作的事,都要日醒吾身回意一下,白天所發(fā)生的事說過的話是否符合國情,能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只有作到這些才是一位有道名君。應(yīng)了漢朝董仲舒所說的一句話,得民心者得天下。他曾任四庫全書編修、三通館編纂,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內(nèi)閣侍讀學(xué)士,大理寺少卿等職。內(nèi)閣侍讀學(xué)士,是指他為嘉慶做老師,這有一句“老祖同場少祖師”佳話,當年嘉慶非常聰明,深得乾隆的偏愛,王爾烈也十分滿意他的學(xué)生。有一日,王爾烈給嘉慶留一作業(yè),是敲木魚石,嘉慶一看,馬上反駁道老師“木魚怎能和石頭混為一談呢”?王大人說:“我不讓你和我紙上談兵,而是要你到大自然中尋找答案”,為了交上滿意答卷,嘉慶帶著仆人,在尋找了三年仍然交不了答卷,回到宮中很是煩惱,于是到乾隆那告狀,說他老師有意在刁難他,圣上想了想說你老師既然給樂出了此題,必須有他的道理,你應(yīng)盡量交一份合格答卷。這可愁壞了嘉‘慶,還是老樸人經(jīng)驗多,與嘉慶說,這樣找不是辦法,應(yīng)該去問一下劉埔,他足智多謀,劉埔聽了這件事笑著答道,難道你們不知王爾烈是關(guān)外人嗎?在關(guān)內(nèi)怎能有答案呢?這樣嘉慶由老師的陪同,在廟上主持的指點之下敲想了木魚石。所以在乾隆嘉慶年間留下的典故是“老祖同場少祖師”。在王大人七十大壽時,嘉慶別出心裁,為老師祝壽。賜《百壽圖》屏風(fēng),由翰林院大臣為其慶壽的人百余人,用書法、繪畫為其慶賀。競得真草飛隸篆各體共計124幅,其中有禮部尚書飛協(xié)力大學(xué)士紀曉崗的詩和所畫的仙鶴,鶴在中國人民心中像征長壽飛吉祥之意。這首詩為:“鶴立霜林飛神骨聳秀飛性高故高飛氣清故壽飛五百年黃飛五百年元飛然物表飛望之如仙”吏部尚書飛體仁閣大學(xué)士劉士康所寫的一個壽字。頂天立地沒有屬名的壽字就是嘉慶皇帝所寫。嘉慶祝愿老師福如東海常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
王爾烈,字君武,號遙峰,生于清雍正六年(1728),卒于1801年,他功詩善文,確為聞名遐邇的遼東才子,這里還有一個故事?!皦旱谷蓖鯛柫遥瑩?jù)載,江南是出才子的地方,所以(江蘇飛江西飛浙江)三江沒有考官愿意去。這次乾隆卻派了王爾烈遼東人。江南眾才子聽說后,無不歡呼崔躍,因為,關(guān)外在歷朝歷代沒有做大官的人,所以當年王爾烈乘船而入,他想象是鼓樂喧天,例隊迎接,可是一下船,卻看到一個個冷冰冰的秀才的臉,而且,休息的房門前只有一上聯(lián):“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王大人看后揮筆寫下:“塞北一天一地一圣人”眾秀人嘩然,其中一秀才說:王大人自侍清高,居然把自己比喻圣人。眾秀才大笑,王大人回答說:天一皇帝地一皇后圣人一孔子也。大家默默無語,進屋落座后,王大人說:“你們窗子上糊的紙是誰裁”?秀才回答:“我們眾人所裁”。“哦,有長飛有寬飛有橫飛有短……”競?cè)蝗绱瞬眉?才子),秀才聽出有諷刺意味,但又不知怎樣反駁才好,便無味散去。當考試時,王大人出題為“斗柄回寅”命用甲股文答,眾秀才無一人答卷優(yōu)秀,王知道無法回朝交差,所以改題,但眾秀才不依,說題出跑題,應(yīng)從四書五經(jīng)中出,王大人說,此題出于“易經(jīng)’’是眾經(jīng)之首,難到大家沒有讀到。默默無語,只好按新題再考,題為“學(xué)而識習(xí)之”,按八股文形式飛立論、正論三篇,眾秀才第一場尚可力成一章,第二章文不成章,第三場自嘆才盡面面相覷。但眾考生皆不服氣,請王大人自作三篇。哪知道王爾烈文不加點,一揮而就享享珠玉,而且立意新穎,眾人傾倒,王大人真可謂學(xué)富五車,才高八斗。這時王大人還隨筆寫一首打油詩:“天下才子數(shù)三江,三江不如我家鄉(xiāng),我家才子數(shù)吾弟,吾為吾弟改文章”,所以當王大人離開遼南時,準備乘船而走,可是在碼頭有一上聯(lián):“虎走山還在”南方將東北人稱為東北虎。王大人看后笑著揮筆下:“山在虎還來”,這樣故事有很多。
書房,對面山峰為凈瓶峰,它看起來很小,即是千山一千座峰其中一座,酷似花瓶上插有松樹,王爾烈凈書房取名為“瓊島虛舟”,這山峰就是被王爾烈稱為“瓊島”,是仙人所居住的地方?!疤撝邸笔侵杆臅亢苌傧笸粞蟠蠛V械囊蝗~小舟。在凈瓶峰還刻有“屏藩獨峙”四個字,那么凈瓶峰就改成記事碑了。在光緒21年,日本侵略遼陽,知洲在沒有清政府的支持下打退日本人,但沒有功勞,因為光緒年間清政府非常腐敗無能,與日本人簽下了不平等條約,所以知洲徐慶在游千山時看到此峰從此角度看時獨立,但換角度卻是與千山山峰相連,所以他與日本打仗時是獨立的。
普安觀。
普安觀是千山海拔最高的一座道觀。原名西名庵,由明代僧人普安創(chuàng)立于1596年,當時有茅堂三間,堂后玉皇洞,內(nèi)塑玉皇大帝,也是普安練功打坐之場所,為佛門凈土。普安圓寂后,在清代道士錢來吉來到此處,看見西名庵破損不堪,于是他便四處化緣,建了道觀,為了紀念普安大師修煉過,于是用了佛教普安和尚之名起名為普安觀,從這也能看出佛道兩教相處非常融洽。
滴水洞。
滴水洞位于普安觀后懸崖下,自然形成稍加修鑿卜深5米,寬3米,高2.5米,因洞頂滲水下滴,故名滴水洞。明朝隆慶元年(1567年),龍泉寺僧普安與其外甥宏光隱居滴水洞苦修20余年。傳說,一天普安下山化緣,宏光問:“你走后,我吃什么?”普安因柴米俱有,何為此問,便生氣地說:“吃石頭?!焙旯庥謫?“燒什么?”普安一聽更覺生氣,回答:“燒大腿?!逼瞻不墧?shù)日回來,果見宏光燃腿煮石,石已成粥,二人食之,踏祥云而去。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道士錢來吉來到滴水洞,重修西明庵,易名滴水洞為玉皇洞,內(nèi)塑玉皇像,并設(shè)普安鐵像。清乾隆年間人王志鱉以詩贊道;“峻增狹路步時艱,到處游人意乍閑。翠見面前排樹樹,青看腳底起山山。墻邊花色今猶古,洞里仙人去不還。安得云中來自鶴,豈蟯佛頂不愁攀”
青云觀。
位于五佛頂北,有大殿、關(guān)帝殿、客堂、靜室、云廚、庫房,10幢30間,建筑面積810平方米。大殿三間,120平方米,硬山式磚石木結(jié)構(gòu)。內(nèi)塑有瑤池圣母、梨山圣母、泰山圣母、草登蓮花天尊、靈官等像。關(guān)帝殿三間,67.5平方米,硬山式,磚石木結(jié)構(gòu)。內(nèi)塑有關(guān)帝、關(guān)平、周倉、呂祖、正陽帝君等像。其它殿宇均為硬山式,磚石木結(jié)構(gòu)。““””中,神像和古碑全部被“紅衛(wèi)兵”推倒砸毀,將殿宇作為養(yǎng)雞場,門窗被拆,墻垣已倒塌不堪。養(yǎng)雞場遷出后,尚未修復(fù)。青云觀創(chuàng)建于清嘉慶二十一年(l8),道光二十年(1840年)、二十五年(1845年)重修。光緒二十年(1894年)大修。民國8年(19)、民國(l926年)重修。青云觀有四景,即丹霞洞、翻天印、蟠桃石、噴云虎?!哆|陽縣志》載;“青云觀在千山之北麓,山中著名道觀也。道士述山中勝景以為神異。每當酷暑大雨時行之際,石罅中突呈多物狀如犬,頃刻間山峰彌漫,不辨東西。道人命之曰‘噴云虎’。”《千華山志》載:“值雨將霽,’或晴空油然作云。是時也,南山峰頭虛無縹緲,突現(xiàn)奇物,狀如小犬,靈活生動,倏來倏往,忽有忽無。有也不知其何來,去也不知其何往。沿呼‘噴云虎’,蓋出岫巧云也?!?/p>
佛手峰。
位于金剛峰南,高約35米,直上直下,底部與頂部粗細相仿,為一花崗柱型巨石。峰頂片形,并排四個小峰頭,中間高兩邊低,象豎起四指。右側(cè)有一粗而矮的峰頭,與四個小峰頭并立,象拇指。指峰下有掌,掌心面西,有清晰的掌紋。清朝時,大安寺僧視其形狀,命名為佛手峰,“佛手拿空”?!哆|陽縣志》記載:“寺南里許,有佛手山,由山西視之,宛如佛手高撐,大有引人入勝之勢?!鼻逄房姖櫦浽凇斗鹗帜每铡芬辉娭袑懙溃骸岸盗_棉認有無中,繞指云煙造化工。不必拈花原解脫,從來妙手只空空?!?/p>
唐代古城。
唐代古城,千山風(fēng)景區(qū)管理局修復(fù)一新,又在山巔遺址上修筑了一座唐王征東展覽廳。從千山龍泉寺溝口的路標往南走,經(jīng)過“洞天一品”的古橋,順路西登,可見前面一座巍峨壯觀的金色古城門樓,上書《古道關(guān)》三個遒勁的大字,這就是唐代古城的城門樓,也是唐代古城的頭一道關(guān)隘險地,它屹立在群山環(huán)抱,蒼松翠柏之中,這里地勢險要,城門東西走向,左右有高山險阻,是古道關(guān)的天然屏障,看上去確有“一夫把關(guān),萬人難闖”之勢!城門里邊是一片開闊地,在山石嶙峋的千朵蓮花山里,能找到這片開闊地,實屬難尋!循著《古道關(guān)》城門北側(cè)新修的石階山路,往上登,便能聽見山頂上戰(zhàn)鼓咚咚、金戈齊鳴、戰(zhàn)馬嘶吼、沖殺聲振天,山上旌旗招展,空幡飄動,隱約中見一座石頭古城,立于山巔之上,四周有護城墻圍繞。這就是千山風(fēng)景管理局,在唐代古城遺址上,復(fù)修的一座石頭山城,那連續(xù)不斷的戰(zhàn)鼓和撕殺聲,是擴音器播放的仿古戰(zhàn)場的模擬聲音!站在古城墻平臺上,從城垛口里,俯視山下的《古道關(guān)》城門樓,令人心曠神怡,頓時激起懷古之情。
護城墻內(nèi)修筑的古城,是一座唐王征東展覽廳,展廳內(nèi)建有唐王李世民在行宮里“出征點將”,薛禮少年有志,去華山學(xué)藝以及他在遼東疆場上為收復(fù)失地屢立戰(zhàn)功的故事,還有薛禮與高句麗大將蓋蘇文在安石城(今海城市)最后決戰(zhàn)的戰(zhàn)場摹擬展室,那些能動、能叫的士卒和戰(zhàn)馬,在聲、光、電一系列現(xiàn)代化科學(xué)技術(shù)的配合下,再現(xiàn)了1300年前唐王征東的古戰(zhàn)場情景,觀眾確有身臨其境之感,特別是大將薛禮手持方天化戟威風(fēng)凜凜凝視遠方的人物臘像,栩栩如生,尤其那炯炯有神的二目,真是活靈活現(xiàn),如同真人一般,聽解說員介紹,原來薛仁貴臘像的那雙眼睛果真是從真人眼球的角膜移植過來的,現(xiàn)代化的科學(xué)技術(shù)再次令人贊嘆不已。
民間故事積翠仙子來鶴亭龍泉寺木魚石南果梨神女峰釋道同源唐王碾無量觀五龍嶺仙人臺雪庵老祖積翠仙子的傳說相傳在上古時代,遼東一帶還不是陸地,是一片汪洋大海,叫做太子海。太子海里有一座很大的島嶼,叫積翠島,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寶島。人們世世代代居住在這里,過著安寧的生活。島上有一座高山,叫積翠山,山中的神女宮里住著——位美麗善良的仙子,叫積翠仙子。她能呼風(fēng)喚雨,保佑著這——帶年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百姓安居樂業(yè)??上Ш镁安婚L。有一年,從東海來了一條雙尾惡龍,它是東海龍王敖廣的侄子,叫敖來。因為它不守規(guī)矩,’專愛興風(fēng)作浪,水族們背地里都叫它“敖大賴”。有一天,它飛往空中游玩,無意中來到太子海,到了這里夕,他被島上的美景吸引住了,就在太子海中定居下來。這樣一來,島上的居民可就遭殃了。敖大賴這條惡龍不時地帶領(lǐng)魚精蝦怪上岸來,禍害人們夕搶奪民間的財物,吞食島上居民。人們也曾不斷地和惡龍搏斗,都因惡龍的妖法大,戰(zhàn)不過它,只好向積翠仙子求救。積翠仙子對惡龍的行為,早就看在眼里,恨在心上,早想制服它。只是因為不愿意開殺戒,怕毀掉她千年修煉的道行,所以一直沒動手。這次她答應(yīng)了人們的請求,不過還是不愿開殺戒。她想出一個辦法:用金蓮花擋水,這樣她就不用開殺戒,就能把惡龍阻攔在海島以外。她這樣決定了,就不顧觸犯天條,上天偷取了太陽和月亮的精華,私采了九天的云錦,,不分晝夜地織繡著朵朵金蓮花。繡啊,繡啊,很快繡成了一千朵金蓮花。她把金蓮花沿著海島的邊緣排列起來,最后用金鏈子拴在一起連成一道堅固的圍墻,這一千朵金蓮花,光芒萬丈,隨著海水的漲落不停變化。敖大賴這條惡龍雖然幾次翻起巨浪,帶領(lǐng)魚精蝦怪進攻積翠島,都被金蓮花擋住了。惡龍幾次上島不成,心中十分惱怒,知道是積翠仙子壞了他的好事,十分痛恨仙子。但它知道積翠仙子神通廣大,法力無邊,又不敢輕易冒犯。左思右想果真想出個偷盜金蓮花的主意。一天黑夜,它派一個鯉魚精來偷金蓮花。鯉魚精趁著黑來到積翠島,偷偷爬上岸來,去搬金蓮花??梢磺Ф浣鹕徳谝黄?,它怎么搬也搬不動。它就揮動大刀砍斷拴金蓮花的金鏈子,只聽一聲巨響,山搖海動,驚醒了島上的居民和積翠仙子。他們拿起刀槍棍棒,紛紛向海邊趕來,鯉魚精見人多勢眾,十分驚慌,拾起被砍下的那朵金蓮花,駕起狂風(fēng)向海上逃去。積翠仙子見鯉魚精要逃跑,立即挈起飛劍,刺中了鯉魚精,鯉魚精墜到地上,化作一堆怪石。至今千山中會寺前,還遺留著“寶劍刺魚”的怪石山景,就是當時留下的。那朵被偷去的金蓮花在狂風(fēng)吹動下,飄飄搖搖向南飛去,墜落在大連海灣的飛蓮池中。這個池子原來不叫飛蓮池,也沒有蓮花,從這朵金蓮花墜入后,這里年年蓮花盛開,后來,人們就叫它“飛蓮池”了。再說惡龍敖大賴見積翠仙子開了殺戒,害怕極了,擔心積翠仙子也能來殺它。它便心生一計,來了個惡人先告狀。他來到東海,向東海龍王控告積翠仙子,說她偷取日月精華,搶奪九天錦繡,殺害眾多水族。東海龍王一聽大怒,立即上天稟奏玉皇大帝。玉皇大帝聞奏,不問情由,派巡天將來到下界,捉走了積翠仙子。被捉升天時的積翠仙子,念念不忘人間的疾苦,她在空中念動咒語,讓金蓮花化作山峰,填平太子海,驅(qū)走了惡龍。島上的居民聽到天將捉走了積翠仙子,紛紛趕來。積翠仙子沒有了。只有她留下的金蓮花化成的九百九十九座山峰,正在—飛快地增長,一會兒就填滿了太子海,從此,太子海變成了山峰。島上的人們站在山峰上,流著眼淚日夜呼喚著積翠仙子,—年又一年,呼喚聲化作陣陣松濤,回響在千山萬嶺,淚水化作條條小溪,流淌在山谷里。后來,人們?yōu)榱思o念這位善良的積翠仙子,便把金蓮花化成的山峰和積翠山合稱為千朵蓮花山。據(jù)說,積翠仙子也經(jīng)常回來看望她的故鄉(xiāng)和這里的人們。直到今天,在明月當空的夜晚,千山群峰上,還能看到積翠仙子繡織蓮花時那秀麗的身影哩!
來鶴亭的傳說。
鞍山千山風(fēng)景區(qū)導(dǎo)游詞篇三
此處往上是一巨石峰,很似彌勒佛的石身,所以在未發(fā)現(xiàn)天成石佛,便認定他為石佛,但五官不清晰,四肢不全,在明朝時巡遼御史盛泰宇在此還刻上“吐符應(yīng)生”四個字,這里的吐代表自然流露,符代表信條,應(yīng)生代表都會應(yīng)驗而生,也可以說在此朝拜也很靈驗,此殿新建的毗盧殿,殿內(nèi)供奉:毗盧遮那佛,他是法身佛,是體驗佛法和絕對真理的佛,佛法就像陽光一樣普照眾生,兩側(cè)為文珠菩薩和普賢菩薩,文殊修智,生騎嗇獅威猛象征有勇有謀是文人所崇拜,普賢菩薩是修善飛賢德之意,象征六道輪回。
順小路而上來到王爾烈書房,它座落在龍泉寺凈瓶峰北人造平臺上,為民式建筑的瓦室三楹,閣前瓶峰對峙,峰尖與閣尖齊舉,閣后萬松簇擁。西閣始建于明朝隆慶五年(1571年),初建規(guī)模很小,只有三間茅草屋,雅稱書房,這里是名人墨客,達官顯貴下榻,揮豪潑墨之地,此處,每逢夜闌人靜之時,瞑色四合,萬簌俱靜,孤檠相伴,紅影搖窗,燭光遠逝林間綠陰紅影,其境遇微妙幽伏枕細聽,方覺松濤隱隱,讀寥寥數(shù)語,如身臨其境。這此似人間仙景的地方。當年,王爾烈士8歲時,這年冬天帶書童來此處觀雪景,剛好趕上廟上的主持帶小沙彌們在此廟內(nèi)堆雪人,堆了一個觀音像,堆好后,主持詩興大發(fā)順嘴說一上聯(lián):“雪積觀音日照化身歸南?!?,讓小徒弟們對下聯(lián),站在此外的沙彌們都面面相對,無一人能答,站在一旁的王爾烈卻順嘴答出:“云成羅漢,風(fēng)吹漫步到西天”,主持先一愣,后笑著說:“好,你如此小的年紀,即能對出如此好的楹聯(lián),這樣,和我到禪房一坐”,落坐后,先是閑談一陣,后老主持有意在考考他,因為他認為王爾烈對的下聯(lián)是蒙上的。所以,又出一上聯(lián):“蝦兵蟹將龜元帥,通通鐵甲”讓王爾烈對下聯(lián),王爾烈悄沉思后答到:“蚯短蟮長鯰嘴大,串串無鱗”,主持一聽大悅。認為此人是可造之材,所以,在主持的指點之下,從無量觀的西閣來到龍泉寺西閣,因為他早拜海城拔貢劉廣濤為師。
他從18歲在此讀書,7年后(1753)25歲的他考取鄉(xiāng)試拔貢。27年后(1771)考取二甲一名,入翰林院作四庫全書的編修王爾烈科考這一年,剛好是乾隆也下考場。所以當時留下一句老祖同窗的佳話。原來,大家都說乾隆是一位博學(xué)多才的帝王,所以他也想試一下自己能在朝剛中名列第幾,所以他化裝成一書生,進入考場,可是當時被主考官一眼認出為當今圣上,這樣,初試沒有三名,讓這一書生隨意調(diào)選,這樣圣上便認為此次考試失敗。但還不能因自己的參與使全國考試取消,所以,只要有名次都在金殿上殿試,這次殿試,改變了王爾烈的一生命運,因為初試他只考中102名,上殿之后圣上出題為學(xué)道,他僅用89字,便將學(xué)問之道飛為官之道飛治國之道寫得面面俱到,乾隆龍顏大悅,破格由102名提名為第四名二甲一名,答卷內(nèi)容為:學(xué)道者譬如游山必上絕頂坐使天下高峰遠岫卷阿大澤悉新其狀豈不偉與靜觀萬物之理得吾心之悅也易動處萬物之分得吾心之樂也難是故智仁合一君子之學(xué)成學(xué)問之道,但默坐澄心體認天理則私欲還釋矣!含義說:作學(xué)問的與游山一樣,只有會當靈絕頂,一覽眾山小,只有學(xué)問達到一定高深時,才能品評圣人學(xué)說,看到圣人的思想心中極為不平靜,好似大河奔流飛云霧翻卷一樣,好不壯觀,作學(xué)問的人當靜下心來想寫好一篇文章很容易,這葉紙上談兵,但將文章思想拿到實踐當中去。想實現(xiàn)理想就很難,王大人早在2前以提到理論與實際相結(jié)合的道理。
做官也是這樣,必須得才兼?zhèn)洳拍茏饕幻骞伲旄R环桨傩?,治國也一樣,你身為一國之君,白天所說的話,作的事,都要日醒吾身回意一下,白天所發(fā)生的事說過的話是否符合國情,能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只有作到這些才是一位有道名君。應(yīng)了漢朝董仲舒所說的一句話,得民心者得天下。他曾任四庫全書編修、三通館編纂,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內(nèi)閣侍讀學(xué)士,大理寺少卿等職。內(nèi)閣侍讀學(xué)士,是指他為嘉慶做老師,這有一句“老祖同場少祖師”佳話,當年嘉慶非常聰明,深得乾隆的偏愛,王爾烈也十分滿意他的學(xué)生。有一日,王爾烈給嘉慶留一作業(yè),是敲木魚石,嘉慶一看,馬上反駁道老師“木魚怎能和石頭混為一談呢”?王大人說:“我不讓你和我紙上談兵,而是要你到大自然中尋找答案”,為了交上滿意答卷,嘉慶帶著仆人,在尋找了三年仍然交不了答卷,回到宮中很是煩惱,于是到乾隆那告狀,說他老師有意在刁難他,圣上想了想說你老師既然給樂出了此題,必須有他的道理,你應(yīng)盡量交一份合格答卷。這可愁壞了嘉‘慶,還是老樸人經(jīng)驗多,與嘉慶說,這樣找不是辦法,應(yīng)該去問一下劉埔,他足智多謀,劉埔聽了這件事笑著答道,難道你們不知王爾烈是關(guān)外人嗎?在關(guān)內(nèi)怎能有答案呢?這樣嘉慶由老師的陪同,在廟上主持的指點之下敲想了木魚石。所以在乾隆嘉慶年間留下的典故是“老祖同場少祖師”。在王大人七十大壽時,嘉慶別出心裁,為老師祝壽。
賜《百壽圖》屏風(fēng),由翰林院大臣為其慶壽的人百余人,用書法、繪畫為其慶賀。競得真草飛隸篆各體共計124幅,其中有禮部尚書飛協(xié)力大學(xué)士紀曉崗的詩和所畫的仙鶴,鶴在中國人民心中像征長壽飛吉祥之意。這首詩為:“鶴立霜林飛神骨聳秀飛性高故高飛氣清故壽飛五百年黃飛五百年元飛然物表飛望之如仙”吏部尚書飛體仁閣大學(xué)士劉士康所寫的一個壽字。頂天立地沒有屬名的壽字就是嘉慶皇帝所寫。嘉慶祝愿老師福如東海常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
鞍山千山風(fēng)景區(qū)導(dǎo)游詞篇四
千山,古稱積翠山,又名千頂山、千華山、千朵蓮花山。千山是長白山的支脈。整個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經(jīng)遼陽、海城、蓋州、岫巖,止于金州。南北綿延200多公里,縱貫整個遼東半島。自古以來就有“無峰不奇,無石不峭,無寺不古”之譽。千山為“園林寺廟山岳型風(fēng)景區(qū)”,被譽為“東北明珠”。千山宗教文化歷史悠久早在14前北魏時期,千山就有佛教徒的蹤跡,隋唐代起有了廟宇建筑,到遼金已發(fā)展成遠震遼左的佛教勝地?!白嬖健?、“龍泉”、“香巖”、“中會”、“大安”五寺,在明代已很出名。到了清代道教進入千山,使千山的廟宇有了進一步的增建,發(fā)展到七寺、十二觀、九宮、十庵。千山廟宇布局巧妙,建筑宏偉。
古老而宏偉的寺廟,與自然景物彼此烘托,融為一體,構(gòu)成一幅優(yōu)美、雅致、幽靜的動人畫面。眾多寺廟終日香煙繚繞,鐘鼓幽鳴,一派仙人福地景象。特別是身高70米的天成彌勒大佛,自發(fā)現(xiàn)以來,轟動海內(nèi)外,成為世界奇觀。探奇者、朝拜者絡(luò)繹不絕,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親筆題寫“千山彌勒大佛”,每年6月的千山大佛節(jié),將宗教活動帶入高潮,堪稱佛教之盛事。
千山人文歷史遺跡頗多千山歷來是引起人們向往的名勝之地,不僅有唐太宗李世民駐蹕和薛禮兵營遺址,還留下清帝康熙和乾隆游歷的足跡和詩篇。名貫三江的關(guān)東才子清太史王爾烈,曾在千山龍泉寺讀書,至今還保留他的書房。明清時的官宦、名人也曾紛紛來游,并題有許多匾額和詩詞贊美千山。就連《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棟亭詩抄》中,也把自己的籍貫用“千山”二字標出。千山物產(chǎn)豐富。百年以上古松萬余株;各類動物60余種,特產(chǎn)水果10余種,香水梨、南果梨堪稱一絕。溫泉休閑娛樂勝地在風(fēng)景觀光區(qū)的東北部是溫泉休閑娛樂勝地,這里溫泉資源得天獨厚,地?zé)崴Y源占鞍山地區(qū)已查明地?zé)崴Y源50%以上,目前年采水量85萬立方米。
天上天景區(qū)。
天上天景區(qū)位于千山風(fēng)景名勝區(qū)北部,東起千山正門,西至,五佛頂,面積約5平方公里,海拔450—-550米,為千山第二高嶺,山峰奇峭,怪石嶙峋,懸崖絕壁,蒼松翠柏,錯落其中,以峰奇,石奇,松奇而著稱。是千山一個高嶺游覽區(qū),平均海拔520米,唐太宗李世民,清康熙、乾隆等帝王曾游覽過此景區(qū)。相傳唐王李世民,住大安寺到無量觀“振衣岡”上抖過戰(zhàn)袍;金代皇帝世宗完顏雍曾到千山靈巖寺探望其母貞懿太后;清代康熙,乾隆、嘉慶皇帝也都到或從遼阻古城望千山,并留下遺跡題詞和詩文。王爾烈陪同嘉慶皇帝在千山找的那塊“木魚石”、即曹雪芹寫的石頭記(紅樓夢)中那塊有靈氣石頭,金世宗住的遺址、蟄龍亭、博愛樹、貞懿太后住的遺址內(nèi)出土的30多萬枚銅錢均在景區(qū)范圍內(nèi)。在景區(qū)內(nèi)建了索道,在索道下文建了御覽殿,殿為高臺基單檐歇山式建筑面闊五間,雕粱畫棟,在,其后面又建了半月牙式迥廊,內(nèi)嵌青石板雕像千山傳說:仙子繡蓮、童子奕棋、令威化鶴、薛才征東、無佛五佛、御賜龍泉、伏虎禪師、香巖雪庵、全后修禪、敕建龍泉、梵腿煮石、剩人函可、無根奇石、太琳鑄鼎、釋道同源、康熙巡游、寓居龍泉、嘉慶尋石18幅,游覽至此品佛、仙之悠,睹圣君、明主之奕彩、回顧歷代珍聞,逐幅賞玩,體會中滋味、定能生悅意之快,至身佳境之愉。
天上天景區(qū)以自然景觀為主,以奇峰、怪石、古廟、巖松而著稱。千山道觀無量觀和五大禪林之一的祖越寺位于此景區(qū)。景區(qū)由正門至御覽峰為上段,至玉霞關(guān)為中段,至五佛頂為下段,上看怪石,中看秀峰,下看奇松。景點有天上天、七重天、.九重天、天外天、一線天、一字天、夾扁石、無根石、木魚石、鸚鵡石、可憐松、探海松、望天蛙等100余處。乘座天上天索道您可以安全快捷地到達主峰天上天,盡覽千山的秀美景色。天上天景區(qū)有全國、民間普遍信奉的喜神、財神、三星(福、祿、壽)、文昌帝君等民神為主的喜神殿、財神殿、文昌個閣。該景區(qū)每年舉辦的增福、添壽、發(fā)財?shù)亩Y拜祭活動,其中文昌帝君更是人們求學(xué)進取的可祿之星。正如古歌謠云:福星高照把福施,祿星送印下祥云。壽星騎鹿獻蟠桃,吉星高照喜盈門。
無量觀。
無量觀是千山最早的一座道觀,始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又名無梁觀或無糧觀,關(guān)于名字的來歷也有一段不平凡的歷史。劉太琳是全真教龍門派第九代弟子,奉師命來千山擴大道教勢力,可是當他來到千山后,寄居在佛教寺院里,開始僧人對他十分尊敬,后來發(fā)現(xiàn)劉太琳有傳道入山的跡象,于是把他軟禁在后山羅漢洞內(nèi),劉太琳寄居在此心情十分苦悶,于是40余日不進飲食,后來同門俗家?guī)煹芎閷④妬砜此?,發(fā)現(xiàn)他的境遇十分狼狽,于是幫助他修建起道教廟宇,后來起名時,因劉太琳40余日無糧,而且羅漢洞是無梁洞府,于是起名無糧觀或無梁觀,后來取道教功德無量改名為“無量觀”,于是劉太琳便成為千山道教的“開山祖師”。
無量觀位于千山北溝,地處群山環(huán)抱之中,山勢巍峨,峰奇石怪,蒼松翠柏,簇擁四周,空明天朗之時,風(fēng)光繚繞,紫云:籠罩,四時風(fēng)景如畫。有人曾贊喻:“來到無量觀,景點連成片,松塔石洞天,處處惹人戀,若想細觀賞,須得一天半”?!八笔菤v史的見證,是名勝的點綴。許多風(fēng)景勝地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塔。千山的塔多為墓塔,是道士羽化和和尚圓寂的葬身之地,無量觀的塔就有玲瓏塔、許公塔、八仙塔、葛公塔、祖師塔五座古塔。玲瓏塔是千山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始建于唐代,高十二點三米,六角十三級。塔身是花崗巖砌筑而成,玲瓏塔掩映在茂密的松林中,每當夕陽西下,晚霞映襯塔頂時,分外輝煌,秀麗壯觀。
六角九級飛檐斗拱的寶塔即是藏真塔,又名許公塔,是無量觀第十一任道長許信友大師的羽化墓塔,共花費百余萬元,許信友大師六歲出家直至”95年,羽化,享年91歲,他把一生的精力都奉獻給道教事業(yè),是我國道教三元老之一,他一生的貢獻是促進千山佛道兩教的團結(jié)合作,并且化緣三百余萬元修建了無量觀東閣,完成了開山祖師劉太琳的遺愿,因此,人們不惜重金為他修建了這座壯觀的羽化墓塔,以紀念表彰他的功跡,這座塔高是13,32米,用雪花石雕刻而成,浮雕為漢白玉。
沿著許公塔繼續(xù)前行,有一上尖下寬的巨石臥在路邊,名為拴馬石,上面有一圓洞,即用來拴成繩的,因為寺廟為圣地,不許牲畜入內(nèi),所以人們在朝拜時,都要把馬匹拴在此處,古人曾說過,來到此地“文人下轎,武官下馬”,以表示對清靜之地的尊重。過了拴馬石,古跡斑斑的古塔就是八仙塔,高為十三米,六角十一級,塔的四周有八仙的浮雕,正面是南極仙翁,此塔建于清康熙年間,是由開山祖師劉太琳的俗家?guī)煹芎閷④姙槠浯蜃藿ǎ恳淮蝿⑻赵诖舜蜃鴷r都是心神不寧,之后才恍然大悟,自己的功德再高也不能居于八仙之上,于是放棄此塔,至今成為無量觀中為數(shù)不多的風(fēng)景塔之一。在八仙塔之上有座潔白素雅飛彌漫著道教氣氛的白塔為“葛公塔”,建于民國土8年,是由愛國將領(lǐng)張學(xué)良將軍和一些國民黨高級將領(lǐng)為葛月潭道人所修建的,此塔高為8.78米,為密檐卷云式建筑,從塔基至塔頂全部使用細晶花崗巖修建,六面塔壁鑲嵌著用漢白玉雕刻的葛公生前親手繪制的蘭草和幽竹的浮雕,塔前刻有“淡泊寧靜”四字,是出自于諸葛亮的一副“淡泊以銘志,寧靜而志遠”以代表葛公一種超脫的境界?!昂辇埵澜缣焓曲Q家鄉(xiāng)”是說自己象云野鶴一樣脫離了軍閥混戰(zhàn)年代世俗的紛爭,最終來到仙境無量觀。
葛公名葛月潭,道號震庚道人,祖籍山東,生于清咸豐4年(1854年),羽化于1934年冬,享年8l歲,是當時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一代才子,曾被當時人喻為能文能畫又能詩,文彩風(fēng)流冠一時的學(xué)者飛詩人飛畫家,曾是沈陽太清宮監(jiān)院原來是大軍閥張作霖的幕僚好友,為人善良,每遇災(zāi)荒,他都會寫字作畫換得銀兩賑濟災(zāi)民。而且他還在沈陽開辦一所小學(xué)和一所中學(xué),專門招收窮人的孩子讀書,這也是說葛公不僅是當時慈善家,而且是教育家。
過了葛公塔,就來到一座古樸肅穆的塔前,即為開山祖師劉太琳的羽化墓塔,名為祖師塔,此塔建于清康熙年間,高三丈,為六角七級精品花崗巖的密巖式寶塔。夕頃石階上行在無量觀正門西側(cè)的絕壁上,生長著一棵高不過l,3米,粗不過3寸的小松樹,遇風(fēng)時搖搖欲墜,有弱不禁風(fēng)之勢,令人可憐,因此被人稱為可憐松,名為可憐,實則強焊,它嬌小玲瓏,傲視白云,飽經(jīng)風(fēng)霜,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了,盡管風(fēng)吹日曬,雨淋霜打,它卻巍然屹立,這種堅毅的性格給游人以鼓舞和斗志,所以,人們又稱他為“頑強松”,并且有清代詩人蓬萊子曾贊揚它“莫把巖松號可憐,空山涵養(yǎng)已多年,頻看喬木催斤斧,是彼真誠地上仙”。
無量觀建筑美的要算“西閣”了,它依山勢而建,環(huán)境十分幽靜。清代呂翼文曾撰聯(lián)贊道:“潮月空山茗莢落,露風(fēng)靈響海天高”。西閣內(nèi)建有觀音殿,它座落在半山腰上,玲瓏剔透,宛若精致的盆景。內(nèi)供奉慈航道人飛眼光娘娘和子孫娘娘,據(jù)說子孫娘娘掌管生兒育女,無嗣者可求助于她,眼光娘娘專治眼病,給人以光明。殿內(nèi)還供奉觀音救八難和“天女散花”、“麻姑獻壽”兩幅壁畫。有人會生起疑問,為何道教宮觀會供奉佛教菩薩呢?傳說很多,《遼東文獻征略》記錄了一個有趣的故事,說無量觀有位道士,看到羅漢洞內(nèi)供奉觀世音菩薩相,心中不快,就偷偷把觀音的頭砍掉,改成真武大帝的頭像??墒沁^了不久,這個道士便爛頸而死,其余道士非常害怕,以為是觸犯了觀音的神靈,害怕再牽連他人,急忙又在西閣正殿重塑觀音菩薩像,以平息紛爭。
在慈云殿后面山路旁邊有一處平坦的石面,擊之能發(fā)出木魚的`聲音,因此名為“木魚石”,游人從此經(jīng)過都好奇的敲一敲,聽一聽。天長日久·,木魚石被敲打的十分光滑,有的地方已呈凹形。相傳嘉慶皇帝在千山尋找木魚石花費了三年的時間,踏遍千山的每一個角落,最終在他的老師王爾烈的指引下找到這塊奇石。
羅漢洞是游人云集之處。羅漢洞十分古老,是由一個天然石洞稍加穿鑿而成,相傳在唐代就有此洞。明代東苑馬寺卿張鏊在詩中稱該洞為“羅漢洞”,洞同有2排羅漢像,共十八尊,塑像各具特色,笑怒坐仰,神態(tài)離奇。過去在十八羅漢中間塑有真武大帝。佛道兩家本來供奉不同,十八羅漢為佛教供奉,真武大帝為道教尊者,兩家神像本不能塑于一洞,和尚飛道士也不能一起燒香訟經(jīng)。難怪古人提出質(zhì)疑“釋道環(huán)居一洞中,花開花落幾春風(fēng),牟尼莫漫玄真問,貝葉黃庭解不同”。這個奧秘至今才完全揭開。原來,創(chuàng)建無量觀的劉太琳成為開山祖師后,感到在他的觀內(nèi)供奉羅漢有失大雅,就想把羅漢像毀掉,但又礙于輿論,遂采取一個折中的辦法,將洞內(nèi)正位的觀世音菩薩像扒掉,改塑成真武大帝,變成“道居正位,佛列兩旁”。并在洞外親筆提寫“釋道同源”四個字,以自圓其說。
在羅漢洞的上方有一石名叫“無根石”,它是由三塊小石頭支起一塊大石頭,上提寫“無根石”三字,據(jù)說曹雪芹寫紅樓夢時就在此地方生靈感,無根石即是寶玉,而旁邊的小樹為林黛玉(純屬虛構(gòu))。
無量觀的正殿是三宮殿,內(nèi)供奉上元賜福天官堯,中元赦罪地官舜,下元解厄水官禹。此殿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單檐硬山式建筑,整個大殿建在山間盆地上,是一座整齊潔凈的院落。在三官前方分別是赤面王靈官和護壇土地,神話中的王靈官有第三只眼睛,叫慧眼,專治邪人惡事,為民護法,在三官東側(cè)是八仙過海去赴蟠桃會,在過海時各顯神通,形象唯妙唯肖,西側(cè)為瑤池金母,金母騎著吼騰云駕霧,神態(tài)安祥。右墻壁繪有堯王舜,大禹治水的兩幅壁畫。
在三宮殿正上方有一山峰,題寫“振衣崗”三字,相傳唐王李世民在此休息過,風(fēng)吹動他的戰(zhàn)袍,讓李世民頓覺心曠神怡。后來又有詩人贊美道: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振衣千里崗,濯足萬里行。后來浙江向程取詩里的三個字振衣崗題寫在上面。
鞍山千山風(fēng)景區(qū)導(dǎo)游詞篇五
在萬里長江沿岸,馬鞍山市的采石磯、岳陽的城陵磯、南京的燕子磯被合稱為“長江三磯”。馬鞍山的采石磯以其雄奇神秀而冠中國長江三磯之首。下面是本站帶來的馬鞍山采石磯的。
導(dǎo)游詞。
歡迎欣賞。
采石磯位于馬鞍山市區(qū)西南約5公里的采石公園里的翠螺山麓,古稱牛渚磯。它和岳陽城陵磯、南京燕子磯,合稱“長江三磯”。以山勢險峻,風(fēng)光綺麗,古跡眾多而列三磯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譽。采石磯突兀江中,絕壁臨空,扼據(jù)大江要沖,水流湍急,地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采石磯歷來為江南名勝,古往今來,吸引著許多文人名士,像白居易、王安石、蘇東坡、陸游、文天祥等都曾來此題詩詠唱,特別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多次來采石磯游覽,留下了許多有名的詩篇。現(xiàn)在在采石磯上建有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是馬鞍山的旅游景點。
游人來到馬鞍山市西南的唐賢街,過鎖溪橋,即見平地拔起的翠螺山。山西北臨大江,三面為牛渚河環(huán)抱,海拔131米,猶如一只碩大的碧螺浮在水面而得名。此山原名牛渚山,相傳古有金牛在此出渚。山間林木蔥綠,蔚然深秀,西麓突兀于江中的懸崖峭壁就是著名的采石磯;西北臨江低凹之處,人稱西大洼,北邊山脊梁叫蝸牛尾,山勢險峻;南麓林木蔥郁,亭閣隱隱,太白樓等文物古跡均分布在這一帶,最高處是翠螺峰。
太白樓面臨長江,背連翠螺,濃蔭簇擁,是一座雄偉壯觀的古建筑。它與湖南岳陽的岳陽樓、湖北武昌的黃鶴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合稱為江南著名的“三樓一閣”。太白樓是為紀念我國唐代詩人李白而建造的。它初建于唐元和年間(806~820xx年),原名謫仙樓,距今已有1100余年歷史。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改名為“太白樓”,亦稱作“唐李公青蓮祠”。歷代均有修建,現(xiàn)存建筑建于清光緒年間(1875一1920xx年)。太白樓高18米,長34米,寬17米,采用我國傳統(tǒng)的古建筑式樣,主樓三層,一層為廳,二層為樓,三層為閣。前后分兩院,前為太白樓,后為太白祠,由回廊相連,二、三樓閣檐下置郭沫若書寫的“太白樓”和張愷帆書寫的“謫仙樓”匾額,各具神韻,十分醒目。進門檐下兩壁嵌有一塊清代重修太白樓碑記和一塊記載李白生平的碑文。進入大廳迎面大屏風(fēng)繪有太白漫游來石圖,壁上掛著太白游蹤圖,樓上設(shè)兩尊黃楊木太白雕像,一立一半臥,還有太白手書拓本和各種版本詩集陳列,以及歷代名士文人的詩篇、楹聯(lián)、匾額和繪畫。太白樓西側(cè)是廣濟寺。綠樹掩映之中的“觀音閣”是圮毀的廣濟寺僅剩的建筑,內(nèi)供觀音菩薩像。閣前左側(cè)有一口“赤烏井”,是采石磯最為古老的歷史文物。
廣濟寺西首有蛾眉亭,亭建于北宋,已有900多年歷史。亭內(nèi)有數(shù)方珍貴的古碑。蛾眉亭據(jù)險而臨深,憑高而望遠,景色秀麗。亭前左前方臨江之處,是一塊平坦巨石為聯(lián)璧臺,此石嵌在蔥郁陡峭的絕壁上,伸向江中,險峻異常。民間傳說詩人李白是在這里跳江捉月,騎鯨上天的,故又稱捉月臺或舍身崖。聯(lián)璧臺左下側(cè)的臨江絕壁之上有燃犀亭,四方小亭簡樸典雅。傳說東晉將領(lǐng)溫嶠在此燃犀角照金牛水怪。亭下滔滔江水穿過天門一瀉而下,浪擊峭壁,卷起千堆雪,氣勢壯觀。亭西側(cè)石階下還可以看到懸空橫出的巨石,上有一只50余厘米長的大腳印,傳說是明初大將常遇春三打采石磯時留下的。翠螺山半山腰還有李白衣冠冢,墓用青石壘砌,基高2米,直徑5米,墓碑上鐫“。
唐詩。
人李白衣冠冢”。四周松柏簇擁,芳草菲菲,環(huán)境幽靜。三元祠,又稱三官洞,是采石磯最大的一座天然石洞,在蛾眉亭西側(cè)巖下,洞傍山臨江嵌在崖壁間,下落無地,如自水出,江水拍擊洞邊崖壁,浪花飛濺,令人眩目。洞內(nèi)上下兩層,洞內(nèi)有洞,可通大江,環(huán)境別致,四季景色迥然各異,洞中供奉天、地、水三元水府神位。內(nèi)還設(shè)有茶室。
馬鞍山市中心還有雨山湖公園,當涂縣境內(nèi)有青山李白墓、天門山等名勝古跡。
各位來自合肥三中的同學(xué)們大家早上好!歡迎來到山水詩城馬鞍山,大家看到我是不是覺得特別熟悉呢?是的,我是大家10屆的學(xué)姐兼本次出行的導(dǎo)游。今天呢,將由學(xué)姐我?guī)ьI(lǐng)大家參觀馬鞍山市著名的旅游景點——采石磯!
采石磯位于馬鞍山市西南約五公里的采石公園里的翠螺山麓,它和湖南岳陽的城陵磯,江蘇南京的燕子磯合稱為“長江三磯”。“鳳臺東出無多地,牛渚南來第一磯”,采石磯以雄、奇、秀、險集于一體而居于三磯之首,素有“千古一秀”的美稱。采石磯歷來為江南名勝,古往今來就吸引著許多文人名士的到來,像白居易、王安石、蘇東坡、陸游、文天祥等,都曾來此題詩唱詠,特別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多次來采石磯游覽,留下來許多有名的詩篇。當代著名建筑專家陳從周教授說:“國中園林甚多,而借青山,借絕壁,借大江,借文化造園者,獨采石磯矣!”
采石磯現(xiàn)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是馬鞍山市重要的旅游景點,內(nèi)建有延園,林散之藝術(shù)館,圓夢園,太白樓等旅游景點。
其中太白樓是為了紀念我國唐代大詩人李白而建造的。大家都知道李白號三仙,詩仙、酒仙是大家都知道的,那還有一位是謫仙,說李白不是凡人,他是天上被貶謫下來的仙人。李白字太白,不是因為他皮膚很白,而是因為他母親懷他時夢到太白金星入懷,所以很多人說他是太白金星下凡。而關(guān)于李白的出生之地呢至今尚有爭議,但他的終老之鄉(xiāng)卻早有定論,就是在馬鞍山啦!關(guān)于他的逝世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醉酒,有人說是溺水,有人說是病逝。最廣泛的說法就是我剛才說的,醉酒后跳江捉月,但事實上呢,李白是病逝的,得的是胸膜炎。采石磯的著名景點太白樓就是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大詩人而建造的,它始建于唐元和年間,原名謫仙樓,距今已有1100多年歷史,清雍正八年重建,改名為“太白樓”,又叫“唐李公青蓮祠”,它與湖南岳陽的岳陽樓,湖北武昌的黃鶴樓以及江西南昌的滕王閣合稱為江南著名的“三樓一閣”。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太白樓是清光緒年間湘軍水師總督彭玉麟所建。太白樓高18米,長34米,寬17米,是閣樓式建筑,主樓為三層,一層為廳,二層為樓,三層為閣,前后分兩院,前為太白樓,后為李白祠。樓內(nèi)有兩尊黃楊木雕的李白立、臥像,陳列有太白手拓本和各種版本李白詩集以及歷代文人名士的詩篇、楹聯(lián)、匾額和繪畫。
其中李白的臥像就和一首我們耳熟能詳?shù)脑娪嘘P(guān)。“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其實寫這首詩時李白已經(jīng)到了晚年,落魄的他這時已經(jīng)沒人和他一起喝酒了,這個時候只有他自己,還有酒杯中自己的影子和他的好朋友——月亮,所以李白的很多詩都是描寫月亮的,我們來想象一下啊,舉杯邀明月,杯子應(yīng)該是高高舉起來的啊,可是大家到了那兒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實杯子是在李白懷里的,這是為什么呢?這和當時創(chuàng)作李白像的年代有關(guān),當時處于文革時期,我們知道文革時期舉出去的一定是毛主席語錄紅本子之類的,所以當時呢是硬生生的把李白的手給收回來了。昂首挺胸的金絲楠木是古代皇帝棺木的高規(guī)格,現(xiàn)在都是按兩來稱的,而且這幅相不僅它的本身價值高,它的人文價值也非常了得。這幅相是由十大雕刻家閆玉明主刀的,由三個人共同指導(dǎo)他完成。這三個人都很了不起,第一位郭沫若先生,當代文豪,它的神態(tài)就是由郭老師塑造的;第二位沈從文,當代有名的作家,他對古代服飾也有很多的研究,這雕像上李白穿的衣服就是由沈先生定的;第三位劉開渠,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的創(chuàng)作者。三個巨匠共同完成了這幅雕像,所以這幅像被稱為李白的標準像,很多攝影或者照片都是按照這幅像所完成創(chuàng)作的,所以到了太白樓,我們得仔細看一看這幅流芳百世的雕像。
出太白樓向東,便來到彭公祠,它和太白樓連成一體,構(gòu)成了馬鞍山李白紀念館。院內(nèi)有吟詩臺,臺上的是李白的將進酒,是毛主席的狂草,這是1958年毛主席來到馬鋼視察吃完飯后所寫的,毛主席寫這首詩時一氣呵成,所以有個錯別字,與爾同消萬古愁的“爾”字寫成了“你”,當時毛主席的秘書看到了就對主席說有錯別字,主席就說,有人好啊,人多力量大么!所以這句。
口號。
還是從我們這里傳出去的呢。
院內(nèi)還有一位天外來客——隕石。在歷史或者傳說中,一些重要人物的出現(xiàn)總是伴著一些奇特的現(xiàn)象,以突出他的與眾不同。像孫悟空,是從石頭里蹦出來的;賈寶玉,是銜玉而生的;三國時期魏國之主曹丕的妃子甄氏,出生時雙眼緊閉,手握美玉,所以才有了后來的佳作《感甄氏》,也就是《洛神賦》。相傳李白出生時就有一顆隕石落在了他出生的地方,這顆隕石面上呈現(xiàn)的是一個不規(guī)則的八卦,它與我們常見的八卦有所不同,很像麻將中的一筒,而另一邊卻像一個人的臉,相傳這就是李白的長相。隕石上的人相眉毛、眼睛、鼻子、嘴巴都栩栩如生,有一種說法是,摸一下李白的嘴,沾一沾李白的仙氣,摸兩下李白的嘴,沾一沾李白的才氣,摸三下李白的嘴,沾一沾李白的酒氣。大家有興趣的呆會可以嘗試一下。
從太白樓西側(cè)沿小道上翠螺山,不遠就可以看見古木掩映中的黃墻黑瓦的廣濟寺,它建于三國吳赤烏二年,從寺門兩邊“經(jīng)傳白馬,寺創(chuàng)赤烏”就可以看出這座寺廟的悠久歷史。確實,寺前的赤烏井就是當年僧人為取水而挖掘的,“赤烏井”又叫“廣濟井”,是采石磯最古老的歷史文物。那說道廣濟寺的赤烏井,就不得不說說采石磯名字的由來了。關(guān)于這呢,還有一段傳說,相傳,采石磯下曾有金牛出沒,所以采石磯古稱牛渚,三國吳赤烏年間,僧人在挖井取水時得到了一塊璀璨奪目的五彩石,視若珍寶,便琢成了五彩香爐供奉寺內(nèi),作為鎮(zhèn)山之寶,故得名“彩石磯”,取五色彩石之意,又叫“采石磯”。
因為獨特的山水景觀和眾多的文人遺跡,更因為李白在這里留下了著名詩篇和浪漫傳說,采石磯歷來就是人們尋幽探勝的絕佳去處,歷代文人名士的到來更使采石磯具有豐厚的文化內(nèi)涵和神奇的魅力。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說到著呢,我們已經(jīng)到達采石磯腳下了,下面就請大家隨我一起下車看看這風(fēng)景秀麗的采石磯吧!
7月17日,爸爸和媽媽帶我來到了安徽省馬鞍山市的采石磯風(fēng)景區(qū)游玩。爸爸先開車帶我們來到合馬汽渡,這可是我第一次坐汽渡,不要太興奮哦!原來汽渡是人坐在車里,然后輪渡載著汽車過江,到江對岸的馬鞍山。在汽渡上,我們?nèi)易呦萝?,站在船邊,吹著陣陣江風(fēng),看著滾滾長江水,真有一種“惟見長江天際流”的感覺!
下了汽渡,爸爸把車開到采石磯門口。下車嘍,現(xiàn)在,就由我來當一名小導(dǎo)游,帶領(lǐng)大家去領(lǐng)略一下采石磯的秀麗景色吧!采石磯,又稱牛渚磯,居我國著名的“長江三磯”之首。絕壁臨江,水湍石奇,被譽為“天下第一磯”,采石山水甲江南。我們先來到了著名的太白樓,唐朝詩人李白,字太白,他曾多次在這兒吟詠詩歌,是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留下了許多不朽的篇章。其中《望天門山》就是他在登臨采石磯時寫下的優(yōu)美詩句。我現(xiàn)在再背起這首詩來,真是身臨其境,也能體會些詩中的意境了。唐代元和年間,這里就建起了太白樓,登樓遠眺,千里長江盡收眼底,素有“風(fēng)月江天貯一樓”之稱。參觀完太白樓,我們順著山路往上走,經(jīng)過了燃犀亭,再沿著江邊的臺階往上走,來到了三元洞。洞里有望江佛和石磯娘娘的塑像,以及有關(guān)他們的美麗傳說和介紹。之后,我們又來到了傳說中常遇春從長江縱身登磯的大腳印處,那里真的有一塊巨石上印著一只大大的腳印哦!再往山上走,我們又參觀了詩人李白的衣冠冢。后來,我們還去了始建于東漢的廣濟寺,這也是座江南名剎,香火很旺的。最后,我們經(jīng)過十幾分鐘的山路,終于登上了采石磯的頂峰。山風(fēng)輕輕地吹著大汗淋漓的我們,透心涼!這時,我才真正能理解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詩句所包含的意思,感覺到當人登高望遠時,心胸會更寬廣,眼界會更開闊。
采石磯扼守長江天險,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愉快的采石磯之旅就要劃上圓滿的句號了。大家聽了我這個小導(dǎo)游的介紹,有沒有一種如入世外桃源的感覺呢!采石磯,真讓我流連忘返啊!
鞍山千山風(fēng)景區(qū)導(dǎo)游詞篇六
歡迎大家來到這里,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千山,又稱積翠山、千華山、千頂山、千朵蓮花山,位于遼寧省鞍山市東南17公里處,總面積44平方公里,素有“東北名珠”之稱,為國家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千山,以奇峰、巖松、古廟、梨花組成四大景觀。
仙人臺,又名觀音峰,位于南部游覽區(qū)諸山脈之巔,大安、中會,香巖諸寺和五龍宮諸廟宇拱衛(wèi)之中。海拔708.3米,為千山風(fēng)景區(qū)最高峰。峰奇,地險,峰頭似蛇背,長20余米,寬10米,峰頭西端,撅起一巨大石柱,呈四棱形,高7米,直徑約20米,由東稍北傾斜,狀如鵝頭,故俗稱鵝頭峰。西南北三面均為峭壁深淵,唯東一面可行。明朝初年,在峰頂大興土木,將半球峰頂變成一平臺,修建成仙人臺。
上面基石上刻有棋盤,周圍安放八仙和南極壽星的石雕坐像,布陳為慶壽,奕棋行圖。鵝頭下峭壁上,有一佛龕,內(nèi)浮雕一尊半身觀音菩薩像。佛龕之上橫刻“仙人臺”三個篆字,系清光緒舉人徐景濤所題。鵝頭峰原名華表柱。
有“東北明珠”之稱的千山,位于遼寧省鞍山市東南17公里。總面積44平方公里,是長白山的支脈,大致分為北、中、南、西四溝。北溝山高峽多澗深,峰陡路險,名勝古跡多。中、西兩溝較寬敞,山高大,易攀登。南溝奇峰異石迭起、懸崖陡壁,峰嶺崢嶸萬狀。千山有“無峰不奇,無石不峭,無寺不古”之譽,自古以來亦是遼東名勝。
千山得名有三:最初叫千華山,是千山和華表山并湊在一起而得名;后來叫千朵蓮花山,是根據(jù)峰巒層迭環(huán)抱猶如荷花浮水而得名;相傳原先999個山峰,當?shù)鼐用袢斯ぴ熘环澹宰闱?shù),最后得名千山。
千山不僅有秀美的自然景觀,還有豐富的人文景觀,千山廟宇始建于唐朝,盛建于明清。千山共有名勝古跡、景點300余處。有五寺、八觀、九宮、十二茅庵,共計34座。還有“一線天”、“天上天”、“夾扁石”等主要風(fēng)景點164處。五寺是指大安、龍泉、祖越、中會、香巖寺,合稱為五大禪林。八觀是指無量觀、慈祥觀、青云觀、合稱為三大道院,加上玄真觀、元通觀、風(fēng)朝觀、三清觀、武圣觀。九宮是指太和宮、斗母宮、圣仙宮、圣清宮、東極宮、朝陽宮、五龍宮、西海宮、太安宮。十二茅庵是指流金庵、南泉庵、木魚庵、洪谷庵、皇姑庵、伴云庵、小皇庵、西明庵、雙龍庵、龍泉庵、觀音庵、石龍庵。自古以來,風(fēng)景秀麗的千山,吸引了無數(shù)游客。許多官宦、學(xué)者、名流慕名接踵而來,他們面對奇峰古剎,振衣述懷,吟詩作賦,為千山留下了大量的詩篇。明、清、民國三個歷史時期描寫千山的詩就有1600余首。
千山,古稱積翠山,又名千頂山、千華山、千朵蓮花山。千山是長白山的支脈。整個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經(jīng)遼陽、海城、蓋州、岫巖,止于金州。南北綿延200多公里,縱貫整個遼東半島。自古以來就有“無峰不奇,無石不峭,無寺不古”之譽。千山為“園林寺廟山岳型風(fēng)景區(qū)”,被譽為“東北明珠”。千山宗教文化歷史悠久早在14前北魏時期,千山就有佛教徒的蹤跡,隋唐代起有了廟宇建筑,到遼金已發(fā)展成遠震遼左的著名佛教勝地。“祖越”、“龍泉”、“香巖”、“中會”、“大安”五寺,在明代已很出名。到了清代道教進入千山,使千山的廟宇有了進一步的增建,發(fā)展到七寺、十二觀、九宮、十庵。千山廟宇布局巧妙,建筑宏偉。
古老而宏偉的寺廟,與自然景物彼此烘托,融為一體,構(gòu)成一幅優(yōu)美、雅致、幽靜的動人畫面。眾多寺廟終日香煙繚繞,鐘鼓幽鳴,一派仙人福地景象。特別是身高70米的天成彌勒大佛,自發(fā)現(xiàn)以來,轟動海內(nèi)外,成為世界奇觀。探奇者、朝拜者絡(luò)繹不絕,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親筆題寫“千山彌勒大佛”,每年6月的千山大佛節(jié),將宗教活動帶入高潮,堪稱佛教之盛事。
千山人文歷史遺跡頗多千山歷來是引起人們向往的名勝之地,不僅有唐太宗李世民駐蹕和薛禮兵營遺址,還留下清帝康熙和乾隆游歷的足跡和詩篇。名貫三江的關(guān)東才子清太史王爾烈,曾在千山龍泉寺讀書,至今還保留他的書房。明清時的官宦、名人也曾紛紛來游,并題有許多匾額和詩詞贊美千山。就連《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棟亭詩抄》中,也把自己的籍貫用“千山”二字標出。千山物產(chǎn)豐富。百年以上古松萬余株;各類動物60余種,特產(chǎn)水果10余種,香水梨、南果梨堪稱一絕。溫泉休閑娛樂勝地在風(fēng)景觀光區(qū)的東北部是溫泉休閑娛樂勝地,這里溫泉資源得天獨厚,地?zé)崴Y源占鞍山地區(qū)已查明地?zé)崴Y源50%以上,目前年采水量85萬立方米。
鞍山千山風(fēng)景區(qū)導(dǎo)游詞篇七
千山,古稱積翠山,又名千頂山、千華山、千朵蓮花山。千山是長白山的支脈。整個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經(jīng)遼陽、海城、蓋州、岫巖,止于金州。南北綿延200多公里,縱貫整個遼東半島。自古以來就有“無峰不奇,無石不峭,無寺不古”之譽。千山為“園林寺廟山岳型風(fēng)景區(qū)”,被譽為“東北明珠”。千山宗教文化歷史悠久早在1420xx年前北魏時期,千山就有佛教徒的蹤跡,隋唐代起有了廟宇建筑,到遼金已發(fā)展成遠震遼左的著名佛教勝地。“祖越”、“龍泉”、“香巖”、“中會”、“大安”五寺,在明代已很出名。到了清代道教進入千山,使千山的廟宇有了進一步的增建,發(fā)展到七寺、十二觀、九宮、十庵。千山廟宇布局巧妙,建筑宏偉。
古老而宏偉的寺廟,與自然景物彼此烘托,融為一體,構(gòu)成一幅優(yōu)美、雅致、幽靜的動人畫面。眾多寺廟終日香煙繚繞,鐘鼓幽鳴,一派仙人福地景象。特別是身高70米的天成彌勒大佛,自發(fā)現(xiàn)以來,轟動海內(nèi)外,成為世界奇觀。探奇者、朝拜者絡(luò)繹不絕,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親筆題寫“千山彌勒大佛”,每年6月的千山大佛節(jié),將宗教活動帶入高潮,堪稱佛教之盛事。
千山人文歷史遺跡頗多千山歷來是引起人們向往的名勝之地,不僅有唐太宗李世民駐蹕和薛禮兵營遺址,還留下清帝康熙和乾隆游歷的足跡和詩篇。名貫三江的關(guān)東才子清太史王爾烈,曾在千山龍泉寺讀書,至今還保留他的書房。明清時的官宦、名人也曾紛紛來游,并題有許多匾額和。
詩詞。
贊美千山。就連《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棟亭詩抄》中,也把自己的籍貫用“千山”二字標出。千山物產(chǎn)豐富。百年以上古松萬余株;各類動物60余種,特產(chǎn)水果10余種,香水梨、南果梨堪稱一絕。溫泉休閑娛樂勝地在風(fēng)景觀光區(qū)的東北部是溫泉休閑娛樂勝地,這里溫泉資源得天獨厚,地?zé)崴Y源占鞍山地區(qū)已查明地?zé)崴Y源50%以上,目前年采水量85萬立方米。
天上天景區(qū)。
天上天景區(qū)位于千山風(fēng)景名勝區(qū)北部,東起千山正門,西至,五佛頂,面積約5平方公里,海拔450—-550米,為千山第二高嶺,山峰奇峭,怪石嶙峋,懸崖絕壁,蒼松翠柏,錯落其中,以峰奇,石奇,松奇而著稱。是千山唯一一個高嶺游覽區(qū),平均海拔520米,唐太宗李世民,清康熙、乾隆等帝王曾游覽過此景區(qū)。相傳唐王李世民,住大安寺到無量觀“振衣岡”上抖過戰(zhàn)袍;金代皇帝世宗完顏雍曾到千山靈巖寺探望其母貞懿太后;清代康熙,乾隆、嘉慶皇帝也都到或從遼阻古城望千山,并留下遺跡題詞和詩文。王爾烈陪同嘉慶皇帝在千山找的那塊“木魚石”、即曹雪芹寫的石頭記(紅樓夢)中那塊有靈氣石頭,金世宗住的遺址、蟄龍亭、博愛樹、貞懿太后住的遺址內(nèi)出土的30多萬枚銅錢均在景區(qū)范圍內(nèi)。1996年在景區(qū)內(nèi)建了索道,在索道下文建了御覽殿,殿為高臺基單檐歇山式建筑面闊五間,雕粱畫棟,在,其后面又建了半月牙式迥廊,內(nèi)嵌青石板雕像千山著名傳說:仙子繡蓮、童子奕棋、令威化鶴、薛才征東、無佛五佛、御賜龍泉、伏虎禪師、香巖雪庵、全后修禪、敕建龍泉、梵腿煮石、剩人函可、無根奇石、太琳鑄鼎、釋道同源、康熙巡游、寓居龍泉、嘉慶尋石18幅,游覽至此品佛、仙之悠,睹圣君、明主之奕彩、回顧歷代珍聞,逐幅賞玩,體會中滋味、定能生悅意之快,至身佳境之愉。
天上天景區(qū)以自然景觀為主,以奇峰、怪石、古廟、巖松而著稱。千山著名道觀無量觀和五大禪林之一的祖越寺位于此景區(qū)。景區(qū)由正門至御覽峰為上段,至玉霞關(guān)為中段,至五佛頂為下段,上看怪石,中看秀峰,下看奇松。著名景點有天上天、七重天、.九重天、天外天、一線天、一字天、夾扁石、無根石、木魚石、鸚鵡石、可憐松、探海松、望天蛙等100余處。乘座天上天索道您可以安全快捷地到達主峰天上天,盡覽千山的秀美景色。天上天景區(qū)有全國唯一、民間普遍信奉的喜神、財神、三星(福、祿、壽)、文昌帝君等民神為主的喜神殿、財神殿、文昌個閣。該景區(qū)每年舉辦的增福、添壽、發(fā)財?shù)亩Y拜祭活動,其中文昌帝君更是人們求學(xué)進取的可祿之星。正如古歌謠云:福星高照把福施,祿星送印下祥云。壽星騎鹿獻蟠桃,吉星高照喜盈門。
無量觀。
無量觀是千山最早最大的一座道觀,始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又名無梁觀或無糧觀,關(guān)于名字的來歷也有一段不平凡的歷史。劉太琳是全真教龍門派第九代弟子,奉師命來千山擴大道教勢力,可是當他來到千山后,寄居在佛教寺院里,開始僧人對他十分尊敬,后來發(fā)現(xiàn)劉太琳有傳道入山的跡象,于是把他軟禁在后山羅漢洞內(nèi),劉太琳寄居在此心情十分苦悶,于是40余日不進飲食,后來同門俗家?guī)煹芎閷④妬砜此l(fā)現(xiàn)他的境遇十分狼狽,于是幫助他修建起道教廟宇,后來起名時,因劉太琳40余日無糧,而且羅漢洞是無梁洞府,于是起名無糧觀或無梁觀,后來取道教功德無量改名為“無量觀”,于是劉太琳便成為千山道教的“開山祖師”。
無量觀位于千山北溝,地處群山環(huán)抱之中,山勢巍峨,峰奇石怪,蒼松翠柏,簇擁四周,空明天朗之時,風(fēng)光繚繞,紫云:籠罩,四時風(fēng)景如畫。有人曾贊喻:“來到無量觀,景點連成片,松塔石洞天,處處惹人戀,若想細觀賞,須得一天半”?!八笔菤v史的見證,是名勝的點綴。許多風(fēng)景勝地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塔。千山的塔多為墓塔,是道士羽化和和尚圓寂的葬身之地,無量觀的塔就有玲瓏塔、許公塔、八仙塔、葛公塔、祖師塔五座古塔。玲瓏塔是千山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始建于唐代,高十二點三米,六角十三級。塔身是花崗巖砌筑而成,玲瓏塔掩映在茂密的松林中,每當夕陽西下,晚霞映襯塔頂時,分外輝煌,秀麗壯觀。
六角九級飛檐斗拱的寶塔即是藏真塔,又名許公塔,是無量觀第十一任道長許信友大師的羽化墓塔,共花費百余萬元,許信友大師六歲出家直至”95年,羽化,享年91歲,他把一生的精力都奉獻給道教事業(yè),是我國道教三元老之一,他一生最大的貢獻是促進千山佛道兩教的團結(jié)合作,并且化緣三百余萬元修建了無量觀東閣,完成了開山祖師劉太琳的遺愿,因此,人們不惜重金為他修建了這座壯觀的羽化墓塔,以紀念表彰他的功跡,這座塔高是13,32米,用雪花石雕刻而成,浮雕為漢白玉。
沿著許公塔繼續(xù)前行,有一上尖下寬的巨石臥在路邊,名為拴馬石,上面有一圓洞,即用來拴成繩的,因為寺廟為圣地,不許牲畜入內(nèi),所以人們在朝拜時,都要把馬匹拴在此處,古人曾說過,來到此地“文人下轎,武官下馬”,以表示對清靜之地的尊重。過了拴馬石,古跡斑斑的古塔就是八仙塔,高為十三米,六角十一級,塔的四周有八仙的浮雕,正面是南極仙翁,此塔建于清康熙年間,是由開山祖師劉太琳的俗家?guī)煹芎閷④姙槠浯蜃藿?,但每一次劉太琳在此打坐時都是心神不寧,之后才恍然大悟,自己的功德再高也不能居于八仙之上,于是放棄此塔,至今成為無量觀中為數(shù)不多的風(fēng)景塔之一。在八仙塔之上有座潔白素雅飛彌漫著道教氣氛的白塔為“葛公塔”,建于民國土8年,是由愛國將領(lǐng)張學(xué)良將軍和一些國民黨高級將領(lǐng)為葛月潭道人所修建的,此塔高為8.78米,為密檐卷云式建筑,從塔基至塔頂全部使用細晶花崗巖修建,六面塔壁鑲嵌著用漢白玉雕刻的葛公生前親手繪制的蘭草和幽竹的浮雕,塔前刻有“淡泊寧靜”四字,是出自于諸葛亮的一副“淡泊以銘志,寧靜而志遠”以代表葛公一種超脫的境界?!昂辇埵澜缣焓曲Q家鄉(xiāng)”是說自己象云野鶴一樣脫離了軍閥混戰(zhàn)年代世俗的紛爭,最終來到仙境無量觀。
葛公名葛月潭,道號震庚道人,祖籍山東,生于清咸豐4年(1854年),羽化于1934年冬,享年8l歲,是當時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一代才子,曾被當時人喻為能文能畫又能詩,文彩風(fēng)流冠一時的學(xué)者飛詩人飛畫家,曾是沈陽太清宮監(jiān)院原來是大軍閥張作霖的幕僚好友,為人善良,每遇災(zāi)荒,他都會寫字作畫換得銀兩賑濟災(zāi)民。而且他還在沈陽開辦一所小學(xué)和一所中學(xué),專門招收窮人的孩子讀書,這也是說葛公不僅是當時慈善家,而且是教育家。
過了葛公塔,就來到一座古樸肅穆的塔前,即為開山祖師劉太琳的羽化墓塔,名為祖師塔,此塔建于清康熙年間,高三丈,為六角七級精品花崗巖的密巖式寶塔。夕頃石階上行在無量觀正門西側(cè)的絕壁上,生長著一棵高不過l,3米,粗不過3寸的小松樹,遇風(fēng)時搖搖欲墜,有弱不禁風(fēng)之勢,令人可憐,因此被人稱為可憐松,名為可憐,實則強焊,它嬌小玲瓏,傲視白云,飽經(jīng)風(fēng)霜,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了,盡管風(fēng)吹日曬,雨淋霜打,它卻巍然屹立,這種堅毅的性格給游人以鼓舞和斗志,所以,人們又稱他為“頑強松”,并且有清代詩人蓬萊子曾贊揚它“莫把巖松號可憐,空山涵養(yǎng)已多年,頻看喬木催斤斧,是彼真誠地上仙”。
無量觀建筑最優(yōu)美的要算“西閣”了,它依山勢而建,環(huán)境十分幽靜。清代呂翼文曾撰聯(lián)贊道:“潮月空山茗莢落,露風(fēng)靈響海天高”。西閣內(nèi)建有觀音殿,它座落在半山腰上,玲瓏剔透,宛若精致的盆景。內(nèi)供奉慈航道人飛眼光娘娘和子孫娘娘,據(jù)說子孫娘娘掌管生兒育女,無嗣者可求助于她,眼光娘娘專治眼病,給人以光明。殿內(nèi)還供奉觀音救八難和“天女散花”、“麻姑獻壽”兩幅壁畫。有人會生起疑問,為何道教宮觀會供奉佛教菩薩呢?傳說很多,《遼東文獻征略》記錄了一個有趣的故事,說無量觀有位道士,看到羅漢洞內(nèi)供奉觀世音菩薩相,心中不快,就偷偷把觀音的頭砍掉,改成真武大帝的頭像。可是過了不久,這個道士便爛頸而死,其余道士非常害怕,以為是觸犯了觀音的神靈,害怕再牽連他人,急忙又在西閣正殿重塑觀音菩薩像,以平息紛爭。
在慈云殿后面山路旁邊有一處平坦的石面,擊之能發(fā)出木魚的聲音,因此名為“木魚石”,游人從此經(jīng)過都好奇的敲一敲,聽一聽。天長日久·,木魚石被敲打的十分光滑,有的地方已呈凹形。相傳嘉慶皇帝在千山尋找木魚石花費了三年的時間,踏遍千山的每一個角落,最終在他的老師王爾烈的指引下找到這塊奇石。
羅漢洞是游人云集之處。羅漢洞十分古老,是由一個天然石洞稍加穿鑿而成,相傳在唐代就有此洞。明代東苑馬寺卿張鏊在詩中稱該洞為“羅漢洞”,洞同有2排羅漢像,共十八尊,塑像各具特色,笑怒坐仰,神態(tài)離奇。過去在十八羅漢中間塑有真武大帝。佛道兩家本來供奉不同,十八羅漢為佛教供奉,真武大帝為道教尊者,兩家神像本不能塑于一洞,和尚飛道士也不能一起燒香訟經(jīng)。難怪古人提出質(zhì)疑“釋道環(huán)居一洞中,花開花落幾春風(fēng),牟尼莫漫玄真問,貝葉黃庭解不同”。這個奧秘至今才完全揭開。原來,創(chuàng)建無量觀的劉太琳成為開山祖師后,感到在他的觀內(nèi)供奉羅漢有失大雅,就想把羅漢像毀掉,但又礙于輿論,遂采取一個折中的辦法,將洞內(nèi)正位的觀世音菩薩像扒掉,改塑成真武大帝,變成“道居正位,佛列兩旁”。并在洞外親筆提寫“釋道同源”四個字,以自圓其說。
在羅漢洞的上方有一石名叫“無根石”,它是由三塊小石頭支起一塊大石頭,上提寫“無根石”三字,據(jù)說曹雪芹寫紅樓夢時就在此地方生靈感,無根石即是寶玉,而旁邊的小樹為林黛玉(純屬虛構(gòu))。
無量觀的正殿是三宮殿,內(nèi)供奉上元賜福天官堯,中元赦罪地官舜,下元解厄水官禹。此殿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單檐硬山式建筑,整個大殿建在山間盆地上,是一座整齊潔凈的院落。在三官前方分別是赤面王靈官和護壇土地,神話中的王靈官有第三只眼睛,叫慧眼,專治邪人惡事,為民護法,在三官東側(cè)是八仙過海去赴蟠桃會,在過海時各顯神通,形象唯妙唯肖,西側(cè)為瑤池金母,金母騎著吼騰云駕霧,神態(tài)安祥。右墻壁繪有堯王舜,大禹治水的兩幅壁畫。
在三宮殿正上方有一山峰,題寫“振衣崗”三字,相傳唐王李世民在此休息過,風(fēng)吹動他的戰(zhàn)袍,讓李世民頓覺心曠神怡。后來又有詩人贊美道: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振衣千里崗,濯足萬里行。后來浙江向程取詩里的三個字振衣崗題寫在上面。
過了一塊酷似豬頭的石頭,叫豬首峰,向上攀登,在東面有一座秀美的廟宇。叫老君殿,北殿建于清康熙年間,因為老子為道教之祖,故殿門刻有“道教之家”四字,內(nèi)供太上老君道德天尊飛靈寶天尊飛玉清自然元始天尊,兩側(cè)繪有老君過涵谷關(guān)的壁畫和孔子問禮于老子的壁畫,老君殿前有一塊平坦之地,四周有護欄,倚欄俯視,石聳峰峭,樹海林濤,別有一番風(fēng)趣。
過老君殿前行,有臥象峰,上面有1969年原湖南省委書記張平化游千山所題寫的詩:“千山不足千,人造一株蓮,此說誰為證,請詢天上天”。繞過臥象峰,前面是依山勢所建的三十三級石階,這就是著名的三十三層天,石階非常寬敞,足有五米寬,由下至上,一步一層天,每升一級,極目晴空,浩浩無際,樹海蒼芒,氣勢磅薄,景象萬千。有人有詩贊道:“別有名天三十三,興來拾級任登探,舉頭試望絕高處,一色蒼茫接蔚藍”。三十三層天上端是無量觀最高的建筑玉皇閣,道士稱之為“觀頂”。工程堅固,歷經(jīng)數(shù)年竟未傾圮。玉皇閣內(nèi)塑有玉皇大帝神像。在三十三層天左側(cè)峭壁上鑿刻出八步蹤印,非常險要,一步緊似一步,故稱“八步緊”,1920xx年東北憲兵司令陳興亞來此地時不禁有感而發(fā)題寫上“化險為夷”四個大字。
古人曾有詩贊道“絕頂苔青路未封,過來人已早留蹤。要知吃緊為人處,一步何曾放得松”。過了八步緊就是著名景點“夾扁石”,這是天然形成的石縫,長4米,高3米,寬近半米。這就是千山一絕夾扁石。不管胖人瘦人,只可側(cè)身而過,這處景點吸引了眾多游客來此“一夾”,游客經(jīng)過此處,笑聲朗朗,其樂陶陶,似乎所有登山的疲勞都被:“夾”的一二凈。走出夾扁石,就來到“一步登天”,之后便是著名的“天上天”,游人至此,心情豁然開朗,眼界頓覺開闊,舉目遠眺,滿眼碧翠,群峰爭奇,使人確有置身天上之感。從天上天乘索道下行400米便來到20xx年新開放的財神殿,整個大殿高7米,長工3米,寬8,5米。面闊5間,是采用清代歇山式風(fēng)格建筑,正中供奉正財神趙公明。殿門匾額是由著名書法家馮啟光所題,兩側(cè)楹聯(lián)為:濟世當疏財,你也求,我也求,求之有道,不做半點事,朝也拜,夕也拜,做難公明。財神分為正財神,偏財神和準財神。正財神又分文財神和武財神。文財神是比干和范蠡,武財神是趙公明和關(guān)羽。
天應(yīng)宮。
祖越寺。
祖越寺位于千山北溝峰巒疊翠的北山坳谷中,殿宇與自然景色深然一體,一道高10余米,長50余米的石墻,將坳谷口閘住,形成石土墊平的廟基地,該寺共有七幢建筑,394,9平方米,雖經(jīng)多次修建,仍帶有明代建筑風(fēng)格,顯得莊重雄渾,古風(fēng)浮厚。殿宇北是雄偉的彌勒峰,兩側(cè)伸出小山脈骨,將祖越寺入胸前,形成彌勒捧古剎的巧妙構(gòu)圖。東為亭閣飛古塔飛密松、西為古松托起的懸崖,前有亭塔相峙,天作人口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構(gòu)成一幅動人的山水畫卷。
祖越寺是千山五大禪林之一,前身為靈巖寺,始建于唐代,相傳在建寺之時,恰逢佛祖經(jīng)過此處并長住于此,為寺憎出謀劃策,直至寺成方飄然而去,為了紀念佛祖,起名為祖越寺。從遺址看,大約有60余幢廟房,清康熙六年,道教傳入千山后,祖越寺范圍縮小,屈居五大禪林建筑規(guī)模之末,但近年來曾在舊址中發(fā)現(xiàn)較大彩雕石欄板望柱蓮花佛座和殘缺的石碑頭等遺物,也很有收藏和研究價值。祖越寺蒼松四合,峭崖壁立,四季景色俱佳,在山門之側(cè),有立于清光緒六年(1875年)的兩甬石碑,上刻“天花亂墜”“地涌金蓮”八個大字,相傳祖越寺某大師在此講經(jīng)說法,因其知識淵博,佛法深重,競講得天花如雨,從長空墜落,金蓮盛開,從地下噴涌而出,因立三碑,但據(jù)實記載,是說梁武帝時云光法師講經(jīng)感動上天,天花紛紛墜落,祖越寺僧立此二碑,無非是宣揚佛門法力,增加神秘感。百丈深淵之下,則是另一個寧靜的大干世界,沿著通幽曲徑的小路,進入祖越寺,在蒼松翠柏的環(huán)抱中,祖越寺建筑盡收眼底,莊嚴肅穆的法王殿依山向陽,正面供奉未來佛祖彌勒佛,彌勒佛是人間喜佛,在百姓心目中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可以說人人朝拜彌勒佛,家家供奉觀世音,即使對待一些不信奉宗教的眾生。彌勒佛也會教導(dǎo)眾生遇事忍大肚能容的精神。旁邊兩側(cè)供奉四大天王,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飛水天王、西方天王,因為四大天王手中持法器不同,保佑方眾可以國泰民安,風(fēng)調(diào)雨歹頃。又因四大天王可以凈眼觀看世間,懲治一些做惡的小人,所以有一句話說“勸君莫做虧心事,舉頭三尺有神靈”,就是被四大天王踩在腳下。在彌勒佛后方的是保護寺院的菩薩葦陀護法。很多寺院建筑都是法王殿在前,大雄寶殿在后,也就是這個原因。在法王殿之后的就是大雄寶殿,里面供奉著橫三式佛,即中間釋迦牟尼,左側(cè)南無消災(zāi)延藥師佛,右側(cè)南無阿彌陀佛。那么釋迦牟尼是佛教創(chuàng)始人,佛教中至高無尚的教主,在歷史上也確有其人,他生于古印度迦毗羅衛(wèi)國,生于公元前565年,與中國孔子時期同步,他的思想很富有哲學(xué)道理,特別是他主張的和很多宗教也有相同之處的就是以善為本,那才是最難得可貴的,那左側(cè)藥師佛祖是保佑人的身體可以健康長壽,這也是每個人對自己和家人有一個美好的祝福和心靈上的寄托,同時朝拜阿彌陀佛也希望赴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可以萬壽無疆,也不會進入六道輪回都能成佛。旁邊房里而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薩,又稱幽教主,但也不是我們所說的閻王爺,他也可以稱之為大愿菩薩,因他說過“度盡眾生,方正菩提,地獄不空,誓不為佛”,所以,很多地藏殿里都擺著去世人的靈位和牌位,是為了超度靈魂所用的。站在院中,仰首翹望茫茫云海驚濤駭浪,那凌空而立的峻嶺腰間,銘刻四個大字“獨鎮(zhèn)群岳”,據(jù)記載,黃帝自洛水取《河南經(jīng)書》遍歷天下,封泰山為東岳,華山為西岳,嵩山為中岳,恒山為北岳,衡山為南岳,后歷蜀中,見青城山巍峨險峻,氣勢博大,便封青城山為五岳丈(岳父),一月之內(nèi)群岳都來朝拜,因有獨鎮(zhèn)群安之譽。彌勒峰與丈人峰具取形式比其靈異也,所以當年巡遼侍御盛泰字在明隆慶二年(1568年)直書四字,經(jīng)過地質(zhì)風(fēng)化與侵蝕,是何人所提已無從考證,意思是山之為言宣也,含澤布氣調(diào)五神,即帶著恩澤差遣五岳之神,也是源彌勒為五岳丈人之意,是丈人廣施恩澤賜予群峰以宏大的氣勢,可想,昔日的祖越宏偉規(guī)模。祖越寺以它“蓮花出天際,頓覺絕塵?!钡姆逋馄娣?,“山引樓臺連碧落,佛閣高樓漂渺中”的樓臺殿閣,“巖松宿霧常浮翠,石間流泉漾落花”的松石林泉,引來歷代文人墨客才子佳人,為此紛紛踏至留下珍貴的摩石刻,每景每物都將為游人留下美好的回憶,正如古人云:“祖越多奇境,天工亦幻哉”
可憐松。
可憐松位于無量觀山門西有紋無罅的懸崖峭壁上,高1.3米,直徑6厘米。長得嬌小玲瓏,遇風(fēng)發(fā)出沙沙的聲音,險有搖搖欲墜之勢,令人可憐,故命名為可憐松?!哆|陽縣志》記載:“觀東(西)有巨石如砥,無土無罅,上生一松,根入石中,遇風(fēng)則搖搖欲倒,有弱不可經(jīng)風(fēng)之意,殊令人憐,”可憐松已有幾百年的歷史,飽經(jīng)世代風(fēng)霜,依照傲立于懸壁上,十分頑強。清代詩人蓬萊子曾對可憐松的精神贊揚道:“莫把巖松號可憐,空山涵養(yǎng)已多年。頻看喬木摧金斧,是彼直成地上仙?!?/p>
木魚石。
位于無量觀西閣觀音殿后巖石上,即羅漢洞洞口西南。木魚石是以音響命名,無突出形象,只是上下石徑中間平坦處,用石敲之聞其聲如木魚。相傳,此木魚石之名源于清初年間。千山道教祖師劉太琳,其在家禮兄弟洪xx(清朝將軍),來此以手杖擊之,聞木魚之聲,而命之。從此,游人經(jīng)此,多以石敲打,致使石面上被敲出若干個小坑。小坑旁,刻有“木魚石”三個字。
鸚鵡石。
一線天位于無量觀西閣北山臥虎峰下,為地殼運動期造成的巖石斷裂罅縫。1964年開發(fā),清理出罅縫中的古樹、石土,即成為景觀罅徑。罅縫長32米,寬不滿l米,深10余米,底地極陡,裝設(shè)138級條形石階。置身于罅縫中,仰首而望,兩側(cè)懸崖凌空,中間藍天一線。傳說,昔日積翠仙子盜九霄彩云紡紗繡蓮花,冒犯玉皇大帝,她在與天兵天將格斗中,不慎將繡花針失落于此罅中。罅下端是巨象峰和通向無量觀的九曲石徑,上端是落針亭飛壽星石飛臥虎峰。以一線天為中心構(gòu)成一衛(wèi)星游覽小區(qū)。
一字天。
一字天位于鸚鵡洞北山峰南側(cè)陡壁,為地殼運動期造成巖石陡壁一斷裂罅縫,長30余米,最寬處0.7米,最窄處0.4米。1982年,對罅縫進行了清理,挖出積土和石頭,鋪裝上63級條形石階,至峰頂。置身罅縫仰首,藍天呈“一”字形,故命名為一字天。此罅是登無量觀北山七重天飛九重天必經(jīng)之路。罅下是松林,奇石、古木,罅上是長長一道峰頭,在赤條條的巖石上,生長十幾株古老而又矮小的蒼松,名為石頂插翠。
一步登天。
在玉皇閣北面八步緊之上、天上天之下,有圓形巨石,石邊置有鐵環(huán),游人握環(huán)一步登上,故曰一步登天。民國初期,稱作上天臺石。前人白星烈詩曰:“一步登天芳草凄,危石高聳與云齊。桃梨萬樹開荒野,松柏千峰陰綠溪。丹鳥浮空掠客過,黃鶯振羽向人啼。塵心我已隨水流,筑石山林愿人棲?!?/p>
無根石。
無根石位于羅漢洞旁,浮于芙蓉峰上,高約3米,上刻有“無根石”三字。由西北觀看猶如人首,由南向北觀看如瓶狀。《遼陽縣志》記載:“過可憐松仰視,峰頂浮擱一石,高約丈余,岌岌欲墜,上又堆小石三塊,迎風(fēng)似欲動搖,然歷有多年,其石如故?!鼻逑特S道人郭永慧在《無根石》一詩中寫道:“凌空拔地累然存,擬向南宮細討論。底是崢嶸奇怪石,也同芝草竟無根。”清朝前期,此石名為凈瓶石,清康熙進士陳夢雷在《游千山記》中寫道:“洞上,有石如瓶,號曰凈瓶?!币騼羝颗c中會寺凈瓶峰、龍泉寺凈瓶峰重復(fù),后易名無根。
天上天。
“天上天”,位于無量觀頂峰游人至此,心情豁然開朗,眼界頓覺開闊,舉目遠眺,滿眼碧翠,群峰爭奇,使人確有置身天上之感。
五佛頂五佛頂位于西海景區(qū),海拔554.12米,是千山風(fēng)景區(qū)的第二高峰,是千山開發(fā)比較早的風(fēng)景點之一。在當?shù)刈怨胚€流傳著“登不上五佛,看不盡千景”和“山高不過仙人臺,廟高不過五佛頂”的說法。在1990年前,想要上五佛頂,必須經(jīng)過兩上小時登山,而現(xiàn)在在1990年修建了長781米的空中索道,經(jīng)過7—8分鐘的運行就直接把人送到了景區(qū)的4/5的位置,這樣使游客不必太勞累就可以登上五佛頂,下了索道以后,了頃著石階向上走,就到了五佛頂?shù)钠瞻灿^,它是千山海拔最高的一座道觀。
它的原名西名庵,由明代僧人普安創(chuàng)立于1596年,當時有茅堂三間,堂后玉皇洞,內(nèi)塑玉皇大帝,也是普安練功打坐之場所,為佛門凈土普安圓寂后,在清代道士錢來吉來到此處,看見西名庵破損不堪,于是他便四處化緣,建了道觀,為了紀念普安大師修煉過,于是用了佛教普安和尚之名起名為普安觀,從這也能看出佛道兩教相處非常融洽,在這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據(jù)說普安大師修煉時曾與他俗家的外甥宏光一塊出家于西明庵,由于天資比較實在,打坐認真,也得到普安大師的喜愛,一日普安大師要下山化緣,在山上已準備好柴米,可是宏光仍然同普安說:“您走后我吃什么,喝什么呀”?由于當時普安下山著急,看見宏光這么問,于是生氣地說到:“燒大腿,吃石頭”。而宏光聽后并沒以為普安說的氣話,廚心地點點頭,一晃數(shù)月以過,普安和尚化緣歸來,于是回到山上,看見柴米未動非常奇怪,于是忙問宏光:“你這些天吃什么,喝什么呀”?宏光看見普安答到:“您不是讓我吃石頭,燒大腿嗎,我按您說的做的?!逼瞻猜犨^非常不信讓宏光做給他看,而宏光真的把大腿伸進灶內(nèi)燒著,而鍋內(nèi)的石頭也可以下咽,當時普安也非常吃驚,但他也不知道,自己的徒兒宏光已練生金鋼不壞之身。
雖然這個焚腿煮石的故事有很大一部分虛構(gòu),但是從此五佛頂?shù)钠瞻灿^卻更為神秘。普安觀院內(nèi)分為東西兩殿,左為老君樓,建于民國年間,它是千山為數(shù)很少的二層建筑,里面供奉道教玉清宮主人太上老君,他在道教中是最高天神,兩邊為呂祖(呂洞賓)和全真教龍門派創(chuàng)始人。邱祖(邱處機),右為關(guān)帝廟,清代單檐硬山式建筑,里面供奉忠義財神,關(guān)帝君(關(guān)羽),它的“桃圓三結(jié)義”和“過五關(guān)斬六將”“千里送皇嫂”的佳話仍被人們所傳誦,兩邊是藥王孫思邈和當?shù)氐谋<蚁珊趮寢?,在普安觀的供奉上看,就能看出道教所供奉的人物都是人們所熟知的,而道教也是多神論者,在他們認為只要對人民作出貢獻之后都會成為仙,也都會供奉,在世界上中國道教也被稱為唯一的一個沒有違反自然規(guī)律的宗教,看過普安觀,我們歹頃著比較陡的臺階向上走就來到了這長20米,寬15米的有300平方米左右的平臺,五佛頂開發(fā)于明代萬歷年間,由于山頂光禿的山峰,其上多沙而少土,無草無木,如和尚光禿的頭,故日佛頭山。相傳,當唐朝李世民曾與高句麗族有一些交戰(zhàn),曾屯兵于千山。因李世民信佛教,所以與老僧一同游覽千山風(fēng)景,當游覽至佛頭山時,不覺為佛頭山的景色所驚呆,近望座座山峰猶如朵朵蓮花開放,遠眺視野開闊,太子河像一朵白色的彩帶奔流不輟,唐太宗興之所致便問僧眾此山何名?老僧答曰:“佛頭山”,唐太宗沉吟半響脫口說道:“名曰佛頭山,無佛在山巔,何不請佛至,證明實佛山”。老僧聽后認為皇上要運上五佛,因為他們把“無佛”聽為“五佛”,聽“實佛”為“石佛”,于是五大禪林各命一名弟子不遠萬里,從河南少林寺運回五佛立于佛頭山,從此易名為“五佛頂”。這個傳說流傳至今,而現(xiàn)在立于山上的玉佛是1991年千山風(fēng)景區(qū)重塑玉佛為墨玉的,依次為日月燈佛、阿閃佛、釋迦牟尼佛、無量壽佛和焰肩佛站在五佛頂極巔,萬仞白云俱在腳下,近望山巒疊嶂,松海飛濤,蒼翠盡染,遠眺藍天盡處,秀峰景亭點綴其中,輕云薄霧繚繞峰尖,恍若仙境。
龍泉寺。
始建于隋末唐初,它座北朝南,居于群山環(huán)抱之中,景色優(yōu)美,古跡繁多,建筑宏偉壯觀,是千山僧廟之中規(guī)模較大的一座。但隨著歷朝歷代的山火焚燒,山洪沖涮都以不復(fù)存在。留下來的最早建筑都是明朝的建筑風(fēng)格,單檐歇山式建筑,建筑面積為881,3平方米。費效通題寫“南有黃山,北有千山”,黃山有迎客松,千山有迎賓石。俗語說:“松迎客,文質(zhì)彬彬,石迎客,實心實意”,寺門外的巨石就是龍泉寺的迎賓石,所以83年8月“鍾靈毓秀”四個字被薄一波老先生寫于此,其含義為千山結(jié)合天地之靈氣,孕育山川之秀美,這樣說這里還是非常值得一游的景區(qū)。沿石徑而上,東西兩山欲合處是一道石徹山門,重建于明朝萬歷三十八(1620xx年),正面有“敕建龍泉’’四個大字,旁有“明萬歷三十八年”一行小字,據(jù)載這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御筆親題,但現(xiàn)存的這四個字是否出于皇家的親題呢?不是,在文革中這四個字被紅衛(wèi)兵小將打掉,恢復(fù)宗教以后是廟上的石匠將其修補上的,所以看起來象一個玩童所寫一樣,進山門迎面有影碧墻上寫嘉慶老師王爾烈在他5l歲錦衣還鄉(xiāng)與翰林院同仁游千山時所題寫的“鳥引花迎到寺門,翠屏環(huán)擁紺宮尊。一千峰里煙霞勝,十六景中圖畫存。絕壁時懸云外屋,怪石皆走石間根,來游總向西堂宿,瓊島虛舟愜夢魂”。這首詩里,王翰林提出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就是當年他與翰林院眾人在游千山時可沒有導(dǎo)游給沿途講解,給引路只是小鳥,翠綠色的圍繞著繹紫色的寺廟,一千座山峰在云霧之中時隱時現(xiàn)。
龍泉寺清繆潤紱所品評的十六景,景景如畫,寺廟建立在懸崖峭壁上,樹木長在懸崖峭壁之中。法水常流,是龍泉寺的第三道泉眼,但現(xiàn)在無論是雨季,還是晴天,都看不到泉水流出為什么?因為在日本侵華時,發(fā)現(xiàn)千山山脈含有礦物質(zhì),所以建有早期的三大鐵礦和最早的鋼療所,日本人投降后,鞍山人接著開采,破壞了生態(tài)平衡。離千山最近的大孤山鐵礦已經(jīng)負地表200米的大深坑,所以水脈被截流,現(xiàn)存泉水很少,抬望高高山墻將游人的視線與寺廟隔開,為了驗應(yīng)深山藏古剎,古剎有高僧的說法。古剎龍泉是龍泉寺的第二道山門,走進此門也就走進了中國第一部反特故事影片《古剎鐘聲》的外景拍攝地。龍泉寺名字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種以水而命名,據(jù)載,當年唐王游覽千山時,到此廟飲用泉水,喝完之后,感到甘甜可口,沁人心脾,于是感嘆到真乃龍泉也,他貴為真龍?zhí)熳?,所以他飲用的水稱為龍泉,此廟因此而得名。說法其二,以山而命名,龍泉寺從風(fēng)水上講可算是一塊風(fēng)水寶地,因剛好生落于龍泉谷內(nèi)也就是說一條石龍盤踞之中,龍頭按逆時針而下,頭尾最近的地方,就是進來的第一道山門,龍頭下有漱瓊的字,這是明朝巡遼御史盛泰宇所根據(jù)楹聯(lián)末尾兩字所題“龍脈泉聲吐柱如漱,洞明天朗,光照若瓊”,這里的漱代表洗涮,瓊代表瓊漿玉液。當年拍攝電影《古剎鐘聲》時小和尚打水的位置就是兩口小紅井,一口井水甘甜可口是廟上飲用水,另一口又苦又澀不能喝,左邊井就是廟上飲用水,另一井邊澆花澆菜都不用它,其實水質(zhì)的不同,也是出手打井人的忌料之處,因為正在咫尺不在一水脈之上,所以也象征人生有苦必有甜,有甜必有苦的說法。
抬頭看是法王殿,兩旁楹聯(lián)上楹:長白發(fā)祥疊嶂層巒朝拱遙看千筠烈,下聯(lián)為:龍泉擅勝深庭幽壑巡游曾引六飛來。含義為:千山本是長白山的余脈,山峰多而險峻,遠遠望去,群峰象手持笏板的臣子拱衛(wèi)朝庭一樣環(huán)待著龍泉寺,而此廟獨居著千山勝境,廟宇建筑隱露在深深的龍泉谷中,優(yōu)雅景致曾引得封建帝王乘著六駕金鸞到此巡游,目光象廟內(nèi)看一下,中間供奉未來世界佛主彌勒佛,人們稱他為喜佛,所以有這樣一幅楹聯(lián):“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下下可笑之人”,所以脾氣不好的人應(yīng)經(jīng)常拜未來佛,學(xué)會佛主的容和忍。而且彌勒佛據(jù)佛經(jīng)講:他經(jīng)人間56億7萬年,佛歷4000歲,之后第三次來到人間給眾生講經(jīng)說法,要在樺林園的龍樺樹下徹悟成佛。所以他又象征著新生飛希望。但現(xiàn)在寺廟中的彌勒佛是我國五代時期出豪在浙江、寧波飛雷逗寺,佛號為契此的和尚,由于他經(jīng)常身披布袋,四處化緣,所以,百姓就稱他為布袋和尚,而且在他圓寂時,口誦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這時他的弟子便知道他是彌勒佛在人間的轉(zhuǎn)世之身,所以便將他畫了下采。所以現(xiàn)在廟中的彌勒佛是民間布袋和尚的外像。兩旁有四大天王,分別為東方持國,南方增長,西方廣目,北方多聞,按手中所持法器分別代表風(fēng)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腳下踏有八怪,就是世間八種丑惡現(xiàn)像,被四大天王統(tǒng)統(tǒng)踏在腳下,所以勸君莫作虧心事,離地三尺有神靈,否則會被踏上億萬立腳,讓你永世不得翻身。其實按佛經(jīng)講,四大天王的八條腿代表八正道,腳下為八邪道。在彌勒佛后身為葦陀菩薩,他是護法菩薩,背對是未來佛主,面對當今佛主釋迦牟尼,相傳釋迦牟尼涅后,帝釋天手持七寶瓶準備取下佛牙舍利回去建塔供養(yǎng),時有羅剎鬼躲在帝釋天身后乘人不備突然竊去佛牙舍利,葦馱奮不顧身,奮起直追,剎那間把羅剎鬼抓獲,并奪回佛牙舍利,因其能驅(qū)邪魔,保護佛祖佛法,所以成了菩薩,手中法器有驅(qū)魔作用。龍泉寺以泉為景,龍頭里吐出了泉水才能形成龍頭下的大深坑,此廟規(guī)模不大,但卻與眾不同,因為上面供奉倒坐觀音,下面供奉龍王大士,千山的特點就是小山小廟,但廟小神靈大,還是很靈驗的。大家有宗教信仰的可以拜一拜。
繞石階而上,來看一下倒坐觀音。中國佛教的供奉方式為坐北面南,而這里是坐南而北。那么問“觀音為何倒坐,因眾生不肯回頭”。這幅楹聯(lián)告訴大家,信奉觀音菩薩的人便跪在拜墊上,需要觀音的超渡,不信的人,從身邊繞過而行,而觀音看到眾生,在人間是以甘為樂,更甚的是有人以苦作惡,就是自己在人間受苦,還要作很多壞事來坑害別人,給他人帶來更多痛苦。所以觀音發(fā)下宏愿,不渡盡人生一切苦厄,不聽盡人間一切悲聲,誓不成佛。兩旁有一幅楹聯(lián)“大慈悲度一切苦厄,空色相現(xiàn)五蘊光明”,含義為: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度盡世間一切受苦受難的生靈。世間的萬事萬物,無論是虛無漂渺的,還是實際存在的,都表現(xiàn)出了物質(zhì)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完美統(tǒng)一。往西廂房看一下,兩旁的楹聯(lián)為:“峰不必一千萬象已呈真宰妙,景豈止十六四時當作會心游”。含義為:千山的山峰不一定要有一千座,各種氣象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造物者美妙神奇。龍泉寺的景觀不僅有十六處,一年四季都景色各異,你能用心感應(yīng)出他的美嗎?我告訴大家龍泉寺的楹聯(lián)除觀音倒坐為佛語外,其它均為王爾烈在五十一歲錦衣還鄉(xiāng)寫的。廟內(nèi)供奉西方接引佛,中間為無量光佛或無量壽佛,兩旁左為觀音菩薩,右為大勢至菩薩,據(jù)佛經(jīng)記載:人們腳下都有一朵花,當你作善事時,它光明無比;當你。作壞事時它就會漸漸枯萎。當善良的人去世時,蓮花就會接引你到西方極樂世界。抬關(guān)看主殿為大雄寶殿,為大無畏,大英雄,只有供當今佛主的殿才能稱為大雄寶殿,中間供奉佛主釋迦牟尼,脅侍為阿南菩薩和迦葉菩薩,西側(cè)供奉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兩脅侍為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東側(cè)供奉東方玻璃藥師佛,兩旁肋侍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統(tǒng)稱為橫三世佛。曲徑通幽的小路旁有一護法殿,內(nèi)供胡三太爺和胡三太奶,這是保家仙中最高的神位,在此處供奉道教是驗應(yīng)佛主生前所講的六道眾生皆有佛性,經(jīng)過修行才能得到正果。
此處往上是一巨石峰,很似彌勒佛的石身,所以在未發(fā)現(xiàn)天成石佛,便認定他為石佛,但五官不清晰,四肢不全,在明朝時巡遼御史盛泰宇在此還刻上“吐符應(yīng)生”四個字,這里的吐代表自然流露,符代表信條,應(yīng)生代表都會應(yīng)驗而生,也可以說在此朝拜也很靈驗,此殿97年新建的毗盧殿,殿內(nèi)供奉:毗盧遮那佛,他是法身佛,是體驗佛法和絕對真理的佛,佛法就像陽光一樣普照眾生,兩側(cè)為文珠菩薩和普賢菩薩,文殊修智,生騎嗇獅威猛象征有勇有謀是文人所崇拜,普賢菩薩是修善飛賢德之意,象征六道輪回。順小路而上來到王爾烈書房,它座落在龍泉寺凈瓶峰北人造平臺上,為民式建筑的瓦室三楹,閣前瓶峰對峙,峰尖與閣尖齊舉,閣后萬松簇擁。西閣始建于明朝隆慶五年(1571年),初建規(guī)模很小,只有三間茅草屋,雅稱書房,這里是名人墨客,達官顯貴下榻,揮豪潑墨之地,此處,每逢夜闌人靜之時,瞑色四合,萬簌俱靜,孤檠相伴,紅影搖窗,燭光遠逝林間綠陰紅影,其境遇微妙幽伏枕細聽,方覺松濤隱隱,讀寥寥數(shù)語,如身臨其境。這此似人間仙景的地方。當年,王爾烈士8歲時,這年冬天帶書童來此處觀雪景,剛好趕上廟上的主持帶小沙彌們在此廟內(nèi)堆雪人,堆了一個觀音像,堆好后,主持詩興大發(fā)順嘴說一上聯(lián):“雪積觀音日照化身歸南海”,讓小徒弟們對下聯(lián),站在此外的沙彌們都面面相對,無一人能答,站在一旁的王爾烈卻順嘴答出:“云成羅漢,風(fēng)吹漫步到西天”,主持先一愣,后笑著說:“好,你如此小的年紀,即能對出如此好的楹聯(lián),這樣,和我到禪房一坐”,落坐后,先是閑談一陣,后老主持有意在考考他,因為他認為王爾烈對的下聯(lián)是蒙上的。所以,又出一上聯(lián):“蝦兵蟹將龜元帥,通通鐵甲”讓王爾烈對下聯(lián),王爾烈悄沉思后答到:“蚯短蟮長鯰嘴大,串串無鱗”,主持一聽大悅。認為此人是可造之材,所以,在主持的指點之下,從無量觀的西閣來到龍泉寺西閣,因為他早拜海城拔貢劉廣濤為師。他從18歲在此讀書,7年后(1753)25歲的他考取鄉(xiāng)試拔貢。20xx年后(1771)考取二甲一名,入翰林院作四庫全書的編修王爾烈科考這一年,剛好是乾隆也下考場。所以當時留下一句老祖同窗的佳話。原來,大家都說乾隆是一位博學(xué)多才的帝王,所以他也想試一下自己能在朝剛中名列第幾,所以他化裝成一書生,進入考場,可是當時被主考官一眼認出為當今圣上,這樣,初試沒有三名,讓這一書生隨意調(diào)選,這樣圣上便認為此次考試失敗。但還不能因自己的參與使全國考試取消,所以,只要有名次都在金殿上殿試,這次殿試,改變了王爾烈的一生命運,因為初試他只考中102名,上殿之后圣上出題為學(xué)道,他僅用89字,便將學(xué)問之道飛為官之道飛治國之道寫得面面俱到,乾隆龍顏大悅,破格由102名提名為第四名二甲一名,答卷內(nèi)容為:學(xué)道者譬如游山必上絕頂坐使天下高峰遠岫卷阿大澤悉新其狀豈不偉與靜觀萬物之理得吾心之悅也易動處萬物之分得吾心之樂也難是故智仁合一君子之學(xué)成學(xué)問之道,但默坐澄心體認天理則私欲還釋矣!含義說:作學(xué)問的與游山一樣,只有會當靈絕頂,一覽眾山小,只有學(xué)問達到一定高深時,才能品評圣人學(xué)說,看到圣人的思想心中極為不平靜,好似大河奔流飛云霧翻卷一樣,好不壯觀,作學(xué)問的人當靜下心來想寫好一篇文章很容易,這葉紙上談兵,但將文章思想拿到實踐當中去。想實現(xiàn)理想就很難,王大人早在220xx年前以提到理論與實際相結(jié)合的道理。做官也是這樣,必須得才兼?zhèn)洳拍茏饕幻骞?,造福一方百姓,治國也一樣,你身為一國之君,白天所說的話,作的事,都要日醒吾身回意一下,白天所發(fā)生的事說過的話是否符合國情,能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只有作到這些才是一位有道名君。應(yīng)了漢朝董仲舒所說的一句話,得民心者得天下。他曾任四庫全書編修、三通館編纂,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內(nèi)閣侍讀學(xué)士,大理寺少卿等職。內(nèi)閣侍讀學(xué)士,是指他為嘉慶做老師,這有一句“老祖同場少祖師”佳話,當年嘉慶非常聰明,深得乾隆的偏愛,王爾烈也十分滿意他的學(xué)生。有一日,王爾烈給嘉慶留一作業(yè),是敲木魚石,嘉慶一看,馬上反駁道老師“木魚怎能和石頭混為一談呢”?王大人說:“我不讓你和我紙上談兵,而是要你到大自然中尋找答案”,為了交上滿意答卷,嘉慶帶著仆人,在尋找了三年仍然交不了答卷,回到宮中很是煩惱,于是到乾隆那告狀,說他老師有意在刁難他,圣上想了想說你老師既然給樂出了此題,必須有他的道理,你應(yīng)盡量交一份合格答卷。這可愁壞了嘉‘慶,還是老樸人經(jīng)驗多,與嘉慶說,這樣找不是辦法,應(yīng)該去問一下劉埔,他足智多謀,劉埔聽了這件事笑著答道,難道你們不知王爾烈是關(guān)外人嗎?在關(guān)內(nèi)怎能有答案呢?這樣嘉慶由老師的陪同,在廟上主持的指點之下敲想了木魚石。所以在乾隆嘉慶年間留下的典故是“老祖同場少祖師”。在王大人七十大壽時,嘉慶別出心裁,為老師祝壽。賜《百壽圖》屏風(fēng),由翰林院大臣為其慶壽的人百余人,用書法、繪畫為其慶賀。競得真草飛隸篆各體共計124幅,其中有禮部尚書飛協(xié)力大學(xué)士紀曉崗的詩和所畫的仙鶴,鶴在中國人民心中像征長壽飛吉祥之意。這首詩為:“鶴立霜林飛神骨聳秀飛性高故高飛氣清故壽飛五百年黃飛五百年元飛然物表飛望之如仙”吏部尚書飛體仁閣大學(xué)士劉士康所寫的一個壽字。頂天立地沒有屬名的壽字就是嘉慶皇帝所寫。嘉慶祝愿老師福如東海常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
王爾烈,字君武,號遙峰,生于清雍正六年(1728),卒于1820xx年,他功詩善文,確為聞名遐邇的遼東才子,這里還有一個故事?!皦旱谷蓖鯛柫?,據(jù)載,江南是出才子的地方,所以(江蘇飛江西飛浙江)三江沒有考官愿意去。這次乾隆卻派了王爾烈遼東人。江南眾才子聽說后,無不歡呼崔躍,因為,關(guān)外在歷朝歷代沒有做大官的人,所以當年王爾烈乘船而入,他想象是鼓樂喧天,例隊迎接,可是一下船,卻看到一個個冷冰冰的秀才的臉,而且,休息的房門前只有一上聯(lián):“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王大人看后揮筆寫下:“塞北一天一地一圣人”眾秀人嘩然,其中一秀才說:王大人自侍清高,居然把自己比喻圣人。眾秀才大笑,王大人回答說:天一皇帝地一皇后圣人一孔子也。大家默默無語,進屋落座后,王大人說:“你們窗子上糊的紙是誰裁”?秀才回答:“我們眾人所裁”。“哦,有長飛有寬飛有橫飛有短……”競?cè)蝗绱瞬眉?才子),秀才聽出有諷刺意味,但又不知怎樣反駁才好,便無味散去。當考試時,王大人出題為“斗柄回寅”命用甲股文答,眾秀才無一人答卷優(yōu)秀,王知道無法回朝交差,所以改題,但眾秀才不依,說題出跑題,應(yīng)從四書五經(jīng)中出,王大人說,此題出于“易經(jīng)’’是眾經(jīng)之首,難到大家沒有讀到。默默無語,只好按新題再考,題為“學(xué)而識習(xí)之”,按八股文形式飛立論、正論三篇,眾秀才第一場尚可力成一章,第二章文不成章,第三場自嘆才盡面面相覷。但眾考生皆不服氣,請王大人自作三篇。哪知道王爾烈文不加點,一揮而就享享珠玉,而且立意新穎,眾人傾倒,王大人真可謂學(xué)富五車,才高八斗。這時王大人還隨筆寫一首打油詩:“天下才子數(shù)三江,三江不如我家鄉(xiāng),我家才子數(shù)吾弟,吾為吾弟改文章”,所以當王大人離開遼南時,準備乘船而走,可是在碼頭有一上聯(lián):“虎走山還在”南方將東北人稱為東北虎。王大人看后笑著揮筆下:“山在虎還來”,這樣故事有很多。
書房,對面山峰為凈瓶峰,它看起來很小,即是千山一千座峰其中一座,酷似花瓶上插有松樹,王爾烈凈書房取名為“瓊島虛舟”,這山峰就是被王爾烈稱為“瓊島”,是仙人所居住的地方?!疤撝邸笔侵杆臅亢苌傧笸粞蟠蠛V械囊蝗~小舟。在凈瓶峰還刻有“屏藩獨峙”四個字,那么凈瓶峰就改成記事碑了。在光緒21年,日本侵略遼陽,知洲在沒有清政府的支持下打退日本人,但沒有功勞,因為光緒年間清政府非常腐敗無能,與日本人簽下了不平等條約,所以知洲徐慶在游千山時看到此峰從此角度看時獨立,但換角度卻是與千山山峰相連,所以他與日本打仗時是獨立的。
普安觀。
普安觀是千山海拔最高的一座道觀。原名西名庵,由明代僧人普安創(chuàng)立于1596年,當時有茅堂三間,堂后玉皇洞,內(nèi)塑玉皇大帝,也是普安練功打坐之場所,為佛門凈土。普安圓寂后,在清代道士錢來吉來到此處,看見西名庵破損不堪,于是他便四處化緣,建了道觀,為了紀念普安大師修煉過,于是用了佛教普安和尚之名起名為普安觀,從這也能看出佛道兩教相處非常融洽。
滴水洞。
滴水洞位于普安觀后懸崖下,自然形成稍加修鑿卜深5米,寬3米,高2.5米,因洞頂滲水下滴,故名滴水洞。明朝隆慶元年(1567年),龍泉寺僧普安與其外甥宏光隱居滴水洞苦修20余年。傳說,一天普安下山化緣,宏光問:“你走后,我吃什么?”普安因柴米俱有,何為此問,便生氣地說:“吃石頭?!焙旯庥謫?“燒什么?”普安一聽更覺生氣,回答:“燒大腿?!逼瞻不墧?shù)日回來,果見宏光燃腿煮石,石已成粥,二人食之,踏祥云而去。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道士錢來吉來到滴水洞,重修西明庵,易名滴水洞為玉皇洞,內(nèi)塑玉皇像,并設(shè)普安鐵像。清乾隆年間人王志鱉以詩贊道;“峻增狹路步時艱,到處游人意乍閑。翠見面前排樹樹,青看腳底起山山。墻邊花色今猶古,洞里仙人去不還。安得云中來自鶴,豈蟯佛頂不愁攀”
青云觀。
位于五佛頂北,有大殿、關(guān)帝殿、客堂、靜室、云廚、庫房,10幢30間,建筑面積810平方米。大殿三間,120平方米,硬山式磚石木結(jié)構(gòu)。內(nèi)塑有瑤池圣母、梨山圣母、泰山圣母、草登蓮花天尊、靈官等像。關(guān)帝殿三間,67.5平方米,硬山式,磚石木結(jié)構(gòu)。內(nèi)塑有關(guān)帝、關(guān)平、周倉、呂祖、正陽帝君等像。其它殿宇均為硬山式,磚石木結(jié)構(gòu)。“文化大革命”中,神像和古碑全部被“紅衛(wèi)兵”推倒砸毀,將殿宇作為養(yǎng)雞場,門窗被拆,墻垣已倒塌不堪。養(yǎng)雞場遷出后,尚未修復(fù)。青云觀創(chuàng)建于清嘉慶二十一年(l820xx年),道光二十年(1840年)、二十五年(1845年)重修。光緒二十年(1894年)大修。民國8年(1920xx年)、民國20xx年(l920xx年)重修。青云觀有四景,即丹霞洞、翻天印、蟠桃石、噴云虎?!哆|陽縣志》載;“青云觀在千山之北麓,山中著名道觀也。道士述山中勝景以為神異。每當酷暑大雨時行之際,石罅中突呈多物狀如犬,頃刻間山峰彌漫,不辨東西。道人命之曰‘噴云虎’?!薄肚A山志》載:“值雨將霽,’或晴空油然作云。是時也,南山峰頭虛無縹緲,突現(xiàn)奇物,狀如小犬,靈活生動,倏來倏往,忽有忽無。有也不知其何來,去也不知其何往。沿呼‘噴云虎’,蓋出岫巧云也?!?/p>
佛手峰。
位于金剛峰南,高約35米,直上直下,底部與頂部粗細相仿,為一花崗柱型巨石。峰頂片形,并排四個小峰頭,中間高兩邊低,象豎起四指。右側(cè)有一粗而矮的峰頭,與四個小峰頭并立,象拇指。指峰下有掌,掌心面西,有清晰的掌紋。清朝時,大安寺僧視其形狀,命名為佛手峰,“佛手拿空”。《遼陽縣志》記載:“寺南里許,有佛手山,由山西視之,宛如佛手高撐,大有引人入勝之勢?!鼻逄房姖櫦浽凇斗鹗帜每铡芬辉娭袑懙溃骸岸盗_棉認有無中,繞指云煙造化工。不必拈花原解脫,從來妙手只空空?!?/p>
唐代古城。
唐代古城,千山風(fēng)景區(qū)管理局修復(fù)一新,又在山巔遺址上修筑了一座唐王征東展覽廳。從千山龍泉寺溝口的路標往南走,經(jīng)過“洞天一品”的古橋,順路西登,可見前面一座巍峨壯觀的金色古城門樓,上書《古道關(guān)》三個遒勁的大字,這就是唐代古城的城門樓,也是唐代古城的頭一道關(guān)隘險地,它屹立在群山環(huán)抱,蒼松翠柏之中,這里地勢險要,城門東西走向,左右有高山險阻,是古道關(guān)的天然屏障,看上去確有“一夫把關(guān),萬人難闖”之勢!城門里邊是一片開闊地,在山石嶙峋的千朵蓮花山里,能找到這片開闊地,實屬難尋!循著《古道關(guān)》城門北側(cè)新修的石階山路,往上登,便能聽見山頂上戰(zhàn)鼓咚咚、金戈齊鳴、戰(zhàn)馬嘶吼、沖殺聲振天,山上旌旗招展,空幡飄動,隱約中見一座石頭古城,立于山巔之上,四周有護城墻圍繞。這就是千山風(fēng)景管理局,在唐代古城遺址上,復(fù)修的一座石頭山城,那連續(xù)不斷的戰(zhàn)鼓和撕殺聲,是擴音器播放的仿古戰(zhàn)場的模擬聲音!站在古城墻平臺上,從城垛口里,俯視山下的《古道關(guān)》城門樓,令人心曠神怡,頓時激起懷古之情。
護城墻內(nèi)修筑的古城,是一座唐王征東展覽廳,展廳內(nèi)建有唐王李世民在行宮里“出征點將”,薛禮少年有志,去華山學(xué)藝以及他在遼東疆場上為收復(fù)失地屢立戰(zhàn)功的故事,還有薛禮與高句麗大將蓋蘇文在安石城(今海城市)最后決戰(zhàn)的戰(zhàn)場摹擬展室,那些能動、能叫的士卒和戰(zhàn)馬,在聲、光、電一系列現(xiàn)代化科學(xué)技術(shù)的配合下,再現(xiàn)了1320xx年前唐王征東的古戰(zhàn)場情景,觀眾確有身臨其境之感,特別是大將薛禮手持方天化戟威風(fēng)凜凜凝視遠方的人物臘像,栩栩如生,尤其那炯炯有神的二目,真是活靈活現(xiàn),如同真人一般,聽解說員介紹,原來薛仁貴臘像的那雙眼睛果真是從真人眼球的角膜移植過來的,現(xiàn)代化的科學(xué)技術(shù)再次令人贊嘆不已。
來鶴亭的傳說。
鞍山千山風(fēng)景區(qū)導(dǎo)游詞篇八
千山,古稱積翠山,又名千頂山、千華山、千朵蓮花山。千山是長白山的支脈。南北綿延200多公里,縱貫整個遼東半島。自古以來就有“無峰不奇,無石不峭,無寺不古”之譽。千山為“園林寺廟山岳型風(fēng)景區(qū)”,被譽為“東北明珠”。千山宗教文化歷史悠久早在14前北魏時期,千山就有佛教徒的蹤跡,隋唐代起有了廟宇建筑,到遼金已發(fā)展成遠震遼左的著名佛教勝地。“祖越”、“龍泉”、“香巖”、“中會”、“大安”五寺,在明代已很出名。到了清代道教進入千山,使千山的廟宇有了進一步的增建,發(fā)展到七寺、十二觀、九宮、十庵。千山廟宇布局巧妙,建筑宏偉。
千山人文歷史遺跡頗多千山歷來是引起人們向往的名勝之地,不僅有唐太宗李世民駐蹕和薛禮兵營遺址,還留下清帝康熙和乾隆游歷的足跡和詩篇。名貫三江的關(guān)東才子清太史王爾烈,曾在千山龍泉寺讀書,至今還保留他的書房。明清時的官宦、名人也曾紛紛來游,并題有許多匾額和詩詞贊美千山。就連《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棟亭詩抄》中,也把自己的籍貫用“千山”二字標出。千山物產(chǎn)豐富。百年以上古松萬余株;各類動物60余種,特產(chǎn)水果10余種,香水梨、南果梨堪稱一絕。溫泉休閑娛樂勝地在風(fēng)景觀光區(qū)的東北部是溫泉休閑娛樂勝地,這里溫泉資源得天獨厚,地?zé)崴Y源占鞍山地區(qū)已查明地?zé)崴Y源50%以上,目前年采水量85萬立方米。
天上天景區(qū)。
無量觀。
過了葛公塔,就來到一座古樸肅穆的塔前,即為開山祖師劉太琳的羽化墓塔,名為祖師塔,此塔建于清康熙年間。
無量觀建筑最優(yōu)美的要算“西閣”了,它依山勢而建,環(huán)境十分幽靜。西閣內(nèi)建有觀音殿,它座落在半山腰上。內(nèi)供奉慈航道人飛眼光娘娘和子孫娘娘,據(jù)說子孫娘娘掌管生兒育女,無嗣者可求助于她,眼光娘娘專治眼病,給人以光明。殿內(nèi)還供奉觀音救八難和“天女散花”、“麻姑獻壽”兩幅壁畫。有人會生起疑問,為何道教宮觀會供奉佛教菩薩呢?傳說很多,《遼東文獻征略》記錄了一個有趣的故事,說無量觀有位道士,看到羅漢洞內(nèi)供奉觀世音菩薩相,心中不快,就偷偷把觀音的頭砍掉,改成真武大帝的頭像??墒沁^了不久,這個道士便爛頸而死,其余道士非常害怕,以為是觸犯了觀音的神靈,害怕再牽連他人,急忙又在西閣正殿重塑觀音菩薩像,以平息紛爭。
在慈云殿后面山路旁邊有一處平坦的石面,擊之能發(fā)出木魚的聲音,因此名為“木魚石”,游人從此經(jīng)過都好奇的敲一敲,聽一聽。天長日久·,木魚石被敲打的十分光滑,有的地方已呈凹形。相傳嘉慶皇帝在千山尋找木魚石花費了三年的時間,踏遍千山的每一個角落,最終在他的老師王爾烈的指引下找到這塊奇石。
羅漢洞是游人云集之處。羅漢洞十分古老,是由一個天然石洞稍加穿鑿而成,相傳在唐代就有此洞。明代東苑馬寺卿張鏊在詩中稱該洞為“羅漢洞”,洞同有2排羅漢像,共十八尊,塑像各具特色,笑怒坐仰,神態(tài)離奇。過去在十八羅漢中間塑有真武大帝。佛道兩家本來供奉不同,十八羅漢為佛教供奉,真武大帝為道教尊者,兩家神像本不能塑于一洞,和尚飛道士也不能一起燒香訟經(jīng)。這個奧秘至今才完全揭開。原來,創(chuàng)建無量觀的劉太琳成為開山祖師后,感到在他的觀內(nèi)供奉羅漢有失大雅,就想把羅漢像毀掉,但又礙于輿論,遂采取一個折中的辦法,將洞內(nèi)正位的觀世音菩薩像扒掉,改塑成真武大帝,變成“道居正位,佛列兩旁”。并在洞外親筆提寫“釋道同源”四個字,以自圓其說。
在羅漢洞的上方有一石名叫“無根石”,它是由三塊小石頭支起一塊大石頭,上提寫“無根石”三字,據(jù)說曹雪芹寫紅樓夢時就在此地方生靈感,無根石即是寶玉,而旁邊的小樹為林黛玉(純屬虛構(gòu))。
無量觀的正殿是三宮殿,內(nèi)供奉上元賜福天官堯,中元赦罪地官舜,下元解厄水官禹。此殿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在三官前方分別是赤面王靈官和護壇土地,神話中的王靈官有第三只眼睛,叫慧眼,專治邪人惡事,為民護法,在三官東側(cè)是八仙過海去赴蟠桃會,在過海時各顯神通,形象唯妙唯肖,西側(cè)為瑤池金母,金母騎著吼騰云駕霧,神態(tài)安祥。右墻壁繪有堯王舜,大禹治水的兩幅壁畫。
在三宮殿正上方有一山峰,題寫“振衣崗”三字,相傳唐王李世民在此休息過,風(fēng)吹動他的戰(zhàn)袍,讓李世民頓覺心曠神怡。后來又有詩人贊美道: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振衣千里崗,濯足萬里行。后來浙江向程取詩里的三個字振衣崗題寫在上面。
過了一塊酷似豬頭的石頭,叫豬首峰,向上攀登,在東面有一座秀美的廟宇。叫老君殿,北殿建于清康熙年間,因為老子為道教之祖,故殿門刻有“道教之家”四字,內(nèi)供太上老君道德天尊飛靈寶天尊飛玉清自然元始天尊,兩側(cè)繪有老君過涵谷關(guān)的壁畫和孔子問禮于老子的壁畫,老君殿前有一塊平坦之地,四周有護欄,倚欄俯視,石聳峰峭,樹海林濤,別有一番風(fēng)趣。
過老君殿前行,有臥象峰,上面有1969年原湖南省委書記張平化游千山所題寫的詩:“千山不足千,人造一株蓮,此說誰為證,請詢天上天”。繞過臥象峰,前面是依山勢所建的三十三級石階,這就是著名的三十三層天,石階非常寬敞,足有五米寬,由下至上,一步一層天,每升一級,極目晴空,浩浩無際,樹海蒼芒,氣勢磅薄,景象萬千。有人有詩贊道:“別有名天三十三,興來拾級任登探,舉頭試望絕高處,一色蒼茫接蔚藍”。三十三層天上端是無量觀最高的建筑玉皇閣,道士稱之為“觀頂”。工程堅固,歷經(jīng)數(shù)年竟未傾圮。玉皇閣內(nèi)塑有玉皇大帝神像。在三十三層天左側(cè)峭壁上鑿刻出八步蹤印,非常險要,一步緊似一步,故稱“八步緊”,1926年東北憲兵司令陳興亞來此地時不禁有感而發(fā)題寫上“化險為夷”四個大字。
古人曾有詩贊道“絕頂苔青路未封,過來人已早留蹤。要知吃緊為人處,一步何曾放得松”。過了八步緊就是著名景點“夾扁石”,這是天然形成的石縫,長4米,高3米,寬近半米。這就是千山一絕夾扁石。不管胖人瘦人,只可側(cè)身而過,這處景點吸引了眾多游客來此“一夾”,游客經(jīng)過此處,笑聲朗朗,其樂陶陶,似乎所有登山的疲勞都被:“夾”的一二凈。走出夾扁石,就來到“一步登天”,之后便是著名的“天上天”,游人至此,心情豁然開朗,眼界頓覺開闊,舉目遠眺,滿眼碧翠,群峰爭奇,使人確有置身天上之感。從天上天乘索道下行400米便來到新開放的財神殿,整個大殿高7米,長工3米,寬8,5米。面闊5間,是采用清代歇山式風(fēng)格建筑,正中供奉正財神趙公明。殿門匾額是由著名書法家馮啟光所題,兩側(cè)楹聯(lián)為:濟世當疏財,你也求,我也求,求之有道,不做半點事,朝也拜,夕也拜,做難公明。財神分為正財神,偏財神和準財神。正財神又分文財神和武財神。文財神是比干和范蠡,武財神是趙公明和關(guān)羽。
天應(yīng)宮。
祖越寺。
祖越寺位于千山北溝峰巒疊翠的北山坳谷中,殿宇與自然景色深然一體,一道高10余米,長50余米的石墻,將坳谷口閘住,形成石土墊平的廟基地,該寺共有七幢建筑,394,9平方米,雖經(jīng)多次修建,仍帶有明代建筑風(fēng)格,顯得莊重雄渾,古風(fēng)浮厚。殿宇北是雄偉的彌勒峰,兩側(cè)伸出小山脈骨,將祖越寺入胸前,形成彌勒捧古剎的巧妙構(gòu)圖。東為亭閣飛古塔飛密松、西為古松托起的懸崖,前有亭塔相峙,天作人口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構(gòu)成一幅動人的山水畫卷。
樓臺連碧落,佛閣高樓漂渺中”的樓臺殿閣,“巖松宿霧常浮翠,石間流泉漾落花”的松石林泉,引來歷代文人墨客才子佳人,為此紛紛踏至留下珍貴的摩石刻,每景每物都將為游人留下美好的回憶,正如古人云:“祖越多奇境,天工亦幻哉”
可憐松。
可憐松位于無量觀山門西有紋無罅的懸崖峭壁上,高1.3米,直徑6厘米。長得嬌小玲瓏,遇風(fēng)發(fā)出沙沙的聲音,險有搖搖欲墜之勢,令人可憐,故命名為可憐松?!哆|陽縣志》記載:“觀東(西)有巨石如砥,無土無罅,上生一松,根入石中,遇風(fēng)則搖搖欲倒,有弱不可經(jīng)風(fēng)之意,殊令人憐,”可憐松已有幾百年的歷史,飽經(jīng)世代風(fēng)霜,依照傲立于懸壁上,十分頑強。清代詩人蓬萊子曾對可憐松的精神贊揚道:“莫把巖松號可憐,空山涵養(yǎng)已多年。頻看喬木摧金斧,是彼直成地上仙?!?/p>
木魚石。
位于無量觀西閣觀音殿后巖石上,即羅漢洞洞口西南。木魚石是以音響命名,無突出形象,只是上下石徑中間平坦處,用石敲之聞其聲如木魚。相傳,此木魚石之名源于清初年間。千山道教祖師劉太琳,其在家禮兄弟洪xx(清朝將軍),來此以手杖擊之,聞木魚之聲,而命之。從此,游人經(jīng)此,多以石敲打,致使石面上被敲出若干個小坑。小坑旁,刻有“木魚石”三個字。
鸚鵡石。
一線天位于無量觀西閣北山臥虎峰下,為地殼運動期造成的巖石斷裂罅縫。1964年開發(fā),清理出罅縫中的古樹、石土,即成為景觀罅徑。罅縫長32米,寬不滿l米,深10余米,底地極陡,裝設(shè)138級條形石階。置身于罅縫中,仰首而望,兩側(cè)懸崖凌空,中間藍天一線。傳說,昔日積翠仙子盜九霄彩云紡紗繡蓮花,冒犯玉皇大帝,她在與天兵天將格斗中,不慎將繡花針失落于此罅中。罅下端是巨象峰和通向無量觀的九曲石徑,上端是落針亭飛壽星石飛臥虎峰。以一線天為中心構(gòu)成一衛(wèi)星游覽小區(qū)。
一字天。
一字天位于鸚鵡洞北山峰南側(cè)陡壁,為地殼運動期造成巖石陡壁一斷裂罅縫,長30余米,最寬處0.7米,最窄處0.4米。1982年,對罅縫進行了清理,挖出積土和石頭,鋪裝上63級條形石階,至峰頂。置身罅縫仰首,藍天呈“一”字形,故命名為一字天。此罅是登無量觀北山七重天飛九重天必經(jīng)之路。罅下是松林,奇石、古木,罅上是長長一道峰頭,在赤條條的巖石上,生長十幾株古老而又矮小的蒼松,名為石頂插翠。
鞍山千山風(fēng)景區(qū)導(dǎo)游詞篇九
無量觀是千山最大的道院,也是道教徒在千山建起的第一座道院,創(chuàng)建大清代康熙年間,創(chuàng)始人叫劉太琳。這劉太琳是怎樣建起無量觀的呢?相傳,劉太琳的原名叫劉玉琳,本是直隸省水平府人。小日寸候家中十分貧寒,十八歲那年,一個人闖關(guān)東來到了東北,在遼寧本溪縣住了下來。他沒想到生活越發(fā)困難起來,為了混口飯吃,不得已到本溪九頂鐵剎山出家當了道士。他是郭守真祖師的第四個弟子,在道教龍門派中排在第九代的“太”字輩,所以改叫劉太琳了。劉太琳出家后,苦修十年沒離開鐵剎山一步,郭祖師見他誠心修道,很是喜歡,把他看作自己的得意弟子。有一年,遼東一帶大旱。那時候,沈陽叫做盛京,盛京將軍聽說鐵剎山郭祖師道行很高廣就派人請郭祖師來盛京祭天求雨。郭祖師便帶著劉太琳等人來到盛京。也是巧得很郭師祖設(shè)壇求雨那天,果真天降大雨。盛京將軍認定了是郭師祖有法力,能驅(qū)龍布雨,說什么也不讓他回山夕就在城內(nèi)大興土木,建起太清宮,請郭祖師居住。那郭祖師早就知道千山風(fēng)景秀麗,是修身養(yǎng)性的好地方,可那是佛教徒的圣地,他一個窮山老道哪有力量把道教傳到千山呢,這回結(jié)交上盛京將軍,有了依靠,他就又打起了這個主意。”一天,他把劉太琳叫到床前,對他說:“十年來,你已修行的差不多了,該出去闖一闖了,你到千山去立個門戶吧,也好讓道教龍門派發(fā)揚光大?!眲⑻找宦?,吃了一驚,連忙跪倒在地,叫道:“師父,是不是徒兒做錯了事,沖撞了師父,想把徒了趕出門外?那千山里都是佛教徒,怎肯容納徒兒?”郭守真拉著劉太琳的手說:“創(chuàng)業(yè)是難,可我們不能總守著鐵剎山這巴掌大的地方啊!想當年,你大師兄一人去闖閶山,不是也立起了門戶嗎?去吧!只要你誠心修道,肯吃苦,就能達到目的?!眲⑻障肓讼胝f:“好吧,我去,不在千山建成一座廟宇,我就不回來見師父。”就這樣,劉太琳來到千山,先是客居在祖越寺。開始的時候,寺里的和尚還是把劉太琳當作客人招待的,劉太琳呢,每天詠罷黃庭,便四出化緣,積攢錢財,準備自修一廟,時間一長,他的打算就被祖越寺的和尚知道了。這下和尚們可火了,他們怎能讓道教在山里流傳,更不用說建廟了??墒莿⑻諞]有明說,和尚們又不好趕他走,于是就把他打發(fā)到寺后半山腰上的羅漢洞看守香火。劉太琳來到羅漢洞內(nèi),見里面又黑又潮,心中很不痛快,可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頭,只好在洞里住了下來。日子一天天過去了,劉太琳見他苦心積攢的這幾個錢,連買條門檻都不夠,哪能修廟呢?他整天唉聲嘆氣,吃不下睡不著,怎么也想不出辦法來,祖越寺的和尚幾次送飯,見他都一口沒吃,也就不去管他了。再說劉太琳有一俗家?guī)煹?,在京城做官,人們都叫他洪將軍。一天洪將軍由京城到盛京辦事,順便來看師父郭守真,并說出了他要去千山游玩。郭祖師一聽。連忙對洪將軍說:“你的師兄劉太琳,去千山已有半年了,一直沒有音信,這回你到千山,一定要看看他?!焙閷④姷搅饲?,一打聽得知師兄在羅漢洞內(nèi)打坐,急忙前去看望。劉太琳見師弟到來,長嘆了一聲,流著淚訴說了這里的一切。洪將軍聽后問道:“師兄何不自修一座廟宇夕塑上幾尊金身,作為修行的地方呢?”劉太琳答道:“哪有那么容易,我已經(jīng)斷糧四十天了,餓了只能吃點松樹籽,渴了喝幾口山泉水,哪來的錢財修廟宇塑金身啊!”洪將軍想了一會說:“師兄不要憂慮,我們先選好地址,我拿錢來給你修廟?!庇嬜h停當,二人走出羅漢洞,只見這里群山環(huán)抱,是一個景色優(yōu)美的地方,劉道人當時選中了這個地方??墒沁@塊地方是祖越寺的廟產(chǎn),祖越寺的和尚們不愿道教傳入千山,當然不肯把這塊地方賣給劉太琳。洪將軍見買地不成,以為是和尚們嫌錢少,就從現(xiàn)在的靈山寺一帶買了四十頃地。他們想,用這么多好地換祖越寺一條山谷,這回準行廠,不料祖越寺的和尚們還是不肯,這一下洪將軍可火了,親自告到遼陽縣。這遼陽縣的七晶縣令怎么敢得罪洪將軍,再說還有盛京將軍的話在先,就馬上判祖越寺?lián)Q地給劉太琳。和尚們被逼無奈,只好忍氣吞聲的在換來的土地上建起一座靈山寺,作為祖越寺的下院。在洪將軍的幫助下,劉太琳把無量觀建成了。完工這一天,劉太琳對大家說:”此觀可叫無梁(糧)觀。第一,我在這里曾經(jīng)斷糧四十多天,斷糧就是無糧;第二,建觀之前,我住在羅漢洞,也是沒有梁柱的石洞。”從那以后,人們就叫該觀為“無梁(糧)觀”,后來取道家法力無量的意思,改稱“無量觀”了。無量觀建成以后,道教在千山很快發(fā)展起來了,道教徒尊劉人琳為祖師。如今,無量觀聚仙臺側(cè)的祖師塔,就是埋葬劉太琳的地方。
鞍山千山風(fēng)景區(qū)導(dǎo)游詞篇十
千山,古稱積翠山,又名千頂山、千華山、千朵蓮花山。千山是長白山的支脈。南北綿延200多公里,縱貫整個遼東半島。自古以來就有“無峰不奇,無石不峭,無寺不古”之譽。千山為“園林寺廟山岳型風(fēng)景區(qū)”,被譽為“東北明珠”。千山宗教文化歷史悠久早在1400年前北魏時期,千山就有佛教徒的蹤跡,隋唐代起有了廟宇建筑,到遼金已發(fā)展成遠震遼左的著名佛教勝地。“祖越”、“龍泉”、“香巖”、“中會”、“大安”五寺,在明代已很出名。到了清代道教進入千山,使千山的廟宇有了進一步的增建,發(fā)展到七寺、十二觀、九宮、十庵。千山廟宇布局巧妙,建筑宏偉。
千山人文歷史遺跡頗多千山歷來是引起人們向往的名勝之地,不僅有唐太宗李世民駐蹕和薛禮兵營遺址,還留下清帝康熙和乾隆游歷的足跡和詩篇。名貫三江的關(guān)東才子清太史王爾烈,曾在千山龍泉寺讀書,至今還保留他的書房。明清時的官宦、名人也曾紛紛來游,并題有許多匾額和詩詞贊美千山。就連《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棟亭詩抄》中,也把自己的籍貫用“千山”二字標出。千山物產(chǎn)豐富。百年以上古松萬余株;各類動物60余種,特產(chǎn)水果10余種,香水梨、南果梨堪稱一絕。溫泉休閑娛樂勝地在風(fēng)景觀光區(qū)的東北部是溫泉休閑娛樂勝地,這里溫泉資源得天獨厚,地?zé)崴Y源占鞍山地區(qū)已查明地?zé)崴Y源50%以上,目前年采水量85萬立方米。
天上天景區(qū)。
無量觀。
過了葛公塔,就來到一座古樸肅穆的塔前,即為開山祖師劉太琳的羽化墓塔,名為祖師塔,此塔建于清康熙年間。
無量觀建筑最優(yōu)美的要算“西閣”了,它依山勢而建,環(huán)境十分幽靜。西閣內(nèi)建有觀音殿,它座落在半山腰上。內(nèi)供奉慈航道人飛眼光娘娘和子孫娘娘,據(jù)說子孫娘娘掌管生兒育女,無嗣者可求助于她,眼光娘娘專治眼病,給人以光明。殿內(nèi)還供奉觀音救八難和“天女散花”、“麻姑獻壽”兩幅壁畫。有人會生起疑問,為何道教宮觀會供奉佛教菩薩呢?傳說很多,《遼東文獻征略》記錄了一個有趣的故事,說無量觀有位道士,看到羅漢洞內(nèi)供奉觀世音菩薩相,心中不快,就偷偷把觀音的頭砍掉,改成真武大帝的頭像。可是過了不久,這個道士便爛頸而死,其余道士非常害怕,以為是觸犯了觀音的神靈,害怕再牽連他人,急忙又在西閣正殿重塑觀音菩薩像,以平息紛爭。
在慈云殿后面山路旁邊有一處平坦的石面,擊之能發(fā)出木魚的聲音,因此名為“木魚石”,游人從此經(jīng)過都好奇的敲一敲,聽一聽。天長日久·,木魚石被敲打的十分光滑,有的地方已呈凹形。相傳嘉慶皇帝在千山尋找木魚石花費了三年的時間,踏遍千山的每一個角落,最終在他的老師王爾烈的指引下找到這塊奇石。
羅漢洞是游人云集之處。羅漢洞十分古老,是由一個天然石洞稍加穿鑿而成,相傳在唐代就有此洞。明代東苑馬寺卿張鏊在詩中稱該洞為“羅漢洞”,洞同有2排羅漢像,共十八尊,塑像各具特色,笑怒坐仰,神態(tài)離奇。過去在十八羅漢中間塑有真武大帝。佛道兩家本來供奉不同,十八羅漢為佛教供奉,真武大帝為道教尊者,兩家神像本不能塑于一洞,和尚飛道士也不能一起燒香訟經(jīng)。這個奧秘至今才完全揭開。原來,創(chuàng)建無量觀的劉太琳成為開山祖師后,感到在他的觀內(nèi)供奉羅漢有失大雅,就想把羅漢像毀掉,但又礙于輿論,遂采取一個折中的辦法,將洞內(nèi)正位的觀世音菩薩像扒掉,改塑成真武大帝,變成“道居正位,佛列兩旁”。并在洞外親筆提寫“釋道同源”四個字,以自圓其說。
在羅漢洞的上方有一石名叫“無根石”,它是由三塊小石頭支起一塊大石頭,上提寫“無根石”三字,據(jù)說曹雪芹寫紅樓夢時就在此地方生靈感,無根石即是寶玉,而旁邊的小樹為林黛玉(純屬虛構(gòu))。
無量觀的正殿是三宮殿,內(nèi)供奉上元賜福天官堯,中元赦罪地官舜,下元解厄水官禹。此殿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在三官前方分別是赤面王靈官和護壇土地,神話中的王靈官有第三只眼睛,叫慧眼,專治邪人惡事,為民護法,在三官東側(cè)是八仙過海去赴蟠桃會,在過海時各顯神通,形象唯妙唯肖,西側(cè)為瑤池金母,金母騎著吼騰云駕霧,神態(tài)安祥。右墻壁繪有堯王舜,大禹治水的兩幅壁畫。
在三宮殿正上方有一山峰,題寫“振衣崗”三字,相傳唐王李世民在此休息過,風(fēng)吹動他的戰(zhàn)袍,讓李世民頓覺心曠神怡。后來又有詩人贊美道: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振衣千里崗,濯足萬里行。后來浙江向程取詩里的三個字振衣崗題寫在上面。
過了一塊酷似豬頭的石頭,叫豬首峰,向上攀登,在東面有一座秀美的廟宇。叫老君殿,北殿建于清康熙年間,因為老子為道教之祖,故殿門刻有“道教之家”四字,內(nèi)供太上老君道德天尊飛靈寶天尊飛玉清自然元始天尊,兩側(cè)繪有老君過涵谷關(guān)的壁畫和孔子問禮于老子的壁畫,老君殿前有一塊平坦之地,四周有護欄,倚欄俯視,石聳峰峭,樹海林濤,別有一番風(fēng)趣。
過老君殿前行,有臥象峰,上面有1969年原湖南省委書記張平化游千山所題寫的詩:“千山不足千,人造一株蓮,此說誰為證,請詢天上天”。繞過臥象峰,前面是依山勢所建的三十三級石階,這就是著名的三十三層天,石階非常寬敞,足有五米寬,由下至上,一步一層天,每升一級,極目晴空,浩浩無際,樹海蒼芒,氣勢磅薄,景象萬千。有人有詩贊道:“別有名天三十三,興來拾級任登探,舉頭試望絕高處,一色蒼茫接蔚藍”。三十三層天上端是無量觀最高的建筑玉皇閣,道士稱之為“觀頂”。工程堅固,歷經(jīng)數(shù)年竟未傾圮。玉皇閣內(nèi)塑有玉皇大帝神像。在三十三層天左側(cè)峭壁上鑿刻出八步蹤印,非常險要,一步緊似一步,故稱“八步緊”,1926年東北憲兵司令陳興亞來此地時不禁有感而發(fā)題寫上“化險為夷”四個大字。
古人曾有詩贊道“絕頂苔青路未封,過來人已早留蹤。要知吃緊為人處,一步何曾放得松”。過了八步緊就是著名景點“夾扁石”,這是天然形成的石縫,長4米,高3米,寬近半米。這就是千山一絕夾扁石。不管胖人瘦人,只可側(cè)身而過,這處景點吸引了眾多游客來此“一夾”,游客經(jīng)過此處,笑聲朗朗,其樂陶陶,似乎所有登山的疲勞都被:“夾”的一二凈。走出夾扁石,就來到“一步登天”,之后便是著名的“天上天”,游人至此,心情豁然開朗,眼界頓覺開闊,舉目遠眺,滿眼碧翠,群峰爭奇,使人確有置身天上之感。從天上天乘索道下行400米便來到2001年新開放的財神殿,整個大殿高7米,長工3米,寬8,5米。面闊5間,是采用清代歇山式風(fēng)格建筑,正中供奉正財神趙公明。殿門匾額是由著名書法家馮啟光所題,兩側(cè)楹聯(lián)為:濟世當疏財,你也求,我也求,求之有道,不做半點事,朝也拜,夕也拜,做難公明。財神分為正財神,偏財神和準財神。正財神又分文財神和武財神。文財神是比干和范蠡,武財神是趙公明和關(guān)羽。
天應(yīng)宮。
祖越寺。
祖越寺位于千山北溝峰巒疊翠的北山坳谷中,殿宇與自然景色深然一體,一道高10余米,長50余米的石墻,將坳谷口閘住,形成石土墊平的廟基地,該寺共有七幢建筑,394,9平方米,雖經(jīng)多次修建,仍帶有明代建筑風(fēng)格,顯得莊重雄渾,古風(fēng)浮厚。殿宇北是雄偉的彌勒峰,兩側(cè)伸出小山脈骨,將祖越寺入胸前,形成彌勒捧古剎的巧妙構(gòu)圖。東為亭閣飛古塔飛密松、西為古松托起的懸崖,前有亭塔相峙,天作人口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構(gòu)成一幅動人的山水畫卷。
樓臺連碧落,佛閣高樓漂渺中”的樓臺殿閣,“巖松宿霧常浮翠,石間流泉漾落花”的松石林泉,引來歷代文人墨客才子佳人,為此紛紛踏至留下珍貴的摩石刻,每景每物都將為游人留下美好的回憶,正如古人云:“祖越多奇境,天工亦幻哉”
可憐松。
可憐松位于無量觀山門西有紋無罅的懸崖峭壁上,高1.3米,直徑6厘米。長得嬌小玲瓏,遇風(fēng)發(fā)出沙沙的聲音,險有搖搖欲墜之勢,令人可憐,故命名為可憐松?!哆|陽縣志》記載:“觀東(西)有巨石如砥,無土無罅,上生一松,根入石中,遇風(fēng)則搖搖欲倒,有弱不可經(jīng)風(fēng)之意,殊令人憐,”可憐松已有幾百年的歷史,飽經(jīng)世代風(fēng)霜,依照傲立于懸壁上,十分頑強。清代詩人蓬萊子曾對可憐松的精神贊揚道:“莫把巖松號可憐,空山涵養(yǎng)已多年。頻看喬木摧金斧,是彼直成地上仙?!?/p>
木魚石。
位于無量觀西閣觀音殿后巖石上,即羅漢洞洞口西南。木魚石是以音響命名,無突出形象,只是上下石徑中間平坦處,用石敲之聞其聲如木魚。相傳,此木魚石之名源于清初年間。千山道教祖師劉太琳,其在家禮兄弟洪xx(清朝將軍),來此以手杖擊之,聞木魚之聲,而命之。從此,游人經(jīng)此,多以石敲打,致使石面上被敲出若干個小坑。小坑旁,刻有“木魚石”三個字。
鸚鵡石。
一線天位于無量觀西閣北山臥虎峰下,為地殼運動期造成的巖石斷裂罅縫。1964年開發(fā),清理出罅縫中的古樹、石土,即成為景觀罅徑。罅縫長32米,寬不滿l米,深10余米,底地極陡,裝設(shè)138級條形石階。置身于罅縫中,仰首而望,兩側(cè)懸崖凌空,中間藍天一線。傳說,昔日積翠仙子盜九霄彩云紡紗繡蓮花,冒犯玉皇大帝,她在與天兵天將格斗中,不慎將繡花針失落于此罅中。罅下端是巨象峰和通向無量觀的九曲石徑,上端是落針亭飛壽星石飛臥虎峰。以一線天為中心構(gòu)成一衛(wèi)星游覽小區(qū)。
一字天。
一字天位于鸚鵡洞北山峰南側(cè)陡壁,為地殼運動期造成巖石陡壁一斷裂罅縫,長30余米,最寬處0.7米,最窄處0.4米。1982年,對罅縫進行了清理,挖出積土和石頭,鋪裝上63級條形石階,至峰頂。置身罅縫仰首,藍天呈“一”字形,故命名為一字天。此罅是登無量觀北山七重天飛九重天必經(jīng)之路。罅下是松林,奇石、古木,罅上是長長一道峰頭,在赤條條的巖石上,生長十幾株古老而又矮小的蒼松,名為石頂插翠。
文檔為doc格式。
鞍山千山風(fēng)景區(qū)導(dǎo)游詞篇十一
歡迎大家來到這里,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千山,又稱積翠山、千華山、千頂山、千朵蓮花山,位于遼寧省鞍山市東南17公里處,總面積44平方公里,素有“東北名珠”之稱,為國家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千山,以奇峰、巖松、古廟、梨花組成四大景觀。
仙人臺,又名觀音峰,位于南部游覽區(qū)諸山脈之巔,大安、中會,香巖諸寺和五龍宮諸廟宇拱衛(wèi)之中。海拔708.3米,為千山風(fēng)景區(qū)最高峰。峰奇,地險,峰頭似蛇背,長20余米,寬10米,峰頭西端,撅起一巨大石柱,呈四棱形,高7米,直徑約20米,由東稍北傾斜,狀如鵝頭,故俗稱鵝頭峰。西南北三面均為峭壁深淵,唯東一面可行。明朝初年,在峰頂大興土木,將半球峰頂變成一平臺,修建成仙人臺。
上面基石上刻有棋盤,周圍安放八仙和南極壽星的石雕坐像,布陳為慶壽,奕棋行圖。鵝頭下峭壁上,有一佛龕,內(nèi)浮雕一尊半身觀音菩薩像。佛龕之上橫刻“仙人臺”三個篆字,系清光緒舉人徐景濤所題。鵝頭峰原名華表柱。
鞍山千山風(fēng)景區(qū)導(dǎo)游詞篇十二
歡迎大家來到這里,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千山,又稱積翠山、千華山、千頂山、千朵蓮花山,位于遼寧省鞍山市東南17公里處,總面積44平方公里,素有“東北名珠”之稱,為國家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千山,以奇峰、巖松、古廟、梨花組成四大景觀。
仙人臺,又名觀音峰,位于南部游覽區(qū)諸山脈之巔,大安、中會,香巖諸寺和五龍宮諸廟宇拱衛(wèi)之中。海拔708.3米,為千山風(fēng)景區(qū)最高峰。峰奇,地險,峰頭似蛇背,長20余米,寬10米,峰頭西端,撅起一巨大石柱,呈四棱形,高7米,直徑約20米,由東稍北傾斜,狀如鵝頭,故俗稱鵝頭峰。西南北三面均為峭壁深淵,唯東一面可行。明朝初年,在峰頂大興土木,將半球峰頂變成一平臺,修建成仙人臺。
上面基石上刻有棋盤,周圍安放八仙和南極壽星的石雕坐像,布陳為慶壽,奕棋行圖。鵝頭下峭壁上,有一佛龕,內(nèi)浮雕一尊半身觀音菩薩像。佛龕之上橫刻“仙人臺”三個篆字,系清光緒舉人徐景濤所題。鵝頭峰原名華表柱。
關(guān)文章:
6.遼寧省經(jīng)典的導(dǎo)游詞。
鞍山千山風(fēng)景區(qū)導(dǎo)游詞篇十三
游客朋友們,大家好!
千山,古稱千朵蓮花山。位于鞍山市東南17公里處,南臨渤海,北祖長白,總面積72平方公里,是我國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雖無五岳的雄偉,卻有千峰之壯美,以峰秀、石俏、谷幽、廟古、松奇、花盛而著稱,具有景點密集、步移景異、玲瓏剔透的特色。千山屬于‘園林寺廟型風(fēng)景區(qū)’,自古以來就有“無峰不齊、無石不峭、無寺不古”之譽。千山北部景區(qū)廟宇成群,名聲繁多,風(fēng)景優(yōu)美,是千山景觀的精華所在。
站在千山正門廣場,首先進入視野的是兩根‘千華寶杵chu’?!扒A”是取其千年華夏之意,“杵”是佛教的一種兵器,能降妖伏魔,驅(qū)邪安邦,所以,千華寶杵又具有鎮(zhèn)山之意。寶杵分左右兩根,左為道教,右為佛教。
千山大門是一座大型仿古山門,正中匾額上書‘千山‘兩個大字。千山歷史悠久,曾引歷代帝王將相和文人雅士來游覽觀賞,他們留下了許多詩詞、游記。無論過去還是現(xiàn)在將來,千山都以其秀麗多姿的景色款待八方來客。
這是鞍山道觀之首的無量觀,是道教徒在千山建立起的第一座道院。始建于1667年。無量觀為千山道教最大廟宇,共分6個建筑群,19幢建筑。從山下至山巔,人文景觀星羅棋布,有明清開發(fā)的摩崖,有前人開鑿的古洞,還有眾多的廟碑和塔體。特別是于自然景色渾然一體的殿宇,或聳立于山巔,或相倚于崖下,或半懸于山澗之上,或嵌于峭壁之中。這里現(xiàn)有西閣、羅漢洞、三官殿、老君殿等建筑,景點繁多,素有這樣的說法:走進無量觀,景點連成片,石、塔、松、洞、天處處惹人戀,欲要細觀賞,至少一天半。
西閣是無量觀最優(yōu)美的建筑,石墻的門額上刻有‘小蓬萊’三字,內(nèi)又有一碑樓式小門樓,上額刻‘紫氣東來’四字。
祖越寺為千山五大禪林之一,殿宇與自然景色渾然一體。初建于唐代,相傳祖越從寺前經(jīng)過,故名祖越寺。游覽祖越寺,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山門”。山門又稱“三門”,即數(shù)字的3,“三”象征佛教的“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
這里是龍泉寺。龍泉寺始建于隋末唐初,坐北朝南,居于群山環(huán)抱之中,是千山僧廟之中規(guī)模較大的'一座。但隨著歷朝歷代的山火焚燒、山洪沖洗都已不復(fù)存在,留下來的早期建筑都是明朝的建筑風(fēng)格,為單檐歇山式建筑。黃山有迎客松,千山有迎賓石。俗語說:松迎客,文質(zhì)彬彬;石迎客,實心實意。
沿石徑而上,東西兩山欲合處是一道石砌山門。古剎龍泉寺的第二道山門,走進此門也就走進了中國第一部反特故事影片《古剎鐘聲》的外景拍攝地。
后世盛傳這里是王爾烈借館讀書之所,據(jù)此現(xiàn)已將其辟為“王爾烈書房”。王爾烈是遐邇聞名的遼東才子。進入書房,會看到王爾烈70大壽文武百官送給他的百壽書畫,其中有大學(xué)士紀曉嵐畫的鶴和禮部尚書劉墉寫的“壽”字。
五佛頂是北部景區(qū)最高點,為千山風(fēng)景區(qū)的第二高峰。這里流傳著“登不上五佛頂,看不盡千山景”和“山高不過仙人臺,廟高不過五佛頂”的說法。五佛頂開發(fā)于明萬歷年間,由于山頂時光禿禿的山峰,其上多沙而少土,無草無木,如僧人光禿的頭,故名‘佛山頭’。
在五佛頂群山簇擁中,有一座上闊下窄的山峰,有古城遺址,真是“山上有城,山中有峰”。山峰于古城渾然一體,這就是千山著名的古城峰。這古城的獨特魅力,會使游人沉入到那久遠的歷史長河中,追溯那中華民族的滄桑歲月,尋求那美麗的傳說和史實,更加激勵我們熱愛祖國河山的情懷。
千山風(fēng)景名勝區(qū)共有名勝景點380多處,我們不可能一天內(nèi)游完。為了不虛此行,其他的著名景點以及一些神奇的美麗傳說,我會在下山的路上再細細道來,以便各位對千山風(fēng)景名勝區(qū)有更多的了解!
您可能關(guān)注的文檔
- 2023年新時代青年放飛青春夢想如何寫(優(yōu)質(zhì)16篇)
- 為自己點贊小學(xué)范文(優(yōu)秀13篇)
- 2023年觀察晚霞的日記(匯總11篇)
- 父親的散文詩通用(實用13篇)
- 2023年運動會開幕式串詞2(大全16篇)
- 運動會開幕式串詞2(優(yōu)質(zhì)10篇)
- 我的理想生活范文簡短(模板9篇)
- 干部廉潔自律總結(jié)范文(大全17篇)
- 小學(xué)生課間寓言故事文本 小學(xué)課本的寓言故事(二篇)
- 商業(yè)倫理道德論文(通用8篇)
- 探索平面設(shè)計師工作總結(jié)的重要性(匯總14篇)
- 平面設(shè)計師工作總結(jié)體會與收獲大全(20篇)
- 平面設(shè)計師工作總結(jié)的實用指南(熱門18篇)
- 免費個人簡歷電子版模板(優(yōu)秀12篇)
- 個人簡歷電子版免費模板推薦(通用20篇)
- 免費個人簡歷電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學(xué)校貧困補助申請書(通用23篇)
- 學(xué)校貧困補助申請書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學(xué)校貧困補助申請書的核心要點(專業(yè)16篇)
- 學(xué)校貧困補助申請書的申請流程(熱門18篇)
- 法制教育講座心得體會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總結(jié)與計劃(模板18篇)
- 教學(xué)秘書的工作總結(jié)案例(專業(yè)13篇)
- 教師的超市工作總結(jié)與計劃(精選18篇)
- 單位趣味運動會總結(jié)(模板21篇)
- 禮品店創(chuàng)業(yè)計劃書的重要性(實用16篇)
- 消防隊月度工作總結(jié)報告(熱門18篇)
- 工藝技術(shù)員工作總結(jié)(專業(yè)18篇)
- 大學(xué)學(xué)生會秘書處工作總結(jié)(模板22篇)
- 醫(yī)院科秘書工作總結(jié)(專業(yè)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