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赤壁教學設計(精選1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3 03:26:36 頁碼:7
赤壁教學設計(精選13篇)
2023-11-13 03:26:36    小編:ZTFB

在對待問題和挑戰(zhàn)時,保持積極的態(tài)度和樂觀的心態(tài)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面對困難。一個完美的總結應該有清晰的結構,包括引言、主體和結尾三個部分。希望這些總結范文能夠給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參考,幫助大家更好地完成自己的總結任務。

赤壁教學設計篇一

隨著下課鈴聲響起,我的公開課《念奴嬌赤壁懷古》落下帷幕,可是這節(jié)課并沒有結束,因為它留給我的思考延續(xù)至今。蘇軾在他的人生中反省著,升華了,而對于我而言,又何嘗不是呢?套用現(xiàn)今流行的一本小說名字,我的教學反思也叫《雙生》。

教研室周老師提出了本次公開課的要求,我和另外一位老師在我校一起來各上一節(jié)課,課型要體現(xiàn)詩歌必修和詩歌選修的不同。所以針對高一學生的實際水平,我力圖對詩歌必修課模式有一個較為全面而實用的挖掘,讓學生真正領悟詩歌,學到詩歌鑒賞的方法。在課堂中我采用情境導入法、誦讀指導法、探究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式進行教學,特別是在復雜情感的體會方面設計了一些活動,以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本節(jié)課有一些收獲,也有一些有待商榷之處。

收獲之一:在教學過程中,以詩歌誦讀法貫穿課堂。

瑯瑯的讀書聲應該一直是縈繞在語文課堂上的。而不知從什么時候起,這一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模糊了,甚至要消失殆盡了。暑期的全省教師培訓,各位專家的講座引起了我的注意。使得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語文課堂,發(fā)現(xiàn)自己也在不知不覺中淡化了學生的誦讀熱情。而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說明了讀書的重要性。在必修一講解《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時,對于這樣一篇經典的老課文,我采取了和以前不同的處理方法,不去按部就班的講解文章結構,歸納主旨,而是采用誦讀法,讓學生充分理解馬克思與恩格斯深厚的友誼,以讀代講,以讀促講,效果很好。所以在《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設計上,我也采用了誦讀法。

收獲之二:在教學過程中,突顯學生對話參與意識。

一直以來,好像語文的工具性發(fā)揮到了極致,誘使了教學中的簡單化。教師為考而教,學生為考而學,語文世界中詩意的美、豐富的內涵,幾乎被拋之一邊。語文世界被收縮于抽象的考試說明之中,很多時候我們不得已只能把語文課上成應考訓練課。新課標要求學生應該有主體參與意識,訓練表達能力,提高鑒賞評價能力。

課堂上要讓學生有一個完整的思維訓練,課堂上要給予學生思考的話題和時間,讓學生的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所以在課堂上對于蘇軾和周瑜兩位大英雄的見面,我們設計了對話環(huán)節(jié)。剛開始設計時候是有四個小環(huán)節(jié),一是蘇軾對周瑜說,二是周瑜對蘇軾說,三是周瑜蘇軾兩個人的對話,四是我對蘇軾說。在后來的試講過程中和周老師討論,覺得這四個環(huán)節(jié)其實有些是重合的,不需要面面俱到,所以進行了刪減。保留了第一個環(huán)節(jié)蘇軾對周瑜說一句話,第二三環(huán)節(jié)刪掉了,把第四環(huán)節(jié)換成了填空“我看到了一個------的蘇軾”形式,提煉學生的概括能力。學生在對話中自然就提到了蘇軾對于年輕有為的周瑜的羨慕和崇拜,對于自己生不逢時、老而無成的感慨,對于自己悲慘境遇的失落、惆悵。也就為下一個環(huán)節(jié)把握情感奠定了基礎。

收獲之三:導語和結束語的精心設計。

教學是一門藝術,語文教師更應該追求教學過程的詩意設計。導入的表達是為了在第一時間營造一個詩意的意境,以渲染詩歌學習的氣氛。

我用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巧妙引出,--------。

“引導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奏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為課堂提供了一種驚心動魄引人入勝的開端。

結尾以詩化的語句作結-------。

“蘇軾在寂寞中反省過去,徹底洗去了人生的喧嘩,去尋找無言的山水,去尋找遠逝的古人,回歸于青純和空靈,習慣于淡薄和寧靜,體味著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伴隨著射向黃州的那道神秘的天光,一個偉大的蘇軾就此誕生”。

然后讓學生背誦“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這是為了讓學生能把《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相勾連,把兩篇課文的精神內涵融入到一起。通過教師高層次的點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蘇軾情懷,激發(fā)學生對意義人生的探求愿望,提升他們的思想境界。教師有自己獨到的感悟,體現(xiàn)了教師也是文本的學習者。同時表達教師對生命和生活的理解,言傳身教,引領學生有更高層次的追求與感悟。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盡管我的設計力求完美,但實施過程還是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爭議之一:在講解到“多情應笑我”時,我是這樣處理的。我給學生講有的版本是說蘇軾在自我解嘲,還有的版本是說周瑜應“笑”我,我給學生設計了一個問題,如果周瑜“笑”蘇軾,那么是嘲笑嗎?學生回答不是,應該是理解、安慰、關心等。

有的老師提出來說,關于“笑”這個問題有爭議,是不是不要給學生定論。而我認為在課上給學生提供幾種版本,然后采用假設法來引導加以運用,是完全可以的。因為我要給學生的不是探討究竟誰“笑”,誰對誰錯,而是通過這樣一個中介跳板讓學生順理成章的明白蘇軾此時的復雜的心情。事實上,我認為課堂上達到了目的。

爭議之二:在最后討論“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環(huán)節(jié)時候,在討論之前我給學生時間討論了在《蘇東坡突圍》中所涉及到的蘇軾的經歷,讓學生討論在文章中都寫了蘇軾經歷了哪些變故。

有的老師提出異議說這樣會不會打斷學生把握情感的思路,讓學生思維有一個短暫的停頓。

而我的本意是讓學生知人論世,在更深刻的了解背景的基礎上,來體會作者的情感。因為在《赤壁賦》中已經對蘇軾有了了解,所以我想沒有必要把作者簡介、背景知識在鄭重其事的放在課堂開始,在討論把握情感這一環(huán)節(jié)前加上,只是作為回憶和補充,為學生更好的理解文本作為鋪墊。所以我認為這一環(huán)節(jié)應該是緊扣課堂環(huán)節(jié)來進行的,因為后來學生的討論回答,正是基于這些回顧的背景知識和《蘇東坡突圍》中所涉及的經歷有感而發(fā)的。

當然就我自身而言,也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首先過分考慮教學模式的完整性,自己發(fā)揮的空間受到了一定限制。在學生說出自己的答案時,教師引導需要加強,而且老師講的內容還是有些多,語言還需要錘煉,應該完全可以做到再精要些。最后拖延了下課時間。

與蘇軾的相遇結束了,但是我覺得與詩人的對話并沒有結束。他曾經豪情滿懷“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他吟唱著“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在經歷了那么多挫折之后“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及至最后蘇子豁然開朗“吾與子之所共適“的是“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偉大的蘇軾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和失意面前,沒有沉淪,而是在大自然中探索實現(xiàn)人生價值實現(xiàn)永恒的方式。我們古代很多失意的知識分子不也正是這樣嗎?所以儒道佛集于一身的蘇軾是歷代文人的人生典范。

于是,我釋然。

公開課已經結束,不管經驗也罷,不足也罷,已經過去了,重要的是我曾經全心全意投入的思考的過程。現(xiàn)在我要做的,是好好總結、好好享受它帶給我的思考。當我認識到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時候,是不是也說明我正在進步呢?雖然不能說我經歷了一次涅槃,可是它的確是一個新的起點,在我的教學生涯中是一次再生。

希望我的學生們今后在他們的生涯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都能坦然,也能在蘇軾精神的召喚下,“一蓑煙雨任平生”。

赤壁教學設計篇二

師:現(xiàn)在進行朗讀測評。請生1朗讀《赤壁賦》前兩節(jié)。

(因為要打分,學生1比較有感情的朗讀。)。

師:亮出你們的分數(shù)。

(全體學生高舉右手,滿分為五分,伸出三根手指的人較多,評四分的較少。生1給自己評一分。)。

師:放下。生1,你怎么只給自己一分?

生1:我本來我是可以讀得更好,但開始沒進入狀態(tài),還讀錯一個“頃”。讀到蕭聲時才有感覺。

(師讀)。

生2:分兩層,第一層到“而今安在哉”。

師:有不同看法嗎?

生3:這段是一問一答,第一層應該在“何為其然也”。

(多數(shù)學生點頭示意有道理)。

師:還有其他想法嗎?(見沒有)我要說兩個同學說的都有道理,生3是在大層次上切分的,生2是從小層次來切分的?是不是聽得有點迷惑了?換句話說,生4劃分的層次沒有錯,但是第二層是不是還有些長?還需要作進一步切分。這就需要我們再分小層。只有學會從不同層面由大到小來理清文段的結構層次,才有真正有助于我們對文章的理解和賞析。

師:客人的回答內容分這兩層,大家同意么?

生:同意。

師:“同意”也得說說理由。你說——。

生4:前面說的主要是古代的事,舉了曹操的例子。后面回到眼前,寫“吾與子”了。

生5:“況”是個連詞,表示另有一層。以前你說《陳情表》的時候,就說了“況”“且”“但”三個連詞,表示三層的。

生6:韻腳有“鹿”“屬”“粟”“窮”“終”“風”。不一樣。

師:那就是換韻了。想想作者為什么要換韻?是不是和層次也有關系?

(學生思考)。

生7:我猜想前三個韻寫的是個人在自然面前的現(xiàn)實,后面寫的是由此生發(fā)的感想。

師:說的好。我個人就是想把客人的話分三層,并且是三次對比。

(板書:古——今;個人——自然;理想——現(xiàn)實。)。

(學生交流)。

生8:寫曹操是英雄是為了和“吾與子”對比,英雄都消失了,我們又算什么,所以寫出了悲傷。

生9:曹操是客人心中的榜樣,寫榜樣的失敗,更能表達客人的悲傷。

生10:因為是十六晚上游玩了,他們看到月亮,自然想到月亮的詩,而曹操也寫過《短歌行》,“月明星稀”與眼前的景象是相似的。

師:引這么兩句,還有別的用意嗎,結合曹操當時的心境來看。

生11:這兩句是說,人才都流失到劉備、孫權那里去了,曹操內心是渴望得到人才的。蘇軾寫這兩句,大概是說自己也是人才,沒人賞識吧。跟第二段中引用的詩句作用差不多。

師:好。幾位說的都很好。在寫曹操的內容上,不僅寫了他渴慕賢才,還寫他的失敗,“山川相繆”借地形纏繞寫困窘之狀,照理說,應該把這位偉人的英雄本色寫出來,像第三個文句一樣,在浩蕩的軍隊中凸顯文能賦詩,武能橫槊的形象,為什么用第二個文句來寫他的失意呢?(無人答)我想,在“客”的心目中,不管是失意的英雄,還是霸氣的英雄,何嘗不“浪淘盡”呢?巨大的失敗也罷,輝煌的勝利也罷,他們都輕輕地走了,不帶走一片云彩?!岸癜苍谠铡辈攀亲屓松駛母朽?。

(生模擬作斟酒狀)。

師:這個詞的本意是濾,過濾酒中的雜質,顯然此刻的曹操不會在這里做仆從做的事情。我個人想,還是把它解釋為“灑”,(模擬“灑”狀)來祈求上天保佑自己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師:第二個問題——客想得到什么?

生12:長生不老,還有和朋友在一起喝酒,與魚蝦、麋鹿友好相處。

生13:還有想和仙人一起遨游,抱著明月一同……。

師:“長終”,什么意思。

生13:長久的結束,就是死吧。

(其他人笑)。

生14:概括一下,客就是想要生命長一些,最好和仙人一樣,這樣就可以更長久與自然相處了。

生:悲風。

師:自己把這這段讀一讀,體會體會。

師:看第四節(jié),蘇軾是怎么勸解“客“的?蘇軾的話可以分幾層?

生15:兩層。在“且夫”前,“且夫”是標志。

生16:我想第一個文句是一層。不管蘇軾怎么解釋,“水與月”,下面兩層都寫到,起引起下文作用。

生17:你錯了。水與月是第一層,第二層是風與月。

生:世界觀。

師:我想稱為宇宙觀。好,這節(jié)大家再讀讀,有問題可以提出來。

生18:“蓋將”的“將”是什么意思?

師:書本上說“蓋”標假設,我認為“蓋”是表示解釋的連詞“因為”,而“將”才是“如果”。

師:好,第五節(jié)大家應該能看懂并且會品味,我不再多說了。最后我提一個問題,大家可以在課后辯論,文中的“客”是具體的一個人,還是就是蘇軾的另一個自我?下課。

赤壁教學設計篇三

故事,來抒發(fā)情懷、諷刺時事。一般詠史詩的寫作手法都是借古諷今、詠古抒懷。

二、作者。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詩人,和李商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齊名,并稱“小李杜”。

三、請學生朗誦,糾正字音。

四、釋義。

一截折斷了的鐵戟沉沒于水底沙中還沒有完全腐蝕。

我把它擦洗干凈認出是三國赤壁的遺物。

如果不是東風相助周瑜,

美麗的大喬和小喬早被曹操擄去鎖進了銅雀臺。

1、詩的第一句告訴我們什么,作者為什么要從一只折斷的戟寫起?

因為這是一首詠史詩,所謂的詠史詩是指,借吟詠、評論歷史人物、歷史。

故事,來抒發(fā)情懷的詩。折戟與古代的戰(zhàn)爭有關,而作者又是在赤壁這個地方發(fā)現(xiàn)的這只折戟,把它洗干凈辨認之后,很自然的就讓作者聯(lián)想起幾百年前曾在此處發(fā)生過的那場戰(zhàn)爭,從而引起作者下文對歷史的感嘆,為下文對赤壁之戰(zhàn)的議論作了必要的鋪墊。

在詩的第三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這個句子中,“東風”不僅僅是指自然界中的風,還含有一個諸葛亮巧借東風火燒曹軍的典故。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個典故是怎么回事,播放視頻。

作者說,如果不是東風相助周瑜,美麗的大喬和小喬早被曹操擄去鎖進了銅雀臺。大喬小喬分別是東吳掌權者孫權和周瑜的妻子,銅雀臺是曹操的后宮,里面有他從全國各地網(wǎng)羅而來的美女或歌伎,供他尋歡作樂,什么情況下大喬小喬會被鎖近曹操的銅雀臺呢,對,假設赤壁之戰(zhàn)中東吳滅亡了,孫策和周瑜的妻子,這兩個大美女,就可能會被曹操擄走,所以,大喬小喬的命運其實是暗示了東吳的命運,作者說美麗的大喬和小喬被曹操擄去鎖進了銅雀臺,其實意思是說東吳也滅亡了,那么事實上東吳在赤壁之戰(zhàn)中東吳滅亡了嗎,作者認為之所以赤壁之戰(zhàn)中東吳沒有滅亡時因為什么?東風幫助了周瑜火燒戰(zhàn)船,大敗曹軍,也就是說,作者認為,東風的到來為吳蜀聯(lián)軍取得赤壁之戰(zhàn)的勝利提供了一次什么?機遇!好,從這里我們可以分析得出,本文的作者認為,赤壁之戰(zhàn)中吳蜀聯(lián)軍的勝利,不是由于他們自身的實力,而是機遇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當時沒有東風,沒有那一次機遇,周瑜的火攻之計就不會大顯神威,那么,東吳政權就必然為曹操所滅。

聯(lián)系作者自身經歷。

要想獲得成功也要靠機遇阿,這句話不僅是說周瑜,其實也是在借說周瑜來說自己,因為他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施展。除此之外,詩人好像還想告訴我們: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作為,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身上一種逼人的豪氣與自信。

文章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精神?

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發(fā)歲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歷史上留下過蹤跡的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的時光銷蝕殆盡,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機會被人記起。正由于發(fā)現(xiàn)了這片鐵戟,詩人無法平靜,他要磨洗并辨認一番,發(fā)現(xiàn)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zhàn)時的遺物。這兩句為下文的議論作了必要的鋪墊。

一、體裁七言絕句。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

(2)詩歌開頭為什么從一片很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學生分組討論,全班交流。

明確:(1)這首詩以地名為題,實為懷古詠史之作。詩人借一把沉沙的折戟發(fā)表對赤壁之戰(zhàn)的看法:當時周瑜如不得東風之助,戰(zhàn)爭的勝敗,吳國政權的存亡都會成為未知數(shù)。詩人譏嘲周瑜在赤壁之戰(zhàn)中勝得僥幸,對歷史興亡成敗的關鍵問題發(fā)表了獨特而戲謔的議論。

(2)這一片折戟與古代戰(zhàn)爭有聯(lián)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對歷史的詠嘆。但這兩句的主要作用并不在此,它本身蘊含著強烈的意念活動。沙里沉埋著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發(fā)歲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歷史上留下過蹤跡的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的時光銷蝕殆盡,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機會被人記起。正由于發(fā)現(xiàn)了這片鐵戟,詩人無法平靜,他要磨洗并辨認一番,發(fā)現(xiàn)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zhàn)時的遺物。這兩句為下文的議論作了必要的鋪墊。

(3)史學家們在論赤壁之戰(zhàn)這場關系到三國鼎立局面的大事件時,基本的政治傾向常常是同情吳蜀,杜牧一反傳統(tǒng)的看法,認為若不是東風給周瑜以方便,勝者就可能是曹操,歷史將要重寫。從不被人懷疑的地方提出疑問,發(fā)表議論,反映他敏銳的歷史眼光和獨到的見識。首先,他不以成敗論英雄,對戰(zhàn)爭的一方——曹操提出了有異于史家的評價。其次,他認為歷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種機遇。

這兩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詩人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為他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還有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作為,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豪氣與自信。

杜牧出生于詩書之家,雖不是鐘鳴鼎食般的生活,但未受過半點窮。祖父杜佑不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學者,著有二百卷的《通典》。這給了自幼好學的杜牧以深厚的家學功底,早在他參加科舉考試之際,就曾以一篇《阿房宮賦》傳誦于文士之間。太學博士吳武陵擊掌稱好,甚至跑去向主考官登門直薦。杜牧確實有才華,而且政治才華出眾。他專門研究過孫子,寫過十三篇《孫子》注解,也寫過許多策論咨文。特別是有一次獻計平虜,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獲成功。

可惜杜牧有相才,而無相器,又生不逢時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盛唐氣息已一去不返,諸帝才庸,邊事不斷,宦官專權,黨爭延續(xù),一系列的內憂外患如蟻穴潰堤,大唐之舟外滲內漏。杜牧死后不過數(shù)年,農民起義便如風起云涌,再過五十年,江山易幟?!罢垟?shù)擊虜事,誰其為我聽”,杜牧的才能,湮沒于茫茫人海之中。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詩中的“周郎”是指《三國演義》中的英雄人物周瑜。詩人題詠“赤壁之戰(zhàn)”這一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例,卻從一件“折戟”寫起,這是以小見大的藝術手法。

全詩最精彩的是久為人們傳誦的末兩句,這兩句以兩個美女的命運象征國家的命運,以小見大,別出心裁。抒發(fā)了詩人慨嘆時勢造英雄和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

拓展。

《赤壁》中杜牧的觀點是對是錯?

杜牧觀點: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冻啾凇贰?/p>

也就是說杜牧認為,如果周瑜沒有得到東風的相助,就會敗北。二喬也會被曹操掠到銅雀臺中。其實這句詩是杜牧以史言志之作,杜牧向來關注歷史興替成敗,對兵法頗有研究。這首詩借三國故事感慨自己懷才不遇。

評價:

我們認為,赤壁之戰(zhàn)雖然有偶然性,但曹操失敗也有某種必然性。江東三世基業(yè),不易撼動,西蜀也是諸葛亮和少數(shù)民族關系處理得當。三分天下才是大勢所趨,所以不贊同杜牧的想法。

赤壁之戰(zhàn)曹操的失誤:

(1)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后患。關西軍一直是曹操的威脅。

(2)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曹操也明白這個道理,他希望的是用荊州水軍對抗吳軍,可惜他錯了,赤壁之戰(zhàn)前那場接觸戰(zhàn)證明了一切。所以曹操才會索戰(zhàn)船,只不過正是因為這樣才被敵人火攻。說到底還是水軍不濟造成的。張遼在庾信的《哀江南賦》中提到:“張遼臨于赤壁,王濬下于巴丘”。曹操的主力部隊悉數(shù)開赴赤壁了。他希望以荊州水軍為主力,進而利用絕對的兵力優(yōu)勢渡江,只是他高估了荊州水軍,低估了吳軍和長江。

(3)又今盛寒,馬無藁草;《三國志·孫權傳》記載:公燒其馀船引退,士卒饑疫,死者大半??梢姂?zhàn)馬沒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饑餓與瘟疫是困擾曹軍的兩大難題。這樣的部隊即使數(shù)量多也很難取勝。

(4)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度龂尽げ懿賯鳌罚汗脸啾?,與備戰(zhàn),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

李友松的《曹操兵敗赤壁與血吸蟲病關系之探討》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戰(zhàn)兵敗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蟲病。赤壁之戰(zhàn)的戰(zhàn)場恰恰是當時血吸蟲病嚴重流行的地區(qū),而且時間又是血吸蟲病的感染季節(jié)。赤壁之戰(zhàn)是在冬天開始的,但曹軍在轉徙、訓練時間是在秋天。曹操水軍在赤壁之戰(zhàn)戰(zhàn)前染上血吸蟲病,經過一個月以上的時間就發(fā)病了,致使大戰(zhàn)時疲病交加,不堪一擊。而劉、孫軍隊長期在血吸蟲流行的疫區(qū)中從事生產、生活,士兵體內或多或少已產生一定的免疫力。但是這個觀點也有缺陷,曹操水軍主要來自荊州水軍,這些士兵對血吸蟲的免疫力應跟孫劉聯(lián)軍應該差別不大,所以該是其他疫病。

赤壁教學設計篇四

1、了解《后赤壁賦》中展示的蘇軾的精神狀態(tài)。

2、深入文本、聯(lián)系實際,理解蘇軾掙扎的方法及掙扎的結果。

3、學習蘇軾在掙扎中走向成熟、痛苦與樂觀并存的積極態(tài)度。

1、重點:《后赤壁賦》中展示的蘇軾的精神狀態(tài)。

2、難點:探討蘇軾如何掙扎及掙扎的結果。

本節(jié)課采取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教師主講,學生通過朗讀文本感知、深入閱讀文本、回答教師提問、討論等方法學習。

四、學情了解及前期準備。

本課屬于選修本文言文,學生有一定厭惡心理,提前預習的可能性較小。針對這種情況,已提前用一節(jié)課對文言知識點進行講解及對課文內容進行疏通,本節(jié)課為本課的第二節(jié)時。

(一)導入:以問題“蘇軾為何鐘情于赤壁?”導入教學。

時年45歲的蘇東坡所寫的赤壁二賦在我國文學史上傳為美談。文天祥《讀赤壁賦》云:“昔年仙子謫黃州,赤壁磯頭河漫游。”王世貞《前赤壁二首》“賦是雙珠可夜明?!笨磥碇挥袃善啾谫x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蘇軾當年的所思所想。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感受蘇軾在《赤壁賦》中的未盡之意。(本部分由教師提問,學生逐層回答,旨在引導學生理解黃州、赤壁之于蘇軾的意義,及“赤壁三文”的魅力。)。

(二)、推進新課:

1.介紹作者: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余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蹲灶}金山像》(去世前兩個月所寫,自嘲政治事業(yè)的無成。但從中可以了解,蘇軾文學上的蓋世功業(yè)卻是在屢遭貶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蘇軾:與黃庭堅(詩)合稱“蘇黃”,與辛棄疾(詞)合稱“蘇辛”,與歐陽修(散文)合稱“歐蘇”,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

2.寫作背景:元豐三年(1079年),蘇軾因作詩諷刺王安石新法(“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出獄后,被貶黃州團練副使。為排遣內心郁悶,他泛舟赤壁,先后寫下了前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三個月后,重游赤壁,寫下了《后赤壁賦》。

(三)、整體感知:

1.識讀:請學生朗誦課文,辨字形、字音。

第三段:敘述夜逢孤鶴和夢會道士兩件事。

明確:?內容:月、水、風、舟。

景物。

色彩:淡雅朦朧。

外貌、神態(tài)。

整體效果:人與自。

人物。

活動。

然之間是那樣和。

(體現(xiàn)出來的感情)。

諧親近。

(四)朗讀全文,思考問題:蘇軾真的超脫了嗎?

(本部分由學生朗讀之后感知,文章中體現(xiàn)出來的感情。提問個別學生,讀后的感受,引導學生思考上述問題。)。

(五)解讀內容。

1、蘇軾的思想是矛盾的。

(本部分由學生列舉證據(jù)說明蘇軾是否忘記了官場上的那些事,而真正投入了山水田園之中;教師加以講解,列舉《東坡志林·雪堂問潘邠老》中的故事作進一步的說明)。

(本部分由學生閱讀文本之后嘗試回答,根據(jù)學情,學生可能無法答得全面,教師要加以引導,與學生一起討論。)。

3、學生分享緩解痛苦妙招。

(本部分由教師提出問題:如果遇到困難,精神上感到很痛苦的時候,你會通過什么途徑來解決?請個別學生到黑板上寫下,并說出此招是否有效。旨在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理解蘇軾擺脫痛苦的方法是否有效,從而引出下一部分。)。

4、掙扎的結果。

(本部分由教師提出問題:蘇軾的方法有沒有效果?他得到解脫了嗎?然后學生根據(jù)課文任選一種方法來評價,寫下來。旨在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文本,理解文本,并由此得出自己的結論。學生評價之后,教師進一步進行講解,將本節(jié)課引向最終的結論:蘇軾的掙扎是不成功的。)。

(六)對前后賦結尾的討論。

(本部分由教師提出問題:大家更喜歡前后賦哪個結尾呢?旨在讓學生暢談自己的感受與見解,教師了解學生的想法。)。

(七)拓展延伸:蘇軾告訴我們——。

(本部分引用《蘇東坡突圍》中的語段,旨在讓學生靜悟,感受蘇軾的精神世界。)。

(八)布置作業(yè):反復誦讀課文。

(作業(yè)設置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完內容之后再返回課文,靜靜朗讀,得出自己的感悟。)。

(一)、導入:請大家翻開課本,昨天我們已經初步了解了這篇文章的內容,今天我們深入地對內容作進一步的分析。蘇軾在黃州寫下了“赤壁三文”,分別是《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后赤壁賦》,那么,蘇軾為何那么喜歡赤壁呢?請在“赤壁三文”中,找出相關寫景的句子來。

1、先來看《念奴嬌·赤壁懷古》,哪些句子是描寫赤壁景色的?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再來看《赤壁賦》,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我們再來瀏覽一下《后赤壁賦》,你能找出哪些是寫赤壁景色的句子嗎?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赤壁的風景很優(yōu)美!

2、除此之外,蘇軾來這里游玩還有什么原因?三國時候的“赤壁之戰(zhàn)”這里是主戰(zhàn)場。

其實,多數(shù)歷史學家不相信那里是真的打赤壁之戰(zhàn)的地方,他們認為,蘇軾懷古懷錯了地方。但是,我們不從歷史的角度看,而是從文學的角度看蘇軾的情懷,那么大文學家即便錯,也會錯出魅力來。這種魅力在于,在黃州、在兩次的赤壁游覽中,在這三篇詩文中,我們可以看到蘇軾在精神上經歷了一次洗禮。

(二)、朗讀全文(配樂)。

前段時間我們學習了蘇軾的《定____》,他在風吹雨打中非常瀟灑地認為:“竹杖芒鞋輕勝馬”,所以我們覺得蘇軾超脫了,但是經過昨天初步的學習,你們認為,他是真的忘記了官場上的那些事,不再痛苦了嗎?蘇軾真的超脫了嗎?我們帶著這個問題來朗讀一下課文。

(三)、解讀全文。

這是一種感覺,但我們能不能找出一些證據(jù)來?哪些語句說明他還想著官場上的那些帶給他痛苦的事兒?《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能不能找到?“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鼻俺啾谫x呢?能不能找到?“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庇纬啾诘臅r候,蘇軾想到了周瑜想到了曹操,想到了他們都能成就一番功業(yè),而自己卻處于貶謫之中,這輩子恐怕再也沒辦法有所成就了,于是壯志難酬,英雄遲暮的落寞油然而生。這其實是一種對入世的渴望。但是我們知道,這種渴望能否得到滿足?現(xiàn)實是殘酷的,無法面對現(xiàn)實,于是蘇軾又想從莊子的思想中去尋求安慰,進行自我療傷。所以,他的思想其實是矛盾的。

關于自己的這種矛盾,蘇軾自己其實是知道的?!稏|坡志林》中有一個小短文:《雪堂問潘邠老》。這個雪堂,我們已經在后赤壁賦中見過了,蘇軾在山腰上得到了一個廢棄的園子,就修筑了墻圍上了它,作為房屋。因為是在大雪中建造的,所以在四面墻上繪制了雪景,然后稱之為雪堂。這個小文章講的是,有一天蘇軾在雪堂中散步,有個客人來了,問他說:你是個閑散的人,還是個受束縛的人呢?說你是閑散的隱士你卻欲望太多,你是個想做隱士而不得的人,你現(xiàn)在像布袋里的刺猬,時不時的的扭動背部和兩肋。蘇軾聽后無言以答。

(二)在矛盾中苦苦掙扎,如何掙扎?正像這位客人所說的,蘇軾就像布袋里的刺猬,不時地掙扎,而我們這篇《后赤壁賦》所表達的也正是蘇軾這個掙扎的過程。蘇軾是痛苦的,那么他是如何掙扎,如何試圖擺脫這些痛苦的,他做了什么事?請大家閱讀課文,回答這個問題。(本部分由學生閱讀文本之后回答)。

掙扎1:蘇軾渴望享受世俗,在世俗的享受中忘卻內心的凄苦與郁憤。良宵、佳肴、美酒、好友、賢妻,這就是蘇軾選擇的世俗之樂。顧而樂之,行歌相答,乃至于酒酣興高,復游于赤壁之下。或許,這就是樂而忘憂。

掙扎2:這一次的赤壁之游,與三個月前的那一次有何不同?上一次有沒有登上赤壁?

沒有,只是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p>

結合課文下的注解,看看這幾句是什么意思?詩人提起衣襟,登上陡峭的巖石,撥開茂盛的草木,坐在像虎豹般的石頭上,登上形如虬龍似的古樹。攀上赤壁上鶻的巢穴,俯瞰下面的幽深激流。

這哪里是普通的旅游觀覽呢?他是在以對自己身體的折磨來達到忘卻痛苦的目的。而且,他還做了一件我們常人在極度痛苦時也會做的一件事,就是“劃然長嘯”。之后,他回到了船上,任意飄蕩。

掙扎3:詩人行文至此,你們覺得赤壁之行結束了嗎?(提問個別學生)如果結束了的話,這第三段是不是畫蛇添足的多余段呢?在游完了赤壁后,也可以說詩人是心潮澎湃啊,半夜夜闌人靜之時,看見一孤鶴從他的船掠過,之后在夢境中,他遇到了一道士,與道士進行了對話。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那么,他夢見了什么,說明必定是日有所思。

那么,他為什么要想鶴和道士呢?鶴和道士有何象征意義?

(展示鶴的圖片),從圖中看,鶴形貌出眾,高貴優(yōu)雅。蘇軾在《放鶴亭記》中說:“蓋其為物,清遠閑放,超然于塵埃之外”,如此說來,鶴更是超然物外、自由自在的象征,傳說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為鶴。

煉丹!煉丹實際上就是想成仙,還記得《赤壁賦》中有一句話講到想成仙的:“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確實,此時的蘇軾處境窘困,心情苦悶,在現(xiàn)實中又找不到出路,只好借助“夢鶴仙境”尋求解脫,希望能夠像在《赤壁賦》中提到的超脫塵世,遁入仙境。

(三)掙扎的結果。

蘇軾的方法有沒有效果?他得到解脫了嗎?大家根據(jù)課文任選一種方法來評價,然后把你的評價寫下來。注意要有理有據(jù)。

詩人看見了“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赤壁美景,發(fā)出了“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的感嘆。詩人從七月到十月隔了三個月,再游赤壁,這時赤壁的景色已經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江山的景象也變得難以識別。作者面對這種變化,不禁感嘆,這么短的時間內,江山已經更改,那么人生短暫,年華似水,更是充滿了變數(shù)。所以,眼前的景象與美酒佳肴不但沒能讓他忘卻痛苦,反而是產生了無盡的感嘆。

可能是因為攀登的過程太艱險了,他們也無法理解蘇軾的行為。而往更深處去想,在烏臺詩案的整個過程中蘇軾的那些焦灼那些艱難那些擔驚受怕郁郁不平,這些東西哪怕是至親的人都無法真正懂得,更何況只是好朋友。從這一層來講,蘇軾的“悲”傳達出來的觀點是可能就是一個永恒的哲學命題:人,注定生來孤獨。

而蘇軾的恐又是從何而來?他一門心思地想融入自然,但是大自然又給了他怎樣的回應呢?

“山鳴谷應、風起水涌”,自然界用他的凄涼、陰森回應了蘇軾,于是他“凜乎其不可留也”。最終,他逃跑了,逃回了船上,這掙扎也宣告失敗。

3、鶴化道士,他肯定是對人世間的一切都了然于心,他還來問蘇軾:“赤壁之游樂乎”,這很明顯有一種嘲笑的意味在里面。而作者自以為洞悉了道士的秘密:“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還“嗚呼噫嘻”,頗為得意高興。但是道士卻“俛而不答,顧笑”,最后竟是不見了。由此可見,這鶴這道士也知道蘇軾并沒有獲得超脫。結尾八個字:“開戶視之,不見其處”。相當迷茫,富有雙關的含義:表面上像是夢中的道士突然不見了,更深的內涵卻是蘇軾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負不知在哪里了,前方的路又在哪里呢?所以,蘇軾迷惘了。

(四)、對前后賦結尾的討論。

大家還記得前赤壁賦的結尾嗎?

“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大家更喜歡哪個結尾呢?可以說,《后赤壁賦》的結尾并不如前赤壁賦那么美好,前赤壁賦,蘇軾暫時得到了解脫,在舟中沉沉睡去。由此可見,大家也是希望蘇軾能夠得到解脫的。

(五)、拓展延伸。

但我們可能沒辦法體會到他背后掙扎的痛苦,值得安慰的一點是,在這痛苦的掙扎中,蘇軾一步步地走向了成熟。余秋雨《蘇東坡突圍》的選段——“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顏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p>

蘇軾告訴我們,成熟與年齡沒有關系,但卻關乎經歷。雖然在逆境中的掙扎,并沒有使他超然物外,他的內心還是很痛苦的。在黃州四年,蘇軾盡管與佛道多有來往,但并沒有遁入空門或皈依道教,但是他最終卻是以一種現(xiàn)世的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去迎接生活給他的挑戰(zhàn)和磨礪。他的“了悟”就是回到人間,回到人間堅韌而樂觀的活著。所以,痛苦與積極并存,告訴我們,一切的掙扎都是值得的。

最后,還是送一首小詩給大家《東坡》: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首詩歌,感受一下蘇軾的心聲吧。

(教師與全班同學朗讀詩歌。)。

(六)、布置作業(yè):反復誦讀本文。

這是一篇適合誦讀的文章,大家課后多讀,或者可以得到更多不一樣的感悟。

赤壁教學設計篇五

1、了解《后赤壁賦》中展示的蘇軾的精神狀態(tài)。

2、方法與技能:

深入文本、聯(lián)系實際,理解蘇軾掙扎的方法及掙扎的結果。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學習蘇軾在掙扎中走向成熟、痛苦與樂觀并存的積極態(tài)度。

1、重點:《后赤壁賦》中展示的蘇軾的精神狀態(tài)。

2、難點:探討蘇軾如何掙扎及掙扎的結果。

本節(jié)課采取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教師主講,學生通過朗讀文本感知、深入閱讀文本、回答教師提問、討論等方法學習。

本課屬于選修本文言文,學生有一定厭惡心理,提前預習的可能性較小。針對這種情況,已提前用一節(jié)課對文言知識點進行講解及對課文內容進行疏通,本節(jié)課為本課的第二節(jié)時。

(一)導入:以問題“蘇軾為何鐘情于赤壁?”導入教學。

(本部分由教師提問,學生逐層回答,旨在引導學生理解黃州、赤壁之于蘇軾的意義,及“赤壁三文”的魅力。)。

(二)朗讀全文,思考問題:蘇軾真的超脫了嗎?

(本部分由學生朗讀之后感知,文章中體現(xiàn)出來的感情。提問個別學生,讀后的感受,引導學生思考上述問題。)。

(三)解讀內容。

1、蘇軾的思想是矛盾的。

(本部分由學生列舉證據(jù)說明蘇軾是否忘記了官場上的那些事,而真正投入了山水田園之中;教師加以講解,列舉《東坡志林·雪堂問潘邠老》中的故事作進一步的說明)。

2、《后赤壁賦》中,蘇軾如何掙扎?

(本部分由學生閱讀文本之后嘗試回答,根據(jù)學情,學生可能無法答得全面,教師要加以引導,與學生一起討論。)。

3、學生分享緩解痛苦妙招。

(本部分由教師提出問題:如果遇到困難,精神上感到很痛苦的時候,你會通過什么途徑來解決?請個別學生到黑板上寫下,并說出此招是否有效。旨在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理解蘇軾擺脫痛苦的方法是否有效,從而引出下一部分。)。

4、掙扎的結果。

(本部分由教師提出問題:蘇軾的方法有沒有效果?他得到解脫了嗎?然后學生根據(jù)課文任選一種方法來評價,寫下來。旨在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文本,理解文本,并由此得出自己的結論。學生評價之后,教師進一步進行講解,將本節(jié)課引向最終的結論:蘇軾的掙扎是不成功的。)。

(四)對前后賦結尾的討論。

(本部分由教師提出問題:大家更喜歡前后賦哪個結尾呢?旨在讓學生暢談自己的感受與見解,教師了解學生的想法。)。

(五)拓展延伸:蘇軾告訴我們——。

(本部分引用《蘇東坡突圍》中的語段,旨在讓學生靜悟,感受蘇軾的精神世界。)。

(六)布置作業(yè):反復誦讀課文。

(作業(yè)設置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完內容之后再返回課文,靜靜朗讀,得出自己的感悟。)。

(一)、導入:請大家翻開課本,昨天我們已經初步了解了這篇文章的內容,今天我們深入地對內容作進一步的分析。蘇軾在黃州寫下了“赤壁三文”,分別是《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后赤壁賦》,那么,蘇軾為何那么喜歡赤壁呢?請在“赤壁三文”中,找出相關寫景的句子來。

1、先來看《念奴嬌·赤壁懷古》,哪些句子是描寫赤壁景色的?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再來看《赤壁賦》,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我們再來瀏覽一下《后赤壁賦》,你能找出哪些是寫赤壁景色的句子嗎?“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2、除此之外,蘇軾來這里游玩還有什么原因?三國時候的“赤壁之戰(zhàn)”這里是主戰(zhàn)場。

其實,多數(shù)歷史學家不相信那里是真的打赤壁之戰(zhàn)的地方,他們認為,蘇軾懷古懷錯了地方。但是,我們不從歷史的角度看,而是從文學的角度看蘇軾的情懷,那么大文學家即便錯,也會錯出魅力來。這種魅力在于,在黃州、在兩次的赤壁游覽中,在這三篇詩文中,我們可以看到蘇軾在精神上經歷了一次洗禮。

(二)、朗讀全文(配樂)。

前段時間我們學習了蘇軾的《定風波》,他在風吹雨打中非常瀟灑地認為:“竹杖芒鞋輕勝馬”,所以我們覺得蘇軾超脫了,但是經過昨天初步的學習,你們認為,他是真的忘記了官場上的那些事,不再痛苦了嗎?蘇軾真的超脫了嗎?我們帶著這個問題來朗讀一下課文。

(三)、解讀全文。

這是一種感覺,但我們能不能找出一些證據(jù)來?哪些語句說明他還想著官場上的那些帶給他痛苦的事兒?《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能不能找到?“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鼻俺啾谫x呢?能不能找到?“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庇纬啾诘臅r候,蘇軾想到了周瑜想到了曹操,想到了他們都能成就一番功業(yè),而自己卻處于貶謫之中,這輩子恐怕再也沒辦法有所成就了,于是壯志難酬,英雄遲暮的落寞油然而生。這其實是一種對入世的渴望。但是我們知道,這種渴望能否得到滿足?現(xiàn)實是殘酷的,無法面對現(xiàn)實,于是蘇軾又想從莊子的思想中去尋求安慰,進行自我療傷。所以,他的思想其實是矛盾的。

關于自己的這種矛盾,蘇軾自己其實是知道的?!稏|坡志林》中有一個小短文:《雪堂問潘邠老》。這個雪堂,我們已經在后赤壁賦中見過了,蘇軾在山腰上得到了一個廢棄的園子,就修筑了墻圍上了它,作為房屋。因為是在大雪中建造的,所以在四面墻上繪制了雪景,然后稱之為雪堂。這個小文章講的是,有一天蘇軾在雪堂中散步,有個客人來了,問他說:你是個閑散的人,還是個受束縛的人呢?說你是閑散的隱士你卻欲望太多,你是個想做隱士而不得的人,你現(xiàn)在像布袋里的刺猬,時不時的的扭動背部和兩肋。蘇軾聽后無言以答。

(二)在矛盾中苦苦掙扎,如何掙扎?正像這位客人所說的,蘇軾就像布袋里的刺猬,不時地掙扎,而我們這篇《后赤壁賦》所表達的也正是蘇軾這個掙扎的過程。蘇軾是痛苦的,那么他是如何掙扎,如何試圖擺脫這些痛苦的,他做了什么事?請大家閱讀課文,回答這個問題。(本部分由學生閱讀文本之后回答)。

掙扎1:蘇軾渴望享受世俗,在世俗的享受中忘卻內心的凄苦與郁憤。良宵、佳肴、美酒、好友、賢妻,這就是蘇軾選擇的世俗之樂。顧而樂之,行歌相答,乃至于酒酣興高,復游于赤壁之下?;蛟S,這就是樂而忘憂。

掙扎2:這一次的赤壁之游,與三個月前的那一次有何不同?上一次有沒有登上赤壁?

沒有,只是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p>

結合課文下的注解,看看這幾句是什么意思?詩人提起衣襟,登上陡峭的巖石,撥開茂盛的草木,坐在像虎豹般的石頭上,登上形如虬龍似的古樹。攀上赤壁上鶻的巢穴,俯瞰下面的幽深激流。

這哪里是普通的旅游觀覽呢?他是在以對自己身體的折磨來達到忘卻痛苦的目的。而且,他還做了一件我們常人在極度痛苦時也會做的一件事,就是“劃然長嘯”。之后,他回到了船上,任意飄蕩。

在游完了赤壁后,也可以說詩人是心潮澎湃啊,半夜夜闌人靜之時,看見一孤鶴從他的船掠過,之后在夢境中,他遇到了一道士,與道士進行了對話。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那么,他夢見了什么,說明必定是日有所思。

那么,他為什么要想鶴和道士呢?鶴和道士有何象征意義?

(展示鶴的圖片),從圖中看,鶴形貌出眾,高貴優(yōu)雅。蘇軾在《放鶴亭記》中說:“蓋其為物,清遠閑放,超然于塵埃之外”,如此說來,鶴更是超然物外、自由自在的象征,傳說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為鶴。

煉丹!煉丹實際上就是想成仙,還記得《赤壁賦》中有一句話講到想成仙的:“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確實,此時的蘇軾處境窘困,心情苦悶,在現(xiàn)實中又找不到出路,只好借助“夢鶴仙境”尋求解脫,希望能夠像在《赤壁賦》中提到的超脫塵世,遁入仙境。

(三)掙扎的結果。

蘇軾的方法有沒有效果?他得到解脫了嗎?大家根據(jù)課文任選一種方法來評價,然后把你的評價寫下來。注意要有理有據(jù)。

詩人看見了“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赤壁美景,發(fā)出了“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的感嘆。詩人從七月到十月隔了三個月,再游赤壁,這時赤壁的景色已經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江山的景象也變得難以識別。作者面對這種變化,不禁感嘆,這么短的時間內,江山已經更改,那么人生短暫,年華似水,更是充滿了變數(shù)。所以,眼前的景象與美酒佳肴不但沒能讓他忘卻痛苦,反而是產生了無盡的感嘆。

可能是因為攀登的過程太艱險了,他們也無法理解蘇軾的行為。而往更深處去想,在烏臺詩案的整個過程中蘇軾的那些焦灼那些艱難那些擔驚受怕郁郁不平,這些東西哪怕是至親的人都無法真正懂得,更何況只是好朋友。從這一層來講,蘇軾的“悲”傳達出來的觀點是可能就是一個永恒的哲學命題:人,注定生來孤獨。

而蘇軾的恐又是從何而來?他一門心思地想融入自然,但是大自然又給了他怎樣的回應呢?

“山鳴谷應、風起水涌”,自然界用他的凄涼、陰森回應了蘇軾,于是他“凜乎其不可留也”。最終,他逃跑了,逃回了船上,這掙扎也宣告失敗。

3、鶴化道士,他肯定是對人世間的一切都了然于心,他還來問蘇軾:“赤壁之游樂乎”,這很明顯有一種嘲笑的意味在里面。而作者自以為洞悉了道士的秘密:“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還“嗚呼噫嘻”,頗為得意高興。但是道士卻“俛而不答,顧笑”,最后竟是不見了。由此可見,這鶴這道士也知道蘇軾并沒有獲得超脫。結尾八個字:“開戶視之,不見其處”。相當迷茫,富有雙關的含義:表面上像是夢中的道士突然不見了,更深的內涵卻是蘇軾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負不知在哪里了,前方的路又在哪里呢?所以,蘇軾迷惘了。

(四)、對前后賦結尾的討論。

大家還記得前赤壁賦的結尾嗎?

“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大家更喜歡哪個結尾呢?可以說,《后赤壁賦》的結尾并不如前赤壁賦那么美好,前赤壁賦,蘇軾暫時得到了解脫,在舟中沉沉睡去。由此可見,大家也是希望蘇軾能夠得到解脫的。

(五)、拓展延伸。

但我們可能沒辦法體會到他背后掙扎的痛苦,值得安慰的一點是,在這痛苦的掙扎中,蘇軾一步步地走向了成熟。余秋雨《蘇東坡突圍》的選段——“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顏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

蘇軾告訴我們,成熟與年齡沒有關系,但卻關乎經歷。雖然在逆境中的掙扎,并沒有使他超然物外,他的內心還是很痛苦的。在黃州四年,蘇軾盡管與佛道多有來往,但并沒有遁入空門或皈依道教,但是他最終卻是以一種現(xiàn)世的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去迎接生活給他的挑戰(zhàn)和磨礪。他的“了悟”就是回到人間,回到人間堅韌而樂觀的活著。所以,痛苦與積極并存,告訴我們,一切的掙扎都是值得的。

最后,還是送一首小詩給大家《東坡》: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首詩歌,感受一下蘇軾的心聲吧。

(教師與全班同學朗讀詩歌。)。

(六)、布置作業(yè):反復誦讀本文。

這是一篇適合誦讀的文章,大家課后多讀,或者可以得到更多不一樣的感悟。

赤壁教學設計篇六

1、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及特殊用法。

2、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學習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

3、熟讀并背誦課文。

1、重點:理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賞析課文典雅、精美的語言。

2、難點:了解主客問答這一賦體傳統(tǒng)手法在表達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曠達的風貌之下寄寓的悲憤苦悶的復雜情感。

朗讀法、質疑探究法。

1、蘇軾,北宋文學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蘇詢,弟蘇轍均以文名著稱,而以蘇軾成就最大。文壇歷史上稱他們父子為“三蘇”。 人稱“一門三父子,娥眉共比高?!彼稳首诩斡佣?,蘇軾中進士,受到當時文壇領袖歐陽修的贊賞。宋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實行變法,蘇軾因反對新法而外調杭州通判,轉任密、徐、湖州知州。元豐二年因諷刺新法的詩句,而被捕下獄,后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因筑室于東坡而自號東坡居士。哲宗繼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親政,蘇軾再一次遭貶到惠州,后又到瓊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還,途中在常州病逝。

2、關于“賦”: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采螭文,體物寫志”,側重于寫景,借景抒情。屈原為代表的“騷賦”,漢代為代表的“辭賦”,魏晉以后的“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為“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稱為“文賦”。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赤壁賦》。蘇軾的《赤壁賦》擺脫了魏晉時期鋪陳浮華、羅列詞藻的文風,緊緊圍繞著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實景。這篇文章的景物描寫雖然筆墨不多,但是意境創(chuàng)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寫優(yōu)美自然,抒發(fā)情感也真摯樸實。在創(chuàng)作風格達到爐火純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3、寫作背景: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其實是諫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斷章取義地摘出他諷刺新法的詩句進行誣陷?!盀跖_”即御使府)后經蘇轍等人營救才免罪釋放,被貶滿黃州團練副使。從“烏臺詩案”到流放黃州是蘇軾人生的重要轉折,政治上失意訪惶,精神上孤獨苦悶。但是生性曠達的詩人在老莊佛禪和山水之樂中求得解脫,自號“東坡居士”,并寫了千古傳唱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這樣充滿哲學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赤壁教學設計篇七

赤壁,是個地名,赤壁這個地方為人們所熟知是因為三國時期在這里曾經發(fā)生過一場惡戰(zhàn),這場惡戰(zhàn)是——赤壁之戰(zhàn),(發(fā)生于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戰(zhàn),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zhàn)役。其結果是孫、劉聯(lián)軍擊敗了曹軍,而三十四歲的孫吳軍統(tǒng)帥周瑜,乃是這次戰(zhàn)役中的頭號風云人物。)。

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是作者杜牧對發(fā)生于幾百年前的赤壁之戰(zhàn)的評論,這是一首七言絕句。

我們知道詩歌的題材一般有送別詩、邊塞詩、哲理詩、懷古詩、詠史詩等)那么這首詩的題材是——詠史詩。(詠史詩指借吟詠、評論歷史人物、歷史故事,來抒發(fā)情懷、諷刺時事。一般詠史詩的寫作手法都是借古諷今、詠古抒懷。)。

1、請學生朗誦,糾正字音。

2、播放課文錄音。

詩句的含義:

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水底沙中還沒有銷蝕掉,

經過自己又磨又洗發(fā)現(xiàn)這是當年赤壁之戰(zhàn)的遺物。

那時假如不是強勁的東風幫助周瑜實行火攻,

打敗了曹軍,東吳的美女大喬和小喬就要被擄去,關在銅雀臺上為曹操所霸占。

1、作者為什么要從一只折斷的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這是一首詠史詩,所謂的詠史詩是指,借吟詠、評論歷史人物、歷史故事,來抒發(fā)情懷的詩。折戟與古代的戰(zhàn)爭有關,而作者又是在赤壁這個地方發(fā)現(xiàn)的這只折戟,把它洗干凈辨認之后,是三國時的遺物,很自然的就讓作者聯(lián)想起幾百年前曾在此處發(fā)生過的那場戰(zhàn)爭,從而(作用)引起作者下文對歷史的詠嘆,為下文對赤壁之戰(zhàn)的議論作了必要的鋪墊。

教師:齊讀前兩句詩。這前兩句是敘事,寫其興感之由。

教師:作者由敘事轉入議論,請看三、四句。

教師:我們經常會聽到這么一句話“萬事具備——只欠東風”,由此使我們聯(lián)想到《赤壁之戰(zhàn)》——諸葛亮巧借東風火燒曹軍的典故。

教師:在赤壁戰(zhàn)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戰(zhàn)勝了數(shù)量上遠遠超過己方的敵人,而其能用火攻則是因為在決戰(zhàn)的時刻,恰好刮起了強勁的——東風,但他并不從正面來描摹東風如何幫助周郎取得了勝利,卻從反面落筆假使這次東風不給周郎以方便,那么,勝敗雙方就要易位,歷史將重寫。

教師:因此,接著就寫出假想中曹軍勝利,孫、劉失敗之后的局面。

(銅雀春深鎖二喬)。

教師:作者說,如果不是東風相助周瑜,美麗的大喬和小喬早被曹操擄去鎖進了銅雀臺。

教師:大喬小喬分別是東吳掌權者孫權和周瑜的妻子,銅雀臺是曹操的后宮,里面有他從全國各地網(wǎng)羅而來的美女或歌伎,供他尋歡作樂。

教師:什么情況下大喬小喬會被鎖近曹操的銅雀臺呢?

(東吳戰(zhàn)敗)。

(沒有)。

教師:作者認為之所以赤壁之戰(zhàn)中東吳沒有滅亡時因為什么?

明確:(東風)。

(機遇)。

教師:好,從這里我們可以分析得出,本文的作者是如何評價“赤壁之戰(zhàn)”的?

明確:不以成敗論英雄,赤壁之戰(zhàn)中吳蜀聯(lián)軍的勝利,不是由于他們自身的實力,而是偶然的機遇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當時沒有東風,沒有那一次機遇,周瑜的火攻之計就不會大顯神威,那么,東吳政權就必然為曹操所滅。

教師:把詩歌的最后一句“銅雀春深鎖二喬”換成“國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

明確:不好,這樣寫就太直白了,而詩是講究意境和含蓄的。本來的“銅雀春深鎖二喬”,就很含蓄地表達出如果沒有東風相助,東吳就滅亡了的意思,因為二喬一個是孫權哥哥孫策的老婆,一個是周瑜的老婆,這兩個人都被曹操所供養(yǎng)在銅雀臺,東吳自然是滅亡了。

教師:同學們,關于赤壁之戰(zhàn)曹操戰(zhàn)敗的結果,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歷史學家都是對吳蜀持贊賞態(tài)度,對曹操則貶低得太多,說曹操驕傲輕敵,赤壁一戰(zhàn)的失敗是必然的,大快人心的。

明確:聯(lián)系作者自身經歷。

明確:這兩句曲折地反映出作者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詩人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為他自己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還有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所作為,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英氣。(板書)。

同學們我們縱觀全詩,討論本詩的兩個亮點。

1、以小見大、構思巧妙:

教師:一把折戟,由這件小小的東西,詩人想到了漢末那個分裂動亂的時代,想到那次重大意義的戰(zhàn)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題詠歷史重大題材,卻從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銹跡斑斑的“折戟”寫起。)。

教師:以兩個美女象征國家的命運。

2、用典,借古諷今。

教師:以小見大,別出心裁,這正是他在藝術處理上獨特的成功之處。成了千古名句。

主題思想。

這首詠史詩,寫的是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zhàn),作者借此來抒發(fā)自己的感慨,表現(xiàn)了詩人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氣,同時告誡統(tǒng)治者不要寄希望于僥幸。

1.《赤壁》中發(fā)揮想象,從反面落筆議論歷史、抒發(fā)感慨的詩句是。

答案: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2.《赤壁》中抒發(fā)歷史感慨,以小見大的句子是。

答案: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3、杜牧在《赤壁》中借物興感,評論赤壁之戰(zhàn)勝負的詩句是。

答案: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4、《赤壁》中作者用形象思維,用假設語氣提出的議論句是。

答案: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答案: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6、《赤壁》中既是名句,又是想像的詩句是。

答案: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7、借古諷今,告誡統(tǒng)治者不要寄希望于僥幸的句子是。

答案: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赤壁教學設計篇八

1、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2、感悟語言運用的妙處。

3、熟讀并背誦課文。

1、重新認識作者:

蘇軾:

“三蘇”蘇詢蘇軾蘇轍。

“蘇黃”蘇軾黃庭堅。

“蘇辛”蘇軾辛棄疾。

“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歐陽修曾鞏。

“蘇黃米蔡”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

此外,蘇軾在農田水利、教育、音樂、醫(yī)藥、數(shù)學、金石、美學、烹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儒:積極入世,憂國憂民,平生傾慕賈誼。

佛:精通佛理,不計得失,常與僧人來往。

道:好學老莊,齊萬物,一死生,追求內心調和。

2、關于賦名稱最早見與戰(zhàn)國后期荀況的《賦篇》,到漢代形成特定的體制。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百x”著力于鋪陳事物,較多地摻用散文化的句式。賦體經歷了長期演變的過程,發(fā)展到中唐,在古文運動影響下,賦又出現(xiàn)了散文化的趨勢,不講求駢偶,音律,句式參差,押韻也比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暢的氣勢,叫做文賦。象杜牧的《阿房宮賦》、蘇軾的《赤壁賦》都是文賦的佳作。

3、解讀文本。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fā)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引導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p>

——余秋雨《蘇東坡突圍》。

4、寫作背景。

蘇軾被貶黃州。熙寧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變法受挫,變法動向發(fā)生逆轉,一些投機新法的分子,結黨營私,傾軋報復,耿直敢言的蘇軾成了官僚們政治傾軋的犧牲品。元豐二年(1079)四月到達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證是蘇軾的一首詩。原來在蘇軾的詩文中曾流露過一些牢騷,表示過對新法的不同意見,也針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無非是“緣詩人之義,托事以諷”,這些就成了遭受彈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污蔑他“銜怨懷怒,恣行丑詆”“指斥乘輿”“包藏禍心”,把他投入大獄。一時親友驚散,家人震恐。蘇軾在獄中遭受詬辱折磨,有時感到難免一死,曾寫兩首詩與弟弟訣別,有“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的詩句。幸虧親友營救,當時的宋神宗也不想殺他,這年年底,結案出獄,以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的名義被貶謫到黃州。元封三年正月到黃州,蘇軾一住就是五年,在這里他生計困難,在友人的幫助下,開了幾十畝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號“東坡居士”。蘇軾在黃州時,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對受到的殘酷打擊感到悲憤、痛苦;另一方面,時時想從老莊佛學求得解脫。同時,在他躬耕農事與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溫暖,增強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現(xiàn)了曠達自適的性格,一方面也更接近現(xiàn)實。他的前后《赤壁賦》正反映了這時的思想情感。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余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

合作探究:

1、畫線的字詞我能讀對幾個。

(1)壬戌()(10)釃酒()。

(2)桂棹()(11)橫槊()。

(3)余音裊裊()(12)漁樵()。

(4)幽壑()(13)扁舟()。

(5)嫠婦()(14)匏樽()。

(6)愀然()(15)蜉蝣()。

(7)山川相繆()(16)無盡藏()。

(8)舳艫千里()(17)狼籍()。

(9)旌旗()(18)枕藉()。

2、品讀課文1、2節(jié)回答問題。

(1)作者開始游赤壁時,景色如何?心情如何?

明確:

景——皓月當空,碧水萬頃,月光朦朧,清風徐徐,景象澄澈,如夢境一般。

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暢飲美酒,詠詩誦文,迎風賞月。

(2)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樣發(fā)生變化的?

明確:第2段,由樂到悲,營造一種主客之間蕭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啟下,引出主客對答。

樂:飲酒樂甚,扣舷而歌。

悲:客的蕭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v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赤壁教學設計篇九

學習《浣溪沙》。

1、指名朗讀。

2、作者簡介。

--蘇軾,北宋大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蘇轍兄。嘉佑進士。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文學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

3、《浣溪沙》上闕寫景,描繪了哪三幅畫面?畫面有何特點?

--山下小溪邊,長著矮小嬌嫩的蘭草,山上松間沙路潔凈無塵,黃昏時瀟瀟細雨中杜鵑在啼叫。畫面清新優(yōu)美,淡雅寧靜。

4、下闕轉入抒懷,抒發(fā)了怎樣的情懷?

--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駐,大可不必為日月變遷、人生衰老而嘆息。表現(xiàn)了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

5、作者寫此詞時,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處于逆境之時,能有如此積極的人生觀,豁達的胸懷,實在難能可貴。

6、齊讀并背誦這首詞。

學習《赤壁》。

1、教師范讀,學生跟讀。

2、簡介作者并解題。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人。太和進士,和李商隱并稱“小李杜”。赤壁是東漢末年周瑜大敗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詠赤壁并非此處,而是湖北黃岡的赤鼻磯,所以說此詩雖為詠史詩,其實也是借題發(fā)揮。

3、《赤壁》開頭為什么從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與古代戰(zhàn)爭聯(lián)系起來,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對歷史的詠嘆。但是,這兩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為詩的引導,它本身也蘊涵著強烈的意念活動。沙里沉埋著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暗寓歲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凡是在歷史上留下蹤跡地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地時光銷蝕掉,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就像這鐵戟一樣沉淪埋沒,但又常因偶然的'機會被人記起,或引起懷念,或勾起深思。正由于發(fā)現(xiàn)了這片折戟,使詩人心緒無法平靜,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認一番,發(fā)現(xiàn)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zhàn)時的遺物。因此,“認前朝”又進一步勃發(fā)了作者浮想聯(lián)翩的思緒,為后二句論史抒懷做了鋪墊。

4、全詩最精彩的是久為人們傳誦的末二句,這兩句議論感慨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兩句詩人發(fā)表議論,“東風”不僅僅指的是自然界的風,而是含有建功立業(yè)各種條件和因素。曲折的反映出詩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畤@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為他自己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一展。似乎又有另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所作為,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英氣。

5、齊讀、背誦。

四、課堂練習。

課后練習:對對子。

出:白對:黑出:來對:去出:美對:丑出:是對:非出:藍天對:白云。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并默寫五首詩詞。

2、完成課后練習四作者郵箱:3l_lu@。

赤壁教學設計篇十

學習本文寫景、詠史、抒情相結合的特點;

理解蘇東坡的情感矛盾。

課型多媒體。

教學過程。

導入許多古人,每見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懷。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臨洞庭憂蒼生,歐陽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們心為山動,情為水發(fā),錦文華章噴薄而出,留下許多千古絕唱。宋代詞人蘇東坡來到歷經滄桑的赤壁古戰(zhàn)場,同樣情難自已,醉書一曲《念奴嬌》,讓世人傳唱。(展示赤壁風景圖及蘇軾原作,進入主頁面。)。

朗讀全文。

一位同學讀,正音。

齊讀,感受文章。

疏通詞語。

千古:長遠的年代。

風流:有文采有功績。

檣櫓:檣,桅桿;櫓,漿。這里指北軍的戰(zhàn)船。

灰飛煙滅:像灰煙那樣消失。

華發(fā):白頭發(fā)。

酹:以酒灑地,用以祭祀。

課文分析。

說說你自己對這首詞的感受。

回答下列問題:

上闕。

描寫景色的有哪些句子?

字詞特點角度修辭基調。

亂險怪形夸張。

豪邁奔放。

穿高峭驚洶涌聲比擬拍水石相擊卷狂瀾奔騰形。

比喻。

雪水色純白色。

(作者抓住懸崖、陡壁、怒濤、波浪這些可視性極強、變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闊斧,橫畫縱抹,描繪了一幅奇險雄偉的畫面,格調高昂。)。

c、對活動在這里的英雄人物,作者又是具有怎樣的情感呢?

大江滔滔,猶如歷史長河,英雄人物的業(yè)績,被淘洗變淡。這些英雄人物現(xiàn)在又在何方呢?不盡的懷念從中可見?!肮蕢尽本渚唧w話懷古的時、地、人。

d、上闕末句有何作用?

承上啟下。

(是啊,“江山如此都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卞\繡河山必然產生、哺育和吸引無數(shù)的英雄人物,而三國時期正是英雄輩出的時代,關云長過五關斬六將,猛張飛一聲斷喝長板陂上,俊呂布方天畫戟無人能敵,諸葛亮運籌帷幄世所難當?!凑故救宋锬樧V〉在諸多英雄中,作者選擇了誰作為詠誦的對象?)。

下闕。

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描寫周瑜的?基調怎樣?

作者自身的狀況又是怎樣的?基調怎樣?

(補充:建安三年東吳孫策親自迎請二十四歲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將"的職銜,并同他一齊攻取皖城。周瑜娶小喬,正在皖城戰(zhàn)役勝利之后。)。

項目周瑜蘇軾。

年齡24歲47歲。

婚姻幸福美滿屢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華發(fā)。

職位東吳都督團練副使。

際遇功成名就功業(yè)未就。

基調感奮感傷。

怎樣理解這一矛盾(感奮與感傷)?

(結合蘇軾的生平思想來看:蘇軾,北宋著名文學家,眉山人。二十歲中進士,力圖有所作為。他覺察到北宋國力的軟弱和遼夏軍事政權的嚴重威脅,希望能抵制外辱,立功疆場。他的政治思想比較保守,宋神宗時,王安石當政,行新法,他極力反對,寫詩諷刺。結果被新派官員彈劾誹謗朝廷,捕之入獄。后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時一度遷為翰林學士。又貶惠州,遠徙瓊州。終逝于常州。)。

對周瑜的'追述表現(xiàn)的是一種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種現(xiàn)實,感情基調的矛盾實際反映的是是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

作者又是如何解決這種矛盾的?

(“逝者如斯夫”,人生美好卻短暫,于是有人嘆息不已,“人生苦短”;有人及時行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有人借酒消愁,“與爾同消萬古愁”;也有人玩世不恭,“一場游戲一場夢”。那么,蘇軾又是如何對待的呢?)。

“人生如夢”,人生是短暫的虛幻的,又何必執(zhí)著?灑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萬古愁懷隨江而去。感慨和動作中現(xiàn)出一種超脫與曠達。

總結全文。

內容:感懷寫景詠史抒情。

基調:昂揚感奮感傷超脫。

比較閱讀。

展示《江城子密州出獵》。

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軾。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欲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歸結這兩首詞的共同特征,即豪放詞的特征。

角度特點。

思想積極、樂觀。

意境高遠、壯闊。

風格奔放、灑脫。

課堂檢測。

1、名稱:詞的全名為,又稱、、長短句、琴趣、樂章等。

2、分類:按字數(shù)分有、、長調(92字)。按節(jié)數(shù)分有、、三疊、四疊。

3、流派及代表詞人:豪放派,代表詞人有蘇軾、;,代表詞人、、

本教案自蘇教版高中語文教學網(wǎng):http//:。

赤壁教學設計篇十一

學習本文寫景、詠史、抒情相結合的特點;

理解蘇東坡的情感矛盾。

課型多媒體。

導入:

許多古人,每見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懷。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臨洞庭憂蒼生,歐陽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們心為山動,情為水發(fā),錦文華章噴薄而出,留下許多千古絕唱。宋代詞人蘇東坡來到歷經滄桑的赤壁古戰(zhàn)場,同樣情難自已,醉書一曲《念奴嬌》,讓世人傳唱。(展示赤壁風景圖及蘇軾原作,進入主頁面。)。

朗讀全文:

一位同學讀,正音。

齊讀,感受文章。

疏通詞語:

千古:長遠的年代。

風流:有文采有功績。

檣櫓:檣,桅桿;櫓,漿。這里指北軍的'戰(zhàn)船。

灰飛煙滅:像灰煙那樣消失。

華發(fā):白頭發(fā)。

酹:以酒灑地,用以祭祀。

課文分析:

說說你自己對這首詞的感受。

課堂檢測。

1、名稱:詞的全名為,又稱、長短句、琴趣、樂章等。

2、分類:按字數(shù)分有、長調(92字)。按節(jié)數(shù)分有、三疊、四疊。

3、流派及代表詞人:豪放派,代表詞人有蘇軾、代表詞人、姜夔等。

赤壁教學設計篇十二

一、導入:

“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嵋共比高。”

請問:這首詩中的“三父子”是誰?(蘇洵、蘇軾、蘇轍)。

“一代蘇長公,四海名未已。投荒忘歲月,積毀高城壘?!?/p>

再請問:這首詩中的“蘇長公”又是誰?(蘇軾)。

不錯,是蘇軾。我們今天就學蘇東坡的一首詞《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正是蘇東坡在“投荒的歲月”里寫的,詞人蘇東坡因為被貶湖北黃崗,當時叫黃州的地方。一般說來,被貶職總歸有點不太舒服,但是我們現(xiàn)在反過來審視這件事情,我們倒還覺得蘇東坡的貶職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情,正是由于貶職,使他突破了小人們的包圍,使他真正開始審視人生的真諦,從而寫出了流傳千古的曠世杰作《前赤壁賦》和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二、初讀《浪濤沙赤壁懷古》:

古詩詞學習的第一目標就是“熟讀成誦”。下面同學們齊讀這首詞。

(學生讀詞)。

讀的應該說很不錯,但是有些地方感情把握還不夠。請聽讀錄音,比較有什么不同?

(學生暢所欲言,及時試讀,老師予以肯定)。

分別找一個男生、女生讀詞的上闋、下闋,進行比賽。

三、品讀《浪濤沙赤壁懷古》:

明確:當然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齊讀詞的第一句)。

學生答:大。

學生答:盡。

老師追問:淘了多少時間?

學生答:千古。

老師繼續(xù)追問:都淘些什么人物?

學生答:風流人物。

老師總結:可想而知,這種江的偉力,它的時空效應,它的整體感,以及流動的一種意象,所以把它定位于豪放毫無愧色。

(是周瑜)。

老師問:不錯,是周瑜。那么作者可以懷的內容千千萬萬,為什么他單單要懷念周瑜呢?或者說首先他是從什么角度來形容周瑜的?我們一起先把有關周瑜的詞句捕捉一下。

首先請一位同學描寫周瑜的`幾句讀一讀。

老師問:下面我們考慮一個問題,他是從哪些角度來形容周瑜的?

板書小結:

年齡――小喬初嫁了――(初24歲,實際34歲)――美女襯英雄,瀟灑的英姿。

姿態(tài)――雄姿英發(fā)――英俊瀟灑,有氣魄。

裝束――羽扇綸巾――儒雅的將軍。(文縐縐的――文將?東吳的大都督――武將?――能文能武)。

氣魄――談笑間,墻櫓灰飛煙滅――大智大勇(曹操80萬大軍,周瑜談笑間就把他們消滅了)。

3、請問:現(xiàn)在我們該用一個什么樣的稱呼才配得上周瑜呢?

明確:風流人物。

齊讀“亂石穿空”一句,討論。

板書小結:

“亂”“穿”――石壁陡峭。

“驚”“拍”“卷”“千堆雪”――氣勢磅礴。

“景語皆情語”――寥寥數(shù)語,便勾畫出了它的雄偉壯麗,會令人想到當年赤壁鏖戰(zhàn)的壯闊場面,從而為下片追懷周瑜渲染環(huán)境氛圍。

討論一下。多角度思考,想得越多越好。要求各抒己見。

赤壁教學設計篇十三

知識與技能: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掌握相關的文言知識,流暢地翻譯全文。

過程與方法:誦讀法;總結歸納法;比較法,通過前后兩賦比較理解文章主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從寫景狀物中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并與《赤壁賦》比較,理解作者被貶黃州時復雜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歸納積累文言知識;與《赤壁賦》比較講解,通過抓關鍵字句加深對作者人生態(tài)度的認識。

【教學難點】蘇軾儒、佛、道思想在兩賦中的反映。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時年45歲的蘇東坡所寫的赤壁二賦在我國文學史上傳為美談。文天祥《讀赤壁賦》云:“昔年仙子謫黃州,赤壁磯頭河漫游?!蓖跏镭憽肚俺啾诙住贰百x是雙珠可夜明?!笨磥碇挥袃善啾谫x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蘇軾當年的所思所想。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感受蘇軾在《赤壁賦》中的未盡之意。

二、推進新課:

1.介紹作者: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余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蹲灶}金山像》(去世前兩個月所寫,自嘲政治事業(yè)的無成。但從中可以了解,蘇軾文學上的蓋世功業(yè)卻是在屢遭貶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蘇軾:與黃庭堅(詩)合稱“蘇黃”,與辛棄疾(詞)合稱“蘇辛”,與歐陽修(散文)合稱“歐蘇”,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

2.寫作背景:元豐三年(1079年),蘇軾因作詩諷刺王安石新法(“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出獄后,被貶黃州團練副使。為排遣內心郁悶,他泛舟赤壁,先后寫下了前后《赤壁賦》與《念奴嬌·赤壁懷古》。三個月后,重游赤壁,寫下了《后赤壁賦》。

三、整體感知:

1.識讀:請學生朗誦課文,辨字形、字音。

2.評讀:分角朗讀第一段,分組朗誦第二段,全班讀第三段,勾疑難,疏通文意,“評點”重點文言字詞。

譯文: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從雪堂出發(fā),準備回臨皋亭。有兩位客人跟隨著我,一起走過黃泥坂。這時霜露已經降下,樹葉全都脫落。我們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頭望見明月高懸。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樂;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詩,相互酬答。過了一會兒,我嘆惜地說:“有客人卻沒有酒,有酒卻沒有菜。月色皎潔,清風吹拂,這樣美好的夜晚,我們怎么度過呢?”一位客人說:“今天傍晚,我撒網(wǎng)捕到了魚,大嘴巴,細鱗片,形狀就象吳淞江的鱸魚。不過,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與妻子商量,妻子說:“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為了應付您突然的需要?!?/p>

就這樣,我們攜帶著酒與魚,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覽。長江的.流水發(fā)出聲響,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聳;山巒很高,月亮顯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來。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覽所見的江景山色再也認不出來了!

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著險峻的山巖,撥開紛亂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狀的怪石上,又不時拉住形如虬龍的樹枝,攀上猛禽做窩的懸崖,下望水神馮夷的深宮。兩位客人都不能跟著我到這個極高處。我劃地一聲長嘯,草木被震動,高山與我共鳴,深谷響起了回聲,大風括起,波浪洶涌。我也不覺憂傷悲哀,感到恐懼,覺得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劃到江心,任憑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這時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覺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鶴,橫穿江面從東邊飛來,翅膀象車輪一樣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潔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長聲音叫著,擦過我們的船向西飛去。過了會兒,客人離開了,我也回家睡覺。夢見一位道士,穿著羽毛編織成的衣裳,輕快地走來,走過臨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說:“赤壁的游覽快樂嗎?”我問他的姓名,他低頭不回答?!班?!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細了。昨天夜晚,邊飛邊叫經過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嗎?”道士回頭笑了起來,我也忽然驚醒。開門一看,卻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3.概括段意:

第一自然段:先寫黃泥坂夜游,為游赤壁作鋪墊。

第二段:復游赤壁的所見所感。

第三段:敘述夜逢孤鶴與夢會道士兩件事。

明確:內容,月、水、風、舟。

景物,色彩:淡雅朦朧。

外貌、神態(tài)整體效果:人與自人物,活動,然之間是那樣與(體現(xiàn)出來的感情)諧親近。

四、作業(yè):讀熟課文,試著背誦課文。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