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獲以后,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么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那么我們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nèi)容有什么呢?以下是我?guī)痛蠹艺淼淖钚滦牡皿w會范文大全,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2022古琴獨奏心得體會報告一
下面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去游覽著名的 知音文化 發(fā)祥地 古琴臺。
古琴臺,又名伯牙臺,位于漢陽龜山西腳下美麗的月湖之濱,是一處環(huán)境幽雅,風景宜人的游覽勝地。它與黃鶴樓,晴川閣并稱為武漢的三大名勝。
首先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古琴臺的來歷。古琴臺是為紀念春秋戰(zhàn)國時期俞伯牙彈琴得遇知音鐘子期的一段佳話而修建。關(guān)于這兩位音樂大師相遇成知音的動人故事,最早見于《呂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湯問》篇中。據(jù)記載,楚國有個姓俞名伯牙的文人在晉國為官,琴、棋、書、畫樣樣嫻熟,尤其是他彈奏七弦古琴的技藝,可謂天下無雙,然而 曲高和寡 ,俞伯牙一直遇不到能夠聽懂他琴韻的有識之士。一日,俞伯牙乘船順漢水而下,路過漢陽,由于天色已晚,又不巧遇到了陣雨,只得把船停在龜山腳下避雨,改日啟程。不久,雨過天晴,伯牙走出船艙,遠望天際,只見水天漣漣,近看眼前,滿目一片荒涼,心中郁郁不樂,于是抱起七弦古琴,坐在船頭彈撥解悶,忽然琴弦斷了一根,伯牙很是驚奇。俗話說,弦斷必有人聽。俞伯牙斷定附近一定有一個很精通音律的人在聽他彈琴,于是便上岸尋找。在龜山的一棵大樹下,他看見了一個衣服破舊的樵夫。經(jīng)詢問,樵夫名叫鐘子期,他是被琴聲所吸引,尋聲至此。俞伯牙聽后十分高興,與鐘子期攀談起來。原來鐘子期也是一個愛好操琴、深諳音律的隱逸之士。為了測試一下子期的音樂素養(yǎng),伯牙重整琴弦,請他聽琴,就奏了兩支樂曲,讓子期猜度其中的含義。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 高山操 ,其意在高山。奏罷,子期贊道: 巍巍呼,若高山 ;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 流水操 ,其意在流水。奏罷,子期又贊道: 蕩蕩呼,若江河 。伯牙聽了,急接子期上船入座,兩人相談甚歡,只覺相見恨晚,于是結(jié)成好友。臨別時,兩人約定來年相會,說完便揮淚分手。
第二年,俞伯牙按約前來,卻久等不見鐘子期,于是上岸尋至子期家中,方知子期已經(jīng)病故了。子期的父親告訴伯牙,子期在彌留之際,還念念不忘與伯牙的約定,并要將其安葬在和伯牙論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來。伯牙聞之,十分悲傷。他來到鐘子期的墓前,揮淚重彈 高山 、 流水 之曲,寄托哀思。他一邊彈奏,一邊吟哦:
搖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向誰彈?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彈罷,伯牙舉起七弦琴,狠狠的朝石頭上砸下去,只聽嗡嗡的一陣響,七弦琴粉身碎骨,琴片四處飛濺,跌入漢水之中,隨著漢水流入了遠方。伯牙從此終生不再鼓琴,以此來酬謝他的 知音 。
好了,我們再來參觀里面的景點,大家現(xiàn)在看到的是一座照壁,上嵌一塊石碑,石碑上刻有 印心石屋 四個大字。這四個大字是道光皇帝親筆提寫,并贈于兩江總督陶澍的。陶澍是湖南安化人,從政時善用人才,體恤民情,興辦水利,深得百姓擁戴,據(jù)說他隱退后曾在琴臺建了一座石屋寄居。道光皇帝賜 印心石屋 四個大字,意思是和他心心相印。照壁東側(cè)那個小門,門額上的 琴臺 二字則是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所書。
大家或許會很奇怪,這兒為什么會有這么多老人呢?告訴大家,這是漢陽琴臺退休工人俱樂部,是退休工人活動的場所。1956年,武漢市人民政府撥款重修古琴臺,并以琴臺為中心,修建了漢陽工人文化宮。至80年代,文化宮和古琴臺又經(jīng)擴建,成為一座有相當規(guī)模的綜合性娛樂場所。所以老人們經(jīng)常來到這里,三五成群,或下棋,或打牌,或飲茶聊天,或看地方戲。不過這里的戲劇舞臺是人人都可以上臺一顯身手的。他們就在知音的發(fā)源地,用音樂來溝通和交流。我們當中有沒有哪位小姐或先生愿意上臺露一手的,給大家來段京劇或楚劇什么的,這些戲迷們一定會為找到你們這些遠道而來的 知音 而欣喜萬分的。
好,我們現(xiàn)在到了碑廊,這里,鐫有歷代石刻及重修琴臺碑記。其中有一道題壁詩為道光三年(即公元1820xx年)嶺南才子宋湘束竹葉蘸墨書寫,其詩曰: 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傳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無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萬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題詩,吾去矣! 這就是被譽為詩書雙絕的宋湘題壁詩。宋湘抒東梅縣人,曾任湖北督糧道臺,他在七十八歲那年,因眷戀琴臺,前來一游,游后,他感慨萬千,興之所至,欲揮毫吟詩。因當時隨員未備大筆,即束竹葉代之。他飽蘸濃墨,在壁上洋洋灑灑,如走龍蛇,寫下了這首流傳至今的題壁詩。后人摹刻在石上,保存下來,成為書法珍品。
各位朋友,你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用漢白玉筑成的石臺,就是伯牙臺,相傳是當年伯牙鼓琴的地方。它高1.75米,石臺上刻有 琴臺 二字和 伯牙撫琴圖 。石臺四周用石欄圍砌,欄板上刻有 伯牙摔琴謝知音 的浮雕圖,這是清代遺物。
斜對面那幢富麗堂皇、額坊上寫有 高山流水 四個字的高大建筑就是 高山流水館 ,它逝琴臺的主體建筑。我看見很多朋友都拿出了照相機準備照相,確實這里是拍照留影的最佳處。但大家都不要急著拍照,等我講解完,我會安排時間給大家照相的,好嗎?我們先到那座 伯牙會子期 的雕像那兒參觀。大家能不能告訴我哪位是伯牙,哪位是子期啊?對,這位鞠躬拱手的是伯牙,另外一位就是子期了。這個雕像表現(xiàn)了俞伯牙遇到知音時的欽佩欣喜之情。
好了,我們的講解結(jié)束了。大家現(xiàn)在可以開始拍照了。我給大家半個小時的拍照時間,半個小時以后大家就在這里集合。謝謝大家!
2022古琴獨奏心得體會報告二
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歡迎大家來到美麗的江城武漢!我是來自旅行社的導游員 ,今天就由我來為各位提供導游講解服務,我一定會盡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讓大家在這次旅游活動中感到開心愉快。
下面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去游覽著名的“知音文化”發(fā)祥地——古琴臺。
古琴臺,又名伯牙臺,位于漢陽龜山西腳下美麗的月湖之濱,是一處環(huán)境幽雅,風景宜人的游覽勝地。它與黃鶴樓,晴川閣并稱為武漢的三大名勝。
首先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古琴臺的來歷。古琴臺是為紀念春秋戰(zhàn)國時期俞伯牙彈琴得遇知音鐘子期的一段佳話而修建。關(guān)于這兩位音樂大師相遇成知音的動人故事,最早見于《呂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湯問》篇中。據(jù)記載,楚國有個姓俞名伯牙的文人在晉國為官,琴、棋、書、畫樣樣嫻熟,尤其是他彈奏七弦古琴的技藝,可謂天下無雙,然而“曲高和寡”,俞伯牙一直遇不到能夠聽懂他琴韻的有識之士。一日,俞伯牙乘船順漢水而下,路過漢陽,由于天色已晚,又不巧遇到了陣雨,只得把船停在龜山腳下避雨,改日啟程。不久,雨過天晴,伯牙走出船艙,遠望天際,只見水天漣漣,近看眼前,滿目一片荒涼,心中郁郁不樂,于是抱起七弦古琴,坐在船頭彈撥解悶,忽然琴弦斷了一根,伯牙很是驚奇。俗話說,弦斷必有人聽。俞伯牙斷定附近一定有一個很精通音律的人在聽他彈琴,于是便上岸尋找。在龜山的一棵大樹下,他看見了一個衣服破舊的樵夫。經(jīng)詢問,樵夫名叫鐘子期,他是被琴聲所吸引,尋聲至此。俞伯牙聽后十分高興,與鐘子期攀談起來。原來鐘子期也是一個愛好操琴、深諳音律的隱逸之士。為了測試一下子期的音樂素養(yǎng),伯牙重整琴弦,請他聽琴,就奏了兩支樂曲,讓子期猜度其中的含義。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高山操”,其意在高山。奏罷,子期贊道:“巍巍呼,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 “流水操”,其意在流水。奏罷,子期又贊道:“蕩蕩呼,若江河”。伯牙聽了,急接子期上船入座,兩人相談甚歡,只覺相見恨晚,于是結(jié)成好友。臨別時,兩人約定來年相會,說完便揮淚分手。
第二年,俞伯牙按約前來,卻久等不見鐘子期,于是上岸尋至子期家中,方知子期已經(jīng)病故了。子期的父親告訴伯牙,子期在彌留之際,還念念不忘與伯牙的約定,并要將其安葬在和伯牙論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來。伯牙聞之,十分悲傷。他來到鐘子期的墓前,揮淚重彈“高山”、“流水”之曲,寄托哀思。他一邊彈奏,一邊吟哦:
搖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向誰彈?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彈罷,伯牙舉起七弦琴,狠狠的朝石頭上砸下去,只聽嗡嗡的一陣響,七弦琴粉身碎骨,琴片四處飛濺,跌入漢水之中,隨著漢水流入了遠方。伯牙從此終生不再鼓琴,以此來酬謝他的“知音”。
好了,我們再來參觀里面的景點,大家現(xiàn)在看到的是一座照壁,上嵌一塊石碑,石碑上刻有“印心石屋”四個大字。這四個大字是道光皇帝親筆提寫,并贈于兩江總督陶澍的。陶澍是湖南安化人,從政時善用人才,體恤民情,興辦水利,深得百姓擁戴,據(jù)說他隱退后曾在琴臺建了一座石屋寄居。道光皇帝賜“印心石屋”四個大字,意思是和他心心相印。照壁東側(cè)那個小門,門額上的“琴臺”二字則是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所書。
大家或許會很奇怪,這兒為什么會有這么多老人呢?告訴大家,這是漢陽琴臺退休工人俱樂部,是退休工人活動的場所。1956年,武漢市人民政府撥款重修古琴臺,并以琴臺為中心,修建了漢陽工人文化宮。至80年代,文化宮和古琴臺又經(jīng)擴建,成為一座有相當規(guī)模的綜合性娛樂場所。
2022古琴獨奏心得體會報告三
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歡迎大家來到美麗的江城武漢!我是來自旅行社的導游員 ,今天就由我來為各位提供導游講解服務,我一定會盡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讓大家在這次旅游活動中感到開心愉快。
下面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去游覽著名的“知音文化”發(fā)祥地——古琴臺。
古琴臺,又名伯牙臺,位于漢陽龜山西腳下美麗的月湖之濱,是一處環(huán)境幽雅,風景宜人的游覽勝地。它與黃鶴樓,晴川閣并稱為武漢的三大名勝。
首先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古琴臺的來歷。古琴臺是為紀念春秋戰(zhàn)國時期俞伯牙彈琴得遇知音鐘子期的一段佳話而修建。關(guān)于這兩位音樂大師相遇成知音的動人故事,最早見于《呂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湯問》篇中。據(jù)記載,楚國有個姓俞名伯牙的文人在晉國為官,琴、棋、書、畫樣樣嫻熟,尤其是他彈奏七弦古琴的技藝,可謂天下無雙,然而“曲高和寡”,俞伯牙一直遇不到能夠聽懂他琴韻的有識之士。一日,俞伯牙乘船順漢水而下,路過漢陽,由于天色已晚,又不巧遇到了陣雨,只得把船停在龜山腳下避雨,改日啟程。不久,雨過天晴,伯牙走出船艙,遠望天際,只見水天漣漣,近看眼前,滿目一片荒涼,心中郁郁不樂,于是抱起七弦古琴,坐在船頭彈撥解悶,忽然琴弦斷了一根,伯牙很是驚奇。俗話說,弦斷必有人聽。俞伯牙斷定附近一定有一個很精通音律的人在聽他彈琴,于是便上岸尋找。在龜山的一棵大樹下,他看見了一個衣服破舊的樵夫。經(jīng)詢問,樵夫名叫鐘子期,他是被琴聲所吸引,尋聲至此。
俞伯牙聽后十分高興,與鐘子期攀談起來。原來鐘子期也是一個愛好操琴、深諳音律的隱逸之士。為了測試一下子期的音樂素養(yǎng),伯牙重整琴弦,請他聽琴,就奏了兩支樂曲,讓子期猜度其中的含義。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高山操”,其意在高山。奏罷,子期贊道:“巍巍呼,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 “流水操”,其意在流水。奏罷,子期又贊道:“蕩蕩呼,若江河”。伯牙聽了,急接子期上船入座,兩人相談甚歡,只覺相見恨晚,于是結(jié)成好友。臨別時,兩人約定來年相會,說完便揮淚分手。
第二年,俞伯牙按約前來,卻久等不見鐘子期,于是上岸尋至子期家中,方知子期已經(jīng)病故了。子期的父親告訴伯牙,子期在彌留之際,還念念不忘與伯牙的約定,并要將其安葬在和伯牙論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來。伯牙聞之,十分悲傷。他來到鐘子期的墓前,揮淚重彈“高山”、“流水”之曲,寄托哀思。他一邊彈奏,一邊吟哦:
搖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向誰彈?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彈罷,伯牙舉起七弦琴,狠狠的朝石頭上砸下去,只聽嗡嗡的一陣響,七弦琴粉身碎骨,琴片四處飛濺,跌入漢水之中,隨著漢水流入了遠方。伯牙從此終生不再鼓琴,以此來酬謝他的“知音”。
好了,我們再來參觀里面的景點,大家現(xiàn)在看到的是一座照壁,上嵌一塊石碑,石碑上刻有“印心石屋”四個大字。這四個大字是道光皇帝親筆提寫,并贈于兩江總督陶澍的。陶澍是湖南安化人,從政時善用人才,體恤民情,興辦水利,深得百姓擁戴,據(jù)說他隱退后曾在琴臺建了一座石屋寄居。道光皇帝賜“印心石屋”四個大字,意思是和他心心相印。照壁東側(cè)那個小門,門額上的“琴臺”二字則是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所書。
大家或許會很奇怪,這兒為什么會有這么多老人呢?告訴大家,這是漢陽琴臺退休工人俱樂部,是退休工人活動的場所。1956年,武漢市人民政府撥款重修古琴臺,并以琴臺為中心,修建了漢陽工人文化宮。至80年代,文化宮和古琴臺又經(jīng)擴建,成為一座有相當規(guī)模的綜合性娛樂場所。所以老人們經(jīng)常來到這里,三五成群,或下棋,或打牌,或飲茶聊天,或看地方戲。不過這里的戲劇舞臺是人人都可以上臺一顯身手的。他們就在知音的發(fā)源地,用音樂來溝通和交流。我們當中有沒有哪位小姐或先生愿意上臺露一手的,給大家來段京劇或楚劇什么的,這些戲迷們一定會為找到你們這些遠道而來的“知音”而欣喜萬分的。
好,我們現(xiàn)在到了碑廊,這里,鐫有歷代石刻及重修琴臺碑記。其中有一道題壁詩為道光三年(即公元1820xx年)嶺南才子宋湘束竹葉蘸墨書寫,其詩曰:“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傳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無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萬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題詩,吾去矣!”這就是被譽為詩書雙絕的宋湘題壁詩。宋湘是廣東梅縣人,曾任湖北督糧道臺,他在七十八歲那年,因眷戀琴臺,前來一游,游后,他感慨萬千,興之所至,欲揮毫吟詩。因當時隨員未備大筆,即束竹葉代之。他飽蘸濃墨,在壁上洋洋灑灑,如走龍蛇,寫下了這首流傳至今的題壁詩。后人摹刻在石上,保存下來,成為書法珍品。
各位朋友,你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用漢白玉筑成的石臺,就是伯牙臺,相傳是當年伯牙鼓琴的地方。它高1.75米,石臺上刻有“琴臺”二字和“伯牙撫琴圖”。石臺四周用石欄圍砌,欄板上刻有“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浮雕圖,這是清代遺物。
斜對面那幢富麗堂皇、額坊上寫有“高山流水”四個字的高大建筑就是“高山流水館”,它是古琴臺的主體建筑。我看見很多朋友都拿出了照相機準備照相,確實這里是拍照留影的最佳處。但大家都不要急著拍照,等我講解完,我會安排時間給大家照相的,好嗎?我們先到那座“伯牙會子期”的雕像那兒參觀。大家能不能告訴我哪位是伯牙,哪位是子期啊?對,這位鞠躬拱手的是伯牙,另外一位就是子期了。這個雕像表現(xiàn)了俞伯牙遇到知音時的欽佩欣喜之情。
好了,我們的講解結(jié)束了。大家現(xiàn)在可以開始拍照了。我給大家半個小時的拍照時間,半個小時以后大家就在這里集合。謝謝大家!
2022古琴獨奏心得體會報告四
古琴臺始建于北宋時期,相傳,春秋時期楚國琴師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懷,山上的樵夫鐘子期能識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便視子期為知己。幾年以后,伯牙又路過龜山,得知子期已經(jīng)病故,
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后人感其情誼深厚,特在此筑臺以紀念。古琴臺東對龜山、北臨月湖,湖景相映,景色秀麗,幽靜宜人,文化內(nèi)涵豐富,構(gòu)成一個廣闊深遠的藝術(shù)境界。
清朝嘉慶初年,湖廣總督畢沅主持重建古琴臺,請汪中代筆撰《琴臺之銘并序》(一說為《漢上琴臺之銘并序》)和《伯牙事考》。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黃彭年撰《重修漢陽琴臺記》。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楊守敬主持并親自書丹,將《琴臺之銘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漢陽琴臺記》重鐫立于琴臺碑廊之中,并書“古琴臺”三字刻于大門門楣。
古琴臺景區(qū)的主要景點歸納起來有:
俞伯牙與鐘子期結(jié)為知音的故事情節(jié)“蠟像館”;
清朝道光皇帝為陶文毅御筆親書的“印心石屋”;
“伯牙撫琴”漢白玉塑像;
碑廊內(nèi)有《琴臺之銘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漢陽琴臺記》等碑刻;
清道光六年(公元1820xx年)湖北督糧道、書法家宋湘以竹葉代筆蘸墨書寫的《琴臺題壁詩》。
1976年修建琴臺時的遺物“琴臺”方碑;
近代修建的《琴臺知音》雕塑石像,以及山清水秀的“高山流水”水榭長廊等。
伯牙臺,是用漢白玉筑成的石臺,相傳是當年伯牙鼓琴的地方。它高1.75米,臺的中央刻有相傳為北宋書法家米芾所書“琴臺”二字的方碑和“伯牙撫琴圖”。石臺四周用石欄圍砌,欄板上刻有“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浮雕圖,這是清代遺物。
琴臺內(nèi)有專門的古琴館,琴臺太和琴社坐落于古琴臺內(nèi)印心書屋對面的琴園內(nèi),院內(nèi)專設古琴社,對外開放,教授古琴演奏技法與古琴知識,琴社環(huán)境典雅,師資過硬,是武漢愛好古琴和學習古琴的理想去處。
整個建筑群占地15畝,規(guī)模不大,但布局十分精巧雅致,保留了當年古建筑的風貌。主要建筑協(xié)以庭院、林園、花壇、茶室,層次分明。院內(nèi)回廊依勢而折,虛實開閉,移步換景,互相映襯。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勢地形,和中國園林設計中巧于借景的手法,把龜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過來,構(gòu)成一個廣闊深遠的藝術(shù)境界。
2022古琴獨奏心得體會報告五
各位朋友:
大家好,非常歡迎大家來到美麗的江城武漢!我是來自旅行社的導游員 ,今天就由我來為各位提供導游講解服務,我一定會盡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讓大家在這次旅游活動中感到開心愉快。
下面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去游覽著名的“知音文化”發(fā)祥地——古琴臺。古琴臺,又名伯牙臺,位于漢陽龜山西腳下美麗的月湖之濱,是一處環(huán)境幽雅,風景宜人的游覽勝地。它與黃鶴樓,晴川閣并稱為武漢的三大名勝。首先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古琴臺的來歷。古琴臺是為紀念春秋戰(zhàn)國時期俞伯牙彈琴得遇知音鐘子期的一段佳話而修建。關(guān)于這兩位音樂大師相遇成知音的動人故事,最早見于《呂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湯問》篇中。
據(jù)記載,楚國有個姓俞名伯牙的文人在晉國為官,琴、棋、書、畫樣樣嫻熟,尤其是他彈奏七弦古琴的技藝,可謂天下無雙,然而“曲高和寡”,俞伯牙一直遇不到能夠聽懂他琴韻的有識之士。一日,俞伯牙乘船順漢水而下,路過漢陽,由于天色已晚,又不巧遇到了陣雨,只得把船停在龜山腳下避雨,改日啟程。不久,雨過天晴,伯牙走出船艙,遠望天際,只見水天漣漣,近看眼前,滿目一片荒涼,心中郁郁不樂,于是抱起七弦古琴,坐在船頭彈撥解悶,忽然琴弦斷了一根,伯牙很是驚奇。
俗話說,弦斷必有人聽。俞伯牙斷定附近一定有一個很精通音律的人在聽他彈琴,于是便上岸尋找。在龜山的一棵大樹下,他看見了一個衣服破舊的樵夫。經(jīng)詢問,樵夫名叫鐘子期,他是被琴聲所吸引,尋聲至此。俞伯牙聽后十分高興,與鐘子期攀談起來。原來鐘子期也是一個愛好操琴、深諳音律的隱逸之士。為了測試一下子期的音樂素養(yǎng),伯牙重整琴弦,請他聽琴,就奏了兩支樂曲,讓子期猜度其中的含義。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高山操”,其意在高山。奏罷,子期贊道:“巍巍呼,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 “流水操”,其意在流水。奏罷,子期又贊道:“蕩蕩呼,若江河”。伯牙聽了,急接子期上船入座,兩人相談甚歡,只覺相見恨晚,于是結(jié)成好友。臨別時,兩人約定來年相會,說完便揮淚分手。第二年,俞伯牙按約前來,卻久等不見鐘子期,于是上岸尋至子期家中,方知子期已經(jīng)病故了。子期的父親告訴伯牙,子期在彌留之際,還念念不忘與伯牙的約定,并要將其安葬在和伯牙論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來。伯牙聞之,十分悲傷。他來到鐘子期的墓前,揮淚重彈“高山”、“流水”之曲,寄托哀思。他一邊彈奏,一邊吟哦:搖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向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彈罷,伯牙舉起七弦琴,狠狠的朝石頭上砸下去,只聽嗡嗡的一陣響,七弦琴粉身碎骨,琴片四處飛濺,跌入漢水之中,隨著漢水流入了遠方。伯牙從此終生不再鼓琴,以此來酬謝他的“知音”。
好了,我們再來參觀里面的景點,大家現(xiàn)在看到的是一座照壁,上嵌一塊石碑,石碑上刻有“印心石屋”四個大字。這四個大字是道光皇帝親筆提寫,并贈于兩江總督陶澍的。陶澍是湖南安化人,從政時善用人才,體恤民情,興辦水利,深得百姓擁戴,據(jù)說他隱退后曾在琴臺建了一座石屋寄居。道光皇帝賜“印心石屋”四個大字,意思是和他心心相印。照壁東側(cè)那個小門,門額上的“琴臺”二字則是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所書。大家或許會很奇怪,這兒為什么會有這么多老人呢?告訴大家,這是漢陽琴臺退休工人俱樂部,是退休工人活動的場所。
1956年,武漢市人民政府撥款重修古琴臺,并以琴臺為中心,修建了漢陽工人文化宮。至80年代,文化宮和古琴臺又經(jīng)擴建,成為一座有相當規(guī)模的綜合性娛樂場所。所以老人們經(jīng)常來到這里,三五成群,或下棋,或打牌,或飲茶聊天,或看地方戲。不過這里的戲劇舞臺是人人都可以上臺一顯身手的。他們就在知音的發(fā)源地,用音樂來溝通和交流。我們當中有沒有哪位小姐或先生愿意上臺露一手的,給大家來段京劇或楚劇什么的,這些戲迷們一定會為找到你們這些遠道而來的“知音”而欣喜萬分的。
好,我們現(xiàn)在到了碑廊,這里,鐫有歷代石刻及重修琴臺碑記。其中有一道題壁詩為道光三年(即公元1820xx年)嶺南才子宋湘束竹葉蘸墨書寫,其詩曰:“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傳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無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萬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題詩,吾去矣!”這就是被譽為詩書雙絕的宋湘題壁詩。
宋湘是廣東梅縣人,曾任湖北督糧道臺,他在七十八歲那年,因眷戀琴臺,前來一游,游后,他感慨萬千,興之所至,欲揮毫吟詩。因當時隨員未備大筆,即束竹葉代之。他飽蘸濃墨,在壁上洋洋灑灑,如走龍蛇,寫下了這首流傳至今的題壁詩。后人摹刻在石上,保存下來,成為書法珍品。各位朋友,你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用漢白玉筑成的石臺,就是伯牙臺,相傳是當年伯牙鼓琴的地方。它高1.75米,石臺上刻有“琴臺”二字和“伯牙撫琴圖”。石臺四周用石欄圍砌,欄板上刻有“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浮雕圖,這是清代遺物。斜對面那幢富麗堂皇、額坊上寫有“高山流水”四個字的高大建筑就是“高山流水館”,它是古琴臺的主體建筑。我看見很多朋友都拿出了照相機準備照相,確實這里是拍照留影的最佳處。但大家都不要急著拍照,等我講解完,我會安排時間給大家照相的,好嗎?我們先到那座“伯牙會子期”的雕像那兒參觀。大家能不能告訴我哪位是伯牙,哪位是子期啊?對,這位鞠躬拱手的是伯牙,另外一位就是子期了。這個雕像表現(xiàn)了俞伯牙遇到知音時的欽佩欣喜之情。
好了,我們的講解結(jié)束了。大家現(xiàn)在可以開始拍照了。我給大家半個小時的拍照時間,半個小時以后大家就在這里集合。謝謝大家!
2022古琴獨奏心得體會報告六
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歡迎大家來到美麗的江城武漢!我是來自旅行社的導游員 ,今天就由我來為各位提供導游講解服務,我一定會盡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讓大家在這次旅游活動中感到開心愉快。
下面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去游覽著名的“知音文化”發(fā)祥地——古琴臺。
古琴臺,又名伯牙臺,位于漢陽龜山西腳下美麗的月湖之濱,是一處環(huán)境幽雅,風景宜人的游覽勝地。它與黃鶴樓,晴川閣并稱為武漢的三大名勝。
首先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古琴臺的來歷。古琴臺是為紀念春秋戰(zhàn)國時期俞伯牙彈琴得遇知音鐘子期的一段佳話而修建。關(guān)于這兩位音樂大師相遇成知音的動人故事,最早見于《呂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湯問》篇中。據(jù)記載,楚國有個姓俞名伯牙的文人在晉國為官,琴、棋、書、畫樣樣嫻熟,尤其是他彈奏七弦古琴的技藝,可謂天下無雙,然而“曲高和寡”,俞伯牙一直遇不到能夠聽懂他琴韻的有識之士。一日,俞伯牙乘船順漢水而下,路過漢陽,由于天色已晚,又不巧遇到了陣雨,只得把船停在龜山腳下避雨,改日啟程。不久,雨過天晴,伯牙走出船艙,遠望天際,只見水天漣漣,近看眼前,滿目一片荒涼,心中郁郁不樂,于是抱起七弦古琴,坐在船頭彈撥解悶,忽然琴弦斷了一根,伯牙很是驚奇。俗話說,弦斷必有人聽。俞伯牙斷定附近一定有一個很精通音律的人在聽他彈琴,于是便上岸尋找。在龜山的一棵大樹下,他看見了一個衣服破舊的樵夫。經(jīng)詢問,樵夫名叫鐘子期,他是被琴聲所吸引,尋聲至此。
俞伯牙聽后十分高興,與鐘子期攀談起來。原來鐘子期也是一個愛好操琴、深諳音律的隱逸之士。為了測試一下子期的音樂素養(yǎng),伯牙重整琴弦,請他聽琴,就奏了兩支樂曲,讓子期猜度其中的含義。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高山操”,其意在高山。奏罷,子期贊道:“巍巍呼,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 “流水操”,其意在流水。奏罷,子期又贊道:“蕩蕩呼,若江河”。伯牙聽了,急接子期上船入座,兩人相談甚歡,只覺相見恨晚,于是結(jié)成好友。臨別時,兩人約定來年相會,說完便揮淚分手。
第二年,俞伯牙按約前來,卻久等不見鐘子期,于是上岸尋至子期家中,方知子期已經(jīng)病故了。子期的父親告訴伯牙,子期在彌留之際,還念念不忘與伯牙的約定,并要將其安葬在和伯牙論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來。伯牙聞之,十分悲傷。他來到鐘子期的墓前,揮淚重彈“高山”、“流水”之曲,寄托哀思。他一邊彈奏,一邊吟哦:
搖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向誰彈?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彈罷,伯牙舉起七弦琴,狠狠的朝石頭上砸下去,只聽嗡嗡的一陣響,七弦琴粉身碎骨,琴片四處飛濺,跌入漢水之中,隨著漢水流入了遠方。伯牙從此終生不再鼓琴,以此來酬謝他的“知音”。
好了,我們再來參觀里面的景點,大家現(xiàn)在看到的是一座照壁,上嵌一塊石碑,石碑上刻有“印心石屋”四個大字。這四個大字是道光皇帝親筆提寫,并贈于兩江總督陶澍的。陶澍是湖南安化人,從政時善用人才,體恤民情,興辦水利,深得百姓擁戴,據(jù)說他隱退后曾在琴臺建了一座石屋寄居。道光皇帝賜“印心石屋”四個大字,意思是和他心心相印。照壁東側(cè)那個小門,門額上的“琴臺”二字則是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所書。
大家或許會很奇怪,這兒為什么會有這么多老人呢?告訴大家,這是漢陽琴臺退休工人俱樂部,是退休工人活動的場所。1956年,武漢市人民政府撥款重修古琴臺,并以琴臺為中心,修建了漢陽工人文化宮。至80年代,文化宮和古琴臺又經(jīng)擴建,成為一座有相當規(guī)模的綜合性娛樂場所。所以老人們經(jīng)常來到這里,三五成群,或下棋,或打牌,或飲茶聊天,或看地方戲。不過這里的戲劇舞臺是人人都可以上臺一顯身手的。他們就在知音的發(fā)源地,用音樂來溝通和交流。我們當中有沒有哪位小姐或先生愿意上臺露一手的,給大家來段京劇或楚劇什么的,這些戲迷們一定會為找到你們這些遠道而來的“知音”而欣喜萬分的。
好,我們現(xiàn)在到了碑廊,這里,鐫有歷代石刻及重修琴臺碑記。其中有一道題壁詩為道光三年(即公元1820xx年)嶺南才子宋湘束竹葉蘸墨書寫,其詩曰:“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傳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無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萬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題詩,吾去矣!”這就是被譽為詩書雙絕的宋湘題壁詩。宋湘是廣東梅縣人,曾任湖北督糧道臺,他在七十八歲那年,因眷戀琴臺,前來一游,游后,他感慨萬千,興之所至,欲揮毫吟詩。因當時隨員未備大筆,即束竹葉代之。他飽蘸濃墨,在壁上洋洋灑灑,如走龍蛇,寫下了這首流傳至今的題壁詩。后人摹刻在石上,保存下來,成為書法珍品。
各位朋友,你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用漢白玉筑成的石臺,就是伯牙臺,相傳是當年伯牙鼓琴的地方。它高1.75米,石臺上刻有“琴臺”二字和“伯牙撫琴圖”。石臺四周用石欄圍砌,欄板上刻有“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浮雕圖,這是清代遺物。
斜對面那幢富麗堂皇、額坊上寫有“高山流水”四個字的高大建筑就是“高山流水館”,它是古琴臺的主體建筑。我看見很多朋友都拿出了照相機準備照相,確實這里是拍照留影的最佳處。但大家都不要急著拍照,等我講解完,我會安排時間給大家照相的,好嗎?我們先到那座“伯牙會子期”的雕像那兒參觀。大家能不能告訴我哪位是伯牙,哪位是子期啊?對,這位鞠躬拱手的是伯牙,另外一位就是子期了。這個雕像表現(xiàn)了俞伯牙遇到知音時的欽佩欣喜之情。
好了,我們的講解結(jié)束了。大家現(xiàn)在可以開始拍照了。我給大家半個小時的拍照時間,半個小時以后大家就在這里集合。謝謝大家!
2022古琴獨奏心得體會報告七
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歡迎大家來到美麗的江城武漢!我是來自旅行社的導游員,今天就由我來為各位提供導游講解服務,我一定會盡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讓大家在這次旅游活動中感到開心愉快。
下面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去游覽著名的“知音文化”發(fā)祥地——古琴臺。
古琴臺,又名伯牙臺,位于漢陽龜山西腳下美麗的月湖之濱,是一處環(huán)境幽雅,風景宜人的游覽勝地。它與黃鶴樓,晴川閣并稱為武漢的三大名勝。
首先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古琴臺的來歷。古琴臺是為紀念春秋戰(zhàn)國時期俞伯牙彈琴得遇知音鐘子期的一段佳話而修建。關(guān)于這兩位音樂大師相遇成知音的動人故事,最早見于《呂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湯問》篇中。據(jù)記載,楚國有個姓俞名伯牙的文人在晉國為官,琴、棋、書、畫樣樣嫻熟,尤其是他彈奏七弦古琴的技藝,可謂天下無雙,然而“曲高和寡”,俞伯牙一直遇不到能夠聽懂他琴韻的有識之士。一日,俞伯牙乘船順漢水而下,路過漢陽,由于天色已晚,又不巧遇到了陣雨,只得把船停在龜山腳下避雨,改日啟程。不久,雨過天晴,伯牙走出船艙,遠望天際,只見水天漣漣,近看眼前,滿目一片荒涼,心中郁郁不樂,于是抱起七弦古琴,坐在船頭彈撥解悶,忽然琴弦斷了一根,伯牙很是驚奇。俗話說,弦斷必有人聽。俞伯牙斷定附近一定有一個很精通音律的人在聽他彈琴,于是便上岸尋找。在龜山的一棵大樹下,他看見了一個衣服破舊的樵夫。經(jīng)詢問,樵夫名叫鐘子期,他是被琴聲所吸引,尋聲至此。
俞伯牙聽后十分高興,與鐘子期攀談起來。原來鐘子期也是一個愛好操琴、深諳音律的隱逸之士。為了測試一下子期的音樂素養(yǎng),伯牙重整琴弦,請他聽琴,就奏了兩支樂曲,讓子期猜度其中的含義。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高山操”,其意在高山。奏罷,子期贊道:“巍巍呼,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流水操”,其意在流水。奏罷,子期又贊道:“蕩蕩呼,若江河”。伯牙聽了,急接子期上船入座,兩人相談甚歡,只覺相見恨晚,于是結(jié)成好友。臨別時,兩人約定來年相會,說完便揮淚分手。
第二年,俞伯牙按約前來,卻久等不見鐘子期,于是上岸尋至子期家中,方知子期已經(jīng)病故了。子期的父親告訴伯牙,子期在彌留之際,還念念不忘與伯牙的約定,并要將其安葬在和伯牙論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來。伯牙聞之,十分悲傷。他來到鐘子期的墓前,揮淚重彈“高山”、“流水”之曲,寄托哀思。他一邊彈奏,一邊吟哦:
搖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向誰彈?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彈罷,伯牙舉起七弦琴,狠狠的朝石頭上砸下去,只聽嗡嗡的一陣響,七弦琴粉身碎骨,琴片四處飛濺,跌入漢水之中,隨著漢水流入了遠方。伯牙從此終生不再鼓琴,以此來酬謝他的“知音”。
好了,我們再來參觀里面的景點,大家現(xiàn)在看到的是一座照壁,上嵌一塊石碑,石碑上刻有“印心石屋”四個大字。這四個大字是道光皇帝親筆提寫,并贈于兩江總督陶澍的。陶澍是湖南安化人,從政時善用人才,體恤民情,興辦水利,深得百姓擁戴,據(jù)說他隱退后曾在琴臺建了一座石屋寄居。道光皇帝賜“印心石屋”四個大字,意思是和他心心相印。照壁東側(cè)那個小門,門額上的“琴臺”二字則是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所書。
大家或許會很奇怪,這兒為什么會有這么多老人呢?告訴大家,這是漢陽琴臺退休工人俱樂部,是退休工人活動的場所。1956年,武漢市人民政府撥款重修古琴臺,并以琴臺為中心,修建了漢陽工人文化宮。至80年代,文化宮和古琴臺又經(jīng)擴建,成為一座有相當規(guī)模的綜合性娛樂場所。所以老人們經(jīng)常來到這里,三五成群,或下棋,或打牌,或飲茶聊天,或看地方戲。不過這里的戲劇舞臺是人人都可以上臺一顯身手的。他們就在知音的發(fā)源地,用音樂來溝通和交流。我們當中有沒有哪位小姐或先生愿意上臺露一手的,給大家來段京劇或楚劇什么的,這些戲迷們一定會為找到你們這些遠道而來的“知音”而欣喜萬分的。
好,我們現(xiàn)在到了碑廊,這里,鐫有歷代石刻及重修琴臺碑記。其中有一道題壁詩為道光三年(即公元1820xx年)嶺南才子宋湘束竹葉蘸墨書寫,其詩曰:“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傳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無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萬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題詩,吾去矣!”這就是被譽為詩書雙絕的宋湘題壁詩。宋湘是廣東梅縣人,曾任湖北督糧道臺,他在七十八歲那年,因眷戀琴臺,前來一游,游后,他感慨萬千,興之所至,欲揮毫吟詩。因當時隨員未備大筆,即束竹葉代之。他飽蘸濃墨,在壁上洋洋灑灑,如走龍蛇,寫下了這首流傳至今的題壁詩。后人摹刻在石上,保存下來,成為書法珍品。
各位朋友,你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用漢白玉筑成的石臺,就是伯牙臺,相傳是當年伯牙鼓琴的地方。它高1.75米,石臺上刻有“琴臺”二字和“伯牙撫琴圖”。石臺四周用石欄圍砌,欄板上刻有“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浮雕圖,這是清代遺物。
斜對面那幢富麗堂皇、額坊上寫有“高山流水”四個字的高大建筑就是“高山流水館”,它是古琴臺的主體建筑。我看見很多朋友都拿出了照相機準備照相,確實這里是拍照留影的最佳處。但大家都不要急著拍照,等我講解完,我會安排時間給大家照相的,好嗎?我們先到那座“伯牙會子期”的雕像那兒參觀。大家能不能告訴我哪位是伯牙,哪位是子期啊?對,這位鞠躬拱手的是伯牙,另外一位就是子期了。這個雕像表現(xiàn)了俞伯牙遇到知音時的欽佩欣喜之情。
好了,我們的講解結(jié)束了。大家現(xiàn)在可以開始拍照了。我給大家半個小時的拍照時間,半個小時以后大家就在這里集合。謝謝大家!
古琴臺始建于北宋時期,相傳,春秋時期楚國琴師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懷,山上的樵夫鐘子期能識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便視子期為知己。幾年以后,伯牙又路過龜山,得知子期已經(jīng)病故,
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后人感其情誼深厚,特在此筑臺以紀念。古琴臺東對龜山、北臨月湖,湖景相映,景色秀麗,幽靜宜人,文化內(nèi)涵豐富,構(gòu)成一個廣闊深遠的藝術(shù)境界。[1]
清朝嘉慶初年,湖廣總督畢沅主持重建古琴臺,請汪中代筆撰《琴臺之銘并序》(一說為《漢上琴臺之銘并序》)和《伯牙事考》。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黃彭年撰《重修漢陽琴臺記》。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楊守敬主持并親自書丹,將《琴臺之銘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漢陽琴臺記》重鐫立于琴臺碑廊之中,并書“古琴臺”三字刻于大門門楣。
古琴臺文化內(nèi)涵豐富,僅碑廊內(nèi)就存有《漢上琴臺之銘并序》、《伯牙事考》等碑刻,其中有清代書法家宋湘束竹葉蘸墨書寫《琴臺題壁詩》,既有文學價值,又是難得的書法珍品。古琴臺占地約1公頃,掩映在湖光山色、疏林繁花之中,瑰麗多姿,風光明媚,很值得一游。
到古琴臺游覽,進大門,過小院,出茶院右門,迎門是置于黃瓦紅柱內(nèi)的清道光皇帝御書“印心石屋”照壁,用陰陽筆法刻鐫而成,遠看凸突而出,近看凹陷而入。照壁東側(cè)有一小門,門額“琴臺”二字,據(jù)傳出自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之手。進門后為曲廊、廊壁立有歷代石刻和重修琴臺碑記。再往前便是琴堂,又名友誼堂,是一棟半檐歇山頂式前加抱廈的殿堂,面寬三間,四周回廊,磚木架屋,釉瓦蓋頂,彩畫精麗,金碧輝煌。檐下匾額上書“高山流水”四字。堂前庭院中有漢白玉筑成的方形石臺,傳為伯牙撫琴遺址。臺的中央刻有相傳為北宋書法家米芾所書“琴臺”二字的方碑,四周臺壁上飾以連續(xù)浮雕,為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鐫刻十分精美,形象生動逼真。
古琴臺,又名伯牙臺,位于漢陽龜山西麓,月湖東畔,是為紀念俞伯牙彈琴遇知音鐘子期而修建的紀念性建筑。古琴臺始建于北宋,后屢毀屢建。清嘉慶初年,湖廣總督畢沅主持重建古琴臺,清汪中代筆撰《琴臺之銘并序》和《伯牙事考》,此文頗為時人稱道。光緒十年(1884年)黃彭年撰《重修漢陽琴臺記》。光緒十六年(1890年),楊守敬主持并親自書丹,將《琴臺之銘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漢陽琴臺記》重鐫立于琴臺碑廊之中,并書“古琴臺”三字刻于大門門楣。古琴臺建筑群占地15畝,規(guī)模不大,布局精巧,主要建筑協(xié)以庭院、林園、花壇、茶室、層次分明。
院內(nèi)回廊依勢而折,虛實開閉,移步換景,互相映襯。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勢地形,還充分運用了中國園林設計中巧于“借景”的手法,把龜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過來,構(gòu)成一個廣闊深遠的藝術(shù)境界。到古琴臺游覽,進大門,過小院,出茶院右門,迎門是置于黃瓦紅柱內(nèi)的清道光皇帝御書“印心石屋”照壁。
照壁東側(cè)有一小門,門額“琴臺”二字,據(jù)傳出自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之手。進門后為曲廊、廊壁立有歷代石刻和重修琴臺碑記。再往前便是琴堂,又名友誼堂,堂前庭院中漢白玉筑成的方形石臺,便是象征伯牙彈琴的琴臺。
2022古琴獨奏心得體會報告八
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歡迎大家來到美麗的江城武漢!我是來自旅行社的導游員 ,今天就由我來為各位提供導游講解服務,我一定會盡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讓大家在這次旅游活動中感到開心愉快。
下面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去游覽著名的“知音文化”發(fā)祥地——古琴臺。
古琴臺,又名伯牙臺,位于漢陽龜山西腳下美麗的月湖之濱,是一處環(huán)境幽雅,風景宜人的游覽勝地。它與黃鶴樓,晴川閣并稱為武漢的三大名勝。
首先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古琴臺的來歷。古琴臺是為紀念春秋戰(zhàn)國時期俞伯牙彈琴得遇知音鐘子期的一段佳話而修建。關(guān)于這兩位音樂大師相遇成知音的動人故事,最早見于《呂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湯問》篇中。據(jù)記載,楚國有個姓俞名伯牙的文人在晉國為官,琴、棋、書、畫樣樣嫻熟,尤其是他彈奏七弦古琴的技藝,可謂天下無雙,然而“曲高和寡”,俞伯牙一直遇不到能夠聽懂他琴韻的有識之士。一日,俞伯牙乘船順漢水而下,路過漢陽,由于天色已晚,又不巧遇到了陣雨,只得把船停在龜山腳下避雨,改日啟程。不久,雨過天晴,伯牙走出船艙,遠望天際,只見水天漣漣,近看眼前,滿目一片荒涼,心中郁郁不樂,于是抱起七弦古琴,坐在船頭彈撥解悶,忽然琴弦斷了一根,伯牙很是驚奇。俗話說,弦斷必有人聽。俞伯牙斷定附近一定有一個很精通音律的人在聽他彈琴,于是便上岸尋找。在龜山的一棵大樹下,他看見了一個衣服破舊的樵夫。經(jīng)詢問,樵夫名叫鐘子期,他是被琴聲所吸引,尋聲至此。俞伯牙聽后十分高興,與鐘子期攀談起來。原來鐘子期也是一個愛好操琴、深諳音律的隱逸之士。為了測試一下子期的音樂素養(yǎng),伯牙重整琴弦,請他聽琴,就奏了兩支樂曲,讓子期猜度其中的含義。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高山操”,其意在高山。奏罷,子期贊道:“巍巍呼,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 “流水操”,其意在流水。奏罷,子期又贊道:“蕩蕩呼,若江河”。伯牙聽了,急接子期上船入座,兩人相談甚歡,只覺相見恨晚,于是結(jié)成好友。臨別時,兩人約定來年相會,說完便揮淚分手。
第二年,俞伯牙按約前來,卻久等不見鐘子期,于是上岸尋至子期家中,方知子期已經(jīng)病故了。子期的父親告訴伯牙,子期在彌留之際,還念念不忘與伯牙的約定,并要將其安葬在和伯牙論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來。伯牙聞之,十分悲傷。他來到鐘子期的墓前,揮淚重彈“高山”、“流水”之曲,寄托哀思。他一邊彈奏,一邊吟哦:
搖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向誰彈?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彈罷,伯牙舉起七弦琴,狠狠的朝石頭上砸下去,只聽嗡嗡的一陣響,七弦琴粉身碎骨,琴片四處飛濺,跌入漢水之中,隨著漢水流入了遠方。伯牙從此終生不再鼓琴,以此來酬謝他的“知音”。
好了,我們再來參觀里面的景點,大家現(xiàn)在看到的是一座照壁,上嵌一塊石碑,石碑上刻有“印心石屋”四個大字。這四個大字是道光皇帝親筆提寫,并贈于兩江總督陶澍的。陶澍是湖南安化人,從政時善用人才,體恤民情,興辦水利,深得百姓擁戴,據(jù)說他隱退后曾在琴臺建了一座石屋寄居。道光皇帝賜“印心石屋”四個大字,意思是和他心心相印。照壁東側(cè)那個小門,門額上的“琴臺”二字則是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所書。
大家或許會很奇怪,這兒為什么會有這么多老人呢?告訴大家,這是漢陽琴臺退休工人俱樂部,是退休工人活動的場所。1956年,武漢市人民政府撥款重修古琴臺,并以琴臺為中心,修建了漢陽工人文化宮。至80年代,文化宮和古琴臺又經(jīng)擴建,成為一座有相當規(guī)模的綜合性娛樂場所。所以老人們經(jīng)常來到這里,三五成群,或下棋,或打牌,或飲茶聊天,或看地方戲。不過這里的戲劇舞臺是人人都可以上臺一顯身手的。他們就在知音的發(fā)源地,用音樂來溝通和交流。我們當中有沒有哪位小姐或先生愿意上臺露一手的,給大家來段京劇或楚劇什么的,這些戲迷們一定會為找到你們這些遠道而來的“知音”而欣喜萬分的。
好,我們現(xiàn)在到了碑廊,這里,鐫有歷代石刻及重修琴臺碑記。其中有一道題壁詩為道光三年(即公元1820xx年)嶺南才子宋湘束竹葉蘸墨書寫,其詩曰:“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傳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無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萬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題詩,吾去矣!”這就是被譽為詩書雙絕的宋湘題壁詩。宋湘是廣東梅縣人,曾任湖北督糧道臺,他在七十八歲那年,因眷戀琴臺,前來一游,游后,他感慨萬千,興之所至,欲揮毫吟詩。因當時隨員未備大筆,即束竹葉代之。他飽蘸濃墨,在壁上洋洋灑灑,如走龍蛇,寫下了這首流傳至今的題壁詩。后人摹刻在石上,保存下來,成為書法珍品。
各位朋友,你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用漢白玉筑成的石臺,就是伯牙臺,相傳是當年伯牙鼓琴的地方。它高1.75米,石臺上刻有“琴臺”二字和“伯牙撫琴圖”。石臺四周用石欄圍砌,欄板上刻有“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浮雕圖,這是清代遺物。
斜對面那幢富麗堂皇、額坊上寫有“高山流水”四個字的高大建筑就是“高山流水館”,它是古琴臺的主體建筑。我看見很多朋友都拿出了照相機準備照相,確實這里是拍照留影的最佳處。但大家都不要急著拍照,等我講解完,我會安排時間給大家照相的,好嗎?我們先到那座“伯牙會子期”的雕像那兒參觀。大家能不能告訴我哪位是伯牙,哪位是子期啊?對,這位鞠躬拱手的是伯牙,另外一位就是子期了。這個雕像表現(xiàn)了俞伯牙遇到知音時的欽佩欣喜之情。
好了,我們的講解結(jié)束了。大家現(xiàn)在可以開始拍照了。我給大家半個小時的拍照時間,半個小時以后大家就在這里集合。謝謝大家!
2022古琴獨奏心得體會報告九
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歡迎大家來到美麗的江城武漢!我是來自旅行社的導游員 ,今天就由我來為各位提供導游講解服務,我一定會盡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讓大家在這次旅游活動中感到開心愉快。
下面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去游覽著名的“知音文化”發(fā)祥地——古琴臺。
古琴臺,又名伯牙臺,位于漢陽龜山西腳下美麗的月湖之濱,是一處環(huán)境幽雅,風景宜人的游覽勝地。它與黃鶴樓,晴川閣并稱為武漢的三大名勝。
首先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古琴臺的來歷。古琴臺是為紀念春秋戰(zhàn)國時期俞伯牙彈琴得遇知音鐘子期的一段佳話而修建。關(guān)于這兩位音樂大師相遇成知音的動人故事,最早見于《呂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湯問》篇中。據(jù)記載,楚國有個姓俞名伯牙的文人在晉國為官,琴、棋、書、畫樣樣嫻熟,尤其是他彈奏七弦古琴的技藝,可謂天下無雙,然而“曲高和寡”,俞伯牙一直遇不到能夠聽懂他琴韻的有識之士。一日,俞伯牙乘船順漢水而下,路過漢陽,由于天色已晚,又不巧遇到了陣雨,只得把船停在龜山腳下避雨,改日啟程。不久,雨過天晴,伯牙走出船艙,遠望天際,只見水天漣漣,近看眼前,滿目一片荒涼,心中郁郁不樂,于是抱起七弦古琴,坐在船頭彈撥解悶,忽然琴弦斷了一根,伯牙很是驚奇。俗話說,弦斷必有人聽。俞伯牙斷定附近一定有一個很精通音律的人在聽他彈琴,于是便上岸尋找。在龜山的一棵大樹下,他看見了一個衣服破舊的樵夫。經(jīng)詢問,樵夫名叫鐘子期,他是被琴聲所吸引,尋聲至此。俞伯牙聽后十分高興,與鐘子期攀談起來。原來鐘子期也是一個愛好操琴、深諳音律的隱逸之士。為了測試一下子期的音樂素養(yǎng),伯牙重整琴弦,請他聽琴,就奏了兩支樂曲,讓子期猜度其中的含義。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高山操”,其意在高山。奏罷,子期贊道:“巍巍呼,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 “流水操”,其意在流水。奏罷,子期又贊道:“蕩蕩呼,若江河”。伯牙聽了,急接子期上船入座,兩人相談甚歡,只覺相見恨晚,于是結(jié)成好友。臨別時,兩人約定來年相會,說完便揮淚分手。
第二年,俞伯牙按約前來,卻久等不見鐘子期,于是上岸尋至子期家中,方知子期已經(jīng)病故了。子期的父親告訴伯牙,子期在彌留之際,還念念不忘與伯牙的約定,并要將其安葬在和伯牙論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來。伯牙聞之,十分悲傷。他來到鐘子期的墓前,揮淚重彈“高山”、“流水”之曲,寄托哀思。他一邊彈奏,一邊吟哦:
搖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向誰彈?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彈罷,伯牙舉起七弦琴,狠狠的朝石頭上砸下去,只聽嗡嗡的一陣響,七弦琴粉身碎骨,琴片四處飛濺,跌入漢水之中,隨著漢水流入了遠方。伯牙從此終生不再鼓琴,以此來酬謝他的“知音”。
好了,我們再來參觀里面的景點,大家現(xiàn)在看到的是一座照壁,上嵌一塊石碑,石碑上刻有“印心石屋”四個大字。這四個大字是道光皇帝親筆提寫,并贈于兩江總督陶澍的。陶澍是湖南安化人,從政時善用人才,體恤民情,興辦水利,深得百姓擁戴,據(jù)說他隱退后曾在琴臺建了一座石屋寄居。道光皇帝賜“印心石屋”四個大字,意思是和他心心相印。照壁東側(cè)那個小門,門額上的“琴臺”二字則是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所書。
大家或許會很奇怪,這兒為什么會有這么多老人呢?告訴大家,這是漢陽琴臺退休工人俱樂部,是退休工人活動的場所。1956年,武漢市人民政府撥款重修古琴臺,并以琴臺為中心,修建了漢陽工人文化宮。至80年代,文化宮和古琴臺又經(jīng)擴建,成為一座有相當規(guī)模的綜合性娛樂場所。所以老人們經(jīng)常來到這里,三五成群,或下棋,或打牌,或飲茶聊天,或看地方戲。不過這里的戲劇舞臺是人人都可以上臺一顯身手的。他們就在知音的發(fā)源地,用音樂來溝通和交流。我們當中有沒有哪位小姐或先生愿意上臺露一手的,給大家來段京劇或楚劇什么的,這些戲迷們一定會為找到你們這些遠道而來的“知音”而欣喜萬分的。
好,我們現(xiàn)在到了碑廊,這里,鐫有歷代石刻及重修琴臺碑記。其中有一道題壁詩為道光三年(即公元1820xx年)嶺南才子宋湘束竹葉蘸墨書寫,其詩曰:“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傳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無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萬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題詩,吾去矣!”這就是被譽為詩書雙絕的宋湘題壁詩。宋湘是廣東梅縣人,曾任湖北督糧道臺,他在七十八歲那年,因眷戀琴臺,前來一游,游后,他感慨萬千,興之所至,欲揮毫吟詩。因當時隨員未備大筆,即束竹葉代之。他飽蘸濃墨,在壁上洋洋灑灑,如走龍蛇,寫下了這首流傳至今的題壁詩。后人摹刻在石上,保存下來,成為書法珍品。
各位朋友,你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用漢白玉筑成的石臺,就是伯牙臺,相傳是當年伯牙鼓琴的地方。它高1.75米,石臺上刻有“琴臺”二字和“伯牙撫琴圖”。石臺四周用石欄圍砌,欄板上刻有“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浮雕圖,這是清代遺物。
斜對面那幢富麗堂皇、額坊上寫有“高山流水”四個字的高大建筑就是“高山流水館”,它是古琴臺的主體建筑。我看見很多朋友都拿出了照相機準備照相,確實這里是拍照留影的最佳處。但大家都不要急著拍照,等我講解完,我會安排時間給大家照相的,好嗎?我們先到那座“伯牙會子期”的雕像那兒參觀。大家能不能告訴我哪位是伯牙,哪位是子期啊?對,這位鞠躬拱手的是伯牙,另外一位就是子期了。這個雕像表現(xiàn)了俞伯牙遇到知音時的欽佩欣喜之情。
好了,我們的講解結(jié)束了。大家現(xiàn)在可以開始拍照了。我給大家半個小時的拍照時間,半個小時以后大家就在這里集合。謝謝大家!
您可能關(guān)注的文檔
- 寓意草心得體會報告(模板11篇)
- 最新黨建心得體會文章范本(大全10篇)
- 心得體會敬英雄怎么寫(通用11篇)
- 最新學生運營心得體會和感想(實用9篇)
- 商務調(diào)研心得體會及收獲(優(yōu)秀13篇)
- 2023年環(huán)境生態(tài)心得體會(通用10篇)
- 拍攝童趣心得體會和方法 拍攝童趣心得體會和方法總結(jié)(6篇)
- 2023年天津黨課心得體會(模板8篇)
- 2023年惡意投訴心得體會總結(jié)(優(yōu)秀8篇)
- 最新教師年底心得體會和方法(精選10篇)
- 探索平面設計師工作總結(jié)的重要性(匯總14篇)
- 平面設計師工作總結(jié)體會與收獲大全(20篇)
- 平面設計師工作總結(jié)的實用指南(熱門18篇)
- 免費個人簡歷電子版模板(優(yōu)秀12篇)
- 個人簡歷電子版免費模板推薦(通用20篇)
- 免費個人簡歷電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學校貧困補助申請書(通用23篇)
- 學校貧困補助申請書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學校貧困補助申請書的核心要點(專業(yè)16篇)
- 學校貧困補助申請書的申請流程(熱門18篇)
- 法制教育講座心得體會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總結(jié)與計劃(模板18篇)
- 教學秘書的工作總結(jié)案例(專業(yè)13篇)
- 教師的超市工作總結(jié)與計劃(精選18篇)
- 單位趣味運動會總結(jié)(模板21篇)
- 禮品店創(chuàng)業(yè)計劃書的重要性(實用16篇)
- 消防隊月度工作總結(jié)報告(熱門18篇)
- 工藝技術(shù)員工作總結(jié)(專業(yè)18篇)
- 大學學生會秘書處工作總結(jié)(模板22篇)
- 醫(yī)院科秘書工作總結(jié)(專業(yè)14篇)
相關(guān)文檔
-
古 箏獨 奏 作文6篇(優(yōu)秀16篇)14下載數(shù) 136閱讀數(shù) -
鋼
琴 獨 奏 心得體會怎么寫(優(yōu)秀11篇)27下載數(shù) 222閱讀數(shù) -
2023年鋼
琴 獨 奏 心得體會及感悟(實用9篇)17下載數(shù) 653閱讀數(shù) -
最新鋼
琴 獨 奏 心得體會(優(yōu)質(zhì)16篇)33下載數(shù) 265閱讀數(shù) -
2023年
古 琴 獨 奏 心得體會范文(匯總9篇)46下載數(shù) 920閱讀數(shù) -
古 琴 獨 奏 心得體會及收獲古 琴 教學心得(三篇)32下載數(shù) 1000閱讀數(shù) -
古 琴 獨 奏 心得體會及感悟 欣賞古 琴 的感想(2篇)49下載數(shù) 994閱讀數(shù) -
鋼
琴 重奏 心得體會實用 鋼琴 演奏 感想(四篇)13下載數(shù) 179閱讀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