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古都洛陽心得體會和感想 對洛陽的感悟(九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1-06 20:30:34 頁碼:9
古都洛陽心得體會和感想 對洛陽的感悟(九篇)
2023-01-06 20:30:34    小編:ZTFB

心得體會是指一種讀書、實踐后所寫的感受性文字。那么我們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么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體會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2022古都洛陽心得體會和感想一

牡丹在洛陽栽培,據(jù)史料記載:始于隋而盛于唐。"名甲天下"于北宋時期《隋志·素問》中有"清明次五日,牡丹華"的記載。自隋以來,牡丹在民間栽培的基礎上,開始進入皇家園林,成為宮廷的寵物。公元620xx年隋煬帝建都洛陽,辟西苑周200里,多種牡丹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家牡丹園。及至唐宋,洛陽一直處于國都、陪都地位,栽培、觀賞牡丹之風日盛。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即是當時狀況的真實寫照?;始覍m苑,寺觀園林,私家花園鱗次櫛比,宋代理學家邵雍寫有"人間佳節(jié)唯寒食,天下名園重洛陽"之名句,可想當時洛陽園林之盛,花卉之壯觀。每至春暖花開時"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成為京城洛陽的亮麗景觀。詩人劉禹錫的"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以及宋代文人司馬光的"洛陽春日最繁華,紅綠叢中十萬家,誰道群花如錦繡,人將錦繡學群花。"均描繪出唐、宋時期洛陽人們賞花的狂熱程度。

中國的著名花卉數(shù)百種,各顯其長,入伍群芳,但惟有牡丹品位極高。它花朵碩大,品種繁多,姿色萬千,冠壓群芳。"觀古今花譜,佳麗360多種,無一可與牡丹倫比。因此,被譽為"花中之王"。而洛陽地處中原,氣候溫和,雨量適中,適于牡丹生長發(fā)育。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在洛陽做官時,他飽覽了洛陽名勝古跡,對洛陽牡丹情有獨鐘,著有《洛陽牡丹記》。他的"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的詩句道出了洛陽牡丹生長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據(jù)說,很早以前,邙山上的野生牡丹人們不以為貴,常割其為柴,有個青年十分憐惜,將其移植院內,精心護養(yǎng)。在一一方手帕,上面繡有大朵的牡丹。這個青年納悶,正要相問少女忽然不見了。展開繡帕,但見上面題有一首詩:"芳名洛陽花,邙嶺為我家。感君情意重,來春見奇葩。"到了第二年春,這位青年家中的牡丹花困果然豐碩艷麗,婀娜含情,從此他便以種植牡丹為生,家境日見豐裕。看來,傳說中的這位后生該是洛陽最早的"牡丹種植專家"啦。

自唐代以來千余年間,洛陽出了不少栽培牡丹的能工巧匠。《龍城錄》中記載:"洛人宋單父,字仲孺,能詩,善種植之術。凡牡丹變易千種,紅白斗色,人不能知其術,上皇(唐玄宗)召至驪山植萬本,色各別,賜千金歸,宮人呼為花師。"歷代文人學士吟詠洛陽牡丹流香吐馥、曠代絕姿的詩句美不勝收。唐人王亦真寫洛陽牡丹:"牡丹妖艷亂人心,一國如狂不惜金。"大詩人白居易在《買花》一詩中寫道:"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于悟",此詩道出了洛陽牡丹的珍貴及人們對牡丹的摯愛。 據(jù)說唐太和年間,暮春之日,唐文宗李昂在內殿賞牡丹花,問畫家程修己:"今京邑傳唱牡丹詩,誰為首?"程答:"中書舍人李正封云: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李昂聽罷贊不絕口,便稱洛陽牡丹"國色天香",于是牡丹便有"國色天香"之譽。

千余年間,洛陽牡丹佳品迭出,千姿百態(tài),艷麗迷人。歐陽修的"客言近歲花特異,往往變出呈新枝"道出了真諦。歷史上最盛時牡丹品種可達119個?,F(xiàn)在已達500多個品種,概括地說,可分為"三類、九色、十型"。三類,即單頭類、重頭類和混合類。這個是按當年每枝上的花朵數(shù)分類,一朵的為單頭花、二朵的為雙頭花、三朵為三頭牡丹。九色是指紅、粉、紫、藍、黃、白、綠等花色,這是按牡丹的顏色分類。十型主要根據(jù)洛陽牡丹花瓣的多少、大小、排列方式及花朵的形態(tài)特征分類。19世紀,英國進化論學者達爾文在他的巨著《物種起源》里曾援引洛陽牡丹的生態(tài)變異,作為他《進化論》學說的佐證。宋時,洛陽姚姓人家的姚黃和后周宰相魏仁博家培育的魏紫分別被稱為花王、花后。"姚黃一枝開,眾艷氣如削"。元豐年間,洛陽進獻宋神宗姚黃一朵,花大一尺二寸,神宗興奮不已,競不顧他那君臨天下的身份,把花插到頭上,可見,皇帝對牡丹的癡迷程度,并從此傳為佳話。

唐宋以來,不少文人騷客不惜洋洋灑灑為牡丹作詩撰文,形成洋洋大觀的牡丹文化,并演繹出眾多有關牡丹的神話傳說、軟聞趣事。

傳說,天授二年臘月初一,西京長安大雪紛飛,武則天飲酒作詩,乘興醉筆寫下沼書:"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fā),莫待曉風吹。"百花懾于此命,連夜開放,獨牡丹不違時令,閉蕊不開。武則天盛怒之下,將牡丹貶出長安,發(fā)配洛陽,并施以火刑。牡丹遭此劫難,體如焦炭;卻根枝不散,在嚴寒凜冽中挺立依然,來年春風勁吹之時,花開更艷,被譽為"焦骨牡丹"。

對牡丹的另一傳說,則是唐明皇李隆基偕楊玉環(huán)夜游長安宮沉香亭,這位"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的貴 妃,聞聽洛陽牡丹已盛開,而禁苑中的木芍藥尚含苞末綻,遂使宮人擊鼓催之,花仍不開,她一怒之下,將牡丹全部貶到洛陽??赡档さ搅藮|京洛陽,剎那間,百花枝頭燦爛輝煌,一齊綻放。其實,以科學態(tài)度觀之,西安雖和洛陽在同一緯度線上,但溫、濕度較洛陽均稍低,洛陽則西隔崇山峻嶺,又在邙山之陽,較長安春早之故。為此,一代詩仙李白有《清平調》詞"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東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桿"之句譏諷楊玉環(huán),由是貴妃銜恨,貶抑一代詩仙李太白,終生郁郁不得其志。

這些傳說顯示出牡丹不畏淫威、堅貞不屈的風格,也正是中華民族錚錚鐵骨和浩然正氣的寫照。

自從洛陽牡丹享譽國內外之后,前來求購的絡繹不絕,隋、唐兩代中日 交往頻繁、洛陽牡丹傳至日本,被日本人民奉若至寶。我國的鄰邦朝鮮、韓國也廣為栽培,隨后,美洲、歐洲不少國家也相繼引種,把洛陽牡丹稱為"中國花"或"天都神花"。北宋末年,中原兵陷,洛陽宮苑毀于一旦,牡丹的栽培、繁殖也隨之衰微,移至南宋京城杭州。明亮靖年間毫州、曹州人自洛移植牡丹,成為新的牡丹勝地。四川天彭、江蘇鹽城均有洛陽牡丹名品栽種,自此,洛陽牡丹遍及神州。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歷盡滄桑,洛陽牡丹只剩下30多個品種。1959年秋,周思來視察洛陽拖拉機廠,專門詢問洛陽牡丹的情況。周的關心引起了洛陽市政府的高度重視,迅速恢復擴大種植面積,相繼在王城公園、牡丹公園;西苑、南關花園,開辟了牡丹觀賞區(qū),并在郵山新建國色牡丹園,洛浦公園形成了十公里牡丹長廊,并建起千畝牡丹基因庫;洛陽市人大會把牡丹定為市花,于1983年開始舉辦一年一度的牡丹花會。從此,處處牡丹,戶戶天香,牡丹品種發(fā)展到500多個。每年花會,姚黃、魏紫、青龍臥墨池、貴妃醉酒等牡丹名品,各呈嬌態(tài),看花人摩肩接踵,如癡、如醉、如夢、如幻。洛陽王城公園曾創(chuàng)下一天接待游客近30萬人次的記錄?;ㄊ⑵?,城內居民蜂擁往觀,萬人空巷。正是:"看花看到牡丹月,萬事全忘自不知。"

與牡丹花會相映成趣的是洛陽牡丹燈會。洛陽燈會,姑于隋、唐,1000多年來,已成為人們喜慶節(jié)日的一大習俗。近年來,洛陽花燈聲譽鵲起,成為我國三大燈會之一。晝賞牡丹夜觀燈,把一年一度的牡丹花會推向高潮。每年牡丹燈會,千道流霞染醉漫天星斗,萬家燈火搖醒沉寂夜空。彩燈如詩如。畫流光溢彩,令你辨不清是置身仙境還是人間。更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初冬,全國競選"國花"領導小組通過新聞界披露候選國花方案是:一國一花--牡丹。此時,一場早镕的大雪使九朝古都披上銀裝,而洛陽耐火研究院花圃一株牡丹卻適時傲雪怒放,人們奔走相告,無不先睹為快。新華社等數(shù)十家新聞單位爭相報道,驚呼"國花評選傳佳音,牡丹應知雪中笑"的百年奇觀。

近年來,洛陽牡丹不僅走出了國門,而且還遠銷到日本、美國、法國、新加坡等國家和港、澳、臺地區(qū),結束了牡丹"能看不能買"的歷史。牡丹的科研工作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各項技術都有新的突破,基本上達到了"花開花落隨人意,春來秋去不相關",為進一步開發(fā)洛陽牡丹奠定了基礎。

宋人李格非曾記述:"天下之治亂,侯于洛陽之興衰,洛陽之興衰,侯于園圃之興廢。"時序更替,滄海桑田,無不向人們昭示著一個哲理:國興則花榮。今天,我國正煥發(fā)出勃勃生機,牡丹猶如東方之彩霞,裝扮著中華大地的錦繡河山。牡丹,這個千古花魂,訴說著我們中華民族圖強思變的史詩。牡丹為洛陽著裝,洛陽為牡丹揚名。牡丹與古都榮辱與共?;ㄩ_歌盛世,花謝孕生機;牡丹是洛陽沖出國門、走向世界的紐帶與橋梁,牡丹,是古都的美學徽章,它將伴隨洛陽前進的步伐,邁向新的輝煌。

2022古都洛陽心得體會和感想二

洛陽,素稱"九朝古都",但實際上先后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洛陽作為都城,前后歷時1520xx年,是中國七大古都中建都時間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古都。

距市區(qū)13公里的龍門是洛陽南面的天然門戶,這里兩岸香山、龍門山對立,伊水中流,遠望就象天然的門闕一樣。因此自春秋戰(zhàn)國以來,這里就獲得了一個形象化的稱謂"伊闕"。隋煬帝都洛陽,因宮城城門產正對伊闕,古代帝王又以真龍?zhí)熳幼跃樱虼说妹?龍門","龍門"之名即延用至今。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就雕刻在伊河兩岸的山崖上,南北長約1公里。從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時開始營造,經過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延至北宋,累計大規(guī)模開鑿約四百余年,現(xiàn)存窟龕2345個,碑刻題記2800余塊,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萬尊。其窟龕、造像和題記數(shù)量之多,居中國石窟之冠,與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岡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佛教藝術寶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于1961年確定龍門石窟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11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通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龍門石窟是中國古代封建政權凌駕于佛教之上的宗教藝術,由于魏、唐兩代皇室的參與而形成了龍門石窟皇家風范的重要特色,許多窟龕或造象的興廢變遷都與當時的政治形勢變化有著密切關系。

"龍門山色"自古即為洛陽八景之首。北魏以來,這里松柏蒼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最為有名。山腳處泉水汩汩,伊水碧波蕩漾,唐代時行船往來,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與青山綠水交相輝映,形成了旖旎蔥蘢,。鐘靈毓秀的龍門山色。伊闕風光。中國古代歷史上曾有許多文人墨客,帝王將相,高僧大德徜徉于此,賦詩吟誦。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游之勝,香山首焉"的佳句,聲名遠揚,今誦尤新。

潛溪寺 朋友們,下面我們將參觀龍門石窟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窟潛溪寺。潛溪寺為唐高宗初年雕造。洞內造像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主像阿彌陀佛居中而坐,身體各部比例勻稱,面容豐滿,胸部隆起,表情靜穆慈祥。兩側觀世音、大勢至菩薩體軀比例適中,豐滿敦厚,表情溫雅文靜,富于人情味,揭示了唐初雕刻藝術的長足發(fā)展。阿彌陀佛和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合稱為"西方三圣",是佛教凈土宗供奉的偶像。

隋唐時代是中國佛教發(fā)展的又一個繁盛期。佛教學風在"破斥南北、禪義均弘"形勢下,南北佛教徒們不斷的交流和互相影響,完成了對以前各種佛教學說的概括和總結,從而使佛教中國化的趨向更加明顯,也使佛教造像藝術充滿了清新與活力。因此,在造像藝術上發(fā)生了不同于北魏時代造像風格的變化,潛溪寺中的造像已揭開了盛唐那種豐腴、典雅的造像風格的序曲。

賓陽中洞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實行了意義重大、比較徹底的漢化改革,歷史上稱為"孝文改制"。由最高統(tǒng)治者實行的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對當時皇家貴族發(fā)愿開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一定影響。下面我們將參觀的賓陽中洞的造像風格和服飾就是孝文帝改制在文化上的反映。

1982年,洛陽龍門作為舉世聞名的人文景觀,以洛陽龍門風景名勝區(qū)的名義,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名單。

2022古都洛陽心得體會和感想三

大家好!首先我歡迎各位來泉州參觀、考察。

泉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已經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早在唐宋時期,泉州就被譽為東方的重要通商港口,世界各國的商人、學者、傳教士紛至踏來,因此給泉州留下了許多極為珍貴的歷史宗教遺跡和古典建筑。在泉州就并存著七種宗教,分別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婆羅門教、摩尼教等,這在世界上是極為罕見的,所以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館之稱,同時泉州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些都證明了當時泉州港經濟的發(fā)達,社會的繁榮。今天我們第一站要參觀的是泉州偉大的古建筑——洛陽橋。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位于泉州城東13公里,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并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橋。它是當時廣東、福建進京城的必經之路。講到這里也許各位來賓會提出疑問,洛陽橋應該在河南洛陽,此橋為何取名洛陽橋呢?據(jù)有關資料記載,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帶居住著夷民主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會動蕩不安,時有戰(zhàn)爭爆發(fā),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遷,遷到泉州及閩南一帶的多數(shù)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帶的人士,現(xiàn)在泉州乃至整個閩南地區(qū)所用的語系稱為河洛語,也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閩南語,這些中原人士,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發(fā)達的農業(yè)技術和經驗,引導當?shù)厝藗冮_墾、發(fā)展,他們來到了泉州,看到這里的山川地勢很象古都洛陽,就把這個地方也取名為洛陽,此橋也因此而命名。

現(xiàn)在我們已經到了洛陽江畔的洛陽橋頭。我們面前的這座橋就是聞名海內外的洛陽橋。當時洛陽江“水闊五里,波濤滾滾”。人們往返只能靠渡船過渡,每逢大風海潮,常常連人帶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為了祈求萬無一失地平安過渡,就把這個渡口稱為“萬安渡”,橋也因此稱之為“萬安橋”。據(jù)《泉州府志》記載,舊萬安渡是北宋慶歷初郡人李寵甃石作浮橋,后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橋。洛陽橋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四月至嘉祐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053年至 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個月的時間,耗資一萬四千多兩銀錢才建成。洛陽橋原長1200米,寬5米,橋墩四十六座,兩側有500個石雕扶攔28尊石獅,兼有7亭9塔點綴其間,武士造像分立兩端,橋的南北兩側種植松樹七百棵。我們身后的這棵松樹就是當年遺留下來的,已經有900多年的歷史。

當年主持修建洛陽橋者為泉州郡守(太守)蔡襄。相傳蔡襄為天上文曲星下凡,他自幼聰明博學,十八歲高中狀元,遂本朝為官,但他從小受其母教誨,為官后要為郡人修橋,為民解難。所以他在朝庭不久便申請回本府為官,為泉郡守(知府)。他回到泉州后為洛陽江水深浪大,難造橋基而日夜發(fā)愁。一天他突然夢見觀音大士指點他派人向海龍王求助。蔡襄一覺醒來十分驚奇,便給海神寫一封求助公文,問手下衙吏:“誰人下得海。”一個衙吏隨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來此人姓夏得海,誤以為老爺叫他,隨口應答。于是派他前往海神處投遞公文。夏得海知道此去必無回,便告別了妻子,買了一壺酒喝得大醉臥在海灘上,想讓潮水卷走了事,哪知一覺醒來,黃色的公文袋變成了紅色公文袋,于是連忙回來交給蔡襄,打開一看,只見上面寫著一個“醋”字。蔡襄冥思苦想,終于領悟了海龍王的啟示,當月甘一日酉時動工,果然此時海潮退落,三天三夜不漲潮,橋基終于順利砌成。但是由于當時資金有限,橋的高度不夠,每逢洪水,橋面經常被淹沒。所以后來又傳說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為此橋出資增高三尺。李五為泉州大富商,由于他生活的奢侈和揮霍,被小人誣告,無故被抓往京城問罪。當他的囚車過洛陽橋時,水已淹沒路面,他很艱難地過了橋,因此他對天發(fā)誓,要是他能平安無事回鄉(xiāng),一定出資將洛陽橋增高三尺。果然,三年后他順利回家,因此就出資將橋增高了三尺。當然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洛陽橋已經是經過修葺的,最后一次修葺是1938年,蔡挺楷帶領十九路軍路過泉州時修建的。

下面向各位來賓介紹一下有關洛陽橋的建筑特點。早在北宋,我們的先民就以驚人的毅力和無窮的智慧,創(chuàng)造了一種直到現(xiàn)代才被人們所認識的新型橋基 ——筏型基礎。所謂的筏型基礎就是沿著橋梁中軸線的水下底部拋置大量的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埕作橋基,然后在上面建橋墩,這種建造方式對中國乃至世界造橋科學都是一個偉大的貢獻。為了鞏固橋基,在橋下養(yǎng)殖了大量的牡蠣,巧妙地利用牡額外殼附著力強,繁生速度快的特點,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膠結成一個整體,這是世界造橋史上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應用于橋梁工程的先例。當時沒有現(xiàn)代的起重設備,就采用“浮運架梁法”,利用海朝漲落的高低位置,架設橋面大石板,顯示了我們先民建橋的非凡才智。船形橋墩也頗具特色,它有利于分水。洛陽橋成功地建成了我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是我國古代橋梁建筑史上的偉大創(chuàng)舉,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教授稱贊說:“洛陽橋是福建橋梁的狀元”。

接著我們繼續(xù)參觀蔡襄詞。它始建于宋代,歷代均有修葺,現(xiàn)存建筑為清代修建,飼堂大廳中間是蔡襄的塑像,中亭有“萬安橋記”碑刻,此碑世稱為 “三絕”碑。文章精練,用一百五十三個字記載造橋的時間、年代、橋的長寬、花費的銀兩,參與的人物等,書法遒美,刻工精致。此碑為洛陽橋增輝不少。這碑文由蔡襄自撰自書。蔡襄字君漠,仙游人,曾兩次任泉州知府。是我國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他的一生為后人留下了許多優(yōu)秀作品,除了著名的《萬安橋記》外,還有藏于河南安陽魏公飼的《晝錦堂記》;福州鼓山的《忘舊石》等碑刻。除此之外,他還有大量的紙本書法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這些作品都反映了他對前人優(yōu)秀書法精華的吸收。有古書《評書》認為“追配前人者,獨蔡君漠書?!碧熨Y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化無窮,遂為本朝第一。由于他大量接受前人的優(yōu)點,融會貫通,因此蔡襄的書法充滿了藝術魁力。

蔡襄的書法作品表現(xiàn)了一種當時文人的氣息,他效法過王羲之,顏真卿等,取法爭上,超然脫俗,神清氣淡,達到古雅優(yōu)美的境界。這種境界往往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在欣賞的同時得到提升。蔡襄的書法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作,不是重復,因此形成一種新的書法格局。學古人而泥古,繼承前人而創(chuàng)造,使蔡書有了新的美學價值,因此他的書法作品永留書法史冊。

今天我的講解就到這里,請各位來賓自由活動,留影紀念。

2022古都洛陽心得體會和感想四

大家好!首先我歡迎各位來泉州參觀、考察。

泉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已經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早在唐宋時期,泉州就被譽為東方的重要通商港口,世界各國的商人、學者、傳教士紛至踏來,因此給泉州留下了許多極為珍貴的歷史宗教遺跡和古典建筑。在泉州就并存著七種宗教,分別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婆羅門教、摩尼教等,這在世界上是極為罕見的,所以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館之稱,同時泉州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些都證明了當時泉州港經濟的發(fā)達,社會的繁榮。今天我們第一站要參觀的是泉州偉大的古建筑——洛陽橋。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位于泉州城東13公里,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并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橋。它是當時廣東、福建進京城的必經之路。講到這里也許各位來賓會提出疑問,洛陽橋應該在河南洛陽,此橋為何取名洛陽橋呢?據(jù)有關資料記載,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帶居住著夷民主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會動蕩不安,時有戰(zhàn)爭爆發(fā),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遷,遷到泉州及閩南一帶的多數(shù)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帶的人士,現(xiàn)在泉州乃至整個閩南地區(qū)所用的語系稱為河洛語,也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閩南語,這些中原人士,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發(fā)達的農業(yè)技術和經驗,引導當?shù)厝藗冮_墾、發(fā)展,他們來到了泉州,看到這里的山川地勢很象古都洛陽,就把這個地方也取名為洛陽,此橋也因此而命名。

現(xiàn)在我們已經到了洛陽江畔的洛陽橋頭。我們面前的這座橋就是聞名海內外的洛陽橋。當時洛陽江“水闊五里,波濤滾滾”。人們往返只能靠渡船過渡,每逢大風海潮,常常連人帶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為了祈求萬無一失地平安過渡,就把這個渡口稱為“萬安渡”,橋也因此稱之為“萬安橋”。據(jù)《泉州府志》記載,舊萬安渡是北宋慶歷初郡人李寵甃石作浮橋,后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橋。洛陽橋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四月至嘉祐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053年至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個月的時間,耗資一萬四千多兩銀錢才建成。洛陽橋原長1200米,寬5米,橋墩四十六座,兩側有500個石雕扶攔28尊石獅,兼有7亭9塔點綴其間,武士造像分立兩端,橋的南北兩側種植松樹七百棵。我們身后的這棵松樹就是當年遺留下來的,已經有900多年的歷史。

當年主持修建洛陽橋者為泉州郡守(太守)蔡襄。相傳蔡襄為天上文曲星下凡,他自幼聰明博學,十八歲高中狀元,遂本朝為官,但他從小受其母教誨,為官后要為郡人修橋,為民解難。所以他在朝庭不久便申請回本府為官,為泉郡守(知府)。他回到泉州后為洛陽江水深浪大,難造橋基而日夜發(fā)愁。一天他突然夢見觀音大士指點他派人向海龍王求助。蔡襄一覺醒來十分驚奇,便給海神寫一封求助公文,問手下衙吏:“誰人下得海?!币粋€衙吏隨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來此人姓夏得海,誤以為老爺叫他,隨口應答。于是派他前往海神處投遞公文。夏得海知道此去必無回,便告別了妻子,買了一壺酒喝得大醉臥在海灘上,想讓潮水卷走了事,哪知一覺醒來,黃色的公文袋變成了紅色公文袋,于是連忙回來交給蔡襄,打開一看,只見上面寫著一個“醋”字。蔡襄冥思苦想,終于領悟了海龍王的啟示,當月甘一日酉時動工,果然此時海潮退落,三天三夜不漲潮,橋基終于順利砌成。但是由于當時資金有限,橋的高度不夠,每逢洪水,橋面經常被淹沒。所以后來又傳說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為此橋出資增高三尺。李五為泉州大富商,由于他生活的奢侈和揮霍,被小人誣告,無故被抓往京城問罪。當他的囚車過洛陽橋時,水已淹沒路面,他很艱難地過了橋,因此他對天發(fā)誓,要是他能平安無事回鄉(xiāng),一定出資將洛陽橋增高三尺。果然,三年后他順利回家,因此就出資將橋增高了三尺。當然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洛陽橋已經是經過修葺的,最后一次修葺是1938年,蔡挺楷帶領十九路軍路過泉州時修建的。

下面向各位來賓介紹一下有關洛陽橋的建筑特點。早在北宋,我們的先民就以驚人的毅力和無窮的智慧,創(chuàng)造了一種直到現(xiàn)代才被人們所認識的新型橋基——筏型基礎。所謂的筏型基礎就是沿著橋梁中軸線的水下底部拋置大量的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埕作橋基,然后在上面建橋墩,這種建造方式對中國乃至世界造橋科學都是一個偉大的貢獻。為了鞏固橋基,在橋下養(yǎng)殖了大量的牡蠣,巧妙地利用牡額外殼附著力強,繁生速度快的特點,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膠結成一個整體,這是世界造橋史上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應用于橋梁工程的先例。當時沒有現(xiàn)代的起重設備,就采用“浮運架梁法”,利用海朝漲落的高低位置,架設橋面大石板,顯示了我們先民建橋的非凡才智。船形橋墩也頗具特色,它有利于分水。洛陽橋成功地建成了我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是我國古代橋梁建筑史上的偉大創(chuàng)舉,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教授稱贊說:“洛陽橋是福建橋梁的狀元”。

接著我們繼續(xù)參觀蔡襄詞。它始建于宋代,歷代均有修葺,現(xiàn)存建筑為清代修建,飼堂大廳中間是蔡襄的塑像,中亭有“萬安橋記”碑刻,此碑世稱為“三絕”碑。文章精練,用一百五十三個字記載造橋的時間、年代、橋的長寬、花費的銀兩,參與的人物等,書法遒美,刻工精致。此碑為洛陽橋增輝不少。這碑文由蔡襄自撰自書。蔡襄字君漠,仙游人,曾兩次任泉州知府。是我國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他的一生為后人留下了許多優(yōu)秀作品,除了著名的《萬安橋記》外,還有藏于河南安陽魏公飼的《晝錦堂記》;福州鼓山的《忘舊石》等碑刻。除此之外,他還有大量的紙本書法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這些作品都反映了他對前人優(yōu)秀書法精華的吸收。有古書《評書》認為“追配前人者,獨蔡君漠書?!碧熨Y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化無窮,遂為本朝第一。由于他大量接受前人的優(yōu)點,融會貫通,因此蔡襄的書法充滿了藝術魁力。

蔡襄的書法作品表現(xiàn)了一種當時文人的氣息,他效法過王羲之,顏真卿等,取法爭上,超然脫俗,神清氣淡,達到古雅優(yōu)美的境界。這種境界往往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在欣賞的同時得到提升。蔡襄的書法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作,不是重復,因此形成一種新的書法格局。學古人而泥古,繼承前人而創(chuàng)造,使蔡書有了新的美學價值,因此他的書法作品永留書法史冊。

今天我的講解就到這里,請各位來賓自由活動,留影紀念。

2022古都洛陽心得體會和感想五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歡迎光臨古都洛陽?,F(xiàn)在向各位介紹一下洛陽市的概況。

洛陽市位于河南省西部,黃河中游南岸,伊洛盆地北緣,因居古代城區(qū)洛水之陽而得名。它東扼虎牢,西據(jù)崤函,北依邙山,南對伊闕,東南面向嵩、洛、伊、廛、澗四條河流蜿其間,自古就有河山控戴,形勝甲天下,且居天下之中的美譽。

如此險固的地理形勢和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為歷代帝王的理想的建都之所。根據(jù)歷年的考古發(fā)掘和大量翔實的歷史文獻驗證先后曾經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魏、西晉、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晉等十三個朝代在此立國,時間長達1500多年。此外,又有8個朝代將其作為陪都。所以,洛陽是七大古都中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天下名都。由于洛陽長期作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所以所多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都發(fā)生在這里,有許多重要人物活動都在這里。因此大歷史學家司馬光說: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這就是說洛陽是中國歷史的縮影,如果你想了解5020xx年的中國,那你必須來看洛陽。

即使在今天經過歷史的沖刷,洛陽依然有著豐富的文化遺存、名勝古跡。數(shù)量之多這里就無法歷數(shù)了,我們將在隨后的游覽過程中為大家一一講解。

洛陽不僅是聞名中外的歷史文化名城,而且是舉足輕重的現(xiàn)代化工業(yè)城市和重要的科研基地,其工業(yè)與科技實力和外貿出口在河南省首屈一指。有第一拖拉機場,軸承廠等一批全國知名的大型企業(yè)和研究所;洛陽還有豐富的煤炭、鉬、黃金、鋁土等礦產資源和森林資源;有四通八達的公路、鐵路、航空交通網絡、航空口岸及海關;還有全國規(guī)模較大的綜合性市場----關林商貿城;有享譽中外的歷史名酒杜康酒、唐三彩和洛陽水席;有甲天下的國色牡丹。每年四月的牡丹花會,曾吸引無數(shù)中外朋前來一睹盛況,大飽眼福。真可謂:花如海,人如潮,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如今,洛陽正借助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fā)的強勁東風,抓住這一難得的機遇,實施東引西進戰(zhàn)略,加快發(fā)展步伐---撤銷郊區(qū),調整區(qū)劃,拉大城市框架;配合創(chuàng)建國家優(yōu)秀旅游城市和文明城市,大搞基礎建設和內外部環(huán)境整治;提出大旅游發(fā)展戰(zhàn)略,對龍門石窟、白馬寺、關林廟三大景點的周邊環(huán)境進行治理;做出為龍門石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負重加壓,背水一戰(zhàn)的果斷決策,經過不懈努力,獲得圓滿在功;建設洛浦公園,營造優(yōu)美環(huán)境,再現(xiàn)當年洛浦秋風勝景。。。。。。。

朱仙鎮(zhèn)導游詞 ·中岳廟導游詞 ·岳飛廟導游詞 ·河南嵩山少林寺導游詞

朋友們,洛陽市委、市政府這些舉措,將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其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日益明顯的表現(xiàn)出來。這是一個良好開端。相信不久的將來,洛陽定會以嶄新的姿態(tài)讓世人刮目相看,洛陽的明天會更加輝煌!

我的介紹完了,預祝朋友們今后幾天的洛陽之旅愉快!

2022古都洛陽心得體會和感想六

大家好!首先我歡迎各位來泉州參觀、考察。

泉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已經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早在唐宋時期,泉州就被譽為東方的重要通商港口,世界各國的商人、學者、傳教士紛至踏來,因此給泉州留下了許多極為珍貴的歷史宗教遺跡和古典建筑。在泉州就并存著七種宗教,分別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婆羅門教、摩尼教等,這在世界上是極為罕見的,所以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館之稱,同時泉州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些都證明了當時泉州港經濟的發(fā)達,社會的繁榮。今天我們第一站要參觀的是泉州偉大的古建筑——洛陽橋。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位于泉州城東13公里,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并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橋。它是當時廣東、福建進京城的必經之路。講到這里也許各位來賓會提出疑問,洛陽橋應該在河南洛陽,此橋為何取名洛陽橋呢?據(jù)有關資料記載,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帶居住著夷民主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會動蕩不安,時有戰(zhàn)爭爆發(fā),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遷,遷到泉州及閩南一帶的多數(shù)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帶的人士,現(xiàn)在泉州乃至整個閩南地區(qū)所用的語系稱為河洛語,也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閩南語,這些中原人士,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發(fā)達的農業(yè)技術和經驗,引導當?shù)厝藗冮_墾、發(fā)展,他們來到了泉州,看到這里的山川地勢很象古都洛陽,就把這個地方也取名為洛陽,此橋也因此而命名。

現(xiàn)在我們已經到了洛陽江畔的洛陽橋頭。我們面前的這座橋就是聞名海內外的洛陽橋。當時洛陽江“水闊五里,波濤滾滾”。人們往返只能靠渡船過渡,每逢大風海潮,常常連人帶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為了祈求萬無一失地平安過渡,就把這個渡口稱為“萬安渡”,橋也因此稱之為“萬安橋”。據(jù)《泉州府志》記載,舊萬安渡是北宋慶歷初郡人李寵甃石作浮橋,后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橋。洛陽橋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四月至嘉祐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053年至 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個月的時間,耗資一萬四千多兩銀錢才建成。洛陽橋原長1200米,寬5米,橋墩四十六座,兩側有500個石雕扶攔28尊石獅,兼有7亭9塔點綴其間,武士造像分立兩端,橋的南北兩側種植松樹七百棵。我們身后的這棵松樹就是當年遺留下來的,已經有900多年的歷史。

當年主持修建洛陽橋者為泉州郡守(太守)蔡襄。相傳蔡襄為天上文曲星下凡,他自幼聰明博學,十八歲高中狀元,遂本朝為官,但他從小受其母教誨,為官后要為郡人修橋,為民解難。所以他在朝庭不久便申請回本府為官,為泉郡守(知府)。他回到泉州后為洛陽江水深浪大,難造橋基而日夜發(fā)愁。一天他突然夢見觀音大士指點他派人向海龍王求助。蔡襄一覺醒來十分驚奇,便給海神寫一封求助公文,問手下衙吏:“誰人下得海?!币粋€衙吏隨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來此人姓夏得海,誤以為老爺叫他,隨口應答。于是派他前往海神處投遞公文。夏得海知道此去必無回,便告別了妻子,買了一壺酒喝得大醉臥在海灘上,想讓潮水卷走了事,哪知一覺醒來,黃色的公文袋變成了紅色公文袋,于是連忙回來交給蔡襄,打開一看,只見上面寫著一個“醋”字。蔡襄冥思苦想,終于領悟了海龍王的啟示,當月甘一日酉時動工,果然此時海潮退落,三天三夜不漲潮,橋基終于順利砌成。但是由于當時資金有限,橋的高度不夠,每逢洪水,橋面經常被淹沒。所以后來又傳說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為此橋出資增高三尺。李五為泉州大富商,由于他生活的奢侈和揮霍,被小人誣告,無故被抓往京城問罪。當他的囚車過洛陽橋時,水已淹沒路面,他很艱難地過了橋,因此他對天發(fā)誓,要是他能平安無事回鄉(xiāng),一定出資將洛陽橋增高三尺。果然,三年后他順利回家,因此就出資將橋增高了三尺。當然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洛陽橋已經是經過修葺的,最后一次修葺是1938年,蔡挺楷帶領十九路軍路過泉州時修建的。

下面向各位來賓介紹一下有關洛陽橋的建筑特點。早在北宋,我們的先民就以驚人的毅力和無窮的智慧,創(chuàng)造了一種直到現(xiàn)代才被人們所認識的新型橋基 ——筏型基礎。所謂的筏型基礎就是沿著橋梁中軸線的水下底部拋置大量的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埕作橋基,然后在上面建橋墩,這種建造方式對中國乃至世界造橋科學都是一個偉大的貢獻。為了鞏固橋基,在橋下養(yǎng)殖了大量的牡蠣,巧妙地利用牡額外殼附著力強,繁生速度快的特點,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膠結成一個整體,這是世界造橋史上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應用于橋梁工程的先例。當時沒有現(xiàn)代的起重設備,就采用“浮運架梁法”,利用海朝漲落的高低位置,架設橋面大石板,顯示了我們先民建橋的非凡才智。船形橋墩也頗具特色,它有利于分水。洛陽橋成功地建成了我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是我國古代橋梁建筑史上的偉大創(chuàng)舉,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教授稱贊說:“洛陽橋是福建橋梁的狀元”。

接著我們繼續(xù)參觀蔡襄詞。它始建于宋代,歷代均有修葺,現(xiàn)存建筑為清代修建,飼堂大廳中間是蔡襄的塑像,中亭有“萬安橋記”碑刻,此碑世稱為 “三絕”碑。文章精練,用一百五十三個字記載造橋的時間、年代、橋的長寬、花費的銀兩,參與的人物等,書法遒美,刻工精致。此碑為洛陽橋增輝不少。這碑文由蔡襄自撰自書。蔡襄字君漠,仙游人,曾兩次任泉州知府。是我國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他的一生為后人留下了許多優(yōu)秀作品,除了著名的《萬安橋記》外,還有藏于河南安陽魏公飼的《晝錦堂記》;福州鼓山的《忘舊石》等碑刻。除此之外,他還有大量的紙本書法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這些作品都反映了他對前人優(yōu)秀書法精華的吸收。有古書《評書》認為“追配前人者,獨蔡君漠書?!碧熨Y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化無窮,遂為本朝第一。由于他大量接受前人的優(yōu)點,融會貫通,因此蔡襄的書法充滿了藝術魁力。

蔡襄的書法作品表現(xiàn)了一種當時文人的氣息,他效法過王羲之,顏真卿等,取法爭上,超然脫俗,神清氣淡,達到古雅優(yōu)美的境界。這種境界往往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在欣賞的同時得到提升。蔡襄的書法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作,不是重復,因此形成一種新的書法格局。學古人而泥古,繼承前人而創(chuàng)造,使蔡書有了新的美學價值,因此他的書法作品永留書法史冊。

今天我的講解就到這里,請各位來賓自由活動,留影紀念。

2022古都洛陽心得體會和感想七

洛陽,素稱“九朝古都”,但實際上先后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洛陽作為都城,前后歷時1520_年,是中國七大古都中建都時間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古都。

距市區(qū)13公里的龍門是洛陽南面的天然門戶,這里兩岸香山、龍門山對立,伊水中流,遠望就象天然的門闕一樣。因此自春秋戰(zhàn)國以來,這里就獲得了一個形象化的稱謂“伊闕”。隋煬帝都洛陽,因宮城城門產正對伊闕,古代帝王又以真龍?zhí)熳幼跃?,因此得名“龍門”,“龍門”之名即延用至今。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就雕刻在伊河兩岸的山崖上,南北長約1公里。從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時開始營造,經過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延至北宋,累計大規(guī)模開鑿約四百余年,現(xiàn)存窟龕2345個,碑刻題記2800余塊,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萬尊。其窟龕、造像和題記數(shù)量之多,居中國石窟之冠,與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岡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佛教藝術寶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于1961年確定龍門石窟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_年11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通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龍門石窟是中國古代封建政權凌駕于佛教之上的宗教藝術,由于魏、唐兩代皇室的參與而形成了龍門石窟皇家風范的重要特色,許多窟龕或造象的興廢變遷都與當時的政治形勢變化有著密切關系。

“龍門山色”自古即為洛陽八景之首。北魏以來,這里松柏蒼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最為有名。山腳處泉水汩汩,伊水碧波蕩漾,唐代時行船往來,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與青山綠水交相輝映,形成了旖旎蔥蘢,。鐘靈毓秀的龍門山色。伊闕風光。中國古代歷史上曾有許多文人墨客,帝王將相,高僧大德徜徉于此,賦詩吟誦。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游之勝,香山首焉”的佳句,聲名遠揚,今誦尤新。

潛溪寺朋友們,下面我們將參觀龍門石窟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窟潛溪寺。潛溪寺為唐高宗初年雕造。洞內造像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主像阿彌陀佛居中而坐,身體各部比例勻稱,面容豐滿,胸部隆起,表情靜穆慈祥。兩側觀世音、大勢至菩薩體軀比例適中,豐滿敦厚,表情溫雅文靜,富于人情味,揭示了唐初雕刻藝術的長足發(fā)展。阿彌陀佛和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合稱為“西方三圣”,是佛教凈土宗供奉的偶像。

隋唐時代是中國佛教發(fā)展的又一個繁盛期。佛教學風在“破斥南北、禪義均弘”形勢下,南北佛教徒們不斷的交流和互相影響,完成了對以前各種佛教學說的概括和總結,從而使佛教中國化的趨向更加明顯,也使佛教造像藝術充滿了清新與活力。因此,在造像藝術上發(fā)生了不同于北魏時代造像風格的變化,潛溪寺中的造像已揭開了盛唐那種豐腴、典雅的造像風格的序曲。

賓陽中洞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實行了意義重大、比較徹底的漢化改革,歷史上稱為“孝文改制”。由最高統(tǒng)治者實行的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對當時皇家貴族發(fā)愿開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一定影響。下面我們將參觀的賓陽中洞的造像風格和服飾就是孝文帝改制在文化上的反映。

朋友們,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這三座洞窟合稱為賓陽三洞。賓陽三洞因統(tǒng)一規(guī)劃、有計劃開鑿且并排布局而得名。這三座洞窟從公元520_年開鑿直到520_年停工,歷時長達20_年還未完工,史書記載用工多達80多萬。中間的為賓陽中洞,是北魏宣武帝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開鑿。洞中三壁造三世佛,從南向茲依次為過去世燃燈佛、現(xiàn)在世佛釋迦牟尼和未來世佛彌勒佛。

賓陽中洞的窟頂是穹隆形,好像蒙古包的頂部,地面雕刻著大型蓮花,周邊是蓮花花瓣、水波紋和其它裝飾圖案,如同鮮艷美麗的地毯式樣子。這種形式使人很自然聯(lián)想起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主佛釋迦牟屁,造像手法已和北魏鮮卑族拓拔部固有的粗獷敦厚之風有所不同,而是吸收了中原地區(qū)漢民族文化的成分和當時南朝所流行的“清瘦俊逸”的風尚,形成了遷都洛陽后佛教造像“秀骨清像”的藝術形式。主佛體態(tài)修長,面容清瘦,眉目疏朗,嘴角上翹,表情溫和,神采飄逸。服飾已脫去了云岡石窟中雙領下垂式袈裟和偏袒右肩式袈裟,改為中原地區(qū)褒衣博帶的形式,衣裙下部雕作羊腸紋拖在基座前部,一層一層折疊著。這種雕造風格迅速在全國流行開,成為北魏時期佛教藝術中國化、民族化的造像特色。

這種造像手法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接近了許多,正是孝文帝改制在龍門石窟造像上的反映。

中洞窟門內前壁兩側下層各有一幅大型浮雕,北為孝文帝及侍從禮佛圖,南為文昭皇太后及嬪妃禮佛圖。這兩幅作品,精美絕倫,20世紀30年代被盜鑿而去,現(xiàn)分別藏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堪薩斯州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1978年,當人們拆除賓陽中洞的清代所建磚券門時,雕鑿于北魏時期造型鮮為人知的天王造像顯現(xiàn)在人們面前。朋友們請看,當時在窟門過道兩壁上發(fā)現(xiàn)的就是三頭四臂的帝釋天王和四頭四臂大梵天王浮雕。

賓陽中洞完成于六世紀中葉,它顯示了當時我國石窟藝術發(fā)展的高超水平。

伊闕佛龕之碑-----李泰與賓陽南洞朋友們,我們現(xiàn)在所看的這塊大碑,名為“伊闕佛龕之碑”,由唐太宗時中書侍郎岑文本撰文,中央令、大書法家褚遂良書丹。這通碑為目前國內所見褚遂良楷書之最大者,字形奇?zhèn)バ忝?,是唐楷書法藝術的珍品。碑文主要記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為其母文德皇后長孫氏死后做功德而開鑿,碑文中并有大量粉飾、美化李泰之語。因此,結合太宗末年李泰與太子李承乾爭奪太子位的史實可知,李泰借為母親開窟造像做功德,實有獲得太宗好感,為自已撈取政治資本的目的和用心。需要說明的是,這通碑原應為此魏所雕的賓陽中洞的造窟碑,到了唐代李泰為節(jié)省費用,竟就勢磨去原有碑文,又重新雕刻成唐碑的。

賓陽南洞下面我們參觀賓陽南洞。賓陽南洞是在北魏未完工的基礎上,為唐代早期又繼續(xù)開鑿的洞窟,所以在造像藝術上承北魏剛健之遺風,下開盛唐活潑生動之氣象。主尊像阿彌托佛面部豐潤,嘴唇厚大,衣紋自然、流暢。這一期間的寶座都是呈方形直角,到了盛唐才趨向于蓮花束腰須彌座的形式。

洞內龕像密布,其中太宗貞觀年間的題記達19處,為中國石窟中貞觀題記最多的一窟。眾多的造像題記為研究初唐的石窟造像藝術提供了珍貴的文字資料。

摩崖三佛龕朋友們,我們面前的這一窟因臨山摩崖造像且題材為三佛而稱為摩崖三佛龕。崖壁上為三坐佛,以彌勒佛為主尊居中,左、右二結迦坐佛。以彌勒為主尊的三佛題材為中國石窟所罕見。該窟無題記,結合文獻研究,該窟應為武則天建立武周政權制造佛教神學輿論所開鑿,宣揚武氏為彌勒下凡,以利于穩(wěn)固政權。它開鑿于武周政權時期,即公元690年左右,因武氏晚年發(fā)生了張柬之策動的政變,武周政權結束,該窟隨即中輟,因此,窟中造像僅為毛坯,比較粗糙。

萬佛洞萬佛洞因洞內窟壁上雕刻有一萬五千尊小佛像而得名。窟頂蓮花周圍刻有“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監(jiān)姚神表,內道場運禪師一萬千尊像龕”的題記,表明這個洞窟完工于公元680年的十一月三十日,主持修造者是大監(jiān)姚神表和內道場的智運禪師。

主佛阿彌陀佛的造像手法體現(xiàn)了唐代盛行的以豐腴為美的審美時尚,表現(xiàn)出一種雍容大度、儀態(tài)軒昂的造像風格。人物波狀的發(fā)紋、豐滿圓潤的臉部輪廓、垂肩的雙耳、寬厚的雙肩、簡潔流暢的衣紋都表明盛唐的雕刻技藝在這一時期已經達到了成熟的階段。

主佛端坐于仰覆蓮束腰須彌寶座上,在寶座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剛托重力士,他們的肌肉突出,富于動態(tài),與主佛的靜態(tài),一動一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南北兩壁雕刻的一萬五千多尊高約4厘米的小佛,把整個萬佛洞裝點成西方佛國中佛祖弘揚佛法、眾生虔誠聆聽的場面。在窟頂碑刻題記的外側是凌空飄舞的飛天,這飛些天手捧供果,翩翩起舞,與它對應的是窟內南北兩壁壁基下部的伎樂人。每側墻壁下部各有6位伎樂人,手持空篌、法鑼、羯鼓,一方面為研究唐代音樂提供了史料,另一方面,它們與窟頂飛天上下呼應,營造了一種西天極樂世界里,歌舞升平,萬人成佛的場景。

萬佛洞前后兩室,窟門外兩側為二力士,前室南北壁原來刻有龍門石窟體形最大、造形最為精美的護法獅子兩尊,20世紀30年被盜,現(xiàn)藏于美國波士頓博物館。

窟門外南壁上部刻有一觀音菩薩,面部豐潤,體態(tài)健美左手提凈瓶,右臂向上彎曲持佛塵搭于右肩。她那扭動的身軀、微斜的頭頸、豐滿的胸部,形成了優(yōu)美的曲線,顯得含蓄、端莊,是唐刻觀音菩薩的杰作。

雙窟萬佛洞下的這兩座洞窟因并排雕鑿且有共同的前室而得名“雙窟”。北洞中是三世佛造像,主尊為釋迦牟尼,南北兩側是二弟子、二菩薩以及過去佛和未來佛。三世佛的造像題材表現(xiàn)了佛教世界里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

在雙窟的南洞里,雕鑿的主佛是彌勒佛,南北兩壁上雕有小千佛。彌勒和釋迦牟尼分列在南北兩個洞窟,稱作雙窟,它們完工于同一時代,所以在人們的想象中是當時的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則天共同臨朝執(zhí)政的一種局面。在這個歷史時期,武則天實際上是掌管朝廷的重權,奏章都由她來批閱。武則天在這一時期,為了積極樹立自己就是彌勒下世這一思想,但又有礙于李治在位的實際情況,所以就把釋迦牟尼和彌勒共同雕鑿于南北兩窟,就是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這種雙窟并列的局面。

蓮花洞朋友們,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這座洞窟稱為蓮花洞。因洞頂有一朵保存完好、直徑達3米多的高浮雕的大蓮花而得名。洞內造一佛二弟子,均呈立姿,為釋迦牟尼帶領兩個弟子游說講經之像。主佛采用高浮雕手法,兩側的弟子迦葉、阿難用浮雕手法,對比鮮明。迦葉身披厚重的袈裟,手持錫杖,胸部肋骨暴露,細膩地表現(xiàn)出這位佛教繼承人經過艱辛歲月,長途跋涉的形象。他右手拄著的錫杖上帶有九個響環(huán),震地有聲,據(jù)說是佛教中一種法器。人們聽見響環(huán)的聲音,就知道佛祖到來,出外叩拜佛祖、傾聽佛法。

二弟子的頭像于20世紀30年代被盜鑿,現(xiàn)都存于法國吉美博物館。

窟頂蓮花周圍環(huán)繞著飛天,她們手捧供果和其它的器皿,顯得飄逸灑脫,在《妙法蓮花經》里曾有這樣的記載:飛天是佛教中的香因神,說是諸天伎樂,百千萬神于虛空中一時俱作,雨眾天華,表現(xiàn)了佛教中飛天和伎樂人營造出歡樂和諧的場面。

洞窟南壁左上部層層排列了幾層小型佛像,據(jù)說這是龍門石窟最小的佛像,高度僅有2厘米,五官清晰,刻畫細膩。南壁壁面上排列了許多佛龕,龕楣裝飾有各自不同的特點:有帷帳式的,有的是火焰紋,有表現(xiàn)文殊與維摩詰對座辯法的故事,還有禮佛圖的形象。在龕楣細部,有忮樂人、飛天,有蓮花化生出來的菩薩;有線刻的,有淺浮雕的。其中一對飛天,她們的衣裙向上卷起,飄飄蕩蕩的形式好象一朵盛開的蓮花,而兩個飛天的面部正是蓮花的花蕾。外側是一些伎樂人向她們飄飛過來,蕩起的衣裙好象蓮花的枝蔓一樣,表現(xiàn)了一種綠柳絲絳萬千條景象。

這個小龕龕楣是火焰紋的造型,它的火焰向內收,到中間再向上形成火苗的苗頭,火焰紋之上南北兩側各一組眾生聽法像,這個浮雕表現(xiàn)了文殊菩薩和維摩詰辯法的情景。它的上部是帷幕,帷幕是中國民俗畫常有的表現(xiàn)形式,在這里我們看到外來的佛教文化與中國本土文化的結合,成為有中國特色的佛雕藝術形式。

窟外門楣為火焰紋,中間刻有一個獸形鋪首,雕工精湛。左上方有明代河南巡撫趙巖題“伊闕”二字。

奉先寺現(xiàn)在,我們參觀的是奉先寺。奉先寺,原名“大盧舍那像龕”,規(guī)模宏大、氣勢磅礴、雕像精美、技藝精湛,是龍門石窟開鑿規(guī)模最大的摩崖像龕,也是龍門石窟唐代雕刻藝術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據(jù)于唐玄宗開元十年刻就的《河洛上都龍門之陽大盧舍那像龕記》記載,奉先寺為唐高宗所創(chuàng),皇后武則天曾于高宗咸亨三年(672年)捐助脂粉錢兩萬貫,工程完工于上元二年(675年)。整個大像龕造像布局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等一鋪九尊大像,主尊“大盧舍那佛”坐像,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面相豐滿圓潤,方額廣頤,眉若彎月,雙目俯視,炯炯有神;略作微笑,兩耳長垂,衣紋簡練,靈活而又儲蓄的眼睛顯得更加秀美,整尊造像,給人一種莊嚴典雅、肅穆寧靜之感。左側迦葉,身首雖殘,但仍顯出一位飽經風霜的老僧形象;右側阿難,濃眉細眼、年輕睿智、虔誠大方、充滿自信,宛如一聰慧少所形象。二菩薩衣飾華麗,端莊而矜持的表情,天王嚴肅威武而雙碩壯有力的神情,力士堅毅勇猛而雙暴躁的性格,以及那無所謂懼傾力承托的地鬼,無不形神兼?zhèn)?、惟妙惟肖。其雕鑿?guī)模、藝術設計、人物塑造、雕像造型方面的成就,反映了唐代藝術家的高超技藝、審美時尚、美學理念和唐代美術所達到高度藝術水平。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當時統(tǒng)治階級及藝術家心目中神化的“圣賢”形象,從另一側面又折射出了當時社會佛教發(fā)展的盛況和唐代國力的強大。因此,奉先寺大盧舍那像龕群雕,既是盛唐雕刻藝術的代表,又是人類美術史上的杰作,具有永恒的藝術魅力和美學價值。

古陽洞朋友們,參觀完奉先寺,我們將繼續(xù)參觀南面的古陽洞。著名的“龍門二十品”其中有十九品就在這一洞窟中。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遷都洛陽,孝文帝開始在龍門為其祖母馮太后開窟造像祈福作功德,王公大臣、貴族、官僚、武官將相繼在窟內造像,這就形成了古陽洞內最早的一批造像,從而開始皇家營造龍門的第一斧第一鑿,揭開了創(chuàng)建龍門石窟的第一篇章。

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這一洞窟就是古陽洞,它是利用天然溶洞擴鑿而成的。正壁主佛為釋迦牟尼,結跏趺坐于方形臺座上。面相長圓,較為瘦削。頭頂還塑了一個發(fā)冠,發(fā)冠本身是道的產物,這是在清朝八國聯(lián)軍侵略中國,慈禧太后逃亡西安回北京途中路過龍門留下的,所以當?shù)匾灿腥朔Q古陽洞為老君洞。

主佛兩側的菩薩上身微微后傾,頭戴寶冠,面容清秀,上身袒露,身著長裙,造型厚重,比例勻稱,表情莊重文靜,姿態(tài)優(yōu)美,是北魏石刻藝術的代表作。

北側墻壁上排列了三層大型佛龕,最上面一排的造像與云岡石窟有著一脈相承的聯(lián)系,佛像都是結跏趺坐,形體較顯渾厚。如果說它還保持著云岡石窟的特色的話,那么第二層交腳彌勒的造像,則體現(xiàn)了北魏時期龍門石窟造像秀骨清姿的藝術格調。人物瘦小,細腰,雙腿交叉坐于臺座上。北壁最上部的佛龕雕鑿于北魏景明三年,我們現(xiàn)在只能看到佛龕殘損的身軀,佛頭高32厘米,被人盜走后,現(xiàn)在為私人收藏。最下部的一排佛龕,造像風格表現(xiàn)出雍容大度的特點,可能是唐早期的作品。不同時期的造像集中在同一洞窟里,說明了古陽洞雕鑿時間之長,綿延朝代之久。

龍門石窟中有許多碑刻題記,經過歷朝的推崇,到清代中期,人們從這2800多塊題記中,精選出了二十塊有代表性的作品,稱為“龍門二十品”,古陽洞就占十九品?!褒堥T二十品”是魏碑書法的杰出代表,以“龍門二十品”為代表的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魄力雄強,氣象渾穆,上承漢隸,下開唐楷,在我國的書法藝術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視為國寶。

北魏造像峻拔瘦硬的風格與魏碑斬刻奇肆的風格藝術內涵相通。歷史上書法家發(fā)現(xiàn)了碑刻題記的價值,卻又把雕像視為工匠的藝術。相反,西方研究中國藝術史的專家對北魏石雕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認為“魏的雕刻代表了人類宗教藝術的一個高峰”。

藥方洞藥方洞因窟門兩側刻有古代藥方而得名。此洞北魏晚期創(chuàng)建,經東魏和北齊,直至唐初仍有雕刻,因此在雕刻藝術上呈現(xiàn)不同時代的多種藝術風格。洞內主佛、二弟子、二菩薩和洞外二力士及窟門八角束腰蓮花柱均為北齊所雕造。該洞是龍門石窟中具有北齊造像風格的唯一大型石窟。北齊時期的雕像頭部碩大,身軀如柱,給人以臃腫、笨拙的感覺。

洞口過道兩側石壁上刻有藥方近140個,治療40種疾病。治療方法主要是藥物治療和針灸治療。涉及科別有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皮膚科、神經科、腫瘤科、泌尿科等。所用藥物多是我國農村常見的植物藥、動物藥和礦物藥。制劑方法有丸、散、膏、湯等。

藥方洞石刻藥方刻于唐代初年,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石刻藥方,是我國醫(yī)學寶庫中的瑰寶。它記錄了我國古代醫(yī)藥的成就,在研究我國醫(yī)藥學上有重要價值。

皇甫公窟皇甫公窟因北魏胡太后母舅皇甫度開鑿而得名。主佛釋迦牟尼高3.18米,身穿褒衣帶式的袈裟,衣飾用平直九刀刻法,衣裙有棱有角,坐在蓮花座上。面部已經殘損了,頭上還留有高肉髻,右足外露,足掌向上;右臂平舉,手掌上揚;左手掌心向外,手指向下,作滿足人們愿望的與愿印。有趣的是,這尊大佛竟有有6個手指,據(jù)說是按照孝明皇帝的形象塑造的。由此可以看出皇甫度以佛事向皇帝獻忠心的良苦用心。

皇甫公窟南、北壁基下保存有具有極高價值的禮佛圖浮雕,這兩幅浮雕人物圖案帶有濃重的繪畫意味。北壁皇帝禮佛圖東起前三人為比丘,前兩個比丘正俯身向香爐內添香,第三位是年長的高僧,左手托缽作前導。第四人為一老婦,頭飾華麗,身穿長裙大袖,左手持一蓮蕾,徐步向前。弟八人為一青年男子,頭戴籠冠,身穿寬袍大袖的長袍,右手托缽,有趣的是其身后還有一男童為他提衣擺。這一男一女無疑是孝明皇帝和胡太后。這一作品用寫實的手法把人物的年齡,性格,身份,氣質都刻畫得淋漓盡致,其余的宮女有的手舉華蓋,有的手拿蓮蕾,虔誠嚴肅,徐徐而行。南壁則為皇甫公夫婦禮佛圖。

左右二菩薩半結跏趺坐在菩提樹下,坐樹下思維狀。菩提樹樹干彎曲,枝繁葉茂。樹的上方又分別刻有一組羅漢像,羅漢身穿雙領下垂式袈裟,雙手合十或手持蓮花。

圍繞著窟頂?shù)纳徎ㄓ邪藗€伎樂,她們衣帶飄揚,手持琵琶、笙、排蕭等樂器,翱翔云間,由此看出在北魏時期,這些樂器就已經非常盛行了。

擂鼓臺南洞 參觀完西山的洞窟,請朋友們繼續(xù)參觀東山的洞窟。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這三座洞窟稱為“擂鼓臺三洞”。南邊的這座窟為擂鼓臺南洞。洞內方形座臺上的佛像被稱作“大日如來”在密宗里“大日如來”指的就是釋迦牟尼。主佛頭戴佛冠,臂戴臂釧,脖子戴項圈,穿袒右肩式袈裟,整個造像保留了外來造像藝術風格。

佛端坐在束腰方形臺座上,這種臺座在武周時期是比較流行的式樣。從正面看,佛頭部微微向下傾斜,目光向下俯視,和禮拜者的眼神交流,流露出一種關愛世人的殷殷之情。主尊豐潤的右臂搭于盤起的右膝之上,舒閑的神態(tài)、優(yōu)雅坐姿都體現(xiàn)出佛的從容、恬靜。從側面看這尊大佛的形態(tài),頭微微向前傾斜,肩向后仰,腰向內收,臀部依其坐勢顯得收放有序,胸部向前隆起,腰部三道環(huán)形的衣紋線條又顯現(xiàn)出腰部肌肉的健康有力。整個佛的造像極富質感,也正符合古人所說的:肌理細膩,骨肉亭勻。

在四壁上有高約36厘米的菩薩坐像,層層排列著有760尊之多,端坐在四周的墻壁上,神態(tài)肅穆安祥,似乎正在聆聽佛弘揚佛法。菩薩在古印度都是男性的形象,傳入中國后,逐漸塑成了女性的形象。

創(chuàng)造者對人物的形態(tài)美把握得相當適度,簡潔明快的線條和人體造型的健康都表現(xiàn)了當時的雕鑿者自身的審美價值取向及美學理想。

擂鼓臺中洞中間的這座洞窟稱為擂鼓臺中洞,又叫“大萬五佛洞”,因洞中造有一萬五千尊小佛像,且比西山萬佛洞小千佛稍大而得名。主尊為彌勒,整尊造像采取高佛雕手法,背光為龜甲形背屏,周圍環(huán)繞著伎樂人/飛天、騎象和騎獅的童子。

主尊端坐在束腰方形高臺坐上,臺坐下部延伸出兩朵蓮花,每朵蓮花上站立著一尊菩薩,整個造像渾然一體。主尊佛頭20世紀30年代被盜,現(xiàn)藏于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

洞窟雕鑿完成于武周時期,是為武氏政權歌功頌德的。西山的雙窟是彌勒與釋迦牟尼并坐,當時武則天還沒有成為一朝之君,表明她與_一個天皇一個天后并列的身份,而在這一洞窟中,以彌勒佛為主尊,表明她已破天荒地成了一位女皇。

看經寺:現(xiàn)在我們參觀的是看經寺,看經寺是龍門東山最大的一個石窟,整個窟室的平面設計基本上呈方形,與同一時期其它洞窟最大的不同是該窟正壁上沒有主像,而是在洞窟地面中央建壇,上置佛像供人拜佛。據(jù)考證,該窟為禪宗開鑿,洞窟造型為禪宗曾人打坐禮佛的禪堂。

窟內墻壁上部有一些不規(guī)則的零星造像,在北、東、南三壁下部雕有唐代最精美的一組29尊浮雕羅漢像。釋迦牟尼去世之后,將傳法的任務叫給了迦葉,迦葉寂滅后交給了阿難,之后傳莫田地,傳商那阿修,最后至二十九組菩提達摩。

菩提達摩是北魏時期自天竺來中國的曾人,被后代的佛教禪宗奉為第二十九代傳人??唇浰逻@二十九尊傳法的羅漢,恰好與《歷代法寶記》所載西土二十九祖先相吻合。

窟內現(xiàn)二十六尊羅漢像保存完好,每尊羅漢像高約1.8米,與真人等高,神態(tài)各異,性格刻劃入微,有飽經風霜而又睿智的、執(zhí)著而又聰慧的、慈祥善良的、兇猛嚴歷的、詼諧幽默的、嚴肅認真的,無不栩栩如生,是龍門石窟中現(xiàn)存最完整的一組羅漢群像雕刻。

龍門石窟雖然是佛教文化的藝術表現(xiàn),但也折射出當時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時尚。石窟中保留的大量宗教、美術、書法、音樂、醫(yī)藥 、建筑等事物石料,使龍門石窟成為一做大型的石刻藝術博物館。

古老的藝術、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方便的交通、完善的旅游設施,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海內外學者和游人紛至沓來。

這第二寶就是當年曾經歸為國力的唐三彩了!以黃——綠——白為主色調,誕生于唐代的這件工藝品,現(xiàn)在已經遠銷國外。其中,黑色的將軍馬被英倫友人贊頌為“倫敦黑”、“黑寶石”,有水火土所凝結的這件器物正可稱得上是中國人智慧的結晶。

這第三包就是洛陽水席,一是進口水席湯水多的特點,二是似水流云的上菜順序,即上一道,吃一道,撤一道。其特點是突出酸辣,富含湯水,滑兒爽口,食而不膩,共24道菜,8個涼菜,16道熱菜。

那第四包是什么呢?就是咱們馬上就要參觀的龍門石窟。至于為什么把它稱為第四寶?游覽完后,咱們自己就知道答案了。

好了,游客朋友們,龍門石窟已經到了,在下城之前提醒大家:我們的車身為淺綠色,車牌號為豫a96888。我的手機號碼是1234567?,F(xiàn)在呢?請大家關好車窗,帶好隨身物品和貴重物品,跟我下車,一同參觀游覽吧!

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南12公里的伊河兩岸,這里兩山對峙,伊水中流,形如門闕,故稱“伊闕”,隋朝史稱“龍門”,沿用至今。龍門石窟從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時開始營造,歷經400余年,現(xiàn)存窟龕2300多個,雕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2800余塊。雕刻內容除了佛教之外,還涉及建筑,服飾,音樂,書法,醫(yī)藥等,如同一座包羅萬象的石刻藝術博物館.20_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并與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岡石窟合稱為中國三大佛教藝術寶庫。

各位朋友,現(xiàn)在大家左手邊的就是潛溪寺,他是我們進入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石窟。潛溪寺始建于唐朝初年,距今約1300多年的歷史,因在鑿洞時有源源不斷流出的溪流而得名??邇榷错?shù)窨塘艘欢浯笊徎ǎ磧人┳∽鹣駷榘浲臃?,佛身?.38米,面額豐滿,胸部隆起,衣紋斜垂座前,身體各部比例勻稱。神情睿智,整個姿態(tài)給人以靜穆慈祥之感。兩側為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特別是南壁的大勢至菩薩,造型豐滿敦厚,儀態(tài)文靜,與主佛造像為龍門石窟唐代石雕中最優(yōu)美的兩尊。洞內前側兩壁各雕一護法天王,高顴大目、體魄雄壯、孔武有力、身披銷甲,是唐代高級武將的形象。踩在腳下的夜叉,也塑造的十分生動傳神。

請大家跟我向前走,路旁右側并排坐西向東的這三座石窟,即賓陽三洞。其中以中洞為代表,中洞在北魏時稱靈巖寺,明清以后才改稱賓陽洞,傳說是根據(jù)道教八仙之一呂洞賓之字和號的末兩字相加而命名的。此洞從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就是公元520_年開始雕鑿到正光四年,即公元520_年6月完工,歷時達20_年之久。賓陽中洞是一座三世佛窟。北魏由于受“法華經”影響較大,除了信仰釋迦、多寶外,還信仰的對象便是三世佛了。在龍門石窟僅此一例。正面是以釋迦牟尼佛像為主的五尊雕像。釋迦身著褒衣博帶式袈裟,通高8.4米,面部清秀、神情飽滿、高鼻大目、微露笑意。釋迦左右侍立著二弟子、二菩薩。二菩薩含睬若笑、溫雅敦厚,給人以親切感??唔斪霏偮⌒危醒氲窨讨匕甏笊徎嫵傻纳徎▽毶w。

請大家跟我一起離開賓陽三洞拾級而上,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就是萬佛洞。萬佛洞的形狀是方形平頂,頂上雕一蓮花藻井,因洞內刻有15000尊佛像,又叫“萬佛洞”。該洞主尊名阿彌陀佛,有圓光和身光,結跏跌坐在印覆蓮束腰須彌座上,一手貼身斜舉胸前,一手撫膝。原洞外除浮雕的二力士之外,還有兩尊石獅,即龍門唐代浮雕的精品,在30年代被盜?,F(xiàn)存于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和堪薩斯城納威爾遜藝術博物館內。

請大家跟我繼續(xù)前行,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蓮花洞。這里為什么叫“蓮花洞”呢?這是因為洞頂?shù)裼写笮惋w天環(huán)繞的大蓮花藻井圖案而得名。蓮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為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頂藻井多以蓮花為飾,但像這樣大型的蓮花,雕刻的如此精美,在龍門石窟中這不多見。此洞開鑿于北魏孝昌年間,屬于北魏后期作品。該洞主尊釋迦牟尼。兩側為脅侍菩薩,佛與菩薩之間,為侍立的伽葉、阿難二弟子。

朋友們,再登幾十步臺階就到奉先寺了,奉先寺市龍門石窟中規(guī)模最大的露天窟龕,從唐高宗咸亨三年四月始建,至上元二年十二月底完工。據(jù)專家們推算,這樣浩大的工程,僅用三年零九個月就成完工,這是不可想象的。為了政治上的需要,武則天捐脂粉錢兩萬貫,以加速了工程的進度,其名稱用“奉祀祖先”之意。奉先寺的主尊名為報身佛盧舍那佛,左右為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及二供養(yǎng)人,共11尊。盧舍那佛通高17.14米,面長4米,耳長1.9米,為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佛像,結跏跌坐在八角形束腰蓮花須彌座上。造像莊嚴、睿智、溫和、慈祥,這是理想化了的社會圣賢的形象。

請大家隨我繼續(xù)參觀古陽洞。古陽洞開鑿于北魏太和十六年,就是公元493年遷都洛陽之際。洞內雕刻90%以上是北魏時期的作品,是龍門石窟群中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的一座洞窟。古陽洞的造像,以其風格、特征而論,代表了遷都洛陽后北魏后期的一些變化。由北魏前期粗曠、雄健、挺實變?yōu)榍逍恪⒚利?、開始擺脫前期的作風。面部表情刻畫也由嚴峻變得比較溫和,給人以親切之感。

好了,各位,龍門石窟的講解到此即告一段落,接下來的時間,大家可以自由參觀,參觀游覽時要注意安全,同時還要注意保護環(huán)境。我們三十分鐘后準時在這里集合,希望大家玩得開心!我們待會兒再見!!!

2022古都洛陽心得體會和感想八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歡迎光臨古都洛陽?,F(xiàn)在向各位介紹一下洛陽市的概況。

洛陽市位于河南省西部,黃河中游南岸,伊洛盆地北緣,因居古代城區(qū)洛水之陽而得名。它東扼虎牢,西據(jù)崤函,北依邙山,南對伊闕,東南面向嵩、洛、伊、廛、澗四條河流蜿其間,自古就有河山控戴,形勝甲天下,且居天下之中的美譽。

如此險固的地理形勢和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為歷代帝王的理想的建都之所。根據(jù)歷年的考古發(fā)掘和大量翔實的歷史文獻驗證先后曾經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魏、西晉、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晉等十三個朝代在此立國,時間長達1500多年。此外,又有8個朝代將其作為陪都。所以,洛陽是七大古都中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天下名都。由于洛陽長期作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所以所多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都發(fā)生在這里,有許多重要人物活動都在這里。因此大歷史學家司馬光說: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這就是說洛陽是中國歷史的縮影,如果你想了解5020xx年的中國,那你必須來看洛陽。

即使在今天經過歷史的沖刷,洛陽依然有著豐富的文化遺存、名勝古跡。數(shù)量之多這里就無法歷數(shù)了,我們將在隨后的游覽過程中為大家一一講解。

洛陽不僅是聞名中外的歷史文化名城,而且是舉足輕重的現(xiàn)代化工業(yè)城市和重要的科研基地,其工業(yè)與科技實力和外貿出口在河南省首屈一指。有第一拖拉機場,軸承廠等一批全國知名的大型企業(yè)和研究所;洛陽還有豐富的煤炭、鉬、黃金、鋁土等礦產資源和森林資源;有四通八達的公路、鐵路、航空交通網絡、航空口岸及海關;還有全國規(guī)模較大的綜合性市場----關林商貿城;有享譽中外的歷史名酒杜康酒、唐三彩和洛陽水席;有甲天下的國色牡丹。每年四月的牡丹花會,曾吸引無數(shù)中外朋前來一睹盛況,大飽眼福。真可謂:花如海,人如潮,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如今,洛陽正借助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fā)的強勁東風,抓住這一難得的機遇,實施東引西進戰(zhàn)略,加快發(fā)展步伐---撤銷郊區(qū),調整區(qū)劃,拉大城市框架;配合創(chuàng)建國家優(yōu)秀旅游城市和文明城市,大搞基礎建設和內外部環(huán)境整治;提出大旅游發(fā)展戰(zhàn)略,對龍門石窟、白馬寺、關林廟三大景點的周邊環(huán)境進行治理;做出為龍門石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負重加壓,背水一戰(zhàn)的果斷決策,經過不懈努力,獲得圓滿在功;建設洛浦公園,營造優(yōu)美環(huán)境,再現(xiàn)當年洛浦秋風勝景。

朋友們,洛陽市委、市政府這些舉措,將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其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日益明顯的表現(xiàn)出來。這是一個良好開端。相信不久的將來,洛陽定會以嶄新的姿態(tài)讓世人刮目相看,洛陽的明天會更加輝煌!

我的介紹完了,預祝朋友們今后幾天的洛陽之旅愉快!

2022古都洛陽心得體會和感想九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歡迎光臨古都洛陽。現(xiàn)在向各位介紹一下洛陽市的概況。

洛陽市位于河南省西部,黃河中游南岸,伊洛盆地北緣,因居古代城區(qū)洛水之陽而得名。它東扼虎牢,西據(jù)崤函,北依邙山,南對伊闕,東南面向嵩、洛、伊、廛、澗四條河流蜿其間,自古就有河山控戴,形勝甲天下,且居天下之中的美譽。

如此險固的地理形勢和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為歷代帝王的理想的建都之所。根據(jù)歷年的考古發(fā)掘和大量翔實的歷史文獻驗證先后曾經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魏、西晉、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晉等十三個朝代在此立國,時間長達1500多年。此外,又有8個朝代將其作為陪都。所以,洛陽是七大古都中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天下名都。由于洛陽長期作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所以所多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都發(fā)生在這里,有許多重要人物活動都在這里。因此大歷史學家司馬光說: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這就是說洛陽是中國歷史的縮影,如果你想了解5020xx年的中國,那你必須來看洛陽。

即使在今天經過歷史的沖刷,洛陽依然有著豐富的文化遺存、名勝古跡。數(shù)量之多這里就無法歷數(shù)了,我們將在隨后的游覽過程中為大家一一講解。

洛陽不僅是聞名中外的歷史文化名城,而且是舉足輕重的現(xiàn)代化工業(yè)城市和重要的科研基地,其工業(yè)與科技實力和外貿出口在河南省首屈一指。有第一拖拉機場,軸承廠等一批全國知名的大型企業(yè)和研究所;洛陽還有豐富的煤炭、鉬、黃金、鋁土等礦產資源和森林資源;有四通八達的公路、鐵路、航空交通網絡、航空口岸及海關;還有全國規(guī)模較大的綜合性市場----關林商貿城;有享譽中外的歷史名酒杜康酒、唐三彩和洛陽水席;有甲天下的國色牡丹。每年四月的牡丹花會,曾吸引無數(shù)中外朋前來一睹盛況,大飽眼福。真可謂:花如海,人如潮,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如今,洛陽正借助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fā)的強勁東風,抓住這一難得的機遇,實施東引西進戰(zhàn)略,加快發(fā)展步伐---撤銷郊區(qū),調整區(qū)劃,拉大城市框架;配合創(chuàng)建國家優(yōu)秀旅游城市和文明城市,大搞基礎建設和內外部環(huán)境整治;提出大旅游發(fā)展戰(zhàn)略,對龍門石窟、白馬寺、關林廟三大景點的周邊環(huán)境進行治理;做出為龍門石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負重加壓,背水一戰(zhàn)的果斷決策,經過不懈努力,獲得圓滿在功;建設洛浦公園,營造優(yōu)美環(huán)境,再現(xiàn)當年洛浦秋風勝景。

朋友們,洛陽市委、市政府這些舉措,將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其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日益明顯的表現(xiàn)出來。這是一個良好開端。相信不久的將來,洛陽定會以嶄新的姿態(tài)讓世人刮目相看,洛陽的明天會更加輝煌!

我的介紹完了,預祝朋友們今后幾天的洛陽之旅愉快!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