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梅州錘煉心得體會及感悟 梅州黨性錘煉心得體會(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1-05 12:02:09 頁碼:11
梅州錘煉心得體會及感悟 梅州黨性錘煉心得體會(8篇)
2023-01-05 12:02:09    小編:ZTFB

學習中的快樂,產(chǎn)生于對學習內(nèi)容的興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歡學習的,只是學習的方法和內(nèi)容不同而已。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可是卻無從下手嗎?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最新梅州錘煉心得體會及感悟一

你們好!

我是你們今天導游,我們所處的位置是梅州千佛塔寺。

千佛鐵塔鑄于南漢大寶八年(公元965年),當年坐鎮(zhèn)在本邑的修慧寺中,清代州官又將其遷于齊州寺中(這兩古寺早已湮沒)。千佛鐵塔共七層,高4.2米,底寬1.6米,四方形,塔身鑄有千佛,故名千佛塔。

千佛鐵塔日久損毀,清末本邑愛國詩人黃遵憲搜集鐵塔殘片,收藏于人境廬,作千佛塔歌并序,以紀其事。1935年始,由梅縣縣長彭精一與黃任寰師長將鐵塔移于東山嶺上,建八角亭保護。由于時代變遷,鐵塔被圍在鋼鐵廠內(nèi),遭受污染,損毀日重,加于游人不便瞻觀,輿論紛紛呼吁加以保護。

1989年冬,明慧法師應梅州佛教協(xié)會邀請,從韶關(guān)云門寺回歸鄉(xiāng)梓,在當年遠照法師發(fā)起籌建的普同塔院,協(xié)助弘揚佛法及擴建道場。

1990年春節(jié),由明慧法師發(fā)起,在眾緣支持下,擇普同塔院后蓮花山頭,興建九層花崗石塔,保護文物。這一善舉,得到當?shù)卣吧鐣t達的響應,旋即得到省文物部門的批準“同意遷建,經(jīng)費自籌”。

同年7月,由市、縣、區(qū)各級有關(guān)領(lǐng)導,佛門大德佛源大和尚、圓徹法師、海內(nèi)外護法善信成立千佛塔籌委會,由明慧法師負責,積極籌集資金,足跡遍及海內(nèi)外,得到到華僑、港澳鄉(xiāng)賢熱心支持,佛教居士紛紛前來義務工作。

1991年12月3日,千佛塔正式奠基興建。1993年2月6日,主塔工程封頂,將千佛鐵塔補鑄完善,遷入石塔底層保護,并續(xù)建三層塔臺。千佛塔是用花崗巖筑砌而成,結(jié)構(gòu)堅固,有防震、避雷、防風及現(xiàn)代照明設備。塔共九層,高36米,八角形,宏偉壯觀。第一層外墻有6尊護塔天王石雕像,正門為趙樸老題匾及對聯(lián),二至八層塔身外墻共有32尊石雕佛像,內(nèi)墻則浮雕千尊漢白玉佛像,各層門均有海內(nèi)外大德題聯(lián),九層供奉數(shù)千尊鎏金佛像,塔頂托起一座七層小石塔,形成塔中有塔,塔上有塔的特色。塔臺周圍石欄雕刻著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圖,42幅五百羅漢圖及48幅花鳥吉祥動物圖等,第二層塔臺、正門及兩側(cè)各有石雕麒麟及石獅,工藝精妙絕倫。

整座寶塔建筑堪稱中華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的瑰寶,亦是梅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標志。塔燈高照,稱謂是"嶺南明珠",前來朝禮者絡繹不絕。

千佛塔寺以石塔為中心,依山建筑,歷十余載,日趨完善。其中千佛寶殿是當前罕見的傳統(tǒng)古建筑,正門六條青龍花崗石穿花雕刻石柱,殿內(nèi)正中是千佛繞毗盧,兩側(cè)供奉18尊1米多高木雕金身羅漢,墻上是24諸天及文殊、普賢說法巨型敦煌壁畫,手出名家,栩栩如生。

20__年落成的佛陀教育培訓中心大樓,高5層,建筑面積三千多平方米,其中第三層為可容納1000多人的大禮堂,第五層為藏經(jīng)樓,其余樓層設有教室、圖書館、檔案室、資料室、閱覽室、電腦室、禪堂、法師休息室等。

另有三圣殿、藥shi殿、鐘樓、鼓樓、法堂、僧舍、上客堂、茶軒、齋館、大寮形成規(guī)?;趾甑牡钣钊骸BN角飛檐,雕梁畫棟,金碧輝煌,香云彌漫。寺中景點密布,"極樂世界"、"日月回廊"、"九龍吐水"、"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影雕回廊"、"詩畫長廊"、"望江觀音"、"滴水觀音"、文殊亭、普賢亭、劍英亭、碧華亭、杲日亭等等。特別是塔后"極樂世界"有天池、天橋,噴流飛濺,鳥語花香,左右阿彌陀佛、觀音菩薩石雕巨像兀立天池中,游人瞻仰,凈化身心。亭臺樓閣,流光溢彩,四季花木蔥籠,綠草如茵,佛號聲聲,梵樂悠揚,晨鐘暮鼓,發(fā)人深省,不啻人間凈土也。

寺院于20__年成立佛陀教育培訓中心,以培養(yǎng)高素質(zhì)的僧才。目前,已具備基本的軟硬件設施,并獲得廣東云門佛學院同意設立佛學院女眾部。同時發(fā)展慈善教育事業(yè),凈化人心,回報社會。

寺院管理制度完善,依戒依律而行,現(xiàn)有150多位尼僧在此過叢林生活,布薩羯摩,結(jié)夏安居,如理如法,精進為道,愛國愛教,道風遠播,享譽海內(nèi)外。

最新梅州錘煉心得體會及感悟二

親愛的團友們:

你們好!

我是你們今天導游,我們所處的位置是梅州千佛塔寺。

千佛鐵塔鑄于南漢大寶八年(公元965年),當年坐鎮(zhèn)在本邑的修慧寺中,清代州官又將其遷于齊州寺中(這兩古寺早已湮沒)。千佛鐵塔共七層,高4.2米,底寬1.6米,四方形,塔身鑄有千佛,故名千佛塔。

千佛鐵塔日久損毀,清末本邑愛國詩人黃遵憲搜集鐵塔殘片,收藏于人境廬,作千佛塔歌并序,以紀其事。1935年始,由梅縣縣長彭精一與黃任寰師長將鐵塔移于東山嶺上,建八角亭保護。由于時代變遷,鐵塔被圍在鋼鐵廠內(nèi),遭受污染,損毀日重,加于游人不便瞻觀,輿論紛紛呼吁加以保護。

1989年冬,明慧法師應梅州佛教協(xié)會邀請,從韶關(guān)云門寺回歸鄉(xiāng)梓,在當年遠照法師發(fā)起籌建的普同塔院,協(xié)助弘揚佛法及擴建道場。

1990年春節(jié),由明慧法師發(fā)起,在眾緣支持下,擇普同塔院后蓮花山頭,興建九層花崗石塔,保護文物。這一善舉,得到當?shù)卣吧鐣t達的響應,旋即得到省文物部門的批準“同意遷建,經(jīng)費自籌”。

同年7月,由市、縣、區(qū)各級有關(guān)領(lǐng)導,佛門大德佛源大和尚、圓徹法師、海內(nèi)外護法善信成立千佛塔籌委會,由明慧法師負責,積極籌集資金,足跡遍及海內(nèi)外,得到到華僑、港澳鄉(xiāng)賢熱心支持,佛教居士紛紛前來義務工作。

1991年12月3日,千佛塔正式奠基興建。1993年2月6日,主塔工程封頂,將千佛鐵塔補鑄完善,遷入石塔底層保護,并續(xù)建三層塔臺。千佛塔是用花崗巖筑砌而成,結(jié)構(gòu)堅固,有防震、避雷、防風及現(xiàn)代照明設備。塔共九層,高36米,八角形,宏偉壯觀。第一層外墻有6尊護塔天王石雕像,正門為趙樸老題匾及對聯(lián),二至八層塔身外墻共有32尊石雕佛像,內(nèi)墻則浮雕千尊漢白玉佛像,各層門均有海內(nèi)外大德題聯(lián),九層供奉數(shù)千尊鎏金佛像,塔頂托起一座七層小石塔,形成塔中有塔,塔上有塔的特色。塔臺周圍石欄雕刻著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圖,42幅五百羅漢圖及48幅花鳥吉祥動物圖等,第二層塔臺、正門及兩側(cè)各有石雕麒麟及石獅,工藝精妙絕倫。

整座寶塔建筑堪稱中華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的瑰寶,亦是梅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標志。塔燈高照,稱謂是"嶺南明珠",前來朝禮者絡繹不絕。

千佛塔寺以石塔為中心,依山建筑,歷十余載,日趨完善。其中千佛寶殿是當前罕見的傳統(tǒng)古建筑,正門六條青龍花崗石穿花雕刻石柱,殿內(nèi)正中是千佛繞毗盧,兩側(cè)供奉18尊1米多高木雕金身羅漢,墻上是24諸天及文殊、普賢說法巨型敦煌壁畫,手出名家,栩栩如生。

20__年落成的佛陀教育培訓中心大樓,高5層,建筑面積三千多平方米,其中第三層為可容納1000多人的大禮堂,第五層為藏經(jīng)樓,其余樓層設有教室、圖書館、檔案室、資料室、閱覽室、電腦室、禪堂、法師休息室等。

另有三圣殿、藥shi殿、鐘樓、鼓樓、法堂、僧舍、上客堂、茶軒、齋館、大寮形成規(guī)?;趾甑牡钣钊?。翹角飛檐,雕梁畫棟,金碧輝煌,香云彌漫。寺中景點密布,"極樂世界"、"日月回廊"、"九龍吐水"、"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影雕回廊"、"詩畫長廊"、"望江觀音"、"滴水觀音"、文殊亭、普賢亭、劍英亭、碧華亭、杲日亭等等。特別是塔后"極樂世界"有天池、天橋,噴流飛濺,鳥語花香,左右阿彌陀佛、觀音菩薩石雕巨像兀立天池中,游人瞻仰,凈化身心。亭臺樓閣,流光溢彩,四季花木蔥籠,綠草如茵,佛號聲聲,梵樂悠揚,晨鐘暮鼓,發(fā)人深省,不啻人間凈土也。

寺院于20__年成立佛陀教育培訓中心,以培養(yǎng)高素質(zhì)的僧才。目前,已具備基本的軟硬件設施,并獲得廣東云門佛學院同意設立佛學院女眾部。同時發(fā)展慈善教育事業(yè),凈化人心,回報社會。

寺院管理制度完善,依戒依律而行,現(xiàn)有150多位尼僧在此過叢林生活,布薩羯摩,結(jié)夏安居,如理如法,精進為道,愛國愛教,道風遠播,享譽海內(nèi)外。

最新梅州錘煉心得體會及感悟三

在嶺南山區(qū)客家人聚居的村子里,人們隨處可看到許多風格獨具、古樸典雅的客家民居建筑:圍龍屋、走馬樓、四角樓等,其中以客家圍龍屋存世最多,也最為著名,被中外建筑學界稱之為最具中國民居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客家圍龍屋最早建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图胰瞬捎弥性瓭h族建筑工藝中最先進的抬梁式與穿斗式相結(jié)合的技藝,在丘陵地帶或斜坡地段建造圍龍屋。主體結(jié)構(gòu)為“一進三廳兩廂一圍”。普通圍龍屋占8畝、10畝,大的占地30 畝以上。一座圍龍屋就是一座客家人巨大的堡壘。屋內(nèi)臥室、廚房、大小廳堂及水井、豬圈、雞窩、廁所、倉庫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是中國封建自給自足生活的典型縮影。

客家圍龍屋是客家民居的典型代表。梅州客家圍龍屋那一座座羅圈式的圍龍屋穩(wěn)坐山腳下,隨著山腳地勢參差,朝向各異,一字形排開,猶如一群剛獲得豐收的老農(nóng)自得地坐在田頭,把酒話桑麻。一般來說,客家圍龍屋都是繞著水塘倚山而建。于是在梅州客家圍龍屋等鄉(xiāng)村,你常??梢砸姷綆资鶉埼蒎e落有致地、成網(wǎng)狀分布在池塘邊--此為風水師所說的“網(wǎng)狀風水”。網(wǎng)能打魚,而魚在中國文化里常有吉利、富余、多子多孫之意。 圍龍屋的整體布局是一個大園型,在整體造型上,圍龍屋就是一個太極圖。

客家圍龍屋的特點:

以土樓、圍龍屋、殿堂式圍屋為代表的客家傳統(tǒng)民居,類型不一,風格有異。然而,其堅固性,安全性,封閉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則是它們突出的共同特點。

1.堅固性:現(xiàn)在的福建、廣東梅州一帶的圓形、方形土樓,一般都有200-320xx年乃至500-620xx年的歷史。它們歷經(jīng)風雨洗刷,強烈地震,臺風襲擊,至今安然無恙,巍然屹立在叢山峻嶺之中。

2.安全性:歷史上,客家本是中原漢人,他們南遷至閩粵贛邊區(qū)山區(qū)后,為防止土著和盜匪的打劫及猛獸的襲擊,他們建造的土樓、圍屋,皆防范嚴密,甚為安全。

3.封閉性:客家民居,不論土樓還是圍屋,五鳳樓,里面的每一個房間,廳堂,天井,都以走廊,巷道,樓梯相通,住戶生活方便。然而,它們對外則是全封閉的。土樓一般只開一個正門一個后門,或一個正門兩個側(cè)門,圍屋,圍龍屋的各橫屋,半環(huán)形圍屋,皆設有門樓。萬一有盜匪打劫,只要把門一關(guān),便封閉得嚴嚴實實的。

4.合族聚居性:客家土樓,圍龍屋,五鳳樓等,一般都規(guī)模龐大。永定“承啟樓”有300多個房間,面積5376平方米?!斑z經(jīng)樓”有五層樓,面積10336平方米,光是廳堂便有51個。難怪日本一位建筑學教授看了永定土樓后寫道:“這動人的客家土樓,與其說是一幢龐大的住宅,不如說是一座小城市”。

看過"

最新梅州錘煉心得體會及感悟四

梅州圍龍屋是一種極具嶺南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它具有深厚的客家文化內(nèi)涵,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更是廣東文化的重要代表,今天我們就來了解被譽為“世界民居建筑奇葩”的梅州圍龍屋。

梅州圍龍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因戰(zhàn)亂饑荒逐漸南遷的客家人,為防止盜賊的騷擾和當?shù)厝说呐艛D,選擇邊遠的丘陵地帶或斜坡地段建造起了圍龍屋。

圍龍屋采用的是中原漢族建筑工藝中最先進的抬梁式與穿斗式相結(jié)合的技藝,以“一進三廳兩廂一圍”為主體結(jié)構(gòu),其建筑形式有磚瓦和特殊土坯兩種??图夜そ硞冊谕林袚绞?,用糯米飯,雞蛋清作粘稠劑,以竹片,木條作筋骨,夯筑起這些高大堅固的土樓。

圍龍屋內(nèi)分別建有多間臥室、廚房、大小廳堂及水井、豬圈、雞窩、廁所、倉庫等生活設施,普通的圍龍屋占地8到10畝,而大圍龍屋的面積甚至可達30畝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圍龍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長時間。

圍龍屋的主體是堂屋,堂屋后面則建筑半月形的圍屋,與兩邊橫屋的頂端相接,將正屋圍在中間。圍龍屋多依山而建,整座屋宇跨在山坡與平地之間,形成前低后高、兩邊低中間高的雙拱曲線。屋宇層層疊疊,從屋后最高處向前看,是一片開闊的前景。從高處向下看,前面是半月形池塘,后面是圍龍屋,兩個半圓相合,包圍了正屋,形成一個圓形的整體。

圍龍屋的中軸線房間為龍廳,正對上堂祖龕,是存放公共物品的保管廳。在圍屋與正堂之間有一塊半月形空地,稱“化胎”?!盎ァ钡男泵娌⒉讳伷剑欠N植花木或用碎石鋪砌,寓有龍氣不會閉塞而化為胎息之意,是全屋的風水寶地。

屋前必有半月形池塘,屋后必有半月形化胎,這就是梅州圍龍屋的第一大特點。兩個半圓形同陰陽兩儀,圍繞著方正的堂屋,寓意“天圓地方”、“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而在正屋與化胎之間,一般還會開一深溝,作為圍屋與正屋的分界,其作用在于有利排水,以免正屋潮濕。

梅州圍龍屋第二大特點就是中軸對稱,主次有序,以廳堂為中心組織院落。在中軸線上,分為上、中、下三堂,上堂主要為祭祀場所;中堂為議事、宴會場所;下堂為婚喪禮儀時樂壇和轎夫席位。上堂與中堂、中堂與下堂之間左右兩廳,為南北廳。亦稱“十字廳”,是公共會客廳。并排在上、中、下三堂兩側(cè)的房間為正房;中堂與下堂先靠橫屋的正房為花廳,是本族子弟讀書場所,內(nèi)設小天井、假山、花圃等。圍屋前面與池塘之間的場地,可作為曬谷場。

梅州圍龍屋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整體遵循“網(wǎng)狀風水”,幾十座圍龍屋錯落有致,成網(wǎng)狀分布在池塘邊,在整體造型上,圍龍屋就是一個太極圖。而一座圍龍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壘,兼顧堅固性,安全性,封閉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形成一個自給自足、自得其樂的社會小群體。

現(xiàn)存的梅州客家圍龍屋,遍布梅州二區(qū)一市五縣。其中以興寧市最為集中,近5000多座占了梅州6縣2區(qū)總數(shù)量的一半,是梅州的圍龍王國,梅縣區(qū)、梅江區(qū)、大埔縣也有不少價值高、規(guī)模大的圍龍屋留存。

結(jié)束語:梅州圍龍屋反映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傳統(tǒng)宗族觀念和團結(jié)互助的傳統(tǒng)美德,其建筑設計講求建筑物體與天然地形的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更是古代陰陽思想的投射。它處處展示了客家的人文歷史,閃耀著光輝的人文精神,不愧是東方一顆璀璨的明珠。

最新梅州錘煉心得體會及感悟五

嘉應學院 是一所省屬普通本科院校,由原嘉應大學和嘉應教育學院合并而成,有著91年的辦學歷史。梅州在清朝時稱嘉應州,嘉應學院由此得名。

學院校本部校園占地面積1188畝,校舍建筑面積30.6萬平方米。學院有教職工100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85人?,F(xiàn)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1000多人。已形成以本科教育為主體,有4個二級學院、17個系、4個教學部,36個本專科專業(yè),學科專業(yè)涵蓋文學、理學、工學、教育學、經(jīng)濟學、管理學、法學、醫(yī)學八大門類。學院始終把質(zhì)量作為立校之本,畢業(yè)生的就業(yè)率每年都在94%以上。

學院具有鮮明的僑鄉(xiāng)和客家文化特色,自辦學以來,一直得到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的大力支持。至目前為止,海內(nèi)外鄉(xiāng)賢為學院共捐資6000多萬元。學院還與國內(nèi)外許多大學建立了合作關(guān)系,每年均有著名大學的專家、教授來校作訪問學者,研究客家文化和講學。學院從1998年開始招收外國留學生,先后有來自美國、日本、阿根廷、泰國、印尼等國的學生來校學習。學院校園環(huán)境優(yōu)美,是全國綠化模范單位。

2、華僑之鄉(xiāng)

梅州是廣東省的重點僑鄉(xiāng)之一,也是中國著名的華僑之鄉(xiāng)。目前梅州旅外僑胞達336萬人,約占全國僑胞總數(shù)的1/10,相當于梅州現(xiàn)有人口500萬的69%。其中,梅縣、梅江區(qū)、大埔、蕉嶺、豐順等華僑較多,主要分布在泰國、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等7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梅州華僑當年何以背井離鄉(xiāng)、別妻離子、遠涉重洋到異國他鄉(xiāng)去謀生呢?其

5 原因大致可歸納為兩個方面。

一是政治原因。梅州人長期以來,為躲避戰(zhàn)亂和逃避統(tǒng)治者的壓迫,從南宋開始,在清朝太平天國革命失敗后,到1927年國民黨叛變革命等政治斗爭中,都有大批人遷居國外;二是生活所迫。梅州原是窮鄉(xiāng)僻壤,山多田少,人多地少,糧食不能自足,碰上災年,就有不少人背井離鄉(xiāng),出走南洋,另謀生路。他們大多定居在東南亞各國。有一些人輾轉(zhuǎn)遷徙,足跡遍及美、非、歐各洲。多年來,華僑雖然身居海外,卻時刻思念著祖國和家鄉(xiāng),具有愛國愛鄉(xiāng)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從辛亥革命、抗日戰(zhàn)爭到建立新中國的偉大斗爭中,旅居海外的華僑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在梅州各地,處處可見海外僑胞對家鄉(xiāng)的“赤子之心”項目工程。很多路名、橋名、校名、樓名都是以華僑名字命名的,如彬芳大道、憲梓大道,德龍橋、秀蘭橋,家炳中學、進光中學等等。僅以華僑對梅州文化教育的貢獻來看,解放前,每個縣都有華僑捐資建的各類中學和小學。解放后,更有田家炳、曾憲梓等愛國華僑,為梅州的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偉大的貢獻。在梅州的最高學府嘉應學院,每一棟大樓,都記載了華僑對教育事業(yè)的支持。海外華僑在積極支持梅州文化教育事業(yè)的同時,大力投資家鄉(xiāng)建設,建橋修路,發(fā)展各種產(chǎn)業(yè),為梅州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在梅州,有很多中西合璧的建筑,成為梅州獨特而具有欣賞價值的人文景觀,如萬秋樓、聯(lián)芳樓、南華又廬等,既是僑鄉(xiāng)的標志性建筑,也是具有吸引價值的民居旅游景觀。

3、足球之鄉(xiāng)

梅州是著名的足球之鄉(xiāng),足球運動的普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是亞洲球王李惠堂、國家著名足球教練曾雪麟的故鄉(xiāng)。在足球界,有種說法為“北有足球之城(大連)、南有足球之鄉(xiāng)(梅州)”。1956年國家體委授予梅縣“足球之鄉(xiāng)”稱號,1964年國家確定梅縣為全國足球運動10個重點縣之一,“足球之鄉(xiāng)”因而在海內(nèi)外享有較高的聲譽。

1873年,外國傳教士將近代足球技術(shù)介紹到五華。梅縣現(xiàn)代足球運動起源于1914年。從此,足球運動在梅州城鄉(xiāng)蓬勃發(fā)展,成為山區(qū)人民群眾最為喜愛的體育運動項目之一。在這里,出了名揚世界的“亞洲球王”李惠堂。新中國成立以來,梅州先后為國家和13個省、市輸送了足球運動員和教練員270多名,

6其中有中國國家隊主教練、隊員35人,包括曾雪麟、蔡錦標、楊寧、王惠良、張小文、池明華、郭億軍、謝育新、伍文兵、吳偉英等。在征戰(zhàn)雅典奧運會的中國女子足球隊里,就有一位來自我市五華縣的優(yōu)秀球員———鐘金玉。

“看戲要看梅蘭芳,看球要看李惠堂?!边@是上世紀30年代在上海流傳的一句話。到現(xiàn)在,有關(guān)李惠堂的不少傳奇故事,還在梅州大地廣為流傳。李惠堂和足球,已經(jīng)成為梅州閃亮的“名片”。李惠堂是五華錫坑人,1934年,第十屆遠東運動會上榮獲“亞洲球王”稱號。1976年,在聯(lián)邦德國一家權(quán)威性足球雜志組織的評選活動中,李惠堂同貝利(巴西)、馬修斯(英格蘭)、斯蒂法諾(西班牙)、普斯卡士(匈牙利)一起被評為“世界五大球王”。一代球王的風采,至今名揚世界。

近年來,梅州社會各行業(yè)的不斷發(fā)展,特別是開發(fā)性農(nóng)業(yè)有了突破性的進展,擁有“金柚之鄉(xiāng)”、“單叢茶之鄉(xiāng)”、“山歌之鄉(xiāng)”等美譽。

五、世界客都

梅州,被譽為“世界客都”。自明、清以來,隨著客家文化重心的歷史性轉(zhuǎn)移,梅州作為客家“大本營”的中心地位日漸形成,如同贛州作為客家搖籃,汀州被視為客家祖地一樣,梅州作為客家民系的最終形成地和最大聚居地,其世界客都地位已逐漸被世界所認可。

梅州,擁有獨特的客家話、客家名人、客家婦女、客家民居、客家美食、客家山歌等文化使“客都”充滿魅力,而正在擴建中的葉帥紀念館、黃遵憲紀念公園,建設中的客家民俗博物館和東山文化教育基地等“三館一基地”重點文化工程,將進一步鞏固和提高“客都”地位。

1、客家人

客家人來歷:梅州居民大部份為“客家人”。何謂“客家人”?“客”是與“主”相對而言的,“客家”先民是由中原的河南、河北、陜西、山東一帶遷徒而來,是古代漢民族的一支。上代多為仕官之家、書香門第。后因戰(zhàn)亂、饑荒等原因,逐漸南遷定居南方各省。因多住山區(qū)與外界極少往來,保留了較多的古代漢族風俗和語言,因而自成一“家”。今天全國漢族八大方言之一的操“客家方言”的民系稱為“客家人”。

最新梅州錘煉心得體會及感悟六

雁南飛茶田度假村,為粵東第一家aaaa-旅游景區(qū),是由廣東寶麗華集團公司于1995年1月投資開發(fā)的,占地總面積4.50平方公里,1997年10月8日對外營業(yè)。度假村背靠陰那山省級風景名勝區(qū),是一個融茶葉生產(chǎn)、生態(tài)公益林改造、園林綠化、旅游觀光、度假于一體的生態(tài)農(nóng)業(yè)示范基地和旅游度假村。圍龍大酒店建筑工藝精湛,20xx年榮獲建設部授予的“魯班獎”。景區(qū)以茶文化為主題,處處是群山環(huán)抱,百花繁盛,茶田疊嶂,四季如春的自然景觀。

雁南飛神石是度假村的標志性建筑,上面刻有“雁南飛、茶中情”六個大字,“雁南飛”這個富有詩意的名字寓意客家人對“北雁南飛”的根本認同:“茶中情”表達了雁南飛經(jīng)茶文化為內(nèi)涵,與茶結(jié)緣,與茶會友,與茶傳情。目前,雁南飛已種植白葉單叢為主的標準化茶田2600畝,建起了現(xiàn)代化的茶葉工廠。

雁南飛大道兩邊種植有小葉榕樹和鳳凰木,樹下種上各種季節(jié)性的鮮花并擺放大小溪石作園林景觀,山崖上種植的是勒杜鵑、炮仗花等花卉進行立體綠化,右邊種植的生態(tài)龍眼園、荔枝園以及改造種植的馬占相思速生林;通過科學合理的種樹、種草和種花,不但保護了生態(tài)環(huán)境,而且兩邊美麗的園林景觀,給人一種世外桃源的感覺。

圍龍大酒店是根據(jù)客家圍龍屋的反圍龍結(jié)構(gòu)建造,建筑面積120xx多平方米,樓高6層,從大堂進入直接到第4層,上下各3層,共有標準房、套房和單間138間。每個房間都有一個特別設置陽臺,站在陽臺上可以盡情觀賞度假村的美景,這是酒店最突出的特色之一;酒店非常注重文化內(nèi)涵的建設,在每個客房和過道上都裝裱了客家名人詩畫和名人格言。首層為美容美發(fā)、桑拿健身等娛樂設施。

雁南飛茶田度假村溫馨宜人的服務,幽雅的環(huán)境,讓您領(lǐng)略到客家獨特的款待之道所蘊含的正宗與傳統(tǒng),品嘗特作精致的佳饌美肴和甘滑香濃的雁南飛茗茶,讓您在青山綠水之間,心情領(lǐng)略中國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茶文化和客家文化。

交通信息

雁南飛距梅州45公里,交通方便,它緊鄰靈光寺和-故居,建議同時游覽這三個景點。

住宿信息

景區(qū)內(nèi)有酒店可以入住,園內(nèi)還有16幢大小不同的別墅,按幢出租,旅客可以盡情在茶園里享受。

最新梅州錘煉心得體會及感悟七

梅州位于廣東省東北部,全市總面積為1.58萬平方公里,現(xiàn)轄梅縣、蕉嶺縣、平遠縣、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興寧市和梅江區(qū)六縣一市一區(qū),全市總?cè)丝诩s500萬人,其中客家人占97%以上,在六縣一市一區(qū)中,除豐順縣有潮汕人和極少數(shù)畬族等少數(shù)民族外,其它都是“純客住縣”。

梅州地處五嶺山脈以南,全市山地、丘陵面積占80%以上,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qū)市。梅州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氣候溫和,山川秀麗,景色宜人。梅州舊稱嘉應州,是著名的“世界客都”。鄉(xiāng)土氣息濃郁的客家歷史文化、客家風土人情、客家村落民居都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梅州又是著名的“文化之鄉(xiāng),華僑之鄉(xiāng),足球之鄉(xiāng)”和“山歌之鄉(xiāng)、金柚之鄉(xiāng)、單叢茶之鄉(xiāng)”。

梅州旅游資源豐富,旅游業(yè)發(fā)展較快,以青山綠水、客家風情為特色的旅游產(chǎn)品豐富多彩,主要旅游景區(qū)(點)有雁南飛、雁鳴湖、湯湖熱礦泥山莊、千江溫泉等旅游度假區(qū),有陰那山、五指石、七目嶂、合水湖、龍鯨河等自然山水景觀,有葉劍英故居和紀念館、人境廬、丘逢甲故居等名人故居,有南華又廬、仁厚溫公祠、花萼樓等客家民居,還有靈光寺、神光寺、千佛塔、萬福寺等宗教勝地。

梅州物產(chǎn)豐富,有水果、名茶、名煙、酒類、梅菜、牛肉干等各種客家特產(chǎn),此外還有陶瓷、竹編、木雕、石雕等傳統(tǒng)工藝。

客家菜是粵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采用山區(qū)的物產(chǎn)為主要原料,保留著一定的中原風味,具有咸、香、肥的特色,以砂鍋菜見長,特色名菜有釀豆腐、鹽焗雞、梅菜扣肉、肉丸等。

二、地理環(huán)境

梅州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20.6℃—21.4℃。無霜期300天以上,年平均降雨量約1500毫米。由于土壤肥

1 沃,陽光充足,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梅州一年四季樹木常綠,鮮花常開,空氣清新,景色宜人。

梅州地勢北高南低,嶺谷相間。山體大體呈東北—西南走向。從西北向東南排列,主要山脈有:西北部為項山甄山脈,它是武夷山脈的延伸部分,主峰項山甄(平遠與尋烏交界處),海拔1530米,為梅州第二高峰,七目嶂(五華與河源交界處),海拔1318米,為五華最高峰、梅州第三高峰;中間是陰那山山脈和蓮花山脈,它東起大埔,西至五華,綿延300多公里,其中高逾千米的山峰共19座,其中銅鼓嶂(豐順與大埔交界處),海拔1560米,是梅州最高峰。陰那山海拔1298米,為梅縣最高峰,梅州第四高峰;東南部為鳳凰山脈,它沿大埔、饒平、豐順、潮州等交界處延伸,主要山峰有西巖山(大埔),海拔1235米,釋迦崠(豐順),海拔1283米。山脈中夾著興寧盆地、梅縣盆地、蕉城—新埔盆地、湯坑盆地、水寨盆地、石正盆地、大柘盆地等,這些盆地是梅州重要的農(nóng)業(yè)基地和人口聚居地。

梅州水資源豐富,集雨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3條,其中主要河流有韓江、梅江和汀江。梅江是梅州的母親河,其起源于陸豐與紫金交界的烏突山七星崠,沿蓮花山脈北麓,自西南向東北流經(jīng)五華(至水寨段稱琴江、興寧、梅縣、梅江區(qū),在大埔的三河壩與梅潭河、汀江交匯,流入韓江,再經(jīng)潮汕平原后歸入浩瀚南海。梅江從發(fā)源地到三河壩全長307公里,流域面積達13900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五華的周江河、五華河,興寧的寧江河,梅縣的程江河、石窟河、松源河等。此外,梅州還有眾多的水庫,為梅州的農(nóng)業(yè)灌溉、飲用水源、防洪防澇、發(fā)電和山水旅游開發(fā)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最新梅州錘煉心得體會及感悟八

州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1994年被國務院列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從南朝齊(公元479-502年)設程鄉(xiāng)縣開始,至今已有1400余年歷史。五代十國南漢乾和3年(公元945),升程鄉(xiāng)縣為敬州,北宋開寶4年(公元971)因避宋太祖祖父趙敬之諱,改敬州為梅州。后經(jīng)多次變更建制,在清雍正11年(公元1733),程鄉(xiāng)升格為直隸嘉應州,統(tǒng)領(lǐng)興寧、長樂、平遠、鎮(zhèn)平四縣加上

2本屬的程鄉(xiāng)縣,稱“嘉應五屬”,直屬廣東省轄。民國3年(公元1914)廢州府制,梅州改名梅縣。新中國成立后,于1949年10月設置興梅專區(qū),轄梅縣、興寧、五華、大埔、豐順、蕉嶺、平遠7縣。后并入汕頭專區(qū),1965年7月從汕頭專區(qū)分出設立梅縣專區(qū),1970年改為梅縣地區(qū)。1988年撤銷梅縣地區(qū)改建為梅州市。

2、客家人大遷徙

客家先民經(jīng)歷了五次大遷徙的歷程,完成了從中原向南方遷徙和從閩粵贛向外遷移的過程,從而形成完整的客家民系,其遷徙大概經(jīng)歷了五個時期:

第一次遷徙東晉懷帝永嘉5年(公元311年),由于西北方蠻族入侵中原,形成了“五胡亂華”的局面。東晉統(tǒng)治者被迫將國都從洛陽遷到南京,中原地區(qū)的許多官員、平民也隨之南遷。這些人多數(shù)暫居在江西鄱陽湖周圍,有的到了安徽、福建,有一些還到了廣東的大埔縣。這些中原漢人為了避免和原戶籍者發(fā)生混淆,新來者的戶籍便稱為“客”。晉元帝大興四年(公元312年)特別下詔,正式肯定這種附設客籍的作法,稱之為“給客制度”。客家人最早的祖先,就是來自東晉時代南下避難的那批中原人。

第二次遷徙唐代末年,因黃巢起義(公元874-907),第一次南遷至江西、安徽等地區(qū)的客家先民,倍受戰(zhàn)亂蹂躪,客戶居民不得不再向南遷移至皖南、贛南、閩西、粵東等地。其集中聚居地是福建寧化石壁一帶。

第三次遷徙北宋末、南宋初(公元12世紀初),因金人、元人相繼大舉入侵中原,宋高宗南渡,又引發(fā)了一次中原漢人大規(guī)模南遷避難的浪潮。而客戶居民,不少人都參加了抵抗元兵的戰(zhàn)斗。宋亡后,他們只好退往更偏僻的粵東、粵北地區(qū)。

第四次遷徙清代初年,客家人的祖先前三次大遷徙都是為了避難求生,被迫離鄉(xiāng)背井客居他鄉(xiāng)。這時生活已較安定,家族都經(jīng)過了數(shù)代的繁衍,人口增加很多。在偏僻的山村,人多地少,難以為生,必須向外發(fā)展。清康熙年間,定了“移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政策,鼓勵客家人向外遷移,形成了客家人贛閩粵客家地區(qū)向四川、湖南、廣西、中國臺灣等地遷移的熱潮。

第五次遷徙 清末,客家人洪秀全領(lǐng)導太平軍在廣西起義。太平天國起義失敗后,許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壓力下遷徙到廣東南方山區(qū)、海南島等地居住,不

3 少人向海外移民(過番)。因而形成了客家人遍布全國很多地區(qū)和南洋一帶的新局面。

今天,客家人分布的地域已很廣,在大陸有5512.8萬人,中國臺灣460萬人,香港125萬人,澳門10萬人。廣東、江西、福建、廣西、四川、湖南、湖北、貴州、海南、中國臺灣等18省(區(qū))都有客家人。主要聚居地在粵東、粵北、閩西南、贛東南和中國臺灣一帶。在國外僑居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越南、菲律賓、毛里求斯、印度、美國、加拿大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人數(shù)約300多萬人。

四、著名的“三鄉(xiāng)”

梅州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素有“文化之鄉(xiāng)”、“華僑之鄉(xiāng)”、“足球之鄉(xiāng)”美稱。

1、文化之鄉(xiāng)

梅州,是我國中原文化與百越文化的交匯點,是宋以來客家人的集散中心,也是目前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由于梅州所處的地理位置和歷史上客家人多次大規(guī)模的遷徙活動,使梅州成為具有典型客家特色的文化區(qū)域。梅州文化的興盛發(fā)軔于宋代,各地辦起了許多“社學”、“文學”、“書院”迄今用逾千載,興學之風不衰。至清代中期,文化教育事業(yè)已相當發(fā)達。乾隆、嘉慶年間,科第中試為全省之冠,故有“五科五解”的美稱。乾隆15年(公元1750年),王之正任嘉應州官時,特置“人文秀區(qū)”牌坊立于衙前大街,以志梅州文化之盛。清代狀元吳鴻在廣東省督學時,贊譽梅州“人文為嶺南冠”。此時涌現(xiàn)出不少知名學者,如宋湘、黃遵憲、丘逢甲、胡曦、丁日昌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梅州之所以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化之鄉(xiāng)”,有其深遠的歷史淵源和環(huán)境背景。從歷史上看,客家人的祖先來自文化中心的中原地區(qū),其中有許多是“衣冠世家、書香門第”,文化素質(zhì)較高,歷來有重視文化教育的傳統(tǒng)。從地理環(huán)境上看,梅州地區(qū)山多田少,人多地少,謀生艱難,文化知識便成為客家人生存競爭的主要手段。所以,即使再窮再苦的人家,都會不惜一切,那怕是賣田賣屋都要供子女上學讀書,讀書已成為客家人的傳統(tǒng)美德。千百年來,客家地區(qū)傳唱著這樣一首童謠:“蟾蜍羅,咯咯咯,唔讀書,么老婆┅┅”。在梅州,從政府到百姓,都非

4 常重視教育,大家可以發(fā)現(xiàn),不論在城鎮(zhèn)還是鄉(xiāng)村,學校的校舍相對其他建筑物都是比較好的。梅州的讀書人在全省、全國乃至世界都是有名的。

梅州城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1994年國務院批準頒布),梅州城坐落在梅江河谷平原上,是梅州市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懊分荨钡妹砸虍敃r本地有梅溪梅江,兩岸多梅花之故。城市面積34平方公里,人口37萬,以梅江為界,分江北、江南兩城區(qū)?!耙唤瓋砂丁苯ㄔO集防洪、交通、觀光、休閑于一體,頗具特色。城區(qū)逐步發(fā)展成為具有“綠中城、城中水”為主要特色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的花園式現(xiàn)代化中等城市。梅州城是千年古城,名勝古跡眾多,客家風情濃郁,雖經(jīng)歷代滄桑湮沒,現(xiàn)仍存或重修的有八角亭、孔子廟、千佛塔、狀元橋、呂帝廟、安定書室、嘉應古橋、曾井等眾多人文景觀和名勝古跡。

您可能關(guān)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