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唐詩三百首心得體會一句話如何寫 唐詩三百首的心得體會(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1-05 07:45:26 頁碼:11
唐詩三百首心得體會一句話如何寫 唐詩三百首的心得體會(5篇)
2023-01-05 07:45:26    小編:ZTFB

心得體會是指一種讀書、實踐后所寫的感受性文字。那么心得體會該怎么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最新唐詩三百首心得體會一句話如何寫一

《渡漢江》是唐代詩人宋之問(一說李頻)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絕。這是詩人久離家鄉(xiāng)而返歸途中所寫的抒情詩。

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jīng)冬復歷春。

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注釋】

⑴漢江:漢水。長江最大支流,源出陜西,經(jīng)湖北流入長江。

⑵嶺外:五嶺以南的廣東省廣大地區(qū),通常稱嶺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書:信。

⑶來人:渡漢江時遇到的從家鄉(xiāng)來的人。

【白話譯文】

流放嶺南與親人斷絕了音信,熬過了冬天又經(jīng)歷一個新春。

越走近故鄉(xiāng)心里就越是膽怯,不敢打聽從家那邊過來的人。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一說作于宋之問神龍二年(7)途經(jīng)漢水時。宋之問媚附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武氏去世后,唐中宗將其貶為瀧州參軍。瀧州在嶺南,唐時,屬于極為邊遠的地區(qū),貶往那里的官員因不適應當?shù)氐淖匀坏乩項l件和生活習俗,往往不能生還。神龍元年(7)十月宋之問過嶺,次年春即冒險逃回洛陽,途經(jīng)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寫下了此詩。[6]

另一說,此詩是李頻由貶所瀧州逃歸洛陽,途經(jīng)漢江(指襄陽附近的漢水)時所作。

【賞析】

《渡漢江》詩意在寫思鄉(xiāng)情切,真實地刻畫了詩人久別還鄉(xiāng),即將到家時的激動而又復雜的心情。語極淺近,意頗深邃;描摹心理,熨貼入微;不矯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兩句追敘貶居嶺南的情況。貶斥蠻荒,本就夠悲苦的了,何況又和家人音訊隔絕,彼此未卜存亡,更何況又是在這種情況下經(jīng)冬歷春,捱過漫長的時間。詩人沒有平列空間的懸隔、音書的斷絕、時間的久遠這三層意思,而是依次層遞,逐步加以展示,這就強化和加深了貶居遐荒期間孤孑、苦悶的感情,和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斷”字“復”字,似不著力,卻很見作意。此詩人困居貶所時那種與世隔絕的處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難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歷歷可見,鮮明可觸。這兩句平平敘起,從容承接,沒有什么驚人之筆,往往容易為讀者輕易放過。其實,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這個背景,下兩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第三、四兩句描寫詩人逃歸途中的心理變化。“近鄉(xiāng)”交代詩人因長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離貶地,走近家鄉(xiāng)。所謂“情更怯”,即愈接近故鄉(xiāng),離家人愈近,擔憂也愈厲害,簡直變成了一種害怕,怕到“不敢問來人”。按照常情,這兩句似乎應該寫成“近鄉(xiāng)情更切,急欲問來人”,詩人筆下所寫的卻完全出乎常情:“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弊屑殞の?,又覺得只有這樣,才合乎前兩句所揭示的“規(guī)定情景”。因為詩人貶居嶺外,又長期沒有家人的任何音訊,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時刻擔心家人的命運,怕家人由于詩人的牽累而遭到不幸?!耙魰鴶唷薄皬蜌v春”這種思念隨著擔心同時的到來,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狀態(tài)。這種矛盾心理,在逃歸的路上,特別是渡過漢江,接近家鄉(xiāng)之后,有了進一步的戲劇性發(fā)展:原先的.擔心、憂慮和模糊的不祥預感,此刻似乎馬上就會被路上所遇到的某個熟人所證實,變成活生生的殘酷現(xiàn)實;而長期來夢寐以求的與家人團聚的愿望則立即會被無情的現(xiàn)實所粉碎。因此,“情更切”變成了“情更怯”,“急欲問”變成了“不敢問”。這是在“嶺外音書斷”這種特殊情況下心理矛盾發(fā)展的必然?!扒楦印迸c“不敢問”更能體現(xiàn)詩人此際強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愈接近重逢,詩人便會愈發(fā)憂慮,發(fā)展到極端,這種憂慮就會變成一種恐懼、戰(zhàn)栗,使之不敢面對現(xiàn)實。

詩人正是這樣逼真地再現(xiàn)了特殊境遇下,對家人的入骨關愛,吟詠出入類心靈的良善韻律,從而引起了千古的共鳴。只是這種境遇的造成,詩人不能辭其咎。在這一點上,后來杜甫的“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述懷》)寫戰(zhàn)亂中擔憂家人,至于不敢面對吉兇未卜的“消息”。則更有時代感,更耐人尋味。

此詩不僅有巧妙的抒情藝術,而且有更深刻的體會。作者用逐層遞進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傾訴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但是,讀者卻必需經(jīng)過一番認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這種特殊的心理狀態(tài),達到與作者的心靈溝通。這種高度簡潔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語言,獲取了極為深遠的藝術效果。

最新唐詩三百首心得體會一句話如何寫二

唐詩,文學藝術百花園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一朵艷麗的奇葩。它光彩奪目,搖曳多姿,千百年來,為人傳誦不衰。不知何時,我也總喜歡捧一本唐詩詩集,走進瑰麗奇美的詩歌意境中,暢游一番,不知不覺中成為一種習慣,成為一種難以割舍的情愫。

走進唐詩,便走進一個異彩紛呈的世界。

走進唐詩,走進初唐四杰,與王楊盧駱推心置腹,肝膽相照。理解了王勃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那份誠摯,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的羈旅思愁;懂得了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豪邁高歌;知曉了盧照鄰寂寂寥廖楊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的那份凜然氣節(jié);感受到了才高位卑的駱賓王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的悲愴,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的萬千感慨。

走進唐詩,走進一種洞天別樣的人生。傾聽宋之問于大庾嶺北驛陽月南飛燕,傳聞至此回。我輩數(shù)未已,何日復歸來的衷腸,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蒼涼心聲;隨王灣于次北固山下看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奇觀,隨知章賞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的春柳,隨張若虛享受春江花月夜的美妙絕倫;從張九齡.的蘭葉、 丹橘里感受生活的哲理,與孟郊走進誰言寸草心,抱得三春暉的母子深情里。

走進唐詩,走進唐詩里的戰(zhàn)場。感受王昌齡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慷慨悲歌,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抑郁悲憤;體味岑參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信報平安的濃濃鄉(xiāng)思,功名祗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的蕩氣回腸;悲嘆高適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李頎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的無限凄涼;嘆息在王翰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人征戰(zhàn)幾人回的壯烈與無奈里。

走進唐詩,走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王摩詰。領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的清幽,靜享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萬事不關心的閑適;觀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邊塞奇景,發(fā)出衛(wèi)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shù)奇的悲嘆;更欽羨他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愿君多采擷,此物

最相思的誠摯多情。

走進唐詩,最愛詩仙的飄逸灑脫、俠風道骨。欣賞他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的放浪不羈,長風萬里送秋燕,對此可以酣高樓的率真自然,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沖天豪邁,安能摧眉折腰侍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錚錚傲骨,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的真摯情懷。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太白更為我情由獨鐘。朝別黃鶴樓,午至廬山望飛瀑;朝發(fā)白帝城,夜至碧山會故友;將進酒后把酒問月,詩情大發(fā),作《蜀道難》,慨嘆仕途維艱;便獨望敬亭山,看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一生借酒高歌的李白,讓唐詩的苗圃里酒香四溢,醉到

了一代又一代人。

走進唐詩,最敬憂國憂民,懷揣天下的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寄寓著他無盡的悲憤,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表達著他深深的憂慮,三吏三別充滿著他的血淚般的控訴,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飛揚著他的美好夙愿。曾有過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壯志雄心,品嘗過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的激動驚喜,歌罷仰天嘆,四座淚縱橫的悲涼與無奈;也曾享受過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歐日日來的閑適與清心;沉浸在露是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的思念中,憂傷在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的嘆息里。起起伏伏的人生,曲折出一個千古流芳的詩圣。

走進唐詩,走進一顆顆洋溢著人性魅力的魂靈。走進催護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悵然若失,走進劉禹錫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曠達胸襟,走進李賀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奇崛詭魅,走進杜牧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隱隱沉痛,走進柳宗元孤舟蓑蒞翁,獨釣寒江雪的孤獨與寂寞、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望眼欲穿的愁苦,走進白居易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做連理枝的千古情義、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的相思之苦,走進元縝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的蒼涼與厚重,走進韓愈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的剛正與忠心,走進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那份堅貞與癡情。

走進唐詩,一顆心似于平平仄仄的浪朵上行舟,領略天高云淡,傾聽天籟之音,感受歷史滄桑。

走進唐詩,一顆心便如輕輕迎風而翔的風箏,穿越歷史長空,親近著一顆顆厚重深遠的心靈。

走進唐詩,感到充盈與滿足,生命在體驗中升華;

走進唐詩,走進一種別有洞天的境界,人生在經(jīng)歷中豐實;

最新唐詩三百首心得體會一句話如何寫三

唐詩鑒賞:引水行

【作品介紹】

《引水行》是唐代詩人李群玉的作品,載于《全唐詩》卷五七〇。此詩描寫竹筒引水所形成的南方山區(qū)特有的詩意風光,寫出了詩人所看到的竹筒引泉出洞以及所聽到的竹筒流泉琤琤清韻的情景,蘊含著詩人耳聞目接之際那種新奇、喜悅的感受。全詩語言清新,形象曼妙,風格明麗,是一曲古代農(nóng)民改造自然斗爭中興建水利工程的頌歌。

【原文】

引水行

一條寒玉走秋泉⑴,引出深蘿洞口煙⑵。

十里暗流聲不斷⑶,行人頭上過潺湲⑷。

【注釋】

⑴寒玉:清冷的玉石。古代詩人常用來形容月亮、清泉、翠竹等東西,這里指用竹筒做的渡槽。

⑵深蘿:指藤蘿深掩。煙:指洞口蒙蒙如煙的水霧。

⑶暗流:指泉水在竹筒里流動,行人只聽到它的響聲卻看不見它的流淌。

⑷潺湲:一作“潺潺”,形容水流動的聲音。

【白話譯文】

那引水的竹筒像一條寒玉,潺潺的秋水在竹槽里流動。泉水汩汩流出,在藤蘿的掩映下,水霧像不絕如縷的清煙般緩緩彌漫開來。在這綿延十多里的地帶里,清幽的暗流在隱隱作聲。行人走在下面,如聽天籟,只聞其聲,不見其形。

【創(chuàng)作背景】

李群玉所處的時代,朝廷腐*,日甚一日?;鹿賹嗪头?zhèn)跋扈有增無減,內(nèi)閹與外官間黨爭特別激烈,致使皇帝廢立異常頻繁,直接威脅中央政權的鞏固,唐王朝重新興盛起來的希望隨之變得十分渺茫。尤其是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發(fā)生的“甘露之變”,宰相王涯等十余家族誅,,朝野震駭。這種混亂的政局引起士人明顯的心態(tài)變化。在這種狀況下,不少人產(chǎn)生了這個時期特有的憂郁感。詩人們大多轉(zhuǎn)向以抒寫個人情思為主,而直接反映人民疾苦、社會瘡痍的作品則不多見。李群玉也被時代所左右,其詩歌亦以相當?shù)姆萘渴銓憘€人的生活感受和情趣,更著意表現(xiàn)復雜矛盾的內(nèi)心世界。但是,仍有許多篇什觸及社會的諸多層面,這首《引水行》便是這樣的作品。

【賞析】

唐代詩歌題材豐富,內(nèi)容廣闊,生動地反映出社會生活的千姿百態(tài)。但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斗爭,卻很少得到反映。像李白的《秋浦歌·爐火照天地》這種描繪壯美的勞動場景的詩作,竟如空谷足音。這是封建文人的時代局限和階級局限所造成的。正因為這樣,李群玉的這首《引水行》便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詩里描寫的是竹筒引水,多見于南方山區(qū)。鑿通腔內(nèi)竹節(jié)的長竹筒,節(jié)節(jié)相連,把泉水從高山洞口引到需要灌溉或飲用的地方,甚至直接通到人家的水缸里,丁冬之聲不絕,形成南方山區(qū)特有的富于詩意的風光。

一、二兩句寫竹筒引泉出洞。一條寒玉,是對引水竹筒的生動比喻。李賀曾用“削玉”形容新竹的光潔挺拔(見《昌谷北園新筍》),這里用“寒玉”形容竹筒的.碧綠光潔,可謂異曲同工。不說“碧玉”而說“寒玉”,是為了與“秋泉”相應,以突出引水的竹筒給人帶來的清然泠然的感受。寒玉秋泉,益見水之清洌,也益見竹之光潔。玉是固體,泉卻是流動的,“寒玉走秋泉”,仿佛不可能。但正是這樣,才促使讀者去尋求其中奧秘。原來這條“寒玉”竟是中空貫通的。泉行筒中,是看不見的,只能自聽覺得之。所以“寒玉走秋泉”的比喻本身,就蘊含著詩人發(fā)現(xiàn)竹筒引水奧秘的欣喜之情。

“引出深蘿洞口煙。”這句是說泉水被竹筒從幽深的泉洞中引出。泉洞外面,常有藤蘿一類植物纏繞蔓生;洞口附近,常蒙著一層煙霧似的水汽?!吧钐}洞口煙”描繪的正是這種景色。按通常順序,應先寫深蘿泉洞,再寫竹筒流泉,這里倒過來寫,是由于詩人先發(fā)現(xiàn)竹筒流泉,其聲淙淙,然后才按跡循蹤,發(fā)現(xiàn)它來自幽深的巖洞。這樣寫不但符合觀察事物的過程,而且能將最吸引人的新鮮景物先描繪出來,收到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

“十里暗流聲不斷,行人頭上過潺湲。”竹筒引水,一般都是順著山勢,沿著山路,由高而低,蜿蜒而下。詩人的行程和竹筒的走向一樣,都是由山上向山下,所以多數(shù)情況下都和連綿不斷的竹筒相伴而行,故說“十里暗流聲不斷”。有時山路折入兩山峽谷之間,而渡槽則凌空跨越,這就成了“行人頭上過潺湲”。詩不是說明文,花費很大氣力去說明某一事物,即使再精確,也不見得有感人的藝術力量。這兩句詩對竹筒沿山蜿蜒而下的描寫是精確的,但它決不單純是一種客觀的不動感情的說明,而是充滿詩的情趣的生動描寫。關鍵就在于它寫出了山行者和引水竹筒之間親切的關系。十里山行,竹筒蜿蜒,泉流不斷,似是有意與行人相伴。行人在寂寥的深山中趕路,邂逅如此良伴,會平添無限興味?!笆锇盗髀暡粩唷保恢皇菍懼裢擦魅?,而且寫出了詩人在十里山行途中時時側(cè)耳傾聽竹筒流泉的琤琤清韻的情景:“行人頭上過潺湲”,更生動地抒寫了詩人耳聞目接之際那種新奇、喜悅的感受。

竹筒引水,是古代勞動人民巧紗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生動事例,改造自然的同時也為自然增添了新的景色,新的美。而這種景色本身,又是自然與人工的不露痕跡的和諧結合。它本就富于詩意,富于清新樸素的美感。但勞動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創(chuàng)造出來的這種美的事物,能為文人所發(fā)現(xiàn)、欣賞并加以生動表現(xiàn)的卻不多。僅此一端,也足以使后人珍視這首《引水行》了。

【作者介紹】

李群玉,唐代澧州人,極有詩才,“居住沅湘,崇師屈宋”,詩寫得十分好?!逗贤ㄖ尽だ钊河駛鳌贩Q其詩“詩筆妍麗,才力遒健”,《全唐詩·李群玉小傳》載,早年杜牧游澧時,勸他參加科舉考試,但他“一上而止”,宰相裴休視察湖南,鄭重邀請李群玉再作詩詞,他“徒步負琴,遠至輦下”,進京向皇帝奉獻自己的詩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覽”其詩,稱贊“所進詩歌,異常高雅”,并賜以“錦彩器物”,“授弘文館校書郎”。三年后辭官回歸故里,死后追賜進士及第。

最新唐詩三百首心得體會一句話如何寫四

從古至今,歲月的河流帶走了許多文化,但唐詩卻經(jīng)久不息,直至今日。此刻這個先進的時代,依舊有無數(shù)人熱愛唐詩,喜歡讀唐詩。

“唐詩宋詞元曲”乃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我認為,它們能夠被稱得上是“國寶”。

唐代詩人有各種不一樣風格派別,但無論哪一首,都充滿韻味,可能是詩情畫意的江南美景,也可能是粗狂豪邁的塞北風光,可能是想象,可能是感慨,可能是懷念。還可能是敘述一件事情……無論如何,唐代的詩人用簡短的詩代替了現(xiàn)代的長篇大論,卻將詩人的思想引入一個更高的境界。

我十分喜歡一首詩《春江花月夜》、我甚至將它默寫下來貼在墻上: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我最喜歡其中的一句“江天一色無纖層,皎皎空中孤月輪。我眼前立刻出現(xiàn)了一幅美麗的月色圖,其中還帶著淡淡的哀傷。而最終一句話”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使我感覺到詩人那紛亂的離別之情,慢慢隨著殘月的余暉,布滿在江邊的樹上。感覺上這首詩仿佛還沒有結束。

同樣,對于李白、王維、孟浩然、王之渙等許多著名詩人的詩篇我也十分喜歡。

正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王之渙的《涼州詞》也有其富有的韻味?!包S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這句在我面前勾勒出了一幅塞北與江南完全不一樣的荒涼遙遠的地方,而下一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更突出了詩人對邊塞戰(zhàn)士處境的深切關心。我仿佛吹走了幽怨的羌笛聲,又仿佛來到了邊塞的孤城,仿佛看見了那一片蒼山峻嶺。

我認為,唐詩是不可缺的,人們從中能夠感受到古人當時所體會的一切,也會學會到更多,懂得更多,能夠?qū)懗龊梦恼?,心胸也會開闊。從古至今,我們可能遺失了許多文化,更需要從頭學習,并將它們牢記。

最新唐詩三百首心得體會一句話如何寫五

英國的培根曾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宋代的蘇軾也曾云:“腹有詩書氣自華?!眱晌辉谖膶W領域具有重大成就的人都認為,讀詩,可以提升人的智慧與情操。放眼我國五千年的歷史,唐朝的詩歌發(fā)展最為昌盛,為后人留下了無數(shù)經(jīng)典之作。

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有這么一些文字發(fā)出它那萬丈光芒,它就是古詩。它是中國文明的見證。它,雖然只有短短的幾行字,卻凝聚著幾代中國人民的精神力量。那簡潔而又生動的語言,似乎在向我們訴說著中國曾經(jīng)的歷史文化。就這么屈指可數(shù)的幾個字,卻如海上的照明燈,風雪中的煤炭,時時幫助著我們,溫暖著我們,這一切,都離不開古詩告訴我們的哲理。

古詩,不論是在學習,還是工作上遇到困難,他都像老師那樣教導著我們,關心著我們,給予我們希望。每一首詩,都出自不同詩人之手,這些詩人已文明于世,而這些古詩卻不得而知。它們是那樣的孤獨,被眾人所遺棄,不被眾人所知。它們也有自己的光彩,也有自己的燦爛。它們一直在等待著,等待我們的發(fā)現(xiàn)。

而《唐詩三百首》作為我國古詩經(jīng)典代表著作,它是現(xiàn)今流傳最廣的一部唐詩選集。唐朝二百八十九年間,是中國詩歌發(fā)展的黃金時代,云蒸霞蔚,名家輩出,唐詩數(shù)量多達五萬余首。

《唐詩三百首》中收錄的作者,不僅有我們耳熟能詳?shù)摹霸娤伞崩畎缀汀霸娛ァ倍鸥?,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白居易、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等人,還有一些不知名的,他們雖然名聲不顯,但他們的作品亦有其可借鑒之處,值得一閱!因為這寫詩作都是經(jīng)過了時間考驗而未被淘汰的,我一向認為,時間是最好的評判家!《唐詩三百首》中有像杜甫的《望岳》,王維的《渭川田家》綦毋潛的《春泛若耶溪》,李白的《蜀道難》這一類歌頌祖國大好河山的詩句,讓人仿若置身其中,仰躺于山水之間;也有像王維的《送別》,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別》,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這樣的送別詩,讓人感佩于其中蘊含的深刻情感!

從李白的一句“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蔽殷w味到深切的悲意凄涼,然后是釋然的灑脫;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一句“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弊屛疑钌顒尤荩曳路鹂吹揭粋€背影,在逆著光的地方嘆息,便也體味到了遠離故鄉(xiāng)的寒冷;李白清平調(diào)三首之一中寫的“云想衣裳花想容”又讓我渾身一松,仿佛一個人仰望天空,呼吸都變的芬芳。

然而,現(xiàn)代社會迅速發(fā)展,許多中華文化被取代甚至被遺棄,對外來事物的狂熱追求使越來越多的現(xiàn)代人忘記了中國的古文化,忘記了唐詩,他們寧愿生活在虛擬的世界,追逐一些索然無味的事物。曾有一則新聞報導:近六成的人認為中國人崇洋媚外。面對這個結果,我不禁震驚,難道中國文化的內(nèi)涵不及外國文化嗎?并非如此,相反,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那些人之所以崇尚外國文化是因為他們沒有了解中國文化的精粹。試問,如果每個中國人能夠多讀一首唐詩,多一份對詩歌的熱愛,又如何會出現(xiàn)如今的局面。

如今的唐詩不再只是詩,它更是一種精神,一種向往,是中華文化的縮影。細讀唐詩,它能給予你智慧;品讀唐詩則可以使其勉勵你,鞭策你,使你前行。

在紛繁的今日,不妨覓一個清靜之所,心如止水地捧一本唐詩,來領略其中的感悟。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