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鑒賞一碗白米飯的心得體會 描寫白米飯(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1-05 02:24:51 頁碼:8
鑒賞一碗白米飯的心得體會 描寫白米飯(4篇)
2023-01-05 02:24:51    小編:ZTFB

體會是指將學習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反思學習內容并記錄下來的文字,近似于經(jīng)驗總結。那么我們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大全,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描寫鑒賞一碗白米飯的心得體會一

唐代·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唐代七言絕句《回鄉(xiāng)偶書二首·其一》譯文

我在年少時離開家鄉(xiāng),到了遲暮之年才回來。我的鄉(xiāng)音雖未改變,但鬢角的毛發(fā)卻已經(jīng)疏落。

兒童們看見我,沒有一個認識的。他們笑著詢問:這客人是從哪里來的呀?

參考資料:

曹寅 等 .全唐詩(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266頁 .

于海娣 等 .唐詩鑒賞大全集 .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 ,20xx年12月版 :第56—57頁 .

唐代七言絕句《回鄉(xiāng)偶書二首·其一》賞析

這是一首久客異鄉(xiāng)、緬懷故里的感懷詩。寫于初來乍到之時,抒寫久客傷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詩人置身于故鄉(xiāng)熟悉而又陌生的環(huán)境之中,一路迤邐行來,心情頗不平靜:當年離家,風華正茂;今日返歸,鬢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離家”與“老大回”的句中自對,概括寫出數(shù)十年久客他鄉(xiāng)的事實,暗寓自傷“老大”之情。次句以“鬢毛衰”頂承上句,具體寫出自己的“老大”之態(tài),并以不變的“鄉(xiāng)音”映襯變化了的“鬢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鄉(xiāng),故鄉(xiāng)可還認得我嗎”之意,從而為喚起下兩句兒童不相識而發(fā)問作好鋪墊。

三四句從充滿感慨的一幅自畫像,轉而為富于戲劇性的兒童笑問的場面。“笑問客從何處來”,在兒童,這只是淡淡的一問,言盡而意止;在詩人,卻成了重重的一擊,引出了他的無窮感慨,自己的老邁衰頹與反主為賓的悲哀,盡都包含在這看似平淡的一問中了。全詩就在這有問無答處悄然作結,而弦外之音卻如空谷傳響,哀婉備至,久久不絕。

就全詩來看,一二句尚屬平平,三四句卻似峰回路轉,別有境界。后兩句的妙處在于背面敷粉,了無痕跡:雖寫哀情,卻借歡樂場面表現(xiàn);雖為寫己,卻從兒童一面翻出。而所寫兒童問話的場面又極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讀者不為詩人久客傷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這一饒有趣味的生活場景所打動。

楊衡《對床夜語》詩云:“正是憶山時,復送歸山客。”張籍云:“長因送人處,憶得別家時?!北R象《還家詩》云:“小弟更孩幼,歸來不相識?!辟R知章云:“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語益換而益佳,善脫胎者宜參之。

描寫鑒賞一碗白米飯的心得體會二

溫庭筠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xiāng)。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懈葉落山路,枳花照驛強。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這首詩選自唐代詩人溫庭筠的《溫飛卿詩集箋注》是作者離開長安赴襄陽投奔許商,在商山途中所作。

此詩之所以人們所誦,是因為它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真切的反映了封建社會里一般旅人的某種共同感受。全詩大意為:雞鳴之聲從朦朧殘月下的茅店中傳出行人的足跡印在那板橋凄清的白霜上,落葉散滿山路,枳子花明滅于驛站外,寂靜的環(huán)境勾起了游子昨夜的夢:家鄉(xiāng)的池塘理該有無數(shù)的水禽在嬉戲吧?“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懈葉落山路,枳花照驛墻。”這兩句詩映托出詩人當時心情的凄清落寞而“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xiāng)?!焙汀耙蛩级帕陦?,鳧雁滿回塘。”這兩句詩抒發(fā)了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整首詩緊扣“早行:二字,寫景抒情,表達了詩人無限的愁思和人生的失意,一個“悲”子不但表現(xiàn)了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而且還隱含著遠離故鄉(xiāng)的傷感之意。

全詩抒發(fā)了詩人長途跋涉,思念故鄉(xiāng)的辛苦和仕途不得意的失落無助情懷。

描寫鑒賞一碗白米飯的心得體會三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

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

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萬壑古樹高聳云天,千山深處杜鵑啼囀。

山中春雨一夜未停,樹叢梢頭流淌百泉。

漢女辛勞織布納稅,巴人地少訴訟爭田。

望你發(fā)揚文翁政績,奮發(fā)有為不負先賢。

注釋

⑴梓州:《唐詩正音》作“東川”。梓州是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三臺。李使君:李叔明,先任東川節(jié)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鎮(zhèn)梓州。

⑵壑(hè):山谷。

⑶杜鵑:鳥名,一名杜宇,又名子規(guī)。

⑷一夜雨:一作“一半雨”。

⑸樹杪(miǎo):樹梢。

⑹漢女:漢水的婦女。橦(tóng)布:橦木花織成的布,為梓州特產(chǎn)。

⑺巴:古國名,故都在今四川重慶。芋田:蜀中產(chǎn)芋,當時為主糧之一。這句指巴人常為農(nóng)田事發(fā)生訟案。

⑻文翁:漢景時為郡太守,政尚寬宏,見蜀地僻陋,乃建造學宮,誘育人才,使巴蜀日漸開化。翻:翻然改變,通“反”。

⑼先賢:已經(jīng)去世的有才德的人。這里指漢景帝時蜀郡守。最后兩句,紀昀說是“不可解”。趙殿成說是“不敢,當是敢不之誤”。高眇瀛云:“末二句言文翁教化至今已衰,當更翻新以振起之,不敢倚先賢成績而泰然無為也。此相勉之意,而昔人以為此二句不可解,何邪?”趙、高二說中,趙說似可采。

鑒賞

贈別之作,多從眼前景物寫起,即景生情,抒發(fā)惜別之意。王維此詩,立意則不在惜別,而在勸勉,因而一上來就從懸想著筆,遙寫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的自然風光,形象逼真,氣韻生動,令人神往。

開頭兩句互文見義,起得極有氣勢:萬壑千山,到處是參天的大樹,到處是杜鵑的啼聲。既有視覺形象,又有聽覺感受,讀來使人恍如置身其間,大有耳目應接不暇之感。這兩句氣象闊大,神韻俊邁,被后世詩評家引為律詩工于發(fā)端的范例?!叭f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以如椽大筆,淋漓潑墨,勾勒出巴蜀層巒疊嶂的群山、無數(shù)險峻深邃的巖壑、高聳云天的林木,同時還有一片杜鵑熱鬧如沸的啼鳴,使萬壑千巖為之振響。如同展開一卷氣勢磅礴的山水畫,令人為之一振。緊接著的“山中一半雨,樹杪百重泉”,更扣緊蜀地山高林密、雨水充沛的特點,先描繪深山冥晦,千巖萬壑中晴雨參半的奇景,再繪出雨中山間道道飛泉,懸空而下。詩人遠遠望去,泉瀑就如同從樹梢上傾瀉下來似的。這里生動地表現(xiàn)出遠處景物互相重疊的錯覺。詩人以畫家的眼睛觀察景物,運用繪法入詩,將三維空間的景物疊合于平面畫幅的二維空間,若將最遠處、高處的泉瀑畫在稍近、稍低的樹梢上。

由此,就表現(xiàn)出山中景物的層次、縱深、高遠,使畫面富于立體感,把人帶入一個雄奇、壯闊而又幽深、秀麗的`境界。這一聯(lián)的“山中”承首聯(lián)的“山”,“樹杪”承應首聯(lián)的“樹”,連接緊湊,天然工巧。無怪乎清代詩人王士禛擊節(jié)稱贊這四句詩,“興來神來,天然入妙,不可湊泊?!?《帶經(jīng)堂詩話》卷十八)

作者以欣羨的筆調描繪蜀地山水景物之后,詩的后半首轉寫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梓州是少數(shù)民族聚居之地,那里的婦女,按時向官府交納用橦木花織成的布匹;蜀地產(chǎn)芋,那里的人們又常常會為芋田發(fā)生訴訟?!皾h女”、“巴人”、“橦布”、“芋田”,處處緊扣蜀地特點,而征收賦稅,處理訟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職事,寫在詩里,非常貼切。最后兩句,運用有關治蜀的典故。“文翁”是漢景帝時的蜀郡太守,他曾興辦學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漢書·循吏傳》。王維以此勉勵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賢原有的政績,泰然無為。聯(lián)系上文來看,既然蜀地環(huán)境如此之美,民情風土又如此之淳,到那里去當刺史,自然更應當克盡職事,有所作為。寓勸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別之時,委婉而得體。

《送梓州李使君》作為一首送別詩來看,它的藝術構思新穎奇特。詩中沒有一句涉及送別之時、之地、之情、之事,全篇都是描繪巴蜀的山水、風情和民事。然而讀后深思,就會發(fā)覺此詩緊緊圍繞李氏即將赴任的梓州步步展開,層層深入,全詩融注著詩人對李氏欣羨、期望、勸勉的一腔真情,前后融會貫通,結構謹嚴縝密。前兩聯(lián)描繪巴蜀雄秀山川風光,景因情生,流露出詩人對梓州風光的熱烈向往,對李氏即將前往赴任的無限欣羨。第三聯(lián)有極強的概括力,既表現(xiàn)了蜀地的物產(chǎn)、民風,也說明蜀地僻遠經(jīng)濟落后,人民窮困而且缺乏教化,這就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遠。這一聯(lián)還為尾聯(lián)埋下伏筆,使詩人勸勉李使君的話更顯得切實而不空洞。尾聯(lián)則順勢而下,勉勵李使君以漢代蜀郡太守文翁為榜樣,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圖。詩人以文翁來比李使君,用典貼切,切人,切事,切地,又能借以傳達出自己真誠、殷切的期望之意,可謂用典妙筆。

詩寫送別,不寫離愁別恨,不作浮泛客套之語,卻有對于國家大事、民生疾苦、友人前途的深切關心。格調高遠,爽利明快,在唐人送別詩中,堪稱是一首構思別開生面、思想境界高遠、讀后令人振奮的佳作。

描寫鑒賞一碗白米飯的心得體會四

1.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

鷓鴣天 酬孝峙①

[清]錢繼章

發(fā)短髯長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尋常事,仿佛終南石里藤。

閑倚杖,戲臨罾②。折腰久矣謝無能。熏風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詞字字冰。

【作者簡介】 錢繼章,字爾斐,號菊農(nóng),浙江嘉善人。明崇禎九年(1636)舉人,明朝曾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農(nóng)詞》。

【注】 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學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漁網(wǎng)。③熏風:東南風。

上片刻畫了詞人怎樣的自我形象?運用了什么手法?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詞作品中的形象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要分析詞人的自我形象,可深入分析詞的上片。這首詞上片共四句話,前兩句寫詞人頭發(fā)很短,胡須很長,眉毛高聳,面帶病容,顴骨凸起,比那光頭垂眉、閉目參禪的和尚還要奇怪。三、四句寫詞人的心卻仿佛終南山石縫中的一根青藤,一任嚴霜侵襲、暴雨擊打,自己卻等閑視之。由此不難看出詞人容貌病態(tài)怪異,性格卻堅韌不拔的形象。分析上片可知,詞人刻畫自我的外在形象時,運用了描寫的手法;刻畫自我的內在性格時,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答案:容貌病態(tài)怪異,性格堅韌不拔。用描寫刻畫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2.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塞下曲

戎 昱

北風凋白草,胡馬日骎骎①。

夜后戍樓月,秋來邊將心。

鐵衣霜露重,戰(zhàn)馬歲年深。

自有盧龍塞②,煙塵飛至今。

【注】 ①骎骎(qīnqīn):馬跑得很快。②盧龍塞:古地名。

請概括首聯(lián)描寫的“塞下”環(huán)境的特點,并分析其作用。

解析:本題分析景物描寫所渲染的環(huán)境特別要注意“北風”“白草”和“胡馬骎骎”等意象。

答案:特點:自然環(huán)境險惡,軍情緊急。作用:營造了肅殺的氛圍,渲染了邊塞緊張的戰(zhàn)爭氣氛,為邊將的出場勾勒背景(答“是為邊將出場作鋪墊”也可)。

3.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題目。

滿江紅①

柳 永

暮雨初收,長川②靜,征帆夜落。臨島嶼,蓼煙疏淡,葦風蕭索。

幾許漁人飛短艇,盡載燈火歸村落。遣行客、當此念回程,傷漂泊。

桐江好,煙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繞嚴陵灘畔,鷺飛魚躍。

游宦區(qū)區(qū)成底事③?平生況有云泉約④。歸去來,一曲仲宣⑤吟,從軍樂。

【注】①詞人中進士后,被授予睦州團練推官,此詞為赴任途中所作。②長川,即下片詞中的桐江。③成底事:一事無成。④云泉約:指退隱山水之間的約定。⑤仲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有《從軍行》五首?!稑犯忸}》曰:“《從軍行》皆軍旅苦辛之辭?!?/p>

這首詞的上片寫景很有特色,請簡要賞析。

解析:賞析寫景的特色當然要先明確景是什么,有什么特點,再據(jù)此分析作者是如何寫景的。

答案:動靜結合,以動襯靜的特色。靜景是傍晚雨停,桐江波靜,舟船帆落,蓼草疏淡如煙等;動景是江上漁船飛、燈火閃爍等,這些動景更加襯托出環(huán)境的靜寂。

課案訓練

1.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碧 瓦

范成大

碧瓦樓前繡幕遮,赤欄橋外綠溪斜。

無風楊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滿地花。

這首小詩寫的是春日即景,寫得井然有序,詩人依照怎樣的順序描寫了哪些景物?

解析:這首詩通篇寫景。第一、二句中的“碧瓦樓”“繡幕”“赤欄橋”是人文景物,以下“綠溪”“楊柳”“棠梨滿地花”是自然景物。四句詩就是四幅畫:繡幕遮掩的碧瓦樓,橋外斜橫的綠溪,漫天飛絮的楊柳,落花滿地的棠梨。有動有靜,有聲有色,花香水氣,仿佛從畫中溢出,給人身臨其境之感。問中含有“怎樣”“哪些”兩個答題點。

答案:詩人是依照由近及遠、由上到下的空間順序寫景的。近景有繡幕垂掛的碧瓦樓,遠景有赤欄橋外橫斜的清溪,空中有煙柳飛絮,地上則是棠梨落花。

2.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回答問題。

絕 句

道 潛

高巖有鳥不知名,欸語春風入戶庭。

百舌黃鸝方用事,汝音雖好復誰聽?

這首詩主要塑造了怎樣的形象?請簡要分析。

解析:本題的突破口是抓住鳥的生存環(huán)境和叫聲,尤其是詩句的后兩句,是鳥這個意象人格化及其所蘊涵的意義所在?!鞍偕帱S鸝”善鳴“方用事”,在朝中受寵,專權用事,而“高巖有鳥”“復誰聽”,受到排擠,無人欣賞。

答案:詩中主要塑造了一個不知名的高巖鳥形象。此鳥生活在高巖之中,鮮為人知,品種珍奇,叫聲親切誠摯,但飛入庭院之中,卻不被人容納,無人欣賞。

3.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軍城早秋

嚴 武【注】

昨夜秋風入漢關,朔云邊月滿西山。

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

【注】 嚴武(726-765):字季鷹,華陰(今屬陜西)人。曾任成都尹、劍南節(jié)度使,廣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擊敗吐蕃軍隊七萬多人。

詩的前兩句描繪了什么樣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解析:詩的第一句“昨夜秋風入漢關”,看上去是寫景,其實是頗有寓意的。我國西北和北部的少數(shù)民族的統(tǒng)治武裝,常于秋高馬肥的季節(jié)向內地進犯?!扒镲L入漢關”就意味著邊境上的緊張時刻又來臨了?!白蛞埂倍?緊扣詩題“早秋”,如此及時地了解“秋風”,正反映了嚴武作為邊關主將對時局的密切關注,對敵情的熟悉。第二句接著寫詩人聽到秋風的反應,這個反應是很有個性的,他立即注視西山,表現(xiàn)了主將的警覺、敏感,也暗示了他對時局所關注的具體內容。西山怎樣呢?寒云低壓,月色清冷,再加上一個“滿”字,就把那陰沉肅穆的'氣氛寫得更為濃重,這氣氛正似風云突變的前兆,大戰(zhàn)前的沉默。

答案:詩的前兩句借助秋風、漢關、寒云、冷月、西山等意象,描繪出一幅初秋邊關陰沉凝重的夜景。寓意邊境局勢的緊張

4.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完成后面的題目。

江城子

秦 觀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

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

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

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這首詞的上闋描述了一個怎樣的場景?表達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解析:這首詞的上闋借景抒情,情與景緊密相連,分析時抓住景物意象和抒情語句就可以。

答案:這首詞的上闋描述了往昔送別的場景,暮春時節(jié),楊柳依依,行舟遠去,江水空流,表達出作者送別時依依不舍、無限惆悵的情感。

5.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西 樓

曾 鞏

海浪如云去卻回,北風吹起數(shù)聲雷。

朱樓四面鉤疏箔①,臥看千山急雨來。

【注】 ①鉤疏箔:把簾子掛起。

詩的前兩句描寫了什么樣的景象?分別是從什么角度來渲染這種景象的?

解析:本題考查對詩歌景物形象的鑒賞能力。解答此題首先要看前兩句所描寫的意象及意象特征?!昂@巳缭迫s回”,由此見浪卷云涌之勢;“北風吹起數(shù)聲雷”,由此聞海風呼嘯,悶雷滾滾之聲,景象壯美。

答案:詩的前兩句描寫了海濱暴風雨來臨之際,浪起云涌,風號雷鳴的壯美景象。一二兩句分別從視覺、聽覺的角度來渲染這種景象,展現(xiàn)了雄偉的氣勢。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