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方程發(fā)展史的心得體會教師及收獲 教師的成長歷程心得體會(四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1-13 12:43:30 頁碼:10
方程發(fā)展史的心得體會教師及收獲 教師的成長歷程心得體會(四篇)
2023-01-13 12:43:30    小編:ZTFB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fā)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yǎng)成良好的總結方法。心得體會對于我們是非常有幫助的,可是應該怎么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主題方程發(fā)展史的心得體會教師及收獲一

老方法:

x + 4 = 20

x = 20-4

依據運算之間的關系:一個加數(shù)等于和減另一個加數(shù)。

新方法:

x + 4 = 20

x + 4-4=20-4

依據等式的基本性質1:等式兩邊加上或減去相等的數(shù),等式不變。

改革的原因(摘自教學參考書):

新教材編寫者如此說明:長期以來,小學教學簡易方程時,方程變形的依據總是加減運算的關系或乘除運算之間的關系,這實際上是用算術的思路求未知數(shù)。到了中學又要另起爐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或方程的同解原理來教學解方程。小學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對中學代數(shù)起步教學的負遷移就越明顯。因此,現(xiàn)在根據《標準》的要求,從小學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并以此為基礎導出解方程的方法。這就較為徹底地避免了同一內容兩種思路、兩種算理解釋的現(xiàn)象,有利于加強中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銜接。

從這我們不難看出,為了和中學教學解方程的方法保持一致,是此次改革的主要原因。

那么,小學生學這樣的方法,實際操作中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情況?這樣的改革有沒有什么問題? 在我的教學過程中真的出現(xiàn)了問題 。

1.無法解如a-x=b和a÷x=b此類的方程

新教材認為,利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后,解象x+a=b與x-a=b一類的方程,都可以歸結為等式兩邊同時減去(加上)a;解如ax=b與x÷a=b一類的方程,都可以歸結為等式兩邊同時除以(乘上)a。這就是所謂“相比原來方法,思路更為統(tǒng)一”的優(yōu)越性。然而,它有一個相應的調整措施值得我們注意,那就是它把形如a-x=b和a÷x=b的方程回避掉了。原因是小學生還沒有學習正負數(shù)的四則運算,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a-x=b,方程變形的過程及算理解釋比較麻煩;而a÷x=b的方程,因為其本質是分式方程,依據等式的基本性質解需要先去分母,也不適合在小學階段學習。

我認為為了要運用等式基本性質,卻回避掉了兩類方程,這似乎不妥。更重要的是,回避這兩類方程,新教材認為并不影響學生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因為當需要列出形如a-x=b或a÷x=b的方程時,總是要求學生根據實際問題的數(shù)量關系,列成形如x+b=a或bx=a的方程。但我認為,這樣的處理方法,有時更 會無法避免地直接和方程思想發(fā)生矛盾。

如“3千克梨比5千克桃子貴0.5元。梨每千克2.5元,桃子每千克多少元?”合理的做法應是“設桃子每千克x元”,從順向思考,列出方程為“2.5×3-5x=0.5”。然而,按新教材的編排,因為學生現(xiàn)在不會解這樣的方程,所以要根據數(shù)量關系,轉列成“5x+0.5=2.5×3”之類的方程。又如:課本第62頁中的“爸爸比小明大28歲,小明х歲,爸爸40歲。”很多學生根據“爸爸比小明大28歲”列出40-х=28,可是無法求解,所以又轉成х+28=40。

很明顯,第二個方程是和方程思想的基本理念相違背的。我們知道,方程最大的意義,就是讓未知數(shù)參與進式子,使考慮問題更加直接自然。為實現(xiàn)這個目標,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列式時應盡量順向思考,以降低思考的難度。這是體現(xiàn)方程方法的優(yōu)越性必然要求。事實上,如果學生能夠列成“5x+0.5=2.5×3”“ х+28=40”那就說明他已經非常熟悉其中的數(shù)量關系了,此時,用算術方法即可,哪還有列方程來解的必要呢?我們又怎談引導學生認識方程的優(yōu)越性呢?( 勵志天下 )

我們不難看出,根據現(xiàn)實情境列方程解決問題,x當作減數(shù)、當作除數(shù),應當是很常見、很必要的現(xiàn)象。要學生學會解這些方程,是正常的教學要求,這是不應該回避的,否則,我們的教學就會顯得片面和狹隘。

2.解方程的書寫過程太繁瑣

教材要求,在學生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時,方程的變形過程應該要寫出來,等到熟練以后,再逐步省略。這樣的要求,在實際操作中,帶來了書寫上的繁瑣。

因為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每兩步才能完成一次方程的變形。這相對于簡單的方程,尚沒什么,但對一些稍復雜的方程,其解的過程就顯得太繁瑣了。

從這兩個方面來看,小學里學習等式的基本性質,并運用它來解方程,在實際操作中,也存在許多的現(xiàn)實問題。那么,如果說用算術思路解方程對初中學習有負遷移,需要改革,現(xiàn)在改成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同樣出現(xiàn)問題,那我們又如何是好呢?

主題方程發(fā)展史的心得體會教師及收獲二

很多時候,我們大人都喜歡用方程來解題,這固然是因為到了中學大量學習了各種各樣的方程,一元一次,一元二次,二元一次等等,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方程對解題思路的解放,列算式解決實際問題時,解題思路常常迂回曲折,而他從根本上讓學生脫離了繁瑣的思路分析,而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解題思路往往直截了當,降低了思維難度,它讓學生從一個簡單的思路——找等量關系來解題。所以說,這個單元的知識如何教好,從而讓學生學好是非常重要的。

用字母表示數(shù)是學生學習代數(shù)初步知識的起步。在算術里,人們只對一些具體的、個別的數(shù)量關系進行研究,引入用字母表示數(shù)后,就可以表達、研究具有更普遍意義的數(shù)量關系??梢哉f,學習代數(shù)就是從學習用字母表示數(shù)開始的。

對小學生來說,從具體事物的個數(shù)抽象出數(shù)是認識上的一個飛躍,而由具體的、確定的數(shù)過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變的數(shù),更是認識上的一個飛躍。而且,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數(shù)的基礎上,使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數(shù)學工具,從列出算式解發(fā)展到列出方程解,這又是數(shù)學思想方法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它將使學生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而在老師們的教學實踐中,由于在進行用方程解題時格式非常重要,因此往往老師們教學時都會特別強調格式??墒菑膶W生的后續(xù)學習來看,我慢慢發(fā)現(xiàn),其實在教學這一部分知識時,老師要注重學生對數(shù)量關系的理解,也就是說要加強對學生的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數(shù)量的訓練,也就是寫代數(shù)式的訓練。因為這是列方程的基礎。所以,在這里教師一定要向學生強調并反復練習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shù)量,讓學生明白以往學習的所有數(shù)量關系在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shù)量中都能用到。如:原來有100元,用掉x元,一樣的要用減法求還剩下多少錢,買了3個練習本,每個a元,一樣的用乘法來求一共要多少錢。讓學生在這樣的大量的練習和強化中,知道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數(shù)量關系和以前是一樣的,只是現(xiàn)在所用的符號不一樣,其實,從廣義上來講,字母是一種符號,數(shù)字也是一種符號。

方程是什么,教材中是這樣說的,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叫做方程。其實,這只是從方程的表現(xiàn)形式來給方程下定義。也就是說,從表象上來說,如果一個式子是一個等式,并且含有未知數(shù),我們就說這個式子是方程。但是,從數(shù)學的本質上來說,方程的意義是什么呢?我們每個人都能夠熟練地列方程解決問題,那么,在你列方程解決問題時,你每次抓住的核心是什么呢?是等量關系。所以,方程最本質的教學意義應是同一個量(或相等的量)用不同的'形式去表達。但很多時候,老師們在教學方程的意義時,往往只研究了方程的表面形式,也就是書上所說的: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叫方程,所以,老師們一般都是從等式入手,讓學生在認識等式的基礎上引入未知數(shù),然后告訴學生,象這樣的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叫方程。這樣一節(jié)課教下來,學生除了會判斷一個關系式是不是方程,還知道了什么呢?這樣的學習對于后面的列方程解決問題真的有幫助嗎?我想,每個人靜下心來想想,應該都會有答案。

新教材對于解方程的安排是變動非常大的。以前我們是根據四則運算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來解方程。一開始時,還不和學生說解方程,叫求未知數(shù)x。而現(xiàn)在的教材編排時是根據等式的性質來解,當然,在教材上并沒有歸納出等式的性質,畢竟,在學生的小學階段,只要讓學生明白,在等式的兩邊同時加、減、乘和除以同一個數(shù),等式仍然成立,這并不是完整意義上的等式的性質。從學生的學習上來看,我覺得學生是比較容易接受這種方法的,特別是比較簡單的方程,學生只要明白了要把誰抵消,怎么抵消,基本上問題不大。不過,到了稍微復雜的方程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這也許是我在教學這一部分內容時,因為總是考慮到學生不喜歡列方程(以往的學生都有這個問題,可能就是覺得方程的格式繁瑣,好像步驟也不少,學生總不喜歡),所以,我就想怎么讓學生少寫點字,所以,在具體的書寫格式和步驟上,和教材稍微有點不同,我沒有象教材那樣寫出怎樣應用等式的性質的那一步,而是讓學生直接寫出這一步的結果,以至于到了后面,有部分學生就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特別是象5(x+3)=55這樣的方程,學生掌握得比較差,也可能是學生在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shù)量時,還是沒有很好地建立這樣的一個式子是一個整體,表示一個數(shù)量這樣的概念,盡管也進行了一些強調。另一個方面就是具體的步驟可能也對學生有影響,所以,我個人認為,可能讓學生按照書上的步驟來寫盡管麻煩一點,但對于學生理清思路可能更有幫助。

總的來說,我覺得簡易方程這個單元,只要讓學生有很好地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shù)的基礎,再加上對方程的本質意義有清晰的理解,知道怎樣解方程,其他的應該都不是問題,畢竟,上面的這些都是為列方程解決問題打基礎?;A打好了,后面的問題就都能能迎刃而解了。

主題方程發(fā)展史的心得體會教師及收獲三

在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學習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學生掌握加、減、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然后利用加減乘除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來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數(shù),而今的人教版教材的設計打破了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而是借用天平使學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兩邊都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shù),等式仍然成立”這個規(guī)律,這樣就能從真正意義上很好地揭示方程的意義,進而學會解方程,還能使之與中學的移項解方程建立起聯(lián)系。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感受天平的平衡現(xiàn)象,悟出等式的性質變化。

1、在學習中,我以天平的平衡來呈現(xiàn)等式的性質,學生能直觀形象的理解性質,平衡的條件是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少相同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但具體到方程中應用起來學生感覺比較抽象,我引導學生在反復操作中理解加、減一個數(shù)的目的和依據。

我在天平的左側放5克砝碼,右側也放5克砝碼。(拋磚引玉)

2、學生親自動手反復不斷的進行操作。(學生動手操作)

在此基礎上,我再做進一步的引導。

活動是獲取真知的有效途徑,通過以上的活動,學生可以很順利地得出結果:天平的兩側都加上相同的質量,天平仍平衡。

3、教師:請同學們都想一想,如果天平兩側都減去相同的質量,天平會出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你能列出幾個這樣的方程嗎?(學生同桌之間通過充分地交流,反饋交流結果,學生得知,如果我們把天平作為一個等式(當天平平衡時)的話,等式的兩邊都減去同一個數(shù),等式仍然成立。通過引導,學生能完全得出了等式的性質。最后我們通過學生自己的整理和總結,把以上發(fā)現(xiàn)的性質合二為一。得出:等式的兩邊都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shù),等式仍然成立。

二、利用等式性質解方程-——初步感悟它的妙用

在課堂上學生對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感到很陌生,在他們原有的經驗中更喜歡用加減法各部分的關系來解,所以我們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認識到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的優(yōu)越性,從而養(yǎng)成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的習慣。

在整節(jié)課的教學中,其實學生是非常主動的,他們總覺得天平能啟發(fā)著他們去解決這么神奇的方程,孩子們對方程都有一種難以割舍的好奇心。

告訴學生利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熟練以后特別快。同時強調書寫格式。通過教學,學生利用等式的性質學生能解決簡單的方程,但我認為利用等式性質解方程的方法單一化,內容雖少問題很多。其表現(xiàn)在:

1、從教材的編排上,整體難度下降,有意避開了形如:66—2x=30等類型的題目。把用等式解決的方法單一化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求學生較熟練地利用等式的方法來解方程,但用這樣的方法來解方程之后,書本不再出現(xiàn)x在后面的方程題了,學生在列方程解實際應用時,我們并不能刻意地強調學生不會列出x在后面的方程嗎?我們更頭痛于學生的實際解答能力。在實際的方程應用中,這種情況是不可避免的。很顯然這存在著目前的局限性了。對于好的學生來說,我們會讓他們嘗試接受——解答x在后面這類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號二邊同時加上x,再左右換位置,再二邊減一個數(shù),真有點麻煩了。而且有的學生還很難掌握這樣方法。

2、內容看似少實際教得多。難度下降后,看起來教師要教的內容變得少了,可實際上反而是多了。教師要給他們補充x在后面的方程的解法。要教他們列方程時怎么避免x在后面這樣方程的出現(xiàn)等等。因此,我干脆就又把原來的老方法交給同學們,以便備用或請他們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當?shù)慕忸}方法。

3、我個人認為:現(xiàn)行教材的某些地方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改進與完善。

主題方程發(fā)展史的心得體會教師及收獲四

在本課教學中,我主要采用小組合作學習,討論的方式,讓學生探究新知識,效果較好。

出示例題2,小組合作學習,討論:①你是怎樣理解圖意的?②你是如何列方程的?③你是根據什么解方程的?④怎樣檢驗方程的解是否正確?然后班交流討論,展示學生的練習。指名回答,說說自己的分析。你對他的分析有什么要問的嗎?教師總結解題關鍵。

教學例3時,讓學生觀察、分析,這道題與前面的練習題比較有什么區(qū)別?這道題可以怎樣解?(先小組交流后個人解答)學生找出解題關鍵,培養(yǎng)一題多解的習慣與能力。

最后讓學生做全課總結:今天學習了什么知識?解方程的關鍵是什么?

充分練習,進行思維訓練,設計有趣的習題“幫小兔找家”:4x-12=203x=15x+7=152x+3×2=16

18-2x=215÷3+4x=25

鞏固知識,激發(fā)興趣。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