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最新孟子見梁惠王上心得體會精選(優(yōu)秀11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1 20:10:13 頁碼:11
最新孟子見梁惠王上心得體會精選(優(yōu)秀11篇)
2023-11-21 20:10:13    小編:ZTFB

心得體會能夠幫助我們深入思考和理解自身的成長和變化。5.在寫作過程中,我們可以借用各種修辭手法,如比喻、夸張、對比等,使得文章更加生動、有趣和具有感染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心得體會范文,供大家學習和借鑒。

孟子見梁惠王上心得體會精選篇一

孟子見梁惠王原文是中國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也是孟子政治思想的重要體現(xiàn)之一。梁惠王是戰(zhàn)國時期梁國的一位君主,而孟子則是他的大臣之一,因其高深博學、善辨能言,為梁惠王所倚重。在他們兩人的相處中,孟子曾多次對梁惠王提出關于人治國、德治國和王道的建議,其中最為有名的當屬“兼愛非一日之功”、“在耳濡目染之中學習”以及“仁者,人也,不仁者,亦人也”等言論。在此基礎上,我們將通過閱讀《孟子》中孟子與梁惠王的對話,深入體會孟子的政治思想和社會價值。

第二段: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從孟子和梁惠王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孟子對于政治的理解和思考。孟子認為,國家和社會的治理應該依據(jù)“仁道”,即仁德的理念。他強調(diào),不能單純靠行政手段來治國,需要注重德義教化,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堅守道德規(guī)范。孟子主張不以利或權勢為先,而以“天下為一家”的思想,提倡以“仁”為本的王道,使人們能夠從中感受到善良、公正和愛的力量,讓整個社會形成一種共識,進而達成和諧、穩(wěn)定的狀態(tài)。

第三段:孟子對待君王的態(tài)度。

孟子對于君王的態(tài)度也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在與梁惠王的對話中,孟子對梁惠王提出了多條建議,要求他改善國家政策,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計劃。然而,梁惠王卻沒有聽取孟子的意見,而是貪圖權力和虛榮,導致最終的政治結局很悲慘。面對梁惠王的不理睬,孟子并沒有氣餒退縮,而是堅守自己的政治理念,一如既往地為國家的繁榮富強進行著奮斗。這種立場和決心,值得我們今天的政治家們汲取智慧。

第四段:孟子對人的關懷和思考。

從孟子與梁惠王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孟子對人類的關懷和深入思考。他始終認為人性本善,但受缺少教育或惡劣環(huán)境的影響而變得不良。因此,他鼓勵人們勇敢去追求美好的生活,并設法改變不良的個性。他對家庭和社會均有著深刻的理解,認為要先從小家庭抓起,倡導家庭和諧,從而達到整個社會和諧。至今,這些思想仍在影響著人們的思考和行動。

第五段:結論。

總之,孟子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界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思想流傳至今,仍不斷為我們帶來啟示。他一方面強調(diào)了政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仁政和道德教化的理念,促進了社會和諧與民主。另一方面,他還表現(xiàn)出對人的關懷,對家庭和社會的關注,以及對于人性本善的信仰。我們應該將這些思想傳承下去,為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繁榮的世界貢獻我們的智慧和力量。

孟子見梁惠王上心得體會精選篇二

孟子見梁惠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段著名故事。當時,梁惠王問孟子如何治理國家,孟子回答說“有民,有財,有王的令”,并闡述了“仁政”的概念。這段對話成為了傳世的哲學經(jīng)典,對中國政治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在這里,我將談談自己對這個故事的理解和體會。

首先,我認為孟子對“仁政”的闡釋是這個故事的核心。他認為國家的政治首先要考慮的是人民的生活福利,要用愛心、關懷和尊重的態(tài)度對待國民,而非強迫和施壓。他的思想深刻、精辟,強調(diào)了人性的東西,在古代中國的治國哲學中具有非常高的價值。而在現(xiàn)代,我們可以認為這是一種“人本主義”的思想,將人民的利益置于首位,保障社會的穩(wěn)定和繁榮。

其次,從孟子的回答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他是一個非常理智、有遠見、注重實際的思想家。他不僅考慮到了國家的財富和領導的權威,更關心民生和百姓。他的思想充滿深度和廣度,對于國家治理理念的發(fā)展和推廣具有重要意義。在當今世界,我們常??吹侥切巴媾鐣薄ⅰ斑^度追求一己私利”、“不擇手段地追逐權力”的案例,我們應該反思并借鑒孟子這種將理智與善良相結合的治國思想。

第三,從孟子的回答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社會的弱勢群體非常關心。他所說的“有民”,對應的就是對全體公民的愛心和呵護。他的思想指出了社會中存在的許多不公,并鼓勵貴族和政府領導人照顧弱勢群體,實現(xiàn)人民平等。這種與社會上熱點問題直接相關的治國思想,可以引導發(fā)揮人民的主觀能動性與創(chuàng)造活力,提高社會的和諧度。

最后,孟子與梁惠王的對話其實也給大家?guī)砹艘环輪⑹?。歷史上,國王和大臣常常只關心如何更好地保護自己的利益,而將最普通的國民生死置之度外。然而孟子的思想?yún)s告訴我們,政治家應該把百姓利益放在重要的地位,并認真傾聽他們的聲音和需求。正是這種有民主、體貼、關愛的治國方式,才能贏得人民的支持,從而取得最大化的統(tǒng)治效果。

總之,孟子見梁惠王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經(jīng)典故事,它的歷史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在今天依然非常突出。這個故事傳承的思想,不僅可以啟迪我們的生活,更是為政治家和社會發(fā)展者帶來了莫大的啟示。要把國家的治理和人民的需要緊密地結合起來,倡導一種以人為本的思想,用實際行動為社會和諧、發(fā)展、穩(wěn)定和繁榮創(chuàng)造條件。

孟子見梁惠王上心得體會精選篇三

原文: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譯文: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你不遠千里而來,一定是有什麼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吧?”

原文: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譯文:孟子回答說:“大王!何必說利呢?只要說仁義就行了。大王說‘怎樣使我的國家有利?’大夫說,‘怎樣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說,‘怎樣使我自己有利?’結果是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國家就危險了啊!

原文: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

車的國家里,這些大夫擁有千輛兵車;在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里,這些大夫擁有百輛兵車,不算是不多了。

原文: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譯文:如果輕義而重利,他們不奪?。▏牡匚缓屠妫┦墙^對不會滿足的。沒有講仁的人會遺棄自己父母的,沒有行義的人會不顧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講仁義就行了,何必談利呢?”

孟子見梁惠王上心得體會精選篇四

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倡導的孟子思想,對于中國古代禮儀、道德、政治、哲學等領域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在孟子的一生中,他曾多次拜訪各地的君王,為他們指點迷津。其中,孟子見梁惠王上的一件事情,深深地影響了他,并使他對于國家的治理和君臨天下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

首先,孟子見梁惠王時的態(tài)度,表現(xiàn)出他作為一位思想家的自信和旺盛的求知欲。作為一位思想家,孟子本就應該有一顆愛國心和為救國治民的熱忱。當他看到梁惠王內(nèi)心充滿疑慮和不安時,他并沒有退縮,反而更加堅定了前行的步伐,為國家建言獻策。這種既有自信又有謙虛的態(tài)度,不僅讓他得到了梁惠王的信任,而且也為他后來的思想理論塑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其次,孟子在與梁惠王上的對話中,力求讓梁惠王明白一些根本問題,從而治理國家。由于梁惠王的統(tǒng)治混亂,百姓民不聊生,因此孟子在開場時強調(diào)了君王的主要職責是維護百姓的生計。孟子指出君王不應該完全考慮到自己的利益,而是應該以追求最大利益為目的。在這個過程中,孟子向梁惠王提出勸張王質(zhì)歸衛(wèi)四個字,目的就是讓梁惠王看到,君王應該以民生為前提,從而治理國家。這種理性分析,不僅讓梁惠王聽出了孟子理性的聲音,而且為后來孟子思想的建立和發(fā)展提供了正義性。

再次,孟子最后對于梁惠王的提醒,表現(xiàn)了一位思想家的深邃和大智慧。盡管孟子為梁惠王提供了很多治理國家的建議,但是他清楚的認識到,在實踐過程中,還可能會遇到種種困難和困境。因此,孟子在告誡梁惠王時,引用了辭章的說法,讓梁惠王知道,不應該對諸侯過于信任,慎重對待和應對周圍世界的各種局面。這樣,孟子為中國古代的思想建立了新的內(nèi)容,并且為中國古代思想與文學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最后,孟子見梁惠王上所提出的建議的價值,是它為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fā)展開辟了新的發(fā)展方向。作為一位思想家,孟子的存在和發(fā)展成為了中國古代思想文化中的一部分。孟子見梁惠王上的回味,成為了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發(fā)展的重要標志。在中國歷史上,許多后來的大思想家和哲學家,如朱熹和王陽明等都對孟子的思想進行了大力發(fā)展和完善,使孟子的思想更加深入和深刻。

綜上所述,孟子見梁惠王上的思想和建議,對于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的發(fā)展都具有足夠的重要性。在如今的中國社會中,我們?nèi)阅軌驈闹械玫酱罅繂⑹?,讓我們更好地發(fā)展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文化積淀,以更好地面對當今世界的變化和挑戰(zhàn)。

孟子見梁惠王上心得體會精選篇五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1.下列加粗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何必曰‘利’必:必然。

b.亦將有以利吾國乎有以:有什么辦法。

c.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弒:殺害。

d.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遺:丟棄。

2.下列對原文有關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孟子拜見梁惠王時,梁惠王直言所談之利,并不完全是一已私利,這從“利吾國”中可以看出。

b.孟子回答的“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及時抓住梁惠王的`話題,說之以“仁義”之利。

c.正是因為梁惠王懷有謀利之心,孟子才說以“仁義”之大利,用來消除梁惠王所貪圖的眼前之小利。

d.孟子認為,講“仁義”的人不會拋棄父母,不會不顧念自己的君王,因此,“仁義”足以立國。

3.把下面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2)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3)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

1.a(chǎn)。

2.a(chǎn)。

3.(1)老先生!你不遠千里而來,一定是有什么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吧?

(2)上上下下互相求取利益,國家就危險了!

(3)如果輕視義重視利益,他們不奪取全部就不滿足。

孟子見梁惠王上心得體會精選篇六

孟子梁惠王上讀后感,孟子中有一個故事就是講梁惠王的,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孟子梁惠王上讀后感,歡迎閱讀!

2012年的春節(jié)來了,終于可以放假,我泡上杯茶,在家里看了會各個臺的春節(jié)晚會,非常熱鬧,其中東方衛(wèi)視表現(xiàn)出眾,搞得我這幾天基本鎖定東方衛(wèi)視在看,我估計,以后有一天文藝中心會從北京轉(zhuǎn)移到上海的。

于是,我拿起《孟子》這部書,再次穿過歷史的時光的迷霧,來了解那些先哲的智慧。

所以,今天讓我們接著來聊孟子吧。

話說上一次,梁惠王因為治國成績不好,被孟子痛批,被罵“帶著動物吃人”,當著那么多人的面,估計面子實在難以掛住,難免心情低迷。

孟老先生覺得這位也應該有個反思的時間,于是倆人交談暫告段落。

過了些時日,孟老先生突然再次接到梁惠王的邀請,要再次探討問題。

彼時,孟先生正端著茶杯,望著院落里的一地陽光,想著未來的日子。

突然聽說梁惠王有請,孟先生喜出望外,心想這辛苦還真沒白費,估計這位老梁終于想明白了,一定是對仁政有了心得,要是這樣,那也是百姓之福啊,于是再次帶領著研究生們,興沖沖來到了宮殿。

此時,梁惠王也是兩眼放光,很有心得地對孟子說:“孟老,您也知道,我們晉國以前那叫一個強大,應該也是天下最強的吧?!?/p>

呵,孟子心里這個高興,心想這位看來志向開始遠大了,于是點頭。

原來,這個魏國的前身,就與晉國有關,春秋的時候,晉國非常強盛,稱霸諸侯,地位估計跟今天的美國差不多,后來在最強盛時期,很有做為的晉獻公打仗俘虜了一個女人叫驪姬,這女人八成兒是妖精變的,把晉獻公迷暈了,于是想立驪姬生的兒子,就把自己以前的兒子趕了出去,從此晉國內(nèi)亂,走向衰敗,這叫“驪姬亂晉”,雖然后來經(jīng)過晉文公時期重新稱霸,但是后來國力還是衰敗下去,若干代后,輔政大臣六卿的力量逐漸增強,國君慢慢被架空,最后剩下這六家互相掐架,結果剩下趙、魏、韓三家,這三家最后干脆把晉國分掉,這叫“三家分晉”,建立了趙國、魏國、韓國,晉國最終滅亡。

所以梁惠王說自己是晉國的,聽著體面,但是有點不厚道。

我們再聊回來,話說孟子聽梁惠王說當年晉國最強,心想這位開始目光遠大,于是點頭。

結果,梁惠王的面色突然變得非常不忿,很有些惱火地說:“可是,國家傳到了我的手里,也不知道怎么搞的,手氣太不順了,就跟點兒背的時候進了賭場似的,東邊,我敗給了齊國,連我們家那大兒子,也在打仗的時候被他們做掉了;西邊,我又丟失給秦國七百里地方,別提多丟人了;這還不算,南邊,說起來更丟人,連楚國那幫小子都欺負我,您瞧瞧,我這都混到什么份兒上了?”(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我估計大家一看到這,一定很暈,這位梁惠王都說什么呢?原來,他在講他的心酸史。

我們前面提過,梁惠王剛當上國君的時候,還是很進取的,后來,則錯誤不斷,使用了龐涓做軍事統(tǒng)帥,這龐涓心眼特小,使陰招把孫臏給陷害了,挖掉了髕骨,于是孫臏忍辱逃到了齊國。

當時正好梁惠王發(fā)兵攻打趙國(大家一定奇怪,怎么總是打來打去的?這是當時他們這些國君的主要工作--看那個國家稍有虛弱,立刻發(fā)兵攻打,來增加自己的地盤),趙國因為被攻打,所以向齊國求救,齊國一看,打啊!早就看魏國不順眼了,于是派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出兵。

這孫臏是個打架的好手,腦袋機靈,他讓田忌不直接去救趙國,而是直搗魏國老巢,好比打群架你出拳打我朋友的臉,我不去替朋友擋,而是直接出拳打你肚子,你肚子疼了,自然收回拳頭(各位原諒我寫的暴力,實際上戰(zhàn)國的情形和打群架實在有的一拼)。

結果魏兵不得不撤兵回救,兩軍于桂陵相遇,齊軍大破魏軍。

這是孫臏第一次雪恥,也是“圍魏救趙”這個成語的來歷。

結果過了十三年,魏國與上次挨打的趙國和好,兩國又一起出兵攻打韓國(瞧瞧,您又吃驚了,其實當時就是這樣的,亂作一團,今天打,明天好,然后再一起掐別人,沒有永恒的敵人和朋友,只有國君的利益),韓國又向齊國求救,齊國一看,呵,機會又來了,你們哥幾個還真照顧我,總是互相亂打,你們打得越亂,就越是給我機會插手啊!于是再次出兵,兩軍相遇,孫臏設計,讓齊軍先退,同時每天把做飯的爐灶從十萬減至五萬,再減到三萬,龐涓大喜,覺得齊軍害怕,逃兵很多,于是輕率進軍,最終,孫臏于馬陵設伏,在一棵大樹上刻字“龐涓死于此樹之下”,并讓齊軍夜里一見到樹下有火光,就萬箭齊發(fā)。

龐涓追到樹下,見有字,就點火看,“讀其書未畢”,也就是說剛看了一眼,就成了靶子,魏軍被射殺大亂,龐涓見大勢已去,說了句“遂成豎子之名”,于是自殺。

同時,魏國的太子被俘,魏國就此衰落下去。

這就是梁惠王說的“東敗于齊,長子死焉”。

梁惠王說的“西喪地于秦七百里”指的是后來,馬陵之戰(zhàn)以后,秦國又打敗了魏國,占了不少土地,導致魏國遷都大梁,所以魏惠王也叫梁惠王;至于他說的“南辱于楚”,原來是南邊的楚國曾經(jīng)進攻魏國,并占領了一些地盤。

孟子正兀自發(fā)愣,就聽到梁惠王接著說:“孟老您說說,什么叫恥辱?這就是恥辱啊,我現(xiàn)在特想做的,就是為那些死難的人報仇雪恨,洗刷恥辱,您能給出個主意嗎?您說我該怎么干,才能報仇雪恨?” (寡人恥之,愿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

我估計,當時孟子望著這位不爭氣的梁惠王,心里一定特沮喪,之前的話這位到底聽進去多少,孟老先生心里實在是沒譜,怎么辦呢?朽木也要雕啊,于是,再接再厲,接著開始教育。

孟子說:“您不就是想取得天下嗎?別急啊,我告訴您,別說您現(xiàn)在魏國這么大了,如果按照我的措施執(zhí)行,只要有百里見方的小小的國土,也能夠取得天下!”(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梁惠王一聽,立刻睜大了眼睛,就像一個正在街上閑逛的小偷,突然看到街邊的一個桌子上擺著一堆錢,他既想立刻把這堆錢納入囊中,又不明白為什么好端端的有這么一堆錢擺在這沒人動,于是狐疑:“有,這等好事兒?”

孟子接茬兒說:“有啊!就我們倆這關系,我還能蒙您嗎?我告訴您,秘訣就是,大王您需要對百姓施行仁政(估計老梁一聽“仁政”兩字手就麻了),大王您只需要少用刑罰,減輕賦稅,然后讓老百姓深耕細作,讓年輕人在耕種之余學習孝親、敬兄、忠誠、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長,如果能做到這樣,那么即使他們拿著木棍,也能打贏盔甲堅硬、刀槍銳利的秦楚兩國的軍隊了?!?(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孟子早料到會如此,于是接著講:“您還別不信, 您看看他們秦、楚那邊,常年奪占百姓的農(nóng)時,搞得百姓連農(nóng)活兒都干不了,結果根本就沒有糧食來奉養(yǎng)父母。

最后怎么樣?他們的父母受凍挨餓,兄弟妻兒各自逃散。

他們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討伐他們,誰能跟大王對抗呢?”(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yǎng)其父母。

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

老梁聽罷,覺得將信將疑,覺得有些道理。

孟子見此情況,最后說:“大王請千萬不要懷疑這句話,那就是‘仁者無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這句話鏗鏘有力,擲地有聲。

就此,《孟子 梁惠王上》的第五篇結束。

那么,孟子的這篇,到底是在講什么呢?除了治國之外,我們還能理解到什么呢?

原來,孟子在這篇里,講的是“通過增加內(nèi)在積極的能量,來改變周圍的環(huán)境”的道理。

為什么這么說呢?首先讓我們看看孟子讓梁惠王對老百姓做些什么吧。

孟子讓梁惠王“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 ?!边@里面“省刑罰”與“修其孝悌忠信”是對應的,我們知道,刑罰是消積的行為,刑罰用多了,生機就會被壓抑,所以刑罰雖然是懲戒行為,但是總有些消積的影子。

而“修其孝悌忠信”,則是積極的,是預防的措施,兩者雖然都很重要,但是這兩個比起來,孟子更傾向于使用積極的手段。

而“薄稅斂”,則也是讓民心積極的手段。

當稅收收得多的時候,民間的生機難免被抑制,所以民心會不快,這個民心可千萬不要小瞧,非常的重要,如果民心都是積極陽光的,這個國家一定會有所發(fā)展,如果民心都是忿忿的,則會問題多多。

孟子曾經(jīng)說過這樣的話:“有布縷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

君子用其一,緩其二。

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離?!?《孟子 盡心下》)這話的.大概意思是稅收的種類可以很多,但是有道的統(tǒng)治者只會收很少的稅,這樣可以讓民心積極平穩(wěn),社會安定。

如果多征了,老百姓就會有挨餓的了,如果再多征,則老百姓就會父子離散了,所以要慎重。

所以“薄稅斂”是使民心安定、積極的一種方法,古代管這叫休養(yǎng)生息。

那么,孟子講的“深耕易耨”是什么意思呢?這個“深耕”,是干農(nóng)活耕地的一種要求,要把深層的土壤翻上來,表層土壤覆下去,現(xiàn)代的要求是一般要深于22厘米。

深耕具有翻土、松土、混土、碎土的作用,雖然耗費勞力,但是可以明顯促進產(chǎn)量,深耕則莊稼長得好;“易耨”的耨讀音是nou,四聲,是指除草,易耨的意思是經(jīng)常的除草。

“深耕易耨”這個詞就出自《孟子》這里,這兩個行為看起來只是農(nóng)活的要求,實際說明的是什么?其實孟子在這里說明要讓民心安定,因為只有民心安定了,才能踏踏實實地仔細地干活,也才能有心思把地耕得深一些,有心思常來除草。

所以,像孟子這樣的大學問家,講的話我們必須往深了理解,否則就會只理解一半的含義。

所以,孟子教育梁惠王的內(nèi)容,“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從其實質(zhì)來講,都是要讓國內(nèi)的民心安定,積累積極的能量。

原來,這個“壯者”并非體力壯的意思,而是成人的意思,古代講人到了三十歲就被稱作壯年了。

比如《禮記 曲禮》中說“三十曰壯”。

那么,孟子為什么要單單提出這個“壯者”呢?這必須要放在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里才能明白,否則總是搞不清楚孟子在說什么。

原來,孟子是在“哪壺不開提哪壺”。

當年這個國家的壯者都干什么了?都去打仗了。

在魏國,過去老百姓壯年的時候,都去備選魏武卒了。

要說起這個魏武卒,可是大名鼎鼎,那是早年間吳起訓練出來的,每個魏武卒,要帶三重鎧甲,操十二石之弩,背著五十箭,帶著三天的口糧,半天行軍一百里,吳起帶領魏武卒“大戰(zhàn)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勝負)”,在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zhàn)中,吳起以五萬魏武卒,擊敗了五十萬秦國的軍隊,把秦國壓縮在了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

所以,別看后來秦軍很利害,可是在當年那還是不成,當時最為彪悍的軍隊,就應該是魏國的魏武卒了,這是戰(zhàn)斗力最強的部隊。

可是,即使有這么強大的部隊,魏國就強盛了嗎?并沒有,說衰落馬上就衰落了,孟子這里面直指問題的核心,壯年人該干的事兒,不是去打仗,而是建設好自己的家園,“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這就是承擔起家庭和社會的責任。

所以,孟子重視的是建設內(nèi)在,使內(nèi)在更加積極陽光起來。

對于這點,基本上大家都表示懷疑,不但梁惠王不怎么信,后世的學者也都不信,連司馬遷都認為孟子迂腐,大家都想:您別逗了,您為了宣傳您的孝悌忠信的學說,也不能這么胡說啊,噢,學了這個,連拿著木棒都能打勝仗,您這也太夸張了吧。

那么孟子確實是在蒙梁惠王嗎?他說的到底是什么呢?

原來,孟子是在教我們,從一個大的格局里面看問題。

很多時候,當一個國家里面老百姓安居樂業(yè),另外一個國家窮兵黷武的時候,我們通常會認為這個百姓安居樂業(yè)的國家會被窮兵黷武的國家打敗,但是,我們往往發(fā)現(xiàn),那種窮兵黷武的國家,可能暫時會勝利,但是卻無法長久,比如秦國剛統(tǒng)一天下沒多久就滅亡了,倒是休養(yǎng)生息的西漢持續(xù)了很長時間。

所以,從大的格局來看,一定是以仁政對待百姓的政權可以長久。

所以,窮兵黷武常??梢哉家粫r的便宜,但終究會倒霉,因為他忽略了民生的根本。

在當時,基本上沒有哪個國君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們看的都是眼前的利益,占鄰國多少個城池,國君就樂得睡不著覺了,所以打仗那是家常便飯,可是,到頭來暫時的勝利卻總是帶來最后的倒霉,比如齊國強大,曾經(jīng)把燕國差點滅了,國都都給占領了,這是多大的便宜啊,結果,這事兒卻埋下了齊國滅亡的種子,后來燕國后代復仇,終于滅齊。

所以,孟子教育梁惠王,搞好自己的國家,讓國家強盛,當我們老百姓豐衣足食、孝悌忠信的時候,那些相鄰的國家,因為老百姓食不果腹、妻子離散,所以一定會向我們傾斜,這是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道理。

這就是增加內(nèi)在積極的能量,以此來改變周圍的環(huán)境的道理。

其實,孟子所講的道理,我們不能僅僅認為是治國用的,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可見這個道理。

我們在生活中,環(huán)境復雜,周遭會給你酸甜苦辣各種滋味,這是人生常態(tài),但是如何對待這些境遇,確是有學問的,任何一件事,其實都有兩種態(tài)度來對待,一個是積極的,一個是消積的。

比如,冬天我們把被子拿到陽光下暴曬,晚上收回來,會有什么味道?大家一定說,有陽光的味道,這個味道非常的好聞,甚至聞著它,晚上睡覺都香。

可是,這個味道到底是什么呢?據(jù)說有科學家研究了,他們發(fā)現(xiàn)被子里面有很多螨蟲,這些螨蟲被陽光照射,會死亡,尸體爆裂發(fā)出的氣味,就是這個陽光的味道。

大家聽了一定很暈,其實,這就說明同樣一件事,我們從兩個角度去看,結局是完全不同的,一個讓我們愉快,一個讓我們惡心。

在我們的一生中,有無數(shù)的這樣的事兒,我們用什么態(tài)度對待它,這非常關鍵。

如果我們消積對待,則一生充滿痛苦,這樣的人,整天不開心,當然身體也會毛病多多,因為肝氣不舒啊,這樣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是大多數(shù),因此會有:“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的說法。

現(xiàn)代人這樣的問題尤其多,根據(jù)我的體會,無數(shù)的所謂的疑難雜癥都與此密切相關。

可是,如果我們積極對待,則會開心很多,因為每個看似糟糕的境遇,都可能是一個包裝得很精致的禮物。

比如,我們開車迷路了,這看似糟糕,但是我們卻可能因此而發(fā)現(xiàn)從未見過的美景,這就是好事了。

遇到挫折了,我們才能借此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努力修改,積蓄力量,這樣才能有更好的發(fā)展。

因此,有這種心態(tài)的人,其實無論遇到別人看起來多么糟糕的事兒,在他們都是無所謂的,因為他們心中自有化解困境的陽光。

這樣的人,則心寬體胖,身體當然會健康很多。

那么,這個化解困境的陽光是什么呢?究竟是什么能使我們積極起來呢?這事兒說起來挺難的,淺層的方法是我們每天告訴自己積極,對著鏡子說“積極”,這是一種程式的訓練;而更深層地分析,這個能讓我們積極起來的陽光,其實就是一顆仁慈之心,我們用這顆心對待人,則坦誠愉悅。

我們用這顆心對待世界,則處處晴朗。

孟子告訴我們的,在治國的時候,國君要有仁慈之心,其實“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其中所有的措施的核心就是“仁政”的“仁”字,是這個“仁”字使得老百姓變得積極起來;同樣,在處理我們生活中的問題的時候,我們憑借的,也正是這個“仁”字。

有了仁心之后,我們的生活才能處處陽光。

有了仁心之后,我們才能積蓄自己積極的能量,才能感染他人一同走向陽光。

這種仁心的獲得,這種積極心態(tài)的獲得,其實是通過學習實現(xiàn)的,這事兒誰都不能吹牛,說自個兒是天生的,連孟子都是在孟母的教育下,自個兒又努力學習才最終成材的。

所以這是一個修煉的過程,您學習一點,就比不學強,多修煉一點,就會多受益一些。

這個過程我自己也有體會,我曾經(jīng)說過,我以前的性格非常不好,急躁、自私等等壞的品性多多,后來接觸到佛教,明白了一些慈悲的道理,又接觸到古代大醫(yī)的事跡,性格才開始慢慢改變,所以我知道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當然,我現(xiàn)在也還在學習的過程中,也經(jīng)常犯錯誤,很多道理,就是昨天或者今天翻書才知道的。

沒準兒,如果未來的我遇到現(xiàn)在的我,也想上來打一記耳光讓我精進,也說不定的。

其實不會的,這正是孟子在這篇里面要強調(diào)的,這樣的人,處處受歡迎,因為人人都喜歡心態(tài)陽光的人,都討厭暴戾陰暗的人,這是人之本性。

心態(tài)陰暗、處處算計的人可能暫時會占點便宜,但是大家一定會繞著他走,時間長了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微笑到最后的,一定是心態(tài)陽光、心懷仁慈的人。

一個國家,如果充滿這種積極的能量,會讓周圍的國家受到感召而接近;一個團體里面,如果有人內(nèi)心充滿這種積極的能量,他的光芒會從內(nèi)心散發(fā)出來,感染這個團體的每個人,最終這個團體都會因此而改變,變得積極向上,變得富有活力,變得光芒四射。

這就是孟子在這一篇里面所講的“仁者無敵”的道理。

其實,“仁者無敵”的真正含義,并不是你去打誰都能打贏,而是仁慈的人,根本就沒有誰愿意與他為敵。

2010年暑假,利用休息時間翻了翻塵封許久的四書五經(jīng),在讀至《孟子·梁惠王章》時,見孟老夫子與齊宣王針鋒相對,旁征博引,利用梁惠王的諸多謬論式的發(fā)問,避實擊虛將自己的論點反撥回去,同時還起到了諄諄誘導的目的。

正因為如此,我對孟子的辯論技巧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與個別后進生對峙時,可以輕松的拆招破招。

昔有章滄授先生分析歸納孟子“不同凡俗的論辯技巧”:一是直截了當?shù)靥岢鰡栴},針鋒相對地辯駁答難,二是引出話題,抓住要害,步步緊逼,勢如風雷,三是對比論辯,尖銳深刻,淋漓痛快,從而形成了孟子“鋒芒畢露、剜心入骨”的氣勢與風格。

另外,孟子辯論頗具技巧和方法,能夠在說服別人,且不得罪對方的同時,又能夠保證自己的不吃虧。

自古君王只要沾上“聲、色、貨、利”一點,對于治國平天下都有影響,而齊宣王全都愛好。

幸好齊宣王很坦誠,一一向孟子表白。

孟子則是將其所講的問題,像打太極拳一般反彈回去,變成了自己的論點:行王道,施仁義,君民齊心,以寬政達到統(tǒng)一。

齊宣王向孟子講說自己喜歡音樂,孟子馬上以上古陶冶心性的禮樂來講解。

宣王把頭一搖,稱自己喜歡的是流行音樂而非高雅音樂,孟子卻說,愛好現(xiàn)代音樂并沒有什么不對,提出“獨樂樂”與“眾樂樂”哪一個更快樂的問題,只要你能夠把這好樂的精神推廣開來,與民同樂,方可君民無隙,齊國得以治理順暢。

在這里,孟子沒有采取全盤的否定,說齊宣王聽流行音樂不合禮法,而是更換看問題的角度,易于君王實行,便于王者接受,將一個不愉快話題的陰影化于無形。

又如,王曰:“善哉言乎!”曰:“王如善之,則何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貨。

”對曰:“昔者公劉好貨,詩云:乃積乃倉,乃裹糇糧,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啟行。

故居者有積倉,行者有裹糧也,然后可以爰方啟行。

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睂υ?“昔者大王好色,愛厥妃。

詩云:古公檀甫,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

當是時也,內(nèi)無怨女,外無曠夫。

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先說說“好貨”,齊宣王說自己喜歡金錢物資,孟子佯裝不懂地說,作為一國之君,喜歡財富是應該的,就像周朝的先祖--公劉開創(chuàng)基業(yè)時,積極的從事經(jīng)濟發(fā)展,創(chuàng)造財富,救濟國人的話,齊國必富強。

看來孟子畢竟是圣人,提醒宣王應擴充好貨的境界。

再說“好色”,孟子引用《詩經(jīng)大雅綿》中說,古公父瀟灑,帶著美人駿馬。

清晨水邊兜風,來到歧山腳下。

蓋起宮舍新居,相伴美人安家。

那時在古公父的領導下,姑娘們都能找到如意郎君,小伙子們沒有一個打光棍的。

現(xiàn)在大王你好色,也沒什么關系,只要能像古公父那樣,將心比心,讓天下的男女皆成眷屬,天下百姓家庭美滿,這豈非是大好事。

由這篇文章,使我感觸最深的是,孟子的辯風。

我們在教育學生時,只要堅定自己的立場,找準對方荒謬言論中一絲有點正確感的內(nèi)容,將其大而化之,引入到教師的立場上來,使其在無話可說的狀態(tài)下,再由我們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于學生的缺點,辨證施治,以取得教育的效果。

還要說一句的是,對于那些問題學生,不要覺得無藥可救。

齊宣王問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孟子對曰:保民而王。

而何以為之呢?孟子說應該具有仁愛之心。

而怎樣“保民”呢?其認為“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府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

想想我輩現(xiàn)今的生活,也還難以達到。

真是慚愧!是工作不努力?還是社會環(huán)境不好?看來都不是。

大學畢業(yè)后,工作20多年了。

除了工作環(huán)境導致職稱和別的同學相差1-2個檔次以外,自認為也還是努力工作的;而且由此導致的工資差也就是1-2百元而已(主任醫(yī)師和主治醫(yī)師最多相差200元左右吧,我沒有細算)。

雖然每月的生活費是不成問題,個人不下崗的話,也沒有養(yǎng)老的問題;而且也有基本醫(yī)療保險。

但是,現(xiàn)在的醫(yī)療費用卻如此之高,沒有那個工薪者能支付起一場大病的。

自己都沒法保障,仰更難以助養(yǎng)父母了,可悲!!所以,我們??梢栽趫罂峡吹揭恍┖⒆踊剂舜蟛〉募彝ズ粲跎鐣屏嫉娜藗兙柚膱蟮馈?/p>

更有甚者,有一則報道一個老人因患病,不知是沒錢醫(yī)治了,還是難以負擔高企的醫(yī)療費用。

其家人不顧孝道而將老人遺棄在醫(yī)院的事件。

這也讓我想起了20多年前在醫(yī)院實習時遇到的一位農(nóng)村病人來,那時的他也只有50多歲,因為患結核性腦膜炎留下后遺癥,家里又承擔不起醫(yī)療費用而遺棄在醫(yī)院里,靠著醫(yī)務人員帶點吃的維持著生命。

由于病后營養(yǎng)不良,病人瘦得皮包骨,皮膚干厚而沒有一點彈性,肌注都有點困難。

當時我還年輕,并沒有一直關注著這個病人,后來不知道他的歸宿如何。

改革開放20多年來,社會經(jīng)濟有了很大的發(fā)展,但報刊上此類的報道好像也沒有見少。

其原因為何?我個人認為是:國家沒有將經(jīng)濟發(fā)展增加的稅收這些財政收入增加投入到國民的健康保障事業(yè)中去。

我們的基本醫(yī)療保險制度的覆蓋面也不廣,沒有體現(xiàn)出整個社會的醫(yī)療保障的公共性,可以說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國民社會醫(yī)療保險。

要做就要錢,而我們的國家現(xiàn)在還不富裕,財政收入還很低。

所以企事業(yè)單位外的其他人員要參保,可以自己交錢了。

我們的基本醫(yī)療保險帳戶里的錢,對于沒有疾病的人是尚有點節(jié)余的,但是對于年老或多病的人來說,其作用是極其有限的。

我的母親就經(jīng)常自費買藥來吃(因為卡中經(jīng)常沒錢)。

醫(yī)療是一筆很大的預備支出,我們得留點錢。

同時,孩子的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的支出也是一筆不小的數(shù)目,也得留點錢。

不然到時孩子考上大學,特別是哪些收費很貴的專業(yè)或?qū)W校,拿不出學費來,怎么對得起自己的孩子呢?只能到媒體上請求社會上的善良人們捐助了!

看來,孟子的“保民治國”理念還是很好的嘛!“四人幫”搞的什么批林批孔,批孔孟之道。

對其錯誤的一面,現(xiàn)在我才有了深切的體會。

孟子見梁惠王上心得體會精選篇七

梁惠王上是《莊子》中的一篇文章,是作者透過講述梁惠王為人處世的故事,來闡述其關于“仁義”與“權力”的看法。在閱讀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的深刻思考和對于人性的洞察。以下是我對于梁惠王上這篇文章的一些體會和心得。

第一段:梁惠王的陷阱。

這篇文章開頭,講述了梁惠王遭遇的巨大陷阱以及他的聰明才智。我覺得,這部分內(nèi)容主要是為了引入梁惠王的形象,同時強調(diào)了他作為一位有權力的君主所面臨的種種考驗和挑戰(zhàn)。作者用生動的敘述方式,讓我們更好地了解到了梁惠王的為人處世,從而引起了我的興趣和關注。

在這篇文章中,梁惠王被描述為一位極具仁義之心的君主。他對待人民和官員都非常慈愛和親切,甚至還對囚犯們表現(xiàn)出了同情和憐憫之心。在這部分內(nèi)容中,我體會到了作者對于仁義的高度重視。在他看來,一個真正的君主應該有執(zhí)政為民的可貴品質(zhì),而不是單純地追求權力和地位。

第三段:權力的陷阱。

雖然梁惠王是位優(yōu)秀的君主,但是他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權力的誘惑。在一次外出打獵的時候,他聽從了寵臣的建議,過度放縱自己的享樂之心,導致最終陷入了困境。這部分內(nèi)容讓我深刻體會到,權力確實具有很大的誘惑力,并且容易影響人的判斷力和思維方式。因此,一個優(yōu)秀的領袖必須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權力所迷惑,即使在困難的時候也要堅守原則,不背叛自己的信念。

第四段:仁義與權力的平衡。

梁惠王在陷入困境之后表示,自己寧可失去王位也不愿意背叛仁義之心。這說明他對于自己的信仰和原則有著強烈的堅持立場。在這篇文章中,作者試圖說明的是,仁義和權力并不是毫無關系的概念,而是需要保持平衡的。一個優(yōu)秀的君主應該以仁義為核心,同時掌握權力,以此來發(fā)揮自己的影響和作用。

第五段:對于人性的理解。

通過梁惠王的故事,作者將人性深刻地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在我看來,這部分內(nèi)容是本文最具有啟示性和思考深度的部分。作者在文章的結尾提到,一個人不可能一直處于順利的環(huán)境之中,都會面臨誘惑和磨難。但是,只有那些能夠堅持自己信仰和原則,勇敢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的人才能夠獲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這種對于人性的理解和洞察,讓我深受感動。

以上就是我對于《梁惠王上》的心得體會。這篇文章深刻地反映了人性和權力的關系,對于當代管理者和領袖具有非常有啟示的意義。在我們?nèi)粘I詈凸ぷ髦校覀円惨窳夯萃跻粯?,時刻保持信仰和原則,勇敢面對各種挑戰(zhàn)和誘惑,才能夠成為真正的優(yōu)秀領袖和管理者。

孟子見梁惠王上心得體會精選篇八

梁惠王上是古代中國的一篇名篇,在歷史上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在今天的社會,這篇文章仍然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通過細讀這篇文章,我們可以從中領悟到一些中華文化的精髓,同時也可以從中吸取到啟示和教訓。本文將探討從讀梁惠王上中所感悟到的心得體會。

段落一:梁惠王上的內(nèi)涵與精髓。

梁惠王上是古代中國的一篇名篇,被譽為“中國世界五大散文之一”。作者憑借細致入微的描寫手法和獨具匠心的構思,生動地展現(xiàn)了梁惠王作為一位賢明的君王所表現(xiàn)的智慧和品德。全文共分三個部分,前兩個部分描述了梁惠王為達到治國理政的良好效果所采取的一系列方法,最后一部分描寫了吳起秦時的崛起和梁惠王的失策。在全篇中,作者所傳遞的信息可以總結為:一個聰明的君王應該保持深入了解國家形勢、充分發(fā)揮智慧、重用人才、保護百姓的生命財產(chǎn)以及團結支持全國人民等諸多方面。

段落二:人才使用是治國利民之關鍵。

在梁惠王上這篇文章里,作者多次強調(diào)了人才的重要性。在“犯法者不得受賞,遇法者不得受罰”這一典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對待人才應該輕重分明,讓有才干的人才能夠揚其所長。在當今社會,也有類似的做法,比如說,企業(yè)為了招募到合適的人才,會通過提供福利、晉升機會等方式來吸引人才入職。在政府與企業(yè)之間,更應該要充分發(fā)掘優(yōu)秀的人才并給予相應的支持。只有乘風破浪,不斷積聚人才,我們才能更好地應對現(xiàn)在和未來的挑戰(zhàn)。

段落三:目光遠大方能判斷形勢。

在梁惠王上中,梁惠王對于國內(nèi)外形勢有著敏銳的判斷力和解決問題的本領。在“若無吳起,則無中國”這一情節(jié)中,作者表現(xiàn)了梁惠王的敬將之心和長遠的發(fā)展眼光。人們說,只有把握形勢才能掌控未來。如果只盯著眼前的利益,難以看到外部跡象和潛在風險。而如果我們在國家、企業(yè)或人生的發(fā)展中,能夠放眼遠方,認真分析形勢,那么我們所做的事情,就會更有前瞻性和針對性。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在決策中做到顧全大局、團結合作,積蓄強大的力量。

段落四:修身養(yǎng)德是成為賢明君子的基礎。

在梁惠王上這篇文章中,作為一位賢明的君王,梁惠王其實也沒有絕對高傲的態(tài)度。他不僅重視人才,同時也關注個人修養(yǎng),抵制奢侈和浪費的行為,以身作則。在當代社會,我們所呼吁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也更多是注重素養(yǎng)和修身養(yǎng)德。我們常常強調(diào)自我約束和自我規(guī)范,對一切事物進行審慎的反思和選擇。因此,我們在讀梁惠王上時,應該從中領悟到做人和做事的道理,不只是聚焦于某一方面。

段落五: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文明的責任。

作為古代中國文化的一部分的梁惠王上,在浸潤了幾千年的歷史沉淀中,積淀著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它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不可復制的獨特性和高度的價值。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義務和責任去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文化。通過讀梁惠王上,我們可以更好地把握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涵和精髓,并將之與現(xiàn)代社會相結合,發(fā)揚光大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促進文化傳承和文明交流。

在總結中,梁惠王上是一篇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文獻。通過閱讀這篇文章,我們可以領悟到一個賢明君子的品質(zhì)和特點,同時也可以看到中華文化的內(nèi)蘊與深度。在今天的社會中,我們?nèi)詰搱允刂腥A文化的本真,尊重傳統(tǒng)、承接創(chuàng)新,不忘本、不失去,為中華文明的傳承和弘揚作出應有的努力。

孟子見梁惠王上心得體會精選篇九

文化經(jīng)典閱讀:閱讀下面選段,回答問題(6分)。

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保ā蹲勇贰返?章)。

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洿入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和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見梁惠王上心得體會精選篇十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

“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

“吾對曰:‘定于一。’“‘孰能一之?’。

“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孰能與之?’。

“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譯文。

孟子進見梁襄王,出來后,對人說:“(梁襄王)遠遠看上去不像個國君的樣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見了我后)突然問道:‘天下要怎樣才能安定呢?’。

“我回答說:‘天下安定在于統(tǒng)一天下?!?/p>

“‘誰能統(tǒng)一天下呢?’。

“我對他說:‘不喜歡殺人的國君能統(tǒng)一天下?!?。

“‘誰會歸附他呢?’。

“我又回答:‘天下沒有不歸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長的情況嗎?當七八月間一發(fā)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烏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長得茂盛了。像這樣的話,誰能阻止它呢?而現(xiàn)在天下國君,沒有一個不嗜好殺人。如果有一個不喜歡殺人的(國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脖子期待著他來解救。如果像這樣,老百姓就歸附他,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這嘩啦啦的洶涌勢頭,誰又能夠阻擋得了呢?”

賞析。

清代劉熙載說:“孟子之文,至簡至易,如舟師執(zhí)舵;中流自在,而推移費力者不覺自屈?!保ā端嚫拧の母拧罚┪覀冏x《孟子見梁襄王》也就可以得到印證。這一章選自《孟子·梁惠王上》,以孟子見過梁襄王之后,向人轉(zhuǎn)述他與梁襄王對答的情況,表現(xiàn)了主張“仁政”“王道”的一貫思想。

孟子處于戰(zhàn)國七雄爭霸的'時代,新興地主階級正在崛起,并要取得政治上的統(tǒng)治地位,因而社會矛盾更趨激烈,兼并戰(zhàn)爭日益頻繁?!盃幍匾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的戰(zhàn)爭和“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的階級對立,正如孟子所說:“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時者也?!泵献拥教幮麚P“保民而王”“仁義為本”的思想,在當時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孟子首先到梁(今開封)謁見梁惠王,向梁惠王游說,在此并見到梁惠王的兒子,也就是梁襄王。孟子與梁襄王的應對,既鮮明地表明了他的觀點,又表現(xiàn)出他高超的談話藝術。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孟子見梁惠王上心得體會精選篇十一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

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

吾對曰:‘定于一?!肽芤恢俊?。

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孰能與之?’。

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譯文。

孟子進見梁襄王,出來后,對人說:“(梁襄王)遠遠看上去不像個國君的樣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他見了我之后)突然問道:“天下要怎樣才能安定呢?”

我回答說:”天下安定在于統(tǒng)一天下?!啊?/p>

“誰能統(tǒng)一天下呢?”

我對他說:“不嗜殺的國君能統(tǒng)一天下?!?/p>

“誰會歸附他呢?”

我又回答:“天下沒有不歸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長的情況嗎?當七八月間一發(fā)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烏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長得茂盛了。像這樣的話,誰能阻止它呢?而現(xiàn)在天下國君,沒有一個不嗜好殺人。如果有一個不喜歡殺人的(國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脖子仰望著他了。如果像這樣,老百姓就歸附他,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這嘩啦啦的洶涌勢頭,誰又能夠阻擋得了呢?”

賞析。

清代劉熙載說:“孟子之文,至簡至易,如舟師執(zhí)舵;中流自在,而推移費力者不覺自屈?!保ā端嚫拧の母拧罚┪覀冏x《孟子見梁襄王》也就可以得到印證。這一章選自《孟子·梁惠王上》,以孟子見過梁襄王之后,向人轉(zhuǎn)述他與梁襄王對答的`情況,表現(xiàn)了主張“仁政”“王道”的一貫思想。

孟子處于戰(zhàn)國七雄爭霸的時代,新興地主階級正在崛起,并要取得政治上的統(tǒng)治地位,因而社會矛盾更趨激烈,兼并戰(zhàn)爭日益頻繁?!盃幍匾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的戰(zhàn)爭和“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的階級對立,正如孟子所說:“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時者也?!泵献拥教幮麚P“保民而王”“仁義為本”的思想,在當時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孟子首先到梁(今開封)謁見梁惠王,向梁惠王游說,在此并見到梁惠王的兒子,也就是梁襄王。孟子與梁襄王的應對中,孟子先以天上雨水比喻君澤,后以地上流水比喻民心,相互關聯(lián),又各賦其義,既自然又新穎,既為人熟知又讓人深感貼切,這不僅鮮明地表明了孟子的觀點,還表現(xiàn)出他高超的談話藝術。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