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描寫山西高君宇事跡心得體會報告(五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1-08 21:20:45 頁碼:7
描寫山西高君宇事跡心得體會報告(五篇)
2023-01-08 21:20:45    小編:ZTFB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獲以后,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么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jìn)步。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可是卻無從下手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大全,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描寫山西高君宇事跡心得體會報告一

恒山,亦名“太恒山”,又名“元岳、紫岳、大茂山”,漢時因避漢文帝劉恒諱,一度改稱為“常山”。據(jù)《尚書》載:舜帝北巡時,曾遙祭北岳,遂封北岳為萬山之宗主;之后,大禹治水時有“河之北屬恒山”的記載;先后有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封北岳為王、為帝,明太祖又尊北岳為神,可見歷史之悠久。

恒山山脈祖于內(nèi)蒙陰山,西銜雁門、東跨河北、南屏三晉、北臨燕云,奔騰起伏,綿延五百里,號稱108峰。主峰天峰嶺坐落于渾源城南,海拔20xx米,疊嶂拔峙、氣勢雄偉,自古以來被譽為“人天北柱”、“絕塞名山”。同西面的翠屏峰兩山對峙,渾水從中奔騰而瀉,幽峽深谷,藍(lán)天一線,形成一道絕塞天險。唐代著名詩人賈島曾有“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巖巒疊萬重,詭怪浩難測”的詩句,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面對恒山的雄渾險峻,驚嘆不已,在其游記中寫道:“伊闕雙峙,武夷九曲,俱不足以比擬也!”正因為恒山具有扼關(guān)帶水,地險山雄的特殊地理環(huán)境,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其特殊的軍事戰(zhàn)略地位受到歷代軍事專家所倚重,后人集歷史經(jīng)驗總結(jié)的“代國靠恒山而存天下,燕趙憑恒山而立天下,匈奴依恒山而爭天下,晉慕容據(jù)恒山而威天下,拓跋氏靠恒山而分天下”,充分證實了恒山的軍事價值。

恒山漢代建廟,到清初僅恒山主峰周邊就建有各種寺廟六十余處,有三寺四祠七亭閣,七宮八洞十五廟之說,形成蔚為壯觀龐大的古建筑群,和濃郁的道教文化氛圍,顯示出北岳恒山無窮的魅力。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玄妙古老的中國道教在恒山留下了他們風(fēng)雨蒼桑的足跡。遠(yuǎn)在春秋太上老君相傳在北岳恒山千佛嶺結(jié)爐煉丹,燃燈道人演兵斗法;西漢初昌蓉往來于恒山;西漢景帝、宣帝年間三茅真君(即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在恒山修煉神仙之術(shù),留下了千年不解的三茅窟;北魏被太武帝尊為天師的寇謙之在北岳宣揚道教新法,其高足李皎從嵩岳投奔恒山修煉香火盛極一時;唐朝時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恒山修煉,名道人管革結(jié)爐悟道,致使恒山道教道場香火名揚天下。恒山道教主流屬全真教龍門派,也有正一教分支和太乙派,丹道、符篆,性、命雙修一應(yīng)俱全。

恒山道教文化博大精深,而恒山的風(fēng)光美景更是錦繡中華壯麗山河的杰出代表。出渾源城南不遠(yuǎn),雄偉的恒山拔地而起,東為天峰嶺,西為翠屏峰,渾水從深峽窄谷中奔騰而瀉,注入桑干河,這段深谷長峽就是“金龍峽”。相傳公元前220xx年(即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祭祀恒山,穿行此處時,面對飛舞的巨龍,奪口而瀉的飛瀑,一幅活靈活現(xiàn)的“巨龍吐瀑”圖,使這位中國的始皇驚嘆不已:“乃為神龍也”,后人在山崖上鐫刻了“金龍口”三個字。

走出金龍口便是恒山山門。恒山山門高10米,寬16米,明清風(fēng)格,為四柱七樓,三開門格式,混凝土澆注,純白大理石圍基,斗拱鋪作,黃琉璃瓦覆頂,正面正中匾額“北岳恒山”為原新華社長、當(dāng)代大手筆穆青題寫,后面匾額“絕塞勝境”系當(dāng)代書法名家夏桐郁所書,整個山門莊嚴(yán)雄渾。

穿過山門沿山路盤行十里便到了停旨嶺村。因過去皇帝祭祀北岳,此處為停接御旨的地方,故而得名。并建真武大廟,立“停旨”石碑一通。近幾年,隨著旅游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在停旨嶺新架客運索道一條,新修全國最大的山岳型停車場14000平方米,旅游基礎(chǔ)設(shè)施的不斷完善,為中外游客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站在停車場向東仰望,一座刀削般突兀的峭壁映入眼簾,峭壁上“恒宗”兩個大字分外耀眼,此乃明成化三十年大同知府張升手筆,兩字總高十三米,寬六米,字體雄渾,遒勁剛健,橫直如棟梁,點捺大如牛。恒山作為道教名山留下數(shù)以千計的石刻銘文,但“恒宗”二字最具恒山特色。

連接“恒宗”與“恒宗殿”的這段路叫“步云路”。過去,恒山林茂樹密,除少有的晴天朗日外,大多為煙云繚繞,當(dāng)您踏上步云路,猶如在濃云密霧中穿行,所以又有“云路春曉”之說,為恒山古十八景之一。在這云霧彌漫中,一里一亭,一步一松,亭亭不同,松松各異,有詩贊曰:“鳥道橫斜一線天,誰知高上最翩翩,青來兩眼千山翠,白曳又鳧萬壑煙,抱樸古松陰道左,避人元鶴午云邊,扶藜待叩元通跡,踏遍靈崖采石蓮”。

沿步云路上行至一華里,便是著名的“虎風(fēng)口”。不遠(yuǎn)處屹立著一株參天古松曰“懸根松”,所以此處又稱“虎口懸松”,為恒山古十八景之一。因地處風(fēng)口,恒山又山高風(fēng)大,登臨此處,風(fēng)聲樹聲交織在一起,如猛虎咆哮,聲震幽谷。穿過懸根松,我們發(fā)現(xiàn)在光滑的巖石路面上有許多蹄形的小圓坑,淺的一、二寸,深的四、五寸。傳說,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恒山修道,經(jīng)常騎一白驢出入恒山,天長日久留下了行行仙蹤,至今仙驢蹄跡依稀可見,后世人習(xí)慣地稱這段路為“果老嶺”,也稱“果老仙跡”,恒山古十八景之一。

果老嶺東側(cè)是一處聳入云天的萬仞絕壁,危崖欲傾,古松摩云,大有恒山壓頂,懸崖欲摧之勢。每當(dāng)夕陽西下,殘陽輝映山壁,便會出現(xiàn)“余輝返照千山色,滿峪參差入畫中”的奇光異景,名曰“夕陽返照”為恒山一大奇觀。穿越林蔭道,走出果老嶺,正陶醉于峰回路轉(zhuǎn)之時,便看到一座木刻牌坊,上有道光皇帝御書“人天北柱”四個大字,過牌坊,穿馬殿,在接官廳旁是一座四柱木結(jié)構(gòu)方亭,名曰玄井亭,這便是恒山著名的“苦甜井”。亭內(nèi)并列兩井,相距不足三尺,而水質(zhì)大相徑庭。一口如甘似露,清涼爽口,一口奇苦渾濁,難以下咽。明代詩人曾留下這樣的詩名:

山腰雙涌碧瑤泉,甘苦平分別有天。

聞?wù)f應(yīng)龍頻灑澤,為霖濟旱別有天。

因恒山苦甜井有“潛龍泉”之說,大唐玄宗皇帝親下御書,賜額“龍泉觀”。后來,苦井被填沒,現(xiàn)僅存甜井一眼。

離開“龍泉觀”沿著林蔭曲徑繼續(xù)向東南攀越,峰南高處有一大石窟,名曰:“飛石窟”。恒山自古有“靈石東飛”之說,相傳,舜帝北巡,祭祀北岳,時值隆冬,大雪封山。將舜帝阻于河北界內(nèi),不能登岳祭拜,只好在曲陽遙祭。正當(dāng)祭典之時,突有一塊巨石從恒山飛落帝前,便將此石封為“安王石”,并建廟宇在曲陽祭之,這便是“恒山下廟”。靈石飛去,形成一處大的幽窟,名曰“飛石窟”。之后此處建“北岳廟”,為“恒山上廟”,后毀于大火,魏武帝太延元年(公元438年)重建。明洪治十四年(公元1520xx年)明王朝為進(jìn)一步擴建恒山,將飛石窟舊岳廟改為“北岳寢宮”,在天峰嶺的半崖間興建新岳廟,即今天的“恒宗殿”。

飛石窟內(nèi),布滿了歷代名士墨客的題刻和詩碑,在眾多的題刻中,以明御史王獻(xiàn)臣題寫的“千巖竟秀,萬壑爭流”和雁門使者鄭洛題寫的“聳翠流丹”最為上乘。不但書體流暢,字跡佳麗,同時也是對恒山奇峰怪石贊嘆的絕筆。透過文人墨客的生花之筆,高懸于飛石窟南崖的“一德峰”更是含概了宗教文化的玄機。從道家來講一者萬物之本也,道于一,造化天地,化成萬物。德者八功德水,佛界認(rèn)為須彌山大海中,有八功德水(一甘、二冷、三軟、四輕、五清凈、六不臭、七不損喉、八不傷腹)把道家的根本和佛界的萬能,有機地融合,反映出道教的文化精髓。飛石窟西側(cè)是一道草木叢叢,曲折出奇的深溝,溝內(nèi)山桃花遍峪盛開,灌木林遮天蔽日,這里生長著幾十種名貴中藥材,在眾多的中藥材中,尤以恒山紫芝最為名貴。據(jù)《恒山志》記載,恒山靈芝仙草為鎮(zhèn)山之寶,狀如紫色云錦,服之可延年益壽,起死回生,當(dāng)?shù)厝藗儌髡f:每一株靈芝草,便有一條雙頭毒蛇看護(hù),又說恒山靈芝平時肉眼看不到,只有祈禱北岳大帝,靈芝才會現(xiàn)形放光。神奇的恒山靈芝仙草飛飛揚揚傳遍四方,嘉靖二十五年,明世宗委派朝廷大員,指令州衙官吏,摘取真芝十二本(株)。留下了《采取玄芝記》的石碑一通。

紫芝峪的東北是一道十分險峻的崗嶺,名棧云崗,上有一石洞,洞口的大小、深淺、通向,向來無人知曉,因崗上經(jīng)常凝云聚霧,不時有云霧進(jìn)出,當(dāng)?shù)厝朔Q為“出云洞”,又稱“白云靈穴”。為恒山十八景之中的奇觀。詩曰:

玉洞空明秘寶藏,白龍蟠引氣舒揚。

誰知變化須臾及,沛作甘霖遍四方。

過了紫芝峪就是規(guī)模宏大的“恒宗殿”。恒宗殿,亦名貞元殿,又名元靈宮,俗稱朝殿,是明洪治十四年(公元1520xx年)都御史劉宇奉孝宗皇帝御旨興建。大殿位于天峰嶺半崖峭壁間,這組建筑群包括藏經(jīng)樓、更衣樓、鐘鼓樓、青龍殿、白虎殿、崇靈門、二郎廟,總占地面積為1215.23平方米。恒宗殿是一座單檐雙下昂五鋪作斗拱,坐北朝南的歇山土木建筑,進(jìn)深三間,面寬五間,殿身崇高,用材碩大。大殿內(nèi)塑北岳大帝金身神像,頭戴天冠,身披朱綾,目光微啟,端莊沉靜,一派帝王氣概。兩旁恭立四大文臣和四大武將,高達(dá)丈余,置身朝殿,如赴金鑾,令人誠惶誠恐。神座上方懸掛清康熙皇帝御匾“化垂悠久”題額。

恒宗殿殿西側(cè),置一塊狀如古磬的青石,以石擊之,聲震幽谷,酷似雄雞鳴叫,稱為“金雞石”,為恒山又一奇觀。從朝殿向東遠(yuǎn)望,在翠壁丹崖處,有白石累累,在云的拂動下猶如綿羊吃草,別有情趣,稱為“玉羊游云”。與“金雞石”并稱“金雞玉羊”,為恒山十八景之一。有詩云:

東岳大夫之松,西岳仙人之掌,

南衡龍書蛇篆,北恒金雞玉羊。

恒宗殿西北上方,名曰“集仙洞”,依崖建有“會仙府”古建筑群。整組建筑占地381.9平方米,主殿會仙府坐北向南,面寬三間11.5米,進(jìn)深10.43米,出廊硬山土木建筑。殿內(nèi)塑有二十七尊神象,正中是福祿壽三星,兩旁是上中下八洞神仙。會仙府又名“集仙閣”,自古為仙人煉丹之處,《廣仙列傳》中記載漢武帝元光五年以后,先后有茅氏三兄弟茅盈、茅衷、茅固在此修煉,東漢明帝永平20xx年(公元71年)五岳道士與佛教徒焚經(jīng)斗法,參加頭號斗法的道士裴文度也曾居于此。北魏天師寇謙之在恒山講經(jīng)說法后,將高足弟子李皎等多人留此修煉,唐代管革,恒山遇張果老,果老見他道骨不凡,收為弟子,在這里修煉成仙。

會仙府四周懸崖上集中了大量的摩崖題刻?!疤斓卮笥^”、“壁立萬仞”、“昆侖首派”等歷朝歷代各種書體應(yīng)有盡有,筆劃如椽,字大過丈,為書法佳品,體現(xiàn)了恒山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在會仙府東建有“玉皇閣”、“御碑亭”。“御碑亭”是一處八面出廊,四面有門窗的八角單檐尖頂建筑,亭中豎高三米,寬90厘米,厚30厘米的青石石碑一通,碑刻“化垂悠久”四個大字,系清代康熙皇帝的親筆御書。

沿會仙府西北攀越,有巨石迸裂,裂石中有一條半米寬的巖縫,沿巖縫攀上陡壁高處在一片2.5平方米的方形巖石,臺平如砥,臺上殘棋一局,臺巖上刻“琴棋臺”三個大字。臺西側(cè)為“通元谷”,是當(dāng)年張果老修練之處,因昔日果老與仙人撫琴、對奕,故留下此景。金庸老先生筆下的《笑傲江湖》,恒山掌門令狐沖征服魔教后,把天下的三教九流集中到“通元谷”修行,說的就是此處。琴棋臺除留有歷代文人題詩外,臺畔峭壁上還刻有“悟道仙蹤”,“一局爛柯”,“斗北一柱”,“仙山顯岳”,“石壁凌云”等題刻。

順“通元谷”沿階而上,便登上了北岳恒山的主峰“天峰嶺”。天峰嶺海拔20xx米,在五岳中海拔高度僅次于西岳華山,排行第二。登臨此處,良辰美景盡收眼底,您可以盡情地體驗“一覽眾山小”的感受。

“通元谷”下線,是恒山“九天宮”,又稱“娘娘廟”。正殿兩旁建有配殿和鐘鼓樓,整體結(jié)構(gòu)對稱,規(guī)模僅次于恒宗殿,可見九天宮的特殊地位。明萬歷二十四年,神宗皇帝賜給北岳道徑五百一十二卷,共一千四百七十九種,派遣御馬監(jiān)白忠專程從北京護(hù)送到恒山,神宗勒渝恒山北岳住持道士的親筆圣旨就存放在九天宮內(nèi)。九天宮內(nèi)塑有九天玄女娘娘、眼光娘娘、耳光娘娘、乳母娘娘諸神象。九天玄女亦稱“元女”,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女神。一九八五年中國臺灣“九天玄女”道教團,回國尋根,確認(rèn)恒山九天宮為“九天玄女祖廟”。

于九天宮平行修建的還有“純陽宮”。此宮面寬三間,進(jìn)深一間,三面有廊,插木入山為基,上鋪龍骨作面,下用長短不等的木材支撐,總建筑面積37.2平方米,內(nèi)塑呂洞賓,柳仙等神像。呂洞賓,唐末進(jìn)士,號重陽子,山西永樂縣人,六十四歲進(jìn)士及第,游長安遇漢鐘離“授以大道天遁劍法”、“龍虎金廟秘文”,百余歲而童顏,步履輕疾,系八洞神仙之一,全真教奉為北五祖之一。他的理論道德以慈悲度世為成道之路徑,對中國道教的發(fā)展和釋道儒三者的通融有著極大的影響。

純陽宮東南不遠(yuǎn)是“十王殿”,殿內(nèi)正中塑漢化的地藏王菩薩,左右分開塑十殿閆君神像,主管人世間生死輪回。

各位朋友!恒山的主要景點和美麗傳說還有很多,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道教名山,它的文化博大精深,每一處景觀都賦予了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漫山游遍,意猶未盡。它不僅景觀奇特,植被同樣豐富多樣。每當(dāng)春夏之交,滿山遍野的山桃花,紅如朱點,粉似女頰,含嬌滴露,爛若云霞。恒山桃花美麗嬌艷,不知陶醉了多少風(fēng)流人物,《笑傲江湖》中就有“桃谷六仙”的神話形象,傳說中的“桃花仙子”就是在恒山修練得道的。另外,恒山豹榆,是恒山獨特的樹種,為全國所稀有。因樹干酷似金錢豹斑剝陸離的花紋而得名,生長于恒宗殿四周,質(zhì)地堅實而又頑韌,是古代將士制作弓箭的上等原料。傳說中“后羿射日”所用弓箭就是恒山豹榆材質(zhì)。

恒山的游歷,會使您靈魂得到凈化,人格得以升華,剎那間您將會從浮衍走向現(xiàn)實,從平庸走向高尚。當(dāng)您感受千峰競秀,萬山勝境時,會情不自禁地感嘆:北岳山川秀,風(fēng)光在險峰。

描寫山西高君宇事跡心得體會報告二

在廬山東南面,有一處勝景,那就是五老峰。我們現(xiàn)在來到了五老峰景區(qū)的山門,這是一個石構(gòu)牌坊,上面的對聯(lián)是:

峰從天外立,

人向畫中行。

對聯(lián)和壁上的詩刻都是已故的景德鎮(zhèn)陶瓷學(xué)院書畫家、美術(shù)系教授胡獻(xiàn)雅的手書,字體瀟灑、飄逸。請看,這面墻壁上刻著胡獻(xiàn)雅先生手書的李白詩作。李白登臨五老峰時,對這里的景致發(fā)出由衷贊嘆,并揮筆題詠:

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攬結(jié),吾將此地巢云松。

詩人留戀五老峰,竟打算在附近建宅隱居。唐代天寶十五年(756年),他偕夫人在五老峰下的九疊屏筑草堂讀書,了其“巢云松”夙愿。直到唐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率水師順江東下,多次派人上山招他為僚佐,才迫不得已離開了廬山。

請大家繼續(xù)攀登?,F(xiàn)在我們到了第一峰,請看,峰下有各種奇形怪狀的石塊,是一派怪石景象。那邊似乎是石塊疊成的橋,是的,那叫“仙人橋”。這座橋沒有任何人為加工的痕跡,完全是天然造就,恐怕造物主真是為仙人搭建的。請各位抬頭朝前看,有一個亭子巍然聳立,那是第二峰的標(biāo)志。

人們建這個亭子的初衷并不是為游人提供一個休息的地方,而是在云霧濃重的時候,讓游人在這里等待,等到云開霧散,雨停太陽出來,好一睹廬山的真面目。所以這個亭子名叫“待晴亭”。眼前的這個亭子是福建的一位名叫林爾嘉的文人在1933年建造的。就在這亭子的山谷中有一個洞穴,這個洞穴也是天然的,是由岡巒風(fēng)化而成,它的名字也與“五老”相連,稱“五老洞”。洞口處有一巨型臥石,上面刻有“五老洞”、“萬古云霄”等字樣。

削壁千丈,下臨深壑,深不可測,這就是第三峰的特點,以險稱奇。各位請看,哪里有一棵古松,它在懸?guī)r絕壁上,不畏風(fēng)霜雨雪,頑強的生長著,人們還是以“五老”命名,稱為“五老松”,也稱“廬山松”。

現(xiàn)在我們就要向第四峰進(jìn)發(fā)。第四峰離此有一段較長的陸,通常有不少游客走到這里就掉頭下山。常言道:“行百步,半九十?!睂ξ謇戏宓挠纬潭?,我們大約僅僅走了一半,所以離成功還有不短的距離,不能半途而廢!恰年還有無限風(fēng)光!

描寫山西高君宇事跡心得體會報告三

歡迎大家來太原旅游!在游覽太原的景點名勝之前,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今天的太原和歷史上的太原。

太原作為山西省省會,是全省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中心和交通樞紐。太原市位于山西中部,轄3縣1市6區(qū),總面積約7000平方公里,其中城區(qū)168平方公里;總?cè)丝诩s280萬,其中市區(qū)人口160多萬。太原東、西、北三面環(huán)山,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過,把市區(qū)劈為兩半。而5座風(fēng)格迥異的大橋又將東西兩岸緊緊連在一起。市內(nèi)高樓商廈比肩聳立,綠地公園散落有致,草坪樹帶隨街延伸,盡顯壯觀的現(xiàn)代都市氣派。順便告訴大家,太原的街道極為規(guī)范,凡南北走向皆稱路,如建設(shè)路、五一路、并州路、解放路、平陽路、新建路、桃園路、濱河路;凡東西走向均叫街,如迎澤大街、府東府西街、雙塔東西街、勝利街、西礦街、學(xué)府街。使行人倍感方便,斷無迷失方向之憂。城周四郊,綠野平疇河渠交錯,地肥水美物產(chǎn)豐饒。清徐葡萄、晉祠大米、老陳醋都是四海享譽的名產(chǎn)。晉祠、天龍山、崛圍咽山等景觀雄奇壯麗,各具風(fēng)采。因此,古來就有“錦繡太原城”的美譽。

太原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歷史的古城。傳說太原這塊地方屬于堯帝的子孫所受封的唐國,所以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姬虞于唐,便稱唐叔虞。到唐叔虞的兒子這一代,改國號為晉。但當(dāng)時晉國的中心在今天的晉南冀城一帶,直到公元前6世紀(jì)初晉國的勢力才擴展到太原一帶。太原古稱晉陽,奠基于春秋末期。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jì)初,晉國卿趙簡子的家臣董安于和尹擇在晉水之北筑城,取名晉陽,其位置約當(dāng)今天太原市晉源鎮(zhèn)的古城營村。趙氏家族以晉陽為據(jù)點積蓄勢力,奠定霸業(yè)。

公元前453年,掌握晉國大權(quán)的智伯聯(lián)合韓、魏攻打趙襄子。趙憑借晉陽高城深池固守,使智氏難以得手。智伯急中生智,發(fā)現(xiàn)晉水從龍山那邊流來繞城而過,便想出水攻之計,遂掘渠引晉水欲灌晉陽,這便是晉桐智伯渠的來歷。趙襄子用唇亡齒寒的道理說服韓、魏,里應(yīng)外合,共滅智氏,瓜分其地。至此,晉國之地悉為趙、韓、魏三卿所占,史稱“三家分晉”,因有“三晉”之說。到公元前4__年,周天子正式承認(rèn)趙、韓、魏三者的諸侯國地位,成為戰(zhàn)國七雄中的三強,而趙國的都城就是晉陽。晉陽作為趙國首都?xì)v17年,公元前386年趙遷都河北邯鄲。但趙氏在晉陽的基業(yè)已逾百年。

戰(zhàn)國后期,秦國屢敗趙國,隨之在晉陽一帶置太原郡,治所設(shè)在晉陽。需要說明的是,太原本義為廣闊的平原,戰(zhàn)國之前泛指汾河流域的平原地帶,秦置太原郡之后,太原作為行政名稱固定下來。從此,太原即指古之晉陽,晉陽亦指今之太原,二者通用。

漢朝太原為北方重鎮(zhèn),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__年)在晉陽置并州刺使部,統(tǒng)領(lǐng)太原、上黨等六郡。從此太原又稱并州。并州之名可能源于太原位于東西兩道山脈之間,兩山平行謂之并。

西晉末年,并州刺使劉琨為了防御匈奴的侵襲,擴筑晉陽城,使之成為城墻高13米,周長14公里的大城市。東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大亂,太原先后被后趙、前燕、前秦、西燕、后燕交替攻占。直到公元396年,北魏40萬大軍攻人晉陽,復(fù)置太原郡,古城才得到較長時間的休養(yǎng)生息,并且成為北魏南下河南、東出河北的重要基地。

北魏權(quán)臣高歡于532年在太原設(shè)大丞相府,并營造了規(guī)模宏大的晉陽宮,太原被稱為“別都”。高歡之子高洋取代北魏建北齊后,雖定都于郵城(河北臨漳),但對其發(fā)跡之地太原進(jìn)行了大規(guī)模的修建。在27年間建起大明宮,興修12院,其輝煌壯麗程度遠(yuǎn)遠(yuǎn)超過首都郵城。高洋還在太原西山鑿佛龕、雕佛像、建佛寺,在晉水源頭修魚沼飛梁。太原面貌為之一新。

太原的黃金時代是隋唐兩朝。隋場帝楊廣在即位前被封晉王,視太原為“發(fā)樣之地”,稱帝后在太原大興土木。先在北齊晉陽宮外筑起高13米、周3.5公里的新城,后又在新城西邊筑起高13米、周4公里的倉城,接著又建造了第二座晉陽宮。在此同時,隋場帝還征調(diào)數(shù)十萬民工開山筑路,修成由太原到京師長安和寧武管涔山避暑行轅汾陽宮的兩條馳道,太原的交通更加方便。

隋朝短暫,很快被唐朝取代。而興唐的李淵父子便是從太原開基立業(yè)的。唐高祖李淵曾長期任隋朝的山西河?xùn)|撫尉使、太原留守等職。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時期也是在太原度過,被人稱為“太原公子”。在隋末天下大亂之際,李淵父子于公元617年誓師晉陽,當(dāng)年11月便攻人長安,建立唐王朝。太原這段特殊歷史使它擁有僅次于長安的重要地位。先被定為“北都”,后又改名“北京”,最后又恢復(fù)為“北都”。太原城也隨之大大擴展。據(jù)新舊《唐書》記載,唐代晉陽已經(jīng)成為橫跨汾河兩岸、由三座城池聯(lián)接組成的大都市。西城在汾水西岸,也稱府城或州城,高13米,周長21公里,內(nèi)里包括宮城、大明城、新城、倉城四座小城,把北齊和隋代的宮殿全部囊括進(jìn)來。東城在汾河?xùn)|岸,為貞觀名臣李副主持修筑。因東城內(nèi)井水苦澀,難以飲用,又修筑了引水工程“晉渠”,將晉水從西城外架槽引入東城。東西兩城之間,跨汾河又有一座“跨水聯(lián)諜”的中城,把東西兩城連為一體,故又稱“連城”,是則天武后時并州長史崔神慶主持興建。晉陽三城,雖各有城池,又渾然一體,共有城門24道,進(jìn)退攻守彼此呼應(yīng),互為依托,風(fēng)格獨特。

唐末五代天下由治而亂,名城晉陽也幾易其主。先是后唐的“西京”,隨后繼為后晉、后漢、北漢的“國都”,這里的動靜治亂直接影響到北國與中原。從北齊高洋父子,隋朝楊廣,唐朝李淵父子,到五代三主(后唐李存勖、后晉石敬塘、后漢劉知遠(yuǎn))及北漢的劉祟,這一個個所謂“真龍?zhí)熳印倍际菑奶鸺見Z取天下。太原可以說是藏“龍”臥“虎”之地,故又有“龍城”之稱。

晉陽城易守難攻。宋王朝建立已數(shù)十年,但晉陽仍在北漢劉氏手中,直到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第二代天子宋太宗趙光義“御駕親征”,圍城攻打近半年,北漢主劉繼元出城投降,宋朝才算攻取晉陽。宋太宗一則仇視晉陽軍民的頑強抵抗,二則懼怕別人再踞晉陽成“龍”,便下令焚毀晉陽城,并引汾水、晉水淹灌廢墟,進(jìn)而使歷時1400多年的晉陽古城毀于水火。流離失所的城中百姓紛紛外遷,其中不少人移居汾河?xùn)|岸的唐明鎮(zhèn)。

太原畢竟是北方戰(zhàn)略要地,毀掉舊城之后必須再建新城。公元982年,焚灌晉陽后不到三年,宋朝大將潘美便奉旨擴展唐明鎮(zhèn),筑起周圍10多里的土城,這便是現(xiàn)在太原城區(qū)雛型,太原由此進(jìn)入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宋朝統(tǒng)治者避諱“晉陽”、“太原”舊名,便在這座擴大后的土城設(shè)置了陽曲縣,從此太原又有“陽曲”之稱。需要說明的是,趙光義為斬斷“龍脈”,杜絕太原再出真龍?zhí)熳优c其爭奪江山,就把太原的街道大都設(shè)計成“丁”字形,取“釘”之諧音,以釘死龍脈。如今太原仍有一些丁字街口。新建的太原發(fā)展很快,到宋代中期,太原又成為一座商貿(mào)發(fā)達(dá)、風(fēng)光秀麗的北方名城,被譽為“錦繡太原城”。

宋朝后期及金元兩代,北方又是亂世,太原城又遭戰(zhàn)火之劫。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漳的北伐軍進(jìn)入太原時,這里已是一座人煙罕見的空城了。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漳封他的三兒子朱?為晉王,坐鎮(zhèn)全國九邊重鎮(zhèn)之首的太原,經(jīng)略北邊防務(wù)。朱?命永平侯謝成擴建城池,謝成在宋城基礎(chǔ)上向東南北三面擴展,建成周12公里、高12米的磚城,城上建4座角樓、8座門樓、92座敵樓。至今太原許多地名仍沿用當(dāng)時城門名,如大南門、小東門、大北門、旱西門等。清代以太原為山西省會。民國時期始設(shè)太原市(1927年)。到1949年解放前夕,太原城區(qū)面積為30平方公里,人口20余萬。解放后近半個世紀(jì),太原得到了長足發(fā)展,成為擁有160萬市民的大都市,而且是全國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在祖國的現(xiàn)代化建設(shè)中發(fā)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太原作為北方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重鎮(zhèn),歷史上名家輩出。春秋時代有著名建筑家董安于,行俠好義的豫讓;魏晉時期有史學(xué)家王沈、王助,文學(xué)家孫綽;唐代有著名詩人王之渙、王翰、王昌齡、白居易;宋代有書畫家米芾;金代名詩人李汾,元代戲曲家喬吉,明代文學(xué)家羅貫中,清代著名學(xué)者傅青主、閻若琚等,均對中華文化的繁榮作出了貢獻(xiàn)。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太原積淀了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保存至今的如晉祠古建筑群,天龍山及龍山石窟雕像,祟善寺、雙塔寺、凈因寺、多福寺、文廟、純陽宮等,均具有很高的欣賞和研究價值,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個理想的旅游場景。

描寫山西高君宇事跡心得體會報告四

喬家大院位于山西祁縣喬家堡村正中,大院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十年(公元1756年),后有多次擴建。第一次擴建由喬致庸主持,最后一次由喬映霞完成。

大院坐西朝東,院落布局很象一個雙“喜”字,象征大吉大利。它的圍墻有10米多高,很壯觀,它是一座城堡式的建筑。

站在大院的東大門,可以看到頂樓正中懸掛著慈禧太后送的匾額,上面寫著“福種瑯環(huán)”四個大字。大門上寫著一付對聯(lián):子孫賢,族將大;兄弟睦,家之肥。這是李鴻章題寫的。大門對面有一個掩壁,上面題有左宗棠的對聯(lián):損人欲以復(fù)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

從東大門往西走,有一條80米長的甬道。甬道自東向西走盡頭是喬家祠堂。甬道將整個大院分成南北兩部分,甬道北邊自東向西分別有老院、西北院、書房院和花園,甬道南邊自東向西有東南院、西南院和新院。

喬家大院總共占地面積是10872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是3872平方米,共有6個大院,大院內(nèi)套有20個小院子,共有313個房間。

大院內(nèi)隨處可見精致的木雕。如老院的三門木雕為葡萄白子圖,東南院正門有八駿馬和福祿壽三星圖等,雕刻品個個栩栩如生,有著民族寓意。

磚雕工藝品在喬家大院到處可見,題材也非常廣泛。

除此外,喬家大院還有精美的石雕。

喬家大院收藏有許多珍品,其中有三件號稱為“喬家三寶”。第一件是犀牛望月鏡,第二件是萬人球,第三件是二盞九龍燈。

院子里也有各種紀(jì)念館。比如展示喬家主人發(fā)跡的紀(jì)念館,也有陳列山西民間風(fēng)俗習(xí)慣的紀(jì)念館。

參觀了喬家大院后,我感覺到很有趣,拍了許多照片,而且我學(xué)到了很多知識。

描寫山西高君宇事跡心得體會報告五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光臨北岳恒山旅游、觀光!北岳恒山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稱五岳,齊名天下。既是我國重要的文物古跡薈萃地,又是著名的道教發(fā)祥地和北方著名的風(fēng)景游覽勝地,現(xiàn)為國家級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國家aaaa級旅游區(qū)。

恒山,亦名“太恒山”,又名“元岳、紫岳、大茂山”,漢時因避漢文帝劉恒諱,一度改稱為“常山”。據(jù)《尚書》載:舜帝北巡時,曾遙祭北岳,遂封北岳為萬山之宗主;之后,大禹治水時有“河之北屬恒山”的記載;先后有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封北岳為王、為帝,明太祖又尊北岳為神,可見歷史之悠久。

恒山山脈祖于內(nèi)蒙陰山,西銜雁門、東跨河北、南屏三晉、北臨燕云,奔騰起伏,綿延五百里,號稱108峰。主峰天峰嶺坐落于渾源城南,海拔20xx米,疊嶂拔峙、氣勢雄偉,自古以來被譽為“人天北柱”、“絕塞名山”。同西面的翠屏峰兩山對峙,渾水從中奔騰而瀉,幽峽深谷,藍(lán)天一線,形成一道絕塞天險。唐代著名詩人賈島曾有“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巖巒疊萬重,詭怪浩難測”的詩句,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面對恒山的雄渾險峻,驚嘆不已,在其游記中寫道:“伊闕雙峙,武夷九曲,俱不足以比擬也!”正因為恒山具有扼關(guān)帶水,地險山雄的特殊地理環(huán)境,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其特殊的軍事戰(zhàn)略地位受到歷代軍事專家所倚重,后人集歷史經(jīng)驗總結(jié)的“代國靠恒山而存天下,燕趙憑恒山而立天下,匈奴依恒山而爭天下,晉慕容據(jù)恒山而威天下,拓跋氏靠恒山而分天下”,充分證實了恒山的軍事價值。

恒山漢代建廟,到清初僅恒山主峰周邊就建有各種寺廟六十余處,有三寺四祠七亭閣,七宮八洞十五廟之說,形成蔚為壯觀龐大的古建筑群,和濃郁的道教文化氛圍,顯示出北岳恒山無窮的魅力。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玄妙古老的中國道教在恒山留下了他們風(fēng)雨蒼桑的足跡。遠(yuǎn)在春秋太上老君相傳在北岳恒山千佛嶺結(jié)爐煉丹,燃燈道人演兵斗法;西漢初昌蓉往來于恒山;西漢景帝、宣帝年間三茅真君(即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在恒山修煉神仙之術(shù),留下了千年不解的三茅窟;北魏被太武帝尊為天師的寇謙之在北岳宣揚道教新法,其高足李皎從嵩岳投奔恒山修煉香火盛極一時;唐朝時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恒山修煉,名道人管革結(jié)爐悟道,致使恒山道教道場香火名揚天下。恒山道教主流屬全真教龍門派,也有正一教分支和太乙派,丹道、符篆,性、命雙修一應(yīng)俱全。

恒山道教文化博大精深,而恒山的風(fēng)光美景更是錦繡中華壯麗山河的杰出代表。出渾源城南不遠(yuǎn),雄偉的恒山拔地而起,東為天峰嶺,西為翠屏峰,渾水從深峽窄谷中奔騰而瀉,注入桑干河,這段深谷長峽就是“金龍峽”。相傳公元前220xx年(即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祭祀恒山,穿行此處時,面對飛舞的巨龍,奪口而瀉的飛瀑,一幅活靈活現(xiàn)的“巨龍吐瀑”圖,使這位中國的始皇驚嘆不已:“乃為神龍也”,后人在山崖上鐫刻了“金龍口”三個字。

走出金龍口便是恒山山門。恒山山門高10米,寬16米,明清風(fēng)格,為四柱七樓,三開門格式,混凝土澆注,純白大理石圍基,斗拱鋪作,黃琉璃瓦覆頂,正面正中匾額“北岳恒山”為原新華社長、當(dāng)代大手筆穆青題寫,后面匾額“絕塞勝境”系當(dāng)代書法名家夏桐郁所書,整個山門莊嚴(yán)雄渾。

穿過山門沿山路盤行十里便到了停旨嶺村。因過去皇帝祭祀北岳,此處為停接御旨的地方,故而得名。并建真武大廟,立“停旨”石碑一通。近幾年,隨著旅游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在停旨嶺新架客運索道一條,新修全國最大的山岳型停車場14000平方米,旅游基礎(chǔ)設(shè)施的不斷完善,為中外游客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站在停車場向東仰望,一座刀削般突兀的峭壁映入眼簾,峭壁上“恒宗”兩個大字分外耀眼,此乃明成化三十年大同知府張升手筆,兩字總高十三米,寬六米,字體雄渾,遒勁剛健,橫直如棟梁,點捺大如牛。恒山作為道教名山留下數(shù)以千計的石刻銘文,但“恒宗”二字最具恒山特色。

連接“恒宗”與“恒宗殿”的這段路叫“步云路”。過去,恒山林茂樹密,除少有的晴天朗日外,大多為煙云繚繞,當(dāng)您踏上步云路,猶如在濃云密霧中穿行,所以又有“云路春曉”之說,為恒山古十八景之一。在這云霧彌漫中,一里一亭,一步一松,亭亭不同,松松各異,有詩贊曰:“鳥道橫斜一線天,誰知高上最翩翩,青來兩眼千山翠,白曳又鳧萬壑煙,抱樸古松陰道左,避人元鶴午云邊,扶藜待叩元通跡,踏遍靈崖采石蓮”。

沿步云路上行至一華里,便是著名的“虎風(fēng)口”。不遠(yuǎn)處屹立著一株參天古松曰“懸根松”,所以此處又稱“虎口懸松”,為恒山古十八景之一。因地處風(fēng)口,恒山又山高風(fēng)大,登臨此處,風(fēng)聲樹聲交織在一起,如猛虎咆哮,聲震幽谷。穿過懸根松,我們發(fā)現(xiàn)在光滑的巖石路面上有許多蹄形的小圓坑,淺的一、二寸,深的四、五寸。傳說,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恒山修道,經(jīng)常騎一白驢出入恒山,天長日久留下了行行仙蹤,至今仙驢蹄跡依稀可見,后世人習(xí)慣地稱這段路為“果老嶺”,也稱“果老仙跡”,恒山古十八景之一。

果老嶺東側(cè)是一處聳入云天的萬仞絕壁,危崖欲傾,古松摩云,大有恒山壓頂,懸崖欲摧之勢。每當(dāng)夕陽西下,殘陽輝映山壁,便會出現(xiàn)“余輝返照千山色,滿峪參差入畫中”的奇光異景,名曰“夕陽返照”為恒山一大奇觀。穿越林蔭道,走出果老嶺,正陶醉于峰回路轉(zhuǎn)之時,便看到一座木刻牌坊,上有道光皇帝御書“人天北柱”四個大字,過牌坊,穿馬殿,在接官廳旁是一座四柱木結(jié)構(gòu)方亭,名曰玄井亭,這便是恒山著名的“苦甜井”。亭內(nèi)并列兩井,相距不足三尺,而水質(zhì)大相徑庭。一口如甘似露,清涼爽口,一口奇苦渾濁,難以下咽。明代詩人曾留下這樣的詩名:

山腰雙涌碧瑤泉,甘苦平分別有天。

聞?wù)f應(yīng)龍頻灑澤,為霖濟旱別有天。

因恒山苦甜井有“潛龍泉”之說,大唐玄宗皇帝親下御書,賜額“龍泉觀”。后來,苦井被填沒,現(xiàn)僅存甜井一眼。

離開“龍泉觀”沿著林蔭曲徑繼續(xù)向東南攀越,峰南高處有一大石窟,名曰:“飛石窟”。恒山自古有“靈石東飛”之說,相傳,舜帝北巡,祭祀北岳,時值隆冬,大雪封山。將舜帝阻于河北界內(nèi),不能登岳祭拜,只好在曲陽遙祭。正當(dāng)祭典之時,突有一塊巨石從恒山飛落帝前,便將此石封為“安王石”,并建廟宇在曲陽祭之,這便是“恒山下廟”。靈石飛去,形成一處大的幽窟,名曰“飛石窟”。之后此處建“北岳廟”,為“恒山上廟”,后毀于大火,魏武帝太延元年(公元438年)重建。明洪治十四年(公元1520xx年)明王朝為進(jìn)一步擴建恒山,將飛石窟舊岳廟改為“北岳寢宮”,在天峰嶺的半崖間興建新岳廟,即今天的“恒宗殿”。

飛石窟內(nèi),布滿了歷代名士墨客的題刻和詩碑,在眾多的題刻中,以明御史王獻(xiàn)臣題寫的“千巖竟秀,萬壑爭流”和雁門使者鄭洛題寫的“聳翠流丹”最為上乘。不但書體流暢,字跡佳麗,同時也是對恒山奇峰怪石贊嘆的絕筆。透過文人墨客的生花之筆,高懸于飛石窟南崖的“一德峰”更是含概了宗教文化的玄機。從道家來講一者萬物之本也,道于一,造化天地,化成萬物。德者八功德水,佛界認(rèn)為須彌山大海中,有八功德水(一甘、二冷、三軟、四輕、五清凈、六不臭、七不損喉、八不傷腹)把道家的根本和佛界的萬能,有機地融合,反映出道教的文化精髓。飛石窟西側(cè)是一道草木叢叢,曲折出奇的深溝,溝內(nèi)山桃花遍峪盛開,灌木林遮天蔽日,這里生長著幾十種名貴中藥材,在眾多的中藥材中,尤以恒山紫芝最為名貴。據(jù)《恒山志》記載,恒山靈芝仙草為鎮(zhèn)山之寶,狀如紫色云錦,服之可延年益壽,起死回生,當(dāng)?shù)厝藗儌髡f:每一株靈芝草,便有一條雙頭毒蛇看護(hù),又說恒山靈芝平時肉眼看不到,只有祈禱北岳大帝,靈芝才會現(xiàn)形放光。神奇的恒山靈芝仙草飛飛揚揚傳遍四方,嘉靖二十五年,明世宗委派朝廷大員,指令州衙官吏,摘取真芝十二本(株)。留下了《采取玄芝記》的石碑一通。

紫芝峪的東北是一道十分險峻的崗嶺,名棧云崗,上有一石洞,洞口的大小、深淺、通向,向來無人知曉,因崗上經(jīng)常凝云聚霧,不時有云霧進(jìn)出,當(dāng)?shù)厝朔Q為“出云洞”,又稱“白云靈穴”。為恒山十八景之中的奇觀。詩曰:

玉洞空明秘寶藏,白龍蟠引氣舒揚。

誰知變化須臾及,沛作甘霖遍四方。

過了紫芝峪就是規(guī)模宏大的“恒宗殿”。恒宗殿,亦名貞元殿,又名元靈宮,俗稱朝殿,是明洪治十四年(公元1520xx年)都御史劉宇奉孝宗皇帝御旨興建。大殿位于天峰嶺半崖峭壁間,這組建筑群包括藏經(jīng)樓、更衣樓、鐘鼓樓、青龍殿、白虎殿、崇靈門、二郎廟,總占地面積為1215.23平方米。恒宗殿是一座單檐雙下昂五鋪作斗拱,坐北朝南的歇山土木建筑,進(jìn)深三間,面寬五間,殿身崇高,用材碩大。大殿內(nèi)塑北岳大帝金身神像,頭戴天冠,身披朱綾,目光微啟,端莊沉靜,一派帝王氣概。兩旁恭立四大文臣和四大武將,高達(dá)丈余,置身朝殿,如赴金鑾,令人誠惶誠恐。神座上方懸掛清康熙皇帝御匾“化垂悠久”題額。

恒宗殿殿西側(cè),置一塊狀如古磬的青石,以石擊之,聲震幽谷,酷似雄雞鳴叫,稱為“金雞石”,為恒山又一奇觀。從朝殿向東遠(yuǎn)望,在翠壁丹崖處,有白石累累,在云的拂動下猶如綿羊吃草,別有情趣,稱為“玉羊游云”。與“金雞石”并稱“金雞玉羊”,為恒山十八景之一。有詩云:

東岳大夫之松,西岳仙人之掌,

南衡龍書蛇篆,北恒金雞玉羊。

恒宗殿西北上方,名曰“集仙洞”,依崖建有“會仙府”古建筑群。整組建筑占地381.9平方米,主殿會仙府坐北向南,面寬三間11.5米,進(jìn)深10.43米,出廊硬山土木建筑。殿內(nèi)塑有二十七尊神象,正中是福祿壽三星,兩旁是上中下八洞神仙。會仙府又名“集仙閣”,自古為仙人煉丹之處,《廣仙列傳》中記載漢武帝元光五年以后,先后有茅氏三兄弟茅盈、茅衷、茅固在此修煉,東漢明帝永平20xx年(公元71年)五岳道士與佛教徒焚經(jīng)斗法,參加頭號斗法的道士裴文度也曾居于此。北魏天師寇謙之在恒山講經(jīng)說法后,將高足弟子李皎等多人留此修煉,唐代管革,恒山遇張果老,果老見他道骨不凡,收為弟子,在這里修煉成仙。

會仙府四周懸崖上集中了大量的摩崖題刻?!疤斓卮笥^”、“壁立萬仞”、“昆侖首派”等歷朝歷代各種書體應(yīng)有盡有,筆劃如椽,字大過丈,為書法佳品,體現(xiàn)了恒山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在會仙府東建有“玉皇閣”、“御碑亭”?!坝ぁ笔且惶幇嗣娉隼?,四面有門窗的八角單檐尖頂建筑,亭中豎高三米,寬90厘米,厚30厘米的青石石碑一通,碑刻“化垂悠久”四個大字,系清代康熙皇帝的親筆御書。

沿會仙府西北攀越,有巨石迸裂,裂石中有一條半米寬的巖縫,沿巖縫攀上陡壁高處在一片2.5平方米的方形巖石,臺平如砥,臺上殘棋一局,臺巖上刻“琴棋臺”三個大字。臺西側(cè)為“通元谷”,是當(dāng)年張果老修練之處,因昔日果老與仙人撫琴、對奕,故留下此景。金庸老先生筆下的《笑傲江湖》,恒山掌門令狐沖征服魔教后,把天下的三教九流集中到“通元谷”修行,說的就是此處。琴棋臺除留有歷代文人題詩外,臺畔峭壁上還刻有“悟道仙蹤”,“一局爛柯”,“斗北一柱”,“仙山顯岳”,“石壁凌云”等題刻。

順“通元谷”沿階而上,便登上了北岳恒山的主峰“天峰嶺”。天峰嶺海拔20xx米,在五岳中海拔高度僅次于西岳華山,排行第二。登臨此處,良辰美景盡收眼底,您可以盡情地體驗“一覽眾山小”的感受。

“通元谷”下線,是恒山“九天宮”,又稱“娘娘廟”。正殿兩旁建有配殿和鐘鼓樓,整體結(jié)構(gòu)對稱,規(guī)模僅次于恒宗殿,可見九天宮的特殊地位。明萬歷二十四年,神宗皇帝賜給北岳道徑五百一十二卷,共一千四百七十九種,派遣御馬監(jiān)白忠專程從北京護(hù)送到恒山,神宗勒渝恒山北岳住持道士的親筆圣旨就存放在九天宮內(nèi)。九天宮內(nèi)塑有九天玄女娘娘、眼光娘娘、耳光娘娘、乳母娘娘諸神象。九天玄女亦稱“元女”,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女神。一九八五年中國臺灣“九天玄女”道教團,回國尋根,確認(rèn)恒山九天宮為“九天玄女祖廟”。

于九天宮平行修建的還有“純陽宮”。此宮面寬三間,進(jìn)深一間,三面有廊,插木入山為基,上鋪龍骨作面,下用長短不等的木材支撐,總建筑面積37.2平方米,內(nèi)塑呂洞賓,柳仙等神像。呂洞賓,唐末進(jìn)士,號重陽子,山西永樂縣人,六十四歲進(jìn)士及第,游長安遇漢鐘離“授以大道天遁劍法”、“龍虎金廟秘文”,百余歲而童顏,步履輕疾,系八洞神仙之一,全真教奉為北五祖之一。他的理論道德以慈悲度世為成道之路徑,對中國道教的發(fā)展和釋道儒三者的通融有著極大的影響。

純陽宮東南不遠(yuǎn)是“十王殿”,殿內(nèi)正中塑漢化的地藏王菩薩,左右分開塑十殿閆君神像,主管人世間生死輪回。

各位朋友!恒山的主要景點和美麗傳說還有很多,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道教名山,它的文化博大精深,每一處景觀都賦予了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漫山游遍,意猶未盡。它不僅景觀奇特,植被同樣豐富多樣。每當(dāng)春夏之交,滿山遍野的山桃花,紅如朱點,粉似女頰,含嬌滴露,爛若云霞。恒山桃花美麗嬌艷,不知陶醉了多少風(fēng)流人物,《笑傲江湖》中就有“桃谷六仙”的神話形象,傳說中的“桃花仙子”就是在恒山修練得道的。另外,恒山豹榆,是恒山獨特的樹種,為全國所稀有。因樹干酷似金錢豹斑剝陸離的花紋而得名,生長于恒宗殿四周,質(zhì)地堅實而又頑韌,是古代將士制作弓箭的上等原料。傳說中“后羿射日”所用弓箭就是恒山豹榆材質(zhì)。

恒山的游歷,會使您靈魂得到凈化,人格得以升華,剎那間您將會從浮衍走向現(xiàn)實,從平庸走向高尚。當(dāng)您感受千峰競秀,萬山勝境時,會情不自禁地感嘆:北岳山川秀,風(fēng)光在險峰。

您可能關(guān)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