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山西博物館采風心得體會報告 山西博物院參觀心得(八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1-05 08:57:25 頁碼:13
山西博物館采風心得體會報告 山西博物院參觀心得(八篇)
2023-01-05 08:57:25    小編:ZTFB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好的心得體會對于我們的幫助很大,所以我們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以下是我?guī)痛蠹艺淼淖钚滦牡皿w會范文大全,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關于山西博物館采風心得體會報告一

為了方便大家?guī)滋斓挠斡[活動,我先將臨汾的基本情況給大家做個簡單介紹,方便大家隨后幾天的游覽活動。臨汾位于山西省東南部,地處黃河中游東岸與太岳山之間,總面積2.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400多萬。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縱穿全市。這里擁有點燃人類第一支火把的光榮,傳說黃帝時代的倉頡在這里發(fā)明了漢字,中國歷史上第一帝第一都均誕生在這里。帝堯之都平陽就是現在的臨汾市,春秋時期,晉國之都新田就是現在的侯馬市晉文公稱霸中原的基業(yè)就在這里奠定。1953年挖沙時一鏟挖出個丁村,3枚人齒化石的出現填補了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的那部分缺環(huán),中國歷史好象在那時一下子也就完整了。

悠久的歷史,壯麗的山川造就了臨汾市許多著名的旅游景觀。今天我們將要游覽的就是號稱天下第一黃色大瀑布的吉縣壺口瀑布。

壺口,作為大禹治水“引山表木”的第一標記早已名垂史冊。她包含著我們先祖自強不息的精神,蘊藏著中華民族的豐富智慧,銘刻著古老的黃河文化印記??梢哉f,壺口是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不見黃河心不死”,從臨汾出發(fā),經過4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的游覽車已經駛入壺口景區(qū),大家請拿好自的隨身物品依次下車,注意安全。

進入景區(qū),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我左手方向的十里龍槽,龍槽是大自然的杰作,述滾的黃河水千萬年來沖刷切割的結果。由于壺口瀑布終年累月的向下沖擊因而在河床上留下一道深壕,而且每年都在加長,至今已有10里之遠,恰似一條匍匐在地的長龍,故名十里龍槽。

下面我們接著往前走,前面就是大家盼望已久的黃河母親的心臟--壺口瀑布了。我想大家都曾從90版的50元人民幣上一睹過了壺口瀑布的風采了,那當各位身臨其境時感覺又是如何呢?剛才在車上有為先生問我為什么叫做“壺口”瀑布,下面就請大家一邊欣賞瀑布一邊聽我的介紹。

黃河發(fā)源于青藏高原從高山流向大海,從遠古流到今天,是高高的巴顏喀拉山孕育了她。她向東流經四川、甘肅、寧夏,在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zhèn)時由于受到了呂梁山脈的阻擋,轉南進入著名的晉陜大峽谷之中,上游數百米的水面當留到下游的龍王辿時,由于受到河床走勢的影響,滔滔河水驟然收斂成約50余米,傾瀉在落差30多米的石槽中,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瀑布,看起來就像從茶壺中往外到水,故形象的稱她為“壺口瀑布”。

由于壺口瀑布的落差之大和水勢之猛,形成了她獨有的四大景觀:水底冒煙、彩橋通天、群龍戲浪、谷澗起雷。我們大家現在可以看到,水由于慣力跌入幾十米深的深潭中,激起數十米的水霧,這個景觀就是“水底冒煙”。有時天氣好時,遇上太陽光的折射,還會看見一條彩虹橫跨兩岸。

這些壯觀的美景,往往是藝術家、詩人們最愛捕捉的瞬間,偉大詩人李白就在這里留下了“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的萬丈豪情。

接著往前,大家看到的這段跑道就是香港明星柯受良97年駕汽車飛越黃河時的助跑線。不知大家是否記得在柯受良駕汽車飛躍黃河不久后,在99年我們的黃河娃朱朝暉騎摩托車也同樣從這里飛過了壺口瀑布的上空?,F場10多萬觀眾和通過衛(wèi)星收看的全世界30多億的觀眾都在第一時間看到了這又一飛躍黃河的壯舉。這挑戰(zhàn)自我,戰(zhàn)勝大自然的壯舉,展現了我們黃河兒子的英勇氣概。

如果大家細看腳下這黃河石岸,就會發(fā)現斷斷續(xù)續(xù)的摩擦痕跡,這就是壺口又一奇景,旱地行船的船道。在我國古代,黃河的商業(yè)作用非常巨大。明清時代的商品都是依靠黃河水運南下進行銷售的。但是每每商船到龍王辿時,由于壺口落差大,龍槽窄,水流急,貨船根本無法航行,只得用人力拉纖拖出水面,延山西一側拉過龍槽,再進入河中繼續(xù)航行。旱地行船時艄公們唱著船歌,纖夫們喊著號子,推、拉、牽、挽互相呼應,場面極其壯觀。因此,凡到壺口的人都渴望一睹黃河艄公“旱地行船”的絕活,可惜隨著運輸業(yè)的發(fā)展這個行當已沒什么傳人了,在古渡的老鎮(zhèn)上只剩下兩位老艄公孤獨地生活在他們集體宿舍一樣的老窯洞里,任青春同老鎮(zhèn)的繁華一樣漸漸消逝。

朋友們,今天的講解就先到這里了,有人說壺口瀑布是可以觸摸的威風鑼鼓,是可以凝視的黃河大合唱。下面給大家30分鐘的自由活動時間,讓您盡情的融入這壯觀的景象中拍照留念,不過要提醒大家的是,大家不要太過靠前觀賞景觀拍照留念要注意自己的安全和保護您的相機免受水霧的侵擾。愿這次游覽能給大家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

關于山西博物館采風心得體會報告二

各位游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晉中,我是你們的導游。

山西素有“中國古代建筑博物館”之稱。全省現存有大量明清時期的民居建筑,它們大都集中在晉中的祁縣、平遙、太谷、介休一帶,這些深宅大院不僅是當時富商大賈的宅第,也是顯赫一時的晉商的歷史見證。那我們今天參觀的喬家大院就是它們其中的一個代表。

喬家大院位于祁縣東觀鎮(zhèn)喬家堡村,距太原54公里,乘車大約一小時就可以到達。喬家大院是一所民居建筑,是我國保存下來的最完整的一座民居建筑。占地8725㎡,建筑面積3870㎡,共6個大院,20個小院,313間房屋。1985年喬家大院被開辟成為晉中民俗博物館,一部《大紅燈籠高高掛》使得喬家大院名揚海外,20xx年拍攝的《喬家大院》更是讓許多人了解了喬家大院,了解了晉商。我們現在就來到了喬家大院的大門口了,我們現少停留一下。

我們看到喬家大院的門前并沒有旗桿和石獅子,但是高大的院墻,足以顯示出主人的威嚴氣派。院內房屋設計的十分完美,錯落有致,體現了我國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獨特風格,具有相當高的觀賞、科研和歷史價值。專家學者贊譽其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顆明珠”。因此人們常說“皇家有故宮,民家看喬家”。我們看到大門正對的這個照壁,它叫做“百壽圖”是由一百個壽字構成的,在百壽圖的兩邊有一幅對聯“損人欲以覆天理,續(xù)道德而能文章”這是當時左宗棠寫的,他先了主人淡泊心志,,百壽圖的上方有“履和”二字,是從“端詳步履由中道,怡然胸襟養(yǎng)太和”一句中意化出來的,體現了喬家主人的中庸思想。

大門上有一副對聯“子孫賢,族將大”;“兄弟睦,家之肥”,可以看出喬家主人的最高追求,就是人丁興旺,家庭和睦,只是致富的前提,也是富貴的歸宿。進入大門后我們首先來看一下大院的簡單構造圖,我們面前的這條常80米的甬道,將喬家大院的六個大院分為南北兩院,北院房屋大都高大,是長輩居住的地方,南面的房屋相對較低是晚輩居住的地方,大門是朝東開的,所謂“紫氣東來”這個大門就是吸收祥氣的。那我門一個大院一個大院來參觀。

【第一院】

整個喬家大院比國內不是一期工程一起完工的,而是分為了三期工程,那我們要看的第一院就是清嘉慶至道光年間,是一期工程的第一院,稱為老院,它是由喬貴發(fā)之子,喬致庸之父喬全美所建。

進入大門,我們會看到一個照壁,叫做福德祠,那正是印證了“門迎百壽,院納福德”。一般民宅中都要有,它的用途就是一、裝飾作用,二、鎮(zhèn)宅避嫌的作用。

這里的福德祠是用來供奉土地爺的,大家看到下面有一個小龕,正是擺放土地爺的,此外,在整個照壁上還有許多精美的磚雕,我們來看,上面,兩邊各有一對獅子,那它的諧音就是“四時平安”,中間有幾件法器戟、磬、如意,寓意為“吉慶如意”,下邊有壽山石,寓意為“壽比南山”,旁邊的芙蓉樹,寓意為“福如東?!保覀償狄粩?,一共有六對鹿,寓意為“六時通順”。好了我們要進院去參觀了,那這個院子是一個里五外三的穿心樓院,我們要連登三級臺階,高約為1丈,寓意為步步登高的吉祥祝福。

好我們來到了第一進院,這里展出的是行和住的民俗。我們來看這個廂房中有兩輛馬車,車輪十分的高大,這正是富貴人家的馬車。對面是居住民俗,展出的是從古人類一直到現在的居住地圖片。

穿過穿心,我們來到了第二進院,我們看到,正房是一個二層的小樓,可是二樓是有窗沒有門,那這叫做統樓,上方有一塊牌匾“為善最樂”,這正是喬家老爺的座右銘,那以前正房是用來會客的,東西廂房是書房和臥室,我們今天來到喬家,就是喬家的客人,所以我們先來正房看看,我們會發(fā)現現在是冬季,但進入房間并不會感覺到冷,我們會看到墻壁非常的厚,厚大約為1.2米,那這是仿照過去的窯洞而作的,所以是冬暖夏涼。

東廂房展出的是歲時節(jié)令,上半年的從二月二龍?zhí)ь^,四月清明節(jié),掃墓,五月端午,下半年從七月十五上墳,八月十五賞月,臘八喝臘八粥,二十三送灶王爺上天,二十四買對子,二十五掃房子,二十六打燒酒割肉,二十七殺豬又殺雞,一直到大年三十。

西廂房展出的是衣飾,那以前是有這種觀念“男人看袖頭,女人看腳手”袖口越大,說明這個家越有錢,而女人則是越是腳小的越好看,有這么一句話“三寸金蓮,四寸銀蓮,五寸銅蓮”腳大了就嫁不出去了,那我們看到這里還有兩雙很小的鞋,它并不是三寸金蓮,是雙看鞋,那它是用來送給別人的,就是要看這個女子的手是不是很巧。

偏房是農俗展覽,有碾子、石磨,還有一些春種、夏管、秋收、冬藏的農事活動。

【第二院】

第二院是二期工程,那在第二院所展出的就是喬家的發(fā)跡史。我們來進來看一下,喬家的發(fā)家始祖喬貴發(fā),名字是很好的,貴發(fā)貴發(fā),既富貴又發(fā)達,可是他卻是命運不濟,很小的時候就父母雙亡,他被寄養(yǎng)在舅父家里,那他卻是一個十分勤勞有踏實的人,親戚鄰里有什么事情,他都樂意去幫忙。有一天,他的親戚結婚,他還是照舊去幫忙,等到新人行禮的時候,新娘新郎要找喬貴發(fā)來行禮,后邊的人就說“給那樣的人行禮,還怕有失身份呢”這時喬貴發(fā)剛從廚房趕過來,滿身灰塵,聽到這句話后,心想,我堂堂一個五尺男兒,只因家里貧窮,就讓別人這么看不起,一咬牙,一跺腳,獨自走了西口,開始了自己的發(fā)家之路。他與清徐的一個姓秦的小伙子,一起在一個雜貨鋪打工,由于他們的勤快和好學,受到了老板的賞識,教會了他們很多的經商之道。后來,他們有了一些積蓄,就自己開了一個草料鋪,有一年,是個豐收年,糧價跌落,黃豆價格尤其低,他們便趁機購存大批黃豆。不料,次年黃豆緊缺,價錢不斷上漲,他們便將黃豆拋售出去,獲利頗豐。于是利用這筆資金,開設字號,名為廣盛公。后來因為管理的滯后,有些虧損,經過三年的整改,終于有了新的起色,當時把“廣盛公”改名為“復盛公”,他們認為這是復興基業(yè)的新起點。我們看到下一位人物就是喬貴發(fā)的兒子喬全美,如果說,喬貴發(fā)是喬家的開創(chuàng)者,那他就是一個發(fā)展者,他為喬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家規(guī)家訓,一會兒我們去看看。那喬全美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喬致廣英年早逝,二兒子致庸繼承家業(yè),我們看這幅圖,這位就是喬致庸,在他的手上,喬家度過了最輝煌的時期。他是喬家最年長的人,活了89歲,一共娶了六個太太,最小的一個可能可以作他的孫女了,大家可能會問,喬家不是有很嚴格的家訓嗎,怎么會娶6位太太呢?他活了89歲,老了如果總是讓女仆伺候生活起居,那樣不是很方便,所以兒女讓他娶妻,但從不納妾。當時喬家的生意遍布整個包頭城,那有這么一句話叫“先有復盛公,后有包頭城”。

那后面的這意味是喬致庸的侄孫喬映霞,他當時是出外留學,把先進的技術帶回到喬家,當時喬致庸認為自己的兒子沒有很好的人選,所以就將喬家交給了他。但是俗話說“富,富不過三代,而喬家已經是五代經商了,1920xx年開始走下坡路,由盛轉衰。票號與商號業(yè)務多被官商銀行奪走,日軍侵華戰(zhàn)爭及國內連年戰(zhàn)亂,也使商號一獗不振,慘淡經營直到1951年終于停業(yè),1952年遣散職員處理善后,1953年春,歷時二百多年曾經輝煌一時的“復字號”終于關門了 。

那我們來看他們的家譜圖,上面的已經介紹過了,喬貴發(fā)三個兒子喬全美、喬全德、喬全義,喬全美有兩個兒子,喬致廣、喬致庸,喬致庸有11個兒子,下面的是他的孫子,那大家看下面有一個叫做喬健的人,喬家就是在他這輩分家的,下面的子孫大家會看到很少有在山西的,當年,喬家的后人很少有人再子承父業(yè)的,大部分都離家上學?,F喬家后人大部分都生活在北京、上海、昆明等地。

兩邊的廂房展出的就是喬家嚴格的家規(guī)家訓了,喬致庸教育后人做事要先重信,次講義,第三才是利,同時戒“驕、貪、懶”,那喬家有名的六不準也在這體現了:不準納妾、不準虐仆、不準酗酒、不準賭博、不準吸毒、不準嫖妓。第二院與第三院是一個雙跨院,所以我們可以直接穿過二院進入三院,在進入三院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這間房里面展出的喬家大院的平面圖。喬家大院分為三期工程,大門朝東開,北房為長輩居住,南房為晚輩居住,那整個大院看起來形成一個雙喜字。

從北往南看,刪去4院和6院不看,拱形的房頂是一橫,兩面的廂房是兩豎,下面的房頂又是一橫,院子是兩個口,甬道是一大橫,南房有是兩個口,正是一個雙喜字格局。

【第三院】

第三院為三寶院,我們來一件一件看,從正房看起,正房內的叫做犀牛望月鏡,他是用東南亞鐵梨木雕刻而成的,平時我們所見的木頭都是密度小于水的,所以放在水里會漂浮起來,而東南亞鐵梨木的密度則很大,它會沉在水底,兩百年來,鏡子影像清晰,結構完美。大家看,它分為三部分,上面是鏡面,它像天上圓圓的月亮,然后是祥云,最后是一頭犀牛,這里還有一個傳說故事,傳說犀牛是天上的一個神將,玉皇大帝讓它來到人間傳令,每天人們應三打扮,一吃飯。它卻傳成了一打扮,三吃飯,玉皇大帝大怒,將它貶到人間,由于留戀天上的生活,所以他的頭總是朝向天上望著月亮,所以叫做犀牛望月,此外,犀牛還與喜牛諧音,也取一個吉祥的寓意。據文物專家鑒定,此鏡最低價也值300萬人民幣。

東廂房中展出的事第二件寶物,叫做“萬人球”,,這是個圓球形的鏡子,無論有多少人在房中,也無論站在哪個角度,都可以在鏡子里找到自己,而且映像十分清晰,不會變形,所以叫做萬人球。那它當時是有一個重要的用途的,對,起監(jiān)視的作用,當時喬老爺把它掛在正房的窗外,老爺經常會與掌柜的商討商業(yè)事宜,這正是起到一個監(jiān)視的作用,防止有人在外面偷聽。萬人球確實是名不虛傳,此物是清代的遺物。

第三寶就是懸吊在西廂房的這兩盞“九龍燈”。九龍燈是用珍貴的烏木制作的一對八角形宮燈。因為燈上共雕有九條龍,故稱“九龍燈”。這9條龍分上下兩層排列,上4條,下4條,每4條組成一個萬字,燈的頂端有是1條龍頭,9條龍頭上都有蠟簽可點蠟燭。每4條精雕細刻的龍身所組成的萬字形,在其轉折處都有軸相連,可以靈活轉動調整角度。在兩層萬字形中間的是八棱形燈身,上有4面畫、4面水銀鏡子可反光照射。到了晚上,棱形燈內的燭光交相輝映、流光溢彩。如果還要增加房間的亮度,那就把九龍燈上兩個萬字形拉直,8條龍便照直地向四方撲去,使得房間大亮。據說,這對九龍燈是當年慈禧太后西逃時賜給喬家的,北京故宮博物院前些年幾次有意收走,但喬家大院管理部門不肯割愛,只好作罷。

【第四院】

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第四院,商俗院,也是新院,它是由喬致庸的侄孫喬映霞所見的,那這個院子在建筑風格上處處體現出了他留學所帶來的先進技術。首先我們來看正房的窗戶,非常有歐式的風格,此外這里還有很精美的磚雕,我們看門楣上方的磚雕,正中是一個香爐,上面還坐了一個小孩,寓意為香火旺盛,兩邊分別是琴棋書畫,喬家人希望自己的子孫是多才多藝,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再往兩邊看,分別是鐘和表,教育喬家的后代子孫套懂得一寸光陰,一寸金,要珍稀時間;我們再看東廂房這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雕刻,大家順著我的手勢看,中間的小的玻璃窗戶格子上方,有一列火車正在橋上行駛,還冒著煙,正是喬映霞當年把在外國看到的火車憑借自己的印像雕刻到這里。

那我們來這個廂房來看看,里面是一些坐商的招牌,我們主要看一下這個藥店的幌子,小圓球代表的是丹藥,大圓球代表的是丸藥,中間的梭形代表的是膏藥,下面還有一條魚,整個就寓意為“你吃了我的藥就可以痊愈了”。對面的廂房展出的是行商的幌子。所謂坐商就是有自己的店面,而行商就是街頭叫賣的。

正房的蠟像就是當時掌柜和東家報賬的情景,正面坐的是東家,旁邊坐的是掌柜的,而后面的就是小伙計了,那喬家乃至晉商當時選用小伙計是非常嚴格的,首先必須面貌清秀,身高七尺,并且是本村的村民,因為這樣知根知底;其次就是他人品和技能的考察,必須通過嚴格的考察,才能被錄用。偏房里都是從當地收購回來的家具,我們來看這個小瓷娃娃,它是一個枕頭,我們看到它后面有一個小孔,那這是用來灌水的,冬天灌涼水,夏天灌熱水,冬暖夏涼。從偏房出來,我們看到這個門楣上也有些木雕,大家可以看到兩顆白菜,諧音為“百財”,出了偏院,我們來看這個磚雕,一面是貓和蝴蝶,諧音“耄耋”,另一面是喜鵲登梅,寓意為“喜上眉梢”,然后我們來看這個院子的照壁,它叫做“省分箴”,它是喬致庸的妹夫趙鐵山所寫,省是醒悟的意思,分是分寸的意思,教育喬家后代做事要注意分寸,并要懂得知足。兩邊是暗八仙,也就是八仙的法器,下面有戟、罄、如意,“吉慶如意”,最下面兩邊是獅子滾繡球,俗話說“獅子滾繡球,好事在后頭”,那我們也馬上要看到,喬家大院最為漂亮的院子。

【第五院】

第五院就是喬家大院“在中堂”的主人喬致庸所建,它也是一個里五外三的穿心樓院,首先我們看到門楣上方,有一塊匾,叫做在中堂,取意為“不偏不倚,執(zhí)用之中”體現了主人的中庸思想,門楣上雕刻有福祿壽三星,兩邊有八駿的雕刻,希望后代子孫都有所作為,這一院展出的是人生禮儀,我們來看第一進院,里面展出的是小孩過一周歲生日的情景,不僅要全家慶賀,還要舉行抓周儀式,全國不少地區(qū)均有此俗,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中也有描寫,賈寶玉抓周,其他東西不抓,偏偏抓了脂粉盒。生日這天,吃的也很講究,一般都吃長壽面,希望孩子健康長壽,還要吃油糕,取諧音高低的高,希望孩子今后的日子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過生日最大的忌諱是吃包子,怕孩子長大之后像草包一樣活的窩窩囊囊。此外,大家可以看到墻上掛一件衣服,稱為百家衣,這是小孩母親從各家要回布料縫制的,穿百家衣,以期望小孩健康成長,無災無病。

穿過穿心院,我們來到里院,首先我們來看,它是一個明樓院,二樓是有門有窗的,相對于第一院來說,它的建筑結構與風格,就十分的講究與先進了。里院展出的是婚俗,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在晉中結婚一般分為6個程序,我們一個一個地看,請大家跟好我的腳步。迎娶這天,新娘早早起來和父母去祠堂上香,然后坐在炕上等待梳妝打扮,這天的新娘從頭到腳都是一派紅色,必須穿紅棉襖、紅棉褲,紅色代表喜慶、吉祥。民間當時有“十三留頭,十四嫁,十五生個毛娃娃”的說法。因為過去女孩出嫁年齡尚小,長得比較瘦,為了襯托像大人一樣豐滿,所以要穿紅棉襖、紅棉褲,另外就是娘家人希望自己的女兒嫁到婆家以后像紅棉襖一樣,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厚厚實實。東房一室即嫁女婚俗展覽,床上放一木桶,一把椅子各是什么意思呢?桶是要待嫁女兒在離開娘家之前坐一下木桶,寓意為從此兩家相通,椅子是要待嫁女兒坐在上面,還要扇扇子,“坐椅子,扇扇子,榮華富貴一輩子。”新娘上轎時,還要由娘家哥哥背到轎子上,“哥哥背妹妹,好活一輩輩。”

新娘入轎后,鼓樂齊鳴,在鳴鑼開道聲中,花轎開始啟程,儀杖隊進行在路上,據說是縣太爺在路上遇上也得繞道而行,民間有句俗話“百日為民,一日為官”。正房展出的就是拜堂的情景,大家看到新郎戴著官帽,而新娘頭上頂著蓋頭,那這個蓋頭是要用秤桿挑起來的,取意為稱心如意。拜了天地就要如洞房了,我們來洞房看一看,炕上放著一個馬鞍,新娘要用一只腳跨過去,這時全人把馬鞍撤走,另一只腳就不跨了,意為“好馬不配雙鞍,好女不嫁二夫”,此外還有“新娘跨馬鞍,一世報平安”之說??唤欠址潘闹惶}卜娃娃,蘿卜諧音摞輩之意,希望新媳婦過門后,能為主家傳宗接代貢獻力量。此外還有糖盒,里面有桂圓、蓮子、花生、棗,有早生貴子的意思。晉中地區(qū)新郎,新娘入洞房后,馬桶要由小姑提到洞房,她提著盆在門外喊,“姑姑提盆盆,嫂嫂開門門,侄男侄女一群群”討其吉利,自然紅包不能少。

【第六院】

第六院原先喬家主人本來是要建一座“書房院”的,當時已經買回了全套的假山,但是,1937年“七七事變”的爆發(fā),這里只留下一部分花園,改成了“花園院”,1958年喬家出逃,留下了未完成的花園。我們看到在北面有一排房間,就是當時建的書房,書房建造在緊挨祠堂的地方,主人也是有一定用意的,祠堂是用來祭祖的,勉勵喬氏后代發(fā)揚和繼承祖先的業(yè)績,以繁盛喬家大業(yè)的,而書房則是用于培養(yǎng)喬家子弟,希望他們發(fā)奮讀書,增長知識,成為優(yōu)秀人才的,所以書房院與祠堂緊鄰在一起,可以起到隨時隨地地激勵喬家子孫后代學業(yè)進步的作用。

喬家大院就參觀到此,請大家記好集合時間,準時集合。

關于山西博物館采風心得體會報告三

女土們、先生們:

周末閑暇時,您是否常與家人、朋友到公園游玩呢?今天,我將帶大家到別具特色的森林公園去一游,相信您一定會體驗到以前所未曾體驗到的樂趣。

老頂山森林公園位于長治市東北部,距城中心約7公里,地理位置非常優(yōu)越。該園東西寬約3公里,南北長約8公里,森林覆蓋率為68%,公園內有五峰,俗稱五頂,由北向南依次為老頂、梳妝頂、玉皇頂、奶奶頂和新頂。五頂之中,老頂海拔最高,為1378米,由此冠稱“老頂山”。這里屬暖溫帶氣候,自然資源豐富,辟有老頂山風景旅游區(qū),神農峰名勝旅游區(qū),林業(yè)科研考察區(qū)和動物養(yǎng)殖觀賞區(qū)四大景區(qū)。有的景區(qū)正處于開發(fā)建設之中。1983年被確定為山西省省級森林公園,1993年又被劃定為國家級森林公園。無論四季與朝夕,這里都各具氣象,各有情致,冬春瑞雪紛飛青山素裹,秋夏千林盡染百草崢嶸。一會兒,我將帶大家一同走進美麗的森林公園,去領略它的絢麗壯觀,它的雄奇多姿。

進入園區(qū),青松翠柏,果樹連片,山花爛漫。森林中植物種類繁多,藥用、經濟、油料植物應有盡有。動物資源也十分豐富,屬國家保護鳥類有游隼、蒼鷹、紅腹角雉等,這些小生靈,為公園增添了許多的野趣和勃勃生氣,但愿我們能多碰到些可愛的小動物。

各位朋友,我們首先要登500米長的臺階到新頂半山腰的南崖宮參觀一下。南崖宮依山而建,其門為閣樓式,栩栩如生的彩龍盤旋于四根丹柱上,雙層斗拱四挑,施琉璃脊獸。請大家隨我走入這一天然巖洞中,它寬24米,深15米,高6米,正面塑呂祖像,兩側為羅漢眾神像。沿著洞旁的臺階,我們可以走上一座二層六角秀美玲瓏的亭子,小超一下。再往上走至新頂之巔,是風雨樓,俗稱觀景樓,青石座臺,共3層,上下有石階相通,二、三層樓上前后各有大紅明柱八根,周圍砌有石欄,整個建筑雕梁畫棟,氣勢宏大。風起云涌,松濤怒吼時,站在這里,你會真切地體會到“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境界。再看四周這石刻天成的黑虎臥崗以及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峰峰嶺嶺,你會覺得平日的憂郁煩惱及塵世紛爭全都沒有了,有的只是透心的清爽和舒暢,仿佛所有的意念剎那問全都融入了眼前這美不勝收的風景之中,融入這大自然毫無雕飾的溫馨之中了。

在碧霞峰以西的山場,建有滴谷寺,也稱神農廟,始建于東晉,明、清時期多次重修。寺周圍原有5座寺院,后被毀,院內散存宋、明、清柱基、經幢等。今天,這里已成為老頂山林場辦公之所。在辦公樓西墻下,有一景點為古寒泉。石砌券洞護住泉眼,額嵌楷書“古寒泉”三字,泉水從雕刻的石龍嘴中流出,下有圓形石鑿小井。相傳,在建造寺院時,石龍嘴里晝夜不停地往外滴谷,更為奇妙的是,龍嘴里流出的谷子隨寺院人員的增減而增減。在快要竣工時,每天在龍嘴旁接谷的小和尚,嫌谷子的流速太慢,就拿起木棒在龍嘴里捅了幾下,誰知這一捅捅出了麻煩,龍嘴里鉆出一對白鴿向遠方飛去,龍嘴里也不再滴谷,而流成泉水了。這泉水富含礦物質,清涼甘醇,舒肺爽口,您不想嘗嘗嗎?

最后,我們到百谷山的主峰玉皇頂參觀炎帝銅像。相傳,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之一炎帝神農氏曾在這里“嘗百谷、制耒耜,教民耕種”,首先在這里完成了人類由游牧到定居,從漁獵到農耕的重大變革。老頂山有關炎帝的傳說及炎帝活動的遺跡很多,以炎帝為中心的開發(fā),使者頂山成為始祖之山,其文化內涵源遠流長,吸引了海外僑胞前來尋根祭祖,可與山西洪洞大槐樹相媲美。為紀念炎帝,文物管理部門投資500多萬元,塑造了炎帝銅像,總重量100噸,由我國著名雕塑家錢紹武先生設計,1990年9月1日奠基,1995年10月安裝完成。

請看銅像左側這一巨型石碑,它長6米,高3米,攜刻著關于炎帝在此創(chuàng)立光輝業(yè)績的碑文。放置銅像的平臺用漢白玉欄桿圍繞,四周砌有護坡。銅像總高39米,其中,像高25米,基座高14米,寬24米,長29米?;址謨纱蟛糠?,第一部分為三層,每層高2米,表面為白色花崗巖貼面,有臺階相通;第二部分為展廳,外高8米,紅色花崗巖貼面,正面鑲著長8米,高5米的銅板敷設的牛頭浮雕。您知道為什么要刻牛頭嗎?因為炎帝氏族是以牛作為他們的“圖騰”,也就是他們的氏族保護神的,這里也隱含著炎帝馴養(yǎng)家畜,開創(chuàng)農業(yè)的不朽貢獻?;系难椎坫~像為全身站立像,披發(fā)、赤臂,上身著獸皮,下身以樹葉相遮,微微抬起的雙手捧著一捆谷穗,其面部神態(tài)莊嚴肅穆,氣度非凡,是以一個神化了的人的形象設計,突出體現了對先祖的崇拜和敬仰。銅像面向著長治市區(qū)的方向,仿佛我們的祖先炎帝仍在關切地注視著他的子孫后代。

我們由基座后的臺階進入展廳。這里以圖片、文字說明、實物等形式,展示了炎帝在此開創(chuàng)人類古代農業(yè)文明的偉大貢獻。炎帝銅像中間是空的,沿旋梯可上至炎帝胸部谷穗處,這里是一個可容納20人站立的觀景平臺,站在如此高度,上黨盆地遠近景物,盡收眼底,城廓、農舍、高樓、田園,可謂氣象萬千,讓人油然而升騰出一種偉大而謙恭的情愫,一種身為炎黃子孫的自豪感。

各位朋友,今天的游覽就要結束了,讓我們再看我們的祖先——炎帝一眼,讓我們這些有著相同血緣的炎黃子孫共同努力,把我們的祖國母親裝扮得更加美麗。歡迎您再來游覽!

關于山西博物館采風心得體會報告四

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大家來臨汾旅游。我是旅行社的導游員張,在這為期三天的堯都之旅中將由我和我們旅行社的資深司機陳師傅共同為大家服務,希望我們的服務能夠給您的旅途提供方便,讓您游的舒心,玩的放心。

為了方便大家?guī)滋斓挠斡[活動,我先將臨汾的基本情況給大家做個簡單介紹,方便大家隨后幾天的游覽活動。臨汾位于山西省東南部,地處黃河中游東岸與太岳山之間,總面積2.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400多萬。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縱穿全市。這里擁有點燃人類第一支火把的光榮,傳說黃帝時代的倉頡在這里發(fā)明了漢字,中國歷史上第一帝第一都均誕生在這里。帝堯之都平陽就是現在的臨汾市(堯都區(qū)),春秋時期,晉國之都新田就是現在的侯馬市晉文公稱霸中原的基業(yè)就在這里奠定。1953年挖沙時一鏟挖出個丁村,3枚人齒化石的出現填補了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的那部分缺環(huán),中國歷史好象在那時一下子也就完整了。

悠久的歷史,壯麗的山川造就了臨汾市許多著名的旅游景觀。今天我們將要游覽的就是號稱天下第一黃色大瀑布的吉縣壺口瀑布。

壺口,作為大禹治水“引山表木”的第一標記早已名垂史冊。她包含著我們先祖自強不息的精神,蘊藏著中華民族的豐富智慧,銘刻著古老的黃河文化印記??梢哉f,壺口是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不見黃河心不死”,從臨汾出發(fā),經過4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的游覽車已經駛入壺口景區(qū),大家請拿好自的隨身物品依次下車,注意安全。

進入景區(qū),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我左手方向的十里龍槽,龍槽是大自然的杰作,是滾滾的黃河水千萬年來沖刷切割的結果。由于壺口瀑布終年累月的向下沖擊因而在河床上留下一道深壕,而且每年都在加長,至今已有10里之遠,恰似一條匍匐在地的長龍,故名十里龍槽。

下面我們接著往前走,前面就是大家盼望已久的黃河母親的心臟--壺口瀑布了。我想大家都曾從90版的50元人民幣上一睹過了壺口瀑布的風采了,那當各位身臨其境時感覺又是如何呢?剛才在車上有為先生問我為什么叫做“壺口”瀑布,下面就請大家一邊欣賞瀑布一邊聽我的介紹。

黃河發(fā)源于青藏高原從高山流向大海,從遠古流到今天,是高高的巴顏喀拉山孕育了她。她向東流經四川、甘肅、寧夏,在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zhèn)時由于受到了呂梁山脈的阻擋,轉南進入著名的晉陜大峽谷之中,上游數百米的水面當留到下游的龍王辿時,由于受到河床走勢的影響,滔滔河水驟然收斂成約50余米,傾瀉在落差30多米的石槽中,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瀑布,看起來就像從茶壺中往外到水,故形象的稱她為“壺口瀑布”。

由于壺口瀑布的落差之大和水勢之猛,形成了她獨有的四大景觀:水底冒煙、彩橋通天、群龍戲浪、谷澗起雷。我們大家現在可以看到,水由于慣力跌入幾十米深的深潭中,激起數十米的水霧,這個景觀就是“水底冒煙”。有時天氣好時,遇上太陽光的折射,還會看見一條彩虹橫跨兩岸。

這些壯觀的美景,往往是藝術家、詩人們最愛捕捉的瞬間,偉大詩人李白就在這里留下了“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的萬丈豪情。

接著往前,大家看到的這段跑道就是香港明星柯受良97年駕汽車飛越黃河時的助跑線。不知大家是否記得在柯受良駕汽車飛躍黃河不久后,在99年我們的黃河娃朱朝暉騎摩托車也同樣從這里飛過了壺口瀑布的上空。現場10多萬觀眾和通過衛(wèi)星收看的全世界30多億的觀眾都在第一時間看到了這又一飛躍黃河的壯舉。這挑戰(zhàn)自我,戰(zhàn)勝大自然的壯舉,展現了我們黃河兒子的英勇氣概。

如果大家細看腳下這黃河石岸,就會發(fā)現斷斷續(xù)續(xù)的摩擦痕跡,這就是壺口又一奇景,旱地行船的船道。在我國古代,黃河的商業(yè)作用非常巨大。明清時代的商品都是依靠黃河水運南下進行銷售的。但是每每商船到龍王辿時,由于壺口落差大,龍槽窄,水流急,貨船根本無法航行,只得用人力拉纖拖出水面,延山西一側拉過龍槽,再進入河中繼續(xù)航行。旱地行船時艄公們唱著船歌,纖夫們喊著號子,推、拉、牽、挽互相呼應,場面極其壯觀。因此,凡到壺口的人都渴望一睹黃河艄公“旱地行船”的絕活,可惜隨著運輸業(yè)的發(fā)展這個行當已沒什么傳人了,在古渡的老鎮(zhèn)上只剩下兩位老艄公孤獨地生活在他們集體宿舍一樣的老窯洞里,任青春同老鎮(zhèn)的繁華一樣漸漸消逝。

朋友們,今天的講解就先到這里了,有人說壺口瀑布是可以觸摸的威風鑼鼓,是可以凝視的黃河大合唱。下面給大家30分鐘的自由活動時間,讓您盡情的融入這壯觀的景象中拍照留念,不過要提醒大家的是,大家不要太過靠前觀賞景觀拍照留念要注意自己的安全和保護您的相機免受水霧的侵擾。愿這次游覽能給大家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

關于山西博物館采風心得體會報告五

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

今天,我們將參觀舉世聞名的懸空寺。懸空寺位于中國第九大古都、中國歷史名城、中國雕塑之都、煤海之鄉(xiāng)的大同市東南約65公里處,從酒店出發(fā)需要大約1小時30分鐘的時間。利用這段時間,我向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懸空寺。

懸空寺,位于恒山腳下,在大同市渾源縣城城南五公里處的金龍峽內西巖峭壁上。自古以來,這里一直被列為北岳恒山的第一奇觀。新加坡電視連續(xù)劇《蓮花爭霸》曾在這里取景。

懸空寺,懸掛在北岳恒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的半崖峭壁間,始建于北魏太和20xx年(公元491年),始建初期,最高處的三教殿離地面90米,因歷年河床淤積,現僅剩58米。1957年列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寺院,上載危崖,下臨深谷,背巖依龕,寺門向南,以西為正。全寺為木質框架式結構,依照力學原理,半插橫梁為基,巧借巖石暗托,梁柱上下一體,廊欄左右緊聯。僅152.5平米的面積建有大小房屋40間。懸空寺的總體布局以寺院、禪房、佛堂、三佛殿、太乙殿、關帝廟、鼓樓、鐘樓、伽藍殿、送子觀音殿、地藏王菩薩殿、千手觀間殿、釋迦殿、雷音殿、三官殿、純陽宮、棧道、三教殿、五佛殿等。

殿樓的分布都對稱中有變化,分散中有聯絡,曲折回環(huán),虛實相生,小巧玲瓏,空間豐富,層次多變,小中見大,不覺為彈丸之地,布局緊湊,錯落相依,其布局既不同于平川寺院的中軸突出,左右對稱,也不同于山地宮觀依山勢逐步升高的格局,均依崖壁凹凸,審形度勢,順其自然,凌空而構,看上去,層疊錯 落,變化微妙,使形體的

組合和空間對比達到了井然有序的藝術效果。遠望懸空寺,像一付玲瓏剔透的浮 雕,鑲嵌在萬仞峭壁間,近看懸空寺,大有凌空欲飛之勢。登臨懸空寺,攀懸梯,跨飛棧,穿石窟,鉆天 窗,走屋脊,步曲廊,幾經周折,忽上忽下,左右回旋,仰視一線青天,俯首而視,峽水長流,叮咚成曲,如置身于九天宮闕,猶如騰云皈夢。

懸空寺不僅外貌驚險,奇特、壯觀,建筑構造也頗具特色,形式豐富多彩,屋檐有單檐、重檐、三層 檐,結桅構有抬梁結構、平頂結構、斗拱結構,屋頂有正脊、垂脊、戧脊、貧脊??傮w外觀,巧構宏制,重重疊疊,造成一種窟中有樓,樓中有穴,半壁樓殿半壁窟,窟連殿,殿連樓的獨特風格,它既融合了我國園林建筑藝術,又不失我國傳統建筑的格局。

懸空寺內現存的各種銅鑄、鐵鑄、泥塑,石刻造像中,不少風格,體例具有早時期的特點,是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珍品。

懸空寺是歷代文人墨客向往之處,古代詩人形象的贊嘆:飛閣丹崖上,白云幾度封,蜃樓疑海上,鳥到沒云中\(zhòng)。公元735年,詩仙李白游覽后,在巖壁上寫下了壯觀\二個大字。明崇禎六年,徐霞客游歷到此,稱之為天下巨觀\。李鐵映同志1989年來恒山視察時,揮毫寫下了偉哉神工\四個大字,當人們感概之余,不競要問,建懸空寺的初衷是什么?為什么歷經1500多年,能夠保存完好?

懸空寺由于科學的選址,是建在崖壁凹回去的部分,且兩邊突出的山崖緩解了風勢,東邊天峰嶺遮擋了太陽,年平均日照時間為2小時,風侵,雨蝕、日曬都對其損害不大。

公元398年,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市),北魏天師道長寇謙之(公元365-448)仙逝前留下遺訓: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達\上延霄客,下絕囂浮。換句話來說,就是讓人們上了這處寺院,感到與天上的神仙共語,而將人世間煩惱拋掉。從天師仙逝到始建的43年間,他的弟子們多方籌資,精心選址設計,乃至寺廟宗教內容的構思都超出了常人的智慧,將陶宏景(公元456-540)明確提出三教合流的思想,巧妙地體現在一處空中寺院內,并將三教殿建在寺院的最高處,使三位教主共居一殿,他們神態(tài)各異。殿內正中端坐佛主釋迦牟尼,慈和安祥,左邊是儒家始祖孔子,微笑謙恭,右邊是道教主老子李耳,清高割達,在友好的氣氛中進行對話,三教殿內的宗教內容,佛、道、儒的和平共處,體現了儒家思想和為貴\、仁者愛仁\、智者見智\以及道家的無量度人\,禮度為先\和佛教普渡眾生\的思想,是三教思想融恰升華的展示,為指點世人化解矛盾紛爭作出了榜樣。因此,懸空寺始建至今,地處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的恒山,不但沒有

遭到破壞,而且歷代都加以維修、完善,(懸空寺的現貌是保存了金大定20xx年修繕后的基本原貌),足以說明天下渴望和平的無窮力量。

關于山西博物館采風心得體會報告六

大家好!歡迎光臨北岳恒山旅游、觀光!北岳恒山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稱五岳,齊名天下。既是我國重要的文物古跡薈萃地,又是著名的道教發(fā)祥地和北方著名的風景游覽勝地,現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國家aaaa級旅游區(qū)。

恒山,亦名“太恒山”,又名“元岳、紫岳、大茂山”,漢時因避漢文帝劉恒諱,一度改稱為“常山”。據《尚書》載:舜帝北巡時,曾遙祭北岳,遂封北岳為萬山之宗主;之后,大禹治水時有“河之北屬恒山”的記載;先后有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封北岳為王、為帝,明太祖又尊北岳為神,可見歷史之悠久。

恒山山脈祖于內蒙陰山,西銜雁門、東跨河北、南屏三晉、北臨燕云,奔騰起伏,綿延五百里,號稱108峰。主峰天峰嶺坐落于渾源城南,海拔20xx米,疊嶂拔峙、氣勢雄偉,自古以來被譽為“人天北柱”、“絕塞名山”。同西面的翠屏峰兩山對峙,渾水從中奔騰而瀉,幽峽深谷,藍天一線,形成一道絕塞天險。唐代著名詩人賈島曾有“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巖巒疊萬重,詭怪浩難測”的詩句,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面對恒山的雄渾險峻,驚嘆不已,在其游記中寫道:“伊闕雙峙,武夷九曲,俱不足以比擬也!”正因為恒山具有扼關帶水,地險山雄的特殊地理環(huán)境,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其特殊的軍事戰(zhàn)略地位受到歷代軍事專家所倚重,后人集歷史經驗總結的“代國靠恒山而存天下,燕趙憑恒山而立天下,匈奴依恒山而爭天下,晉慕容據恒山而威天下,拓跋氏靠恒山而分天下”,充分證實了恒山的軍事價值。

恒山漢代建廟,到清初僅恒山主峰周邊就建有各種寺廟六十余處,有三寺四祠七亭閣,七宮八洞十五廟之說,形成蔚為壯觀龐大的古建筑群,和濃郁的道教文化氛圍,顯示出北岳恒山無窮的魅力。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玄妙古老的中國道教在恒山留下了他們風雨蒼桑的足跡。遠在春秋太上老君相傳在北岳恒山千佛嶺結爐煉丹,燃燈道人演兵斗法;西漢初昌蓉往來于恒山;西漢景帝、宣帝年間三茅真君(即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在恒山修煉神仙之術,留下了千年不解的三茅窟;北魏被太武帝尊為天師的寇謙之在北岳宣揚道教新法,其高足李皎從嵩岳投奔恒山修煉香火盛極一時;唐朝時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恒山修煉,名道人管革結爐悟道,致使恒山道教道場香火名揚天下。恒山道教主流屬全真教龍門派,也有正一教分支和太乙派,丹道、符篆,性、命雙修一應俱全。

恒山道教文化博大精深,而恒山的風光美景更是錦繡中華壯麗山河的杰出代表。出渾源城南不遠,雄偉的恒山拔地而起,東為天峰嶺,西為翠屏峰,渾水從深峽窄谷中奔騰而瀉,注入桑干河,這段深谷長峽就是“金龍峽”。相傳公元前220xx年(即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祭祀恒山,穿行此處時,面對飛舞的巨龍,奪口而瀉的飛瀑,一幅活靈活現的“巨龍吐瀑”圖,使這位中國的始皇驚嘆不已:“乃為神龍也”,后人在山崖上鐫刻了“金龍口”三個字。

走出金龍口便是恒山山門。恒山山門高10米,寬16米,明清風格,為四柱七樓,三開門格式,混凝土澆注,純白大理石圍基,斗拱鋪作,黃琉璃瓦覆頂,正面正中匾額“北岳恒山”為原新華社長、當代大手筆穆青題寫,后面匾額“絕塞勝境”系當代書法名家夏桐郁所書,整個山門莊嚴雄渾。

穿過山門沿山路盤行十里便到了停旨嶺村。因過去皇帝祭祀北岳,此處為停接御旨的地方,故而得名。并建真武大廟,立“停旨”石碑一通。近幾年,隨著旅游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在停旨嶺新架客運索道一條,新修全國最大的山岳型停車場14000平方米,旅游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為中外游客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站在停車場向東仰望,一座刀削般突兀的峭壁映入眼簾,峭壁上“恒宗”兩個大字分外耀眼,此乃明成化三十年大同知府張升手筆,兩字總高十三米,寬六米,字體雄渾,遒勁剛健,橫直如棟梁,點捺大如牛。恒山作為道教名山留下數以千計的石刻銘文,但“恒宗”二字最具恒山特色。

連接“恒宗”與“恒宗殿”的這段路叫“步云路”。過去,恒山林茂樹密,除少有的晴天朗日外,大多為煙云繚繞,當您踏上步云路,猶如在濃云密霧中穿行,所以又有“云路春曉”之說,為恒山古十八景之一。在這云霧彌漫中,一里一亭,一步一松,亭亭不同,松松各異,有詩贊曰:“鳥道橫斜一線天,誰知高上最翩翩,青來兩眼千山翠,白曳又鳧萬壑煙,抱樸古松陰道左,避人元鶴午云邊,扶藜待叩元通跡,踏遍靈崖采石蓮”。

沿步云路上行至一華里,便是著名的“虎風口”。不遠處屹立著一株參天古松曰“懸根松”,所以此處又稱“虎口懸松”,為恒山古十八景之一。因地處風口,恒山又山高風大,登臨此處,風聲樹聲交織在一起,如猛虎咆哮,聲震幽谷。穿過懸根松,我們發(fā)現在光滑的巖石路面上有許多蹄形的小圓坑,淺的一、二寸,深的四、五寸。傳說,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恒山修道,經常騎一白驢出入恒山,天長日久留下了行行仙蹤,至今仙驢蹄跡依稀可見,后世人習慣地稱這段路為“果老嶺”,也稱“果老仙跡”,恒山古十八景之一。

果老嶺東側是一處聳入云天的萬仞絕壁,危崖欲傾,古松摩云,大有恒山壓頂,懸崖欲摧之勢。每當夕陽西下,殘陽輝映山壁,便會出現“余輝返照千山色,滿峪參差入畫中”的奇光異景,名曰“夕陽返照”為恒山一大奇觀。穿越林蔭道,走出果老嶺,正陶醉于峰回路轉之時,便看到一座木刻牌坊,上有道光皇帝御書“人天北柱”四個大字,過牌坊,穿馬殿,在接官廳旁是一座四柱木結構方亭,名曰玄井亭,這便是恒山著名的“苦甜井”。亭內并列兩井,相距不足三尺,而水質大相徑庭。一口如甘似露,清涼爽口,一口奇苦渾濁,難以下咽。明代詩人曾留下這樣的詩名:

山腰雙涌碧瑤泉,甘苦平分別有天。

聞說應龍頻灑澤,為霖濟旱別有天。

因恒山苦甜井有“潛龍泉”之說,大唐玄宗皇帝親下御書,賜額“龍泉觀”。后來,苦井被填沒,現僅存甜井一眼。

離開“龍泉觀”沿著林蔭曲徑繼續(xù)向東南攀越,峰南高處有一大石窟,名曰:“飛石窟”。恒山自古有“靈石東飛”之說,相傳,舜帝北巡,祭祀北岳,時值隆冬,大雪封山。將舜帝阻于河北界內,不能登岳祭拜,只好在曲陽遙祭。正當祭典之時,突有一塊巨石從恒山飛落帝前,便將此石封為“安王石”,并建廟宇在曲陽祭之,這便是“恒山下廟”。靈石飛去,形成一處大的幽窟,名曰“飛石窟”。之后此處建“北岳廟”,為“恒山上廟”,后毀于大火,魏武帝太延元年(公元438年)重建。明洪治十四年(公元1520xx年)明王朝為進一步擴建恒山,將飛石窟舊岳廟改為“北岳寢宮”,在天峰嶺的半崖間興建新岳廟,即今天的“恒宗殿”。

飛石窟內,布滿了歷代名士墨客的題刻和詩碑,在眾多的題刻中,以明御史王獻臣題寫的“千巖竟秀,萬壑爭流”和雁門使者鄭洛題寫的“聳翠流丹”最為上乘。不但書體流暢,字跡佳麗,同時也是對恒山奇峰怪石贊嘆的絕筆。透過文人墨客的生花之筆,高懸于飛石窟南崖的“一德峰”更是含概了宗教文化的玄機。從道家來講一者萬物之本也,道于一,造化天地,化成萬物。德者八功德水,佛界認為須彌山大海中,有八功德水(一甘、二冷、三軟、四輕、五清凈、六不臭、七不損喉、八不傷腹)把道家的根本和佛界的萬能,有機地融合,反映出道教的文化精髓。飛石窟西側是一道草木叢叢,曲折出奇的深溝,溝內山桃花遍峪盛開,灌木林遮天蔽日,這里生長著幾十種名貴中藥材,在眾多的中藥材中,尤以恒山紫芝最為名貴。據《恒山志》記載,恒山靈芝仙草為鎮(zhèn)山之寶,狀如紫色云錦,服之可延年益壽,起死回生,當地人們傳說:每一株靈芝草,便有一條雙頭毒蛇看護,又說恒山靈芝平時肉眼看不到,只有祈禱北岳大帝,靈芝才會現形放光。神奇的恒山靈芝仙草飛飛揚揚傳遍四方,嘉靖二十五年,明世宗委派朝廷大員,指令州衙官吏,摘取真芝十二本(株)。留下了《采取玄芝記》的石碑一通。

紫芝峪的東北是一道十分險峻的崗嶺,名棧云崗,上有一石洞,洞口的大小、深淺、通向,向來無人知曉,因崗上經常凝云聚霧,不時有云霧進出,當地人稱為“出云洞”,又稱“白云靈穴”。為恒山十八景之中的奇觀。詩曰:

玉洞空明秘寶藏,白龍蟠引氣舒揚。

誰知變化須臾及,沛作甘霖遍四方。

過了紫芝峪就是規(guī)模宏大的“恒宗殿”。恒宗殿,亦名貞元殿,又名元靈宮,俗稱朝殿,是明洪治十四年(公元1520xx年)都御史劉宇奉孝宗皇帝御旨興建。大殿位于天峰嶺半崖峭壁間,這組建筑群包括藏經樓、更衣樓、鐘鼓樓、青龍殿、白虎殿、崇靈門、二郎廟,總占地面積為1215.23平方米。恒宗殿是一座單檐雙下昂五鋪作斗拱,坐北朝南的歇山土木建筑,進深三間,面寬五間,殿身崇高,用材碩大。大殿內塑北岳大帝金身神像,頭戴天冠,身披朱綾,目光微啟,端莊沉靜,一派帝王氣概。兩旁恭立四大文臣和四大武將,高達丈余,置身朝殿,如赴金鑾,令人誠惶誠恐。神座上方懸掛清康熙皇帝御匾“化垂悠久”題額。

恒宗殿殿西側,置一塊狀如古磬的青石,以石擊之,聲震幽谷,酷似雄雞鳴叫,稱為“金雞石”,為恒山又一奇觀。從朝殿向東遠望,在翠壁丹崖處,有白石累累,在云的拂動下猶如綿羊吃草,別有情趣,稱為“玉羊游云”。與“金雞石”并稱“金雞玉羊”,為恒山十八景之一。有詩云:

東岳大夫之松,西岳仙人之掌,

南衡龍書蛇篆,北恒金雞玉羊。

恒宗殿西北上方,名曰“集仙洞”,依崖建有“會仙府”古建筑群。整組建筑占地381.9平方米,主殿會仙府坐北向南,面寬三間11.5米,進深10.43米,出廊硬山土木建筑。殿內塑有二十七尊神象,正中是福祿壽三星,兩旁是上中下八洞神仙。會仙府又名“集仙閣”,自古為仙人煉丹之處,《廣仙列傳》中記載漢武帝元光五年以后,先后有茅氏三兄弟茅盈、茅衷、茅固在此修煉,東漢明帝永平20xx年(公元71年)五岳道士與佛教徒焚經斗法,參加頭號斗法的道士裴文度也曾居于此。北魏天師寇謙之在恒山講經說法后,將高足弟子李皎等多人留此修煉,唐代管革,恒山遇張果老,果老見他道骨不凡,收為弟子,在這里修煉成仙。

會仙府四周懸崖上集中了大量的摩崖題刻?!疤斓卮笥^”、“壁立萬仞”、“昆侖首派”等歷朝歷代各種書體應有盡有,筆劃如椽,字大過丈,為書法佳品,體現了恒山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在會仙府東建有“玉皇閣”、“御碑亭”?!坝ぁ笔且惶幇嗣娉隼?,四面有門窗的八角單檐尖頂建筑,亭中豎高三米,寬90厘米,厚30厘米的青石石碑一通,碑刻“化垂悠久”四個大字,系清代康熙皇帝的親筆御書。

沿會仙府西北攀越,有巨石迸裂,裂石中有一條半米寬的巖縫,沿巖縫攀上陡壁高處在一片2.5平方米的方形巖石,臺平如砥,臺上殘棋一局,臺巖上刻“琴棋臺”三個大字。臺西側為“通元谷”,是當年張果老修練之處,因昔日果老與仙人撫琴、對奕,故留下此景。金庸老先生筆下的《笑傲江湖》,恒山掌門令狐沖征服魔教后,把天下的三教九流集中到“通元谷”修行,說的就是此處。琴棋臺除留有歷代文人題詩外,臺畔峭壁上還刻有“悟道仙蹤”,“一局爛柯”,“斗北一柱”,“仙山顯岳”,“石壁凌云”等題刻。

順“通元谷”沿階而上,便登上了北岳恒山的主峰“天峰嶺”。天峰嶺海拔20xx米,在五岳中海拔高度僅次于西岳華山,排行第二。登臨此處,良辰美景盡收眼底,您可以盡情地體驗“一覽眾山小”的感受。

“通元谷”下線,是恒山“九天宮”,又稱“娘娘廟”。正殿兩旁建有配殿和鐘鼓樓,整體結構對稱,規(guī)模僅次于恒宗殿,可見九天宮的特殊地位。明萬歷二十四年,神宗皇帝賜給北岳道徑五百一十二卷,共一千四百七十九種,派遣御馬監(jiān)白忠專程從北京護送到恒山,神宗勒渝恒山北岳住持道士的親筆圣旨就存放在九天宮內。九天宮內塑有九天玄女娘娘、眼光娘娘、耳光娘娘、乳母娘娘諸神象。九天玄女亦稱“元女”,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女神。一九八五年中國臺灣“九天玄女”道教團,回國尋根,確認恒山九天宮為“九天玄女祖廟”。

于九天宮平行修建的還有“純陽宮”。此宮面寬三間,進深一間,三面有廊,插木入山為基,上鋪龍骨作面,下用長短不等的木材支撐,總建筑面積37.2平方米,內塑呂洞賓,柳仙等神像。呂洞賓,唐末進士,號重陽子,山西永樂縣人,六十四歲進士及第,游長安遇漢鐘離“授以大道天遁劍法”、“龍虎金廟秘文”,百余歲而童顏,步履輕疾,系八洞神仙之一,全真教奉為北五祖之一。他的理論道德以慈悲度世為成道之路徑,對中國道教的發(fā)展和釋道儒三者的通融有著極大的影響。

純陽宮東南不遠是“十王殿”,殿內正中塑漢化的地藏王菩薩,左右分開塑十殿閆君神像,主管人世間生死輪回。

各位朋友!恒山的主要景點和美麗傳說還有很多,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道教名山,它的文化博大精深,每一處景觀都賦予了深刻的文化內涵。漫山游遍,意猶未盡。它不僅景觀奇特,植被同樣豐富多樣。每當春夏之交,滿山遍野的山桃花,紅如朱點,粉似女頰,含嬌滴露,爛若云霞。恒山桃花美麗嬌艷,不知陶醉了多少風流人物,《笑傲江湖》中就有“桃谷六仙”的神話形象,傳說中的“桃花仙子”就是在恒山修練得道的。另外,恒山豹榆,是恒山獨特的樹種,為全國所稀有。因樹干酷似金錢豹斑剝陸離的花紋而得名,生長于恒宗殿四周,質地堅實而又頑韌,是古代將士制作弓箭的上等原料。傳說中“后羿射日”所用弓箭就是恒山豹榆材質。

恒山的游歷,會使您靈魂得到凈化,人格得以升華,剎那間您將會從浮衍走向現實,從平庸走向高尚。當您感受千峰競秀,萬山勝境時,會情不自禁地感嘆:北岳山川秀,風光在險峰。

關于山西博物館采風心得體會報告七

大家好!歡迎光臨北岳恒山旅游、觀光!北岳恒山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稱五岳,齊名天下。既是我國重要的文物古跡薈萃地,又是著名的道教發(fā)祥地和北方著名的風景游覽勝地,現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國家aaaa級旅游區(qū)。

恒山,亦名“太恒山”,又名“元岳、紫岳、大茂山”,漢時因避漢文帝劉恒諱,一度改稱為“常山”。據《尚書》載:舜帝北巡時,曾遙祭北岳,遂封北岳為萬山之宗主;之后,大禹治水時有“河之北屬恒山”的記載;先后有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封北岳為王、為帝,明太祖又尊北岳為神,可見歷史之悠久。

恒山山脈祖于內蒙陰山,西銜雁門、東跨河北、南屏三晉、北臨燕云,奔騰起伏,綿延五百里,號稱108峰。主峰天峰嶺坐落于渾源城南,海拔20xx米,疊嶂拔峙、氣勢雄偉,自古以來被譽為“人天北柱”、“絕塞名山”。同西面的翠屏峰兩山對峙,渾水從中奔騰而瀉,幽峽深谷,藍天一線,形成一道絕塞天險。唐代著名詩人賈島曾有“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巖巒疊萬重,詭怪浩難測”的詩句,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面對恒山的雄渾險峻,驚嘆不已,在其游記中寫道:“伊闕雙峙,武夷九曲,俱不足以比擬也!”正因為恒山具有扼關帶水,地險山雄的特殊地理環(huán)境,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其特殊的軍事戰(zhàn)略地位受到歷代軍事專家所倚重,后人集歷史經驗總結的“代國靠恒山而存天下,燕趙憑恒山而立天下,匈奴依恒山而爭天下,晉慕容據恒山而威天下,拓跋氏靠恒山而分天下”,充分證實了恒山的軍事價值。

恒山漢代建廟,到清初僅恒山主峰周邊就建有各種寺廟六十余處,有三寺四祠七亭閣,七宮八洞十五廟之說,形成蔚為壯觀龐大的古建筑群,和濃郁的道教文化氛圍,顯示出北岳恒山無窮的魅力。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玄妙古老的中國道教在恒山留下了他們風雨蒼桑的足跡。遠在春秋太上老君相傳在北岳恒山千佛嶺結爐煉丹,燃燈道人演兵斗法;西漢初昌蓉往來于恒山;西漢景帝、宣帝年間三茅真君(即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在恒山修煉神仙之術,留下了千年不解的三茅窟;北魏被太武帝尊為天師的寇謙之在北岳宣揚道教新法,其高足李皎從嵩岳投奔恒山修煉香火盛極一時;唐朝時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恒山修煉,名道人管革結爐悟道,致使恒山道教道場香火名揚天下。恒山道教主流屬全真教龍門派,也有正一教分支和太乙派,丹道、符篆,性、命雙修一應俱全。

恒山道教文化博大精深,而恒山的風光美景更是錦繡中華壯麗山河的杰出代表。出渾源城南不遠,雄偉的恒山拔地而起,東為天峰嶺,西為翠屏峰,渾水從深峽窄谷中奔騰而瀉,注入桑干河,這段深谷長峽就是“金龍峽”。相傳公元前220xx年(即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祭祀恒山,穿行此處時,面對飛舞的巨龍,奪口而瀉的飛瀑,一幅活靈活現的“巨龍吐瀑”圖,使這位中國的始皇驚嘆不已:“乃為神龍也”,后人在山崖上鐫刻了“金龍口”三個字。

走出金龍口便是恒山山門。恒山山門高10米,寬16米,明清風格,為四柱七樓,三開門格式,混凝土澆注,純白大理石圍基,斗拱鋪作,黃琉璃瓦覆頂,正面正中匾額“北岳恒山”為原新華社長、當代大手筆穆青題寫,后面匾額“絕塞勝境”系當代書法名家夏桐郁所書,整個山門莊嚴雄渾。

穿過山門沿山路盤行十里便到了停旨嶺村。因過去皇帝祭祀北岳,此處為停接御旨的地方,故而得名。并建真武大廟,立“停旨”石碑一通。近幾年,隨著旅游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在停旨嶺新架客運索道一條,新修全國最大的山岳型停車場14000平方米,旅游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為中外游客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站在停車場向東仰望,一座刀削般突兀的峭壁映入眼簾,峭壁上“恒宗”兩個大字分外耀眼,此乃明成化三十年大同知府張升手筆,兩字總高十三米,寬六米,字體雄渾,遒勁剛健,橫直如棟梁,點捺大如牛。恒山作為道教名山留下數以千計的石刻銘文,但“恒宗”二字最具恒山特色。

連接“恒宗”與“恒宗殿”的這段路叫“步云路”。過去,恒山林茂樹密,除少有的晴天朗日外,大多為煙云繚繞,當您踏上步云路,猶如在濃云密霧中穿行,所以又有“云路春曉”之說,為恒山古十八景之一。在這云霧彌漫中,一里一亭,一步一松,亭亭不同,松松各異,有詩贊曰:“鳥道橫斜一線天,誰知高上最翩翩,青來兩眼千山翠,白曳又鳧萬壑煙,抱樸古松陰道左,避人元鶴午云邊,扶藜待叩元通跡,踏遍靈崖采石蓮”。

沿步云路上行至一華里,便是著名的“虎風口”。不遠處屹立著一株參天古松曰“懸根松”,所以此處又稱“虎口懸松”,為恒山古十八景之一。因地處風口,恒山又山高風大,登臨此處,風聲樹聲交織在一起,如猛虎咆哮,聲震幽谷。穿過懸根松,我們發(fā)現在光滑的巖石路面上有許多蹄形的小圓坑,淺的一、二寸,深的四、五寸。傳說,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恒山修道,經常騎一白驢出入恒山,天長日久留下了行行仙蹤,至今仙驢蹄跡依稀可見,后世人習慣地稱這段路為“果老嶺”,也稱“果老仙跡”,恒山古十八景之一。

果老嶺東側是一處聳入云天的萬仞絕壁,危崖欲傾,古松摩云,大有恒山壓頂,懸崖欲摧之勢。每當夕陽西下,殘陽輝映山壁,便會出現“余輝返照千山色,滿峪參差入畫中”的奇光異景,名曰“夕陽返照”為恒山一大奇觀。穿越林蔭道,走出果老嶺,正陶醉于峰回路轉之時,便看到一座木刻牌坊,上有道光皇帝御書“人天北柱”四個大字,過牌坊,穿馬殿,在接官廳旁是一座四柱木結構方亭,名曰玄井亭,這便是恒山著名的“苦甜井”。亭內并列兩井,相距不足三尺,而水質大相徑庭。一口如甘似露,清涼爽口,一口奇苦渾濁,難以下咽。明代詩人曾留下這樣的詩名:

山腰雙涌碧瑤泉,甘苦平分別有天。

聞說應龍頻灑澤,為霖濟旱別有天。

因恒山苦甜井有“潛龍泉”之說,大唐玄宗皇帝親下御書,賜額“龍泉觀”。后來,苦井被填沒,現僅存甜井一眼。

離開“龍泉觀”沿著林蔭曲徑繼續(xù)向東南攀越,峰南高處有一大石窟,名曰:“飛石窟”。恒山自古有“靈石東飛”之說,相傳,舜帝北巡,祭祀北岳,時值隆冬,大雪封山。將舜帝阻于河北界內,不能登岳祭拜,只好在曲陽遙祭。正當祭典之時,突有一塊巨石從恒山飛落帝前,便將此石封為“安王石”,并建廟宇在曲陽祭之,這便是“恒山下廟”。靈石飛去,形成一處大的幽窟,名曰“飛石窟”。之后此處建“北岳廟”,為“恒山上廟”,后毀于大火,魏武帝太延元年(公元438年)重建。明洪治十四年(公元1520xx年)明王朝為進一步擴建恒山,將飛石窟舊岳廟改為“北岳寢宮”,在天峰嶺的半崖間興建新岳廟,即今天的“恒宗殿”。

飛石窟內,布滿了歷代名士墨客的題刻和詩碑,在眾多的題刻中,以明御史王獻臣題寫的“千巖竟秀,萬壑爭流”和雁門使者鄭洛題寫的“聳翠流丹”最為上乘。不但書體流暢,字跡佳麗,同時也是對恒山奇峰怪石贊嘆的絕筆。透過文人墨客的生花之筆,高懸于飛石窟南崖的“一德峰”更是含概了宗教文化的玄機。從道家來講一者萬物之本也,道于一,造化天地,化成萬物。德者八功德水,佛界認為須彌山大海中,有八功德水(一甘、二冷、三軟、四輕、五清凈、六不臭、七不損喉、八不傷腹)把道家的根本和佛界的萬能,有機地融合,反映出道教的文化精髓。飛石窟西側是一道草木叢叢,曲折出奇的深溝,溝內山桃花遍峪盛開,灌木林遮天蔽日,這里生長著幾十種名貴中藥材,在眾多的中藥材中,尤以恒山紫芝最為名貴。據《恒山志》記載,恒山靈芝仙草為鎮(zhèn)山之寶,狀如紫色云錦,服之可延年益壽,起死回生,當地人們傳說:每一株靈芝草,便有一條雙頭毒蛇看護,又說恒山靈芝平時肉眼看不到,只有祈禱北岳大帝,靈芝才會現形放光。神奇的恒山靈芝仙草飛飛揚揚傳遍四方,嘉靖二十五年,明世宗委派朝廷大員,指令州衙官吏,摘取真芝十二本(株)。留下了《采取玄芝記》的石碑一通。

紫芝峪的東北是一道十分險峻的崗嶺,名棧云崗,上有一石洞,洞口的大小、深淺、通向,向來無人知曉,因崗上經常凝云聚霧,不時有云霧進出,當地人稱為“出云洞”,又稱“白云靈穴”。為恒山十八景之中的奇觀。詩曰:

玉洞空明秘寶藏,白龍蟠引氣舒揚。

誰知變化須臾及,沛作甘霖遍四方。

過了紫芝峪就是規(guī)模宏大的“恒宗殿”。恒宗殿,亦名貞元殿,又名元靈宮,俗稱朝殿,是明洪治十四年(公元1520xx年)都御史劉宇奉孝宗皇帝御旨興建。大殿位于天峰嶺半崖峭壁間,這組建筑群包括藏經樓、更衣樓、鐘鼓樓、青龍殿、白虎殿、崇靈門、二郎廟,總占地面積為1215.23平方米。恒宗殿是一座單檐雙下昂五鋪作斗拱,坐北朝南的歇山土木建筑,進深三間,面寬五間,殿身崇高,用材碩大。大殿內塑北岳大帝金身神像,頭戴天冠,身披朱綾,目光微啟,端莊沉靜,一派帝王氣概。兩旁恭立四大文臣和四大武將,高達丈余,置身朝殿,如赴金鑾,令人誠惶誠恐。神座上方懸掛清康熙皇帝御匾“化垂悠久”題額。

恒宗殿殿西側,置一塊狀如古磬的青石,以石擊之,聲震幽谷,酷似雄雞鳴叫,稱為“金雞石”,為恒山又一奇觀。從朝殿向東遠望,在翠壁丹崖處,有白石累累,在云的拂動下猶如綿羊吃草,別有情趣,稱為“玉羊游云”。與“金雞石”并稱“金雞玉羊”,為恒山十八景之一。有詩云:

東岳大夫之松,西岳仙人之掌,

南衡龍書蛇篆,北恒金雞玉羊。

恒宗殿西北上方,名曰“集仙洞”,依崖建有“會仙府”古建筑群。整組建筑占地381.9平方米,主殿會仙府坐北向南,面寬三間11.5米,進深10.43米,出廊硬山土木建筑。殿內塑有二十七尊神象,正中是福祿壽三星,兩旁是上中下八洞神仙。會仙府又名“集仙閣”,自古為仙人煉丹之處,《廣仙列傳》中記載漢武帝元光五年以后,先后有茅氏三兄弟茅盈、茅衷、茅固在此修煉,東漢明帝永平20xx年(公元71年)五岳道士與佛教徒焚經斗法,參加頭號斗法的道士裴文度也曾居于此。北魏天師寇謙之在恒山講經說法后,將高足弟子李皎等多人留此修煉,唐代管革,恒山遇張果老,果老見他道骨不凡,收為弟子,在這里修煉成仙。

會仙府四周懸崖上集中了大量的摩崖題刻。“天地大觀”、“壁立萬仞”、“昆侖首派”等歷朝歷代各種書體應有盡有,筆劃如椽,字大過丈,為書法佳品,體現了恒山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在會仙府東建有“玉皇閣”、“御碑亭”?!坝ぁ笔且惶幇嗣娉隼龋拿嬗虚T窗的八角單檐尖頂建筑,亭中豎高三米,寬90厘米,厚30厘米的青石石碑一通,碑刻“化垂悠久”四個大字,系清代康熙皇帝的親筆御書。

沿會仙府西北攀越,有巨石迸裂,裂石中有一條半米寬的巖縫,沿巖縫攀上陡壁高處在一片2.5平方米的方形巖石,臺平如砥,臺上殘棋一局,臺巖上刻“琴棋臺”三個大字。臺西側為“通元谷”,是當年張果老修練之處,因昔日果老與仙人撫琴、對奕,故留下此景。金庸老先生筆下的《笑傲江湖》,恒山掌門令狐沖征服魔教后,把天下的三教九流集中到“通元谷”修行,說的就是此處。琴棋臺除留有歷代文人題詩外,臺畔峭壁上還刻有“悟道仙蹤”,“一局爛柯”,“斗北一柱”,“仙山顯岳”,“石壁凌云”等題刻。

順“通元谷”沿階而上,便登上了北岳恒山的主峰“天峰嶺”。天峰嶺海拔20xx米,在五岳中海拔高度僅次于西岳華山,排行第二。登臨此處,良辰美景盡收眼底,您可以盡情地體驗“一覽眾山小”的感受。

“通元谷”下線,是恒山“九天宮”,又稱“娘娘廟”。正殿兩旁建有配殿和鐘鼓樓,整體結構對稱,規(guī)模僅次于恒宗殿,可見九天宮的特殊地位。明萬歷二十四年,神宗皇帝賜給北岳道徑五百一十二卷,共一千四百七十九種,派遣御馬監(jiān)白忠專程從北京護送到恒山,神宗勒渝恒山北岳住持道士的親筆圣旨就存放在九天宮內。九天宮內塑有九天玄女娘娘、眼光娘娘、耳光娘娘、乳母娘娘諸神象。九天玄女亦稱“元女”,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女神。一九八五年中國臺灣“九天玄女”道教團,回國尋根,確認恒山九天宮為“九天玄女祖廟”。

于九天宮平行修建的還有“純陽宮”。此宮面寬三間,進深一間,三面有廊,插木入山為基,上鋪龍骨作面,下用長短不等的木材支撐,總建筑面積37.2平方米,內塑呂洞賓,柳仙等神像。呂洞賓,唐末進士,號重陽子,山西永樂縣人,六十四歲進士及第,游長安遇漢鐘離“授以大道天遁劍法”、“龍虎金廟秘文”,百余歲而童顏,步履輕疾,系八洞神仙之一,全真教奉為北五祖之一。他的理論道德以慈悲度世為成道之路徑,對中國道教的發(fā)展和釋道儒三者的通融有著極大的影響。

純陽宮東南不遠是“十王殿”,殿內正中塑漢化的地藏王菩薩,左右分開塑十殿閆君神像,主管人世間生死輪回。

各位朋友!恒山的主要景點和美麗傳說還有很多,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道教名山,它的文化博大精深,每一處景觀都賦予了深刻的文化內涵。漫山游遍,意猶未盡。它不僅景觀奇特,植被同樣豐富多樣。每當春夏之交,滿山遍野的山桃花,紅如朱點,粉似女頰,含嬌滴露,爛若云霞。恒山桃花美麗嬌艷,不知陶醉了多少風流人物,《笑傲江湖》中就有“桃谷六仙”的神話形象,傳說中的“桃花仙子”就是在恒山修練得道的。另外,恒山豹榆,是恒山獨特的樹種,為全國所稀有。因樹干酷似金錢豹斑剝陸離的花紋而得名,生長于恒宗殿四周,質地堅實而又頑韌,是古代將士制作弓箭的上等原料。傳說中“后羿射日”所用弓箭就是恒山豹榆材質。

恒山的游歷,會使您靈魂得到凈化,人格得以升華,剎那間您將會從浮衍走向現實,從平庸走向高尚。當您感受千峰競秀,萬山勝境時,會情不自禁地感嘆:北岳山川秀,風光在險峰。

關于山西博物館采風心得體會報告八

各位游客,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臨汾旅游。我是__旅行社的導游員王曉芊,在這為期三天的堯都之旅中將由我和我們旅行社的資深司機陳師傅共同為大家服務,希望我們的服務能夠給您的旅途提供方便,讓您游的舒心,玩的放心。

為了方便大家?guī)滋斓挠斡[活動,我先將臨汾的基本情況給大家做個簡單介紹,方便大家隨后幾天的游覽活動。臨汾位于山西省東南部,地處黃河中游東岸與太岳山之間,總面積2.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400多萬。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縱穿全市。這里擁有點燃人類第一支火把的光榮,傳說黃帝時代的倉頡在這里發(fā)明了漢字,中國歷史上第一帝第一都均誕生在這里。帝堯之都平陽就是現在的臨汾市(堯都區(qū)),春秋時期,晉國之都新田就是現在的侯馬市晉文公稱霸中原的基業(yè)就在這里奠定。1953年挖沙時一鏟挖出個丁村,3枚人齒化石的出現填補了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的那部分缺環(huán),中國歷史好象在那時一下子也就完整了。

悠久的歷史,壯麗的山川造就了臨汾市許多著名的旅游景觀。今天我們將要游覽的就是號稱天下第一黃色大瀑布的吉縣壺口瀑布。

壺口,作為大禹治水“引山表木”的第一標記早已名垂史冊。她包含著我們先祖自強不息的精神,蘊藏著中華民族的豐富智慧,銘刻著古老的黃河文化印記??梢哉f,壺口是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不見黃河心不死”,從臨汾出發(fā),經過4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的游覽車已經駛入壺口景區(qū),大家請拿好自的隨身物品依次下車,注意安全。

進入景區(qū),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我左手方向的十里龍槽,龍槽是大自然的杰作,是滾滾的黃河水千萬年來沖刷切割的結果。由于壺口瀑布終年累月的向下沖擊因而在河床上留下一道深壕,而且每年都在加長,至今已有10里之遠,恰似一條匍匐在地的長龍,故名十里龍槽。

下面我們接著往前走,前面就是大家盼望已久的黃河母親的心臟--壺口瀑布了。我想大家都曾從90版的50元人民幣上一睹過了壺口瀑布的風采了,那當各位身臨其境時感覺又是如何呢?剛才在車上有為先生問我為什么叫做“壺口”瀑布,下面就請大家一邊欣賞瀑布一邊聽我的介紹。

黃河發(fā)源于青藏高原從高山流向大海,從遠古流到今天,是高高的巴顏喀拉山孕育了她。她向東流經四川、甘肅、寧夏,在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zhèn)時由于受到了呂梁山脈的阻擋,轉南進入著名的晉陜大峽谷之中,上游數百米的水面當留到下游的龍王辿時,由于受到河床走勢的影響,滔滔河水驟然收斂成約50余米,傾瀉在落差30多米的石槽中,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瀑布,看起來就像從茶壺中往外到水,故形象的稱她為“壺口瀑布”。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