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山東營商環(huán)境講座心得體會及收獲 營商環(huán)境研討會心得體會(二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1-02 11:23:50 頁碼:13
山東營商環(huán)境講座心得體會及收獲 營商環(huán)境研討會心得體會(二篇)
2023-01-02 11:23:50    小編:ZTFB

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常??梢詫⑺鼈儗懗梢黄牡皿w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好的心得體會對于我們的幫助很大,所以我們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推薦山東營商環(huán)境講座心得體會及收獲一

先看一下岱廟的平面圖。整個岱廟呈長方形,四周城墻高筑,四角都建有角樓,總占地面積約占9、6萬平方米,城內(nèi)布局嚴謹,對稱規(guī)整,以一條南北方的軸線為中心,主要建筑依次排列在中軸線上,左右兩邊以庭院形勢對稱分布,這些院落各自獨立,以幽雅、質(zhì)樸的風格與主要建筑的莊嚴、肅穆相映成趣,即主次分明,又完整統(tǒng)一。

游岱廟要從遙參亭開始。遙參亭又名“草參亭”是岱廟的前庭,古帝王來岱廟祭祀泰山神之前必先在遙參亭舉行一個簡單的拜儀式,遙參也就是遙遙祭拜的意思。在遙參亭與岱廟之間的中軸線上,是清康熙11年,山東布政使施天裔和巡撫兵部右侍郎趙祥星組織人筑建的“岱廟坊”,石坊的上部為仿木結(jié)構(gòu),在石坊的梁柱,額板等地分別雕有“鋪首銜環(huán),丹鳳朝陽,二龍戲珠,群鶴鬧蓮,天馬行空,麒麟獻寶等二十余幅圖案,圖案設(shè)計均采用對稱的手法,體現(xiàn)出了我國古代工匠精湛的雕刻工藝,是我國現(xiàn)存清代石雕建筑珍品。

岱廟四周有八個門,朝正南的為五個,中為正陽門,正陽門兩側(cè)為“掖門”掖門兩側(cè)東為“仰高門”西為“見大門”,意思就是說仰望泰山之高,目睹泰山之大。

配天門是岱廟的第二重門,創(chuàng)建于北宋的大中祥符年間,取孔子語“德配天地”之意,解放后曾多次整修,現(xiàn)懸掛的“配天門”牌是當代書法家舒同書寫,殿內(nèi)原供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方星宿,現(xiàn)在是流動展室,為泰山民俗展。

走右邊,此為三靈候殿,祭祀周朝諫官唐宸、葛雍、周武三人,傳說宋真宗東封泰山時,在南天門見三神人,加封為“三靈候”后來建此殿專為祭祀?,F(xiàn)神像早已被毀,在殿中間陳列有泰山石上刻“泰山石敢當”。

在岱廟內(nèi)共有碑刻二百多塊。有“宣和修泰岳廟記碑”它立于北宋宣和六年,也就是公元1124年,是宋微宗遣人修岱廟的記事碑,碑高9、25米,寬2、1米,僅龜座就高1、85米,重約4萬斤,是泰山上下現(xiàn)存最大的一通龜趺碑。據(jù)碑中記載,此次重修后,岱廟內(nèi)的古建筑共有八百一十三楹,碑文由翰林學士宇文粹中撰寫,朝散大夫篆額并書,碑陽刻有明萬歷十六年(公元1588年)。山東巡撫中州李戴,巡撫清源吳龍徵(zheng) 題,田東書寫的“萬代瞻仰”四個大字。前人有很多豐碑,在明代時被借用,即在碑最刻上幾個大字,此碑就是如此。

進漢柏院,門匾上寫“炳靈門”。這處雅致的小院名叫漢柏院,因院內(nèi)保存有五棵柏樹,相傳為漢武帝公元前110年來泰安封禪時親手栽植而得名,在院的北面是一座炳靈宮,供奉著泰山神的三太子炳靈王,1929年毀于戰(zhàn)火,1959年在炳靈殿舊址建起漢柏亭,此院內(nèi)共有碑刻90余塊。西北側(cè)中間一塊,是清乾隆皇帝御制的漢柏圖碑,乾隆皇帝的詩文留世的很多,但畫卻很少見,尤其是刻在石碑上的更不多見。乾隆曾十次來泰安,六次登上泰山,在泰山留下170余首詩文,漢柏連理枝這幅圖是乾隆回去后憑記憶繪制的。北邊這通碑是清康熙年間,河道總督張鵬翮(he),所題寫“漢柏”詩(詩文:古柏千年倚碧巒,太平頂上覺天寬,晴空白鶴時來舞,云外逍遙得靜觀)。南面這通碑是由明崇禎年間陳昌言繪制的。碑額“漢柏圖贊”由左佩璇篆寫。

《第一山碑》是由北宋的四大書法家之一米芾書寫,米芾是北宋的書畫大家,以行書成就最高。若仔細觀賞三字,可謂各有特色,后人總結(jié)了三大特點,“1、三字筆畫不一樣粗細:“第”字筆用筆較細,書寫瘦長,“一”和“山”字寫得粗壯2、在這碑上三字所占位置不平均,“第”字占了碑了的一多半,“一”和“山”字只占了下面的一小部分3、三字所用字體不太一樣,“第”字為行書,“一”字寫得放松,有點草書的感覺,且有春蠶吐絲的意境,“山”字寫的穩(wěn)重,其中的一橫有點隸書的味道,整體觀賞此碑,立在這兒很穩(wěn),有穩(wěn)如泰山之意。

東御座在元明時是貴賓休息的地方。明代稱迎賓堂,清朝時乾隆皇帝將它改為“駐畢亭”,這里成為乾隆皇帝來泰山時臨時休息的地方。因它處在岱廟的東華門內(nèi),又是帝王休息的場所,所以又稱“東御座”。(這幾個字是當代書法家李傳周所書)它是一個四合院式的建筑。由垂花門、儀門、大門、正殿和廂房影壁組成。

院內(nèi)保存有我們現(xiàn)存最早碑刻之一的《秦刻石》,又名《李斯小篆碑》,此石刻是我國最早的記敘功德的刻石,它原立于泰山頂碧霞祠西側(cè)玉女池旁,刻石原有222字,主要內(nèi)容記載了秦始皇的功德銘和秦二世胡亥的繼位詔書。這個碑刻已經(jīng)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但是在清乾隆五年(1740年)的時候曾毀于一場大火,整個碑刻就遺失了,75年之后泰安知縣蔣伯生在泰山頂玉女池旁邊拾到兩塊殘片,現(xiàn)僅存10個殘字,內(nèi)容是“斯、臣、去、疾、昧、死、臣、請、矣、臣”。秦刻石最初有7塊,但現(xiàn)在僅存瑯玡1塊,泰山1塊,所以這塊秦泰山刻石已成為稀世珍寶,是我國的一級文物。“高臺三上五間正殿是皇帝來時休息的地方。中間是龍椅,兩邊的紅木家具是從民間收集來的,按清朝時的原樣陳列的,家具上有用象牙骨頭、貝殼鑲嵌的人物及花卉紋飾。在殿內(nèi)抱柱上的這幅清乾隆皇帝的詩聯(lián):“唯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橫匾為“勤政親賢”。意思就是說“天下要有一個人來統(tǒng)一治理,但天下不能僅供奉他一人,皇帝要勤于政事,親近賢明”。殿內(nèi)東為書房,西為臥室。

岱廟內(nèi)共存有文物一萬多件,其中一級文物138件,以祭器為主,乾隆皇帝獻給泰山神的祭器中,有三件尤為珍貴,被定為泰山鎮(zhèn)山三寶,都是一級文物?!?/p>

沉香獅子“乾隆27年奉于岱廟,用珍貴的沉香木疙瘩粘合雕制而成,獅子的眼睛用琉璃鑲嵌,各重3、5公斤。沉香木是一種較為名貴的中藥材,盛產(chǎn)于南方,不但木質(zhì)堅硬,而且還散發(fā)著淡淡的清香,以入水即沉為貴。

溫涼玉圭:清乾隆36年奉給泰山神,圭衣90多厘米,重27、75千克,它由兩塊玉組成,上部為純玉制成,質(zhì)密而涼,下部為璞玉制成,所含的雜質(zhì)較多,與上部比較手感稍溫,上涼下溫,故稱“溫涼玉圭”。玉圭的上部刻有日、月、星及海岱河的圖形,意喻泰山神主宰天地,威與天齊,下部刻有“乾隆年制”四個字。

黃釉青花瓷葫蘆瓶:此瓶為一對,是明代嘉靖年間官窯景德鎮(zhèn)精品,燒成后一直珍藏于皇宮中,于清乾隆52年供于岱廟,但是1942年瓷瓶曾被盜走,在轉(zhuǎn)售過程中遺失了一只,現(xiàn)僅存一瓷瓶及另一瓷瓶蓋。

仁安門,岱廟的第三重門,創(chuàng)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間,元代重建,取孔子語“仁者安仁”意思就是說:以仁義治理天下,天下則安?!疤煜職w仁”四個大字是集的李隆基所寫“紀泰山銘”摩崖石碑上的字,四側(cè)回廊是1999年重修恢復元以前的形式,匾額由陳從周所題。

閣老池是古時的一處品級臺,據(jù)說隨帝王來祭神的閣老官員至此止步,不準前行,在石欄池內(nèi)立有九塊玲瓏石,這些石頭是金代大安元年奉符縣令(吳kan)獻給泰山神的。這玲瓏石有多種稱呼,一叫“界石”跟隨帝王來祭神的一品大員至此止步,起到時界線的作用,又叫“扶桑石”據(jù)傳此石從東海運來,東方是日出之地,有神木扶桑,亦有扶桑之國,還有一個俗名為“迷糊石”,這是一個有趣的游戲,以石洞為中心將雙眼閉死,繞石頭正轉(zhuǎn)三圈反轉(zhuǎn)三圈,然后往北走,去摸那棵古柏的樹心,摸到的人泰山神會賜予他大福大貴。

天貺殿:

前面就是岱廟的主體建筑——宋天貺殿。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10月,北宋真宗趙恒率群臣來封泰山,舉行隆重的封禪大典。第二年下詔擴建岱廟,創(chuàng)建天貺殿以供奉泰山神靈?!疤熨L殿”之名就是說這座殿是上天賜予的。大殿采用了“九五”之制,重檐廡殿頂?shù)慕ㄖ问?。所謂“九五”之制就是開間為九,進深為五,以這兩個數(shù)字組合的大殿在古建筑中為數(shù)很少,象征著帝王之尊,而廡殿頂是指殿頂前后左右四面都有斜坡,具有四坡五脊的特征,是古建筑中最高等級的屋頂。天貺殿采用這種最高等級的建筑形式,是為符合泰山神五岳獨尊的身份而設(shè)計的,此殿與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曲阜遼孔廟的大成殿并稱為中國三大殿。殿內(nèi)供奉著東岳大帝泰山神泥塑像。唐玄宗來泰山封禪,給泰山神加封號為“天齊王”,這是泰山神有史記載的帝王給予的第一稱號,北宋真宗又封泰山神為“仁圣天齊王”,大中祥符年又晉封為“天齊仁圣帝”。元世祖忽必烈又封泰山神為“天齊大生仁圣帝”,明太祖朱元璋認為給泰山神加封號是對他的不尊重,于是給泰山神云除“帝”和“王”的稱號,改稱為“東岳泰山之神”,恢復其神的本來面目,并定時派員祭神。皇帝拜祭泰山神時,行三獻二跪六叩之禮。泰山神又稱東岳大帝,民間又傳為黃飛虎,主管生與死,這主要與泰山位于東方有關(guān),日出昭示著生命的開始,日出東方是一日之始,東方屬春又是一年之始,萬物復蘇就在春季,而日落是一天的結(jié)束,伴隨而來的就是黑夜,有升就有落,有生就有死,于是生死的大任順理成章地落在了泰山神身上,他上可管天子百官,下可管黎民百姓。任何人也逃脫不了生與死的問題,所以歷代帝王紛紛來泰山祭天禮地,乞求保佑皇位永存,長命百歲。其上匾額“配天作鎮(zhèn)”為康熙所寫。

泰山神啟蹕回鑾圖:

殿內(nèi)東、西、北三面墻壁上所繪的這幅壁畫名為“泰山神啟蹕回鑾圖”“啟”為出巡之意“蹕”是凈街清道之意,“回鑾”就是返回。整幅畫內(nèi)容描繪了泰山神出巡和回歸的盛況。壁畫是最早繪于宋代,畫長62米,高3、3米,通過描繪泰山神出巡的場面,表現(xiàn)了宋真宗封泰山的威嚴氣派,畫面以大殿后門為界,東半部為“啟蹕圖”,西半部為“回鑾圖”。第一組是送行部分,十八位大學士捧笏送行,這兒也是泰山神的隨從人員,文官在里,武將在外,密密麻麻簇擁著乘座四輪玉輾的泰山神,肅穆莊嚴,上方穿紅袍的就是泰山神的三太子炳靈王,下方是道教神仙延禧真人,他是泰山神的軍師。這一組是奇珍異寶祥獸圖,在珊瑚獅子、白象等,白象的背上有五彩寶瓶,瓶出五彩之光,喻意吉祥如意,兩匹駱駝在出巡圖幅中身上沒有駝東西,這兒是個伏筆,再往前是儀仗隊樂隊,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最后是十八城隍接駕,城隍是地方小神仙,在此恭候泰山神的到來。另一邊是回鑾圖,這是十八城隍由恭候改為送行,注意此處多了一只老虎,因為古帝王出巡還有一層涵義,就是狩獵。再往前與前半部分大致相同,前面駱駝身上是空的,在此它的身上多了卷宗,我們同前邊老虎聯(lián)系起來看,卷宗代表文,老虎代表武,表示泰山神出巡雙豐收。整個畫面有697人,場面宏大,是我省最大一幅壁畫,畫面內(nèi)容在全國實屬罕見,是古代藝術(shù)的魂寶。殿內(nèi)銅釜鑄于明代,是古代舉行廟會時舍粥用的。銅鏡的四周雕有纏枝花紋,上端的兩角有祥云紋,云紋當中各鑄有14個圓,合起來為28個,意指天上二十八個星宿。鏡面上端高浮雕女神,此鏡是明弘年間鑄造,原是遙參亭碧霞元君神像后的供物。1936年移到這兒保護起來。據(jù)說一切妖魔鬼怪在此一照就會原形畢露,所以又叫照妖鏡。

后面的三組建筑是后寢宮,創(chuàng)建于北宋,宋真宗認為泰山神即封成“帝”,就沒有皇后,因而給泰山神想象了一位皇后,封為“淑明后”并建這三宮以供其居住。

推薦山東營商環(huán)境講座心得體會及收獲二

岱廟古稱東岳廟、泰岳廟,也叫泰廟,明代開始稱為岱廟。它是泰山上下現(xiàn)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是古代帝王來泰山時祭祀泰山神的場所。據(jù)文字記載及文物調(diào)查證實,岱廟初建于秦漢,隨著泰山神信仰的逐步增大,岱廟規(guī)模也日益增大,以宮城形制來營造岱廟,是宋代以來所嚴格遵循的制度。

先看一下岱廟的平面圖。整個岱廟呈長方形,四周城墻高筑,四角都建有角樓,總占地面積約占9、6萬平方米,城內(nèi)布局嚴謹,對稱規(guī)整,以一條南北方的軸線為中心,主要建筑依次排列在中軸線上,左右兩邊以庭院形勢對稱分布,這些院落各自獨立,以幽雅、質(zhì)樸的風格與主要建筑的莊嚴、肅穆相映成趣,即主次分明,又完整統(tǒng)一。

游岱廟要從遙參亭開始。遙參亭又名“草參亭”是岱廟的前庭,古帝王來岱廟祭祀泰山神之前必先在遙參亭舉行一個簡單的拜儀式,遙參也就是遙遙祭拜的意思。在遙參亭與岱廟之間的中軸線上,是清康熙11年,山東布政使施天裔和巡撫兵部右侍郎趙祥星組織人筑建的“岱廟坊”,石坊的上部為仿木結(jié)構(gòu),在石坊的梁柱,額板等地分別雕有“鋪首銜環(huán),丹鳳朝陽,二龍戲珠,群鶴鬧蓮,天馬行空,麒麟獻寶等二十余幅圖案,圖案設(shè)計均采用對稱的手法,體現(xiàn)出了我國古代工匠精湛的雕刻工藝,是我國現(xiàn)存清代石雕建筑珍品。

岱廟四周有八個門,朝正南的為五個,中為正陽門,正陽門兩側(cè)為“掖門”掖門兩側(cè)東為“仰高門”西為“見大門”,意思就是說仰望泰山之高,目睹泰山之大。

配天門是岱廟的第二重門,創(chuàng)建于北宋的大中祥符年間,取孔子語“德配天地”之意,解放后曾多次整修,現(xiàn)懸掛的“配天門”牌是當代書法家舒同書寫,殿內(nèi)原供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方星宿,現(xiàn)在是流動展室,為泰山民俗展。

走右邊,此為三靈候殿,祭祀周朝諫官唐宸、葛雍、周武三人,傳說宋真宗東封泰山時,在南天門見三神人,加封為“三靈候”后來建此殿專為祭祀?,F(xiàn)神像早已被毀,在殿中間陳列有泰山石上刻“泰山石敢當”。

在岱廟內(nèi)共有碑刻二百多塊。有“宣和修泰岳廟記碑”它立于北宋宣和六年,也就是公元1124年,是宋微宗遣人修岱廟的記事碑,碑高9、25米,寬2、1米,僅龜座就高1、85米,重約4萬斤,是泰山上下現(xiàn)存最大的一通龜趺碑。據(jù)碑中記載,此次重修后,岱廟內(nèi)的古建筑共有八百一十三楹,碑文由翰林學士宇文粹中撰寫,朝散大夫篆額并書,碑陽刻有明萬歷十六年(公元1588年)。山東巡撫中州李戴,巡撫清源吳龍徵(zheng) 題,田東書寫的“萬代瞻仰”四個大字。前人有很多豐碑,在明代時被借用,即在碑最刻上幾個大字,此碑就是如此。

進漢柏院,門匾上寫“炳靈門”。這處雅致的小院名叫漢柏院,因院內(nèi)保存有五棵柏樹,相傳為漢武帝公元前110年來泰安封禪時親手栽植而得名,在院的北面是一座炳靈宮,供奉著泰山神的三太子炳靈王,1929年毀于戰(zhàn)火,1959年在炳靈殿舊址建起漢柏亭,此院內(nèi)共有碑刻90余塊。西北側(cè)中間一塊,是清乾隆皇帝御制的漢柏圖碑,乾隆皇帝的詩文留世的很多,但畫卻很少見,尤其是刻在石碑上的更不多見。乾隆曾十次來泰安,六次登上泰山,在泰山留下170余首詩文,漢柏連理枝這幅圖是乾隆回去后憑記憶繪制的。北邊這通碑是清康熙年間,河道總督張鵬翮(he),所題寫“漢柏”詩(詩文:古柏千年倚碧巒,太平頂上覺天寬,晴空白鶴時來舞,云外逍遙得靜觀)。南面這通碑是由明崇禎年間陳昌言繪制的。碑額“漢柏圖贊”由左佩璇篆寫。

《第一山碑》是由北宋的四大書法家之一米芾書寫,米芾是北宋的書畫大家,以行書成就最高。若仔細觀賞三字,可謂各有特色,后人總結(jié)了三大特點,“1、三字筆畫不一樣粗細:“第”字筆用筆較細,書寫瘦長,“一”和“山”字寫得粗壯2、在這碑上三字所占位置不平均,“第”字占了碑了的一多半,“一”和“山”字只占了下面的一小部分3、三字所用字體不太一樣,“第”字為行書,“一”字寫得放松,有點草書的感覺,且有春蠶吐絲的意境,“山”字寫的穩(wěn)重,其中的一橫有點隸書的味道,整體觀賞此碑,立在這兒很穩(wěn),有穩(wěn)如泰山之意。

東御座在元明時是貴賓休息的地方。明代稱迎賓堂,清朝時乾隆皇帝將它改為“駐畢亭”,這里成為乾隆皇帝來泰山時臨時休息的地方。因它處在岱廟的東華門內(nèi),又是帝王休息的場所,所以又稱“東御座”。(這幾個字是當代書法家李傳周所書)它是一個四合院式的建筑。由垂花門、儀門、大門、正殿和廂房影壁組成。

院內(nèi)保存有我們現(xiàn)存最早碑刻之一的《秦刻石》,又名《李斯小篆碑》,此石刻是我國最早的記敘功德的刻石,它原立于泰山頂碧霞祠西側(cè)玉女池旁,刻石原有222字,主要內(nèi)容記載了秦始皇的功德銘和秦二世胡亥的繼位詔書。這個碑刻已經(jīng)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但是在清乾隆五年(1740年)的時候曾毀于一場大火,整個碑刻就遺失了,75年之后泰安知縣蔣伯生在泰山頂玉女池旁邊拾到兩塊殘片,現(xiàn)僅存10個殘字,內(nèi)容是“斯、臣、去、疾、昧、死、臣、請、矣、臣”。秦刻石最初有7塊,但現(xiàn)在僅存瑯玡1塊,泰山1塊,所以這塊秦泰山刻石已成為稀世珍寶,是我國的一級文物?!案吲_三上五間正殿是皇帝來時休息的地方。中間是龍椅,兩邊的紅木家具是從民間收集來的,按清朝時的原樣陳列的,家具上有用象牙骨頭、貝殼鑲嵌的人物及花卉紋飾。在殿內(nèi)抱柱上的這幅清乾隆皇帝的詩聯(lián):“唯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橫匾為“勤政親賢”。意思就是說“天下要有一個人來統(tǒng)一治理,但天下不能僅供奉他一人,皇帝要勤于政事,親近賢明”。殿內(nèi)東為書房,西為臥室。

岱廟內(nèi)共存有文物一萬多件,其中一級文物138件,以祭器為主,乾隆皇帝獻給泰山神的祭器中,有三件尤為珍貴,被定為泰山鎮(zhèn)山三寶,都是一級文物?!?/p>

沉香獅子“乾隆27年奉于岱廟,用珍貴的沉香木疙瘩粘合雕制而成,獅子的眼睛用琉璃鑲嵌,各重3、5公斤。沉香木是一種較為名貴的中藥材,盛產(chǎn)于南方,不但木質(zhì)堅硬,而且還散發(fā)著淡淡的清香,以入水即沉為貴。

溫涼玉圭:清乾隆36年奉給泰山神,圭衣90多厘米,重27、75千克,它由兩塊玉組成,上部為純玉制成,質(zhì)密而涼,下部為璞玉制成,所含的雜質(zhì)較多,與上部比較手感稍溫,上涼下溫,故稱“溫涼玉圭”。玉圭的上部刻有日、月、星及海岱河的圖形,意喻泰山神主宰天地,威與天齊,下部刻有“乾隆年制”四個字。

黃釉青花瓷葫蘆瓶:此瓶為一對,是明代嘉靖年間官窯景德鎮(zhèn)精品,燒成后一直珍藏于皇宮中,于清乾隆52年供于岱廟,但是1942年瓷瓶曾被盜走,在轉(zhuǎn)售過程中遺失了一只,現(xiàn)僅存一瓷瓶及另一瓷瓶蓋。

仁安門,岱廟的第三重門,創(chuàng)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間,元代重建,取孔子語“仁者安仁”意思就是說:以仁義治理天下,天下則安?!疤煜職w仁”四個大字是集的李隆基所寫“紀泰山銘”摩崖石碑上的字,四側(cè)回廊是1999年重修恢復元以前的形式,匾額由陳從周所題。

閣老池是古時的一處品級臺,據(jù)說隨帝王來祭神的閣老官員至此止步,不準前行,在石欄池內(nèi)立有九塊玲瓏石,這些石頭是金代大安元年奉符縣令(吳kan)獻給泰山神的。這玲瓏石有多種稱呼,一叫“界石”跟隨帝王來祭神的一品大員至此止步,起到時界線的作用,又叫“扶桑石”據(jù)傳此石從東海運來,東方是日出之地,有神木扶桑,亦有扶桑之國,還有一個俗名為“迷糊石”,這是一個有趣的游戲,以石洞為中心將雙眼閉死,繞石頭正轉(zhuǎn)三圈反轉(zhuǎn)三圈,然后往北走,去摸那棵古柏的樹心,摸到的人泰山神會賜予他大福大貴。

天貺殿:

前面就是岱廟的主體建筑——宋天貺殿。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10月,北宋真宗趙恒率群臣來封泰山,舉行隆重的封禪大典。第二年下詔擴建岱廟,創(chuàng)建天貺殿以供奉泰山神靈?!疤熨L殿”之名就是說這座殿是上天賜予的。大殿采用了“九五”之制,重檐廡殿頂?shù)慕ㄖ问?。所謂“九五”之制就是開間為九,進深為五,以這兩個數(shù)字組合的大殿在古建筑中為數(shù)很少,象征著帝王之尊,而廡殿頂是指殿頂前后左右四面都有斜坡,具有四坡五脊的特征,是古建筑中最高等級的屋頂。天貺殿采用這種最高等級的建筑形式,是為符合泰山神五岳獨尊的身份而設(shè)計的,此殿與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曲阜遼孔廟的大成殿并稱為中國三大殿。殿內(nèi)供奉著東岳大帝泰山神泥塑像。唐玄宗來泰山封禪,給泰山神加封號為“天齊王”,這是泰山神有史記載的帝王給予的第一稱號,北宋真宗又封泰山神為“仁圣天齊王”,大中祥符年又晉封為“天齊仁圣帝”。元世祖忽必烈又封泰山神為“天齊大生仁圣帝”,明太祖朱元璋認為給泰山神加封號是對他的不尊重,于是給泰山神云除“帝”和“王”的稱號,改稱為“東岳泰山之神”,恢復其神的本來面目,并定時派員祭神?;实郯菁捞┥缴駮r,行三獻二跪六叩之禮。泰山神又稱東岳大帝,民間又傳為黃飛虎,主管生與死,這主要與泰山位于東方有關(guān),日出昭示著生命的開始,日出東方是一日之始,東方屬春又是一年之始,萬物復蘇就在春季,而日落是一天的結(jié)束,伴隨而來的就是黑夜,有升就有落,有生就有死,于是生死的大任順理成章地落在了泰山神身上,他上可管天子百官,下可管黎民百姓。任何人也逃脫不了生與死的問題,所以歷代帝王紛紛來泰山祭天禮地,乞求保佑皇位永存,長命百歲。其上匾額“配天作鎮(zhèn)”為康熙所寫。

泰山神啟蹕回鑾圖:

殿內(nèi)東、西、北三面墻壁上所繪的這幅壁畫名為“泰山神啟蹕回鑾圖”“啟”為出巡之意“蹕”是凈街清道之意,“回鑾”就是返回。整幅畫內(nèi)容描繪了泰山神出巡和回歸的盛況。壁畫是最早繪于宋代,畫長62米,高3、3米,通過描繪泰山神出巡的場面,表現(xiàn)了宋真宗封泰山的威嚴氣派,畫面以大殿后門為界,東半部為“啟蹕圖”,西半部為“回鑾圖”。第一組是送行部分,十八位大學士捧笏送行,這兒也是泰山神的隨從人員,文官在里,武將在外,密密麻麻簇擁著乘座四輪玉輾的泰山神,肅穆莊嚴,上方穿紅袍的就是泰山神的三太子炳靈王,下方是道教神仙延禧真人,他是泰山神的軍師。這一組是奇珍異寶祥獸圖,在珊瑚獅子、白象等,白象的背上有五彩寶瓶,瓶出五彩之光,喻意吉祥如意,兩匹駱駝在出巡圖幅中身上沒有駝東西,這兒是個伏筆,再往前是儀仗隊樂隊,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最后是十八城隍接駕,城隍是地方小神仙,在此恭候泰山神的到來。另一邊是回鑾圖,這是十八城隍由恭候改為送行,注意此處多了一只老虎,因為古帝王出巡還有一層涵義,就是狩獵。再往前與前半部分大致相同,前面駱駝身上是空的,在此它的身上多了卷宗,我們同前邊老虎聯(lián)系起來看,卷宗代表文,老虎代表武,表示泰山神出巡雙豐收。整個畫面有697人,場面宏大,是我省最大一幅壁畫,畫面內(nèi)容在全國實屬罕見,是古代藝術(shù)的魂寶。殿內(nèi)銅釜鑄于明代,是古代舉行廟會時舍粥用的。銅鏡的四周雕有纏枝花紋,上端的兩角有祥云紋,云紋當中各鑄有14個圓,合起來為28個,意指天上二十八個星宿。鏡面上端高浮雕女神,此鏡是明弘年間鑄造,原是遙參亭碧霞元君神像后的供物。1936年移到這兒保護起來。據(jù)說一切妖魔鬼怪在此一照就會原形畢露,所以又叫照妖鏡。

后面的三組建筑是后寢宮,創(chuàng)建于北宋,宋真宗認為泰山神即封成“帝”,就沒有皇后,因而給泰山神想象了一位皇后,封為“淑明后”并建這三宮以供其居住。

您可能關(guān)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