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指一種讀書、實踐后所寫的感受性文字。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可是卻無從下手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推薦山東琴書梁祝下山心得體會精選一
梁山腳下一片空曠的廣場,東邊矗立著大文學家施耐庵的石雕像,梁山人民對這位大文學家有著特殊的感情,在他的筆下,水泊梁山是一幅風俗畫卷。
走過廣場,沿石階上行,走百余米,半山腰辟出一塊大空地,南面是幾十米高的立仞石壁,上有著名書法家舒同寫的水泊梁山”,每個字大如方斗,染成紅色,格外醒目。在這面石壁上還有歷代文人墨客的題詩題詞。
廣場東邊是一處人造景觀,是仿當年的水寨建成的。出水寨穿空地,登上陡石階,不遠便是梁山山道上的第一景:斷金亭。這是一個八角亭,亭頂起脊飛檐,古樸大方。這里是豹子頭林沖殺掉王倫,接納晁蓋等人入伙的地方。斷金亭也叫同心亭”,是取《易經》二人同心,其力斷金”之意。順著山路往上走,就是宋江馬道”。
宋江馬道”是柏樹林中一人一馬并行的小路。穿過宋江馬道”來到了黑風口,此處因李逵大鬧黑風口故事而揚名。山坡上有黑旋風李逵的石雕像,怒目圓睜,雙手揮著兩柄大板斧,威風凜凜。附近立一座石碑,上面是書法家沙孟海題寫的黑風口”三個字。有趣的是李逵的石雕像前不遠有一塊巨石,上面有一個腳印,又大又深,上刻一行字孫二娘歇腳處”,表明梁山既有武林好漢,亦有巾幗英雄。
離開黑風口,往上約二十米,就是宋江寨墻。寨墻是用石塊壘起來的,有半米多高?!端疂G》載,這道寨墻當時有丈余高,現在看到的只是殘墻。當年是宋江大寨圍墻,分內墻和外墻,為起義農民筑建。原高丈余寬七尺,北側有兩重擰頭門,易守難攻,固若金湯。幾經戰(zhàn)火,現已塌落為殘垣。那么,這寨墻到底是不是宋江時建的呢?已無從考證。有史書記載:宋江起義于河北,被稱為河北劇賊”,早在宣和元年(公元一一一九年)十二月已引起宋王朝的注意,曾下詔招降。宋江未受招安,繼續(xù)進行斗爭,出沒于青、濟、濮、鄆等州,又被稱京東賊”。宋史記載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宋江起義軍在水泊梁山扎寨,也就是指這個時期,宋江義軍在京東地區(qū)嘯聚亡命,剽掠山東,一路州縣大震,吏多避匿?!闭f明宋江義軍有較大發(fā)展。后來宋江南下經沂州時遭官軍襲擊,損失較大。宣和三年宋江又結集力量再次移軍南下,進入淮南,又被官軍稱為淮南盜”。二月間到海州附近遇知州張叔夜的伏兵,損失慘重。據《宋史·張叔夜傳》記載,宋江也是在這時向朝廷投降的。宣和四年,朝廷重臣折可存參與鎮(zhèn)壓方臘起義后,班師回朝,到開封后奉御筆,捕草寇宋江”。宋江終于被秋后算賬”遭滅頂之災。從這段史實看,宋江征剿方臘屬《水滸》的文學描寫。
第一道宋江寨墻往上不遠,是第二道宋江寨墻。上山的路也陡峭了許多。在隱隱的樹叢中能看到一幢古建筑物的屋頂,那就是水滸寨了。
水滸寨坐落在虎頭峰上,坐北朝南,氣勢壯觀雄偉。大門前有一個石頭砌成的平臺,約有八十多平方米。平臺四周是石欄,憑石欄往下看是峭壁,山勢險峻。如果峭壁下是水的話,虎頭峰便成了汪洋中的島,想上來絕非易事。
水滸寨的門前有一對石獅子。門樓的門匾是美術家、雕塑家劉開渠先生題的水滸寨”三個大字。門兩邊還有楹聯,也是劉開渠先生的手筆。推開大門,迎面看到的是氣勢雄偉的忠義堂。忠義堂”三個字是由美術大師劉海粟先生題寫的,金碧輝煌。
忠義堂的兩邊是東西偏殿,三十六天罡的彩雕設置于內,這些彩雕比真人要大一些,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個個都是風風火火的好漢。
院子當中豎著三根旗桿,當中的一根掛著杏黃旗,上繡替天行道”四個大字。東邊的旗桿上掛著紅旗,上寫山東呼保義”;西邊的旗桿上也掛著紅旗,上書河北玉麒麟”。立于虎頭峰上,耳邊仿佛又響起了古戰(zhàn)場上的鐵馬嘶鳴,鼓角震天。那些叱咤風云的梁山好漢們在中國農民起義的歷史上寫下了不朽的篇章,令人敬仰。
推薦山東琴書梁祝下山心得體會精選二
各位游客、各位先生、小姐,一路辛苦了,歡迎您來趵突泉游園賞泉。
我們公園始建于一九五六年,因內有趵突泉而得名?,F居市中心,位于濼源大街西首。趵突泉周圍泉池眾多,形成了趵突泉群。著名的金線泉、漱玉泉、馬跑泉、臥牛泉、皇華泉、柳絮泉、老金線泉、洗缽泉、尚志泉、螺絲泉、滿井泉、無憂泉、白云泉、望水泉、東高泉、登州泉、杜康泉、混沙泉、龍池泉、白龍灣等,構成了四大泉群之首。作為眾泉之冠趵突泉成了泉城的獨特象征。
我們趵突泉公園以觀泉、賞魚、品茶、山石、文化為特色,以小巧玲瓏、步移景異,清潔幽靜、古樸典雅而著稱。全園共規(guī)劃為十個景區(qū),這就是趵突泉景區(qū)、三大殿景區(qū)、尚志堂景區(qū)、漱玉泉景區(qū)、東門入口區(qū)、楓溪景區(qū)、滄園景區(qū)、白雪樓區(qū)、南門入口區(qū)、萬竹園景區(qū),總面積近百畝。
趵突泉景區(qū)在我們公園內西側,是全園構圖中心,由亭、堂、廊、榭組成了一個封閉空間,高低錯落的建筑像眾星捧月一樣,簇擁著噴突騰涌的趵突泉,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欣賞泉景,被譽為濼水之源,在史書上第一次出現是春秋上關于魯桓公和濟襄公談判兩國邊界一事的記載。魯桓公十七年(公元前695年)。齊國和魯國因邊界爭執(zhí)發(fā)生戰(zhàn)爭,次年春,魯桓公到齊國談判邊界問題,會齊侯(齊襄公)于濼。濼,濼水的源頭,即趵突泉。所以趵突泉為人所知已經有二千五、六百年的歷史了。當然那時濼水之源,名字并不叫趵突泉,北魏時,因泉上建有娥姜(英)廟,谷稱娥姜(英)水,直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文學家曾鞏始稱為趵突泉,并流傳至今。不過,宋朝.金代曾有人稱叫“溫泉”、“檻泉”、“爆流泉”、“瀑流泉”等等,但都不如趵突泉這個名字精當傳神。
趵突泉,三窟并發(fā),聲如隱雷,“泉源上奮”,“水涌若輪”稱“趵突騰空“?!霸旗F潤蒸”是趵突泉一景。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攝氏18度左右,到了嚴冬早晨,水面上水氣裊裊上升,象一層薄煙,一邊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一邊是樓閣彩繪,雕梁畫棟,這一切與淡淡的薄霧,構成一幅奇妙的人間仙境.奇特景觀為濟南八景之一,歷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詩人多有贊美。諸如宋代曾鞏、蘇軾、金代元好問,元代趙孟府、張養(yǎng)浩,明代王守仁,清代王士禎、蒲松齡、何紹基等都有吟泉佳作??滴酢⑶』实鄱荚邗劳蝗厡懺娍淌?,頌揚名泉,當代文豪郭沫若等也都有贊頌的美文。
趵突泉東西之間的這座南北向的小橋,名曰來鶴橋,原為木橋,明代萬歷初所建,天啟末年重修,濟南解放后擴建公園時將其改建為石橋。橋南首的彩繪木牌坊是原來的樣子,牌坊匾額朝南的一面上刻“洞天福地”;朝北的一面是“蓬山舊跡”,“蓬山”指傳說中東海神山的蓬萊、方丈、瀛州三座神山,趵突泉為何稱“蓬山舊跡”?意為東海神山不過傳說而已,誰也沒有見過,但趵突泉的三股水其狀如山,但不可攀,好象神話中的蓬萊仙山一般,所以稱其為“蓬山舊跡”。泉池西側伸入水中的小亭叫觀瀾亭,此亭建于明朝天順五年(1461),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亭西墻壁上嵌刻的兩塊石碑,一塊“觀瀾”兩個大字,取自孟子.盡心“觀水有術,必觀其瀾”,為明代書法家張欽的墨跡。另一“第一泉”的石刻,是清朝同治年間王鐘霖的手筆。亭東泉池中這塊半浸水中的石碑,上鐫三個雄健大字:趵突泉,為明代山東巡撫胡纘宗所寫,細心的游客有的可能會發(fā)現突變成了“突”,缺了兩點,傳說勁挺柱涌的三股水把“蓋子”頂掉了,才使“突”字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當然這只是形容泉水勢強,人們的一種遐想。泉池南岸透窗臨池榭廊是解放后所建,近年來成了“閑時墨客會名優(yōu)”京劇名流演出的舞臺。趵突泉東池北岸,依水而著,窗明幾凈的建筑就是有名的蓬萊茶社,又稱望鶴亭茶社,清代文人施閏章曾寫詩歌曰:“仰而見山之青,俯而見泉之潔,清流激湍兮,孰浚其源?潛蛟出蟄兮,飛虹蜿蜒”。說明這個地方在當時是極目遠眺,俯首凝視,觀賞領略遠近山水之美的絕妙境地。據說當年康熙、乾隆兩個皇帝都曾在這里臨水靜坐,品茗賞泉,領略趵突泉的萬般風韻。當品嘗到趵突泉水后,竟將南巡中攜飲之北京玉泉水全部換為趵突泉的水,故有“潤澤春茶味更真”,不飲趵突泉的水,空負濟南游之說。趵突泉池北岸的大殿叫“濼源堂”,緊挨濼源堂的兩座大殿,統稱呂祖廟,也叫“呂仙祠”、“呂公祠”、“呂祖閣”。
這三座大殿坐北朝南,在同一中軸線上,自成院落,是一組較大的古建筑群。解放前,第一大殿祀道教八仙之一的呂洞賓,稱“呂祖閣”,第二大殿祀呂洞賓的教師鐘離權,稱“鐘離宮”,上層祀文昌,第三大殿是斗母殿。最南的大殿濼源堂,三間兩層,歇山飛檐,古色古香,楹柱上的木刻楹聯,“云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是趙孟府的泳泉句,由當代著名書法家金榮先生書寫。一大殿始建于北宋熙寧年間,南殿臨濼水的源頭,故稱“濼源堂”,北殿面對歷山故稱“歷山堂”,解放后恢復為“濼源堂”。游客們看到中間這座殿堂叫娥英祠,娥英祠是紀念大舜的兩妃娥皇和女英而建,據水經注記載:“濼水谷謂之娥姜水。以泉源的娥英祠故也”足以證明在1500年前就建有此祠?,F在的祠是明代建筑。娥英祠后面的“三圣殿”是清代建筑。在院落內花格透墻鑲嵌著的30余方石刻都是明清時名人的泳泉佳作,院內這尊石碑,前書“激湍”二字,后再題趵突泉作出自康熙和乾隆之手,兩個皇帝在同一石碑題詞作詩,在國內極為少見,這些碑文,石刻文物不僅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也是研究泉水文脈不可多得的史料。
游客同志們,這里是尚志堂景區(qū)。尚志堂原是“金線書院”(亦名尚志書院),由金線泉得名,同治九年,山東巡撫相寶禎建書院,手書額“尚志堂”,“尚志”是“仁義”的意思。堂后設齋舍數十間,門口寫著“金泉精舍”。此后,相繼改為“校士館”、“師范傳習所”、“存古堂”,是專門培養(yǎng)科舉人才的機構。院外三面小溪環(huán)抱,泉水深淙,沿屋穿廊,使整個院落顯的敞中有蔽,鬧中有靜。北廳房為主建筑,背后有修竹、芭蕉相掩。西廊的冬青樹叢,掩映道路,形成綠廊。院內名石“待月峰”屬宋代壽山艮岳遺物,上面布滿月形透洞,每當皓月當空,月光穿過洞穴,灑在池邊水中,景觀奇特,故有詩贊詠:“精靈俊逸玉玲瓏,神工鬼斧渾然成,一輪三十六輪月,變幻俱在此石中”。(竹石軒)尚志堂院中栽植的白玉蘭,紫玉蘭,初春花開,芳香撲鼻,人們還把該院稱作“玉蘭院”。
漱玉泉景區(qū)與尚志堂景區(qū)相鄰。東側高近4米,重約8噸的太湖石,挺拔露骨,筋絡明顯,紋理凹凸,具有皺、痩、透的優(yōu)點,名叫龜石,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張養(yǎng)浩之物。別小看這塊石頭,它是重要文物,現鳳、龍、麟稱為四大靈石,是唯一保存下來的一塊名石,極為珍貴,稱為鎮(zhèn)城之石,堪稱泉城第一名石。傳說在這塊石下留影將可健康長壽。這方名石立于這蒼松翠竹之間,宛若一幅立體山水畫軸。龜石北面隔路處的假山建于六十年代,泉溪環(huán)繞,山徑盤曲,青松垂蔭,登高望下可一覽園內外景色。漱玉泉是大家看到的這個呈長方形,四壁欄桿皆有漢白玉石砌成,潔白溫潤,清澈可見的泉池。您們看,泉水從石壁上平展溢出,狀如水晶簾幕,經過一片云集的亂石斜濺,活潑歡騰地瀉入這方遠二十余公尺的池塘里,其聲瑯瑯,響若漱玉,相傳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居住時,經常在泉邊梳妝打扮。漱玉泉對面的這座民族形式的小院落,是為紀念李清照而建的“李清照紀念堂”。這是根據李清照故居在漱玉泉邊的歷史記載,按照民族風貌六十年代的建筑。院內由正廳溪亭、疊翠軒、回廊、大門構成,奇峰聳立,松竹掩映,整個院落顯得樸實清幽。門樓、正廳、迎門屏風前后均為當代文豪郭沫若民題字。正廳楹聯“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漱玉集中金石錄里文采有后主遺風”的對聯體現著郭沫若大師的文才。院內東墻壁嵌刻的20方石刻墨跡出自啟功、蔣維崧等著名書法家之手。紀念堂正廳,迎門聳立的李清照全身塑像,為著名雕塑家王照善等人創(chuàng)作。廳內陳列的李清照生平事跡、各種版本的著作和書畫家為紀念堂所作的字畫極為珍貴難得。漱玉泉景區(qū)名泉眾多,除了千秋飛流的漱玉泉,還有春城飛花的柳絮泉、千載神奇金線泉,古樸如鏡皇華泉,水聲聲情馬跑泉等諸多名泉。您們看,天資慧質的李清照難道不正是這名泉爭流的優(yōu)美環(huán)境和晶瑩透明的泉水孕育而成嗎?
東門入口區(qū)建筑中采用了許多“建筑小品”。運用障景手法,迎門疊山,避免一覽無余,山高4米,寬13米,長30米,氣勢磅礴,青條披扶,松柏儲澗。山后溪流環(huán)抱,山中洞壑幽深。游人可繞繞山穿洞進入南側景色開朗的楓溪區(qū)。楓溪開闊狹長,透視線達120余米。前景為向島榭,中景為曲橋,遠景是假山,山后跌瀑布,兩岸植花木,景深悠悠。
趵突泉東南的滄園,是一九五六年為紀念明代嘉清年間濟南的著名詩人,也就是“后七子”之一的李攀龍(滄溟)所建,因其自稱滄海一勺,故為滄園,共三廳兩院,外廊環(huán)繞,曲廊相圍,園內植有奇花異木,陳列有各種盆景,如果在冬季,蒼松滴翠,修竹婆娑,臘梅盛開,恰似一幅立體歲寒三友圖。滄園,內設王雪濤畫,王雪濤是當代著名畫家,善長小寫意,與潘天壽、李苦禪等齊名,展室內珍藏著200余幅珍品遺作,供游人長期觀賞。
白雪樓景區(qū)西臨無憂泉,東靠楓溪島、南沿新泉池,白雪樓位于景區(qū)中心。原來的白雪樓是明代萬年間所建,樓是五間兩層,坐北朝南,前面出廈,落地木鬲,起初稱“歷山書院”、“白雪書院”直到嘉慶八年,樓上房檐下方有“白雪樓”匾額。光緒年間,在此居住的膠州人匡源在門的上方又雕刻了“李滄溟先生祠”的匾額。房舍后為李姓居住,擴建公園時被拆除。白雪樓是李攀龍的讀書處。李攀龍(1514-1570),字于鱗,號滄溟居士,歷城人,是明代著名文學家,中國文學史上后七子之一,被尊為“宗工巨匠”,蔚為一代詞宗。倡導文學復古運動,寫過不少出色的五、七言律詩和絕句,人稱“為三百年絕調”,著有滄溟先生集,考中進士后去陜西任按察司提學副使。嘉靖三十五年,因與巡撫殷中丞意見不合,辭職東歸,后起復為浙江按察司副使,轉河南按察使,卒于官。白雪樓景區(qū)藤蘿掩蔭,地形開闊成了趵突泉的文化娛樂中心,每天絲弦悠揚,古箏陣陣,專業(yè)劇團為游客獻上他們精心創(chuàng)作的節(jié)目,聽曲觀泉別有一番情趣。
趵突泉南大門占地1575平方米,東西長47.5米,南北深13米,主門高8.4米,設計新穎,古今結合,造型別致具有傳統風格和地方特色,韻味十足的垂花門,配以懸山歇山鉤連干革塔屋面,門樓飛檐,前后丹柱,雙脊比翼。紅柱、綠瓦,盎然古意。石級、圍欄、平臺典雅莊重。門前方池總長29米,寬9米,池內吐水吐雨,人造噴泉珠濺玉。大門內外顏額上的“激湍”、“趵突泉”金字匾牌取自康熙、乾隆手跡,門內側“濼源門”集書圣王羲之之字。抱柱前“噴珠屑玉水瀾翻,盈魯育齊相鼎峙”的楹聯摘取自乾隆的詩文筆跡。整個建筑空間通透,園景顯露,景色交融,流線貫通,迎門假山上的紅楓、耐冬、青松、翠竹與大門相映增輝,優(yōu)美和諧,有關專家認定,趵突泉南大門堪稱中國園林第一門。是濟南又一重要景觀。
萬竹園是趵突泉的園中園,位于公園西鄰,是一座環(huán)境清幽、景色宜人的園林勝景,它占地18畝,以13個不同院落組成,園內外有白云、白龍、東高、望水、登州、杜康諸名泉,是一處獨具風格的私人庭園。萬竹園之名始見于元朝,明代隆慶四年(1570)宰相殷士儋歸隱濟南,居萬竹園易名為“通樂園”,又名“川上精舍”,清朝康熙年間,濟南著名詩人王蘋購得此園,又易名為“二十四泉草堂”,取園內望水泉居濟南二十四位之意。到了民國初年,軍閥張懷芝占據該園,歷經數年修建方成今日規(guī)模,一九八四年正式對外開放,一九八六年,著名國畫大師李苦禪紀念館設在園內,李苦禪珍藏的書畫、文物及本人作品共400余件長期展出,供游人觀賞,萬竹園也稱李苦禪紀念館。萬竹園由四部分組成,前、東、西三園成品字形排列,在北方四合院的基礎上,揉合了江南古典園林的特點和風格,利用墻、廊、溪、橋等對空間進行分割,構成了層層迭迭的院落。這個園子現有186間房舍,各院廳房都在一條中軸線上,曲廊環(huán)繞,院院相連,樓、堂、亭廡參差錯落,梁、額枋等處彩繪和雕刻的人物、鳥獸巧奪天工,細膩逼真。進門假山為清末民初遺物,萬竹園以竹為基調,各色名貴花木繁多,如玉蘭院、石榴院、海棠院、木瓜院等。萬竹園是個不可多得的園林,一九九三年被收入中國傳統民居圖集,它無論從園林藝術,還是從歷史文物來說,都是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推薦山東琴書梁祝下山心得體會精選三
聞名天下的蓬萊閣自建成雛形后,歷代文人騷客慕名而來者甚多,置此佳景勝地,他們往往雅興大發(fā),揮書潑墨。
在天后宮前院的戲樓兩側各有紅褐色巨石三尊,兩兩相對,像三臺星座。為此清代大學者阮元命名此石為三臺石,刻石嵌于天后宮前殿外壁上。阮元在清代官至湖廣、云南總督,精于書法,善于雕刻金石,墨跡傳世不多,此隸書刻石極為珍貴。
天后宮前院彎處,有一塊草書體“壽”字碑特別引人注目,這個“壽”字是五代時道人陳摶老祖寫的,看起來遒勁有力,瀟灑飄逸。它的另外特別處在于草寫的“壽”字竟是由“富、費、林”三字組成。據說含有“植好林木,富足長壽”的意思。
在蓬萊閣主閣的閣底正門懸掛的橫匾“蓬萊閣”,是清代書法家鐵保的手跡。字寫得雄渾有力,剛健俊朗。主閣后面間隔不遠避風亭和臥碑亭內,也各有珍貴的書法刻石。避風亭內有刻石25方,其中9方是曾任登州軍事首腦袁可力的《觀海市》詩,字是明朝書法家董其昌寫的,一代石刻高手為其刻石。因此,這九方石刻確為珠聯璧合之作,堪稱三絕。臥碑亭里的橫臥石碑則因留有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的手跡而彌足珍貴,臥碑正面刻的行草《題吳道子畫》,背面刻的是蘇東坡的正楷《登州海市》。
眾多名人的墨寶中,有兩處別有典故。一處是蓬萊閣主閣后壁上的“海不揚波”,細看這氣勢雄偉的字體,你會察知那“不”字明顯是后來補上的。這是怎么回事?據介紹,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山東巡撫托渾布兼辦海防。當有一天他登上蓬萊閣時,望著廣闊無際的大海,觸景生情,揮筆寫下了“海不揚波”四個字,表達了他希望萬里海疆平安無事的心情。哪知道,1894年,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了,戰(zhàn)火蔓延至蓬萊。1895年1月18日,日艦炮擊蓬萊,一發(fā)炮彈(碰巧是啞彈)擊中了“不”字,于是“海不揚波”成了“海揚波”。這啟發(fā)人們沒有富強的國家和強大的海防,海不揚波的愿望始終是個幻想。
另一處是蓬萊閣東側的“碧海丹心”石刻,這是著名愛國將領馮玉祥的手跡。馮將軍當年為何要寫這幾個字呢?據說,1939年5月,正值抗日戰(zhàn)爭最為艱苦的時候,馮玉祥將軍與國民黨元老李烈鈞等人同游蓬萊。憂于時局的李先生對馮將軍說:“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寄希望于你們身上了?!瘪T將軍對蔣介石當局明抗日、暗賣國的做法不滿,但又不能明說,只得苦笑。之后,李烈鈞先生揮毫寫下對聯:“攻挫若石,同具丹心扶社稷;江山如畫,全憑赤手挽乾坤?!辈⒆岏T玉祥將軍題橫幅。馮玉祥略一思索,提筆寫下了遒勁有力的“碧海丹心”四個大字,抒發(fā)了他忠心報國的情懷。后人感念他的愛國豪情,便把“碧海丹心”單獨刻石存留。
東坡先生于1820xx年曾到登州(今蓬萊)任知府,只不過時間非常短,10月15日到任,10月20日便被調回京城,總共只干了5天登州知府。但就是在這短短的5天時間里,他深入民間,體察民情,發(fā)現當時因新法中的鹽法禁止百姓賣鹽,所以導致不少原靠賣鹽為生的百姓生活困苦。為此,蘇東坡寫了《訖罷登萊榷鹽狀》,列舉了許多事實,陳述了得失利弊,終使皇帝允許百姓隨便買賣食鹽,就市論價,官府只收取一定的稅金。
為了紀念他為民請命的功德,當地百姓集資興建了蘇公祠。后人有感而發(fā),留下了“五日知州府,千年蘇公祠”的詩句。這啟迪世上的當權者,只有為民辦好事、辦實事,才能流芳百世。
推薦山東琴書梁祝下山心得體會精選四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首先,讓我代表某某旅行社,對大家來泰山旅游、觀光表示熱烈歡迎!
希望大家在泰山逗留期間能夠玩得開心,吃、住放心,同時希望大家在泰山游覽當中能夠得到一個較大的收獲,留下一個美好的記憶。
泰山,古稱岱宗,它位于山東省東部,華北大平原的東側,面積426平方公里,海拔1545米,方位為東經117度6分,北緯36度16分。泰山雄偉壯麗,歷史悠久,文物眾多,以“五岳獨尊”的盛名稱譽古今。巍巍泰山就像一座民族的豐碑屹立于中華大地,舉世矚目。
1982年,泰山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1992年榮登全國旅游勝地40佳金榜。泰山至今保護較好的古建筑群有22處,總建筑面積達14萬多平方米。在古建筑群之間,還有12處石坊、6座石橋、7座石亭、1座銅亭和1座鐵塔。泰山刻石有2200多處,被譽為“中國摩崖刻石博物館”,這里有中國碑制最早的刻石--泰山秦刻石;有珍貴的漢代張遷碑、衡方碑和晉孫夫人碑;有被譽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的北齊經石峪刻石;有天下洋洋大觀的唐玄宗紀泰山銘和唐代雙束碑等。泰山古樹名木繁多,被譽為“活著的世界自然遺產”。泰山百年以上的古樹名木3萬余株,其中有2100年前的漢柏6株,1300年前生的唐槐,500年前生的望人松、五大夫松,還有一棵被譽為國寶的600年前生的盆景松樹“小六朝松”。泰山素以壯美著稱,呈現出雄、奇、險、秀、幽、奧、曠等諸多美的形象,泰山景區(qū)內有著名山峰12座,崖嶺78座,巖洞18處,奇石58塊,溪谷12條,潭池瀑布56處,山泉64處,有著名的黑龍?zhí)?、扇子崖、天燭峰、桃花峪等10大自然景觀;有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黃河金帶、云海玉盤等10大自然奇觀。
泰山的日出,是一個想象的世界,神奇的世界,日出景象的美妙是筆墨難以形容的。自古以來,無數詩人對泰山日出的壯麗景觀都有過生動的描述。宋代詞人梅圣俞的“晨登日觀峰,海水黃配熔。浴出車輪光,隨天行無蹤?!钡慕^句尤為人愛,凌晨破曉前,站在日觀峰,舉目東方,晨星漸沒,微暈稍露,天地間的一片云海滾動,稍頃,一線晨曦透過云層照亮東方,這時天空由灰變黃,繼而呈現橙、紫、紅瑰麗的朝霞,波浪似的云層,在陽光的照耀下,組成一幅幅五彩繽紛、綺麗多姿的圖案,旭日在陽光中婷婷娜娜從云層升起,陽光因受海波起伏的影響忽隱忽現,閃爍不定,日輪緩升時又受波峰、波谷推進的影響上下跳動,漸漸成圓形,磅礴而出,金光四射,群峰盡染,大地一片光明。
夕陽西下時,朵朵殘云飄浮在天際,落日的余輝如一道道金光穿過云朵灑滿山間。太陽象一個巨大的玉盤,由白變黃,越來越大,天空如緞似錦,待到夕陽沉入云底,霞光變成一片火紅,天際云朵,山峰好象在燃燒,天是紅的,山是紅的,云是紅的,大地也是紅的。舉目遠眺,黃河象一條飄帶,彎彎曲曲從天際飄來,在落日的映照下,白色緞帶般的黃河泛起紅潤,波光翻滾,給人以動的幻覺。“一條黃水似衣帶,穿破世間通銀河”。太陽慢慢靠向黃河,彩帶般的黃河象是系在太陽上,在絳紫色的天邊飛舞。泰山的云霧是變幻莫測的。雨后初晴,大量水氣蒸發(fā)蒸騰,加之夏季季風自海上吹來的暖溫空氣,成云致霧。有時大片云在山腰形成一條長長的帶子,如同官服玉帶,而山上山下皆晴;有時則烏云滾滾,大有倒海翻江之勢;也有時白云平鋪,如大地鋪絮,山谷堆雪,團團白云如同千萬個玉盤,輕攏漫涌,鋪排相接,好象平靜如無垠的汪洋大海,這就是著名的“云海玉盤”。
碧霞寶光是泰山的又一大奇景。“寶光”俗稱“佛光”,多出現在碧霞祠東、西、南神門外,碧霞祠地處玉皇頂的前懷,地勢相對低凹,云霧較為濃密且較穩(wěn)定,在彌漫背后照來,人影呈現在霧幕上,周圍形成內紫外紅彩色光環(huán),燁燁生輝,彩環(huán)呈現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有時還會出現雙環(huán),更加絢麗動人。站在霧幕前的游客舉手投足,光環(huán)中的影子也手舞足蹈,油然而生飄飄欲飛成仙人之感。
泰山的冬季,氣溫常在-20攝氏度左右,雪后天晴,氣溫回暖,大陸氣團稍有減少,南方暖溫氣團乘虛而入,霧氣籠罩山間,微風吹動,飄浮的霧滴觸及樹枝、巖石、房頂,凝結成冰粒,層層疊疊,便形成了“千枝瓊玉”、“萬樹花”的霧淞奇景。泰山上下成了一個潔白如銀的世界,猶如龍宮洞府,別有一番情調。
泰山的冬季,也常有冷卻的雨滴,降落到地面上、物體上,急速結成堅硬、滑而透明的冰層,這就是“雨淞”。每當雨淞出現,山巒樹木象冰晶倒掛,地面巖石似鋪明鏡,泰山變成了冰雕玉琢的“琉璃世界”。雨后天晴,紅日映冰峰,藍天襯霞山,光彩奪目,金光迸射,滿山松柏映雪,到處銀裝素裹,好一派冰清玉潔的北國風光。
$$孔林導游詞 ·山東曲阜導游詞 ·青島導游詞 ·山東泰山導游詞
泰山地區(qū)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孕育造就了千姿百態(tài)的麗山秀水和人文名勝,生動地記錄了我們中華民族發(fā)展歷史的文明篇章?,F代考古科學的研究已揭示出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泰山周圍已經有了人類活動的蹤跡。大量史料也都記載了泰山地區(qū)早在母系氏族社會階段已經顯露出文明的曙光。在5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不僅影響到山東,而且影響到黃河中下游的廣大地區(qū)。春秋戰(zhàn)國時期形成的“齊魯之邦”是中國歷史上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發(fā)達的地區(qū)之一,產生了孔子、孟子等歷史文化名人。歷史告訴我們,泰山地區(qū)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而泰山在先秦時代就已成為中國最早的名山,成為五岳之首。
推薦山東琴書梁祝下山心得體會精選五
各位游客,一路辛苦了,歡迎您來趵突泉游園賞泉。
我們公園始建于一九五六年,因內有趵突泉而得名?,F居市中心,位于濼源大街西首。趵突泉周圍泉池眾多,構成了趵突泉群。著名的金線泉、漱玉泉、馬跑泉、臥牛泉、皇華泉、柳絮泉、老金線泉、洗缽泉、尚志泉、螺絲泉、滿井泉、無憂泉、白云泉、望水泉、東高泉、登州泉、杜康泉、混沙泉、龍池泉、白龍灣等,構成了四大泉群之首。作為眾泉之冠趵突泉成了泉城的獨特象征。
我們趵突泉公園以觀泉、賞魚、品茶、山石、文化為特色,以小巧玲瓏、步移景異,清潔幽靜、古樸典雅而著稱。全園共規(guī)劃為十個景區(qū),這就是趵突泉景區(qū)、三大殿景區(qū)、尚志堂景區(qū)、漱玉泉景區(qū)、東門入口區(qū)、楓溪景區(qū)、滄園景區(qū)、白雪樓區(qū)、南門入口區(qū)、萬竹園景區(qū),總面積近百畝。
趵突泉景區(qū)在我們公園內西側,是全園構圖中心,由亭、堂、廊、榭組成了一個封閉空間,高低錯落的建筑像眾星捧月一樣,簇擁著噴突騰涌的趵突泉,人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欣賞泉景,被譽為濼水之源,在史書上第一次出現是《《春秋》》上關于魯桓公和濟襄公談判兩國邊界一事的記載。魯桓公十七年(公元前695年)。齊國和魯國因邊界爭執(zhí)發(fā)生戰(zhàn)爭,次年春,魯桓公到齊國談判邊界問題,會齊侯(齊襄公)于濼。濼,濼水的源頭,即趵突泉。所以趵突泉為人所知已經有二千五、六百年的歷史了。當然那時濼水之源,名字并不叫趵突泉,北魏時,因泉上建有娥姜(英)廟,谷稱娥姜(英)水,直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文學家曾鞏始稱為趵突泉,并流傳至今。但是,宋朝.金代曾有人稱叫“溫泉”、“檻泉”、“爆流泉”、“瀑流泉”等等,但都不如趵突泉這個名字精當傳神。
趵突泉,三窟并發(fā),聲如隱雷,“泉源上奮”,“水涌若輪”稱“趵突騰空“。“云霧潤蒸”是趵突泉一景。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攝氏18度左右,到了嚴冬早晨,水面上水氣裊裊上升,象一層薄煙,一邊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一邊是樓閣彩繪,雕梁畫棟,這一切與淡淡的薄霧,構成一幅奇妙的人間仙境.奇特景觀為濟南八景之一,歷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詩人多有贊美。諸如宋代曾鞏、蘇軾、金代元好問,元代趙孟府、張養(yǎng)浩,明代王守仁,清代王士禎、蒲松齡、何紹基等都有吟泉佳作。康熙、乾隆皇帝都曾在趵突泉邊寫詩刻石,頌揚名泉,當代文豪郭沫若等也都有贊頌的美文。
趵突泉東西之間的這座南北向的小橋,名曰來鶴橋,原為木橋,明代萬歷初所建,天啟末年重修,濟南解放后擴建公園時將其改建為石橋。橋南首的彩繪木牌坊是原先的樣貌,牌坊匾額朝南的一面上刻“洞天福地”;朝北的一面是“蓬山舊跡”,“蓬山”指傳說中東海神山的蓬萊、方丈、瀛州三座神山,趵突泉為何稱“蓬山舊跡”?意為東海神山但是傳說而已,誰也沒有見過,但趵突泉的三股水其狀如山,但不可攀,好象神話中的蓬萊仙山一般,所以稱其為“蓬山舊跡”。泉池西側伸入水中的小亭叫觀瀾亭,此亭建于明朝天順五年(1461),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亭西墻壁上嵌刻的兩塊石碑,一塊“觀瀾”兩個大字,取自《《孟子.盡心》》“觀水有術,必觀其瀾”,為明代書法家張欽的墨跡。另一“第一泉”的石刻,是清朝同治年間王鐘霖的手筆。亭東泉池中這塊半浸水中的石碑,上鐫三個雄健大字:趵突泉,為明代山東巡撫胡纘宗所寫,細心的游客有的可能會發(fā)現突轉成了“突”,缺了兩點,傳說勁挺柱涌的三股水把“蓋子”頂掉了,才使“突”字轉成了此刻這個樣貌,當然這只是形容泉水勢強,人們的一種遐想。泉池南岸透窗臨池榭廊是解放后所建,近年來成了“閑時墨客會名優(yōu)”京劇名流演出的舞臺。趵突泉東池北岸,依水而著,窗明幾
凈的建筑就是有名的蓬萊茶社,又稱望鶴亭茶社,清代文人施閏章曾寫詩歌曰:“仰而見山之青,俯而見泉之潔,清流激湍兮,孰浚其源?潛蛟出蟄兮,飛虹蜿蜒”。說明這個地方在當時是極目遠眺,俯首凝視,觀賞領略遠近山水之美的絕妙境地。據說當年康熙、乾隆兩個皇帝都曾在那里臨水靜坐,品茗賞泉,領略趵突泉的萬般風韻。當品嘗到趵突泉水后,竟將南巡中攜飲之北京玉泉水全部換為趵突泉的水,故有“潤澤春茶味更真”,不飲趵突泉的水,空負濟南游之說。趵突泉池北岸的大殿叫“濼源堂”,緊挨濼源堂的兩座大殿,統稱呂祖廟,也叫“呂仙祠”、“呂公祠”、“呂祖閣”。
這三座大殿坐北朝南,在同一中軸線上,自成院落,是一組較大的古建筑群。解放前,第一大殿祀道教八仙之一的呂洞賓,稱“呂祖閣”,第二大殿祀呂洞賓的教師鐘離權,稱“鐘離宮”,上層祀文昌,第三大殿是斗母殿。最南的大殿濼源堂,三間兩層,歇山飛檐,古色古香,楹柱上的木刻楹聯,“云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是趙孟府的泳泉句,由當代著名書法家金榮先生書寫。一大殿始建于北宋熙寧年間,南殿臨濼水的源頭,故稱“濼源堂”,北殿應對歷山故稱“歷山堂”,解放后恢復為“濼源堂”。游客們看到中間這座殿堂叫娥英祠,娥英祠是紀念大舜的兩妃娥皇和女英而建,據《水經注》》記載:“濼水谷謂之娥姜水。以泉源的娥英祠故也”足以證明在1500年前就建有此祠。此刻的祠是明代建筑。娥英祠后面的“三圣殿”是清代建筑。在院落內花格透墻鑲嵌著的30余方石刻都是明清時名人的泳泉佳作,院內這尊石碑,前書“激湍”二字,后《再題趵突泉作》出自康熙和乾隆之手,兩個皇帝在同一石碑題詞作詩,在國內極為少見,這些碑文,石刻文物不僅僅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也是研究泉水文脈不可多得的史料。
各位游客,那里是尚志堂景區(qū)。尚志堂原是“金線書院”(亦名尚志書院),由金線泉得名,同治九年,山東巡撫相寶禎建書院,手書額“尚志堂”,“尚志”是“仁義”的意思。堂后設齋舍數十間,門口寫著“金泉精舍”。此后,相繼改為“校士館”、“師范傳習所”、“存古堂”,是專門培養(yǎng)科舉人才的機構。院外三面小溪環(huán)抱,泉水深淙,沿屋穿廊,使整個院落顯的敞中有蔽,鬧中有靜。北廳房為主建筑,背后有修竹、芭蕉相掩。西廊的冬青樹叢,掩映道路,構成綠廊。院內名石“待月峰”屬宋代壽山艮岳遺物,上面布滿月形透洞,每當皓月當空,月光穿過洞穴,灑在池邊水中,景觀奇特,故有詩贊詠:“精靈俊逸玉玲瓏,神工鬼斧渾然成,一輪三十六輪月,變幻俱在此石中”。(竹石軒)尚志堂院中栽植的白玉蘭,紫玉蘭,初春花開,芳香撲鼻,人們還把該院稱作“玉蘭院”。
漱玉泉景區(qū)與尚志堂景區(qū)相鄰。東側高近4米,重約8噸的太湖石,挺拔露骨,筋絡明顯,紋理凹凸,具有皺、痩、透的優(yōu)點,名叫龜石,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張養(yǎng)浩之物。別小看這塊石頭,它是重要文物,現鳳、龍、麟稱為四大靈石,是唯一保存下來的一塊名石,極為珍貴,稱為鎮(zhèn)城之石,堪稱泉城第一名石。傳說在這塊石下留影將可健康長壽。這方名石立于這蒼松翠竹之間,宛若一幅立體山水畫軸。龜石北面隔路處的假山建于六十年代,泉溪環(huán)繞,山徑盤曲,青松垂蔭,登高望下可一覽園內外景色。漱玉泉是大家看到的這個呈長方形,四壁欄桿皆有漢白玉石砌成,潔白溫潤,清澈可見的泉池。您們看,泉水從石壁上平展溢出,狀如水晶簾幕,經過一片云集的亂石斜濺,活潑歡騰地瀉入這方遠二十余公尺的池塘里,其聲瑯瑯,響若漱玉,相傳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居住時,經常在泉邊梳妝打扮。漱玉泉對面的這座民族形式的小院落,是為紀念李清照而建的“李清照紀念堂”。這是根據李清照故居在漱玉泉邊的歷史記載,按照民族風貌六十年代的建筑。院內由正廳溪亭、疊翠軒、回廊、大門構成,奇峰聳立,松竹掩映,整個院落顯得樸實清幽。門樓、正廳、迎門屏風前后均為當代文豪郭沫若民題字。正廳楹聯“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
漱玉集中金石錄里文采有后主遺風”的對聯體現著郭沫若大師的文才。院內東墻壁嵌刻的20方石刻墨跡出自啟功、蔣維崧等著名書法家之手。紀念堂正廳,迎門聳立的李清照全身塑像,為著名雕塑家王照善等人創(chuàng)作。廳內陳列的李清照生平事跡、各種版本的著作和書畫家為紀念堂所作的字畫極為珍貴難得。漱玉泉景區(qū)名泉眾多,除了千秋飛流的漱玉泉,還有春城飛花的柳絮泉、千載神奇金線泉,古樸如鏡皇華泉,水聲聲情馬跑泉等諸多名泉。您們看,天資慧質的李清照難道不正是這名泉爭流的優(yōu)美環(huán)境和晶瑩透明的泉水孕育而成嗎?東門入口區(qū)建筑中采用了許多“建筑小品”。運用障景手法,迎門疊山,避免一覽無余,山高4米,寬13米,長30米,氣勢磅礴,青條披扶,松柏儲澗。山后溪流環(huán)抱,山中洞壑幽深。游人可繞繞山穿洞進入南側景色開朗的楓溪區(qū)。楓溪開闊狹長,透視線達120余米。前景為向島榭,中景為曲橋,遠景是假山,山后跌瀑布,兩岸植花木,景深悠悠。
趵突泉東南的滄園,是一九五六年為紀念明代嘉清年間濟南的著名詩人,也就是“后七子”之一的李攀龍(滄溟)所建,因其自稱滄海一勺,故為滄園,共三廳兩院,外廊環(huán)繞,曲廊相圍,園內植有奇花異木,陳列有各種盆景,如果在冬季,蒼松滴翠,修竹婆娑,臘梅盛開,恰似一幅立體歲寒三友圖。滄園,內設王雪濤畫,王雪濤是當代著名畫家,善長小寫意,與潘天壽、李苦禪等齊名,展室內珍藏著200余幅珍品遺作,供游人長期觀賞。
白雪樓景區(qū)西臨無憂泉,東靠楓溪島、南沿新泉池,白雪樓位于景區(qū)中心。原先的白雪樓是明代萬年間所建,樓是五間兩層,坐北朝南,前面出廈,落地木鬲,起初稱“歷山書院”、“白雪書院”直到嘉慶八年,樓上房檐下方有“白雪樓”匾額。光緒年間,在此居住的膠州人匡源在門的上方又雕刻了“李滄溟先生祠”的匾額。房舍后為李姓居住,擴建公園時被拆除。白雪樓是李攀龍的讀書處。李攀龍(1514-1570),字于鱗,號滄溟居士,歷城人,是明代著名文學家,中國文學史上后七子之一,被尊為“宗工巨匠”,蔚為一代詞宗。倡導文學復古運動,寫過不少出色的五、七言律詩和絕句,人稱“為三百年絕調”,著有《滄溟先生集》,考中進士后去陜西任按察司提學副使。嘉靖三十五年,因與巡撫殷中丞意見不合,辭職東歸,后起復為浙江按察司副使,轉河南按察使,卒于官。白雪樓景區(qū)藤蘿掩蔭,地形開闊成了趵突泉的文化娛樂中心,每一天絲弦悠揚,古箏陣陣,專業(yè)劇團為游客獻上他們精心創(chuàng)作的節(jié)目,聽曲觀泉別有一番情趣。
趵突泉南大門占地1575平方米,東西長47.5米,南北深13米,主門高8.4米,設計新穎,古今結合,造型別致具有傳統風格和地方特色,韻味十足的垂花門,配以懸山歇山鉤連干革塔屋面,門樓飛檐,前后丹柱,雙脊比翼。紅柱、綠瓦,盎然古意。石級、圍欄、平臺典雅莊重。門前方池總長29米,寬9米,池內吐水吐雨,人造噴泉珠濺玉。大門內外顏額上的“激湍”、“趵突泉”金字匾牌取自康熙、乾隆手跡,門內側“濼源門”集書圣王羲之之字。抱柱前“噴珠屑玉水瀾翻,盈魯育齊相鼎峙”的楹聯摘取自乾隆的詩文筆跡。整個建筑空間通透,園景顯露,景色交融,流線貫通,迎門假山上的紅楓、耐冬、青松、翠竹與大門相映增輝,優(yōu)美和諧,有關專家認定,趵突泉南大門堪稱中國園林第一門。是濟南又一重要景觀。
萬竹園是趵突泉的園中園,位于公園西鄰,是一座環(huán)境清幽、景色宜人的園林勝景,它占地18畝,以13個不同院落組成,園內外有白云、白龍、東高、望水、登州、杜康諸名泉,是一處獨具風格的私人庭園。萬竹園之名始見于元朝,明代隆慶四年(1570)宰相殷士儋歸隱濟南,居萬竹園易名為“通樂園”,又名“川上精舍”,清朝康熙年間,濟南著名詩人王蘋購得此園,又易名為“二十四泉草堂”,取園內望水泉居濟南二十四位之意。到了民國初年,軍閥張懷芝占據該園,歷經數年修建方成今日規(guī)模,一九八四年正式對外開放,一九八六年,著名國畫大師李苦禪紀念館設在園內,李苦禪珍藏的書畫、文物及本人作品共400余件長期展出,供游人觀賞,萬竹園也稱李苦禪紀念館。萬竹園由四部分組成,前、東、西三園成品字形排列,在北方四合院的基礎上,揉合了江南古典園林的特點和風格,利用墻、廊、溪、橋等對空間進行分割,構成了層層迭迭的院落。這個園子現有186間房舍,各院廳房都在一條中軸線上,曲廊環(huán)繞,院院相連,樓、堂、亭廡參差錯落,梁、額枋等處彩繪和雕刻的人物、鳥獸巧奪天工,細膩逼真。進門假山為清末民初遺物,萬竹園以竹為基調,各色名貴花木繁多,如玉蘭院、石榴院、海棠院、木瓜院等。萬竹園是個不可多得的園林,一九九三年被收入《《中國傳統民居圖集》》,它無論從園林藝術,還是從歷史文物來說,都是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趵突泉導游詞(八):
大家好!歡迎來到秀麗的泉城——濟南,我是大家的導游丁睿辰,大家能夠叫我小丁。本次旅途我將帶領大家參觀濟南的趵突泉和千佛山。下面,請跟隨我的腳步,來到第一站:趵突泉。
大家請看,在我的右手邊就是著名的趵突泉。趙孟頫用詩句“濼水發(fā)源天下無,平地涌出白玉壺”書寫出了泉水的奇妙與瑰麗。大家快看,這就是象征著濟南的三股泉水,像老舍在《趵突泉》中所寫,這三股泉水“永久那么純潔,永久那么活潑,永久那么鮮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縮?!彼鼈兠磕甓荚谙蛲獠煌5赜砍銮宄焊侍鸬娜┤藗冿嬘?。傳說當年乾隆皇帝飲用過此水,才得以長壽???,這三股泉水清澈透底,一串串水珠猶如閃閃發(fā)光的珍珠項鏈。下面給大家30分鐘時間自由活動,30分鐘后我們在車上集合。
接下來,我們的目的地是千佛山。千佛山是泰山的余脈,海拔285米,占地166.1公頃,距濟南市中心2.5公里,位于濟南市中心南部,與趵突泉、大明湖并稱濟南三大名勝,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是第九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要說起千佛山最值得去的,就是那金燦燦的大佛了。那座大佛說是佛,卻像一座巍然不動的金黃的山。這座大佛通體高20米,號稱“江北第一大佛”。千佛山上還有各種奇形怪狀的石頭,有的像一只可愛的白兔,有的像一只欲要跳起的青蛙,還有的像一只有著大尾巴的松鼠。千佛山還有許多驚喜值得你去尋找。好了,此刻給大家40分鐘游覽時間,大家要按時間回到車上呦!
夕陽西下,我們已經游覽完了行程里的所有景點,感謝大家這天的配合,下次旅途我們再見!
推薦山東琴書梁祝下山心得體會精選六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紅葉谷游覽觀光,首先我自我介紹一下,我是紅葉谷的導游,我姓×,大家可以叫我×導,希望大家喜歡我的講解,也希望你能從我的講解中對紅葉谷有更多的認識。
鐘馗雕像
現在咱們所在的位置是在紅葉谷的大門景區(qū),在這一圈的唐式建筑圍繞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這組雕塑了,這尊雕塑的名字呢叫春風得意,它是傳說中一位驅邪避鬼的英雄,那大家現在猜一猜這尊雕塑的主人公是誰???對他就是傳說中的打鬼英雄鐘馗,玄宗皇帝在在武皇后和王皇后死后,再也沒有冊立新的皇后,當時有個武惠妃專寵,為了鞏固地位和為兒子爭得太子之位,誣陷害死了許多后宮嬪妃,有太監(jiān)宮女夜里在武惠妃的門前用糖汁寫了一個“冤”字,等到白天就有一群螞蟻附在上面,武惠妃驚嚇之下一病不起,太醫(yī)也束手無策,唐玄宗于是召畫工唐朝大畫家吳道子(《天王送子圖》),讓他畫鐘馗像,掛在床頭,驅邪避鬼,從此,鐘馗就成了民間專門用來驅鬼的英雄。相傳,鐘馗打鬼曾經來到過紅葉谷這里,在觀景臺上一望,他看到紅葉谷只有人沒有鬼,只有好人沒有壞人,紅葉谷所有景象盡收眼底,非常漂亮,他覺得紅葉谷是個樂得逍遙的地方,久而久之,我們就給他取了“春風得意”這個名字。 各位朋友大家這邊走,現在我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咱們紅葉谷。紅葉谷是由濟南市園林局與濟南市園林開發(fā)建設集團共同投資興建的以野生黃櫨為主要樹種的大型近郊郊野公園,總占地4000余畝, 紅葉谷內山水林潭峽湖瀑泉種類齊全 ,是一處絕佳的休閑娛樂圣地,紅葉谷以自然生態(tài)為主要特色,因此希望朋友們在游覽的過程中不要抽煙、亂折花木,也不要亂扔果皮紙屑,來保護我們共同的環(huán)境。
馬頭山
大家抬頭望上看,在我們面前的這座山峰叫做馬頭山,它是我們紅葉谷的主峰也是最高峰,海拔675米,相傳在明朝以前,山體內藏有母子兩匹馬,這兩匹馬常是夜出晝歸,一方面是出來覓食,另一方面是出來觀看人間百態(tài)。然而有一天,小馬偷偷地跑了出來,越玩越高興,竟把回去的時間給忘了。這是天已經快亮了,被一位起早上山干活的老人看見了。只見這匹小馬渾身上下金光閃閃,絨毛好似金絲線刺繡一般,跑起來也是神速無比,心想這匹馬一定是寶馬,回家后就把所看到的情景跟家人說了。沒曾想傳到了盜寶人的耳朵里,有一天,兩個盜寶人上山探道,剛走到半山腰,忽然刮起一陣大風,刮的是天昏地暗,飛沙走石,狂風過后,早已不見了盜寶人的蹤影。從此,再也沒有人敢來此盜寶了。而山神觸怒于小馬讓凡人看到了山中的秘密,就把小馬點化成山。后來人們就把這座山叫做馬子山。久而久之,人們就稱順了口,把馬子山稱為馬頭山了??赡艽蠹以谶@看這座山并不像馬頭,其實最佳的觀賞位置是在咱們上山盤山路的第二個拐彎處,馬頭山的背部長了許多松柏,遠遠望去非常像馬的馬鬃,不過,大家不要遺憾,聽當地的老人說,看馬頭山的最佳時機是在下山途中,這樣就可以帶回家一個馬到成功的好運!
這邊有一株樹長得非常奇特,它的樹干是沒有皮的,有沒有人告訴我這株樹叫什么?這株樹的名字五花八門,“百日紅、六月紅、紫薇”最有趣的一個名字叫“癢癢樹”,因為在無風的情況下用手輕撓它的枝丫部位 ,它的枝葉會發(fā)出輕輕的顫動,癢癢樹由此而來。
在咱們紅葉谷,有三種紅葉子的樹,一種是左手邊山坡上的火炬樹,一種是由手邊的楓樹,還有一種就是我們漫山遍野的黃櫨。不論我們到哪里看到和聽到的紅葉樹都是指黃櫨樹,而不是楓樹。大家注意一下我們的右手邊,這里種植了一種中草藥,據醫(yī)學記載,這種中草藥有宣散風熱,又善清解血毒,可以治療種種熱性病,享有“藥輔小神仙”之譽,不知道有沒有叫上它名字的。這就是金銀花,花開初期是象牙白色,兩三天快要凋謝的時候變成金釵黃色,由此得名。我們吃的治療感冒的維c銀翹片的“銀”就是指的金銀花,而“翹”呢就是紅葉谷的另一種中草藥,過會我會帶大家認識一下。
絢秋湖
前面我們看到的那個湖泊就是絢秋湖,每到秋天萬山紅葉倒映水中陽光一照絢麗多彩,絢秋湖由此得名。
垂花門
大家看這個仿明清式牌坊,在西方,亭臺樓閣屢見不鮮,唯獨見不到的就是牌坊,可以說牌坊是中國所獨有的。大家再看這個門,名為“垂花門”,它是中國建筑史上的奇葩。垂花門整座建筑占天不占地,這是垂花門的特色之一。
匾上書“仁山智水”,意思是說“仁者愛山,智者樂水”,紅葉谷有山有水,可以說大家來紅葉谷是既做了回仁者,又做了回智者。大家看一下兩邊的楹聯“山連泰岱添秀色,水通趵突共幽情”這兩句寫出了紅葉谷的山處在泰山山脈上,而紅葉谷的泉水與濟南泉水則是一脈相承。再看“一谷紅雨復紅葉,四時絢春猶絢秋”,這說出了紅葉谷最美的兩個季節(jié),春天的郁金香節(jié)(4月2日—5月10日)和秋天的紅葉節(jié)(10月1日—11月12日),不過我們今年最新推出了夏季百合展(6月-8月),百合展期間將展出二十多個品種三十萬株的百合。大家隨我過來看這邊,上書“岱北洞天”,岱是指泰山,北是說紅葉谷是泰山的余脈,就是說泰山山脈上的紅葉谷景色別有天地。
流箋橋
流箋橋本來共有100根柱子,可能天意使然,現在僅存99根,可能也應了有句話:“流箋橋上走一走,都能活到九十九”。流箋橋也可以成為名副其實的“百歲橋”和“長壽橋”,朋友們可以來回摸足著99根柱子,可以福壽延年。
流箋,是唐朝的一種文化活動,類似于我們現在的筆會。唐朝時,詩文化盛極一時。詩人把詩寫在紅葉上,將紅葉放在流水中,任其漂流,有誰撿到,可以寫詩作答復。詩人之間以紅葉為媒,以紅葉會友,互相交流,這種活動就叫流箋。此橋取名流箋橋,是因為每逢秋季,層林盡染,紅葉隨風飄落水中,像一封封信箋一樣,令人不由想起古時舉辦流箋活動時的種種詩情畫意的美。(詩曰:每恨流箋題律絕,時收紅葉論禪空。歸來一掃飄零意,夢外還主食小鳥類,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和淺水中的甲殼類動物,身長約90cm,只有背上長羽毛,羽毛,羽毛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古人喜歡用它來做裝飾,西方主人喜歡用它來點綴女幅,由于它的羽毛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加上白鷺喜群居,容易被人大量捕捉,造成數量銳減,幾乎陷入滅絕,后來人們穿戴打扮起了變化,加上采取嚴格的保護措施,白鷺才幸免絕種。而在這里,白鷺主要以帶魚為食。
黑天鵝
現在我們穿過彩繪繪畫的山洞就來到了散養(yǎng)區(qū)了,首先看到的是天鵝,黑天鵝分布于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包括澳大利亞、新西蘭、塔斯馬尼亞及其附近的島嶼,
而澳大利亞珀斯又有黑天鵝的故鄉(xiāng)之稱。而白天鵝喜歡集群營巢,有固定的配偶,實行一夫一妻制,一旦配對后永不分離。除夏季外,其它季節(jié)均能產卵繁殖,年產二十多只,經公母天鵝輪流孵化,35天后小天鵝即破殼而出。剛出殼的小天鵝毛色灰白色,幾天后即可下水游泳了,三、四月齡毛色逐漸轉變成白色,6月齡后具有與成年天鵝一樣的體型和體重了。
孔雀
再往上走,我們就會看到藍孔雀和白孔雀,我們可以用紅色的手絹在它們眼前晃一晃,因為孔雀愛比美,可能會開屏哦。大家知道開屏的孔雀是雄孔雀還是雌孔雀嗎?對了,是雄孔雀開屏,那你們知道雄孔雀為什么開屏嗎?這是因為開屏是它們求偶的一種方式,它開屏的另一個原因就是防御外敵,當它們身體受到威脅,或侵害時,用尾巴上的“眼睛”嚇退敵人。藍孔雀原來產于印度和斯里蘭卡。它主要生活在丘陵的森林中,尤其在水域附近。清晨和傍晚它們隨其群到田地里覓食。由于孔雀吃年幼的眼鏡蛇,因此在印度它們非常受歡迎,在許多地方它們不會遭到捕獵,它們可以非常親人。
鴛鴦
如果運氣好的話,在散養(yǎng)區(qū)的最里邊我們可以看到鴛鴦,鴛鴦害羞、怕人,因此,在游人多的地方,不容易看到。鴛鴦在人們的心目中是永恒愛情的象征,是一夫一妻、相親相愛、白頭偕老的表率,甚至認為鴛鴦一旦結為配偶,便陪伴終生,即使一方不幸死亡,另一方也不再尋覓新的配偶,而是孤獨凄涼地度過余生。其實這只是人們看見鴛鴦在水中的親昵舉動,通過聯想產生的美好愿望,事實上,鴛鴦在生活中并非總是成對生活的,配偶更非終生不變,在鴛鴦的群體中,雌鳥也往往多于雄鳥。咱們看到的天鵝才是一夫一妻的典范,一旦配對后永不分離。
現在大家游過了天趣苑,前面將要到的是紅葉谷景區(qū)唯一一處歷史人文景觀興教寺。在這里沿途大家也可以欣賞一下這一段充滿文化氣息的長廊,也被習慣地稱為文化墻壁,上面作品都是出自于一些有名氣的書法家和作家之手,這些作品可能會為一些研究和愛好書法的朋友們提供一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寶庫,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細細的品味一下。
水趣苑
各位游客朋友,現在我們走進的是紅葉谷新開發(fā)的精品園區(qū)水趣苑,它的占地面積20xx余平方米,以突出山青水秀觀景娛樂為主要特點。水趣苑在很大程度上遵循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整個園區(qū)因形就勢,因勢成形。包括以圣水泉甘冽清澈的泉水圍合而成的淺水灣,依山順勢形成的怡人小瀑布以及格調新穎設計獨特的觀景亭。各位游客在此您可以領略到山壁兩側樹木掩映,植被郁郁蔥蔥的美麗景色,也可以欣賞到名泉瀑布,感受到鳥語花香的愜意與溫馨。水趣苑上接餐飲美齋紅葉山莊,下瀕臨幽靜新奇的神秘香巴拉,是一處與山、與水、與花鳥魚蟲和諧共存、共游、共樂的休閑場所。喜動的游客在此可攀緣跳躍,觀魚戲水;喜靜的游客可品茗聊天閑敲棋子;天熱可遮陰避暑;天涼可擋風避雨。當您置身水趣苑中,您會領略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會感到天地造物之精美絕倫,會令您心曠神怡,留連忘返。
大家再往前走,看到那處清新典雅的白色建筑,是我們景區(qū)內最大的餐廳紅葉山莊,整套建筑共分三層,一樓是零點餐廳,二樓接待團體,三樓是清靜優(yōu)雅的單間,整個餐廳可容納400人同時就餐。里面廚藝精湛,美味可口。所以中午的時候,大家可以考慮到里面去飽餐一頓。
興教寺
滴水觀音
現在我們來到了興教寺的門前,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尊滴水觀音,這尊滴水觀音可不是一般的觀音,她凈瓶中流出來的水可是圣水泉的水,圣水泉靠近興教寺沾上了許多佛氣,又流到觀世音菩薩的凈瓶戴上了許多仙氣,因此,這水是非常珍貴的。女士用這水洗手洗臉可以美容養(yǎng)顏滋潤皮膚,美容養(yǎng)顏,青春永駐,孩子用這水洗手洗臉,可以明目醒腦,耳聰目明,而愛打牌的朋友可以用水沾一下手,她會帶給你手氣運氣。但是圣水神水不能沾的太多,沾一點是福氣神氣,沾多了可就成半仙了。
好了,大家跟我一塊進興教寺看一下。
興教寺簡介
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興教寺景區(qū),景區(qū)內古寺、古樹、古塔,以及圣水名泉交相輝映,歷史文化沉淀深厚,是游覽紅葉谷必到之處,始建于西漢,興盛于隋唐時期,原有寺院數十間,僧眾近百名,據傳西漢末年,京都長安的一位高僧,到此建寺并授佛教,興教寺便成為山東境內最早引進西方佛教的寺院,當初的創(chuàng)立者希望佛教能在山東發(fā)揚光大,所以取名“興教寺”。興教寺俗稱“朱老庵”,相傳有一位朱閣老先生,在京城做官,為官清廉,剛直不阿,后遭奸臣暗算背井離鄉(xiāng),來到我們紅葉谷過起了隱居生活,為避免官兵的追殺,當地百姓便把朱閣老隱居的地方改為“朱老庵”,大家都知道,因為“庵”是尼姑修行的地方,這一庵字便搭救了朱閣老,所以也就從那時起,興教寺也就被當地的老百姓稱為“朱老庵”,據說周圍滿山的紅葉便是朱閣老為報答百姓的救命之恩而栽種的。
現在咱們看到的基座就是興教寺前殿的舊址,現在的興教寺就是在舊址基座上興建起來的,其中大明萬歷二十九年(1620xx年)的碑記載了興教寺的地理位置及規(guī)模:“殿之楹,后枕龍山,前圣水,左建伽藍,右配僧室,不知創(chuàng)建何年??梢娕d教寺歷史之久遠。 在興教寺的院子里,生長了許多奇特的樹,這一棵叫“兄弟樹”(手足樹),俗話說“兄弟如手足”,這棵樹也是同根生,上分兩支,就像兄弟相互扶持,和和睦睦。這一株叫“四世同堂樹”四棵樹大大小小生在一起,可以保佑來到興教寺的朋友都能家庭幸福、人丁興旺。還有一株樹是“柿子樹”,興教寺柿子成熟的時候我們是不采摘的,意思是希望每一個到興教寺祁福的朋友都能事事順心、事事如意。
大雄寶殿
在咱們面的的就是供奉了釋迦牟尼的大雄寶殿,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寶殿就是正殿,也有稱為大殿的。大雄寶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眾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寶殿中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號。大者,是包含萬有的意思;雄者,是攝伏群魔的意思。因為釋迦牟尼有充足的思想和智慧,能雄鎮(zhèn)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稱他為大雄。寶殿的寶,是指佛法僧三寶。大雄寶殿中的釋迦牟尼是結跏趺(jia fu)坐,左手橫置左足上,右手各上屈指作環(huán)形名為“說法印”,這是“說法相”,表示佛說法的姿勢。在佛祖身后還有十八羅漢的塑像,大家知道十八羅漢的來歷嗎?當時釋迦牟尼涅磐時,對身后的四位弟子說,你們就留在人間為民造福吧,這四位弟子就分別鎮(zhèn)守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做了四方神,為民做了很多好事,但人間需要他的地方太多了,他們忙不過來,向釋迦牟尼匯報,佛祖就將他變成四四一十六位,后來又加上了降龍和伏虎兩位,就成了十八羅漢了。(具體名稱如下:一、騎鹿羅漢;二、喜慶羅漢;三、舉缽羅漢;四、托塔羅漢;五、靜坐羅漢; 六、過江羅漢; 七、騎象羅漢; 八、笑獅羅漢; 九、開心羅漢;十、探手羅漢;十一、沉思羅漢;十二、挖耳羅漢;十三、布袋羅漢;十四、芭蕉羅漢;十五、長眉羅漢;十六、看門羅漢;十七、降龍羅漢;十八、伏虎羅漢。)
推薦山東琴書梁祝下山心得體會精選七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首先,讓我代表某某旅行社,對大家來泰山旅游、觀光表示熱烈歡迎!
希望大家在泰山逗留期間能夠玩得開心,吃、住放心,同時希望大家在泰山游覽當中能夠得到一個較大的收獲,留下一個美好的記憶。
泰山,古稱岱宗,它位于山東省東部,華北大平原的東側,面積426平方公里,海拔1545米,方位為東經117度6分,北緯36度16分。泰山雄偉壯麗,歷史悠久,文物眾多,以五岳獨尊的盛名稱譽古今。巍巍泰山就像一座民族的豐碑屹立于中華大地,舉世矚目。
1982年,泰山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1992年榮登全國旅游勝地40佳金榜。泰山至今保護較好的古建筑群有22處,總建筑面積達14萬多平方米。在古建筑群之間,還有12處石坊、6座石橋、7座石亭、1座銅亭和1座鐵塔。泰山刻石有2200多處,被譽為中國摩崖刻石博物館,這里有中國碑制最早的刻石--泰山秦刻石;有珍貴的漢代張遷碑、衡方碑和晉孫夫人碑;有被譽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的北齊經石峪刻石;有天下洋洋大觀的唐玄宗《紀泰山銘》和唐代雙束碑等。泰山古樹名木繁多,被譽為活著的世界自然遺產。泰山百年以上的古樹名木3萬余株,其中有2120xx年前的漢柏6株,1320xx年前生的唐槐,520xx年前生的望人松、五大夫松,還有一棵被譽為國寶的620xx年前生的盆景松樹小六朝松。泰山素以壯美著稱,呈現出雄、奇、險、秀、幽、奧、曠等諸多美的形象,泰山景區(qū)內有著名山峰12座,崖嶺78座,巖洞18處,奇石58塊,溪谷12條,潭池瀑布56處,山泉64處,有著名的黑龍?zhí)?、扇子崖、天燭峰、桃花峪等10大自然景觀;有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黃河金帶、云海玉盤等10大自然奇觀。
泰山的日出,是一個想象的世界,神奇的世界,日出景象的美妙是筆墨難以形容的。自古以來,無數詩人對泰山日出的壯麗景觀都有過生動的描述。宋代詞人梅圣俞的晨登日觀峰,海水黃配熔。浴出車輪光,隨天行無蹤。的絕句尤為人愛,凌晨破曉前,站在日觀峰,舉目東方,晨星漸沒,微暈稍露,天地間的一片云海滾動,稍頃,一線晨曦透過云層照亮東方,這時天空由灰變黃,繼而呈現橙、紫、紅瑰麗的朝霞,波浪似的云層,在陽光的照耀下,組成一幅幅五彩繽紛、綺麗多姿的圖案,旭日在陽光中婷婷娜娜從云層升起,陽光因受海波起伏的影響忽隱忽現,閃爍不定,日輪緩升時又受波峰、波谷推進的影響上下跳動,漸漸成圓形,磅礴而出,金光四射,群峰盡染,大地一片光明。
夕陽西下時,朵朵殘云飄浮在天際,落日的余輝如一道道金光穿過云朵灑滿山間。太陽象一個巨大的玉盤,由白變黃,越來越大,天空如緞似錦,待到夕陽沉入云底,霞光變成一片火紅,天際云朵,山峰好象在燃燒,天是紅的,山是紅的,云是紅的,大地也是紅的。舉目遠眺,黃河象一條飄帶,彎彎曲曲從天際飄來,在落日的映照下,白色緞帶般的黃河泛起紅潤,波光翻滾,給人以動的幻覺。一條黃水似衣帶,穿破世間通銀河。太陽慢慢靠向黃河,彩帶般的黃河象是系在太陽上,在絳紫色的天邊飛舞。泰山的云霧是變幻莫測的。雨后初晴,大量水氣蒸發(fā)蒸騰,加之夏季季風自海上吹來的暖溫空氣,成云致霧。有時大片云在山腰形成一條長長的帶子,如同官服玉帶,而山上山下皆晴;有時則烏云滾滾,大有倒海翻江之勢;也有時白云平鋪,如大地鋪絮,山谷堆雪,團團白云如同千萬個玉盤,輕攏漫涌,鋪排相接,好象平靜如無垠的汪洋大海,這就是著名的云海玉盤。
碧霞寶光是泰山的又一大奇景。寶光俗稱佛光,多出現在碧霞祠東、西、南神門外,碧霞祠地處玉皇頂的前懷,地勢相對低凹,云霧較為濃密且較穩(wěn)定,在彌漫背后照來,人影呈現在霧幕上,周圍形成內紫外紅彩色光環(huán),燁燁生輝,彩環(huán)呈現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有時還會出現雙環(huán),更加絢麗動人。站在霧幕前的游客舉手投足,光環(huán)中的影子也手舞足蹈,油然而生飄飄欲飛成仙人之感。
泰山的冬季,氣溫常在-20攝氏度左右,雪后天晴,氣溫回暖,大陸氣團稍有減少,南方暖溫氣團乘虛而入,霧氣籠罩山間,微風吹動,飄浮的霧滴觸及樹枝、巖石、房頂,凝結成冰粒,層層疊疊,便形成了千枝瓊玉、萬樹花的霧淞奇景。泰山上下成了一個潔白如銀的世界,猶如龍宮洞府,別有一番情調。
泰山的冬季,也常有冷卻的雨滴,降落到地面上、物體上,急速結成堅硬、滑而透明的冰層,這就是雨淞。每當雨淞出現,山巒樹木象冰晶倒掛,地面巖石似鋪明鏡,泰山變成了冰雕玉琢的琉璃世界。雨后天晴,紅日映冰峰,藍天襯霞山,光彩奪目,金光迸射,滿山松柏映雪,到處銀裝素裹,好一派冰清玉潔的北國風光。
泰山地區(qū)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孕育造就了千姿百態(tài)的麗山秀水和人文名勝,生動地記錄了我們中華民族發(fā)展歷史的文明篇章?,F代考古科學的研究已揭示出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泰山周圍已經有了人類活動的蹤跡。大量史料也都記載了泰山地區(qū)早在母系氏族社會階段已經顯露出文明的曙光。在5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不僅影響到山東,而且影響到黃河中下游的廣大地區(qū)。春秋戰(zhàn)國時期形成的齊魯之邦是中國歷史上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發(fā)達的地區(qū)之一,產生了孔子、孟子等歷史文化名人。歷史告訴我們,泰山地區(qū)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而泰山在先秦時代就已成為中國最早的名山,成為五岳之首。
泰山實際海拔高度并不太高,在五岳中次于恒山、華山,僅占第三位。與全國的許多大山相比都不能望其項背。但它為什么成為赫赫于古今的五岳之長、五岳獨宗而獨享盛名呢?這要從泰山的地理環(huán)境和原始宗教談起。
泰山崛起于華北平原之東,凌駕于齊魯平原之上,東臨煙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與平原、丘陵相對高差1300米,形成強烈的對比,因而在視覺上顯得格外高大;奏感和一覽眾山小的高曠氣勢;山脈綿亙100余公里,盤臥426平方公里,其基礎寬大產生安穩(wěn)感,形體龐大而集中則產生厚重感,大有鎮(zhèn)坤維而不搖之威儀。所謂穩(wěn)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征在人們生理、心理上的反映。
從古到今,人們總把泰山作為一個高大、美好、高尚、堅毅的形象,熱情加以歌頌。公元前二世紀,司馬遷在他的《報任少卿書》中就寫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毛主席曾引用了司馬遷的這名話教導人們,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這種把泰山精神與人生的意義、人生觀密切聯系起來的做法,在教育人民中發(fā)揮了很大作用。
六朝任方《述異記》載,秦漢時,民間傳說盤古氏(遠古時開天辟地,代生萬物的神人)死后頭為東岳,左臂為南岳,右臂為北岳,足為西岳。盤古尸體的頭向東方,而且化為東岳,泰山就成了當然的五岳之首了。這顯然是根據《五行》、《五德》學說創(chuàng)作的神話故事,反映了泰山獨尊五岳的歷史背景。
東方是太陽出升的地方,古人即認為是萬物交替、初春發(fā)生之地。因此,東方就成了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征。而古代先民又往往把雄偉奇特的東岳視為神靈,把山神作為祈求風調雨順的對象來崇拜,于是,地處東方的泰山--這個通天拔地的龐然大物便成了萬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靈之宅了。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國家統一,權力的象征。為答謝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商周時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腳下建東都,周天子以泰山為界建齊魯;傳說中秦漢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后秦始皇、秦二世、漢武帝、漢光武帝、漢章帝、漢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帝康熙、乾隆等古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禪致祭,刻石紀功。歷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鞏固自己的統治,使泰山的神圣地位被抬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伴隨著歷代帝王的封禪祭祀,泰山成了各種宗教流派活動的重要場所。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有了黃伯陽修道于山后,以后歷代著名道家名人都曾在泰山傳經布道,建觀筑廟。佛教自東晉高僧郎公創(chuàng)建郎公寺開始,在泰山也不斷發(fā)展。
泰山吸引了眾多的文化名人,歷代詩人墨客紛至沓來,他們朝山覽勝,賦詩撰文,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精品??鬃?、管仲、司馬遷、張衡、諸葛亮、曹植、李白、杜甫、劉禹錫、蘇東坡、歐陽修、范仲淹、王世貞、姚奈、郭沫若等都揮筆疾書,留下了浩如煙海的頌岱詩文,把游人從山神崇拜中引向游覽觀賞、求知審美的新方向。由山腳拾級而上,到泰山之巔,僅摩崖石刻就有千余處,從秦至清,歷代皆有巨制。書體眾彩紛呈,書意各代不同,其規(guī)模之大,作品之多,時代之連續(xù)性以及風格、流派、藝術之精湛,構景之巧妙都是世界名山無與倫比的??坦胖兴母唔嵣钋榕c巍巍壯麗的泰山融合在一起,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崇高精神。
在泰山數千年的文明中,歷代勞動人民所創(chuàng)造的一系列輝煌的人文景觀與高大雄偉的自然景觀相結合,形成了泰山的崇高形象,構成了獨特的泰山風景景觀。人文景觀的布局與創(chuàng)作,是根據自然景觀,尤其是地形特點和封禪、游覽、觀賞活動的需要而設計的。最具代表性的是帝王封禪、百姓朝山進香的路線。其主體是拔地通天的自然景觀,主題是封天禪地的思想內容,布局形式重點是祭地的蒿里山,經帝王駐驛的岱廟到封天的玉皇頂構成了長達10余公里的地府--人間--天堂的三重空間一條軸線。即以城西南過奈河橋至蒿里山(在泰安火車站東南側)為陰曹地府;泰安城區(qū)為人間;自城北岱宗坊開始,沿長達6666級的天梯至岱頂為天府。
泰安城是因古帝王封禪祭祀、百姓朝山進香和游覽觀光發(fā)展而成的。岱廟是泰城中軸線上的主體,這條中軸線從泰城南門起,延伸到岱宗坊,然后與登山盤道相接而通向天庭,使山與城不僅在功能上,而且在建筑空間序列上形成一體。其序列按登山祭祀活動的程序次第展開,貫穿著一種由人境至仙境的歷程。從地形上看,是由緩坡、斜坡直到陡坡,人們由低到高,步步升高,最后宛若登上天府;從建筑規(guī)模上看,是由人間帝王宮殿上達蒼穹,漸入仙境;從色調上看,紅墻黃瓦始終與蒼松翠柏形成對比。再通過三里一旗桿,五里一牌坊,一天門、二天門(中天門)、三天門(南天門),三重節(jié)奏,構成了一道步步登天,雄偉壯觀的朝天序列。
泰山古建筑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對地理環(huán)境的利用,它巧妙地因自然之勢,又以人工之力加強和美化自然環(huán)境。其一,在封禪祭祀活動的序列空間位置的選擇上,充分利用泰山南坡由緩漸陡之勢,造成登天梯的意境。此路沿溪而上,人在谷中行,屬封閉型自然景觀,下段是緊緊收縮,直至岱頂才開放。前奏長,對比十分強烈,對于祭天活動來說,造成環(huán)境感應的心理狀態(tài),若步步登天,扣人心弦。登臨南天門驟然開闊,恰似升仙。因此,這樣的地理環(huán)境是封禪祭祀空間序列的杰作。其二,在建單體或群體位置的選擇與建筑結構的創(chuàng)作上,有跨道而建的門戶建筑,有登山轉折處的導向性建筑,有臨溪而設的賞景建筑,有半山懸掛的宗教建筑,也有聳立山巔的祭祀建筑等。其三,從建筑的結構、材料、裝飾及以庭院空間為基本單元的群體組合上,均能適應地形環(huán)境多變的要求,該建亭的建亭,該設閣的則設閣;需開敞通透處即造型輕巧,需收縮空間處便實厚重,充分體現因景而設,因境而生的建筑思想。
泰山古建筑主要保存的是明清時期的風格,它的價值不僅在于建筑與會畫、雕刻、山石、林木融為一體,成為中國古老文化的例證,保存了一個巨大的封禪祭祀序列和一幅記載歷史的立體畫卷,而且還為我們留下了順應自然的建筑典范,以其特有的藝術形象去協調和加強自然美,去表現和深化自然環(huán)境。由于它們的存在,才使泰山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映生輝,使峻極于天的泰山深入到幾億炎黃子孫的心坎中,并名揚全世界,成為全為類的珍貴遺產。
登泰山,自古3條路。原來的東路已毀,原來的中路自然而然地成了現在的東路,游人在泰安火車站下火車后,可先游岱廟,然后從岱廟后門至岱宗坊,步行經中天門到南天門,或步行至中天門后轉乘索道到南天門,再沿天街經碧霞祠登上泰山極頂。若走中路(原來的西路),從泰安火車站下車后,可乘游覽汽車沿環(huán)山公路經黑龍?zhí)?、竹林寺直達中天門,然后從中天門乘索道或步行到南天門,再沿天街直至岱頂。若從西路上山,需從泰安火車站乘游覽汽車至界首(泰安與濟南的交界處)向北折,沿新辟的環(huán)山公路,在鳥語花香,泉水叮咚的茂林深谷中穿行至桃花源索道站,從這里乘索道可直至天街的北端,真可謂一步登天了!
各位朋友,我的介紹就到這里。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大家要想對泰山有一個深刻的了解,還需要根據自己的興趣,親身投入到泰山的懷抱里,沿著歷史文化的足跡慢慢地去游覽,仔細地去觀賞。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
- 幼兒教師自薦信(實用18篇)
- 會計模擬實訓的心得(匯總13篇)
- 新員工個人工作計劃(優(yōu)秀10篇)
- 2023年學生助學金申請書(實用11篇)
- 軍訓心得體會(通用17篇)
- 最新員工獎勵通知(精選20篇)
- 禁毒心得體會(優(yōu)質16篇)
- 2023年個人承諾書的格式(匯總9篇)
- 最新出納個人上半年工作總結(優(yōu)秀11篇)
- 最新肅清流毒影響心得體會(匯總12篇)
- 探索平面設計師工作總結的重要性(匯總14篇)
- 平面設計師工作總結體會與收獲大全(20篇)
- 平面設計師工作總結的實用指南(熱門18篇)
- 免費個人簡歷電子版模板(優(yōu)秀12篇)
- 個人簡歷電子版免費模板推薦(通用20篇)
- 免費個人簡歷電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學校貧困補助申請書(通用23篇)
- 學校貧困補助申請書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學校貧困補助申請書的核心要點(專業(yè)16篇)
- 學校貧困補助申請書的申請流程(熱門18篇)
- 法制教育講座心得體會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總結與計劃(模板18篇)
- 教學秘書的工作總結案例(專業(yè)13篇)
- 教師的超市工作總結與計劃(精選18篇)
- 單位趣味運動會總結(模板21篇)
- 禮品店創(chuàng)業(yè)計劃書的重要性(實用16篇)
- 消防隊月度工作總結報告(熱門18篇)
- 工藝技術員工作總結(專業(yè)18篇)
- 大學學生會秘書處工作總結(模板22篇)
- 醫(yī)院科秘書工作總結(專業(yè)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