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我們?nèi)绾尾拍軐懙靡黄獌?yōu)質(zhì)的心得體會呢?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黻P于學習心得體會范文,希望會對大家的工作與學習有所幫助。
描寫體驗非遺文化心得體會和感想一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體驗生活作文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體驗生活作文 篇1五月的城市繁華、喧鬧,大街小巷處處人滿為患,到處都是高樓大廈,看不到大片大片的綠色。五月的鄉(xiāng)村,又是怎樣一副景像呢?
在一個艷陽高照的星期天,我和媽媽一起去鄉(xiāng)下外婆家。
汽車行駛在鄉(xiāng)間的小路上:一望無際的田野里蔥綠的麥稈擎起了豐滿的穗兒,齊刷刷的麥芒在微風地吹拂下跳起了動人的舞蹈。金黃色的油菜花謝了,解除了青綠色的豆莢,沉甸甸地掛在枝頭。高傲的翠竹挺立在路旁。清澈見底的池塘中鴨子們在水中嬉戲、玩?!靡路利惖奶飯@風景畫!
外婆家門前有個大院子,院子里種滿了瓜果、蔬菜:瞧,東邊中了一排辣椒苗,它們2嫩嫩的,綠綠的,還沒有我膝蓋高,竟然結出了一個個青翠欲滴、小巧玲瓏的小辣椒。院子的北邊中了許多南瓜、茄子、番茄……葫蘆綠綠的葉子匍匐在地上,藤上星星點點地綴著幾朵白色的笑話。有的話已經(jīng)寫了,結出了小拇指簇的小葫蘆。它們身上長滿了密密的毛。它好像在說:“別惹我,小心讓你奇癢難忍!”
院子的南面中了一顆高達的杏子樹。遠遠望去,翠綠色的葉子中還夾雜著一抹一抹的紅,好像仙女織的紅色的錦緞,一不小心落入人間。細看,葉子呈現(xiàn)出不同的綠色,有深綠、有淺綠、有翠綠……一粒粒紅彤彤的杏子立在枝頭炫耀著自己的美麗。
這時,外婆拿著傘,搬來一把木梯,踩在上面,把杏子一個個的摘下來放進盆里。我也學著外婆的樣子,小心翼翼地吧杏子從樹上摘下來。一顆顆杏子晶瑩剔透,在陽光的照射下,發(fā)出耀眼的光芒,像珍珠,似瑪瑙,如寶石,我忍不住把它放在嘴里,頓時,一股甘甜、可口的味道從舌頭直沁心脾,第二個,第三個……讓我感覺怎么吃也吃不夠。
飽餐了杏子,我和媽媽又來到屋后掘筍,到蠶豆田里摘豆子,尋“豆耳朵”,到小溪邊捕魚……我和媽媽歡樂的笑聲在村莊中回蕩!
體驗生活作文 篇2“時光如水,生命如歌。”在白駒過隙間,我們又送走了緊張的一學期,迎來了又一個暑假。
“從今天開始放假了?!崩蠋熢捯魟偮?,同學們便歡呼起來:“放假了!放假了。”老師還說了些什么,沒有誰聽清了。大伙像放飛的小鳥,擺脫了書本的束縛。一擁而出,奔回家中。我可是十八般“武藝”個個俱全:打游戲、上網(wǎng)、聊天、qsq、psp、nds……,那是玩的不亦樂乎也。
快樂總是這樣的短暫,飛翔在天上的小鳥總要回到母親翅膀下??刹唬以趯W校里踢足球,媽媽又下了“通緝令”:把逃竄在外的不做作業(yè)犯—蝦米,捉拿歸案。爸爸、奶奶、爺爺,在眾目睽睽之下,拎起我就往家里走。同學用同情的眼光看著我,可沒有一個人上來“劫”走我。
回到家中,媽媽一股腦的翻出了我書包里的所有暑假作業(yè),“這個暑假你要自己制定的計劃使暑假更充實,打發(fā)無聊的時間,珍惜青春年少的時間,讓你的計時器從分變到以秒計時吧!”我仔細一看,天哪,這簡直是傷害兒童,老師非人哉,布置這么多作業(yè):作文8篇、14頁摘抄、53篇閱讀分析(爺爺要求認真仔細的閱讀,要基本上全對)25篇古文閱讀分析;40頁的數(shù)學,150題左右;英語暑假學程,72頁、ssp選擇62頁;外加暑期綜合作業(yè)本40頁。
看了這么一大堆作業(yè),我只能乖乖的聽媽媽的話,訂好了暑期計劃……每天老老實實的開始做暑假作業(yè)。
暑期已過半,收獲還真不少!學習上的充電讓我感到了滿足。數(shù)學方面我復習讓我自信滿滿;至于作文, 通過親身體驗, 使我的情感更投入,語言更豐富了。暑期作業(yè)已完成3/2左右。我每天做完作業(yè),心里總有一種說不出的充實和安寧,媽媽的嘮叨也飛到九霄云外去了。
辛勤勞動換來暴玩的權利,精神抖擻的我又可以投入新的“戰(zhàn)斗”:泳池里身手矯健的我,徜徉于碧波蕩漾之中那可是三小時的享受;乒乓房里揮汗如雨的我,沉浸于運動之中;電腦前的我玩的`不亦樂乎。這時我才體會到“有所失必有所得”的道理。
體驗生活作文 篇3他是一個孩子,一個還沒有長大的孩子,一個還停留在童年的孩子。也許這一點他并不知道。
------
他的文字是稚嫩的,是一種對生活的表達。
從《無題》到《六月。雨季》,對生活的描素,給人一種真實,親切。
再從《讀書,買珠還櫝》到《我們他們》,用最真實的語言去表達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去批評世人的愚昧、世界的不公。
------
最喜歡的還是那《重拾泡泡》及《遺失的初一》。懷念那過去的美好,留住那兒時的光陰。
“在這個日漸復雜的社會,倒還真想回歸哈巴斯森林的單純啊?!?、“很快,初二要來了,物理要學了,中考想必也要接踵而至了吧。很多東西,留給我的初一,權當是一個美好的想念。”
是啊,社會也許真的太復雜了,連孩子的世界也影響了,什么考學、什么特長考級,他們肩上的擔子太重了,以至于說出“回歸哈巴斯森林的單純”類似這樣的話??童年,只是他們的向往,只能供他們在心里渴望。
------
我以為他一直會把生活文字寫下去,但是,現(xiàn)代因素還是感染了他,寫起了小說。我只是粗略看了一下,覺得寫得不怎么好,真的,缺乏了一種親切。
他的生活文字也許沒有小說寫得好,但是,情感所表達的真切是小說無法達到的,也許在這一點上,生活文字所占的優(yōu)勢就遠遠超過了小說。
真心的希望你能繼續(xù)把你的生活寫下去!
體驗生活作文 篇4國慶節(jié),我又來到了鄉(xiāng)村。
大家都應該吃過板栗,別看那小小的一顆顆板栗可來之不易!先得找一根長長的木棍,爬到好幾米高的樹杈之間,用木棍把樹上的一個個帶著長刺的綠色的球打下來。咦,你會想:不是打板栗嗎?怎么打綠刺球?馬上我就幫你解答。
那一個個刺球可難打了!一個個都很硬,都牢牢地掛在枝上。打下來的刺球可以用腳踩,用刀背打,都能將其打開。打開刺球,里頭就是一個個小巧玲瓏的板栗。鄉(xiāng)村的風情讓我游不厭,玩不完兒!
體驗生活作文 篇5周一下午,周老師宣布了一條重要的事項:周二從晨練后到17:00不許喝水,進行為期十個小時的缺水日考驗,體驗生活在缺水地區(qū)人民的痛苦。我吐血!太不可能了吧,十個小時不飲水,活人也變成行尸走肉的鬼啊!人稱“淡定哥”的我,此時也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
周二到了!我好怕怕的了,不管,學習韓信置死地而后生!我迅速拿起水杯,飛速奔向飲水機,猛灌了幾杯水,“嗝—”,對不起,呵呵,喝太多了。準備好了,難關也將近了—馬上就要令人想喝水的晨練了!我差點嚇死,打籃球自然費力氣,我又不會跳長繩,怎么辦呢?經(jīng)過本“大蝦”絞盡腦汁,冥思苦想,計從心里:我不用全力,只用一半或以下力,不就搞定了。開始嘍!果然,我像計劃一樣,不用力,接著迎面而來的是隊友的嘲諷,我忍不下這口氣,發(fā)動全力,越來越賣力,汗珠也隨之愈滾愈大,超想喝水!我極力克制自己,最終打敗“心魔”,成功了!
第一道難關剛剛突破,第二大難關又隨之接踵而來,—面對驕陽毒辣的大課間,爾等又該怎么辦呢?我一直在心中唱著《我相信》為我自己鼓勁,一邊默默的對自己說:“我一定可以大破此關的!”第一節(jié)快下可嘍!孫煜走到我身邊說::“黃心遠走我們?nèi)ブ抵?!”呵呵!太好了,我終于可以逃過此“大劫”呢。俗話說:“福中有禍禍中有?!?。我們值周跑來跑去,消耗也很大了,我們幾位大兄商討之后一致決定:該走。哈哈—真的,一層下來,一點也不累!
可惜呀!可惜呀!最具挑戰(zhàn)的體育課我不能參加了,我要去“備戰(zhàn)”電子公開課了。我可能對電腦輻射太敏感了,口干舌燥,太想喝水了,最終忍不住偷喝了那么一點點水,前功盡棄呀!我心中的那個小天使還是沒有打敗那個小惡魔,到現(xiàn)在我也在暗暗自責呢。
缺水日活動結束了,可惜我沒能堅持到最后,我真想學習那么堅持到最后的人呀!
描寫體驗非遺文化心得體會和感想二
盛夏的傍晚,濱河路涼風習習,成了達城最熱鬧的去處,我決定到那兒去學賣熒光棒。
來到濱河路,只見乘涼的人們來來往往好不悠閑。有大人牽著小孩的,有雙雙相伴而行的,有獨自漫步的,有做健身運動的,更有三個一伙,五個一群的小朋友,或嬉戲,或交談,或追逐,一個個樂不可支。
我連忙把帶來的熒光棒拿出來賣。剛開始,不知是沒有“做生意”的經(jīng)驗,還是“小公主”的面子在作祟,我把熒光棒拿在手里一動也不動,雖然懷著期盼的心情拿眼睛盯著來往的人們,結果好大一陣子一根也沒賣出去。
我雖有點著急,但心里總對自己說:“別氣餒,你能行,一定會成功的。”這時,我看見不遠處有一個小孩也在賣熒光棒,他高舉起手中的熒光棒,還不斷地大喊著:“熒光棒,熒光棒,五角錢一根?!?/p>
不一會就有一位阿姨給她女兒買了兩根。我恍然大悟,心想:“我也可以喊呀,免得一根也賣不出去?!?/p>
于是我也喊了起來,起初聲音十分小,到后來膽子放大了,聲音也大了。果然,一位小女孩兒買去了一根熒光棒。
我終于“開張”了,心里別說有多高興。后來我便信心百倍地一個一個地去問別人買不買。
第一個牽著小弟弟的老奶奶說:“不要。”第二個帶著小妹妹的叔叔說:“不買,不買?!?/p>
前面幾個都碰壁了,但我沒有灰心喪氣。我又來到一位大姐姐面前,我笑著說:“大姐姐,您買熒光棒嗎?”“多少錢一根呀?”“不貴,不貴,五角錢一根?!?/p>
“好吧,我買兩根!”我讓大姐姐挑了兩根。大姐姐說:“你這么小就會做生意了,真行啦!”聽了大姐姐的話,我心里美滋滋的。
我越來越起勁,最后把進來的20根熒光棒全賣出去了,一共賺了3元錢。雖說這錢賺得不多,但為了賺這點兒錢我的腳走痛了,背也濕了,口也喊干了。
此時,我才真正懂得了賺錢的不易,我想,以后哪怕是一角錢我也不會亂花了!這——就是我暑假中的人生體驗。
描寫體驗非遺文化心得體會和感想三
導論
所謂生死觀,顧名思義,主要指對于生與死的基本看法,其中包括:如何看待生命、人到底為什么活著、生命的意義何在以及如何看待生命進程中必定會降臨的死亡等一系列問題。人生在世,無論貧富貴賤,不管職位高低,也不論年齡大小,生死問題是誰都無法逃避的[①]。
在科技高速發(fā)展的今天,高新技術日益更新?lián)Q代。近年來,尤其進入二十世紀以來,世界的歷史在發(fā)展上出現(xiàn)了飛躍,科技越來越發(fā)達,物質(zhì)文明越來越進步,近一個世紀以來,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文明遠遠超過了所有這之前人類史上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價值。過去人的夢想甚至是幻想,在科學發(fā)展的今天,被一個個實現(xiàn)了,古代神話中的“千里眼”、“順風耳”,甚至傳說中的“常娥奔月”在現(xiàn)在看來都早已不足為奇。宇宙之迷被一個一個地破解掉了,理性與科學似乎成了萬能。
科技使人類獲得了自己所想要得到的,人類儼然就成了世上的神,然而,人類事實上還并非是神,而萬能也不等于是全能,當人面對自身的問題——人類的生與死的問題時,科學卻喪失了自身強大的威力,一向以“理性動物”自命的人類,終究擺脫不了“動物性”的局限,生來便陷入了智慧與愚昧的矛盾的困擾之中。
生死問題關系到每一個人最切身、最根本的利益,對它的解答是人們決定人生態(tài)度、人生目標,建立人生觀、價值觀的基石。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生死之迷的破解較之衣食住行條件的改善等現(xiàn)實問題,顯得更為現(xiàn)實,更為重要。
其實,早在人類文明發(fā)韌的初始,人類就受到了生與死的問題的侵擾,按《圣經(jīng)》上的記載,人類史上第一個死去的人——亞伯爾,成了第一代人類的困惑,人類自古就在不斷追問人的生來死去:人的生命究竟淵源于何處?人是一死永滅還是有來生后世?任何人,從原始人到現(xiàn)代人,不論帝王將相抑或平民百姓,也不論英雄領袖還是江洋大盜,只要他理智健全,無不有各自對生死問題的答案,即使有人并不承認思考過這個問題,但生與死的問題必定在他的潛意識中縈繞盤桓過。人類的老祖先們打起初就開始了對生死之迷的破解,也提出了廣為當時社會所接受的答案。然而,問題并沒有因此而解決,畢竟沒有人帶著記憶從生前來到這個世界,也沒有在死亡后又重返世界??傊?,人類拿不出直接自明的證據(jù)證明人生前死后的狀況。因此,生死之迷便成了人類文明征途中一道無法逾越的洪溝,而現(xiàn)代人所崇尚的、冠以“萬能”的科學,在研究科學的研究者時,顯得是如此的軟弱無力。
關于生與死,中國古代的先輩們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雖然這些觀點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的生死問題,但在中國歷代以來,卻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于時至今日,中國人仍在骨子里接受著這些觀念。在這個科學巨人與道德侏儒比例嚴重失調(diào)的社會,人類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也在逐步滑坡,或許,只有生與死的警示才能重新喚醒人類內(nèi)在的道德意識。本文立足于中國古代儒釋道三家的生死觀,試圖通過對中國古人關于生死之認識的剖析,來探尋生命的意義,以期喚醒人們對生死的意識。
數(shù)千年來,儒家思想在中國思想史上一直占據(jù)著統(tǒng)治地位,成了中國封建社會文化的主導。雖然從先秦至今,歷朝統(tǒng)治者對待儒家所采取的態(tài)度各不相同,但儒家文化卻無疑深深地滲透于每一個朝代,貫穿了整個中國的思想、文化史,指導著甚至制約著歷代統(tǒng)治階級與被統(tǒng)治的思、言、行、為。
眾所周知,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在歷史上產(chǎn)生了很深的影響,這一事件為儒家來說無疑于一次毀滅性的災難,表面看來,儒家學派和儒家思想在秦朝似乎沒有了活動的市場。然而,事實上情況并非如此,“焚書坑儒”只是秦始皇執(zhí)行法家中央集權政治的一種必然結果,秦朝的“焚書”與“坑儒”,其直接目的是在限制儒生,使其就范,而并非要消滅儒家,相反,作為新的空前統(tǒng)一的封建帝國的統(tǒng)治者,秦始皇沒有前人的經(jīng)驗可以借鑒,這就需要他必須利用各學派中他視為合理的因素為其統(tǒng)治思想服務,而孔子的忠、孝、節(jié)、義思想為當時的統(tǒng)治是再適宜不過的了。因此,儒家思想在秦代始終占據(jù)著統(tǒng)治地位[②]。到了漢代,一向自認“以馬上得天下”而鄙視一切儒生的漢高祖劉邦,到后來也不得不改用儒家的禮儀建立漢朝的統(tǒng)治秩序,而至漢武帝時,大儒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更進一步奠定了儒家思想在中國封建史上的統(tǒng)治地位。
與其它各家各宗派相比,儒家的得勢顯然得益于其思想中鮮明的入世思想。儒家即孔子創(chuàng)始之時,就主要關注于社會和人倫問題,強調(diào)政治與倫理的教化。同時,由于對原儒思想的繼承,儒家思想也包含著濃厚的宗教性氛圍,禮教性與宗教性在孔子的思想中互相交連在一起[③]。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與“禮”的統(tǒng)一。這里的“仁”指的是合同,亦即使各種身份地位不同的人相親相愛;而孔子所謂的“禮”則指的是別異,亦即依血緣關系親疏厚薄以區(qū)分上下等級的觀念[④]?!爸宜≈馈迸c“克己復禮”是儒家提倡的人的一生的人格追求。忠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仁”的內(nèi)涵中積極的一面,恕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仁”的內(nèi)涵中消極的一面。“仁”與“禮”是人一生的最高道德理想,是人一生的追求。延伸之,對待人的死也同樣要施之以“仁”和“禮”??鬃诱f:“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笨鬃诱J為死與生沒有區(qū)別。在儒家的生死觀念中,尤其在對待人的“身后”的葬禮和祭禮中,“仁”與“禮”的觀念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⑤]。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在生死的問題上明顯表達了重生、樂生而諱死的傾向,當孔子的弟子季路向孔子請教有關“事鬼神”的問題的見解時,孔子答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季路又進一步請教有關“死”的道理,孔子答說:“未知生,焉知死?”[⑥]表面看來,孔子對于“事鬼”和“生死”問題采取了一種避而不談的回避態(tài)度,但事實上,孔子的話語中明顯透露著一種重視人生的生死觀念?!墩f文解字》上說:“人所歸為鬼”,也就是說,所謂鬼,也就是人死后,靈魂的一種存在狀態(tài)。那么,孔子的“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和“未知生,焉知死”事實上討論的只是一個問題,即人的生與死的問題。從孔子的這兩句話中可以看出,孔子始終把“人”的“生”放在首位,孔子認為,從本質(zhì)上來說,生與死同為生命的一個整體,死不過是生命的一部份——生命的終結部份。因此,了解了生必定就可以了解死,同樣,要透徹死,則必須先知道生。朱熹曾引用程頤的話說:“晝夜者,死生之道也,知生之道,則知死之道,盡事人之道,則盡事鬼之道,死生人鬼,一而二,二而一也?!盵⑦]由此來看,在儒家史上,不論是孔子的“仁者愛人”思想,還是孟子的“仁民愛物”思想,抑或是荀子的“內(nèi)圣外王”觀點,都無不透著對生的重視。
但生命終究是短暫的,孔子就曾站在滔滔東去的大江邊感嘆生命,光陰似箭,時不再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人的生命也就如同滔滔江流一般,一去不再復返。如何看待這轉瞬即逝的“一生”和轉眼即至的“死亡”呢?宋朝張橫渠在他的《西銘》的最后兩句說:“存,吾順也;沒吾寧也?!比嗽诨钪臅r候能努力盡好自己的社會責任,那么,當他離開人世的時候,也是安寧的,問心無愧的。“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既然生不由己,死亦是命,那么,人只能善
用自己所能把握的生,活出自己的價值,因此,樂天知命便成了儒家的信條。在這一點上,儒家是明智的。
然而,畢竟“死生亦大矣”。死亡,對于禽獸來說都是一種痛苦,天地之際,那哀鳴的孤雁、獨立的野鶴,不能說它們體會不到死亡所帶來的痛苦,何況是人呢?面對生命的短促與人追求永恒價值的矛盾,儒家也表現(xiàn)出了自己的抗拒。
儒家對于死亡的抗拒的方式,首先是在現(xiàn)實人生的積極進取中去創(chuàng)造“不朽”?!蹲髠鳌飞险f:“太上有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所謂立德,指由“內(nèi)圣外王”之道修養(yǎng)實現(xiàn)道德圓成,以一種高尚的精神超越死亡,留給后世一個永恒的人格楷模[⑧]。儒家崇尚生命,熱愛生活,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便對死惟恐避之而不及,相反,當面臨生死與仁義、生死與名節(jié)之間的重大抉擇時,儒家會毫不猶豫地慷慨赴死??鬃诱f:“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盵⑨]孟子也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其后的荀子則更進一步發(fā)揮說:“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惡,死甚矣。然而人有從生成死者,非不欲生而欲死者也,不可以生而可以死也?!盵⑩]為什么“不可以生而可以死”呢?這正是儒家思想核心所不遺余力地堅持的思想及其政治原則——“仁義”的要求。立德被儒家視為人生的最高價值,其重要性遠在生命之上,當?shù)赖碌膱A成與生命發(fā)生矛盾時,就應該“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儒家的這種“成仁”、“取義”的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它造就了歷代一批批為了維護民族和國家利益而甘愿舍棄自己的生命,赴湯蹈火所在不惜的仁人志士,為鑄就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與愛國主義的靈魂起了積極作用[11]。文天祥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是儒家這種“立德”精神的典型寫照。次之,所謂“立功”指做出輝煌業(yè)績,功垂天地,惠及后世。《孟子·離婁上》說:“為法于天下,可傳于后世?!彼^“立言”指著書立說,即留下自己的思想給后人作為精神財富,這樣也是有功,堪稱不朽了[12]。
其次,子孫家族的嗣續(xù)也是儒家創(chuàng)造不朽的另一重要方法,這一點在中國傳統(tǒng)的封建宗法社會倫理規(guī)范的基石——“孝”中表現(xiàn)得最為貼切?!安恍⒂腥?,無后為大”,在中國的封建時代,沒有能力或自己不盡結婚生子職務的,便是對父母祖上最大的不孝。因而,若一個婦女不能生育或沒有生出男孩來,便會受到家族和社會的卑視。中國封建社會的“妻妾”制,正是出于對家族傳續(xù)的需要,“母以子貴”也基于此。而相反地,“斷子絕孫”便成了中國人最惡毒的咒語[13]。
儒家抵抗死亡的第三種方式是“重生”而“安死”。荀子說:“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始終俱善,人道畢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終,終始如一。”[14]人的生與死是生命的兩個端點,都是生命的部分,二者合為完整的生命?!吧剖肌保丝粗噩F(xiàn)實的生活,珍重生命,善待生命,謹慎處世,不輕易論死。但死畢竟是不可避免的,生與死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自然規(guī)律,是不可違抗的天命,因而,對待死亡又要“善終”。荀子在《禮記上》上說:“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無知也,是奸人之道,而背叛之心也。”因此,儒家要求要“慎終追遠”。所謂慎終,指舉喪要盡其禮,而所謂追遠;則指祭祀父母要盡其誠??鬃诱f:“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盵15]這是作為子女應有的基本孝道[16]。面對死亡,中國人有著一整套復雜的喪葬和祭祀禮儀,而這些繁瑣的禮節(jié)儀式所要表達的絕不僅僅是人的一種悲慟情懷,更重要的是要為人的“身后”作好妥當安排,也要為人的靈魂的歸宿和以后的生活作好充分準備。
喪葬禮即儒家所謂的“慎終”,是指安葬、哀悼死者的一系列活動。人們采取喪葬禮儀的最終目的是即要使死者滿意,也要讓活人安寧[17]。整個喪葬禮儀,從人剛死之時的初喪禮儀到禮儀的高峰——墓葬禮儀,從證實人確已離去的“屬纊禮”到使人“入土為安”的“下葬禮”,事實上都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與亡者之間的交流過程,尤其在喪葬禮儀中,從上古的陪葬到后的人殉,再到后
來的飯含、覆面、摔盆等禮節(jié)直至延續(xù)至今的扎紙馬、紙人,甚至紙汽車、紙電腦等和撒紙錢等一系列活動,無不飽含著希望人死后靈魂依然平安富貴的深切含義,同時也證明了生者對已亡者的一片孝心。
對于亡者、祖上的祭祀禮,即儒家所謂的“追遠”。喪葬活動并不隨著死者的埋葬而結束,人類自古以來就有虔誠地祭祀死者亡靈的活動,它是人世社會在鬼域社會的一種折射。《太平廣記》上說,鬼魂是不會忘記人間的,他們與活著的親眷之間有著割舍不斷的聯(lián)系,死者的魂靈需要后輩的香火與供品的奉養(yǎng);同時,生者又受到死者的監(jiān)視與保護,一切的葬后祭祀禮儀正是肇因于此。
敬始、慎終、追遠。儒家對于生死的觀念有著一整套符合“仁”與“禮”的完整體系,重生而不貪生,諱死而不懼死。
道家文化是中國文化主流之一,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本土宗派,道家和道教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中國人心理的需要。值得一提的是,在此,“道家”和“道教”的區(qū)分是有必要的:道家是一個哲學性的學派;而從道家衍生出來的道教則是一個宗教性的教派。多數(shù)學者認為,老莊的道家是哲學性的,它與道教追求肉體長生不老這一核心目標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18]。不過,二者畢竟同出一源,在觀念和目標上又有著很多的相同之處,因此,為了便宜起見,我們不防將二者的思想合稱為“道學”。
傳統(tǒng)上來說,老子理所當然地是道學的始祖。他是道家的始祖,道教的教主。據(jù)傳,當老子做周朝宮廷守藏室的史官時,深為王室的衰微而沮喪,于是辭官西行,路經(jīng)函谷關時,關令尹喜懇請他將自己的學說寫下來,于是老子留下了洋洋五千言的《道德經(jīng)》?!兜赖陆?jīng)》又稱《老子》,是我國道家學派和道教最著名的一部經(jīng)典,道家即因此而得名。
與儒家注重政治教化與個人品格修養(yǎng)的“入世之學”相比,道家是“出世之學”,主要內(nèi)容是宇宙人生,其作用偏重于個人,而且偏重于個人的精神層面?!暗馈笔抢献铀枷胫械淖罡叻懂?,用以觀察和認識客觀世界,是先于天地萬物而存在的宇宙本原,是有與無的統(tǒng)一,無為而無不為[19]。在老子看來,“道”包含著世界萬物的道理,它沒有形狀,沒有聲音,沒有實體,并且永恒不變。
道學的另一代表人物是莊周,他繼承和發(fā)展了老子的思想,也同樣認為世界的本源是“道”,但莊子又進一步認為,“道”是無名無形、非無質(zhì)的東西,它超越了認識的范圍,是不可知的。
老莊的道學思想主要表現(xiàn)為清靜無為、全性保身、達生知命、物我同一,乃至消極避世。在生死問題上,相對來說,儒家的重視生命并不是首要的,因為在其上還有一個仁義、道德的價值取向及符合理想道德的名節(jié),而道家則不同,道家始終把人的生命放在首位,且視功名禮儀是非如糞土。老子就認為,所謂仁、義、禮,都是道被破壞之后的產(chǎn)物,他說:“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盵20]老子重道輕禮,反對儒家的仁義禮智,認為其有損道的完整性。道家把求得生存與保存生命視為第一要義,因為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身處社會動蕩、戰(zhàn)爭頻發(fā)的先秦時期,天災、人禍使人們大量夭亡或被殺戮。因此,如何全身保命便成了他們最關切的話題[21]。
老子認為,人生在世,處處都充滿著危險,生命的存在隨時都受到威脅,稍不注意便會墮入
死地。他說:“出生入死,生之途十有三,死之途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盵22]也就是說,只有極少數(shù)人有可能達到長壽,而大多數(shù)人,無論是自然的或是人為的,都會由于種種原因提前夭亡。因而,相對于其它一切來說,生命便顯得尤為貴重。老子說:“名與親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一連串的提問,老子肯定了人的身心健康與生命存在的重要,與之相比,無用的虛名與虛假的物質(zhì)財富便算不得什么了。名譽地位,物質(zhì)享受更顯得微不足道。莊子更進一步發(fā)揮說:“至樂活身”,“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家,圣人則以身殉天下,故此數(shù)事者,事業(yè)不同,名聲異號,其于傷性以身為殉,一也。”[23]因此,莊子認為,為了追求外在的事物,無論是名還是利,都是不值得的。當楚王派使者帶著重禮來找正在釣于濮水邊的莊子,欲聘他為相時,莊子毅然回絕說:“吾將曳尾于涂中?!笔前?,相對于生命來說,眼前的利與身后的名又有什么意義呢?
道家的“重生”觀念首先表現(xiàn)為老莊的“全身保真”思想。在《老子》中有多處講到“貴生輕利”,如老子說:“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24],“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25]都有輕物重生的意思。莊子進一步說:“夫支離其形者,猶足以養(yǎng)其天年,又況支離其德者乎?”[26]莊子認為,木材之所以被砍伐,正是由于它的有用,“故不終其天年,而中道夭。”而那些自身“無所可用”的木材,倒可以免去被伐。由此來看,對別人的無用倒正是對自己的大用。因此莊子總結說:“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枝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币粋€人的首要任務就是保護自己啊[27]!莊子最后將各種保全自己的方法歸結為一個總的原則: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jīng),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28]。
但這樣還遠遠不夠,這一切只是外在的因素,而若要做到延年益壽,自身的修養(yǎng)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老子又提出了一套以養(yǎng)神為主的養(yǎng)生原則,老子十分強調(diào):法天則地,天人合一,形神一體。人必須以天地及自然法則為準繩,而天地的根本法則是清靜,所以養(yǎng)生的關鍵是“清靜為天下正”,即養(yǎng)神。老子認為,養(yǎng)神的原則有三個,第一個是“致虛極,守靜篤”,即以清靜為本;其次要“少私寡欲”、“去甚,去奢,去泰”;第三要力爭做到“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在塵世中保持內(nèi)心平靜超脫。莊子則進一步要人把一切的煩惱都加以模糊、淡化,甚至忘卻,對于得失、毀譽,都“兩相忘而化其道”[29],并要努力使自己的精神舒暢自由,“獨與天地精神往來”[30],“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31]。這樣,人的心態(tài)必會獲得安寧、充實與永恒地愉悅。莊子又把養(yǎng)形與養(yǎng)神結合起來,提出“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盵32]莊子相信,通過形神、內(nèi)外的修養(yǎng),必定可以使人長壽。
到了后來,老莊道家的全身養(yǎng)生思想被后期道家,尤其是東漢發(fā)展起來的道教推向了極端。雖然道教在形成之初派別眾多,但追求長生幾乎是道教諸派的共同理想,并逐漸從開始對老莊道家養(yǎng)生、長生思想的繼承一直發(fā)展到了后來的成仙、升天說。
長生,首先必須以身體的健康為基礎,只有有了健康的身體才有足夠的資本去修養(yǎng)和修煉,否則便一切免談。因此,祛病除災,一開始就成了道教修煉的主要內(nèi)容。而要祛病除災,最主要、最直接的辦法便是行醫(yī),所以有不少道士本身就是著名的醫(yī)生或醫(yī)藥學家,對我國古代醫(yī)學的發(fā)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如,葛洪的《抱樸子》一書,收錄了很多對藥物性質(zhì)功能的記載,《時后備急方》便是中國醫(yī)學史上一部極有價值的醫(yī)藥學著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葛洪是中國第一個記錄天花病和提出可用免疫方法治療狂犬病的人;陶景弘是南北朝時一位著名的煉丹家和醫(yī)學家,他所著的《本草經(jīng)集注》對我國的醫(yī)藥學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孫思邈更是我國著名的醫(yī)學家和煉丹家,他的《千金方》是中醫(yī)藥史上的經(jīng)典著作,后人稱他為“藥王”[33]。
此外,為了保持健康,延年益壽,運動鍛煉也是必要的方法之一?!肚f子·刻意》上就曾說:“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jīng)鳥伸,為壽而已矣。”“熊經(jīng)鳥伸”就是學著熊、鳥的樣子來鍛煉身體,這似乎類似于后來華佗的“五禽戲”,想來應該是當時的一種“健身操”吧!《呂氏春秋》上認為,有病之后才吃藥,這只是揚湯止沸,而只有加強鍛煉,使精氣流通,才是釜底抽薪、治本的辦法,養(yǎng)生必須治本,這樣病才不會發(fā)生。
然而,以上這些正如莊子所說的,“為壽而已矣”,不過使人達到正常的壽限而已,而這為道家來說是遠遠不夠的,“自古王侯悲短壽”,生命是太短暫了,幾十年的時間轉眼即逝。因而,道家所要追求的是盡可能地長壽,甚至不死,于是人便開始尋求神仙的幫助,秦皇、漢武都做過類似的事,時至今日,在日本某地,還樹立著秦始皇所派尋找神仙的徐福的紀念碑??墒巧裣山K究沒有找到,反而留下歷史上著名的“梵書坑儒”事件。秦皇漢武尋找海外神仙失敗后,便沒有人再去做這個夢了,但人們又不甘心,于是又開始了另一條長生之路:既然找不到神仙,那就只能靠自己了。怎樣做呢?尋找不死藥。起初的不死藥是從普通藥物發(fā)展而來的,主要是植物藥,如靈芝等。古代服藥的理論認為,人們服食某種藥物,就是把藥物的某種性質(zhì)轉到自己身上,那么問題又來了:所有植物藥都是要死的,既然植物藥自己沒有不死的本性,又如何能使人不死呢?顯然,要長生不死,必須服食那些自身能長生不死的藥。于是人們想到了金和玉,金和玉都是長生的??墒?,自然界的金是有毒的,不能直接服用,必須經(jīng)過燒煉之后才能服用。由此便產(chǎn)生了煉金,即后來的煉丹運動。服丹的結果又如何呢?由于“食物中毒”,從唐太宗到唐宣宗,服丹而死者不計其數(shù)。事實證明,“金丹”不能帶給人長生,相反,不少人卻因此而夭亡。人們不得不去考慮:哪兒錯了呢?于是又有人提出,煉丹并沒有錯,錯的是煉丹的原料和方式。其實,“金丹”不必外求,一切都在自身,“鉛汞原來在自身,自誤何須怪他人。”因為人都是從元氣成身,而一切萬物也由元氣所生,因此,一切外物,人身中皆已自備,只要修煉自身的元氣就足夠了。于是各種形式的氣功便出現(xiàn)了。
縱觀道教的整個長生史,也許會覺得荒謬可笑,不過,這也正是人性的真實表露。肉體長生的成仙信仰,出于對人生、人間的摯愛,植根于華夏民族摯愛人生的現(xiàn)實主義人生態(tài)度,希求長期地、無限期地活于人間,飽享人世間的各種幸福當然是出于對人生、人間的肯定和眷戀。不過,道家對生命的極端重視,對保全生命、養(yǎng)生長生的種種理論與方法并不妨礙他們對死的問題的思索。
老子崇尚一種自然的人生態(tài)度,同樣也主張以一種自然的平常心來對待生死,認為人不應該為了出生而歡天喜地,同樣也不要因為死而呼天搶地。無拘無束地來,無牽無掛地去,不忘記自己的來源,也不追求自己的歸宿,一切順應自然?!八蓝煌稣邏邸盵34],在老子看來,如果人生順應自然,那么就可以超越有限而達到與道同體的境界。莊子更認為,人的生與死不過是氣的聚與散的形式轉化而已,氣聚而生,氣散而死,人生不過是從無氣到有氣,從無形之氣到有形之氣,從無生之形到有生之形的一個生命的有序過程,而死亡則是這種轉化的回歸,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肚f子·大宗師》中說:“死也,命也,其有夜晝之常,天也。”生死就像春夏秋冬四時的運行一樣,“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盵35]既然生與死的大限是人所不可避免的,那么便只能順應自然,因此才有莊子妻死,鼓盆而歌這樣一種新的、樂觀的死亡哲學。
相對于儒家的樂天知命和道家的順應自然的生死觀,作為外來宗教的佛教的生死觀與二者大相徑庭。在生死問題上,佛教提出了自己獨特的看法,尤其在對于死亡的研究上,儒道兩家思想雖然在本質(zhì)上有根本的不同,但大體上都認為生是可貴的,而死卻也并不可畏。佛教卻認為,生
與死是人生循環(huán)過程中的兩個階段,二者都是苦,人所要追求的,是要擺脫生死的束縛,不再執(zhí)著于生與死,超脫輪回,從而達到涅槃的極樂境界。
佛教是古印度的宗教,創(chuàng)始人喬達摩·悉達多是北天竺迦毗羅衛(wèi)國國王凈飯王的兒子。他大約活動于公元前六世紀,比中國的老子、孔子要早一些。悉達多以當時自己對人生生老病死的所見所感為出發(fā)點,悟出了人生的真諦,提出了“三世輪回”、“因果報應”等思想,因此,佛教徒尊稱他為“佛陀”,即覺悟者。
佛教在漢朝時傳入中國內(nèi)地,在中國流傳的過程中,通過依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生矛盾沖突,最后融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并逐漸中國本土化,終于在隋唐以后,為中國文化所吸引,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尤其“凈土宗”中的凈土法門和在中國興起的“禪宗”,由于其教義的簡便易行,在中國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佛教”。
佛教的基本信仰,即在于說明人生是苦,這集中表現(xiàn)在佛陀提出并由后代佛教加以發(fā)揮的“四諦”說上?!爸B”是真理的意思,所謂“四諦”即指苦諦、集諦、滅諦和道諦。“苦”是痛苦,“集”是原因,“滅”是寂滅,“道”是途徑方法?!八闹B”說闡述了四種真理:人生的痛苦現(xiàn)象;造成人生痛苦的原因;指明解脫人生痛苦的境界;以及解脫痛苦實現(xiàn)境界的途徑。“四諦”說集中反映了佛教的人生觀[36]。
佛教斷定,人世間是一大苦難,人的一生即是苦?!翱嘀B”說明人生有著不可逃避的八苦,即: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和五受蘊等八種苦難,因此,可以說,人生皆苦,苦海無邊。既然如此,那么死亡便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然而,佛家卻又認為,人的死亡并不必然使之擺脫苦難,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達到真正的覺悟,死亡依然是不可擺脫的痛苦。在“集諦”中,佛教說明了造成人生苦難的根源,那就是人的欲愛,包括對淫樂、長生、權力、金錢的欲愛等等。欲愛有常,可世界的本質(zhì)卻是無常,因此,欲愛永遠得不到滿足,也不可能持久,由此便產(chǎn)生了一切痛苦,又因為有欲愛便會有行動(包括思想動機和實際行為),有行動便會造成一定的后果,即佛教所稱的“業(yè)”,今生造業(yè)便結來世輪回之果,于是因果不斷,生死輪回不已。由此,要想消滅苦,超脫生死輪回,關鍵便在于消滅欲愛,欲愛消滅了就不會造業(yè),不造業(yè)就沒有輪回果報,這樣就會達到不生不滅絕對寧靜的涅槃境界,即通常所說的“極樂世界”,這就是佛教所稱的“滅諦”。然而,要達到這種境界太難了,為了達到涅槃,人必須放棄一切的欲愛,但追求涅槃本身就是一種欲愛。“道諦”是佛教提出的達到涅槃的修煉方法,主要有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和正定。八正道從根本上來說,就是要人控制調(diào)節(jié)自己的心念,不為外界一切所動。因為在佛教看來:境由心造、物由心造,外界的一切是否會在你心中掀起波瀾、誘惑你神魂顛倒,歸根到底是由你自己的心造就的,只要你能控制自己的心念,那么苦難自然也就銷聲匿跡了。
總的來說,佛教認為,在人達到真正的覺悟之前,人的生與死一直是一個循環(huán)、輪回的過程:死后再生,生后再死,但還不僅僅是人的生與死的重復,在輪回的過程中,根據(jù)個人生前所造的“業(yè)”,來生也會有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等六種不同的情況,佛教又稱之為“六道輪回”,這便是佛家常說的“因果報應”,也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佛教的最高境界稱為“涅槃”,指一種超越生死輪回,進入永恒寂滅的精神狀態(tài)。不過“涅槃”并沒有任何確定的意義,因此,如何恰當?shù)丶右栽徑猓核烤故且环N徹底的斷滅,還是一種不可言喻的喜樂的存在,佛教思想和佛教研究者們迄今眾說紛紜,爭論不休[37]。
從教義上來說,佛教并不強調(diào)生與死孰輕孰重,不過從一定意義上來看,佛教對于生還是更為重視的,因為很顯然,無論是為了來世的幸福而強調(diào)今世的“善業(yè)”,還是為了達到涅槃境界所行的苦修,都無非是要求得生活的寧靜與幸福,特別是融入中國儒道思想的中國佛教,尤其是禪宗,強調(diào)生活的體驗與生命的活潑自在情趣,明顯表現(xiàn)了熱愛現(xiàn)實生活、珍惜生命的觀念。比如,禪宗大師馬祖道一對佛法的解釋就是“平常心”,他說:“只如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后來成為禪宗大師的慧海在回答他人如何修道時也說:“饑來吃飯,困來即眼”。后期禪宗臨濟宗總結道:佛法無用功處,只是平常無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飯,困來即臥。這種順乎自然、隨遇而安、自由自在而又充實地處置每一件事,并能通過直接的感覺去體悟日常生活中如此這般的情趣的態(tài)度,在禪宗看來就是把握了佛性,進入了涅槃真如的境地。同樣,對于大自然,禪宗也抱有特殊的親切感,所謂“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所以禪宗要求人們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去進一步體悟佛法,去感受生命的內(nèi)涵,在自然、坦然、多變而生動的生活中獲得永恒[38]。
總的來看,中國佛教的思想內(nèi)涵,雖然也講“四諦八道”、“六道輪回”、“涅槃”,但這一切顯然都是以生活為基礎的,因為無論人世間的苦也好,覺悟后的“涅槃”也好,或者處于“三世”中的“六道輪回”也罷,都是在追求一種生活上的寧靜與幸福,這生活即包括現(xiàn)世的,也包括來世的。因而,中國佛教便不只注重講“生死”,“生活”也占有同樣重要的地位。
儒釋道三家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在中國的思想文化史上,即有不斷的爭斗,也有相互的融合,在中國的許多古典文學作品,如《西游記》、《白蛇傳》中,都很明顯地體現(xiàn)了儒釋道三家的這種雜融。在此斗爭與融合的過程中,三家的思想對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的思想文化史就是儒釋道三家思想發(fā)展的歷史。三家的生死觀念更是深深地引導著中國人的倫理道德,也固定了中國人數(shù)千年來的思想模式。當今社會上廣大普通百姓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繁瑣的婚、喪、嫁、娶等諸多禮節(jié)和種種風俗習慣,便是這種影響的真切體現(xiàn)。比如,由于受到身體頭發(fā)受之于父母不得毀傷和“完尸”思想的影響,中國人歷來認為解剖尸體是極大的罪孼,因此,尸檢率即使在大城市仍然很低,更不用說廣大農(nóng)村了,也因此,死后捐獻自己的身體器官也是很難得的。再比如,由于受到“入土為安”思想的影響,在中國的廣大農(nóng)村地區(qū),即使有政府的高壓政策,火葬仍然很難推行,中國人無論如何也難以接受將親人付之一炬這一不肖行為?;蛘呒幢闫炔坏靡眩瑢⑼鋈嘶鸹?,骨灰仍要舉行隆重的土葬禮儀,場面花銷比單單進行土葬遠遠要多,真是得不償失;并且,從古至今,墳地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一直是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禁地,如果一家的祖墳遭到侵占,就算再沒有勢力,他也會情急拼命的。因此,在中國的土地規(guī)劃中,墳地便成了一項重要難題[39]。我們很難去評說中國的這種雜融思想的好與壞,畢竟它適應了中國人的心理需求,也同時引導了中國人思想的發(fā)展。
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帶來的成就是物質(zhì)的發(fā)展,而物質(zhì)發(fā)展所引起的直接后果則是人類的墮落。在物質(zhì)文明高度發(fā)達的今天,人類的精神文明卻恰恰與此相反地每況愈下地變得越來越貧乏,尤其生活于現(xiàn)代社會中的人們,對于現(xiàn)實的生命不知有其價值,對于眼下的生活不知有其目的,因而常常感覺內(nèi)心空虛,人生渺茫,恐懼而無所歸處?!俺院?、喝好,死了拉倒”成了人們生活的座右銘,很多人以追求刺激和滿足情欲來填補自己生活中的空虛,從而維持自己的生活,最終只有懵懵懂懂地虛度一生,甚至過早地草草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社會風俗的低下、道德的敗壞,顯示著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在現(xiàn)實生活中已不復存在。
西方基督教思想認為,人的生命是可貴的,他的尊貴是因為他是上帝賦予的;中國古人也承
認人生命的價值,《孝經(jīng)·圣治》上說:“天地之性,人為貴。”老子也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盵40]宗密《原人論》說:“三才中惟人靈者,由于心神合也。”這些都是對人生命價值的肯定。不過在這里,人的尊貴地位是與生俱來的,生命的價值是內(nèi)在于人類本身的。簡單說就是:正因為人是人,人類的生命才具有神圣性和不可侵犯的尊嚴。因此,中國的儒、道、佛思想更注重的是現(xiàn)實的利益[41]。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科學技術和人類認識的不斷進步,以人本主義為基礎的享樂主義越來越突顯出來,對“幸福生活”的追求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突破也在不斷升級。而相反地,人類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卻在不斷地向下滑坡,以傳統(tǒng)儒釋道思想為基礎構建起來的“禮儀之邦”隨著西方科技的輸入與發(fā)展,越來越變得“禮崩樂壞”,中國這個“央央大國”已走到了道德危機的邊緣,而那些被稱為蠻夷的“野蠻民族”相對于我們的“天朝上國”卻要文明得多。于是人們不禁要問:中國怎么了?神州怎么了?中國傳統(tǒng)的儒釋道思想究竟留給了我們什么?
貪生怕死,幾乎是所有動物普遍共具的天性,從豬犬等被宰時的嚎叫掙扎,人們大概不難體味出它們對死的恐懼和對生的眷戀,即使低等到小爬蟲,也有逃避死亡、保護自家身命的本能,何況萬物之靈的人類呢?
生死之迷的破解是基于人內(nèi)心的需要和感情的信仰。儒、釋、道三家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代表,它們對于生與死的界定從根本上詮釋了他們對于大千世界的不同認識,也顯示了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中的深層認識,為我們對生命的認知與參悟提供了可貴的幫助。在中國傳統(tǒng)的生死觀中,無論是儒家的“敬始、慎終、追遠”的理性平安,還是道家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自然之道,都表達了對待生與死的一種自然心態(tài):“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生與死皆是人生問題的極限,所以最好還是看開一點,有情便是苦,無情方能懸解和自由。不過,究其深處,我們也不難看到在這種樂觀思想背后所隱含著的對人生的悲觀與無奈:人永遠無法與造化之功抗衡。道教對長生追求的失敗便是最好的證明。佛家的涅槃境界雖然可以作為人生最高的理想境界,然而就大多數(shù)人而言,要擺脫世間生命這無期的生死流浪,簡直是不可能的?!拜喕亍笔且粋€美麗的令人眩暈的詞,不死的靈魂可以因此而不斷再生,但它卻同時又意味著無法擺脫的無盡痛苦。
描寫體驗非遺文化心得體會和感想四
榮幸的坐在這里,與各位同仁相互學習與交流,無論是班主任工作還是教學工作,在座的很多同仁都是我的前輩,所以我是抱著學習的心態(tài)來的,希望我的演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我演講的主題是《教育的靈魂——愛心》,這句話對于每個從事教育的工作者來說都是在熟悉不過的。經(jīng)過三年的教育實踐工作,“簡約而不簡單”是我對這句話的全新認識,“簡約”是指這句話講述了教育的真諦,“不簡單”是指我們教育工作者要每時每刻做到這一點是不容易的。就拿我個人來講,每當在教育工作中遇到困難或挫折時,想到這句話都有不一樣的感受,這也是我選定這個主題的主要原因。
首先,我們必須要認識“愛心”的重要性。在這里我想講一件我親身經(jīng)歷的事,在我小學升初中時我沒有在我自己鄉(xiāng)鎮(zhèn)讀初中,而是選擇在臨近的鄉(xiāng)鎮(zhèn)就讀,剛到一個嶄新而陌生的校園,沒有一個認識的同學,那種陌生感異常強烈??赡苡捎谖沂菑耐忄l(xiāng)來借讀的,同學們對我比較冷淡,我自己也隱約感受到自己被孤立了,排外的意識和失落感交織在一起讓我產(chǎn)生了強烈的轉校意愿,學習也沒有激情,成績直線下滑。我的班主任慢慢察覺到我情緒的波動,于是開始找我談心,我記得那一次班主任跟我聊了很久很久,老師注意到了我平時的很多細節(jié)讓我很意外也讓我覺得老師真的很用心,他站在我的角度幫我分析我所面臨的問題,句句都說到我的心坎里了,慢慢地我的心結打開了,心態(tài)也漸漸穩(wěn)定下來了,成績明顯有了提高。通過親身經(jīng)歷,我深感教師的愛心對學生的作用,如果一個老師缺乏愛學生的心,他就不可能成為學生所敬佩和愛戴的老師,由此我堅信,成功的教育是建立在愛心的基礎上,愛心是教育的靈魂。
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想從自身的一些體會來談一下怎樣愛學生。愛學生不應該停留在口頭上,更多的要落實在行動中,對學生的愛應該體現(xiàn)在方方面面,比如說多關心學生的飲食起居情況,氣候的變化提前提醒學生注意防暑防寒等。我班有一個叫李玉亞的同學,身體一直不是很好,有一天晚上查寢時周冬琴老師發(fā)現(xiàn)她生病了,一度失去知覺,于是胡佳、周冬琴還有我一起把她送到醫(yī)院,直到她父母的到來才離開。我班上住讀的學生感冒,發(fā)燒之類的一般不請假回家,由我送他們?nèi)メt(yī)院,這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但是可以為學生和學生家長減少很多麻煩。還有一次我班上一個叫陳小鳳的學生也是半夜身體不舒服,然后送她去醫(yī)院,回來時都到凌晨x點鐘。老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也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上次的捐款活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學生愛心的體現(xiàn)。有愛心,就要關愛每位學生。熱愛一個學生就等于塑造一個學生,而厭棄一個學生無異于毀壞一個學生。每一位學生都渴望得到老師的愛,尤其是那些家庭有過特殊變故的學生,容易形成特別性格,這就要求教師真誠相待、熱情鼓勵、耐心幫助,用師愛的溫情去融化他們“心中的堅冰”,讓他們在愉快的情感體驗中接受教育。
有了以上的愛的基礎,我相信再關心學生的學習成績就會做到有的放矢,效果會事半功倍。實際上教育是一個反復的過程,我們的教育對象都是活活生生的人,不可能存在著一勞永逸的效果,這就需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心去教育學生。怎樣的老師才會有耐心?我想他應該是一個具有愛心的人,可以這樣說,耐心是建立在愛心的基礎上的。如果你能把學生看成是自己的孩子,我相信你定會多一份耐心而少一份苛責。平時對學生的關愛時換位思考非常重要,不要只從老師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多從學生角度去看問題,你會更理解親近學生,很多看似“不可調(diào)和”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了。魯迅先生有句話:“教育是植根于愛的”愛是教育的源泉,教師有了愛,才會用用伯樂的眼光去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對自己的教育對象充滿信心和愛心,才會有追求卓越和創(chuàng)新的精神。教師對學生的愛,從本質(zhì)上說是一種只講付出不求回報、無私的、沒有血緣關系的愛,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這種愛是極其神圣純真的。這種圣潔的愛是教師培桃育李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真情友誼,就會“親其師、敬其師”,從而“信其道”,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教書育人就實現(xiàn)了其根本功能。
最后,我只想說,讓我們每個老師都用我們的愛去呵護每個學生,教師的愛可以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若干年后當我們曾經(jīng)的學生在內(nèi)心對我們說:“老師,謝謝您”這應該是我們老師得到最豐厚的回報。
以上是我對愛心的理解,不到之處懇求大家指正。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
- 大學俄語專業(yè)導論心得體會及感悟 大學俄語專業(yè)導論心得體會及感悟范文(二篇)
- 鐵路廉潔教育的心得體會和感想 關于鐵路廉潔的個人反思(4篇)
- 財務學習華為的心得體會實用 學華為管理心得體會(九篇)
- 最新職場非暴力溝通心得體會怎么寫(大全15篇)
- 天津南開中學參觀心得體會和感想 南開校史感悟(8篇)
- 駐村心得體會輔警簡短(大全8篇)
- 學習唐山教授的心得體會如何寫 唐山師范學院入學教育心得體會1000大學(八篇)
- 香港高校校長講座心得體會 香港高校校長講座心得體會范文(6篇)
- 小雪節(jié)氣活動主題心得體會(優(yōu)質(zhì)10篇)
- 表演國學舞蹈后心得體會如何寫 觀看舞蹈表演的心得體會(九篇)
- 探索平面設計師工作總結的重要性(匯總14篇)
- 平面設計師工作總結體會與收獲大全(20篇)
- 平面設計師工作總結的實用指南(熱門18篇)
- 免費個人簡歷電子版模板(優(yōu)秀12篇)
- 個人簡歷電子版免費模板推薦(通用20篇)
- 免費個人簡歷電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學校貧困補助申請書(通用23篇)
- 學校貧困補助申請書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學校貧困補助申請書的核心要點(專業(yè)16篇)
- 學校貧困補助申請書的申請流程(熱門18篇)
- 法制教育講座心得體會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總結與計劃(模板18篇)
- 教學秘書的工作總結案例(專業(yè)13篇)
- 教師的超市工作總結與計劃(精選18篇)
- 單位趣味運動會總結(模板21篇)
- 禮品店創(chuàng)業(yè)計劃書的重要性(實用16篇)
- 消防隊月度工作總結報告(熱門18篇)
- 工藝技術員工作總結(專業(yè)18篇)
- 大學學生會秘書處工作總結(模板22篇)
- 醫(yī)院科秘書工作總結(專業(yè)14篇)
相關文檔
-
2023年
非 遺 文化體 驗 心得體 會(匯總11篇)39下載數(shù) 294閱讀數(shù) -
2023年
體 驗 非 遺 文化心得體 會范文(大全19篇)18下載數(shù) 1000閱讀數(shù) -
2023年
體 驗 非 遺 文化心得體 會報告(優(yōu)秀18篇)26下載數(shù) 358閱讀數(shù) -
體 驗 非 遺 文化心得體 會范本(通用14篇)33下載數(shù) 930閱讀數(shù) -
最新
體 驗 非 遺 文化心得體 會(大全8篇)43下載數(shù) 613閱讀數(shù) -
體 驗 非 遺 文化心得體 會簡短(優(yōu)秀13篇)31下載數(shù) 823閱讀數(shù) -
省級
非 遺 剪紙申報范文非 遺 文化遺 產(chǎn)剪紙(八篇)40下載數(shù) 957閱讀數(shù) -
申請書
非 遺 簡短非 遺 申請程序(六篇)34下載數(shù) 946閱讀數(shù) -
申請書
非 遺 非 遺 的申請(6篇)20下載數(shù) 132閱讀數(shù) -
保護
非 遺 項目概述范文非 遺 介紹PPT(七篇)35下載數(shù) 596閱讀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