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山西援疆干部心得體會及感悟 援疆工作經驗(九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2-12-28 02:56:49 頁碼:8
山西援疆干部心得體會及感悟 援疆工作經驗(九篇)
2022-12-28 02:56:49    小編:ZTFB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fā)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yǎng)成良好的總結方法。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可是卻無從下手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主題山西援疆干部心得體會及感悟一

所有制性質: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委托代理人):_________

乙方(勞動者)姓名:_________

性別:_________

出生日期: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

文化程度:_________

現(xiàn)在住址:_________

身份證號碼:_________

務工許可證號碼:_________

甲乙雙方在平等自愿、協(xié)商一致的基礎上,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guī)和《山西省企業(yè)全面實行勞動合同制的實施辦法》,簽訂本合同,共同遵守執(zhí)行。

一、合同期限

本合同為勞動合同。合同期從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起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止,共_________年(_________月)。

(乙方如為臨時工,合同期限不得超過一年,不實行試用期。乙方如為農民合同制工人,應注明批準招用文號。)

二、工作內容

甲方根據本企業(yè)生產、工作的需要,安排乙方從事工作。

乙方同意按甲方生產(工作)需要,在崗位,承擔任務,從事工種。

乙方在生產(工作)上應達到的數量、質量指標:_________

三、勞動保護和勞動條件

1.甲方應按照國家有關安全生產、勞動保護、衛(wèi)生健康等規(guī)定為乙方提供必要的生產(工作)條件和勞動保護設施,以及不低于國家規(guī)定應配給的勞動防護用品。具體為:_________

2.乙方有權拒絕甲方違章指揮,對甲方及其管理人員漠視乙方安全健康的行為,有權提出批評并向有關部門檢舉、控告。

四、工作時間和勞動報酬

1.甲方實行每日不超過8小時,平均每周不超過44小時的工時制,保證乙方每周至少休息1日。

甲方因生產(工作)需要,經與工會和乙方協(xié)商可延長工作時間,一般每日不超過1小時,特殊情況,每日不超過3小時,每月不得超過36小時。

2.合同期間,甲方應按國家和企業(yè)的規(guī)定發(fā)給乙方工資、獎金、津貼、補貼。具體辦法和標準為:_________

3.甲方安排乙方加班加點,應為乙方安排同等時間的調休或按有關規(guī)定支付不低于本人工資的150%的工資報酬。

五、勞動紀律

1.甲方應根據國家有關規(guī)定制定各項規(guī)章制度。

2.乙方應增強主人翁意識,嚴格遵守國家各項法律、法規(guī),遵守甲方各項規(guī)章制度,服從甲方領導、管理和指揮,積極做好工作,完成勞動任務。

(鄉(xiāng)村集體企業(yè)沒有勞動管理規(guī)定,甲方應參照國有企業(yè)的有關勞動法規(guī)制定規(guī)章制度。)

六、社會保險和福利待遇

1.甲方按國家和省規(guī)定向社會保險機構為乙方繳納養(yǎng)老、工傷、醫(yī)療、生育和失業(yè)保險費。乙方按國家和省規(guī)定向社會保險機構繳納養(yǎng)老、失業(yè)保險費。乙方離退休,由社會保險機構按規(guī)定每月發(fā)給離退休金。失業(yè)后按規(guī)定享受失業(yè)期間的有關待遇。

(農民輪換工實行回鄉(xiāng)補助金制度,從城鎮(zhèn)招用的臨時工實行養(yǎng)老保險制度,具體辦法按國家和省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

2.乙方在合同期間的各種公休假、探親假、婚喪假、女工產假等福利待遇,按國家及省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

3.乙方患職業(yè)病或因工負傷,患病或非因工負傷,因工或非因工死亡,女工孕期、產假和哺乳期間的待遇,按國家和省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

七、教育和培訓

1.甲方應對乙方進行各種必要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和職業(yè)技術及上崗前培訓。

2.乙方應刻苦鉆研業(yè)務,達到國家規(guī)定的職業(yè)技能標準或技術等級標準,持證上崗。

3.甲方出資培訓乙方后,乙方須為甲方服務_________年,否則乙方應支付甲方培訓費_________元。

八、合同的終止、變更、解除和續(xù)訂

1.勞動合同期滿或甲乙雙方約定的勞動合同終止條件出現(xiàn),勞動合同即終止執(zhí)行。如雙方同意續(xù)訂,應提前30日辦理續(xù)訂手續(xù)。逾期不辦理的,則本合同視為自動續(xù)訂,并應補辦續(xù)訂手續(xù)。

2.在下列情況下,甲乙雙方可以變更合同相關內容:

(1)甲方生產經營情況發(fā)生變化,雙方協(xié)商同意的;

(2)甲乙雙方協(xié)商同意,且不損害國家、集體和他人利益的;

(3)本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政策已經修改的;

(4)由于不可抗力致使合同無法完全履行的;

(5)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其他情況。

3.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甲方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1)乙方在試用期內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

(2)乙方嚴重違反勞動紀律和甲方規(guī)章制度的;

(3)乙方嚴重失職,營私舞弊,對甲方利益造成重大損害的;

(4)乙方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

4.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甲方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但應提前30日以書面形式通知乙方:

(1)乙方患病或非因工負傷,醫(yī)療期滿后,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甲方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2)甲方瀕臨破產,處于法定整頓期間或生產經營狀況發(fā)生嚴重困難,確需裁減人員的;

(3)乙方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的;

(4)甲乙雙方不能就變更勞動合同達成協(xié)議的。

5.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甲方不得解除勞動合同:

(1)乙方患職業(yè)病或因工負傷,經勞動鑒定委員會確認喪失勞動能力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

(2)乙方患病或負傷,在規(guī)定的醫(yī)療期內的;

(3)乙方在孕期、產期、哺乳期間的;

(4)其他符合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的。

6.乙方要求解除勞動合同,應當提前30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甲方。

7.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乙方可隨時通知甲方解除勞動合同:

(1)在試用期內的;

(2)甲方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的;

(3)經國家有關部門確認,勞動安全、衛(wèi)生條件惡劣,嚴重危害乙方身心健康的;

(4)甲方不能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支付勞動報酬和提供福利待遇的;

(5)依法服兵役或經甲方同意自費考入中等以上學校脫產學習的。

九、甲乙雙方協(xié)商同意需要約定的其他事項

1._________

2._________

十、違約責任

1.由于甲乙雙方任何一方的過錯造成合同不能履行或者不能完全履行,由有過錯的一方承擔法律責任;如屬雙方過錯,根據實際情況,由雙方分別承擔法律責任。

2.因不可抗力造成不能履行合同或一方受損害的,可不承擔法律責任。

3.甲乙雙方任何一方違反合同時,應向對方支付違約金,違約金標準是:_________

4.甲乙雙方任何一方違反合同,給對方造成損害的,應根據后果和責任,按有關規(guī)定向對方支付賠償金。

十一、合同鑒證與勞動爭議處理

勞動合同簽訂后,應經同級勞動部門鑒證;經鑒證后的勞動合同變更內容的應重新鑒證。

甲乙雙方執(zhí)行合同發(fā)生爭議,當事人應當協(xié)商解決,不愿協(xié)商或者協(xié)商不成的,可以向本企業(yè)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調解不成的,可以向企業(yè)所在地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自接到裁決書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十二、本合同未盡事宜或條款與今后的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政策有抵觸的,按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

十三、本合同自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起生效。一式三份,甲乙雙方各執(zhí)一份,鑒證機關一份。涂改、未經合法授權代簽無效。

甲方(蓋章):_________乙方(蓋章):_________

委托代理人(簽字):_________委托代理人(簽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簽訂地點:_________簽訂地點:_________山西省勞動合同范本

主題山西援疆干部心得體會及感悟二

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大家來臨汾旅游。我是旅行社的導游員張,在這為期三天的堯都之旅中將由我和我們旅行社的資深司機陳師傅共同為大家服務,希望我們的服務能夠給您的旅途提供方便,讓您游的舒心,玩的放心。

為了方便大家?guī)滋斓挠斡[活動,我先將臨汾的基本情況給大家做個簡單介紹,方便大家隨后幾天的游覽活動。臨汾位于山西省東南部,地處黃河中游東岸與太岳山之間,總面積2.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400多萬。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縱穿全市。這里擁有點燃人類第一支火把的光榮,傳說黃帝時代的倉頡在這里發(fā)明了漢字,中國歷史上第一帝第一都均誕生在這里。帝堯之都平陽就是現(xiàn)在的臨汾市(堯都區(qū)),春秋時期,晉國之都新田就是現(xiàn)在的侯馬市晉文公稱霸中原的基業(yè)就在這里奠定。1953年挖沙時一鏟挖出個丁村,3枚人齒化石的出現(xiàn)填補了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的那部分缺環(huán),中國歷史好象在那時一下子也就完整了。

悠久的歷史,壯麗的山川造就了臨汾市許多著名的旅游景觀。今天我們將要游覽的就是號稱天下第一黃色大瀑布的吉縣壺口瀑布。

壺口,作為大禹治水“引山表木”的第一標記早已名垂史冊。她包含著我們先祖自強不息的精神,蘊藏著中華民族的豐富智慧,銘刻著古老的黃河文化印記??梢哉f,壺口是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不見黃河心不死”,從臨汾出發(fā),經過4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的游覽車已經駛入壺口景區(qū),大家請拿好自的隨身物品依次下車,注意安全。

進入景區(qū),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我左手方向的十里龍槽,龍槽是大自然的杰作,是滾滾的黃河水千萬年來沖刷切割的結果。由于壺口瀑布終年累月的向下沖擊因而在河床上留下一道深壕,而且每年都在加長,至今已有10里之遠,恰似一條匍匐在地的長龍,故名十里龍槽。

下面我們接著往前走,前面就是大家盼望已久的黃河母親的心臟--壺口瀑布了。我想大家都曾從90版的50元人民幣上一睹過了壺口瀑布的風采了,那當各位身臨其境時感覺又是如何呢?剛才在車上有為先生問我為什么叫做“壺口”瀑布,下面就請大家一邊欣賞瀑布一邊聽我的介紹。

黃河發(fā)源于青藏高原從高山流向大海,從遠古流到今天,是高高的巴顏喀拉山孕育了她。她向東流經四川、甘肅、寧夏,在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zhèn)時由于受到了呂梁山脈的阻擋,轉南進入著名的晉陜大峽谷之中,上游數百米的水面當留到下游的龍王辿時,由于受到河床走勢的影響,滔滔河水驟然收斂成約50余米,傾瀉在落差30多米的石槽中,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瀑布,看起來就像從茶壺中往外到水,故形象的稱她為“壺口瀑布”。

由于壺口瀑布的落差之大和水勢之猛,形成了她獨有的四大景觀:水底冒煙、彩橋通天、群龍戲浪、谷澗起雷。我們大家現(xiàn)在可以看到,水由于慣力跌入幾十米深的深潭中,激起數十米的水霧,這個景觀就是“水底冒煙”。有時天氣好時,遇上太陽光的折射,還會看見一條彩虹橫跨兩岸。

這些壯觀的美景,往往是藝術家、詩人們最愛捕捉的瞬間,偉大詩人李白就在這里留下了“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的萬丈豪情。

接著往前,大家看到的這段跑道就是香港明星柯受良97年駕汽車飛越黃河時的助跑線。不知大家是否記得在柯受良駕汽車飛躍黃河不久后,在99年我們的黃河娃朱朝暉騎摩托車也同樣從這里飛過了壺口瀑布的上空?,F(xiàn)場10多萬觀眾和通過衛(wèi)星收看的全世界30多億的觀眾都在第一時間看到了這又一飛躍黃河的壯舉。這挑戰(zhàn)自我,戰(zhàn)勝大自然的壯舉,展現(xiàn)了我們黃河兒子的英勇氣概。

如果大家細看腳下這黃河石岸,就會發(fā)現(xiàn)斷斷續(xù)續(xù)的摩擦痕跡,這就是壺口又一奇景,旱地行船的船道。在我國古代,黃河的商業(yè)作用非常巨大。明清時代的商品都是依靠黃河水運南下進行銷售的。但是每每商船到龍王辿時,由于壺口落差大,龍槽窄,水流急,貨船根本無法航行,只得用人力拉纖拖出水面,延山西一側拉過龍槽,再進入河中繼續(xù)航行。旱地行船時艄公們唱著船歌,纖夫們喊著號子,推、拉、牽、挽互相呼應,場面極其壯觀。因此,凡到壺口的人都渴望一睹黃河艄公“旱地行船”的絕活,可惜隨著運輸業(yè)的發(fā)展這個行當已沒什么傳人了,在古渡的老鎮(zhèn)上只剩下兩位老艄公孤獨地生活在他們集體宿舍一樣的老窯洞里,任青春同老鎮(zhèn)的繁華一樣漸漸消逝。

朋友們,今天的講解就先到這里了,有人說壺口瀑布是可以觸摸的威風鑼鼓,是可以凝視的黃河大合唱。下面給大家30分鐘的自由活動時間,讓您盡情的融入這壯觀的景象中拍照留念,不過要提醒大家的是,大家不要太過靠前觀賞景觀拍照留念要注意自己的安全和保護您的相機免受水霧的侵擾。愿這次游覽能給大家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

主題山西援疆干部心得體會及感悟三

大家好!歡迎光臨北岳恒山旅游、觀光!北岳恒山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稱五岳,齊名天下。既是我國重要的文物古跡薈萃地,又是著名的道教發(fā)祥地和北方著名的風景游覽勝地,現(xiàn)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國家aaaa級旅游區(qū)。

恒山,亦名“太恒山”,又名“元岳、紫岳、大茂山”,漢時因避漢文帝劉恒諱,一度改稱為“常山”。據《尚書》載:舜帝北巡時,曾遙祭北岳,遂封北岳為萬山之宗主;之后,大禹治水時有“河之北屬恒山”的記載;先后有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封北岳為王、為帝,明太祖又尊北岳為神,可見歷史之悠久。

恒山山脈祖于內蒙陰山,西銜雁門、東跨河北、南屏三晉、北臨燕云,奔騰起伏,綿延五百里,號稱108峰。主峰天峰嶺坐落于渾源城南,海拔20xx米,疊嶂拔峙、氣勢雄偉,自古以來被譽為“人天北柱”、“絕塞名山”。同西面的翠屏峰兩山對峙,渾水從中奔騰而瀉,幽峽深谷,藍天一線,形成一道絕塞天險。唐代著名詩人賈島曾有“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巖巒疊萬重,詭怪浩難測”的詩句,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面對恒山的雄渾險峻,驚嘆不已,在其游記中寫道:“伊闕雙峙,武夷九曲,俱不足以比擬也!”正因為恒山具有扼關帶水,地險山雄的特殊地理環(huán)境,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其特殊的軍事戰(zhàn)略地位受到歷代軍事專家所倚重,后人集歷史經驗總結的“代國靠恒山而存天下,燕趙憑恒山而立天下,匈奴依恒山而爭天下,晉慕容據恒山而威天下,拓跋氏靠恒山而分天下”,充分證實了恒山的軍事價值。

恒山漢代建廟,到清初僅恒山主峰周邊就建有各種寺廟六十余處,有三寺四祠七亭閣,七宮八洞十五廟之說,形成蔚為壯觀龐大的古建筑群,和濃郁的道教文化氛圍,顯示出北岳恒山無窮的魅力。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玄妙古老的中國道教在恒山留下了他們風雨蒼桑的足跡。遠在春秋太上老君相傳在北岳恒山千佛嶺結爐煉丹,燃燈道人演兵斗法;西漢初昌蓉往來于恒山;西漢景帝、宣帝年間三茅真君(即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在恒山修煉神仙之術,留下了千年不解的三茅窟;北魏被太武帝尊為天師的寇謙之在北岳宣揚道教新法,其高足李皎從嵩岳投奔恒山修煉香火盛極一時;唐朝時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恒山修煉,名道人管革結爐悟道,致使恒山道教道場香火名揚天下。恒山道教主流屬全真教龍門派,也有正一教分支和太乙派,丹道、符篆,性、命雙修一應俱全。

恒山道教文化博大精深,而恒山的風光美景更是錦繡中華壯麗山河的杰出代表。出渾源城南不遠,雄偉的恒山拔地而起,東為天峰嶺,西為翠屏峰,渾水從深峽窄谷中奔騰而瀉,注入桑干河,這段深谷長峽就是“金龍峽”。相傳公元前220xx年(即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祭祀恒山,穿行此處時,面對飛舞的巨龍,奪口而瀉的飛瀑,一幅活靈活現(xiàn)的“巨龍吐瀑”圖,使這位中國的始皇驚嘆不已:“乃為神龍也”,后人在山崖上鐫刻了“金龍口”三個字。

走出金龍口便是恒山山門。恒山山門高10米,寬16米,明清風格,為四柱七樓,三開門格式,混凝土澆注,純白大理石圍基,斗拱鋪作,黃琉璃瓦覆頂,正面正中匾額“北岳恒山”為原新華社長、當代大手筆穆青題寫,后面匾額“絕塞勝境”系當代書法名家夏桐郁所書,整個山門莊嚴雄渾。

穿過山門沿山路盤行十里便到了停旨嶺村。因過去皇帝祭祀北岳,此處為停接御旨的地方,故而得名。并建真武大廟,立“停旨”石碑一通。近幾年,隨著旅游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在停旨嶺新架客運索道一條,新修全國最大的山岳型停車場14000平方米,旅游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為中外游客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站在停車場向東仰望,一座刀削般突兀的峭壁映入眼簾,峭壁上“恒宗”兩個大字分外耀眼,此乃明成化三十年大同知府張升手筆,兩字總高十三米,寬六米,字體雄渾,遒勁剛健,橫直如棟梁,點捺大如牛。恒山作為道教名山留下數以千計的石刻銘文,但“恒宗”二字最具恒山特色。

連接“恒宗”與“恒宗殿”的這段路叫“步云路”。過去,恒山林茂樹密,除少有的晴天朗日外,大多為煙云繚繞,當您踏上步云路,猶如在濃云密霧中穿行,所以又有“云路春曉”之說,為恒山古十八景之一。在這云霧彌漫中,一里一亭,一步一松,亭亭不同,松松各異,有詩贊曰:“鳥道橫斜一線天,誰知高上最翩翩,青來兩眼千山翠,白曳又鳧萬壑煙,抱樸古松陰道左,避人元鶴午云邊,扶藜待叩元通跡,踏遍靈崖采石蓮”。

沿步云路上行至一華里,便是著名的“虎風口”。不遠處屹立著一株參天古松曰“懸根松”,所以此處又稱“虎口懸松”,為恒山古十八景之一。因地處風口,恒山又山高風大,登臨此處,風聲樹聲交織在一起,如猛虎咆哮,聲震幽谷。穿過懸根松,我們發(fā)現(xiàn)在光滑的巖石路面上有許多蹄形的小圓坑,淺的一、二寸,深的四、五寸。傳說,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恒山修道,經常騎一白驢出入恒山,天長日久留下了行行仙蹤,至今仙驢蹄跡依稀可見,后世人習慣地稱這段路為“果老嶺”,也稱“果老仙跡”,恒山古十八景之一。

果老嶺東側是一處聳入云天的萬仞絕壁,危崖欲傾,古松摩云,大有恒山壓頂,懸崖欲摧之勢。每當夕陽西下,殘陽輝映山壁,便會出現(xiàn)“余輝返照千山色,滿峪參差入畫中”的奇光異景,名曰“夕陽返照”為恒山一大奇觀。穿越林蔭道,走出果老嶺,正陶醉于峰回路轉之時,便看到一座木刻牌坊,上有道光皇帝御書“人天北柱”四個大字,過牌坊,穿馬殿,在接官廳旁是一座四柱木結構方亭,名曰玄井亭,這便是恒山著名的“苦甜井”。亭內并列兩井,相距不足三尺,而水質大相徑庭。一口如甘似露,清涼爽口,一口奇苦渾濁,難以下咽。明代詩人曾留下這樣的詩名:

山腰雙涌碧瑤泉,甘苦平分別有天。

聞說應龍頻灑澤,為霖濟旱別有天。

因恒山苦甜井有“潛龍泉”之說,大唐玄宗皇帝親下御書,賜額“龍泉觀”。后來,苦井被填沒,現(xiàn)僅存甜井一眼。

離開“龍泉觀”沿著林蔭曲徑繼續(xù)向東南攀越,峰南高處有一大石窟,名曰:“飛石窟”。恒山自古有“靈石東飛”之說,相傳,舜帝北巡,祭祀北岳,時值隆冬,大雪封山。將舜帝阻于河北界內,不能登岳祭拜,只好在曲陽遙祭。正當祭典之時,突有一塊巨石從恒山飛落帝前,便將此石封為“安王石”,并建廟宇在曲陽祭之,這便是“恒山下廟”。靈石飛去,形成一處大的幽窟,名曰“飛石窟”。之后此處建“北岳廟”,為“恒山上廟”,后毀于大火,魏武帝太延元年(公元438年)重建。明洪治十四年(公元1520xx年)明王朝為進一步擴建恒山,將飛石窟舊岳廟改為“北岳寢宮”,在天峰嶺的半崖間興建新岳廟,即今天的“恒宗殿”。

飛石窟內,布滿了歷代名士墨客的題刻和詩碑,在眾多的題刻中,以明御史王獻臣題寫的“千巖竟秀,萬壑爭流”和雁門使者鄭洛題寫的“聳翠流丹”最為上乘。不但書體流暢,字跡佳麗,同時也是對恒山奇峰怪石贊嘆的絕筆。透過文人墨客的生花之筆,高懸于飛石窟南崖的“一德峰”更是含概了宗教文化的玄機。從道家來講一者萬物之本也,道于一,造化天地,化成萬物。德者八功德水,佛界認為須彌山大海中,有八功德水(一甘、二冷、三軟、四輕、五清凈、六不臭、七不損喉、八不傷腹)把道家的根本和佛界的萬能,有機地融合,反映出道教的文化精髓。飛石窟西側是一道草木叢叢,曲折出奇的深溝,溝內山桃花遍峪盛開,灌木林遮天蔽日,這里生長著幾十種名貴中藥材,在眾多的中藥材中,尤以恒山紫芝最為名貴。據《恒山志》記載,恒山靈芝仙草為鎮(zhèn)山之寶,狀如紫色云錦,服之可延年益壽,起死回生,當地人們傳說:每一株靈芝草,便有一條雙頭毒蛇看護,又說恒山靈芝平時肉眼看不到,只有祈禱北岳大帝,靈芝才會現(xiàn)形放光。神奇的恒山靈芝仙草飛飛揚揚傳遍四方,嘉靖二十五年,明世宗委派朝廷大員,指令州衙官吏,摘取真芝十二本(株)。留下了《采取玄芝記》的石碑一通。

紫芝峪的東北是一道十分險峻的崗嶺,名棧云崗,上有一石洞,洞口的大小、深淺、通向,向來無人知曉,因崗上經常凝云聚霧,不時有云霧進出,當地人稱為“出云洞”,又稱“白云靈穴”。為恒山十八景之中的奇觀。詩曰:

玉洞空明秘寶藏,白龍蟠引氣舒揚。

誰知變化須臾及,沛作甘霖遍四方。

過了紫芝峪就是規(guī)模宏大的“恒宗殿”。恒宗殿,亦名貞元殿,又名元靈宮,俗稱朝殿,是明洪治十四年(公元1520xx年)都御史劉宇奉孝宗皇帝御旨興建。大殿位于天峰嶺半崖峭壁間,這組建筑群包括藏經樓、更衣樓、鐘鼓樓、青龍殿、白虎殿、崇靈門、二郎廟,總占地面積為1215.23平方米。恒宗殿是一座單檐雙下昂五鋪作斗拱,坐北朝南的歇山土木建筑,進深三間,面寬五間,殿身崇高,用材碩大。大殿內塑北岳大帝金身神像,頭戴天冠,身披朱綾,目光微啟,端莊沉靜,一派帝王氣概。兩旁恭立四大文臣和四大武將,高達丈余,置身朝殿,如赴金鑾,令人誠惶誠恐。神座上方懸掛清康熙皇帝御匾“化垂悠久”題額。

恒宗殿殿西側,置一塊狀如古磬的青石,以石擊之,聲震幽谷,酷似雄雞鳴叫,稱為“金雞石”,為恒山又一奇觀。從朝殿向東遠望,在翠壁丹崖處,有白石累累,在云的拂動下猶如綿羊吃草,別有情趣,稱為“玉羊游云”。與“金雞石”并稱“金雞玉羊”,為恒山十八景之一。有詩云:

東岳大夫之松,西岳仙人之掌,

南衡龍書蛇篆,北恒金雞玉羊。

恒宗殿西北上方,名曰“集仙洞”,依崖建有“會仙府”古建筑群。整組建筑占地381.9平方米,主殿會仙府坐北向南,面寬三間11.5米,進深10.43米,出廊硬山土木建筑。殿內塑有二十七尊神象,正中是福祿壽三星,兩旁是上中下八洞神仙。會仙府又名“集仙閣”,自古為仙人煉丹之處,《廣仙列傳》中記載漢武帝元光五年以后,先后有茅氏三兄弟茅盈、茅衷、茅固在此修煉,東漢明帝永平20xx年(公元71年)五岳道士與佛教徒焚經斗法,參加頭號斗法的道士裴文度也曾居于此。北魏天師寇謙之在恒山講經說法后,將高足弟子李皎等多人留此修煉,唐代管革,恒山遇張果老,果老見他道骨不凡,收為弟子,在這里修煉成仙。

會仙府四周懸崖上集中了大量的摩崖題刻。“天地大觀”、“壁立萬仞”、“昆侖首派”等歷朝歷代各種書體應有盡有,筆劃如椽,字大過丈,為書法佳品,體現(xiàn)了恒山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在會仙府東建有“玉皇閣”、“御碑亭”。“御碑亭”是一處八面出廊,四面有門窗的八角單檐尖頂建筑,亭中豎高三米,寬90厘米,厚30厘米的青石石碑一通,碑刻“化垂悠久”四個大字,系清代康熙皇帝的親筆御書。

沿會仙府西北攀越,有巨石迸裂,裂石中有一條半米寬的巖縫,沿巖縫攀上陡壁高處在一片2.5平方米的方形巖石,臺平如砥,臺上殘棋一局,臺巖上刻“琴棋臺”三個大字。臺西側為“通元谷”,是當年張果老修練之處,因昔日果老與仙人撫琴、對奕,故留下此景。金庸老先生筆下的《笑傲江湖》,恒山掌門令狐沖征服魔教后,把天下的三教九流集中到“通元谷”修行,說的就是此處。琴棋臺除留有歷代文人題詩外,臺畔峭壁上還刻有“悟道仙蹤”,“一局爛柯”,“斗北一柱”,“仙山顯岳”,“石壁凌云”等題刻。

順“通元谷”沿階而上,便登上了北岳恒山的主峰“天峰嶺”。天峰嶺海拔20xx米,在五岳中海拔高度僅次于西岳華山,排行第二。登臨此處,良辰美景盡收眼底,您可以盡情地體驗“一覽眾山小”的感受。

“通元谷”下線,是恒山“九天宮”,又稱“娘娘廟”。正殿兩旁建有配殿和鐘鼓樓,整體結構對稱,規(guī)模僅次于恒宗殿,可見九天宮的特殊地位。明萬歷二十四年,神宗皇帝賜給北岳道徑五百一十二卷,共一千四百七十九種,派遣御馬監(jiān)白忠專程從北京護送到恒山,神宗勒渝恒山北岳住持道士的親筆圣旨就存放在九天宮內。九天宮內塑有九天玄女娘娘、眼光娘娘、耳光娘娘、乳母娘娘諸神象。九天玄女亦稱“元女”,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女神。一九八五年中國臺灣“九天玄女”道教團,回國尋根,確認恒山九天宮為“九天玄女祖廟”。

于九天宮平行修建的還有“純陽宮”。此宮面寬三間,進深一間,三面有廊,插木入山為基,上鋪龍骨作面,下用長短不等的木材支撐,總建筑面積37.2平方米,內塑呂洞賓,柳仙等神像。呂洞賓,唐末進士,號重陽子,山西永樂縣人,六十四歲進士及第,游長安遇漢鐘離“授以大道天遁劍法”、“龍虎金廟秘文”,百余歲而童顏,步履輕疾,系八洞神仙之一,全真教奉為北五祖之一。他的理論道德以慈悲度世為成道之路徑,對中國道教的發(fā)展和釋道儒三者的通融有著極大的影響。

純陽宮東南不遠是“十王殿”,殿內正中塑漢化的地藏王菩薩,左右分開塑十殿閆君神像,主管人世間生死輪回。

各位朋友!恒山的主要景點和美麗傳說還有很多,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道教名山,它的文化博大精深,每一處景觀都賦予了深刻的文化內涵。漫山游遍,意猶未盡。它不僅景觀奇特,植被同樣豐富多樣。每當春夏之交,滿山遍野的山桃花,紅如朱點,粉似女頰,含嬌滴露,爛若云霞。恒山桃花美麗嬌艷,不知陶醉了多少風流人物,《笑傲江湖》中就有“桃谷六仙”的神話形象,傳說中的“桃花仙子”就是在恒山修練得道的。另外,恒山豹榆,是恒山獨特的樹種,為全國所稀有。因樹干酷似金錢豹斑剝陸離的花紋而得名,生長于恒宗殿四周,質地堅實而又頑韌,是古代將士制作弓箭的上等原料。傳說中“后羿射日”所用弓箭就是恒山豹榆材質。

恒山的游歷,會使您靈魂得到凈化,人格得以升華,剎那間您將會從浮衍走向現(xiàn)實,從平庸走向高尚。當您感受千峰競秀,萬山勝境時,會情不自禁地感嘆:北岳山川秀,風光在險峰。

主題山西援疆干部心得體會及感悟四

這是中國清朝康熙大帝的老師、《康熙字典》的總裁官、文淵閣大學士光祿大夫陳廷敬的故居,位于山西省陽城縣北留鎮(zhèn)皇城村,枕山臨水、城墻雄偉、雉堞林立,房屋則樸實典雅、錯落有致,是一座別具特色的城堡式建筑群。

建筑群分內城、外城兩部分,有院落16座,房屋640間,總面積36580平方米。內城始建于明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有大型院落八座,為明代建筑風格。尤其是七層百尺河山樓及附屬建筑107間藏兵洞,是明代建筑中的珍品,也顯示出古老古堡風格。

外城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建有前堂后寢、左右內府、書院、花園、閨樓、管家院、望河亭等,布局講究、雕刻精美??滴跤n的“午亭山村”匾額及對聯(lián)“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jié)香”至今保存完好。

整個皇城相府的建筑特征是: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古樸莊嚴、渾厚堅固。在河山樓內還有井、碾、磨,并有暗道直通城外,聚甲藏弩、護城保莊、抵御外侵。

皇城相府的禮制建筑,也給中華民族留下了一筆豐厚而值得研究的歷史文化遺產。外城城門外有高達8米的御書樓,康熙帝御賜的“午亭山村”石刻匾額及對聯(lián)“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jié)香”至今保存完好。 外城內有大小石牌坊兩座,銘刻著“德積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翰林”之功德。同時,保存完整的康熙帝在陳廷敬病重期間和病故后親賜的御碑,表達了康熙對陳庭敬的敬重,是對陳廷敬生榮死貴的最好記錄。這里,御碑之多、御書之富、保留之完整,為國內少見。

專家介紹,整座建筑反映了明末社會狀態(tài)及清初政治面貌和宗教信仰,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

陳家從陳廷敬的祖父起興盛五代,敗落后,故居陸續(xù)住進了1000多戶村民。自1998年5月以來,當地政府將村民遷出,并籌資20__萬元對建筑群進行了修繕。同時,有關部門根據史書記載恢復了一些已經坍塌毀壞的建筑,并對環(huán)境進行了整治?;食谴逡严群蟪晒Φ嘏e辦了“名相陳廷敬暨皇城古建學研討會”、“皇城相府首屆文化藝術旅游節(jié)”。

皇城相府不僅游客、考古學者云集,還被一些影視劇組看中。在這里開拍了《我認識的鬼子兵》和《康熙帝國》兩部電視劇。

主題山西援疆干部心得體會及感悟五

應縣佛宮寺釋迦塔位于山西應縣城內西北佛宮寺內,俗稱應縣木塔。建于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是我國現(xiàn)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木結構樓閣式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木塔位于寺南北中軸線上的山門與大殿之間,屬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臺基上,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層立面重檐,以上各層均為單檐,共五層六檐,各層間夾設暗層,實為九層。因底層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觀為六層屋檐。各層均用內、外兩圈木柱支撐,每層外有24根柱子,內有八根,木柱之間使用了許多斜撐、梁、枋和短柱,組成不同方向的復梁式木架。有人計算,整個木塔共用紅松木料3000立方,約2600多噸重,整體比例適當,建筑宏偉,藝術精巧,外形穩(wěn)重莊嚴。

該塔身底層南北各開一門,二層以上周設平座欄桿,每層裝有木質樓梯,游人逐級攀登,可達頂端。二至五層每層有四門,均設木隔扇,光線充足,出門憑欄遠眺,恒岳如屏,桑干似帶,盡收眼底,心曠神怡。塔內各層均塑佛像。一層為釋迦牟尼,高11米,面目端莊,神態(tài)怡然,頂部有精美華麗的藻井,內槽墻壁上畫有六幅如來佛像,門洞兩側壁上也繪有金剛、天王、弟子等,壁畫色澤鮮艷,人物栩栩如生。二層壇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薩和二脅侍。三層壇座八角形,上塑四方佛。四層塑佛和阿難、迦葉、文殊、普賢像。五層塑毗盧舍那如來佛和人大菩薩。各佛像雕塑精細,各具情態(tài),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塔頂作八角攢尖式,上立鐵剎,制作精美,與塔協(xié)調,更使木塔宏偉壯觀。塔每層檐下裝有風鈴,微風吹動,叮咚作響,十分悅耳。

應縣木塔的設計,大膽繼承了漢、唐以來富有民族特點的重樓形式,充分利用傳統(tǒng)建筑技巧,廣泛采用斗拱結構,全塔共用斗拱54種,每個斗拱都有一定的組合形式,有的將梁、坊、柱結成一個整體,每層都形成了一個八邊形中空結構層。設計科學嚴密,構造完美,巧奪天工,是一座既有民族風格、民族特點,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筑,在我國古代建筑藝術中可以說達到了最高水平,即使現(xiàn)在也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該塔設計為平面八角,外觀五層,底層擴出一圈外廊,稱為“副階周匝”,與底屋塔身的屋檐構成重檐,所以共有六重塔檐。每層之下都有一個暗層,所以結構實際上是九層。暗層外觀是平座,沿各層平座設欄桿,可以憑欄遠眺,身心也隨之溶合在自然之中。全塔高67.3米,約當底層直徑2.2倍,比例相當敦厚,雖高峻而不失凝重。各層塔檐基本平直,角翹十分平緩。平座以其水平方向與各層塔檐協(xié)調,與塔身對比;又以其材料、色彩和處理手法與塔檐對比,與塔身協(xié)調,是塔檐和塔身的必要過渡。平座、塔身、塔檐重疊而上,區(qū)隔分明,交代清晰,強調了節(jié)奏,豐富了輪廓線,也增加了橫向線條。使高聳的大塔時時回顧大地,穩(wěn)穩(wěn)當當地坐落在大地上。底層的重檐處理更加強了全塔的穩(wěn)定感。

由于塔建在4米高的兩層石砌臺基上,內外兩槽立柱,構成雙層套筒式結構,柱頭間有欄額和普柏枋,柱腳間有地伏等水平構件,內外槽之間有梁枋相連接,使雙層套筒緊密結合。暗層中用大量斜撐,結構上起圈梁作用,加強木塔結構的整體性。塔建成三百多年至元順帝時,曾經歷大地震七日,仍巍然不動。塔內明層都有塑像,頭層釋迦佛高大肅穆,頂部穹窿藻井給人以天高莫測的感覺。頭層內槽壁面有六尊如來畫像,比例適度,色彩鮮艷,六尊如來頂部兩側的飛天,更是活潑豐滿,神采奕奕,是壁畫中少見的佳作。二層由于八面來光,一主佛、兩位菩薩和兩位脅從排列,姿態(tài)生動。三層塑四方佛,面向四方。五層塑釋迦坐像于中央、八大菩薩分坐八方。利用塔心無暗層的高大空間布置塑像,以增強佛像的莊嚴,是建筑結構與使用功能設計合理的典范。

木塔自建成后,歷代名人掛匾題聯(lián),寓意深刻,筆力遒勁,為木塔增色不少。其中:明成祖朱棣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率軍北伐,駐宿應州,登城玩賞時親題“峻極神功”;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督大軍在陽和(山西陽高縣)、應州一帶擊敗入侵的韃靼小王子,登木塔宴請有功將官時,題“天下奇觀”。塔內現(xiàn)存明、清及民國匾、聯(lián)54塊。對聯(lián)也有上乘之作,如“拔地擎天四面云山拱一柱,乘風步月萬家煙火接云霄”;“點檢透云霞西望雁門丹岫小,玲瓏侵碧漢南瞻龍首翠峰低”。此外,與木塔齊名的是塔內發(fā)現(xiàn)了一批極為珍貴的遼代文物,尤其是遼刻彩印,填補了我國印刷史上的空白。文物中以經卷為數較多,有手抄本,有遼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經卷長達30多米,實屬國內罕見,為研究我國遼代政治、經濟和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在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內,供奉著兩顆為全世界佛教界尊宗的圣物佛牙舍利,它盛裝在兩座七寶供奉的銀廓里,經考證確認為是釋迦牟尼靈牙遺骨。

公元486年,釋迦牟尼涅盤,享年80歲,佛滅度后,共留下七顆佛牙舍利。

今日之佛教界,對釋迦牟尼荼毗后究竟留下多少顆佛牙,看法不一。一說是佛滅度后留下四顆佛牙,另一說是佛滅度后留下七顆佛牙。

主題山西援疆干部心得體會及感悟六

晉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晉祠原為紀念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武王次子、晉國開國侯而建。創(chuàng)建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就有關于晉祠的記載,可見當時已經頗為出名了。

晉祠現(xiàn)已稱為一個有著幾十座古建筑的中國古典園林的游覽勝地。這里殿宇、亭臺、樓閣、小橋、古樹互相映襯,山環(huán)水繞,文物薈萃,古木參天,是一處風景十分優(yōu)美的古建園林,被譽為山西的“小江南”,馳名中外。晉祠的文物古跡很多,比較著名的有:圣母殿、侍女像、魚沼飛梁、難老泉等。

侍女像

圣母殿是晉祠的主體建筑。殿內,除圣母居中端坐外,旁有42尊侍女像。她們有的灑掃,有的梳妝,有的奉飲食,有的侍起居,還有音樂歌舞,文印翰墨等,各有所司。盡管她們職務不同,但都長期禁錮在宮廷之中, 其哀怨、慍怒、厭倦和抑壓之情,在她們的面部都有著細膩生動的刻劃。在我國古代泥藝術中是比較罕見的作品。

奉圣寺

全稱十方奉圣禪寺,在晉祠的最南部。這里曾是唐代大將尉遲敬德的別墅,有掛甲樹仍立于院中。奉圣寺北有舍利塔,高38米,為七級八角形,每層四面有門,并繞以琉璃勾欄,可供憑倚,登塔遠望,晉祠全景盡收眼底。村莊、田野一覽無遺。

金人臺

古稱蓮花臺。在晉祠中軸線會仙樓正西。因臺上四隅各鑄鐵人一尊,亦稱鐵太尉。臺正方形,四周砌欄桿,正中設琉璃瓦小焚帛爐樓,高約4米。

四隅金人以西南隅為最佳,其胸前有“北宋紹圣四年鑄”銘文,西北隅鐵人為次年所鑄,頭為明永樂二十一年補造;東南隅為北宋元祐四年鑄造,東北隅為1920xx年補鑄。據《太原縣志》載,祠為晉水源頭,故鎮(zhèn)以金神,為防水患。

魚沼飛梁

在晉祠圣母殿前,北宋時與圣母殿同建。魚沼為水三泉之一,沼上架橋曰“飛梁”,亦稱“板橋”,其結構為水中立小八角石柱三十四根,柱礎為寶裝蓮花,石柱之上置斗拱,梁枋,襯托橋面,東西平坦連接圣母殿與獻殿,南北兩翼下斜至岸邊。

主題山西援疆干部心得體會及感悟七

山西榆次車輞常家,于明朝弘治十三年(公元1520xx年)由太谷惠安遷來。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以財取天下之抱負,逐利四海之氣概,制茗于武夷山,扎莊于恰克圖;拓開萬里茶路,經銷蒙俄北歐,綿延二百余載,遂成富甲海內的晉商巨賈,中國外貿之第一世家。

創(chuàng)造了商業(yè)輝煌的常氏家族又天才地創(chuàng)造了“學而優(yōu)則賈”的治家祖訓,代代恪守,課子苦讀,將一批批家族優(yōu)秀子弟輸送到商界,形成了一個具有相當文化層次的商人群體,同時將儒家“誠信”、“仁義”、“忠恕”等理念引入到商業(yè)活動中,實現(xiàn)了儒商相長,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歷史循環(huán),家族興盛達220xx年之久。

治國之道在于用人,興家之本在于育人。常氏由經商起家,傳至十世時,已有“世兼儒賈為業(yè)”之稱。由于常家始終注重子弟讀書習儒,從而世代學子輩出。從八世到十六世,常家考取進士、舉人、秀才等多達146人,而且隨著商業(yè)的發(fā)展,家族研修學業(yè)的氣氛日益濃厚,造就了一大批的學者、名流。所以才享有了“清代儒商第一世家”的美譽。

常氏家族在仕宦商儒達到輝煌頂點時,于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開始,不惜重金營造自己的生活和精神家園,終于形成了占地60余萬平方米、房屋4000余間、樓房50余座、園林13處的宏大規(guī)模。

常家建筑群占據了車輞村原面積的近一半以上,其規(guī)模居于祁縣、太谷、平遙等晉商各院之首位。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十二萬平方米的常家莊園,僅為原莊園面積的近四分之一,

是北常萬達公為其三個兒子、十個孫子修建的。

莊園現(xiàn)存主要景觀為“一山、一閣、兩軒、四園、五院、六水、八帖、九堂、十三亭、二十五廊、二十七宅院”。計有古建房室968間、廊房220間,計1188間。

(一山:觀稼山;一閣:觀稼閣;兩軒:聽雨軒、知味軒;四園:杏園、獅園、可園、遐園;五院:祠堂院、總帳房院、石蕓軒書院、私塾院、約齋書院;六水:小石潭、曲溪、沼余湖、蓮池、洗池、方正池;八帖:堡門宋代二亭雙絕帖、杏林清代名人名聯(lián)帖、雍和堂惲壽平畫跋帖、聽雨樓法帖、石蕓軒法帖、常氏遺墨帖、御筆亭四十四帝后帖、可園唐詩筆意帖;九堂:人和堂、節(jié)和堂、慎和堂、雍和堂、謙和堂、養(yǎng)和堂、體和堂、廣和堂、貴和堂;十三亭:杏園五亭(枕霞、披風、慶云、景星、流芳);書院五亭(琴、棋、書、畫、化玉);遐園:夢綠亭、鋤月亭;小石潭琴心亭。另外有新建的獅園且坐亭)。

常家莊園的建筑風格熔儒家文化的嚴謹秩序、佛教文化的空靈境界和道教文化的天人合一為一爐,集北方建筑之豪放質樸與南方建筑之素雅靈秀于一體,庭院深深,不僅具有功能齊全的莊園特色,而且無處不散發(fā)著敦厚典雅的儒家文化品味。

常家莊園以其“十最”聞名遐邇:中國最大的民間祠堂、最大的家族書院、最大的北派私家園林、最典型的漢紋錦彩繪;晉商民居中最大的占地和建筑面積、最大的民間影壁、最敞闊大氣的宅院建筑、最大的家庭繡樓、為數最豐富的私家藏帖和書畫珍品、最精美的磚、石、木雕。而其款式繁多的門式、窗飾等,更可謂一門一亮點、一窗一景致??胺Q華夏民居的大觀園,傳統(tǒng)民居建筑文化的全景圖。

文化魂、中國牌、世界寶,這就是常家莊園永恒的價值所在。

* 莊園原貌被毀的三個過程:a.抗戰(zhàn)時為晉中戰(zhàn)役的主戰(zhàn)場b.文革破四舊c.80年代拆改之風興起,大部分在土改時分給百姓的房屋被拆毀改建。

主題山西援疆干部心得體會及感悟八

應縣佛宮寺釋迦塔位于山西應縣城內西北佛宮寺內,俗稱應縣木塔。建于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是我國現(xiàn)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木結構樓閣式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木塔位于寺南北中軸線上的山門與大殿之間,屬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臺基上,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層立面重檐,以上各層均為單檐,共五層六檐,各層間夾設暗層,實為九層。因底層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觀為六層屋檐。各層均用內、外兩圈木柱支撐,每層外有24根柱子,內有八根,木柱之間使用了許多斜撐、梁、枋和短柱,組成不同方向的復梁式木架。有人計算,整個木塔共用紅松木料3000立方,約2600多噸重,整體比例適當,建筑宏偉,藝術精巧,外形穩(wěn)重莊嚴。

該塔身底層南北各開一門,二層以上周設平座欄桿,每層裝有木質樓梯,游人逐級攀登,可達頂端。二至五層每層有四門,均設木隔扇,光線充足,出門憑欄遠眺,恒岳如屏,桑干似帶,盡收眼底,心曠神怡。塔內各層均塑佛像。一層為釋迦牟尼,高11米,面目端莊,神態(tài)怡然,頂部有精美華麗的藻井,內槽墻壁上畫有六幅如來佛像,門洞兩側壁上也繪有金剛、天王、弟子等,壁畫色澤鮮艷,人物栩栩如生。二層壇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薩和二脅侍。三層壇座八角形,上塑四方佛。四層塑佛和阿難、迦葉、文殊、普賢像。五層塑毗盧舍那如來佛和人大菩薩。各佛像雕塑精細,各具情態(tài),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塔頂作八角攢尖式,上立鐵剎,制作精美,與塔協(xié)調,更使木塔宏偉壯觀。塔每層檐下裝有風鈴,微風吹動,叮咚作響,十分悅耳。

應縣木塔的設計,大膽繼承了漢、唐以來富有民族特點的重樓形式,充分利用傳統(tǒng)建筑技巧,廣泛采用斗拱結構,全塔共用斗拱54種,每個斗拱都有一定的組合形式,有的將梁、坊、柱結成一個整體,每層都形成了一個八邊形中空結構層。設計科學嚴密,構造完美,巧奪天工,是一座既有民族風格、民族特點,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筑,在我國古代建筑藝術中可以說達到了最高水平,即使現(xiàn)在也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該塔設計為平面八角,外觀五層,底層擴出一圈外廊,稱為“副階周匝”,與底屋塔身的屋檐構成重檐,所以共有六重塔檐。每層之下都有一個暗層,所以結構實際上是九層。暗層外觀是平座,沿各層平座設欄桿,可以憑欄遠眺,身心也隨之溶合在自然之中。全塔高67.3米,約當底層直徑2.2倍,比例相當敦厚,雖高峻而不失凝重。各層塔檐基本平直,角翹十分平緩。平座以其水平方向與各層塔檐協(xié)調,與塔身對比;又以其材料、色彩和處理手法與塔檐對比,與塔身協(xié)調,是塔檐和塔身的必要過渡。平座、塔身、塔檐重疊而上,區(qū)隔分明,交代清晰,強調了節(jié)奏,豐富了輪廓線,也增加了橫向線條。使高聳的大塔時時回顧大地,穩(wěn)穩(wěn)當當地坐落在大地上。底層的重檐處理更加強了全塔的穩(wěn)定感。

由于塔建在4米高的兩層石砌臺基上,內外兩槽立柱,構成雙層套筒式結構,柱頭間有欄額和普柏枋,柱腳間有地伏等水平構件,內外槽之間有梁枋相連接,使雙層套筒緊密結合。暗層中用大量斜撐,結構上起圈梁作用,加強木塔結構的整體性。塔建成三百多年至元順帝時,曾經歷大地震七日,仍巍然不動。塔內明層都有塑像,頭層釋迦佛高大肅穆,頂部穹窿藻井給人以天高莫測的感覺。頭層內槽壁面有六尊如來畫像,比例適度,色彩鮮艷,六尊如來頂部兩側的飛天,更是活潑豐滿,神采奕奕,是壁畫中少見的佳作。二層由于八面來光,一主佛、兩位菩薩和兩位脅從排列,姿態(tài)生動。三層塑四方佛,面向四方。五層塑釋迦坐像于中央、八大菩薩分坐八方。利用塔心無暗層的高大空間布置塑像,以增強佛像的莊嚴,是建筑結構與使用功能設計合理的典范。

木塔自建成后,歷代名人掛匾題聯(lián),寓意深刻,筆力遒勁,為木塔增色不少。其中:明成祖朱棣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率軍北伐,駐宿應州,登城玩賞時親題“峻極神功”;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督大軍在陽和(山西陽高縣)、應州一帶擊敗入侵的韃靼小王子,登木塔宴請有功將官時,題“天下奇觀”。塔內現(xiàn)存明、清及民國匾、聯(lián)54塊。對聯(lián)也有上乘之作,如“拔地擎天四面云山拱一柱,乘風步月萬家煙火接云霄”;“點檢透云霞西望雁門丹岫小,玲瓏侵碧漢南瞻龍首翠峰低”。此外,與木塔齊名的是塔內發(fā)現(xiàn)了一批極為珍貴的遼代文物,尤其是遼刻彩印,填補了我國印刷史上的空白。文物中以經卷為數較多,有手抄本,有遼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經卷長達30多米,實屬國內罕見,為研究我國遼代政治、經濟和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在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內,供奉著兩顆為全世界佛教界尊宗的圣物佛牙舍利,它盛裝在兩座七寶供奉的銀廓里,經考證確認為是釋迦牟尼靈牙遺骨。

公元486年,釋迦牟尼涅盤,享年80歲,佛滅度后,共留下七顆佛牙舍利。

今日之佛教界,對釋迦牟尼荼毗后究竟留下多少顆佛牙,看法不一。一說是佛滅度后留下四顆佛牙,另一說是佛滅度后留下七顆佛牙。

主題山西援疆干部心得體會及感悟九

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大家來臨汾旅游。我是旅行社的導游員張,在這為期三天的堯都之旅中將由我和我們旅行社的資深司機陳師傅共同為大家服務,希望我們的服務能夠給您的旅途提供方便,讓您游的舒心,玩的放心。

為了方便大家?guī)滋斓挠斡[活動,我先將臨汾的基本情況給大家做個簡單介紹,方便大家隨后幾天的游覽活動。臨汾位于山西省東南部,地處黃河中游東岸與太岳山之間,總面積2.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400多萬。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縱穿全市。這里擁有點燃人類第一支火把的光榮,傳說黃帝時代的倉頡在這里發(fā)明了漢字,中國歷史上第一帝第一都均誕生在這里。帝堯之都平陽就是現(xiàn)在的臨汾市(堯都區(qū)),春秋時期,晉國之都新田就是現(xiàn)在的侯馬市晉文公稱霸中原的基業(yè)就在這里奠定。1953年挖沙時一鏟挖出個丁村,3枚人齒化石的出現(xiàn)填補了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的那部分缺環(huán),中國歷史好象在那時一下子也就完整了。

悠久的歷史,壯麗的山川造就了臨汾市許多著名的旅游景觀。今天我們將要游覽的就是號稱天下第一黃色大瀑布的吉縣壺口瀑布。

壺口,作為大禹治水“引山表木”的第一標記早已名垂史冊。她包含著我們先祖自強不息的精神,蘊藏著中華民族的豐富智慧,銘刻著古老的黃河文化印記??梢哉f,壺口是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不見黃河心不死”,從臨汾出發(fā),經過4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的游覽車已經駛入壺口景區(qū),大家請拿好自的隨身物品依次下車,注意安全。

進入景區(qū),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我左手方向的十里龍槽,龍槽是大自然的杰作,是滾滾的黃河水千萬年來沖刷切割的結果。由于壺口瀑布終年累月的向下沖擊因而在河床上留下一道深壕,而且每年都在加長,至今已有10里之遠,恰似一條匍匐在地的長龍,故名十里龍槽。

下面我們接著往前走,前面就是大家盼望已久的黃河母親的心臟--壺口瀑布了。我想大家都曾從90版的50元人民幣上一睹過了壺口瀑布的風采了,那當各位身臨其境時感覺又是如何呢?剛才在車上有為先生問我為什么叫做“壺口”瀑布,下面就請大家一邊欣賞瀑布一邊聽我的介紹。

黃河發(fā)源于青藏高原從高山流向大海,從遠古流到今天,是高高的巴顏喀拉山孕育了她。她向東流經四川、甘肅、寧夏,在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zhèn)時由于受到了呂梁山脈的阻擋,轉南進入著名的晉陜大峽谷之中,上游數百米的水面當留到下游的龍王辿時,由于受到河床走勢的影響,滔滔河水驟然收斂成約50余米,傾瀉在落差30多米的石槽中,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瀑布,看起來就像從茶壺中往外到水,故形象的稱她為“壺口瀑布”。

由于壺口瀑布的落差之大和水勢之猛,形成了她獨有的四大景觀:水底冒煙、彩橋通天、群龍戲浪、谷澗起雷。我們大家現(xiàn)在可以看到,水由于慣力跌入幾十米深的深潭中,激起數十米的水霧,這個景觀就是“水底冒煙”。有時天氣好時,遇上太陽光的折射,還會看見一條彩虹橫跨兩岸。

這些壯觀的美景,往往是藝術家、詩人們最愛捕捉的瞬間,偉大詩人李白就在這里留下了“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的萬丈豪情。

接著往前,大家看到的這段跑道就是香港明星柯受良97年駕汽車飛越黃河時的助跑線。不知大家是否記得在柯受良駕汽車飛躍黃河不久后,在99年我們的黃河娃朱朝暉騎摩托車也同樣從這里飛過了壺口瀑布的上空?,F(xiàn)場10多萬觀眾和通過衛(wèi)星收看的全世界30多億的觀眾都在第一時間看到了這又一飛躍黃河的壯舉。這挑戰(zhàn)自我,戰(zhàn)勝大自然的壯舉,展現(xiàn)了我們黃河兒子的英勇氣概。

如果大家細看腳下這黃河石岸,就會發(fā)現(xiàn)斷斷續(xù)續(xù)的摩擦痕跡,這就是壺口又一奇景,旱地行船的船道。在我國古代,黃河的商業(yè)作用非常巨大。明清時代的商品都是依靠黃河水運南下進行銷售的。但是每每商船到龍王辿時,由于壺口落差大,龍槽窄,水流急,貨船根本無法航行,只得用人力拉纖拖出水面,延山西一側拉過龍槽,再進入河中繼續(xù)航行。旱地行船時艄公們唱著船歌,纖夫們喊著號子,推、拉、牽、挽互相呼應,場面極其壯觀。因此,凡到壺口的人都渴望一睹黃河艄公“旱地行船”的絕活,可惜隨著運輸業(yè)的發(fā)展這個行當已沒什么傳人了,在古渡的老鎮(zhèn)上只剩下兩位老艄公孤獨地生活在他們集體宿舍一樣的老窯洞里,任青春同老鎮(zhèn)的繁華一樣漸漸消逝。

朋友們,今天的講解就先到這里了,有人說壺口瀑布是可以觸摸的威風鑼鼓,是可以凝視的黃河大合唱。下面給大家30分鐘的自由活動時間,讓您盡情的融入這壯觀的景象中拍照留念,不過要提醒大家的是,大家不要太過靠前觀賞景觀拍照留念要注意自己的安全和保護您的相機免受水霧的侵擾。愿這次游覽能給大家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