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文言和白話讀書心得體會和方法 文言與白話讀后感(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2-12-26 16:50:42 頁碼:10
文言和白話讀書心得體會和方法 文言與白話讀后感(8篇)
2022-12-26 16:50:42    小編:ZTFB

體會是指將學(xué)習(xí)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反思學(xué)習(xí)內(nèi)容并記錄下來的文字,近似于經(jīng)驗總結(jié)。那么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以下是我?guī)痛蠹艺淼淖钚滦牡皿w會范文大全,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對于文言和白話讀書心得體會和方法一

省略主語的現(xiàn)象在古今漢語中都有,只是在古漢語中更多一些。

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這句中的主語就省略了。

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 )黑質(zhì)而白章。這句中的主語也省略了。( )表示是省略的主語。

謂語是對主語加以就明,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一般不省略,但在有些情況下謂語也可以省略。

如,一鼓作氣 再( )而衰,三( )而竭。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六則)后一分句省略了謂語擇。在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被省略的謂語一定要補充出來。

賓語是動詞的受動對象,我們要注意動詞謂語,就能分析被省略的賓語。

如:尉劍挺,廣起,奪( )而殺尉。

余聞( )而愈悲。這幾句( )中都是省略了的賓語。

介詞于、以在文言文中常被省略。

如:林盡( )水源;口技人坐( )屏障中。

這幾句( )中的就是省略的介詞。

省略句需要字字對照,句句明其意。

對于文言和白話讀書心得體會和方法二

魏文侯出游,道見路人反裘而負芻,文侯曰:“胡為反裘而負芻?”對曰:“臣愛其毛?!蔽暮钤唬骸叭舨恢淅锉M而毛無所恃耶?”明年,東陽上計,錢布十倍,大夫畢賀。文侯曰:“此非所以賀我也。譬無異夫路人反裘而負芻也,將愛其毛,不知其里盡,毛無所恃也。今吾田地不加廣,士民不加眾,而錢十倍,必取之士夫也。吾聞之,下不安者,上不可居也,此非所以賀我也?!?/p>

——(選自西漢。劉向《新序。雜事二》)

魏文侯外出游玩,看見路上有個人反穿著皮衣背柴草,魏文侯說:“(你)為什么反穿著皮衣背柴草呢?”那人回答說:“我喜歡皮衣上的毛?!蔽何暮钫f:“你不知道如果皮被磨光毛也就沒地方依附了嗎?”第二年,東陽官府送來上貢的禮單,上交的錢增加了十倍。大夫全來祝賀。魏文侯說:“這不是你們應(yīng)該祝賀我的。打個比方這同那個在路上反穿皮衣背柴禾的人沒有什么不同,既要愛惜皮衣上的毛,而又不知道那個皮沒有了,毛就無處附著這個道理。我的田地沒有擴大,官民沒有增加,而錢增加了十倍,這一定是從官員和百姓那征收到的。我聽說過這樣的話:百姓生活不安定,帝王也就不能安坐享樂了。這不是你們應(yīng)該祝賀我的。”

魏文侯:戰(zhàn)國時魏國的國君。

反裘:反穿皮衣。裘:皮襖。

道:路上。

負:背。

芻:喂牲口用的草。

胡為:為什么。胡,通“曷”

東陽:魏國邑名,在太行山以東,廣平縣以北。

上計:戰(zhàn)國時,每年年終,地方官員將本地全年的賦稅收入的帳薄呈交朝庭。

布:古代錢幣。

譬:打比方。

夫:表示實指,這個或那個。

加:更

士:官員

若:你,你們。

耶:句末語氣詞,相當于“嗎”。

恃:依靠,憑借,文中意為“附著”。

盡:完。

說“臣”“臣”上文“臣愛其毛”中的“臣”,相當于“我”,是“負芻”者的自稱,句意為我愛惜它的毛。

反穿皮衣背柴:形容貧窮勞苦。也比喻為人愚昧,不知本末。

愛:喜歡。

居:坐(安坐享樂)。

魏文侯出游,看到路人背柴草,他們?yōu)榱吮Wo皮襖的毛而反穿皮襖,魏文侯從中認識到“下不安者,上不可居”的治國之道。本文向我們闡述的一個道理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規(guī)律,應(yīng)遵循自然規(guī)律,不能舍本逐末,否則最終只能起到相反的結(jié)果。

對于文言和白話讀書心得體會和方法三

匡衡①字稚圭(guī),勤學(xué)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識④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愿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xué)⑤。衡能說《詩》,時人為之語曰: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⑥。鼎,衡小名也。時人畏服之如是,聞?wù)呓越忸U歡笑。衡邑人有言《詩》者,衡從之與語質(zhì)疑。邑人挫服倒屐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聽,更理前論⑦。邑人曰:窮矣。遂去不返。

(選自晉·葛洪《西京雜記》)

[注釋]

①匡衡:漢朝人。

②不逮:指燭光透不過來。

③大姓:大戶。

④文不識:姓文,名不識。

⑤大學(xué):很有學(xué)問的人。

⑥解人頤(yí):讓人歡笑。

⑦更理前論:再把前面說的梳理一番。

匡衡字稚圭,勤奮好學(xué),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居家有蠟燭,光線卻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墻上打洞)鑿穿墻壁引來鄰居家的燭光,把書映照著光來讀。同鄉(xiāng)有個大戶叫文不識,家中有很多書。(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傭人卻不求得到報酬。文不識對匡衡的舉動感到奇怪,問他,他說:“我希望能夠讀遍主人家的書?!蔽牟蛔R感到驚嘆,就把書借給他。最終(匡衡)成為了大學(xué)問家。

匡衡能夠講解《詩經(jīng)》,人們?yōu)樗帉懥艘皇赘柚{說:“沒有人會講解《詩經(jīng)》,請匡鼎來??锒碇v授《詩經(jīng)》,能解除人們的疑問?!薄岸Α笔强锖獾男∶?。當時的人們竟如此敬佩他,聽他講解《詩經(jīng)》的人都開顏歡笑。街上有個人講解《詩經(jīng)》,匡衡前去聽講,與這個人討論《詩經(jīng)》中的疑難問題,這個人辯論不過,對他十分佩服,倒穿著鞋子跑了??锖庾飞先フf:“先生請留步,聽聽我和你討論剛才的問題。”那個人說:“我講不出什么來了?!庇谑蔷团芰?,不再返回。

由于匡衡家里很窮,所以他白天必須干很多的粗活,掙錢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來安心讀書。不過,他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锖庑耐蠢速M的時間,內(nèi)心非常痛苦。我們要學(xué)習(xí)鑿壁借光的精神,學(xué)習(xí)匡衡不怕艱難好學(xué)的恒心與毅力。對于現(xiàn)代的孩子可是非常幸福的,人人都學(xué)習(xí)的平等的機會,你們要多珍惜學(xué)習(xí)的機會,因為學(xué)習(xí)才能豐富你的人生。

對于文言和白話讀書心得體會和方法四

譯文

宋國(今商丘)有一個養(yǎng)獼猴的老人,他很喜歡獼猴,養(yǎng)的獼猴成群,他能懂得獼猴們的心意,獼猴們懂得那個人的心意。那位老人因此減少了他全家的口糧,來滿足獼猴們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將要限制獼猴們的食物,但又怕獼猴們生氣不聽從自己,就先騙獼猴們:“我給你們的橡樹果實,早上三顆,晚上四顆,這樣夠嗎?”眾多獼猴一聽很生氣,都跳了起來。過了一會兒,他又說:“我給你們的橡樹果實,早上四顆,晚上三顆,這樣足夠嗎?”獼猴們聽后都很開心地趴下,都很高興對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注釋

狙(jū)公:養(yǎng)猴子的老頭。

解:了解,理解,懂得。

狙:猴子。

意:心意。

得:懂得。

得公之心:了解養(yǎng)猴老人的心思。

損:減。

口:口糧。

充:滿足。

欲:欲望,要求。

俄而:一會兒,不久。

匱:缺乏。

限:限制。

恐:恐怕。

馴(xùn):馴服,順從,聽從。引申為服服帖帖。

誑(kuáng):欺騙。

之:代詞,它,代指猴子們。

與:給。

若:文言文中的人稱代詞,代“你”、“你們”,文中指猴子們。

芧(xù):橡樹的果實,俗稱“橡實”。

朝:早上。

足:夠,足夠。

眾:所有的。

皆:都。

起怒:一齊生氣起來。怒:惱怒,生氣。

伏而喜:都很高興地趴在地上(一般是動物感到滿足時的動作)。

對于文言和白話讀書心得體會和方法五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注釋】

1、無以易之:易,替代、取代。意為沒有什么能夠代替它。

2、受國之垢:垢,屈辱。意為承擔(dān)全國的屈辱。

3、受國不祥:不祥,災(zāi)難,禍害。意為承擔(dān)全國的禍難。

4、正言若反:正面的話好像反話一樣。

【翻譯】

天下再沒有什么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么東西可以勝過水。弱勝過強,柔勝過剛,遍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沒有人能實行。所以有道的圣人這樣說:“承擔(dān)全國的屈辱,才能成為國家的君主,承擔(dān)全國的禍災(zāi),才能成為天下的君王?!?/p>

對于文言和白話讀書心得體會和方法六

匡衡字稚圭,勤學(xué)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愿得主人書遍讀之?!敝魅烁袊@,資給以書,遂成大學(xué)。衡能說《詩》,時人為之語曰:“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倍?,衡小名也。時人畏服之如是。聞?wù)呓越忸U歡笑。衡邑人有言《詩》者,衡從之與語,質(zhì)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聽,更理前論!”邑人曰:“窮矣!”遂去不返。

匡衡字稚圭,勤奮好學(xué),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居家有蠟燭,光線卻照不到他家,匡衡就鑿穿墻壁引來鄰居家的燭光,把書映照著光來讀。同鄉(xiāng)有個大戶叫做文不識,家中富裕,有很多書。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傭人卻不求得到報酬。主人對匡衡的舉動感到奇怪,問他,他說:“我希望能夠讀遍主人家的書。”文不識感到驚嘆,就把書借給他。最終(匡衡)成為了大學(xué)問家。匡衡能夠講解《詩經(jīng)》,人們?yōu)樗帉懥艘皇赘柚{說:“沒有人會講解《詩經(jīng)》,請匡鼎來??锒碇v授《詩經(jīng)》,能使人們開懷大笑?!薄岸Α笔强锖獾男∶?。當時的人們竟如此敬佩他,聽他講解《詩經(jīng)》的人都開顏歡笑。街上有個人講解《詩經(jīng)》,匡衡前去聽講,與這個人討論《詩經(jīng)》中的疑難問題,這個人辯論不過,對他十分佩服,倒穿著鞋子跑了??锖庾飞先フf:“先生請留步,聽聽我和你討論剛才的問題。”那個人說:“我講不出什么來了。”于是就跑了,不再返回。

1、不逮:指燭光照不到;逮:到,及。

2、穿壁:在墻上打洞;穿:鑿。

3、以:用。。映:映照。

4、邑人:同縣的人。

5、大姓:大戶人家。致:給。

6、文不識:人名,姓文名不識。

7、與:即“與之”,給他。

8、傭作:做工辛勤勞作。

9、償:報酬。

10、怪:以……為怪;對……感到奇怪。

11、愿:希望。

12、得:得到。

13、資給:資助給。

14、償:報酬。

15、書:讀書。

16、遂:于是,就。

17、大學(xué):大學(xué)問家。

18、如是:如此。

19、匡衡:西漢經(jīng)學(xué)家。

20、文不識:人名。

21、乃:于是。

22、與:給。

23、愿:希望。

24、得:允許。

25、遍:盡。

26、資:借。

27、以:把。

28、解頤:開顏而笑。

外因(環(huán)境和條件)并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學(xué)習(xí)和堅強毅力,終于一舉成名。這就說明內(nèi)因才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根據(jù)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因只是影響事物變化的條件,它必須通過內(nèi)因才能起作用。

匡衡從一個貧困的少年,通過自己的努力學(xué)習(xí)最后得以成為一代大儒,甚至成為丞相治理天下,可以說他的一生是非常勵志的,那么匡衡后期有著什么樣的成就呢?他那么多年,那么辛苦的學(xué)習(xí)給他帶來了什么樣翻天覆地的變化呢?

匡衡早年的時候努力學(xué)習(xí),為此還不惜在自己家的墻壁上鑿了洞;做免費勞動力換取借書讀的`機會??锖庖虼说靡圆┯[群書,其中匡衡研究最深入的還是《詩經(jīng)》,而《詩經(jīng)》在當時也是受到了很多學(xué)子的歡迎,因此匡衡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在幾次和人辯論詩經(jīng)之后,匡衡被推舉為了官員,后來甚至成為了一個丞相,輔佐漢元帝,總理國家大小事務(wù),可以說匡衡是中國歷史上通過自己的經(jīng)學(xué)修養(yǎng)成為丞相的經(jīng)典角色。

匡衡在位期間積極陳述自己的治國之道,并且經(jīng)常引經(jīng)據(jù)典讓人無法辯駁,這種做法也是當時才開始興起的,后來也一直流傳了下去,成為了很多文人學(xué)習(xí)的典范。后來在元帝后期的時候,宦官石顯專政,不只是干預(yù)朝政,還慫恿皇帝增加賦稅,導(dǎo)致民不聊生,但是因為元帝的寵信,別人也奈何不了他,直到后來成帝登基之后,匡衡上書彈劾石顯,得以將他誅除,也算是他為當時的西漢朝廷做的最后的貢獻了,之后就被彈劾罷官病逝了??梢哉f匡衡的一生成就不小,從一個世代務(wù)農(nóng)的寒門子弟,逐漸成長為一代大臣,甚至被封侯賜地,被后世人尊稱為一代名相。

匡衡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相,總體上來說他為人還算是正直,能夠針對當時的弊端提出切實有效的見解,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稱贊,而他勤奮好學(xué)的故事更是無數(shù)人從小就學(xué)習(xí)過的,那么這么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他的墳?zāi)宫F(xiàn)狀如何呢?

匡衡墓位于山東省嶧城區(qū),在匡衡的家鄉(xiāng)附近,墓堆大約高達四米,直徑有35米,整個墳?zāi)沟膱@區(qū)都種滿了很多的林木,自墓穴建立以來就有不少的人因為紀念匡衡,前來吊唁,后來還建立了匡相祠,一直以來香火都不曾斷絕,直到乾隆年間,當時的知縣還重新修葺祠堂,并且請了當時著名的書法家梁巘題寫了一塊石碑,這一行“漢丞相樂安侯祠記”也是梁巘晚年的經(jīng)典之作,但是這么一塊石碑一直以來都缺乏保護,經(jīng)歷無數(shù)風(fēng)雨,上面的字跡都已經(jīng)有點風(fēng)化了。

匡衡的墳?zāi)挂恢币詠矶既鄙俦Wo,當時存世的那些匡衡祠也早已經(jīng)變成了歷史的塵埃,甚至就連封土南部都曾經(jīng)被紅衛(wèi)兵挖了一個深坑,幸好還未抵達墓室,到了前些年更是落魄到了一定程度就連外面的一個石像都倒在了地上破碎了??锖饽沟钠茢]落也引來了不少人的關(guān)注,所以在后來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重新修葺匡衡墓,修復(fù)了這些年來破損的地方,并且還將匡衡祠堂內(nèi)部的壁畫也進行了重新的繪制,使得整個匡衡墓煥發(fā)出了新的生機,成為了近代保護文物古跡的一大成功典范。

西漢時期,有個農(nóng)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里窮,沒錢上學(xué)。后來,他跟一個親戚學(xué)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锖饩驮谵r(nóng)忙的時節(jié),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锖夂苤?,心里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墒强锖饧依锖芨F,買不起點燈的油,怎么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墻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墻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于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墻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生卒年不詳),字稚圭,東海承(今棗莊市嶧城區(qū)王莊鄉(xiāng)匡談村,另一說為:山東省山東臨沂市蒼山縣匡王村)人。西漢經(jīng)學(xué)家,以說《詩》著稱。元帝時位至丞相。

匡家世代務(wù)農(nóng),但匡衡卻十分好學(xué),勤奮努力,由于家境貧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幫工以獲取讀書資用。他曾拜當時的博士學(xué)習(xí)《詩經(jīng)》。由于勤奮學(xué)習(xí),他對《詩》的理解十分獨特透徹,當時儒學(xué)之士曾傳有“無說《詩》,匡鼎來??镎f《詩》,解人頤”之語,是說聽匡衡解說《詩經(jīng)》,能使人眉頭舒展,心情舒暢,可見匡衡對《詩經(jīng)》理解之深。但匡衡的仕途在一開始卻并不平坦。根據(jù)漢朝規(guī)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經(jīng)”中的一經(jīng),即可通過考試獲得官職,考試得甲科者,可為郎中,得乙科者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補文學(xué)掌故??锖饩糯慰荚?,才中了丙科,被補為太原郡的文學(xué)卒史。但匡衡對《詩經(jīng)》理解之深,已為當時經(jīng)學(xué)家們所推重,當時身為太子的元帝也對其深有好感。

元帝即位后,任用匡衡為郎中,遷為博士,給事中。這時,京城長安一帶發(fā)生日蝕、地震等災(zāi)變,匡衡乘機上書,引用《詩經(jīng)》表明上行而下效的道理,勸元帝“減宮室之度,省靡麗之飾,考制度,修內(nèi)外,近忠正,遠巧佞,”“任溫良之人,退刻薄之吏,顯潔白之士,昭無欲之路”(《漢書·匡衡傳》,下引同),然后再在百姓中推廣道德教化,弘揚禮讓仁和之風(fēng)??锖獾淖鄷玫皆鄣馁澷p,匡衡因此遷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

在后幾年里漢元帝十分喜好儒術(shù)文辭,尤喜愛《詩經(jīng)》,曾多次親自聽匡衡講《詩》,對匡衡的才學(xué)十分贊賞,因此任匡衡為御史大夫。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韋玄成病逝,匡衡又代為丞相,封樂安侯,輔佐皇帝,總理全國政務(wù)??锖饪伤闶且蛎鹘?jīng)而位極人臣的典型了。

匡衡任職期間,多次上疏陳述自己對朝廷政策的意見,陳述治國之道并經(jīng)常參與研究討論國家大事,按照經(jīng)典予以答對,言合法義,博得元帝信任。每當朝廷大臣討論政務(wù)時,匡衡總是引《詩經(jīng)》為據(jù),認為“六經(jīng)者,圣人所以統(tǒng)天地之心,著善惡之歸,明吉兇之分,通人道之意,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故審六經(jīng)之指,則人天之望可得而和,草木昆蟲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笨锖獾闹鲝埖玫皆奂俺傻鄣闹С?,這與從漢朝中期就開始興起的獨尊儒術(shù),推重經(jīng)學(xué),微言大義的社會風(fēng)尚是分不開的,實際是漢朝統(tǒng)治者用以統(tǒng)治人民的一種手段。

元帝后期時,宦官石顯為中書令,他結(jié)黨營私,把持朝政,慫恿元帝加重賦役,剝削人民,但因有皇帝的寵幸,沒人敢觸犯他。成帝即位后,匡衡便上疏彈劾石顯,列舉其以前所犯罪惡,并糾舉他的黨羽,這是匡衡所做的最后一件鏟除奸佞,為漢朝廷盡忠的事情。不久,匡衡與同僚間漸有離隙,被人彈劾,貶為庶民,返回故里,不幾年,病死于家鄉(xiāng)。

元帝封其為安樂侯,其侯國食封土地本為三十一萬畝,匡衡利用郡圖之誤,非法擴大食封土地四萬多畝。成帝時,司隸校尉駿等告其“專地盜土”(指擴大國界),被免為庶人。

對于文言和白話讀書心得體會和方法七

判斷句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詞組為謂語,對主語直接表示判斷的句子。在現(xiàn)代漢語里,一般是在主語和謂語之間用一個判斷詞“是”來聯(lián)系。如:“魯迅是紹興人?!钡灿胁挥门袛嘣~的。如:“魯迅,紹興人。”

文言文中的判斷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虛詞構(gòu)成一定格式來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幾種:

1、“……者,……也”格式。“者”“也”都是語氣詞,“者”表提頓,“也”表肯定。這是古漢語判斷句的典型結(jié)構(gòu)。“者也”可以單用,可以雙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如:

“劉備者,天下梟雄也。”(“者也”雙用)

“劉備者,天下梟雄?!被颉皠?,天下梟雄也?!保ā罢咭病眴斡茫?/p>

“劉備,天下梟雄?!保ā罢咭病辈挥茫?/p>

“劉備,天下梟雄者也?!保ā罢咭病焙嫌茫?/p>

2、“……是……”格式。“是”在文言中表判斷,這種情況比較少。先秦中幾無,漢以后出現(xiàn)。如:

“不知木蘭是女郎?!薄赌咎m詩》

“自言本是京城女?!薄杜眯小?/p>

“同是天涯淪落人。”《琵琶行》

3、動詞“為”表判斷。

“此為何若人?”(這是怎樣的人?)《墨子》

4、副詞“乃”“即”“則”“皆”表判斷。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薄冻啾谥畱?zhàn)》

“吾翁即汝翁?!保ㄎ覄畹母赣H就是你項羽的父親。)《漢書、項籍傳》

“此則岳陽樓之在觀也。”《岳陽樓記》

“吾村十里皆平原。”《馮婉貞》

5、否定判斷。

“人非生而知之者?!薄稁熣f》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以上是判斷句常見的表示形式,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都要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加判斷詞“是”。但是,在一些文言句子中,有的原來有“是”字,從表面上看,這個“是”字很像是判斷詞,其實,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它不是判斷詞,而是一個指示代詞,復(fù)指前文內(nèi)容,譯為“這”“此”。翻譯時,有時要另加判斷詞“是”。如:

“是時,曹操遺權(quán)書?!保ㄟ@時曹操送給孫權(quán)一封信。)《赤壁之戰(zhàn)》

“是吾劍之所從墜?!保ㄟ@兒是我的劍掉進水里的地方。)《刻舟求劍》

所謂被動句是就主語和謂語的關(guān)系而言的,主語不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而是動作行為的`承受者?,F(xiàn)代漢語中的被動句一般用介詞“被”來表示。為方便學(xué)習(xí),我們把古漢語中的被動句,分為兩大類,即標志被動和意念被動。

(一)標志被動主要有四類標志。

1、于(乎)式,即“動詞+于(乎)+主動者。

介詞“于(乎)”用在動詞后表被動,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例如:

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稁熣f》

懷王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肚袀鳌?/p>

受制于人。

2、“……見……”,“見……于……”式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肚袀鳌?/p>

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读H藺相如列傳》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读H藺相如列傳》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肚f子秋水》

3、“為……”“為所……”“為……所……”

吾屬今為之虜矣?!而欓T宴》

若屬皆且為所虜?!而欓T宴》

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读鶉摗?/p>

先發(fā)者制人,后發(fā)者為人所制?!俄椨鹆袀鳌?/p>

4、……被……(在文言中較為少見)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肚袀鳌?/p>

今日被驅(qū)遣,小姑如我長?!犊兹笘|南飛》

(二)意念被動

沒有表示被動的介詞出現(xiàn),需要聯(lián)系上下文去理解,如: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項脊軒志》

洎牧以讒誅?!读鶉摗贰鹊嚼钅烈驗樽嬔远粴ⅰ?/p>

文言文中的倒裝句包括謂語前置句(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句、狀語后置句(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定語后置句。

在漢語的語法中,句子的成分(主、謂、賓、定、狀、補)的位置在古今漢語中是一致的。但有時因為表達的特殊需要而出現(xiàn)倒裝現(xiàn)象?,F(xiàn)代漢語也有不少倒裝句,但古代漢語中的倒裝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謂語前置(主謂倒裝)

一般是為加強感嘆和疑問的語氣。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論語〉〉

在現(xiàn)代漢語中為加強感嘆和疑問的語氣也經(jīng)常用主謂倒裝句式。如:

太不聰明了,孩子!

(二)賓語前置

1、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是疑問句中賓語前置的兩個必要的條件,缺一不可。疑問代詞有孰、何、誰、曷、安、奚、惡、胡等,疑問語氣詞有乎、諸、邪、哉等。例句:

子將安之?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論語〉〉

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何為其然也?〈〈赤壁賦〉〉

樂夫天命復(fù)奚疑?〈〈歸去來兮辭〉〉

2、否定句中的代詞賓語前置。

否定句一般帶有否定副詞“不、毋(無)、未、非、弗、勿”或否定性無定代詞“莫”。否定句,代詞作賓語,是否定句中賓語前置的兩個必要條件。

子不我思,豈無他人?〈〈詩經(jīng)〉〉——你不想我,難道沒有別人思念我。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础垂讶酥c國也〉〉

以為天下莫己若者?!础辞锼怠?/p>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

3、一般句式中的代詞賓語的前置。

這種現(xiàn)象一般出現(xiàn)在先秦古籍中。如:〈〈論語〉〉

4、一般句式中的介詞賓語前置。如: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5、用“之”“是”來提賓。如:

何陋之有?

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其斯之謂與!

無乃爾是過歟!

(三)定語后置。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定語一般在中心詞的前面。文言文中定語有時在中心詞的后面,這是為了使中心詞突出,或者為了使句子更流暢順口。

1、數(shù)量性定語的后置。

數(shù)量詞作定語往往放在中心詞的后面。如: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而欓T宴》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恶R說》

2、定語后置的標志?!罢摺保ㄗg為……的)、“之”

(1)、中心詞+后置定語+者

求人可使報秦者?!读H藺相如列傳》

人馬燒溺死者甚眾?!冻啾谥畱?zhàn)》

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队薰粕健?/p>

(2)、中心詞+之+后置定語

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xué)》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对狸枠怯洝?/p>

(3)、中心詞+之+后置定語+者

馬之千里者……

石之鏗然有聲者。

對于文言和白話讀書心得體會和方法八

高考文言文考查能力要求明確指出: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查形式主要有顯性和隱性兩種。顯性就是以選擇題形式判斷句式的不同,隱性是將文言文特殊句式放在翻譯中綜合考查。根據(jù)這一考點的命題特點和趨勢,備考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一是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復(fù)習(xí)要重點掌握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和省略句。二是對各類句式的基本知識與判斷標準要理解、熟記,以便解題時進行知識遷移。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1、者,也。這是文言判斷句中最常見的形式。如:陳勝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

2、,也。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xiàn),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鑒》)

3、者,。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4、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zhàn)國策齊策》)

5、無標志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志,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zhàn)》)

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有標志的被動句,即借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志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有標志的被動句,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1、動詞后用介詞于表被動,于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如: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史記屈原列傳》)

2、有時也在介詞于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動。如: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資治通鑒》)

3、用見、于、見于表被動。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同上)暴見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4、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恕也。(《答司馬諫議書》)這里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么樣的客氣說法,像現(xiàn)代漢語中的見諒等為此種用法。用為、為所表被動。如: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并。(《資治通鑒》)

5、用被表被動。如: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無標志的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鑒》)這里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文言文的倒裝句式包括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介詞結(jié)構(gòu)作狀語后置四種。

1、主謂倒裝

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xiàn)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后,但有時為了強調(diào)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到主語前面。如:甚矣,汝之不惠?。ā队薰粕健罚嶋H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2、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于動詞或介詞之后,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紀》)這種類型的句子關(guān)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fēng)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

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

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至動詞前,以突出強調(diào)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么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構(gòu)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如:業(yè)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紀》)

3、定語后置

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diào)定語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并用者結(jié)句,形成中心詞+后置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后置定語+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

4、介詞結(jié)構(gòu)作狀語后置

介詞結(jié)構(gòu)作狀語后置,介詞結(jié)構(gòu)即介賓短語,文言文中常見的是用以、于組成的介賓短語,作狀語后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用介詞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除少數(shù)仍作補語外,大多數(shù)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勸學(xué)》)兩個于藍在翻譯時,都要放在動詞前作狀語。

第二、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作狀語。如:具告以事。(《史記項羽本紀》)即以事具告。這種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動詞賓語,實際就是以事具告(之)。還有一種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譯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狀語,又可譯為生在我的前面,作補語,一般來說仍作補語,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則一定要作狀語。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現(xiàn)代漢語中都有,文言文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形:

1、省略主語

有承前面的主語省略,有呼應(yīng)下文省略,在對話中也常常省略主語。文言文中的第三人稱代詞之、其不能作主語,也是文言文中主語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鄉(xiāng),積于今六十歲矣,而鄉(xiāng)鄰之生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zhuǎn)徙,饑渴而頓踣,觸風(fēng)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捕蛇者說》)有時一個復(fù)句或一段話中多處省略主語,這些主語并不一貫,即所指不是同一對象,在閱讀和翻譯時要注意。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

2、省略謂語

謂語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況下也有承接上文、呼應(yīng)下文或因?qū)υ挾÷缘?。如: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六則)后一分句省略了謂語擇。在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被省略的謂語要補充出來。

3、省略賓語

賓語的省略有兩種情況:省略動詞的賓語和省略介詞的賓語。如: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這句話就省略了動詞謂語拜的賓語之。又如:豎子不足與謀?。ā而欓T宴》)這句話中省略了介詞與的賓語之。在文言文中,介詞以、為、與的賓語之往往承上文省略。在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省略了的動詞賓語或介詞賓語要補充出來。

4、省略介詞

在文言文中,介詞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數(shù)日驛至,果地震隴西。(《張衡傳》)句中省略了介詞于。又如:賜之彘肩。(《鴻門宴》)句中省略了介詞以。譯為現(xiàn)代漢語時,省略了的介詞也要補充出來。

總之,文言文特殊句式是指與現(xiàn)代漢語的句式特點有明顯的不同之處,熟悉和了解這些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的文言文句式特點,有助于文言文的閱讀和理解。

您可能關(guān)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