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山西家鄉(xiāng)變化心得體會及收獲 山西家鄉(xiāng)的變化征文(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2-12-24 03:01:45 頁碼:7
山西家鄉(xiāng)變化心得體會及收獲 山西家鄉(xiāng)的變化征文(8篇)
2022-12-24 03:01:45    小編:ZTFB

體會是指將學(xué)習(xí)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反思學(xué)習(xí)內(nèi)容并記錄下來的文字,近似于經(jīng)驗總結(jié)。心得體會對于我們是非常有幫助的,可是應(yīng)該怎么寫心得體會呢?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黻P(guān)于學(xué)習(xí)心得體會范文,希望會對大家的工作與學(xué)習(xí)有所幫助。

有關(guān)山西家鄉(xiāng)變化心得體會及收獲一

為了方便大家?guī)滋斓挠斡[活動,我先將臨汾的基本情況給大家做個簡單介紹,方便大家隨后幾天的游覽活動。臨汾位于山西省東南部,地處黃河中游東岸與太岳山之間,總面積2.1萬平方公里,總?cè)丝诩s400多萬。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縱穿全市。這里擁有點燃人類第一支火把的光榮,傳說黃帝時代的倉頡在這里發(fā)明了漢字,中國歷史上第一帝第一都均誕生在這里。帝堯之都平陽就是現(xiàn)在的臨汾市(堯都區(qū)),春秋時期,晉國之都新田就是現(xiàn)在的侯馬市晉文公稱霸中原的基業(yè)就在這里奠定。1953年挖沙時一鏟挖出個丁村,3枚人齒化石的出現(xiàn)填補了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的那部分缺環(huán),中國歷史好象在那時一下子也就完整了。

悠久的歷史,壯麗的山川造就了臨汾市許多著名的旅游景觀。今天我們將要游覽的就是號稱天下第一黃色大瀑布的吉縣壺口瀑布。

壺口,作為大禹治水“引山表木”的第一標(biāo)記早已名垂史冊。她包含著我們先祖自強不息的精神,蘊藏著中華民族的豐富智慧,銘刻著古老的黃河文化印記。可以說,壺口是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不見黃河心不死”,從臨汾出發(fā),經(jīng)過4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的游覽車已經(jīng)駛?cè)雺乜诰皡^(qū),大家請拿好自的隨身物品依次下車,注意安全。

進入景區(qū),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我左手方向的十里龍槽,龍槽是大自然的杰作,述滾的黃河水千萬年來沖刷切割的結(jié)果。由于壺口瀑布終年累月的向下沖擊因而在河床上留下一道深壕,而且每年都在加長,至今已有10里之遠(yuǎn),恰似一條匍匐在地的長龍,故名十里龍槽。

下面我們接著往前走,前面就是大家盼望已久的黃河母親的心臟--壺口瀑布了。我想大家都曾從90版的50元人民幣上一睹過了壺口瀑布的風(fēng)采了,那當(dāng)各位身臨其境時感覺又是如何呢?剛才在車上有為先生問我為什么叫做“壺口”瀑布,下面就請大家一邊欣賞瀑布一邊聽我的介紹。

黃河發(fā)源于青藏高原從高山流向大海,從遠(yuǎn)古流到今天,是高高的巴顏喀拉山孕育了她。她向東流經(jīng)四川、甘肅、寧夏,在內(nèi)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zhèn)時由于受到了呂梁山脈的阻擋,轉(zhuǎn)南進入著名的晉陜大峽谷之中,上游數(shù)百米的水面當(dāng)留到下游的龍王辿時,由于受到河床走勢的影響,滔滔河水驟然收斂成約50余米,傾瀉在落差30多米的石槽中,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瀑布,看起來就像從茶壺中往外到水,故形象的稱她為“壺口瀑布”。

由于壺口瀑布的落差之大和水勢之猛,形成了她獨有的四大景觀:水底冒煙、彩橋通天、群龍戲浪、谷澗起雷。我們大家現(xiàn)在可以看到,水由于慣力跌入幾十米深的深潭中,激起數(shù)十米的水霧,這個景觀就是“水底冒煙”。有時天氣好時,遇上太陽光的折射,還會看見一條彩虹橫跨兩岸。

這些壯觀的美景,往往是藝術(shù)家、詩人們最愛捕捉的瞬間,偉大詩人李白就在這里留下了“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還”的萬丈豪情。

接著往前,大家看到的這段跑道就是香港明星柯受良97年駕汽車飛越黃河時的助跑線。不知大家是否記得在柯受良駕汽車飛躍黃河不久后,在99年我們的黃河娃朱朝暉騎摩托車也同樣從這里飛過了壺口瀑布的上空?,F(xiàn)場10多萬觀眾和通過衛(wèi)星收看的全世界30多億的觀眾都在第一時間看到了這又一飛躍黃河的壯舉。這挑戰(zhàn)自我,戰(zhàn)勝大自然的壯舉,展現(xiàn)了我們黃河兒子的英勇氣概。

如果大家細(xì)看腳下這黃河石岸,就會發(fā)現(xiàn)斷斷續(xù)續(xù)的摩擦痕跡,這就是壺口又一奇景,旱地行船的船道。在我國古代,黃河的商業(yè)作用非常巨大。明清時代的商品都是依靠黃河水運南下進行銷售的。但是每每商船到龍王辿時,由于壺口落差大,龍槽窄,水流急,貨船根本無法航行,只得用人力拉纖拖出水面,延山西一側(cè)拉過龍槽,再進入河中繼續(xù)航行。旱地行船時艄公們唱著船歌,纖夫們喊著號子,推、拉、牽、挽互相呼應(yīng),場面極其壯觀。因此,凡到壺口的人都渴望一睹黃河艄公“旱地行船”的絕活,可惜隨著運輸業(yè)的發(fā)展這個行當(dāng)已沒什么傳人了,在古渡的老鎮(zhèn)上只剩下兩位老艄公孤獨地生活在他們集體宿舍一樣的老窯洞里,任青春同老鎮(zhèn)的繁華一樣漸漸消逝。

有關(guān)山西家鄉(xiāng)變化心得體會及收獲二

大家好!歡迎光臨北岳恒山旅游、觀光!北岳恒山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稱五岳,齊名天下。既是我國重要的文物古跡薈萃地,又是著名的道教發(fā)祥地和北方著名的風(fēng)景游覽勝地,現(xiàn)為國家級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國家aaaa級旅游區(qū)。

恒山,亦名“太恒山”,又名“元岳、紫岳、大茂山”,漢時因避漢文帝劉恒諱,一度改稱為“常山”。據(jù)《尚書》載:舜帝北巡時,曾遙祭北岳,遂封北岳為萬山之宗主;之后,大禹治水時有“河之北屬恒山”的記載;先后有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封北岳為王、為帝,明太祖又尊北岳為神,可見歷史之悠久。

恒山山脈祖于內(nèi)蒙陰山,西銜雁門、東跨河北、南屏三晉、北臨燕云,奔騰起伏,綿延五百里,號稱108峰。主峰天峰嶺坐落于渾源城南,海拔20xx米,疊嶂拔峙、氣勢雄偉,自古以來被譽為“人天北柱”、“絕塞名山”。同西面的翠屏峰兩山對峙,渾水從中奔騰而瀉,幽峽深谷,藍(lán)天一線,形成一道絕塞天險。唐代著名詩人賈島曾有“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巖巒疊萬重,詭怪浩難測”的詩句,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面對恒山的雄渾險峻,驚嘆不已,在其游記中寫道:“伊闕雙峙,武夷九曲,俱不足以比擬也!”正因為恒山具有扼關(guān)帶水,地險山雄的特殊地理環(huán)境,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其特殊的軍事戰(zhàn)略地位受到歷代軍事專家所倚重,后人集歷史經(jīng)驗總結(jié)的“代國靠恒山而存天下,燕趙憑恒山而立天下,匈奴依恒山而爭天下,晉慕容據(jù)恒山而威天下,拓跋氏靠恒山而分天下”,充分證實了恒山的軍事價值。

恒山漢代建廟,到清初僅恒山主峰周邊就建有各種寺廟六十余處,有三寺四祠七亭閣,七宮八洞十五廟之說,形成蔚為壯觀龐大的古建筑群,和濃郁的道教文化氛圍,顯示出北岳恒山無窮的魅力。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玄妙古老的中國道教在恒山留下了他們風(fēng)雨蒼桑的足跡。遠(yuǎn)在春秋太上老君相傳在北岳恒山千佛嶺結(jié)爐煉丹,燃燈道人演兵斗法;西漢初昌蓉往來于恒山;西漢景帝、宣帝年間三茅真君(即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在恒山修煉神仙之術(shù),留下了千年不解的三茅窟;北魏被太武帝尊為天師的寇謙之在北岳宣揚道教新法,其高足李皎從嵩岳投奔恒山修煉香火盛極一時;唐朝時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恒山修煉,名道人管革結(jié)爐悟道,致使恒山道教道場香火名揚天下。恒山道教主流屬全真教龍門派,也有正一教分支和太乙派,丹道、符篆,性、命雙修一應(yīng)俱全。

恒山道教文化博大精深,而恒山的風(fēng)光美景更是錦繡中華壯麗山河的杰出代表。出渾源城南不遠(yuǎn),雄偉的恒山拔地而起,東為天峰嶺,西為翠屏峰,渾水從深峽窄谷中奔騰而瀉,注入桑干河,這段深谷長峽就是“金龍峽”。相傳公元前220xx年(即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祭祀恒山,穿行此處時,面對飛舞的巨龍,奪口而瀉的飛瀑,一幅活靈活現(xiàn)的“巨龍吐瀑”圖,使這位中國的始皇驚嘆不已:“乃為神龍也”,后人在山崖上鐫刻了“金龍口”三個字。

走出金龍口便是恒山山門。恒山山門高10米,寬16米,明清風(fēng)格,為四柱七樓,三開門格式,混凝土澆注,純白大理石圍基,斗拱鋪作,黃琉璃瓦覆頂,正面正中匾額“北岳恒山”為原新華社長、當(dāng)代大手筆穆青題寫,后面匾額“絕塞勝境”系當(dāng)代書法名家夏桐郁所書,整個山門莊嚴(yán)雄渾。

穿過山門沿山路盤行十里便到了停旨嶺村。因過去皇帝祭祀北岳,此處為停接御旨的地方,故而得名。并建真武大廟,立“停旨”石碑一通。近幾年,隨著旅游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在停旨嶺新架客運索道一條,新修全國最大的山岳型停車場14000平方米,旅游基礎(chǔ)設(shè)施的不斷完善,為中外游客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站在停車場向東仰望,一座刀削般突兀的峭壁映入眼簾,峭壁上“恒宗”兩個大字分外耀眼,此乃明成化三十年大同知府張升手筆,兩字總高十三米,寬六米,字體雄渾,遒勁剛健,橫直如棟梁,點捺大如牛。恒山作為道教名山留下數(shù)以千計的石刻銘文,但“恒宗”二字最具恒山特色。

連接“恒宗”與“恒宗殿”的這段路叫“步云路”。過去,恒山林茂樹密,除少有的晴天朗日外,大多為煙云繚繞,當(dāng)您踏上步云路,猶如在濃云密霧中穿行,所以又有“云路春曉”之說,為恒山古十八景之一。在這云霧彌漫中,一里一亭,一步一松,亭亭不同,松松各異,有詩贊曰:“鳥道橫斜一線天,誰知高上最翩翩,青來兩眼千山翠,白曳又鳧萬壑煙,抱樸古松陰道左,避人元鶴午云邊,扶藜待叩元通跡,踏遍靈崖采石蓮”。

沿步云路上行至一華里,便是著名的“虎風(fēng)口”。不遠(yuǎn)處屹立著一株參天古松曰“懸根松”,所以此處又稱“虎口懸松”,為恒山古十八景之一。因地處風(fēng)口,恒山又山高風(fēng)大,登臨此處,風(fēng)聲樹聲交織在一起,如猛虎咆哮,聲震幽谷。穿過懸根松,我們發(fā)現(xiàn)在光滑的巖石路面上有許多蹄形的小圓坑,淺的一、二寸,深的四、五寸。傳說,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恒山修道,經(jīng)常騎一白驢出入恒山,天長日久留下了行行仙蹤,至今仙驢蹄跡依稀可見,后世人習(xí)慣地稱這段路為“果老嶺”,也稱“果老仙跡”,恒山古十八景之一。

果老嶺東側(cè)是一處聳入云天的萬仞絕壁,危崖欲傾,古松摩云,大有恒山壓頂,懸崖欲摧之勢。每當(dāng)夕陽西下,殘陽輝映山壁,便會出現(xiàn)“余輝返照千山色,滿峪參差入畫中”的奇光異景,名曰“夕陽返照”為恒山一大奇觀。穿越林蔭道,走出果老嶺,正陶醉于峰回路轉(zhuǎn)之時,便看到一座木刻牌坊,上有道光皇帝御書“人天北柱”四個大字,過牌坊,穿馬殿,在接官廳旁是一座四柱木結(jié)構(gòu)方亭,名曰玄井亭,這便是恒山著名的“苦甜井”。亭內(nèi)并列兩井,相距不足三尺,而水質(zhì)大相徑庭。一口如甘似露,清涼爽口,一口奇苦渾濁,難以下咽。明代詩人曾留下這樣的詩名:

山腰雙涌碧瑤泉,甘苦平分別有天。

聞?wù)f應(yīng)龍頻灑澤,為霖濟旱別有天。

因恒山苦甜井有“潛龍泉”之說,大唐玄宗皇帝親下御書,賜額“龍泉觀”。后來,苦井被填沒,現(xiàn)僅存甜井一眼。

離開“龍泉觀”沿著林蔭曲徑繼續(xù)向東南攀越,峰南高處有一大石窟,名曰:“飛石窟”。恒山自古有“靈石東飛”之說,相傳,舜帝北巡,祭祀北岳,時值隆冬,大雪封山。將舜帝阻于河北界內(nèi),不能登岳祭拜,只好在曲陽遙祭。正當(dāng)祭典之時,突有一塊巨石從恒山飛落帝前,便將此石封為“安王石”,并建廟宇在曲陽祭之,這便是“恒山下廟”。靈石飛去,形成一處大的幽窟,名曰“飛石窟”。之后此處建“北岳廟”,為“恒山上廟”,后毀于大火,魏武帝太延元年(公元438年)重建。明洪治十四年(公元1520xx年)明王朝為進一步擴建恒山,將飛石窟舊岳廟改為“北岳寢宮”,在天峰嶺的半崖間興建新岳廟,即今天的“恒宗殿”。

飛石窟內(nèi),布滿了歷代名士墨客的題刻和詩碑,在眾多的題刻中,以明御史王獻(xiàn)臣題寫的“千巖竟秀,萬壑爭流”和雁門使者鄭洛題寫的“聳翠流丹”最為上乘。不但書體流暢,字跡佳麗,同時也是對恒山奇峰怪石贊嘆的絕筆。透過文人墨客的生花之筆,高懸于飛石窟南崖的“一德峰”更是含概了宗教文化的玄機。從道家來講一者萬物之本也,道于一,造化天地,化成萬物。德者八功德水,佛界認(rèn)為須彌山大海中,有八功德水(一甘、二冷、三軟、四輕、五清凈、六不臭、七不損喉、八不傷腹)把道家的根本和佛界的萬能,有機地融合,反映出道教的文化精髓。飛石窟西側(cè)是一道草木叢叢,曲折出奇的深溝,溝內(nèi)山桃花遍峪盛開,灌木林遮天蔽日,這里生長著幾十種名貴中藥材,在眾多的中藥材中,尤以恒山紫芝最為名貴。據(jù)《恒山志》記載,恒山靈芝仙草為鎮(zhèn)山之寶,狀如紫色云錦,服之可延年益壽,起死回生,當(dāng)?shù)厝藗儌髡f:每一株靈芝草,便有一條雙頭毒蛇看護,又說恒山靈芝平時肉眼看不到,只有祈禱北岳大帝,靈芝才會現(xiàn)形放光。神奇的恒山靈芝仙草飛飛揚揚傳遍四方,嘉靖二十五年,明世宗委派朝廷大員,指令州衙官吏,摘取真芝十二本(株)。留下了《采取玄芝記》的石碑一通。

紫芝峪的東北是一道十分險峻的崗嶺,名棧云崗,上有一石洞,洞口的大小、深淺、通向,向來無人知曉,因崗上經(jīng)常凝云聚霧,不時有云霧進出,當(dāng)?shù)厝朔Q為“出云洞”,又稱“白云靈穴”。為恒山十八景之中的奇觀。詩曰:

玉洞空明秘寶藏,白龍蟠引氣舒揚。

誰知變化須臾及,沛作甘霖遍四方。

過了紫芝峪就是規(guī)模宏大的“恒宗殿”。恒宗殿,亦名貞元殿,又名元靈宮,俗稱朝殿,是明洪治十四年(公元1520xx年)都御史劉宇奉孝宗皇帝御旨興建。大殿位于天峰嶺半崖峭壁間,這組建筑群包括藏經(jīng)樓、更衣樓、鐘鼓樓、青龍殿、白虎殿、崇靈門、二郎廟,總占地面積為1215.23平方米。恒宗殿是一座單檐雙下昂五鋪作斗拱,坐北朝南的歇山土木建筑,進深三間,面寬五間,殿身崇高,用材碩大。大殿內(nèi)塑北岳大帝金身神像,頭戴天冠,身披朱綾,目光微啟,端莊沉靜,一派帝王氣概。兩旁恭立四大文臣和四大武將,高達(dá)丈余,置身朝殿,如赴金鑾,令人誠惶誠恐。神座上方懸掛清康熙皇帝御匾“化垂悠久”題額。

恒宗殿殿西側(cè),置一塊狀如古磬的青石,以石擊之,聲震幽谷,酷似雄雞鳴叫,稱為“金雞石”,為恒山又一奇觀。從朝殿向東遠(yuǎn)望,在翠壁丹崖處,有白石累累,在云的拂動下猶如綿羊吃草,別有情趣,稱為“玉羊游云”。與“金雞石”并稱“金雞玉羊”,為恒山十八景之一。有詩云:

東岳大夫之松,西岳仙人之掌,

南衡龍書蛇篆,北恒金雞玉羊。

恒宗殿西北上方,名曰“集仙洞”,依崖建有“會仙府”古建筑群。整組建筑占地381.9平方米,主殿會仙府坐北向南,面寬三間11.5米,進深10.43米,出廊硬山土木建筑。殿內(nèi)塑有二十七尊神象,正中是福祿壽三星,兩旁是上中下八洞神仙。會仙府又名“集仙閣”,自古為仙人煉丹之處,《廣仙列傳》中記載漢武帝元光五年以后,先后有茅氏三兄弟茅盈、茅衷、茅固在此修煉,東漢明帝永平20xx年(公元71年)五岳道士與佛教徒焚經(jīng)斗法,參加頭號斗法的道士裴文度也曾居于此。北魏天師寇謙之在恒山講經(jīng)說法后,將高足弟子李皎等多人留此修煉,唐代管革,恒山遇張果老,果老見他道骨不凡,收為弟子,在這里修煉成仙。

會仙府四周懸崖上集中了大量的摩崖題刻?!疤斓卮笥^”、“壁立萬仞”、“昆侖首派”等歷朝歷代各種書體應(yīng)有盡有,筆劃如椽,字大過丈,為書法佳品,體現(xiàn)了恒山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在會仙府東建有“玉皇閣”、“御碑亭”?!坝ぁ笔且惶幇嗣娉隼?,四面有門窗的八角單檐尖頂建筑,亭中豎高三米,寬90厘米,厚30厘米的青石石碑一通,碑刻“化垂悠久”四個大字,系清代康熙皇帝的親筆御書。

沿會仙府西北攀越,有巨石迸裂,裂石中有一條半米寬的巖縫,沿巖縫攀上陡壁高處在一片2.5平方米的方形巖石,臺平如砥,臺上殘棋一局,臺巖上刻“琴棋臺”三個大字。臺西側(cè)為“通元谷”,是當(dāng)年張果老修練之處,因昔日果老與仙人撫琴、對奕,故留下此景。金庸老先生筆下的《笑傲江湖》,恒山掌門令狐沖征服魔教后,把天下的三教九流集中到“通元谷”修行,說的就是此處。琴棋臺除留有歷代文人題詩外,臺畔峭壁上還刻有“悟道仙蹤”,“一局爛柯”,“斗北一柱”,“仙山顯岳”,“石壁凌云”等題刻。

順“通元谷”沿階而上,便登上了北岳恒山的主峰“天峰嶺”。天峰嶺海拔20xx米,在五岳中海拔高度僅次于西岳華山,排行第二。登臨此處,良辰美景盡收眼底,您可以盡情地體驗“一覽眾山小”的感受。

“通元谷”下線,是恒山“九天宮”,又稱“娘娘廟”。正殿兩旁建有配殿和鐘鼓樓,整體結(jié)構(gòu)對稱,規(guī)模僅次于恒宗殿,可見九天宮的特殊地位。明萬歷二十四年,神宗皇帝賜給北岳道徑五百一十二卷,共一千四百七十九種,派遣御馬監(jiān)白忠專程從北京護送到恒山,神宗勒渝恒山北岳住持道士的親筆圣旨就存放在九天宮內(nèi)。九天宮內(nèi)塑有九天玄女娘娘、眼光娘娘、耳光娘娘、乳母娘娘諸神象。九天玄女亦稱“元女”,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女神。一九八五年中國臺灣“九天玄女”道教團,回國尋根,確認(rèn)恒山九天宮為“九天玄女祖廟”。

于九天宮平行修建的還有“純陽宮”。此宮面寬三間,進深一間,三面有廊,插木入山為基,上鋪龍骨作面,下用長短不等的木材支撐,總建筑面積37.2平方米,內(nèi)塑呂洞賓,柳仙等神像。呂洞賓,唐末進士,號重陽子,山西永樂縣人,六十四歲進士及第,游長安遇漢鐘離“授以大道天遁劍法”、“龍虎金廟秘文”,百余歲而童顏,步履輕疾,系八洞神仙之一,全真教奉為北五祖之一。他的理論道德以慈悲度世為成道之路徑,對中國道教的發(fā)展和釋道儒三者的通融有著極大的影響。

純陽宮東南不遠(yuǎn)是“十王殿”,殿內(nèi)正中塑漢化的地藏王菩薩,左右分開塑十殿閆君神像,主管人世間生死輪回。

各位朋友!恒山的主要景點和美麗傳說還有很多,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道教名山,它的文化博大精深,每一處景觀都賦予了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漫山游遍,意猶未盡。它不僅景觀奇特,植被同樣豐富多樣。每當(dāng)春夏之交,滿山遍野的山桃花,紅如朱點,粉似女頰,含嬌滴露,爛若云霞。恒山桃花美麗嬌艷,不知陶醉了多少風(fēng)流人物,《笑傲江湖》中就有“桃谷六仙”的神話形象,傳說中的“桃花仙子”就是在恒山修練得道的。另外,恒山豹榆,是恒山獨特的樹種,為全國所稀有。因樹干酷似金錢豹斑剝陸離的花紋而得名,生長于恒宗殿四周,質(zhì)地堅實而又頑韌,是古代將士制作弓箭的上等原料。傳說中“后羿射日”所用弓箭就是恒山豹榆材質(zhì)。

恒山的游歷,會使您靈魂得到凈化,人格得以升華,剎那間您將會從浮衍走向現(xiàn)實,從平庸走向高尚。當(dāng)您感受千峰競秀,萬山勝境時,會情不自禁地感嘆:北岳山川秀,風(fēng)光在險峰。

有關(guān)山西家鄉(xiāng)變化心得體會及收獲三

諸位游客,大家好。

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平遙就要到了,右前方那高聳的磚墻就是我國現(xiàn)存較為完整的四座古城池之一平遏城。1997年12月3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通過決議,將我國云南省麗江古城、山西省平迢古城和江蘇省蘇州古典園林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F(xiàn)在大家可以觀賞一下古城的遠(yuǎn)景和比較完整的外觀。

平遙古城,歷史悠久。據(jù)載:西周時期周宣工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jǐn)_,曾派兵北伐薩猶,并修建了京陵城。京陵城就建在今平遠(yuǎn)縣城東北約7公里的京陵襯,京陵二字作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這可以說是平遙建城的開端,也是現(xiàn)在乎迢城的前身。從那時起,至今已有2800年左右歷史了。

現(xiàn)在這座平送城始建于何時,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大約在北魏太武帝朽跋燕時,為避名諱,將原來的平陶縣改為乎迢縣.并把縣治從別處遷到這里。建城時間應(yīng)該是這以后的事。在濕長的歷史歲月中.這里曾有過她的繁華,也曾多次道受戰(zhàn)火的破壞。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城墻,是明代洪武三年,即1370年把原來的土城墻加高加厚加磚擴建而成的,明清以來雖曾數(shù)次維修,但風(fēng)格未變。

。f遙城內(nèi)古建筑保存很多,像文廟大成殿、清虛觀、市樓、城隆廟、武廟戲臺等。就是街道民居.也基本保存明清時代風(fēng)貌。漫步街頭,還會看到各種古色古香的院門、院埔、秸雕細(xì)刻的古建筑裝飾,甚至還能看到門前的接馬石樁、下馬石等,一派古城風(fēng)貌。

平遏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名人輩出。是敢于不顧“滿門抄斬”的恐嚇、秉筆直書的若名晉代史學(xué)家孫盛、以“映雪讀書”流傳千古的孫康等古代名人,當(dāng)代已故中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侯外廬、已故語言研究所副所長侯秸一、已歇中國文學(xué)研究會會長王瑤、著名畫家李茍、著名歌唱家郎蘭英等都出生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平適古城不愧為歷史文化名城。

(過急濟橋)

我們現(xiàn)在正行駛在惠濟橋上,惠濟橋是一座九拱石橋,修建于清代康熙年間,同治年間重建。清代名宿博山先生曾親筆為它寫道碑記。這座橋規(guī)模不等大.歷史也不算很長,但造型優(yōu)美.橋面平坦,沒有像一般石橋那樣高高隆起,便于車馬行走。而且更有一個奇處,就是這座橋下還有一座橋。下面的橋不見文字記載,人們原來也不知道。1977年8月,一場暴雨造成特大洪災(zāi),滾滾洪水帶走了不少淤積多年的河沙。水退后,人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原來惠濟橋疊架在舊橋的橋面上,形成橋上橋的奇觀。利用舊橋做新橋的牢固基礎(chǔ),既節(jié)省財力、人力,又省時間,多聰明的構(gòu)思叼!這在造橋史上也是一個奇跡。

平迢古城到了.請大家隨我上城墻參觀。

(過急濟橋)

我們現(xiàn)在正行駛在惠濟橋上,惠濟橋是一座九拱石橋,修建于清代康熙年間,同治年間重建。清代名宿博山先生曾親筆為它寫道碑記。這座橋規(guī)模不等大.歷史也不算很長,但造型優(yōu)美.橋面平坦,沒有像一般石橋那樣高高隆起,便于車馬行走。而且更有一個奇處,就是這座橋下還有一座橋。下面的橋不見文字記載,人們原來也不知道。1977年8月,一場暴雨造成特大洪災(zāi),滾滾洪水帶走了不少淤積多年的河沙。水退后,人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原來惠濟橋疊架在舊橋的橋面上,形成橋上橋的奇觀。利用舊橋做新橋的牢固基礎(chǔ),既節(jié)省財力、人力,又省時間,多聰明的構(gòu)思叼!這在造橋史上也是一個奇跡。

平迢古城到了.請大家隨我上城墻參觀。

(帶游客進“下東門”)

這里就是乎迢方城的“下東門”。大家看這高達(dá)12米的城墻多雄偉、多壯觀。在城外,本來還有護城河.城門處架有吊橋.在古代戰(zhàn)亂的日子里.這的確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防線。

我們進來朗這個地方是下東門甕城,它是為保衛(wèi)城門而設(shè)立的。城門是城墻上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有了甕城.就大大增強了城池的防衛(wèi)手段。這里地方根小,四周為高墻圍護,即便敵人攻入甕城也只能進來少數(shù)人,而且立即陷入包圍之中,成為甕中之鱉。有的甕城門并不是開在城門對面,而是拐個彎開在旁邊.更可防止沖入的敵兵一較作氣沖到城門下.通過拐彎來消解敵兵銳氣。這些設(shè)計思想都是古人在長期實戰(zhàn)經(jīng)驗中總結(jié)出來的。

大家看.甕城里還有一個建造講究而小巧的院落.這是干什么的呢?原來這是一座小關(guān)帝廟。關(guān)帝是武圣人.把關(guān)廟修進甕城里,卻是平迢人的獨特創(chuàng)造。請大家隨我進城,上城墻參觀。

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在城上了,這里本來還有城樓.在戰(zhàn)爭中毀掉了。這座建在城墻上的臺,傳說就是尹吉甫的點將臺。尹吉甫是周宣王的大將,在歷史上游藩有名,《律經(jīng)沖的《較高》、《冠r2等幾首詩就是他作的、前面提到的那有名的對北方游牧民族0l猶的北伐,就是由他指揮的。為了鞏固北伐的成果,他還在這里修建了京陵城。尹吉甫遺跡這里還有多處。在京陵村附近還有一處村茁叫尹村,傳說是尹吉甫當(dāng)年駐兵酌地方。在上東門外有尹吉甫募,募前一通明代石碑上大書“周卿士zj吉甫神道”八字。上東門里還有一座紀(jì)念尹吉甫的小廟。

請大家隨我觀賞一下古城的建構(gòu)。

(帶游客向南浸步.邊走邊說,約走2—3個墩臺即可停下)

我們看城墻上兩邊各有一道短堵,叫女兒墻,為什么叫女兒墻呢?宋代官府編寫的《營造法式》上有個書面解釋:“言其卑小。比之于城,若女子與丈夫也?!币馑际钦f城墻高大厚實,保偉丈夫;女墻單薄短小,像弱女子。民間有的地方卻流傳著這樣的故事:早先城上并沒有女兒墻,有一次一個老人被拉來做工,和他相依為命的小孫女也天天隨他來到城上.坐在旁邊觀看。一天,一位累極了的民工昏昏沉沉中競走到城墻邊上,小女孩伯他掉下城去,用力向里推他,不料用力過大,民工雖得救了,小女孩卻摔死了。為了紀(jì)念她,工匠們在城上修起了矮墻,并把它叫做女兒墻。這實在是個感人的故事,但確實說明了女兒墻的保護性功能。我們看:兩邊的女兒場并不一樣,向外的女兒墻上還修筑了垛口,垛口還留著供臆望和射擊使用的小孔.這當(dāng)然是為了實戰(zhàn)的需要。

有關(guān)山西家鄉(xiāng)變化心得體會及收獲四

歡迎大家來太原旅游!在游覽太原的景點名勝之前,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今天的太原和歷史上的太 原。

太原作為山西省省會,是全省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中心和交通樞紐。太原市位于山西中部,轄3縣1市6區(qū),總面積約7000平方公里,其中城區(qū)168平方公里;總?cè)丝诩s280萬,其中市區(qū)人口160多萬。太原東、西、北三面環(huán)山,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過,把市區(qū)劈為兩半。而5座風(fēng)格迥異的大橋又將東西兩岸緊緊連在一起。市內(nèi)高樓商廈比肩聳立,綠地公園散落有致,草坪樹帶隨街延伸,盡顯壯觀的現(xiàn)代都市氣派。順便告訴大家,太原的街道極為規(guī)范,凡南北走向皆稱路,如建設(shè)路、五一路、并州路、解放路、平陽路、新建路、桃園路、濱河路;凡東西走向均叫街,如迎澤大街、府東府西街、雙塔東西街、勝利街、西礦街、學(xué)府街。使行人倍感方便,斷無迷失方向之憂。城周四郊,綠野平疇河渠交錯,地肥水美物產(chǎn)豐饒。清徐葡萄、晉祠大米、老陳醋都是四海享譽的名產(chǎn)。晉祠、天龍山、崛圍咽山等景觀雄奇壯麗,各具風(fēng)采。因此,古來就有“錦繡太原城”的美譽。

太原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歷史的古城。傳說太原這塊地方屬于堯帝的子孫所受封的唐國,所以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姬虞于唐,便稱唐叔虞。到唐叔虞的兒子這一代,改國號為晉。但當(dāng)時晉國的中心在今天的晉南冀城一帶,直到公元前6世紀(jì)初晉國的勢力才擴展到太原一帶。太原古稱晉陽,奠基于春秋末期。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jì)初,晉國卿趙簡子的家臣董安于和尹擇在晉水之北筑城,取名晉陽,其位置約當(dāng)今天太原市晉源鎮(zhèn)的古城營村。趙氏家族以晉陽為據(jù)點積蓄勢力,奠定霸業(yè)。

公元前453年,掌握晉國大權(quán)的智伯聯(lián)合韓、魏攻打趙襄子。趙憑借晉陽高城深池固守,使智氏難以得手。智伯急中生智,發(fā)現(xiàn)晉水從龍山那邊流來繞城而過,便想出水攻之計,遂掘渠引晉水欲灌晉陽,這便是晉桐智伯渠的來歷。趙襄子用唇亡齒寒的道理說服韓、魏,里應(yīng)外合,共滅智氏,瓜分其地。至此,晉國之地悉為趙、韓、魏三卿所占,史稱“三家分晉”,因有“三晉”之說。到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認(rèn)趙、韓、魏三者的諸侯國地位,成為戰(zhàn)國七雄中的三強,而趙國的都城就是晉陽。晉陽作為趙國首都?xì)v17年,公元前386年趙遷都河北邯鄲。但趙氏在晉陽的基業(yè)已逾百年。

戰(zhàn)國后期,秦國屢敗趙國,隨之在晉陽一帶置太原郡,治所設(shè)在晉陽。需要說明的是,太原本義為廣闊的平原,戰(zhàn)國之前泛指汾河流域的平原地帶,秦置太原郡之后,太原作為行政名稱固定下來。從此,太原即指古之晉陽,晉陽亦指今之太原,二者通用。

漢朝太原為北方重鎮(zhèn),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在晉陽置并州刺使部,統(tǒng)領(lǐng)太原、上黨等六郡。從此太原又稱并州。并州之名可能源于太原位于東西兩道山脈之間,兩山平行謂之并。

西晉末年,并州刺使劉琨為了防御匈奴的侵襲,擴筑晉陽城,使之成為城墻高13米,周長14公里的大城市。東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大亂,太原先后被后趙、前燕、前秦、西燕、后燕交替攻占。直到公元396年,北魏40萬大軍攻人晉陽,復(fù)置太原郡,古城才得到較長時間的休養(yǎng)生息,并且成為北魏南下河南、東出河北的重要基地。

北魏權(quán)臣高歡于532年在太原設(shè)大丞相府,并營造了規(guī)模宏大的晉陽宮,太原被稱為“別都”。高歡之子高洋取代北魏建北齊后,雖定都于郵城(河北臨漳),但對其發(fā)跡之地太原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修建。在27年間建起大明宮,興修12院,其輝煌壯麗程度遠(yuǎn)遠(yuǎn)超過首都郵城。高洋還在太原西山鑿佛龕、雕佛像、建佛寺,在晉水源頭修魚沼飛梁。太原面貌為之一新。

太原的黃金時代是隋唐兩朝。隋場帝楊廣在即位前被封晉王,視太原為“發(fā)樣之地”,稱帝后在太原大興土木。先在北齊晉陽宮外筑起高13米、周3.5公里的新城,后又在新城西邊筑起高13米、周4公里的倉城,接著又建造了第二座晉陽宮。在此同時,隋場帝還征調(diào)數(shù)十萬民工開山筑路,修成由太原到京師長安和寧武管涔山避暑行轅汾陽宮的兩條馳道,太原的交通更加方便。

隋朝短暫,很快被唐朝取代。而興唐的李淵父子便是從太原開基立業(yè)的。唐高祖李淵曾長期任隋朝的山西河?xùn)|撫尉使、太原留守等職。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時期也是在太原度過,被人稱為“太原公子”。在隋末天下大亂之際,李淵父子于公元617年誓師晉陽,當(dāng)年11月便攻人長安,建立唐王朝。太原這段特殊歷史使它擁有僅次于長安的重要地位。先被定為“北都”,后又改名“北京”,最后又恢復(fù)為“北都”。太原城也隨之大大擴展。據(jù)新舊《唐書》記載,唐代晉陽已經(jīng)成為橫跨汾河兩岸、由三座城池聯(lián)接組成的大都市。西城在汾水西岸,也稱府城或州城,高13米,周長21公里,內(nèi)里包括宮城、大明城、新城、倉城四座小城,把北齊和隋代的宮殿全部囊括進來。東城在汾河?xùn)|岸,為貞觀名臣李副主持修筑。因東城內(nèi)井水苦澀,難以飲用,又修筑了引水工程“晉渠”,將晉水從西城外架槽引入東城。東西兩城之間,跨汾河又有一座“跨水聯(lián)諜”的中城,把東西兩城連為一體,故又稱“連城”,是則天武后時并州長史崔神慶主持興建。晉陽三城,雖各有城池,又渾然一體,共有城門24道,進退攻守彼此呼應(yīng),互為依托,風(fēng)格獨特。

唐末五代天下由治而亂,名城晉陽也幾易其主。先是后唐的“西京”,隨后繼為后晉、后漢、北漢的“國都”,這里的動靜治亂直接影響到北國與中原。從北齊高洋父子,隋朝楊廣,唐朝李淵父子,到五代三主(后唐李存勖、后晉石敬塘、后漢劉知遠(yuǎn))及北漢的劉祟,這一個個所謂“真龍?zhí)熳印倍际菑奶鸺見Z取天下。太原可以說是藏“龍”臥“虎”之地,故又有“龍城”之稱。晉陽城易守難攻。宋王朝建立已數(shù)十年,但晉陽仍在北漢劉氏手中,直到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第二代天子宋太宗趙光義“御駕親征”,圍城攻打近半年,北漢主劉繼元出城投降,宋朝才算攻取晉陽。宋太宗一則仇視晉陽軍民的頑強抵抗,二則懼怕別人再踞晉陽成“龍”,便下令焚毀晉陽城,并引汾水、晉水淹灌廢墟,進而使歷時1400多年的晉陽古城毀于水火。流離失所的城中百姓紛紛外遷,其中不少人移居汾河?xùn)|岸的唐明鎮(zhèn)。

太原畢竟是北方戰(zhàn)略要地,毀掉舊城之后必須再建新城。公元982年,焚灌晉陽后不到三年,宋朝大將潘美便奉旨擴展唐明鎮(zhèn),筑起周圍10多里的土城,這便是現(xiàn)在太原城區(qū)雛型,太原由此進入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宋朝統(tǒng)治者避諱“晉陽”、“太原”舊名,便在這座擴大后的土城設(shè)置了陽曲縣,從此太原又有“陽曲”之稱。需要說明的是,趙光義為斬斷“龍脈”,杜絕太原再出真龍?zhí)熳优c其爭奪江山,就把太原的街道大都設(shè)計成“丁”字形,取“釘”之諧音,以釘死龍脈。如今太原仍有一些丁字街口。新建的太原發(fā)展很快,到宋代中期,太原又成為一座商貿(mào)發(fā)達(dá)、風(fēng)光秀麗的北方名城,被譽為“錦繡太原城”。

宋朝后期及金元兩代,北方又是亂世,太原城又遭戰(zhàn)火之劫。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漳的北伐軍進入太原時,這里已是一座人煙罕見的空城了。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漳封他的三兒子朱棡為晉王,坐鎮(zhèn)全國九邊重鎮(zhèn)之首的太原,經(jīng)略北邊防務(wù)。朱棡命永平侯謝成擴建城池,謝成在宋城基礎(chǔ)上向東南北三面擴展,建成周12公里、高12米的磚城,城上建4座角樓、8座門樓、92座敵樓。至今太原許多地名仍沿用當(dāng)時城門名,如大南門、小東門、大北門、旱西門等。清代以太原為山西省會。民國時期始設(shè)太原市(1927年)。到1949年解放前夕,太原城區(qū)面積為30平方公里,人口20余萬。解放后近半個世紀(jì),太原得到了長足發(fā)展,成為擁有160萬市民的大都市,而且是全國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在祖國的現(xiàn)代化建設(shè)中發(fā)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太原作為北方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重鎮(zhèn),歷史上名家輩出。春秋時代有著名建筑家董安于,行俠好義的豫讓;魏晉時期有史學(xué)家王沈、王助,文學(xué)家孫綽;唐代有著名詩人王之渙、王翰、王昌齡、白居易;宋代有書畫家米芾;金代名詩人李汾,元代戲曲家喬吉,明代文學(xué)家羅貫中,清代著名學(xué)者傅青主、閻若琚等,均對中華文化的繁榮作出了貢獻(xiàn)。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太原積淀了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保存至今的如晉祠古建筑群,天龍山及龍山石窟雕像,祟善寺、雙塔寺、凈因寺、多福寺、文廟、純陽宮等,均具有很高的欣賞和研究價值,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個理想的旅游場景,讓我們逐一加以品味。

有關(guān)山西家鄉(xiāng)變化心得體會及收獲五

大叫好我叫高瑞鑫,大家就叫我高導(dǎo)吧!是導(dǎo)游得到可不是搗亂的搗,很榮幸與大家見面!接下來就有我來向大家介紹黃河壺口瀑布!

黃河壺口瀑布位于吉縣城西45公里,距臨汾市165公里處的晉陜峽谷黃河河床中,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因其氣勢雄渾而享譽中外。

壺口瀑布,是由于黃河流至壺口一帶,兩岸蒼山夾峙,把黃河水約束在狹窄的黃河峽谷中,河水聚攏,收束為一股,奔騰呼嘯,躍入深潭,濺起浪濤翻滾,形似巨壺內(nèi)黃水沸騰。巨大的浪濤,在形成的落差注入谷底后,激起一團團水霧煙云,景色分外奇麗。站在河邊觀瀑,游人莫不唱起“風(fēng)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這威武雄壯的歌聲。

壺口瀑布的寬度隨季節(jié)變化而變化。通常情況是,寬度在30米左右,汛期可擴展到50米上下,瀑布落差在20-30米之間。

瀑布下方,在連接山西、陜西的七郎窩大橋,瀑布與大橋相映,形成一道誘人景觀。近年來,壺口瀑布已成為中華壯士“飛黃”的圣地,繼柯受良駕汽車飛黃成功后,朱朝暉又成功地駕駛摩托車在這里飛越黃河。

關(guān)于壺口瀑布,民間有眾多傳說。其中流傳最廣的,是禹鑿孟門。相傳堯舜時期,黃河水流到壺口,因受孟門山堵阻,平陽一帶常遭嚴(yán)重水災(zāi)。堯派鯀治水未成,禹去治水。禹仔細(xì)了解了壺口至龍門的地形,決定采取疏通河道的方法來治理洪水。孟門山在龍門之北,治水便從孟門山開始。

現(xiàn)在可以自由活動,請大家注意安全,現(xiàn)在又我想大家介紹幾項安全事項

1、不要跨過警戒線!

2、參觀游覽請注意安全,小心突漲水或凌汛。

3、請您在計劃的安全區(qū)域內(nèi)參觀游覽,聽從安全人員的指揮。一個小時后就在這里集合,希望大家旅途愉快!

有關(guān)山西家鄉(xiāng)變化心得體會及收獲六

大家好!歡迎光臨北岳恒山旅游、觀光!北岳恒山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稱五岳,齊名天下。既是我國重要的文物古跡薈萃地,又是著名的道教發(fā)祥地和北方著名的風(fēng)景游覽勝地,現(xiàn)為國家級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國家aaaa級旅游區(qū)。

恒山,亦名“太恒山”,又名“元岳、紫岳、大茂山”,漢時因避漢文帝劉恒諱,一度改稱為“常山”。據(jù)《尚書》載:舜帝北巡時,曾遙祭北岳,遂封北岳為萬山之宗主;之后,大禹治水時有“河之北屬恒山”的記載;先后有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封北岳為王、為帝,明太祖又尊北岳為神,可見歷史之悠久。

恒山山脈祖于內(nèi)蒙陰山,西銜雁門、東跨河北、南屏三晉、北臨燕云,奔騰起伏,綿延五百里,號稱108峰。主峰天峰嶺坐落于渾源城南,海拔20xx米,疊嶂拔峙、氣勢雄偉,自古以來被譽為“人天北柱”、“絕塞名山”。同西面的翠屏峰兩山對峙,渾水從中奔騰而瀉,幽峽深谷,藍(lán)天一線,形成一道絕塞天險。唐代著名詩人賈島曾有“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巖巒疊萬重,詭怪浩難測”的詩句,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面對恒山的雄渾險峻,驚嘆不已,在其游記中寫道:“伊闕雙峙,武夷九曲,俱不足以比擬也!”正因為恒山具有扼關(guān)帶水,地險山雄的特殊地理環(huán)境,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其特殊的軍事戰(zhàn)略地位受到歷代軍事專家所倚重,后人集歷史經(jīng)驗總結(jié)的“代國靠恒山而存天下,燕趙憑恒山而立天下,匈奴依恒山而爭天下,晉慕容據(jù)恒山而威天下,拓跋氏靠恒山而分天下”,充分證實了恒山的軍事價值。

恒山漢代建廟,到清初僅恒山主峰周邊就建有各種寺廟六十余處,有三寺四祠七亭閣,七宮八洞十五廟之說,形成蔚為壯觀龐大的古建筑群,和濃郁的道教文化氛圍,顯示出北岳恒山無窮的魅力。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玄妙古老的中國道教在恒山留下了他們風(fēng)雨蒼桑的足跡。遠(yuǎn)在春秋太上老君相傳在北岳恒山千佛嶺結(jié)爐煉丹,燃燈道人演兵斗法;西漢初昌蓉往來于恒山;西漢景帝、宣帝年間三茅真君(即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在恒山修煉神仙之術(shù),留下了千年不解的三茅窟;北魏被太武帝尊為天師的寇謙之在北岳宣揚道教新法,其高足李皎從嵩岳投奔恒山修煉香火盛極一時;唐朝時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恒山修煉,名道人管革結(jié)爐悟道,致使恒山道教道場香火名揚天下。恒山道教主流屬全真教龍門派,也有正一教分支和太乙派,丹道、符篆,性、命雙修一應(yīng)俱全。

恒山道教文化博大精深,而恒山的風(fēng)光美景更是錦繡中華壯麗山河的杰出代表。出渾源城南不遠(yuǎn),雄偉的恒山拔地而起,東為天峰嶺,西為翠屏峰,渾水從深峽窄谷中奔騰而瀉,注入桑干河,這段深谷長峽就是“金龍峽”。相傳公元前220xx年(即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祭祀恒山,穿行此處時,面對飛舞的巨龍,奪口而瀉的飛瀑,一幅活靈活現(xiàn)的“巨龍吐瀑”圖,使這位中國的始皇驚嘆不已:“乃為神龍也”,后人在山崖上鐫刻了“金龍口”三個字。

走出金龍口便是恒山山門。恒山山門高10米,寬16米,明清風(fēng)格,為四柱七樓,三開門格式,混凝土澆注,純白大理石圍基,斗拱鋪作,黃琉璃瓦覆頂,正面正中匾額“北岳恒山”為原新華社長、當(dāng)代大手筆穆青題寫,后面匾額“絕塞勝境”系當(dāng)代書法名家夏桐郁所書,整個山門莊嚴(yán)雄渾。

穿過山門沿山路盤行十里便到了停旨嶺村。因過去皇帝祭祀北岳,此處為停接御旨的地方,故而得名。并建真武大廟,立“停旨”石碑一通。近幾年,隨著旅游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在停旨嶺新架客運索道一條,新修全國最大的山岳型停車場14000平方米,旅游基礎(chǔ)設(shè)施的不斷完善,為中外游客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站在停車場向東仰望,一座刀削般突兀的峭壁映入眼簾,峭壁上“恒宗”兩個大字分外耀眼,此乃明成化三十年大同知府張升手筆,兩字總高十三米,寬六米,字體雄渾,遒勁剛健,橫直如棟梁,點捺大如牛。恒山作為道教名山留下數(shù)以千計的石刻銘文,但“恒宗”二字最具恒山特色。

連接“恒宗”與“恒宗殿”的這段路叫“步云路”。過去,恒山林茂樹密,除少有的晴天朗日外,大多為煙云繚繞,當(dāng)您踏上步云路,猶如在濃云密霧中穿行,所以又有“云路春曉”之說,為恒山古十八景之一。在這云霧彌漫中,一里一亭,一步一松,亭亭不同,松松各異,有詩贊曰:“鳥道橫斜一線天,誰知高上最翩翩,青來兩眼千山翠,白曳又鳧萬壑煙,抱樸古松陰道左,避人元鶴午云邊,扶藜待叩元通跡,踏遍靈崖采石蓮”。

沿步云路上行至一華里,便是著名的“虎風(fēng)口”。不遠(yuǎn)處屹立著一株參天古松曰“懸根松”,所以此處又稱“虎口懸松”,為恒山古十八景之一。因地處風(fēng)口,恒山又山高風(fēng)大,登臨此處,風(fēng)聲樹聲交織在一起,如猛虎咆哮,聲震幽谷。穿過懸根松,我們發(fā)現(xiàn)在光滑的巖石路面上有許多蹄形的小圓坑,淺的一、二寸,深的四、五寸。傳說,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恒山修道,經(jīng)常騎一白驢出入恒山,天長日久留下了行行仙蹤,至今仙驢蹄跡依稀可見,后世人習(xí)慣地稱這段路為“果老嶺”,也稱“果老仙跡”,恒山古十八景之一。

果老嶺東側(cè)是一處聳入云天的萬仞絕壁,危崖欲傾,古松摩云,大有恒山壓頂,懸崖欲摧之勢。每當(dāng)夕陽西下,殘陽輝映山壁,便會出現(xiàn)“余輝返照千山色,滿峪參差入畫中”的奇光異景,名曰“夕陽返照”為恒山一大奇觀。穿越林蔭道,走出果老嶺,正陶醉于峰回路轉(zhuǎn)之時,便看到一座木刻牌坊,上有道光皇帝御書“人天北柱”四個大字,過牌坊,穿馬殿,在接官廳旁是一座四柱木結(jié)構(gòu)方亭,名曰玄井亭,這便是恒山著名的“苦甜井”。亭內(nèi)并列兩井,相距不足三尺,而水質(zhì)大相徑庭。一口如甘似露,清涼爽口,一口奇苦渾濁,難以下咽。明代詩人曾留下這樣的詩名:

山腰雙涌碧瑤泉,甘苦平分別有天。

聞?wù)f應(yīng)龍頻灑澤,為霖濟旱別有天。

因恒山苦甜井有“潛龍泉”之說,大唐玄宗皇帝親下御書,賜額“龍泉觀”。后來,苦井被填沒,現(xiàn)僅存甜井一眼。

離開“龍泉觀”沿著林蔭曲徑繼續(xù)向東南攀越,峰南高處有一大石窟,名曰:“飛石窟”。恒山自古有“靈石東飛”之說,相傳,舜帝北巡,祭祀北岳,時值隆冬,大雪封山。將舜帝阻于河北界內(nèi),不能登岳祭拜,只好在曲陽遙祭。正當(dāng)祭典之時,突有一塊巨石從恒山飛落帝前,便將此石封為“安王石”,并建廟宇在曲陽祭之,這便是“恒山下廟”。靈石飛去,形成一處大的幽窟,名曰“飛石窟”。之后此處建“北岳廟”,為“恒山上廟”,后毀于大火,魏武帝太延元年(公元438年)重建。明洪治十四年(公元1520xx年)明王朝為進一步擴建恒山,將飛石窟舊岳廟改為“北岳寢宮”,在天峰嶺的半崖間興建新岳廟,即今天的“恒宗殿”。

飛石窟內(nèi),布滿了歷代名士墨客的題刻和詩碑,在眾多的題刻中,以明御史王獻(xiàn)臣題寫的“千巖竟秀,萬壑爭流”和雁門使者鄭洛題寫的“聳翠流丹”最為上乘。不但書體流暢,字跡佳麗,同時也是對恒山奇峰怪石贊嘆的絕筆。透過文人墨客的生花之筆,高懸于飛石窟南崖的“一德峰”更是含概了宗教文化的玄機。從道家來講一者萬物之本也,道于一,造化天地,化成萬物。德者八功德水,佛界認(rèn)為須彌山大海中,有八功德水(一甘、二冷、三軟、四輕、五清凈、六不臭、七不損喉、八不傷腹)把道家的根本和佛界的萬能,有機地融合,反映出道教的文化精髓。飛石窟西側(cè)是一道草木叢叢,曲折出奇的深溝,溝內(nèi)山桃花遍峪盛開,灌木林遮天蔽日,這里生長著幾十種名貴中藥材,在眾多的中藥材中,尤以恒山紫芝最為名貴。據(jù)《恒山志》記載,恒山靈芝仙草為鎮(zhèn)山之寶,狀如紫色云錦,服之可延年益壽,起死回生,當(dāng)?shù)厝藗儌髡f:每一株靈芝草,便有一條雙頭毒蛇看護,又說恒山靈芝平時肉眼看不到,只有祈禱北岳大帝,靈芝才會現(xiàn)形放光。神奇的恒山靈芝仙草飛飛揚揚傳遍四方,嘉靖二十五年,明世宗委派朝廷大員,指令州衙官吏,摘取真芝十二本(株)。留下了《采取玄芝記》的石碑一通。

紫芝峪的東北是一道十分險峻的崗嶺,名棧云崗,上有一石洞,洞口的大小、深淺、通向,向來無人知曉,因崗上經(jīng)常凝云聚霧,不時有云霧進出,當(dāng)?shù)厝朔Q為“出云洞”,又稱“白云靈穴”。為恒山十八景之中的奇觀。詩曰:

玉洞空明秘寶藏,白龍蟠引氣舒揚。

誰知變化須臾及,沛作甘霖遍四方。

過了紫芝峪就是規(guī)模宏大的“恒宗殿”。恒宗殿,亦名貞元殿,又名元靈宮,俗稱朝殿,是明洪治十四年(公元1520xx年)都御史劉宇奉孝宗皇帝御旨興建。大殿位于天峰嶺半崖峭壁間,這組建筑群包括藏經(jīng)樓、更衣樓、鐘鼓樓、青龍殿、白虎殿、崇靈門、二郎廟,總占地面積為1215.23平方米。恒宗殿是一座單檐雙下昂五鋪作斗拱,坐北朝南的歇山土木建筑,進深三間,面寬五間,殿身崇高,用材碩大。大殿內(nèi)塑北岳大帝金身神像,頭戴天冠,身披朱綾,目光微啟,端莊沉靜,一派帝王氣概。兩旁恭立四大文臣和四大武將,高達(dá)丈余,置身朝殿,如赴金鑾,令人誠惶誠恐。神座上方懸掛清康熙皇帝御匾“化垂悠久”題額。

恒宗殿殿西側(cè),置一塊狀如古磬的青石,以石擊之,聲震幽谷,酷似雄雞鳴叫,稱為“金雞石”,為恒山又一奇觀。從朝殿向東遠(yuǎn)望,在翠壁丹崖處,有白石累累,在云的拂動下猶如綿羊吃草,別有情趣,稱為“玉羊游云”。與“金雞石”并稱“金雞玉羊”,為恒山十八景之一。有詩云:

東岳大夫之松,西岳仙人之掌,

南衡龍書蛇篆,北恒金雞玉羊。

恒宗殿西北上方,名曰“集仙洞”,依崖建有“會仙府”古建筑群。整組建筑占地381.9平方米,主殿會仙府坐北向南,面寬三間11.5米,進深10.43米,出廊硬山土木建筑。殿內(nèi)塑有二十七尊神象,正中是福祿壽三星,兩旁是上中下八洞神仙。會仙府又名“集仙閣”,自古為仙人煉丹之處,《廣仙列傳》中記載漢武帝元光五年以后,先后有茅氏三兄弟茅盈、茅衷、茅固在此修煉,東漢明帝永平20xx年(公元71年)五岳道士與佛教徒焚經(jīng)斗法,參加頭號斗法的道士裴文度也曾居于此。北魏天師寇謙之在恒山講經(jīng)說法后,將高足弟子李皎等多人留此修煉,唐代管革,恒山遇張果老,果老見他道骨不凡,收為弟子,在這里修煉成仙。

會仙府四周懸崖上集中了大量的摩崖題刻。“天地大觀”、“壁立萬仞”、“昆侖首派”等歷朝歷代各種書體應(yīng)有盡有,筆劃如椽,字大過丈,為書法佳品,體現(xiàn)了恒山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在會仙府東建有“玉皇閣”、“御碑亭”?!坝ぁ笔且惶幇嗣娉隼龋拿嬗虚T窗的八角單檐尖頂建筑,亭中豎高三米,寬90厘米,厚30厘米的青石石碑一通,碑刻“化垂悠久”四個大字,系清代康熙皇帝的親筆御書。

沿會仙府西北攀越,有巨石迸裂,裂石中有一條半米寬的巖縫,沿巖縫攀上陡壁高處在一片2.5平方米的方形巖石,臺平如砥,臺上殘棋一局,臺巖上刻“琴棋臺”三個大字。臺西側(cè)為“通元谷”,是當(dāng)年張果老修練之處,因昔日果老與仙人撫琴、對奕,故留下此景。金庸老先生筆下的《笑傲江湖》,恒山掌門令狐沖征服魔教后,把天下的三教九流集中到“通元谷”修行,說的就是此處。琴棋臺除留有歷代文人題詩外,臺畔峭壁上還刻有“悟道仙蹤”,“一局爛柯”,“斗北一柱”,“仙山顯岳”,“石壁凌云”等題刻。

順“通元谷”沿階而上,便登上了北岳恒山的主峰“天峰嶺”。天峰嶺海拔20xx米,在五岳中海拔高度僅次于西岳華山,排行第二。登臨此處,良辰美景盡收眼底,您可以盡情地體驗“一覽眾山小”的感受。

“通元谷”下線,是恒山“九天宮”,又稱“娘娘廟”。正殿兩旁建有配殿和鐘鼓樓,整體結(jié)構(gòu)對稱,規(guī)模僅次于恒宗殿,可見九天宮的特殊地位。明萬歷二十四年,神宗皇帝賜給北岳道徑五百一十二卷,共一千四百七十九種,派遣御馬監(jiān)白忠專程從北京護送到恒山,神宗勒渝恒山北岳住持道士的親筆圣旨就存放在九天宮內(nèi)。九天宮內(nèi)塑有九天玄女娘娘、眼光娘娘、耳光娘娘、乳母娘娘諸神象。九天玄女亦稱“元女”,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女神。一九八五年中國臺灣“九天玄女”道教團,回國尋根,確認(rèn)恒山九天宮為“九天玄女祖廟”。

于九天宮平行修建的還有“純陽宮”。此宮面寬三間,進深一間,三面有廊,插木入山為基,上鋪龍骨作面,下用長短不等的木材支撐,總建筑面積37.2平方米,內(nèi)塑呂洞賓,柳仙等神像。呂洞賓,唐末進士,號重陽子,山西永樂縣人,六十四歲進士及第,游長安遇漢鐘離“授以大道天遁劍法”、“龍虎金廟秘文”,百余歲而童顏,步履輕疾,系八洞神仙之一,全真教奉為北五祖之一。他的理論道德以慈悲度世為成道之路徑,對中國道教的發(fā)展和釋道儒三者的通融有著極大的影響。

純陽宮東南不遠(yuǎn)是“十王殿”,殿內(nèi)正中塑漢化的地藏王菩薩,左右分開塑十殿閆君神像,主管人世間生死輪回。

各位朋友!恒山的主要景點和美麗傳說還有很多,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道教名山,它的文化博大精深,每一處景觀都賦予了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漫山游遍,意猶未盡。它不僅景觀奇特,植被同樣豐富多樣。每當(dāng)春夏之交,滿山遍野的山桃花,紅如朱點,粉似女頰,含嬌滴露,爛若云霞。恒山桃花美麗嬌艷,不知陶醉了多少風(fēng)流人物,《笑傲江湖》中就有“桃谷六仙”的神話形象,傳說中的“桃花仙子”就是在恒山修練得道的。另外,恒山豹榆,是恒山獨特的樹種,為全國所稀有。因樹干酷似金錢豹斑剝陸離的花紋而得名,生長于恒宗殿四周,質(zhì)地堅實而又頑韌,是古代將士制作弓箭的上等原料。傳說中“后羿射日”所用弓箭就是恒山豹榆材質(zhì)。

恒山的游歷,會使您靈魂得到凈化,人格得以升華,剎那間您將會從浮衍走向現(xiàn)實,從平庸走向高尚。當(dāng)您感受千峰競秀,萬山勝境時,會情不自禁地感嘆:北岳山川秀,風(fēng)光在險峰。

有關(guān)山西家鄉(xiāng)變化心得體會及收獲七

晉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晉祠原為紀(jì)念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jì))武王次子、晉國開國侯而建。創(chuàng)建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就有關(guān)于晉祠的記載,可見當(dāng)時已經(jīng)頗為出名了。

晉祠現(xiàn)已稱為一個有著幾十座古建筑的中國古典園林的游覽勝地。這里殿宇、亭臺、樓閣、小橋、古樹互相映襯,山環(huán)水繞,文物薈萃,古木參天,是一處風(fēng)景十分優(yōu)美的古建園林,被譽為山西的“小江南”,馳名中外。晉祠的文物古跡很多,比較著名的有:圣母殿、侍女像、魚沼飛梁、難老泉等。

侍女像

圣母殿是晉祠的主體建筑。殿內(nèi),除圣母居中端坐外,旁有42尊侍女像。她們有的灑掃,有的梳妝,有的奉飲食,有的侍起居,還有音樂歌舞,文印翰墨等,各有所司。盡管她們職務(wù)不同,但都長期禁錮在宮廷之中, 其哀怨、慍怒、厭倦和抑壓之情,在她們的面部都有著細(xì)膩生動的刻劃。在我國古代泥藝術(shù)中是比較罕見的作品。

奉圣寺

全稱十方奉圣禪寺,在晉祠的最南部。這里曾是唐代大將尉遲敬德的別墅,有掛甲樹仍立于院中。奉圣寺北有舍利塔,高38米,為七級八角形,每層四面有門,并繞以琉璃勾欄,可供憑倚,登塔遠(yuǎn)望,晉祠全景盡收眼底。村莊、田野一覽無遺。

金人臺

古稱蓮花臺。在晉祠中軸線會仙樓正西。因臺上四隅各鑄鐵人一尊,亦稱鐵太尉。臺正方形,四周砌欄桿,正中設(shè)琉璃瓦小焚帛爐樓,高約4米。

四隅金人以西南隅為最佳,其胸前有“北宋紹圣四年鑄”銘文,西北隅鐵人為次年所鑄,頭為明永樂二十一年補造;東南隅為北宋元祐四年鑄造,東北隅為1920xx年補鑄。據(jù)《太原縣志》載,祠為晉水源頭,故鎮(zhèn)以金神,為防水患。

魚沼飛梁

在晉祠圣母殿前,北宋時與圣母殿同建。魚沼為水三泉之一,沼上架橋曰“飛梁”,亦稱“板橋”,其結(jié)構(gòu)為水中立小八角石柱三十四根,柱礎(chǔ)為寶裝蓮花,石柱之上置斗拱,梁枋,襯托橋面,東西平坦連接圣母殿與獻(xiàn)殿,南北兩翼下斜至岸邊。

平面呈十字型,四周有勾欄圍護可憑依。形制特殊,橋東月臺上有鐵獅一對,神態(tài)勇猛,造型逼真,鑄于北宋政和八年(1120xx年)。

難老泉

出自懸甕山下的斷巖層,素有“晉陽第一泉”之譽,與侍女像、齊年柏并稱“晉祠三絕”。因它晶瑩澄澈,暢流不斷,人們便以“難老”名之,泉水常年保持在17℃,灌溉著附近數(shù)萬畝稻田。

李白、范仲淹等大詩人都曾寫過贊美難老泉的詩。難老泉上有水母樓,是晉源神祠。祠內(nèi),水母端莊秀麗,據(jù)甕而坐,她束發(fā)未竟,神態(tài)自若。

有關(guān)山西家鄉(xiāng)變化心得體會及收獲八

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大家來臨汾旅游。我是旅行社的導(dǎo)游員張,在這為期三天的堯都之旅中將由我和我們旅行社的資深司機陳師傅共同為大家服務(wù),希望我們的服務(wù)能夠給您的旅途提供方便,讓您游的舒心,玩的放心。

為了方便大家?guī)滋斓挠斡[活動,我先將臨汾的基本情況給大家做個簡單介紹,方便大家隨后幾天的游覽活動。臨汾位于山西省東南部,地處黃河中游東岸與太岳山之間,總面積2.1萬平方公里,總?cè)丝诩s400多萬。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縱穿全市。這里擁有點燃人類第一支火把的光榮,傳說黃帝時代的倉頡在這里發(fā)明了漢字,中國歷史上第一帝第一都均誕生在這里。帝堯之都平陽就是現(xiàn)在的臨汾市(堯都區(qū)),春秋時期,晉國之都新田就是現(xiàn)在的侯馬市晉文公稱霸中原的基業(yè)就在這里奠定。1953年挖沙時一鏟挖出個丁村,3枚人齒化石的出現(xiàn)填補了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的那部分缺環(huán),中國歷史好象在那時一下子也就完整了。

悠久的歷史,壯麗的山川造就了臨汾市許多著名的旅游景觀。今天我們將要游覽的就是號稱天下第一黃色大瀑布的吉縣壺口瀑布。

壺口,作為大禹治水“引山表木”的第一標(biāo)記早已名垂史冊。她包含著我們先祖自強不息的精神,蘊藏著中華民族的豐富智慧,銘刻著古老的黃河文化印記??梢哉f,壺口是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不見黃河心不死”,從臨汾出發(fā),經(jīng)過4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的游覽車已經(jīng)駛?cè)雺乜诰皡^(qū),大家請拿好自的隨身物品依次下車,注意安全。

進入景區(qū),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我左手方向的十里龍槽,龍槽是大自然的杰作,是滾滾的黃河水千萬年來沖刷切割的結(jié)果。由于壺口瀑布終年累月的向下沖擊因而在河床上留下一道深壕,而且每年都在加長,至今已有10里之遠(yuǎn),恰似一條匍匐在地的長龍,故名十里龍槽。

下面我們接著往前走,前面就是大家盼望已久的黃河母親的心臟--壺口瀑布了。我想大家都曾從90版的50元人民幣上一睹過了壺口瀑布的風(fēng)采了,那當(dāng)各位身臨其境時感覺又是如何呢?剛才在車上有為先生問我為什么叫做“壺口”瀑布,下面就請大家一邊欣賞瀑布一邊聽我的介紹。

黃河發(fā)源于青藏高原從高山流向大海,從遠(yuǎn)古流到今天,是高高的巴顏喀拉山孕育了她。她向東流經(jīng)四川、甘肅、寧夏,在內(nèi)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zhèn)時由于受到了呂梁山脈的阻擋,轉(zhuǎn)南進入著名的晉陜大峽谷之中,上游數(shù)百米的水面當(dāng)留到下游的龍王辿時,由于受到河床走勢的影響,滔滔河水驟然收斂成約50余米,傾瀉在落差30多米的石槽中,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瀑布,看起來就像從茶壺中往外到水,故形象的稱她為“壺口瀑布”。

由于壺口瀑布的落差之大和水勢之猛,形成了她獨有的四大景觀:水底冒煙、彩橋通天、群龍戲浪、谷澗起雷。我們大家現(xiàn)在可以看到,水由于慣力跌入幾十米深的深潭中,激起數(shù)十米的水霧,這個景觀就是“水底冒煙”。有時天氣好時,遇上太陽光的折射,還會看見一條彩虹橫跨兩岸。

這些壯觀的美景,往往是藝術(shù)家、詩人們最愛捕捉的瞬間,偉大詩人李白就在這里留下了“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還”的萬丈豪情。

接著往前,大家看到的這段跑道就是香港明星柯受良97年駕汽車飛越黃河時的助跑線。不知大家是否記得在柯受良駕汽車飛躍黃河不久后,在99年我們的黃河娃朱朝暉騎摩托車也同樣從這里飛過了壺口瀑布的上空?,F(xiàn)場10多萬觀眾和通過衛(wèi)星收看的全世界30多億的觀眾都在第一時間看到了這又一飛躍黃河的壯舉。這挑戰(zhàn)自我,戰(zhàn)勝大自然的壯舉,展現(xiàn)了我們黃河兒子的英勇氣概。

如果大家細(xì)看腳下這黃河石岸,就會發(fā)現(xiàn)斷斷續(xù)續(xù)的摩擦痕跡,這就是壺口又一奇景,旱地行船的船道。在我國古代,黃河的商業(yè)作用非常巨大。明清時代的商品都是依靠黃河水運南下進行銷售的。但是每每商船到龍王辿時,由于壺口落差大,龍槽窄,水流急,貨船根本無法航行,只得用人力拉纖拖出水面,延山西一側(cè)拉過龍槽,再進入河中繼續(xù)航行。旱地行船時艄公們唱著船歌,纖夫們喊著號子,推、拉、牽、挽互相呼應(yīng),場面極其壯觀。因此,凡到壺口的人都渴望一睹黃河艄公“旱地行船”的絕活,可惜隨著運輸業(yè)的發(fā)展這個行當(dāng)已沒什么傳人了,在古渡的老鎮(zhèn)上只剩下兩位老艄公孤獨地生活在他們集體宿舍一樣的老窯洞里,任青春同老鎮(zhèn)的繁華一樣漸漸消逝。

朋友們,今天的講解就先到這里了,有人說壺口瀑布是可以觸摸的威風(fēng)鑼鼓,是可以凝視的黃河大合唱。下面給大家30分鐘的自由活動時間,讓您盡情的融入這壯觀的景象中拍照留念,不過要提醒大家的是,大家不要太過靠前觀賞景觀拍照留念要注意自己的安全和保護您的相機免受水霧的侵?jǐn)_。愿這次游覽能給大家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

您可能關(guān)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