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古代刑法簡史心得體會及收獲 古代刑罰感悟(八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2-12-23 16:13:19 頁碼:13
古代刑法簡史心得體會及收獲 古代刑罰感悟(八篇)
2022-12-23 16:13:19    小編:ZTFB

體會是指將學習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反思學習內容并記錄下來的文字,近似于經驗總結。我們如何才能寫得一篇優(yōu)質的心得體會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描寫古代刑法簡史心得體會及收獲一

[關鍵詞]古代中國;思想家;師德

[中圖分類號]g49-0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5595(2012)06-0074-05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是對教師形象的最好描述。作為教師,不僅應掌握知識,還要有“道德”?!皫煹隆笔菐熤疄閹煹幕舅刭|?!皫煛北玖x為“軍隊”,后演繹為“教師”,而表示“教師道德”之意義的“師德”一詞,乃為近代話語的產物。中國古代碩學鴻儒、思想巨擘們關于“師德”的一些真知灼見,將澤披后世,啟迪后學。

<>

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教師均具有崇高的社會地位,是立人之本、為學之本。因而,許多從事教師職業(yè)的師者,都以師為榮、以師為職志。

師者,治世之本、萬世之表。許慎指出,“師”本義為古代軍隊的一種編制,二千五百人為一師,“師之言帥也”[1]。“師”引申義是代表某種共通性理念、具有權威、能夠教導別人、且傳沿思想和觀念的人,這即是“教師”?!吨芏Y·師氏》云:“師氏,掌以媺詔王。”鄭玄注曰:“告王以善道也。《文王世子》曰:‘師也者,教之以事而諭諸德者也’”;“師氏掌以前世美善之道,以詔告于王,庶王行其美道也?!卑凑铡稁熓稀分涊d,“師”以三德教國子,即:以至德為道本,以敏德為行本,以孝德知逆惡;同時又教以“三行”,即:以孝行親父母,以友行尊賢良,以順行事師長。[2]由此可知,“師”是“德”的培育者和“行”的倡導者,沒有“師”,統(tǒng)治者便不能“教之以事而諭諸德”,就不能有健康的道德品質的培育;反之,為“師”者,若不能有效地推動社會道德水準的提升和個體修養(yǎng)價值的完善,便不能稱其為“師”。

孟子把教師的地位抬到了空前的高度。他說:“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孟子·梁惠王下》),他甚至把教師凌駕于君之上:“是王者師也”(《孟子·滕文公》)。教師有崇高的地位,從事教師職業(yè)是莫大的榮幸,因為“教天下英才”是“君子三樂”之一:“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孟子·盡心上》)。荀子進一步提升了教師的地位,他將教師看作是“治之本”:“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荀子·禮論》)。在荀子看來,教師直接關系著國家的興亡:“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荀子·大略》)。正因為荀子的上述主張,“天地君親師”這一中國傳統(tǒng)社會最重要的精神信仰和象征符號才得以確立。[3]故,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還是學生行為的楷模,更是“化民成俗”的端始。

師者,傳道授業(yè),故應立定師道、悉心為教。孟子說:“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學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誨人必以規(guī)矩,學者亦必以規(guī)矩?!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嘟倘松湫g,要求學員應“志于彀”,即要專注于“射”這件事,唯全心全意地從事射術活動,方能取得良好效果。同理,教人者立定“教”這一過程、專注于“教”這一事業(yè),才能在教學實踐中積蓄力量,提升自我能力。荀子亦論曰:“君子壹教,弟子壹學,亟成?!保ā盾髯印ご舐浴罚┧^“壹”,即“專一”,專心致志于“教”和“學”,教者與學者皆能“亟成”,有所成就。

“志”于教、“壹”教,即是“敬”重教育事業(yè)。朱熹曾指出,做事“敬”能實現(xiàn)功德圓滿:“敬不是萬慮休置之謂,只是隨事專一謹畏,不放逸爾。非專是閉目靜坐,耳無聞,目無見,不接事物,然后為敬。整齊收斂這身心不敢放縱,便是敬”。[4]近代思想家梁啟超論教育家之自覺時也深刻地指出,教育者敬重、專注教育事業(yè),是社會發(fā)展、國家進步的保障:“凡為教育家者,必終身以教育為職志,教育之外,無論何事均非所計;又須頭腦明凈,識見卓越,然后能負此重任。……教育家之成德達材,視今日之生徒即他日文明燦爛之花也。鄙人極愿我國之教育家養(yǎng)成此志,將來對于中國之前途固有莫大之希望,即對于自己一身亦有非常之愉快矣”。[5]“敬”是“隨事專一”、“不放縱”。以師為榮,自是教者的“志”。立定此志,無有不成。

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12月第28卷第6期張瑞濤,等:中國古代思想家?guī)煹掠^概覽二、身正為范,淳風化俗

教師是公平正義、規(guī)范價值的化身,承擔著淳風化俗的社會責任。從事教師職業(yè)的師者,必當身正為范,由正己而正人。

師者,身正為范,正己以正人??鬃用鞔_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身正方教導他人,否則,教人者無說服力,被教者自不會賓服。孟子繼承并發(fā)展了孔子“正人正己”的思想,指出:“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孟子·盡心上》),因此,“教者必以正”。若自己不能“正”,則應反躬自?。骸皭廴瞬挥H,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孟子·離婁上》)。反躬自省的過程即是彰顯自我主體性、開顯自我道德理性以及提升自我道德素養(yǎng)的過程。

關于如何“身正”,古代思想家多有論述。如孔子要人“剛正不阿”:“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論語·雍也》);“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也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也恥之”(《論語·公冶長》);要“誠實篤信”:“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論語·為政》);“言必信,行必果”;要“謙虛謹慎”:“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論語·子路》);“若圣與仁,則吾豈敢”;要“誨人不倦”:“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語·述而》);等等。孟子要人“淡泊寡欲”:“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孟子·盡心下》);老子引圣人言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老子》第57章);漢代哲學家董仲舒亦指出:“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224師者無欲方剛,剛正而不阿,自可導民于樸實、真誠。教師“身正為范”的終極意義在于培育學生健康的道德觀和正確的價值觀。墨家學派代表墨翟曾說:“非獨國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義,淳謹畏令,則家日益、身日安、名日榮,處官得其理矣,則段干木、禽子、傅說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奮,創(chuàng)作比周,則家日損、身日危、名日辱,處官失其理矣,則子西、易牙、豎刀之徒是也”(《墨子·所染》)。荀子亦論曰:“枸木必將待檃栝、烝矯然后直,鈍金必將待礱厲然后利。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后正,得禮義然后治。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無禮義,則悖亂而不治”(《荀子·性惡》);“人無師無法而知,則必為盜,勇則必為賊,云能則必為亂,察則必為怪,辯則必為誕。人有師有法而知,則速通,勇則速威,云能則速成,察則速盡,辯則速論。故有師法者,人之大寶也;無師法者,人之大殃也”(《荀子·儒效》)。漢代思想家韓嬰在《韓詩外傳》云:“智如泉源,行可以為表儀者,人師也”[7];揚雄在《法言·學行》中亦云:“師哉!師哉!桐子之命也。務學不如務求師。師者,人之模范也”[8]169。人是環(huán)境的產物。在教育教學環(huán)境中,教師起主導作用,教師“身正為范”,可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學生效仿的榜樣,從而形成良好的學風和校風,誠如《論語·顏淵》所言:“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p>

<>

教師的教育活動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品格,還要善于解答學生對具體學科知識的疑問。那么,從事教師職業(yè)的師者,當博覽群書、勤勉治學,并能實現(xiàn)知識的創(chuàng)新與傳沿。

師者,授業(yè)解惑,故須勤勉治學??鬃诱J為,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學而知之者”,亦有“困而學之者”,他自身則是“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論語·述而》);“子入太廟,每事問”(《論語·八佾》);“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wèi)靈公》)?!懊粢郧笾斌w現(xiàn)的是求真、求知的好學精神。

教師傳授學生知識,自身應該對所授知識有全面的理解,教師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自身應是長流水、是源頭活水,而不是一潭死水、一桶水,誠如孟子所言:“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保ā睹献印けM心上》)流水唯有填滿了溝洼方繼續(xù)前流,君子志于師道且有所學,方有所成就、有所規(guī)模。荀子高度重視現(xiàn)實世界中人的修行,強調文化積累對人德性的改造,從而主張“積習”、“化性”:“性也者,吾所不能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為乎。注錯習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積也。習俗移志,安久移質。并一而不二,則通于神明,參于天地矣”(《荀子·儒效》);“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

教師善思明辨、勤勉問學,既是成己的必然要求,“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又是正人的基本舉措,“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人,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荀子·勸學》)。漢代思想家王充的《論衡·實知》亦論述了“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學自知,不問自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手苤?,不學不成,不問不知?!瞬庞懈呦?,知物由學,學之乃知,不問不識。……天地之間,含血之類,無性知者?!瓕嵳呤ベt不能知性,須任耳目以定情實。其任耳目也,可知之事,思之輒決;不可知之事,待問乃解。天下之世,世間之物,可思而知,愚夫能開精;不可思而知,上圣不能省”[6]236。王充否認有所謂生而知之之人,凡有血脈的人類,沒有不學就能知道的事,亦沒有僅僅靠思考就能理解的問題,有知識有才能的士人,只有“學”才能成功,唯有“問”才會知道。王充在《論衡·別通》中還指出,師者應“含百家之言,猶海懷百川之流”[6]240,教師要做到博通古今,以海納百川之情懷,通貫諸家學說,以應對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和探知。

教師的勤勉治學是以熟讀精思為根基的??鬃釉v:“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宋代大儒朱熹在《朱子語類》中亦論曰:“泛觀博取,不若熟讀而精思”;他在《學規(guī)類編》中亦指出:“讀便是學?!瓕W便是讀,讀了又思,思了又讀,自然有意。若讀而不思,又不知其意味。思而不讀,縱使曉得,終是杌隉不安?!糇x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與理一,永遠不忘”[6]313。熟讀而能精思,便可充分理解原作者的意思,并結合閱讀者自身的學識與修養(yǎng),實現(xiàn)閱讀文字意涵的重新詮釋。教師不是傳聲筒,亦不是書本知識的背誦者,而是知識的講解者和創(chuàng)作者。教師在學習的過程中,在提升自我身心修養(yǎng)和知識儲備的過程中,要對知識有清晰的、邏輯的分析和感悟,并能夠通過自己的語言與思維傳授于受學者。從而,使師生為知識的創(chuàng)新和傳沿共同努力。

<>

教師應以“教”促進自己的“學”,以“學”反思“教”中的問題,且善于與學生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從而師生共同進步。

師者,授學他人,故應知難而進、知困而學。《禮記·學記》載:“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保?]教師的“教”是檢驗“學”之效果的最直接手段;“學”是實現(xiàn)“教”的合理性、準確性、思想性和時效性的基礎。學而憂則教,教而困則學,學以致用,教學合一。王充在《論衡·超奇》中言:“凡貴通者,貴其能用之也。即徒誦讀,讀詩諷術,雖千篇以上,鸚鵡能言之類也。”[6]243教師要教學生,自身應要先學習。教師學習的獨特性便是要將自己所學與學生的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相對應,而且要與時代步伐相對應。教師的教不僅是要讓學生了解知識,更是要使學生創(chuàng)造新的知識,幫助學生解決新的問題。如果教師的學和教不能有效地實現(xiàn)這樣的教學目標,那就是鸚鵡學舌,是古舊知識的傳聲筒、代言人,而不是新知識的“創(chuàng)作者”,更不是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的良師。

教師與學生構成教學的主體,師生應相互學習、共同進步??鬃釉v“三人行,必有吾師”(《論語·述而》)。唐代思想家韓愈在《師說》中言:“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彼环矫鏄耸境鼋處煹囊饬x和價值,另一方面又提出了“師無貴賤、無長少”、“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教育理念。在他看來,“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6]277。師生雙方既有差異性——身份、年齡、掌握知識的系統(tǒng)程度等有差異,同時又有共通性,皆體現(xiàn)出求學問道的意向性。正如朱熹在《小學輯說》中所言:“學之大小,故有不同,然其為道,則一而已”[6]306,二者是互相促進、共同進步的教學活動主體。師生在和合共存的“教學”過程中,圍繞知識的積累、道德的培養(yǎng)和思維方式的訓練等方面互有啟發(fā),從而消弭了地位上的差異和年齡上的差異。孔子所提倡的“不恥下問”(《論語·公治長》)之本質正是凸顯師生間平等的交流與謙誠的互相學習心態(tài),從而才能真正實現(xiàn)教學相長。五、兼容并蓄,慈愛弟子

教師教書不應以受教者身份和地位的差異而有所不同,而是應賦予受教者平等的受教育權利,于兼容并蓄中播揚知識,推進人類文明。同時,教師還應慈愛弟子,推崇人本教育。

師者以正人為職志,但必尊重教育對象,賦予受教育者平等的受教權利,體現(xiàn)出兼容并蓄的特性。孔子曾說“有教無類”(《論語·衛(wèi)靈公》),其意是指教學不應該按照當時政治地位的劃分將學生也分為不同的等級和類別,“人人我都教育,沒有貧富、地域等區(qū)別”[10],主張所有人都應盡可能地擁有“平等”的受教權利。因此,在孔門弟子中,不僅有來自于華夏族的,而且還有來自于華夷族的,既有貴族出身的南宮敬叔、孟懿子等,也有貧賤之家出身的顏回、子路、子張等??鬃印坝薪虩o類”的教育口號已然成為現(xiàn)行的教育理念。老子也提出了“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老子》第49章)的平等教育觀,而且他還主張教師要細致入微、洞察一切,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優(yōu)缺點,能夠包容學生:“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老子》第27章)。師者對每個學生都要負責,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方能充分實現(xiàn)學生的獨特價值。[11]

教育是以知識傳授為基、以慈愛關懷為本的傳道過程?!墩撜Z·雍也》載:“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zhí)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辈<慈礁?,是孔子得意弟子之一,有癩疾,孔子探望他,有“斯人也而有斯疾也”的悲嘆。孔子最為器重的弟子顏淵死,“子哭之慟”,且有“天喪予,天喪予”(《論語·先進》)之悲嘆。由此可見孔子對學生的關愛。老子則將“慈”視為“三寶”之一:“我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第67章)。“慈”即“慈愛”,人有慈,“慈故能勇”,在慈愛心和同情感的感召下,人勇于謙退,勇于防御,以戰(zhàn)則勝,以守則固,慈愛成為人類友好相處的基本動力。[12]教師之愛是無私的奉獻,是學問傳授與道德教誨的有機統(tǒng)一。朱熹任教五十多年,對學生愛護有加。據(jù)他的學生黃幹記述,朱熹在教學中,每學生“意有未喻”時,皆“委曲告之,而未嘗倦”;每遇學生“問未切”,皆“反復戒之,而未嘗隱”;每看到學生勤奮好學,皆“喜見于言”;發(fā)現(xiàn)學生進步遲緩,又每每“憂形于色”;教育學生,往往“講論活典,商貫古今,率至夜半”。①朱熹晚年居建陽,創(chuàng)滄州精舍,和學生共食粗菜淡飯,“雖疾病支離,至諸生問辨,則脫然如沉病之去體。一日不講學,則惕然以為憂”[8]257。教師慈愛學生,學生方尊師而重道,這正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所孜孜以求的“親其師信其道”(《禮記·學記》)的理想境界。

<>

因受教對象稟賦的差異,教師當善于因材施教而使學生獲得全面進步。此外,教育活動是“授人以漁”的啟發(fā)過程,“教”須使學生“學以自得”,以此實現(xiàn)師生間知識的薪火相傳。

人之稟賦有差異,對問題的體認有程度上的深淺差異和廣度上的寬窄差異,在對問題的領悟上亦有快與慢的差異。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針對相同問題的講授和詮釋必須體現(xiàn)出全面性和多層次性,不能采用“一刀切”教學模式。而最好的教學模式便是啟發(fā)式思維,做到因材施教?!墩撜Z》記載: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惫魅A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弊釉唬骸扒笠餐耍蔬M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子路與冉有問孔子相同問題:“聽到的道理就要照著做嗎”,而孔子授二徒以不同的答案,其根據(jù)便是“求也退,由也兼人”,是從學生性格出發(fā)而推出不同答案。這樣的授課方式會促進不同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墨翟亦堅持“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據(jù)載,他出游各諸侯國,其弟子魏越問:“既得見四方之君子,則將先語?”墨子曰:“凡入國,必擇務而從事焉。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語之節(jié)用節(jié)葬;國家熹音湛湎,則語之非樂非命;國家淫辟無禮,則語之尊天事鬼;國家務奪侵凌,則語之兼愛非攻。故曰:擇務而從事焉?!保ā赌印攩枴罚┱漳又摚褪侵螄氠槍ψ钪匾氖虑檫M行勸導,“擇務而從事”,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受教對象有不同的問題,教學者只有對受學對象有清晰的認識和分析,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因材施教以“人人皆能”為基礎。教師的作用是“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正如孟子所言:“梓匠輪輿能與人規(guī)矩,不能使人巧”(《孟子·盡心下》)。教學者傳授給受學者特定的問題解決之道和思維方法之后,教師的傳道任務基本完成,學生則進入了自我反思、自我體悟的“學以自得”的過程。教師應針對不同學生提供不同的問題解決的方法,學生則運用潛在的“能動性”和“自覺性”學習、領悟知識,這就是“自得”。孟子講:“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保ā睹献印るx婁下》)朱子對此有闡釋:“言君子務于深造而必以其道者,欲其有所持循,以俟夫默識心通,自然而得之于己也。”[13]“自得”是要學人于“潛心積慮、優(yōu)游厭飫”中自我悟道。陸九淵則明確以“自得”為其倡言心學的方法論原則,指出:“自得,自成,自道,不倚師友載籍”;“自立,自重,不可隨人腳跟,學人言語”[14]。明代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亦有論:“夫求以自得,而后可與之言圣人之道”。[15]中國古代思想家以“自得”為體認真理的正途,也以“自得”作為啟示門生的基本方法,強調的是靈性感悟、沉思體味?!皩W以自得”凸顯了人的內在主體性和能動性,因材施教正是對這一能力的重視和提升。

總之,在中國古代思想家那里,為師者,應志于師道、以師為榮;須身正為范、醇風化俗;必勤勉治學、熟讀精思;當教學相長、不恥下問;能慈愛弟子、兼容并蓄;應因材施教、學以自得。探賾古人的師德思想,洞察前賢的師德風范,可為當代教師師德的培育提供思想資源和人格榜樣。

注釋:

①參見黃幹的《勉齋集:卷三十六》(《四庫全書·集部》)。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m].段玉裁,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273.

[2]鄭玄,賈公彥.周禮注疏[m].鄭玄,注.賈公彥,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348.

[3]徐梓.“天地君親師”源流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99106.

[4]黃宗羲,全祖望.宋元學案·晦翁學案[m]//沈善洪,吳光.黃宗羲全集:第四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876.

[5]梁啟超.飲冰室合集·中國教育之前途與教育家之自覺[m]//郝炳鍵.近代教育文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7:7577.

[6]程舜英,曹劍英.中國古代教育家語錄今譯[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7]韓嬰.韓詩外傳集釋(卷五第十八章)[m].許維遹,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185186.

[8]孟憲承.中國古代教育文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9]鄭玄,賈公彥.禮記正義[m].鄭玄,注.賈公彥,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052.

[10]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2:170.

[11]于述勝.道家教育智慧的現(xiàn)代啟示[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122125.

[12]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2008:312.

[13]朱熹.孟子集注·離婁章句(下)[m]//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292.

[14]陸九淵.語錄(上)[m]//陸九淵.陸九淵集:卷三十五.北京:中華書局,1980:452.

[15]王守仁.別湛甘泉序[m]//王守仁.王陽明全集:卷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31.

描寫古代刑法簡史心得體會及收獲二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學憲法講憲法》。

“法律,是由立法機關制定、頒布的各種強制行為規(guī)則的總稱?!边@是《新華詞典》對法律的解釋。但這種解釋對年少的我來說太模糊,太抽象了。法律,它到底是什么?為什么這樣至高無上,人人都要遵守?是兒時的游戲,讓我懂得了規(guī)則的制定和遵守;是《青少年保護法》讓我真正明確了法律條文;是學校的普法教育,讓我學到了更多法律常識。漸漸的,我知道了學法、守法的重要性,更知道遵紀守法要從點滴做起。

“勿以惡小而為之”,這是三國時劉備告勉兒子劉禪的一句話,這位古代政治家的至理名言雖然歷經1700多年,但它的哲理光芒永存?!靶翰恢?,必然發(fā)展”,看看社會中的那些犯罪分子,哪個不是從“小惡”開始一步步走向犯罪道路的呢?就如一只小白蟻在船板上咬一個小洞是很不起眼的,但如果任其發(fā)展起來,船就會沉沒。我們青少年預防犯罪要從預防不良行為的發(fā)生做起。

人們常說,家庭是我們的第一課堂,父母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記得班里曾做過一次試驗。老師問:“同學們,如果有人欺負你,你怎么辦?”竟然有半數(shù)同學回答:“打他,跟他拼了?!崩蠋熃又鴨枺骸盀槭裁?”那些同學便說:“爸爸媽媽告訴我,人在社會上要厲害一些,不能受窩囊氣?!蔽覒c幸,我沒有生活在那樣的家庭里,我慶幸,爸爸媽媽從沒有用這樣不正當?shù)乃枷虢逃摇5?,同齡人的話仍讓我吃驚。

再看看社會上的種種現(xiàn)象吧。一些不法商人大肆造假、售假;貪贓枉法,雖然金錢獲得了很多,但等待他們的是法院的判決書。他們破壞了社會治安,全然不顧法律的存在。試想,如果每個人都自由自在,不把法律放在眼里,那么將來的社會會是怎樣的呢?那些由于缺少知識而心靈受到污染的孩子們,又能做到學法、知法、守法、用法、護法呢?

目前,有跡象表明,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開始犯罪。自私與無知多么可怕,對法的無知又更是多么可怕啊!無數(shù)事實說明,青少年自身的道德品質和法律觀念起著決定作用。

法無處不在,但不要將它變成生活的負擔,而要將它作為生活的準則來規(guī)范和約束自己的行為。只有現(xiàn)在認真學法,才能在未來做一個懂法的人;因為只有懂法,才能成為一個守法的公民,只有我們自己守法,才能拿起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權利,進而維護他人的權益,維護法律至高無上的尊言!

未來的社會,必然是法制的社會,而法制的社會只有尊重法律的人們才能創(chuàng)造出來,正如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所說:“守法精神比法律本身重要的多”。所以,我們青少年應當把法“根植”在心中。成為一個理性的守法公民,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法在我心中”,我們無愧于自己,無愧于法律至高無上的尊嚴。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

描寫古代刑法簡史心得體會及收獲三

古人很喜歡描寫俠客,而且寫得很有氣勢,譬如盛唐詩人李白的《俠客行》,寫了一位行俠仗義的俠客,敢愛敢恨憂國憂民,把俠客身上獨特的個性描寫得活靈活現(xiàn),從而讓這首詩顯得別具一格,不僅有氣勢而且意境悠遠;中唐詩人賈島的《劍客》同樣如此,寫了一位行俠仗義的劍客,用了十年的時間打磨了一把寶劍,為得就是鋤強扶弱,為人們鳴不平。

李白和賈島的這兩首詩盡管是不同的風格,可所表現(xiàn)的正是俠客的精神,人們從俠客身上看到了高尚的品格,還有敢愛敢恨獨特的個性,所以俠客也是文人筆下的寵兒;除了李白的《俠客行》,以及賈島的《劍客》之外,還有清朝詩人鄭板橋的《題游俠圖》,也是一首難得的劍客佳作,寫了一位行俠仗義的游俠,佩帶寶劍行俠仗義,整體很有韻味,短短的幾句,氣勢磅礴。

<>

作者:李白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

眼花耳熱后,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

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唐代游俠之風頗為盛行,這是與全國經濟繁榮、城市商業(yè)興旺、西域交通發(fā)達的盛唐時代有關,特別是關隴一帶的風習“融胡漢為一體,文武不殊途”(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論稿》)更促成了當時少年喜劍術、尚任俠的風氣。李白少年時代,頗受關隴文化風習的影響,

因此,李白自幼除勤苦讀書“觀百家”外,“十五好劍術”(《與韓荊州書》)“高冠佩雄劍”(《憶襄陽舊游贈馬少府巨》),甚至,一生都不離劍,堪稱是“文武不殊途”,兼?zhèn)溆诶畎滓簧?。李白青年時代曾“托身白刃里,殺人紅塵中”(《贈從兄襄陽少府皓》),“少任俠,手刃數(shù)人”(《魏顥《李翰林集序》),他的理想就是干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yè),然后功成身退。

李白這首《俠客行》就是在以任俠意識為尚的社會背景之下創(chuàng)作的。此詩雖在禮贊俠客精神,但由于詩人就是尚任俠的,所以此詩也是詩人的自我寫照,詩人的豪情壯志在詩中表現(xiàn)無遺。所以,全詩抒發(fā)了作者對俠客的傾慕,對拯危濟難、用世立功生活的向往,形象地表現(xiàn)了作者的豪情壯志。

前八句描繪趙地俠客的形象與行為。詩人李白以夸張的筆墨,從游俠的服飾開始寫:“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眱H二十個字,仿佛全是寫物而不寫人,但俠客的氣勢、風貌,就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出來了。

“縵胡”的“纓”,“霜雪明”的”吳鉤”,“颯沓如流星”的“白馬”這些當時流行的任俠服飾,不僅具有典型性,而且流露出主人豪縱、慷慨之氣,把物都寫活了。亂發(fā)突鬢,身佩彎刀,白馬銀鞍,揚鞭疾騁,這是一幅粗獷英武的俠客肖像畫。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用《莊子》典故,夸劍之鋒利,詩未言殺何等樣人,不過所謂俠客,總是殺不義之人,為人報仇之類?!笆铝朔饕氯?,深藏身與名”是俠客解人之難不求回報的節(jié)操。這幾句高度概括了俠客排憂解難、不圖名利、尚義氣、重承諾的高尚人格。

在渲染俠客精神后,“閑過”兩句是承上啟下的過渡,將俠客與戰(zhàn)國時期信陵君這樣的“明主”聯(lián)系起來。李白正是想結識像信陵君這樣的明主以成就自己“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qū)大定,??h靖一”的政治抱負。

接著十句寫信陵君救趙用兩位俠客的故事。寫信陵君款待侯嬴和朱亥,兩位俠客為信陵君的大義和感情所感動,意氣慷慨激昂如白虹貫日,許下比五岳還重的諾言。贊揚朱亥揮錘擊殺晉鄙而震驚趙國,雖然侯嬴和朱亥都死去,但在魏都留下盛大聲名,俠骨傳香,不愧為當世英雄。

詩人不僅在熱烈地頌唱侯嬴和朱亥“二壯士”,同時也對校書天祿閣草《太玄經》的揚雄輩,無情地加以蔑視:“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末二句以揚雄反襯俠客精神的崇高和偉大。

<>

作者:賈島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相傳詩人賈島在韓愈的勸說下,參加了科舉考試,他天真地以為,憑著自己的才學一定能考中,所以,并不把“八百舉子”放在眼里,一入考場,揮筆就寫,在《病蟬》詩中,痛罵:“什么黃雀、烏鴉,都一樣想害蟬?!苯Y果被認為是“無才之人,不得采用”,與平曾等人一起落了個“考場十惡”的壞名。賈島心知是“吟病蟬之句”得罪了有權勢的人,可又無可奈何。便創(chuàng)作了這首自喻詩。

第一二句“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先側寫一筆,已顯示出此劍非同一般。接著,正面一點:“霜刃未曾試?!睂懗龃藙︻伾缢?,閃爍著寒光,是一把鋒利無比卻還沒有試過鋒芒的寶劍。雖說“未曾試”,而躍躍欲試之意已流于言外。此劍一出,定會使人“咨嗟嘆奇絕”的,這里同時表現(xiàn)了作者的充分自信。

這位劍客經過潛心修養(yǎng),苦練多年,身懷絕技卻還沒有機會一顯身手,便不禁躍躍欲試,期盼能有表現(xiàn)自己才能的機會。這兩句詠物而兼自喻,意在以寶劍未試來比喻自己抱負和才華不得施展。詩人未寫自己十年寒窗刻苦讀書的生涯,也未正面寫自己出眾的才能和宏大的理想,然而通過托物言志,已可洞悉詩人的心理。這種寓政治抱負于鮮明形象之中的表現(xiàn)手法,確是很高明的。

第三四句“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把劍客的豪情抒寫的十分鮮活。為何鑄劍十年卻從未露過鋒芒呢?只是因為能識此寶之人尚未出現(xiàn)。高山流水,知音難覓。懷才不遇者正如抱玉的卞和,如果賞識自己的人始終不出現(xiàn),豈不是要活活哭死?幸運的是,韜光十載,而如今終于得遇知賢善任的知音——“君”,那還有什么好猶豫的呢?

于是,今日劍客便毫不猶豫地亮出了寶劍,充滿自信地說:“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今天將這把利劍拿出來給你看看,告訴我,天下誰有冤屈不平的事?此句將劍客的豪俠之風表現(xiàn)得痛快淋漓,仿佛劍鳴于匣,呼之欲出,讀之使人頓感血脈僨張,怒發(fā)沖冠,一種急欲施展才能,干一番事業(yè)的壯志豪情,躍然紙上。

同樣以詠寶劍言志的詩還有唐代郭震的《古劍篇》,此詩化用古代著名的龍泉寶劍的傳說。詩中有“雖復沉埋無所用,淵能夜夜氣沖天”的句子,與賈島的這首《劍客》一樣,在借詠劍以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抱負,抒發(fā)不遇感慨的同時,表現(xiàn)了一種雖然身處困頓之中,卻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自己終究不會被埋沒,終將破壁飛騰而去的強烈自信。

這首詩思想性與藝術性結合得自然而巧妙。由于這首詩是借詠劍以寄托理想,因而求鮮明,任奔放,不求技巧,不受拘束。詩人所注重的是比喻貼切,意思顯豁,主題明確。其藝術上的突出特點在于語言平易,詩思明快,詩句短小精練,更有一種干練豪爽的俠客之風,顯示了賈島詩風的另外一種特色。

總之,全詩感情奔放,氣勢充沛,讀來劍中見人,達到人劍合一的藝術效果。實際上,這首詩在藝術上的成就,主要不在形式技巧,而在豐滿地表現(xiàn)出詩人的形象,體現(xiàn)為一種典型,一種精神。詩人以劍客的口吻,著力刻畫“劍”和“劍客”的形象,托物言志,抒發(fā)了興利除弊、實現(xiàn)政治抱負的豪情壯志。

<>

清朝:鄭燮

大雪滿天地,胡為仗劍游?

欲談心里事,同上酒家樓。

鄭板橋原名鄭燮,清朝時期著名的詩人、文字家、書畫家;在清朝詩壇名氣很大,而且他在民間也是有口皆碑,深受讀者的追捧。雖然清朝相當來說比較落后,但是在文學上其實一直很強盛,無論是散文 ,還是詩詞和小說,那都是自成一派;鄭板橋作為文學大師,留下了很多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這首《題游俠圖》正是他后期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題游俠圖》顧名思義,那就是畫了一幅游俠圖,然后在旁邊題寫了一首詩,對于詩人來說,他也是極為敬重俠客。從俠客的身上,看到了他們敢愛敢恨,敢為天下先的勇敢,經常是佩帶寶劍行俠仗義,走到任何一個地方,只要看到了不公平的事,俠客就會出面,會為大家主持公道;所以整首詩盡管只有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個字,可是寫得很有氣勢,也寫出了俠客獨特的個性。

開篇兩句“大雪滿天地,胡為仗劍游”,描寫了俠客外在的形象,冬天大雪紛飛,到處都是紛紛揚揚的雪花,地上已經有了一層厚厚的積雪,整個世界都銀裝素裹白皚皚的一片,前路其實很艱難,可為什么還要佩帶寶劍行俠仗義呢?詩人在這里反問,立馬讓這首詩顯得與眾不同,也是突出了俠客身上獨特的個性。

最后兩句“欲談心里事,同上酒家樓”,則是表達了詩人的敬意,俠客身上那種高尚的品格,還有行俠仗義的精神,讓詩人非常的感動;如果想要訴說心中的不快,那么我們就一同去飲酒,一邊喝酒一邊聊天,那是何等的暢快。在這兩句中,盡管從字面來看是在寫俠客,便更多的還是表達了詩人一種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自己也希望成為俠客,可以去到各地行俠仗義,去做一番實實在在的事情。

俠客來無影去無蹤,經常是佩帶寶劍行俠仗義,鄭板橋也是非常的羨慕,希望自己也可以成為俠客,所以在這首《題游俠圖》一詩中,他用很細膩的筆觸,先是描寫了俠客的樣子,以及俠客身上的獨特的個性,然后再進一步地表達了敬意。俠客不像普通的人,他們有武藝敢于站出來為世人主持公道,而且為人品格高尚,這也正是俠客最為令人感動的一個地方,而詩人骨子里也是有著俠客的精神,希望有一天可以像俠客一樣行俠仗義。

描寫古代刑法簡史心得體會及收獲四

<>

知識與能力:

1、了解古代詩歌體裁的有關知識。

2、培養(yǎng)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jié)奏感。。

3、能夠準確背誦并默寫,能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過程與方法: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反復朗讀中啟發(fā)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

誦讀;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

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像感悟詩歌內容。

<>

1、朗讀法。指導學生注意節(jié)奏和韻律反復朗讀,帶感情地朗讀,在朗讀中體會詩的內涵,品出詩的情味。

2、聯(lián)想、想像法。這四首詩語言優(yōu)美、精練,內涵豐富,留有極大的想像空間,鼓勵學生充分展開聯(lián)想和想像,從形神入手,領會感情。

3、討論、點撥法。教師藝術地設問,點撥最能體現(xiàn)意境的語句或詩歌的特點。

<>:二課時

<>

1、給生字注音。(10個以上)

2、試讀課文。(3次以上)

3、劃分各首詩歌的朗讀節(jié)奏。

4、了解作者和作品,包括:

(1)解釋題目的含義。

(2)簡介作者和作品。

<>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觀滄?!贰洞伪惫躺较隆?/p>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誰知道在我國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別有哪種文學體裁發(fā)展得最有成就?(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唐詩、宋詞、元曲)的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以古老的《詩經》發(fā)端,優(yōu)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四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二、《觀滄?!?/p>

1、解題;簡介作家作品

(1)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善詩歌,以慷慨悲壯見稱。

(2)作品簡介

題目《觀滄?!分?,“觀”的意思是“遠望、眺望”,滄海:大海,這里指渤海。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竭后山。他躍馬揚鞭,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心潮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觸景生情寫下這首壯麗的詩篇。

從詩的體裁看,它是一首樂府四言詩,從表達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詩。

2、朗讀指導與訓練

(1)把握四言詩的誦讀節(jié)奏。

提示:詩歌節(jié)奏可以按音節(jié)兼顧意義來劃分。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節(jié)拍,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2)教師范讀,要求字正腔圓,感情飽滿。(或播放錄音)

(3)學生齊讀,要求準確整齊,有節(jié)奏感

3、整體感知課文

①學生借助注釋,疏通詩歌內容。補充內容: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蕩漾的樣子。

以觀滄海:以,表目的連詞。

山島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蕭瑟: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幸甚至哉:幸,慶幸。至,極點。慶幸得很,好極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滄海。

②難點點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是古詩文中“互文見義”。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義彼此互見。句中不但說:“日月之行”,也說“星漢之行”;不但說“星漢燦爛”,也說“日月燦爛”。合起來說,“日月星漢之運行與燦爛,均若出于滄海之中”。

4、合作探究

(1)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xiàn)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3)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xiàn)作者博大的胸懷?

(4)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重點提示:全詩以“觀”字統(tǒng)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觀”字統(tǒng)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澹?!敝痢昂椴ㄓ科稹保好鑼懞K蜕綅u。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動靜結合,描寫大海全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描寫靜景,表現(xiàn)了島上的勃勃生機;“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描寫動景,表現(xiàn)了大海的磅礴氣勢。

這一層全是寫現(xiàn)實中的實景。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xiàn)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

詩人面對迷人的海上風光,展開了豐富奇特的想像。這四句是全詩的高潮,創(chuàng)造了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運行不息的太陽月亮,星光燦爛的銀河,竟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何等氣魄。

此詩前一部分寫大海景象,視野廣闊,也能見出詩人胸懷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氣象則略遜一籌?!叭赵轮小彼木鋵懘蠛?,全用虛寫,卻表現(xiàn)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氣概,更顯示了詩人的博大胸懷。

最后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主題:本詩作者描寫了大海的壯麗景色,表現(xiàn)了開闊的胸襟,抒發(fā)了統(tǒng)一天下建功立業(yè)的抱負。

難點點撥:說說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大海的形象正是詩人形象的化身。詩人已經削平了北方群雄,現(xiàn)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為即將揮師南下統(tǒng)一中國解除了后顧之憂。(當時曹操已削平北方群雄,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紡一北方,如果消滅南方割據(jù)勢力,就可以實現(xiàn)蕩平宇內,一統(tǒng)天下的宏偉目標了。)在躊躇滿志的時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發(fā)了建功立業(yè)的愿望,寫出了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雄渾詩句,表現(xiàn)自己的偉大抱負,闊大的胸襟。

5、小結:“詩言志”詩人寫滄海,抒發(fā)統(tǒng)一中國建功立業(yè)的抱負。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全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字里行間洋溢著飽滿的激情。寫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后四句寫的是虛景,實景給人身臨其境之感,虛景以其新奇激發(fā)讀者的想像,詩人以滄海自比,表現(xiàn)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6、背誦全詩、

三、《次北固山下》

1、解題;簡介作家作品

古時交通不發(fā)達,流落外鄉(xiāng)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xiāng)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這首詩就是寫鄉(xiāng)愁的,且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一聯(lián)聞名。

作者王灣,生卒年不詳,只知道他是洛陽人,先天元年(712)中了進士,以后曾往來于吳、楚間,不得歸家,故有此作。

題目《次北固山下》中,次,是停泊的意思。從詩的體裁看,它是一首五言律詩,從表達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詩。

2、介紹律詩的有關知識:

律詩共八句。分為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四聯(lián)。

押韻,每聯(lián)的尾字押韻。押韻的字叫韻腳。

頷聯(lián)、頸聯(lián)一定是對偶句。

3、朗讀指導與訓練

(1)把握五言詩的誦讀節(jié)奏。

提示:五言詩一般是三個節(jié)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2)教師范讀,學生齊讀,整體感知

4、合作探究

(1)這首詩描繪的是哪個季節(jié)的景色?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初春。青山、綠水、潮平、風正、江春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哪兩句詩集中表達了這種感情?

思念故鄉(xiāng)。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3)想象“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涌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與岸齊平,船上人視野也因之開闊?!皯摇笔嵌酥备邟斓臉幼樱L“正”表明順風,同時又是和風,因此帆便端直高掛了。

(4)“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聯(lián),歷來被人稱道。請選一個角度,作簡要分析。

a、在描寫景物、節(jié)令之中,蘊含著一種時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b、表現(xiàn)了時光匆匆,光陰荏苒。

5、背誦全詩、

四、布置作業(yè)

默寫詩歌《觀滄?!泛汀洞伪惫躺较隆贰?/p>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錢塘湖春行》、《天凈沙秋思》

一、《錢塘湖春行》

1、解題;簡介作家作品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一生寫了很多詩,是唐代詩人中創(chuàng)作最多的一個。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錢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時寫的。錢塘湖,即杭州西湖。提起西湖,我們自然會想起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從詩的體裁看,《錢塘湖春行》是一首七言律詩,從表達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詩。

2、朗讀指導與訓練

(1)把握七言詩的誦讀節(jié)奏。

提示:七言詩句的節(jié)拍有××/××/××/×,××/××/×/××。如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有時也可以這樣劃分:××/××/×××。如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2)教師范讀,學生齊讀,整體感知

3、合作探究

(1)從《錢塘湖春行》的哪些詞語可以看出寫的是初春景象?

如:“水面初平”、“爭暖樹”、“啄春泥”、“沒馬蹄”。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歸納主題。

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fā)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3)詩中“幾處”“誰家”用得極有分寸,換作“處處”“家家”就沒有這種效果。聯(lián)系全詩,說說為什么。

“幾處”“誰家”照應“早鶯”“新燕”,準確地反映了初春時景物的特點,也表達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換作換作“處處”“家家”就沒有這種表達效果。

4、背誦全詩。

二、《天凈沙 秋思》

1、解題;簡介作家作品

馬致遠:元代著名戲曲作家。他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并稱元代四大戲曲作家。

從詩歌的體裁看,《天凈沙秋思》是一首散曲?!疤靸羯场笔乔泼?,相當于可以填詞歌唱的樂譜;“秋思”是題目,意思是秋天的思念。

馬致遠的散曲,以小令《天凈沙秋思》最為有名,被譽之為“秋思之祖”。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xiāng)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為它僅用28個字,就生動地表現(xiàn)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xiāng)的游子的悲哀。

2、朗讀指導與訓練

(1)劃分這首散曲的誦讀節(jié)奏。

提示: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教師范讀,學生齊讀,整體感知

3、合作探究

(1)《天凈沙秋思》描繪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些都是凄清、悲涼、感傷之景。

點撥:“小橋流水人家”是以樂景反襯哀景,“小橋流水人家”雖好卻不是自己的家鄉(xiāng),有家歸不得,更加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2)哪句可以作為點睛之筆,道出了游子的情懷?

斷腸人在天涯。

提示:斷腸人,指長期漂泊在外的游子。

(3)這首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歸納主題。

通過凄清、悲涼、感傷的秋景描寫,表現(xiàn)羈旅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之情。

(4)根據(jù)詩歌內容展開想象,寫一段描述性的文字,字數(shù)150字左右。

深秋,夕陽西下。古道上,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正踽踽獨行,陪伴他的惟有那匹衰瘦的老馬。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將要歸巢的烏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橋,看到溪水流經的幾戶人家,炊煙裊裊,充滿幸福溫馨,而他此刻卻有家難歸,眼看太陽就要落山了,自己今夜又要投宿在何處?獨自承受長夜漫漫,怎么能不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4、背誦全詩、

三、布置作業(yè)

1、默寫詩歌《錢塘湖春行》、《天凈沙秋思》

2、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三。

描寫古代刑法簡史心得體會及收獲五

<>

1、知識目標:

⑴能讀會寫“碣、澹、竦峙、蕭瑟”等生字詞。

⑵理解、積累“澹澹、竦峙、蕭瑟、聽取、別枝、若、次、以、見”等文言詞匯。

⑶了解古代詩歌體裁的有關知識和詩歌五首表達的思想感情。

⑷準確朗讀并默寫。

2、能力目標:

⑴品味詩句,感悟詩歌意境,培養(yǎng)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yǎng)。

⑵了解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jié)奏感。

3、德育目標:

反復朗讀中啟發(fā)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

誦讀;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

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像感悟詩歌。

<>

1、朗讀法:

本課所選的五首古代詩歌,都是寫景抒情的佳作,極富藝術感染力。有的氣勢充沛,景象宏闊;有的烘托點染,形象傳神;有的以景寓情,蘊含理趣。指導學生注意節(jié)奏和韻律反復朗讀,帶感情地朗讀,在朗讀中體會詩的內涵,品出詩的情味。

2、聯(lián)想、想像法:

這五首詩語言優(yōu)美、精練,內涵豐富,留有極大的想像空間,鼓勵學生充分展開聯(lián)想和想像,從形神入手,領會感情。

3、討論、點撥法:

教師藝術地設問,點撥最能體現(xiàn)意境的語句或詩歌的特點。

<>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及示范朗讀帶、投影儀。

<>

2課時。

<>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觀滄?!罚惺茉娭醒笠缰娘枬M激,理解情景交融的寫法;學習王灣《次北固山下》敘事寫景的哲理美。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從了解燦爛文學入手,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fā)學習興趣)

同學們,誰知道在我國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別有哪種文學體裁發(fā)展得最有成就?(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唐詩、宋詞、元曲)的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以古老的《詩經》發(fā)端,優(yōu)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五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二、指導學習《觀滄?!?/p>

1、解題: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善詩歌,以慷慨悲壯見稱。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竭后山。他躍馬揚鞭,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心潮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觸景生情寫下這首壯麗的詩篇。詩作融會自己昂揚奮發(fā)的精神,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觀滄?!愤@個題目是后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沒有聯(lián)系。

2、誦讀:

⑴放錄音,讓學生聽準字音,把握四言詩的誦讀節(jié)奏:

投影:

碣石(jié)澹(dàn)竦峙(sǒngzhì)蕭瑟(sè)提示:詩歌節(jié)奏可以按音節(jié)兼顧意義來劃分。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節(jié)拍,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⑵教師聲情并茂配樂范讀,通過富有魅力的節(jié)奏、韻律直觀地再現(xiàn)詩的音韻美。學生輕聲跟讀。

⑶指名學生朗讀(或集體朗讀)。

3、研習詩歌:

⑴學生借助注釋,疏通詩歌:

投影:

1、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蕩漾的樣子。以觀滄海:以,表目的連詞。

山島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蕭瑟: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幸甚至哉:幸,慶幸。至,極點。慶幸得很,好極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滄海。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是古詩文中“互文見義”。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義彼此互見。句中不但說:“日月之行”,也說“星漢之行”;不但說“星漢燦爛”,也說“日月燦爛”。合起來說,“日月星漢之運行與燦爛,均若出于滄海之中”。又如《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應理解為“鵲驚蟬鳴都出現(xiàn)于半夜明月清風的境界之中”。

⑵品評探究,領會詩的意境美:

①教師講解: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人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xiàn)了開闊的胸襟,抒發(fā)了統(tǒng)一中國建功立業(yè)的抱負。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開篇點題,交待了觀察的方位、地點以及觀察的對象。“觀”字統(tǒng)領全篇,是詩的線索,以下十句寫觀海所見。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寫從碣石山往下看滄海的情形,從大處落墨,從全景寫起,著力渲染大海那種蒼茫動蕩的氣勢。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萬頃,一望無垠,只有腳下的山島高高地聳立在海心。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接著山島寫草木,充滿了欣欣向榮的景象。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展現(xiàn)了大海波瀾壯闊的氣勢,“涌”字用得尤其出色。從描寫中,我們不僅看到了大海波涌連天的形態(tài),而且仿佛聽到了驚濤拍岸的聲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詩人面對迷人的海上風光,展開了豐富奇特的想像。這四句是全詩的高潮,創(chuàng)造了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運行不息的太陽月亮,星光燦爛的銀河,竟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何等氣魄!

②學生合作探究:哪些語句最能體現(xiàn)作者博大的胸懷?詩人是懷著怎樣的感情繪制大海形象的?

教師點撥:此詩前一部分寫大海景象,視野廣闊,也能見出詩人胸懷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氣象則略遜一籌。“日月之行”四句寫大海,全用虛寫,卻表現(xiàn)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氣概,更顯示了詩人的博大胸懷。

大海的形象正是詩人形象的化身。詩人已經削平了北方群雄,現(xiàn)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為即將揮師南下統(tǒng)一中國解除了后顧之憂。在躊躇滿志的時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發(fā)了建功立業(yè)的愿望,寫出了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雄渾詩句。

小結:“詩言志”詩人寫滄海,抒發(fā)統(tǒng)一中國建功立業(yè)的抱負。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全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字里行間洋溢著飽滿的激。寫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后四句寫的是虛景,實景給人身臨其境之感,虛景以其新奇激發(fā)讀者的想像,詩人以滄海自比,表現(xiàn)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4、學生自由誦讀并背誦全詩。

三、研讀《次北固山下》

1、解題:

古時交通不發(fā)達,流落外鄉(xiāng)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xiāng)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這首詩就是寫鄉(xiāng)愁的,且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一聯(lián)聞名。作者王灣,生卒年不詳,只知道他是洛陽人,先天元年(712)中了進士,以后曾往來于吳、楚間,不得歸家,故有此作。

次,這里是停泊的意思。

2、誦讀:

⑴放錄音,讓學生聽準字音,把握五言詩的誦讀節(jié)奏。

提示:這首詩意境優(yōu)美,語言淺近而音韻和諧。五言詩一般是三個節(jié)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⑵教師領讀兩篇,學生自由誦讀。

3、研習詩歌:

⑴疏解詩句:

客路,指旅途。鎮(zhèn)江是當時水陸交通的樞紐,故以“客路”與“行舟”相對應。

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鄉(xiāng)書即家書,指詩人寄給洛陽家中的信;舊謂鴻雁可以傳書,故詩人有托書于歸雁之意。

⑵整體把握:

問:

①詩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見的,為什么詩一開頭就提到“客路”呢?

②“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詩人在何時何地見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圖景嗎?為什么要特別提到“潮平”?

③為什么詩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書呢?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①這是詩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鎮(zhèn)江后,還要乘驛車到別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②在天將明未明之時,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長江之中?!俺逼健币徽Z,為下句中“江春”一語作鋪墊。

③由于新年來到,正是家人團聚之時,而自己旅食他鄉(xiāng),久不得歸,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給他傳遞家書。

⑶名句賞析: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從章法上看,有導出結尾一聯(lián)的作用,也就是說它跟詩人的鄉(xiāng)愁有關。“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xiāng)之情呢?海日生于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xiàn)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xiàn)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跟“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相比,顯得開朗一些。

4、學生練習背誦全詩。

四、課堂練習

投影:

1、文學常識填空:

⑴《觀滄?!芬辉娺x自,作者,字,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的詩以見稱。他與其子、合稱為“三曹”。

⑵《次北固山下》一詩中“次”意為,該詩作者為唐代詩人。

2、根據(jù)課文填空:

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⑵,江春入舊年。

⑶,風正一帆懸。

3、下面的譯句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a、日月的運轉,就像從海中升起;星漢的明亮就像從海底照耀。

b、日月好像在海中運行,星漢好像在海里照耀。

c、日月星辰的運行與燦爛,都好像出于滄海之中。

d、日月星辰的運行與燦爛,假如都能出于滄海之中。

〖參考答案〗

1、⑴《樂府詩集》曹操孟德東漢末年慷慨悲壯曹丕曹植

⑵停泊王灣

2、⑴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⑵海日生殘夜

⑶潮平兩岸闊

3、c

五、布置作業(yè)

1、默寫詩歌《觀滄?!泛汀洞伪惫躺较隆贰?/p>

2、誦讀其余三首詩歌,結合注釋疏通詩意。

3、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題(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白居易《錢塘湖春行》,飽覽西湖早春景色,學習辛棄疾《西江月》,體會側面點染的烘托美;學習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感悟寄情于物的藝術匠心。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yè)

“研討與練習”題(二)中三組詩句的出處:

1、李白《金陵酒肆留別》:“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風吹”句寫仲春之景)

2、李煜《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保ā傲只ā本鋵懩捍褐埃?/p>

3、陸游《卜算子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無意”句寫初春)

檢查學生的背誦情況,指名學生適當點評詩歌。

二、研究《錢塘湖春行》

1、解題:

(多媒體顯行)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一生寫了很多詩,是唐代詩人中創(chuàng)作最多的一個。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跺X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時寫的。錢塘湖,即杭州西湖。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fā)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2、誦讀:

⑴教師示范朗讀,學生聽準字音、節(jié)奏,體會語言的緩急。

提示:七言詩句的節(jié)拍有××/××/××/×,××/××/×/××。如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誦讀時,每拍的后一字遇平聲可適當延長,遇仄聲宜作一頓,這樣誦讀自有抑揚頓挫的聲調。

⑵學生自由朗讀。依據(jù)注釋疏通詩意,整體感知。

教師點撥:全詩分兩部分,前者寫到湖邊,后者專寫湖東,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終,描寫的景物渾然一體,構成完整的形象。

3、講講問問,探究詩的意境。

問:

⑴統(tǒng)讀全詩,從中歸結出詩人的游蹤。

⑵我們說這首詩寫的是早春景象,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⑶“水面初平”寫的是怎樣的景象?為什么說“云腳低”?

⑷“幾處早鶯”有什么含義?為什么“爭暖樹”?燕子啄泥銜草、營建新巢,從中能見出什么?

⑸第五、六句寫了什么?為什么說“亂花迷眼”?這樣寫,跟詩題有關嗎?淺草有什么用意?

⑹最后兩句是怎樣結住全詩的?詩人最喜愛的是什么?

學生合作探究,教師點撥、明確:

⑴詩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終,即游蹤:從孤山的北面到湖東的白堤。

⑵早鶯、新燕、亂花、淺草。

⑶“水面初平云腳低”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輪廓?!八妗敝肝骱妗K娉跗綄懘核聺q,湖面水位上升,與堤平的景象。“云腳低”指白云重疊,和湖面上蕩漾的波瀾連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腳,有下垂義。

⑷說“幾處”,可見不是“處處”;說“誰家”,可見不是“家家”。因為還是初春季節(jié)。這里的“早”和“新”在意義上互相生發(fā),把鶯和燕聯(lián)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因為是“早鶯”,所以搶著向陽的暖樹,來試它滴溜的歌喉;因為是“新燕”,就會引起人們一種乍見的喜悅。

⑸第五、六句寫了花草。詩人在馬上觀花,時間久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紅,便有迷亂之感。這樣寫,暗切題中“行”字。草初生,故“淺”,也是早生景象;“沒蹄”,也是暗切“行”字。

⑹最后兩句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為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小結:這首詩的題意主要在“行”字。詩人寫騎馬游春的樂趣,截取從孤山寺北寫起至白沙堤至。開頭寫“湖平初平”是孤山寺所見之景,中間寫游程中所見,最后用“綠楊陰里”寫白沙堤之景,明麗輕快,令人目迷神馳。

4、學生練習背誦。

三、研習《西江月》

1、解題:(多媒體顯示)

詞按字數(shù)多少分為小令、中調、長調三種,58字以內為小令,91字以上為長調,58字以上至90字為中調。其實并無根據(jù),但習慣如此。這首詞有50字,仍屬小令,但有兩段,故稱雙調。讀雙調的詞要注意上、下段(又稱上片、下片或上闕、下闕)之間的聯(lián)系。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也有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以豪放為主,與蘇軾并稱為“蘇辛”。

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復失地,跟當政的投降派發(fā)生矛盾,曾兩次罷官。這首詞是他罷官后隱居上饒帶湖期間寫的。

2、教師領讀,學生體會輕松活潑的情調。

3、品析探究詞作的情趣。

問:

⑴從什么地方能看出詞人這次夜行的路程長?這時是什么季節(jié)?“說豐年”的是誰?用自己的話敘述上片的。

⑵下片一開始就說“七八個星天外”,這意味著什么?“兩三點雨山前”對驟雨將至的信號,詞人快步急行,他對這條路熟悉嗎?詞作中表現(xiàn)出的詞人的心情是怎樣的?展開豐富的想像,創(chuàng)造性地表述下片。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明確:

⑴天氣有變化:開始有清風、明月,后來烏云四合,下了幾滴雨,又從詞人找避雨地可以看出雨有下大的趨勢。

從蟬鳴可見,從“說豐年”可知,是豐收在望之時,即盛夏;又,雨是驟雨,也是盛夏時有的。

詞人和他的同伴,沿途可能還有三三兩兩出來納涼的村民。

上片寫的大約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頓時變得明亮起來,驚動了在枝上棲息的山鵲和蟬;清風吹拂,把它們的叫聲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間彌漫著稻花的香氣,水中的青蛙不斷地鳴叫;一路上都可以聽到納涼人們在談論著今年的豐收。

⑵這意味著天空已布滿烏云,僅天邊尚余幾顆星。從“舊時”二字可知詞人對這條路是熟悉的。因為找到避雨的地方,表現(xiàn)詞人的驚喜心情。

下片寫的是后半夜的景象:驟雨將至,詞人急忙轉過溪頭看到曾經見過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邊。

小結:凡雙調的詞,重點大多在下片。這首詞也是如此:上片寫月明之景表達輕松、喜悅的心情,其實只是烘托;下片寫避雨才是本意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這種樂趣只有身歷其境的人才能體會到。

詞中“忽見”二字集中表達了詞人喜出望外之情。是“煉字”的匠心所在。

4、《西江月》為了平仄的協(xié)調、押韻的方便、對偶的工整和突出某些詞語,篇中某些句子的詞序有所調動;同時,為了語句的凝練,中間也有所省略,請把它補出來。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半夜,明月(照射)別枝,烏鵲驚(棲)(不定),清風(吹送)蟬鳴(聲)。稻花香里,(陣陣)蛙聲(連成)一片,(有如)(預)說豐年。七八顆星(掛于)天外,兩三點雨(落在)山前。(趕)路轉(到)溪頭,忽見社林邊舊時茅店。

5、背誦詞作。

四、指導自讀《天凈沙秋思》

1、解題:(多媒體顯示)

1、馬致遠,號東籬,元代著名散曲家。他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并稱元代雜劇四大家。所作雜劇有《漢宮秋》《青衫淚》《薦福碑》《黃粱夢》等15種。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風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凈沙秋思》最為有名,元人周德清譽之為“秋思之祖”。2、《天凈沙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字就生動地表現(xiàn)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xiāng)的游子的悲哀。天凈沙,是曲牌名。

2、學生朗讀,教師指導并補充解釋。

補充解釋:

⑴古道,指古代通行的道路。

⑵斷腸人,指長期漂泊在外的游子。

3、學生默讀,根據(jù)課文展開想像,寫一般描述性文字,不要增刪,順序可調整,字數(shù)在150字左右。

小組間交流,教師可選一、二篇當堂進行集體評議。也可拿參考例文讓學生評議。

例文: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的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4、探究:這首散曲描繪的是什么樣的圖景?表達什么樣的感情?請按文章的層次作簡要分析。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并歸納:

這首小令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xiàn)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調雖然低沉些,卻反映了當時沉悶的時代氣氛,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全篇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九種景物巧妙組合,向人們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圖。第二層次(四、五句)“夕陽西下”進一步點明時間?!皵嗄c人在天涯”是點晴之筆,點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懷。前四句寫景,極力渲染悲涼氣氛,均系為此作鋪墊。

5、背誦這首小令。熟背讀歌五首,依學習小組進行競賽。(提示:可從熟練程度、感情的把握以及語氣節(jié)奏等方面評議優(yōu)勝組)

五、課堂練習

多媒體顯示:

1、文學常識填空:

⑴《錢塘湖春行》一詩選自,作者,字,晚號,唐代詩人。

⑵《西江月》一詞選自,作者,字,號,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與并稱為“蘇辛”,是“豪放派”的代表。

⑶《天凈沙秋思》體裁為,作者,元代著名戲曲作家。

⑷我國古代不同歷史時期常常衍生一種占據(jù)主導地位的文學體裁,請寫出不同朝代的此種文學體裁。

漢代唐代宋代。

元代明清。

2、下列朗讀節(jié)奏不正確的是()

a、幾處/早鶯/爭暖/樹

b、稻花香里/說/豐年

c、斷腸人/在天涯

d、海日/生/殘夜

3、按原文默寫:

⑴《觀滄?!分斜憩F(xiàn)詩人博大胸襟的詩句是。

⑵《天凈沙秋思》中勾勒整個畫面背景的句子是。

⑶《錢塘湖春行》中構成對仗的詩句是。

4、五首詩歌中,你最喜歡哪一首,請簡要說出理由。

〖參考答案〗

1、⑴《白氏長慶集》白居易樂天香山居士

⑵《稼軒長短句》辛棄疾幼安稼軒蘇軾

⑶小令馬致遠

⑷賦詩詞曲小說

2、a

3.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⑵夕陽西下

⑶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4、略

六、課常小結

隨著二十世紀社會經濟的迅猛發(fā)展,國人開起寶馬,穿起皮爾卡丹,用起摩托羅拉……西方國家的意識已從消費滲透到我們文化中,“酷”“帥”成了我們青少年的口頭語,但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卻在碰撞中被冷落。五千年的文明衍生的無比燦爛的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的根,是流淌在黑眼睛、黑頭發(fā)、黃皮膚的中國人血液中的特質。經常讀讀這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美詩篇,它會帶給我們無比美妙的愉悅,會激發(fā)我們的民族自豪感。

七、布置作業(yè)

1、閱讀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回答文后問題:

⑴填空:

《西江月》從體裁上看是一首詞,詞因句子長短不齊又叫。這首詞用空行分為兩段,這兩段分別叫做、。詞中描寫一場驟雨即將瓢潑而下時的氣象的句子是。

⑵一、二兩句中“別枝”作什么解釋?“驚”和“鳴”是否分別專寫“鵲”和“蟬”?

⑶為“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劃出正確的朗讀節(jié)奏并翻譯。

⑷辛棄疾夜行黃沙道中時天氣有什么變化?《西江月》所表達的是一種愉悅的心境,當時作者正罷職閑居,是什么使作者產生了這種心境?

2、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在藝術上沒有虛詞,沒有關聯(lián)詞語,卻用了一連串的意象,疊加成一幅山水人物畫。比較閱讀白樸的《天凈沙秋》“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闭埬銖脑~類使用、意象、創(chuàng)設的意境幾個角度,寫出兩首曲子的相同點。

〖參考答案〗

1、⑴長短句上闕(片)下闕(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⑵另一個樹枝;不是專寫,而是說“鵲”“蟬”都是既“驚”又“鳴”的。

⑶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翻譯略。

⑷起初月明天晴,后來烏云驟起,陣雨將至。是清新、歡躍、生機勃勃的農村風光和稻花飄香、令人喜悅的豐收景象,使辛棄疾產生了愉悅的心境。

2、兩首曲子都使用了大量名詞,通過名詞疊加,把豐富的想像材料切換成一幅幅畫面,從而創(chuàng)造出一幅美麗的山水人物畫。(抓關鍵詞,抓大意即可)

<>

觀滄海

曹操

次北固山下

王灣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西江月

辛棄疾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

1、召開一次詩歌賞析會:

詩歌以其豐富的內涵和藝術的意境,給讀者留下了創(chuàng)造的空間,所以對詩歌的探究是無止境的,同學們可從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層次上,說出自己對某首詩的最深刻的感受,在交流中,提高賞析能力。

2、舉辦一次配樂詩朗誦活動,讓學生自選音樂,配樂朗誦這幾首詩,師生共同對所選音樂及朗誦水平做出評價。

描寫古代刑法簡史心得體會及收獲六

<>唐詩精煉主導抒情,宋詞篇幅略長趨于事理描述。通過對唐宋代詩體的異同進行比較,可以闡明唐宋詩形式形成的原因,從而對詩體形態(tài)進行深入研究。

<>古代文學 唐詩宋詩 異同比較

<>

唐宋階段古代詩文學,是古代文學課程中的重頭戲。教師帶領學生很好地把握“唐宋詩歌”兩種迥然不同的審美體裁,是對唐宋詩歌進行深入了解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所以,教師在進行唐宋元階段古代文學課程講解時,可以從“唐宋詩歌存在異同”話題入手,帶領學生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

唐詩,從總體的謀篇、布局上來看,給人的感覺是氣韻流暢,富有醇美情調。唐詩以極其鮮明的藝術特色,改變以往詩體的寡淡和繁縟,換之以全新的短小精煉、語淺情濃、形神兼?zhèn)?、生機蓬勃之感。比如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詩作就以“清新、活潑、生動”見長,他的一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陽關曲》)“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讓人深感到濃濃的依依惜別的人情味。劉禹錫的《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中充滿了盎然情趣,感慨而不消極。由此可見,唐詩作者通常都是將自然景物和自己的心境相結合,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lián)想,描繪出唯美景象,倡導氣勢蓬勃大氣。所以唐人所著詩歌所表現(xiàn)出來的境界,普遍偏于雄渾開闊、唯美而富有浪漫情調。唐代詩人對抒情詩作風格的偏愛,促使他們在詩歌創(chuàng)作時更加側重于抒情。無論是花、葉、樹、蟲、鳥,還是風、雨、雷、電、霧,都能讓詩人瞬間捕捉到此時此地與心靈相通的創(chuàng)作靈感,從而借以抒情達意。因此,唐代詩人所著詩作都極具深切情意,富有生機盎然的激情。

<>

而宋代詩作就和唐代詩作的深厚濃情、多情迥然不同。宋詩在情調和審美上普遍側重于“思辨”,宋詩擅長“析理”。宋代詩人普遍都以積極入世的態(tài)度投身創(chuàng)作,力圖通過詩意來周密地表達出哲理。宋代著名詩人朱熹在其詩作《觀書有感》中借景喻理:“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痹谶@首詩作中,朱熹通過“水清澈,是因為源頭活水”,來啟示人們要持續(xù)接受新事務、接受新知識、學習新本領,充實自己。鼓勵人們用不斷求知來開拓人生新領域、提高人生新境界。王安石在詩作《梅花》中寫到:“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他將抽象的人生哲理,借冬天寒冷、梅花盛開等景物來進行暗喻,用詩化了的景物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寓意極其深邃。還有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边@首詩作是在蘇軾游覽了廬山風光之后所進行的總結,其在詩中描寫了廬山變化多姿的景致,并且借景喻理,從中啟示出深刻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這首詩作的特點不在于抒情,而著重于借物來暗喻的“理趣”。由此可見,宋詩和唐詩的富有浪漫情趣迥然不同。相比較而言,宋代的詩作更加顯出理智和思想境界的深邃。宋詩之所以具有如此獨特的詩風,其實是源于宋詩作者普遍都以“儒家老莊哲學”的沉穩(wěn)靈秀和通達敞亮作為詩作的研究根基。宋代詩作借物、借景象進行感情抒發(fā),從議論中透析出人生哲學道理。濃郁、多變、邏輯嚴密的哲理思辨度,遠遠超越了詩作中的形象思維。當然,在宋代詩作中也有飽含抒情風格的詩作,但是宋代詩人通常都會在詩作創(chuàng)作的深情之內,十分靈活地將哲理摻入其內,這樣詩作就形成了非常巧妙的境界上的飛躍和提升。宋代詩作在客觀冷靜地觀景、觀物的同時,也理智客觀冷靜地對人生境界、對哲學深度進行了很到位的審視。

<>

綜觀上述,可以看出,唐代詩作側重于抒發(fā)情韻,在詩作中更多的是活潑而生動的景物形象描寫,富于抒情。而宋代的詩作側重于思辨和分析道理,在詩作中更多的是詰問和追問道理,十分富有哲學研究價值、富有哲理性。如著名文學家繆鉞在《論宋詩》一書中所言:“唐詩如芍藥海棠,裱華繁采;宋詩如寒梅秋菊,幽韻冷香。唐詩如啖荔枝,一顆入口,則甘芳盈頰;宋詩如食橄欖,初覺生澀,而回味雋永?!?/p>

<>

唐宋詩作風格迥異的形成原因如下。

(一)唐宋詩作各自所繼承的研究詩作對象的歷史基礎條件迥然不同

毋庸置疑,擺在唐代詩人、宋代詩人面前的是兩個迥然不同的時期,而唐詩、宋詩所進行研究和可進行參考的詩歌遺產著作的。歷史條件是完全不同的。唐代詩人普遍都是在研究和參考了六朝詩歌歷史遺留著作的前提和基礎上,才將詩歌創(chuàng)作的體裁予以進一步擴展和充實。唐代詩歌創(chuàng)作的顯著標志時期就是盛唐時期。這個時期是唐代詩人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的重要歷史階段??梢钥闯?,唐代詩歌的創(chuàng)作都是以六朝詩歌的體裁、詩體形式、辭藻、音律為基礎的。毫無疑問,六朝詩歌為唐代詩歌的創(chuàng)作、發(fā)展、進步奠定了強大基石。但是,六朝詩歌在詩體上明顯存在著詩體不成熟、辭藻膚淺、文風形式僵化的弊端。于是唐代詩作者有廣闊的對詩作進行開發(fā)、改良的空間。再加上盛唐時期歌舞升平,太平景象也催生出了更多帶有“唯美浪漫情調、歡樂開懷抒情達意”的詩歌體裁。廣闊的詩作發(fā)展空間,也促使當時的詩歌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精彩紛呈的詩作門類派別。比如詩仙李白的“浪漫詩”, 詩佛王維的“山水田園詩”等,他們共同將唐詩推向了詩作創(chuàng)作多產、氣勢輝煌的一個頂峰。在盛唐之后,中唐還出現(xiàn)了著名詩作者韋柳、元白、韓盂;晚唐也出現(xiàn)了著名詩作者李商隱、杜牧、溫庭筠。他們雖處在不同的時期,但都共同將唐代的詩歌創(chuàng)作水平推舉到了全新的高度。

唐詩在詩作過程中所取得的巨大“體裁”成就,使得宋代詩人清醒地意識到,任何在詩歌體裁方面所做出的努力都將是徒勞的。和唐代詩人在詩歌發(fā)展中的優(yōu)渥條件相比較,宋代詩人只能在繼承唐代詩人詩作的原有框架內迂回曲折、獨辟蹊徑。所以,宋代詩人的聰明之處就在于,他們清醒地認識到了必須要從唐代詩人詩歌創(chuàng)作的尚未完善之處去進行開掘、創(chuàng)新、疏通。于是,宋代詩人果斷地放棄了對六朝詩作體裁的繼續(xù)研究和探討。他們巧妙地選擇了杜甫及若干中晚唐時期的詩作者作為其詩歌創(chuàng)作研究的對象。而且,宋代詩人在詩歌創(chuàng)作的技巧和格式、詩作表達等諸多方面,都兼顧了詩仙李白詩作的奔放豪邁氣魄、詩魔白居易詩作的氣勢暢達、通透,以及韓愈詩作的遒勁合為一體。這樣就使得宋代詩作呈現(xiàn)出了“以景物抒情達意為詩,以哲理析理為詩,以才學精妙為詩”的辯理、析理、逐理的詩作特點。在“變”還是“不變”之間,宋代詩人非常明智地在詩作創(chuàng)作上選擇了“大膽求新、勇于求變”的做法。而且,宋代詩人還別出心裁地對舊體詩作進行整合創(chuàng)新,融合其所處時代的歷史特點,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宋代詩歌體裁和風格意境。

(二)特殊歷史條件下學風政風的差異

唐宋兩代的詩歌創(chuàng)作和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學術氛圍息息相關。盛唐時期政治開明,社會安定,文化氛圍舒緩。因此而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天賦極高的詩作者,他們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彰顯出了氣勢雄渾而又氣韻靈動的盛唐詩作高產氣象。同時,唐代詩歌創(chuàng)作者還在貴族政治統(tǒng)治中,以詩歌作品來游走于權貴門第之間,所以唐代詩人勢必要考慮到貴族的審美需求和興趣偏好。而對比來看,宋代政治態(tài)度保守,軍事上也比較軟弱。宋代王朝在整體機制上就缺乏唐人渴望建功立業(yè)、渴望振興國家的氣魄。而且,宋代很多詩歌作者都出身于平民,比如未入仕途之前家境貧寒的著名詩作者歐陽修。他出身平民,在詩歌創(chuàng)作時,能更深刻體會到民眾的疾苦。同時,很多宋代的詩作者往往具有多重身份,他們不但是詩歌創(chuàng)作者,同時還可能是官僚政客家中的門客,更是頗有藝術造詣的學者。所以,宋代詩歌作者不但在知識結構上比唐代詩人要深邃淵博,而且還是當時重要政治階層的精英力量,他們在進行詩作創(chuàng)作的同時,還能支配宋代政治格局的發(fā)展,從而能極大地推動詩風的改進,使得思辨分析和理性議論更充分地滲透宋詩內。

總之,唐詩重抒情,宋詩側重于思辨。唐宋詩作之所以呈現(xiàn)出迥然不同的風格,根本原因就在于唐宋詩作所繼承的歷史詩作研究基礎存在差異,以及詩歌文學創(chuàng)作所處歷史時期的差異和規(guī)律使然。詩分唐與宋,情理各具異曲同工之妙。

<>

[1] 錢鐘書。談藝錄[m]。三聯(lián)書店,2008.

[2] 繆鉞。詩詞散論論宋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描寫古代刑法簡史心得體會及收獲七

“法律,是由立法機關制定、頒布的各種強制行為規(guī)則的總稱?!边@是《新華詞典》對法律的解釋。但這種解釋對年少的我來說太模糊,太抽象了。法律,它到底是什么?為什么這樣至高無上,人人都要遵守?是兒時的游戲,讓我懂得了規(guī)則多制定和遵守;是《青少年保護法》讓我真正明確了法律條文;是學校的普法教育,讓我學到了更多法律常識。漸漸的,我知道了學法、守法的重要性,更知道遵紀守法要從點滴做起。

“勿以惡小而為之”,這是三國時劉備告勉兒子劉禪的一句話,這位古代政治家的至理名言雖然歷經1700多年,但它的哲理光芒永存?!靶翰恢疲厝话l(fā)展”,看看社會中的那些犯罪分子,哪個不是從“小惡”開始一步步走向犯罪道路的呢?就如一只小白蟻在船板上咬一個小洞是很不起眼的,但如果任其發(fā)展起來,船就會沉沒。我們青少年預防犯罪要從預防不良行為的發(fā)生做起。

人們常說,家庭是我們的第一課堂,父母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記得班里曾做過一次試驗。老師問:“同學們,如果有人欺負你,你怎么辦?”竟然有半數(shù)同學回答:“打他,跟他拼了?!崩蠋熃又鴨枺骸盀槭裁?”那些同學便說:“爸爸媽媽告訴我,人在社會上要厲害一些,不能受窩囊氣。”我慶幸,我沒有生活在那樣的家庭里,我慶幸,爸爸媽媽從沒有用這樣不正當?shù)乃枷虢逃?。但是,同齡人的話仍讓我吃驚。

再看看社會上的種種現(xiàn)象吧。一些不法商人大肆造假、售假;貪臟法,金錢獲得了很多,但等待他們的是法院的判決書。他們破壞了社會治安,全然不顧法律的存在。試想,如果每個人都自由自在,不把法律放在眼里,那想將來的社會會是怎樣的呢?那些由于缺少知識而心靈受到污染的孩子們,又能做到學法、知法、守法、用法、護法呢?

目前,有跡象表明,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開始犯罪。自私與無知多么可怕,對法的無知又更是多么可怕啊!無數(shù)事實說明,青少年自身的道德品質和法律觀念起著決定作用。

法無處不在,但不要將它變成生活的負擔,而要將它作為生活的準則來規(guī)范和約束自己的行為。只有現(xiàn)在認真學法,才能在未來做一個懂法的人;因為只有懂法,才能成為一個守法的公民,只有我們自己守法,才能拿起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權利,進而維護他人的權益,維護法律至高無上的尊言!

未來的社會,必然是法制的社會,而法制的社會只有尊重法律的人民才能創(chuàng)造出來,正如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所說:“守法精神比法律本身重要的多”。所以,我們青少年應當把法“根植”在心中。成為一個理性的守法公民,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胺ㄔ谖倚闹小?,我們無愧于自己,無愧于法律至高無上的尊嚴。

? ? ? ? 中學生學憲法講憲法主題演講稿篇2

同學們,這些你了解嗎?

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法律效力。憲法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的,一切法律、行政法規(guī)和地方性法規(guī)都不得與憲法相抵觸。憲法又被稱為“母法”、“最高法”,而我們所知道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教師法》、《教育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這些普通法律則被稱為“子法”。 黨的四中全會決定,從今年起將每年12月4日定為國家憲法日。

為大力宣傳憲法,推進依法治教,學校決定開展以“弘揚憲法精神,建設法治中國”為主題的法制宣傳教育活動。通過召開主題班會,辦主題小報,聽法制講座,上法制教育課等,弘揚憲法精神、樹立憲法權威,學習憲法、宣傳憲法、遵守憲法、維護憲法。

四中全會提出的“依法治國”,首先就是“依憲治國,依法執(zhí)政首先就是依憲執(zhí)政。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憲法規(guī)定:從你出生的那一天起,你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了,國家的興旺就與你息息相關。憲法還規(guī)定:從你滿18周歲的那一天起,你就可以參加各個層面的政治選舉,擁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依法治國是我國的治國基本方略,是社會進步、社會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有的同學在我們學校上學的時候,不遵守紀律,不聽老師的教育,愛小偷不摸,小到別人的一根筆,一塊橡皮,大到用暴力手段敲詐同學的錢物,打架斗毆、上網(wǎng)吧等等。小小的年紀,就已經有了許多劣跡。當他們走出我們的校園,或早或晚,可能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受到法律的制裁。他們最后走上這一步,并不是一步走成的,其實他們就是在我們這個階段,我們這個年齡開始一步一步不聽教育,漸漸變壞的。

人,不可能自然變得優(yōu)秀,是內力自我約束和外力強制作用所然。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沒有紀律,不成體統(tǒng)。人的一生除了學習科學知識外,還要學習法律知識,如果不學習法律知識,你就不知道你的好多權利都受法律保護,如果不學習法律知識,你就不知道你的一些行為已經違法犯罪。

同學們,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祝愿大家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一同舉起生命的盾牌,學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依靠法律這把雙刃劍,平安、健康、茁壯成長!

描寫古代刑法簡史心得體會及收獲八

xx年2月22日,我旁聽了一起民事經濟糾紛案件的審理。

早8點在縣級人民法院開庭,去了在一件普通的辦公室里面見到了法官和原被告雙方。書記員還沒有到之前,法官再詳細的了解點關于糾紛的詳細內容,并試圖調解雙方(這種努力自始至終都沒停止)。

書記員到后正式開庭,先有原告陳述案情:在保險公司工作期間為被告墊付保險費,一年后被告退保,違約損失卻不予賠償給原告。并拿出保險公司開具的被告退保證明。有法官查看,書記員記錄后,被告發(fā)言:投保乃被原告糾纏無奈,退保時又沒有詳細說明損失額度,不相信會有近萬的差距,要求原告拿出保險公司的詳細賬目材料以及正式法律證明。

保險公司不屬于國家機構,其資金詳細計算方式方便隨意對外公開,所以原告無法出具更有效證明,法官馬上給該保險公司客服打電話,卻被告知:除非本人親至,否則難以提供詳細賬目。

法官提議由雙方各處3百保證金,然后雇車去該保險公司(在外地)查賬,再根據(jù)原告出具證據(jù)的是否有效來決定退還誰的保證金。被告不愿意,說自始自終都沒有見過一分錢,一分實利,現(xiàn)在反而要投錢進去,他是無辜的,怎么可能還要損失呢?不了了之,等法官庭下詢問相關專業(yè)人士后再擇日開庭……

整個審理過程雙方隨未其爭執(zhí),但長達五年的接觸已經使其冷面相對。導致審理過程也充滿了火藥味,法官在明知被告理屈情況下,主動偏袒,為的就是在本地好做人——中國人情味在這里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

另外由于原被告的法律知識不同程度的缺失,導致很多地方法官都要不停的給雙方普及法律常識,例如“誰反對誰舉證”什么的,這應該與國人教育程度,以及法律意識淡薄有關。

原被告在審理過程中都有些許無奈和自卑感,緣由不外是把上法庭解決問題當作了很羞恥,丟人的事,畢竟“打官司”這有悖于中國傳統(tǒng)觀念習俗,很沒面子的。

重要的法律核心:

一,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避免這樣的經濟糾紛案件?

本案開始時被告由于人情關系才“被迫”購買了原告推銷的保險,這樣就產生了糾紛的隱患。如果我們做事情都能夠順著自己的心思,那以后出了問題也不太會從別人身上找原因,縱使后悔也就不需要去打官司來解決。所以我們的法律是不是可以把人情味給考慮進去呢?這里說的“人情味”其實有點像是中國古代的那種“人治”——他們一個縣城也就靠十幾個衙役來管理,說到底也就是靈活運用法律,依靠上位者(就是現(xiàn)在的公務員)來判斷具體情況。向我上文所說的法官為什么要一直試圖調節(jié)原被告雙方呢?判案肯定會使有一方受損,如果能調節(jié)成功,那他所受的指責就可能少一點,至少本鄉(xiāng)本土的不會太惹人,大家抬頭不見低頭見的??上袷敲绹姆稍谶\用上比較靈活,而且重案例,但這種情況本來就容易產生自相矛盾的情況,可是如果像現(xiàn)在法律那樣把所有的罪行以及懲罰都規(guī)定得死死的那樣死板的條律恐怕也不能對靈活中國人產生足夠好的效果。這樣的法律問題恐怕還得專家來掌握這個“人治”與“法治”的度量。

二,在審理過程中怎樣做到公正和有效?

所謂公正,也只不過是以大多數(shù)的利益來考慮的,所以這樣一來,必然會有屬于少數(shù)派的不心腹,被責難也在所難免,“清官難斷家務事”恐怕說的就是這種情況下的極端例子。這起案件中法官試圖采用一種“和稀泥”的方式來“善了”此事,雖未成功,但似乎給我們指出了一條現(xiàn)行的道路:盡量減少直接沖突,有問題以協(xié)商解決——法院在怎么說也是第三方,給出的結果必然不如當事人雙方自己協(xié)調出來的完美。

而有效則是指像上文敘述中,很小,很簡單的一點事情,就占用了四人(“法官,書記員,原告和被告)的一上午時間——浪費之極!據(jù)我觀察其中很大一部分時間用于:1,當事人反復敘述案情,企圖博得法官好感;2,雙方對峙,甚至有起沖突的可能,主要是因為文化素質,以及當時情急,都很沖動的緣故;3,法官不斷給雙方“普法”——法律常識教育還沒有完全普及;4法官個人因素——一個性格比較軟弱的人作為法官不免有點婆婆媽媽,這個與國家選擇公務員考試的時候的評價標準有沒有涉及個人情商有關系。針對以上四點,我想完全可以把該審理過程壓縮到一小時以內!

中國法律屬于“大陸法系”,有這很詳細的針對性條文,講究“天理循環(huán),報應不爽”——即“給與惡人以懲罰”,企圖以此恐嚇其他人不再行惡。但真正能夠做到這一點嗎?舉個簡單的例子,開車闖紅燈屢見不鮮,為什么?被逮著必然沒有好果子,但馬路那么多,交警能夠逮住幾個,就像開彩票一樣,誰都不會相信自己就那么“幸運”能夠中到頭獎!同樣類似的問題比方說盜竊,偷稅等等,很令人頭痛。

對于這種法不達人的情況,我們一是期望技術進步,讓國家機器的監(jiān)控力度能夠涉及到方方面面——可這樣以來,公民個人的隱私權又如何去保證?二則是加大懲罰力度,像秦朝法律:隨意在馬路上傾倒垃圾——斬!隨意砍伐屋前樹木——斬!真正震懾了保有僥幸心理的人!我們雖然無需如此殘忍,但完全可以“量出為入”,比方說控制闖紅燈的成本完完整整加載在犯事之人身上。這個計算起來就比較復雜了:每年國家為此需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而又能夠抓到多少肇事之徒——以概率來平均結果,最后或許可以得出一個在利益方面使國家不受損,而公民又會完全受到威懾的答案!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