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大慈大悲心得體會精選 念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三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2-12-23 10:24:14 頁碼:12
大慈大悲心得體會精選 念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三篇)
2022-12-23 10:24:14    小編:ZTFB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fā)后,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tài)。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可是卻無從下手嗎?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黻P于學習心得體會范文,希望會對大家的工作與學習有所幫助。

關于大慈大悲心得體會精選一

各位游客,我們現(xiàn)在來到了大雁塔南廣場。在廣場的中央矗立著一尊唐僧玄奘西天取經(jīng)的高大的銅像。只見他氣宇軒昂,身披袈裟,手執(zhí)錫杖,邁著堅定的步伐,好象正奔波在西行取經(jīng)的路途上。

大家一定看過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及據(jù)此改編的同名電視連續(xù)劇,那么《西游記》里的唐僧是否就是玄奘呢?玄奘,俗姓陳名祎(yi),河南偃師人,自幼聰慧超群,勤奮好學。十三歲出家為僧。他拜學經(jīng)典,窮盡各家學說,譽滿京師,被譽為“釋門偉器和佛門千里駒?!痹谌珖鞯赜螌W后,他發(fā)現(xiàn)佛經(jīng)殘缺不全,佛經(jīng)中有許多錯誤。他決意到佛教發(fā)源地---天竺國,也就是現(xiàn)今的印度,去探求佛教的精蘊,以解眾疑,弘揚佛法。貞觀元年(620xx年)他結伴上表奏請,申請赴印求法,未得到朝廷的批準。他不為所動,矢志不改,遂違禁出關,即違法偷渡出境,只身前往,于唐貞觀三年(公元620xx年)從長安出發(fā),沿著絲綢之路,穿越上無飛鳥、下無走獸的戈壁沙漠,西行直至天竺,在著名的那爛陀寺研學,歷時20xx年之久,在一次盛大的法會上,玄奘宣讀自己的佛學論文,上至國王,下至百姓都可以和玄奘辯論,據(jù)說一連18天,沒有一個人能辯過他。各王特邀請玄奘乘坐華麗的象輿游行,會場歡呼雷動,大乘僧眾稱玄奘法師為“大乘天”,小乘僧眾稱他為“解脫天”,佛教之“天” ,就是指菩薩眾神。玄奘取得了極高的的榮譽,在印度備受尊崇。隨后他毅然謝絕了各國王及僧眾的盛情挽留,毅然踏上歸途。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攜帶大量佛舍利及657部佛經(jīng),載譽回國,受到唐太宗朝野及國人的隆重歡迎。抵達長安時,僧俗百萬之眾傾城出迎,盛況空前。回國后,在唐皇室的支持下,他集中各地博學高僧,組成規(guī)??涨暗姆鸾?jīng)譯物場,并親自任譯主。翻譯的佛經(jīng)無論從質量或數(shù)量上都遠遠超過前人,開創(chuàng)了我國翻譯史上的新時期,撰寫了《大唐西域記》,受到各國學者的重視。應該說《西游記》是以唐代玄類西出取經(jīng)為背景而寫成的,但故事里的唐僧不全指玄奘,而是一個經(jīng)過藝術化的文學作品里的人物。

現(xiàn)在我們來到大慈恩寺門口,寺院的正門稱為山門,也叫三門,分別稱為空門、無作門、無相門,象征著佛教的三解脫之門。我們把出家稱為“步入空門”大概就是由此而來。大家看,門上的牌匾是親自題寫的“大慈恩寺”幾個金光閃閃的大字。

慈恩寺初名無漏寺,到了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高宗李治做太子時,為其母文德皇后追建陰福,下令在長安晉昌坊建造寺院,故名“慈恩寺”。它北面正對大明宮含元殿,占地26570平方米,周邊風景優(yōu)美,為唐都長安最宏偉、最壯觀之佛教寺院。在慈恩寺建成之初,朝廷特地迎請從印度取經(jīng)回到長安的玄奘擔任寺院的上座住持,大慈恩寺遂成為當時中國佛教界的最高學府而輝煌一時。唐末以后因戰(zhàn)事不斷,寺院逐漸荒蕪,經(jīng)歷代多次維修,至明代才奠定了今日寺院規(guī)模。

我們大家走進山門,可以看到鐘鼓二樓對峙,東側是鐘樓,樓內(nèi)懸掛有一口鐵鐘。該鐘鑄造于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l548年),通高3.4米,重15噸上鑄有“雁塔晨鐘”四個蒼勁的大字。西邊是鼓樓,樓里存有一面大鼓。鐘和鼓是佛教重要的法器,是召集眾僧進行法事之用。也是重要的報時工具。寺院僧人們每天聞鐘而起,聞鼓而眠。

現(xiàn)在我們來到寺院的大雄寶殿參觀。大雄寶殿為寺院的中心建筑,大殿內(nèi)供奉有釋迦牟尼的三身佛,中為法身佛毗盧遮那佛,法身佛指的是佛性的清凈之身,西為報身佛盧舍那佛,報身佛之意是得到佛果,圓滿之身,東為應身佛釋迦牟尼佛,應身佛指一切可變幻之身,并指普渡眾生之身。三身佛兩側立有釋迦牟尼的迦葉和阿難,兩側是十八羅漢。

在大雄寶殿西側墻壁上鑲嵌著幾通“雁塔題名記”碑。“雁塔題名”始于唐代,凡是在長安考中的狀元進士,都要先在曲江進行游宴,然后齊集大雁塔題名,他們覺得能雁塔題名是一件十分榮耀的事情,并且覺得登上大雁塔就能步步高升。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考中進士后在此賦詩道:“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币粫r成為佳話。

大殿北面為法堂藏經(jīng)樓(兩層),上層藏經(jīng)樓藏有玄奘曾翻譯的經(jīng)卷,下為法堂,法堂是當時僧人講經(jīng)說法的地方。里面供奉著一尊阿彌陀佛像,阿彌陀佛主管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說若生前一心稱念阿彌陀佛,死后就會被他接引到極樂世界去,因而又被稱為“接引佛”。法堂里還有三副拓片,其中一副是玄奘負笈圖,兩邊是是他兩大弟子圓測和窺基的畫像。玄奘身背裝有佛經(jīng)的背簍,手持佛塵,腳登麻鞋,風塵仆仆地行走在取經(jīng)路上,歷經(jīng)磨難,只有眼前這盞永不熄滅的小油燈伴隨著他。

法堂后面就是聞名遐邇的的大雁塔了,請大家隨我前去參觀。

至于“雁塔”的名稱由來,有數(shù)種說法。而其得名源自一個佛教故事最為可信。按照印度佛教傳說,當初佛教有大乘與小乘兩派,小乘佛教不忌葷腥。有一天,正是菩薩布施日,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卻買不到肉下飯。這時天空中一群大雁飛過,一個和尚望著雁群自言自語:“今日增房無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薩一定不會忘記這是什么日子?!痹捯粑绰洌I頭的大雁便折翅墜地。于是全寺和尚大驚失色,認為這定是菩薩顯靈。他們就在大雁墜地處建造石塔,并戒絕葷腥,改信大乘佛教。從此人們也將菩薩稱為雁王,佛塔稱為“雁塔”了。

大雁塔是玄奘法師為了妥善保存從印度取經(jīng)帶回的大量佛經(jīng),上表奏請皇帝,經(jīng)朝廷批準建造而成的。玄奘法師親自參加建塔,歷時兩年才建成。然而這座佛塔,因磚表土心,風雨剝蝕,四十多年后逐漸毀壞。后來武則天在位時重新修建了大雁塔,明清時期又有進一步的修葺,我們現(xiàn)在見到的就是修葺過的大雁塔了。

大雁塔是典型的仿木構樓閣式磚塔,由塔座、塔身、塔剎組成,通高為64.7米,塔體呈方錐形,共有7層,內(nèi)有旋梯,我們可以順旋梯登到塔上,一覽古城秀麗的風光?,F(xiàn)在就請大家隨我一起登塔吧。

我們現(xiàn)來到在大雁塔的底層,能夠看到塔南門兩側的磚龕內(nèi)鑲嵌有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記》兩通碑,為玄奘譯經(jīng)所寫的序文。兩碑都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為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接下來我們可以到一層參觀。我們大家可以看看兩側墻壁的碑片,其中這兩通石碑,一是玄奘負笈圖,反映他取經(jīng)的過程,一是玄奘譯經(jīng)圖,反映他譯經(jīng)的過程。這兩碑的畫面是玄奘法師光輝人生的生動寫照。現(xiàn)在我們開始向上攀登參觀。請大家輕步登塔、注意安全。在二樓我們看到了的是一尊彌勒佛坐像,大家可以祭拜一下,許下自己的心愿。接著我們登上三層,這里是供奉著印度佛教高僧贈送的佛祖舍利。好了,我們繼續(xù)攀登吧。在三層陳列有集王圣教序和同州圣教序的原碑拓片,真品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館。四層中我們可以看到巨大的足印,相傳這是釋迦牟尼圓寂時留下來的。據(jù)說釋迦牟尼圓寂前曾到一小河邊,對弟子說“這是我留給人類最后的足跡。”說完就形成了巨大的腳印,當時人們爭相瞻仰膜拜,玄奘到印度后聽到了這個故事,特意前去膜拜,并且在膜拜時還用筆畫下了這個足跡,我們現(xiàn)在見到的就是玄奘晚年刻制而成的。第五、六層懸掛有玄奘詩詞、唐代幾位大詩人的詩詞書法作品。我們再往上走,來到第七層,大家可以抬頭看看位于我們上方非常趣味的詩文,這幾個字,不論從哪兒開始,都可以很通順。大家可以和我一起念“取經(jīng)還須游西天,須游西天取經(jīng)還。拜佛前人贊唐僧,人贊唐僧拜佛前?!边€有“唐僧取經(jīng)還,還須游西天。西天拜佛前,拜佛前人贊。”等不同的讀法。不論從哪個角度,都可以念成一首關于唐僧取經(jīng)的詩。

大家登上了佛塔的最高層,是不是有一種“登臨出世界”的的美妙感受,向四面憑欄遠眺,古城的壯麗景色盡收眼底,讓人留連忘返。

游客朋友,現(xiàn)在讓我們緩步下塔,注意安全。到后面玄奘三藏院繼續(xù)參觀。

現(xiàn)在,大家來到玄奘三藏院的門口。玄奘三藏院是一組仿唐風格建筑群,由大遍覺堂、般若堂、光明堂三院組成。

如果要問:西安大慈恩寺的鎮(zhèn)寺之寶是什么?那就是玄奘法師的頂骨舍利和佛骨舍利,因為玄奘舍利與佛舍利都是極為珍貴的佛教文物。佛骨舍利剛才我們已經(jīng)在大雁塔的第三層看見了,而玄奘大師的一份頂骨舍利就存放在三藏院的大遍覺堂,大遍覺堂里還供奉著玄奘坐像。

玄奘三藏院內(nèi)有近四百平米精美的大型壁畫,反映了佛界圣景和玄奘的生平故事。尤其反映了玄奘求法、譯經(jīng)的輝煌一生。

概括玄奘的翻譯,有數(shù)量多、質量高、內(nèi)容全和路子新四個顯著特點。玄奘一人就譯出1335卷佛經(jīng)。由于玄奘譯本準確可靠,而他所依據(jù)的原印度梵本散失很多,因之玄奘譯本被視為 “準梵本”。由此才有了唐代佛教的鼎盛時期,以及許多海外高僧入唐求法的新局面。我國的翻譯從佛經(jīng)翻譯開始,而玄奘開創(chuàng)了我國佛教翻譯史上的“新譯”先河。玄奘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佛學家、翻譯家、旅行家,同時又是一位對祖國無限忠貞的偉大愛國者。他還把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著作《老子》等,翻譯成梵文傳入印度,促進了中印文化的溝通與交流,奠定了兩國人民的友好情誼。

玄奘譯經(jīng)20xx年,最后在銅川玉華寺圓寂,雖然他生前要求一切從簡,但皇帝還是把他厚葬于現(xiàn)在產(chǎn)河之畔的白鹿原。人們對這位舍命求法,嘔心瀝血譯經(jīng),生前輝煌一世,死后葦席裹尸的一代高僧表示了崇高的敬仰和悼念。這里已成為永遠瞻仰玄奘、紀念玄奘的佛教圣地。

關于大慈大悲心得體會精選二

大雁塔這座唐代古塔是古城西安的獨特標志,古人曾留下“驅山晚照光明顯,雁塔晨鐘在城南”的詩句。作為關中八景之一的大雁塔高高聳立在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內(nèi),是我國的佛教名塔之一。大雁塔景區(qū)是一處佛教圣地,與唐代高僧玄奘法師有密切的關系,唐僧取經(jīng)譯經(jīng)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里。所有佛教寺院,都是僧眾供佛、禮佛、誦經(jīng)之道場,而大雁塔與其他寺院相比究竟有什么特別之處呢?古今中外高僧無數(shù),那么唐僧玄奘何許人也?唐僧取經(jīng)的故事為什么廣為流傳,今天大家參觀過這個景區(qū)后,就會找到以上問題的答案。

各位游客,我們現(xiàn)在來到了大雁塔南廣場。在廣場的中央矗立著一尊唐僧玄奘西天取經(jīng)的高大的銅像。只見他氣宇軒昂,身披袈裟,手執(zhí)錫杖,邁著堅定的步伐,好象正奔波在西行取經(jīng)的路途上。

大家一定看過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及據(jù)此改編的同名電視連續(xù)劇,那么《西游記》里的唐僧是否就是玄奘呢?玄奘,俗姓陳名祎(yi),河南偃師人,自幼聰慧超群,勤奮好學。十三歲出家為僧。他拜學經(jīng)典,窮盡各家學說,譽滿京師,被譽為“釋門偉器和佛門千里駒。”在全國各地游學后,他發(fā)現(xiàn)佛經(jīng)殘缺不全,佛經(jīng)中有許多錯誤。他決意到佛教發(fā)源地---天竺國,也就是現(xiàn)今的印度,去探求佛教的精蘊,以解眾疑,弘揚佛法。貞觀元年(620xx年)他結伴上表奏請,申請赴印求法,未得到朝廷的批準。他不為所動,矢志不改,遂違禁出關,即違法偷渡出境,只身前往,于唐貞觀三年(公元620xx年)從長安出發(fā),沿著絲綢之路,穿越上無飛鳥、下無走獸的戈壁沙漠,西行直至天竺,在著名的那爛陀寺研學,歷時20xx年之久,在一次盛大的法會上,玄奘宣讀自己的佛學論文,上至國王,下至百姓都可以和玄奘辯論,據(jù)說一連18天,沒有一個人能辯過他。各王特邀請玄奘乘坐華麗的象輿游行,會場歡呼雷動,大乘僧眾稱玄奘法師為“大乘天”,小乘僧眾稱他為“解脫天”,佛教之“天” ,就是指菩薩眾神。玄奘取得了極高的的榮譽,在印度備受尊崇。隨后他毅然謝絕了各國王及僧眾的盛情挽留,毅然踏上歸途。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攜帶大量佛舍利及657部佛經(jīng),載譽回國,受到唐太宗朝野及國人的隆重歡迎。抵達長安時,僧俗百萬之眾傾城出迎,盛況空前?;貒?,在唐皇室的支持下,他集中各地博學高僧,組成規(guī)??涨暗姆鸾?jīng)譯物場,并親自任譯主。翻譯的佛經(jīng)無論從質量或數(shù)量上都遠遠超過前人,開創(chuàng)了我國翻譯史上的新時期,撰寫了《大唐西域記》,受到各國學者的重視。應該說《西游記》是以唐代玄類西出取經(jīng)為背景而寫成的,但故事里的唐僧不全指玄奘,而是一個經(jīng)過藝術化的文學作品里的人物。

現(xiàn)在我們來到大慈恩寺門口,寺院的正門稱為山門,也叫三門,分別稱為空門、無作門、無相門,象征著佛教的三解脫之門。我們把出家稱為“步入空門”大概就是由此而來。大家看,門上的牌匾是親自題寫的“大慈恩寺”幾個金光閃閃的大字。

慈恩寺初名無漏寺,到了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高宗李治做太子時,為其母文德皇后追建陰福,下令在長安晉昌坊建造寺院,故名“慈恩寺”。它北面正對大明宮含元殿,占地26570平方米,周邊風景優(yōu)美,為唐都長安最宏偉、最壯觀之佛教寺院。在慈恩寺建成之初,朝廷特地迎請從印度取經(jīng)回到長安的玄奘擔任寺院的上座住持,大慈恩寺遂成為當時中國佛教界的最高學府而輝煌一時。唐末以后因戰(zhàn)事不斷,寺院逐漸荒蕪,經(jīng)歷代多次維修,至明代才奠定了今日寺院規(guī)模。

我們大家走進山門,可以看到鐘鼓二樓對峙,東側是鐘樓,樓內(nèi)懸掛有一口鐵鐘。該鐘鑄造于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l548年),通高3.4米,重15噸上鑄有“雁塔晨鐘”四個蒼勁的大字。西邊是鼓樓,樓里存有一面大鼓。鐘和鼓是佛教重要的法器,是召集眾僧進行法事之用。也是重要的報時工具。寺院僧人們每天聞鐘而起,聞鼓而眠。

現(xiàn)在我們來到寺院的大雄寶殿參觀。大雄寶殿為寺院的中心建筑,大殿內(nèi)供奉有釋迦牟尼的三身佛,中為法身佛毗盧遮那佛,法身佛指的是佛性的清凈之身,西為報身佛盧舍那佛,報身佛之意是得到佛果,圓滿之身,東為應身佛釋迦牟尼佛,應身佛指一切可變幻之身,并指普渡眾生之身。三身佛兩側立有釋迦牟尼的迦葉和阿難,兩側是十八羅漢。

在大雄寶殿西側墻壁上鑲嵌著幾通“雁塔題名記”碑?!把闼}名”始于唐代,凡是在長安考中的狀元進士,都要先在曲江進行游宴,然后齊集大雁塔題名,他們覺得能雁塔題名是一件十分榮耀的事情,并且覺得登上大雁塔就能步步高升。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考中進士后在此賦詩道:“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一時成為佳話。

大殿北面為法堂藏經(jīng)樓(兩層),上層藏經(jīng)樓藏有玄奘曾翻譯的經(jīng)卷,下為法堂,法堂是當時僧人講經(jīng)說法的地方。里面供奉著一尊阿彌陀佛像,阿彌陀佛主管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說若生前一心稱念阿彌陀佛,死后就會被他接引到極樂世界去,因而又被稱為“接引佛”。法堂里還有三副拓片,其中一副是玄奘負笈圖,兩邊是是他兩大弟子圓測和窺基的畫像。玄奘身背裝有佛經(jīng)的背簍,手持佛塵,腳登麻鞋,風塵仆仆地行走在取經(jīng)路上,歷經(jīng)磨難,只有眼前這盞永不熄滅的小油燈伴隨著他。

法堂后面就是聞名遐邇的的大雁塔了,請大家隨我前去參觀。

至于“雁塔”的名稱由來,有數(shù)種說法。而其得名源自一個佛教故事最為可信。按照印度佛教傳說,當初佛教有大乘與小乘兩派,小乘佛教不忌葷腥。有一天,正是菩薩布施日,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卻買不到肉下飯。這時天空中一群大雁飛過,一個和尚望著雁群自言自語:“今日增房無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薩一定不會忘記這是什么日子?!痹捯粑绰?,領頭的大雁便折翅墜地。于是全寺和尚大驚失色,認為這定是菩薩顯靈。他們就在大雁墜地處建造石塔,并戒絕葷腥,改信大乘佛教。從此人們也將菩薩稱為雁王,佛塔稱為“雁塔”了。

大雁塔是玄奘法師為了妥善保存從印度取經(jīng)帶回的大量佛經(jīng),上表奏請皇帝,經(jīng)朝廷批準建造而成的。玄奘法師親自參加建塔,歷時兩年才建成。然而這座佛塔,因磚表土心,風雨剝蝕,四十多年后逐漸毀壞。后來武則天在位時重新修建了大雁塔,明清時期又有進一步的修葺,我們現(xiàn)在見到的就是修葺過的大雁塔了。

大雁塔是典型的仿木構樓閣式磚塔,由塔座、塔身、塔剎組成,通高為64.7米,塔體呈方錐形,共有7層,內(nèi)有旋梯,我們可以順旋梯登到塔上,一覽古城秀麗的風光?,F(xiàn)在就請大家隨我一起登塔吧。

我們現(xiàn)來到在大雁塔的底層,能夠看到塔南門兩側的磚龕內(nèi)鑲嵌有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記》兩通碑,為玄奘譯經(jīng)所寫的序文。兩碑都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為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接下來我們可以到一層參觀。我們大家可以看看兩側墻壁的碑片,其中這兩通石碑,一是玄奘負笈圖,反映他取經(jīng)的過程,一是玄奘譯經(jīng)圖,反映他譯經(jīng)的過程。這兩碑的畫面是玄奘法師光輝人生的生動寫照?,F(xiàn)在我們開始向上攀登參觀。請大家輕步登塔、注意安全。在二樓我們看到了的是一尊彌勒佛坐像,大家可以祭拜一下,許下自己的心愿。接著我們登上三層,這里是供奉著印度佛教高僧贈送的佛祖舍利。好了,我們繼續(xù)攀登吧。在三層陳列有集王圣教序和同州圣教序的原碑拓片,真品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館。四層中我們可以看到巨大的足印,相傳這是釋迦牟尼圓寂時留下來的。據(jù)說釋迦牟尼圓寂前曾到一小河邊,對弟子說“這是我留給人類最后的足跡?!闭f完就形成了巨大的腳印,當時人們爭相瞻仰膜拜,玄奘到印度后聽到了這個故事,特意前去膜拜,并且在膜拜時還用筆畫下了這個足跡,我們現(xiàn)在見到的就是玄奘晚年刻制而成的。第五、六層懸掛有玄奘詩詞、唐代幾位大詩人的詩詞書法作品。我們再往上走,來到第七層,大家可以抬頭看看位于我們上方非常趣味的詩文,這幾個字,不論從哪兒開始,都可以很通順。大家可以和我一起念“取經(jīng)還須游西天,須游西天取經(jīng)還。拜佛前人贊唐僧,人贊唐僧拜佛前。”還有“唐僧取經(jīng)還,還須游西天。西天拜佛前,拜佛前人贊?!钡炔煌淖x法。不論從哪個角度,都可以念成一首關于唐僧取經(jīng)的詩。

大家登上了佛塔的最高層,是不是有一種“登臨出世界”的的美妙感受,向四面憑欄遠眺,古城的壯麗景色盡收眼底,讓人留連忘返。

游客朋友,現(xiàn)在讓我們緩步下塔,注意安全。到后面玄奘三藏院繼續(xù)參觀。

現(xiàn)在,大家來到玄奘三藏院的門口。玄奘三藏院是一組仿唐風格建筑群,由大遍覺堂、般若堂、光明堂三院組成。

如果要問:西安大慈恩寺的鎮(zhèn)寺之寶是什么?那就是玄奘法師的頂骨舍利和佛骨舍利,因為玄奘舍利與佛舍利都是極為珍貴的佛教文物。佛骨舍利剛才我們已經(jīng)在大雁塔的第三層看見了,而玄奘大師的一份頂骨舍利就存放在三藏院的大遍覺堂,大遍覺堂里還供奉著玄奘坐像。

玄奘三藏院內(nèi)有近四百平米精美的大型壁畫,反映了佛界圣景和玄奘的生平故事。尤其反映了玄奘求法、譯經(jīng)的輝煌一生。

概括玄奘的翻譯,有數(shù)量多、質量高、內(nèi)容全和路子新四個顯著特點。玄奘一人就譯出1335卷佛經(jīng)。由于玄奘譯本準確可靠,而他所依據(jù)的原印度梵本散失很多,因之玄奘譯本被視為 “準梵本”。由此才有了唐代佛教的鼎盛時期,以及許多海外高僧入唐求法的新局面。我國的翻譯從佛經(jīng)翻譯開始,而玄奘開創(chuàng)了我國佛教翻譯史上的“新譯”先河。玄奘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佛學家、翻譯家、旅行家,同時又是一位對祖國無限忠貞的偉大愛國者。他還把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著作《老子》等,翻譯成梵文傳入印度,促進了中印文化的溝通與交流,奠定了兩國人民的友好情誼。

玄奘譯經(jīng)20xx年,最后在銅川玉華寺圓寂,雖然他生前要求一切從簡,但皇帝還是把他厚葬于現(xiàn)在產(chǎn)河之畔的白鹿原。人們對這位舍命求法,嘔心瀝血譯經(jīng),生前輝煌一世,死后葦席裹尸的一代高僧表示了崇高的敬仰和悼念。這里已成為永遠瞻仰玄奘、紀念玄奘的佛教圣地。

關于大慈大悲心得體會精選三

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歡迎來到大慈恩寺參觀。我是導游員何雅勝,很高興認識大家。

距離西安市市中心4公里的慈恩寺,是全國重點文物寺院。寺院內(nèi)的大雁塔是國家最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之一,也是西安市的標志性建筑。

大慈恩寺始建于公元589年,初名為“無漏寺”。在公元648年唐高宗李治作太子時,因生母文德皇后早逝,為補報慈母大恩重修此寺,改名為“大慈恩寺”。唐朝時,寺院內(nèi)共有1897間華麗的房屋,他是全長安城內(nèi)最大也是最著名的皇家寺院。唐王朝滅亡后,大慈恩寺也漸漸毀壞。現(xiàn)存的寺院建筑大部分是明代重建的。

這個門叫做山門。也叫做三解脫門,意思是從世俗的煩惱中解脫出來。

大慈恩寺的建筑結構和每一個中國傳統(tǒng)式的庭院結構一樣,所有的建筑都非常講究對稱?,F(xiàn)在您看到的兩座小樓為鐘樓、鼓樓,里面懸掛著明代1548年鑄造的一口大鐘,重15噸,上邊鑄有“雁塔晨鐘”4個蒼勁大字?!把闼跨姟笔怯^眾八景之一。

西面為鼓樓,樓里存有一面直徑為2.13米的大姑,用于為僧眾報時。

大慈恩寺內(nèi)現(xiàn)住有出家僧人50多位,每天清晨僧人們四點半敲鐘起床,晚上九點擊鼓睡覺。

我們看到的磚木結構的建筑是“大雄寶殿”,他是佛教寺院內(nèi)主要建筑。“大雄”是對佛的尊稱,意思是佛有巨大的力量,對一切魔障都無所畏懼。大殿里面供奉著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的三尊鍍金塑像,他們都是佛祖的化身。

中間的這尊叫做法身佛,是指佛法以“法相”顯示人間的化身。

西側的這尊叫做報身佛,是指佛修身正果后的化身。

東側的這尊叫做應神佛,是佛為普渡眾生隨機緣應變之身。

三身佛的兩側是迦葉和阿難,他們是佛的兩大弟子。殿堂的東西兩側是十八羅漢,他們是佛在世時常伴身邊的18位弟子。

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香客、游客來到慈恩寺燒香祈愿,保佑他們生活幸福、平安。 大殿前的兩棵樹叫做“龍爪槐”,種植于1887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 雁塔題名

在唐代,新考中的進士都要登大雁塔留詩題名,象征從此事業(yè)青云直上?,F(xiàn)今,慈恩寺內(nèi)大多數(shù)的雁塔題名碑都是明、清時期留下的。著名詩人白居易就有留下“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佳句,表達他少年得志的喜悅心情。下面我們繼續(xù)參觀。

法堂

前方我們看到的二層建筑就是法堂和藏經(jīng)樓。法堂,就是佛教徒講經(jīng)說法的地方,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的課堂。法堂供奉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只要念佛人一心誦念“阿彌陀佛”,死豬就能被接引到西方“凈土”極樂世界去。所以阿彌陀佛也被稱為“接引佛”,殿內(nèi)還陳列著“玄奘負笈圖”和他兩位高徒窺基和人園測的拓片。窺基是唐開國大將尉遲敬德的侄子,園測是新羅國的王子。這樣我們也可以想象玄奘法師在當時的聲望是多么的崇高。

二層就是藏經(jīng)樓,主要用于保存重要的佛經(jīng)經(jīng)典資料。玄奘法師當年歷經(jīng)艱險從佛國印度取回的657部佛經(jīng),都是珍貴的“貝葉經(jīng)”。什么是貝葉經(jīng)呢?古印度將梵文佛經(jīng)文刻寫在經(jīng)過處理的貝多羅樹葉上,因此成為貝葉經(jīng)。正是因為玄奘取回的是梵文真經(jīng),所以他余生都用在翻譯佛經(jīng)上,17載西天取經(jīng),19載翻譯佛經(jīng),直至圓寂。玄奘法師為了弘揚佛法貢獻了他畢生精力。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