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博物致知的心得體會實用 博物館鑒賞心得體會(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2-12-21 22:31:31 頁碼:14
博物致知的心得體會實用 博物館鑒賞心得體會(7篇)
2022-12-21 22:31:31    小編:ZTFB

體會是指將學習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反思學習內容并記錄下來的文字,近似于經驗總結。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恰當呢?以下是我?guī)痛蠹艺淼淖钚滦牡皿w會范文大全,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有關博物致知的心得體會實用一

現(xiàn)在我們已經來到了省博的入口處,湖北省博物館這幾個餾金大字是董必武同志于1960年題寫的。大家請看那邊那幢建筑是于1999年才竣工的編鐘陳列館,它是我國迄今規(guī)模最大,門類最齊全,功能最完備的古樂器陳列館。想必大家都非常想聽一聽這天外來音。我們不妨先去參觀其他文物,最后有足夠的時間再來欣賞編鐘音樂。大家請隨我往這邊走,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今天主要參觀的一個展廳,曾侯乙墓展廳。我們首先看到的就是曾侯乙墓的槨室模型,它分為東中西北四室,每室的低部都有一個門洞是用來連接各室的,其形制有點象我們現(xiàn)在住房的三室一廳。東室放有墓主棺和八具陪葬棺,中室置青銅禮器,著名的曾侯乙青銅編鐘就是從這里出土的。西室放有13具陪葬館,北室放有兵器,車馬器,竹簡等。

曾侯乙墓是鑿石為穴的豎穴式墓葬。整個墓室東西長21米,南北寬16.5米,總面積220平方米,據殘存的封土推算其下葬深度約為13米,這與同時期的墓葬相比規(guī)模是較大的。

如此規(guī)模宏大的墓葬,其墓主人是誰呢?我們在出土的青銅器上共發(fā)現(xiàn)了‘曾候乙’三個字208次。所以我們斷定墓主就是曾候乙。大家請看這個,它是根據墓內頭骨制作的墓主復原像,我們可以看出墓主是大約42—43歲的男性,其顱骨特征與中原商代人種特征最為接近。

接下來這件造型奇特的物品叫鹿角立鶴。大家可以看到它是由鹿角鶴身和鳥翅膀組合而成的是人們想像中的一種仙鳥。它出土時在主館的東面,頭向著南方,可能是意在引領墓主人的靈魂升天或祈求神靈保佑吧。它的鑄造工藝考究,頭顱和鹿角鍍金裝飾,脊背和雙翅周邊鑲嵌綠松石,但因為年代久遠我們已經不能再見它的光彩了,但是我們仍然能夠通過它獨特的造型想像出當時的青銅鑄造技術已經相當發(fā)達了。

請大家隨我繼續(xù)往前走。這里陳列有許多當時貴族們吃飯用的食器,這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九鼎八簋。鼎是中國古代食器當中使用最多的一種,它不僅僅是食器同時也是很重要的禮器。先秦時期人們對鼎是特別重視,在祭祀天神、地邸、先祖等重大儀式中,鼎供奉牲肉,簋供奉糧食是最重要的祭器。曾候乙墓出土的鼎有正鼎、蓋鼎等很多種,在眾多的鼎中,正鼎的個數(shù)以及和其他食器的組合往往是用鼎者財富、身份、權位的象征。在曾候乙墓出土的食器中,最主要的就是內外能夠反映禮制和曾候乙身份的中室出土的九鼎八簋。它們制作精巧,保存完好,十分珍貴。簋在祭祀,宴享等祭祀活動中與鼎配合使用?!吨芏Y》規(guī)定,在儀式中,貴族按其身份等級享用單數(shù)的鼎和雙數(shù)的簋。例如士用三鼎二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卿大夫用七鼎六簋,諸侯用九鼎八簋等。曾候乙墓出土的九件正鼎八件銅簋正好與他身份相符。這套九鼎八簋已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大家都知道青銅冶煉技術是我國先秦文明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商代就已經成熟,周朝繼續(xù)發(fā)展,在公元前5世紀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曾候乙墓出土的青銅器群正是這個巔峰時期的代表。

大家看這里,它叫鑒缶,是這個墓里出土的一件比較精美的禮器,我們先來看看它的外表,他造型端莊凝重,周身滿飾蟠璃紋飾,四個足是昂首張口的怪獸,鏤空的孔蓋是繡雕夔龍。其實它不僅經看而且還有妙用呢!使用時,先用這四個環(huán)把中間的缶拉出來,在鑒里放入熱水或者冰,在缶里放入酒,在把缶拉入鑒中,鑒缶就可以工作了,既可以溫酒又可以冰酒,怎么樣是不是很奇特呢?而且這里還有一個過濾器是用來過濾酒中的殘渣的,各位是不是要驚嘆于古人的創(chuàng)造力了呢?

下面我們將要去的地方就是大家期待已久的編鐘陳列處了,編鐘是我們湖北省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大家看,這個龐然大物就是編鐘了,它是整個墓里最為壯觀驚人的,這個巨大的鐘架是銅木結構,呈曲尺形,長7.48米,寬3.35米,高2.73米,蔚為壯觀。六個青銅佩劍武士和八根圓柱承托著七根彩繪木梁構成曲尺型鐘架。架及鐘鉤共246個構件,鐘架分為三層八組懸掛有65件青銅件。上層是三組紐鐘,共19件,中層為三組鏞鐘,共33件,下層為大型鏞鐘兩組,共12件。大家數(shù)一數(shù),下層是不是多了一口鐘,而且它還與其他的鐘不同?那是楚王博鐘,為了紀念他們的情誼,便拿走了原來懸掛在那里的輜鐘,而把它懸掛在下層居中的位置。

編鐘是音樂史上的一個奇跡。首先它是一鐘雙音,按照鐘體上的標音銘文所示,分別敲擊鐘的正鼓部和側鼓部,一口鐘能發(fā)出相差三度的兩個音。那么一鐘雙音的奧秘在哪里呢?大家請看編鐘的兩側有棱,發(fā)音時,棱和對鐘起到不同的阻隔作用,所以就出現(xiàn)了一鐘雙音的現(xiàn)象。另外角鐘還有一個優(yōu)于普通圓口中的地方,那就是尾音不長,這樣才能奏出旋律優(yōu)美的音樂。全套編鐘有深沉渾厚的低音,鏗鏘圓潤的中音,清脆響亮的高音。其音域跨5個八度音程,它把宮商角紫羽五音發(fā)展成1234567七個音階,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

現(xiàn)在大家是比是特別想聽一聽這天外來音呢?我們在旁廳設有編鐘演奏廳,現(xiàn)在大家可以去領略一下了。到這里我的講解就結束了,現(xiàn)在是10:30大家可以先聽一下編鐘演奏,然后再自由參觀,湖北省博物館除《曾侯乙墓》、目前還舉辦有《楚文化展》、《鄖縣人》、《屈家?guī)X》、《盤龍城》、《書寫歷史》、《秦漢漆器藝術》、《梁莊王墓》、《古代瓷器專題展》等十多個展覽,大家可以隨意參觀。12點我們在省博的大門口集合,祝大家玩得盡興游的順心。

有關博物致知的心得體會實用二

剛來到海南博物館大門的時候,心情非常激動;高興。遠遠看去一棟莊嚴宏偉的大樓豎立在我們的面前,我深呼吸,聞到了一股濃厚又古老的氣息,仿佛又回到了古代。這些氣息不是來自里面的國寶嗎?我?guī)М惓<有那檫M入了博物館的展廳,剛進到展廳,我嚇了一跳,展廳里文物一件件安安靜靜的躺在那里,在展廳里沒有人喧嘩;打鬧,只有照相機和安靜的人們在慢慢的觀賞它們的美麗,雖然它們常年沉睡于土里,但他們的色澤和光華是泥土掩埋不了的。要不然它們不會被我們發(fā)現(xiàn),更不會出現(xiàn)在展廳里。

海南省博物館能讓參觀者穿越時空隧道,領略海南島的歷史奇觀、古代文明及海南島人的精神。

博物館分為4個參觀區(qū)。

第1個是介紹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海南省各族人民時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和文化空間。包括民間文學、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傳統(tǒng)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還有定期舉行的傳統(tǒng)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的場所,如歌圩、廟會、傳統(tǒng)節(jié)日慶典等。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突出特點是有傳承性、民眾性,是一種“活態(tài)”的文化。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等方面的價值。本館所展示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有:傳統(tǒng)表演藝術、民俗活動、禮儀、節(jié)慶、傳統(tǒng)手工技藝等。

第2個是介紹三件文物都是國家珍貴文物,其中亓北古劍為國寶,三件文物都夠得上重器之稱。

三件珍貴文物重在于承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科研價值,代表了古代中華民族的工藝水平;閃耀著歷史之光、民族靈魂之光、先民智慧之光、中華文化底蘊之光。本廳展示的三件文物,為海南省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

第3個是介紹海南先民自各個時期移民而并未繁衍發(fā)展,用自己的智慧創(chuàng)造了絢麗多彩的海島移民文化。漢代的開始,隨著中央封建統(tǒng)治不斷加強,或有將士揮師南下。開疆拓土;或有逐客萬里披荒,開啟文明;更有海南名士巍然崛起,彪炳古今,創(chuàng)造了瑰麗奇特的海南人文歷史。近代以來,海南得風氣之先,濃郁的海洋氣息和異域風情彌漫在海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瓊崖革命23年紅旗不倒的英雄主義精神更是激勵海南人民奮斗的動力。

第4個是介紹在中華民族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海南先民用自己的智慧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在這片熱土上留下了較為豐富的文物寶藏。近年來,隨著我省文博事業(yè)的長足發(fā)展,全省各級博物館的藏品也不斷增加。本展館薈萃了海南全省博物館館藏精品文物近百件,有渾厚凝重的銅器、絢麗奪目的陶瓷器、筆墨精妙的書畫等。這些文物是海南歷史和文化的重要見證。它們濃縮地再現(xiàn)了海南古代文明的發(fā)展軌跡,展示其同祖國大陸源遠流長的密切聯(lián)系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我離開博物館后最大的感觸是:我國的國寶不能掉入任何人手里,因為這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繁榮富強的見證,也是中華人民的財富,是中國的魂。

有關博物致知的心得體會實用三

寒假來了,終于有足夠的時間依照自己的興趣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真好。

恰好深圳博物館有特別的展覽——吉金鑄史——青銅器里的古代中國,專門展覽青銅器的。青銅器,古時稱“金”或“吉金”,是重要的文物研究門類之一。最近我特意去市民中心東翼的博物館新館,參觀這些神奇的“鑄史”。

說到博物館,我并不陌生。還記得我第一次去博物館是在小學一年級,那時,我剛知道博物館這個地方,恰好父母帶我去參觀。第一次相遇博物館,我以為那里挺好玩,就邀請相好的同學一起去。我們倆因為學識淺薄,并不知道那玻璃罩下的一件件文物有何價值,有什么意思。即便我從小對歷史有興趣,喜歡聽歷史故事,我還是走馬觀花,并沒有仔細參觀。

記得當時看那一件件文物,我只看好看的,尤其是那些玉石寶石,而青銅器陶器因為不光鮮耀眼而被我忽略了。歲月流逝,我日漸長大,一年又一年的學習與積累,使我對青銅器有了新的認識。雖說它沒有玉石金子閃亮好看,但也有自己的價值與美。我漸漸喜歡上了青銅器,也喜歡去博物館了。

如今,我再次來到博物館展廳,看到一件又一件青銅器,大小不一,形態(tài)各異,用途不同,我倒覺得親切起來。

看到在《國家寶藏》上介紹的文物,婦好尊,我不由得心生敬意。尊的主人婦好是中國有文字記載的第一位文武雙全的女戰(zhàn)神,戰(zhàn)績輝煌。我想象著她輔佐商王武丁的傳奇,似乎她的智慧和勇氣能穿越時空,令我敬佩。

再往里看,各式各樣的器具都依次展現(xiàn),小到拇指大小的擺件,大到一人無法舉起的大鼎,有吃喝用的器具,也有戰(zhàn)場上的刀劍。我在想,在科技水平極其低下的古代,我們的祖先怎么會創(chuàng)造出如此神奇的物品?相隔幾千年,我該怎樣參透其中的奧秘?

展品大多刻有銘文,我憑借自己對文言文的一些了解,細細讀起那文字。依據銘文,我大概知道了器物的主人是誰,它是用來干嘛的,那時發(fā)生了什么事。我還能從中知道很多我未學過的知識,我也更有興趣了解這些古代文物了。

再看外形,這些青銅器無不做工巧妙,其細膩的紋路讓我驚嘆,真的難以想象在那個落后的年代居然能造出如此精巧的器物,這不能不令現(xiàn)代人折服。

參觀博物館,欣賞吉金鑄史,我在青銅器里認識古代中國。這些承載著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輝煌文化的各類器物,實在值得我們去珍惜,去傳揚。這個寒假能參觀這么“遙遠”的展覽,我深感幸運,以后假期也會多多親近博物館。

有關博物致知的心得體會實用四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湖北大學旅行社的導游員小李,大家可以叫我李導。在這里我對大家光臨武漢市表示熱烈的歡迎,在接下去的時間里將由我為各位提供導游講解服務,我一定會盡力為大家提供優(yōu)質的服務,使大家在這次旅游活動中感到開心愉快并有所收獲。今天我將和大家一起走進湖北省博物館,徜徉于歷史的長河中,看荊楚風云,聽古曲清音,與古人對話。

湖北省博物館位于武昌東湖之濱,占地面積9100平方米,是我國十大博物館之一,同時是湖北省收藏、研究、展覽歷史和革命文物的中心。

首先我向大家簡單介紹下湖北省博物館的歷史,他籌建于1953年,“前身”是建國之初成立的湖北省人民科學館,1953年3月16日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在原科學館的基礎上,成立湖北省博物館(籌備處),并與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合署辦公;1957年正式成立省博物館。1963年1月正式更名為湖北省博物館。

他擁有著屬于湖北獨特的文化特色,大家知道我們武漢市楚文化的故鄉(xiāng),所以該館建筑具濃郁楚風,呈一主兩翼、中軸對稱。館舍由編鐘館、楚文化館、綜合陳列樓組成,這三個館分別是在99年、20xx年和20xx年對外開放的。

省博共收藏文物約70萬件,四大鎮(zhèn)館之寶為:鄖縣人頭骨化石、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可是由于今天時間的關系我們就只能重點游覽被稱為“天下第一劍”的越王勾踐劍。好,說話間我們現(xiàn)在來到的展有越王勾踐劍的楚文化館。請大家跟緊我的腳步。

楚文化館作為湖北省博物館展館的一翼,于20xx年12月建成開館。楚,既是國名,又是族名。楚國在公元前220xx年被秦國滅掉,立國約有八百年。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湖北發(fā)掘了五千余座楚墓,出土的大量文物展現(xiàn)了楚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楚文化作為先秦時期的一個區(qū)域文化,獨具一格、自成一體、博大精深,是構成先秦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展覽分為八個部分,集中地展出湖北地區(qū)出土的楚文物精華,力求全面展示楚文化的輝煌。 那么現(xiàn)在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的就是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該劍于1965年12月出土于湖北望山1號楚墓。劍全長55.6厘米,劍格寬5厘米,劍型挺拔、莊重,制作精良考究,保存完好如新,劍身上面滿飾黑色菱形暗紋,劍格的一面由綠松石鑲嵌,組成美麗的圖案,另一面則鑲嵌著藍色琉璃,整個裝飾顯得典雅、華貴。靠近劍格處有兩行錯金鳥篆銘文,內容為“越王鳩淺自乍用劍” ?!傍F淺”就是“勾踐”,這八字銘文準確無誤地標明了劍主人的身份和名字,使我們知道面對的是一件名副其實的稀世珍寶。越王勾踐劍出土時插在木質劍鞘里,出鞘時寒光閃閃,耀人眼目,劍刃薄而鋒利,令人贊嘆不已。平時我們只是在電視里看到閃著寒光的劍,今天大家可以一飽眼福了。

經現(xiàn)代儀器分析測定,勾踐劍為青銅鑄造,其主要成分為銅、錫、鉛、鐵、硫等。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劍脊的含銅量高,劍因此而具有較強的硬度,劍刃含錫量高,劍因此而更為鋒利。越王勾踐劍是一把采用復合金屬鑄造工藝制作的青銅劍。復合金屬鑄造工藝,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合金冶煉技術方面的重要創(chuàng)造,其工藝過程大致是先澆鑄含銅量高的劍脊,然后再澆鑄含錫量高的劍刃。大家知道銅的熔點高于錫,按熔點高低依次澆鑄,既不會使先澆鑄部分熔掉,又可將兩部分復合為一體,使劍剛柔相濟,既堅韌有加又鋒利無比。也許大家在見到越王勾踐劍之前,就已聽說此劍削鐵如泥,這并非夸張之說。雖然我們現(xiàn)在不能用這件國寶去削鐵,但我們在稿紙上測試時,驚奇的發(fā)現(xiàn)提劍輕輕一劃,便有數(shù)十張紙破開,真可謂名不虛傳,不愧為古代工匠巧奪天工的杰作。

越王勾踐劍作為建國以來湖北省出土的一件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其當之無愧的原因,不僅在于劍本身所具有的精美絕倫的工藝價值,還由于劍主人曾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一段顯赫的經歷,那便是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

勾踐是春秋末年越國國君,在位期間,正值個諸侯兼并戰(zhàn)爭連綿不斷的春秋晚期。地處長江下游的吳、越兩國,多年彼此征伐,互攻不休。越國當時在楚國的幫助下迅速的強大起來。越王勾踐曾經戰(zhàn)勝吳軍,吳王闔閭受傷而死。闔閭死后,其子夫差繼位,立志為父報仇。公元前496年,吳王夫差率精兵攻打越國大獲全勝,使越王勾踐淪為階下囚,被吳王扣押了三年。越王勾踐在忍受了三年的屈辱生活后回到越國,在大臣范蠡、文種的輔佐下,臥薪嘗膽、勵志圖強,用艱苦的生活磨練自己的意志。每天夜里,他睡在柴堆上,意志消沉時,就嘗一嘗苦膽以激勵自己,經過十年忍辱負重、十年韜光養(yǎng)晦,終于使越國由弱轉強。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率精兵滅了吳國,迫使吳王夫差以劍自刎,并進而成就了越國霸業(yè)。

他發(fā)奮圖強的精神經過兩千多年來許許多多仁人志士的繼承和發(fā)揚已經匯入了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寶庫。

越王勾踐劍,是迄今為止所發(fā)現(xiàn)的越王青銅兵器中唯一一件與勾踐有關的文物。它的出土曾引起我國文物、考古、歷史界的廣泛關注。在對越王勾踐劍的深入研究中,出現(xiàn)了有關越王勾踐劍的兩大難解之謎。

越王勾踐劍的第一個難解之謎是,地處長江下游的越國國君勾踐的自用劍,為什么沒有留存于越國故地,卻出土于千里之外的楚國貴族墓葬中?相信大家在參觀的過程中就已經有所察覺并有此疑問。一部分學者認為,這柄珍貴的青銅劍是在楚國滅亡越國的戰(zhàn)爭中,被楚國國君繳獲作為戰(zhàn)利品而流入楚國貴族之手的。而另一部分學者則認為,江陵望山1號墓的年代在楚滅越之前,因此,勾踐劍不可能是戰(zhàn)利品,而更可能是楚、越聯(lián)姻的禮品。據史書記載,越王勾踐的女兒確實是楚昭王的寵姬,勾踐劍也有可能是作為嫁妝入楚的。兩種觀點,誰更符合實際目前尚無定論。

越王勾踐劍的第二個難解之謎是千年不銹之謎。它埋入地下兩千四百多年為何不生銹?根據現(xiàn)代科學測定,劍的表面大部分地方含有不同程度的硫化銅。硫化銅可以防銹。因此,有的專家認為,當時人們已掌握了運用硫化銅進行表面防銹處理的先進工藝,這是越王勾踐劍之所以千年不銹的根本原因。但持不同意見的學者卻認為,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銹的真正原因在于其特殊的密封條件,并且浸泡于酸、緘適度的中性水中。專家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孰是孰非?又是一個難解之謎。

越王勾踐劍以其珍貴的歷史價值和工藝價值,無可辯駁地展示出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1973年,中日邦交正?;酵豕篡`劍曾作為首批文化使者東渡扶桑,赴日本展出。展出期間引起了日本國內巨大的轟動。當時擔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榮先生,對這件中國文物珍品表示了極大的興趣,并給予高度評價。日本《朝日新聞》社除廣泛宣傳報道外,還特意要求復制了一件,陳放于該社陳列室中,作為永久的收藏。我國著名的文學家,古文字學家郭沫若老先生在參觀湖北省博物館時見到這件文物珍品后,感慨萬分,曾賦詩一首:

越王勾踐破吳劍,專賴民工字錯金。

銀縷玉衣今又是,千秋不朽匠人心。

兩千四百年前,我們祖先用智慧、血汗創(chuàng)造了令人矚目的古代文明。作為今人的我們,應該繼承先人留下的這份珍貴遺產,再創(chuàng)造出新世紀的現(xiàn)代文化,向世人證明中國無愧于“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美譽。

好了,朋友們,湖北省博物館就為大家介紹到這里,希望這次歷史之旅能在您的心里留下深深的震撼,也希望不久以后能等到大家的再次來臨。相信大家一定會不虛此行!

有關博物致知的心得體會實用五

各位游客:

今天我們大家參觀的是陜西歷史博物館.這座博物館是在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對外開放,是目前我國規(guī)模最龐大設施最先進的國家級歷史博物館,占地面積有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56000平方米,用以展覽的面積為11000平方米,館內現(xiàn)有收藏品37萬件.這座博物館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的遺愿,由國家計委和陜西省政府共同投資1.44億元人民幣,所修建的一座藝術殿堂。

陜西歷史博物館的設計呢,是由中國建筑學界泰斗梁思成大師的關門弟子張錦秋女士所擔任.建筑的外觀為仿唐風格,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反應了一個輝煌時代的風貌;布局上,還借鑒了中國宮殿建筑"軸線對稱、中央殿堂、四隅崇樓、高低錯落、主從有序“的特點,突出了古樸、凝重并創(chuàng)造了一種古代帝宮與傳統(tǒng)園林相結合的氛圍,象征著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陜西歷史博物館的陳列分為《基本陳列》、《專題陳列》、《臨時展覽》等三大部分組成?;娟惲幸簿褪浅TO陳列,它為《陜西古代史》,系統(tǒng)地向我們大家展現(xiàn)了陜西自藍田猿人至鴉片戰(zhàn)爭的發(fā)展過程,突出了周秦漢唐等封建社會的盛世和陜西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就是序言大廳,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里的序言不是文字,而是巨型照片。奔騰咆哮的黃河和綿亙無垠的黃土高原,它既是古代陜西人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也是陜西歷史文化孕育、產生和不斷發(fā)展的基礎與前提。在這兩幅照片的背后,還陳列著中華民族人文初祖軒轅黃帝陵墓的巨照,標志陜西古代文明、中華古代文明的開端。這些用照片構成的無言之序,通過寬廣渾厚的場面,象征著陜西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綿延久遠,以及具有世界性影響的人文傳統(tǒng)精神。在廳中央我們看到的這尊巨獅,是來自于女皇武則天母親楊氏的順陵之前,它呢高大雄偉,勘稱為東方第一獅.在古代的時候,獅子與獅子的雕刻藝術是從阿富汗傳入的,因此呀,這尊獅子它不僅是陜西歷史文化反映,同時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 陜西古代史的第一個段落是史前史,時間范圍是距今約115萬年前至公元前21世紀。這一時期的每一段落都有重大發(fā)現(xiàn),文化高峰迭起年、并首尾相連,在全國突出地位。首先大家所看到的就是藍田猿人的頭像。她是1964年在藍田縣公王嶺發(fā)現(xiàn)的,是一位年紀約30多歲的女性。藍田猿人距今約115萬年,是迄今所知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在距今約20萬年左右人類就已經發(fā)展到了智人階段。陜西地區(qū)的大荔人便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在距今約8020xx年左右,人類就已經進入了新石器時代。老官臺文化是陜西境內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新舊石器時代區(qū)別主要有三個重要標志:一是學會了制造陶器;二已經定居并有了原始農業(yè);三是出現(xiàn)了磨制石器。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發(fā)展的一個階段。這類文化遺存由于是1920xx年首次發(fā)現(xiàn)于河南澠池縣仰韶村,因此得名。又因為在這類文化遺存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彩陶,所以叫“彩陶文化”。半坡遺址是仰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繁榮階段。后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男子取代女子,在社會中處于支配地位。人類就進入了父系社會時期。龍山文化就是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典型文化。這類文化由于是在1920xx年首次發(fā)現(xiàn)于山東省章丘縣的龍山鎮(zhèn),因此得名。又因為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灰陶,因此龍山文化也被稱為“灰陶文化”或“黑陶文化”。龍山文化之后,我國歷史進入了傳說時代,也就是歷史上所說的“軍事民主制時期”。黃帝就是這個時期一位杰出的領袖,他被尊為中華民族的祖先。每年清明,海內外的炎黃子孫來到黃帝陵尋根問祖,認同中華文化,愛國之情在這里升華,從而產生一種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黃帝之后,人類歷史上又出現(xiàn)了三位杰出的領袖,他們是堯、舜、禹。后來,大禹的兒子啟建立了夏朝。于此,中國便進入了奴隸制王朝的統(tǒng)治時期。夏王朝的政治中心在河南,陜西境內主要是周族的發(fā)生、發(fā)展與興盛。周族實際上經歷了周民族、周方國、西周王朝三個不同的發(fā)展階段。

現(xiàn)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個文物叫做“鼎”,它是奴隸制王朝鼎盛時期西周的一個青銅器。青銅是指銅和錫的合金,因顏色青灰而得名。而鼎呢,它本來是一種炊具,即煮肉的鍋,后來隨著禮樂制度的強化,鼎也逐漸成為一種權利和等級的象征。傳說夏禹曾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為政權的象征。以后就把取得天下叫做“定鼎”。春秋時,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就曾遣使詢問周朝九鼎的大小輕重,以后“問鼎”就成為企圖篡奪政權的代名詞。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成語“逐鹿中原”,“鹿死誰手”,“孰人敢來問鼎”等都與這件文物有關。鼎,一般可分為圓頂和方頂。圓頂一般為鼓腹,雙耳,三足,整個造型給人以穩(wěn)定、威武的感覺。所以,人們用獅胸虎足來形容它。而成語中的“大名鼎鼎”,“三足鼎立”,則是從另一方面反映了它的造型特征。青銅器上的紋飾是研究青銅藝術的重要內容,也成為中國藝術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青銅器上的紋飾可分為兩大類,即:動物紋和幾何紋??偟奶攸c是神秘怪誕,很難看懂。這是因為作器者本意是為了用它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說明他構思成功。

隨著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公元前771年犬戎族入侵,使西周走向滅亡。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但周王朝實際上已名存實亡了。中原大地上先后出現(xiàn)了“戰(zhàn)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的戰(zhàn)爭持續(xù)了200多年。公元前220xx年,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王嬴政“掃六合而蕩天下”,建立了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為了維護其統(tǒng)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全國范圍內統(tǒng)一了文字、貨幣、法律、車軌和度量衡等。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個貨幣就是秦統(tǒng)一六國之后的通行貨幣——秦半兩。上面的這些貨幣就是統(tǒng)一前六國的貨幣。貨幣的不統(tǒng)一大大地阻礙了經濟的發(fā)展。于是,方孔圓形的半兩錢便應運而生。古人講“天園地方”,并且是天包地,所以秦半兩就意味著“圓以象天,方以則地”。這種精神為以后兩千多年的封建統(tǒng)治者所接受,并一直保持到清末。

秦始皇號稱“千古一帝”,但同時他也是歷史上一位有名的暴君,殘暴的統(tǒng)治終于激起了人們的反抗。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xiāng)起義爆發(fā)了。隨后四年的“楚漢相爭”推翻了秦王朝的統(tǒng)治。公元前220xx年,漢高祖劉邦登基,漢王朝就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

漢朝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朝代,它的各項發(fā)展對中國歷史上以后各朝代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構成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也是在這個時候正式形成。中國懂得方塊字也是從這一時期起被稱為“漢字”。漢王朝成了當時世界最強盛的一個國家。所以,今天世界上許多國家還把“漢”作為中國和中國人的代稱。

現(xiàn)在請大家看這副“絲綢之路”示意圖。它中國最古老的一條貿易通道,也是橫貫歐亞大陸的一條貿易通道。它為東西文化交流、通商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溝通歐亞大陸的這條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是由西漢武帝時期的張騫開通的。張騫是我們陜西城固人,他于公元前138年應政府招募出使西域。經歷了十年時間和種種磨難,熟悉了西域的政治、軍事、地理、風俗民情。溝通了漢與西域各國的關系。因此史書上把張騫的這次出使、也稱為“鑿空”。公元前120xx年,漢武帝又先后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敖z綢之路”全長7000多公里,在中國境內4000多公里?!敖z綢之路”開通后,商隊往來不斷,經濟貿易十分活躍。促進了農業(yè)和科學技術交流,為中西文化開創(chuàng)了新紀元。由于這條路最先主要過往做絲綢生意的商人,所以把這條通道也稱為“絲綢之路”。通過這條道路,我國的絲綢不斷輸出。在當時的羅馬,中國的絲綢與黃金等價。因此,絲綢又被稱為“軟黃金”。從此,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了、黃瓜、蠶豆、核桃、芝麻、菠菜、黑米、獼猴桃等物產傳入我國。我國的種茶、鑿井、冶煉等生產技術也傳入西域。“絲綢之路”就好像一條絢麗而堅韌的紐帶溝通了亞歐大陸,也使世界上出現(xiàn)了兩顆明珠。從此,世界上就有了“東有長安,西有羅馬”之說。

漢王朝不僅有發(fā)達的經濟貿易活動,軍事力量也非常強大,1965年,從咸陽楊家灣的一座漢墓中出土了大批兵馬俑。這座漢墓屬于漢高祖劉邦長陵的陪葬墓。據同出的“銀鏤玉衣”推測,墓主人可能是漢初名將周勃或其子周亞夫。在楊家灣出土的俑群中,有騎兵俑583件,各種人俑1965件。這些漢兵馬俑大的身高48.5厘米,小的身高44.5厘米。大多數(shù)做武士打扮,個別做跳舞、奏樂、指揮等姿勢。拿這批漢兵馬俑與秦兵馬俑相比較,秦俑虎背熊腰,是赳赳武士的形象,時刻準備著出發(fā)去打仗。漢俑僅有秦俑的三分之一大,但靈氣十足,愉悅歡暢。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當時國富民強、和平安定和人民的悠然自樂。在秦俑里,我們從外形看不出有指揮官,但在漢俑里則可以看出;另一方面,軍陣形式也發(fā)生了變化。秦兵馬俑以步兵為前鋒,戰(zhàn)車為突擊力量,騎兵甚少。而漢兵馬俑中騎兵所占的比例卻大的多。漢王朝也正是憑借著這支強大的騎兵才戰(zhàn)勝了不可一世的游牧民族——匈奴。這也是世界歷史上農業(yè)民族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戰(zhàn)勝游牧民族。

經過四年的楚漢相爭,國力大大削弱。漢初“天子不能俱純駟,而將相或乘牛車”。意思是說,在漢朝初年馬匹很少,以至于找不到四匹顏色相同的馬為皇帝拉輦。而一般將相的車輛只能用牛羊拉了。但是漢王朝勵精圖治,養(yǎng)馬業(yè)得到了高度發(fā)展,使?jié)h代騎兵的馬源充足,所以漢代騎兵業(yè)得到了發(fā)展。楊家灣的漢三千彩繪兵馬俑就是一個有力的印證。

漢朝滅亡后,我國歷史進入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從公元220xx年北魏建立開始,到公元589年隋統(tǒng)一結束,歷時369年。這一時期政權更迭,戰(zhàn)亂頻繁,可以說是中國歷史和陜西歷史上依次偉大的大融合時期。公元581年,北周大將楊堅建立了隋朝。隋煬帝楊廣也是歷史上以為有名的暴君。公元620xx年,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唐朝。隋唐兩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也是陜西歷史文化的黃金時代,現(xiàn)代的海外華人自稱“唐人”,他們居住的地方稱為“唐人街”,反映了唐代對后世子孫產生的影響。

在唐時,人們的生活比較安定,就有更多的時間從事各種娛樂活動。打馬球便是其中的娛樂項目之一?,F(xiàn)在就請大家看這幅《打馬球圖》。這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馬球,也叫波羅球,球似拳頭大小,朱紅色,皮革制成,是由波斯,即今天的伊朗傳入我國的。這幅圖畫形象生動的描繪出了唐代馬球運動的精彩場面。畫面上有騎馬人物二十多個,他們足蹬黑靴,身穿窄袖長袍。前五個手拉韁繩,右手持月芽形球杖,有的驅馬掄球,有的反身擊球,姿態(tài)矯健,得心應手。其它騎手也姿態(tài)各異。場面生動,圍繞著滾動的小球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畫家巧妙的抓住了馬球運動的瞬間場面,使比賽的緊張氣氛溢于畫外。

在唐朝的時候,上至宮延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連婦女都愛打馬球。尤其是許多皇帝,都是馬球運動的愛好者,甚至成為馬球健將。據史料記載:唐中宗景豬年間,吐蕃派使者迎接金城公主,提出要與漢人比賽馬球,經中宗同意后,雙方展開較量。第一回合以漢人失敗而告終。這時一旁觀看的臨淄王,即后來的唐玄宗李隆基,親自率領球隊進行比賽。終于以精湛的球技轉敗為勝,一時在京城傳為佳話。唐代的皇宮禁苑大多筑有馬球場,有的貴族官僚還有自己的馬球場.唐代以后,馬球隊運動就開始流行全國,直到明朝末年才開始逐漸衰敗。近幾年來,在西安東郊也開展過。這幅畫的表現(xiàn)技法相當講究,極富真實感和立體感??梢娺@幅馬球圖達到的不止是惟妙惟肖的境界,而且也從一個側面再現(xiàn)了大唐時期國泰民安、繁榮昌盛的社會情況,再現(xiàn)了大唐雄風。

唐王朝的外交活動也是非?;钴S的。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就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另一幅壁畫《迎賓圖》。畫面上的前面幾個人是熱情的朝廷官員,后面三個人是外國和我國古代少數(shù)民族的使臣。經考證,三人中第一個是印度人,第二個是朝鮮人,第三個是突厥人。這幅畫形象的再現(xiàn)了唐代官員接待外國使臣的場面。反映了唐王朝活躍的外交活動以及同外國和我國少數(shù)民族友好往來的實況。大家請注意看,在這幅畫面的下角有一位個子比較矮的唐代朝廷官員,這就反映了唐代對人才是非??是蟮?。只要你有才能,不管長得個高或個矮,都會被重用。反映了唐朝“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社會風貌。

隋唐兩代都把長安作為其都城。隋時稱為大興城,唐時稱為長安城。規(guī)模宏大的都城長安可以說是那個偉大時代的明亮窗口。透過它,可以窺見當時世界第一強國的各個方面。隋大興城是少數(shù)民族建筑大師宇文愷設計并主持營建的。唐長安城是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葺完善起來的。從這幅唐長安城的平面布局圖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它氣勢宏偉,整齊劃一。全城共分為宮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大部分。城內以朱雀大街為中軸線,由十一條縱向的大街和十四條橫向的大街,把整個長安城劃分為108個小區(qū)域,稱為坊。正如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詩中所寫:“百千家似為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這種布局對以后各個朝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為亞洲一些國家如日本、朝鮮等規(guī)劃都城時所效仿。唐長安城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規(guī)模宏大。它總面積為84.1平方公里,人口超過一百萬。其面積是漢代長安城的2.4倍,東羅馬首都拜占庭的7倍,阿拉伯首都巴格達的6倍,明代長安城的9.3倍。它可以說是我國古代,也是世界古代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都城。城中的中軸線朱雀大街寬155米,而橫貫皇城自承天門至長樂門之間的橫街竟寬達440米,這也是中外所有都城中絕無僅有的。中華民族成長壯大到了唐代,充滿了開拓進取精神。因此對長安城的修筑不僅僅只著眼于實用功能的需要,還有著積極的精神追求。唐王朝也正是以其宏大的氣魄和泱泱大國的氣勢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吸引了各個國家的人們來到長安。當時居住在長安城的外國人和少數(shù)民族人數(shù)約5萬人。同時長安吸收融匯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創(chuàng)造了博大精深、輝煌璀燦、當時世界文化最高峰的唐文化。

唐代的手工業(yè)也是非常發(fā)達,唐三彩便是其中之一。它起源于西漢武帝時期。唐三彩并不專指三種顏色而是指多彩,因在唐代風行一時而得名。唐三彩是用黃、綠、赭.藍等多種彩釉組合裝飾成的一種鉛鈾陶器。它的制作過程是把高嶺土經過挑選、沖打、淘洗、沉淀、冶煉等工藝后,捏制成形,經修飾曬干后放入窯內。經過1000度左右燒制,待冷卻后飾以配制好的彩色釉料,再入窯中燒至900度后完成。西安是唐三彩的故鄉(xiāng)。在西安附近的唐墓中出土了不少唐三彩器皿。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唐三彩首先是一種冥器,慢慢地才發(fā)展成為一種日用品和工藝品。唐三彩之所以聞名于世,主要有兩大特點:一是以造型取勝。三彩中無論是生活用品或是房屋庭院乃至人物動物造型,都塑造的非常精美,用寫實的手法反映了唐代的社會生活,在藝術上達到了令人贊嘆不已的程度;二是以色彩贏人。三彩釉色雖簡單,但它經燒制過程中不同色彩的釉斑向下流動,互相浸潤后自然漫延,呈現(xiàn)出一種千變萬化,班駁淋漓,彼此交融,沒有明顯界限的裝飾藝術效果。優(yōu)美、流暢,具有一種和諧的古樸之美。正如杜甫名句所言“動人春色不在多”。有限的釉色構成了豐富的藝術語匯,使唐三彩成了世界聞名的古代工藝品。

公元960年,宋代趙匡胤皇袍加身定都開封。元、明、清分別建都南京和北京。陜西從此失去了京都地位,但仍然是封建王朝控制西北、西南的軍事重鎮(zhèn)。又由于周、秦、漢、唐的燦爛文化形成一種巨大的慣性,所以這一時期陜西的經濟文化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水準和發(fā)展勢頭。在這一時期也遺留下來了許多文物,現(xiàn)在呢,我們大家自由參觀一下,一會我們在門口集合。

有關博物致知的心得體會實用六

湖北省博物館は武昌東湖の浜に位置しています。1953年に建設計畫を立てました。1963年3月に現(xiàn)在の名前に決めました。湖北省の文物と標本の主要な収集、宣伝と研究機関です。近年の拡張、新築を経て、現(xiàn)在は時計陳列館(1999年2月)、楚文化館(20__年12月27日)が対外開放され、また総合館が建設中です。三館は「品」の字形をして並んでいます。いずれも高い階段、広い屋根、「覆闘」式の急勾配の屋根の楚建築スタイルです。そのうち、時計館の陳列面積は2400平方メートルで、楚文化館の陳列面積は2880平方メートルで、総合館の陳列面積は2.4萬平方メートルと予想されています。湖北省博物館の蔵文物は豊富で、約20萬件の蔵品は出土文物を主として、器類は主に陶、陶磁器、青銅器、漆木器、簡書、兵器、古楽器、金玉器、古代書畫、古銭幣などがあります。これらの文化財の中には世界中が注目する珍しいものや重要な科學資料がたくさんあります。その中の例えば新石器時代の京山屈家?guī)X文化の卵殻彩陶紡輪、天門石家河文化の玉人、玉鷹、盤竜城商代遺跡と墓から出土した大玉戈及び銅鼎、銅鉞、県戦國侯乙墓から出土した編鐘青銅器群及び16節(jié)透彫龍鳳玉佩、28宿天文畫像ポケット。雲夢寢虎地から出土した秦代の法律文書竹簡などは、きわめて高くて重要な歴史、科學、蕓術価値を持っています。

1.湖北省博物館の一級文化財400點余りは、主に以下の通りである。

2.戦國時代の越王勾剣は、1965年に江陵望山1號墓から出土し、越王青銅剣の首として知られています。

3.戦國時代の曽侯乙編鐘は、1978年に県の曽侯乙墓とともに出土し、計65件で、総重量は2500キロ余りである。

4.戦國時代の曾侯乙編馨は、1978年に県の曽侯乙墓とともに出土した。全部で32件あり、その上に音楽律文字が刻まれている。

5.戦國時代の青銅尊盤は、1978年に県の曽侯乙墓とともに出土し、酒器、尊盤口沿の透かし彫り模様は鋳造技術で作られました。

6.戦國時代の青銅器鹿角立鶴は1978年に隨州曽侯乙墓から出土し、想像上の縁起物である。

7.商代前期の玉質儀仗器大玉戈、1974年黃附龍城李家嘴三號墓から出土した。

8.商代打楽器の銅鼓は1977年に崇陽白霗から出土しました。我が國が今まで発見した一番早い皮鼓形の銅鼓です。

また、商人の陶鶏、大円鼎、戦國時代の虎座鳥架鼓、十六節(jié)龍鳳佩、金杯、南北朝の青磁蓮の花尊、唐の楽俑、明の金鳳冠などの一級文化財があります。

【振り子陳列館】

編鐘館は湖北省博物館の中で「展覧ホール」と「音楽ホール」が一體となっている専門館で、「曽侯乙墓出土文物陳列」展示ホールと古代楽器演奏ホールから構成されています。展示室には曾侯乙幕の出土品の中から選んだ400點余りの各種の逸品が陳列されている。コンサートホールと展示室はデッキで接しています。200人の聴衆(zhòng)を収容できます。

曽侯乙墓は1978年2月に出土し、発掘、整理した結果、出土した文物は1萬件余りで、中國の考古學史上の重大な発見であり、東周考古學のために新しい実例を提供しました?,F(xiàn)在、鐘館の展示室に陳列されているのは主に以下のような文化財です。

1.主棺、副葬棺、犬の棺の主棺は內棺一つ、外棺一つを含む。內棺は巨大な木材で作られた葬器で、出土時には重さが2トン半に達し、赤い下地漆箱の黃、金、灰、黒い漆の模様が描かれています。外棺の長さは3.2メートル、幅は2.1メートル、高さは2.19メートルで、重さは7トン半に達します。棺は十本の工字形の銅立てに十枚の板をはめ込んで構成されています。床の周りの銅の枠に固定されています。棺の蓋の周りには銅のボタンが十二個あります。周りには赤や黃色の模様が描かれています。內壁は素面の赤漆です。他に小さな副葬棺が二つあります。犬の棺が一つあります。

2.鹿の角立ち鶴は鹿の角、鶴の身、羽などからなる青銅器の貴重品で、各部位はそれぞれ単獨で鋳造して再び鋳造していっしょにいます。當時の高い青銅器の鋳造レベルを表しています。出土時、主棺の東側にあり、頭は南に向けて、二つの意味を表しています。一つは死者のために霊魂を守り、鬼を追い払い、二つは魂を護送して天に昇ります。

3.銅の洗面器の洗面器は、鋳造法を採用して銅の模様を形成し、全身に緑の松石を嵌め込み、鋳造技術は極めて特色があります。鋳造はめ込み法とは、あらかじめ鋳造した赤銅の紋様を、修整して青銅器の鋳型に入れて、鋳型に合わせて青銅液を鋳造して成形したものであると簡明に言います。赤銅の模様は青銅器體と緊密につながっていますが、赤銅の融點が青銅より高いため、銅の鋳造の設備と鋳型に対する技術が非常に要求されています。

4.鑑缶は乙の墓の中の精巧で美しい青銅禮器を侯して、古代に氷(溫)の酒を使う器具です。高さ63.3センチ、辺の長さ62センチ、重さは170キロです。全體の器は內外の二つの器物から構成されています。外部は鑑として、一つの缶を內蔵しています。透かし穴の蓋の中の方の穴を開けて缶の口のへりをカバーして、缶の底部は三つの穴を開ける丸い足があって、底部に三つの曲がった形の栓があります。中の一つの逆さフックには、活動栓が取り付けられています。円足を差し込むと、自動的に倒れて、缶の底部を引っかけます。使用時は、缶にお酒を入れてください。鑑と缶の間に隙間があるので、冬にお湯を入れてお酒を溫めることができ、「魔法瓶」になります。夏に氷を入れると、冷え作用があります。また、酒酸を防ぐこともできるので、まさに「大冷蔵庫」です。

5.九鼎八簋「鼎」は古代に肉類を煮る器と肉類を貯蔵する器として使われていました。三足二耳です?!阁工悉?、稷、コウリャン、稲などの食べ物を入れる器で、今のどんぶりに似ています。戦國時代、「鼎」と「簋」は配合用で、天子の祭祀の「鍋」「椀」です。曾侯乙の「九鼎八簋」は、一連の17件が國家一級の文物で、わが國の戦國時代の青銅鋳造技術が最高峰まで発展した代表作です。銅鼎の鋳造は非常に精緻で、一つの高さは35.6センチで、口徑は45.7センチで、重さは20キロです。周身は紋をいっぱい鋳造しています。銅虎も四匹鋳造しています。形は生き生きとしています。

6.尊盤尊は酒を盛る器で、皿は普通は水器として使います。二つは一つの器に合わせて、尊內はバニラの汁を混ぜた酒を入れて、祭祀の時は死體を捧げます。侯乙墓の中の尊の高さは33.1センチメートルで、口の幅は62センチメートルで、ディスクの高さは24センチメートル、幅は57.6センチメートルで、深い12センチメートル??冥蜷_けてラッパのような形をして、厚い外縁をひっくり返して、垂れ下がって、黏を飾って空の模様を通します。體の首はカンナの葉の形を飾ります瞿の紋様、カンナの葉は上に広げて、首の頂のかすかに外側の張の弧線と組み合わせて、調和がとれていてまた統(tǒng)一します。體は透かし彫りの蟠k紋で構成され、獣は尊頸に沿ってよじ登り、振り返って舌を吐く。尊敬の腹、高足はすべてきめ細かい蟠黏の紋様を飾って、その上裝飾の高い浮き彫りの縮れた竜の4條をプラスして、段階は豊富で、主な次序は明らかです。直壁の平底に、四龍形の足口に四角い耳が付いています。龔模様をあしらっています。お口のスタイルと同じです。耳の下に二つの扁形の透かし彫りの竜があり、竜頭が垂れている。四龍の間にはそれぞれ丸い彫刻式の蟠龍があり、初めて口の端に伏して、盤腹蟠の黏紋と呼応して、蟠k紋のいっぱいある滯り、硬直感を突破しました。出土時は盤內に置くことを尊び、二つの器物を一緒に置いて渾然一體となる。セットの器物の紋様は繁雑で、その精巧さは先秦の青銅器の極點に達します。特に、器の上の透かし彫りの裝飾はロストワックスで鋳造します。つまり、まず彫刻しやすいワックスを使って、絵の複雑な図案によって、丹念に蝋質の「尊盤」に彫刻して、「型」を形成します。それを特製の泥で包んで、泥が乾燥したら焙煎し、丈夫にします。同時にワックスを溶かして流失させ、「范」を得ます。最後に青銅溶液を「範」に注入し、「尊盤」にします。この発見は、二千四百年前の戦國時代の初期に、中國のろう抜き法鋳造技術が極めて高い水準に達したことを確認しました。

7.金器の曽侯乙墓から出土したのは、金杯、ナイフリーク、蓋、金杯、金のフックなど9つです。その中の金の杯の中で2156グラム、先秦の金器の中で最大で最も重い1件で、製作は精巧で美しいです。蓋には蟠k紋、陶紋、雲紋などがあり、その下には蟠k紋があり、三足は逆さまの鳳首となっています。出土する時の杯の中には透かし穴があります。ナイフが一つあります。重さは50グラムです。金のフックは古代の服飾部品で、全部で四つです。金の量は92%-93%です。

8.玉器の曽侯乙の墓から出土した玉器と水晶、ガラス、紫晶などのアクセサリーは全部で528件で、主に自主的な棺の中に出ます。玉器の作品は精巧で、平調彫刻、浮き彫り、透彫などの彫刻技法を採用して、種類の有壁、裝飾、?、串飾りなど、玉の質は白玉、碧玉、青玉などで、紋様は雲の紋様、谷の紋様、雙龍の紋様を主とします。

9.漆器はかつて侯乙墓から出土した漆器230件で、展示室には脫水処理された原本が少數(shù)あり、他の漆器は全部複製品である。

10.楽器の曽侯乙墓から出土した楽器は全部で8種類で、125件です。撥楽器類は五弦琴、十弦琴、瑟などがありますが、その中の五弦琴と十弦琴は我が國で初めて発見されました。吹奏楽器は6つあります。笙、排簫、橫吹竹管などを含みます。打楽器は閑靜、編鐘です。その中で最も注目されているのは、振替と振替です。

編鐘は中國の歴史の長い打楽器です。曾侯乙編鐘はボタン時計19件、寧波時計45件、楚王からの時計1件と合わせて65件あります。各ボタン鐘には銘文があります。全部で二千八百字で、內容は寧波鐘の正面に「曾侯乙一時」という五字があります。以外は全部音楽學の內容です。甬鐘は全部長い回廊で、鼻があって、下の階の寧波時計、間違って赤い銅の模様を埋め込んで、殘りの各部分の紋様は浮き彫りの蟠k紋です。編鐘の総重量は2500キロ以上で、柱の長さは7.48メートル、幅は3.35メートル、高さは2.73メートルです。橫梁の両端には、レリーフや透かし竜模様や花弁模様のブロンズのカバーが飾られています。中間下層の梁にはそれぞれ三つのサーブル銅人がいて、それぞれ頭と手で重さを支えます。中部にはそれぞれ銅の柱があり、梁を支えて補強しています。曾侯乙編鐘は鋳造技術においてすでにかなり高い水準に達しています。分析によると、65個の銅製の鐘は全部陶範で範を分けて鋳造したもので、模様は金型でひっくり返して作ります。金屬成分の配合比が合理的で、時計の外形寸法規(guī)格及び予熱鋳型、延期脫範、鋳型と金屬余熱を利用して均一焼なましを行い、金屬組織を改善し、焼き入れ、焼き戻しプロセスを改善し、オーディオを調整するなどの工蕓手段によって、編鐘音響効果が素晴らしいです。鐘を編む時、小槌や木の棒をたたいて鳴きます。音色は澄んでいて、優(yōu)雅で美しいです。音響學に関する研究によれば、この時計の音階構造は現(xiàn)代の七音階と同じであり、変化音もあり、完全な半音階がある。それは中國古代の宮、商、角、徴、羽の五聲だけではなく、変宮、変徴も含まれています。7つの音の間には5つの中間音がありますので、完全な12音律が形成されています。全編鐘の音域は5オクターブ半に達しています。その中の3つの半オクターブはそろっています。いろいろな曲を回して演奏することができます。

國の新石器時代のために生まれる。當時人々は労働の中で石の衝突によって発生する音もますます感動させることができることを発見しました。數(shù)百年の変化を経て、この石は次第に宮廷楽器になりました。曽侯乙が編んだのは全部で32元で、石灰石と大理石からできています。出土する時は馨片が多く既に砕けた。専門家は音を測ることによって、フルセットの馨を複製します。馨架は青銅製で、二つの錯金紋の首の長い怪物を座にして、上に二本の金の模様があることを置いて、両端は竜の形の円の棒を透かし彫りにして橫の梁にします。馨架は保存が良好で、振替配列の情報を提供している。音楽に関する銘が刻まれているのは音楽史を研究する貴重な資料です。振替の展示室に陳列されているのは、振替の複製品で、馨架がオリジナルです。セットの音域は3つの半八度で、一番小さいのは一番高い音で、ピアノの最高音に相當します。編鐘音域は5オクターブで、2オクターブが欠けていて、3オクターブ半になっています。編鐘高音域の不足を補うのにぴったりです。わが國は古代、編鐘と編馨合奏を「金石の聲」「金聲玉振」と呼んだ。

【楚文化館】

楚文化は中國の先秦時代の地域文化で、湖北は楚文化の「揺りかご」と呼ばれています。前世紀の50年代から、湖北はいくつかの古代遺跡と墓を発掘して、多くの重要な考古學の発見を得ます。特に、前世紀60年代以來、考古學者は江陵楚都紀南城、江陵望山、沙冢、雨臺山及びナツメ陽九連基地などの楚墓及び黃石銅綠山古鉱冶遺跡などを発掘し、數(shù)十萬人の文化財を出土しました。楚文化館は我が國の最初の全面的に楚文化の輝かしい成果を反映したテーマ展示館で、館內は文化財を主として、模型を補佐して、400余りの文化財の貴重品(楚文化財を主とします)を展示して、それぞれ「開拓地」を設けています。

有關博物致知的心得體會實用七

各位來賓:

天一閣博物館位于寧波市月湖之濱的天一街上。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榮獲國家aaaa級旅游風景名勝區(qū)。

天一閣博物館是一座由天一閣藏書樓為核心,藏書文化為特色融社會歷史、藝術于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天一閣藏書樓自明代創(chuàng)建以來,至今已有440多年的歷史了。它以藏書文化為特色,素有“南國書城”的美譽。博物館總占地面積約3.1萬平方米,環(huán)境優(yōu)雅、園林精美、建筑古樸,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總體布局由藏書文化區(qū),園林休閑區(qū)和陳列展覽區(qū)三大功能區(qū)組成。

西大門

各位游客,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天一閣的西大門,首先印入我們眼前的是一對清代的石獅子。這對石獅子是清代的時候,浙東工匠的作品。它們原本守護的是寺院,“下崗”后“再就業(yè)”,來到了這里。后面的木門是清代的木結構建筑單體,1980年遷建過來的。平面三開間,硬山式屋頂,五層馬頭墻。

請各位朝我手指的方向看去,“南國書城”四個大字,是我國著名的寧波寧海籍國畫大師潘天壽在1962年的時候所寫的。這個匾額所用的字體是隸書。由于寧波在中國的南方,故城“南國”?!凹t豆生南國”,書乃讀書人的相思物,從這個角度來講,成為南國也是十分恰當?shù)?。“書城”的意思是,一座以書筑成的城,一座為書的安全而筑的城?/p>

請大家看下面的這幅對聯(lián):天一遺形源長垂遠,南雷深意藏久尤難。這幅對聯(lián)是由當代版本目錄下泰斗,上海圖書館原館長顧廷龍先生,1981年78歲時專門為天一閣書寫的。用的是“鐘鼎文”。所謂“鐘鼎文”,那是很久很久以前,商周時期的華夏先民刻在青銅器如鐘、鼎之類上的文字,說他是文字,其實說是符號似乎更確切一些。這幅對聯(lián)上聯(lián)說的是天一閣藏書時間悠久,藏書規(guī)矩、藏書精神可師可法。下聯(lián)說到的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黃宗羲登上天一閣后的感嘆心情。黃宗羲號南雷,在清代康熙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73年,破例成為了第一個登上天一閣藏書樓的外姓人,后來應天一閣傳人的請求寫國一篇專記《天一閣藏書記》,落筆就寫了四個“難”字:“嘗嘆讀書難,藏書尤難,藏之久而不散,則難之難矣。

后面的一副對聯(lián)則為近代文學家、原文化部部長郭沫若所書,上聯(lián)是:好事流芳千古;下聯(lián)是:良書播惠九州。郭老先生曾于1962年10月連訪天一閣兩日,高度評價了這座文化寶庫的重要價值。

請大家抬頭,上面還有一塊匾額,“天一閣”,這個匾額的字體是楷書,沒有落款。據天一閣人講,是從唐代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字帖中一個字一個字挑出來,并做技術處理。

范欽銅像、溪山逸馬圖(這一段對范欽僅做簡單介紹,具體的可以選擇在車講完成)

進門后請大家往后看,這幅對聯(lián):建閣閱四百載,藏書數(shù)第一家。是由寧波本地的大書法家沙孟海先生在1963年提寫的。看完這幅對聯(lián),請大家回過頭來看這個銅像。這個銅像就是天一閣的主人范欽。范欽,字堯卿號東明,浙江寧波鄞縣人。他年幼時并不聰明,但在祖父和叔父的教誨和熏陶下,自幼苦讀四書五經及名家書籍。家族中沒有的書,他就到各藏書家那里去翻、去借、去抄。由于他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的求學,23歲時首次去杭州參加鄉(xiāng)試,就中了舉人。27歲進京參加會試,中了貢士,在殿試中入選第二甲,賜進士出身,列三十八名。

范欽中進士后不久,就出任湖廣隋州知府,屬一級地方長官,在這等級制度森嚴的明朝是較少見到的。此后,范欽到處做官,足跡踏遍了當時的大半個中國,直到明嘉靖三十九年升兵部右侍郎,同年十月辭去官職,回到寧波。范欽的官宦生涯,為他的藏書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銅像后面照壁上的這幅圖,叫做溪山逸馬圖。畫面高2米,長4.9米,是一幅堆塑作品,是已故寧海籍民間老藝人胡善成先生的堆塑作品。據說這種堆塑是用蚌殼灰、稻草灰和泥等堆塑刻畫出來的,非常繁瑣復雜,十分精巧。我們仔細看這幅作品,八匹駿馬在溪邊休息,形態(tài)栩栩如生。畫面造型粗看覺得比例失調,其實是充分運用了中國傳統(tǒng)繪畫技巧,突出了畫面。天一閣的堆塑作品,絕大多數(shù)都是胡善成先生的力作。這幅溪山逸馬圖,一下子把人們的視線緊緊鎖定在這好似無意間安排的審美空間內,避免了南北兩側視線內高大建筑對小庭院的壓迫感,構思之精妙由此可見一斑。1983年3月23日,柬埔寨國王西哈努克親王參觀天一閣時,大大夸贊了這個堆塑作品,不止合影留念,還用自己帶的相機,從不同角度拍了10多張照片帶就去留作紀念?,F(xiàn)在請大家往上看,跳斗上還雕有“三國演義”等戲劇人物。參觀完這塊照壁后,我們從旁邊的直門“春隨人意”中進去參觀。門楣上的“春隨人意”四個字著名的紹興籍園林藝術家陳從周先生題寫的。

東明草堂

各位來賓,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這個照壁,也是胡善成老先生的堆塑作品,有人說是四不像,有人說是麒麟,天一閣人說是“獬豸”。據史書記載,獬豸是頭獨角獸,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據說能辯是非曲直,看到人打架什么的,就用角去頂壞人,是正義的象征。古代各朝的執(zhí)法官員的衣服上也繡有獬豸的圖案。

現(xiàn)在我們轉過頭來看這個叫做東明草堂宅子,原是范氏司馬第前宅的中廳和主客廳,因范欽自號東明,所以稱東明草堂,又稱“一吾廬”。原建筑是五開間,但是已經被毀?,F(xiàn)在的建筑是由清代道光年間的木結構房子于1980年改建而成的,面闊三間,單層硬山式建筑。東明草堂是范欽早年的藏書樓,后來藏書越來越多放不下了,就建造了真正的天一閣寶書樓,這里就成為了會客廳,現(xiàn)在主要用來接待一些重要領導。

范氏故居

各位游客,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這個宅子,是范氏故居,是范欽宅地的東廳,是其后代原來居住生活的地方?,F(xiàn)建筑為清道光九年重建。范氏故居處于高墻環(huán)繞的天一閣藏書樓之外,做到了生活區(qū)與藏書去相互隔離,這是范欽為保護藏書而精心安排的。在進入故居之前,我們看到的這幅對聯(lián)“佳釀滿瓶書滿架,山花如繡草如茵”是凡是后人范永祺所寫的,從這個對聯(lián)中,可以看出他的自豪、自足、自得其樂、自我陶醉?,F(xiàn)在請大家跟我進入范氏故居,左邊主要是一個藏書樓的“情景再現(xiàn)”,我們主要來看一下右邊。這里有三個人物,涉及到了一個典故。話說當時80歲高齡的范欽走到了生命的終點,彌留之際,他把大兒子范大沖和二媳婦叫到床前,他把遺產分為了兩份,一份是白銀萬兩,一份是一座樓和一樓藏書,讓他們挑選。兒子范大沖善解父意,選擇了全部藏書,并表示愿意再投入,以增加藏書并保護和修繕好天一閣。也是從范欽的這一次分家產開始,天一閣的藏書制度更加嚴格,制定了很多的規(guī)范,如:代不分書,書不出閣;煙酒切忌登樓;女子不得登樓等等。關于這個女子不得登樓,還有一段凄美的故事,我們稍后再講。

寶書樓(天一閣)

各位游客,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地方就是真正的藏書樓,天一閣,也叫做“寶書樓”,是范欽存放書籍的明代老房子。這是一座重檐硬山頂建筑,坐北朝南,前后開窗空氣流通。六開間的西間安排上下行走的樓梯,東間樓下放雜物,樓上空著,用來隔潮,因為寧波屬于海洋性季風氣候,夏秋之際多東南方向來的臺風,濕度很大,對保存藏書非常不利。樓下其余房間當初是用來會客的,現(xiàn)在中間放的是范欽的銅像。而樓上中間的四間便是真正的藏書之地。六開間的房屋格局比較少見,因為中國傳統(tǒng)的房屋講究的是對稱,以中堂為軸,兩邊對稱,因此間數(shù)為奇數(shù)而不是偶數(shù)。

天一閣的這個“天一地六”的模式,在清代的時候,獲得了乾隆皇帝的垂青,指令收藏四庫全書的故宮文淵閣,圓明園文源閣,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等七處藏書樓,都要仿照天一閣的式樣和結構建造。

看到這里,可能有人會問,那么為什么天一閣會叫做天一閣呢。關于天一閣的命名,一般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范欽在讀書時看到《易經》中,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說,他認為書最怕火,而水則能克火,受啟發(fā)而設置了這座樓,并取名天一閣。關于這個說法,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天一閣的天花板的藻井圖案,都是古代的水紋和水獸,也象征了以水克火。另一種說法是,源于道家的“天人合一”而成為天一閣,所以樓上書櫥編號有“日、月、星辰”等字。

天一閣建成后,也經過幾次修葺。最大的一次修葺是在1933年9月18日臺風刮塌天一閣東墻后,范氏無力維修。鄞縣文獻委員會發(fā)起組織了“重修天一閣委員會”,共計工作人員30人。重修天一閣委員會制定了簡章和辦事細則,向社會各界募捐,至1937年6月,維修工程完工,共收捐款2萬多元。從這次修繕開始,私家藏書樓天一閣逐漸向公共藏書樓方向過渡、發(fā)展。1949年寧波解放,范氏后人將天一閣捐贈給國家。

現(xiàn)在請大家回過頭來看一下天一閣前面的假山泉石。郭沫若先生是這樣形容的:林泉雅潔多奇石。天一閣前的假山與水池占地面積很少,但非常精致,論年齡,水池比假山年紀大,因為水池是范欽造天一閣的時候挖的,為什么要挖這個水池呢,還是那句話,寓意以水客火。水池邊上的假山石頭上有“天一池”三個字,是1934年修葺天一閣的時候刻的。

旁邊的這些假山是在清代康熙年間,由范欽的后裔范光文增加的。假山的年齡與假山旁邊的那顆三叉大樟樹差不多,因為樟樹也是那個時候種的,大概算算,也有300多歲了。說到假山,大家都知道在蘇州園林中,大多數(shù)取材于“皺透漏痩丑”的太湖石為主,而這里的假山則是就地取材,用的是產于寧波海濱和島礁上的海礁石。

總體來說這里的假山造型以“福、祿、壽”作總體造型,用假山石頭堆成九獅一象等。我們重點把目光集中在這塊石頭上,這塊石頭叫做美女照鏡。關于這個石頭,就涉及到天一閣的其中一條規(guī)范“女子不得登樓”。話說當時有個美女叫做錢繡云,是寧波知府邱鐵卿的內侄女。據記載,錢繡云是一個酷愛讀書的聰明才女,為了能登上天一閣讀書,就托邱太守為媚,與范氏后裔范邦柱秀才結為夫妻,婚后的繡云以為可以如愿以償上樓看書了,但她萬萬沒想到成了范家的兒媳婦還是不能登樓看書,因為族規(guī)不準婦女登樓。說是古代婦女的一大職責是下廚房做飯,跟火打交道,而書最怕的就是火,所以婦女不得登樓。最后她含恨而死,就變成了這塊石頭,日夜守望者天一閣。

尊經閣

各位游客,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是天一閣的北面,眼前的這個建筑叫做尊經閣。尊經閣原來是寧波府學(孔廟)的藏書樓。1935年,因建造體育場,寧波府學(孔廟)被拆掉,尊經閣也無處安身。而天一閣在那個時候,剛好在做大規(guī)模的修葺。重修天一閣委員會便征購了天一閣北面的房屋,把地面修平后,將尊經閣移建到了這里。

話說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有些媒體記者、游客把尊經閣錯認為天一閣,將尊經閣的照片刊登在報紙上,報道說現(xiàn)在的天一閣如何如何啦,鬧出了好多笑話來。說到主要原因,還是得歸咎于天一閣是在太樸實,太不起眼了,而尊經閣飛檐翹角,巍峨壯觀,門前蹲了兩只石獅子,還有一棵碩大的廣玉蘭,非常氣派,太符合他們心中想象的天一閣了,于是就張冠李戴了,天一閣人對于這個事情,可以說是哭笑不得?,F(xiàn)在的尊經閣主要用來收藏天一閣內部用的工具書,延續(xù)了它的藏書功能,樓下通常用來接待貴賓觀賞館藏古籍和字畫。

明州碑林

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尊經閣周圍的這些墻壁上的石碑,被統(tǒng)稱為“明州碑林”,一共有173方,其中近80多方是1953年從寧波府學、縣學等處遷移過來的。把出土的或被廢置的古代碑碣集中起來建成碑林,這是保護文物行之有效的一種方法。半個多世紀來,寧波各地的碑石移到這里才得到有效的保護。碑文記載了寧波歷代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和教育等情況,成為了“刻在石頭上的地方史書”,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

在這個明州碑林的圍墻邊上,以前有一個北大門。民國時期一度作為進出天一閣的大門。1949年3月12日下午,蔣先生第二次來天一閣,也是他最后一次來天一閣,由蔣經國、沙孟海等陪同,從這個大門進入了天一閣。他對當時的范氏后裔說,要好好保護天一閣,將來總有用。

千晉齋

各位游客,夸過這道小門,我們就直接從明代跨進了中華民國時期。這三間平屋叫“千晉齋”。這塊“千晉齋”的匾額是寧波慈溪書法家錢罕在1935年所題。門前掛的是一幅竹刻對聯(lián)“石潭白魚自出沒,草屋老樹相因依”,是清代趙之謙所書。我們一般看到的楹聯(lián)都是木刻的,竹刻的比較少見,像這么大的竹刻楹聯(lián)更是少之又少,這大概與寧波奉化盛產大毛竹有關。

各位游客,現(xiàn)在我們進入千晉齋。它有三個展廳,首先看到的這間藏有樣式大小不一的晉磚的是真正的千晉齋。這個房子的由來,同樣得追溯到20世紀三十年代。1931年,同大多數(shù)中國城市一樣,寧波成的城墻被拆毀,出土了大量漢晉由來的古城磚,寧波的文化人士紛紛前往挑選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的拿回家珍藏,以做研究?;貙幉ǘ仁罴俚鸟R廉發(fā)現(xiàn)其中大量的漢晉古磚價值很高,故收集了很多。因其所藏多為晉磚,故藏室命名為千晉齋。1933年天一閣重修時,馬廉將自己收集的數(shù)百塊古磚全部捐贈給了天一閣。天一閣特別建造了一個屋子用來陳列,依然稱為“千晉齋”。此后,凡有古磚出土,或者有收藏家捐贈,都存放在這里,這些古磚見證了寧波城市的發(fā)展。從此,“千晉齋”成了天一閣的一個組成部分,迄今已有80多年的歷史,這是馬廉先生對寧波歷史文化的一大貢獻。

第二個展廳展示了寧波許多著名的藏書家捐獻給天一閣的部分收藏品,其中有馮真群、張季言等藏書家的獻書詞,表達了他們將辛勤積累的藏書與天一閣并存和造福于后人的良苦用心。

最后一個展廳是歷代登上藏書樓的著名學者的事跡介紹。第一個破例登上天一閣的外姓族人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黃宗羲。他在康熙十二年登上天一閣,范氏后代規(guī)定,非各方齊集,任何人不得擅開。黃宗羲不僅閱讀了天一閣的所有藏書,并且還為天一閣的藏書編制了目錄。其他這些都是后期有幸登上天一閣的學者的介紹。

東園、明池

各位游客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是東園,它原本不屬于范家范圍,是政府為了適應旅游需要而擴建的。從1959年開始平整土地,種植竹木,知道1986年才算是正式完工。由于在天一閣的東面,古稱東園。東園以假山、水池、樹木、亭閣為主題,環(huán)境優(yōu)美。寶書樓、尊經閣是天一閣博物館的藏書文化區(qū),這里便是博物館的園林休閑區(qū)。這里的假山和天一池邊的假山一樣,也是用寧波產的海礁石堆砌起來的,石頭上還完整地粘了牡蠣殼。東園中的這個池子,叫做“明池”,東園與明池的名字合起來,剛好是天一閣主人范欽的號——東明。

百鵝亭

現(xiàn)在請大家跟我過來看一下這座亭子,這座是明代晚期的石亭,叫做百鵝亭,原來位于寧波南郊的祖關山,是明代墓前的一座祭拜亭,1959年遷移到這里。之所以叫做“百鵝亭”,并非亭子上鐫刻了100只鵝,而是因為寧波富家大戶祭拜先人的一種排場和闊氣,清明做羹飯的時候,要殺100只鵝孝敬祖先,因此而命名。現(xiàn)在寧波還有道叫做“清明鵝”的時令佳肴。這是座石頭仿木頭建筑的亭子,呈四方形,結構精巧,雕刻細膩,四角梁柱及頂棚、邊沿刻有魚躍龍門,麒麟招寶、雙獅戲球等傳統(tǒng)吉祥圖案,遷移來的時候已經沒有了頂蓋,現(xiàn)在也無法復原,因為誰都不知道它原先頂蓋的模樣。亭子里的石桌子,據說是以為老太太送來的,舊城改造,老太太離開了原先的一樓院子搬到樓上,石桌子無處安身,贈送給了天一閣,于是它便成為了天一閣東園百鵝亭的一分子。

凝暉堂

現(xiàn)在我們回過頭來看這個房子。這座飛檐翹角的單檐歇山頂建筑叫做凝暉堂。原是建于清代同治年間的張公祠,1986年從江北槐樹路原寧波機械工業(yè)學校內搬遷過來,改名凝暉堂。凝暉堂是專門用來陳列天一閣館藏的貼石的。

天一閣藏書豐富,天下皆知,除了藏書之外,收藏碑帖的數(shù)量之豐富,在業(yè)內來說,也是享譽全國。范欽除了收集書籍之外,也收藏書法、貼石。只是范欽后人重書輕“石”,直到清代乾隆三年,史學家全祖望登上天一閣,為天一閣整理碑帖,并作《天一閣碑目記》,天一閣的碑帖、拓本才開始引起世人的重視。

天一閣現(xiàn)藏宋代開始的拓片4000多件。陳列貼石最多最好的當數(shù)西安碑林,但天一閣的凝暉堂里,也有很多好的貼石。尤其是明代所刻神龍本《蘭亭序》,據說刻石的時間要比紹興蘭亭的那塊《蘭亭序》還早。

我們經常聽到碑石和貼石合稱為“碑帖”,但實際上他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主要區(qū)別有六個方面的不同。第一是內容不同,碑石大多數(shù)是銘、志、傳、記及文學作品之類,貼石則以手稿或名家書稿為主,如詩文等,內容比碑石豐富。第二是功能不同,碑石以實用為主,記述人物或事跡用來流傳后世,貼石作為書法藝術摹本,將書法藝術流播后世。第三,字體不同。碑石所用的文字多以莊重的篆書、隸書、楷書為主,貼石則各種字體都有。第四,形狀不同。碑石大多數(shù)是高大的豎石,而貼石多為橫向。碑石大多數(shù)是單面刻的,背面就算有內容,也屬于次要的。貼石正反面沒有主次之分,甚至四面都有刻字。第五,上石方法不同,碑石用書丹直接上石,而貼石則為模仿原件上石。六、刻法不同,貼石需要忠實于原作,反映書法家真實的墨跡,而碑石則根據實際需要進行摹刻。說簡單點,所謂貼石,上面所刻的字拓下來就可以做臨摹的字帖。

麻將起源地陳列館

各位游客,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是麻將起源地陳列館。首先我們看到的這個房子是德和(hu)堂。此館主要陳列的是各種麻將牌,有中國、日本、韓國、美國等不同產地、不同質地的麻將牌。

說起麻將,不得不提到的是,寧波是麻將的發(fā)源地?,F(xiàn)代麻將最早起源于古代的葉子戲,后來發(fā)展成為馬吊,到清代中期,馬吊又發(fā)展成麻雀紙牌,就是現(xiàn)代麻將的雛形。紙牌玩起來不方便,于是麻將發(fā)明人陳魚門在清朝的時候,將紙牌改良成了竹牌,并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包括東南西北四風在內的16張牌,由此形成了流行至今的136張一副的麻將牌。這種麻將一經問世,便迅速盛行于大江南北,后來相繼傳到英國、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在1998年的時候,麻將被正式批準為一種體育競技項目。由于陳魚門“發(fā)明”了麻將牌,給人們帶來娛樂的同時也對社會產生了副作用及負面影響,因此當時和后來的有些寧波人罵他是“屙老爺”。

請各位回過頭來看地上,這個地面上是放大了的麻將牌。寧波是個靠海的城市,航海業(yè)發(fā)達,所以麻將中的許多術語於航海有關:索(北方念條),象征船的纜繩和漁網;“筒”(北方念作餅),象征船上的盛水桶;萬,象征船家對財富的渴望;風則為出海的風向等等。

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三個銅像,講的是陳魚門和一個英國人,一個日本人在打麻將,不管是不是麻將愛好者,應該都能看出這是一個三缺一的情況,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坐下來跟他們拍個合照。旁邊有一幅對聯(lián)“筒來索去尤半日,參橫月落不曾知”。非常詼諧的刻畫了打麻將者的模樣和心態(tài)。

花轎廳

各位游客,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這個展廳,主要陳列的是寧波獨有的、專供浙東姑娘出嫁用的花轎——萬工轎。所謂“萬工轎”,就是說要花一萬工勞動力才能做成的轎子,包括木工、雕花工、油漆工等等,絕對算得上勞動力密集、精雕細琢,甚至可以說是奢華了。關于寧波姑娘出嫁用如此高等級的轎子的原因,還涉及到一個故事。據說南宋小康王趙構逃難時路過寧波,寧波西鄉(xiāng)的一位姑娘救了他。趙構跟姑娘說,等我過了這個難關,回到宮里,我就派人來迎娶你。后來趙構安定下來后,命人來寧波找這位姑娘,可是怎么都找不到。于是,他便下令說,凡是浙東姑娘出嫁,均可使用公主才能戴的鳳冠霞帔、坐公主才可享受的花轎,所以寧波的新娘花轎,才有了如此的奢華。

在這里,值得一提的是,這萬工轎并不是家里有姑娘出嫁就去特地制作的,如果是這樣,這花轎可要泛濫成災了。有商人看好花轎的市場行情和經濟效益,于是專門制作并用來出租賺錢,就跟現(xiàn)在的婚慶公司出租高檔車子做婚車有異曲同工之妙。20xx年,天一閣的這個萬工轎,被國家博物館借去作專門的展出,為此,還給花轎買了不少的保險。現(xiàn)在的上海博物館、浙江博物館所陳列展出的最好的花轎也都是寧波產。

秦氏支祠

給為游客,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地方是秦氏支祠。這個建筑融合了木雕、磚雕、貼金、拷作等民間工藝于一體,具有與眾不同的寧波地方風格。為什么要稱為支祠呢?那是因為建這個地方的主人秦君安是偏房所生,在一年一度的祭祀大典上,遭到族人的鄙視,他在家族中的身份地位無法提高,于是他賭氣,召集了寧波的能工巧匠,花費20余萬兩姻緣,建造了這個祠堂,命名為“秦氏支祠”。

秦氏支祠的這個戲臺,是整幢建筑最華麗的部分。戲臺的屋頂由十六個斗拱承托,戲臺的藻井由千百塊經過精雕細刻的板榫搭接而成,尤其是朱金木雕更讓整座戲臺變得金碧輝煌,被行家推為浙東第一。請大家抬頭看一下戲臺的頂部,是盤旋上升的,就像個大號的擴音喇叭,這就是演員在戲臺唱戲不需要麥克風,也能讓大家清晰的聽到的原因,叫人不得佩服古時候人的聰明才智和獨具匠心。

南園、水北閣

各位游客,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是位于天一閣藏書樓之南的南園,該園占地3400平方米,是天一閣一期擴建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里我們主要看的是水北閣。水北閣原是清代寧波藏書家徐時棟的藏書樓,原址在西門外亨六享,清代末期藏書散掉后,徐氏后裔住在里面。1993年,因寧波舊城改造,為更好地保護水北閣,寧波市政府決定將水北閣遷移至天一閣博物館內。在天一閣古建筑公司的精心施工下,水北閣及徐氏舊居于1996年在天一閣南園按原貌恢復。1999年開始,稱為專門收藏新編地方志的“中國地方志珍藏館”。

司馬第

各位游客,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是司馬第。這里原來是范家最早的大門,因此上面懸掛了“司馬第”的匾額。司馬是古代時的官名,是兵事類的,范欽官至兵部右侍郎,以司馬代稱,他的府第也就稱作司馬第了。范家原先的“司馬第”大門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不存在了,現(xiàn)在的這個,是在1996年于原址上重新建造的。門口的8根旗桿石是明代的原物。門前的這個對聯(lián),是清代嘉興人,曾任寧波府教授的馮登府所寫。

好了,各位游客,天一閣博物館的游覽,到這里就結束了,我們從這個門出去就又回到了東明草堂,旁邊便是剛才我們進來的西大門。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