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紅色經典小故事 紅色家風故事精選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1-05-31 15:12:31 頁碼:11
紅色經典小故事 紅色家風故事精選
2021-05-31 15:12:31    小編:LWC

紅色經典小故事,今年是建黨100周年,為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關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重要指示精神,用好紅色資源、講好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紅色家風故事,小編特地給大家整理了一些紅色家風故事,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大家一起來看一看吧。

紅色經典小故事1

朱德:“德”字貫穿朱家家風,教育兒子不當干部當工人

朱德唯一的兒子朱琦是抗戰(zhàn)干部,在前線作戰(zhàn)中因腿部中彈致殘,曾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七分校隊列科科長。中國革命勝利前夕,朱德在百忙中見到了朱琦和兒媳,非常高興。談話中,朱德問:“土改工作結束后,你們有什么打算?”朱琦表示想去鐵路工作。朱德說,你到鐵路不能當官,要從工人學起。于是,團級干部朱琦到石家莊鐵路局當了工人,先當鐵路練習生學技術,然后當火車司爐,3年后當火車副司機、司機。后來朱琦調到天津鐵路局,雖然擔負一定的領導工作,仍經常駕駛機車。有一天,他回家說,我見到爹爹了。朱琦的夫人問“在哪里?”朱琦高興地說,“在我開的火車上。”

“忠誠,厚道,勤奮,努力”,從小就在爺爺朱德身邊生活的全國政協委員、空軍指揮學院副院長朱和平,對爺爺的品德,他耳濡目染。朱和平說:“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風格,對一個人的影響也是終生的,這八個字就是朱家的家風,貫穿其中的是一個德字。”

朱和平說,朱家祖祖代代都是農民,到爺爺這一代是晚清時期,已經成為了佃農,也就是完全的“打工族”,十分窮苦。爺爺曾在一篇文章寫到,即便如此,他的母親還能省下一點糧食去救濟人,家人非常善良。他說,爺爺出生在這么窮困的家庭里,上學開始就身無分文,一個“打工族”在30歲時就當上了少將,“他就是農民工成才的榜樣”。而在高官厚祿的情況下,拋棄一切,投身共產黨,更需要極強的理想信念與意志品格。

焦裕祿:熱愛勞動、艱苦樸素、不搞特殊化

在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的女兒焦守云眼中,焦門家風是這樣的——

要熱愛勞動,不能不勞而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焦裕祿一有時間就領著孩子們去勞動,參加小秋收,參加拾麥穗,把收到的這些東西全部讓它顆粒歸倉。那時候生活艱難,焦裕祿就領著孩子們房前屋后種瓜種豆,在吃不上肉的年代,到處都是草,就領著孩子們養(yǎng)了一群小兔子,既增添了生活樂趣,又體會了勞動的艱辛。

要艱苦樸素,不能跟別人比吃比穿,要比就比學習比進步。那個時候,焦裕祿孩子們的衣服都是大的穿了小的穿,小的穿了再小的穿,一直到它不能穿。毛主席接見的時候,焦守云穿的是一件姐姐穿小了的衣服,而且袖子上補丁摞補丁。焦裕祿平時對孩子們的要求很嚴,筆記本要換的話,一定要讓他看,非得正面、反面都寫了,才給換一本。鉛筆一直用到捏不住了,焦裕祿再做一個鐵皮的小圓筒,套在鉛筆上,就這樣一直把它用到最后,實在是不能用了再扔掉。

領導干部的家屬孩子不搞特殊化。焦裕祿對妻子要求很嚴,不能收受任何東西,公家的東西,一分也不能占。當年就因為妻子到食堂提了一壺開水,他就說了她一頓:“人家大老遠把水拉回來,你去提了用,你可是方便了。你知道嘛,你是縣委書記的老婆,你不能帶頭破壞了辦公的秩序。”因為這一壺水,他做了一個決定,所有住在縣委大院的家屬全部搬出去。焦家的第二代、第三代,誰也沒有搞特殊化。

楊善洲:不讓子女沾光,也不給親戚開“綠燈”

一天,一位親戚到地委機關找楊善洲:“大哥,你現在說話辦事都管用,把我愛人、小孩從鄉(xiāng)下調進城里吧!只求你這么一次。”楊善洲笑了:“唉,我這個共產黨的干部可真不好當,辦私事的都把我包圍了……”他對這位親戚說:“我手中是有權,但它是黨和人民的,它只能老老實實用來辦公事。”多少年來,楊善洲把后門關得緊緊的,從沒批過一張違背原則的條子,沒打過一個“后門”電話。楊善洲鎖緊了權力的“閥門”,關閉欲望“禁區(qū)”,在平凡與簡單中,贏得了百姓的敬仰。

楊善洲在擔任施甸縣委書記時,曾多次謝絕組織好意,沒有將家人轉為城鎮(zhèn)戶口。如今,大女兒仍在家務農,二女兒、三女兒分別是小學教師和煙草公司的普通員工。“現在,只要我想起爸爸,浮現在眼前的,就是矗立在他埋骨之地的那棵參天大樹,他沒有彎下腰,把媽媽和我們姐妹護衛(wèi)在懷抱里,而是張開雙臂,為老百姓遮風擋雨了一輩子。”女兒楊惠蘭說。

老一輩革命家的家教、家風故事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它們告誡黨員干部:只有廉潔公正、摒棄私心,才能把政府和人民群眾的信任,變成為國家奉獻、為人民服務的實際行動。我們要把這些優(yōu)良傳統繼承好、發(fā)揚好,讓它們成為黨永不褪色的“傳家寶”。

紅色經典小故事2

今年是建黨100周年,為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關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重要指示精神,用好紅色資源、講好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紅色家風故事,涪陵區(qū)婦聯特別推出“初心向黨-紅色家風故事匯”特別展播,秀出優(yōu)良家風,講出動人故事,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今天展播的是:生做堅強仕,死為精忠魂——鐘善輔。

鐘善輔,原名鐘世銘,涪陵羅云人,1900年出生于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父親鐘相池,早年就讀于成都蠶絲學校,崇拜康梁維新,向往實業(yè)救國。鐘善輔自幼勤奮,聰穎好學,童年在私塾念書,1917年他在大哥鐘伯良的幫助下, 同大妹鐘亞弦一起到成都求學,入讀成都警監(jiān)專門學校。

鐘善輔在成都求學期間,“十月革命”的消息傳來, 使他受到很大震動。1919年“五四”運動蓬勃開展, 傳播了新文化、新思想, 反帝反封建的浪潮席卷全國。受此影響,他開始參加革命活動。

1920年,鐘善輔加入王右木創(chuàng)辦的“馬克思主義讀書會”,后來,在王右木的組織領導下,正式在成都成立了四川第一個團組織—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四川支部,鐘善輔被選為候補委員,他的妹妹鐘亞弦作為成都最早的女團員,被大會安排負責婦女工作。1923年11月,鐘善輔由王右木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入黨后,鐘善輔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更加活躍在成都市工人運動的政治舞臺上,他與劉亞雄受黨組織委托挑起領導成都地區(qū)工人運動的重擔,組織罷工斗爭,組建了成都市工會,建立起了42個基層工會,會員達4萬多人。在重慶“三·三一”慘案,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鐘善輔面對極端險惡環(huán)境,在成都市工會印盒上鐫刻下“生做堅強仕,死為精忠魂”誓言。

在成都工人運動轟轟烈烈的同時,鐘善輔也利用返鄉(xiāng)探親的機會發(fā)動農民開展農民運動。他在1926返鄉(xiāng)探親之際在羅云文昌宮小學舉辦青年農民夜校,先后發(fā)展進步青年教師李煥堂、劉伏洋、尹覲陽以及青年農民黃伯川、李俊卿等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立了涪陵縣內最早的黨組織——中共羅云支部,成為涪陵地方黨組織的創(chuàng)建人。1928年春,鐘善輔再次返回涪陵羅云組織春荒暴動,為羅云“土地會”壯大和起義,以及四川紅軍第二路游擊隊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貢獻。

1929年秋,鐘善輔攜妻子李竹筼(1922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按上級黨組織的指示來到豐都縣適存女子中學,以任訓導主任兼語文教師為掩護,與縣委書記杜桴生(杜桴生調走后,鐘善輔接任縣委書記)、副書記朱房淮、縣團委書記熊達士等密切合作,開展地下黨活動,組建豐都黨組織。在省軍委書記李鳴珂的親自布置下,不久鐘善輔趕到涪陵,與縣委書記兼川東軍委委員茍良歌等同志,積極籌劃策動劉湘所屬郭汝棟部二十軍的兵變工作。

1930年4月,四川紅軍第二路游擊隊在羅云成立時,鐘善輔擔任后勤和策應工作。此時,豐都處在一片白色恐怖中,軍閥陳蘭亭率部加緊對革命力量殘酷鎮(zhèn)壓,公開叫囂“北京、上海可以殺學生,豐都也可以殺”,將矛頭直指鐘善輔領導的學生運動。鐘善輔毫不畏懼,秘密組織學生和工人準備進行“五一”大游行,以策應四川紅軍第二路游擊隊的行動。沒想到,這個消息被叛徒出賣,鐘善輔立即召集縣委成員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暫時取消這次公開游行,轉入地下斗爭。然而,敵人早已發(fā)現了鐘善輔的行蹤,已秘密跟蹤多日。

4月30日晚,鐘善輔和共青團豐都縣委書記熊達士在一起研究工作至次日凌晨。突然,一百多名全副武裝的軍警把豐都中學圍得水泄不通,鐘善輔和熊達士同時被捕。敵人先用煤油灌進鐘善輔嘴里,再用鐵絲穿過兩個拇指頭把他吊起來,拇指關節(jié)折斷了,又上夾板吊打。鐘善輔受盡酷刑,被敵人折磨得死去活來,但窮兇極惡的敵人只得到他斬釘截鐵的回答:“砍斷我的頭顱,也休想從我身上得到你們需要的片言只字!”

5月4日上午,敵人將鐘善輔和熊達士同時殺害于豐都縣城商業(yè)場口。臨刑的前一天晚上,鐘善輔在留給妻子的茶盤上留刻下了“馬列能救國,共產始業(yè)成,強暴皆不懼,惡妖得消滅”的錚錚誓言。臨刑前,鐘善輔沖著行刑官員喝道:“我們革命成功時,對你們還不是要這么辦!”在“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中國共產黨萬歲”的激越口號聲中,鐘善輔壯烈犧牲,時年31歲。

1957年2月,鐘善輔家屬收到落款為“毛澤東”的烈士證書。證書里稱贊鐘善輔“在革命斗爭中光榮犧牲,豐功偉績,永垂不朽”。

紅色經典小故事3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黨的一百年,是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篳路藍縷奠基立業(yè)的一百年,是創(chuàng)造輝煌開辟未來的一百年。百年史詩形成了一系列偉大精神,構筑起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為我們立黨興黨強黨提供了豐厚滋養(yǎng),是我們黨不斷發(fā)展壯大的成功密碼,也是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的寶貴財富。

以史為鑒,重溫百年奮斗史詩。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賡續(xù)黨的精神血脈。今天,《黨課開講啦》專欄推出紅色家風故事——《周恩來:人生賴奮斗而存》。

周恩來(1898~1976)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創(chuàng)建人之一。

楚3C我與我的家鄉(xiāng)

鐵仙四哥嫂:

相別幾近三十年,一朝晤對,幸何如之。舊社會日趨沒落,吾家亦同此命運,理有固然,寧庸回戀。惟人生賴奮斗而存,兄嫂此來,弟處他人檐下,實無可為助。倘在蘇北,或可引兄嫂入生產之途,今則只能以弟應得之公家補助金五萬元,送兄嫂作歸途費用,敢希收納。目前局勢,正在變化萬端,兄嫂宜即返揚,俾免六伯父懸念。弟正值萬忙之中,無法再謀一面,設大局能轉危為安,或有機緣再見,屆時亦當勸兄嫂作生產計也。

匆匆函告,恕不一一。順頌旅安,并祈代向六伯父問候安好為懇。

七弟 拜啟

弟妹附筆

六月是一日

這是周恩來1946年6月11日寫給四哥周恩夔的一封信。周恩來在家中排行第七,故以“七弟”落款。1946年5月間,周恩來率中共代表團到達南京,與國民黨方面展開和平談判。

周恩夔得知闊別三十年之久的“七弟”在南京后,特意從揚州趕到南京中共代表團居住的梅園新村,希望能與周恩來見上一面。據周恩夔的妻子陸淑珍日后回憶,1946年6月11日,他們如愿在梅園新村見到了周恩來夫婦,還一起吃了中飯,“添飯都是恩來添,但是添得很少,吃了再添,就這樣邊吃邊談,大家都很高興”。

周恩來和鄧穎超在梅園新村三十號院內

本來約定當天晚上,周恩來到他們下榻的旅館再聚談,但最終未能成行,周恩來的秘書到旅館將這封信及五萬元轉交給了他們。其實,中共代表團成員的一舉一動都受到國民黨方面的監(jiān)視,形勢十分復雜,親人團聚也不得不因此而中止。

在這封信中,周恩來對“四哥”介紹工作的要求表示了拒絕,告訴他們“人生賴奮斗而存”,希望他們能自尋工作。“人生賴奮斗而存”,多么樸素的一句話,不僅與傳統文化自強不息的觀念相吻合,也蘊含著馬克思主義的勞動觀。獲得這封信后,周恩夔夫婦精心保存,周恩夔1947年在《蘇北日報》找到了一份校對工作,新中國成立后,在揚州市人民教育圖書館工作。

紅色經典小故事4

楊殷,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中國工人運動的先驅,是省港大罷工的重要領導者之一、1927年廣州起義的組織發(fā)動者之一,也是中共早期情報和保衛(wèi)工作領導人之一。早年加入同盟會,1917年,擔任孫中山衛(wèi)隊副官兼大元帥府參軍處參謀。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并組織工人運動、粵漢鐵路工人大罷工。1929年,因白鑫出賣,楊殷與澎湃等人在上海被捕。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之一。

楊殷出生于華僑家庭,從小就受父親“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的教導,喜歡聽文天祥過零丁洋、林則徐禁煙等故事,更受鄰居孫中山及堂叔楊鶴齡等的影響,對祖國、對民眾具有強烈的愛心和責任感。

發(fā)妻李慶梅病逝后,楊殷疼愛兒女,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不因少見面而疏于教育。國共合作時期,因工作需要,楊殷將萬福路的住所設為聯絡機關,把大女愛蘭和二子民皓從澳門妻舅處接到廣州來同住了一段時間,組織上調平姐和權叔以傭人的身份作掩護。

雖然楊殷家境殷實,但他的錢財全都用在革命需要的刀刃上,家里只是粗茶淡飯,從不多花一分錢。有一次,楊殷的妻舅從北京托人帶來一只金華火腿。當晚,小民皓為等爸爸回來,不肯睡覺。因有重要會議,平姐就說:“你們乖乖睡覺,明天就有火腿吃。”

好久沒聞肉腥味的姐弟倆一聽有好吃的,就很聽話的睡覺去了。次晨愛蘭醒來,臉還沒洗就吵著要吃火腿,聽到已經讓客人吃了,她哭道:“這是舅舅送來的,為什么一點都不留給我們?”

楊殷知道此事后,便給愛蘭講了一番如何做人的道理:“叔叔伯伯都是值得我們尊敬的勞動者。他們辛苦做工為社會創(chuàng)造了很多很多的財富,但收入低微,根本吃不起那么貴的東西。‘勞動者最光榮’,既然有尊貴的客人來了,就要拿最好的東西來招待。你沒吃上金華火腿,以后長大了,靠自己雙手勞動所得買來吃,吃起來不是會更香的嗎?”

其實那么大一只金華火腿,要多少人才能一頓把它吃完?在那個年代,金華火腿是十分昂貴的食品,楊殷哪舍得吃,早就把它變換成組織的活動經費了。

楊殷一直惦記兒女的成長,到上海工作以后,還曾寫信再三叮囑女兒愛蘭:“你年紀已長,各事不能像從前那樣。除讀書外,各事不可沾染。打牌、閑游、看戲等尤萬不可做。用錢要省,須知留得文錢,亦可于無錢時應用,切不可為了要面子,就可多用幾塊錢,這是青年人最要不得的事情。穿衣尤須樸實,與人來往要謹慎……有信可交催哥帶來,以省郵費。”

“我以有這樣的革命父親為榮。因為他很慈愛但對我們要求很嚴格。” 愛蘭牢記父親的話,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懇懇做事。“我一直按著爸爸的教導去做,自食其力,從沒給組織增添麻煩。丈夫去世時我才44歲,帶好兒女,撫育他們成人就是我的本分。9個兒女個個自食其力,是我最大的安慰。我退休時國家還很困難,自己就不領退休金,到香港打工養(yǎng)活自己,一直干到79歲。”

與父親一起生活的這三年,盡管相處的時間是那么的短暫,卻是女兒的永恒記憶。而他那堅毅挺拔的脊梁,則是兒孫們做人的準則和精神支柱。

紅色經典小故事5

將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好家風是決定人生命運的精神財富,在培育良好家風方面,老一輩川籍革命家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鄧小平家風:無私才能無畏

鄧小平的長女鄧林在一次接受報社采訪時總結鄧小平留下的家風就是“無私才能無畏”,并描述鄧小平平時在家里說話不多,但說出來就切中要害,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影響家人成長。

鄧小平的一生充滿了波折,他總結自己時用了“三落三起”一詞。他在“三落”中能無所畏懼,并迅速實現“三起”,必定包含著一種精神的支撐,這種精神就是鄧小平對黨和革命事業(yè)的堅定信念,也就是鄧林后來總結的:“無私才能無畏”的精神品格。這種精神品格在長期潛移默化中成為鄧小平的家風,正如鄧林總結的:“在風浪中沉浮,在困境中磨煉,歡樂和痛苦,都已成為我心中無價的財富。”鄧樸方在“文化大革命”中因為受父親鄧小平的牽連,也被錯誤批斗,并致殘。“文化大革命”后期,鄧小平在照顧鄧樸方生活的同時,始終勉勵和支持鄧樸方繼續(xù)學習科學技術,以便為國家作出更大貢獻,其核心思想是“無私才能無畏”。

《鄧小平年譜》也記載鄧小平的家庭教育思想。在1993年1月3日這天上午,89歲的鄧小平給孫輩們說:“對中國的責任,我已經交卷了,就看你們的了。我十六歲時還沒有你們的文化水平,沒有你們那么多的現代知識,是靠自己學,在實際工作中學,自己鍛煉出來的。十六七歲就上臺演講,在法國一待就是五年,那時話都不懂,還不是靠鍛煉。你們要學點本事為國家作貢獻。大本事沒有,小本事、中本事總要靠自己去鍛煉。”這些質樸深刻的語言背后是他要將“無私才能無畏”的思想一代代傳承下去。

朱德家風:立德樹人,勤儉持家

朱德是四川走出的另一位偉人。樸素是朱德給人最直觀的個性特點。這一特點也成為了朱德家風內容的核心,朱德元帥的孫子朱和平用“立德樹人,勤儉持家”八個字總結朱德元帥留下的家風傳承。

在家人眼中,朱德堅持自己的事自己做,并教育孩子要自己做事,從洗衣服、洗襪子這些小事開始,不許他們養(yǎng)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朱德同志先后擔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等要職,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首。子孫輩與他一同生活時,朱德要求他們不要有特殊思想,不要覺得高人一等,群眾怎樣生活,他們就怎樣生活,并特別訓示說:“生活上你們要自力更生,不要依靠我,也不要靠我去當官”,“一定要靠自己的才能和實干為國家作出貢獻”。

朱德家風不僅影響自己的家庭,他還以此約束自己的親屬。出于感恩當年兄弟姐妹們湊錢供他讀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朱德同志讓他們各送一個孩子來北京上學。計劃經濟時代,朱德家一下就多了十幾個孩子,生活壓力陡增。朱德元帥沒有公開自己的困難,還多次主動要求在國家經濟困難時期給自己降薪,同時他自己開墾了一塊地種菜,帶著孩子們拿著鋤頭、鐵鍬、盆、桶去勞動,自己動手解決糧食難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朱德先后6次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四川,并回過一次出生地——儀隴縣。朱德同志回儀隴期間輕車簡行,要求隨從不給群眾和基層添麻煩。他取消了家鄉(xiāng)干部出于愛戴而為他舉辦的展覽,指示用辦展覽的地方建一所小學讓娃娃們讀書。朱德還指示當地干部要根據山區(qū)資源稟賦,發(fā)展山區(qū)經濟,自力更生,“不能光伸手向外要”。離開儀隴前,朱德同志特別提出:“希望儀隴要多給國家作貢獻!”

吳玉章家風:事事莫存虛體面,行行當立好規(guī)模

出生于四川榮縣的吳玉章是位德高望重的老一輩革命家。在延安時期,吳玉章與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謝覺哉一起,被尊稱為“延安五老”。

1963年11月20日,吳本清探望自己叔祖吳玉章,離開前請吳老寫幾句話作留念。吳玉章就在他的日記本上題詞,寫了用于客廳的一副對聯,上聯是“創(chuàng)業(yè)難,守業(yè)更難,須知物力維艱,事事莫存虛體面”,下聯是“居家易,治家不易,欲自我身作則,行行當立好規(guī)模”。寫后吳玉章還解釋說:“這雖是居家格言,但包含了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事事莫存虛體面,行行當立好規(guī)模”是吳玉章家風內容的高度概括。

吳玉章家風是他革命經歷和貢獻的凝練,他一生歷經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建設時期,可謂生命不息,戰(zhàn)斗不止,并且在多領域多方面為革命作出巨大貢獻。他是教育家、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和語言文字學家、新中國教育的開拓者、中國人民大學的創(chuàng)始人。1950年至1966年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同時還曾先后兼任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院長、政務院文教委員會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等職。他一生務實嚴謹,一專多能,踐行了自己提出的“事事莫存虛體面,行行當立好規(guī)模”的家風格言。

吳玉章的家風也深深影響了家人。女兒吳春蘭走上了革命道路,加入共青團,積極投身土地革命,1933年犧牲;兒子吳震寰1919年赴法勤工儉學,1930年入黨,1938年學成回國從事水電建設;子孫輩中間很多都是不同領域的專家。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

以上就是美德網小編為大家講解的紅色家風作文的相關內容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要了解更多相關資訊,請持續(xù)關注本網站。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